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解析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

解析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

解析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
解析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

第六章: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1、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D唯物史观

2、在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各种条件中,具有决定性的条件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文化水平 C传统观念 D思想意识

3、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必然得出:

A英雄创造历史的结论 B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的结论 C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结论 D个人创造历史

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

A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 B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目的 C 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宗旨 D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结果

5、坚持群众观点就要坚信:

A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B群众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C 群众运动是天然合理的 D群众创造一切

6、认为决定历史发展的是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的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C 宿命论 D唯物主义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

A 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量 D以上三者

8、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历史发展的决定者 B 历史规律的创造者 C历史任务的发起者 D以上三者

9、个人崇拜的思想实质是:

A英雄史观 B唯心主义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主观主义

10、无产阶级领袖的出现是:

A历史的必然B 历史的偶然 C历史必然和偶然性的统一 D人民群众的作用

11、无产阶级领袖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

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 C个体与集体 D普遍与特殊12、以下不符合群众史观的观点是:

A历史自己创造自己 B英雄人物也创造历史 C人民就是群众 D以上三者都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

1、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基本表现形态有:

A不可知论 B唯理论 C唯意志论 D经验论

2、唯物史观所说的人民群众是指:

A无产阶级 B体力劳动者 C居民中的先进分子 D居民中的多数人E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3、英雄与时势的关系是:

A英雄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 B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C 英雄造时势 D 时势造英雄

4、唯心主义英雄观产生的根源是:

A认识的表面性 B社会分工 C阶级压迫 D生产规模狭小 E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5、列宁指出,旧的社会历史观的主要缺陷是看不到:

A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B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C社会革命的作用D人们活动的物质动因

6、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是:

A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 一切服从群众的观点 D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7、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阶级斗争 C社会生产力 D生产关系 E人民群众8、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统一原理 B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 C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理论 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理论 E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

9、以下属于英雄史观的有:

A尼采的超人学说 B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机械史观 C梁启超的圣人观 D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10、党的群众路线是指: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到群众中去 C从群众中来 D领导群众

11、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始终是革命的积极拥护者 B人民群众是始终是革命的积极参与者 C人民群众是始终是革命的发动者 D人民群众是始终是革命的带领者

12、以下关于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的正确表述是:

A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活动 B社会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 C人完全依照社会规律而行 D人能够认识并驾驭社会发展规律 E人可以创造社会规律

三、辨析题:

1、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共同创造的。

2、人民群众在阶级社会是划分为阶级的。因此,人民群众是一个阶级范畴。

3、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因而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4、无产阶级领袖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2、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3、无产阶级领袖对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人民群众概念的历史性。

五、论述题:

1、英雄史观和人民史观的主要内容以及本质性区别。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

义。

六、材料题:

材料题(一)

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尽心下》)和《荀子、王制》)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第十六册和《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材料题(二):

关于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

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区。”---摘自(《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P286)

材料2

“不学会把领袖和阶级、领袖和群众结成一个整体,结成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他便不配拥有这个称号。”----摘自(《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P206)

请回答:

(1)、材料1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2)、材料2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3)、材料1和材料2相冲突吗?为什么?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两种对立的观点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两种对立的观点: 英雄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梁启超:“历史是英雄的舞台,舍英雄便无历史” 英国思想家:“世界历史不过是伟大人物的传记,伟人的历史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即使有些政治家,甚至开明的封建帝王有贵民、重民的思想。 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载舟亦可覆舟” 但是,他们仍不是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可以说,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是以往一切历史观理论的共同特征 产生这一切思想的原因: 社会历史呈现出来的面貌,往往是必然过程深藏于内,偶然情节显露于外;体现这一必然性的大多数群众默默无闻,而给历史事件情节打上印记的代表人物则名垂青史 我认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如果没有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没有吃、穿、住、用等必要的物质生产资料,人们就不能生存下去,也就无所谓政治、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各种社会活动,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而这些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劳动群众创造的,并不是少数几个英雄任务创造的。 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因为任何精神产品都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古代的医药学、农学、文学艺术等都是总结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产物。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财富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广大的普通劳动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原料 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在民间发现的基础之上被推上历史舞台的; 明代写《本草纲目》的药物学家李时珍 牛顿说:“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巨人就是指人民大众

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在所有社会活动和政治变革中,人心的向背代表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胜败的关键。 如: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成功,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法资本官僚的成功,根本上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作用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杰出人物往往比大众更敏锐的观察到社会的细微变动,提出超越时代性 的杰出见解; ●杰出任务往往比人民大众拥有更大的权利和影响力,可以引导一些社会 思想和舆论; ●杰出任务往往有非常的魄力,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留下 重要的一笔 但是这些无法和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影响相提并论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这种观点才比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

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 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是同人民群众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通常指杰出人物。有的场合也泛指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如帝、王、将、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主观唯心主义者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和 帝王将相的意志、品格、才能决定的,认为人民群众不过是消极、被动的“惰性物质”,是少数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随者。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梁启超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在他看来,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英国的T.卡莱尔(1795~1881)认为:全世界的历史“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这些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英雄史观在德国哲学中有著深厚的基础,19世纪德国青年黑格尔派中的一些人把具有“批判的头脑”的个人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如鲍威尔,B.就说,“批判”是绝对精神,而他自己就是“批判”。在他们那里,“改造社会的事业被归结为批判的批判的大脑活动”。他们认为,只要少数杰出人物提出了更高的思想,历史马上就会改观。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德国产生了尼采,F.W.的“超人”哲学。尼采认为“超人”是历史的主宰者,没有“超人”就没有历史,而人民群众则是“奴隶”和“畜群”,是“超人”用以实现其意志的工具。这种哲学后来成了法西斯主义独裁政治的思想武器。 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某些客观唯心主义者的历史观也带有英雄史观的色彩,黑格尔,G.W.F.虽然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某种客观精神决定的,

(原理导学)第四部分 唯物史观

第四部分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一系列等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本部分的基本原理比较多,也比较重要,是我们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内容的重要工具,但直接做为命题点出现在材料分析题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在选择题上,也只有1-2分,因此在学习方法上,是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着重把握要点。 1、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不同,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2、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也叫英雄史观。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决定性力量(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社会规律) 要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在历史观中的反映,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方式(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反对环境决定论和人口决定论。 3、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中,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核心、主导)、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私有观念是在私有制基础上才可以产生) 5、社会意识具有其相对独立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哲学基础)

(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要点: 1、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最活跃),还包括科学技术(不是基础要素),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3、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4、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基本关系、决定性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哲学基础) 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二,经济基础(制度)不同于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6、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哲学基础)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05-06 A卷

武汉大学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 题 一、在下面各题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有多少选多少,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根本分歧在于( )A.真理是否有用B.真理是不是客观事物本身C.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D.真理的形式是不是主观的 2、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一观点是( ) A.诡辩论的观点 B.折衷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 观点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4、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以人们在政治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为依据,即政治标准B.以人们在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为依据,即经济标准C.以人们的思想进步为依据,即思想标准D.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即生产力标准 5、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 A.艺术、道德、哲学、宗教 B.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C.社会心理 D.政治法律思想 6、意识形态诸形式中依靠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是( )A.哲学 B.艺术 C.宗教 D.道德 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犯了(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不可知论的错误 D.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8、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9、逻辑证明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原因是( )A.逻辑证明本身是一种认识,没有跳出思维的范围B.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作用C.逻辑证明的前提、方法和结论的正确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实践来检验 D.逻辑证明没有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1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C.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11、社会政治结构的一般特征有( )A.强制性 B.阶级性 C.相对独立性 D.主观随意性 12、在社会生活中,人( )A.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B.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C.既尽义务,又享受权利 D.既为他人服务又接受他人服务

马原选择题库整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D. 客观实在性 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C )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 )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 C.矛盾分析法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 )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A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1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D) D.矛盾特殊性原理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D )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D )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1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C ) C、矛盾的特殊性 17、发展的实质是( D )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什么是智慧?——哲学的性质和功能 哲学的性质:哲学的“非实用”性;哲学的“非功利”性;哲学的“智慧”性。哲学为什么能给人以智慧: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功能:“反思”功能——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反思、对认识活动成果的反思;指导功能——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指导人类实践——哲学对社会变革的指导作用、哲学对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哲学对经济活动的指导作用;为人们提供思维方法并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思维方法、训练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人类智慧巡礼——哲学基本问题和历史发展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也即本体论问题,它是我们用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个标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第二方面,也就是我们的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也即认识论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研究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使我们把握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基本问题也是我们了解整个哲学和哲学史的一把钥匙;在现实生活中,哲学基本问题是我们解决其它问题的前提。 哲学的历史发展: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及其特点;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及其特点;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贡献:“四个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三章“千年思想家”给我们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价值 当代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肯定:德里达的“忠告”;詹姆逊的“辩护”;哈贝马斯的“辩证分析”;吉登斯的“看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作用决定其影响力;从“千年思想家”评选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当今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四章用智慧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给我们的启迪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简单表示为:传播——结合(运用)——发展。成果: 毛泽东哲学思想举要——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十二个大字。具体说来,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邓小平哲学思想概述——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核心,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根本的问题。出色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具体有以下内容:强调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强调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关于“发展”的观点;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以“两点论”为核心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其它哲学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发挥;科学发展观中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给我们的启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键;“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结果。 第五章“思想”还有“路线”?——从世界的物质性理解“实事求是”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人们对“物质”范畴的认识过程,列宁的物质定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般来讲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第二方面是物质是其自身永恒存在和无限发展的唯一原因,第三方面是物质是意识的根源,第四方面是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五方面是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表现形态。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正确表述:最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7年10月21日通过),其中的表述是:“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与创新:创新,不管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还是文化创新,等等,都必须实事求是。 第六章“矛盾法则”与人生智慧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特征与“对立统一规律”的地位——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特征,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矛盾”及其客观性、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马克思原理复习答案第三章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应当从() 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 B、人口因素中去寻找 C、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中去寻找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4、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5、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原理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9、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0、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关系 C、科学技术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11、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1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3、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4、社会革命根源在于()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5、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6、“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专升本政治常考的80个知识点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6.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8.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10.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1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1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13.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4.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5.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6.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动考 察报告》 17.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8.“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9.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21.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一大 22.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23.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 为先进的工业国。 24.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5.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6.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 划分的观点 27.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8.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9.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 义本质的要求 3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32.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33.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 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4.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5.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7.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38.“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39.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40.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4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42.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43.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云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期中原理题答案

1.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动态系统,其基本结构有()。 A.社会政治结构 B.民族结构 C.社会经济结构 D.家庭结构 E.社会意识结构 2.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E.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3.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 A.制约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 B.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C.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发展的自然前提 D.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E.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A.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E.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5.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它()。 A.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决定经济基础的变化 C. 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E.排除对立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6.意识的本质是( )。 A.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人脑的机能 C.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D.人脑中进行的各种生理过程 E.“绝对观念”的产物 7.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A.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E.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8.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A.有条件和无条件的关 B.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C.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D.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联系 E.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9.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重大意义在于( )。 A.推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B.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C.发挥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 E.变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 10.生产力对社会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 生产力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唯一起作用的力量 C.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 D.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前提和基础 E.生产力的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11.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理解为( )。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C.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D.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整理

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明确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反对倾向: 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和否认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 2、人类社会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茶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悉心呵护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同时坚定理想信念,鼓足勇气,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

考研政治:马原第五章重点知识解答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考研政治:马原第五章重点知识解答 1.什么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口决定论、英雄史观、唯物史观和人民群众史观? 解答:(1)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简称“决定论”,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2)人口决定论:认为人口是决定社会状况和社会变更的根本因素的理论。如18世纪英国的马尔萨斯曾提出,生活资料的增长永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并将此看作是造成人类社会失业、饥饿、贫困的根本原因。 (3)英雄史观:英雄史观又称天才史观,是一种绝对夸大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宣扬个别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它或者认为少数帝王将相、英雄伟人具有“天赋才能”,历史的发展由他们的思想和意志所决定,历史由他们所创造;或者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如天命、上帝所安排和支配,而伟大人物则是这种天命、上帝意志的体现者和执行者,代表它们来决定历史和主宰人民群众的命运。英雄史观否认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诬蔑人民群众不过是消极的、被动的“惰性物质”,只能盲目跟着“英雄”走。 (4)唯物史观:是我们所讲的历史唯物主义。它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5)人民群众史观:是与英雄史观相对的,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史观属于唯物史观。 2.“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由于它是消极的,一定要摧毁。”这种观点为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解答:传统是指以前时代留下的文化。文化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分。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旗帜,是推动人类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历史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而传统会束缚住新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绊脚石。可能你理解的传统是好的“传统”,但是“好的传统”也必然要顺应历史规律,并且也要不断经过完善,每一次完善,都会成为一个新的事物。这里的“传统”指的是旧的、消极的、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事物。例如,文化大革命时期提倡的“人定胜天”,虽然这种勇于进取的精神值得提倡,但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人们做了很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如不加节制的破坏森林,过度开采等等,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现在由于环境的恶化,人们已经认识到要遵守自然规律,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像文化大革命时期提倡的“人定胜天”这样的旧观念及做法,就应该被摧毁。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油!

2020版高考历史练习-专题十三史学素养、史学理论

专题十三史学素养、史学理论 高考命题规律 “史学素养、史学理论”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试题越来越多,特别是在2017年课标全国卷的3套试卷中出现了4道该类试题,对此类试题应当给予足够重视。“史学素养、史学理论”具体来看,包括“史料鉴别、史学研究方法、历史评价、史观运用以及史学常识”等等,大都能够有效考查考生们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1.(2018全国Ⅰ·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过程中,研究角度从经济到政治,再到自然条件,其趋势是研究的视角不断扩大,对工业革命发生条件的认识趋于全面,故B项正确;历史发展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所以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观点,都可能是合理的,故A项错误;材料的研究对象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对其他国家的观察只是一个研究切入点,并非必须的条件,故C项错误;历史研究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认识,不能得出哪一认识更可信的判断,故D项错误。 2.(2017全国Ⅰ·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 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干,可知有的材料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故A项不能被 认定为历史事实。根据题干,可知有的材料叙述此时李世民为“元帅”,故B项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题干中的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材料叙述了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失败的信息,故D项不能被认定为历 史事实。 3.(2017全国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 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书的过程。官修史书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说明官修史书为政治服务的色彩非常浓厚,即 官修史书的修撰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故选C项。官修史书为政治服务的特点易造成曲笔掩饰,不利于 记载及评价、解释历史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故排除A、B、D三项。 4.(2017全国Ⅱ·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 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但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 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故选D项。回忆录的 记述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可信度比相关研究著作更高,更不能说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故A、B、C三项说法均错误。 5.(2017全国Ⅲ·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 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同一历史事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记载,故B项说法正确。历史事实的呈现方式有多种,并非仅仅是历史叙述,故A项错误。历史叙述在很多时候也能够客观再

解析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

第六章: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1、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D唯物史观 2、在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各种条件中,具有决定性的条件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文化水平 C传统观念 D思想意识 3、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必然得出: A英雄创造历史的结论 B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的结论 C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结论 D个人创造历史 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 A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 B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目的 C 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宗旨 D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结果 5、坚持群众观点就要坚信: A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B群众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C 群众运动是天然合理的 D群众创造一切 6、认为决定历史发展的是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的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C 宿命论 D唯物主义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 A 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量 D以上三者 8、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历史发展的决定者 B 历史规律的创造者 C历史任务的发起者 D以上三者 9、个人崇拜的思想实质是: A英雄史观 B唯心主义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主观主义 10、无产阶级领袖的出现是: A历史的必然B 历史的偶然 C历史必然和偶然性的统一 D人民群众的作用

11、无产阶级领袖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 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 C个体与集体 D普遍与特殊12、以下不符合群众史观的观点是: A历史自己创造自己 B英雄人物也创造历史 C人民就是群众 D以上三者都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 1、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基本表现形态有: A不可知论 B唯理论 C唯意志论 D经验论 2、唯物史观所说的人民群众是指: A无产阶级 B体力劳动者 C居民中的先进分子 D居民中的多数人E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3、英雄与时势的关系是: A英雄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 B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C 英雄造时势 D 时势造英雄 4、唯心主义英雄观产生的根源是: A认识的表面性 B社会分工 C阶级压迫 D生产规模狭小 E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5、列宁指出,旧的社会历史观的主要缺陷是看不到: A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B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C社会革命的作用D人们活动的物质动因 6、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是: A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 一切服从群众的观点 D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7、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阶级斗争 C社会生产力 D生产关系 E人民群众8、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统一原理 B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 C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理论 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理论 E人民群众是

大学 马克思考试重点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可知论)。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 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3.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 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可知论与不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5.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 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 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7.荀子说:“与合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8.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实践)。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0.“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11.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 12.“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归纳与演绎)。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说法:(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15.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相对性)。16.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庸俗唯物主义)。 17.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对 立统一规律)。 18.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2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 统一)。 2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既克服又保留)。 2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24.《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5.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2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27.实践的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8.实践的客体是(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29.实践的中介是(各种形式的 工具、手段及其运用 的程序和方法) 30.认识论是研究(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31.“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学推向前进”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3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35.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的观点) 3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一切认 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37.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实践— 认识—实践) 39.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 的三种形式) 4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 识发展的动力在于:(人类的社会实 践) 4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认识) 42.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可以 防止认识的僵化) 4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 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 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 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 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 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4.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 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 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 对立) 45.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 是看它:(是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 46.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是否反 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6.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 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相对性) 47.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 对性) 48.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 是:(真理具有一元性) 49.真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 50.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生产方式) 5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 现是它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 5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生产资料所有制) 5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 会”,这句话揭示了(物质生产的发 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 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 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 动作用) 55.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与 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 关系的总和) 56.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 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 制度和设施) 57.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 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统一体) 58.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59.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 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 60.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的尖锐化) 61.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2.“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 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 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 论断的含义是(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 治革命) 63.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 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 6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劳 动发展史) 65.阶级实质上是一个(政治范畴) 66.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6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 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 的体现者) 68.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 条件是(经济条件) 69.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偶然与 必然的统一) 70.下列关于“具体劳动”说法正确 的是(创造剩余价值) 7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 律) 72.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包 括历史和道德因素) 73.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个别企业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74.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的阶段是(购买阶段) 75.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 76.简单商品经济中包含的各种矛盾中不含有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 7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在流通中购买到(生产资料)78.私 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社 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术进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79.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 再生产) 80.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之间 (成正比例关系) 81.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 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生 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 82.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是(不 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 83.生产资料的购买时间属于(流通 时间) 84.资本主义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 竞争会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 85.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 律) 8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 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87.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 的阶段是(生产阶段) 88.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把 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产物) 89.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 会导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90.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是 (不变资本) 91.资本有机构成可以用符号表示为 (c∶v) 92.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其核心问 题是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 分是如何实现的) 93.剩余价值与利润从数量上看(两 者相等) 94.商业资本所执行的职能是(销售 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9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 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是(实践基础上 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96.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 97.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是通 过下列哪种手段来实现的(个人联 合) 98.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99.关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说法正确 的是(危机阶段是必经阶段) 多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 规律的有(生产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 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的灭亡价值规 律) 2.垄断条件下竞争存在的原因有(垄 断没有消除竞争的条件;垄断必须通 过竞争来维持;垄断是有限的) 3.下列关于垄断价格说法正确的有: (垄断价格=垄断利润+成本价格;垄 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垄 断低价是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时规 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高价 指资本家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 产价格的价格)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 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 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 程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微观 规制的类型有(反托拉斯法;公共事 业规制) 6.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说法 正确的有(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 7.经济全球化的动因有(科技和生产 力的发展进步;跨国公司的发展;各 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际经济组织的 发展和完善) 8.资本家及其代理人缓和劳资关系 的激励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 终身雇佣职工持股福利制度) 9.关于二战后经济危机的说法正确 的有(经济危机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 有所减弱;各阶段交替更加明显;危 机突发性显著;经济复苏快) 10.下列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 说法正确的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是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的实质 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结果)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有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资料在更 大范围内被支配;经济波动;经济危 机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12.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主要有(垄 断组织在国家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形 成了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有了特 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 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 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13.关于科学社会主义说法正确的有 (十九世纪中叶和二十世纪初是社会 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科学社会主 义诞生的标志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的民主 的本质是人们当家做主;无产阶级专 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 的核心内容) 14.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说法正确的 有(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 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 原始社会是人的依赖关系的发展;商 品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是物的依赖 性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个性 的发展) 15.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有(物质财 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 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 二.简答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 学习马克思主义? ①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 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经 济、政治、文化、军事、历史和人 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 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 富的。 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 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 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马克思主义是由一个一系列的基 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 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④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 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 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 人类思想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 丰碑。 为什么: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 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 基础,是确保我们始终沿着正确方 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 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 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 向,就回归于失败。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 其现代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 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 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利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 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 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 践的?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 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 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 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和活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 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 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 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简述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