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基础小纸条

经济基础小纸条

经济基础小纸条
经济基础小纸条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

1、资源配置的含义和基本方式;

含义: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的配置到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基本方式:市场的方式和计划的方式

2、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含义及其区别;(1)计划经济的含义:就是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一种经济体制。(2)市场经济的含义:就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一种经济体制。(3)区别: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和各种资源都为国家所有或主要为国家所有,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政府对企业不直接进行干预。

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比较。

(1)计划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①信息条件、②激励条件、③偏好条件(2)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①规范的市场主体;②完善的市场体系;③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④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3)市场经济的特征:相互独立的企业拥有完全的经营决策权力,个人也拥有比较充分的消费和就业选择的权利。(4)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①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②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③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④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一整套法律体系的约束下进行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①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出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②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3、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任务

目标: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任务:①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③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④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⑤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⑥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4、现代企业制度的涵义、特征和内容

(1)特征:企业的资产所有权与企业的资产控制权、经营决策权、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权相分离。(2)内容:①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②有限财产责任制度;

③法人财产制度;④法人治理结构

5、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公司制

6、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内容

指企业内部权力机构的设置、运行以及权力机构之间的联系机制。其核心内容是在企业内部构造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既能使经营者充分的行使权力,又能使出资人对行使权力者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7、所有制理论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内容(1)所有制理论:分为公有制、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三种形式。

①公有制:全民所有制:现阶段,我国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

的实现形式;集体所有制:另一种形式: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

②私有制:个体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外资

经济。③混合所有制:重要形式是股份制。

(2)现代产权理论:

①产权的基本特征:独立性、排他性、流动性、

可分性②判断产权完整与否:拥有的权力具有排

他的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自由的转让权。③

产权制度的特征: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

格、流转顺畅。④产权制度的功能:确立排他性

的产权关系,界定交易界区;确定产权主体的行

为边界,规范交易行为;界定财产的最终归属;

明确产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⑤产权制度的核

心:明晰产权

第二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市场需求

1、需求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含义: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

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影响因素:①消费者偏好;②消费者的个人收

入;③产品价格;④替代品的价格;⑤互补品的

价格;⑥预期;⑦其他因素。

2、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的含义和内容;

需求规律:价格和需求呈反向变化的关系。

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价格变

化具有两种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二、市场供给

1、市场供给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含义: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

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影响因素:①产品价格;②生产成本;③生产技

术;④预期;⑤相关产品的价格;⑥其他因素。

3、生产成本的基本概念

生产成本降低,意味着利润的增加,则供给就会

增加,反之,如果生产成本上升,供给就会减少。

三、均衡价格

1、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的含义

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互相抵消

后达到的价格水平;在均衡价格下的供给量就是

均衡产量。

2、市场均衡价格变动的原因

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市场上的供求

平衡都偶然的、暂时的、相对的。

3、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

(1)最高限价分析:其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利益

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属于政府对市场

的干预。具体情况为:出现最高限价时,市场供

不应求,出现短缺现象,就会出现严重的排队现

象。当政府监管不力时,就会出现黑市交易和黑

市高价;以次充好、缺斤短两等变相涨价的现象。

(2)保护价格:其目的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

持某一产业的发展。例如:农业。当实施保护价

格时,出现生产过剩,如果没有政府的收购,就

会出现变相降价或黑市交易等问题。

四、价格弹性

1、各种价格弹性的涵义、公式和类型

含义: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

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

的比率。

公式:E d =△Q/△P*P/Q Es和E d一样

类型:E d>1;需求富有弹性

E d=1;需求弹性单一

E d<1;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

2、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①替代品数量和相近程度。替代品多,需求价格

弹性大。②商品的重要性。若是生活必需品,需

求价格弹性小;若是高档贵重品,需求价格弹性

大。③商品用途的多少。用途越多,需求弹性就

越大。④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关系。时间

越短,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小。

3、需求价格弹性在企业价格决策中的应用

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①如果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价格上升,销售收入

增加;②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价格上

升,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销售收入增加;

③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等于1,价格变动不会

引起销售收入变动;这就是企业实行薄利多销策

略的一个主要理论基础。

第三章生产成本和市场结构

一、生产成本

1、成本的含义;

成本:又称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企业所购买

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指出。

①机会成本②显成本与隐成本③经济利润。企业

对隐成本的支付称为正产利润。

2、各种成本函数

短期成本函数:C=b+f(q) 固定成本加上可变成

长期成本函数:C= f(q) 只有可变成本

总成本:TC=TFC+TVC 边际成本:MC=△TC/△Q

增加一个单位产量使总成本的增加额

注:管理人员的工资属于固定成本。

二、市场结构的类型及其划分标准

1、市场结构的含义及其划分依据

含义: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

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

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

划分标准:市场上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竞争程

度高,则垄断程度低。

划分依据:①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

目;②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

度;这是区分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主

要区别。③进入障碍的大小。

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

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2、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的特征

(1)完全竞争市场:①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与

消费者,生产者规模很小,任何一个卖者或买者

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②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

的,不存在产品差别;③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自

由进入或退出市场;④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

充分的了解。(2)完全垄断市场:①只有一个生

产者;②完全垄断者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

独特性产品;③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比较困难。(3)垄断竞争市场:①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②产品具有差别性;③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4)寡头垄断市场:①只有少数几个企业;②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③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控制;④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

三、完全竞争市场分析

1、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最优决策原则

原则是:MC=MR 最佳

2、各种收益概念的含义及其公式

R=PQ AR=R/Q MR=△R/△Q

四、完全垄断市场分析

1、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最优原则

也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通过调整产量、价格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根据MR=MC确定产量Q0,该产量在需求曲线上对应的价格,即为P0.

2、价格歧视的含义及其条件

(1)含义:也叫差别定价,是指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把同一产品按购买者不同而规定不同的价格。

(2)条件:①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②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隔开的,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流通。

(3)基本原则:不同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相等。

第四章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一、市场失灵的含义和类型

1、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

含义: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如果居民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并且在此基础上,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既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即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是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

标准: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2、实现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

①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②信息是完全的;③市场是完全竞争的;④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3、市场失灵的含义

含义: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等

4、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等对

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

(1)垄断与市场失灵:由于不完全竞争市

场的广泛存在,市场机制就很难充分有效的发挥

作用,资源就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3)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①公共物品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

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征,所以在绝大多数

情况下,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这样,消费

者会低报或者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造成

消费者表明的需求曲线一般低于其实际水平,最

终导致市场产量低于最优产量。

②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

(4)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产生逆向选择

和道德风险问题。

①逆向选择情况:会出现质量差的产品把质

量好的产品驱逐出市场的现象。

②道德风险又称“败德行为”,是指交易双

方协议达成后,协议的一方利用信息的不对称,

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损害对方的利益。

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1、政府针对市场失灵对市场进行干预的方式和

(1)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

争。另外一种手段是对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

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者规定利润率。

(2)消除外部性的方法,包括使用①税收和补

贴手段、②将相关企业合并从而使外部性内部化

的手段。③明晰产权

(3)为了提供适当水平的公共物品,政府承担

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国防、治安、消防和公

共卫)

(4)为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

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

了具体的法律规定,还通过各种方式向消费者提

供信息服务。

2、政府对垄断行业价格的管制方法

规定限价、规定利润率(个人认为)

3、政府干预的原则和政府失灵的含义

干预的原则不知道。可能是用“看得见的手”

来弥补“看不见的手”

政府失灵的含义: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采取

措施消除市场失灵的话,就会导致“政府失灵”。

第五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一、国民收入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等基本指标的含义和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

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

(1)有三种形态:①价值形态:所有常住

单位的增加值之和;②收入形态:所有常住单位

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

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③产品形态:所有常住单

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

去货物和服务的进口价值。

(2)注意问题:①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

产品来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②国内生产总

值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③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

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法性生产活动以

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不计入。

(3)计算方法:

②支出法;GDP=C+I+G+(X-M)

a、消费支出;(不包括住宅支出)

b、固定投资支出:包括厂房投资、住宅投

资和购买机器设备投资两类。具体为:厂房、住

宅、机械设备及存货(指净存货)

c、政府购买: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

d、净出口:

在统计实践中,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划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

的净出口额。

③收入法: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

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a、生产要素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b、非生产要素收入: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

注:公司未分配利润是非生产要素收入(教材上

有矛盾)。

在我国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

总值分为四项:①劳动者报酬;②生产税净额;

③固定资产折旧;④营业余额。

2、国民收入各种指标之间的关系

(1)国民总收入(GNI),即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

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GNP=GDP+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2)国内生产净值(NDP)=GDP-资本设备折

(3)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

支付)+政府补助金

3、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局限性

(1)国内生产总值无法反映全部经济活动,

例如地下经济活动、非市场经济活动。

(2)国内生产总值无法全面反映社会福利的

变动。①不能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资

源、生态破坏带来的不利影响;②不能反映闲暇

增多给人们带来的福利。

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条件下的投资—储

蓄恒等式

(1)只有消费者和企业两个部门

总供给等于总需求C+I=C+S→I=S

(2)三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部门)

C+I+G=C+S+(TO-TR)→I=S+(T-G)

TO为全部税收收入;TR政府转移支付;T政

府净收益=TO-TR

(3)四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部门、国外

部门)

C+I+G+(X-M)=C+S+T→I=S+(T-G)+(M-X)

(X-M)为净出口

三、消费和储蓄

1、消费函数

(1)把消费看作是收入的函数。是在假定其他

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是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变

动。

(2)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消费的增量和收入

的增量之比率。

MPC=△C/△Y 或 b=△C/△Y 0<b<1

(3)平均消费倾向(APC):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

量中所占的比重。

APC=C/Y 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

(3)消费函数:如果消费和收入存在线性关系,

则C=a+bY a为自发消费部分

2、储蓄函数

(1)储蓄是收入减去消费的余额

即 S=Y-C=-a+(1-b)Y其中(1-b)为边际储蓄倾

(2)边际储蓄倾向MPS=△S/△Y

(3)平均储蓄倾向APS=S/Y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

是等于总收入。

第六章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一、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和区别

(1)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又包括伴随经

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

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

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2)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

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注:用现行价格计算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

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GDP,可以用来

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2、经济增长的因素

①劳动的投入数量;②资本的投入数量;③

劳动生产率;④资本的效率(投资效益)

3、经济增长因素分解的模型的含义和内容

(1)两因素分解法: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因素进行分解。

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即:G Q=G H+G P

(2)三因素分解法: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要素进行分解。

该函数为 Y t=A t F(L t,K t)

Y t—t时期总产出(GDP) A t—t时期的技术进步程度L t—t时期投入的劳动量K t—t时期投入的资本量

则经济增长率的分解式为

△Y/Y=△A/A+a△L/L+b△K/K→G Y=G A+aG L+bG K 即: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长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索罗余值:技术进步因素随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G A = G Y -aG L-bG K

4、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含义和内容

(1)增长方式:

含义: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指在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不变或提高很少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劳动或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②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指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不变或增加很少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或提高生产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注:测度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索罗余值。(2)增长方式的选择和转变

①选择:增长方式的选择是和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在经济发展初期主要是粗放型,后来转向集约型。②转变:转变的核心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改善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转变的措施:a、调整投资方向,大力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b、增加教育的投入,增加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c、继续推进和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5、经济波动的含义和类型

(1)经济周期指的是总体经济活动,而不是个别部门或者个别经济总量指标。

(2)类型:①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分为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②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者是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分为古典型周期(绝对下降)和增长型周期(相对下降)。6、经济周期的含义和阶段的划分、形成原因(1)划分为两个阶段:①扩张阶段。该阶段又可细分为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②紧缩或衰退阶段。如果衰退的特别严重,则可称之为萧条。

(2)经济波动的原因:①投资率的变动;②

消费需求的变动;③技术进步的状况;④预期的

变化;⑤经济体制的变动。

二、价格总水平

1、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和价格指数的类型

(1)含义: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之内全社会各

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

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2)价格指数:用来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比

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

根据对比基期的不同,可以分为:①环比价格

指数;②定基价格指数;③年距价格指数:是环

比指数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以报告期的上年同期

为基期而计算的价格指数。

2、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1)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

MV=PT→P=MV/T

P代表价格总水平;M货币供给量;

V货币流通速度; T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2)总需求和总供给

①价格总水平下降,总需求扩大;价格总水

平上升,总需求减少。②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变

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从短期来看,总供给变动

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同方向变化。

3、保持价格总水平稳定的含义和意义

①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名义工资和

实际工资)②对利息率的影响:(名义利率、实

际利率)③对汇率的影响:(升值、贬值)④价

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

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

影响。

三、就业和失业

1、就业和失业的含义和失业率的类型

(1)就业:在一定年龄段内所从事地为获得报

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

(2)失业:①没有工作;②当前可以工作;③

正在寻找工作。

(3)失业率:①在发达国家:失业率=失业总人

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100%②我国:主要是城

镇登记失业率,以是否具有城镇户口为标准。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

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

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不

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

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0%

2、失业的一般分类

(1)自愿失业:

①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引起的失业。

②结构性失业: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失

业。

(2)需求不足型失业:找不到工作。与经济周

期相联系。

3、失业的经济效应

(1)失业是劳动力资源的一种闲置或浪费。

(2)失业程度和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了奥肯定律:失业

率提高1个百分点,GDP就会下降2—3个百分点。

(3)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反映失业率和货

币工资率之间变化关系的;后来改进为通货膨胀

率(π)和失业率(U)的关系。

4、我国现阶段失业特点和解决失业问题的途径

(1)特点: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存

在着庞大的富余劳动力,农村就业不足现象严

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回加重城镇失业

问题。另外,由于国企和事业单位改革,使得原

来存在的隐蔽性失业转变为公开失业,这是我国

面临的一个特殊性的失业问题。

(2)措施:通过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加

快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强教育,以及提倡新

的就业观念等多方面的措施。

第七章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

一、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经济调空的目标

1、熟悉政府的经济职能①经济调节;②市场监

管;③社会管理;④公共服务

2、掌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②增

加就业③稳定价格总水平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了解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选择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原则

(1)目标关系:从根本上说,四项政策目标

是一致的;但是具体来说,既存在着某种互补关

系,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为促进经济

增长、增加就业和价格稳定之间的矛盾。

(2)选择政策目标的原则:①应综合考虑,

不能顾此失彼;②遵循适度原则,以免对经济运

行形成较大的冲击和社会震荡;③掌握好财政政

策和货币政策的力度以及注意相互配合。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1、掌握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提出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为制

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依据。

2、掌握财政政策的涵义、类型和手段

财政政策包括:①财政收入政策:基本内容是税

收政策。②财政支出政策:主要内容是,在需要

抑制需求时,采取紧缩财政支出的政策;在需要

扩大需求时,采取扩大财政支出的政策。

3、掌握货币政策的涵义、类型和手段

货币政策包括:①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

金融市场上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给

量并影响利率的一种手段。②贴现率:商业银行

用政府债券或其他合格票据作担保,向中央银行

借款时所支付的利率。③法定准备金率:该政策

较猛烈,不宜轻易使用。

另外,我国的货币政策还包括利率、汇率以及窗

口指导。

4、了解我国宏观调控手段:货币政策、财政政

策、国家计划

5、熟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综合与协调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第八章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

一、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分类

(1)含义: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2)分类:

①根据货物移动方向:进口贸易、出口贸易、

过境贸易②按照商品形式分:货物贸易、服务贸

易。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货物贸易的进口和出口

需要经过海关手续,而表现在海关的贸易统计

上;后者相反。

2、比较优势理论

基本原理: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

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该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

产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

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的差异,

即使其中的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

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3、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①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②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③赫克歇尔—格林理论④规模

经济贸易理论(克鲁格曼)

4、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和政府对进出口贸易

的干预方式

二、国际资本流动

1、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和类型

(1)含义:资本在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的移

(2)类型:

从时期长短分:①长期资本流动:国际直接

投资、一年以上的证券投资和中长期贷款。②短

期资本流动: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等。

从资本流动方式来分:①外国直接投资:a、

在东道国开办独资企业;b、收购或合并国外企

业;c、与东道国企业合资开办企业; d、对国

外企业进行一定比例上的股权投资;e、利润再

投资。②国际证券投资:③国际贷款:

2、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1)对输入国来说:

积极作用:①资本流入可以缓解本国资本的不足,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②资本流入意味着本国外汇收入的增加,从而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③资本流入还能够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消极作用:①短期的资本流入容易造成本国货币金融秩序的混乱,并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②资本流入过多会加重外债负担,并有可能陷入债务危机;③对长期投资如果利用不当,还可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

(2)对输出国来说:

积极作用:①资本的流出,可以为相对过剩的资本找到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获得高额利润;②资本流出会带动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扩大本国商品在外国的市场份额和占领市场。

消极作用:长期过度的资本流出会导致资本输出国经济增长的停滞,并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

3、政府对资本流动的干预方式(略)

4、我国利用外资的含义和类型

两种类型:(1)外商直接投资: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收益再投资)、以及经政府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2)对外借款:

第二部分财政

第九章从共财政职能

1、公共财政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

含义:国家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基本特征:①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

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③必须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④具有非市场营利性的性质;⑤是法制化的财政。

2、公共财政的职能、职能含义及实现职能的机制和手段①资源配置职能: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原则;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②收入分配职能: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手段:税收、转移支付、公共支出。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加强税收调节;发挥财政转移制度作用;发挥公共支出作用。③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用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保证

物价和经济发展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

支平衡;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

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

经济保持一定增长;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

平和结构;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

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

投入。

第十章财政支出概述

1、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基本原则

含义: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

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是政府的行为成本。

原则:①公平分配原则;②效益原则;③稳定与

发展原则

2、财政支出按支出功能分类和按经济支出分类

的重要意义

按政府职能分类:社会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社

会文教支出、行政支出

经济管理支出:经济建设支出。

意义:①能够清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的

总量、结构和方面,有利于进行总量控制和结构

调节;②反映政府职能活动以及支出性质;③便

于国际比较。

按支出经济分类: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

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

赠予、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

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

其他支出等

意义:①使政府每一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得到全

面、具体、清晰地反映;②既是细化部门预算的

重要条件,同时也是预算单位执行预算和进行会

计核算的基础,对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预算管理具

有重要意义。

3、财政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含义及这种

分类的意义

划分依据:能否直接得到等价补偿。

转移性支出: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

息支出。

意义:对于分析政府职能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使用效益是有差别。

4、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②相对规模指标: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重;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

5、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四种理论观点的基

本内容①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②

皮考克和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③马斯

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④鲍莫尔—

“非均衡增长理论”

6、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问题所带来的消极影响①

财政支出“越位”②财政支出“缺位”

7、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方向

①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②大力支持医疗

卫生事业发展;③大力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

作;④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8、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含义:运用一定的考核

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部门为实现其职

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

一目标而安排的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

性考核与评价。

9、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目的与原则、

内容与方法及指标选择应坚持的原则要求。

目的:通过对部门绩效目标的综合考评,合理配

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配,提

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原则:统一领导原则、

分类管理原则;客观公正原则;科学规范原则方

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

益分析法。指标选择: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第十一章财政收入概述

1、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原则

原则:①发展经济,扩大财政收入来源的原则;

②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原则;

③规范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的原则。来源:税收、

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收费收入。

2、税收分类的内容

按征税对象的不同:①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

营业税、关税等②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

得税。③财产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

地产税、契税④资源税:对开发和利用国家自然

资源而取得级差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类。

⑤行为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按计量标准:①从价税:以价格为计税依据:增

值税、营业税等②从量税:啤酒、汽油等③按税

收与价格关系:价内税:税款构成商品价格组成

部分的税收。④价外税:税款作为商品价格以外

附加的税收。

按税负能否转嫁:①直接税:由纳税人直接负担

的税负。(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②间接税: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

税。

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①中央税:消费税、

关税②地方税:契税、房产税、耕地占有税、土

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③中央和地方共享

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证券交

易印花税。

3、税收概念及基本特征

特征:无偿性、强直性、固定性。

4、古典税收原则的内容

①17世纪,英国威廉.配第,“公平、确定、简便、

节省”等赋税四原则。②英国亚当.斯密继承和

发展了威廉.配第的赋税四原则,提出了“平等、

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著名的赋税四原则。

并且提出了“廉价政府”“夜警国家”。③瓦格纳

的课税原则:承认国家对经济活动具有极的干预

作用。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正

原则、税务行政原则。

5、现代税收原则的基本内容

①效率原则: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②公平原则:

6、税负转嫁的六种方式

①前转:纳税人提高商品价格,先前转移给最终

消费者;②后转:压低购入商品或者生产要素价

格,向后转嫁给提供者。③混转:(最为常见。)

④消转:改善经营,降低成本。⑤旁转:也称侧

转。纳税人将应负担的赋税转嫁给第三者承担。

⑥税收资本化:也称资本还原。其本质是现在承

担未来的税收。主要发生在土地和收益来源具有

永久性值的政府债券等。

7、国债的功能

①弥补财政赤字;②筹集建设资金;③调节货币

供应量和利率;④调控宏观经济。

8、国债发行制度、偿还制度、国债市场制度的

基本内容

国债发行制度:关于国债发行、企业和个人认购

事项的原则与安排的规定。由国债发行条件、国

债发行方式构成。

国债发行方式:公募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

直接发售方式、“随买”方式。

国债偿还制度:方式: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一次

偿还、转期偿还、提前偿还和市场购销法等方式。

国债市场制度:分为国债发行市场和国债流通市

场两部分。

第十二章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

1、政府预算的概念、职能、原则

职能:①反映政府部门活动或工作状况;②监督

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③控制政府部门支出。

原则:完整性;统一性;真实性;年度性;公开。

2、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②是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③是构建公共

财政体制的基础。

3、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建立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②推行国库单

一账户体系;③实行政府采购制度;④建立先进

完备的预算技术保障体系。

4、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及内容

含义: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

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

内容:①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②财政管理权责的划分;③财政收支的划分;④政府间财务转移支付制度。

5、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调整完善的主要内容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①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②根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③按统一比例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④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⑤确立了新的预算编制和资金调度规则。

调整完善的内容:

划分收入方面:①证券印花税50%—97%;②所得税分享改革,50%—60%;③出口退税75:25—92.5:7.5;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面:①完善了财力性转移支付体系;②建立财政专项转移支付体系;

成效: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6、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①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调整财政供给范围;②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界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第十三章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概念、功能、目标和工具的内容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稳定功能;

目标: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

工具:预算、税收、公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异同点和优缺点比较的内容

相同点:宏观调控目标都服务于国家总的宏观调控目标,对社会总需求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点:①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②调解范围不同。货币政策主要限于经济领域;财政政策在非经济领域也有重要作用。③政策时滞方面不同。财政政策决策时滞较长、作用直接、效果时滞较短;货币政策较灵活、决策时滞较短、效果时滞较长。

优点:财政政策:可直接刺激消费和投资,具有手段多、力度大和见效快的特点,在调节公平分配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充分、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作用比较明显。

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求总量的调整,可直接调节物价总水平,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调节经济运行中的消费和储蓄关系。

缺点:财政政策:主要是改变总量中的比例和分

布;政府干预;容易对市场机制形成较大冲击,

难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灵活性较小。货币政

策:难以解决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公问题;不如财

政政策直接有效。

3、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及政策的主要内容。

实施背景:从2003年下半年以后,国民经济总

体情况较好并沉陷加速发展的态势,部分地区和

行业出现投资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大等问

题。

主要内容:①控制赤字、②调整结构、③推进改

革、④增收节支。

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

第十四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量的定义

定义:经济主体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是

客观、有效、派生货币需求。

需求量: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2、传统货币数量说: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

交易方程式:费雪现金交易量说MV=PT,其中只有

物价水平P和货币量M有直接关系。货币量是最

活跃的变量。是反映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

论。

剑桥方程式:庇古π=

M

Y

K?

π表示货币

价值; Y代表总资源;K表示总资源中愿意以货

币形式持有的比重;M名义货币供给。

认为货币的价值由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包括储

藏货币,有别于交易方程式。

3、影响流动性偏好的三种动机和凯恩斯的货币

需求函数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三种动机:交易动

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

由获得收入多少决定,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投

机动机由利率高低决定,是利率的减函数。

L=L1(Y)+L2(i),其中L1(Y)>0; L2(i)<0

由于利率过低,流动性偏好具有绝对性。

该函数建立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收入是短

期资产”两个假设之上,采用了大量的心理分析。

4、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接受了剑桥学派的观点。人为影响人们持有

实际货币的因素来自四个方面:财富总额(恒久

收入);财富构成(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金

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其他因素。

该理论是货币需求理论。

5、货币供给和货币供应量的定义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主体向经济主体供给货

币以满足其货币需求的行为。

货币供应量: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资产数

量,即流通中的货币。

6、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基本原则

其依据是资产的流动性。

M0=流通中现金M1= M0+银行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流通中的货币(M1);广义货币量(M2);

潜在货币量:(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

户保证金)

7、信用创造货币机制和信用扩张、存款派生机

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

债;

信用创造货币机制:在任意一个时点上,中央银

行的资产与负债总是保持着平衡。意味着央行现

有的信贷资金来源已经被全数占用,于是央行只

能利用自身掌握的货币发行权和信贷管理权,来

创造信贷资金来源。

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存款派生机制。不能无限

制地创造派生存款,受三方面因素制约:收到缴

存央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收到提取现金的限

制;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的限

制。

8、货币供给的乘数原理

央行放出的信用是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

存款的基础,故称为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存款,

用B表示。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则取决于商业银

行在其所吸收的全部存款中需存入央行部分所

占比重,即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需转化为现金及

财政存款等所占比重货币结构比率。就称为货币

乘数,等于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结构比率之和的

倒数,由此得出货币供应量的公式:M=B×k

9、货币均衡的含义和特征

特征:货币均衡是一种状态,大体一致;动态过

程,短期可能不一致,长期一致;反映了经济总

体均衡状况。

10、货币失衡的两种情况

总量性失衡;结构性失衡(发展中国家)

11、通货膨胀的定义、原因

定义: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

度而造成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原因:直接原因:过度的信贷供给。

主要原因:财政原因(财政赤字);信贷

原因(信用膨胀);

其他原因: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

调;国际收支长期顺差。

第十五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1、中央银行制度的定义

是指由央行代表国家管理一国金融业,并以

其为核心构成存款货币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

融资媒体的金融体制。

2、中央银行的职责、业务活动特征

特征:①不以盈利为目的;②不经营普通银行业

务;③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央行具有相对

独立性。

3、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①货币发行业务:②对银行的业务:⑴集中准备

金;⑵最后贷款人;⑶全国清算。③对政府的业

务:⑴代理国库(在我国负责经理国库);⑵代

理国家债券发行;⑶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⑷保

管外汇和黄金储备;⑸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

管理法规。

4、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

资产:国外资产、贴现及放款、政府债券和财政

借款、外汇、黄金储备、其他资产。

负债:流通中通货、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存款

货币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对外负债。

5、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

由四个部分组成:①银行账户体系:②支付结算

工具体系:以票据和信用卡为主体、以电子支付

工具为发展方向。③支付清算系统:一是国家支

付清算系统和商业银行行内资金汇划系统;二是

票据交换所。中国来说有四个系统:⑴商业银行

行内资金汇划系统;⑵同城票据交换所;⑶人民

银行全国电子联行系统;⑷正在建设推广的中国

现代化支付系统。④支付结算管理体系:包括支

付结算的法规制度性管理、银行账户管理、支付

结算风险控制管理、结算纪律监督管理、支付结

算纠纷协调管理和反洗钱工作管理。

6、货币政策的定义

内容: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

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7、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

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8、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①一般性政策工具:⑴法定存款

准备金率;⑵再贴现政策(主动权掌握在商业银

行手中);⑶公开市场业务(主动权完全由央行

掌握);②选择性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

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交进口保证金。③

直接信用控制: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

率、直接干预④间接信用指导:道义劝告、窗口

指导。

第十六章存款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1、存款货币银行的定义

存款货币银行是金融机构体系中最为核心

的部分。机构数量多、业务渗透面广和资产总额

大等历史形成的优势。

2、存款货币银行的主要业务和经营管理原则

主要业务:①负债业务:包括自有资金和吸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外来资金包括:吸收存款:借款业务:向央行借款;从同业拆借市场拆借;发行金融债券;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等。②资产业务:票据贴现;贷款业务;投资业务③中间业务:结算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代理业务;咨询业务。

3、金融市场运行的机理

信用作为调节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资金余缺的作用是通过金融市场组织实现的。

4、金融市场7个子市场的定义

①同业拆借市场: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主要用于弥补短期资金不足、票据清算的差额以及解决临时的资金短缺需求。特点:期限短、流动性高、利率敏感性强、交易方便。②票据市场:以各种票据为媒体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可以划分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短期以及融资性票据市场。③债券市场:是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是一种直接融资的市场。特点:违约风险小、流动性强、面额小、收入免税等。④股票市场;⑤投资基金市场;⑥金融期货市场;⑦外汇市场。其中,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是资本市场。

第十七章金融监管

1、金融监管的定义、经济理论基础

经济理论基础:

①市场失灵理论:整个金融体系存在着负外部性;金融体系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的特殊性企业。②信息不对称理论:银行与存款人、借款人之间的信息问题,从而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金融监管体制的概念

指一国金融监管部门的构成及其分工的有关安。

4、不同金融监管体制的内涵

从银行的监管主体以及中央银行的角色分类:

①以央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美国、法国、印度、巴西②独立于央行的综合监管体制:德国、英国、日本、韩国

从监管客体角度分类:①综合监管体制:英国、瑞士、日本、韩国②分业监管体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国

8、1988年巴塞尔报告的主要内容

确认了监督银行资本的可行的统一标准。

①资本组成;②风险资产权重;③资本标准;④过渡期安排

9、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①最低资本要求②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③市场约束

第十八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1、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的基本内容

汇率决定理论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

价理论。

①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

定汇率的基础。⑴绝对购买平价:在某一时点上

汇率的决定⑵相对购买力平价:在某一时期汇率

的变动,即两个时点的汇率之比等于两国一般物

价指数之比。

二者的关系:绝对成立,则相对成立;相对成立,

绝对不一定成立。

②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对短期汇率的影响显著。

⑴未抛补利率平价理论⑵抛补利率平价理论:讨

论的是远期汇率的决定。该理论认为资本会从低

收益率国家流向高收益率国家,直至两国收益率

相等才达到平衡,这时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

P=i d-i f,P表示升贴水率,i d国内利率,i f国外利

率。P大于零,本币贴水,外币升水。

2、影响汇率决定与变动的主要因素

①国际收支、②相对通货膨胀、③相对利率、④

总需求与总供给、⑤市场预期

3、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①贬值的进出口效应;②贬值的国际资本流动效

应;③贬值的产出效应;④贬值的物价效应;⑤

贬值的资源配置效应。

4、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的概念

国民收支:只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经济体居民与

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各种经济交易的系统纪录。

5、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

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净误差

与遗漏。

6、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主要内容

外汇缓冲政策;货币财政政策;汇率政策;

直接管制措施。

7、外汇管制的概念

狭义:对货币的兑换世家的限制性措施,表现为

限制外汇的可得性和兑换外币的价格。

广义:还包括相关管理措施。

8、货币可兑换的定义、类型

对内可兑换:居民可以在国内自有持有外币资

产,并可自由在国内把本币兑换成外币。。

对外可兑换:居民可以在境外自由持有外汇资产

和自由对外支付。

按经济交易性质分类:经常项目可兑换和资本项

目可兑换:

9、人民币可兑换的现状

43项资本项目中,11项实现可兑换;11项限制

较少;15项较多限制;6项管制严格。

第四部分统计

第十九章统计与统计数据

1、统计的含义

统计工作、统计数据、统计学

2、统计数据的4种计量尺度

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3、统计数据的不同类型

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性数据

4、统计指标的涵义、分类

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5、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的涵义、特点和

应用场合

(一)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

1、专门组织的调查:取得社会经济数据的渠道。

①普查②抽样调查③统计报表

2、科学实验:取得自然科学数据的主要渠道。

(二)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公开出版物、未公

开的内部调查。

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7、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的涵义、区别

登记性误差: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人为因素

所造成的。可以消除。

代表性误差:用样本数据进行推断时所产生的随

机误差。无法消除。

第二十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6、数据分组的方法

两种方法:①单变量分组:适合离散,且量少。

②组距分组

8、直方图和折线图的绘制方法

分类数据:条形图、圆形图

数值性数据:直方图(高表示每组频数,宽度表

示组距)、折线图

10、统计报表的基本构成

表头、行标题、列标题和数字资料

第二十一章数据特征的侧度

1、众数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范围

出现频率最多的那个数值。直观、不受极端

值的影响。适用于品质数据、数值型数据

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范围

位置居中的数值,中位数位置(奇数)和+1

(偶数)

主要用于顺序数据,也用于数值型数据。

5、简单几何平均数的主要用途:对比率、指数

等进行平均;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第二十二章时间序列

1、时间序列分类:绝对数时间序列、相对数时

间序列、平均数时间序列。时间序列又称动态数

2、发展水平的概念

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

5、平均发展速度用几何平均法。

2、应用速度分析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指标值出现0或负数时,不宜计算;②速度指

标的数值与基数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

3、统计对事物进行动态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编制

时间序列。

4、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指标:发展水平、平均

发展水平、增长量

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指标有:发展速度、平均

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5、把时间序列中的各个指标数值加以平均所得

的平均数称为序时平均数。

6、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第二十三章统计指数

1、指数的分类

按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分类:数量指数、质量指数

按计入指数项目的多少分类:个体指数、综合指

按计算形式不同分类: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

2、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和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的

含义和计算方法

①基期加权指数:又称拉氏指数,在计算一组项

目的综合指数时,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

基期。

②报告其加权综合指数:又称帕氏指数,在计算

一组项目的综合指数时,把作为权数的变量值固

定在报告期。

3、指数体系中总量指数与各因素指数之间的相

对数量关系和绝对数量关系

指数体系:总量指数及其若干个因素指数构成的

数量关系。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具有内在联系的指

数构成。

相对数量关系:总量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乘

积。

绝对数量关系:总量的变动差额等于各因素指数

的变动差额之和。

例题:

1、指数体系的作用:①对现象发展的变化程度

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②对现象发展变

化的绝对数量及各因素的影响数额进行分析。

2、指数的概念:

广义:任何两个数值对比形成的像对数;

狭义: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

的一种特殊相对数。

第二十四章相关与回归

1、相关关系的种类

客观现象之间的数量联系存在着两种不同

的类型:函数关系、相关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关关系种类:按相关种类分为:完全相关、不

完全相关、不相关;

按相关的方向分类:正相关、负相关

按相关的形式分类:线形相关和非线性相关。2、相关表的编制方法和散点图的绘制方法

相关表和相关图(散点图)是研究相关关系的直观工具。

3、相关系数含义、计算方法、实际意义

相关分析使用一个指标来表明现象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密切程度。

相关系数是对变量之间关系密切程度的度量指标,用r表示。

r的取值范围-1≤r≤+1; 如果0<r≤+1,表明x与y之间正相关;-1≤r<0,表示负相关;r=1完全正相关,r=-1完全负相关,即表现为函数关系;r=0时,表明y的取值与x无关,即不存在线性关系,并不能说明变量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在实际计算中,∣r∣≥0.8时,高度相关;

0.5≤∣r∣<0.8,中度相关;

0.3≤∣r∣<0.5,低度相关;∣r∣<0.3,可视为不相关。

4、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求法

概念:根据相关关系的具体形态,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来近似地表达变量间的平均变化关系。只有变量之间高度相关时,回归分析才有意义。y=a+bx

b的含义:表示x每变化一单位,y的平均变化量。

例题:

1、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相比,对变量性质的要求是:自变量为给定的非随机变量,因变量是随机的。相关分析中变量是对等的,回归分析中变量是非对等的。

二者之间的关系:①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②具体应用时,常常必须相互补充;③相关分析需要依据回归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相关的具体形式;

④回归分析则需要相关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变化的相关程度。

第五部分会计

第二十五章会计概论

1、会计的职能和会计对象

职能: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

①核算职能:是最基本的职能,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②监督职能:包括事前、事中、事后。

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核算是监督的前提,监督保证核算的准确性

对象:凡是特定对象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企业会计的具体对象:在经营过程中各项生产费用的支出和产品成本形成的情况,以及企业销售收入的取得和企业纯收入的实现、分配情况。

2、会计的目标、会计信息内容、会计信息的使

目标:企业的一般目标是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和

企业外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主体提供决策所

需要的会计信息及其与之相关的其他财务信息。

会计目标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谁需要会计信息,

其次是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

使用者:①企业内部管理人员:②外部使用者:

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社会

公众、其他使用者(监管部门)。

内容:①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资产负债表;

②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利润表;③有关现

金流量的信息:现金流量表。

3、会计的六大要素及会计等式

会计要素又称会计对象要素。分为反映企业财务

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

六要素。

会计等式: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费用

4、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本原则

①权责发生制原则;②配比原则:收入和成

本费用的配比;③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

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以币值稳定为前提;④划

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其中,收益性支出

是指在本期发生的质与本期收益有关的应当在

本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资本性支出:当

期发生的不但与本期收益有关,而且与以后会计

期间的收益有关。

5、会计的4个基本前提

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6、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

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7、会计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内涵

①确认: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包括会计

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

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

价值。③报告:

8、已颁布的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的种

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以《会计法》为核心,

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

会计基本准则:为规范会计确认、计量、报告行

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对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和会计核算的主要方面做出原则规定,为具体会

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依据。

具体会计准则:业务基本准则、特殊业务准则和

特殊行业基本业务准则。

例题:

1、明确会计分期,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

生制,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

2、资本性支出:购买商标、专利权、支付给工

程项目建设人员的工资、购置固定资产的费用。

3、谨慎性原则的表现:计提坏帐准备、存货计

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不高估资产、不

低估负债、存货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

法。

4、待处理财产损失不属于资产。

5、重要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基础。

6、会计计量时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是因为:

历史成本是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历史成

本的数据比较容易取得而且可靠;

7、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设置的帐户有:

待摊费用、预提费用

8、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作用:保证会计资料

真实正确;提供记帐依据;明确经济责任。

9、企业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依据的会计前提是

持续经营。

10、会计记录运用的方法:设置帐户、复式记帐、

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帐簿。

11、复式记帐方法:借贷记账法、增减记帐法、

收付记帐法。

第二十六章财务会计报告

1、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作用、基本格式和内容

是月度报表,反映企业静态财务状况的报表。

作用:①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所拥有和控制掌

握的经济资源及其分布和构成情况的信息,为经

营者分析资产分布是否合理提供依据。②总括反

映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和构成情况;③可以了解财

务状况,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④可

以了解企业资金结构的变化情况,经营者、投资

者、债权人据此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变化情况和变

化趋势。

基本格式:报告式和帐户式两种。我国采用帐户。

内容:分别以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列示。流动性强的排在前面。

流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帐款、应

收票据、预付帐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待摊费。

长期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

形资产、递延资产、其他资产。

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预

收帐款、应付工资、工资福利费、应付利润、应

交税金、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和一年内到期的

长期负债。

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专项应付款。

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

未分配利润。

2、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要求及各项目的编制方法

填列法:①直接填列法:大部分都是直接填列。

②分析计算填列法:⑴根据若干总帐科目期末余

额分析计算:货币资金。⑵根据总帐科目期末余

额减去部分数额后的数据填列:长期债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

款。⑶根据明细帐期末余额分析计算:预收帐款、

预付帐款、应付帐款。⑷根据有关资产项目与其

备抵科目抵消后的净额填列:短期投资、应收帐

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在建

工程、无形资产。

3、利润表的概念和作用、基本格式和内容

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动态报表。

基本格式:单步式和多步式。

利润表的构成:①构成主营业务利润的各项要

素;②构成营业利润的各项要素;③构成利润总

额的构成要素;④构成净利润的各项要素。

5、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基本格式和内容

现金流量表属于年度报表,动态报表。由正表和

补充资料两部分组成。是衡量企业经营者状况是

否良好、偿债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补充资料包

括: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不涉及

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净增加情况。

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作用:为企业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

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流出的信息,了解

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预

测未来现金流量。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股

利的能力;分析企业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

和财务状况的影响,有助于对企业的整体财务状

况作出客观评价。

6、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要求及各项目的编制方法

①直接法:以利润表中的本期营业收入为起点,

通过调整与经营活动有关项目的增减变动来计

算。②间接法:以本期净利润为起点。通过调整

不涉及现金的收入、费用、营业外收支以及应收

应付等项目的增减变动。

7、掌握附注的概念和作用、内容

内容:或有事项的说明;企业合并、分立的说明、

收入确认的说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

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说明。

例题:

1、“预提费用”列示在“待摊费用”项目中。

2、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它货币资

3、应考虑以计提的建值或损失准备的帐户有:长期股权投资、其他应收款、在建工程、存货。

4、“预收帐款”项目的金额应包括:“预付帐款”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应付帐款”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

5、能直接根据某一科目总帐余额填列的有:实收资本、短期借款、资本公积

6、不会引起现金流量变化的:到期未能收回的应收票据转为应收帐款;赊购商品;计提坏帐准备;现金存入银行;

7、“固定资产”项目应采用直接填列法。

8、流动资产部分中需要单独反映的是:将鱼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

9、企业接受捐赠所取得的现金应反映在“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10、直接填列:应收票据、应收利息、资本公积、累计折旧。

第二十七章财务报表分析

1、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

目的:①可以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揭示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方向和线索;②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③可以检查企业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为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帮助。

内容:①分析偿债能力,分析企业权益结构,估量对债务资金的利用程度;②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分析企业资产的分布情况和周转使用情况;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其中偿债能力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稳健保证,营运能力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盈利能力则是前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2、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方法和比率分析法中常用的比率

①比率分析法:相关比率、结构比率、效率比率(投入产出)②比较分析法:指标与标准的比较。

③趋势分析法:前后期比较。编制绝对数趋势会计报表;编制向对数趋势会计报表。

3、财务报表分析的一般步骤,比较分析法中的各项指标评价标准

比较分析法的标准:公认标准、行业指标、企业目标标准、企业历史评价标准。

4、反映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各项指标的涵义、作用及计算方法

偿债能力分析:①流动比率2:1②速动比率 1:1③现金比率④资产负债率:低于50%较好。⑤产权比率⑥已获利息倍数至少应等于1。营运能力分析:①应收张款周转率:⑴应收帐款

周转次数⑵应收帐款周转天数=360/应收帐款周

转次数②存货周转率:⑴存货周转次数=销货成

本/平均存货;⑵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次

数③流动资产周转率④总资产周转率,集中反映

企业的营运能力。

盈利能力分析:①主营业务净利润率=净利润/主

营业务收入净额;②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资产

平均总额;③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④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是

盈利能力比率的核心⑤普通股每股收益;⑥市盈

率,市盈率在5-20是正常的;⑦资本保值增值

第六部分法律

第二十八章合同法律制度

1、合同法制度的基本内容

合同法制度包括:订立合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合同订立的程序、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

同的变更转让、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和违约责。

2、合同效力的含义

合同生效的要件: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

行为能力;②意思表示真实;③不违反法律、行

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④合同

必须具备法律所要求的形式。

3、无效合同

特征:具有违法性、具有不履行性、自始无效。

种类:①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损害国

家利益的合同;②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

第三者利益的合同;③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合

同;④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⑤违反法律和

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效力未定合同:

种类:①主体不合格的效力未定合同;②无权代

理人订立的合同;应该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③

无权处分订立的合同。

可变更或者撤销的合同: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

真实的合同。该合同在撤销前是有效的,是否撤

销由撤销权人决定。主要是指有重大误解订立的

合同或显失公平的合同。

4、合同履行的原则

全面履行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协作履行原则、

经济合理原则

10、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的情形

①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②合同解除;③债务

相互抵消;④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⑤债权

人免除债务;⑥债权债务同归一人;⑦法律规定

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13、合同担保的种类:保证、抵押、质押、留置、

定金

例题:

1、无效和可变更或撤销合同的赔偿损失的责任

是缔约过失责任。

2、定金不得超过主合同20%。

3、申请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合同无效,应

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

4、著作权权不可以质押,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可

以质押。

5、土地使用权不能质押。

6、质押合同自质物移交于质权人占有时才生效。

7、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以严格责任为原则、

以过错责任为补充的原则

8、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从法律上可分为要约和

承诺。

第二十九章公司法

1、公司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公司法特征:组织法、行为法律、强制性规范较

多的文件。

公司的概念: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特征:①依照公司法设立的经济组织;②

以盈利为目的;③必须是企业法人,独立承担民

事责任。

种类: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无限责任

公司、两合公司。在我国仅为有限责任公司、股

份有限公司。

2、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条件和设立程序、组织机

设立条件:股东50人以下;最低出资额3万元;

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公司有名称建立组织机

构;有住所。

设立程序:订立公司章程—股东缴付出资(出资

金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30%)—验资—设立登记

组织机构:股东会、董事会(3—13人)、经理、

监事会(3人以下)

3、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

设立条件:发起人数2—200人,其中半数以上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股

份发行、筹办事项合法;发起人制订公司章程,

采用募集方式设立的经创立大会通过。有名称;

有住所。

4、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

义务: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

5、公司解散的原因

原因:公司章程规定;股东大会决议;合并或者

分立;被吊销执照;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

以上的股东请求人民法院解散。

例题:

1、股票发行价格不得低于票面金额。

2、公司依法解散必须在15日内成立清算组。

3、采取募集方式设立公司是,发起人须认购不

少于公司拟发行股份的35%。

第三十章证券法律制度

1、证券的概念和种类

种类:广义:资本证券、货币证券、货物证券

狭义:资本证券: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证。

2、证券机构的种类极其参与证券市场的条件

①证券公司: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

批。

设立条件:有公司章程;主要股东具有持续盈利

能力,信誉良好,净资产不得低于2亿元;符合

注册资本;高级管理人员有从业资格,制度完善;

合格的营业场所和设施。

②证券交易所:其设立和解散由国务院决定。因

突发性事件而影响证券交易的正常进行时,可以

财务技术性停牌的措施;因不可抗力的突发事件

或者为维护证券交易的正常秩序,可以决定临时

停市。

③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为证券交易提供集中登

记、存管与结算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

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④证券服务机构:投资咨询机构、财务顾问机构、

资信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事务所从事

证券服务业务,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

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6、股票、债券上市条件和程序

证券发行以筹资为目的。条件:向不特定对

象发行债券的;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

200人的。应当聘请具有保荐资格的机构担任保

荐人。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超过5000万元的,应

当由承销团承销。代销、包销最长期限不能超过

90天。

股票发行条件:具备健全的组织机构;持续

盈利,财务状况良好;最近三年财务无虚假记录、

重大违法行为。

债券发行条件: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不低于

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净资产不低于6000万

元;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净资产的40%;最近三

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

息;筹集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债券利率

不超过国家限定的利率水平;

7、上市公司收购的概念、方式

概念:控股或兼并的目的。

方式:要约收购、协议收购、其他合法方式

例题:

1、证券法的基本原则: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

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平等、自愿、有

偿、诚实信用原则;合法原则;分业经营、分业

管理的原则;国家集中统一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原则。

2、债券上市的条件:债券期限一年以上;发行额不得低于5000万元;

3、《证券法》明令禁止的证券交易行为:①内幕交易行为;②操纵证券市场行为;③虚假陈述和信息误导行为;④欺诈客户行为。

4、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30%股份时,继续收购,则需要要约收购。

5、结算风险基金用于因技术故障、操作失误、不可抗力造成的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损失。

6、证券交易所设立风险基金是从其收取的交易费用、席位费、会员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

7、公司发行新股必须具备的条件:前一次发行的股份已募足,并间隔一年以上。

第三十一章工业产权法

1、工业产权的概念、特征,

概念:应用于生产和流通中的创造发明和显著标记等智力成果。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标记、原产地名称以及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

特征:①工业产权的客体是不具有物质形态的智力成果;②专有性、③地域性、④时间性。

2、工业产权法的概念

概念:调整工业产权的归属、使用、管理和保护等活动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

3、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设计、外观设计。

4、专利权的主体、客体的基本内容

主体:专利权人,包括:发明人或设计人、发明人或设计单位、受让人、外国人。

客体:①发明:产品发明、方法发明、改进发明。

②实用新型:指具有一定形状的物品发明,对产品创造性要求较低。③外观设计:美化产品的外表和形状,不涉及产品的制造和设计技术

5、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①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条件: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②授予外观设计专利的条件:新颖性、实用性、富有美感、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6、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独占实施权、实施许可权、转让权、标示权、受侵犯时向法院起诉的权利、有权以书面形式放弃。

义务:缴纳年费的义务。

7、专利权的期限、终止

发明专利权期限: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期限10年。自申请之日起。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

第二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2)

第三章生产成本和市场结构(4)

第四章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5)

第五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6)

第六章宏观经济运行分析(8)

第七章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11)

第八章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12)

第九章公共财政职能(13)

第十章财政支出概述(14)

第十一章财政收入概述(15)

第十二章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16)

第十三章财政政策(17)

第十四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18)

第十五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19)

第十六章存款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20)

第十七章金融监管(21)

第十八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21)

第十九章统计与统计数据(22)

第二十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23)

第二十一章数据特征的侧度(23)

第二十二章时间序列(23)

第二十三章统计指数(24)

第二十四章相关与回归(24)

第二十五章会计概论(25)

第二十六章财务会计报告(27)

第二十七章财务报表分析(29)

第二十八章合同法律制度(30)

第二十九章公司法(31)

第三十章证券法律制度(32)

第三十一章工业产权法(33)

终止:届满或者没有缴纳年费以及放弃

8、专利实施的概念、种类和条件

概念:专利权人为了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和

销售专利产品或使用专利方法。

种类:专利权人的实施;许可他人实施;依照国

家需要指定实施;强制许可实施。

11、商标注册的禁止条件

①不得侵犯他人的在先权或合法权益;②商标法

关于禁止注册或使用某些标志的规定。

12、商标注册的原则:申请在先;自愿注册原则

13、解决注册商标争议的法律规定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商标评审委员会

负责处理商标争议事宜。不同意的,收到通知15

日内提请复审。对裁定不服的30日内可以向人

民法院起诉。

14、注册商标使用管理和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标局责令限期整

改或者撤销其商标:①自行改变注册商标;②自

行改变注册上边的注册人名以及地址或者其他

注册事项;③自行转让注册商标;④连续3年停

止使用的;⑤产品粗制滥造,以次充好。

对工商行政部门作出的罚款决定不服的,15日内

向人民法院起诉;

例题:

1、工业产权的国际保护:《巴黎公约》:国民待

遇原则、优先权原则、独立性原则。

2、商标分类:按照商标的表现形式:文字商标、

图形商标、立体商标、组合商标。按照商标的使

用用途和商标权人的不同:商品商标、服务商标、

集体商标、证明商标。

3、商标专用权的保护,既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

理部门行政保护,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司法保

护。

4、注册商标转让,应当签订转让协议;共同向

商标局提出申请;受让人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

商品质量。自公告之日起,受让人享有商标专用

权。

5、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经国务院专

利行政部门自登记之日起有效。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2019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

第三章 供给价格弹性公式: 影响因素①时间是首要因素②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③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 效用 理论 无差异 曲线 基数效用 序数效用 消费者偏好 含义 特征 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区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 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 两者 区别 是否可加总 ①完备性A> B; A V B; A=B②可传递性A> B; B> C;所以A> C③多而不是少多多益善 消费者偏好是无差异的是一条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所有组合的曲线 ①离原点越远,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②任意两条不能相交③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斜率绝对值) 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即斜率,随商品消费量增加, 为获得一种产品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少,是递减 的。 消费者行为分析 生产和成 商品边际替代率递 减规律 lun 预算 约束 消费者 均衡和 需求曲 线 影响因素 变动特性 消费者均衡 需求曲线 两种效应 企业形成的理论 生产函 数和生 产曲线 生产 生产函数 生产曲线 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的条件预算线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 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岀现平行移动价格下降向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内旋转 1、满足效用最大化是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点 2、效用最大化是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 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一消费曲线推导出来。在需求曲线上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总效应 总产量 平均产量 在名义收入不变时,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 ①正常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②低档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在实 际收入不变时,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替代效应与价格的变动方向总是反方向的 总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低档商品的需求曲线更陡峭,正常商品需求曲线更平缓 科斯提出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生产要素一般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类型;长期行为都是可变;不可变时,短期行为在技术 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资格考试]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基础知识-打印版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1消费者偏好,2消费者个人收入,3产品价格,4替代品价格,5互补品价格,6预期,7其他因素。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总和。 1产品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技术,4预期,5相关产品价格,6其他因素。供给曲线: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在我国,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在我国,保护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由于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因此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保护价格只宜在少数产品上实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价格和需求量呈相反方向变化的,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 1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叫需求单一弹性,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叫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 1替代品数量和相近程度,2商品的重要性,3商品用途的多少,4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商品而言,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凡是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都可以称为“高档品”,小于1的则称为“必需品”,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变化总是同方向的。 1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2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3供给弹性还受到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4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练习题库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 单选: D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结果。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J 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依据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Q 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 R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资料生产。 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这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 S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是社会分工。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商品市场。T 通常来说,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称为经济体制。 X 下列要素中,不属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是劳动对象。 Y 要素市场中的资本市场已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 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市场中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这是指市场体系的社会评价功能。 Z 在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基本经济形态,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生产;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和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的直接目的是商品交换。 多选: R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的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曾出现过的基本社会经济形态有(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X 下列关于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总和;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是社会分工) 下列关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 下列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有(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社会经济制度规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 下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需实行商品经济的原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广泛存在着社会分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单位仍是具有各自利益的经济实体)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专家命题预 测试卷1 第 1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市场中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这体现出其具有( )功能。 A.信息传递 B.社会评价 C.利益调整 D.资源配置 正确答案:B, 解析答疑:为避免转载,请在该网页顶部下载卫考宝典考试软件后查看解析 第 2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 > 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中最基本的要素是(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人的劳动 D.劳动工具 正确答案:C, 解析答疑:为避免转载,请在该网页顶部下载卫考宝典考试软件后查看解析 第 3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 A.消费 B.交换 C.生产 D.分配

正确答案:C, 解析答疑:为避免转载,请在该网页顶部下载卫考宝典考试软件后查看解析 第 4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关于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B.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C.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商品的价值量、供求关系和货币价值等 D.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两者兼得 正确答案:D, 解析答疑:为避免转载,请在该网页顶部下载卫考宝典考试软件后查看解析 第 5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 B.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C.流动手段和世界货币 D.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正确答案:D, 解析答疑:为避免转载,请在该网页顶部下载卫考宝典考试软件后查看解析 第 6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通过( )来实现。 A.参与制 B.代理制 C.委托制 D.国有化 正确答案:A,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章节重点考点总结 版

第市场含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一需求决定 ①消费者的偏好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③产品价格反方向④替代品的价格正方向 ⑤互补品的价格部因素 反方向⑥预期⑦其他因素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分 需求变动:由于收入和消费者偏好因素的变化引起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第一章 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价格的关系经市场含义 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济市供给决定①产品价格正方向②生产成本反方向③生产技术④预期学因素⑤相关产品的价格⑥其他因素场基供给变动:由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成本变动引起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础需 供给函数、供给规律、供给曲线 供给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供给和价格关系求含义目的影响 后果措施均衡供最高限价在均衡价格之下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生产成本 市场短缺变相涨价行政措施价格保护价格在均衡价格之上 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或支持产业市场过剩变相降价政府收购给公式 ①点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小场合需求量无穷小 ②弧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大场合均需求价格弹①Ed>1 销售收入与价格高档品反方向②Ed<1 销售收入与价格必需品同方向③基本类型衡性 Ed1 不变影响因素 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②商品的重要性③商品用途的多少④时间价弹 需求交叉弹定义 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格性性基本类型①Ed>0替代品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②Ed<0 互补品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③Ed0无关系需求收入弹基本①E1 ②E>1高档品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③E<1 必需品即需求数性类型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④E0 ⑤E<0 低档品供给价格弹基本类型 ①E1 ②E>1 ③E<1 ④E0 ⑤E∞ 性影响因素①时间是首要因素 ②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③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效用基数效用 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区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两者 是否可加理论序数效用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区别总消费者偏好 ①完备性A>B;A<B;AB②可传递性A>B;B>C;所以A>C③多而不是少多多益善无差异第二章含义消费者偏好是无差异的 是一条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所有组合的曲线曲线特征 ①离原点越远,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②任意两条不能相交③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斜率绝对值)消影响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的条件预算线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预算费约束变动特性者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 价格下降向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内旋转行消费者均衡 1、满足效用最大化是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点 2、效用最大化是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为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来。在需求曲线上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理 在名义收入不变时,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均衡和收入效应论 ①正常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②低档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

中级经济《经济基础知识》章节重点考点总结版 第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经典资料背诵版二含义 1.统计工作 2.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或“产品” 3.统计学一尺度 ①定类尺度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 ②定序尺度等级差或顺序差③定距尺度可加减④定比尺度统统计分类数据 由定类尺度计量形成,表示为类别,用文字表述,不区分顺序定性品种数据计 数据顺序数据由定序尺度计量形成,表示为类别,用文字表述,有顺序与类型定量数量数据数值型数据由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计量形成,常用数值来表示统时期指标一段时期内的总量,是可以累积 如:产品产量;能源生产总量;财政收入;商品零售额计统计总量指标数指标相对指标时点指标 某一时刻上不能累积,各时点数累积之后没有实际意义年末人口数、科技机构数、股票价格分类相对数表现形式:比例和比率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据平均指标 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空间或时间上的平均数量状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利润 按调查对象的范围①全面调查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 ②非全面调查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种类第 调查登记时间连续 ①连续调查(一年之内如:人口出生、死亡)②不连续调查(一年以上如:生产设备拥有量、耕地面积)二统计报表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 目前的大多数统计报表都是全面报表十普查 一次性全面调查,用于收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 ①数据一般比较准确②范围比较窄③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二最广泛最常用 根据样本可推断总体①经济性②时效性强③适应面广④准确性高方式抽样调查章一概率抽样最理想科学①简单随机抽样②分层抽样③整体抽样④等距抽样 二非概率抽样不适于推断总体项目重点调查 从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少数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通过典型单位是一种定性调查,着眼点不在数量特章典型调查 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征上,因此不认为它是一种统计调查也是可以的统搜集第一手数据 ①直接观察法②报告法常用③采访法④登记法⑤电话访问法⑥网络调查法⑦实验设计法方法计搜集第二手数据 来源公开的出版物、未公开的内部调查①要评估价值②注意是否具有可比性③注意弥补④注明数据来源调 1、登记性误差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可以消除 2、代表性蟛钤谟醚臼莶乃婊蟛睿薹ㄏ查误差来源质量产生原因: ①抽取样本时没有遵循随机原则②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存在差异 ③样本容量不足等第质量要求①精度②准确性③关联性④及时性⑤一致性 ⑥最低成本四分类数据频数与频数分布频数也称次数;①比例之和等于 1②百分比③比率可能大于1各不同类别的数量比值部第品质图示 ①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②圆形图也称饼图用圆形及圆内扇形的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分二数据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 ①向上累积从开始一方向顺序的最后一方变量值小向变量值大②向下累积相反 顺序数据十图示 顺序数据与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基本相同。另外包括累积频数分布图三含义 根据统计研究需要,将数据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成不同组别。分组后再计算出次数或频数,形成一张频数分布表统章单变量值 是把每一个变量值作为一组,这种分组方法通常只适合于离散变量且变量较少的情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总论 1、法的本质与特征: (1)本质:统治阶级+国家意志 (2)特征:国家意志性、强制性、规范性、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 2、法律关系主体: (1)自然人: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 (2)组织:法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特别法人非法人组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3)国家 3、法律关系内容: (1)权利 (2)义务:积极、消极 4、法律关系客体: (1)物:自然物、人造物、一般等价物人身人格 (2)非物质财富:知识产品、荣誉产品 (3)行为: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 5、行为能力: (1)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精神状态 (2)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8周岁(<8)“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包括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3)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8≤X<18)“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4)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满18周岁(≥18) 6、法律关系客体的适用范围:(1)物(2)行为(3)人格利益(4)智力成果 7、法律事实: (1)事件:A:绝对事件(自然现象) B:相对事件(社会现象) (2)行为:(表现形式)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几方表意)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特定形式)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主体参与)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8、法的形式:宪法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9、适用法的效力原则: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 10、法的形式: (1)宪法:全国人大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法 (3)法规: A:行政法规:国务院××条例 B: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条例(4)规章: A: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无“上位法”依据,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自身的权力或者减少自身的法定职责××办法××条例实施细则 B:地方政府规章:地方人民政府××地方××办法 11、法的分类: 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划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划分:根本法和普通法; 根据法的内容划分:实体法和程序法; 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划分:一般法和特别法; 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划分:国际法和国内法; 根据法律运用的目的划分:公法和私法。 12、行政诉讼管辖一般由什么法院管辖:一般由基层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13、行政诉讼判决生效规定:一审判决——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不上诉一审裁定——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不上诉 14、民事诉讼时效:普通诉讼时效期间“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3年最长诉讼时效期间“权利被侵害”之日起20年

(完整版)2019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

市场 需求 市场 供给 在均衡价格之上 ①点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小场合需求量无穷小②弧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大场合 ①点弹性公式:弧弹性公式: E>1高弹性或富有弹性反方向E<1缺乏弹性或者低弹性同方向 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②商品的重要性③商品用途的多少④时间 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需求交叉弹性公式: ①E d>0替代品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②E d<0互补品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③E d=0无关系 ①E=1 ②E>1高档品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③E<1必需品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 入的增加④E=0 ⑤E<0低档品 需求收入弹性公式: ①E>1供给价格弹性充足②E<1供给价格弹性不充足③E=1供给价格弹性为1④E=0供给完全无弹性(少

供给价格弹性公式: 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即斜率,随商品消费量增加,为获得一种产品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少,是递减的。 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价格下降向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内旋转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边际产量为0,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边际成本曲线最早达到最低点而且变动都快于其他平均变动成本曲线

府的干预 保险市场与道德风险市场一方不能观察到另一方行动,则另一方就可能采取不利于对方的行动 政府对 市场的 干预 垄断①通过法律手段②进行公共管制,是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外部性①税收和补贴手段②相关企业合③明晰产权;科斯定理:财产权是明确的,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如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 信息不对称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第七章 国民收入核算 和简单 的宏观经济模型国民收 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按市场价格计算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国民总收入收入概念;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概念 计算方法 生产法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生产税净额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不包括所得税 收入法 支出法 公式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四个部分居民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GDP=C+I+G+(X-M) 宏观经 济均衡 的基本 模型 含义从支出角度看GDP从收入角度看GDP储蓄-投资恒等式两部门消费者(居民)和企业GDP=Y=C+I GDP=Y=C+S投资I=S储蓄 三部门同上增加了政府部门GDP=Y=C+I+G购买GDP=Y=C+S+T税收I=S+(T-G) 四部门同上增加了国外部门 GDP=C+I+G+(X- M) Y=C+S+T I= S+(T-G)+(M-X) 消费 储蓄 投资 消费理论 ①凯恩斯的消费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 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 倾向②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③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 储蓄函数(1-β)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1 投资函数投资乘数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 总需求 总供给 总需求①利率②货币供给量③政府购买④税收⑤预期⑥价格总水平3种效应: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出口效应 总供给基本因素:价格与成本,企业的预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分为:①长期(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②短期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第八章 经 济 增 长 和 经 济 发 展 经济 增长 含义用现行价格计算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GDP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基本因素 1.劳动的投入数量; 2.劳动生产率; 3.资本的投入数量; 4.资本的效率 因素分解 两因素分解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三因素分解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率→ 经济 周期 和 经济 波动 周期含义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经济周期 类型 ①古典型周期: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经济增长负增长②增长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经济增长率正值 ①长周期(50-60年) ②中周期(8年) ③短周期(3-5年)对经济运行影响较大且较为明显的是中周期 波动原因①投资率的变动②消费需求波动③技术进步状况④预期变化⑤经济体制变动⑥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波动指标 ①一致指标(也叫同步指标如: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②先行指标(也叫领先指标如: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 广义货币M2)③滞后指标(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经济基本理论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②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核心④国民收入分配状况逐步改善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汇总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汇总 第一部分 经济学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 、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 、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 、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 、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 、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 、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 )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 1 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 )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 需求弹性等于 1 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 )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 1 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 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 、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 、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 、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 、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 、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19、当Eij>0,交叉弹性系数为正数时,表明两种商品的关系为两者为替代品 20、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的变化总是同方向的,所以,Es的符号始终为正值。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评价 2 、由于人们对效用的认识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效用理论。基数效用理论运用边际效用理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

第九章公共物品和财政职能 纯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非竞争性(主要特征)、非排他性(派生特征) 公共物品的供给:公共物品的融资(资金来源)与生产(如何将投入要素转化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融资:政府融资—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私人融资—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或结构不平衡 联合融资—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生产:政府生产和合同外包 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决策制度(核心)、融资制度、生产制度、受益分配制度 我国的目标:多元的、竞争性的、有效率的、均衡发展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 公共财政基本特征:弥补市场失效、提供公平服务、非营利性和法制性 公共财政基本职能:资源配置 收入分配 经济稳定发展(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第十章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有关数据—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 财政支出的性质 财政支出分类方法 要点分类 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财政支出功能分类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类、款、项三级类、款两级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政府消费性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政治因素、经济体制制度因素和社会因素 购买性支出—政府消费性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资金无偿、单方面转移,包括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购买性支出——有偿性、等价性资源配置职能 转移性支出——无偿性、非等价性收入分配职能 发达国家转移性支出比重大,发展中国家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

第十一章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形式——一般财政收入和特殊财政收入 一般财政收入 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所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政府收费包括规费和使用费两种 专项收入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收入、排污费收入等 其他收入罚没收入、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外事服务收入 特殊财政收入专用基金收入各部门自行管理,通过专门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来反映政府债务收入国家财政通过信用方式从国内、国外取得的借款收入 我国对外公布的年度财政收入一般不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政府债务收入 全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指标,综合反映政府占用和支配社会资源的程度,反映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和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程度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指标,衡量和反映中央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和宏观调控的能力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结构 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 价格 政府债务收入的特征——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政府债务的积极影响——弥补财政赤字弥补赤字途径:增加税收,发行国债,向银行透支 筹集政府投资资金 调节经济 政府债务的消极影响——长期财政赤字会使财政负担过重 增加纳税人负担 产生挤出效应 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政府债务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国债依存度、国债负担率、国债偿债率 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 国债负担率——政府历年发行公债未偿还累积余额与当年GDP的比例关系 国债偿债率——当年到期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例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必背知识点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必背知识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市场需求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 1 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 1 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 1 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19、当 Eij>0,交叉弹性系数为正数时,表明两种商品的关系为两者为替代品 20、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的变化总是同方向的,所以,Es 的符号始终为正值。消费者行为理论

经济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一、社会经济制度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考试容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所经历的主要阶段。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 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六)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二、商品经济的基市原理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货币形成的过程、职能、特征及其流通规律,馀值规律的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考试容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商品的基本属性,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三、资市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必然趋势,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基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和特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考试容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过程。 (二)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垄断资本、金融寡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主要形式。 (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其实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定稿版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考试大纲 第一部二步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是否理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否能够掌握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考试内容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所经历的主要阶段.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 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六、资源配直方式与经济体制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是否掌握货币形成的过程、职能、特征及其流通规律,是否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考试内容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商品的基本属性,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考试目的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

精心整理考试大纲 第一部二步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是否理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否能够掌握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考试内容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以 考试目的 程、 考试内容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否掌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是否了解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流通的基本过程。考试内容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的价值形式,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五、剩余价值的分割 剩余价值分割的实质,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式。 六、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 资本循环的阶段、形式和应具备的条件,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及其实现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产生根源。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必然趋势,是否掌握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基本经济特征,是否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和特点,是否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考试内容 径。 考试目的 考试内容 考试目的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特征及其选择确定的方式,是否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是否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含义、结构类型及其运行的微观基础。 考试内容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与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的中介组织。

《经济基础知识》特点分析

2016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特点分析。 第 1 页:考试分析 第 2 页:教材目录 >>>>2016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各科目》特点分析汇总 2016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特点分析 一、中级经济基础各部分内容考试所占比例 二、考试形式的特点 自2010年开始中级经济基础考试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变化是:一套题目编排出多套题号顺序及备选项顺序不同的试卷。同一考场内,每人周围的试卷题目排列顺序同其他人都是不一致的,目的就是防止作弊现象的发生。因此踏踏实实复习是硬道理。 三、考试内容的特点 ◆紧扣大纲、全面考核

中级经济基础6大部分35章,每年几乎章章考核,因此考核非常全面。正是通过全面考核的形式使得部分学员难以通过考试。2014年中级经济基础的真题中只有第30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没有考核,因此复习中级基础时不能轻易放弃某一章。所以全面考核就要全面学习。 针对此特点,应试策略:紧扣大纲,精读教材,至少二遍,进行地毯式的扫荡,看书时把重点比较突出,可考性较强的内容在教材相应位置标注出来,以备将来重点复习。不要随意押题、猜题,这样才能够把教材中很细的考点看到,不留知识死角。 ◆难度适中 中级经济基础的考试难度并不大,每道题目不会深入考核,140分的总分,超过84分就能顺利通过经济师的考试,因此它是典型的不考难度考广度的考试。真题中大部分题目属于理解记忆型题目,只要好好复习,外加环球网校的悉心辅导,相信您一定能顺利通过经济师的考试。 【应用举例:2014年单选】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是( )。 A. 货币供应量下降 B.物价上涨 C. 人均货币存量下降 D. 人均货币所得下降 【应用举例:2013年单选】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需要经过国家()的审查批准才能生效。 A.行政机关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要点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重点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依据。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个特殊的初级阶段,这主要是由(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按劳分配规律的内在要求是(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联系:①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 果。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全球资源配置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生产力因素。 发展中国家已开始重视利用高新技术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以求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生产工艺更新、产业组织优化。 当经济发展中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时,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超过客观需求量,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途径: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第二,改造民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第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中

的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所需的经济条件包括:(1)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 (2)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有利润、利息、租金和非公有经济中的工资。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工资、奖金、津贴和劳动分红等。( 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担负的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弥补市场失效、提供公平服务、非营利性、法治性。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实际的和潜在的竞争者范围是十分广泛的,通常包括品牌竞争者、产品形式竞争者、产品类别竞争者、愿望竞争者。 组织中的职权一般分为直线职权、职能职权和参谋职权。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1)消费结构;(2)资源结构;(3)投资结构; (4)科学技术进步;(5)劳动力素质和数量;(6)产业问的关联方 式。 股份有限公司的特点是:其资本总额均分为每股金额相等的股份,根据股票数量计算股东权益;股票可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经批准可以上市交易,股票可以转让,但不能退股;股东人数只有下限,没有上限;定期向社会公开其资产负债、经营损益等财务状况。 社会主义企业的类型:1、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工商户;2、按企业的组织形式分为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