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超验主义及代表人物

超验主义及代表人物

超验主义及代表人物
超验主义及代表人物

超验主义(英文:Transcendentalism,也叫“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或者说“美国文艺复兴”)是美国的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它兴起于1830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其领导人是美国思想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经过不断发展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超验主义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其社会目标是建立一个道德完满、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表现了乌托邦式的理想色,其精神并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遗产。

超验主义的特点超验主义追求人的自由的精神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遗产。这种思潮发源于单一神教,同时又接受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其结果是解放了人性,提高了人的地位,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超验主义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其社会目标是建立一个道德完满、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尽管带有乌托邦的理想色彩。

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它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这种对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验主义者蔑视外部的权威与传统,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超验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有三。首先,超验主义者强调精神,或超灵,认为这是宇宙至为重要的存在因素。超灵是一种无所不容、无所不在、扬善抑恶的力量,是万物之本、万物之所属,它存在于人和自然界内。其二,超验主义者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革新只能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完善才能实现。因此人的首要责任就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刻意追求金玉富贵。理想的人是依靠自己的人。其三,超验主义者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然,认为自然界是超灵或上帝的象征。在他们看来,自然界不只是物质而已。它有生命,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它是超灵的外衣。因此,它对人的思想具有一种健康的滋补作用。超验主义主张回归自然,接受它的影响,以在精神上成为完人。这种观点的自然内涵是,自然界万物具象征意义,外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体现。爱默生有句名言——“相信你自己”,这句话成为超验主义者的座右铭。这种超验主义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打破加尔文教的“人性恶”、“命定论”等教条的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美国式文化奠定了基础。正因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观点摒弃了加尔文教派神为中心的思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人”就上帝,才使得超验主义明显地烙上资本主义上升期的时代轰烈:“一个人一定能够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而这种素来被称为美国平民宗教的自立自强,激励了美国民族精神的发展完善。因此,超验主义者的贡献就在于在理想主义的旗帜下重新审视了“美”的哲学命题,解放了美国思想,也使美国文学(包括散文创作)从模仿英国及欧洲大陆的风格中脱颖而出,开创了美国文艺复兴时期。其实,“超验主义”作为一种并不确切的戏称,也许只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表现了这一思潮的一个特征,即崇尚直觉和感受,而这一思潮的意义也许更重要地是体现在它热爱自然,尊崇个性,号召行动和创造,反对权威和教条等具有人生哲学蕴涵的方面,它对于美国精神和文化摆脱欧洲大陆的母体而形成自己崭新而独特的面貌产生了巨大影响。

代表人物

美国超验主义也叫“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或者说“美国文艺复兴”是美国的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和玛格丽特·富勒有关,它宣称存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超越于经验和科学之处,通过直觉得以把握。领导人是美国思想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拉尔夫·爱默生

美国超验主义(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是美国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兴起于十九世

纪三十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但波及其他地方,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是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以及梭罗相关的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宣称存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超越于经验和科学之处,通过直觉得以把握。超验主义是美国文学的第三个阶段,真正开始影响美国的文学风格。一般认为,爱默生是超验主义的倡导者,他的散文,特别是他的演讲,令人感到亲切,声音奇异,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他的散文在端庄凝重的说教之中每每流溢出特有的富有魅力的睿智、幽默感和文学、哲思的深度来。他的言词文本雄辩有力而辉煌,语调变幻莫测,显示出他的深奥的文学技巧来。1831年,爱默生辞去波士顿第二教堂的圣职到欧洲去旅游。其间,他会见了不少当时的文学名人,诸如英国诗人、散文家瓦特·兰德(Walter Savage Landor),诗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和苏格兰散文家、历史学家卡莱尔(Thomas Carlyle)。特别是他在苏格兰乡间会见了卡莱尔之后,开始了两位文学家的终生友情和通信。

梭罗

1837年,当爱默生作《美国学者》演讲时,另一名超验主义的集大成者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刚从哈佛大学毕业。对于很多人而言,梭罗是一本教科书,通过他,人们可以用自然界发生的事实来理解世界,于是世界便成了一个供人阅读、品味、咀嚼的整体。他希冀过简单的生活. 梭罗说过:“我之所以走进林间并不是想生活得便宜些或者更昂贵些,而是想以最少的麻烦做些个人想做的事。”因此,他的文字细腻而自然,充满了一个敏感的作家和一个深思熟虑的哲人对大自然的至诚的感受和感动。比起爱默生的演说和写作,梭罗更多地是实践和行动,在他的性格中,那种崇尚生命和自然、崇尚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和那种曾经在美国的开发,尤其是西部的开发中表现出来的勇敢、豪迈、粗犷、野性的拓荒者精神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从现在的历史资料来看,人们无法了解梭罗是否亲自聆听爱默生的演讲,但梭罗一生实践了爱默生在《美国学者》中的召唤:更多地关注美国本土,追求美国本土的独创性。作为一场融欧洲与美国思想潮流于一体的思想运动,它催生了美国散文一系列经典之作:《自然》(Nature,1836)、《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1837)、《知识的自然历史》(Natural History of Intellect,1893)、《瓦尔登湖》(Waldon,or Life in the Woods,1854 梭罗著),等等。十九世纪的美国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独特的美国文化诞生和成长的时期,是继政治独立之后美国精神、文化从欧洲大陆的母体断乳而真正独立的时期。正是在这样的特殊时代,以爱默森和梭罗等为代表的“超验主义”思潮“破空出世”,成为美国人的精神独立宣言。

教义

它的主要教义有一下几条: 1.至善【absolute good】 2.纯洁无暇【unspotted innocence of nature] 3.人具有神性【humanity was godlike and that evil was nonexistent appeared to be an optimistic folly] 超验主义的来源有四: 1.欧洲浪漫主义文学【the romantic literature of Europe】 2.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 3.德国理想主义哲学【German idealistic philosophy】 4.东方神秘主义【Oriental mysticism】

拉尔夫·爱默生

全名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1882年),生于波士顿,美国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

生平与经历

爱默生出生于波士顿,他的父亲是威廉·爱默生是一位知名的一位论派牧师。他逐渐从他相

信的教义趋向公式化,并在他的小品《论自然》(Nature)(1837年)发表超越论的哲学。爱默生在即将过八岁的两周前父亲过世(1811年),隔年他被送到了波士顿拉丁学校就读。在1817年10月爱默生14岁时,他入读哈佛大学并且被任命为新生代表,这个身份让他获得免费住宿的机会。为了增添微薄的薪水,寒假期间他会到Ripley 伯父在马萨诸塞州瓦胜市的学校进行辅导及教学事务。1821年爱默生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协助自己的兄弟在母亲的家中设立一所给年轻女性就读的学校,这是在他于切尔姆斯福德设立自己的学校以后的事;当爱默生的兄弟前往哥廷根读神学时,爱默生负责主持这所学校。之后数年,爱默生都过著担任校长的日子,然后进了哈佛大学神学院,并于1829年以一位论派牧师的形象崭露头角。1832年,一次与教会干事关于圣餐服务的管理权争执及关于公众祈祷的疑虑让他辞职了。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埃伦·塔克,她在二十岁时因罹患肺结核于1831年2月8日过世。

爱默生是查尔斯·爱默生(Charles Wesley Emerson)的远亲。查尔斯也同样是论派牧师,他以自己的姓氏为名成立了爱默生学院(Emerson College)。他们的祖先汤玛斯·爱默生是在1640年移民至马萨诸塞州的易普威治定居,是这个牧师家庭的先驱。在1832年至33年间,爱默生到欧洲旅游,这段经历记载在《英国人的性格》(English Traits)(1856年)中。在旅途中,他遇到了威廉·华兹华斯、柯尔律治、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和托马斯·卡莱尔。在旅程结束后,爱默生与凯雷仍继续联系,直至凯雷于1881年逝世,爱默生在美国充当凯雷的代理人。爱默生的旅游地点不限于英国,他也去了法国(于1848年)、意大利和中东。1835年,爱默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特买了一所屋子,很快就成为城中最重要的市民之一。他在那里亦娶了第二任妻子利迪亚·杰克逊。他称她为利迪亚人而她称他为爱默生先生,俩人生下的孩子是华都、艾伦、伊蒂丝和爱德华·爱默生。艾伦是以他前妻的名字命名,这是利迪亚的建议。

文学生涯

1835年9月,爱默生和其他志趣相投的知识分子创立了“超越俱乐部”,直到1840年7月,爱默生用化名出版了他在1836年9月创作的第一本小品文《论自然》(Nature)。当作品成为超越论的基本原则时,很多人立即认为这是意大利的作品。1838年他获邀回到哈佛大学神学院为毕业典礼致词。他的评论立刻震惊整个新教徒的社会,因为他说明了当耶稣是一个人时,他并不是神(当时人们宁愿没有听到这样的言论)。因此,他被谴责是一名无神论者,并毒害了年轻人的思想,面对着这些批评他并没有作任何回应或辩护。在之后的40年,他没有再被邀请到哈佛大学演讲了,但在1880年代中期,他的立场规范成为一位论派的教义。1842年早期,爱默生的长子华都因罹患猩红热而夭折。爱默生在他的两部名作:一首挽歌和他的小品《经验》(Experience)中呈现了自己的悲痛。在同一年威廉·詹姆士出生,爱默生同意成为他的教父。

爱默生成了新英格兰及美国南部外其他国家著名的讲演者。当他不能如期出席某些演讲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会代替他。爱默生会的演讲有许多不同主题,很多他的作品内容都是摘自于他的演讲。爱默生与纳撒尼尔·霍桑以及亨利·戴维·梭罗是友人关系,并常在康科特与他们散步。爱默生激发了梭罗的天资。梭罗在爱默生居住的杰克逊郡(科罗拉多州)瓦尔登(Walden),也建了一座屋子。当梭罗住在瓦尔登时,爱默生提供了食物,并雇用梭罗完成一些工作。当梭罗在两年以后离开华登时,爱默生也因要四处旅行去演讲而离开了,当时梭罗便住在爱默生的家。他们友好的关系却因梭罗出版第一本书《河上一周》(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时爱默生给了粗劣意见后而破裂了。本书没有很广泛的设计,而爱默生却带他去见自己的代理商,这让梭罗得承受出版此书的成本和风险。本书读者不多,这梭罗开始背负债务。最后,他们二人调和了一些分歧,但梭罗在私下仍谴责爱默生逐渐偏离了他最初的人生观,而爱默生开始将梭罗看成是一个厌世者。爱默生对梭罗于19世纪时的

颂词给了负面评价。爱默生虽是个抽象而深奥的作家,但他的演讲仍然有很多人来听。爱默生的作品,是以其日记中对针对事物观察后的意见为主,在他还在哈佛大学就读时已有写日记的习惯,那些日记都被爱默生精心地编好索引。他把自己的经验及想法写在日记中,并带出一些有意义的讯息,并与他密集且浓缩过的演讲精华相互结合。后来他修订并润饰演讲内容,好放在他的散文及一些其他作品中。他是当时被视为大演说家之一的人,以低沉的声音令听众着迷,他相当具有热忱,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且重视听众。他对废除黑奴主义的直率和不妥协的立场,使得他在之后一谈到相关主题时就会引起人们的反对及嘲弄。他继续发表激进的废除黑奴演讲但并不会考虑人们是否喜欢。他努力试着不加入任何公开的政治运动或团体,并常迫切地要独立自主,这反映了他的个人主义立场。他常常坚持不要拥护者,要成为一个只靠自己的人。晚年时,人们要他算算他的著作数目,他仍然说自己的信念是“无限的个人”。爱默生早年拜读法国散文家蒙田的作品,并受到其很大影响。他从这些作品中领悟到个人风格,并开始降低他对神的信任。他从不读康德的作品,但他却读柯尔律治对德国先验观念论者的解释。这令爱默生不相信灵魂及上帝。爱默生过世之后,被葬于马萨诸塞州康科特郡的斯利培山谷公墓。在2006年5月,也就是爱默生发表了“神学院致辞”168之后年,哈佛大学神学院宣布了UUA(Unitarian Universalist Association)的创立。爱默生收录在《Collected Essays: First (1841) and Second (1844) Series》的很多散文,都被认为是100本巨著之一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

家庭背景梭罗(1817-1862),19世纪美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他的祖先是法国人,从古恩西岛迁到美国来,他是他的家族里最后一个男性的后嗣。他的个性偶尔也显示由这血统上得到的特性,很卓越地与一种非常强烈的撒克逊天才混合在一起。

情感生活1839年7月,17岁的少女艾伦.西华尔一家从马萨诸塞州的基尤特{Scituate}迁到位于该州东北部的康科德镇。在那个只有5000人的小镇,艾伦很快认识并拜访了梭罗一家。那时梭罗毕业已有两年,在一所小学校从事着教师的工作。显然梭罗意识到艾伦的到来对他意味着什么。在1839年7月25日的日记里,他写道:“爱情是没有法子治疗的....除了更深地去爱!”写上这句话时梭罗可能还不知道他的哥哥---与他在同一所学校教书的约翰,也喜欢上了可爱的艾伦。不过兄弟俩平静的性格不会允许他们发生任何争吵,不久后都共同接受了这一事实。而同时被两个男孩喜欢的艾伦也充满了快乐。她接受了兄弟俩去游览大自然的邀请。很长一段时间,三个人形影不离。他们肆意漫步在风景秀丽的康镇山水之间,登山,划船,森林探险,在老树上刻下各自的姓名....像所有的爱情故事一样,约翰,梭罗和艾伦的故事也按着应有的逻辑进行着。艾伦尽管会对兄弟俩或他们中的一个产生类似于爱情的感觉,但她面临的情况并非如此简单。而后来发生的事实也能够证明这一点。1840年,身为兄长的约翰首先向艾伦表示了他的爱慕之心。但他很快伤心不已,因为艾伦断然地拒绝了他。之后,梭罗以自已的方式去争取也属于他的权利。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求爱信。他企望待遇会有所不同,但艾伦的回信笔调冷漠。不久,艾伦嫁给了一个牧师。1842年1月,约翰在一条皮子上磨剃刀片时不小心将左手中指划破,病毒迅速蔓延,发展成了牙关紧闭症(败血症的一种)。十天之后,约翰溘然长逝。梭罗伤心欲绝,三个月闭门不出。哥哥的逝世和艾伦的拒绝成为梭罗一生的痛。从此梭罗再也没有爱上过任何人。

学习经历1817年7月12日,梭罗出生于马萨诸赛州的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1841年起他不再教书而转为写作。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

他的超验主义实践。这时期,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晷》(Dial)写稿,之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他在文学上是一个打破偶像崇拜的人。他难得感谢大学给他的益处,也很看不起大学,然而他实在得益于大学不浅。他离开大学以后,就和他的哥哥一同在一个私立学校里教书,不久就脱离了。他父亲制造铅笔,亨利有一个时期也研究这行手艺,他相信他能够造出一种铅笔,比当时通用的更好。他完成他的实验之后,将他的作品展览给波士顿的化学家与艺术家看,取得他们的证书,保证它的优秀品质,与最好的伦敦出品相等,此后他就满足地回家去了。他的朋友们向他道贺,因为他现在辟出了一条致富之道。但是他回答说,他以后再也不制造铅笔了。“我为什么要制造铅笔呢?我已经做过一次的事情我决不再做。”

著作《康科德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周》(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 Rivers ,1849年)《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Civil Disobedience ,1849年)《马萨诸赛州的奴隶制度》(Slavery in Massachusetts ,1854年)《瓦尔登湖》(Walden ,1854年)《为约翰·布朗上校请愿》(A Plea for Captain John Brown ,1860年)《远足》(Excursions ,1863年)《缅因森林》(The Maine Woods ,1864年)《科德角》(Cape Cod ,1865年)《马萨诸赛州的早春》(Early Spring in Massachusetts,1881年)《夏》(Summer ,1884年)《冬》(Winter ,1888年)《秋》(Autumn ,1892年)《杂录》(Miscellanies ,1894年)梭罗最初与最后的旅行,最近发现于梭罗未发表的日记和《手稿》中(The First and Last Journeys of Thoreau ,1905年)。

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张的全面评价

1.凯恩斯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 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2.凯恩斯为什么主张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刺激资本主义经济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摘要]新凯恩斯主义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力于从多个角度说明工资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失业发生的必然性和加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给我国的就业以启示。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工资黏性、劳动市场、就业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它坚持凯恩斯的基本信条,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并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失业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了独特而又新颖的劳动市场理论。该理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考察失业问题几乎不论及劳动市场的致命缺陷,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需求的变动而迅速进行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则比较困难。由于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因而工资粘性也有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之分,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也就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一)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工资粘性。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一般一定三年不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行情而调整的。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企业工资粘性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二)隐含合同理论。隐含合同是指厂商与工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互相有将工资相对稳定的协议或默契,被称为“看不见的握手”。该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障合同交易。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由于决定工资的劳资双方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一种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将风险由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具有粘性。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而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就使工资不能随着需求变动迅速做出调整,工资出现粘性。隐含合同之所以导致失业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都只有部分的有限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均衡的合同会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此时一般会采取解雇工人的形式。暂时失业的工人为了建立起其一个‘可靠者”的声誉,以求将来能得到更优惠的工资合同,往往会拒绝其他厂商提供的高工资的职位,因此失业会继续存在。 (三)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工资影响,工资的减少最终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或产量减少。于是当供给波动时会改变劳动力的边

关于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关于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一、关于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其经济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而由此理论基础所建立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要很好的理解凯恩斯的理论,我们可以联系凯恩斯对经济的一些分析。 首先凯恩斯认为市场处于非充分就业的状态。然后他提出了有效需求,并认为有效需求的减少导致经济衰退。有效需求不仅决定了就业水平,还决定了收入水平。 首先来看关于有效需求概念的含义:有效需求概念,是凯恩斯就业和收入决定理论的逻辑起点,即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也换言之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但不仅如此,它还必须是能保证全体雇主获得最大利润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随后他提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及扩张的货币政策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引起经济增长。 总的想来,他的理论作为时代发展的果实,有其意义和作用。其能从众多经济学派脱颖而出擢升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也是因为它指出了西方社会向国家干预型私人企业制度发展的趋势,而该趋势又深为统治阶级所赏识。 可以说,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最主要症状:由分配欠公平引起的总消费不足,由私人投资的盲目性投机性引起的总投资不足。这两种不足合成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以致不能充分发挥社会所已经达到的生产潜力。 但渐渐的我们从现实中看见了凯恩斯主义的危害和不足。 我们应当承认凯恩斯主义在经济衰败时是具有强大作用的,但这是对于短期而言。长期看来是不利的,它会带给我们新的问题,其中最明显一点在于通货膨胀。

货币、新古典、新凯恩斯主义.

一、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发展中的争论 1.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货币主义的出现旨在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及理论进行批判。凯恩斯主义认为控制经济波动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使用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控制利率。由于长期执行财政政策, 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压低利息刺激投资, 使得西方国家在提高国民收入的努力中, 忽视了货币数量的增加所造成的通货膨胀。货币主义试图从理论上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批判 [2],说明货币数量在长期中对价格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是影响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从而在政策上, 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 主张使用稳定货币供给的经济政策:单一的政策规则。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理论依据如下: (1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和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古典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决定于货币数量; 反之, 货币数量变动的后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动而非国民收入的变动。而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则认为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 主要理由是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利率的变动, 进而影响投资的变动, 并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货币主义试图在使货币数量理论在复杂假设的情况下重新得到同古典货币理论相似的观点:一方面, 从长期的观点讲, 货币数量增加的最终结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化而非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 另一方面, 货币主义也承认在短期内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 17供给学派的理论是针对凯恩斯主义强调社会经济的需求方面而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 只有采取措施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才能医治美国经济中的疾病。 18 货币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仍然是在传统研究范式内进行的, 这就不同于前面介绍的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因此在效果上不如前者。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的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在给定的货币国民收入的条件下,或在给定的 p 、 y 条件下 ,而凯恩斯理论则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不稳定的(在 p 、 y 稳定的条件下,由于金融市场内货币需求随利率而变动,从而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摘要]新凯恩斯主义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力于从多个角度说明工资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失业发生的必然性和加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给我国的就业以启示。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工资黏性、劳动市场、就业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它坚持凯恩斯的基本信条,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并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失业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了独特而又新颖的劳动市场理论。该理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考察失业问题几乎不论及劳动市场的致命缺陷,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需求的变动而迅速进行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则比较困难。由于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因而工资粘性也有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之分,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也就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一)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工资粘性。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一般一定三年不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行情而调整的。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企业工资粘性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二)隐含合同理论。隐含合同是指厂商与工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互相有将工资相对稳定的协议或默契,被称为“看不见的握手”。该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障合同交易。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由于决定工资的劳资双方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一种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将风险由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具有粘性。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而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就使工资不能随着需求变动迅速做出调整,工资出现粘性。隐含合同之所以导致失业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都只有部分的有限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均衡的合同会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此时一般会采取解雇工人的形式。暂时失业的工人为了建立起其一个‘可靠者”的声誉,以求将来能得到更优惠的工资合同,往往会拒绝其他厂商提供的高工资的职位,因此失业会继续存在。 (三)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工资影响,工资的减少最终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或产量减少。于是当供给波动时会改变劳动力的边际产量,最终影响的是就业而非实际工资,因而实际工资有粘性。另一方面,由于劳动生产率受厂商支付的工资的影响,为了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厂商通常会把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而且到今天为止宏观经济学也还在不停的发展,仍有许 多问题存在争论。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同一宏观现象的分析经常会有分歧,我们在学习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型,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就会十分的纠结。 其实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一条主脉络,掌握住主要的一条线索之后再去向里面填充各种分支的知识,就会避免混乱。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宏观经济的常识。 必须要认识的人,凯恩斯。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凯恩斯,就是因为他的理论,使得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必将灭亡”,反而通过改进越来越好。 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对立。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最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所以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对市场不应进行干预,通过大家逐利行为,社会的总供需自然而然会达到均衡。 其实无论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还是古典主义的市场自动调节,都没有错。古典主义的理论从长期来看,市场的确会达到均衡产出和充分就业。但是凯恩斯的观点是“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市场机制是会自动调节,但是且不说过程十分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失业,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可能真的等不到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的时候就饿死了。我们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十几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调节,其实就是场灾难。所以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在短时间内熨平经济波动,主动调节市场使其达到均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的免受波动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差别对比 古典主义 1、以供给为中心(萨伊定律) 2、价格、工资、利息具有自由伸缩性 3、市场自动出清 凯恩斯主义: 1、需求为中心 2、工资、价格刚性 3、市场非出清 下面开始正式分析宏观经济了 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就业,而与充分就业水平有独特关联的是本期总产出价值或国民收入水平。可以说凯恩斯宏观分析模式的焦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国民收

浅析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经济研究

(一)名义刚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有一些因素会阻碍名义价格或工资的自由调整,这就是名义刚性,也就意味着经济单位无法按照货币供给数量的变化或名义需求的变化进行自由调节。名义刚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基础:一是经纪人无法做到完全理性,而是一种接近理性的次优行为;二是市场的不完全和信息的不对称。 1、劳动力市场的名义工资刚性 劳动力市场的名义工资刚性主要有两个理论,分别是长期劳动合同论和交错调整工资论。长期劳动合同论认为,劳方为避免劳动市场上的风险想与资方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同样资方为减少成本,也同意签订长期合同,这就使得工资水平和就业水平很难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交错调整工资论认为,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劳资双方调整工资合同是交替进行的,而不是同步的,合同的签订时间与到期时间是错开的,因此工资不能同时调整只能交替调整。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工资合同交错调整的情况下,那些需要调整名义工资的厂家和工人会根据别的行业的调整状况做出判断,这样就使得货币政策的作用时间对实际变量的影响超出合同期限。另一方面,名义总需求一旦发生变化,由于劳动合同的交替调整,阻碍了工资水平的迅速调整,使得在冲击面前,与现有的合同同时重新调整相比,名义工资具有了更大的刚性。 2、产品市场的名义价格刚性 产品市场的名义工资刚性主要的理论有:菜单成本论、长期价格合同和交错调整价格论。菜单成本论指出,厂商调整价格要花费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都非常小,因此厂商在调价时必须考虑菜单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当菜单成本大于调价后的利润变动量时,厂商就会保持价格不变。长期价格合同和交错调整价格论指出,在产品市场,交易双方为了减少多次讨价还价的成本,经常会签订长期价格合同,只有当受到强大的名义需求冲击时,才能进行价格调整。对于单个厂商来说一个价格合同固定一段时间的价格,而对于全社会来说,由于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价格合同而产生了不同的价格,当一些合同因到期而调高价格的时候,由于还有一些合同还没到期而保持原价格,这样到期的合同的价格也受到了没到期合同价格的影响而固定下来。 (二)实际刚性理论 实际刚性指实际价格和实际工资无法进行充分调整。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们对劳工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实际工资刚性提出了不少的理论,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劳工市场的实际工资刚性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于劳工市场的实际工资刚性的主要理论有:隐性合同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和内部人——外部人理论。隐性合同理论指出,由于隐形合同的存在会导致实际工资刚性,经济中出现失业,而实际工资刚性是厂商和工人共同的偏好。效率工资理论指出,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实际的工资,所以,当实际工资变化时,劳动生产率也可能发生变化,所以企业向工人支付高于供求均衡的工资是有利的。内部人——外部人理论认为,由于有转换成本的存在和内部人自私的心态,使得厂商总是会将实际工资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导致实际的工资刚性。 2、产品市场的实际价格刚性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于产品市场的实际价格刚性的主要理论有:交易市场的外部交易理论、市场信息不完全理论、消费者对调价的不对称反映理论、寡头论断与进入障碍理论。外部交易理论认为,交易市场的外部性使得交易成本呈现经济周期变化,也就是说经济高涨时,市场规模越大,交易成本就越小;而经济衰退时,市场规模越小,交易成本就越大,这样就促进边际成本逆周期变化更加严重。消费者对调价的不对称反映理论认为,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消费者对厂商调价的反应是不对称的,如果厂商调高价格时,消费者就会去搜寻其他的替代产品;如果厂商调低价格时,消费者就不会出去搜寻了,所以厂商为了使消费者不去搜寻只能稳定价格,尽量减少频繁调整价格,这样就产生了实际价格刚性。寡头论断与进入障碍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对产品的价格拥有一定的控制力,他们可以通过运用价格手段来提高市场占有率,这样,产品价格就具有一定的粘性。市场信息不完全理论认为,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导致厂商调价比较慎重,不会轻易改变产品的价格,这样也必然导致实际价格刚性。 (三)信贷配给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理论丰富和发展了西方经济学中的金融理论,该理论坚持了原来非市场出清的假说,指出了非出清信贷市场的无效性。信贷配给理论认为,在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中,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同时起着作用,仅仅考虑利率机制过于单一化和简单化,实际的信贷市场是处于无效的均衡状态,只有政府才能调整信贷市场的失灵。 四、对新凯恩斯经济学的评价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到今天出现的时间比较短,理论还不够成熟,但是它的一些结论确实比较接近经济的实际情况,因此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在此也进行一些简单的评价。首先,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引入微观基础,这是在原来基础上的一个重要的进步。其次,他们的理论体系在细节上有待完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是在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拼凑起来,并且有些观点相互矛盾。最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缺乏大量具体的政策性建议,多为理论方面的介绍,缺乏实际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胡代光.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杨培雷.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5]丁冰.现代西方经济学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张华明)

凯恩斯主义英文简介

Keynesian economics, also called Keynesianism and Keynesian theory) are the group of macroeconomic schools of thought based on the ideas of 20th-century economist John Maynard Keynes. Keynesian economists believe that aggregate demand (total spending capacity in the economy) does not necessarily equal aggregate supply (the total productive capacity of the economy). Instead it is influenced by a host of factors and sometimes behaves erratically, affecting production,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Advocates of Keynesian economics argue that private sector decisions sometimes lead to inefficient macroeconomic outcomes which require active policy responses by the public sector, particularly monetary policy actions by the central bank and fiscal policy actions by the government to stabilize output over the business cycle. The theories forming the basis of Keynesian economics were first presented by Keynes in his book,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published in 1936. The interpretations of Keynes are contentious and several schools of thought claim his legacy. Keynesian economics advocates a mixed economy —predominantly private sector, but with a significant role of government and

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张的全面评价

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张的全面评价

1.凯恩斯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 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2.凯恩斯为什么主张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刺激资本主义经济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分歧的理论比较及其启示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派。诚然,他们有共识,但更多地是分歧和对立,其中,尤以在货币政策上的分歧最为典型和最具代表意义。其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货币政策作用的目标理解不同,凯恩斯主义强调利息率对货币调节的传递作用,认为利息率应成为政策的直接目标;货币主义则否认利息率在货币 政策中起重要作用,认为控制货币量是“第一要务”%#&。第二,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看法不同,凯恩斯主义相信通过“需求管理” (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两大工具),可以解决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但是,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仅仅是辅助性的、第二位的; 货币主义则认为货币供应量是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决定因素,因此“唯有货币最重要”%!&, 并反对财政政策被“反复地滥用”。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对传统货币数量说的“革命” 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01) ,他抛弃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两分法”,创立了以流动偏好为特色的货币需求理论。 传统货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货币是中性的”%-&。就是说,货币仅仅是经济运行的一层“面纱”,它完全不影响实际领域中的 就业、产出、投资等。货币数量变动唯一影响的是物价水平。这就是古典学派的货币流与实物流截然分开的“两分法”,其前提基础一是假设人们对未来有完全的预期,一是不考虑时间变化的静态分析方法。与古典学派不同,凯恩斯把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作为人们行为的重要假设,再加入时间因素的动态分析,从而使货币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推演出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偏好说。 流动偏好(23453637)89+:+9+*;+) ,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基于货币具有百分之百的流动性(变现能力),从而喜好以货币形式保留一部分财富的愿望。流动偏好根源于人的三种(两类)行为动机。第一类是交易动机(便于应付日常交易支出)和预防动机(便于应付意外性支出,如医疗费用、事故赔偿等),这类货币需求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大小并与之同方向变动,如果用 <=>表示这类需求,用?表示收入水平,就有<=>@:()) 。至此,它与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并无区别。但凯恩斯又提出了基于投机动机(AB+;5CD73E*和<=A 两部分,<=>的增加直接导致总需求增加,<=A 的增加在投机需求作用下使利息率下降, 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阻止经济衰退,增加总产量和提高就业水平。据此,凯恩斯把传统的“两分法”改造成了总产量货币论,从而掀起了货币理论的一场“革命”。 二、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对凯恩斯货币革命的“反革命” 货币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芝加哥大学教授

凯恩斯主义的弊端

凯恩斯主义的弊端 按:在西方国家推行“里根新经济”“撒切尔经济改革”,中国确立市场经济后,我们不免深刻地意识到“凯恩斯改革”永远的失去了前景。 凯恩斯主义经济的成败,其关键终究在于“效率”二字——凯恩斯主义的成功,是因为政府干预在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例较少时,政府可凭借自身所获得的稀缺性信息,比民间投资具有更大的效率。其失败又在于那只“看得见的手”,伸得越来越开 一. 二.凯恩斯主义理论上的漏洞以及矛盾之处 ①凯恩斯在单纯由自由主义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创设“凯恩斯理论”,其前 提是无弊端(即有着充分预见性)的政府,而在现实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存 在的,政客有着自身的政治诉求及意图,于是乎调控往往不能符合资源配 置的规律 ②体现在乘数的计算上,乘数的数学表达式是1/(1-MPC),MPC是边际消费 倾向,也就是收入增加1块钱时,有多少钱花在消费上。凯恩斯自己估计 MPC是0.6到0.8。如果我们取最高值0.8,乘数就等于5。前面已经介绍过, 乘数为5意味着1块钱财政开支的增加可以带来5块钱的新增GDP。这里凯 恩斯又自相矛盾了,由于民间开支意愿低迷才产生经济萧条,如果民间开支意 愿不足,MPC应该是个比较小的数。设想MPC等于0.2,乘数等于1.25,萧 条期间的乘数效应该很小。可是凯恩斯在诊断萧条原因的时候用了一个小的 MPC,在计算财政开支乘数的时候却用了一个很大的MPC,由此来论证政策 的有效性。这不是前后矛盾嘛?换句话说,萧条期间乘数必然小,财政政策低 效;而财政政策高效时,经济肯定繁荣,不需要财政刺激。二者必居其一。 ③ 三.凯恩斯主义所产生的民主问题 政府调控,干预经济,势必会导致政府在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成为 一个极为庞大的利益集团,同时,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政府为了 所谓的政绩(GDP)、地方财政的平衡,或多或少地在制定政策时,将 利益导向自身,也就难免会出现“与民争利”这种现象,就例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