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与技术.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与技术.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与技术.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与技术.

100429665 2000 08(0120100209J ou rna l of E ng ineering Geolog y工程地质学报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与技术Ξ

刘传正

(国土资源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本文全面阐述了地质灾害的概念,地质灾害勘查的目的任务、特点、勘探方法和理论分析要点,地质灾害监测的内容与作用,地质灾害防治的理论体系与工程技术类型,最后讨论了减轻地质灾害的公共政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探监测防治理论工程技术减灾政策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

THEORY AND ENGINEER ING TECHNOLOG Y FOR CONTROL ON GEO-LOGI C HAZARD S

L I U Chuan2zheng

(Institu te of E nv ironm en ta l Geology,M L R.,B eij ing100081

Abstract T h is p ap er discu sses the basic concep t of geo logic hazards and pu rpo ses,task s,characteristics, techno logies,and theo retical analysis and m ethods fo r the geo2hazards investigati on.T he au tho r in troduces som e geo2hazards m on ito ring p ro jects and their app licati on,and states the theo retical system fo r the geo2 hazards con tro l engineering and the related techno logical typ es.Even tually,som e p ub lic po licies are p u t fo r w ard to reduce the geo2hazards.

Key words Geo2hazards,Investigati on m ethods,M on ito ring,Con tro l theo

ry,Engineering techno logies

1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灾害

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是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的重要因素。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含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因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3]。

地质环境灾害是指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变异引起的危害,如区域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区域性地质构造沉降背景下平原或盆地地区的频繁洪灾等,这些问题通常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且缓慢发生的,地质界常称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当然不能简单地把洪水归类于地质灾害,但长

Ξ收稿日期:1999210210.

作者简介:刘传正(19582,男,博士,研究员,工程地质专业.

时期、大范围且爆发频繁的洪灾是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的,是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或防洪治水方略与地质环境演变方向比较长期的不相适应的结果。利用考古资料恢复长江荆江河段近5000年来洪水位的上升过程,发现近2000年来是荆江洪水位相对荆北平原上升的主要时期,累计上升13.6m,特别是近500年来洪水位上升的平均视速率达20~27mm ?a-1。近500年来荆江大堤及其堤基的决口破坏历史研究表明,在两岸干堤地基的渗漏、管涌、溃决、软土地基变形和崩岸等工程地质问

题中,洪水期以北岸的管涌和溃决占绝对优势;干旱期则以南岸的崩岸引人注意,它反映了荆江高水位与其地质环境已不相适应的关系。

从地球表层环境变化而言,地质灾害(含地震属于地质环境灾害范畴。因其发生的特殊性和危害巨大,地震灾害研究已自成一个体系。

2地质灾害勘查

地质灾害勘查科学优化研究,包括勘察工作布置的优化要求,最佳勘察工作量的确定原则;现场调整依据、勘查施工工艺、野外编录要求和资料的最佳整理方法以及地质灾害体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式、灾害发生机制和监测判据等。

2.1目的任务

地质灾害的勘查不同于一般工程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勘察或岩土工程的基坑支护勘察,它的最大特点是把对地质灾害体发育过程及其稳定性的认识置于首要地位,而不过分强调勘察工作量。

地质灾害勘查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地确定地质体的特征、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为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论证地质灾害防治的可行性和比选防治工程方案,最终确定是否需要治理、采取躲避方案或实施防治工程等不同对策提供依据[1]。

地质灾害勘查的最终成果要能够满足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地质资料的需求。

2.1.1地质灾害勘查的基本任务

(1查明地质灾害体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自然演化过程或人为诱发因素,即查明勘查的对象是什么(W hat的问题;

(2分析研究地质灾害体的成因机制,建立其地质概念模型和地质力学模型,即解决为什么(W hy的问题;

(3预测地质灾害体的发展趋势,评价其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危险性,即回答未来怎么样(How的问题。

2.1.2勘查内容

(1灾情调查。主要是查明已经造成的危害,如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状况及其特点;

(2区域调查。主要是调查地质灾害形成的区域地形地貌环境和地质环境,特别是新构造期以来的地球表层动力学作用;

(3具体地质灾害体的勘查。采用工程手段和简易监测方法勘查地质灾害体的形态、结构和主要作用因素及其变化等,采用地质历史分析法综合评价其稳定性;

(4室内外试验。根据稳定性评价的需要,在适当位置开展现场原位试验,采取样品进行室内试验;

(5成因机制分析、研究模拟和稳定性评价。综合上述几方面的资料分析地质体破坏的成因机制,抽象提取正确的地质模型,开展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最后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

(6提出防治规划方案,进行防治工程可行性论证。根据灾情调查和勘查评价结论,作出未来灾害危险性预测,初步提出并论证不需治理、需要治理和必须搬迁躲避或综合方案的依据、布置与工程概算。

以上几个方面中,勘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3、(4和(5等3个部分。

2.2地质灾害勘查的特点

地质灾害勘查不同于一般建筑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其特点至少包括如下几方面。

(1重视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并从区域因素中寻找地质灾害体的形成演化过程和主要作用因素;

(2充分认识灾害体的地质结构,从其结构出发研究其稳定性;

(3重视变形原因的分析,并把它与外界诱发因素相联系,研究主要诱发因素的作用特点与强度(灵敏度;

(4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具不唯一性,常表现为较强的离散性,应根据灾害个体的特点与作用因素综合确定,进行多状态的模拟计算;

(5目前尚未研究出具有普适性的稳定性计算方法(也许并不存在,现有的方法都有较多的假定条件;

101

刘传正: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与技术

(6勘查阶段结束不等于勘查工作结束,后续的工作如监测或施工开挖常常补充修改勘查阶段的认识,甚至完全改变以前的结论。因此,地质灾害的勘查有着延续性特点,即使非常认真详细的工作也不能过于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7地质灾害勘查方法选择是强调应用经验与技巧,寻求以最少的工作量和最低的投资,获得最佳的勘查效果。

(8勘查工作量确定的最基本原则是能够查明地质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变形破坏的作用因素,满足稳定性评价对有关参数的需求,而不拘于一般的勘察规程。在此前提下,勘查工作量越小越好,使用的勘查方法越少越好,勘查设备越简单越好,勘查周期越短越好。

(9勘查队伍是实现勘查目标、选择合理勘查方法和优化勘查工作量的关键。从事地质灾害勘查的工作实体应在地质技术人才、勘查设备和室内分析试验等方面具备条件,并拥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地质灾害勘查工程现场是一个“大试验室”,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原型试验场”。我国多年来多个勘查实例的经验证明,一个优秀的主任地质师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地质人员在地学方面的较高造诣和丰富的勘查经验可以实现最佳工作部署和勘查方法的最佳配置,使工作不走或少走弯路。物探钻探等技术人员的良好素养和技能,可以使勘探工程取得更多更好的实效,不致漏掉甚至破坏掉关键证据。

2.3勘查方法

2.3.1选择原则

勘查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以较低的勘查工作投入,取得较多的有用且好用的资料,实现最好的减灾效益。实际工作中考虑以下原则:

(1针对性。根据现场踏勘和前人资料,初步判定地质灾害的性质,有针对性地选用适宜的勘探方法,避免盲目地上手段取得大批无用资料,而需要的资料却很缺乏;

(2力求以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最复杂的问题,避免刻意追求新奇的技术;

(3简便高效。尽可能使用操作简便,易于搬运,在地形地质和气象等方面环境适应性强的设备;

(4经济合理。在能够满足勘查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勘探工作量。

实践证明,勘查方法未必越先进(相应的花费越高越好,地质测绘工作较细致深入,轻型山地工程配合得当,物化探工作针对性强,就可以大大降低钻探工程量,不用或少用重型山地工程等。

2.3.2勘查方法的配置

2.3.2.1基本原则

根据勘查工作的阶段性、各勘查方法的实用性和在本区条件下的适宜性,方法之间的互补性、互验性,勘查技术和经费的可行性等进行选择配置。优先选用基本

的、主要的、简便易行的、覆盖面大的和经济上节省的勘查方法,如遥感解译、地面测绘和物探。按点——线——面的顺序展开工作,以求得对勘查对象逐步深入地认识,并据此推测地下和山体内部的情况,用以指导钻探和山地工程布置。

2.3.2.2勘探方法配置

钻探和山地工程对物探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互验性。首先用钻探对地面物探结果进行验证,提高其成果的准确性和应用推广价值。随后进行测井和跨孔探测,拓宽物探的勘测范围,以取得更好的成效。钻探应尽量投入到关键部位。每个孔都应综合测井,力求每个孔都具备较多的使用功能,包括利用钻孔进行变形监测等。对于由主裂缝或隐伏裂缝构成的危岩体或滑坡边界,应钻探勘查并进行跨孔探测,以准确确定边界条件、裂缝的发育深度等重要资料。

不同的勘查阶段,决定了不同的勘查任务和选择不同的勘查方法。初勘,应选用航片解译、地面测绘、物探等轻型勘查手段为主,配置少量剥土、槽探及钻探。详勘,应加大钻探工作量,以求得详细的地质资料。可行性及设计阶段勘查,需要大比例尺的(1:1000~1:100、定量的资料,应考虑投入重型山地工程,相反,物探则退居辅助地位。

试验工作,应结合勘查工作统一部署。试验用于查明灾害体的地质材料特性和赋存环境,提供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和水文地质参数。对于复杂的地质问题,在暂时不能从理论上解决的情况下,试验工作就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2.3.2.3勘查实施条件

充分考虑勘查供应条件及经济因素,选择适当的勘查方法。交通运输条件影响到机械的搬运及材料的供应及成本的提高;供水条件影响到钻探,支护木料影响到硐探和竖井的支护等。

应考虑地质灾害体的稳定储备,选择扰动较小的勘查方法,尽量减少爆破施工,高陡地形条件下减少硐探工程,保证扰动作用控制在勘查对象的稳定储备之内。

201J ou rnal of E ng ineering Geolog y工程地质学报20008(1

3监测体系及其运用

3.1监测目的

(1监测为校核评价地质灾害体的活动性或稳定性提供依据;

(2动态监测可以提供变形块体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破坏机制特征,为建立地质力学模型,正确进行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3动态监测可为勘查施工安全提供预警预报,及时反馈勘探施工如重型山地工程的扰动作用,为确定合理的勘查施工部位和施工强度服务;

(4勘查期的动态监测可为治理工程施工监测和竣工后长期的工程效果监测奠定基础(如充分利用勘查工程的钻孔和平斜硐布设监测点等。

3.2监测内容与方法

3.2.1内容

(1绝对位移监测是首选项目,一般利用勘查时投入的测量仪器进行大地测量法监测。

(2相对位移监测应与绝对位移监测一同展开。当勘查后即建立长期监测站时,应根据建站要求,及时投入其他监测(如电测项目。

(3宏观地质调查简便易行,应确定相对固定的调查线路,定期进行。

3.2.2方法

(1在勘查阶段,一般以简易监测或观测为主。如设立跨裂缝或变形带的标志点或连续的有色标志,定期用钢尺、经纬仪或全站仪进行测量。

(2对于位置重要,危害较大,必然要开展治理工程的地质灾害体,除在勘查阶段布置简易观测法外,应相继投入高、精、尖的监测方法和多种相互补充的监测方法,为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充分可靠的动态资料;

(3根据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应及时开展GPS监测和数据实时处理研究;

(4利用勘探工程(如钻孔、平斜洞等进行岩土体深部位移监测如钻孔倾斜仪监测;

(5监测技术选择应考虑其工作环境如通视条件、地形条件、气侯条件、洞内湿度和化学腐蚀性等;

(6电测与机测相结合,以便互相校核,互相补充,提高监测成果的可靠度,尤其是保证监测不中断,取得连续数据。

(7监测周期勘查阶段的监测至少应有一个年度的连续资料;治理工程监测应起到控制施工强度和保证施工安全的作用;治理工程效果的判定应具备整个工程竣工后1~3年的完整监测资料。

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理论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个系统的相互反馈、相互印证体系。详实的勘查资料和正确的勘查结论是后续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后续的每个工作阶段又不断补充完善并深化前期工作的认识,即表现为对地质体的多次再认识,这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特殊之处(表1。

表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阶段划分

F ig.1W o rk ing stages fo r geo2hazards contro l

1.地质灾害勘查或治理前期勘查

2.防治方案研究与设计阶段

2.1可行性研究2方案比选亚阶段

2.2方案优化2初步设计亚阶段

2.3施工图设计亚阶段

3.防治工程施工阶段

施工工艺创新与设计调整

全过程的地质再认识

全过程的监测反馈

全过程的效果检验

全过程的监理

全过程的管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基本理论体现为两个观点的最佳结合,一是地质观点,二是工程观点。前者保证对灾害特征、成因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正确无误,后者保证优化比选出能够达到防治工程目标,而工程投资又最低的最佳方案[3,4,5,6,7]。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我国国情,防患于未然,推动社会进步”。要明确避免或减少重复性“开拓”或模仿式的“创新”,保证集中有限财力建立适合我国地质灾害形势和国民经济实际情况的科学技术体系。

4.1地质理论分析

地质理论用于分析研究地质灾害体的成份、结构或构造、成因过程、目前状态、主要作用因素和发展趋势,它来源于理论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地貌第四纪地质学等构成、应用地质学(土体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

质学和水文地质学等构成和生态环境科学等三大方面。地质理论分析的核心内容是地质灾害体的变形破坏机制。4.1.1地质综合分析

地质综合分析在地质灾害勘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关系后续工作的方向是否正确的大问

301

刘传正: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与技术

题。它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分析和灾害体形成机制过程分析两个方面,二者有着同等的地位,均应重视。区域地质环境不清楚,就容易对全局性的问题认识模糊,三峡库区城市移民迁建选址可为一例;灾害体形成机制不清,则容易混淆主次关系,错把局部问题当成主要矛盾。

(1区域地质环境,提取灾害体形成与演化的主要素;

(2描述地质灾害体的特征,建立合乎实际的地质概念模型;

(3分析确定地质灾害体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主要因素与地质体稳定性的相关分析;

(4确定地质灾害体的变形破坏机制,分析其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为选择防治技术和加固的主要方向或关键部位奠定基础;

(5确定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

4.1.2区域地质环境演化过程分析成因分析

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分析特别要重视斜坡发育演变历史和区域现代地壳构造活动状态。据统计,甘川滇三省在1949~1990年42年间因崩塌(含危岩体、滑坡和泥石流死亡的人数,占全国同期因三类地质灾害总死亡人数的65%。在一个局部地域上,地质灾害的多发频发也与其特定的地质环境背景有密切关系。

例如,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地质问题的复杂性及其认识程度是困扰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和巴东等城镇移民工程建设多年的大难题。这些问题的难度在于,它们不仅使新城址的选定大费周折,且迫使奉节、巴东县城多次改变新城建设规划[18,19]。更让参与其事的地质学家们不好意思的是,我们至今对工程开挖已揭露出来的、大范围分布的(尤其是巫山和奉节,较普遍地存在松动变形结构的斜坡之成因及其后期改造认识不清,对新址不稳定库岸分布、库岸再造宽度和再造的后缘高程等方面缺乏研究。急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1高陡复杂岸坡的结构与成因;

(2复杂结构岸坡的工程效应,指复杂结构岸坡对城市建设工程开挖、水库蓄水浸润或冲刷的反应和弃石弃土问题,表现为其对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和库岸再造的敏感性。规划的城市新址多次移位,许多新建筑变形破坏等就是工程效应的反映;

(3复杂岸坡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开发利用的限制条件;

(4地质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的地质依据。4.1.3地质灾害体发展变化趋势分析

地质灾害体成因机制的地质历史分析是特别应当提出并加强的。正确进行地质分析,将为后续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并随时对照检查后续工作的正误;不重视或根本不进行地质分析,盲目地进行看似复杂的定量研究,最后的结论往往依据不足,甚至违背常识。例如,由于不重视甚或不懂得地质灾害体的变形机制分析,即使已明确某地的滑坡性质是推移式的,有关专家仍推荐在前缘大规模削方的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体的变形破坏机制分析是确定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作用因素,建立地质灾害的地质模型—运动学模型—动力学模型的关键,也是保证后续的分析计算正确的前提,但同时也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变形破坏的力学机制分析不是影响因素的罗列,而是找出在主要因素的作用下,危岩、滑坡是如何发展成现有的格局或模式的,其发展结局又是什么,从而保证防治工程不但治表,而且治本。研究思路是,观察现

象—描述事实—分析控制因素和影响因素—确定内在机制分析的作用。实际工作中应特别强调以下几方面:

(1地质体变形破坏特征,它是破坏机理的外在表现;

(2地质灾害发生的控制因素与影响因素是其内外因;

(3地质体的空间结构是基础条件;

(4机制分析是建立地质模型和力学模型的基础;

(5变形破坏机制分析是稳定性评价和趋势预测所必须的;

(6机制分析正确是制定最优防治工程方案的基础。

人为作用如工程开挖和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山区地下开挖导致的地表山体变形、开裂乃致崩滑地质灾害或其他次生地质灾害。另一种典型表现形式是地下采空引起大面积地面塌陷。根据我国的实例,初步总结三点规律[8,9,10,11,16,17]:

(1崖下采矿导致危岩体形成与发展取决于3个因素:一是地质结构上具备贯通性较好的竖直节理体系乃至断层;二是地形上高陡临空;三是下部大面积煤系或其他矿产采空。高陡临空与大面积采空是形成“悬板”或“悬臂梁”的两个根本因素。没有高陡临空,就没有变形开裂位移的空间;没有煤系采

401J ou rnal of E ng ineering Geolog y工程地质学报20008(1

刘传正: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与技术 105 空,“厚板状” 岩体就不能“悬” 起来。 ( 2 由采矿诱发山体开裂、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的一些典型实例, 概括出三类相应的地质概念模型: ①顺倾 ( 向型盐池河山崩和韩城电厂斜坡变形为例; ②反倾( 向型乌江鸡冠岭和巫溪中阳村山崩与乌江小黄崖和黄石市板岩山危岩体为例; ③斜倾 ( 向型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为例。 ( 3 山体开裂变形甚至发生崩滑是稍滞后于采空作用的, 对其滞后性进行研究直接关系到山体变形的发展终局及可能产生的

破坏作用大小, 从而为危岩体的整治决策和工程量的确定提供依据。 4. 2定量分析计算问题的施工较集中地在 PD 1 PD 6 工区进行 ( 1996 年 9 ~~ 11 月 , 岩体变形与地压监测显示, 设计阶段提出的平面反时针转动力学机制是成立的, 且当时给出的稳定性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整个链子崖危岩体的安全储备确实很低 (计算出的整体稳定系数为 1. 062 [ 12, 13 ]。 4. 3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就是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方案的比选, 最佳目标是创造一个系统形成原有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满足预期要求的过程, 也是一个多方面知识综合使用、反复认识研究对象的过程。它包括地质研究确定的目标、方案的分析综合、多次论证、作图、试验、自我评估、现场实施与监测及反馈修改等多个环节, 其中心环节是方案的分析综合。要研究的重点科学问题是, ( 1 典型地质环境模式; ( 2 自然成因过程; ( 3 人类作用 ( 工程建设诱发的或资源开发诱发的 ; ( 4 观测技术; ( 5 理论分析与试验; ( 6 防治工程论证与设计理论; ( 7 施工技术及其实现的难度; ( 8 地质灾害与地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开发保护的关系和 ( 9 社会与经济方面的承受能力。 4. 3. 1地质灾害防治的决策依据 ( 1 已取得充分可靠的资料, 对地质灾害体的变形破坏机制认识正确; ( 2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 将给人类生命财产或资源环境造成重大危害; ( 3 治灾费用是可以承受的, 且投入收益比较满足以下关系[ 3 ] E = E S - EL —E T ν 0 或 E S μ EL — E T 4. 3. 3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函数[ 12 ] 地质体稳定性的定量分析是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中重要的中间环节, 一方面它把定性的地质分析结果具体化、定量化, 另一方面它又是防治工程方案优选的关键依据。所以, 切不可把定量分析看成是一种简单的计算工作。 4. 2. 1分析方法选择原则分析计算的一般思路是从地质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计算方法选择的原则应遵循: ( 1 明确反映变形破坏机制; ( 2 计算步骤尽可能简化, 抓住主要问题, 提高适用性; ( 2 易于校核; ( 4 不刻意追求新颖和复杂化。在分析方法中, 目前使用较多者有极限平衡分析、数值模拟和概率分析等几类, 它们各有自己的应用限制条件。实际研究证明, 计算模型、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不同, 得出的结果均不相同。同样的方法, 同样的参数, 剖分方法 ( 计算模型不同, 计算结果可相差 5% —18% , 且坡形或滑面越陡, 相差越大。同样的参数, 同样的剖分方法 ( 计算模型 , 计算方法不同, 输出结果相差达 30% 。 Fellen iu s 法就比 B ish 2 如 [6 ] op 法偏于保守。 4. 2. 2

分析结果的反馈检验稳定性分析评价结果必须与相当长时期 ( 至少一年的现场监测资料相对照, 进行评价效果的实际检验定量计算结果是否与上述因素矛盾, 甚至违背常识。链子崖危岩体治理工程证明, 由于煤层采空区式中, E 为经济、社会和环境纯收益; E S 为一定时期内避免灾害发生的总收益; E L 为灾害发生后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总损失; E T 为治理工程的总成本。 4. 3. 2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比选原则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比选原则可参考文献[ 9 ], 主要包括 ( 1 地质原则; ( 2 效益原则; ( 3 技术原则; ( 4 目标原则; ( 5 整体优化原则和 ( 6 环境原则。检验。在无监测资料验证的情况下, 可从地形地貌、第四纪地质、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现场宏观变形现象等因素综合反思评价, 目标函数是综合考虑了防治工程要达到的目标、技术可行性、材料性能和资金需求等多种因素而建立的一个数学表达式。应特别注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不同于一般工程结构设计的特点; 处理好

106 J ou rna l of E ng ineering Geolog y 工程地质学报20008 ( 1 定数设计( 基于极限平衡原理与可靠性设计 ( 基于概率分析的关系。设计的安全系数包括自然地质体固有的稳定储备—加固用的工程材料性能—施工质量 ( 队伍素质、机器设备、工艺、施工速度与强度—监理质量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终质量可表达为: Q = (K , S , C , D , G 式中, K 为勘察质量; S 为设计质量;

C 为材料质量;

D 为施工质量; G 为监理控制质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是在勘察质量和设计质量能够保证的前提下进行的, 否则, 施工阶段的勘察将是必不可少的, 且将大大影响工期。 4. 4设计准则与反馈分析锚拉桩、锚拉墙、爆破和堆填等。监测工程贯穿于从勘查到竣工的全过程, 且作为指导设计、变更设计与调整施工的依据, 作为预测预报的依据, 乃至作为工程危险警报的依据。 5. 2施工工艺 ( 3 复合型一份优秀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书, 不但应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在形式上是易懂美观的, 还应该在施工中是易于实现的, 这就要求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人员对施工工艺有一定了解。如地下工程中混凝土浇不满的问题或顶板的处理问题, 在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和澜沧江漫湾电站坝肩边坡治理工程中都遇到了这类问题。在锚固工程造孔、注浆过程中也经常出现跑风 ( 不返风或漏水漏浆问题。现场大型岩体力学校核试验中的传力柱设计等等都关系到设计目标的

实现。根据经验, 为了方便施工单位更好地实现设计意图, 设计方最好在施工前编制施工导则, 并结合施工进展及时优化, 这对于设计、施工和监理三方的沟通是非常有效的。 5. 3施工地质与设计变更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准则可参考文献[ 4 ], 主要包括 ( 1 初次反馈设计—地质设计; ( 2 综合分析设计—系统设计 ( 概念设计 ; ( 3 代偿设计—补偿设计; ( 4 二次反馈设计—监控设计; ( 5 计算设计; ( 6 可靠性设计和 ( 7 计算机辅助制图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反馈分析可在三个阶段体现, 一是施工组织阶段, 二是施工过程中; 三是施工完成后的效果检验阶段。反馈分析的内容是根据新的勘查、监测资料或鉴别原有资料再次确认设计无误; 根据施工揭露出的新现象核查设计是否存在考虑不周的问题; 根据监测资料反分析竣工后设计目标是否达到。上述三个阶段是设计研究人员验证设计成果, 避免原则性错误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机遇。没有经过施工和监测验证的设计报告是不能公开出版或发表的, 那种做法是对工程、对读者, 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在施工过程中, 根据开挖揭露的新情况, 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进行局部性的调整或变更是正常的, 也是经常性的。在新发现重大地质问题时, 对某些工程单元的设计进行重大变更也是正常的, 是减少损失和错误所必须的, 这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区别于一般建筑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在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施工过程中, 就发现其前缘的“五万方” 危岩体后界 T 11 裂缝延伸到了煤层采空区,“五万方” 本身的体积及其与链子崖整体的关系也就成为必须重新认识的问题[ 10 ]。经多方面论证, 对“五万方” 工程单元的工程量和工程布置都作了较大变更, 节约了资金, 反而提高了工程效果。因此, 驻工地的设计代表或设计负责人, 应有随时随地调整设计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准备。 5防治工程技术与实施工艺 5. 1工程技术类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选择应立足于减轻灾害, 而不是繁荣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产业。治理灾害而不直接产出经济效益, 经济实用的技术是应该首先推荐的。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工程技术有多种, 这里初步把它们分为以下三大类: ( 1 主动型排水 ( 地表、地下排水、灌浆、高压注浆和锚固 ( 锚杆、锚索等; ( 2 被动型抗滑桩、挡墙、回填和置换混凝土等; 6减轻地质灾害的公共政策不能狭义地把防治地质灾害理解为就是增大地质结构体的强度, 而应广义地认为是消除或减少灾害发生的频率, 或减

轻灾害的一种活动。因此, 在减少地质灾害, 促进社会发展方面, 一靠科技, 二靠法规。地质灾害防治的法规目前还是部门性的, 如国土

刘传正: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与技术 107 ( 资源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办法》 1999 , 正在制定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基本要求》( 1999 等。 6. 1制订依据 ( 1 社会对地质灾害防治政策的需求; ( 2 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域和危害; ( 3 地质灾害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 ( 4 地质灾害与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关系, 把地质灾害作为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 5 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6 地质灾害与生态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6. 2科技政策空地或农田是合理的; 如果开发不可避免, 则必须对地质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影响因素作出详细研究与评价, 以改良不利的地质条件为原则, 且实施开发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工程设计和施工程序。政府决策者在制订地质灾害防治政策时, 应充分考虑谁受影响[ 2 ] ? 影响程度与范围多大? 影响的价值有哪些 ( 经济价值和社会心理损伤 ? 不采取措施的后果是什么? 问题的成因? 某些对策的影响能否预测? 国家的责任与地方政府的作用及其协调机制如何确立与分工? 具体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 1 科学技术支撑条件; ( 2 政府的职能; ( 3 公众的义务; ( 4 必要的资金。参考文献 [ 1 ] 孙广忠. 地质灾害防治 [A ]. 地质工程理论与实践 ( 文集 [C ]. 制定科技政策的重要前提一是要认清推行减灾政策的制约因素, 二是充分理解不同国家文化和社会经济方面的约束。例如, 发展中国家缺乏发达国家或地区具有的技术基础, 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也条件各异, 就要求减灾政策和技术要求都应针对实施对象的实际, 避免使用建设费用高昂的技术措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技术规范、要求或指南要服从于科技政策, 而不是追求纯科技意义上的“高、精、。防治灾害并不直接产生效益, 只能减轻损尖” 失, 因此, 要追求最低的投入, 最好的工程效果, 从而实现减灾即是增产。 1969 年, 美国洛杉矶市经历暴雨袭击的经验分析证明, 科学的选址、正确的工程分析和合理的技术规范三者结合, 可基本上避免滑坡损失。而在1962 年, 同样的暴雨袭击诱发滑坡却使该市造成重大灾害。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发生突然、诱发容易、治理难 ( 主要是经济的合理性 , 不同于基本是自然成因的台风、地震, 也不同于有一定人为因素的沙尘暴、洪水, 它更多地体现为对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不规范的快速报复, 是一种带有社会性质的问题。因此, 科学研究

成就最终体现为全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 即走向自觉保护和合理开发地质生态环境, 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减灾目标, 取得巨大的减灾效益。 6. 3公众政策北京: 地震

出版社, 1996, 235 243. ~ . Sun Guangzhong. Geo log ical hazard s con tro l T heo ry and its . app lication on geo techn ics Beijing: Seism ic p ub lish ing hou se, 1996. [ 2 ] ( 美W. J. Petak, A. A. A tk isson (1982. 向立云, 程晓陶等译.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政策 [M ].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 W. J. Petak, A. A. A tk isson, N atu ral hazard risk assessm en t [ 3 ] 刘传正张明霞. 关于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减灾对策的思考

[J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4, 5 (4. L iu Chuanzheng, Zhang M ingx ia. Con tribu tion of the geo log i2 (3. cal hazard s in the hum an h isto ry and its en ligh tm en t in strate2 ard s and Con tro l, 1994, 5 (4. gy of d isaster reduction. Ch inese Jou rnal of Geo log ical H az2 and p ub lic po licy. Ssp inger2 erlag N ew Yo rk inc. , 1982. V [ 4 ] 刘传正.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基本问题 [J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95, 22 (1. L iu Chuanaheng. Som e design ing view po in ts of the geo log ical hazard s con tro l eng ineering. H yd rogeo logy and Eng ineering Geo logy, 1995, 22 (1. [ 5 ] 刘传正. 论地

质灾害防治工程 [J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96, 23 . L iu Chuangzheng. Eng ineering con tro l of geo log ical hazard s H yd rogeo logy and Eng ineering Geo logy, 1996, 23 (3. [ 6 ] 刘传正. 论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几个关键问题 [J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6, 7 (2. L iu Chuanzheng. Som e basic p rob lem s in evaluation of slop e stab ility. Ch inese Jou rnal of Geo log ical H azard s and Con tro l, 1996, 7 (2. [ 7 ] 刘传正. 论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地质观与工程观 [J ]. 工程地质学报, 1997, 5 (4 , 368 374. ~政策法规的制订必须考虑到损失者和受益者双方的责任和权益, 要把普及防灾、避灾和报灾知识, 提高公众意识置于等同于甚至高于直接实施工程治理的地位。如在滑坡区, 立法将其用作绿化带、草地、 L iu Chuanzheng, D isscu sion on som e view po in ts of geo log ical hazard s con tro l from geo logy and eng ineering design. Jou rnal ~of Eng ineering Geo lgoy, 1996 5 (4 , 368 374. [J ]. 工程地质学报, 1995, 3 (2 , 29 41. ~[ 8 ] 刘传正等. 链子崖危岩体 T 82T 12 缝段开裂变形机制的研究

108 L iu Chuanzheng. M echan ism of defo rm ation 2crack ing on the J ou rna l of E ng ineering Geolog y 工程地质学报20008 ( 1 . L iu Chuanzheng et al Rockm

ass ropp ling 2b reakdow n o r ~ Jou rnal of Eng ineering Geo lgoy, 1995, 3 (2 , 29 41.

新千年的第 1 期学报已正式出版了, 在这里本刊全体工作人员向本刊作者与新老订户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你们多年的支持与帮助。几年来, 学报逐渐地走向成熟, 走向繁荣, 学报能有今天的成绩, 离不开大家的厚爱。在总结以往工作时, 我们发现极个别作者一稿多投, 这种不诚实、不负责责任的作法严重地损害了学报的声誉, 为此本刊再次声明: 1. 请各位作者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投到本 [ 9 ] 刘传正, 张明霞等. 链子崖 T 82T 12 缝段防治工程方案的比选刊, 只要再发现类似现象, 本刊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追究责 [ 10 ] 刘传正张明霞等. 链子崖 T 112T 12 缝段

危岩体开裂变形机 [ 11 ] 刘传正等. 链子崖危岩体煤层采空区特征与地压分布规

律 [J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8, 9 (3. Zhang M ingx ia. [ 12 ] 刘传正张明霞.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研究 [J ]. 岩 [ 13 ] Chuanzheng L iu, et. al R esearch in the con tro l eng ineering of . [ 14 ] 刘传正等. 乌江鸡冠岭山崩堵江地质

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J ]. L iu Chuanzheng, Zhang M ingx ia. O p tim um seek ing of eng i2 L ianzi cliff dangerou s rockm ass. R esearch on Environm en tal Geo logy (3. Beijing: Seism ic Pub lish ing hou se, 1996. neering p rocessing p rog ram s fo r T 82T 12 fissu res2segm en t of segm en t of crack s T 82T 12 of L ianzi cliff dangerou s rockbody. b locked stream geo log ical hazard induced by coal m in ing and d rogeo logy and Eng ineering Geo logy, 1995, 22 (4. 1998, 6 (2 , 103 113. ~优化 [A ]. 环境地质研究 ( 三[C ].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6. [ 15 ] 刘传正等. 宝鸡市狄家坡滑坡稳定性研究 [J ]. 工程地质学报, L iu Chuanzheng, Zhang M ingx ia. R esearch on the stab ility of D ijiapo slop e in Bao ji C ity. Jou rnal of Eng ineering Geo lgoy, 1998, 6 (2 , 103 113. ~[ 16 ] 柳源. 山体崩滑破坏的视滑力问题制 [J ]. 地学前缘, 1996, 3 (1 2. ~ [J ]. 工

程地质学报, 1999, 7 (3 : 272 278. ~ L iu Chuanzheng, Zhang M ingx ia. M echan ism

of defo rm ing2 L ianziya dangerou s rockbody in the T h ree Go rges of Yang tze R iver, 8th In ternational I EG Cong ress , 1998. A of Yang tz R iver. Ch inese Jou rnal of Rock m echan ics and En 2 g ineering , 1999, 18 (5. neering of L ian izya dangerou s rockbody in the T h ree2Go rges crack ing on the segm en t of crakcs T 112T 12 of L ianzi cliff dangerou s rock body. Earth Science F ro tiers, 1996, 3 ( 1~ 2. L iu Chuanzheng, gerou s

rock body. Ch inese Jou rnal of Geo log ical H azard s and Con tro l, 1998, 9 (3. Characterics of coal [ 17 ] 刘传正. 我国采矿诱发的山体开裂崩滑地质灾害 [A ]. 工程地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9, 18 (5. L iu Chuanzheng, Zhang M ingx ia. R esearch on con tro l eng i2 m ined2 t area and p ress d istribu tion under L ianzi cliff dan 2 ou [ 18 ] 刘传正.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新城运动” 中地质环境开发问题 [ 19 ] 刘传正. 长江上游川峡二江续接地段岸坡演变过程探讨 [J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95, 22 (4. 致作者及读者任, 并赔偿本刊损失。 2. 所有在天津联订服务部订购本刊的订户, 本刊将向各位订户按期寄送本刊 ( 全年 4 期 , 如有漏期或缺期现象, 请速通知本刊或与联订服务部联系, 本刊将负责到底。 L iu Chuanzheng. Som e crack s o r land slides induced by m in 2 ing in Ch ina. O n Eng ineering Geo log ical Environm en ts. Changchun: Changchun p ub lish ing hou se, 1999. M ovem en t" in the T h ree Go rges reservio r area of Yang tze L iu Yuan. Study on app arem en t slid ing fo rce fo r slop e slid 2 ~ nal of Eng ineering Geo lgoy, 1999, 7 (3 : 272 278. 质环境 ( 文集 [C ]. 长春: 长春出版社, 1999. L iu Chuanzheng. Som e p rob lem s and their cou term easu res abou ts the geo 2environm en t developm en t w ith " N ew C ity m ic p ub lish ing hou se, 1999. L iu Chuanzheng. Study on developm en t p rocess of slop es in R iver. R esearch on environm en tal Geo logy (4. Beijing: Seis2 H azard and Con tro l, 2000, 11 (1. ing

2an exam p le from the L ianziya dangerou s rockm ass. Jou r2 与对策 [A ]. 环境地质研究 ( 四 [C ].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9.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0, 11 (1. its con tro l in J iguan ling area on W u jiang river of Ch ina. H y2 以链子崖危岩体为例 the connected p att betw een Chuan and X ia rivers in the upp er reaches of Chang jiang R iver. Ch inese Jou rnal of Geo log ical 本刊编辑部 2000 年元月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 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报网络,落 实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责任制,及时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 害值班表,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街道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 责组织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工作及发生 地质灾害后及时组织转移群众撤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2: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防灾意识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3:加强动态监测和险情巡查,做好预警 预报。 汛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检查,并落实好以下工作: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 发挥社区平安中心户长和楼幢长的作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 2、落实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并制定和完善社区地 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预案,使受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每个 居民了解灾害隐患、撤离路线、防灾避灾措施等事项。 4、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巡查,做好防范突发性地质 灾害工作,并做好值班记录。对重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协 调有关单位,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4:严格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要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辖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实行值班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表,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知悉灾害情况,确保上报下达、传递到位。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协调有 关单位,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进一 步扩大,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的根本目标是取得充分的减灾效果,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遵照以下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 2.防灾减灾的相对性、持续性原则; 3.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结合的原则; 4.防治地质灾害与其它社会经济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5.防治工程最优化原则。 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地质灾害中是发生数量最多、造成危害最严重的灾种,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事故原因及灾害过程,结合笔者通 过近年来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治理工作的体会,对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三类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如下主要工程措施: 1、崩塌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拦挡 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拦截建筑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等,遮挡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 在危岩带下的斜坡上,大致沿等高线修建拦石堤兼挡土墙,即可拦截上方危岩掉落石块,又可保护堆积层斜坡的相对稳定状态,对 危岩下部也可起到反压保护作用。 (2)支撑与坡面防护

第六章 矿山自然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1.遇有()以上强风时,不应在露天进行起重和高处作业。 A.四级 B.五级 C.六级 D.七级 答案:C 【解析】遇有六级以上强风时,不应在露天进行起重和高处作业。 2.大中型矿山或边坡潜在危害性大的矿山,除应建立、健全边坡管理和检查制度,对边坡重点部位和有潜在滑坡危险的地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外,还应每()年由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一次检测和稳定性分析。 A.5 B.6 C.7 D.8 答案:A 【解析】大中型矿山或边坡潜在危害性大的矿山,除应建立、健全边坡管理和检查制度,对边坡重点部位和有潜在滑坡危险的地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外,还应每5年由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一次检测和稳定性分析。 3.对采场工作帮应每()检查1次,高陡边帮应每月检查1次,不稳定区段在暴雨过后应及时检查发现异常立即处理。 A.年 B.季度 C.月 D.周 答案:B 【解析】对采场工作帮应每季度检查1次,高陡边帮应每月检查1次,不稳定区段在暴雨过后应及时检查,发现异常立即处理。 4.矿山地质灾害是()。 A.由人为采矿活动直接引起或诱发的 B.不可抗力直接引起的 C.火山及板块活动引起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矿产开采过程势必改变原有稳定的矿藏条件,改变当地的地质环境,而由于人为的采矿活动改变了地质环境所引起或诱发的灾害被称为矿山地质灾害。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研究的分支。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和破坏。 5.近年来,地质灾害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灾害之一,每年均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地质灾害按照伤亡及经济损失的不同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因灾死亡10人以

2017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

2017年度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 绩效评价报告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桃江县国土资源局是国家行政机关,位于桃江县桃花江镇芙蓉路,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1430922006490266N,职责和宗旨:代表县人民政府负责全县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合理利用和测绘事业,现任法人代表林龙飞。内设办公室、人事教育股、政策法规股、建设用地股、规划股、地产管理股、耕地保护股、地籍测绘股、矿产储量开发股、地环地勘股、财务审计股、政务服务股等16个职能股室,下辖15个乡镇国土资源所、1个开发区国土分局和执法监察大队、不动产登记中心、国土资源交易拍卖中心、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征地服务所、土地储备中心、地籍测绘队、地质环境监测站、国土资源信息中心等九个二级机构。目前,国土系统共有在职人员269人,其中:公务员及参公人员47人,全额拨款编制人员93人,自收自支编制人员129人。自收自支的二级机构为国土资源交易拍卖中心、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征地服务所、地籍测绘队、地质环境监测站。参公的二级机构为执法监察大队。全额拨款的二级机构为不动产登记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为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办发[2005]37号)的精神和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工作部署,我局深入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国土资源局根据县域范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汛

期突发地质灾害的轻重缓急情况,报请县人民政府同意,对桃江县2017年5个乡镇9个隐患点地质灾害进行应急治理,并对实施责任主体、治理措施、补助资金等方面进行明确。项目基本性质是防治地质灾害,排除险情,保证生命财产安全。项目资金全部为财政拨款,绩效指标为300万元,项目资金支出用途为具体工程项目和相关工作经费。项目资金支出主要内容及范围:具体工程支出和设计费。立项审批:国家政策规定和经县政府领导审批的桃国土资字(2017)45号文件等。本项目包括5个乡镇9个隐患点应急治理及设计费,具体项目为:马迹塘镇京华村邓家湾组滑坡应急治理工程80万元;马迹塘镇鸬鹚湾村鸬鹚组滑坡应急治理工程40万元;武潭镇八家村凉爽村组滑坡应急治理工程40万元;武潭镇八家村花门楼组滑坡应急治理工程10万元;灰山港镇铁河新村大屋湾组滑坡应急治理工程30万元;灰山港镇灰山港二水厂滑坡应急治理工程10万元;灰山港镇汪家冲村贺马仑组滑坡应急治理配套工程10万元;三堂街镇龙牙坪曹家仑组等滑坡应急治理工程20万元;浮邱山乡水口山村段中间组滑坡应急治理工程20万元;应急治理设计费40万元。 (三)项目绩效目标设立情况 2017年度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目标为300万元,该项目制定了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完成5个乡镇9个隐患点应急治理工程,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有效保护工程下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体绩效目标:(1)2017年7月底前,完成9个隐患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预算书编制,完成项目投资评审。(2)按批复的工程设计和签定的建筑合同施工,在约定的工期内完成9个隐患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完成率达100%,质量合格率达100%,结算造价不超过预算,群众满意。预期的经济、政治、社会效益:预防及治理地灾隐患点,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村级公路,保护农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活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富源县老厂镇舍乌煤矿 煤矿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技术管理 各 种 制 度 、 岗 位 责 任 制

目录 1、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2、地测安全办公会议制度 3、地测资料技术报告等审批制度 4、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 5、图纸审批、发放、回收、销毁管理制度 6、地测防治水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保管、提供制度 7、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 8、岗位责任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1、矿井地质工作是指在原勘探报告的基础上,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到闭坑为止的全部地质工作。矿井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煤矿地质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管理。 2、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程》,矿井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相关地质报告、图件和台账。报告、图件和台账都应数字化、信息化,内容真实可靠,每年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图件的比例尺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 3、矿井地质类型每5年应重新确定。当矿井发生影响地质类型划分的突水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条件变化时,矿井应在1年内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 4、矿井应设立地测部门,配备所需的地质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建立健全煤矿地质工作规章制度。 5、矿井地质工作应当坚持“综合勘查、科学分析、预测预报、保障安全”的原则。 6、对重大技术问题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讨论,制定实施方案报请总工程师批准。 7、矿井应建立地质资料档案室,并由专人负责管理;资料要齐全、完整,分类妥善保存,便于利用。 8、矿井应组织或安排地质技术人员介绍继续教育或业务培训,每3年至少进行1次。 9、研究矿井地层、地质构造、煤层、煤质、瓦斯、水文地质和

其他开采地地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开展地质类型划分。 10、查明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各种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做好相应的预测预报工作。 11、进行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地质观测、资料编录和综合分析,提供矿井建设和生产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地质资料,解决矿井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地质问题。 12、估算和核实矿井煤炭资源/储量以及矿井瓦斯(煤气层)资源/储量,掌握资源/储量动态,为合理安排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13、调查、研究矿井含煤地层中共(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开采利用价值。 14、在工作面回采或者掘进前宜采用“瞬变电发勘探”、“地面直流电法”等技术手段,对工作面范围内的老窑采空区、陷落柱、断层带等进行物探,尽量查明地质构造情况,以便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5、矿井应积极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认真开展煤矿地质研究,不断提高煤矿地质工作的技术水平。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报告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报告

目录 一、概况 (2) 二、目的任务 (2) 三、治理情况综述 (3) 四、工程质量描述 (5) 五、结束语 (5)

一、概况 **弃渣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官田村,距离徽州区政府地岩寺镇40余公里。弃渣场位于官田村西侧山沟,中心坐标为:经度:东经118°15′18″,纬度:北纬29°58′42″ 2013年6月下旬,徽州区连降大雨,其中6月30日徽州区北部杨村乡、洽舍乡、富溪乡、呈坎镇等三乡一镇范围内为特大暴雨,大强度的集中降雨造成山洪暴发,溪流小河水位陡涨,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形成大量地质灾害隐患,并引发众多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弃渣场区域内受暴雨侵蚀及山洪冲刷,库区内回填的弃渣在山洪的冲刷下,形成泥石流地质灾害,冲毁沟谷处的人工堤岸,泥石流冲出沟口并造成弃渣场外的河沟堵塞。 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安徽省交通投资集团公司黄山高速管理有限公司高度重视,并对现场进行了抢险处理,一方面对库区内弃渣进行清运,截止目前已清运出弃渣10万方;另一方面对沟口处的泥石流堆积物进行清运,将堵塞的河沟疏通。为避免极端天气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再次发生带来的巨大危害,彻底治理弃渣场安全隐患,2015年元月中旬,安徽省**委托**勘查院,开展**治理工程勘查设计工作。 我单位于2015年4月09日参与此项目的招投标活动,并有幸中标。 二、目的任务及工作量 1、本工程任务 根据设计要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按图进行施工。主要通过对泥

石流流通区进行支挡,阻挡泥石流物源(隧道开挖堆积的弃渣)的冲击,通知通过排导槽进行疏导,使水流及小量碎石通过排导槽排泄至受保护区域以外的地方,防止泥石流堆积物逐步堆积,威胁到高速公路连接桥的通过安全。 2、施工内容 该工程具体内容分为片石混凝土主拦挡坝、片石混凝土副坝、浆砌片石护堤、浆砌片石排导槽。 3、完成工作量 合同签订后,应业主单位要求,我单位于2015年4月15日进行了施工现场踏勘,并着手协调与当地村民村委的协调工作,此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阻碍,工程正式启动于2015年5月20日,工程正式完工时间为2015年9月20日。 根据设计图纸,结合工程场地实际情况,我院主要完成工作内容及工作量如下表: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管理.doc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管理- 摘要:作者根据多年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管理、资料收集整理和工程验收经验归纳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管理、工程验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管理;资料收集整理;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法;对策 1引言 云南省境内地质灾害频发,中央财政从2013年起连续8年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通过近几年中央财政补助和省、州(市)自筹建设资金,云南省境内特大型、大型、中小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施工项目数量较多,目前大部分工程已建成并顺利验收,消除了地灾隐患,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部分地灾防治工程建成后因施工质量缺陷、竣工资料收集等原因导致工程验收滞后。本文就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管理、资料收集整理和工程验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加以归纳、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旨在纠正地灾防治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质量,规范资料收集整理,利于工程验收和审计。 2地灾防治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大部份地灾项目施工区地质环境恶劣,交通不便、防治工程投资小、工期长,设计、监理单位服务费低,投入到项目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足,为工程建设管理和后期验收埋下隐患,详细分析如下。 2.1地灾防治工程造价现状中存在的缺陷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造价编制和审查使用最多的是水利行业

的定额和相关规范。水利定额是根据水利工程自身行业特点编制的,主要使用于中央项目和中央参与投资的地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地灾造价编制主要参考的是引水工程及河道工程,主要为渠道、提防、水闸、隧洞、渡槽等工程。地灾防治项目施工不具备三通一平条件,项目涉及锚杆、锚索、抗滑桩、浆砌石、钢筋砼等多种施工工艺、工程量小、单价种类多。套用水利定额不能真实的反应与其匹配复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费用,导致地灾防治工程单价费用总体偏低。临时道路、施工用水、用电、临时防护工程等相关基础配套是必须建设的,但是达不到其他行业的规模程度,因此费用没有其他行业高,但是在整个工程费用中的比重要高于别的行业,随之产生的相关措施及管理费用也高于其他行业。另外,地灾防治工程预算编制的主材价格采用项目所在地的政府造价信息部门颁布的材料信息价计算,该信息价是针对工民建和市政工程编制的,工程相对集中在市区,运输方便。地灾项目建筑材料的搬运大部分采用小型机械运输、甚至人工背运、骡马运输,材料二次搬运量大、损耗大;工程二次搬运费用无固定标准,目前根据工程投资进行估算,费用偏低。地灾防治工程采用固定综合单价承包、据实结算,项目不设置价差预备费。部分项目因施工图设计或施工招投标延误导致项目错过黄金施工时段;部分项目从立项至项目施工持续2~4年。在项目施工招投标阶段,钢筋、水泥、砂石料等主材价格仍采用项目立项时的材料价,施工阶段遭遇建筑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而不补偿材料价差,增加施工单位项目成本。 2.2地灾防治工程勘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为节约成本、野外地质工作粗糙,人为减少勘察工程钻孔数量、深度,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我矿主要地质灾害分为井上和井下,根据煤矿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规定 1.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是煤矿安全生产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由矿长、总工程师主管,地测部门是业务管理部门。有关部门配合时,要从人力、物力、资金上给予保证。煤矿是防治水、防洪、探放水、防排水的主体,矿长为第一责任者,矿总工程师主管并负责各项责任措施的落实。矿每年四月底前应分别成立本年度三防(防洪、防排水、防雷电)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及防治水中长期规划,每年应安排一定的防治水工程维修费,以保证现有的防治水工程正常发挥作用,并新建急需的防治水工程。 2.地测部门应经常调查矿井充水条件的变化情况并掌握水文动态,解决出现的问题。 3.对直接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水患,必须采取防治措施。地测部门具体负责设计,由矿总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实施。 4.雨季中(5?9月)每周对工业广场周边岩石山体进行排查一次,做好记 录,如有重大安全隐患,需要相关部门协助的,及时报送,协同处理。 (二)地表地质灾害防治 1.每年汛期到来之前,总工程师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防治水检查。对排洪渠、防洪设施、地表防治水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研究解决。 2.地测部门负责防治水工作的人员,要经常巡视煤矿开采对应地表区、渠道、排水沟,了解这些地方的积水情况和畅通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总工程师报告,由总工程师责成有关单位处理。 3.地测部门必须经常搜集、调查、核对井田周边煤矿和废弃老窑情况,并在矿井采掘工程平面图上标出井口位置、开采范围、开采深度、开采年限、积水情况等,发现威胁安全生产的水患情况,立即报告总工程师,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4.禁止在山洪、河流可能冲刷到的地方堆放矸石、炉渣、垃圾等杂物,以免洪水堵塞河道、水渠,造成水害。 (三)井下地质防治1.水害防治专业人员应经常深入井下,了解矿井水文地质情况,掌握涌水动态,查清可能存有导水裂隙断层的分布情况,结合采掘工作面安排,制定出当年井下防治水工作计划,指导全年的防治水工作。 2.受水威胁的地段,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 的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XXX集团有限公司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一、总则 (一)为保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质量,控制治理工程工期,充分发挥治理工程投资效益,促进我公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按照我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以伟创工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基础。 (三)本办法适用于我公司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工作的所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项目。 (四)监理工作范围: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以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 (六)质量方针:科学管理、优质服务、持续发展。 二、监理的目标与质量控制 (一)、监理目标 1、进度目标:严格按已批准的施工进度计划控制日进度、周进度、月进度,确保总进度目标的实现。 2、质量目标:严格工序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合格。 3、投资目标:力求在造价合理,节约费用、控制预算投资限额内避免不必要的设计变更引起的造价增加。 4、安全目标: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减少一般安全事故发生。 (二)严格执行监理工作制度

1、图纸会审制度 2、技术交底制度 3、材料检验制度 4、隐蔽工序验收制度 5、轴线、标高的复验制度 6、会议制度 7、监理工作汇报制度 8、档案管理制度 (三)质量控制 严格做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项目的质量监督责任到人,由总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层层监督检查,确保项目高质量的完成。 (四)项目质量检查验收标准: 1.监理合同书、委托书; 2.《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31号令) 4.其它相关技术标准以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五)所属全体监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坚持实事求是,严禁弄虚作假。 三、质量管理目标 (一)竣工验收通过率达100%。 (二)内部审核质量评分等级优良率达100%。

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预防监测和措施 预防地质灾害工作是学校工作重要部分,它涉及到学校财产以及师生生命安全,以及学校的稳定、发展等。根据县教育局有关预防地质灾害文件通知精神,为了切实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确保学校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措施。 一、应急防范。 1、加强防灾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一年的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六月份,全体教师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通过校会、班队会、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及紧急救助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在师生中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防御预案和自救措施的宣传教育活动。 2、进一步落实防灾减灾目标责任制,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范畴,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细致到每位教师职工都知道在安全疏散中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充分认识各种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克服麻痹侥幸思想。 3、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和监测。在汛前、汛中,各教师要按学校防灾领导小组的要求对学生上学、放学沿途存在山体滑坡、泥石流、高磅或河磅坍塌等安全隐患的进行一次彻底的排查,并做好对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做好监测工作,发现险情,要及时上报并采取防范措施,特别要组织好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区域的师生员工安全转移。 4、在汛前、汛中,各地质灾害易发区教师要认真调查学生上学、放学必经的路线和学校周边的山体、高磅、河磅情况,报学校备案后组织实施。 5、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高磅、河磅坍塌险情时,必须以生命第一,尽力采取保护和自救措施,及时组织人员向安全地点疏散,事后及时施救,并将事实情况通过汇报程序汇报。 6、逢恶劣天气坚持 24 小时值班,当发生险情时,协调组织好抢险工作。 7、学生沿途存在安全隐患的,逢恶劣天气必须执行教师护送制或家长接送制。 二、应急响应 1、全体教师要严格落实值班值宿责任制,建立学校汛情报告制度。要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一旦发现情况要及时上报学校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 2、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及时对所属学校报告的信息进行分析,并立即召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专业题库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专 业题库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专业题库 一、填空题 1、煤矿防治水工作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方针。 2、煤矿地质工作应当坚持“(综合勘查)、(科学分析)、(预测预报)、(保障安全)”的原则。 3、煤矿地质观测应做到:“(及时)、(准确)、(完整)、(统一)”; 4、煤矿地质综合分析必须以完整、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 5、使用中的钻孔,必须安装(孔口盖)。报废的钻孔必须及时(封孔)。 6、矿井地质条件分类以(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为主要依据,以其它开采地质条件为辅助依据。 7、矿井地质观测,每次观测必须记录观测的(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 8、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的评定:原则上应以(断层)、(褶皱)和(岩浆侵入)等三个因素中复杂程度最高的一项为准。 9、矿井地质必须坚持(现场观测)和(综合分析)并重的原则。实见资料必须准确、完整;预测资料必须有理有据,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修正和完善。 10、煤矿防治水井上下水文观测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要求,(水文地质类型)明确。 11、地质(预测预报)工作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12、(矿井地质)是指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到矿井开采结束为止,这一期间的全部地质工作。 13、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必须针对主要含水层(段)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害预测)分析。 14、对井田范围内及周边矿井(采空区位置)及(积水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做好记录,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15、在(采掘工程平面图)和充水性图上准确表明井田范围内及周边采空区的积水范围、积水量、积水标高、(积水线)、(探水线)、(警戒线)。16、年报、月报、临时预报应包含(突水危险性评价)和(水害处理意见)等内容,预报内容齐全,下达及时。 17、煤矿地质类型每(5)年应重新确定。当煤矿发生影响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的突水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条件变化时,煤矿应在(1)年内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行业发展迅速,社会资源的需 求量大大增加,为进一步满足人们的资源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要加强资源的开发。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为地质活动增加,地质结构一旦发生改变容易发生 各种地质灾害,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陷、坑洞等,要有 效避免和解决此类情况,一方面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另一方面就要 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使用,提高地质灾害的安全防范水平,促进社 会经济的稳定长效发展。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相关 内容以及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频率;损害程度;防范措施 当今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中,人口增加,为充分满足人们的生存、生活需求, 不同行业迅速发展,对于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在大大增加。资源开发以及建筑工 程项目的建设,导致地质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地质灾害的面积不断扩大,灾害 规模和灾害频率均在增加,对此,要综合实际情况,积极研究出地质灾害防治技 术和防治措施,保证人工资源开发行为和开发活动的合理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对 地质结构方面的破坏和影响。考虑到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地质结构差异较大,人 工作业活动对地质影响程度不同,产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及灾害规模均不同,需 要针对性地采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进行积极的防治。关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应 用也要根据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 一、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一)滑坡防治技术 在我国的不同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质结构不同,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类 型也不同,其中滑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处理滑坡,需要以预防为主,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防治。导致滑坡的人工因素有多种,在灾害防治中,要控制好地表水,减少水体对坡体影响,在具体实施中,对滑坡区域的地表水尤 其是外围部分地表水,控制在一定的边界内,可以适当修建截水沟,对地表水进 行截留。如果在地势较低的区域,地表水较多,可以直接修建排水沟,排出水后,减少工程边坡受地表水的影响,也可以应用垂直孔来进行排水,对水平钻孔和盲 沟进行支撑,然后疏导抽干水。滑坡防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水文条件和地 质特征进行科学安排,确定好土体性质再改善土体力学强度。 (二)泥石流防治技术 在山区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在灾害防治的过程中,通常可以采用一定的绕 避措施进行有效防治,但是因地势地形的问题导致绕避问题,可以运用排导技术 进行预防和控制。对泥石流的可能影响范围进行勘察和计量,修筑排导沟,这主 要是对泥石流进行分流和改道,减少泥石流危害下流区域的程度,有效避开农庄 或者是庄家等。还可以采用拦挡技术,拦挡技术就是起到阻挡泥石流的作用,在 沟道中修建拦砂坝,拦截固体砂石,阻挡较大石块冲击到下流流域,降低泥石流 的危害程度。此外,还可以根据地区的自然情况,在泥石流下流流域修建专门的 淤泥储备场,对泥石流的泥沙、石块等进行流量上的调节,防止泥石流流量过大 造成对建筑物和植被等的破坏。 (三)崩塌防治技术 防治崩塌可采用的技术类型多样,包括修建护坡、护墙等,对可能存在崩塌 风险的部分进行支撑、阻挡或者是进行崩塌物的拦截,这些均是较为传统的防护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工作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工作管理制度 第一节概述 一、部门技术人员的在部门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制定和完善各项专业技术管理制度,主要负责各项专业技术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评定工作。全面完成部门交付的各项任务。 二、负责对各项工作使用的规范、规程进行收集,执行最新的规范、规程,必要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实施细则。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规程、规范、细则。对外提供的一切资料,均需由部门负责人审批方能提供使用,对造成资料泄密或流失的将追究其责任。 三、负责研究矿区地质和水文地质规律,查清有关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处理矿区的重大地质和水文地质或水文地质疑难问题,指导矿山部编制矿井地质说明书。 四、对矿山部的业务从技术上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并监督执行各种地质规程、细则、规定执行情况。 五、参与矿山采区设计的审查,并每季检查一次各矿采区地质说明书、地质预报和水情地质灾害预报的可靠性。 六、制定每年地质工作计划,然后报送负责人审核和审批。 七、作业过程中的记录、计算、图件、报告文字都要进行认真校对,并履行签名手续。 八、编写地质工作都委托书,编制技术设计、施工组织

方案、费用预算,要有形式报告,工程结束要有竣工报告、验收报告、技术总结。 九、协助部门编制矿区防治地质灾害方案、工作长远规划,并组织落实检查。 十、协助部门编制、审查矿矿山防治地质灾害工程设计地质报告、研究处理有关的重大技术问题。抓好矿山“三书一总结”、地质及水文预测预报、储量管理资料工作。抓好防治地质灾害工程各项技术指标及工程的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第二节具体生产技术制度 一、矿山地质和矿山水文地质 1、矿山部负责全矿的地质及水文地质具体工作。严格执行规程及细则,及时收集整理基建、生产等不同阶段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对新开掘的井筒、石门、上下山、穿层巷道进行地质编录,绘制地质素描图。对特殊地质现象:如小构造,矿层变厚变簿、分岔、尖灭等除绘制素描图外,同时填绘到有关矿图上。 2、对新发现或揭露的涌水点进行涌水量观测,调查其周围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查清或推断水的来源。当可能威胁安全生产时,应立即发出水情地质灾害预报,以便采取预防或治理措施。对所观测到的资料应填绘到矿井充水性图上,并将数据立卡建帐,归档保存。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浙江跃马交通设施有限公司厂区后边坡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二O一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编制人:职务(职称)审核人:职务(职称)批准人:职务(职称)批准部门: 编制日期:二O一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施工组织设计目录 第一章工程说明 第二章施工总体布置 第三章材料、劳动力、机械 第四章施工总体设想 第五章组织机械 第六章施工进度计划 第七章施工方案 第八章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第九章工期保证措施 第十章安全施工措施 第十一章文明施工措施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措施 第十三章廉政建设保证措施 附: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一 劳动力计划表二 施工形象进度计划表三 临时用地表四 项目管理班子配备情况表五 项目经理简历表六 项目技术负责人简历表七 项目管理班子配备情况辅助说明资料表八

第一章工程说明 浙江跃马交通设施有限公司厂区后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位于淳安县千岛湖坪山工业园区内:6472平方;边坡总长约213m,最大高度约42米,坡度55~70度,坡向80~190度,处于欠稳定状态,受岩层面、节里面及坡顶松散层的影响,坡体中上部岩体叫破碎,在强降雨等不利条件下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为确保脚道路及过往行人构成较大威胁,故有必要及时进行治理设计及施工。因此,受浙江跃马交通设施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公司承担本边坡治理施工任务。 本工程主要工作内容:脚手架搭设、锚杆、挂网、喷浆。 本工程主要工程量为:边坡治理锚杆喷浆6472平方。 工程质量标准:合格。 合同工期:2013年月日至2013年月日,工程施工总工期为100天。 第二章施工总体布置 本工程开挖工期教紧。施工总体布置的原则:是集中统一指挥,合理布置施工工作面,在接到中标通知书后,利用七天时间进行施工准备工作。 施工总平面布置原则是在业主提供的招标文件规定的项目占地范围内进行布置。尽量节约施工用地,符合施工现场卫生及安全技术要求,力求施工管理方便合理布置。 一、临时设施的搭建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周边空地搭建临时生活区,生产区附近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8-10-01T17:31:11.2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作者:周立钧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行业发展迅速,社会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为进一步满足人们的资源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要加强资源的开发。 浙江煤炭地质局勘探二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行业发展迅速,社会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为进一步满足人们的资源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要加强资源的开发。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为地质活动增加,地质结构一旦发生改变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陷、坑洞等,要有效避免和解决此类情况,一方面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另一方面就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使用,提高地质灾害的安全防范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长效发展。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相关内容以及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频率;损害程度;防范措施 当今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中,人口增加,为充分满足人们的生存、生活需求,不同行业迅速发展,对于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在大大增加。资源开发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导致地质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地质灾害的面积不断扩大,灾害规模和灾害频率均在增加,对此,要综合实际情况,积极研究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防治措施,保证人工资源开发行为和开发活动的合理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地质结构方面的破坏和影响。考虑到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地质结构差异较大,人工作业活动对地质影响程度不同,产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及灾害规模均不同,需要针对性地采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进行积极的防治。关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应用也要根据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 一、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一)滑坡防治技术 在我国的不同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质结构不同,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也不同,其中滑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处理滑坡,需要以预防为主,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防治。导致滑坡的人工因素有多种,在灾害防治中,要控制好地表水,减少水体对坡体影响,在具体实施中,对滑坡区域的地表水尤其是外围部分地表水,控制在一定的边界内,可以适当修建截水沟,对地表水进行截留。如果在地势较低的区域,地表水较多,可以直接修建排水沟,排出水后,减少工程边坡受地表水的影响,也可以应用垂直孔来进行排水,对水平钻孔和盲沟进行支撑,然后疏导抽干水。滑坡防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水文条件和地质特征进行科学安排,确定好土体性质再改善土体力学强度。 (二)泥石流防治技术 在山区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在灾害防治的过程中,通常可以采用一定的绕避措施进行有效防治,但是因地势地形的问题导致绕避问题,可以运用排导技术进行预防和控制。对泥石流的可能影响范围进行勘察和计量,修筑排导沟,这主要是对泥石流进行分流和改道,减少泥石流危害下流区域的程度,有效避开农庄或者是庄家等。还可以采用拦挡技术,拦挡技术就是起到阻挡泥石流的作用,在沟道中修建拦砂坝,拦截固体砂石,阻挡较大石块冲击到下流流域,降低泥石流的危害程度。此外,还可以根据地区的自然情况,在泥石流下流流域修建专门的淤泥储备场,对泥石流的泥沙、石块等进行流量上的调节,防止泥石流流量过大造成对建筑物和植被等的破坏。 (三)崩塌防治技术 防治崩塌可采用的技术类型多样,包括修建护坡、护墙等,对可能存在崩塌风险的部分进行支撑、阻挡或者是进行崩塌物的拦截,这些均是较为传统的防护技术,但是应用效果明显,需要根据崩塌原因、崩塌现象等使用。随着现代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新型高效的崩塌防治技术也开始运用在实践中,例如SNS柔性拦石网的使用,在具有较大坡度的斜坡可以使用这种新型材料,对落石进行拦截,防治效果显著,在水电站和矿山等大型建筑施工中可以充分运用。崩塌灾害的产生多是与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连接在一起的,在植被缺乏、长期大量降雨的情况下,山石出现明显的解体,防治崩塌的过程中可以综合性的运用多种技术,有效防止和处理灾害情况,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对建筑、人等的危害程度。 二、其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生物措施 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的发生,多是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状况有关,在山区,由于过度的人工开采行为,导致植被破坏、引发各种地质灾害,对此,可以采用生物措施进行积极地防治。生物措施在地质灾害防治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措施,主要是指运用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等方式防治地质灾害。在生物性的种植中,补充和完善植被系统,使其能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减少水土流失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在运用生物措施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当地的水文条件进行分析,种植生命力强、能够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植被,可适当扩大植被的面积,形成较大区域的植被防护体系。 (二)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也是一种人工性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在岩土工程中应用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包括修建排水工程和截水工程等,两者在综合运用中,能够起到躲避作用,其他的还包括支护工程和遮挡工程等,对崩塌以及泥石流等起到控制和防护作用。工程措施的应用可以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对地质灾害可能危及的区域的建筑物进行加固,或者是在外围一定距离内修建防护栏、防护坡等也可以对建筑工程起到防护作用,其他的工程措施还包括卸载工程和压脚工程,此类措施的适用性强,对于切坡引发的滑坡以及排出地表水等均具有明显的作用,地质灾害防治效果显著。 (三)避让措施 在雨季由于降水量大、降水频次高,因而更加容易引发各种地质灾害,一旦在某个区域内存在变形斜坡会增加地质灾害的危害范围,对此可以采取避让措施进行防治。有关部门可以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对城镇区域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分析,制定应急预案,对相关人员和资产等进行转移,提前安置在准备好的避难点,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设置有效的避让点,是为了起到搬迁的作用,将这种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进行转移和避让,风险预警和风险规避的作用明显。但是设置的避让点需要采用就近的原则,否则搬迁成本过大,也不利于人员和资产的快速转移,避让措施和搬迁措施的综合运用才能够达到更好的地质灾害规避效果,也是属于人工性的防护措施,对于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

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规定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 规定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1、矿井地质工作是指在原勘探报告的基础上,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到闭坑为止的全部地质工作。矿井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煤矿地质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管理。 2、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矿井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相关地质报告、图件和台账。报告、图件和台账都应数字化、信息化,内容真实可靠,每年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图件的比例尺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 3、矿井地质类型每5年应重新确定。当矿井发生影响地质类型划分的突水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条件变化时,矿井应在1年内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 4、矿井应设立地测部门,配备所需的地质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建立健全煤矿地质工作规章制度。 5、矿井地质工作应当坚持“综合勘查、科学分析、预测预报、保障安全”的原则。

6、对重大技术问题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讨论,制定实施方案报请总工程师批准。 7、矿井应建立地质资料档案室,并由专人负责管理;资料要齐全、完整,分类妥善保存,便于利用。 8、矿井应组织或安排地质技术人员介绍继续教育或业务培训,每3年至少进行1次。 9、研究矿井地层、地质构造、煤层、煤质、瓦斯、水文地质和其他开采地地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开展地质类型划分。 10、查明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各种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做好相应的预测预报工作。 11、进行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地质观测、资料编录和综合分析,提供矿井建设和生产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地质资料,解决矿井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地质问题。 12、估算和核实矿井煤炭资源/储量以及矿井瓦斯(煤气层)资源/储量,掌握资源/储量动态,为合理安排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浅析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技术

浅析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技术 地质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自从人类有了可以查考的历史以来,先民们不断的寻求预测、勘查地质灾害的方法。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涵盖了各种地质地貌,也会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因此,探析地质灾害的勘查技术以及防治技术,是地质工作者工作中的重大研究课题。 标签:地质灾害勘查技术防治技术 1地质灾害的定义 论及地质灾害,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地质灾害。对于地质灾害的确切含义,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随着我国地质工作的深入,我们对于地质灾害的认识也进一步提高。总的说来,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地质环境,主要是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岩石圈及地壳表层,但它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部份也是众所公认的。 其二是强调致灾的动力条件,即因自然地质作用和(或)人为地质作用所形成的灾害条件,才是地质灾害。 其三是强调灾害事件的后果,关于这点有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地质灾害必须是使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灾害事件;另一种意见,出于地质灾害有突变与缓变类型之分,人类遭受生命、财产的损失,多半反映为突变类型的灾害事件,如地震、火山、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但属于缓变类型的灾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核污染等,灾害的发生、發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虽不直接造成人类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但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变化的长期影响所造成的灾害亦不能忽视。 总而言之,地质灾害的确切内涵应该是在自然或者人为地质作用下,在人类活动的地壳表层,产生的强烈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灾害性事件。其类型有突变型地质灾害和缓变型地质灾害,其发生将对人类健康和地球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2地质灾害勘查的原则和方法 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各种地质地貌复杂多变,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表现,并且在同一时间段内,容易引发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以往,对地质灾害的勘查研究,多是在发灾后以被动、应急、营救的形式进行工作,缺乏超前性、全面性、预见性,缺少总体控制。只有全面深人掌握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发展规律,及其类型、成因,才能有效地防治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