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高考改革新思路

中国高考改革新思路

中国高考改革新思路
中国高考改革新思路

面,深圳的高速发展已经占用了关内绝大多数的可建设用地,未来发展的空间增量非常小;“城中村”改造涉及利益复杂,推进缓慢,难以释放出有效的存量土地。

⑤自2002年起,重庆市开始规范土地一级开发市场,由几家市属国有企业(主要为重庆地产集团、重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重庆渝富集团,以及政府的土地储备整治中心)负责土地一级开发和储备工作。当前,这些企业积累了约30万亩的土地储备。⑥各级政府提供的资金包括:(1)中央安排的专项资金;(2)市财政年度预算安排资金;(3)土地出让总收益的5%;(4)个人房产税。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1)

银行贷款;(

2)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包括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3)住房公积金贷款;(4)发行债券;(5)其他渠道,如票据。各级政府提供的资金中,争取中央财政投入160亿元,重庆市财政投入200亿元。⑦比如将东部的公租房与茶园新区和未来御临组团工业基地相结合,西部的公租房与大学城、微电子园及西彭产业基地的发展相结合。参考文献:

[1]任兴洲.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及相关制度与政策问题的认

2012年3月,9万多名“随迁子女”家长联合签名,向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发出公开信,要求“两会”的代表和委员在“两会”上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推动有关部门尽快落实“取消高考户籍限制”政策。由此,一个是否允许“异地高考”的议题在全国引起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在上海,甚至出现“异地生”约辩“本地生”引来了令人吃惊的“蝗虫”之骂。①应该说,举国争论不休的“异地高考”问题是个名不副实的命题。因为这些考生并不在“异地”,他们都是所在城市的常住人口,是当地学校的在籍学生。他们要求的不是异地高考,而是“就地高考”。他们之所以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是因为他们身上背负着一个“外地人”的身份标签,还有一根户籍“红线”把他们与原籍地牵连在一起。因此,“异地高考”的本质是“异籍就地高考”。引人注目的“异地高考”问题,再一次将中国的高考制度推向了风口浪尖,引发了人们对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度思考。

中国高考制度的前世今生

1905年,满清政府下令停止科举取士,延续1000多年的中国科举制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现代高等教育在中国渐次展开,但在整个民国时期,中国的高校都是自主招生,并没有所谓全国统一高考。直到新中国建立三年后的1952年,教育部才首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而这一年,也是中国确立走苏联模式,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并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的一年。可以说,新中国的全国统一高考既是为了避免高校招生过程中日益突出的混乱局面,[1]也是顺应计划经济体制,实行高度统一的高等教育模式的派生物。这种高考制度差不多维持了14年。□吴鹏森

内容摘要中国高考制度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制度,它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既功不可没,又弊病丛生。为此,

学术界和社会上出现了恢复全国统考和彻底取消高考两种不同的主张。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既要敢于坚持自己好的传统,又要勇于从根本上革除其沉疴痼疾。为此,我们提出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包括三部分,即将现行高考改为国家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普通院校直接根据高中水平测试、高中平时成绩和综合表现进行自主招生;研究型大学和希望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可以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再进行选拔性考试。新高考方案力图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考生人口大流动的时代要求,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社会全面现代化提供助推器。关键词高考改革新高考方案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联校招生

者吴鹏森,上海政法学院应用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上海

201701)

中国高考改革新思路

2013·4

□□□□□□□□□□□□□□□□□□□□□□□□□□□□□□□□□□□□□□□□□□□□□□□□□□□□□□□□□□□□□□□□□□□□□□□

70

1965年,毛泽东发表讲话,“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粱莜、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3]应该说,毛泽东的讲话对这种教育制度的弊端是一针见血的,如果有关方面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改革模式,也许可以找到一条出路。然而,懂得教育的人不愿意去改革,不懂教育的人乱改革,最终导致一场教育大劫难,每年一度的高考被彻底放弃,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初高中毕业后先上山下乡或当兵入伍,经过两年的社会实践后,再视其表现通过推荐上大学。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结果学生的竞争演变成了父母的竞争,权力、关系或者其他见不得人的交易左右着学子们的命运,教育领域成为“文革”的重灾区,高校升学中的腐败成为当时最令国人痛恨的腐败,中国的高等教育由此荒废了十年,给中国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1977年,在粉碎“四人帮”一年后,由于邓小平的果断拍板,中国重新恢复了高考,每年的高考时节,整个教育体系乃至整个国家都在为“高考”让路,形成了一道中国特有的“高考”风景线。中国式高考不仅改变了一代年轻学子的人生轨迹和命运,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高考”在国人中确立了“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重要信念,在全社会形成了热爱读书的社会风气。正是这种良好的读书风气,保证了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许多年轻人虽然未能如愿考上大学,但只要接受了初中以上的教育,都具有良好的现代化适应能力,从而满足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可以说,没有高考制度,就不会有中国良好的基础教育;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所提供的“价廉物美”的巨量劳动力,中国现代化建设持续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高考制度在中国社会也一直被人们诟病,人们对中国高考的指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施文理分科,形成填鸭式的速成教育,导致受教育者不仅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且普遍缺乏人文关怀;第二,实施一考定终身,使得高考充满着偶然性和运气成分,导致一些成绩很好的考生由于临考失误而抱憾终生;第三,分省高考,录取不公平。由于各省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和国家重点高校布局的不均衡,导致各省之间的高考录取率,特别是重点高校的录取率差异巨大;第四,应试教育,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高考成为一根指挥棒,所有的基础教育都在围绕高考指挥棒旋转,从最初的高中阶段渐次传递到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教育,导致整个基础教育扭曲变形;第五,不能适应人口大流动时代的要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无法参加当地高考;第六,高校招生录取拼总分,不利于偏才、奇才、怪才甚至天才的成长;第七,德育教育知识化。升学只看分数,学生的人品、操守等等因素无法体现;第八,虽然在过去30多年中,针对出现的种种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地都进行过一些探索,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重点高校开始探讨自主招生,但这些“改革”并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给人的感觉是越改越乱……中国恢复高考35年后,高考的积极功能几近耗竭,负面功能正在急剧上升。对于高考的改革决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方面,必须全面思考和谋划整个高考制度的变革。

恢复“统考”还是取消“高考”

面对“异地高考”的难题和整个高考制度改革的困境,学术界出现了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和彻底取消高考的两种对立的主张,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由,也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境。

首先来讨论一下恢复全国统一高考的主张。恢复全国统考的前提是充分肯定高考的必要性。在这种观点看来,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机制,其最大优势就是摒弃了权力、出身和人际关系的干扰,保证每个人都能凭真才实学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因此,只要我们抓住“公平”这个灵魂,守住“公正”这个底线,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就有充分的理由存在下去。同时,只要中国还是一个讲究人情与关系的社会,就必须要坚持“高考”制度。高考是维护社会公平、坚持社会公正、稳定社会秩序

!!!!!!!!!!!!!!!!!!!!!!!!!!!!!!!!!!!!!!!!!!!!!!!!!!!!!!!!!!!!!!!!!!!!!!!

识.CMRC中国经济观察,2011年秋季(27):11-17.[2]齐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大约需要投资1.3万亿.新华网,2011.3.9.

[3][9]郑思齐、符育明、任荣荣.住房保障的财政成本承担: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公共行政评论,2009(6).[4]张小宏、郑思齐.住宅用地供给短缺背后的地方政府动机.探索与争鸣,2010(11).

[5]郑思齐、廖俊平、任荣荣、曹洋.农民工住房政策与经济增长:一个劳动力市场和住房市场的理论模型.经济研究,2011,46(2):73-86.[6]2011年深圳住房保障发展报告.深圳市房地产评估发展中心住房保障部,2012.

[7]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5),2011.

[8]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2011.

[10]广东保障房建设问需于民.新华网.http://news.xinhuan-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15817598.html,/house/2012-06/12/c_123271327.htm.

编辑李梅

71

的有效手段,是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才选拔制度。

这种观点不仅要坚持高考制度,而且主张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只有恢复全国统一高考,才能真正贯彻教育公平原则。正如有些学者所说,一个国家实施全国统一考试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也是高等教育招生公平的基本要求。中国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如果说基础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已经导致相对落后省份的学生在起点上不公平了,那么,在高等教育招生过程中实施分省录取,就在起点不公平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机会不公平,导致教育不公平的累加。如果实施全国统考,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几个教育公平的老大难问题。

一是高考移民问题。由于分省高考,造成各省高考难度失衡,从而引发大规模的高考移民。例如,2005年,海南的高考移民达到9793人,差不多每五个考生中就有一个高考移民。由于移民考生的成绩可能较本地生要好一些,因此,其实际录取的生源中,移民考生比例可能更大。后来,由于高考移民引发诸多群体性事件,各地采取严厉打击政策,逐渐平息了高考移民浪潮。但是,人们普遍对于高考移民寄予了很大的同情,认为它的背后是高考政策的不公平。简单地打击高考移民治标不治本,只有实施全国统一高考,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高考移民问题。

二是城市务工人员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人口大流动时代,全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6亿人。在这个流动大军的背后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随迁子女。经过多年努力,流入地政府对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从过去的不闻不问,到今天担负起义务教育责任,已是很大的进步。但随迁子女要求随父母在流入地接受非义务教育也是必然的趋势和正当的要求,因此,2012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各省市制定“异地高考”方案。但是,这种让各地自己制定解决方案并不能真正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只有实施全国统一高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三是各省重点大学录取不公问题。据统计,多数985大学招收本地考生比例超过30%,甚至超过50%。例如,南京大学2000年在江苏录取的比例高达58%。[4]2008年,教育部规定了不高于30%的上限后,2009年仍然有许多985高校在本地招生超过30%。[5]2009年是南京大学自2000年以来录取本地生比例最低的一年,仍然达到32%。2009年,浙江大学在本省录取的比例是7.3‰,而在河南省的录取比例是十万分之7.1,二者相差100倍以上。[4]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依靠全国统一高考。

但是,简单地恢复全国统考,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两大问题:第一,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冲突。由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各地基础教育水平相差巨大,这就决定了全国统一高考必然对于基础教育落后的地方不利,而这和主张恢复全国统一高考的初衷是矛盾的。现在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京沪等大城市的孩子在全国统一高考中不可能像现在的分省高考那样得利,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中国的大城市不仅是经济发达地区,也是基础教育发达的地方。如果恢复全国统一高考,也许在初期会有小波动,但长期来看,城市考生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考生仍将是最大的得利者,而非利损者。恢复全国统一高考造成的损害不是他们的升学率,而是大城市的基础教育模式,它将迫使全国所有的基础教育都进一步趋向应试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第二,高考阅卷的技术性难题。正如有的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全国统一高考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技术难题是如何阅卷的问题。以中国高中教育规模之大,要在全国进行集中统一阅卷是不现实的,而实行分省阅卷必然会带来一个问题,即各省为了本省考生在分数面前不吃亏,必然竞相放松阅卷标准,导致分数大量掺水失真,从而最终失去了全国统考的意义。

在无法实施全国统一高考的情形下,有人提出了更为彻底的解决办法,这就是取消高考。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取消高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如应试教育问题、异地高考问题,等等。这种观点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同于30多年前的中国,取消高考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从精英教育快速进入大众教育阶段。②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6.8%快速提高到2002年的15%,从而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3105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北京、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更是已经提前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例如,北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60%,早在2003年(当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2%)就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将达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将达20%。由于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从目前的1.23亿下降到8700万,要实现40%毛入学率的目标,实际规模只需增长6个百分点。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型过程之中。

第二,高等教育的收益率日益下降。在精英教育阶段,中国长期实行的是免费高等教育和国家包分配政策,一个家庭如果有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则意味着这个家庭获得了一个中产阶段的身份,即使是农村贫困家庭,如果有人考入大学,则意味着这个家庭即将摆脱贫困。高等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年轻学子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而且可以带动一个家庭提升经济社会地位,因此,在这个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家庭收益率是非常高的。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从免费教育和国家包分配政策转向收费教

72

育和不包分配,高等教育的家庭收益率开始逐年下降。特别是大学扩招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由于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再加上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就业后的市场收益也急剧下降,许多专业大学生初次市场就业的报酬已经接近甚至低于技术工人及普通的体力劳动者。由于高等教育收益率的持续下降,必然导致人们上大学的热情的下降。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出现了两种新情况,一是高考的竞争从争上大学向争上优质高校转变;二是对于上一般大学的热情持续降温,每年都出现了数以万计的高考生放弃进入高校学习的现象。

正是这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为缓解高考压力和调整高校招生政策,从根本上取消“高考”提供了历史契机。从世界范围看,当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取消高考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然的,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没有中国式高考,他们都是根据高中会考成绩选拔大学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根据高中会考和高中平时表现进行推荐,全面衡量,也不会落下一个优秀学生。因此,只要有足够容量的大学规模,让绝大多数想上大学的学生都有机会上大学,升学的竞争就不会太激烈,因此也就不需要高考了。

但是,这一主张立即遭到另外一些人的坚决反对,认为取消高考必将导致一片混乱。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文革”中取消高考的教训犹在,不可忘记。改革以来恢复高考的功绩不容抹杀。在中国的历年高考改革探索中,虽然有过各种尝试,但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方式比高考更公平、更合理。如果废除高考,必将陷入各自为政、自行其是的泥淖,凭关系、走后门、权钱交易等百姓深恶痛绝的现象必将卷土重来,无法遏制。第二,取消高考,素质教育将更加难以实施。教育要评价,评价靠考试,没有考试的教育是无法保证质量的,素质教育与考试并不对立,正是严格的考试保证了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第三,取消国家“高考”将使考试成本呈几何级数增长。无论是学校组织考试的成本,还是考生应对考试的成本都会大幅度上升。尤其是让高校自主考试,必然是考试满天飞,既会带来各种新的不公平,也会使考生疲于奔命,像现在的艺术类考生一样,不得不参与各种各样的重复性考试,从而大量耗费社会资源。

应该说,这两种观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中国高考的改革可能出现的弊端都有深入的洞察,对于我们设计新的高考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中国任何高考改革的设计方案都必须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之上,使之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被国人所接受,并能够有效地避免产生各种负面的弊端。中国是一个家族主义文化盛行的国家,虽然今天的家族传统已经基本瓦解,但家庭至上仍然是普遍的价值观念。因此,中国人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可以不计成本甚至牺牲自己的一切。所以,无论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发达,也无法解决激烈的升学竞争。高等教育大众化,虽然可以满足大多数高中毕业生的升学问题,但为了进入好的大学所展开的竞争一点也不会比过去的升学竞争程度低。同样由于这一点,使得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特别被国民所看重,如果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失去公平性,必将引发极大的社会愤懑,并严重损害政府的形象,导致执政党执政资源的流失。正因为这一点,中国无论是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还是彻底取消高考,都必须考虑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

美国虽然没有全国统一高考,但它的大学入学考试SAT被认为是“一年多考、择优录取”的一种变相全国统考,所不同的是它通过商业运营模式实现的。SAT每年举行6次,考生只要交纳考试费,就可以到选定的考试中心参加考试,无论哪一科目都可以考若干次,直到获得最理想的成绩。考试成绩由SAT考试服务机构记录保管,直到考生指示把考试的最好成绩寄往自己报考的大学,从而避免了“一考定终生”的弊病。但是,美国的“商业化高考模式”在中国行得通吗?显然是行不通的。这种商业化的高考模式之所以在中国无法实行,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成本高。无论是组织高考方,还是参加高考的考生,都无法容忍每年六次的“高考”,今天或许有人称赞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一考定终身,但真正实施以后,必然感到弊大于利,学生疲于奔命,学校无所适从。第二,易腐败。这种由商业机构组织的“高考”,在中国无论是出卷环节,还是考试环节,都无法保证不泄密。更重要的是,这种商业模式根本无法保证录取过程的公平公正,这已经被无数次事实所证明。

综合性替代方案的设计

中国新高考方案的设计必须遵循几条原则,一是高考改革方案必须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基础教育的应试性教育弊端,同时又能确保基础教育的质量不致下降。二是高考必须由国家组织举行,以保证高考的低成本、高效率和公平公正。三是高考改革方案必须既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要求,又能满足劳动力大流动时代的考生要求。

基于以上几点,中国高校招生方式的改革必须坚持被国人已经普遍接受的好的传统,这就是要有考试,并且是由国家组织考试。一切改革都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本文设计的新高考改革方案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将现行高考改为国家高中学业水平测试;(2)普通院校直接根据高中水平测试、高中平时成绩和综合表现进行自主招生;(3)研究型大学和希望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可以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再进行选拔性考试。

一、将现行高考改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73

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已经存在30多年了,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它既功不可没,也弊病丛生,为国人所诟病。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它成了一个指挥棒,把基础教育完全变成了一种“高考”附庸的“应试教育”,使得整个基础教育就像“高考”培训班,摧残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扼杀了青年人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但是,也要看到,中国的高考制度不仅保证了中国高校大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在客观上保证了中国整个基础教育质量。每年的高考实际上相当于一次“第三方”评估,推动了中国庞大的基础教育体系在重视教育质量的轨道上前行,从而确保了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即使那些没有进入大学的中学毕业生也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正是这种基础教育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劳动力,这也是中国吸引外资最多的最根本的原因,如果说它是中国过去30多年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也不为过。因此,对于这样一种中国基础教育质量保证的机制是不能简单地废除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将每年的国家考试从“高考”转变为“会考”,从招生考试演变为学业水平测试。它的考试目的不是为高校选拔人才,而是对基础教育质量的一次权威测评。这种以国家考试的方式进行学业水平测评,最大的好处就是保证了测评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这种“学业水平测试”可以涵盖基础教育的各门课程,不再区分文理科,所有教育部规定的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学习的课程都可以进行水平测试。当然,为了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有些课程可以组合成一门试卷,例如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等。这种测试内容不仅涵盖高中教材,而且涵盖整个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它不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会考”,而是学生在接受了高中阶段教育后的综合学业水平的“会考”。③由于是学业水平测试,其考试内容重在“达标”,因而不要求偏题、难题、怪题。学生参加这种考试不是在和其他考生进行竞争,而是测量自己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生的国家标准。国家应创造条件建立“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各科知识题库,每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直接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组合成卷。

此前,有人已经提出过类似建议,但人们担心两点:一是无论怎么测试,只要它是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最终都会演变成一种高考或变相高考,因而使得所有原来高考存在的问题仍然会同样存在;二是如果真的只是水平测试,人们又担心它会被社会和考生不当回事,从而导致这种水平测试的质量无法保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确保“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既能降低考生之间的竞争性,又能保证各省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可以从技术层面进行两项改革:第一,所有课程学业水平测试只计单科成绩,不计总分成绩。国家考试的科目应该涵盖各科,但学生参加哪些科目测试可以自由选择,不一定要参加全部科目的测试。由于学生选择参加测试的科目不同,也就无法计算总分。第二,将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的单科成绩都换算成等级分,不公布具体的分数。等级分可以有效化解学生为1分甚至0.1分进行残酷的竞争。第三,所有试题都实行标准化的选择性题型,全部实行机器阅卷,未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直接在机器上考试,这样不仅可以大大降低考试阅卷成本,而且提高了各省测试成绩的客观性和可比性。

二、高校根据高中毕业生的申请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进行自主招生

有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后,每个高校都可以进行自主招生。与过去高考录取不同的是,这种录取不是简单地按照学生志愿在分数排队和学校排队双重因素制约下进行录取,而是在学生自由申请的基础上进行录取。高校不必分等级,所有高校都是平等的教育主体。每所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影响力提出自己的招生录取原则,并分专业提出不同的录取标准。也就是说,高校录取不必像现在这样根据学生考试总分进行录取,而是根据自己办学的特点和要求,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选择若干门课程作为自己的录取成绩框,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几门计分课程和另几门参考课程。总之,学校如何录取,完全由高校根据自己的性质、特点和影响力自主决定。考生则根据各个学校的录取方案自主申请。这种申请与过去填高考志愿不同的是,它要考虑的不仅包含高中水平测试成绩,而且包含高中学习期的其他方面,如综合素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校信息,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培育若干家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各个高校及其专业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评价和再评价,以代替目前的高校行政等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国情与宏观管理的需要,指定某些课程为学校录取的必选课程,或规定高校录取依据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最低必须要有几门课程。

三、高校自主进行选拔性考试

对于部分不满足于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的高校来说,如现在的国家985重点院校和那些致力于发展为研究型的高校(如南方科技大学),可以在高中水平测试的基础上再组织选拔性考试。这种选拔性考试仍然由国家组织,这样可以保证公平公正和降低成本,但具体考试内容完全由高校自主决定。

由于是选拔性考试,不能简单地重复“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重复现行“高考”的弊端,试卷内容不必局限于高中教材,而是完全由高校按照未来培养高素质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人才的要求自主出卷。为了引导高中教育远离应试教育,这种选拔性招生考试的试卷不可以由高中老师参与,完全由高校相关专家、科学家、作家和教育专家出卷,内容完全脱离高中教材和高中课标,以保证选拔出

74

各科最杰出的优秀人才。

这种选拔性考试在课目设置上同样由高校自主决定,高校按照专业要求,突出专业素养,不需要学生门门优秀,只要在所学的专业知识内优秀即可。因此,每个专业只要求进行一门课程的选拔性考试。为了避免所有高中毕业生都要重复参加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选拔性考试,可以设置考生参与选拔性考试的门槛,例如要求“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的相关课程必须达到优等要求等。

四、建立高校招生联盟,确保录取的公平公正

为了防止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中的腐败现象,无论是普通高校直接依据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的录取,还是研究型高校的选拔性考试录取,都要求高校按照大学科建立招生联盟,每个招生联盟不少于10所学校。每个招生联盟可以单独制定自己的招生政策,组织专家出高考试卷,交由国家考试部门组织考试。每个招生联盟的招生录取政策必须提前一年确定并向社会公布,并保证其连续性不少于三年。三年后无论是修订还是继续,都必须提前一年向社会公告,这样可以防止因人改变政策。同时,在整个招生录取过程中,现行的监督机制仍然保留并进一步完善,确保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为了降低学生的考试成本,每个专业的高校招生联盟不得超过三个,鼓励其他未参加招生联盟的学校选择某个招生联盟的考试成绩作为自己的录取依据。

五、鼓励高校在招生中增加面试环节

凡是有条件的学校都应该进行面试,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学校,也要逐步增加面试比例,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升学过程更要重视面试环节。面试的作用可以对中小学的教育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促使学生注意知识之外的其他素质的提高。

此外,无论是“高中水平测试”成绩还是高校联盟进行的选拔性考试成绩,都可以设置若干年的有效期,在有效期限内,学生可以据此成绩向相关高校申请入学。这样可能有利于那些因主观或客观因素而不能在当年入学的考生,在适当的时间重新选拔进入高校学习,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制度安排。

新高考方案的意义

第一,能够继续保持中国基础教育的传统优势。人们对高考改革的最大担心,就是怕改革导致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下降。这种担心的关键是考试这个指挥棒还在不在?本方案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仍然保留“考试”这个重要环节,所不同的是考试的性质和目的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就是说,这根“指挥棒”还是要的,但它不是指挥基础教育体系去“应试”,而是指挥中小学去追求基础教育应有的本原性价值。

第二,彻底根除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现行高考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应试教育,“高考”的弊端不在于它的指挥棒作用,而在于它所指挥的方向有问题,它导致中小学基础教育体系彻底变质变味,成为一个类似培训中心的应试体系。新方案要改变的不是考试,而是考试的导向。中国高考制度改革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是要解决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各自如何定位和如何发展的问题。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来说,要真正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必须从根本上抛弃现行高考制度这根指挥棒的应试性导向,彻底纠正完全应试化了的畸形基础教育,使其回归素质教育原轨。新高考方案很好地保证这一点。

第三,既为选拔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杰出人才提供了制度保证,也为特殊人才进入高校提供了通道。在科学的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进行选拔性考试,可以使高校能够选拔出真正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优质生源。同时,由于在选拔性考试阶段只需要考一门课程,这就为那些偏科的少数天才、偏才、奇才、怪才提供了必要的通道。为了保证那些特别偏的偏才也有机会进入理想的高校,还可以让每所中学,无论是普通中学,还是所谓重点中学,都可以推荐1~3名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没有达到参加选拔性考试门槛的偏科学生参加选拔性考试。但这种考生在最终的选拔性考试中必须单科成绩特别出众,并经过严格的面试才能被录取。

第四,基本解决了“高考移民”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问题。高考移民是由各地高考难度不同和高校招生的录取比例不同等因素造成的。在新方案中,全国统一的试卷和完全的机器阅卷,确保了各省市测试分数的客观性和可比性,高考移民的动力因而自动消失。

异地高考问题在新方案中也有望得到解决。近年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规模不断扩大,要求异地高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各地都在探讨“异地高考”方案,但政策松紧不一。“屁股决定脑袋”,指望各地政府制定出公平合理的政策是不可能的,地方政府肯定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凡是考生流出大省总是希望放开,考生流入大省总是希望口袋扎紧。因此,教育部不能将责任下推,必须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制定出全国统一的“异地高考”政策。但最根本的还是制度创新,通过新方案的实施,很自然地解决了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

第五,能够继续维持高校招生的公平公正。人们对高考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的担心就是能否公平公正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腐败几乎无处不在,唯有高考相对而言比较公允,在信任几乎彻底丧失的背景下,仍然能够得到老百姓的基本信任。这种公信力之所以能够得到长期维持,关键在于过去几十年来,所有的高考都是由国家组织考试的。新方案继续维持了这一传统,无论是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还是之后的选拔性考试,都

75

必须继续坚持由国家组织考试,并通过廉政纪检部门进行全程监督,再充分发挥现代高科技的优势,让整个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高校选拔性考试都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要求所有高校的招生考试都必须联校进行,从而可以有效预防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

两个附带的问题

在中国的高校招生过程中,还有两个问题长期遭人诟病。一个是重点大学向所在城市倾斜问题;一个是各种名目的加分政策。新高考方案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一方面,通过制度建设规范重点高校向地方倾斜的问题。近年来,全国一流大学在所在城市的招生比例远远高于在其他地区的招生比例。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化看待,这其中的关键是看重点高校增加所在省市的招生名额,是否挤压了在其他地区的招生名额?如果是,则显然不合理;如果不是,则要谨慎处之。实际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重点高校之所以增加所在城市的招生名额,并不是在挤压省市原有招生名额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通过扩大所在城市的招生名额,以换取所在城市对重点高校的经费支持。应该说,这是当时高校办学经费极为困难的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的经费压力,同时也为改善高校学生的学习环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是,这不应该是常态,国家应该对高校这种行为制定规则,避免其失控。可以考虑两条原则:一是规定重点高校对所在城市招生的比例上限,原则上不得超过其当年招生总量的15%。二是重点高校对所在城市的倾斜要与地方政府对重点高校的经费支持按1∶2比例挂钩。即地方政府要在重点高校增加招生名额,必须以两倍的比例进行经费投入。如需要增加10%的名额,则地方政府投给该校的经费应不少于国家给该校投入的20%。同时,还要规定,这种地方政府投入不能用于高校教职工福利,只能用于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特别是改善在校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建议将其中的一半作为奖、助学金基金用于困难学生,这样,就可以在利益双方中取得平衡。

另一方面,分类改革高校招生中的加分政策。在高校招生中,各种加分政策名目繁多,已经成为高考这个仅存的公平形象身上的一大污点。在新方案中,可以对现行的加分政策进行分类处理。首先,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彻底抛弃各种加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就是学生各门课程的净成绩,而且不计总分,即使单科成绩也只公布等级分。其次,在选拔性考试中,是否允许加分,权力可以下放给高校自主决定。但由于是单科考试,这种加分的作用权重就会大大降低。例如,奥数成绩即使加分,也只会在数学专业起作用,而在其他专业中就会自动失效,同样,艺体美特长生也只会在相关专业中起作用,即使是某些学校为了突出自身的校园文化而加分,作用范围也会非常小,与现行的计入总分政策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高校招生加分政策中最敏感、最难办的是民族加分政策。这一政策在当初是有一定合理性的,这种合理性基于两个因素之上,一是当时的民族教育特别落后;二是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包分配。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加分,让一部分成绩相对差一些的民族考生进入高校学习,毕业后由国家分配他们回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这对考生个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但是,在今天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完全市场化阶段,继续沿用这一政策不仅不合时宜,而且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建议以地区定向招生政策取代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也就是说,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彻底取消任何形式的民族加分政策,但对于少数民族的偏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可以由国家根据其发展的需要在相关高校中设立定向招生名额,并提供奖、助学金,学生毕业后,必须在协议规定的区域和相关岗位就业。

注释:

①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15817598.html,/601020590/note/887122666。

②1973年,美国教育家马丁·特罗在考察美国高等教育量的扩张和质的变化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指出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可以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是一种精英化的高等教育;当达到15%以上时,就开始步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当达到50%以后,就进入了普及化阶段。

③单纯的高中课程考试应该由学校进行,它是确认高中生能否毕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高原.梦想和希望的回归——

—纪念高考制度恢复20周年.党史天地,1997(7).

[2]崔丹、汪栋.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江汉论坛,2012(11).

[3]魏国东、李晓军.文革时期取消高考制度述评.社会科学论坛,2005(1).

[4]赵娟、李良.取消高考指标制度势在必行.探索与争鸣, 2010(7).

[5]刘希伟.2006—2009年“985”高校招生区域公平问题的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10(3).

[6]唐汉琦.实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困境与对策.考试研究,2012(3).

[7]张芃.高考改革的目标模式与推进策略.教育研究,2012(8).

编辑叶祝弟

76

高考地理区域中国地理重点考点汇总

高考地理区域中国地理重点考点汇总 一、中国的疆域 (1)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疆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跨纬度近50度; 南: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处跨经度60多度;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相差5个时区相距5000千米;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五带位置: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四省区; 优越性: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条件; (3)濒临的海洋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的海域,领土的一部分——约300万Km2 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从鸭绿江口(中朝界河)到北仑河口(中越界河); 台湾岛、海地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6000多个;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深受季风影响,有利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陆上交通可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 (4)陆界和邻国 陆界:长2万千米; 东:朝鲜; 北:俄罗期、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东:韩国、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二、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附1:我国邻国记忆 十五邻国陆上环,朝鲜俄国和蒙古,哈吉塔阿富汗, 印度尼不缅老南,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尼马文菲日韩。 附2: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略) 附3:中国省级行政区歌诀 东北三省黑吉辽,最东最北纬度高;华北山西内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 华东六省上海市,三江鲁皖闽台岛;中南五省加一区,两湖两广南到; 西南三省一区市,川云贵藏添重庆;西北三省加二区,陕甘宁青新疆好.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和民族 (1)基数大;增长快;总量大,人口超过13亿 (2)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东南多,西北少 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 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中特期末论文3-论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论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的历程。中国的改革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一步一步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在这三十年间,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却也伴随着诸多遗憾。改革永无止境,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已经过去将近一半时,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重大问题的决定》横空出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深化改革的问题再一次被放在了中国新一轮发展风暴的中心。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吸取成功的经验,警惕失败的教训,就成了当今中国急需思考的问题,也会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中国改革的现状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也伴随着诸多新矛盾的产生。改革的现状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经济体制方面:近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其发展速度在世界上也是遥遥领先的。应当指出的是,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与其在国内推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换句话说,正是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大发展。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先从农村开始的,接着是城市工商业,尔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循着这个足迹,我们可以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分为三大步。第一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二年,即从1979年开始的农村体制改革。农村体制改革把原来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改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就带动了广大农民劳动的积极性,把农业搞活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第二步是从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把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改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冲破了原有指令性经济一统天下的樊笼,把城市工商业搞活了,促进了工商业的大发展。第三步是从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开始,改变了只承认计划经济不承认市场经济的旧观念,着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样就把国民经济全方位搞活,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政治体制方面: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迈出了步伐,但是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步伐,政治体制改革只能算是小步伐,而且,有时在前进中还伴有一定的

2020年全国高考改革最新通知

2020年全国高考改革最新通知新高考改革在20xx年就要在全国正式实施了,之所以称为改革,是因为这一次高考改革改变了从1977年开始的统一考试、集中录取高考模式,改变了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高考模式。 新高考改革除语文、数学统一考试一次机会外,其他学科均有两次考试机会,录取标准也不只以高考成绩为唯一依据,加入了平时学考成绩,同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这一过程性评价标准。 1、必考: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外语两次考试机会,取最高分记入高考成绩。 2、选考: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和技术中根据专业要求选考三科以等级分计入高考成绩。 3、语文、数学两科设定在6月7、8中的一天统考。 改变=选择 所有这些改革变化带给我们中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改变? 对所有20xx年上高中的学生而言就是一个词:选择! 学生要选未来的专业就必须选该专业对应的选考课程,就需要选择在什么时候考,就需要选择考几次。同时,专业选择又是职业选择的起点,谁来指导这些孩子做出最好的、最科学、最适合孩子成长的选择? 学生会不会选?敢不敢选?能不能选?就成为20xx年入学的学生马上面临的迫切问题。 学生做选择前对策略的把控:

1、利用高一阶段的学习,去发现自己的学科特长与学科兴趣,从高二开始在学科学习上扬长避短; 2、利用高一的时间去和父母充分沟通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在高二前初步确定自己的专业选择与选考科目; 3、重视英语,从现在开始抓起,力争第一次英语社会化考试,就考最高分,减轻日后的学习负担。 4、提前树立目标,为"高校自主招生"做准备。 现实是,很多的中学没有意识到这一次的改革核心本质,还在抱残守缺,以对策应付改革的政策。在改革起始阶段,学生、家长都懵懂的时候,学校可以去诱导、强制规定学生做出选择,这可能会一时成功,但是,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旦学生、家长明白自己的选择权力后,就一定会按照自己的选择去做决定。 学生选择的背后是走班制教学的开展,走班制有效开展的背后是学校课程体系的建立、完善和教师队伍的改革,硬件矛盾反在其次。走班制带给学校的压力确实很大,可是,改革的潮流滚滚而来,顺潮而动泳技一般都可能会死掉,更不要说逆潮和原地不动了。 扬帆起航,为改革点赞 紫光教育集团宋校长说:未来的高中教育在高考改革的指挥下,必然从整齐划一的千人一面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突出个性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只要坚持高考改革,我们中学的基础教育大发展就有希望,人才辈出的时代会很快来临! 我们既要对改革充满期待,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的过程中

【新高考·新思路】2020年浙江省高三语文名校资源优化卷(九)

浙江省“新高考·新思维”名校资源优化卷 语文(九)命题学校:镇海中学 考生注意: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间拳界乱相丛生,在宣传上把太极拳无限神化,不仅可隔山打牛、凌空发力,而且“包治百病”,结果太极拳被搞得乌烟瘴.(zhàng)气,大大小小的“嘴把式”出乖露.(lòu)丑。 B.汇成大海,才会波涛汹涌,因循守旧就会变成臭泥淖.(nào),传统文化应该翻出新的浪花,绝不能高高在上,甚至成为一些小团伙自吹自擂.(lěi)、排斥异己、欺世盗名的道具。 C.清江古河床就是《九州缥缈录》的取景地之一,未被大肆开发,周围也少有人家。青色的苔藓.(xiǎn)爬满绝壁,欢腾的瀑布在山润奔蹿,原始森林里的薄.(báo)雾让徒步多了一些冒险的味道。 D.刊刻出版业的兴.(xāng)起给古代小说的传播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书坊.(fāng)及书坊主的介入使小说呈现明显的商品特性,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说的题材选择和创作倾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从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再到大众媒介(电视、电影),每次媒介的转变,必然会引起文学审美形态的变化。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形态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文学欣赏由原来的“读”书到“看” 图像。在图像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典时代,审美主要以文字为主,人们更多的是通过阅读来进行审美。随 着电视、电影,乃至 ..取代“读”,成为大众的主要审美形态。[乙]图像取..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看”逐步 代文字成为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图像对语言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作为“看”取代“读”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各种文学名著翻拍成影视作品。[丙]《红楼梦》《西游记》《三 国演义》《水浒传》不只 ....。阅读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走进人们的生活,而且是一拍再拍,各种版本层出不穷 而电视或者电影却以画面来取代人们的思维过程,因此,“看”比“读”更加易于让人接受。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说,“看”有利于文学的传播。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至 B.逐步 C.不只 D.层出不穷 3.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现在,我们终于可以从韩森提供的所有素材中发现一些她所没有发掘的“新史”,围绕丝绸为中心展开的大宗贸易的确没有被显而易见的文献记录。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学号:160308520137 学生所在学院:航空制造工程学院 学生姓名:张振华 任课教师:黄伟英吴云 教师所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6年11月

16级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张振华 南昌航空大学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首先来自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反思。十年文革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还来自思想的解放,当时从思想理论上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重大转变。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国防、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些教训和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继往开来。 关键词: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建国之初,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我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急于使我们的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迅速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发展战略。于是,适应于重工业优先增长的发展战略,国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加强重点项目的建设,这样在制度安排上就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时,从国际上来看,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使得苏联很快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实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的20、30年代发生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二战结束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 基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迅速地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种选择在当时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我们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独立的社会主义

2017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正式版

2017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正式版 2017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正式版已出台!高考又迎来新的改革方案,那么到底带来了哪些变更以及最新消息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正式出台的2017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正式版。赶紧收藏吧。 高考改革新方案2017最新消息:23省份公布高考改革 考试 ——“6选3”模式成主流 5月17日,《重庆市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公布。根据此方案,重庆从2018年入学的高中新生开始,高考总成绩由全国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考试不分文理科。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普通高校专业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科中自主选择确定。 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各地先后出台本地区改革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天津、北京、青海、上海、江苏、浙江、海南、西藏、宁夏、广西、广东、甘肃、黑龙江、辽宁、贵州、河北、山东、湖南、贵州、江西、吉林、山西、重庆等23个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出炉。 从考试变化分析,上述23个省份均在改革方案中明确将推行“3+3”模式,除语数外之外,3门选考科目中,“6选3”模式成主流,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采取的是“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这项科目。 西藏的统一高考科目较为特殊。从2021年起,西藏的统一高考科目分两类:执行A类课程计划的考生,统一高考科目为汉语文、藏语文、数学、外语4门,汉语文和藏语文各按50%计入总分,以语文科目成绩呈现;执行B类课程计划的考生,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 考题 ——外语“一年两考”被普遍推行 本轮高考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力求破除“一考定终身”,有些科目考试也从一次考试变成多次考试。 今次公布高考改革方案的重庆明确,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取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在已公布高考改革方案的23个省份中,绝大多数省份明确英语一年两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针对英语科目,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的高考方案中,英语听力和口语将一年两考,笔试是否会一年两考则还在商议当中。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和不足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30多年的中国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的改革,举世关注,世人称之为“中国奇迹”;中国改革,举世困惑,世人称之为“中国之谜”。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又有哪些不足?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番讨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全面回顾和总结改革的历程,我们不仅实现了经济体制上的重大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而且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丰富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的经济改革的特殊性在于:第一,它是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面临着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转型;第二,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或基本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确立的,新体制的建立是通过不断试验逐步形成的。第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它是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简而言之,中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 在总结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和探索中国改革的内在逻辑时,市场化的方式和方法、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我们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如何结合以及这种结合的内在根据、具体形式、主要后果和一般前景。归根结底,我们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框架内,市场化改革能不能持续推进下去并获得最后的成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就是在不断解决这一难题的实践中形成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寻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 从1978年开始,中国经过近三十年改革的伟大实践,其中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不断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前提执政党的指导思想,犹如大海中的航标灯,是引领前进方向的关键。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理

新课改下新高考二轮复习的一点思考

新课改下新高考二轮复习的一点思考 伊宁市第四中学邢小兵转瞬之间又迎来了新的一轮高考,而这次的高考非比寻常。因为这是新疆第 一年的课改高考。对我们每一位高三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认为新疆课改下 的新高考复习(尤其是二轮复习)当以新课改三大课程理念、四大课程结构特点 作为理论指导,以教材和宁夏四年高考为依据,以本校学生学情为中心切实做好 各项复习计划与实施方案。 一、高考命题的理论指导 新课改三大课程理念,一个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 强调整合性,要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三是完善评价 机制,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新课改的课程结构有四个 特点:一是模块制;二是选修制,三是学分制,四是学段制。这和以往的课程结 构肯定有出入,在这四大特点和三大理念的指导下,新课改的高考特点也就显而 易见。 因此:新课改高考的试题特点就是试题的难度在降低、试题的灵活性在增加、 新题也在增加,我们也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放活、限难、求新”。在 这种特点下,我们原来以往惯用的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就要失效了,所以同学们 在应对新课改下的高考,切勿大量做题,要有选择性的做题,做那些符合新课改 理念的试题。再有,死记硬背的东西也未必在考场上能发挥作用,要学会迁移, 学会综合,学会探究和学会创新。 二、高考命题最根本的依据是教材. 在高三复习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扔掉课本,重视资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说明》,而《考试说明》的依据是《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因此高考命题最根本的依据是教材。每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将近30%~45%的题目出自课本中的典型例题、练习题、习题或复习参考题。例如:1.2010年课标高考试题4(依据教材:必修4.习题1.5B组3题,1.6例2.)2.2010年课标高考试题9(依据教材:必修4. 3.2例1.练习1题)3.2010年课标高考试题13(依据教材:必修3. 3.3.2例4. 复习参考题B 组4题.选修2-2.习题1.5A组5题.)4.2011年乌鲁木齐市一次诊断试题21(依

江西高考2018年高考改革最新消息,江西高考改革最快从2018年开始实施.doc

江西高考2018年高考改革最新消息,江西高考改革最快从2018年开始实施 江西高考2018年高考改革最新消息,江西高考改革最快从2018年开始实施(二) 语数外自主命题是否取消? 等教育部细化政策出台后确定 江西省高考语、数、外三个科目自主命题已经坚持多年。《意见》中提到,从起,将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这是否意味着江西省语数外自主命题可能会取消? 对此,杨慧文表示,分省自主命题,有利于根据各省实际指导教学,同时分担统一使用一份试卷时的试题保密压力。不过,从教育部的要求来看,今后应该不会再增加自主命题的省份了。江西高考卷在全国试卷评比中质量一直不错,但江西省语数外三个科目的自主命题是否会取消,还要等教育部的细化政策出台后才能确定。 江西省高考录取率是否会提高? 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将增加 《意见》提到,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督促高校严格执行招生计划。 那么,江西省高考录取率会提高吗?对此,杨慧文表示,

江西省高考录取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预计以后还会有一些上升的空间,但应该不会很大。不过,以后重点高校在江西省投放的招生计划可能会增加,江西省学生最终受益。尤其是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以后将会比现在明显增加。 文理不分科是否加重学生负担? 关键看学业成绩等级如何呈现 《意见》中提到,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同时,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2

聚焦新高考共谋新思路

聚焦新高考,共谋新思路 ——重庆市2016年理科综合(生物)高考复习报告会2015年9月19日,由重庆市教科院委托今日教育杂志社举办的2016年理科综合(生物)高考复习报告会在重庆七中举行,各区县生物教研员、高三生物学科备课组长及生物教师2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生物教研员周素英老师主持,邀请到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侯伟老师,沙区教师进修学院廖兴建以及重庆巴蜀中学史良老师就全国卷的命题特点和发展趋势,高三教学策略和复习建议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 此次报告会基于2016年重庆高考将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高考试卷的背景,为深度解析近几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的特点和规律,理清重要考点和难点,准确把握2016年高考命题趋势,科学制定2016级高考复习策略,指导考生开展有效复习,对全市高三生物教师进行的一次培训会。 整个报告会分上午、下午两个阶段进行。 上午9:00,报告会准时开始。为了使全市高三生物老师对高考全国卷的特点和规律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此次活动特意邀请了因在网络上分享教学视频,受到生物老师们极大的好评,引发社会关注的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侯伟老师(网名:汉水丑生)跟大家进行了经验交流。侯老师重点以2014年高考全国卷为案例、以一线教师的身份,分别从新课标卷的历史、新课标卷与人教版教材的关系、新课标卷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方向、新课标卷的设问角度以及备考策略等五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通过对新课标卷的分析研究和统计,给老师们展示了出题的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强调了针对新课标卷回归教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议老师们利用好已有的9套新课标卷真题,多多总结其中的规律并渗透其奥妙以便带领学生高效的开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中国的区域差异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中国的区域差异 命题方向1 中国地理分界线 “智能出行”指依托互联网手段,在线呼叫、预约出租车、专车、快车、巴士、代驾等出行方式。下图为我国智能出行分布图(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中智能出行500万人次/年分界线最接近的是我国( ) A.二、三级阶梯分界线B.人口地理分界线 C.800 mm年等降水量线D.南方与北方分界线 答案 B 解析图中500万人次/年以下省区主要有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据图可看出其与人口地理分界线最为接近;二、三级阶梯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分界线都是秦岭—淮河一线,它们均与图中的界线不符。 (2)R省区人口数量与重庆市相近,但智能出行次数远低于重庆市,主要是因为( ) A.气候湿热B.信息闭塞 C.地表崎岖D.经济落后 答案 D 解析重庆市属于直辖市,经济较为发达;R省是贵州省,经济较为落后。智能出行也需要经济收入支撑。 命题方向2 中国的区域差异

传统民居蕴含丰富的地理信息。我国地域辽阔,传统民居呈现诸多不同。下图为我国行政区划图。据此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四省区的简称分别是( ) A.内蒙古、秦、藏、滇B.秦、内蒙古、滇、藏 C.滇、内蒙古、秦、藏D.秦、内蒙古、藏、滇 答案 A 解析图中①是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②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③是西藏自治区,简称藏;④是云南省,简称云或滇。 (2)与①②③④四省区对应的传统民居分别为( ) A.“竹木的家”“地下的家”“游动的家”“石头的家” B.“地下的家”“竹木的家”“游动的家”“石头的家” C.“石头的家”“竹木的家”“地下的家”“游动的家” D.“游动的家”“地下的家”“石头的家”“竹木的家” 答案 D 解析图中①(内蒙古)以牧业为主,住蒙古包,便于迁徙,为“游动的家”;②(陕西)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形成特色民居窑洞,是“地下的家”;③(西藏)地处山区,利用当地原料建成传统民居石头屋(碉房),形成“石头的家”;④(云南)气候湿热,建成高架的竹木楼通风,形成“竹木的家”。同步训练 读下图,完成1~2题。

新高考、新课改、新机遇、新挑战—参加新高考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有感

新高考、新课改、新机遇、新挑战—参加新高考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研讨 会有感 为期四天的外出学习,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新高考改革后高中教育教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高考考试和招生改革就是指挥棒,对高中的教育教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浙江和上海几所学校的考察和学习,让我对这一轮的高考改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高考改革实行的是3+3模式,语数外必考,其中英语实行一年两考,其他六科中任选三课,结合我省的情况这样的组合就有二十多种,这些对高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中在此就要通篇考虑,全局筹划,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做好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学生现在的选课决定了今后上大学的专业录取和今后的人生选择,所以高中阶段的选课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科学选课。 2、做好走班制教学工作,组合越多,意味着学校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越大,怎样科学分班,怎样

解决走班制下的学生管理,怎样解决走班制下的科学评价等问题都成为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绕不过去的难题。 3、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高考录取“两依据一参考”原则改变了以往录取中的只看分数,分数成为了依据之一,素质评价将成为重要的参考。怎样科学公平公正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也是学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现行的评价制度弄虚作假、应付了事肯定不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所以学校需要认真研究高考改革,结合学校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制定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规则。 4、我校学生生源基础差,根据高考改革录取方向,我校学生参加高考的人数将大大降低,而以参加高职高专录取为主,这样我校在新高考后学校教学工作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处理好学术性高考和技术性高考的区分管理,怎样合理指导学生选择,怎样合理安排教育教学资源等问题也更为突出。 新高考已经启动,2018年我省也要执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对登封市来讲是打教育翻身仗好机会,机遇与挑战并存,唯有提前布局,提前发力,提前谋划,提前准备才能在新高考中占据有利地位。人

新中国成立 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

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 1 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焕发了活力和生机,中国迎来了二十世纪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阔步前进,1979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工作,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等,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也有了重大的突破。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了经济特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

2020年高考改革新内容.doc

2020年高考改革新内容 两会闭幕,关于未来高考命题方向和改革趋势,教育部又发出了哪些声音?下文是我收集的关于20xx年高考最新消息,欢迎阅读! 20xx年新一轮高考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权,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力图实现促进教育公平、高校科学选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操作层面上要遵循规律、试点先行、稳妥推进。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 考试制度未来怎么改? "从上海和浙江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情况看来,将来6月份只考语文和数学,英语将实行一年两考。"钟秉林说,"未来高考,不再进行文综、理综统考,而是学生在高中阶段课程中自选3科,平时参加等级考试,加权赋分,计入高考成绩。" 未来高校如何录取学生? 在钟秉林看来,未来高校录取学生时,在语数外统考成绩和学生自选3科成绩的基础上,将更加看重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 同时,对自主招生、定向招生、注册入学和破格录取等多

元录取方式仍将继续探索。"重要的是所有录取工作都要放在阳光下进行"。 20xx年高考小目标 20xx年高考已经开启倒计时,近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透露了今年招生制度改革和高考的一些想法,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小目标"。 而对于高考改革的前景,他也表示有信心,因为教育改革是有生命周期的,发展过程是渐进的,但是效果的显现是突发式的。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1. 准备把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经验全面推广 第一,抓好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总结经验,为全面推广做好准备。 2. 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进行高考改革试点 第二就是今年面上的高考招生改革,要做到这么几点: 一个就是确保安全,就是安全性,确保安全,考试过程的安全和招生信息的安全,这两大安全非常重要。 另外,今年我们准备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这四个省市,开始进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试点,探索一些新的路子。 3. 搭建各学段教育互通的立交桥 这样,我们想,经过这么三五年时间的努力,能够建立起一个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这么一个高等教育考试招

精选-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区域地理高考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区域地理高考试题 【2018全国卷I】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解析】整体分析:该题以乌裕尔河的变迁过程,扎龙湿地的发展特点为背景,暗含热点国家生态文明的考查,属于生态环境问题。整体考查自然地理,如第(1)问实际上考查影响湿地形成的条件,第(2)问考查了流域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有点难度,第(3)问考查了影响盐度的因素,承接上题,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即可。(1)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条件(降水、河流等)和排水不畅(蒸发、地形、冻土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扎龙湿地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说明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2)据材料中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说明蒸发量逐渐增大;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3)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河水泛滥不断为湿地带来矿物质,且受全球变暖影响湿地水分蒸发加强,盐分析出;且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据材料知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因此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学科~网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正反均可言之有理即可。同意应从外流河的优点角度分析。外流河加快水流速度,促进水循环和更新,可以防止盐分富集和污染物的富集,减轻水体污染;同时流速加快,可减少泥沙淤积;以及河流中营养物质增多,会扩大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意应从保护湿地角度分析。工程措施的建设会破坏湿地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等。【2018全国卷II】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2019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

拓展新思路 迎接新挑战

拓展新思路迎接新挑战 ——参加浙大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牛大场镇中心小学朱正军 2014年8月31日 2014年8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浙江省“贵州省施秉县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二期)专题研修班”的培训。带着渴望,怀着激动,也带着对教育教学中的几点困惑,开始了为期7天的学习培训,整个活动在翁礼华等教授的精心组织安排下,培训活动安排合理,内容丰富。让我们得以与众多教学专家面对面地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对教学管理的理解,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进一步了解发达地区的名校长对学校管理的造诣。从听课到交谈,以及所听到所见,每一堂课,都让我有所感动和收获。加之与同县的同行们这样聚集一堂,相互交流借鉴工作经验、思路方法,较全面的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以下是这些天的几点体会: 1、校长要善于学习。校长应该是个学习者,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不断地学习,校长岗位更是如此。多看看,多想想,一些灵感不期而遇,工作局面就此打开。没有学习,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个人发展如此,学校发展也如此。 2、校长要善于思考。校长应该是个思考者,对工作的预见、调整和反思都需要研究,随时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挖掘深层因素,根深才能固本,才能实现“内涵发展”的理念。校长要通过不断思考而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并将其付诸于教育实践中。教育是服务于人的,我们所培养的人将来也要服务于社会。当今社会呼唤

优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校长,不仅仅只把关注点落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其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及幸福感。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其科学精神,提升其人文素养,使学生走向智慧之路,健全其人格,增长其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这一切都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和课程观。校长的核心领导力在于课程与课堂。校长要把先进的办学理念通过教师转化为课堂行为。这也要求校长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引领学校的发展,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与指导能力(对课程的理解,对教学的把握),对学校现状的评价与诊断能力。能够整合学校的资源,走现代学校发展之路。 3、校长要利用发展规划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发展规划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由校长等几个人编制的,一定要使所有教师达成的共识。校长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中应当充当一个组织者,负责与家长学生沟通,听取上级主管部门意见。而学校的发展目标应来自于教职工,“发展规划”一经制定,就不能只是一纸空文,而是学校的行动纲领,就应该逐步落实,用“规划”的认同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用“规划”去分析、诊断学校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措施。落实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就是促进学校的发展的过程。同时在学校制订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编制自己的成才计划,教师编写自身专业发展计划,制订出个人发展目标,当然,个人目标与学校的目标要相适应。学校是促

中国改革开放的十条重要历史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总结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首要经验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思想理论创新为发端,以观念变革为先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来了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带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突破性进展。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丢,同时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的提出,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3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时代的和民族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运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成功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2.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始终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统一 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实践证明,无论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是坚持改革开放,都必须基于两者的统一,一旦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割裂或对立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陷入停顿或倒退。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政方针建立在对国情的清醒和正确认识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争取和团结改革开放中新产生的各社会阶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挥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积极作用。 3.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依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依靠人民、积极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奋斗目标和检验标准,切实做到改革发展为了

新高考改革推进情况“”模式大势所趋

精心整理 新高考改革推进情况 ——“3+1+2”模式已成大势所趋 一、全国新高考改革最新进度 1、根据原来的安排,新高考改革实施进度应该是: 2 藏103+3的 年秋 3 2019原定将有7个省份改革,若加上2018年推迟了的10个省,则可能有17个省份进行高考改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省份有可能也会推迟新高考改革。有可能在2019进行高考改革的17个省份是:安徽、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宁夏、广西、陕西、云南、甘肃、青海、新疆。 二、“3+1+2”模式 2014年高考改革,最先提出了“3+6选3”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增加了考生的自主选择权,但同时也产

生了缺点,物理这门学科彻底成为冷门学科,有些考生和家长甚至提出在高考中取消物理这门学科,为了解决物理成为冷门学科的问题,教育部推出了更为科学的“3+1+2”模式,今天给大家科普下什么是“3+1+2”模式。 1、增加必选科目 过去的“3+6选3”模式中必考科目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剩下的3科考生可以自由搭配。改革后,在选考科目中,将物理和历史作为必选科目,考生必须在这两科中选考一门,同时,对物理和历史两门科目采用原始计分制,满分为120分。这一举措在保证考生自主权的情况下保证物理等学科素养不会下降。 好报考方向已经迫在眉睫。将来自己想研读什么类型的专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成为摆在考生面前的一个问题。倘若想学医,那么生物、化学、物理就是你的必修科目; 再学科组合个过程中,既要考虑将来的报考方向、锁定好自己心仪地大学,同时还要权衡自己的实力,做到趋利避害!也就是说在选择学科组合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学科、瘸腿学科,在学科组合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做到“强强联手”,让自己在未来的备考路上更加轻松。

三年级语文老师培训心得 新教材 新挑战 新思路

三年级语文老师培训心得新教材新挑战 新思路 教学教学,有“教”才有“学”。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的教学技能关乎整个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今年又迎来了统编教材改版,区教研组对教材培训格外重视。前后两次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我对新教材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每一次变革,都是一种进步;每踏出一步,都是前行的道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创新则是采用双线结构,按照单元组织课程内容,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结合。 结合教材,体系结构则分为识字单元、阅读单元、写作单元,分别从课文、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识字、阅读、书写等方面的能力。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着重的是单字的书写,但同时加大了习作比重,无论在内容方法上,还是目标要求上,都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息息相关。要怎样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答案自然是“阅读”和“积累”,背诵古诗词、背诵课文、大量阅读则是最近本的方法。除了让学生大量阅读外,作为教师,更应该成为“阅读的种子”,身体力行,增加阅读量,在老师的示范和陪伴下,学生定能够使“阅读”

开花结果。 拿到新教材后,我们也产生了种种疑问。第一,三年级作文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第二,对课文要理解到什么程度?第三,教学生怎样概括文章大意呢?第四,参考了旧版教材后,需背诵的课文可否额外增加?通过这次培训,答案也就渐渐明朗了。三年级的孩子学习课文需达到能够在脑海中想象出画面,对课文能够独立复述的程度即可。对于概括文章大意,则可使用板书形式、段意串联、词语串联、填空式、六要素法来进行。虽然新版教材对课文背诵的要求减少,但是从长远来看,多积累好词好句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语感,提高知识的积累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解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需要我们教师去践行,让我们且思且行且努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