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素养的_冰山模型_韩雪屏

语文素养的_冰山模型_韩雪屏

语文素养的_冰山模型_韩雪屏
语文素养的_冰山模型_韩雪屏

文教学通讯

!""!?#

!韩雪屏

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

专家视点

栏目主持

刘远

$%&’()*’+%*,*’(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作为一门课程的目标理念,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认真地研究它的概念内涵、基本属性以及养成过程和评价标准。

“语文素养”首先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是十分丰富的。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过去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过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规定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然,过去大纲更注重具体的“能力”,而“课程标准”则更关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和发展。“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作出了如下的具体解说:“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个

解说中,显然“能力”仅仅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中还可以看出的是:这些要素显然不是处于一个层面之中的,不是相互平行并列的;它们在构筑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中的职能也不是等同的。这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级: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知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的习惯和语文行为的意志。作为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则涉及到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等。因此,我们又可以说:“语文素养”是一个

分层级的、成系统的整体装置。其次,语文素养还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当言语主体面临一项具

体的语文任务时,主体对这项任务是否具有积极的态度和热烈的情感,在投入这项任务时,能否调动起既有的认知结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碰到意料之外的困难时,能不能以坚强的意志坚持完成任务等等,这不仅是主体能否完成一项言语任务的动力源泉,而且是关系到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态度。在完成这项言语任务的过程

中,主体对于这项任务的具体感悟和思维水平,是能否顺利完成这项任务的前提;主体是否具备与任务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是能否顺利完成任务的基础。这些因素构成

了主体实施言语运作的具体机制。只有这些隐性的因素都调动起来了,都发挥作用了,人们才能看到形诸于外的、千姿百态的、主体的听、说、读、写的言语行为。这样,

我们就可以把语文素养的动态实

施过程大致划分为“启动———执行———操作”这样三个阶段。

再次,语文素养是一个逐渐养成和持续作用的过程。上述语文素养诸要素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由一个逐渐培育、

逐渐养成的过程。另外,各个要素之间又是相互浸润、互为营养的。例如,开拓了知识视野,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和提高文化品位。一般智力的发展,有助于语文思维的发展;语文知识可以为语文技能定向,有助于形成熟练的言语技能。再者,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还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它既不以入学之时为起点,也不以毕业之日为终

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将伴随一个人的终身学习过程;它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后劲”的学习动力,将在一个人的终身学习中发挥作用。

根据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如下模型:

对于这个模型的说明如下:第一,语文素养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运动系统。对这一系统的形象描绘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以平行四边形表示的语文素养的基础层面。其中包括言语

!""!?#语文教学通讯

$"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

情趣、文化品位、语言积累、智力发

展、个性人格等等。这一层面的各

种要素具有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在

主体面临某一具体的语文任务时,

它立即会进入启动状态,成为完成

这一语文任务的心理特征。

二是以三个椭圆形表示的连

续运作系统。其中动力层包含语文

学习动机、语文学习态度、语文学

习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这些要素

标示出言语主体在言语实践活动

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实施层是完成

言语任务的核心和关键,其主要因

素是语文感悟、语文思维、语文知

识和语文技能。这个运作系统的顶

部是言语操作层,是显露于外的

听、说、读、写言语实践活动。

第二,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是

一个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长互生

的过程。言语主体在完成各种不同

情境中的、具体的言语任务的时

候,都会不断地作用于语文素养的

基础层面,使其间的各个要素不断

地得以改善和重组;基础层面的各

个要素的增生和提高又不断地推

动语文素养的运作过程,提高语文

素养运作的质量和功能。

第三,语文素养的结构和运作

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语文环境之

中。我们用一个虚线方框来表示这

个语文环境。虚线说明语文环境是

开放的、是延伸深广的,因为语文

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

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素

养各个要素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

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认识为

前提的,是以最终适应社会生活对

语文能力的需求为目的的。因此,

努力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

资源是形成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的一个重要前提。

钟启泉先生在他新近编著出

版的《学科教学论基础》中指出: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目标,大

体有四个组成部分:!关心、动机、

态度;"思考力、判断力;#技能;

$知识、理解。这四个视点作为一

个整体反映了一种学力观。有人借

助“冰山模型”清楚地说明了这种

学力观的特色。假如有一座冰山,

浮在水面上的不过是“冰山的一

角”。这个浮出水面的部分可以比

作“知识、理解”及“技能”,而隐匿

于水面之下的不可见部分!占冰山

总体的"#$%&#$’才是支撑浮

出部分的基础。这就是“思考力、判

断力”和“关心、动机、态度”。正如

冰山由浮出水面与未浮出水面两

部分组成一样,“学力”也由显性部

分和隐性部分组成。“显性学力”是

靠了“隐性学力”的支撑才能存在

与发展的。

我们不妨借用这一引述,把上

述的图示称为:语文素养的“冰山

模型”。

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给了

我们哪些启示呢(

第一,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

作为语文课程的目的理念的形象

展示,它的实质在于倡导语文教学

应促进学生全面与和谐的发展。这

一目的理念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只

看到语文教学浮出水面的表层行

为,而应当指导学生深入广泛地打

好隐匿在水下的基础,练好支配言

语行为的“内功”。这一目的理念要

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

技能训练的倾向,强调在使学生获

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

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

价值观念。这一目的理念再一次说

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育,不

是语文教学的份外之事、可有可无

的伴随之事,而是语文教学的份内

之事,是多种因素综合、一体化的必

然结果。这一目的理念还将使语文

教师关注的对象升华到教育伦理的

层面,形成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语文教师应

对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起责

任,要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

性、主动性、差异性和持续性。

第二,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

必然会促进语文课程的建设和教

学实践的深入改革。一门课程目的

理念的变化,必然会带来课程实施

过程和方法的更新。语文素养的

“冰山模型”所显示的各种要素及

其间的关系,很难在以语文课本为

中心、以语文课堂为中心、以语文

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实

现。换言之,浮浅的池水,难以负载

巨大的冰山。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

展,要求语文课程的内容能够提出

基于生活真实情境的语文问题,能

够提供需要解决的具有一定复杂

性的语文任务,并以此启动学生的

思维,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的知识为解

决问题的工具。语文素养的形成和

发展,还要求语文教学应该设计

“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

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

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

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

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

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

供机会并支撑学习者同时对学习

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

总之,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应

基于学科,超越学科,面向真实世

界;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复杂

社会”!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

生的发展》’。

第三,“冰山模型”还启示我

们: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决不是

一朝一夕之事,也不一定具有明显

的阶段性界限。因此,需要各个学

段的语文教师们协同一致,连续贯

一的努力。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

阶段各门学科的学习基础,语文素

养的形成和发展,必将促进学科课

程的综合发展趋势,促进各科教师

的联手合作与及时交流。

!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

’专家视点

栏目主持刘远

%&’()*+(,&+-+()

中国学生发展科学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科学素养 201X年9月13日下午,在XX中学学术报告厅,刘校长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与思考的专题讲座。讲座中,刘校长从“核心素养的缘起、概念和内涵以及在生命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分析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尤其对实验小学特色的“生命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阐述。在这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指针,更让我明确了“价值观”,“思维方式”,“品格”是学生和教师应重点培养的学生的素养。教师应该关注的是“乐学善学”--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是“勤于反思”---学生学习的学法;是“数字学习”----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教师要在生命课堂中将“育人点位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倡导“三生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面就我在“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本学科教学内容想结合”方面的思考做一下阐述: 1、寓游戏于教学中,将游戏用于识字,拼音,课文学习中,充分利用孩子的年龄特性,分层次的组织游戏,通过游戏环节激发孩子乐学。 2、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应更承担起引领学生价值观的重任,并且要渗透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比如

对字、词、句的理解没要组织积极向上的词语和句子;对语文的知识课后有一个延伸,不仅教知识,知识背后更是人文的东西,简单的字、词、句、复杂的、儿歌,都要让孩子理解知识背后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多教给孩子正能量,积极价文中人物和观点,学会学习他人的优点,我觉得每节课后几分钟时间让孩子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一些正能量的做法或者做人的道理。 3、在回答问题,评价他人说法等方面加强核心素养培养,这不仅仅是对学习规范训练,更是价值观引领。 4、教师以身作则,多表扬优点,给学生一个导向作用。 5、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数学思维,语文的思维方式可以表现在说话的思维方式,评价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 6、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解决困难思维方式,多想办法,少抱怨。 7、“品格”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在说话,读书方方面面。

语文素养冰山模型

语文素养冰山模型(熊生贵) 启明按:这篇文章是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状元孙婧妍所写,孙同学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述了她是如何学习语文的,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启明看完这篇文章后觉得做事也好,为学也罢,要想取得成功,没有什么捷径,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才能出类拔萃。启明虽然愚钝,但是一直对书法有兴趣,常常听人介绍一个名家时说此人“遍临诸帖”,我想这和本文中孙婧妍所提到的“博览群书”是一个道理,因为有海量的课外阅读做基础,所以她能够做到在做阅读题是直接切中要害,写作文时更是名人轶事成语典故信手拈来,由此可知,很多事情,只有深深地扎进去,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本文原题叫做《语文漫谈》,启明是从前学而思语文老师张禾强(江湖人称“土鳖”)所创办的心灵之翼论坛转载过来,因为是培训机构,所以在论坛出现时题目变成了“语文148分是这样炼成的”,略显功利。希望大家在阅读时忽略这里的148分是怎样来的,而重点感受“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希望大家有耐心读完,好东西从来不属于浅尝辄止的人。 全文如下: 【土鳖注】在语文学习开始之前,我们必须认识的一些知识。土鳖读了之后,很是受到感动和鼓舞。一个掌握了语文真谛的孩子,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告诉世人,语文是怎样学好的。如此善举,也是语文的真谛。感谢王雨薇同学向土鳖推荐本文。

(应两拨人之邀写的文章,供需要的人没事时当消遣读。) A-开篇 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语基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题”,这样功利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国学、语言、文学大师,我不愿、不敢去想。 当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分数与素养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分数高的人,他的素养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特定某种类型的试卷需要的东西,而那类试卷之外,或许他是空白的;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那些积累足够他挥洒任意一张试卷了。【土鳖注:素养低分数高的人通常偶尔高分,是运气使然,其成绩极不稳定,不要作为模仿的榜样,否则会很惨。】 也就是说,如果要选择一个作为教育目标的话,那么,我认为培养高素养的学生比培养高分数的学生更重要。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教学目标,素养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要可靠得多。 说了很多话,还没有说到我理解中的素养。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其实一个学生有没有语文素养是很难看出来的。试卷有着固定的标准答案,一个凭死记硬背做出题的学生和凭自己发挥做出题的学生,在答案中是看不出来的,结果只是大家都拿了满分而已。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我会觉得他是有语文素养呢? 这就要回到开篇的两个问题:读书和写作。我认为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 B-关于读书

冰山理论与职业化素质

冰山理论与职业化素质 在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都会常常谈到“冰山理论”。何谓“冰山理论”呢?“冰山理论”为何如此著名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和著名作家海明威他们曾经在各自领域里所提出过的“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这个冰山的尖角,其实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那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正是因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我们再来看一幅真实的冰山图片。 拍摄这副相片的人,曾经在钮芬兰岛担任美商全球海域石油钻探公司的专案任务经理。为了确保作业安全,每当有“冰山警报”时,公司就必须派遣潜水人员以及任务专家,在所有冰山可能经过的路径海域尽快完成海况调查,并且依据调查报告调派越洋型拖船,待命将冰山拖离任何有可能危及作业安全的区域。 有一天海况出奇的风平浪静,海水清澈无比,阳光又正好是直接照射的角度,所以执行任务的潜水人员才得以拍摄到这幅冰山全貌的完美杰作!另据专家们估计,这座冰山的总重至少超过“三亿公吨”。 了解了什么是“冰山理论”,也看到了真正的冰山究竟是什么样,作为培训师和管理顾问,我发现冰山理论与企业员工职业化素质培训非常相关。我们先来看看如下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有经验的“海归”大受欢迎? 为什么有外企背景的人找工作相对容易很多? 为什么有些人学历低收入却很高?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能够得到赏识和重用? 为什么有些人工作总是有激情很快乐? 这些人身上究竟有哪些独特的“素质”呢?

素质体系的冰山模型

素质素质体系的冰山模型体系的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想必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的人都应该知道。 模型的核心意思是两点: 1. 人类表现出来的知识和技能只是冰山的一角,决定自身综合素质的是冰山下面的部分: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 2. 冰山以上相对好建设,冰山以下部分,相对难改变。 以上观点,由哈佛大学的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 )教授提出。 技能:skill ; 知识:knowledge ; 角色定位(价值观):Social Roles ; 自我形象:Self-Image ; 品质:Trait ; 内驱力/动机:Motive 。

以上,从上到下,习得(改变)难度越来越大,被感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技能比知识好学,价值观虽然难改变,但是也可以被调整或者自我调整,而最底层的“动机”的形成,现在普遍认为只和基因及童年因素有关,几乎无法改变。 所以现在有些理论认为冰山模型最下面应该还有一层基因,我们暂时就不讨论了。 由于篇幅的原因,只谈谈动机、价值观,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做太多论证,直接给结论。 麦克利兰及其弟子丹尼尔.格尔曼认为人类的动机分为三种: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Achievement 、)、亲和动机亲和动机亲和动机((Affiliation 、)、影响力动机影响力动机影响力动机((power )。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拿国粹举例子。比如说今晚打麻将,一个高成就动机的人,对他而言,赢钱与否最重要,是决定他心情的最大因素;而亲和动机强的人呢,对他而言和谁打麻将最重要,过程是否开心最重要;影响力动机强的人呢,如果你今晚打麻将不叫我,那我就不爽透顶了。 一般来说,职场上典型的模型: 第一种、所谓深v 模型,这种高成就、高影响、低亲和的:一般来说是「带领企业走出困局的开创者」,比如我觉得乔布斯大概如此:

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长安大学在校本科生科学素养调研问卷 随堂记录与数据统计 1、你是通过哪几个渠道了解时事新闻的 1、报纸杂志8 2、图书 5 3、广播 2 4、电视9 5、科学期刊 1 6、互联网12 7、与人交谈 6 8、其他 1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互联网电视等成为主要的了解新闻的渠道,而期刊图书等传统方式开始消落。就其原因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是科技的发展导致图书报刊等传统方式的没落;有人说是学校没有提供方便的阅读条件;还有就是大学生对期刊,图书等不太关注。 建议 1、有人建议在每层楼开设一个图书阅览室,便于大家阅读了解实事 2、有人建议定期给每个班发一些期刊来观看

2、你每周有几天通过下列大众传媒获得各种信息? 每天1-2天3-5天不接触 报纸杂志 1 4 2 1 图书 1 4 2 0 广播0 2 2 3 电视0 4 2 3 科学期刊0 2 2 3 互联网 6 1 4 0 从上面的报告看出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接触时事的方式。一方面说明说明互联网已经逐步走入大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表明网络开始过于进入大学生的生活,或许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尽管网络提供了大量信息,但传统读书看书应该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建议:限制网络应用,学校倡导多读书看书的氛围,为学生多提供一些书本资源。 3、在过去一年中,你参加过以下科普活动吗? 没听说过不知道 参加过没参加但听说 过 科普周(节、日) 1 5 3 1 科普宣传车 1 6 3 0 科技咨询 3 2 2 2 科技培训 2 5 2 1 科普讲座8 2 1 0

从报告看出,大学生参加活动的数量很少。但可以看出学校的宣传是到位的,而学生参加的激情却很小。究其原因,我们大部分人一致认为是大学生的心态出了问题,表现出对群体活动,独立活动,表现出排斥,缺乏当代大学生的朝气与活力。还有小部分人说因为学习压力过重,导致没有精力去参加活动。 建议: 1、学校加强活动参与的鼓动,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并去参与活动。 2、开设活动周或活动月,在此期间减少学业压力,是学生有精力去参与活动。 4、在过去一年中,您去过下列公共场所吗?如果去过,请问您去过几次?如果没去过,主 要那个原因造成的? 去过的次数A.1-2次B.3次及以上没去过的原因: A.本地没有B交通不方便C.门票太贵D.缺乏展品E.不感兴趣F。不知道在哪里? 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aaaaaaaaab c 科技馆等科技场馆baaaabb feaff 自然博物馆aaaaba beffb 公共图书馆aabbbabba e 美术馆或展览馆aaaaa bceeeeb 科普画廊或宣传栏aaabaaba ffe 图书阅览室abbbbababbb 科技示范点或活动室aaaa aafaaff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学校图书馆等去的较多,对科技馆,科技示范点等地方去的很少。去的很少的原因包括不感兴趣,门票贵等。这显示了当代大学生除了对书本知识依赖外,缺乏对科技,艺术的关注。如果长此下去会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建议: 1、学校组织免费的参观,旅游;或廉价的参观旅游。来提高大家对科技艺术的激情与爱好

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 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简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 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 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 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 “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 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 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 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 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 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人的素质的六个层面 1、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 型与经验型信息2、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 识完成某项 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 识的掌握情况3、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基于态 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4、自我概念, 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5、特质(性格),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品质与动机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工作状态。6、动机,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其中第1、2项大部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我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可以通过考察资质证书、考试、面谈、简历等具体形式来测量,也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办法来提高这些素质。第3、4、5、6项往往很难度量和准确表述,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只有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影响到工作时,其对工作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考察这些方面的东西,每个管理者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但往往因其偏好而有所局限。管理学界及心理学有着一些测量手段,但往往复杂不易采用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科学教育概论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第二讲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第三讲西方 理科课程的发展第四讲科学探究 第五讲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六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参考书目: [1]魏冰.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理科课程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3]马来平,常春兰,刘晓.理解科学:多维视野中的自然科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科学素养的含义科学素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素质教育与科学素养 第一节科学素养的含义 科学素养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是指向所有的或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但由于其本身的教育口号的特征,对科学素养具体内容的理解可能会因为而异。从理科课程的角度来看,它一般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素养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这里主要是从学校理科课程的角度来讨论这一概念。据Bybee(1997)考证,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Conant J.)。柯南特在1952 年出版的《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里首次使用这个词。正像这本书的书名所表明的,柯南特把科学素养定位于普通教育的层面上,这为后来的科学素养的研究定下了基本调子。也就是说,科学素养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是指向所有的或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有必要指出的是,柯南特是在大学普通教育(通识教育)的层次上讨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真正把科学素养引入基础教育的是美国著名科学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Hurd P)。 早在1958 年,赫德就在美国《科学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启示》的文章。正像这篇文章的标题所表明的,作者把科学素养作为一个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建议。更为有意义的是,在这篇文章里,赫德明确提出科学素养是指向公民而非专业人士的。他指出,“稍微多一些理解科学的发展力量和现象对当今公民来说是必要的。科学教学不能再被当作少数人的奢侈品”(Hurd,1958)。近半个世纪以来,赫德致力于科学素养运动的推广和科学素养概念的诠释,在不同时期都发表了针对这一主题的文章。几乎在所有的这些文章里,赫德对科学素养概念的解释都是建立在普通教育的层面上。例如,在1987 年的一篇文章里,赫德针对20世纪60年代理科课程改革失败的原因,深有感触地指出,“科学素养的度量就是文化意识的度量。传统理科课程把学生当作

冰山模型来源、理论及启示

1895年,弗洛伊德与他人合作发表了《歇斯底里研究》,“冰山理论”从此走上了心理学的舞台。该理论认为,人格可见的只是浮在水面的部分,看不见的却是冰山下那巨大的部分,正是这看不见的水下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包括厚道、奸诈、人际斗争等),看不见的水下部分是人格冰山的基础。 “冰山理论”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能力素质模型建设中,一直到1973年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能力素质冰山模型”。能力素质冰山模型认为,支持一个人取得业绩的能力素质模型由6个要素构成: 1、知识: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所拥有的事实型和经验型信息。 2、技能:个人结构化地运用知识来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 3、社会角色: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 4、自我概念:个人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 5、特质: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发应。 6、动机:个人对某种事物的持续渴望,进而付诸行动的内驱力。 其中第1、2项大部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我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可以通过考察资质证书、考试、面谈、简历等具体形式来测量,也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办法来提高这些素质。第3、4、5、6项往往很难度量和准确表述,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只有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影响到工作时,其对工作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考察这些方面的东西,每个管理者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但往往因其偏好而有所局限。招聘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

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果没有良好的求职动机、品质、价值观等相关素质的支撑,能力越强、知识越全面,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会越大。 基于能力冰山模型,有学者也从特征的角度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属于裸露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这部分是对任职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这一部分也称为基准性素质。基准性素质是容易被测量和观察的,因而也是容易被模仿的;换言之,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习得。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属于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的素质,这部分称为鉴别性素质。它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职位越高,鉴别性素质的作用比例就越大。相对于知识和技能而言,鉴别性素质不容易被观察和测量,也难于改变和评价,这部分素质很难通过后天的培训得以形成。 小启示:1、冰山模型的这两部分性质就类似于能量、能力的概念,能量是与生俱来的,而能力是后天培养的。把能量用弹簧来比作的话,有的人可能只有几十公分,有的可能长达几公里,而且能量也有多种属性。冰山之下的性质各有不同而且难以测量,这也就要求我们认真的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让“能量”发挥到极致。对于自己来讲,也要做到自知,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方向。2、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而是一个全方面的深度修炼。修炼的路线可能是: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

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

什么是冰山模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人的素质的六个层面 1、知识(Knowledge):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 2、技能(Skill):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 3、社会角色(SocialRoles):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 4、自我概念(Self-Concept):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 5、特质(Traits):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品质与动机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工作状态。 6、动机(Motives):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

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 其中第1、2项大部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我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可以通过考察资质证书、考试、面谈、简历等具体形式来测量,也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办法来提高这些素质。 第3、4、5、6项往往很难度量和准确表述,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只有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影响到工作时,其对工作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考察这些方面的东西,每个管理者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但往往因其偏好而有所局限。管理学界及心理学有着一些测量手段,但往往复杂不易采用或效果不够准确。 冰山模型的素质层级 招聘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果没有良好的求职动机、品质、价值观等相关素质的支撑,能力越强、知识越全面,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会越大。根据冰山模型,素质可以概括为以下7个层级:

能力素质模型&岗位任职资格-喻春林

能力&岗位任职资格讲师:中国知名企业集团-首席人才官 (CHO)喻春林 2012年

议程 一、能力素质模型的定义 二、能力素质模型的意义 三、能力素质模型设计 四、实现能力素质模型与岗位任职资格对接方法

素质的提出 ——为什么要关注素质? ?企业是选对人重要还是培养人重要? ?哪些是决定与影响个人绩效的因素? ?个人能力与绩效结果之间为什么会出现差异??什么指标对预测工作绩效最有效? ?如何寻找产生高绩效的员工,提高员工的适岗率??如何看人不走眼? ?“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

企业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更应该是能力的组合。

容易发现容易发展是高绩效的必要条件,但不足够不容易发现不容易发展对长远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些特征和行为: ★易于观察并可衡量 ★可发展★是在既定岗位推动更佳绩 效的要素●Social Role ●Self ●-●Image ●Trait ●Motive ●Skill ●Knowledge ●Expert ●I Am Smart ●Persistent ●Personal Achievement ●Healer ●I Help People Help ●Themselves ●Accurate Empathy ●Resourceful Power 技能知识Competency 能力社会角色 自我形象特质 动机带动他人共同进步理解他人提供建议并执行我高标准严要求个人成就坚持不懈我遵守标准执行上层决定高绩效员工普通绩效员工能力的定义:聚焦于区别绩效优异的领导者/员工和普通的领导者/员工的那些可观察、可衡量的行为或个性特征 素质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

能力素质冰山模型不为人知的奥秘 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能力素质冰山模型被众多管理者所熟知,但也许并不知道冰山模型中还隐藏着工业时代发展的解码。 为何这样说?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冰山模型在工业时代提出,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二是因为能力素质冰山模型本质是对“人”的解构,因此只要能把“人”清晰解构出来,就能掌握工业社会发展规律,这些解码就隐藏在能力素质冰山模型中,解开冰山模型的奥秘就能知道工业时代发展的“前生”“今世”与“未来”,互联网时代什么样?工业4.0为什么迟早到来?一切答案尽在其中。冰山模型隐藏的奥秘 能力素质冰山模型最早用于人才选拔,通过对“人”的能力素质分析,甄选适合组织需要的人才,因为能力素质决定“人”是否能够获得组织预期的结果。这就形成一个潜在逻辑: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素质就会产出什么样的劳动成果。能力素质其实给出了“人”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冰山模型从根本上揭示出工业社会是如何发展的,前提是所处的时代能够把冰山模型解构到什么程度,因为冰山模型并非让人一目了然,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 能力素质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露在表面能够看到“冰山之上”的部分,基本上体现出“人”的外在特征,不需要深入接触,通过简单观察分析就能识别,例如“人”的知识水平、从业经验、技能水平等;另一部分是深藏起来看不到的“冰山之下”的部分,必须深入接触,通过系统分析才能识别,例如“人”

的态度、价值观、自我形象、特质、动机等,“人”的能力素质是指整个冰山,冰山模型决定了“人”的最终行为结果。从冰山模型可以发现,越是“冰山之上”越便于识别、易于改变,越是“冰山之下”越难以识别,不易改变,但是主导“人”的行为却是“冰山之下”的部分,而且越是深层次,影响效果越明显。 冰山模型形象的反映出人类在工业时代的价值创造活动特点,对“人”的认知从“冰山之上”一直到“冰山之下”,人类也从1.0时代逐步迈向4.0时代。1.0时代认识了“冰山之上”的部分,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能够进行机械化生产; 2.0时代除了“冰山之上”的部分以外,又认识到了态度、价值观、自我形象等“冰山之下”的浅层次部分,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能够进行工业化制造; 3.0时代向“冰山之下”继续延伸,认知了“人”的“特质”,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能够进行网络化创新; 4.0时代将认知冰山模型最深处的“人”的“动机”,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将能够进行个性化创造,这就是冰山模型不为人知的奥秘。如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处于3.0时代,展望4.0时代,而中国也开始摆脱2.0时代的特征,开始迈向3.0时代,“创新”就是3.0时代的典型标志。 互联网时代天道不酬勤 对于中国而言,开始告别2.0时代,3.0时代的使命展现在眼前,而互联网时代则是3.0时代的“缩写”。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将由冰山模型中的“特质”所体现。“特质”一词在汉语中还可以表达为“天赋”之义,这样更容易理解。世上没有相同的“人”,就在于“人”与生俱来的天然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天然差异就是“天赋”,冰山模型告诉人们如果能够把“天赋”充分发挥,“人”在互联网时代将会更容易取得成功。

招聘战略:面试三板斧

知道我是HR的朋友经常好奇我是不是会相面。每次我都让对方失望地回复:不但不会相面,星座也搞不清楚有哪些。接下来的问题显然是,那你怎么面试呢?如果我试图从冰山模型水面之下的“素质”开始讲起,三分钟后大概听众就放弃这个好奇心了。面试是一门科学显然仍是少数人的理想主义信仰。 优秀的公司对于面试方法论都是非常重视的。在麦肯锡工作时,所有的面试官都是要被培训、认证,还要和资深面试官ROLE PLAY,通过考察后才可以“持证上岗”。即使上岗以后,初级面试官是不能自己随便出面试题的,要通过Case Library里的案例来考察候选人,并严格按照指定的考察角度打分评价。到了谷歌,作为Hiring Manager的你,即使已经通过了面试培训,也只是获得了写面试报告的资格。真正的面试决定都是由Hiring Committee来做的。桥水创始人Dalio在《原则》里提到,他用自己的员工当小白鼠,尝试了简单至MBTI复杂到HOGAN的各种测评工具,还通过员工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反思检视对员工选聘的考察方法。 虽然我们所在的公司往往非常强调人才引进的重要性,“招聘就是战略”的牌子挂在每个管理者的心里,可是当你和HR一起面试时,你自然会意识到现实非常骨感,有章法的面试官真是凤毛麟角的。作为HR从业者,我没有资格要求“面试官必须要经过认证”,也

觉得“帮助管理者告别平庸”的口号太偏高调。但是如果有HR对科学的招聘决策感兴趣,我愿意跟大家分享一套简单可操作的面试实践工具——洞察面试三板斧。通过多年实践、反思和总结,希望提供给那些感兴趣思考也乐于尝试的面试官们。 研究表明(Ambady and Rosenthal, “Thin Slices”),绝大部分的面试结论都是在面试的前三到五分钟得出的。后面的面试时间更多是用来帮助面试官坚定自己的偏见判断(心理学家称之为Confirmation Bias)。The important first impression in a job interview这篇文章跟踪了2000个面试,居然发现面试官前10秒钟的判断和最后的面试结果基本一致。作为一个老面试官,我第一想呼吁的是千万别着急下结论,也就是所谓的坚持你的判断(Hold Your Judgement)。请你坚持用完这“洞察面试三板斧”,再下结论不难。 洞察面试第一板斧:Drilling Down 我们通常会让候选人介绍他的经历,即他做过什么事情(而不是他觉得自己可以做什么)。比如一个候选人的简历上写到他做过一份公司分析报告,如果候选人应聘的岗位是一个研究岗位,我们可以选择这样一个相关的experience去考察他是否是一个优秀的研究员。

面试中问三个问题覆盖冰山模型

作为面试官,在结构化面试中,可能会设计很多问题。但因面试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面试时,问题不一定要多而一定要精。有三个问题是一定要问的,而且通过这三个问题基本可判断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是否合适。 一、请描述上份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要求达到的绩效结果? 这个问题可判断求职者过去的工作内容及经历是否与招聘岗位的工作经验要求相匹配。如果求职者过去的工作经历与招聘岗位经验要求不符的话,除非考虑对应聘成功者进行培养,否则可尽快结束面试。 二、在上份工作中,主要工作业绩或贡献都有哪些?是如何达成的? 一个优秀的员工,在职期间都会有不错的工作业绩。这个问题主要来判断求职者在原单位是否有好的绩效表现。如果求职者含糊回答或给的答案毫无亮点,那么可以考虑放弃。如果求职者能毫不犹豫立刻给到答案,那么可就他的答案进行用“STAR” STAR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S表示situation,就是情况, T表示task,就是你要做什么, A是action表示你做了什么事情, R就是最后结果(result)。 意思就是说你在面试的时候,你要把什么情况,做了什么task,你在中间承担了什么事情,最后结果是什么要说清楚。 通常来讲,如果一个人能把这样的事情说清楚,就能使用人单位能搞清楚你的水平,你在中间起的作用大体上是什么样,这是对专业人士的一个考察。 那么对于学生来讲的话,往往的话他并没有工作经历,可能会有些实习经历,那么其实STAR法则也基本上是适用的。这包括他学习的时候从事了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就我所知的话,科大有像编程比赛啊等活动,那么在这中间同样我们也是可以用STAR法则去衡量一个人做了什么事情。所以对同学们来讲的话,他们在学校里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多考虑一下STAR的条件,那么他就容易进步,而且他在给面试官陈述的时候就能够让面试官知道你做了些什么事情以获得别人对你的认可。事实上我们在面试的时候往往很多失败的面试者经常是因为不是用STAR的原则去陈述他做的事情,要么说的过于简略,要么就是说的偏了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就fail, 方式进行深挖。一方面判断业绩真假,另一方面通过其过程描述来分析他具备的能力素质。 三、在过去几份工作中,离职的原因都是什么? 如果面试官善于挖掘、分析、判断。可从求职者的离职原因答案中得到许多深层次的信息,也就是冰山模型隐性部分。当然,现实中,大部分求职者在应聘时回答的离职原因并不一定真实。所以需要去面试官进一步挖掘。比如当求职者说他离职的原因是因为离家太远

冰山模型面试实操篇

冰山模型面试实操篇 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当时的他,绝对没有想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冰山模型仍然是人力资源领域招聘人才的风向标。 冰山模型的六个层级 冰山模型经过发展和不断的更新迭代,成功的应用于各大领域。 目前,我们熟知的人才测评的新冰山模型主要有六个层级。从上往下依次是 知识:指在特定领域了解的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指运用知识完成具体工作的能力。 价值观、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对职业的预期和对事物的看法。 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认识(性格,特长,优势,劣势等) 个性品质:指一个人持续而稳定的行为特性。 动机:指人内在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 其中,知识和专业技能属于“冰山以上部分”,这部分容易了解与测量, 而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个性品质、动机属于“冰山以下部分”,这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说到冰山模型,专业知识强点的HR都能如数家珍,但又有多少HR在招聘的过程中科学的运用了冰山模型,真实有效的探测到了候选人的胜任力呢? 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看看冰山模型在面试中该如何一一考察。

冰山以上部分的考察 冰山以上部分属于外在表现,在招聘过程中测量相对比较容易。 知识层面的问题通常用笔试的方式去考察。比如技术研发类岗位,由于对相关专业知识水平要求高,很多公司会设计笔试题目,题目类型多是岗位需要解决的技术性问题。 有些岗位专业理论知识复杂,HR对于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认知不够,导致在面试中对候选人的专业知识判断失误,常常HR认为合适的候选人到了用人部门面试时得不到部门的认可。 因此,对于知识层面的考察,建议用人部门主导,人资部门协助。 专业技能的考察,在面试中常见的误区有面试官根据候选人的学历、证书等认为理论知识掌握好的人必然会有之匹配的技能;过往在其他公司表现优秀的人肯定拥有现招岗位的技能;在面试中谈吐优秀,回答问题头头是道的人肯定能在工作中大放光彩。 但将人员招进来之后才发现,那些面试中感觉技能棒棒的人员在工作岗位上资质平平,和公司给的薪资完全不匹配。 那么,如何来考察候选人的技能水平呢?第一种方式是直接将实际工作的某部分交由候选人去做,比如文字类岗位,可直接让候选人出策划写方案,交由用人部门判断其真实水平;第二种方式是采用结构化面试,通过候选人过去的行为预测未来的行为。

能力素质冰山模型不为人知的奥秘(杨少杰)

——本文观点基于组织形态管理理论 能力素质冰山模型不为人知的奥秘 文∣杨少杰(ID:yang-shaojie) 当中国刚刚感受到互联网时代的气息,还没来得及搞清“大数据时代” 如何认知未来?虽然众说纷纭,但并非没有规律,否则也不会提出这些概念。在 “智能化时代”这些概念时,“工业4.0”“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又接踵而至,让人们的思维立刻处于“换挡期”,感觉跟不上时代节奏,在众说纷纭之中不得不思考未来到底是一个什么时代?其实对于这些概念的思考,重点不在并于未来是什么?而在于现在要“变”什么,怎么“变”?这一点对中国正在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尤为重要,否则探讨什么时代有何意义?如果背离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都会停滞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有可能变成“永恒”时代。 笔者看来,无论未来是一个什么时代,终究是“人”的时代,就怕不是“人”的时代,因此只要认识“人”的变化规律,就能掌握时代发展的解码。这个解码就隐藏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能力素质冰山模型中,解开冰山模型的奥秘就能知道工业时代的“前生”“今世”与“未来”,互联网时代什么样?工业4.0为什么会迟早到来?一切答案尽在其中。

冰山模型隐藏的奥秘 是对“人”的解构,也是对“人”的全面认知,而这恰恰冰山模型最早用于人才选拔,通过对“人”的能力素质分析,甄选适合组织需要 冰山模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露在表面能够看到 “冰山之上”的部分,基本行为却是“冰山之下”的部分,而且越是深层次,影响效果越明显。 能力素质冰山模型本质是一组探索工业时代发展规律的解码。 的人才,因为能力素质决定“人”是否能够获得组织预期的结果,指出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素质就会产出什么样的结果,能力素质其实给出了“人”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冰山模型的奥秘在于揭示了工业社会发展的规律,前提是所处的时代能够把冰山模型解构到什么程度,因为对能力素质冰山模型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能力素质冰山模型 上体现出“人”的外在特征,不需要深入接触,通过简单观察分析就能识别,例如“人”的知识水平、从业经验、技能水平等;另一部分是深藏起来看不到的“冰山之下”的部分,必须深入接触,通过系统分析才能识别,例如“人”的态度、价值观、自我形象、特质、动机等,“人”的能力素质是指整个冰山,冰山模型决定了“人”的最终行为结果。从冰山模型可以发现,越是“冰山之上”越便于识别、易于改变,越是“冰山之下”越难以识别,不易改变,但是主导“人”的

美国科学素养导航图简述及启示

美国科学素养导航图简述及启示琚四化 符太胜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10097) 科学素养“导航图”(strand map s)是由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开发的一种图示模型。其目的是作为2061计划主体项目的一个配套工具,帮助教育者理解和使用学生将要学习的特定内容。 1 开发背景 科学素养导航图是伴随《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和《科学素养基准》的制定而产生的。一开始,2061计划就意识到需要去描述形成成年人科学素养的概念步骤。在《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完成之后,2061计划组织了六个小组去设计相应的课程模型。在开始设计之前,六个小组都是通过“作图”来描述观念和技能是如何从幼儿园到大学之间的发展的,并且很快就开发一套达到素养目标的先导性前提知识达成了共识,这就产生了《科学素养基准》。虽然科学素养基准并没有开发出相应的图示框架,但却引起了设计者对基准之间连接的注意,并最终根据基准开发出了导航图。 在导航图设计者看来,从初级学校到高级学校,学生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他们以前所学的基础之上,现在的学习,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教育者都需要了解学生在不同的年级,甚至是不同的学科之间所学观念和技能如何依赖于或者支持别的观念和技能,否则教师教给学生的不过是一堆孤立的和贫乏的理解。科学素养导航图的目的就在于帮助教育者理解学生被期望在不同年级学习的东西,并且帮助他们去设计连贯和综合的课程、教学和评价。 2 导航图组成 科学素养导航图主要依据《科学素养基准》里的科学教育基准而制定。如图1所示,是大主题生命环境中的次级主题细胞和器官的导航图[1]。 科学素养导航图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2.1 基准(bench marks) 基准指学生在经过某个阶段学习之后,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必须达到的水准。如图1中的“大部分物体都由部件组成”。基准是导航图的基本成分,导航图本质上就是描述学生对组成科学素养的观念和技能的理解如何随着时间而发展,这种发展就构成了各阶段的基准。导航图里的基准包括两种,即知识基准和技能基准。知识基准指一般性的知识要求,如图1中的基准都是知识性基准。技能基准指技能领域内的基本要求,如“根据事物的数量、形状、重量、颜色、运动等来描述和对比它们”。在一个导航图里,可以同时存在两种基准,也可以只有一种基准。 2.2 连接箭头(connecting arr ows) 如图1中基准间箭头所示。连接箭头用来表示一个基准的完成有助于另一个基准的实现。在导航图里,一个基准可能有助于另外一个基准实现,也可能有助于多个基准实现。相应的,一个基准的实现有时可能需要多个基准的支持。而基准间的连接则是建立在客观事物的逻辑联系和关于学生如何学习的认知研究基础之上的,如认知研究表明,为了理解地球的形状,学生理解一个先前概念“地球重力”,对他们理解生活在“球背面”的人为什么不会掉下去就很重要。因此,就有一个箭头从理解地球重力指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有时这种箭头是双向的,表示基准间的支持是相互的。当缺乏特定的认知研究时,基准间的连接就是根据一般的认知原则来设计,如先具体后抽象,先简单后复杂。可见,这些连接本身就是科学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 2.3 标志块(labeled strands) 在导航图中,少量的一些主要线索被抽出来,作为标志块,如图1中下方“细胞差异、结构、分裂”。标志块的用处在于帮助读者发现导航图中的事物(主要的概念或事实),理解导航图的内容。标志块位于导航图的下方,在标志块的正上方,通常就是相关的基准。虽然标志块能帮助读者理解导航图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标志块就能使读者明确清晰地了解内容,标志块只是给读者以大致的印象,并且它通常也并不贯串整个导航图。 2.4 年级范围(grade ranges) 如图中水平线及其左端数字。年级范围表明了什么时候决大多数学生应当能够达到这些基准,如图1K-2(幼儿园到小学2年级)之间,在这一部分,学生要达到的基准就是知道“大部分物体由部件组成”和“放大镜可以帮助人们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基准的年级范围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经验,获得基准的年级可以上下波动。另外,由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相同的年级范围内,通常存在多个基准。除非基准之间有连接,否则我们不能根据它们所处的垂直高度来判断其难易程度。 3 导航图的功能 ? 1 ? 2005年第6期(第11卷) 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 on

面试的冰山素质模型

面试的冰山素质模型 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后,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博士(Lyle M·Spencer,Jr·& Signe M·Spencer)从特征的角度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 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属于裸露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这部分是对任职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这一部分也称为基准性素质(Threshold Competence)。基准性素质是容易被测量和观察的,因而也是容易被模仿的;换言之,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习得。 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属于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的素质,这部分称为鉴别性素质(Dif-ferentiating Competence)。它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职位越高,鉴别性素质的作用比例就越大。相对于知识和技能而言,鉴别性素质不容易被观察和测量,也难于改变和评价,这部分素质很难通过后天的培训得以形成。 在招聘活动中,可以参考利用冰山模型而进行面试程序安排,应该是可行的。比如将面谈结构化分为:1、知识:主要为本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笔试来完成,但是需要准备和设计好笔试题目,比如财务笔试、政治时事测试等。 2、技能:本岗位工作开展所需要的实际技能,比如需要掌握AUTOCAD、CATIA等,也可以通过笔试或实际操作来实现,但也可以通过面谈来实现。 3、角色定位:狭义的定义为职业发展兴趣和倾向,即是一个人想要做什么。比如可以根据以往的职业发展稳定性来考虑判定其角色定位的清晰与否。 4、价值观:即是个人品质,即对自我的认识(比如乐观、自信)和对事物和工作的看法(比如关注细节,注重团队合作等),可以设置参考项正直、诚信、拼搏、学习、艰苦奋斗、团队合作、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等来作为判定项。 5、动机:动机的定义为最深层次的需要和需求,比如一个人他的动机就是稳定工作快乐生活,另外一个人的工作动机就是高付出高回报,还有人高付出高成就感。这些是判定一个人是否能够适合即将招聘的岗位的决定性因素,只有这个岗位、团队和这个组织的工作文化和这个人的内在动机一致的,那么才能够使这个人发挥最大的绩效。 6、离职原因:韦尔奇说过,如果让他只为面试者一个问题,那么就是“你为什么离开上家公司?”,如果问第二个问题,是“你为什么离开上上家公司?”,可见这个离职的重要性,但是这个是和第5条重复的。 7、其他:其他因素是公司和岗位的特殊性决定的,比如有些公司不要某区域的人,有些岗位不要女的等,有些人是总经理推荐来直接上岗的,都是企业实际,不得不考虑。 总之,使用以上7条来对面试者就行面谈,基本就比较全面了。但是前提是,每个面试官应该对岗位情况比较熟悉,知道此岗位需要的具体各个层面的要求是什么。有些朋友会说,这个要任职资格了,其实如果有了自然好,如果没有也没有关系,都那么冠冕堂皇的去招聘,咨询公司肯定高兴了(有项目做了),只要对公司、业务和岗位所在的团队了解一些,按照这7个方面进行面试,也是可行的。 美国学者斯潘塞于199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人的素质的六个层面 1、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