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彝汉古代诗论比较两题

彝汉古代诗论比较两题

彝汉古代诗论比较两题
彝汉古代诗论比较两题

彝汉古代诗论比较研究二题

刘淑欣

彝族古代诗歌理论的一系列著作的发掘、整理和出版,使我们惊喜地了解到,在相当于中原地区的魏晋至明清时期,彝族不仅有大量的诗歌作品,而且有了专门的诗歌理论。本文认为,彝汉两个民族在同一时期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当彝族社会处于“原始父系氏族军事民主制的英雄时代和奴隶制文明时代之际”(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总序),汉族社会正经历了封建制度由建立到成熟发展的过程,这对于把握彝汉诗论的不同特色,正确评价其地位作用极为重要。因为文学的形态和发展变化的轨迹,不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总是受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的内容和方式的制约和影响,受人类心理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和人类艺术的历史进程,去孤立地看待艺术。本文从此出发,对彝汉诗论的若干问题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各自特点。

一、彝汉诗论中的“相对观”及其演变的比较

“相对观”在彝汉诗歌理论中都有表现,这显示了中华不同民族在早期哲学上同源的痕迹。

中国古代人类,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宇宙万物都表现为相对的两个方面。范文澜先生说:“最野蛮的社会里,人们除了找些果实和野兽充饥,相当重要的就是男女之间那个事,他们看到人有男女,类而推之,有天地、日月、昼夜、人鬼等等,于是,‘阴阳’就成为解释一切事物的原则”(《与顾颉刚论五行说的起源》)。人们发现,上和下、南和北、长和短、干和湿、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相对应地存在着。对世界的这种认识和看法,构成了中国原始哲学的阴阳观。据彝族专家考据,“彝族的原始生民将万物区分为雌雄的宇宙观,直到今天,仍有遗存”(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例如,他们把月亮当作雄性,把太阳当作雌性,很明显,是由两性差异而推之于宇宙万物,以阴阳两性来概括和表达事物的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表现世界的这种相对性,成为彝族诗歌理论家们对诗歌的一个特别的要求。举奢哲明确要求说:“谈到作诗歌,语句虽然少,事却要分明:天与地要分,山和水对正,箐与林对正,人与鸟相对,虎与兽相对,男与女相对,日和月相对,星和云对正,雷和电相对,雨和土相对,一切这样对,才能表达出,各种不同处──情感的差异,色彩的区分”(《彝族诗文论》)。与举奢哲同时齐名的阿买妮说:“诗须写成双,写双不写单。写单不象样,写双才叫诗”(《彝语诗律论》)。阿买妮进而指了:“天和地相对,日月山河对,人类知识对。”“阴有阴的性,阳有阳的性,阴阳紧配合,其余各具形。(《彝语诗律论》)。”晚于阿买妮的另一位大布摩漏候布哲说:“我说诸位呀,诸位大布摩,我说的‘根本’,根本是抓住,无非用阴阳,阴阳相对应”(《谈诗说文》)。彝族古代社会,生活内容较为单纯,人们保持着纯朴自然的天性,有着和大自然的天然的亲密的关系,诗人“观物取象”(《易传.系辞传》),山和水,日和月,星和云,“天的形”、“地的貌”,自然地进入诗中。从彝族诗论家们引为例证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对立统一性,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诗中写到天,就会写到地,写到山,就会写到河,写到春,就会对上冬。彝族著名的三段诗,常常是第一段写天,第二段写地,第三段写男女之情。或者“头段写的是,蜜蜂和花朵,二段写的是,打鱼者和鱼,三段写的是,姑娘和小伙(布麦阿钮《论彝诗体例》)。”彝族先贤们告诉我们,“世间的万物,都要这样对”。他们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来,“诗歌比历史更有哲学意味”(亚里斯多德《诗学》),但他们大概意识到了,诗人不能着眼于某一个孤立的对象,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而应当着眼于宇宙万物,反映出整个的世界。因而他们认为,既然“人世间一切,全都是如此,样样相对应,件件分阴阳,阴与阳相配,才有万物生”(漏候布哲《谈诗说文》)。诗歌要反映出完整的世界,就不应是单调的,一声一色的同一,而应该是多种颜色所构成的相对的诸方面的统

一。彝族诗论中这种关于“相对”的要求,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的朴素唯物主义精神。

夏商之际,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华夏族为主体的具有较大范围的部落联盟”(肖JIE 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上卷第21页),这是我国远古时期各民族哲学和文学相互影响乃至同源的客观条件。彝汉两族的诗歌不仅同受哲学上的阴阳观的影响,也都以追求和诣统一的美学理想为基本特征。《周易.系辞传》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和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矛盾双方相反相成,相克相生。两者的统一和谐,是事物得以平衡发展的根本条件,因而“阴阳学说的内在成就,乃是在它显示出中国人要在宇宙万物之中,寻出基本的统一与和谐,而非混乱与斗争”(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明》)。既然整个世界是以一阴一阳为始基的一个相反相成的有机统一体,那么,如果两者亲附,就会带来快乐。相反,如果两者对立斗争的趋势超越一定的限度,就会带来灾难。例如“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周语国语》),就会造成地震等灾害,“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周易.系辞下》),才会有吉祥降临。这种要求事物对立面和谐统一的思想,成为中国美学追求“和”的理想的哲学基础(参见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第295页)。从审美的角度讲,事物的和谐统一,给人带来审美的愉快。《周易系辞上》说:“物相杂故曰文。”《国语》说“物一无文”,都认为单一的东西不会有文彩,不会产生美。美是由对立矛盾又相反相成的法则演化出来的。彝族诗论家也持有同样的观点。“阴阳紧配合,二者实相成”(阿买妮《彝语诗律论》)“天地分阴阳,人类分男女,彼此各相克,彼此又相生”(布阿洪《彝诗例话》)。

尽管彝汉两族有哲学上同源的痕迹,但以后由于彝族社会长期相对独立地发展,与汉族社会的社会制度不同,历史进程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乃至风尚习惯和语言的不同,必然导致其哲学和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不同,在诗歌理论中的区别,就是对于“和谐统一”的美的要求,侧重在不同的方面:

第一,彝族诗歌重视再现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作为阴和阳的代表的女和男的和美的爱情;而汉族诗歌重视表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及艺术内部各因素的和谐统一。

彝族诗歌理论强调诗歌应该表现大自然在对立差异中产生的和谐美,表现彝族古代人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样对一样,一种生一种,一样连一样,一种扣一种,在这其间呀,就象阴和阳,有阴没有阳,阴就无发展,难于世上存。如果没有阳,世间只有阴,那么世间呀,世间的阳类,也就同样的,不会有发展”(漏侯布哲《谈诗说文》)。漏候布哲还说:“天空什么美?天空白云美。若是无白云,天空美不了。大海真美丽。若是无鱼儿,大海美不了。”阿买妮说:“当你写花时,有花没有叶,那你写的花,纵然写得美,没有绿叶扶,花也会减色。法则是这样,写者自揣摩”(阿买妮《彝语诗律论》)。“所以写色彩,必须两相配,色和彩之音,就象阴和阳,阴阳搭配好,写来就出色”(漏候布哲《谈诗论文》)。这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绘画在画面上将白黑黄红等各种颜色混合起来,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象;音乐将各种不同高低和长短的音混合,造成一支和谐的曲调。不同高低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32页)。既然万事万物都要阴阳和谐,彝族先贤们认为,男女作为阴阳两个方面,与自然万物遵循着共同的规律,相亲相爱,是自然本性,否则即是违背本性的。因此彝族诗论家们对于爱情和歌颂爱情的诗歌,给予充分的肯定“人类分男女,天地判阴阳,青年男女中,懂得了相亲,知道了互爱,真正的人类,人类出现了”。“俊俏的姑娘,如果没有呀,没有好小伙,同你来般配,那么姑娘呀,你虽然美丽,再俊再美呀,也是一场空。”(漏侯布哲《谈诗说文》)。阿买妮的诗写道:“小伙长得俊,小伙长得美,小伙和姑娘,一天把歌对。一对情意合,情合在一起;二对情意深,情深在一起;三对情意投,情投在一起;四对订终身,终身成伴侣”。彝族诗人们反复地歌唱男女的爱情,彝族诗歌理论有相当份量的内容和爱情诗歌有关,这成为彝族诗歌和诗论中最富于民族特色的一部分。

汉族“以和为美”的思想,表现在诗文理论当中,“其核心不只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重要的是在于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第295页)。汉族诗歌单纯描写和歌颂自然景物的较少,往往以某种自然景物起兴,然后转入人生的感赋。汉族社会繁复变化,所谓“楚臣去境,汉妾离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钟嵘《诗品序》),于是乃“陈诗”以“展其义”,“长歌”以“骋其情”。而遇有个体的感性心理欲求和社会的理性道德规范发生冲突的时候,汉族诗学则要前者要服从后者,要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处理好情和理的关系,要“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这形成了汉族的“温柔敦厚”的诗教的特色。同时,“以和为美”的精神,在汉族诗论中,还表现为强调艺术内部各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家们利用各对对立因素的相反相成,去取得最大的艺术效果,而“防止对立双方的任何一面的片面发展”(《中国美学史》第一卷第298页)。比如非常明显地受了《周易》思想的深刻影响的《文心雕龙》,在文与质、奇与正、华与实等对立的问题上,都提出了和谐统一的要求,认为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才是理想的艺术,反对片面地强调其中的一方,而否定了另一方。这构成了汉族美学的重要特色。可以说,彝族和汉族的诗歌理论,从不同侧面丰富着中国诗歌艺术理论的发展。

第二,在“相对”的宇宙观的影响下,彝族和汉族的诗歌中均产生了“对偶”的形式,彝族诗歌理论仍处在“以声为用”的阶段,其对偶主要是“声偶”;而在汉族诗歌理论中,除声韵的要求外,还特别注意“以义为用”,即讲究字词的对仗。在诗歌发展史上,“以声为用”是比“以义为用”更为古老的理论形态。

原始哲学中的阴阳观,渐渐演化为汉族诗歌的对偶、对仗的修辞方法。在先秦留存下来的文字当中,就已出现了相对的骈偶的句子。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易经·乾卦·文言》);“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季成焉”(《周易·系辞下》)。刘勰认为,造化自然都是相对应地存在着的,作为造化自然的反映的文辞,也自然成对,所谓“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这种分析,是符合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的。就是说,文学中的对偶现象,最初是“妙合自然”的,是语言对于客观事物的对立统一性的自然反映而以后,这种对偶现象一旦被人们所认识,便发现它是一种合规律的自然形式,集中表现了“对称美”,符合人们的审美趣味。使用这种形式,能使节奏鲜明,音律合谐,语言更有表现力。因而,人们又按照这一“美的规律”去创造美,这就造成了彝汉诗歌中都存在的“偶”的现象。

在汉语文学中,人们注意到“偶语易安,奇字难适”(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从汉代开始就特重骈体。到魏晋时期,文人们“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来鸿”要对“去燕”,“浩月”要对“长风”,“多数文人,唯文字是务”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百炼成字,千炼成句,相对观完全形式化为一种语言手段。文学语言更加远离口头语言。以致明代末年来华传教的利玛窦发现,“一个作家用接近口语的体裁写作,将被认为是把自己和他的书至于普通老百姓的水平(《利马窦中国札记》)。”

(《彝族古化文论研究》第209页)。

“彝族诗学没有对语言字词的运用技巧做过多的论述”

彝族诗歌的形式中,也有“偶”的概念(参见《论彝族诗歌》第75页注),这种“偶”大多是因为声音上的押韵、扣、连等关系而出现的两句相对,形成的一个单元的“对句”。“声对声来写”,“对来才有风,连来才有味,风在偶中起,味在偶中生”(布麦阿钮《论彝诗体例》)。“句韵有相似,偶连有相仿”,“句间紧相扣,偶间紧相连”,“偶内句子里,都有韵字连,偶内韵字出,上下紧相扣”(漏候布哲《谈诗说文》)。这些所指的似乎主要是声音上的“偶韵”。再如布麦阿钮谈到他写的一首诗,以男女在歌场对唱的形式,向兴建歌场的祖公、祖母献酒,请祖公、祖母为他们相爱订终身作主和祝福。布麦阿钮认为这首诗“句句扣得紧,偶偶连得深”,“上有上的韵,下有下的声”,从译文看来这里的“偶”并不表现为字词的对仗,实际也

是声韵上的偶句,和汉语的骈偶对仗不相同。由此可知,彝族诗论确实是“把声律放在一个十分显要的地位”《彝族古代文论研究》第209页)。彝族诗歌及其理论更加重视“以声为用”。而汉族诗歌更加重视“以义为用”。朱自清先生说:“以声为用的诗的传统,比以义为用的诗的传统古久得多”(《诗言志辨》)。彝族诗歌主要是口承文学,因而要“便于人记诵,便于人人传,传之且久远”(佚名《论彝族诗歌》),当然要注重声韵,讲究“读来自有味”。汉族“自五七言诗成熟以后,就逐步脱离音乐性而独立发展了,”成为“不歌而颂”的“徒诗”(参见程毅中《中国诗体流变》)。汉族诗歌主要靠文字记载和流传,欣赏者可以反复“把玩”、“妙悟”,这和彝族诗歌是不尽相同的。

二、彝汉“意境”理论的比较

彝族诗论中“意境”这个范畴,最早在布麦阿钮(据考约为公元一千二百年前后南宋时期彝族的一位大布摩)的《论彝诗体例》一书中出现,“主干具形影,形影成意境。”布麦阿钮还有“意蕴”、“诗味”、“场境”(直译“场地”,亦译为“境界”,为了区别于王国维的“境界说”故译为“场境”。参见《论彝诗体例》第88页注5)等提法。以后佚名的《论彝族诗歌》(据考大抵成书于明清两代)中也有类似说法,“诗要抓主根,主根在意境”,“诗妙在有画,画中要有境,境中要有意,意通诗就精。”这比起彝族前代的先哲们的理论,显然是深入发展了,涉及到诗歌所描绘的具体形象和作家的创作意蕴相结合而生成的艺术“境界”。在彝族诗论中,“境界”或“意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其艺术结构,艺术效果是怎么样的?诗论家们没有做深入的理论表述。但通过诗论家们枚举的那些“有意境”的诗,我们可以体会到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客观景物的描写,强调写景要做到形神结合,以形写神。

“主干具形影,形影成意境”(布麦阿钮《论彝诗体例》)。形和影,这原来是从彝族古代宇宙观和自然科学里借用来的名词,“在彝族哲学中,影形对举,其含义近似于汉族古代哲学的形神、质言之也就精神和物质”(《论彝诗体例》131页译者注)。构成意境要有“形”,即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也即是诗中的“画”,是具体的、“实”的、可以直接唤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感知的部分;同时也要有“神”的部分,这已接能到诗歌“虚实相生”、“形神结合”的内核了。布麦阿钮说:“诗有风寒意,云雨字上生”,要求诗人描写云和雨的时候,要能够在实写的景物之外,使人感到寒气袭人。清代画家邹一桂说“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小山画谱》)。都同样是要求以形写神,以实写虚。

第二,主张诗歌抒发感情,要借助景物描写,使所抒发的感情有所凭附。

“谈到诗的意,谈到诗的情,都因美景出,都在笔上生”(布阿洪《彝诗例话》)。诗人感情的抒发,不能无所凭附,必须借景抒情,刘勰所谓“神用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叶燮所谓“形依情则深,情附形则显”(《原诗》)。布阿洪举了一首诗作为例子,谈诗的意蕴:“阿迈这姑娘,站在垭口上,就象花含苞,又象云飞扬。她看娘家呀,娘家在平地,一片金晃晃;她看婆家时,婆家在平地,一片黑茫茫!可怜呀可怜,阿迈这姑娘!”布阿洪认为这首诗“意蕴深又广,”因为它能够融情入景,借“一片金晃晃”“一片黑茫茫”表达了阿迈即将离开娘家,嫁到婆家去时的独特的内心感受,表达了“阿迈的苦闷,阿迈的深情”,以对照的方式,说出了“婆家再好呀,也远比不上,娘家家里好”的心里话。“化景物为情思,”,因而意蕴深广。

汉族诗歌的“意境”理论,萌芽于《周易》的“立象以尽意”,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全面形成,此后,意境理论不仅在诗歌理论中,而且在画论书论中,成为一个重要范畴,历代学者文人不断充实和发展它,直到王国维写成了集大成的《人间词话》,对意境的本质特征,结构,审美效应以及意境的分类,都有论述。在形神兼顾,情景交融等核心内容方面,彝汉的意境说是相通的,但比较起来也有几点不同:

第一,在情和景两个方面侧重点不同。

彝族诗歌理论中,对物象、事象特别重视,“表现出一种在形象问题研究上重‘事’的倾向”(《彝族古代文论研究》第63页)。“各有各的景,景因物而呈,丰赡在于景,景依内容定”(阿买妮《彝语诗律论》)。他们主张:“你要写景物,景物要逼真,景物写得好,色彩层次深”(漏候布哲《谈诗说文》)。关于景物漏候布哲分成“天景”“风景”“晚景”“星景”“云景”等十六种,彝族先贤们反复强调“有景才成体,”“景色是诗体”(布麦阿钮)“有景好诗出,有了景之后,有了色之后,才会出好诗;”“写诗没有景,那你写的诗,再好不美了”(布阿洪《彝诗例话》)。因而,诗人们特别重视景物描写,他们热情歌颂大自然:“光明啊妩媚,彝地多明媚,彝家地方啊,清悠悠的水,重重大山冈,花叶多繁茂,花叶一丛丛,红花衬绿叶,青果嫩生生,……”(布塔厄筹《论诗的写作》)。他们要求诗人写出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和色彩,“云彩的雪白,树木的碧绿,电光的闪烁,月亮的皎洁,太阳的灿烂”(布阿洪《彝诗例话》)。

如果说彝族诗论特重客观景物的真实,汉族诗论则有时并不一定强调对事物的形、色的真切描绘,而更注意传神写意,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以一当十地表现。因而汉族诗歌较少受表现对象的客观性的制约,情和景的关系是以情为主,“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然则物非彼物也,一我之性情变幻而成者也”(清廖燕《二十七松堂集》)。

第二,在意境中的虚和实的关系上,侧重不同。

彝族诗歌主要是口承文学,“它扎根于民,它在民间传,”人民的生活是诗歌的沃土。因而诗歌的题材具有现实性,始终贴近人民的生活,切近现实,反映人民的疾苦和欢乐。“君长的房后,白马和黑马,山顶山腰白,山顶山腰黑,民人来放马,民人来养马,民人真可怜”(布塔厄筹《论诗的写作》)。直抒胸腔,痛快淋漓。有的诗通过恰当比喻,耐人寻味地表达意思。例如实乍苦木有一首三段诗:第一段写天上的星星不亮,被黑云遮住了;第二段:地上的花儿不开,是因为干旱;第三段:君长家的美女不嫁,因为小伙子门第低。批评了门第观念对美好的爱情的摧残和扼杀。彝族诗歌的要求是“浓墨绘事象,重彩描心谱”,追求“事情写清楚,心情全表达”(举奢哲《彝族诗文论》)。

汉族诗歌理论充满着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意味。汉族诗论非常重视在语言所描绘的实的形象以外的虚空中,表现无限的宇宙之气。老庄认为宇宙的本体是“道”,“道”是“有”和“无”的统一。要表现道,只有用虚实结合的“象罔”才能实现。这对中国古代意境理论影响十分大。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无论是绘画、书法还是诗境词境,都要表现出万事万物的本体与生命的“自然流行之气”,都追求以有限的实境,表现无限的空间,以具体的象,表现抽象的道。追求“一种形而上的,非写实的宇宙灵气的流行”(宗白华《美学散步》第70页),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诣”“言外之意”。乃至认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认为诗歌应该“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严羽《沧浪诗话》),尽力摆脱掉概念语言对诗的束缚,要能够做到“无字处皆其意也”(王船山《诗绎》),在言外的虚空中,完成一种气韵生动,韵味无穷的境界。

第三,由于对诗歌以及其中的意境的理解不同,彝汉诗论家对诗人的修养有侧重不同的要求。

和彝诗重“物象”的描写有关,彝族先贤们都极为重视诗人的知识、阅历、见识对于写好诗的重要性,强调知识读书对于意境创造的作用,“知识是诗根”,“学识是根本,文以学为主,渊博出好诗,才高学必富,诗文能者作”(阿买妮《彝语诗律论》);“人们用知识,写下诗和文”(布麦阿钮《论彝诗体例》);佚名《论彝族诗歌》说:“意境靠想象,想象靠见识”。彝族诗歌多用联想。例如诗歌中常见的“三段诗”。这种诗体抒情咏物均可,在传统诗歌和民歌民谣中广泛流行。它有固定的格式,每首分三段,一二段以景物起兴设譬,第三段写人物同时点题。例如佚名《论彝族诗歌》中的一首诗:第一段写百兽相聚,豹子没有来;第二段

写百鸟相聚,百灵没有来;第三段写歌场对歌,姑娘没有来。另一首三段诗是这样的:第一段写山顶一头牛,一心想草场;第二段写松颠一乌鸦,一心想田坎;第三段写山湾一小伙,一心想歌场。诗人阅历广泛,知识丰富,便于由此及彼展开联想,联想愈丰富,诗的翅膀飞得愈高。“要使诗绚丽,绚丽靠想象,想象能飞腾,想象能贯通,诗就有画景”。

汉族诗歌理论在对诗人主体素质的要求中,虽然也提到诗人的知识阅历,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更注重诗人的道德品质等内心修养。这无疑与汉族对诗歌的抒情性的强调有关,也受汉族哲学演变的影响,更注意“诗有别材”,讲求“妙悟”,在肯定“外师造化”的同时,更强调“中法心源”。拙文《彝汉古代诗论历时性比较》已有论说,此处不再详论。

综上所述,彝汉诗歌理论是处在诗歌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因而,尽管两个民族的诗歌理论有早期哲学上同源的痕迹,但是,在后来各自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又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形态。彝族诗论是人类社会早期的诗歌理论。卢梭说过,在古代社会“艺术还没有能塑造我们的风格,没有教导我们的感情使用一种造作的语言之前,人类的风尚是粗朴的、自然的”(《论科学与艺术》)。彝族诗歌就具有这中人类早期诗歌的质朴、自然的风尚。这可以从它由“相对观”而形成的“以声为用”的“声偶”的形式来看,可以从它的意境理论中对客观景物、事物的强调上看,也可以从它的带有全民性和群众性的诗歌内容上看,或者是从它的语言的通俗性,题材的现实性来看。可以说,彝族古代诗歌表现了人类童稚时期的天真、淳朴,更加贴近人性,贴近自然。彝族古代社会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阶段,其诗歌真实、淳朴,可谓“天籁之声”。彝族诗论没有受过严苛的封建礼教、封建诗教的困扰,表现出自然清新的特点;也几乎没受过形而上的哲学的困扰,表现出鲜明的朴素唯物主义的精神。这使彝族诗歌能够健康乐观地发展。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道路、方法、条件、成就、传统、认识、矛盾、体制、大力、密切、充分、整体、和谐、透明、健康、合作、配合、提升、统一、发展、建设、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突出、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要素、基础、环境、体系、制度、特色、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反映、力度、关系、分析、提倡、包容、倡导、形成、丰富、坚持、创新、提高、转变、深化、规范、多方面、规范化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诗缘情 2.发愤著书 3.词别是一家 4.尚巧贵妍 5.文笔 6.文以载道 7.意、趣、神、色 8.义理、考据、词章 9.兴观群怨 10.不平则鸣 11.风骨 12.《南词叙录》 13.诗言志 14.六观 15.以禅喻诗 16.幽情单绪 17.诗大序 18.“文气”说 19.性灵说 20.小说评点 21.以意逆志 22.吟咏情性 23.别裁伪体 24.《花部农谭》 二、简答题: 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 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言于外。”这段诗论出自(《毛诗大序》)。 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司空图)。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元好问的这首论诗绝句是(认为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缺少“邺下风流”的建安风骨,主张诗尚壮美)。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种比较符合诗歌创作和鉴赏规律的见解山自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从单语语文词典释义的灵活性看英汉双语词典的释义

从单语语文词典释义的灵活性看英汉双语词典的释义 李红梅 一、单语语文词典释义的灵活性及原因 释义(单语),简言之,就是词典编纂者对每个词目在广泛语言环境的运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含义,经过综合、分析、概括(包括多义词的分项)后用最简洁的文字把它准确地解释出来。根据词典性质、对象、规模的差异,编者会选择不同的释义风格。粗略翻阅一下《韦氏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 Webster 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兰登书屋词典》(Random House Dictionary)和《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我们可以看出:由于《韦氏三版》是大型综合性词典,针对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学者;《兰登》是普通语文词典,针对的是一般使用者;而《朗文》是为英语学习者而编的学生词典,它们的释义风格相差很大。且不说不同读者对象的词典,单就两部同是学习词典的《牛津现代英语高级学生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和《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释义方面的不同(以使用较多的牛津1989年版和朗文1987年版为例): 1.两部学生词典释义词难易不同 2.释义详尽程度和区别性特征细节不同 3.义项的确立、分合与排列不同 4.语用标识不同 单语语文词典释义的主观伸缩性或灵活性是有原因的。 1.“语言的本质功能在于它是一种交际工具,创制和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而且是全社会的交际需要。”(张联荣,1997)因此作为语文词典的释义反映的不一定是一种内涵的认识,而是满足交际需要的语文义,即人对某种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而不同编者对这种语文义的认识即对特定事物和概念的认识和评价是存在差异性的。这就造成了词典释义的处理带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主观性。 2.定义要包括所需要的尽可能多的区别性特征以和其他同类的概念相区分。这是术语学的基本原则。但是这一原则不同程度地适用于普通语文词典。“普通语文词典只需根据词典编纂的目的罗列足够的区别性特征达到精确表达符号的内容即可。”(Svensen,1993)“足够的区别性特征”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这给词典编纂者很大的活动空间。因此传统的“属+种差”释义方法中“种差”即“区别性特征”的取舍也是带有一定灵活性的。 3.模糊语言学认为:一些词的外延部分不明确,一些词义之间或几个义项之间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比如“爱”的词义是很模糊的,很多表示深挚的感情都可以用它来表示。词典给这样一些模糊词释义时常带有编者的主观情感和主观认识的差异性。 4.编者要根据读者对象不同而选择释义风格,如学者需要词典编者给出尽量多的信息;学习者需要简单明了的释义。因此词典对某个义项的语义内涵揭示到什么程度和它所涵盖的词汇量及信息范围必须视读者的需要而定。 5.英语还有国别之分,英国与美国在词典编纂方面有观点和手法上的区别。 二、单语语文词典释义灵活性在双语词典中的体现 编纂一部双语词典要有丰富的资料。资料的来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编纂宗旨和类型确定之后自建第一手语料库;另一种是选择几部具有权威性的单语词典作为参考依据,以其中一部作为蓝本,然后据此加以增删。由于并非所有的编纂者都具备大规模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条件,多数双语词典是以一部或多部单语词典为蓝本,根据双语词典的特点及双语词典使用者的需求编纂而成。于是单语词典释义的灵活性在双语词典中也得到了体现。 如heinous 一词,不同的英汉双语词典分别解释为。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提出了“”论。 7.“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着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着名书信体论文《》。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的着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汉代诗歌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汉代诗歌(19首) ★大风歌(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北方有佳人(汉·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孤儿行(汉乐府)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孤儿泪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为错,足下无菲。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覆。 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 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乱曰:

里中一何譊譊。 愿欲寄尺书, 将与地下父母, 兄嫂难与久居。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 ★有所思(汉乐府)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白头吟(汉乐府)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陌上桑(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常用术语中英文词典

常用术语中英文词典 Raw materials: alumina 铝土 bauxite 铝矿土 log 大圆棒 billet 小圆棒(铝棒) butt 废料(挤压切头) Magnesium 镁 Silicon 硅 Iron 铁 Copper 铜 Manganese 锰 Chromium 铬 extruability 可挤压性 strength-to-weight ratio 强度重量比quenching 淬火 conductivity 可导电性,导电率Equipment: 设备: log conveyor 大圆棒运输机 log furnace 大圆棒加热炉 billet furnace 铝棒加热炉 solvus tempreture 溶线温度 solidus tempreture 固线温度 log shear 圆棒剪 billet transveyor 铝棒运输机 press loader 挤压机托料架机械手ram 挤压杆 dummy block 压饼(挤压垫)container 盛锭筒 container liner 盛锭筒内衬(内套)runout table 输出台 front platen 前板 main cylinder 主缸 Die: 模具: die ring 模套 die 模具 backer 模垫 bolster 前垫 shim (sub-bolster) 后垫 feeder 导流板 pocket(cavity of feeder) 袋式平模hollow die 空心模 semi-hollow die 半空心模 solid die 平模

aperture (pocket) 孔隙 die cap 下模(母模) mandrel 上模(公模) porthole 孔式分流模 pancake 园盘式模 bridge 桥式模 spider 蜘蛛模 horse shoe 马蹄形止口 tool carrier 模座 die bearing 工作带 relief 空刀 die oven 模具加热炉 radiant oven 辐射炉 infrared oven 红处线炉 lead-out table 导出台 quench box 淬火槽 standing-wave cooling 过水槽冷却 mist cooling 水雾冷却 air cooling 风冷 web 桥 port 进料孔 puller 牵引机 transfer belts 传送台 cooling belt 冷却带(台) stretcher 拉直机(调直机) tail head 固定端 power head 活动端 clamps 夹头 crossover belts (拉直机)传送带 staging and saw: 锯切工作台和锯 staging area 锯切工作台 saw 锯 batching belt 配置传送带 saw gauge 锯切定尺台 supervisory control system(SCS) 监视控制系统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 可编过程控制器aging oven 时效炉 Process temperature rise 挤压时的上升温度 exit temperature 出口温度 tearing 扯裂 container wall 挤压筒筒壁 shear zone exit temp. measurement 出口温度测量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1.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1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主张诗歌功利目的。 21.白居易主张诗歌达到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22.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之致耳。” 23.李清照著《论词》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24.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25.杜甫的组诗《戏为六绝句》. 26.王土禛是清初的诗人和诗论家,《带经堂诗话》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 27.《红楼梦》的开卷诗.“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8.王士禛认为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 29.金圣叹说:“圣人之作书也以德,古人之作书也以才。”这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 30.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31.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是讲意境性质。 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33.风骨:“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34.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35.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36.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37.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38.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39.《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40.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

经济学最全词典 中英对照

经济学词典 提供经济学词典.向他致敬! Ability-to-pay principle(of taxation)(税收的)支付能力原则按照纳税人支 付能力确定纳税负担的原则。纳税人支付能力依据其收人或财富来衡量。这一原则并不 说明某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到底该比别人多负担多少。 Absolute advantage(in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贸易中的)绝对优势 A国所具 有的比B国能更加有效地(即单位投入的产出水平比较高等)生产某种商品的能力。这 种优势并不意味着A国必然能将该商品成功地出口到B国。因为B国还可能有一种我们所 说的比较优势或曰比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 Accelerator principle 加速原理解释产出率变动同方向地引致投资需求变动的理论。 Actual,cyc1ical,and structual budget 实际预算、周期预算和结构预算实际预算的赤字或盈余指的是某年份实际记录的赤字或盈余。实际预算可划分成结构预算和周期预算。结构预算假定经济在潜在产出水平上运行,并据此测算该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税入、支出和赤字等指标。周期预算基于所预测的商业周期(及其经济波动)对预算的影 响。 Adaptive expectations 适应性预期见预期(expectations)。Adjustable peg 可调整钉住一种(固定)汇率制度。在该制度下,各国货币对其他货币保持一种固定的或曰“钉住的”汇率。当某些基本因素发生变动、原先汇率失去合理依据的时候,这种汇率便不时地趋于凋整。在1944-1971年期间,世界各主要货币都普 遍实行这种制度,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Administered(or inflexible)prices 管理(或非浮动)价格特指某类价格的术语 。按照有关规定,这类价格在某一段时间内、在若干种交易中能够维持不变。(见价格浮动,price flexibility) Adverse selection 逆向选择一种市场不灵。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即那些遭遇风险机会最多的人,最容易决定购买保险。推而广之,逆向选择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就某产品而言,买方和卖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同。比如旧车市场。 Aggregate demand 总需求某一时期一个经济所计划或所需要开支的总数。它取决于总 的价格水平,并受到国内投资、净出口、政府开支、消费水平和货币供应等因素的影响。 Aggregate demand(AD)curve 总需求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体现一个经济中 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与该经济的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同其他需求曲线一样,总需求曲线背后也存在着一系列重要的经济变量,如政府开支、出口和货币供应,等等。 Aggregate supply 总供给某一时期一个经济中各企业所愿意生产的商品与服务的价

古代文论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 1.孟子提出了两种文学批评方法:“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 2.《庄子·外物》篇说:“笙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笙;蹄者之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之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3.《毛诗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需“主文而谲谏”。 4.扬雄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观点。 5.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6.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这一观点。 7.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体性”这一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之间的关系 8.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9.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是《文赋》。 10.陆机在《文赋》中论诗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 11.皎然最重要的诗论作品是《诗式》。 12.严羽《沧浪诗话》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13.明代后期的思想家李贽提出了“童心说”,主张文学表现真情。 14.针对明代复古派末流在创作上拘泥于古人格调,公安派打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旗帜。 15.李贽提出了“《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这一观点。

16.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17.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运事”。 二、名词解释 1.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2.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以写真人真事为原则,即不虚假地对统治者歌功颂德,不隐讳他们的凶狠残暴的恶行,一切都照历史的实际情况真实地予以记录,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继承了孔子之“诗可以怨”的说法,同时汲取屈原“发愤抒情”及《淮南子》“愤中形外”的精神之后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指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对现实的批评精神,它总结了古人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并对后世的文人和文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4.(钟荣)“滋味”说: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最早明确提出以“滋

汉代诗歌

第四章汉代诗歌 汉赋和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主要样式,诗歌虽然不如汉赋发达,但亦有可观者。汉代的诗歌,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目前收录最全的本子。 汉代诗歌以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成就最高。 第一节帝、妃诗 汉代有些帝王的诗歌值得注意 汉代最早的楚歌,可以追溯到项羽的《垓下歌》。汉五年(前202),项羽被刘邦大军围困于垓下,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他对着心爱的美人虞姬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支歌和“霸王别姬”的故事,常被作一种爱情意义上的解释,但这是不充分的。在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而存在的时代,一个权势人物遭受失败的最明确最严酷的标志,是他的女人将作为财产为胜利者所占有并重新分配。倘若虞姬不自杀,那就是她的未来。对项羽这位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来说,虞姬这个活生生的人物,以最刺激感情的方式,显示着他在短短几年内登上成功的绝顶而主宰天下,复又坠落失败的深渊而不能保护一个心爱的女人这样急剧的变迁。他愈是对个人的能力保持骄傲和自信,就愈是感觉到在历史与命运的巨大压迫下,个人的渺小和无力。

与《垓下歌》相呼应的,是刘邦的《大风歌》。《汉书·高祖本纪》载,刘邦过沛,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借着秦末农民战争的大风暴登上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社会底层出身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人生之路的方向与项羽相反,境遇的剧变却是相同。支配这种剧变的命运力量同样是刘邦所难以理解的;并且,他也无法预料所打下的江山未来命运究竟如何能否有猛士来为他守卫四方? 汉武帝刘彻著名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一首优美的作品描写了典型的秋色,抒发了乐极生悲、人生无常的感伤。虽然,武帝坐稳了江山,但作为一个强大帝国的至高无上、功业煊赫的专制君主,在沉湎于神仙方术的同时,他深知自己难以逃脱老与死的威胁,从根本上说,这乃是人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意识。 与帝王密切相关的妃子,有的也写出了优秀的作品。比如,楚霸王的美人虞姬,和项羽歌云: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乐生。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纺织行业中英文词典

纺织中英文词典 常用服装英语缩写(一) A.H. ARMHOLE 夹圈 ABS AREA BOUNDED STAPLE FABRIC 面粘非织造布 ADL ACCEPTABLE DEFECT LEVEL 允许疵点规范 AQL ACCEPTABLE QUALITY LEVEL 验收合格规范ATTN. A TTENTION 注意 AUD. AUDIT 稽查 B. BACK 后 B.H. BUTTON HOLE 钮门/扣眼 B.L. BACK LENGTH 后长 B.P. BUST POINT 胸点 BK. BLACK 黑色 BL BUST LINE 胸围线 BMT BASIC MOTION TIME 基本动作时间 BNL BACK NECKLINE 后领圈线 BNP/BNPT BACK NECK POINT 后领点 BR BACK RISE 后浪 BSP BACK SHOULDER POINT 后肩颈点 BTM. BOTTOM 衫脚 BTN. BUTTON 钮扣 C.V.C. CHIEF VALUE OF COTTON 棉为主的混纺物 C/B (C.B.) CENTER BACK 后中 C/F (C.F.) CENTER FRONT 前中 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 电脑辅助设计 CAE 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电脑辅助工程CAL COMPUTER AIDED LAYOUT 电脑辅助排料 CAM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 电脑辅助制造CAP COMPUTER AIDED PATTERN 电脑辅助画样 CBF CENTER BACK FOLD 后中对折 CBL CENTER BACK LINE 后中线 CBN-W CENTER BACK NECK POINT TO WAIST 后颈点至腰CFL CENTER FRONT FOLD 前中对折 CI CORPORATE IDENTIFY 企业标识 CIF COST, INSURANCE & FREIGHT 到岸价 CLR. COLOR 颜色 CMT CUTTING, MAKING, TRIMMING 来料加工 COL. COLOR 颜色 常用服装英语缩写(二) H. HIPS 坐围 HL HIPS LINE 坐围线

汉代诗歌

汉代文学之汉代诗歌 ●一、汉代骚体诗歌 ●二、汉乐府 ●三、五言诗的兴起 ●四、古诗十九首 第一节汉代骚体诗歌 骚体诗歌是汉诗中的一种富有特色的诗体形式。随着秦王朝的覆灭汉王朝的建立,楚人占据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中国历史文化也就进入了以楚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时代,文学艺术都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加之当时大赋流行,而五、七言诗尚未成熟,文人抒情写意遂大都采用骚体形式,骚体诗歌乃在西汉时期大放异彩。 ●汉代最早的骚体诗歌,可以追溯到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与《垓下歌》相呼应的,是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宋萧岩肖《庚溪诗话》云:“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 英主也。” ●喜好文学的汉武帝刘彻有一首著名的《秋风辞》,颇值一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 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鲁迅评曰:“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汉文学史纲要》) ●到东汉时期,虽还有骚体诗出现,但已出现了楚骚的变体,如梁鸿的《五噫歌》、张衡 的《四愁诗》。先看《五噫歌》: ●陟彼北邙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 噫! ●清张玉毂《古诗赏析》评曰:“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 张衡《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 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 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 月珠。路远莫致倚踯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 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第二节:汉乐府 ●一、解题: ●“乐府”是两汉时期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有二: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 曲谱并演奏, ●二是采集民歌。后来,乐府就成了民歌的代名词。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 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七章两汉辞赋 第八章两汉诗歌 第九章建安诗歌 第十章正始诗歌 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 第十八章李白 第十九章杜甫 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得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知识点一神话释义 神话得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