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同样的圆不同的认识

同样的圆不同的认识

同样的圆不同的认识1

——《圆的认识》课堂教学同课异构研究

庄赛文朱成科

(渤海大学教师发展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摘要:《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课,不同的教师面对此教学内容会有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吴正宪与黄爱华是小学一线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呈现了不同的课堂教学情境,可谓同课异构。

关键词:圆的认识;同课异构;吴正宪;黄爱华;小学数学

同样的课程,不同的教师会带来不一样的韵味。为方便对吴正宪与黄爱华的《圆的认识》一课进行比较,将各自的整个课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课程的导入、生成、应用与外延。

一、课程的导入

(一)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吴正宪就播放起了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视频,小动物们骑的自行车有的车轮是方的,有的是圆的。大家看得正起劲时,吴正宪笑着问学生们,大家觉得谁能赢呀?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一定是圆的呢?学生们纷纷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时,吴正宪把话题拉回到课程中,说道,学完了这节课,我们就可以科学的判断到底谁能赢,也能搞清楚车轮是圆的的原因了!

(二)直奔主题

与吴正宪的人文教育思想比起来,黄爱华老师的数学课堂以“智慧”为核心理念。黄爱华老师以直接导入法开始了课程,他拿出一张用硬纸板做成的圆问大家,这是什么图形呀?学生凭借以往生活经验回答出了圆,黄爱华接着说,那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它!

二、课程的生成

(一)做中学

吴正宪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挑出喜欢的圆进行观察,并按照学具圆的模板自

1[基金项目]2013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本体理论研究,(NO.ZW2013005)。

己画圆并剪下来,进行折叠进行观察。从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当中吴正宪潜移默化的把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的概念抽象出来,与学生分享。在这进行完之后,吴正宪说,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一听说比赛,大家顿时来了精神,吴正宪接着说,我给大家10秒时间,大家在自己的圆上画直径,看谁在规定时间内画的多!10秒钟一到,有的同学说6条,有的同学说7条,吴正宪笑着说,那我如果再给你们10秒钟,你们能画多少条?这时,有聪明的同学说,无数条!吴正宪笑着问,那半径呢?“也是无数条!”同学们兴奋地喊着。就在这样的玩乐中,同学通过自己动手,把知识牢牢地掌握了。

接下来,吴正宪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直径的测量,看一看圆中的直径都有什么关系,很快,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开始汇报了,然后,吴正宪在黑板上工整的书写板书:同圆中,每条直径都相等。这时,吴正宪又邀请大家看吴正宪量圆的直径,吴正宪拿出两个圆展示给大家,然后说,下面我要测量这两个圆的直径。在投影仪下,大家清楚的看到吴正宪量的第一个圆的直径是13厘米,第二圆的直径也是13厘米,吴正宪疑惑的说,我量的不是同一个圆呀,为什么直径会相等呢?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把刚才的板书补充完整:同圆或等圆中,每条直径都相等。

学会了这些之后,吴正宪趁热打铁,把提前准备好的练习题出示出来,巩固直径相关的知识。练习之后,吴正宪又给学生带来了一个小小问题,向学生们“求救”:我想要在纸上画一个与黑板上这个圆一模一样的圆,请大家帮我画一画。同学们拿出纸,有的边看黑板便描的,有的走到黑板前面用手量圆的半径的,还有的凭借自己的印象埋头画着……学生们怎么也画不好画不像,嘟着小嘴对吴正宪说,老师,这个对我们来说太难了。吴正宪笑着示意大家停下来,说,对不起啦同学们,老师的这个问题确实有些为难大家了,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画圆的专用工具——圆规!经过刚才的难题,吴正宪自然的把圆规的使用引出,并使学生们对圆规的用处更加明了,学习起来更加认真。

首先,吴正宪的教学理念是人文的,儿童是课堂的主体,让儿童接收好吃又营养的数学教育是吴正宪的教学宗旨。吴正宪在课堂上善于给学生们创造问题,并能很巧妙的引导学生们解决问题,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与行动中获取知识。其次,吴正宪秉承着“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这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杜威的教学论相吻合,儿童亲自动手做一做,使知识更加有意义,也增加了其生动性。鉴于数学这门学科的特殊的学科性,想要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亲自动手做数学是必经途径。

(二)动态生成

与吴正宪给学生预设各种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不同,黄爱华的课堂是动态的,生成性

的。在学生的对话中,潜移默化的把知识传输到学生的脑海中,随着学生的动态反映而进行。首先,黄爱华问学生们,有没有看过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学生们有的说看到过体育老师在原地自己转一圈,有的说自己就帮体育老师画过圆,黄爱华适时的请这位同学站起来给大家描述一下画圆的情境,那位同学说,我站在一个地方不动,帮老师扯着绳子,老师扯着绳子的另一端围着我转。黄爱华问道,如果你动了,老师的圆还能画好吗?同学们都连连摇头,这时,黄爱华总结“定点”与“定长”这两个词,并在黑板上板书。引出此概念,黄爱华开始了对圆规的讲解,通过运用定点与定长这两个概念,讲解更加易懂。

圆规的使用讲解完毕,黄爱华通过投影仪在白纸上画圆演示给大家看,他边演示边说,圆规两脚的距离不变,而中心不动的这一点就叫做圆心,我们用“O”来表示。画完一个圆之后,黄爱华说道,圆上一点是哪里呢?哪位同学上来给我指一指?几位同学上纷纷上前来指了圆上一点,这时,黄爱华指了圆内的一个点,说,这是不是圆上一点呢?同学们纷纷摇头,黄爱华说道,是的,这个点叫做圆内一点,而如果是在这里,说着,黄爱华又指向圆外,就叫做圆外一点。总结完这些,学生们对圆上一点的概念了解得十分清晰,黄爱华指着投影仪上的圆对学生们说,其实呢,从这一点到圆上一点的距离都叫做这个圆的半径,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圆的半径的概念是什么呢?这种直观的教学,使学生们看着投影仪上的圆,就能把半径的概念总结的十分全面、精确。半径讲解完毕,自然的要进行直径的讲解,黄爱华问学生们,想要画直径,尺子该怎么摆放呢?黄爱华请了几个同学上前来摆放,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角度,这时,有心急的同学举起手来,说只要经过圆心,尺子怎么放都可以,在这种引导下,学生们又总结出了直径的概念。最后,黄爱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O”、“r”、“d”的卡片,与之前在黑板上写的“定点”“定长”相联系,问学生该把谁放在一起,很容易的,学生明白了圆心O就是定点,而半径r就是定长。

学习完这些基本的知识,黄爱华问学生们,一个圆的大小和谁有关系?而一个圆的位置又和谁有关系?这两个十分具有价值的问题更加体现了黄爱华课堂教学的智慧性,一个好教师的在课堂上所说的每一句话,提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极具引导意义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勾起学生的创造欲,并且对所学加深理解,黄爱华这两个问题在学生思考片刻后,马上有了答案,并且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之后,黄爱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活动,在同一个圆中画出直径与半径,并探究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最后小组内得出结论,向班级同学汇报。

三、课程的应用与外延

(一)回归生活

把这节课的基本知识学完之后,吴正宪带领同学们回到课程的最开始的问题,即小动物们的汽车比赛谁能赢?为什么平时我们见到车轮都是圆的呢?吴正宪出示了方形、椭圆、圆形几种车轮的运动轨迹,并且让学生在座椅上想像自己坐在各种车轮上的感觉,孩子们模仿的十分活跃,最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一个同学总结道:车轮是圆的,因为轴心为圆点,圆上的每一点到达地面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所以行走起来特别平稳!

弄清楚课前的问题后,吴正宪拿出孩子们喜欢玩的套圈游戏的装备,请了五个小朋友到前面一起套,可是这五个小朋友怎么站位才能公平公正呢?大家集思广益,有的小朋友说,可以让他们站一排,一个一个的站在同一个位置套圈;有的小朋友说,圆的半径是相等的,我们可以让那五个人站成一个圈,这样他们到中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这样就公平了!听到这里,吴正宪激动地说,你说的太好了!紧接着,问题又来了,想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圆,怎么办?在吴正宪的引导下,大家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就是小朋友们手拉手,第一个小朋友不动,大家保持一个距离走一圈,一个圆就出现啦!

吴正宪的课堂重在解决问题,并且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在学习中、生活中,让学生们体味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的王国充满趣味!更加感受到,吴老师的课上不够!(二)拓展思维

吴正宪善于将自己的课堂与生活相联系,而黄爱华喜欢则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延展,并能够在生活的各个角度通过数学的方式来进行创造。黄爱华的课堂上,在学完基础知识后,黄爱华出示了准备好的习题,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掌握的更加明晰。完成习题后,黄爱华又让学生结合生活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圆的。同学们开动脑筋,说出了很多,于是黄爱华总结道,同学们对于学到的知识,要懂得运用,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拥有价值。

在课程的最后,黄爱华为学生们出了一道思考题,就是在一个正方形中,怎样能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水平都是不同的,而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不同的长进,黄爱华紧紧抓住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把“低水平”的学生照顾好,再把“高水平”的学生喂饱,这样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鱼霞,夏仕武.吴正宪:人文数学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 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庄赛文,女,汉族,辽宁大连人,渤海大学教师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教育学;

朱成科,男,汉族,辽宁新民人,渤海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教育学等。

联系人:庄赛文渤海大学教师发展学院

电话:139******** 邮箱:1432495961@https://www.wendangku.net/doc/7216305250.html,

单位地址:辽宁省锦州市松山新区科技路19号(12101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