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概况

1.2 业主概况

1.3 主要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1.4 可研报告概要及研究结论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章项目区域概况

3.1 自然条件

3.2社会经济状况

第四章建设需求与建设规模

4.1建设需求分析

4.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

5.1 设计指导思想

5.2 应急避险广场

5.3 生态厕所

5.4 挡土墙设计

5.5 巡视放哨岗

5.6 标示牌

5.7 垃圾收运系统

第六章环境保护

6.1 项目场址环境现状

6.2 环境执行标准

6.3 环境影响分析

6.4 环境保护措施

6.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第七章节能方案设计

7.1 节能设计原则

7.2 采用标准和节能规范

7.3 能耗分析

7.4 节能管理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消防

8.1 职业安全卫生的监察

8.2 危害因素分析

8.3 安全措施

8.4 卫生措施

8.5 消防

第九章项目建设管理方案

9.1 项目管理工作范围

9.2 建设项目实施管理

第十章工程招投标

10.1 编制依据

10.2 招标的范围

10.3 招标的组织形式

10.4 招标的方式

第十一章工程实施进度计划11.1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

12.1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2.2 投资估算范围

12.3 建设投资估算

12.4 资金结构及资金来源

第十三章社会评价

13.1社会效益分析

13.2 互适性分析

13.3 社会风险分析

13.4 社会评价结论

第十四章项目风险与对策分析14.1 项目风险分析

14.2 风险对策

第十五章结论与建议

15.1 结论

15.2 建议

附图

一、XX河流域图

二、各建设点应急避险广场方案图

三、生态厕所方案设计图

四、挡土墙方案设计图

附件

一、选址意见书

二、国土资源用地预审意见

三、环境影响登记表

四、项目业主组织机构代码证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XX县XX沟生态功能区滑坡治理

1.1.2 项目地址

XX省XX州XX县XX沟

1.1.3 项目性质

新建

1.1.4 项目投资

415.00万元

1.1.5 资金来源

全额申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415万元。

1.1.6 建设单位

XX州XX县旅游局

1.1.7 建设周期

12个月

1.2 业主概况

1.2.1 单位名称

XX县旅游局

1.2.2 地址

XX县西街人大办公楼五楼

1.2.3 邮编

1.2.4 机构性质

行政

1.2.5 组织机构

质量规范管理及规划股、市场开发股、统计财务股、文化艺术股、旅游股、办公室、XX沟景区管理局、XX寨管理局

1.2.6 主要职责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XX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组织实施全县旅游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协同有关部门培育和完善旅游市场,加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力度,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组织实施国家、省、州制定的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旅游业的规章制度,负责全县的旅游统计工作。负责全县旅游资源的普查、规划和开发、保护工作。负责全县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组织和参加国内外重大促销活动。指导旅游产品的开发。协同相关部门加强旅游秩序的管理,对旅游企业的经营和服务质量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受理旅游投诉,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负责旅游企业的审计验收。会同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XX县旅游发展基金。实施旅游质量监督工作和旅游市场监督管理工作,负责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

1.3 主要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1.3.1 编制依据

1.3.1.1法律法规

(1)《XX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

(2)《XX水法》(2002年8月);

(3)《XX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4)《XX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二次修正);

(5)《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国发[2000]38号);

(6)《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

(7)《XX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第73号令)。

1.3.1.2地方法规

(1)《XX省〈XX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1997年10月修正);

(2)《XX省〈XX水法〉实施办法》(2005年7月修订);

(3)《XX省〈XX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办法》(2008年1月);

(4)《省财政厅印发〈XX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XX财预〔2011〕12号)。

1.3.1.3技术规范及标准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2)《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607-2003);

(3)《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

(4)《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

(5)《防洪标准》GB50201-94;

(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98;

(7)《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8)《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

(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

(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

(1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 16453.2-2008)。

1.3.1.4技术报告及相关文件

(1)《XX县统计年鉴》(2012卷);

(2)《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

(3)《XX省国家重点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4)《关于下达2013年提前通知部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阿州财预[2013]17号);

(5)《XX州XX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3年转移支付资金项目》项目建议书(XX州XX县人民政府[2013]);

(6)工程涉及区域其他相关资料和文件。

1.3.2 研究范围

本报告在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就XX州XX县XX沟生态功能区滑坡治理,阐述项目的建设背景,论证其必要性,对项目进行需求分析,项目选址论证,确定建设内容及规模,提出建设工程方案,研究确定合理的建设进度和组织管理措施,进行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提出结论性意见,供业主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1.4 可研报告概要及研究结论

1.4.1 项目背景

XX县地处高山峡谷地带,气候较恶劣,XX覆盖率较低,雨季来临时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战略决策和新农村建设

项目等相继启动,XX县境内基础建设随之增加,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致使XX 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但这进一步致使县境内活动人数增多,境内基础设施投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XX县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山体塌方、滑坡等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及境外游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国家、省、当地政府和百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该项目得以立项。该项目力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提高当地人居环境,结合项目滑坡区域实际情况,寻找快速有效治理途径,为提高XX县抗击重特大自然风险能力,减轻灾害损失,最大程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XX县地理环境条件,为当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障,本项目提上日程。

1.4.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生态建设需要,是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需要

(2)项目建设有利于保护当地居民及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完善XX县应急避难系统的建设

(3)提高项目区域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能力的需要,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4)项目建设有利于XX县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相关行业资源整合,优化布局

(5)项目建设有利于县境内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

1.4.3 项目建设区域

1.4.4 建设规模及内容

各个点建设规模主要内容如下表1-1所示。

表1-1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表

1.4.5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根据XX县类似工程实际情况,本项目建设工期确定为12个月,具体安排如下:

(1)2013年5月至2013年8月底完成规划方案、项目可研报批、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招投标前期准备工作。

(2)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底,完成项目区域内的生态广场、生态厕所、滑坡治理工程、绿化及相关标牌工程。

(3)2014年4月底,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

1.4.6 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本项目建设所需资金为415.00万元,资金来源:全额申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415万元。

1.4.7 结论与建议

通过论证分析,该工程建设条件成熟,经济合理,不存在环境制约因素;社会效益显著,对改善和提高XX县XX村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建设和配套基础服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确定在XX县实施本项目是必要和可行的。建议尽快落实资金,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尽早开工,投入使用。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XX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本报告简称XX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避免人类在自然灾害中失去更多亲人,滑坡治理,生态广场的建设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城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为民生考虑的重要工程,列入了政府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XX县地处高山峡谷地带,气候较恶劣,XX覆盖率较低,雨季来临时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战略决策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等相继启动,XX县境内基础建设随之增加,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致使XX 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但这进一步致使县境内活动人数增多,境内基础设施投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XX县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山体塌方、滑坡等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及境外游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提高XX县抗击重特大自然风险能力,减轻灾害损失,最大程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XX县地理环境条件,为当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障。根据《XX防震减灾法》、《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XX县实际情况,XX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本项目的建设。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生态建设需要,是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需要。

XX河流域处于长江中上游,由于项目区域内生态破坏严重,导致XX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项目区域的滑坡治理关系到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的建设有助于改变荒坡植被条件,从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

境,提高项目区水土保持与涵养水源能力,减少项目区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促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保障长江源头生态安全。

2、项目建设有利于保护当地居民及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完善XX县应急避难系统的建设。

由于项目区域内无应急避险场所、无指示牌及警示牌,每到金秋十月,沿途旅客增多,致使沿途道路拥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又受沿途线路山高坡陡,峡谷深切,地势险峻,地层复杂,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部分山体不稳定,出现斜坡等因素的影响,一旦滑落,将危及沿途旅客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保护当地居民及游客生命财产的安全,有利于XX县应急避难系统的建设。

3、提高项目区域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能力的需要,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随着XX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功能区域内的独特的资源、优美风景与其沿途旅游配套设施滞后相矛盾。设施滞后主要表现在沿途无标牌及警示牌,无应急避险场所,每到金秋十月,过境车辆增多,游人猛增,致使道路部分区段拥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XX县卡龙沟路线旅游产业的发展,本项目的实施能有效改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同时由于相关应急避险场所的建设、指示牌及警示牌的设置,不仅能给游客提供一个个应急避险的场所,在地质灾害未发生时,应急避险场所可以作为游客停车、休息与摄影的地方,从而进一步提升XX县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创造更高更好的品牌效益,让XX县卡龙沟生态功能区区域内美丽独特的风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4、项目建设有利于XX县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相关行业资源整合,优化布局。

项目的实施能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为XX县旅游行业发展服务,旅游业进一步协同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因此有利于其国民经

济发展,促进资源整合。

5、项目建设有利于县境内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

6、项目建设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它符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府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能够加强XX县应对灾害事件的能力,彰显政府处理灾害事件能力,是一项利民、便民、服务于民,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程。该项目的建设是广大群众迫切期盼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项目建成后,有利于提高XX县县境内旅客及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区域人居生态环境,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增强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极其必要的。

第三章项目区域概况

3.1 自然条件

3.1.1地理位置

3.1.2地质地貌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3,544米。高差1,000~2,000米。四周群山环绕,境内群山屹立,山峦起伏,雪峰对峙,河谷深切。海拔5,200米以上雪峰4座。XX河坝最低,海拔1,790米,境内XX上游三条支流XX河、XX河、小XX河和48条溪流形成网系。

XX县地面组成物质是地质岩层以三迭纪朱倭组和新都桥组的类黑色粉砂质板岩最广,次为上三迭纪雅砻江组南部杂骨脑组,二迭纪和其它时期的岩层也有一定的分布。南部有连片的印支期酸性花岗岩,偶夹沉积石灰岩,沿河堆有新生代第四纪黄土沉积物。

根据项目区附近已有资料,项目区覆盖层厚度大于5m,地基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估算值200~260m/s,平均值240m/s,属中硬场地,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6规定: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附录A,XX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分组第三组。

项目区位地质构造较复杂,但地层较平缓,场地及其附近无新近断裂通过,属构造相对稳定地块。现场地质调查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场地内无影响工程建筑的不良地质作用,地质灾害不发育,适宜工程建筑,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3.1.3土壤植被

(1)土壤

XX县地域辽阔,土地资料十分丰富,土壤分布在水平地带性分布基础上,有明显的垂直变异规律,并与海拨高程基本一致,由于水文、植被、成土母质等条件的变化,不同土类还呈现出复合分布状态,如丘原地貌类型区内有沼泽土。从河谷到山顶可分为:河谷暖温带半干旱气候(2000m以下),温带半干旱河谷气候(2000~2500m),山地寒温带气候(2500~3000m),山地亚寒带气候(3000~4000m)及高山高原高寒带气候带(4000m以上)。

项目区主要土壤类型为山地褐土、山地棕壤土、灌丛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及高山寒漠土。

(2)植被

XX县植被群落分布为垂直分布;由针阔叶混交林—暗针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积雪带。

项目区XX覆盖率极低,草场资源丰富,无农用耕地。其中,3600~4200米以亚高山草甸和亚高山灌丛草甸植被为主;4200~4700米以高山草甸植被为主;4700~5100米为流石滩植被有少量稀疏的地衣、苔藓、红景天、雪莲花等;5100米以上,为高寒冰带,终年积雪,寸草不生。在项目区内约有300亩的青稞种植。

3.1.4水文气象

(1)气象

XX属季风高原型气候区,旱、雨季分明,日照充足,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夏无酷暑,冬无严寒。XX是XX州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降雨分布不匀,夏季集中,秋季阴雨连绵,雨量的日变化大,夜间降雨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2%,年平均降雨量620.2毫米。

无霜期平均166.1天,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为230天左右。XX就气候要素看,春、夏、秋、冬四季都非常舒适,阳光灿烂,特别是夏季无酷热气候特征,创造了良好的避暑条件,而冬季的白雪一片又是另外一种美景。XX年平均气温为9.5℃,最低极端气温-14.4℃。

XX县地处高寒地区,由于气候、土壤的垂直变化从而导致了植被的垂直变化,所以栽培植物都应选择耐寒性强的植物,限制了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发育。由于受气候和海拨高度的影响,XX县平均冻土日期为12月3日,平均解冻日期为2月5日,封冻期为64天,最大冻土深度为95cm。

(2)水文

XX县有3条主要河流和99条支流,其中常年溪水沟45条,流域面积小于50平方公里的24条,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21条。流域面积广,径流总量大的河流有XX河、小XX河和XX河。

3.2社会经济状况

3.2.1 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GDP

2010年XX县地区生产总值88060万元,比上年增长25.1%;人均生产总值14507元;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2400万元、55700万元、19960

万元。

表3-1 XX县历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表

3.2.2 人口与劳动力

XX县辖2个镇、15个乡,幅员面积4356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人,藏族占92.8%,是一个典型的藏族聚居县。全县总户数为11657户,其中农业人口51188人,农业劳动人口为26833人。

3.2.3 经济状况

XX县以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经济状况落后,属于财政补贴县。

其经济情况分析如下:

(1)工业

XX县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以水电、木材加工为主。项目区内更是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资金合理利用差、效益低,当地人民生活平水不高,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2)农业

项目区地形复杂,以山地为主,由于当地农业投入偏少,生态环境差等多种因素,农业生产水平仍然很低。主要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三大类,其中粮食作物以青稞、小麦、豌豆、土豆为主,占粮食作物99%以上;经济作物为少量的油菜籽,但产量既不稳定;其它作物主要为蔬菜、瓜类和绿肥等。

在农业生产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其一是山多坡陡、土地贫瘠;其二是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危害突出;其三是土壤垦殖程度高,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其四是农业结构不尽合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调整;其五是农业生产基础薄弱,XX化程度较低;其六是农业生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科技基础薄弱,致使农业经济收入低,人均收入少,扩大在生产能力低。

(3)牧业

项目区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特别是藏族,且地形以山地为主,草场资源丰富,主要牧养牦牛、羊等。但由于近年来,放牧过度导致草场退化,加剧当地水土资源流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且不利于当地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4)旅游业

XX县是旅游资源富集县,景点组合完整。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水秀

山青。拥有全国罕见的大规模成片彩林、千年冰川、高原湖泊、草甸,藏羌文化汇流和革命史迹为一体的各种资源。有神奇魄丽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XX沟风景区;有流光溢彩、全国罕见的人称“八十里画廊”的XX沟彩林;有神秘多姿的XX冰川——XX冰川;巍峨屹立的XX雪山,热水塘温泉等自然景观;还有唐朝摩崖造像、明清时期的石刻石碑、记忆着旧时土司权倾一方与农奴血泪的XX官寨、红军长征史迹等人文景观和浓郁的藏羌民族文化风情及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游资源。特别是XX冰川填补了XX旅游的“空白”,形成了“春观冰湖、夏观冰川、秋观彩林、冬观冰雪”的旅游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45.8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33226万元。表3-2为XX县2007年——2011年旅游接待情况。

表3-2 XX县2007年——2011年旅游接待情况

由此可见县内物产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是国内外游客观光、休闲的好地方。因此,XX县旅游业成为了XX县一大经济支柱。

3.2.4 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度放牧,导致项目区域内部分草场受到践踏,草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2)以干旱和泥石流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项目区内泥石流频繁发生,淹没草场资源,淤积河道。

(3)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形式单一,缺乏竞争力。受高寒地区的影响,项目区内无农用耕地,大部分为草甸土,能牧养牦牛、羊等,山顶终年积雪,寸草不生,草场载畜量低,严重制约了当地牧民人均收入的提高。

总体来说,项目区土地利用极为落后,自然灾害频发,远远不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3.2.5 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区交通便利,随着XX-->XX沟、XX-->XX县的高等级公路的开通,XX

县已成为XX州重要的交通枢纽,与XX县相邻的XX县交通区位位置得到很大改变,相对区位优势日益提高,可进入性不断提高。XX县境内主干道皆为油路,县城XX至各景区的道路也铺设了油路,到XX大草原为油路。旅游沿线景观的可视度高,可游面积大,是自驾车旅游的佳选之地。施工材料运输非常方便,通讯

设施较为落后,项目区基本无人居住,电信网络不通,部分地区由移动信号,可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项目区内可通电网,施工用水直接取用河水。

第四章建设需求与建设规模

4.1建设需求分析

4.1.1项目区域不利因素分析

1.边坡分析

根据实地调查,评估区位于边坡的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危石、泥石流等四种类型。

滑坡

滑坡指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结构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它和崩塌都是斜坡失稳现象,属于斜坡变形灾害,而且形成条件和成灾特点基本一致。二者的根本区别是崩塌体完全脱离母岩,可以是整体崩落,亦可能是破碎后分散崩落,其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滑坡体则很少脱离斜坡母体,常有一部分残留在滑床之上,位移表现为整体位移,水平位移量一般大于垂直位移量。

崩塌体

在重力作用下迅速崩塌形成的堆积体。在陡峭的山坡、强烈震动、流水、人工开挖等影响,均能造成崩塌,产生崩塌堆积物,即崩积物。最易发生崩塌的是具有粘土夹层、地下水润滑夹层的山坡和含大量云母、石英与长石颗粒,层理和片理很发育的山坡或陡坎。

危石

公路在修建时对岩体进行爆破,加之高陡边坡卸荷产生拉张松弛,往往在坡体表部形成松弛带,使表部岩石与母岩分离,在降雨等作用下易形成崩落或坠落而成为危石。评估区公路周围鲜有危石分布,应及时处理危石并消除隐患,以确保附近村民及游客安全。

泥石流

泥石流是评估区危害程度相对较大的地质灾害,未来旅游开发时,在暴雨时易爆发,主要破坏植被、耕地、公路、堵塞河道,造成土地流失,并对地下水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建议对松散表面进行加固,如打桩等,并对部分松散小碎石块进行集中围堰,减少形成泥石流的必要条件。

边坡地质灾害形成主要由以下因素控制:①滑坡体边坡由残坡积含砾粉质粘土构成,土质软弱;②连续强降雨入渗,使边坡土体浸水,土体自重增加,强度

降低;③降雨入渗在强风化基岩与上覆残坡积土层接触面附近形成上层滞水带,使该带土体饱和,强度降低,形成较强的动、静水压力,从而导致边坡沿该带形成软弱面,产生滑移变形。

滑坡1 滑坡2

崩塌危石

2.河堤分析

河堤是为了防止洪水、潮水的泛滥而在河川的两岸建造的构筑物。评估区河堤偏低,民居紧挨其修建,一旦爆发山洪,漫过或破坏河堤将严重威胁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命安全。

由于河堤一般多以现地的土砂和石块作为筑堤材料,加之土砂受水的作用易发生软化和流失,就构成了河堤破坏的内部原因。一般认为河堤破坏的外部原因包括降雨、洪水、地震、暴风、泥石流等。但是能够形成洪水灾害的主要外力还是降雨和洪水。由于地震和洪水同时发生的机率很小,尚无因地震而引起洪水泛滥的先例。至于暴风虽然能够造成树木倒塌而使河堤发生局部破坏,但不是发生洪水灾害的主要原因。

评估区河堤主要为附近岩块简易堆积而成,被破坏的主要原因还是洪水和泥石流。

河堤泥石流搬运的石块堆积物

下附河堤破坏的种类和形态对照表。

河堤破坏的种类和形态

综上分析,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存在许多安全隐患,给过境游客、车辆及沟口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项目建设需求是充分的。

4.1.2 项目区域人口及经济预测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分别对XX省及XX州的经济指标进行预测,经济发展预测末年为2035年。

经济预测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依据项目影响区内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结合项目影响区各市县的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城市发展规划等变化情况,参照各市县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来预测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人口预测

人口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政策及本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育龄妇女比例来决定,因而人口预测主要是依据项目各影响区域的人口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来预测未来的人口发展速度。

人口增长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变化,因此把各影响区历年人口增长趋势作为预测的主要依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预测各地区未来人口发展。回归分析模型见表4-1。

表4-1 各影响区人口预测模型及相关检验表

注:人口预测模型单位为万人。

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奉节县陈家包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目录 一、质量和安全目标 5 (一)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5 1、工程质量目标 5 2、组织保证措施 5 3、制度保证措施 7 4、技术管理措施 7 5、信息管理措施 9 6、预防措施 10 7、纠正措施 11 (二)本工程的质量检标准及投入仪器和设备 12 1、质量检测标准 12 2、主要的试验、测量、质检仪器设备 13 (三)整体工程质量目标 14 1、施工质量控制 14 2、工程档案管理 16 3、成品保护措施 16 4、计量管理 16 5、冬春季施工措施 17 6、雨季施工措施 17 (四)工程施工安全目标 19 1、工程施工安全目标 19 2、安全管理体系 19 3、安全管理 19 4、安全措施 20 二、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工期 24 (一)施工总进度图和单位工程施工进度图 24 (二)工期保证具体措施 25 1、工程工期安排 25 2、工期保证具体措施 25 (三)施工总体布置和施工道路布置 29 1、布置原则及依据: 29 2、施工道路 29 3、临时设施及主要机具布置: 29 4、施工用电、水 30 5、平面管理措施 31 (四)施工截排水、施工期监测及施工抢险预案 32

1、施工截排水预案 32 2、滑坡施工监测预案 32 3、施工抢险预案 33 (五)主体施工技术措施 37 1、排水工程施工 37 2、抗滑桩 37 3、回填护坡 40 4、施工顺序 41 5、测量 41 6、碎石土填筑与碾压 42 7、砌体施工 43 8、反滤垫层的施工 44 9、排水系统施工 45 10、砼工程 45 11、科技进步目标 48 (六)施工期间地质工作的开展 50 1、人员的配备 50 2、编录、鉴定工具 50 3、剖面的绘制 50 4、土工试验 50 5、抗滑桩开挖中地下水的观测 50 6、岩土试验标准 50 (七)工程变更应对措施 52 1、工程的变更 52 2、变更应对措施 52 (八)施工机械、人员进场计划 54 1、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需用计划 54 2、人员计划 54 (九)材料进场计划 55 1、材料的供应、采购 55 2、材料进场计划 55 (十)资金使用计划 57 (十一)施工过施工程中和移交前工程保护措施 58 1、服务目标 58 2、施工中的保护措施 58 3、移交前的保护措施 58 4、工程保修管理措施 59 (十二)安全文明施工措施及方案 60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地质灾害的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地质灾害的论文 浅析公路工程常见地质灾害与治理措施 摘要:本文对公路灾害的定义进行了阐述,针对公路工程地址灾害治理的一般原则进行了归纳,并就常见的公路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展开了探讨,提出可操作性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治理 1. 公路灾害的定义 公路灾害概念在各类公路技术标准、规范及相关文献中目前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这个名词是近几年才逐渐被使用的,以往大量使用的是病害、水毁、破坏等概念。由于公路灾害的复杂性,目前不可能给出一个公理性定义,仅能给出较泛的定义。即公路灾害是指由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综合作用引起公路设施损坏(或使用功能降低)、造成人身伤亡、经济损失,影响通行的事件或过程。公路灾害按成因分为:公路地质灾害、公路气象水文灾害、公路生态环境灾害、公路人为灾害和公路综合灾害5种类型,本文仅对公路地质灾害作出如下探讨。 2. 公路常见地质灾害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类型很多,主要包括滑坡灾害、崩塌灾害、泥石流等,针对这三种病害的形成原因与治理措施作如下探讨:

2.1滑坡灾害成因与防治措施 2.1.1滑坡成因分析 1.地质地貌条件。滑坡是松散岩类构成的斜坡破坏形式。当组成斜坡的岩石性质不同,特别是上覆松散堆积层,下伏坚硬岩石时,易产生滑坡。滑坡的滑动面多数是构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面等。另外,岩层的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时,也有助于滑坡的发生。 2.降水和地下水条件。降雨和冰雪融水提高了地下水位,使土体饱和、液化,往往是滑坡的触发条件。一次性连降暴雨,使风化的变质岩含水量饱和,在斜坡重力作用下,表层山体沿下部坚硬岩石表面下滑。一般是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绝大多数滑坡都是沿饱含地下水岩体软弱面产生的。 3.人为因素。滑坡的人为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施工开挖坡脚,破坏了自然斜坡的稳定状态;在坡顶上堆积弃土、修建筑物及构筑物,加大了坡顶荷载;不适当的大爆破施工,改变了斜坡原有的稳定状态,促进了滑坡的发生;排水不当等。除此之外,地震也是滑坡重要的触发条件。 2.1.2滑坡灾害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富源县老厂镇舍乌煤矿 煤矿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技术管理 各 种 制 度 、 岗 位 责 任 制

目录 1、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2、地测安全办公会议制度 3、地测资料技术报告等审批制度 4、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 5、图纸审批、发放、回收、销毁管理制度 6、地测防治水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保管、提供制度 7、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 8、岗位责任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1、矿井地质工作是指在原勘探报告的基础上,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到闭坑为止的全部地质工作。矿井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煤矿地质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管理。 2、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程》,矿井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相关地质报告、图件和台账。报告、图件和台账都应数字化、信息化,内容真实可靠,每年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图件的比例尺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 3、矿井地质类型每5年应重新确定。当矿井发生影响地质类型划分的突水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条件变化时,矿井应在1年内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 4、矿井应设立地测部门,配备所需的地质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建立健全煤矿地质工作规章制度。 5、矿井地质工作应当坚持“综合勘查、科学分析、预测预报、保障安全”的原则。 6、对重大技术问题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讨论,制定实施方案报请总工程师批准。 7、矿井应建立地质资料档案室,并由专人负责管理;资料要齐全、完整,分类妥善保存,便于利用。 8、矿井应组织或安排地质技术人员介绍继续教育或业务培训,每3年至少进行1次。 9、研究矿井地层、地质构造、煤层、煤质、瓦斯、水文地质和

其他开采地地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开展地质类型划分。 10、查明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各种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做好相应的预测预报工作。 11、进行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地质观测、资料编录和综合分析,提供矿井建设和生产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地质资料,解决矿井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地质问题。 12、估算和核实矿井煤炭资源/储量以及矿井瓦斯(煤气层)资源/储量,掌握资源/储量动态,为合理安排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13、调查、研究矿井含煤地层中共(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开采利用价值。 14、在工作面回采或者掘进前宜采用“瞬变电发勘探”、“地面直流电法”等技术手段,对工作面范围内的老窑采空区、陷落柱、断层带等进行物探,尽量查明地质构造情况,以便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5、矿井应积极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认真开展煤矿地质研究,不断提高煤矿地质工作的技术水平。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 告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一、泥石流的相关概述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发生泥石流灾害[1]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二、泥石流类型划分及危害性分级 2.1泥石流类型划分 2.1.1按水源成因及物源成因可分为暴雨(降雨)泥石流、冰川(冰雪融水)泥石流,溃决(含冰湖溃决)泥石流;坡面侵蚀型泥石流、崩滑型泥石流、冰碛型泥石流、火山泥石流、弃渣泥石流、混合型泥石流等(参见附录A表A.1)。 2.1.2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可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A.2)。

2.1.3按暴发频率分:高频泥石流(一年多次至5年1次)、中频泥石流(1次/5~20年)、低频泥石流(1次/20~50年)和极低频泥石流(1次/>50年)。 2.1.4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型、水石型和泥石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 A.3)。 2.1.5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泥石流(重度1.60~2.30t/m3)和稀性泥石流(重度 1.30~1.60t/3)。(参见附录A表A.4)。 2.1.6按泥石流一次性暴发规模可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级(表1)。 表一泥石流爆发规模分类 分类指标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泥石流一次 堆积总量 >10010~1001~10<1 泥石流洪峰 量 >200100~20050~100<50 2.2泥石流危险性分级 2.2.1单沟泥石流活动性定性分级根据泥石流活动特点、灾情预测其活动性可划分为低、中、高和极高四级(见表2)。 表2单沟泥石流活动性分级表 泥石流活动特点灾情预测活动性分级 能够发生小规模的极低至低频率泥石流或山洪致灾轻微,不会造成重 大灾害和严重危害 低 能够间歇性发生中等规致灾轻微,较少造成重中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1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 2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3.1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今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 ]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3.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3 2020年4月19日

矿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矿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矿井地质灾害技术管理,遏止和杜绝煤矿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保护国家资源和财产不受损失,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及上级的有关规定等要求,结合矿井地质灾害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二条:组织机构 1、成立矿井地质灾害工作领导组。 领导组组长:矿长 副组长:总工程师 成员:防治水科、生技科、调度室、机电科、安全科、通风科、财务科、市场科等单位正职。 2、领导组下设矿井地质灾害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防治水科。 主任:防治水科长 成员:调度室、生技科、机电科、安全科、通风科、财务科、市场科等相关单位的技术负责人组成。 第三条:矿井地质灾害工作领导组职责 1、贯彻落实国家及上级部门有关矿井地质灾害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等精神。 2、负责矿井地质灾害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处理。 3、负责矿井重大水灾事故的抢险、指挥、协调。 第四条:矿井地质灾害办公室职责 1、负责矿井地质灾害工作的日常管理,贯彻落实矿井地质灾害工作领导组的决定、决议,制定并落实《矿井地质灾害管理办法》和《重大水灾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2、负责矿井地质灾害工作的监督、检查、考核工作。

3、负责矿井水灾事故抢险时的技术工作。 第五条地质测量科职责 1、履行矿井地质灾害办公室职责,负责全矿的地质灾害技术业务管理、监督、考核工作。每年初编制下发《年度矿井地质灾害工作计划》,修编完善《矿井地质灾害管理办法》等有关地质灾害规章制度。 2、负责日常地质灾害标准化工作,负责地质灾害预报工作,提供矿井地质灾害相关技术资料。 3、编制《重大地质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参与《灾害预防和事故处理计划》中灾害事故部分的修订工作,矿井发生灾害事故时协助制定抢险方案并进行相关技术指导。 4、负责编制综采工作面地质灾害方案,参与地质灾害工程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审批工作。 5、掌握地质灾害工程进展情况,检查、落实地质灾害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 6、对探明的导水断层、陷落柱等地质构造,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第265条的规定,设计防水煤柱或岩柱。 7、负责因受采动影响引起的地表裂隙、塌陷调查和治理工作。 8、负责开展地质灾害科技研究工作,内容包括:(1)研究井田地质构造导水规律,探讨、摸索、制定和落实矿井地质灾害的可行措施;(2)探讨各类地质灾害措施实施效果,包括探、放、疏、排、截措施实施效果;(3)研究总结矿井排水经验,对排水系统及时了解情况,发现、解决问题,达到设计最合理、选型最配套,从而优化矿井防排水系统;(4)针对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查明导水地质构造及煤层顶底赋水性,研究采取合理的地质灾害措施;(5)探讨带压开采区地质灾害科技攻关工作。 第六条:调度室职责 1、负责地质灾害相关工作的协调、指挥。 2、每年雨季前编制、下发雨季三防工作计划,并牵头落实。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 一、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岩屑、泥土、沙石、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组成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或沟床向下运动。 很多人分不清泥石流和滑坡,这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泥石流沿着沟床流动,在流体和沟床之间存在着泥浆滑动面,没有山体破裂面;而滑坡是山体破裂沿着坡面下滑,这是泥石流和滑坡的不同。 泥石流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形成—输移—堆积。在形成区,暴雨浸润打击,水分充分浸润饱和,大量积聚的泥沙、岩屑和石块等物质会沿着斜坡形成土、石和水的混合流体,山坡坡面土层渐渐失稳,沿着斜坡下滑。 二、滑坡和崩塌 滑坡和崩塌都是自然界中的重力地貌过程。滑坡是在重力作用下,岩土物质沿着斜坡作整体的下滑运动,诱发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震、降雨和融雪等。 崩塌,是陡坡上的岩石土体受重力影响突然而迅速的垮落的现象。崩塌一般发生在悬崖峡谷,或者是坡度大的湖、海岸的陡峭地段。崩塌的速度比滑坡快很多。 三、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另外,地震和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也能诱发泥石流。 四、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的危害非常广泛和严重。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地质灾害滑坡治理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第一章、编制说明及依据 第二章、施工条件 第三章、工程概况 第四章、施工总体部署及目标 第五章、施工准备 第六章、施工协调与管理配合措施 第七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第八章、资源配备计划 第九章、确保施工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第十章质理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十一章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十二章文明施工措施 第十三章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第十四章施工总平面布置 第十五章成品保护措施 第十六章冬、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第十七章环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十八章工程竣工档案资料管理 第十九章建立质量回访维修制度

第一章、编制说明及依据 一、编制说明: 施工组织设计不仅在工程作业全过程中起指导施工的作用,在工程竣工后重要的技术经济性文件材料。它为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检查、指导工程施工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宝兴县第三批地质灾害施工治理项目第一标段(丰收组、安达滑坡治理工程)设计资料及招标文件,结合《建筑工程施工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等相关技术要求,有关政策规定及本公司施工类似工程和施工经验进行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 本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目的:为工程施工提供完整的系统技术性文件,用以指导该工程施工管理,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中,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全面协调好施工过程中各工序的工种之间协作配合、确保工程安全、合格、文明地完成工程施工任务,确保合同目标的实现。 求实、信誉是企业发展之本,也是我公司一贯遵循的守则,一旦我公司中标,我们将全面履行招标文件的各项规定及我公司投标书中的各项承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现行施工规范要求,文明施工,同贵方密切配合,确保该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工。 二、编制依据: (1)、第三批地质灾害施工治理项目第一标段(滑坡治理工程)施工招标文件;(2)、第三批地质灾害施工治理项目第一标段(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和工程量清单; (3)、国家现行的有关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的验收规范和操作技术规程;(4)、地方和企业现行的施工工艺和方法; (5)、《建筑工程施工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等相关技术要求。 (6)、国家、省有关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有关规程规定;

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

技术推广 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 柳旭光罗飞 (山东金山地质勘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5400) 摘要:环境地质灾害属于自然灾害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类型,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们的生命妥全及财产安全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及危害,有效防止环境地质灾害也就十分必要,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及价值。为能够有效避免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及危害,相关人员应当对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加强认识,并且要提出相关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从而使环境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使人们的生命财政安全得到更好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地质灾害;现状;防治措施 就目前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率表现出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并且环境地质灾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也越来也高,因而环境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也就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研究中主要针对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环境地质灾害实际青况,并且实现环境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进而确保社会安全稳定发展。1常见的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及类型 1.1泥石流 在目前的环境地质灾害中,泥石流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这种灾害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突发性,并且发生比较快 objExcelApp.ActiveSheet.Cells.Clear objExcelApp.ActiveWorkBook.Saveas<4E:W"& str&".xls" objExcelApp.WorkBooks.C lose objExcelApp.Quit Set objExcelApp=Nothing 2.4报表选择性显示及打印 图1报表查询画面速,同时在较短时间内会冲出大量泥沙以及石块,在较宽阔的堆积区域内会不断漫流堆积,其属于洪流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通常情况下都是在山区沟谷中出现,一般都是由于冰雹、暴雨及融水等因素激发而得以形成。对于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而言,其对于人们社会生产生活会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产生毁灭性灾害。目前,我国仍有很多泥石流沟存在,在这些区域内泥石流发生的频率比较高,并且规模也比较大,所产生的危害比较严重,泥石流甦的宜甌因就是人们不合理开发。所以,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实际开发过程中,需要对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加强重视,以避免环境地质灾害产生不利影响。 1.2地震 在各种环境地质灾害中,地震属于危害性最大的一种,在地震发生会有较大范围的影响产生,很容易有社会事件形成。对地震这一环境地质灾害而言,其作用过程主要就是地球内部应力调整以及平衡,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为三大板块相軫汇之处,地郴造运动鹹比较活跃,大部分的活动都处于地壳内部的不稳定断裂带,还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接触的部位。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的很多区域均属于地震多发区,并且还有很地区的强震概率出现较高。 为了在运行系统下,直接显示报表,便于数据査询,通过WinCC画面编辑将所有报表,如作业报表、日报表、月报 表和年报表,用1个下拉菜单进行选择。通过从SQL Ser-ver2005数据库中将数据调出来显示在用户归档表格控 件中,直接进行打印,报表查询画面如图1所示。也可以通过打开Excel应用程序从硬盘中选取所存储的Excel文件,在项目未激活状态时,可以直接打开Excel应用程序,访问硬盘中存储的报表。 3结束语 本文通过用户归档实现了自定义报表的记录、保存、查 询及打印,有效解决了WinCC自身报表的局限性,此方法可以用于其他监控系统中。 参考文献: [1]苏昆哲.深入浅出西门子WinCC V6(第2版)[M].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晓黎,张巍.Visual Basic+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系 统开发与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19-05-28) 《湖北农机化》2019年第15期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技术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为了防止因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危险,根据矿井实际情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一、成立领导机构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矿长 副组长:总工程师各专业副矿长及副总工程师 成员:由生产技术科、地测防治水中心、生产指挥中心、机电设备科、安全培训部、一通三防科、综合管理科正职 领导组下设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地测防治水中心。办公室主任由地测防治水副总工程师担任,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领导组职责: 1、对本矿的地质灾害防治全面负责; 2、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3、处理因采矿引起地质灾害的纠纷工作; 4、组织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三)各部门职责 1、地测防治水中心:负责牵头组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2、综合管理科:负责牵头开展地质灾害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牵头处理因采矿引起的纠纷工作。

3、生产指挥中心:负责接受传递隐患,协调有关各部门的工作。 4、其它科室:负责按照职责分工及领导组的分配,配合有关工作。 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1、地质隐患排查时间规定: ①汛期每月对全矿区地质灾害巡查3次,其余每月对全矿区地质灾害巡查2次;每月对回采工作面地面沉降观测点观测3次。 ②地面设置的岩移观测站每月观测3次。 ③地面边坡位移观测站每月观测3次,并对边坡进行分类编号管理。 2、矿井开始生产时,对开采区地面的地貌、建筑、公路等巡查并设置观测站,以便对比和观测。 3、工作面开始回采后,进行重点对开采影响区范围内的村庄、进行巡查。对采矿塌陷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拍照、观测。 三、地质灾害隐患预防制度 1、发现地质隐患后,根据地测防治水中心划定的危险区,由综合办公室牵头要书面通知业主,设置警示标志,不得随意进入危险区。 2、综合办公室要在危险区边缘显著的位置,设置避险明白卡,注明危险区域、可能出现的隐患及引起的后果。 3、地测防治水中心按照《煤矿地质规定》、《煤矿测量规程》开展日常监测工作。 四、地质灾害隐患值班报告制度

康定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第十一章康定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11.1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康定城区受高山峡谷地形地貌和断裂构造条件的控制,断裂发育,岩体破碎,在降雨、地震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康定城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危石群和变形体),共计地质灾害25处,其中滑坡14处,崩塌3处,泥石流5处,不稳定斜坡3处(包括危石群1处、堆积层变形体2处)。地质灾害多沿城区河流两岸斜坡和支沟分布(图11-1),对人口稠密、商业繁华的城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 11.1.1滑坡 康定城区有滑坡14处(表11-1),主要分布于城区河流两岸和支沟岸坡地带,后者滑坡虽因谷内人口稀少而滑坡灾害自身所造成的危害较小,但其产生的松散堆积体为沟谷泥石流提供大量松散物源,从而危害城市,如子耳坡沟内发育了5处滑坡,为子耳坡沟泥石流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松散物源。分布于城区河流两岸的滑坡一方面直接威胁城区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因距河流较近,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崩滑,往往可造成河流堵断,上游洪水泛滥,如果溃坝将威胁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如城区白土坎古滑坡体前缘1995年局部复滑,滑体坍塌滑入折多河中,堵塞河道,洪水冲毁河堤进入城区街道,造成33人死亡,1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人民币的巨大损失。 现就城区内主要滑坡灾害特征阐述如下: 1、二道桥滑坡(H01) 二道桥滑坡位于雅拉乡二道桥温泉附近,雅拉河右岸,滑体后缘高程2546m,前缘高程2515m。滑坡体发育于第四系坡积层(Q h el+dl)中(图11-2),滑坡2004年雨季发生,主滑方向50°,滑体长50m,宽110m,平均厚8m,体积4.4万m3。滑坡体由碎石土组成,碎石含量10%~15%,块度10cm~25cm。第四系坡积层下伏基岩为志留系通化组一段(S t1)大理岩,地层产状280°∠50°。滑坡体平面形态呈“舌状”,沿主滑方向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其滑坡体后缘陡崖坡度71o,垂直下错位移8.9m;滑体上部地形坡度21o~25 o,滑体中下部地形坡度约33o。滑坡冲毁堡坎,堵塞人行通道(照片11-1)。滑坡体后缘发育一条长20m~30 m,宽20cm~30cm的拉裂缝(照片11-2)。 二道桥滑坡为牵引式后退土层滑坡。斜坡变形从1987年开始,土层变形体变形逐年加剧,变形范围逐年扩大,直接对滑坡体前缘的温泉宾馆和居民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2、水泥厂北侧滑坡(H02) 水泥厂北侧滑坡位于雅拉乡二道桥附近,雅拉河左岸,滑体后缘高程2680m,前缘高程2510m。滑坡体发育于第四系坡积层(Q h el+dl)中,滑坡1995年雨季发生,主滑方向245o,滑体长80m,宽100m,平均厚5m,体积4万m3。滑坡体由碎石土组成,碎石含量20%~30%,块度5cm~10cm。第四系坡积层下伏基岩为泥盆系危关组一段(D wg1)绢云母片岩夹泥质条带灰岩,地层产状330°∠65°。滑坡体平面形态呈“舌状”,沿主滑方向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其滑坡体后缘断壁陡崖坡度65o;滑体上中部地形坡度25o~30 o,滑体前缘地形坡度35o~40°(照片11-4)。滑坡后缘发育一条长80m~100m,宽10cm~20cm拉裂缝。

某某某某X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方案设计

目录 一、第一章工程概况 二、第二章编写依据 三、第三章施工部署 四、第四章施工目标 五、第五章主要施工容 六、第六章施工技术要求 七、第七章主要施工工艺 八、第八章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九、第九章施工机械设备安排 十、第十章施工管理及劳动力组织 十一、第十一章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十二、第十二章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该边坡位于 2-4、6-8、10-12、14-16号楼的北侧。边坡长为159.50m,坡高为1.14~10.16m。2011年雨季期间发生局部坍塌。 边坡长约160m,坡面面积约3000㎡,平均坡度约为70°。 拟整治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按永久性边坡设计。 二、施工场地的地层地质情况 根据XXXX工程勘察院地质资料,边坡围地层由上而下为残积土、强风化石英、中风化石英岩。详细资料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三、基坑支护型式选取 本边坡主要采用以下方式支护: 1、K0+000~K0+090段:采用全长粘结锚杆+混凝土格构的支护方式。 2、K0+090~K0+159.5段:预应力锚索+挂网喷射混凝土的支护方式。 3、边坡平台:现浇0.15m厚钢筋网混凝土面板硬化处理。 4、边坡排水:坡顶采用明沟排水方案。 第二章编写依据 1、《XXXXX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SJ2011-A24)》。 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GB50330-2002)。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4、《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手册》2005。 5、《建筑地基基础施工及验收规程》(JGJ-20-99)。 6、《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97)。 7、《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46-92)。 8、《土层锚杆设计及施工规》(CECS22:90)。 第三章施工部署 一. 施工准备工作 (一)技术准备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我矿主要地质灾害分为井上和井下,根据煤矿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规定 1.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是煤矿安全生产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由矿长、总工程师主管,地测部门是业务管理部门。有关部门配合时,要从人力、物力、资金上给予保证。煤矿是防治水、防洪、探放水、防排水的主体,矿长为第一责任者,矿总工程师主管并负责各项责任措施的落实。矿每年四月底前应分别成立本年度三防(防洪、防排水、防雷电)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及防治水中长期规划,每年应安排一定的防治水工程维修费,以保证现有的防治水工程正常发挥作用,并新建急需的防治水工程。 2.地测部门应经常调查矿井充水条件的变化情况并掌握水文动态,解决出现的问题。 3.对直接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水患,必须采取防治措施。地测部门具体负责设计,由矿总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实施。 4.雨季中(5?9月)每周对工业广场周边岩石山体进行排查一次,做好记 录,如有重大安全隐患,需要相关部门协助的,及时报送,协同处理。 (二)地表地质灾害防治 1.每年汛期到来之前,总工程师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防治水检查。对排洪渠、防洪设施、地表防治水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研究解决。 2.地测部门负责防治水工作的人员,要经常巡视煤矿开采对应地表区、渠道、排水沟,了解这些地方的积水情况和畅通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总工程师报告,由总工程师责成有关单位处理。 3.地测部门必须经常搜集、调查、核对井田周边煤矿和废弃老窑情况,并在矿井采掘工程平面图上标出井口位置、开采范围、开采深度、开采年限、积水情况等,发现威胁安全生产的水患情况,立即报告总工程师,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4.禁止在山洪、河流可能冲刷到的地方堆放矸石、炉渣、垃圾等杂物,以免洪水堵塞河道、水渠,造成水害。 (三)井下地质防治1.水害防治专业人员应经常深入井下,了解矿井水文地质情况,掌握涌水动态,查清可能存有导水裂隙断层的分布情况,结合采掘工作面安排,制定出当年井下防治水工作计划,指导全年的防治水工作。 2.受水威胁的地段,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 的

我国的地质灾害

中国的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前面介绍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气象灾害之后学习中国的地质灾害,因为我国地理位置特殊,位于三大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强烈,同时结合我国地形和降水的特点,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是我国四大类灾害中应该重点给予关注的灾害。 (二)学习目标 1.能够据图描述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2.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掌握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以及危害。 3.学会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三)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学习难点: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二.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针对简单问题,比如滑坡泥石流的分布,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图自主整理 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归纳总结滑坡、泥石流发生的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在讨论过程中交流意见,思维碰撞,汲取对 方好的学习方法,争取人人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案例教学: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既能调动学生兴趣,也能培养学生从所给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一)案例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导入】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主要地质灾害”短片,通过短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当的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地区更易发生滑坡、泥石流?滑坡、泥石流主要造成哪些损失?该如何去防御滑坡、泥石流? (二)新课讲授 1.滑坡、泥石流的分布 问题1:读图,描述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通过所给资料自主总结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特点 ●教师活动:帮助学生梳理“描述某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常用语及思路,同时引导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描述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 〖师生总结〗:我国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规律 2.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机制 【案例教学】材料1:2010年8月7日,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引发特大泥石流。舟曲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白龙江中上游,西秦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几个等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几个等级?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见表12)与建设项目重要性(见表13),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为3级,见表14。 表1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1条符合较复杂条件者即划为较复杂类型。 表1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表1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不同等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是什么? 一级评估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地质灾害是否应危害建设项目安全、建设项目是否诱发地质灾害、因治理地质灾害增大的项目建设成本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其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1)滑坡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对工程的危害。对斜坡

地区的工程建设必须评价工程施工诱发滑坡的可能性及其危害,对变形迹象明显的,应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2)泥石流评价必须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3)崩塌的评价应查明斜坡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发育状况、降雨情况、地震、植被发育情况及人类工程活动。确定崩塌的类型、规模、运动机制、危害等,预测崩塌的发展趋势、危害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4)地面塌陷的评价必须查明形成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确定塌陷成因类型、分布、危害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地震与地震频率、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可能发生塌陷的范围、危害。 (5)地裂缝的评价必须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地裂缝的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及动态变化。对多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判明控制性因素及诱发因素。评价地裂缝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除地震成因的地裂缝外,对其他诱发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分析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采矿活动、人工蓄水以及不良土体地区农灌地表水入渗、松散土类分布区潜蚀、冲刷作用、地面沉降、滑坡等作用的影响。 (6)地面沉降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所处区域地面沉降区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如抽汲地下水、采掘固体矿产、开采石油、天然气、抽汲卤水、构造沉降等)、沉降对建设项目的影响,以及拟采取的预防及防治措施。对评估区不均匀沉降应作为重点进行评价。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郑州市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与防范对策 摘要:地质灾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逐渐被世人所认识,被各级政府部门所重视,并有效地得到治理和防范,减少了灾害的发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本文仅对郑州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现状,提出个人的认识与防范治理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因素防范治理 一、郑州市概况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坐标:东径:112040,——114012,,北纬34016,—34058,,面积7446.2km2,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西为山区、丘陵,东为冲积斜平原区。郑州市矿产资源多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几个县市区,矿产的开发已成为本地区重要的经济活动。由于采矿活动的深度日益扩大,不合理开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地质灾害连年不断,不仅影响了矿山的生产安全,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影响。 二、水文地质概况 郑州市境内属淮河流域(90%)和黄河流域(10%),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炎热,秋季晴朗日照时间长,冬季干旱少雪,多年平均气温达14C0以上,极端气温达到43C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7.9 C0。多年平均降雨量640mm左右,降雨多集

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 郑州市及附近范围大部分地区均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地形较平坦,地面表层为黄土状亚粘土、轻亚粘土、一般厚度为15——40米,空隙结构,微具湿陷性,承载力为2—2、5 kg/cm2,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潜水。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有关部门人员的深入工作和研究,进一步对郑州市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系统进行了细致地总结与划分。地下水系统分为小浪底—花园口黄河干流区,花园口以下黄河干流区,沙颍河干流区,沙颍河平原区四个含水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系统分为松散孔隙、碎硝岩裂隙、基岩裂隙和酸盐岩溶含水层四个地下水含水层系统。 三、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郑州市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五种,地质灾害发育 类型具有显著的特征。这种多样性与该地区特定的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条件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崩塌分布的特征 郑州市崩塌发育分布规律:一是西部、西南部基岩山区主干断裂和紧密褶皱带附近的脆性地层或软硬相间的复杂岩系地区。如嵩山南麓、北麓和箕山北麓地区,崩塌灾害频繁严重。二是中部、中西部人类采石、采矿强烈活动地区和公路、铁路、库渠等骨干工程地带的采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555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A Group Or Social Orga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 o Abide By The Rules Or Rules Of Action And Require Its Members To Abide By Them. Different Industries Have Their Own Specific Rules Of Ac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Goals According T o The Plan And Requirement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通用范本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团体或社会组织中,需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都有其具体的做事规则,目的是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计目标。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1、矿井地质工作是指在原勘探报告的基础上,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到闭坑为止的全部地质工作。矿井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煤矿地质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管理。 2、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矿井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相关地质报告、图件和台账。报告、图件和台账都应数字化、信息化,内容真实可靠,每年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图件的比例尺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 3、矿井地质类型每5年应重新确定。当矿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呢?滑坡和崩塌都是 自然界中的重力地貌过程。滑坡是在重力作用下,岩土物质沿着斜坡作整体的下滑运动,诱发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震、降雨和融雪等。 崩塌,是陡坡上的岩石土体受重力影响突然而迅速的垮落的现象。崩塌一般发生在悬崖峡谷,或者是坡度大的湖、海岸的陡峭地段。崩塌的速度比滑坡快很多。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岩屑、泥土、沙石、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组成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或沟床向下运动。 很多人分不清泥石流和滑坡,这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泥石流沿着沟床流动,在流体和沟床之间存在着泥浆滑动面,没有山体破裂面;而滑坡是山体破裂沿着坡面下滑,这是泥石流和滑坡的不同。

泥石流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形成—输移—堆积。在形成区,暴雨浸润打击,水分充分浸润饱和,大量积聚的泥沙、岩屑和石块等物质会沿着斜坡形成土、石和水的混合流体,山坡坡面土层渐渐失稳,沿着斜坡下滑。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