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概论--郑杭生 复习大纲

社会学概论--郑杭生 复习大纲

社会学概论--郑杭生   复习大纲
社会学概论--郑杭生   复习大纲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题型:

填空题10题,每空1分,共10分

单选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多选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

名词解释题5题,每题3分,共15分

简答题4题,每题9分,共36分

论述题1题,共19分

一、填空题与选择题精选: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Comte)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

证哲学教程》第4卷正式提出。

2.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称为文化特质

3.社会化的社会主体有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4.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角色称为先赋角色(归属角色);通过个人

努力获得的角色称为自致角色;

5.社会学按照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分类,将社会群体主要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

6.家庭的功能主要有:生育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经济功能,性规则,抚养与赡

养功能,休息与娱乐功能等。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性。

8.从地缘关系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地缘关系存在方式的是村社

9.再社会化是指对越轨和犯罪者的社会化

10.人们有意识地建立起来旨在达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称为社会组织

11.家庭成员、邻里、朋友是属于初级群体

12.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是竞争

13.核心家庭是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14.提高社会结构开放程度是加强社会流动的前提

15.相距45厘米到122厘米之间是个人距离

1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规范、地位、角色、权威、正式成员

17.在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中,三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声誉、权力

18.社区的构成要素有人群和地域

19.中国城市社区的特点是

20.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理性化、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城市化、人的现代化、全球化。

21.在中国,最早是严复把社会学翻译成“群学”,并在1903年出版《群学肄言》的序言中

首次提出

四、名词解释

P4

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它显示的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时发生的冲突和碰撞现象。P76

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P330

或在表达或宣泄某种情感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聚众。而聚众又是指由于共同的关注和兴趣而临时聚集在某个地点的一大群人。P365

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共同生活。而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①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②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

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该理论还认为,“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制度首先变迁,其次是风俗、民德,最后是价值观念。P68

典型的集合行为:恐慌、谣言、流行。P169

个特征: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P179

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等。

①社区的类型:纵向划分: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

横向划分:法定的社区、自然的社区、专能的社区

社会流动: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流动。广义的社会流动就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社会流动常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P297

社会制度(社会设置):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P253

①四个基本要素:由价值观与价值判断;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组织设置;权力体系

②四个特征:制度的普遍性;制度的特殊性;制度约束的集体性;制度影响的稳定性。

社会控制: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群体及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P399

①从社会控制的本质来看:普遍性与阶级性

②从社会控制的方式来看,统一性与强制性

③从社会控制的作用及其过程来看,多重性与闭环性

城市化:亦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城市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

五、问答题:

①从文化的角度: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是一个人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经过经过社会化成为有个性的人。

③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综合上述三个角度,所谓社会化就是指个体在于社会互动过程中,组件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任何,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第一,社会资源获取功能。

第二,组织管理辅助功能。

第三,日常生活联系功能

另外,通过提供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信任和化解风险等作用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还有一定消极功能:

1.建立和维护社会网络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2.社会网络有局限性,因为社会网络会排斥圈外人

3.社会网络的强势关系可能形成利益集团和联盟导致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带来社会整合问题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构成了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1.规范:规范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规范是组织与社会互动的基础,是社会关系及其功能价值的具体表现。

2.地位: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所处的位置。

3.角色:角色是指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社会组织就是由一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角色构成的行动体系。

(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社会结构的分化、高度的社会整合)

(2)理性化(特别是“工具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

(3)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4)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

(5)城市化

(6)人的现代化(社会成员的心理和价值观的现代性特征的增长)

(7)全球化

①认同功能(很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②规范功能;

③整合功能(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

④教育与教化功能。P77

失范是指社会所规定的目标同决定达到这些目标的规范不一致。人们在社会中分享共同的价值,文化价值为社会树立起发展的目标,同时社会也为人们提供制度化的合法手段。越轨行为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矛盾的产物。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的适应模式:附合,创新,形式主义,隐退主义,反抗。

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它们之间并不必然地存在因果决定关系。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量的差别,马克思的阶级差别还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声誉地位由社会公认评价体系确定;权力地位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

9.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P180

7个特征:①成员有限;②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交流;

③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④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⑤成员难以替代;⑥群体整合程度高;⑦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10.简述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功能P222

I正功能:1.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倦;2.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3.充分表露情绪反应;

4.提供独立的机会;

5.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

6.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

7.提高工作满意度;

Ⅱ负功能:1.抵制改革;2.目标冲突;3.遵从行为问题;4.谣言问题。

11.简述社会控制的功能P404

①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调适人际关系,制约和指导

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②规定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体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义务,限制它们之间利益竞争的范围,

调整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产生大规模对抗性冲突;

③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修正运行轨道,控制运行方向和运行速

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

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12.简述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P170

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六、社会学知识应用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请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解释此句话的含义,并探讨其对现阶段中国的借鉴意义。

答: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这句话是说劳心者作为统治阶级,无需从事生产劳动,而劳力者作为被统治阶级,通过生产劳动创造社会财富,供养统治阶级。说明脑力劳动者的地位高于体力劳动者,是阶级差异的体现。(阶级阶层,社会控制,社会分层,社会互动中的强制与顺从等)

2. “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论语·为政》)

请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解释此句话的含义,并探讨其对现阶段中国的借鉴意义。

答: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社会控制思想,社会互动研究视角等)

七、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P328

一、历史条件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

1.曾经的殖民统治给他们的经济、社会、政治、民族带来灾难。

2.殖民统治和本国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是他们在现代化之初的经济十分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文盲率高、人民生活水平地下。

3.在世界经济关系和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平等地位,且在保持政治独立和稳定方面较困难。

二、迟发展效果:(迟发展效果”的作用)

1.他们的现代化表现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效果。

既借鉴或模仿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道路,由此产生“赶超”心理,进而采取“集中化”和“计划化”的方式促进国家现代化

2.其现代化通常是由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引起。

他们的现代化进程一般是在前现代社会的基础上,由外部环境引发和带动的,或是受到外来的打击和刺激,或是有外来的殖民主义引发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从外部输入种种现代化因素的过程。

三、长期存在着“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

“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两者的具体差别表现在发展水平上。该结构的产生主要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往往集中在那些与发达国家联系较密切的城市地区或经济部门有关。

四、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四点:

(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作用和指导作用)

1.政府是国家政治、经济独立的捍卫者和维护者。

2.政府推动并控制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3.政府往往成为“迟发”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组织者和计划制定者。

4.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2.请说明迟发展效果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P329

①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

促使发展中国家借鉴甚至模仿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发展道路,并试图跨越发达国家所经历的某些阶段,以尽快赶超发达国家。而这又可能促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采用“集中化”和“计划化”来促成现代化。

②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

由于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引起的发达国家的迟发展现象往往会造成以下影响:a.由于外来因素、现代化因素和本国社会原有的传统因素和社会结构发生对抗,从而引发多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是民族矛盾和冲突。b.这种基于外部因素引发的现代化过程,会造成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发展,使原有社会结构关系解体或重组。c.来自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会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损害发展中国家的正常稳定发展。

附件:13级社会工作考试试卷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主要包括: (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 (2)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 (3)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 (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2.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 答:(1)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 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用模型来呈现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功能。指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①当环境被当成供应站使用时,它是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来源。对这些资源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短缺和匮乏。 ②当环境作为居住地或栖息地时,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东西。对环境这一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过度拥挤、堵塞以及其他物种栖息地的毁

坏。 ③当环境被用为废物库时,它就成了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废水、工业污染以及其他副产品的地方。当这种废物淤积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吸纳能力时,就会导致各种源于有毒废弃物的人类健康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扰乱。 ④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环境的三种竞争性功能之间的重叠以及由此引发的功能冲突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环境功能冲突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了诸如全球变暖之类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示环境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对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消极的、限制性的影响。 (2)邓拉普模型的局限 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改变。但是,该模型因为忽视了社会行动主体,特别是制约社会行动的价值和权力因素,而受到一些批评。实际上,该模型对于环境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形成社会文化价值方面的作用也有所忽视,需要引起注意。 3.试比较“人类例外范式”与“新生态范式”的不同观点。 答:根据人们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看法,可区分出两种范式的价值观,即“人类例外范式”(HEP)和“新生态范式”(NEP)。 (1)两种范式的观点对比 “人类例外范式”的观点“新生态范式”的观点 ①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他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有文化; ②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是无限的,文化的变迁①社会生活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构成的,人类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 ②复杂的因果关系及自然之网中的复杂反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如何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如何理解“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的讨论和争论? 答:(1)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 ①由于不同社会在前现代时期社会结构的差别、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不同、内外环境的制约,根本不存在某种现代化的“普遍模式”。 ②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 (2)“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 ①曾任《时代》周刊外国报道编辑的拉莫先生发表了《北京共识》一文。拉莫对“北京共识”的定义是:坚决进行革新和试验(如中国经济特区);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如坚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断积累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其目标是: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实现增长。 ②有关“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的争论是关于不同现代化模式的最新讨论。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 a.社会现代化作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发展中显示出共同的特征,确实是在那些率先开始这一进程的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集中表现出来的。 b.社会现代化绝非意味着发展中国家都要按照西方国家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发展,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有机结合的产

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 c.发展中国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主要是因为: 第一,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 第二,现代化过程即使在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从社会现代化的性质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更是存在本质的区别。 第三,即使发展中国家想要完全照搬某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是不能实现的。这种阻力不仅来自于内部条件,而且还来自于外部环境条件。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的优势,继续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处于附属国的地位。 2.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 答: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 (1)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是指一个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同原有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各种要素发生的各种各样关系。“传统”,一般是指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2)“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①某些传统作为民族历史发展的精华和科学健康的成果,不仅不会成为社会现代化的障碍,而且和本民族的社会现代化有着直接联系; ②传统毕竟是历史上形成的,历史条件的变化使得某些传统自身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人们也需要重新评判它们的价值。 (3)从历史的延续性看,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以至以前阶段的延续,但又是上一阶段和以前阶段的发展,截然分开或完全一致都实际上取消了发展。因此,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郑杭生《社会学概论》课件

社会学概论郑杭生 第七章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的含义、 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 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 基本观点:①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②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③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协定而确定的④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⑤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两个主要派别:①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他们认为互动是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主张用生活史、自传、日记、信件等作为研究材料,采用个案研究、非结构式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来阐释互动过程②以库恩为代表的衣阿华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认为人的行为是被其地位、角色所决定的,根据个体的参照群体,可以预测其自我评价和行为。互动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提倡用问卷或态度量表来测量人们的自我概念,试图将互动理论操作化。 缺陷:①将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②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重要影响③所使用的一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 二、角色理论 角色和互动是密不可分的:①互动是角色的互动②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一、参照群体理论

①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②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 ③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 ④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的工具,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和更深入的层次增进了我们对社会互动的理解 ⑤缺陷:将社会关系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个体所属的社会结构,难以全面解释社会互动的特点 二、戏剧理论(印象管理理论) ①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互动的特点 ②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③指出四类人际礼仪:a、表达式礼仪:用来表示对他人的问候、恭维和感谢等b、回避式礼仪:表示对他人隐私与个人空间的尊重c、维系式礼仪:用来维系人际关系,使之不中断d、认可式礼仪:用来表示对别人身份的认可 ④缺陷:夸大了人类行为的表演性与虚伪性 三、社会交换轮 ①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就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②认为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之中,而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③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④缺陷:忽略了人类行为的社会前提,带有浓厚的心理还原主义色彩 5个命题:a、成功命题:某种行为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为b、刺激命题:现在的刺激越与过去得到酬赏的某种刺激相似,就越愿意采取这种行动c、价值命题:一种行动越有价值越有可能被采取d、剥夺-满足命题: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种酬赏,随后的同样酬赏对他而言就越没有价值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 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郑杭生《社会学概论》终极笔记

社会学概论郑杭生 第十章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含义 广义: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 狭义:相对于初级群体的的次级组织形式,即正式社会组织。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组织活动的四项内容:组织的目标结构、组织的心理结构、组织的技术结构、组织的整体活动 社会组织的特征 1、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初级社会群体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并取代初级群体成为社会结构的标志。与之相应,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也就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①新型组织方式对人际交往产生一定影响②组织内部的运行依赖一套正式而稳定的关系结构 2、特征:①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普遍关系,个体行为要符合组织的要求②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每一组织都以功能合理性为基础,个体只能按照组织的要求行动 ③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标准:现代组织作为一种工具用于任何目的都是可能的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规范: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 2、地位: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有成就地位与归属地位两种 3、角色:指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 地位是角色的静态描述 4、权威: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权威是社会组织的特性,依附于职位。 组织的研究变项 1、组织运行是指组织实现自身目标和发挥自身功能的过程

2、组织研究的特点表现在研究变项的运用,组织内的基本变项包括组织的结构、部门化、操作和相互行为 3、人与组织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人的特征、与组织进行交换的形式、能否与组织相认同 4、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的外在制约因素、生存机制问题、在与环境交换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 社会组织的分类 1、含义:组织之间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是由更大的社会母体造成的,这就是组织分类 2、按照功能和目标分类(帕森斯) ①经济生产组织:指制造物品或进行生产的组织,典型形式是实业公司,把经济功能放在首位 ②政治目标组织:指为保证整体社会目标实现而形成的各类组织形式 ③整合组织:指那些从社会层次上提供功能的组织形式 ④模式维持组织:指那些具有“文化”、“教育”和“价值承载”功能的组织 3、以受惠者为基础的分类(布劳) ①互惠组织:这种组织的成员因共同的兴趣而结合在一起,参与程度较低 ②服务组织:以服务为主,主要是为组织的受惠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③经营性组织:指那些可以用货币形式衡量活动价值的组织 ④大众福利组织:社会公众都是这类组织的受惠者 4、以组织谋求人们顺从方式的分类(艾提佐尼) ①疏远型组织:是利用职权指导个人或群体活动的组织 ②功利型组织:以实际性奖励和非实际性奖励为基础的组织 ③道德型组织:以劝导和感召来将人们的行为引导到被认为是正确的轨道上的组织 5、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 ①长链组织:指那些需要在时间序列中执行功能的组织形式 ②媒介组织:指将希望保持相互依赖的人群结合在一起 ③集约组织:指将各种各样的工艺技术或方法结合在一起以改变人或对象的组织 6、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作为上述变化突出表现的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2)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如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等人的影响,而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人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人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在中国,严复把社会学翻译成为“群学”,就是受到荀子关于“人生不能无群”等思想的启示。 ②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

学,以傅立叶特别是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西方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思潮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以及社会科学历史学派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既受德国人文科学观点的影响,又受英法实证主义的影响。 ③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促进了以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④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它发源于英国,既为社会学积累了有关人口、商业、男女性比例、自杀率等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涂尔干的《论自杀》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百年来并无定论。 (1)170多年来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①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涂尔干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 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观点的,但他们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③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6.1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 (1)“社会化”内涵的发展过程 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 a.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 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

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③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社会化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3)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 (1)初级社会化 ①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②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 ①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②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 又称继续社会化,是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如表3.1所示。 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

社会学概论郑杭生复习大纲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题型: 填空题10题,每空1分,共10分 单选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多选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 名词解释题5题,每题3分,共15分 简答题4题,每题9分,共36分 论述题1题,共19分 一、填空题与选择题精选: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Comte)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 证哲学教程》第4卷正式提出。 2.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称为文化特质 3.社会化的社会主体有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4.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角色称为先赋角色(归属角色);通过个人 努力获得的角色称为自致角色; 5.社会学按照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分类,将社会群体主要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 6.家庭的功能主要有:生育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经济功能,性规则,抚养与赡 养功能,休息与娱乐功能等。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性。 8.从地缘关系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地缘关系存在方式的是村社 9.再社会化是指对越轨和犯罪者的社会化 10.人们有意识地建立起来旨在达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称为社会组织 11.家庭成员、邻里、朋友是属于初级群体 12.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是竞争 13.核心家庭是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14.提高社会结构开放程度是加强社会流动的前提 15.相距45厘米到122厘米之间是个人距离 1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规范、地位、角色、权威、正式成员 17.在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中,三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声誉、权力 18.社区的构成要素有人群和地域 19.中国城市社区的特点是 20.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理性化、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城市化、人的现代化、全球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一、概念题 1.社会运行[中财2011年研] 答: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2.社会系统 答: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二、简答题 1.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1)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含义 ①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因而通常认为,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比

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 ②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由此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 ③业缘关系是指人们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同,业缘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功能 ①血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起到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整体的作用。这种功能在古代交往不发达的情况下尤为重要。而近代开始这种功能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与减弱的趋势,但血缘关系中家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b.反功能。由于血缘关系是人们的一种先天的联系,因而一个人在他刚出生时就已被置于一定的血缘联系之中,直到死也未必能完全退出这种联系。这样,血缘关系实际上使人们处在一种相当被动的地位上。 ②地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能维系社会的稳定。例如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又一时无能力容纳剩余的农业人口,这时,相对稳定和封闭的地缘关系就发挥着维护社会安定的正功能。 b.反功能。束缚人们的发展。例如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传统使得地缘关系的封闭性很强,并由此形成了人们的很强的地区观念、乡土观念、老乡观念。 ③业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设置)【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二章社会设置 12.1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社会设置 1.社会设置的含义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设置是用来安排人们的活动、满足诸如秩序、信仰、生产等社会需要而设立的一套习俗、民俗、行为模式,也就是说,设置是满足社会有机体的功能需要的。 社会设置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2.社会设置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值得与不值得等等的一种主观判断。任何具体的社会设置,都是对特定人群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整和规定,规则的创设、习惯的沿袭,都表达了对特定的互动关系的维持。 (2)社会规范体系 ①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规范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指导,也提供了关于他人行为反应的一般模式。 ②社会习俗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习惯或常规具有以下特征: a.习惯或常规是人们在多次的往复实践中所积累和形成的,具有可重复性、历史性等特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点。 b.习惯往往是在人们实现某种特定目标时所能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规范性手段。 c.习惯或常规是自发的,人们对它的遵从往往也是一个主动自觉的或不知不觉地自动遵守的过程。 d.习惯或常规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性较弱,但是一种习惯或常规的接受者往往是该社会中绝大多数的成员,因而具有较强的维护力量,这种维护力量往往是习惯所能持久的主要原因。 ③规则与社会习俗的约定俗成的性质不同,它是一类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a.规则是由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明确设定、明文规定的,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 b.对规则的解释,往往以参与此类行动的人们的利益为依据,规则的设立,常常是为了调整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c.规则对于行动的参与者来说,具有一种外在的约束性。 ④道德规范或宗教既可能表现为一种习俗,又可能表现为明文的规定: a.与习俗或规则的区别在于,道德或宗教规范带有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价值倾向。 b.与社会习俗相似之处在于,都受到社会反应的制约,由人们的普遍舆论、共同意识来维持。 c.宗教规范的维持,来自于人们普遍的精神信仰,还受到政治的或宗教的权威的影响。 ⑤法律的基本构件是规则,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汇纂。法律总是通过强制性的权威手段,去仲裁、调整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之中的利益冲突、利益矛盾,其强制性与一般规则的强制性或外在性不同,来源于国家或政府的权威,有专门机构来执行与维护。 (3)权威与地位结构

社会学概论郑杭生重点

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材料: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第二,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以傅立叶特别是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当然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第四,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一)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二)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两次大革命的实质是推动西方社会由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三)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启蒙学者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建立起所谓“正义的王国”、“理性的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社会学定义主要分属于三大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这两类观点影响至深,后世的许多定义多为这两类观点的变形或混成。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但他们都是以社会和个人的统一为指导的,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3)至于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作是第三大类,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社会唯实派(实体派)”与“社会唯名派”: 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血缘、地缘、业缘”的定义与功能: 1)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业缘关系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它是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功能:正功能,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二反映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2)反功能主要表现在,业缘关系的基础是把人局限在某一种职业上的社会分工,限制了人们的发展。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东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 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 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 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系,也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固定化的持久社会关系。 库利(C.H.Cooley):“镜中我”理论: 1.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他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 1)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最新《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3

精品文档 重点《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 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 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 促使社会 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指社会有机系统对其自身运行安全的防护与保卫,阻止社会堕入恶性运行、畸形发 展。 10.社会疏导:社会疏导指有目的的运用社会力量对业已出现的社会不满情绪予以疏通、引导和排解,抑 止这种不满情绪的滋长和累积,从而避免灾难性的冲突出现,保证社会运行安全。 11.社会调节:指运用社会力量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进行宏观调整,避免产生危害社会运行 安全因素。 12.“社会唯实派(实体派)”与“社会唯名派”: 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13.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