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学段古诗教学初探_23

第三学段古诗教学初探_23

第三学段古诗教学初探_23
第三学段古诗教学初探_23

第三学段古诗教学初探

株洲市芦淞区教育科研中心 曾文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古诗文字精炼,音韵优美,词汇丰富,意境深邃,思想深刻,虽经历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却仍然深深扎根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古代教育家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可以培养我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利于文学素养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生背诵古诗70首,用意非常明确。近年来,我们在市小语会的倡导和带动下,以课题研究或专题研究的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古诗教学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株洲地区的小学校园开始散发浓郁的书香气息,吟诵古诗的朗朗书声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幸福。我们陶醉在《送元二使安西》的课堂中,我们沉浸在《将进酒》、《满江红》的诵读中。广大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古诗教学很难,但是我们勇于探索,知难而进。下面我谈谈第三学段古诗课堂教学的一些体会,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本学段古诗教学的目标。

要上好课,首先要明确上课的目标。古诗教学也是如此,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目标。根据《课标》的精神,我认为第三学段古诗教学要实现以下几项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各个学段的古诗学习都有诵读的要求,第三学段的诵读要求是在完成一、二学段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本学段的诵读要注意古诗的声调和节奏等特点。

2、通过声调、节奏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这是本学段古诗教学核心目标,本学段要求学生体会并品味古诗的思想感情。这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如对诗人的生平和创作的基本了解,对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的初步了解,对古诗题材的了解(爱国、思乡、送别、咏物、山水、田园等),对古诗体裁的感知(乐府、古体诗、近体诗、词、绝句、律诗、五言、七言等),对古诗表现手法的初步了解(对仗、比喻、夸张、拟人、通感、压韵、借景抒情等),对古诗意象的初步了解(明月、柳、莲、雨、鸟、酒等)。

3、背诵优秀古诗30首。

这是量的目标。

二、面临的问题。

1、如何调动教师与学生“教”“学”古诗的兴趣?

古诗虽好,但是由于时间的阻隔,世事的变迁,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很多困难。教师和学生很难自发地产生对古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何调动教师与学生“教”“学”古诗的兴趣呢?象帅老师那么出色的示范课可以激起老师们教古诗的兴趣,古诗朗诵比赛也可以激起学生对古诗的热情。但是这种兴趣和热情需要去维持。提高古诗课堂教学质量恐怕成了我们首先要研究的问题。

2、如何突破古诗教学方法的单一?

由于古诗教学是阅读的教学中的难点,所以各种示范课、公开课、比赛课都很少见到古诗教学的课例,语文教师对古诗教学的探讨也比较少,造成长期以来古诗教学方法的单一。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古诗时是按照介绍时代背景、作者、讲解词语及内容,再要求学生背诵默写的程序进行的。整个过程是程式化的,其弱点在于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感知得太少;分析得细而碎,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教学手段是“口耳相传”,课堂上缺乏美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学古诗。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思索古诗课堂教学都可以采取哪些教学方法。

3、如何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情”和“境”?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语短情长。或诗中有画,或弦外有音,或力透纸背,或“醉翁之意不在酒”。如何引导小学生入情入境就成了古诗教学中最大的难题。

三、我们的探索

1、创设情境,营造“美”的古诗教学课堂。

根据古诗的特点,创设情境是古诗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古诗的特点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美”,因此我们要营造出“美”的课堂情境,这样才能相得益彰,收到好的效果。到了五、六年级,教师创设情境的方法更多了。可以继续创设“美”的画面,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戴嘉老师执教的《游园不值》,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了万紫千红的春景图。刘玟艳老师执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再现了西湖中“曲苑风荷”的美景,呈现了荷叶荷花映衬图。把学生带入了诗的意境。教师可以创设比画面更抽象一些的“美”的声音情境。常用的有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音乐、教师富有诗意的语言等。帅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课一开始就播放令人荡气回肠的乐曲《阳关三叠》,把学生带到离别的情境中。在品诗后,又范唱这首歌,并让学生学唱,效果非常好。音乐与古诗就象一对知音,它们是相通的。教师也可以创设仿真的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古诗的距离。如沈国荣老师执教的《游园不值》就非常好地创设了这种情境,让学生体验诗人的“经历”,课堂呈现出的“美”打动了每一个听课的人。“美”的课堂营造出来了,教师和学生想走出这个课堂都很难。我们也耳闻目睹了这种情景。我想说的是这里的“美”不等同于漂亮,而是美学中的“美”的概念。或优美、或秀美、或柔美、或壮美、或凄美,它总是那么动人心魄,走入其中犹如潮水漫过我们的心头。

2、有效诵读,体味古诗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来学习古诗的有效方法是“读”。海外学者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诵读能体会古诗的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优美、朗朗上口的特点;还可以品味出古诗诗中有画、言外有音、寓情于景、思想深刻的特点。可见,古诗教学以诵读为主的做法,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如何有效“诵读”呢?我们认为可以这样做:第一,明确读的目标。第二,丰富读的形式。第三,读的层次要分明。从读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初读、品读、诵读。初读要求读正确,即读准字音,不读破词语;读流利,读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这一要求看似简单,事实上学生却不容易达到。因为古今汉语的差异已经很大,古诗中的字有的已经不常见了,加上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古诗语言的跳跃性大,学生不容易读好。教师要舍得给时间让学生读正确,并且要适时指导。如帅老师指导学生读题目时,对停顿、重音、语调的处理就很到位。刘玟艳老师的课初读要求学生仔细读三遍,并把读的要求在课件上呈现,让学生明确读的要求,这样就能落到实处。品读,要求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悟。如帅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抓住“柳”、“更尽”、“酒”、“无”等关键词通过音乐和画面创设情境品读。沈国荣老师执教的《游园不值》通过角色置换,让学生与诗人对话来品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名句。课堂上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诗中,与诗人对话,做到物我两忘,完全融入诗中。诵读,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辅助读,这也是对古诗的再创作。

虽然,整个过程都是“读”,但是讲究了“读”的有效性。做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欣赏、读中积累,读中表达。

3、自主创造,再现古诗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教学也是一样,要让学生自主创造。创造的方式有给古诗配乐、配画、诵读、用书法表达、歌唱、想象、情境表演、改写、仿编等。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我们要想让学生理解古诗,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对古诗进行再创造。如给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和画面。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一段乐曲。学生能找到相应的乐曲和画面就说明他已经充分理解了诗的“情”和“境”。如王维的《鸟鸣涧》和郑燮的《竹石》配的音乐一定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因为前者呈现出幽静的意境,后者展示的是百折不挠的性格。《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幅写意画,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是一幅工笔画,它们所描绘的意境又怎么会是一样的呢?学生对诗进行了再创作,他就对诗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入情入境也就水到渠成了。沈国荣老师执教的《游园不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绪创编。帅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和刘玟艳老师执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学生置身于诗人向朋友道别。戴嘉老师执教的《游园不值》要求学生根据画面用古诗诠释“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创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4、丰富师生的古文化积累和情感积累,提高欣赏能力。

古诗固然美,但是如果离开了人们的欣赏,诗之美便无从谈起。第三学段必须培养学生的初步欣赏能力。刘玟艳老师执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设计一个透过景物悟情的环节,效果很好。我们探讨古诗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如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呢?我们认为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其一,要丰富教师和学生的古文化积累,在这方面,我们市小语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节五年级的现场课和一节六年级的示范课在积累方面都做得很好。其二,要丰富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积累。生活是需要去感悟的,同样看见花落,龚自珍感悟到的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而曹雪芹却感叹“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与人的情感积累密切相关。要真正读懂古诗就要走近诗人,找到与诗人相同的感受,因此,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情人,注重自身情感的积累。在这方面沈国荣老师的课做得很好。

古诗教学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今天我的发言只是自己的一些体会,就算是抛砖引玉。我愿意和大家一起来探索古诗教学的问题,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滋养我们,滋养我们的学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