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重点复习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重点复习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重点复习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重点复习

中国现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1、文明戏:将时代政治热情与外来的审美要素注入京剧,对程式讲究的戏曲进行改良;在话剧当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统称为“文明戏”。主要特点是:“幕表制”;革命政治色彩浓烈;常采用剧外戏。

2、五四文学革命:大致可以以十年为期划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

1917——1927年“20 年代文学/五四时期的文学”

1928——1937年“30年代文学”左翼文学革命、人文主义文学并存

1937 ——1949年“40年代文学”由于战争的影响,文学分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三大块,文学呈现出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面貌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12人。他们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发表《文学研究会宣言》,认为“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因此很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倡导“写实主义”文学精神,强调文学关切社会和人生的必要,并在创作上体现出关注人生和社会的文学立场。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4、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早的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留学日本学生。先后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十余种刊物。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又注重表现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

该社团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显示出与文学研究会迥然不同的创作风貌。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后期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推动了30年代左翼文学的兴起。

5、问题小说:产生于1918—1920年间。“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主题、题材比较广泛。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人。

6、小诗:创作兴盛于1922至1923年。由于受外国诗歌特别是日本的俳句和印度泰戈尔短诗的影响,许多人写作短小玲珑的诗歌。这种诗歌短者两三句,长者也不过十几句,容量小,涉及范围却广,即兴而作,或叙述,或抒情,更偏于说理,于是一些人生的感性、情绪的片段、景物的韵致,都率性为富于韵味的小诗。

7、新格律诗: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的一种形式,又称现代格律诗,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提出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体,主张诗歌的色彩美、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

8、《女神》: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作为“创造社丛书”第一种出版的《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真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面全面显示出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白话自由体新诗集。

9、文明新戏: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主要借鉴西方的,以言语、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当时称之为“文明新戏”。

10、语丝社:语丝社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体。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只是一个由《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仁团体。从1924年11月17日创刊,到1930年3月10日停刊。

从成员构成看,语丝同仁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很相近,即提倡自由思想和独立意识,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语丝作家群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展开积极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对迂腐的封建礼教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僵化的传统观念、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和虚伪的文风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同时大力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提倡思想和言论自由。

11、语丝体:在针砭时弊的杂感和随笔方面,语丝作家群形成了共有的风格:提倡思想革命,抨击封建主义;提倡个性解放,反对专制制度。艺术上尊重主观印象,坚持个人表现,擅长曲笔幽默的手法,形成一种“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风格泼辣幽默的文体。这种鲜明的文体风格被称作“语丝文体”。

12、东北作家群:形成30年代中期,一批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内地的青年作者所形成的创作群体,主要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骆宾基、李辉英、罗烽等。他们的创作,以地方风物和社会风云的描写,显示出东北人民的生活力量和抗争信念,更主要的是,在他们笔下,较早表达了在民族灾难中生成凝聚的民族抗争意识,从而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

13、新感觉派小说:30年代新感觉派在以横光利一、片冈铁为代表的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又被称为“都会议小说”。

14、现代诗派:在30年代前期逐步形成;30年代中期,形成声势,以《现代》杂志为中心,以“纯诗”为追求目的的一个诗歌创作派别。主要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

15、上海“孤岛”文学:1937年11月,日军占据了上海华舰,租界被沦陷区所包围,知道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美英对日宣战,日军进入租界。在这四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留在上海的一批爱国文学家和文化工作者,利用英法等国租界的特殊环境继续开展各种公开或隐蔽的抗日文学活动。这段时间中的,这一特殊地域中的文学活动史称“上海孤岛文学”。

16、七月诗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1937年9月创刊)和《希望》(1945年1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它因《七月》杂志而得名。主要代表诗人有绿原、曾卓、牛汉等。七月诗派以胡风的文艺理论为依据,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并要表

现主客观的密切融;他们强调艺术性而不作唯美的追求,要求诗人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这是七月诗人创作的共同出发点和美学标准。

17、九叶诗派:是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聚集了一群以辛笛、陈敬容、郑敏等人为代表的“自觉的现代主义者”。这个诗派过去被称为“现代诗派”或“新现代诗派”,直到1981年《九叶集》出版后才有“九叶诗派”之称。

九叶诗派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注重诗歌本身的价值,他们要求坚持文学的本身价值和独立传统,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求得平衡。九叶诗派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为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力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因此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8、象征诗派:20年代中期,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出现在中国诗坛。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此为,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

19、《边城》: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原载与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中,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它是沈从文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20、《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白话作品,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后来收录在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狂人日记》描写从赵贵翁到大哥都想“吃人”。狂人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掉了”,甚而“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暗示家庭伦理是“吃人”的。将“仁义道德”看作“吃人”,否定了儒家学说的核心。鲁迅的创作主旨就在于“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日记》表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第一指向,在批判中国家族制度的同时,就开始了对于西方“个人主义”的引进、倡导。

21、鲁迅的基本(思想)观点:中国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

22、冰心体:冰心散文的语言清丽”、“典雅”。她善于提炼口语,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既凝练明快清新婉丽,又色彩鲜明,素缟淡雅,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广大读者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冰心体”语言

23、闻一多的三美原则: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4、《新青年》: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它是一份综合性的文化批判刊物,旨在抨击传统文化,输入西方文明;全面批判和清理传统文化是其主要内容。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是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抨击的主要阵地,张开了文学革命的旗帜,掀开了现代文学史的第一页。

25、《子夜》:1933年1月,《子夜》出版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也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子夜》原名《夕阳》,1931年10月开始动笔,于1932年12月5日完稿。有些章节分别于1932年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其中刻画的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不仅由主观因素造成,更主要的是客观历史条件造成的结局,这一形象艺术的表现了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的深刻思想内涵。它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及其现实主义的成熟。

26、《骆驼祥子》: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最初连载于《宇宙风》,1939年首版单行本。它是老舍全部创作中的一部高峰。它的成功在于真实的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

27、《家》:《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作者的代表作,写于1931年,写的是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在描写青年一代爱情悲剧的同时,揭示了造成悲剧的根源——封建大家庭的必然衰落过程。深刻的批判了封建伦理观念对人性的麻痹。

28、都会议小说:30年代新感觉派在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又被称为“都会议小说”。

29、乡土小说:“乡土小说”被认为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许钦文、鲁彦、台静农等,他们的作品多发表在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语丝》、《未名》和上海的《小说月报》等报刊上。

他们以记忆中的故土乡镇作为创作背景,大多以客观写实的方法揭示农民的悲剧命运,描绘故乡风土人情,映现了鲜明的具有特异性的地方色彩。但是这一流派并没有结成统一的文学社团,也没有共同的艺术理论宣言,只是自然形成的文学流派,而且有一个由发端到成熟的过程。

30、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出版刊物《支那二月》,合出诗集《湖畔》、《春的歌集》。诗社没有固定的组织和章程,其成员绝大多数是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被朱自清誉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团体。其清新质朴、大胆率真的的情诗在白话诗发展史上占有一定位置。

31、“七月派”小说:是第三个十年国统区小说创作中引人注目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胡风在抗战初期创办的文学刊物《七月》而得名,七月派小说以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

“主观战斗精神”,反映下层社会的“带着精神奴隶的创伤”的民众生活,追求主客体之间“人格力量”的渗透融合。

32、“战国策”派:是指主办《战国策》杂志的一些人,主要是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教授林同济、陈铨、贺麟等人,他们于1940年4月至1941年7月在昆明创办《战国策》半月刊,其后于41年12月至42年7月,在重庆《大公报》上开辟《战国》副刊,办刊宗旨是探讨战时文化重建问题。

33、《激流三部曲》: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特别是它的第一部《家》,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激流三部曲》所反映的内容的时间跨度是1919年至1924年,它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配、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它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这部作品还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激流三部曲》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三、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启蒙的作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抨击封建专制罪恶制度的一座丰碑。

34、格律诗派:格律诗派,也称新月诗派,是以新月社成员为主体,在新诗艺术探索中形成的一个重要诗派。1926年4月,闻一多、徐志摩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诗镌》,集结了朱湘、林徽因、孙大雨等人,他们努力尝试新诗格律化,格律诗派初步形成。6月,《诗镌》停刊。这是新月诗派的前期。1928年3月,徐志摩、胡适在上海创办《新月》杂志,1931年徐志摩、陈梦家又创办《诗刊》季刊,并吸收了陈梦家、卞之琳等人,这是新月诗派的后期。1931年底,徐志摩去世后,新月诗派的活动便渐渐结束。

二、简答题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作为现代文学和文化全面走向现代化的开端,文学革命运动的意义是巨大的。

首先,文学革命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为其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新观念,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次,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它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

第三,打破中国文学孤立封闭的格局,建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其文化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文学。

2、《狂人日记》的主题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鲁迅小说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在思想上,《狂人日记》可谓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它体现了文学上的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精神。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

3、阿Q形象:

作为贫苦农民,具有勤劳质朴的思想和自发的革命要求。他是靠打短工度日的农民,尽管他能做但却一贫如洗。他社会地位低下,连姓氏也被赵太爷剥夺了。受辱的经历让他对反动统治阶级有一种本能的仇视。他深受封建观念的毒害,不敢正视现实,有“看客”式冷酷,守旧心态和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力,是一个彻底丧失了人的价值的类型。

4、阿Q的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是阿Q形象丰富性和复杂性之所在,是以一种虚幻的精神优胜,取代现实生活中劣败的精神状态或思维方法,其具体表现是:妄自尊大、自我安慰、欺软怕硬、麻木健忘等,其核心是不正视现实,它是一种足以应付任何挫折和失败时精神麻醉,使阿Q不能清除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由此鲁迅提出进行全民性的新文化启蒙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精神胜利法还是近代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封建统治阶级面对帝国主义侵略不承认失败,产生了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从农民自身而言,奴隶地位和反抗失败的历史,也是产生和接受精神胜利法的土壤,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师普遍存在的中华人民国民性的弱点。

5、阿Q的典型意义:

①反应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②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③“画出了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6、《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

I、从阶级压迫的角度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有力地鞭挞了整个封建制度

II、形象的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客观上显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代替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

III、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描写了农民的悲惨遭遇和革命要求,揭示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7、《呐喊》和《彷徨》的艺术特色

I、在严峻剖析现实的过程中不断透露出理想主义的光芒,达到了革命现实主义的高峰

II、冷与热的高度统一,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的完美结合

III、杂取各种人的典型化手法和形神兼备的白描手法

IIII、千锤百炼的文学语言

8、《呐喊》《彷徨》的人物形象:

①权势者。②卫道者。③被“吃”着。④觉醒者

更包含了农民(小市民)形象、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形象、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9、《呐喊》《彷徨》的思想价值:

深刻展示了社会现实、历史特点和各阶层精神面貌,具体描绘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成功塑造了处于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精神奴役下的农民和和在社会矛盾中挣扎的知识分子形象,尖锐的抨击封建思想吃人的本质,体现了鲁迅探索改革社会和人生道路的精神。

10、鲁迅小说的特点①题材的变革。②故事情节弱化,灵魂揭示强化。③结构两种基本形式(看与不看;离去-归来-离去)与总体的封闭性。④点睛白描的艺术表现手法。

11、乡土小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悲剧主题意蕴

I、描绘现代工业文明、畸形的都市文明对封建宗法制农村的冲击,揭露军阀肆虐、社会动乱给农民造成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灾难。

II、展示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礼教造成的种种人生悲剧。

III、展现农村形形色色的风俗习惯。

12、乡土小说的意义

I、乡土小说继承了鲁迅开拓的农村题材,同时又为三十年代革命文学运动中农村题材的创作积累了经验,拓宽了道路。

II、.促进了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和成熟。

III、乡土写实小说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这种地方色彩一方面成为乡土写实小说的流派特点,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还具有民俗学价值。

13、徐志摩的诗歌艺术

I、意象新颖、美妙,具飘逸之美感

II、诗形与表现方法灵活多变

III、音韵的轻灵飘逸

14、郁达夫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

自我的写真;感情的抒情;结构的散文化;流利、清新的文笔。

15、《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

I.首先是一个以破坏和创造为己任的时代先驱,追求科学、民主和一切新事物,狂飙突进,反抗和革新是历史赋予时代的任务和突出特征。

II.《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一个对新生的祖国和民族怀着无限深情,无限热爱的赤子。III.《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热烈追求个性解放,是一个“开辟鸿荒的大我”。

IIII《女神》中的抒情自我是一个走在时代潮头的新人,他具有文艺复兴式巨人的情感、意志、眼光、气魄和理想。

V.《女神》中的抒情自我对大自然怀着特殊的感情,以优美的诗句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歌吟和赞美。

16、《女神》的思想成就

I.《女神》形象地表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抒发了诗人和一代”五四“先驱者希望祖国新生与富强的爱国主义激情。(《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

II.在《女神》中,诗人塑造了一个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了”五四“时代扫荡一切旧事物、旧思想的磅礴气势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III.《女神》中的许多诗篇表现了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动的精神,一种昂扬向上、进取不息的情绪。

IIII.《女神》中的有些诗还表达了诗人对于劳动、对于工农群众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景仰与颂扬,表现出某些受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因素。

17、《女神》的艺术成就

I.《女神》具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是我国现代新诗和整个现代文学中浪漫主义传统的发端。

II.《女神》成功地创造了自由体诗的新形式,真正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为”五四“后自由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III.《女神》在广泛吸取古今中外浪漫主义诗歌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形成了雄奇豪放的独特风格。

18、简述《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①突出体现在《女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上。

②形式上绝对自由,绝对自主,与他让感情“自然流露”的诗歌相一致。

19、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I、抒情的委婉细腻美;II、写景的诗情画意美;III、结构的精致巧妙美。

20、30年代文学论争的意义

是第二个十年中的新文学运动产生政治分化之后,新兴起来的物产姐姐革命文学的倡导者,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作家们第一次理论上的较量,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文艺理论的第一次论战,也是阶级论与人性论的第一次针锋相对的交锋。

21、张天翼的讽刺艺术

塑造讽刺形象时,作家不是描写或叙述人物的经历及其性格发展过程,而是抓住被讽刺对象生活片断中的富有喜剧的矛盾,加以集中夸张,在情景的倒置和对比描写中,使讽刺对象的本来面目暴露出来,达到讽刺目的。

结构上极为多变,或采用横式结构--即截取生活横断面。或采用纵式结构;但更多是综合纵横两式结构的长处,在有限的篇幅中,既写出生活和人物的变化,又在一个或几个片断中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作品的深度。

艺术手法上A、抓住具有特征意义的细节,用重复、对比、夸张等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加强其中的喜剧成分,进而达到讽刺效果。

B、善于在片断中嵌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并以夸张的笔墨揭开他们内心的稳秘,使讽刺形象具有

了一定的立体感。

C、语言上明快,洗炼,泼辣。与整个塑造讽刺形象色调一致,张天翼的叙述语言机智、辛辣,不仅有客观叙述,而且有人称变化,模拟人物语气叙述,达到对人物心理真实的刻划目的。

22、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

I.表现大都市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及世态人情,常常以快色的节奏,电影镜头般跳跃的结构,霓虹灯闪烁似的写出,以刻画人物的半疯狂精神状态。

II.运用弗氏的学说和借鉴意识流手法,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挖掘和表现人物的潜意识,刻画人物的性格分裂和变态心理。

III.刻意捕捉某种新奇的感觉和印象,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符合,使其客体化,使意象描写具更强的可感性和立体效果,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新写实”。

23、新感觉派小说的优点与弊端

优点:促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法。

弊端:①对二重人格的描写,一些作品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而是从弗洛伊德学说出发,甚至古人也难免;②刘呐鸥、穆时英的一些作品在暴露大资产阶级堕落时露出欣赏,表现出作家主体精神的颓废;③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悲观主义倾向对新感觉派作家的负面影响。

24、茅盾早期的创作特点

I、真实、直接、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

II、“时代女性”群像的塑造

III、出色的心理描写才能

25、《子夜》的艺术成就

I、在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中塑造形象

II、波澜起伏、有条不紊的结构

III、细腻简洁的心理描写

IIII、精细明快、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6、老舍小说中市民社会的表现着和批判者

①作为表现者:老舍建造了一个庞大的市民社会形象王国。②作为批判者:老舍从传统思想文化和西方文化批判的角度透视了整个民族的性格弱点。从文化心理上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③思想因循守旧,保守落后的“老中国儿女”“老大国民”等老派市民形象;④处于城市最底层的贫民劳动者形象;⑤新派市民形象。

27、李金发诗歌的特点

I、创造象征性的意象和意境,表现自己幽微深邃的内心世界,记录自己敏锐的印象和感受II、“远取譬”与拟人化

III、依靠意象的暗示性来表达感觉和情调

28、以《边城》为例,谈谈你对沈从文小说的特点认识

I、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温柔情愿的牧歌情调。题材选择上则喜欢用微笑表现人类的痛苦。他从“人与自然的契合”泛神论思想出发,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书写自然美。写时又喜欢用一种温柔的笔调出之,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酿造出他小说淡远、清新的牧歌情调,同时又渗入一丝沉郁、隐痛,使牧歌中又混合着一层淡淡的悲愁。

II、重视创作主题情绪的投入,追求抒情性。他喜欢直接把主题情绪投注到人象、物象之中,使之带上鲜明的情绪色彩,或者借助记“梦”和象征,曲折表达主体感情评价。

III、丰富多彩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他的小说很少用虚词,既有浅近文言的凝练,又有口语的生动活泼。沈从文语言风格的形式受到古典文学的影响,但根本上还是得力于丰富的湘西生活经验。

29、解放区文学的特征

I、首先体现在它服务于时代政治任务的功利性

II、体现在艺术追求的乡村化

III、体现在作家心态的“工农兵”化

30、《围城》的讽刺艺术

I、病态知识分子的机智讽刺

II、细腻高超的心理讽刺

III、幽默机智的讽刺语言

31、张爱玲独特的艺术世界

I、丰盈而繁富的意象

II、擅长心理刻画

III、富有色彩感的语言

32、抗日救亡小说的特征

I、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

II、民族意识的张扬

III、赞美英雄

33、“七月派”小说的特征

⑴审美内容的异常复杂性

⑵心理描写的丰富性与独到的深刻性

⑶富有热情和重视体验的现实主义特色

⑷沉郁、浓重、激越、悲凉的总体风格

34、讽刺暴露小说特征

⑴本时期这类小说具有鲜明的针砭社会黑暗和官僚资产阶级、病态知识分子的讽刺文学特征。

⑵不仅描写冲破藩篱和反抗社会黑暗的“新人”,而且极大程度上忧郁悲凉地展示形形色色的社会悲剧,许多作品具有反英雄的叙事主题,在对社会的讽暴露中蕴育这浓厚的悲凉意识和精神茫然感。

⑶在整体叙事格调上,呈现沉郁悲凉的审美整体性,透露着强烈的人生苍凉感和生命沉重感。

35、沙汀小说的艺术风格

⑴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构成富有社会风习的画面,按照生活的逻辑写出带有讽刺性戏剧色彩的人物和故事,收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⑵真切、冷峻、辛辣的粉刺艺术。从生活本身所呈现的矛盾来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如鲁迅所说的“无一贬辞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效果。

⑶语言个性化、富有地方色彩。

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俗画。作者以阴冷、沉郁的格调,逼真写出了闭塞、落后的川西北村镇区社的世态风俗画。

36、叶圣陶“问题小说”的特点

1、.描写下层劳动者的困苦和不幸,揭示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的“隔膜”,以“爱”和“美”作为把“灰

色”人生转化为“光明”人生的必要条件。

2、描绘城镇小市民的灰色生活,暴露市民精神的空虚、无聊,批判没有“爱”与“美”理想的灰色人生观。

3、露和讽刺教育界各种黑暗腐败的现象,展示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教育小说”

4、冷静、客观、平实的写作个性

37、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征

1、总体上看,郁达夫小说创作虽然写实因素不断增加,但其创作基调是抒情的,因此强烈的主观色彩,感伤的抒情基调是其小说创作最突出的艺术特点。

(1)首先,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突出表现在作品中具有很强自传性的“零余者”形象频繁出现。

“零余者”:富有爱国热情和个性解放的新思想,但政治地位低下,经济状况困窘,性格中都充满了矛盾:清醒而又迷茫,愤世嫉俗又随波逐流,自喻多才又自卑自虐,不甘沉沦又自暴自弃,怀着“向善的焦躁与贪恶的苦闷”挣扎着,呈现出病态扭曲的特征。

(2)在“表现自我”的艺术主张支撑下,凭借着“零余者”的形象,郁达夫尽情地抒写着一己的体验、心境,渲泄着那些从自我情感中体验出来的思乡、念子、怜妻、哭穷等情绪,并混合着病态的性苦闷,激烈的社会人生牢骚,使作品涌动着忽高忽低、忽急忽缓的情绪潮,形成了极富个性的抒情特质。

2、.结构的自然松散与景色的诗意描绘。

论述题

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表现在哪些方面?

I、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

II、北京市民庸常人生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性格的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III、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涵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至因这种美的丧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以及若有所失的怅惘,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惋叹不已。

结合作品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子夜》中的人物形象P173

结合作品《骆驼祥子》分析祥子的悲剧色彩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城市底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这是通过主人公“积极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祥子初到北平,怀抱着寻求新的生路的希望,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他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帮助与他同命运的穷人,他坚韧顽强的咬着牙,用孤苦的挣扎编织着美丽的梦想。但是,祥子连遭厄运,主要可以分为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上的娶妻两方面。命运的安排却使他追求的不可得,躲避的被强加。所有这些,都表明祥子在命运的作弄面前不甘失败,竭力挣扎和顽强抗争的生活姿态。当虎妞病亡,祥子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卖掉车子,此生已不复再有希望买车。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时,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一击,长久以来潜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劣根性发作,他吃喝嫖赌,如行尸走肉。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个人奋斗者。祥子的一生,是从奋斗走向毁灭的一生。黑暗的社会、他人的影响、性格局限

以及不可预知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他个人奋斗必然失败的悲剧结局。他的一生是充满了悲剧色彩的一生。

黑暗的社会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主要原因

人是社会中的人,受社会的制约,他的人生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祥子是社会中的人,而且所面对的那个“强大的、罪恶的、病态的社会”,正是这样的社会才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初到北平的祥子,如同乡野泥土中生长的“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年轻力壮,坚韧顽强,风雨里咬牙、茶饭里节省,按理说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能够安稳与独立地生活,但客观上却失败了。造成祥子悲剧的主要原因正是把“人”变成“鬼”的社会。祥子想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正像农民想拥有土地一样,只是一个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成了奢望。他历尽艰辛,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因为横在他面前的是军阀的乱兵、政府的侦探、车行的豪夺这样一个强大、罪恶、病态的社会,他不可能凭一个人的力量与这个社会抗衡,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对于祥子的打击,首先来自反动派。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这些事情突然发生,但是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却是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外打仗的消息已经流传了十来天,为了贪图几个钱,祥子大着胆子拉车去西郊,刚出城门,就被逃兵连人带车都抢走了。作品写出了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打仗不断的骚扰着人们的生活,威胁着人们的安全。作品又提到逃兵如果被村中的人们捉住,至少是活埋,从人们对逃兵的深恶痛绝,透露出这些军队曾经如何残酷的蹂躏过人民,在这样动荡不安,反动军队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年代里,祥子的这场厄运不过是数连年战乱给人造成的浩劫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而已。

本来,孙侦探跟踪的是祥子的主人曹先生,与祥子毫无关系,敲诈祥子更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可是既然碰到了,“祥子时运到了点上,活该!”祥子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任何打击都可能而且可以任意的落到他的头上,他们来的越是偶然,越能反映这样打击的必然。所以说祥子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二、他人的影响也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另一原因

虎妞在祥子悲剧人生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正如蝇不能逃出蛛网”,虎妞是网,祥子是蝇,他没有和任何人这样亲密接触过,虽然是突如其来,虽然是个骗诱,但他从中找到了快乐:生活竟然也可以如此!当他感觉到自己的堕落时,想挣扎已经来不及了,仿佛是碰在蛛网上的小虫。祥子被迫与虎妞结婚后,她变成了捉住祥子的精灵和毒物。祥子并不爱她,却又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她的“爱情”。他们的结合成了祥子个人奋斗过程中的一个新的打击。“他第一得先伺候老婆,那个红袄虎牙的东西,吸人精血的东西,他已不是人,而是一块肉。他没了自己,只在她的手中挣扎着,像猫叼住的一只小老鼠。”但这只狡猾的、贪婪的猫并不急于咬断它的脖根,她伸着沾满人精血的舌头,舔着小老鼠的伤口,还时不时狠狠地吸上一口,然后满足地按着它甜甜地睡去。而小老鼠在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终于渐渐麻木了,它竟然希望这只可爱的母猫会替它将伤口舔净,并使它愈合。它就是祥子。这是多么地悲哀啊!

另一个对祥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人是小福子。祥子心里是顶喜欢小福子的,在他的观念中他们俩都是穷人,都是无产者,都是被人欺侮,他同情她,也同情自己,是上苍将他俩连在一起。所以他的理想就是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和属于他自己的女人,然后用自己强壮的身体去拉车挣钱来养活他的女人。然而,这种个人主义的理想在他兴高采烈地走进白房子,听说了小福子的死后就完全破灭了。他甚至恨二强子当初为什么不把小福子嫁给他,他更恨这可恶的、肮脏的白房子吞噬了他心爱的、原本很纯洁的小福子。于是,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

迷迷糊糊地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泥潭。“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摘去了。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去。”除了虎妞和小福子,放高利贷的高妈,刻薄的杨太太,卑鄙的夏先生,潦倒不堪、充满兽性的二强子,等等,都在祥子悲剧人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三、自身的性格局限又是悲剧人生形成的一个因素

我们承认黑暗的、污浊的、人吃人的社会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罪魁祸首,但是祥子自身性格的双重性、堕落性、劣根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因素,对他的人生悲剧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乐观与盲目

祥子从乡间来到城市,对生活满怀热情和乐观态度,即便车丢了、钱被劫,依然不懈努力,有着积极向上的个人奋斗精神。但是他无法认清灾难的社会根源,不知道个人的努力比起社会沉重的压迫是多么微不足道。即使是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者,又何尝能够摆脱那些压制而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这种不切实际的打算,使他始终陷入盲目的黑暗,一切真正的努力化为毫无意义的泡沫,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悲剧。祥子对于自己的这种努力也不断有过反思和疑问,因此第一次丢车后,尽管他仍然努力拉车攒钱,可是干者干着,他便想起那会事,一想起来,他心里就觉得发堵,不由得想到,要强又怎样哪?即使马上再弄来一辆,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可见他已经预感到前途的黯淡,并向自己提出了反问,但他随即做出的回答仍然是“即使今天买上,明天就丢了,他也得去买。这是他的志愿,希望。不拉自己的车,他简直象是白活······他的最可靠的希望是买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设若一旦忘了这事,他便忘了自己,他觉得自己只是个会跑路的牲畜,没一点起色与人味”。结论是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有了车便可顶的一切”,作为个体劳动者,他们只有在这种追求中才多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意义,但是他们忘记了周围的黑暗社会是无法实现心中的理想的。

2、勤快与保守

为了凑够买车的钱,祥子勤快地奔跑,他第一次买的车是他“从风雨里咬牙,茶饭里自苦”的总报酬。但农民的狭益意识,使他为了钱冒险到战火四起的西郊拉车,结果连人带车被劫了。而为了再买新车,又不断埋头苦干,当钱攒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被特务敲诈了,假如祥子听高妈的话,把钱存进银行或者放高利贷,就不会遭此灾祸。天天把钱放在手心才觉得舒坦,正是小农保守的典型心理和性格特征。

3、外刚与内软

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说委屈。这不能只从他是个体劳动者的一般原则加以说明,被束缚在分散狭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的他们,诚然有狭窄短视,个人自扫门前雪和因为自顾不暇而形成的自私和冷漠等弱点,但作为劳动者,毕竟还是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尤其是对于自己相似的,劳动者,不幸者。问题的政界不在于祥自一方面已经完全失去了与农村的联系而且早也不愿与之发生任何关系了,一方面又没扎根于城市生活,甚至还不知道与新的生活环境建立应有的联系,求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他才会感到如此孤独,无能为力,不知所措,才特别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

4、有较强的生活欲望却又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

尽管丢车失财,加之和虎妞的不如意的结合,祥子仍然保持较为强烈的生活欲望,仍然没有放弃生活的愿望,但是祥子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也无法意识个人奋斗难以抗衡黑暗势力和摆脱生活穷困的真理。事实上,那一贫如洗的穷车夫老马本已提供了“此路不通”的前车之鉴。老马也曾拥有自己的车,但到头来还是贫病交加,无法生活下去。祥子的悲剧恰在于他

一开始就执著地以为只要拼命苦干就可改变自身命运且一直执迷不悟,他在个人奋斗与群体反抗的人生道路上没有也未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他将自己的生命和车连接在一起。“拉车”是祥子生活的核心内容,他的生活除了拉车还是拉车,拉车是他的全部,他的唯一,就像土地是农民的全部一样,这是一种不称为理想的理想。一旦这个内核破裂之后,他便陷入颓废的迷惘和痛苦的堕落,而福子的死更是将他仅存的一丝希望摧毁,要强的祥子终于变成一个苟活于世的行尸走肉。匮乏精神支柱,在简单的物质生活目标坠入无望深渊之后,祥子也完成他自己一生的悲剧。使他显然,祥子的精神悲剧是对个人奋斗道路的否定。

四、超自然的因素也是祥子悲剧人生的另一因素

悲剧一定会发生,命不由人。老舍说:“世界上最古老的悲剧总是命运怎么捉弄人,摆布人;天意如此,无法逃脱。”虽然老舍不相信这套宿命论,他笔下的祥子却在遭受厄运,经常怀疑命运的公平。虽然老舍“不相信这套宿命论”,但是他笔下的祥子却连接遭受命运的作弄。祥子打定“是福不是祸,今个儿就是今个儿”的心眼,冒险拉车上清华,中途连车带人被捉去。“祥子落了泪!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界上的一切了。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祥子不明白。当祥子想到牵上三头骆驼去卖,再买回新车时,他得意地“承认自己是世上最有运气的人”,“忍不住地笑出来”。高妈建议祥子放高利贷,祥子坚决不干,认准“自己有命买得上车”,可同虎妞发生性关系,既不敢去见刘四爷,又不能逃离,他沮丧不已,“这样的一条命,要它干吗”?与虎妞结合,祥子更加清楚意识到,“命是自己的,可是命却叫别人管着”。祥子本想“不认命,就得破出命去”,结果却像“误入罗圈了胡同,绕了个圈又回到原处”。厄运使祥子想到了命,服从命运的安排,命运成为他不幸的叹息和慰藉。

《骆驼祥子》这部小说,通过对祥子悲剧人生的描写,为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和迫切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下层人民的命运和出路问题,显示了《骆驼祥子》这一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五四”以后,反映人力车夫生活的作品都没达到这个高度,而《骆驼祥子》无论从思想的深度和艺术技巧上都达到了成熟。作者通过描述祥子进行多次顽强的抗争企图获得一个独立人权的失败过程,引人深思,启示人们去思考他们如何摆脱不幸的命运和寻找一条崭新的道路,这就是祥子悲剧的一生给人们的一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5、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农村题材的作品中,开拓出哪些崭新的时代意义?对农民命运的描写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

首先,赵的小说有高度的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时代责任感,认识到一些人们不以为然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从农村中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敏锐地感受到解放区的时代变化了,政权改变了,但人们的思想变化还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赵的作品告诉我们,以鲁迅开始对农民的思想启蒙和改造,这样的思考仍然是解放区作家的重要任务,并不因为政权变化了,农民落后的思想就一扫而光了,《小二黑结婚》是从解放区依然存在的包办婚姻的角度来写的。更沉重的告诉我们,封建意识还是很顽固的,作家从敏锐的政治视角来写。

其次,赵的作品特别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作品中描写各种各样的农民,在当时的农村里,残存的封建势力在人民政权下不成气候,象小二黑、小芹这样有先进意识的农民还是不多的,在农民中更普遍的是像三仙姑这些农民是绝大多数,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方向,他们也在跟着时代的主潮,只是跟不上,他们已经在转变之中了,而这些是中国发展前途的基础,作者这些人给予热情的期待,是善意的扶持,这个描写体现了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变化,赵抓住了时代的本质。对农民命运的描写在赵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中国农民的发展变化,并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在理解、同情中对农民的命运充满了期待,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至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变化,在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中,显示了自己独特的追求。

6、《阿Q正传》的艺术特点

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艺术精湛。在结构上,故事有头有尾,情节波澜起伏。作品从人物自身具体的经历出发,以阿Q的“精神胜利法”作主线贯穿全篇,充分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既有中国传记体章回小说的故事连贯、线索单纯的特点,又有外国短篇小说截取生活横断面,进行细致刻画的特点。在人物塑造上,运用传统的白描手法,通过人物富有个性的肖像、语言、行动和细节描写来突出其性格特征。小说的语言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精炼准确。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叙述语言大多采用口语间或文白相间,夹叙夹议,时而夸张,寓庄于谐,妙趣横生。

7、论述虎妞是造成祥子悲剧的罪魁祸首

Ⅰ客观原因:

①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逼迫,祥子想买一辆人力车不过是一个独立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在那个社会却成了奢望。祥子历尽艰辛,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因为病态的社会使他成了牺牲品,他不可能以一己之力与社会抗衡,最终成为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②车厂主女儿虎妞的诱骗。祥子的生活理想与虎妞的生活理想毫无共同之处,存在着尖锐的冲突。

Ⅱ主观原因:由于生活对他的限制,他思想上的局限与心理上的弱点表现了出来,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理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祥子不可能看清当时的社会本质,也没有认识到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穷困的求生之路。

8、浅析《雷雨》中蘩漪的人物形象

一般评论认为,《雷雨》作品以1925年前后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家庭悲剧。蘩漪是曹禺《雷雨》中的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具有“雷雨”式的性格,她反抗,她追寻,她妥协,最后疯狂。

蘩漪——主人公周朴园第三房妻子、周萍的后母,但同时却扮演着周萍地下情人的角色。在临界于新旧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曹禺塑造了一个这样的蘩漪——一个活在新社会和旧社会交叉的性格复杂的女性形象,一个纠结于新旧民主专制的畸形产物。曹禺笔下的蘩漪,拥有受生命深处的欲望控制的性格,又有封建落后的思想。她敢于反抗封建道德,敢于大胆追求自由爱情,集中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虽然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却仍摆脱不了封建女性依赖性、自贬性。

蘩漪那具有时代精神的叛逆性

作者描写的那个蘩漪,在周朴园面前,她是悲哀的、可怜的、文弱的、哀静的。蘩漪与周朴园一样,也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按剧中的提示,她是一位“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①。正因为如此,她既渴望自由的爱情,又无力摆脱家庭的牢笼,甘愿受周朴园的凌辱。蘩漪虽然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只是他的第三个女人(第一个是侍萍,第二个是赶走侍萍后娶的名门小姐),两人只有夫妻之分,并没有夫妻之情。周朴园表面只是她的丈夫,而实际上却是统治者。他不但是经济政治上的统治者,更是家庭伦理关系和道德精神上的统治者。而蘩漪是一个渴望自由、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资产阶级女性。然而她的要求并不高,她渴望的只不过是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的自由爱情。但是,周朴园这个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却要求她恪守顺从封建礼教,不允许有任何独立意识和情感要求,要她在儿子面前成为一名

“服从的榜样”,要求她“当了母亲的要为儿子着想”,成为唯丈夫之命是从的驯服女人,周朴园当着周萍、周冲两个儿子的面逼蘩漪喝药的细节就是明证。但在喝药中,蘩漪面对周朴园的训斥,蘩漪竟敢当面顶撞说:“(轻蔑地)不,我不愿意。我告诉你,(暴躁地)我不愿意。”

②周朴园曾两次派仆人催蘩漪去看病,蘩漪却没有去,周朴园只能自己亲自去催,企图以家长的威严逼她看病。但他没有想到,蘩漪并没有被他吓住,她径自回楼上去了。这回,蘩漪态度有所改变,因为那个时候的她,在遭受到周萍的拒绝后,她的心里波浪般怒气,连带着这次,她的愤怒还在延伸。所以也使她的反叛行为带有了一点理直气壮的意味。在雨夜归来中她那“我出去走走”、“你不用管我”、“我不愿意,告诉你我不愿意”……③的话语似乎带有一种“豁出去”的悲壮。这时的周蘩漪已经俨然是一副进攻者的姿态了,“她没有表情,她的眼睛烧着火。爱和恨烧尽了女人一切的仪态,她像是厌弃了一切。”④她对周朴园的每一句问话的回答都使周朴园感到惊愕,周朴园越是惊愕她的行为,她越是镇定越是觉得快意,充分表现了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一个弱势力所表现出的倔强的一面,不禁使人在同情之余对其产生了一些佩服。

在封建的旧中国,作为女性,她们最高的人生价值、美德规范就是做一个孝妇、贤妻与良母。“男尊女卑”是中国数千年来盘踞在广大国民意识深层的观念。女人只能顺从,只能是弱者,不能有半点反抗。所以当20世纪初中国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变革来临时,女性们开始了反封建斗争,为自己的个性自由而摇旗呐喊。繁漪正是那个年代里唯数不多的个性派女性的代表,她读过一些书,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后,仍敢于冲破封建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我不是周朴园的妻子,我不是周冲的母亲!”

⑤她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大胆释放自己的女性,比起处在那个时代许多把自己的一生归于命运安排的女性来说,她的确勇敢得多,她不屈服于命运,她敢于大胆追求。正是这,才把她与那些默默忍受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一大群妇女区分开来,显出一丝耀眼的锋芒。

蘩漪渴望个性解放,反封建、男女平等,具有了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条件。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掀起以后,受到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使她不能安于“三从四德”所规定的命运,她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身为“工具”的命运,力图作为一个“人”而“真正活着”。她不顾封建礼法高呼:“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蘩漪雷雨般的性格,正是反封建的怒涛,个性解放的春雷,渴求男女平等的暴雨。她的呐喊成了不断前进的新时代主旋律中一个响亮的音符,而她的悲剧性格也在悲壮的旋律中得到了净化。

蘩漪在爱情中的悲剧形象

在这样一个新旧参半的女性身上,作家有意识地强调“原始的野性”,而点燃这一野性的火种,就是五四时期所有人都向往和渴望的“爱情”。我们也可以看到,蘩漪之所以像所有的大宅院中姨太太一样的阴差阳错地爱上了丈夫前妻生的大少爷,并不是因为她天生的变态,而是环境所迫。在她平时接触的人中,无人可爱。而她从来就没打算走出家庭,也与她是一贯“旧式女人”有关。她不愿也不敢走出家庭,一方面是因为她没有自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她不愿放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在蘩漪身上,作家并没有像五四时期的许多作品一样,要体现“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她与周萍的相爱,除了满足自己的情欲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丈夫不尊重自己的一种报复。而在她的思想深处,有许多沉重的无法消除的封建思想意识。如她很看重“名分”,即使是与周萍相爱,也有一种想摆脱却摆不脱的“犯罪感”,对周冲和四凤的相爱,也觉得门不当户不对,自己已经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但仍然用封建婚姻的标准去要求(实际上也就是残害)下一代,连她自己也没有发现自己也这般的矛盾,现在的她,只是企图找到唯一一根可以救命的稻草,她想要用尽一切办法,留下周萍,想要在这个监狱似的周公馆,放下她赖以生存的理由。

然而命运是最最无情的,周萍在一夜欢愉后抛弃了她,对她变得厌恶不已。蘩漪沦落到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曾经紧握着她的那双手用力地挣开了她,只留给她长长的黑影。蘩漪摔倒了,落进了火坑,情感烧疯了她的心,她伸出手,残喘着,还在努力地做最后的尝试,这不是更可悲么?想要用尽一切的办法挽回一个已经不爱自己的男人,一个胆小懦弱的男人,这就是她抗争的意义么?而她的努力又能换回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蘩漪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觉醒的女性。这是因为:第一,真正觉醒的新女性应该是自尊、自爱和自律的,而蘩漪却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点。如蘩漪没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也没有为普通百姓谋幸福的思想境界。她心目的至高理想也就是追求自由的爱情。另外,即使在爱情的追求中,也常常表现出自卑、自弃和自虐的特点。蘩漪有时苦苦哀求周萍,甚至退而求其次,提出即使将来把四凤接过来同住也行的请求。在得不到周萍爱情时,蘩漪竟然采取玉石俱焚的做法,这是一个自尊、自爱、自强的新女性所不为的。第二,真正的现代新女性应该是理性的,也是无私的,而蘩漪常常是非理性的,自私的。比如,她的言行就是以非理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为了自己的爱情,她竟冒着暴雨盯周萍的梢,做庸俗女人常做的手脚,当他们都在客厅里出现的时候,她把她的儿子,周冲带出来,“(嘲弄地)我叫你弟弟来跟你们送行。”⑥她希望能让这个单纯爱着四凤的孩子,这个周萍疼爱的弟弟,能为她留下周萍,即使这样做,是那么地伤害了她的亲生儿子,是那么地伤害了她爱的周萍,还有其他不知情的人,她顾不上了,她只是想争取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她要借助别人,哪怕是牺牲一切都要反抗,她要为自己争取,她甚至利用儿子的童真无邪当枪炮使,连周萍都痛骂她丧失了一个母亲最基本的天性。

为了爱情,她彻底地疯狂了,她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母亲,也不是一个女人,她现在彻底地变成了一个鬼,要毁掉一切、丧失理性的鬼。

蘩漪的性格悲剧

蘩漪是最“雷雨”的一个人,不可知的力量体现在她那一种受内心欲望所控制的性格。她的柔弱的女性气质和内在的野性给黑暗王国带来了一线光明,既带有雷雨的雷厉风行,又免不了短暂强硬过后的柔弱。蘩漪便是“雷雨”。蘩漪,蘩,多也;漪,水之纹也。蘩漪便是猛浪,便是永不宁静的水,便是荡涤一切的“雷雨”。她的痛苦最深,渴望又最强,所以爆发得最疾、最猛,就是“雷雨”。她代表着“五四”以来女性追求个性解放,争取民主自由的最强音,在她身上折射出不畏强权、争取自由、宁死拼斗的绚丽光彩。可即使是这样,她还是没有能力逃脱得了那种悲惨的命运,在那样的社会里,她不过是只蚂蚁,她可以很努力地收集粮食,很努力地生活,想向世人证明什么,但是,这些在世人面前,不过是件可笑可悲的挣扎而已。我不得不赞叹蘩漪,她就是那个疯狂到让人心痛的女人。在周家深深的庭院里、暴怒的雷雨的中心,她是罪人,亦是受害者,她有一颗被爱情遗忘的心,十八年来陪伴着一个暴躁怪戾的丈夫,早已心如死水。可我又不得不可怜她,作为一个想追求自己幸福的小女人来说,她的抗争无疑是彻底地失败了,在与男权斗争的社会中,无论是阴险狡诈,暴躁怪戾的周朴园,还是自私自利,胆小懦弱的周萍,他们都毫不留情地抛弃了这个想要得到自由爱情自由生活的小女人,甚至还不止一次狠狠地将她打进深谷。这样的女人,这样的抗争,是多么地苍白无力,腐朽诡异。

她的性格悲剧在于,作为周朴园的继室,她不甘心为人摆布,厌倦了冷寂阴沉的家庭。然而爱上了周家的长子周萍,使她在形如枯井的心底却跳跃着一丝如火的热情,但周萍在个人私欲得到满足后的无情抛弃,却使蘩漪落到了“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促使她在追求憧憬的幸福的时候,恰恰将自己带入了一个既毁灭自己又毁灭着别人的处境。她承认

了同周萍的关系,迫使周朴园认下了侍萍,使周家复杂的血缘关系一下子真相大白,使得周萍再一次陷入乱伦,在痛苦和毁恨中自杀身亡。她抗争着,即使最后导致三人死亡、自己也被逼疯的结果,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做了,她是有着最“雷雨”的性格,热情好似浇不灭的火。然而,上帝偏罚她枯干地生长在砂上,于是,她美丽的心灵被环境窒息变成了乖戾。对着周公馆的一切,她的抗争显得是那么的苍白,那么地阴森恐怖,竭斯底里,到了最后也还是没能呼吸上一口自由的空气。繁漪,多么可怜的一个小女人,在两代人的面前,撕破脸,竭斯底里地丧失掉一切的母性和理性,也换不回来一个男人一丝丝的怜悯。

蘩漪她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个家庭和社会就犹如一个封闭的黑匣子。在那里人性被扭曲异化,美的心灵被扼杀窒息,人连一点的自由都不可能拥有。作家正是借蘩漪这个形象揭露封建势力的强大压力,反映出旧中国那可怕的环境是怎样把一个怀着自由要求的现代知识女性逼到一条绝路上去的。

这就是蘩漪,她的性格,她所处的那样的环境,注定了她悲剧的命运。没有人会彻底地去恨她,因为这并不是她个人的罪孽,而是在这个阴森恐怖,无法呼吸的周公馆里,生活了十八年的压抑,十八年来的委屈与愤怒,迫使她成为了一个没有尽过母亲责任,为了自己那飘渺的爱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间接害死自己儿子和所爱的人的凶手。最后她疯了,也许这样才是对她最好的解脱,因为疯了,她就可以将之前的一切一切彻底地忘记得一干二净;因为疯了,她就可以自顾自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干扰;因为疯了,她甚至都忘了自己之前用尽所有力气和尊严想要追求的是什么了。这样的她,或许就真的,能得到平静。“在《雷雨》里的八个人物,我最早想出来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是周蘩漪……我喜欢看周蘩漪这样的女人,但我的才力是贫弱的……不过一个作者,总是不自主地有些姑息。对于蘩漪,我仿佛是个很熟的朋友……我想她应该能动我的怜悯和尊敬,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罪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这总比阉鸡似的男于们为着凡庸的生活怯弱地度着一天一天的日子更值得人佩服吧。”⑦这就是曹禺对蘩漪这个人物的定位,即使蘩漪是这么一个“罪大恶极”的女人,可在曹禺眼中,就是一个很熟悉的朋友,因为在那个年代,像蘩漪那样的女人,不仅仅只是活在曹禺的作品上,更是真真实实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她们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地生活着,她们是否也一如蘩漪那般生活着?痛苦着?挣扎着?这个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能从蘩漪的身上,看到众多的中国妇女都沉沦在那样的悲剧中,不管是否和蘩漪一样,在这个偌大的中国,那样的年代,那样的思想压迫下,她们都无法自由地享受她们的人生。这就是中国女人的悲哀。

有句话说得好:“女人,是水做的。”那是因为她们这一辈子都得伴随着眼泪。而蘩漪的性格正将悲剧这个词诠释得淋漓尽致。

最新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导语】学习不光要有不怕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还有有勤奋的努力,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即使我们的成绩不是很好,但只要有心想要学习,那么我们就应该笨鸟先飞,所谓”勤能补拙“没有人一出生就是天才,他们都是经过秦风的努力,才会成功的,所以我们不能坐等自己那天突然变成天才,而是要点燃自己的力量之火,寻找自己的天才之路,努力奋斗。【篇一】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归纳人教版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是怎样促发展的? (1)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2.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腾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3)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3.中国的腾飞证明了什么道理?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4.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2)进入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最新最全)

小学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上) 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 1、作者 2、文章标题及含义 3、文中重点问题 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 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 6、评价主要人物 7、文章情节 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 (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 ★《山中访友》 1、作者:李汉荣 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 (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 1、作者:郭枫 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 (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2)填空: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 4、中心思想: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5、写作方法: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中国现代文学史大二下期重点考点

伤痕文学(70年代末期) 名词解释: 新时期重要文艺现象。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深刻揭示了极左路线给青少年一代造成的严重内伤,提出“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社会问题。此后不久,卢新华又发表短篇小说《伤痕》,揭示极左路线对人的命运迫害和心灵摧残。继之,我国文坛上便相继出现了描写十年动乱给党和国家造成的灾难、着重表现极左路线给人民生活命运特别是思想心灵造成创伤的文学,被称之为“伤痕文学。” 开山之作:刘心武的《班主任》,人物形象有谢惠敏和宋宝琦 代表作: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届茅盾文学获奖作品) 反思文学 名词解释: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

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茹志鹃的小说创作风格也由清新俊逸转变为严峻 代表作有: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布礼》、《蝴蝶》,路遥的《人生》,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谌容的《人到中年》(讲述了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代表人物是陆文婷,还描写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形象)改革文学 名词解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柯云路的《新星》等。 开山之作: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主人公乔光朴,乔光朴和作者其他作品中的车篷宽、高盛五、牛宏、宫开宇等

九年级上册政治的复习提纲完美版

九年级上册政治的复习提纲 一、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了解责任与角色的关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同时责任也意味着不应该做某些事情。 2、责任的来源:责任产生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承诺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3、角色与责任: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我们在社会中生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子女:孝敬父母;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完成学习任务;朋友:忠诚、互助、互谅;陌生人:扶危济困;公民:热爱祖国;社会成员:维护正义、保护环境、热爱和平等) 二、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增强责任意识: ①代价与回报:承担责任,需要付出代价,往往也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②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要为它们承担责任。我承担,我无悔。 ③履行社会责任,不计较代价与回报,这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2)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①首先是对自己负责。我对自己负责,说到底,也就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也是负责任的表现。 ②对他人负责。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 ③对集体负责。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会有保障。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④对社会负责。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社会,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⑤对国家负责。维护国家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为国分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⑥只有人人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3)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①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 ②承认错误并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 ③自觉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 ④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在承担责任中不断成长。 三、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1、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1)集体的存在离不开个体 (2)个体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2、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1)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 (2)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 3、关爱集体,人人有责。关爱集体的表现: (1)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2)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推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重点课文复习资料 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 1.作者; 2.文章标题及含义; 3.文中重点问题; 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 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 6.评价主要人物; 7.文章情节。 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 (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 ★《山中访友》 1.作者:李汉荣 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 (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 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进山看景,自然成了“山中访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 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 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 1.作者:郭枫 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 (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2)填空: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 );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 );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 它们想象(成“音乐家” );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 ) 4.中心思想: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 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复习资料

1、现当代文学三个分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 ⑴1960年国民经济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⑵1961年《文艺报》发表《题材问题》的专论,题材多样化,同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⑶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新侨会议)、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⑷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广州会议)。8月,中国作协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大连会议)。 3、文革十年文学:《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总纲领,《纪要》(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子纲领。 4、三红一创一青:“三红一青一创”指的是:(《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五部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吴强、罗广斌、粱斌、杨沫、梁斌)。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杨沫)、《山乡巨变》(周立波)、《保卫延安》(杜鹏程)、《林海雪原》(曲波) 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吴伯萧)、秦牧、刘白羽并称为中国当代散文四大家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在反动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分报告,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新的人民文艺》分报告。成立了文联和作协,分别创立《文艺报》和《人民文学》。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确立《讲话》为文艺事业的总方针,确立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这次会议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4、根本任务论“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1974年7月12日,“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以“江天”的署名,在《人民日报》发表《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一文,阐述更加系统化,成为“文革”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文学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形象塑造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根本任务论”服从灭“资”兴“无”的政治需要,偷梁换柱,本末倒置,不仅改变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而且践踏了“双百方针”,否定了英雄人物形象塑造以外的其他人物形象塑造,取消了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文革”时期阴谋文学的一体化。 6、主题先行论所谓“主题先行论”,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党,民主党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打倒”。这一主题无论对哪种体裁,在创作之前就已经规定,创作时必须从它出发,必须根据这个主题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表现。不仅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的过程,取消了作家的主体性,而且文学直接用来图解政治阴谋。 8、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1953 年9 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的、历史的、具体的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教育劳动人民的人物结合起来。 9、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出现于五十年代,盛行于六十年代的诗歌创作。这类诗歌将诗与政治时事紧密结合,偏重于壮志豪情的书写和战斗精神的表现。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是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鲜明,声韵铿锵。代表人物作品有郭小川《望星空》、贺敬之《东风万里》。 10、《茶馆》《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艺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初三政治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初三政治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初三政治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摘要:如何搞好复习,是一项教学技术只要同学们扎扎实实搞好复习,相信大家的能力一定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精品学习网为大家带来初三上册政治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 1、责任的含义包含两层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责任是不应该做某些事情。 2、责任的来源: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3、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子女,学生,朋友,陌生人,普通公民,社会成员。。。。。每个人都有多重角色,而每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尽到自己的责任。 4、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守时,守信,诚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义:“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尊,也才有资格、有自信、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5、自己不对自己负责任的后果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整体,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我对自己负责,同时也就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6、正确对待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回报承担责任,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同时也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回报: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能积累宝贵的人生经验等。代价:当我们承担责任时,会感受到责任沉甸甸的分量,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有时因坚持原则而遭到埋怨,甚至成绩下降。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 7、如何理解“我承担,我无悔”?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如果采取抱怨、懈怠等消极态度,同样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只要我们把他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出色。

六年级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上册课文知识点梳理 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 1、作者 2、文章标题及含义 3、文中重点问题 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 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 6、评价主要人物 7、文章情节 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 (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 ★《山中访友》 1、作者:李汉荣 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 (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 1、作者:郭枫 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 (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2)填空: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 );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 );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 );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 ) 4、中心思想: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5、写作方法: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文学原理与中国现代文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78] 考试科目名称:文学原理与中国现代文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一)文学原理部分约75分,占50% (二)中国现代文学部分约75分,占50% 4)题型结构 a: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b: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c: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5分,共7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文学原理 考试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性质,文学的内在构成及表现形式,文学创作的内在过程及各种创作方法,文学的鉴赏和批评方法,文学的生产和传播规律以及文学的发生、发展规律。 2、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文学知识分析、评论各种文学作品、文学现象。 3、能够把文学和艺术、思想、政治等联系起来,从各种文化视点考查文学,以及用文学的相关原理考查文化现象。 考试内容:

一、文学本质论 (一)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差异。文学审美性的特点。 (二)文学的语言特征。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与绘画、音乐、影视等艺术形式有何区别。 二、文学构成论 (一)理解文学形象的形成和表现形式,掌握意象、典型、意境等概念的内涵。 (二)理解文学文本的各个层次的构成。把握语言、结构、意象、情节、题材与主题等各个要素的基本内涵。 三、文学创作论 (一)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过程及其心理规律,艺术思维的基本特点。 (二)文学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内涵及特点;文学风格和流派的有关论述。 四、文学接受论 (一)文学接受理论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等主要概念。文学鉴赏的基本特征和方法。 (二)文学批评性质和特点、原则与方法、职能与作用。 五、文学生产论 文学生产特点;文学消费的性质与特点;文学传播的意义与方式;文学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六、文学发展论 文艺起源的各种学说;文学发展的特殊规律;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全球与地方。 主要参考书 赵炎秋主编:《文学原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初三教科版政治上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知识点

初三教科版政治上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知 识点 知识点 1.教学内容分析:第三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是一单元内容的总结和提升。要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忧患可以兴国”,引导学生了解国情,使他们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树立忧患意识。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分析了青少年要承担的历史责任,激励青少年面对现实,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懂得为中华民族的兴亡做好准备。是知识性最弱、情感性最强的一课。 2.学情分析:对于爱国者的事迹,学生知道不少,关键是如何通过对人物事迹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应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启发学生与这些爱国人物产生思想共鸣。培养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我国的青少年以及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

的意义。 3.重、难点的确立: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对爱国者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对于爱国者的事迹,学生知道不少,关键是如何通过对人物事迹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应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启发学生与这些爱国人物产生思想共鸣。 课后练习 1.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有( ) A.只有出生于国难危亡之际,才能有所作为 B.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才 C.只有多吃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D.振兴中华,必须要树立忧患意识 2.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我的心里始终有三件大事放不下:让孩子上得起学,让农民看得起病,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温总理的三个放不下从一个侧面表明( ) A、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 B、我国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C、我国应加快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 D、我国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发展非常缓慢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梳理知识讲解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知识点梳理教材概貌 全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 篇选读课文,总共36篇。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全册安排综合性学习两次,“资料袋”三次,“阅读链接”两次。安排“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各七次。“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学期教学目标 识字与写字 1、会写120个字,掌握词语盘点中的词语。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能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地背诵和抄写要求背诵的语段。 2、加快默读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边读边思考,习得质疑的习惯,能根据句子或不懂的内容提出问题。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生活实际和时代背景)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等初步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列小标题,养成独立的概括能力。 5、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6、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7、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 习作 1、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重点掌握写人记事的文章,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学写演讲稿和建议书,续写故事,根据漫画和图片编写故事。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人交流,修改时能学习他人的方法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4、课内习作7次。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口语实际 1、学习演讲、辩论、建议、劝说等基本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复习资料(精)

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2.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性、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4.根本任务论 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5.三突出创作原则 1968年5月23日,“四人帮”根据江青旨意最先提出“三突出”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 6.主题先行论 其主题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这个主题无论对哪种体裁,在创作之前就已规定,创作时必须从它出发,必须根据这个主题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表现。 7.革命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文革”期间,江青一伙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取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京剧改革的成果,并将它们连同现代革命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封为“革命样板戏”。 8.政治抒情诗: 1963年起,政治抒情诗成为占据诗坛主导地位的潮流,内容直露地表白诗人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情操,甚至以标语口号来替代情感的抒发,诗歌变为“战歌”。诗的主题由赞颂新生活转向对“继续革命”的感情和行动的宣扬。大量运用浅薄的比兴象征、托物言志方法,红日、红旗、青松、风暴等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象征符号。代表作家有:郭小川、贺敬之。 9.山药蛋派 又称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等;是由部分山西作家构成,以写农村题材小说为主的一个文学流派;起源于40年代,繁荣于五六十年代;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赵树理的《锻

初中政治课本目录-人教版

初中政治人教版教材目录(7-9)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 新学校,新同学 创建新集体 第二课把握学习新节奏 学习新天地 享受学习 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 第三课珍爱生命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 走进青春 感悟青春 祝福青春 第五课自我新期待 日新又新我常新 发现自己的潜能 自我新形象 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 丰富多样的情绪 学会调控情绪 第七课品位生活 情趣与兴趣 追寻高雅生活 第八课学会拒绝 身边的诱惑 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第九课保护自我 身边的侵害与保护 防范侵害,保护自己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 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 “我能行!”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唱响自信之歌

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 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 自己的事自己干 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第四课人生当自强 人生自强少年始 少年能自强 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 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人生难免有挫折 挫折面前也从容 第六课为坚强喝彩 让我们选择坚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走进法律 法不可违 防患于未然 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我知我家 我爱我家 难报三春晖 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 严也是一种爱 两代人的对话 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 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 同学?朋友 男生?女生 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 我知我师我爱我师 主动沟通健康成长 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 世界文化之旅 做友好往来的使者 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六年级上册语文重要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 一、字词句(一)易写错的字: 巷吟琴塑嗽抑寇粼悬满茫驻茅 (二)易混淆xiáo的字词: 陡峭身躯辩解青翠竣工要挟抱怨抱歉俊俏先驱辨认清脆 严峻威胁报复焦躁急躁锻炼炼就吉祥滔滔不绝干燥燥热 练习安详波涛汹涌张皇(惶)世外桃源(园)一泻千里(泄)畜生(牲)纷至沓来(踏)昔我往矣(以)震耳欲聋(振)行色匆匆(形) 演奏勤勉德高望重艰巨毅然勉励身躯魁梧严肃荒唐忧虑 声望瘦削消瘦雄鹰滋润刺猬致敬咳嗽囫囵吞枣恍然大悟日寇 清幽衬托埋葬气概浴血搏杀 (三)易读错的字: 琴弦xián 肖像 xiào 悄然qiǎo 脸颊jiá霎时间shà模仿mó模mú样憋闷men 蹿出cuān 抿嘴mǐn 尽情jìn 绷着脸běng 树冠guān 旋转zhuǎn 唱和hè津jīn津乐道短暂zàn 洞穴xué打散sǎn 胆颤zhàn 窈yǎo窕tiǎo 自个gě儿要yāo挟xié奔bēn丧 薄bó暗沉闷mèn 气氛fēn 晕yùn船拖蔓wàn 九曲qū黄河 刚劲jìng 哈hǎ达给jǐ予勉强qiǎng 强qiáng制乘chéng机 召zhào唤扁piān舟提供gōng 薄bó雾血xuè液运载zài 扎zā好绷带起蒙méng 憎zēng恶wù旋xuán涡徜徉cháng y áng 曲高和寡hè (四)字义易混淆的字词: 例如:

失:⑴丢⑵违背⑶找不着⑷没有掌握住⑸改变常态 失声痛哭:4 流离失所:1 惊慌失色;5 失信迷失方向 另外还有: 欲:震耳欲聋为所欲为随心所欲 胜:美不胜收引人入胜胜利 漫:漫不经心漫山遍野水漫金山 (五)词语类型: ABB:软绵绵湿淋淋冷清清直勾勾 AABB:马马虎虎结结巴巴缝缝补补匆匆忙忙 ABCC:微波粼粼行色匆匆 AABC:窃窃私语滔滔不绝闪闪发光牙牙学语津津乐道 横遭不幸焦躁不安哭笑不得百折不回 相依相随大摇大摆自作自受自言自语无影无踪 暑去寒来左冲右撞 带数字:三番五次五光十色 (六)词语归类: 描写人物品格的:德高望重百折不回 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心惊肉跳胆颤心惊大吃一惊 描写人物动作的:左冲右撞匆匆忙忙 描写人物神态的:怒目圆睁恍然大悟大摇大摆焦躁不安兴高采烈 描写人物外貌的:饱经风霜魁梧 描写自然景物的:悬崖峭壁狂风怒吼微波粼粼碧空如洗波涛起伏 描写音乐艺术的:余音绕梁曲高和寡阳春白雪 描写建筑艺术的:雕梁画栋巧夺天工古色古香 描写书法艺术的:笔走龙蛇龙飞凤舞 描写文学艺术的:妙笔生花脍炙人口 修改病句: (1)听了这件事的经过,感到很气愤。(缺主语)

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一)

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 1.1坚持改革 1、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 站起来: 1949年完成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 富起来: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强起来:1978年进行改革开放,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飞跃。 3、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的成果)(1)确立了基本经济制度。 (2)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3)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4)激发人民的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5)改善人民生活,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地位。 4.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兴国之魂) 5.改革开放的地位? (改革开放不是基本国策,对处开放才是基本国策) (1)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不是主要、主导、主宰)力量。6、改革开放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原因?(回答4个点)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实施科教兴国、人国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6)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斗。 1.2 走向共同富裕 1.共同富裕是逐步实现的过程,不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或同等富裕。反对平均主义和差距悬殊,但差距只能缩小,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2、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挑战与采取的措施 ①挑战: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措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②挑战: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③挑战: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措施:不断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5.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