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声现象 说课稿

声现象 说课稿

声现象 说课稿
声现象 说课稿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物理第三章认识声现象。我的说课共分为三部分,第一说教材,第二说教法说学法,第三说教学过程。首先我说说教材:教材和学情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虽然在知识上难度并不高,但声音是人类获取信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扬声器发声、水和沙土传声等实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通过观察实验建立理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实践;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认识声现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是本节的重点。另外,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是本节的重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波,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感受到,而初中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所以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认识声波”是本节的难点。

第二部分我说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采用导学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来进行论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我说说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良好的开端,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引入新课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是这样引入的:“我们无时不刻的在感知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奥妙无穷的世界让我们充满着探索未知的渴望,我们是通过五种感觉来感知这个世界,哪位同学说说都哪五种感觉?所以听觉的重要不需多说,通过声音不但让我们获得大量信息,还让我们得到美的熏陶。那好。我们就一起走进声音的世界,共同探究声音的奥秘。

这样引入凸显了声音的作用,实现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目标。

对于声音的产生

我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两段视频,三个学生实验:

演示实验是扬声器发声泡沫跳舞

固发声视频

液体发声视频

吹小试管,里面小纸片飞舞

同学吹笔帽,响声此起彼伏

图片:唱歌体验声带振动

按固体液体气体的逻辑顺序设置实验,使探究的规律更具普遍性,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思维拓展了解蝉的发声

对于声音的传播的设计

人们往往得不到才充满渴望,失去了才知道重要,缺少了才会更加爱珍惜。我为此把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提前。凸显“空气”重要。

为此我还专门编写了如下故事:

最近我看了一位同学的作文,他是这样描述的:

我生活在真空里,

远离了都市的喧嚣,

独自享受那份特有的宁静。

从文学角度无可厚非,从物理学角度;

他倘若真曾生活在真空里

那还是快出来吧

他出来的那一时刻一定会说:

第一要感谢空气,让我自由的呼吸,

第二还要感谢空气,

凭借他让我听到了世界上那么多美妙的声音,

如果有第三句话,

那应该是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至于液体传声

用文学美与物理学美的结合的小儿垂钓的动画引起液体传声的猜想,然后

把手机用塑料袋密封,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验证水能够传声,是让学生体会到猜想是要用实验验证才能建立理论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后面的沙土传声实验也是同样道理

声速的引入,

我也是把回声现象提前介入导出声音传播需要时间,使声速问题的出现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针对声速与介质有关

我截取了诸葛亮利用大地传声比空气快得提前知敌情的视频,让学生发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随处可见”

可视声波视频把声波形象化,比较有效的突破了难点。

视频双耳效应视频较好的让学生了解立体声

教学中我对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关于作业:

制作土电话

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水中,沙土中的传声体现了:

北师大版物理教材编者何艳阳老师说的 :

“说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教学理念

以上就是我的部分教学设计谢谢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章声现象知识点全面总结

1 2 声现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现象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说明: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多做一些探究,例如:用槌子敲鼓面,使鼓面振动发声;分吹树叶“哗哗”响时,观察树叶在振动;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让橡皮筋振动发声;把手放在音箱的纸盒上,感受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方法技巧: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转换法:有些物理现象发生时,人们的感觉器官往往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观察到,在实验研究中,通常将这些感知不到的现象转换成人们可以感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如本节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很多声音发出时,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物体的振动,这是,可运用转换法把物体的振动转换成碎纸屑的跳动、泡沫小球的摆动、乒乓球的跳动、水花飞溅等可见的现象来来体现发声体在振动。 在有的例子中把不易观察的现象,通过具体的方法,使它放大便于观察,所以有人也把这种方法叫做放大法。例如音叉的振动很小,放在水中使水花飞溅,振动就被放大便于观察。 ②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或物理现象进行比较,从中寻找他们的不同

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研究方法。本节中,通过比较物体正在发声与未发声时的区别,从而确定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 ③归纳法: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共同点的一种研究方法。如通过归纳大量的发声现象,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理解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所以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成为声源。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例如,对着高山喊话,停止喊话后,声带不在振动,但 2 是几秒种后,仍会听到回声,就是原来发出的声音继续存在并传播的结果。另外,“振动”中的“振”字不能写成“震”,这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之一。 ③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被人听见。例如,人耳听不见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当人离声源太远时,人也可能听不见声音等。 拓展:几种常见物体的发声部位 ①常见的几种动物,蟋蟀是靠左右翅膀摩擦引起振动而发声的,蝈蝈是靠两前翅摩擦引起振动而发声的;令我们讨厌的蚊子在飞行时,翅膀振动而发声;青蛙靠气囊的振动发声;蝉靠腹部的鼓膜振动发声;鸟靠鸣膜的振动发声。 ②乐器:打击乐器(如鼓、锣等)靠鼓面或锣面等的振动发声;弦乐器(如二胡、小提琴等)靠弦的振动发声;管乐器(如长笛、萧等)靠管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 3、声音的保存方法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来一样的声音,像我们经常玩的八音盒,就是按某一首曲子的旋律,在金属表面上制造不同的突起,上弦后放手,当金属突起转动时,使金属片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再比如早期机械唱片,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

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初级中学教学设计学习内容 3. 1认识声现象 学前准备观察发声体的特点分辨不同 乐器的声音 第1课时新课 意见 建议 学习U标1.基础性U标: 初步认识声是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需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选择性U标: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S多彩的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要途径之一。 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学习难点本节的重点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真空铃”实验和声波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一.活动主线(即整堂课的活动设讣思路) 二、活动悄境(即这堂课的教学悄境) 课中学习活动 本节分为四个教学板块进行 (1) (2) (3) (4) 声的产生 声的传播声速 人如何发出和听到声音 —教科书给出的图,让学生知道声是传递信息的一种 常见形式。可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 比如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是怎么发声 的?你怎么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 用?让学生自由发挥,其U的是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 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的产生和传播。 意见建议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 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 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山物体的掘动 产生的这一结论。 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 和音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将纸屑放在鼓面 上,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 鼓不发 声时纸屑的情况,学生虽然没看到鼓面的振 动,但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鼓面是否在振动: 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义,让学生观察音义 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悄况,判断音义是否在振动。 进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 也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 振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P43动物与声音 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 源的概念。 2?声波 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进行如下描述:“…… 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 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 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 来。 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 鼓面振动使周M 空气掘动,并且这个振动山近及远 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 的传播。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 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 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 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 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 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可进行猜测,教师可 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学生可能 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 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悄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 并对其进行鼓励。 像教材中一样安排“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 让 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 三-活动流程 (即教学过程, 应着重体现学生 活动,以学生自 主为主。并对应 “一核四环”有 相对应的板块)

人教版物理声现象测试题

人教版物理《声现象》测试题 一、填空题 1.人说话时声带在_________,小溪流水哗哗的响水在_________,拉胡琴时琴弦在_________ .这些现象说明,声音是由_________而产生的. 2.当锣被敲响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消失了,这是因为锣面停止了_________,这说明物体的_________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 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可听到闹钟的铃声逐渐减弱,到最后就听不到了.重新向玻璃罩内注入空气又听到了闹钟的铃声.这说明,声音要靠_________传播,日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 传来的,实际上_________和_________也能传声,_________不能传声.4.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_________ 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_ m/s. 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1,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2,二者大小相比较v1_________v2. 6.回声传到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人耳才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要想听到回声,障碍物跟发声体的最近距离应该为_________. 7.将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

的骨头和牙齿上,同样_________声音,这种声音通过头骨、额骨也能传到_________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_________.8.甲乙两名运动员参加百米赛跑,甲运动员的裁判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乙运动员的裁判听到发令枪响开始计时,结果两运动员所用时间相同,而实际上乙运动员比甲运动员跑得_________ . 9.发声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_________,声源振动的_________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_________ .声源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_________越高,声源振动的越慢,发出声音的_________越低. 10.发声物体的材料、结构决定了发出声音的_________,不同发声物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_________也就不同. 11.人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_________,它由_________和_________决定. 12.管乐器的音调变化由_________决定,_________产生低音,_________产生高音. 13.在音乐会上我们能分辨出唢呐和笙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不同. 14.钢琴中C调do的频率是261.6 HZ,钢琴中的发声体在5 s的时间里振动了____________ 次. 15.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_________.从环

认识声现象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 1.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二、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要求学生让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演示实验1:敲击音叉使其发声,让学生观察音叉是否振动。让学生思考怎么让音叉的振动更便于观察呢?乒乓球的作用是什么? 让学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介绍声源的定义。

2 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 演示实验3:将音箱放入水中,播放音乐,观察水面的变化。 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 演示实验4:会跳舞的烛焰。 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 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 实验视频2、真空能否传声。 提问:随着空气的不断抽取,所听到

【八年级】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学案无答案新版教科版

【关键字】八年级 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学习目标: 1. 知道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2.知道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3.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学习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难点:声波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速度计算式: 二.自主导学 (一)声源 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学生自学课本36页内容,思考: (1)把一条塑料薄膜拉紧,放在嘴边吹,当发出声音时,嘴唇会感觉薄膜在。 (2)把手指放到正在播放音乐的收音机扬声器上,手会感觉扬声器在。 (3)嘴中啊啊啊时,用手指触摸喉头,感觉到声带在。 (4)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 (5)优美的笛声来自于笛管内空气柱的。 (6)青蛙“呱呱”的叫声是由于它的鸣囊在。 通过上面的事例,我们知道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补充:转换法: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桌面发声,虽然没看到桌面的振动,但可用实验进行演示。将纸屑放在桌面上,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桌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将桌面、音叉的振动转换为纸或小球的运动情况。纸或小球是为了将发声体的微小振动放大) 叫做声源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存在。 及时练习(1)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物理学角度看.钟声”是由钟的_____ _所产生的. 2、如左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音叉时,与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_____ __,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 ___,这里乒乓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现象》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现象》试题及答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一、填空题 1、人说话时声带在_________,小溪流水哗哗的响水在_________,拉胡琴时琴弦在_________ .这些现象说明,声音是由_________而产生的. 2、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可听到闹钟的铃声逐渐减弱,到最后就听不到了.这说明,声音要靠_________传播,日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 传来的,实际上_________和_________也能传声,_________不能传声. 3、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_________ 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 4.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有时会把附近的居民家的窗户玻璃震碎,说明战斗机飞行时会产生很大的,同时声波还可以传递 . 5、回声传到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人耳才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要想听到回声,障碍物跟发声体的最近距离应该为_________. 6、将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同样_________声音,这种声音通过头骨、额骨也能传到_________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 7、发声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_________,声源振动的_________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_________ .声源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_________越高,声源振动的越慢,发出声音的_________越低.

8、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___dB. 9、人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_________,它由_________和_________决定. 10、管乐器的音调变化由_________决定,_________产生低音,_________产生高音. 11、渔民可以利用电子发声器把鱼吸引到网里来,表明能传声;“土电话”表明能传声.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12、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_________.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 13、人们能感受到的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感受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到_________. 14、将肥皂膜放在正在放音的音箱前边,可看到肥皂膜在_________,说明声音是一种波动,并且_________能量.有一种超声波牙刷,能发射一种超声波,这种超声波可以穿过牙齿周围的液体引起强烈的振动,从而将牙齿上的污垢清除下来而不会损坏牙齿,使用超声波是因为它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_________. 15、经实验,为了保证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环境的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_dB.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测试题(供参考)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2、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这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的?()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3.用一软橡胶棒以不同的力轻敲同一个音又,所产生的声音将有不同的是( ) A.频率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4、请你用物理学的准确用语来“翻译”生活用语,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与低指的是() A.音色好坏B.音调高低C.响度大小D.乐音三要素 5、如图是童谣“小蜂蜜”的一段歌词与乐谱,当小玲唱到“大家一起”这四个字期间,音调逐渐升高.关于这期间小玲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小玲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并且振动一次的时间逐渐增加 B、小玲的声带每秒振动的次数逐渐增加,振动幅度逐渐增大 C、小玲的声音通过空气以声波的方式传入人耳,声波的传播速度不变 D、小玲的歌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km/h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 B.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 7.自然界中有许多奥妙的声,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牙齿听声利用的是骨传导 B.用超声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利用声波和电磁波都可以传递信息 D.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8.如果用手按在自行车车铃的金属盖上,无论你怎样用力打铃,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手按在车铃上时 ( ) A. 影响了车铃的正常振动 B.车铃就不会振动 C. 没有铃声传出 D.车铃周围就没有传声介质 9.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大象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 声现象》基础知识点总复习讲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点总复习讲义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介质)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水波和声波类比)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2、介质温度。 记住:15℃速度:340m/s。 实验: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两人相距s(如:300m,距离不要太短,否则时间太短,测不准) 2、甲点燃爆竹。 3、乙看见爆竹爆炸的火光时开始计时,听到爆竹声时计时结束,测出时间t 4、计算:v=s/t 回声:声音的一种反射现象。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Q: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A:可在桌上撒些米粒,这些米粒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实验探究见左下图)

认识声现象 评课

《认识声现象》评课意见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认识声现象》,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点来说说我的看法。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学习初中物理中活动比较多的一节课,因此,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科版认识声现象主要内容是声源,声音的传播,声传播的速度以及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本节是学生接触声音的第一节,也是接触物理的第三章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让知水平,对物理探究活动比较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不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那么通过简单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从而找到学习物理的兴趣、方法及自信。

二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而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波的产生。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上面两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针对重难点,我设定了如下目标:在知识方面,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并初步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能力方面,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为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为达到所设定的三维目标,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展开教学。问题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测试题

八年级物理测试题 (满分120分) (60分钟) 班级________ 座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 分) 1、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 动;蟋蟀的叫声靠的是左右翅________发生的振动。 2、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________停止,锣声消失。登上月球 的宇航员们若不使用无线电装置,即使相距很近也无法交谈,这是由于________中不能传声。 3、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它可以是气体, 还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传播的。 4、将机械手表放在桌面上,你写作业时听不到手表的声音,若侧 着头将耳朵轻轻地贴近桌面,就能听到手表的“嘀嗒”声,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填“气体”、“固体”或“液体”)更容易传声。 5、在图中所示的活动中,当不断地将罩内的空气向外抽时,闹钟 的声音将________,瓶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直至变为相对真空时,此人将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闹钟的响声。 6、声音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__________,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 __________决定的,它表示声音的__________。大多数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___________Hz到____________Hz。 8、物体振动的幅度叫__________,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 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__________有关,它表示声音的__________。 9、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______和 ______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10、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__分贝。为了保证 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__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分贝。 11、小华在家里修理厨房里的桌子时,不停的有敲击物体的声音 发出,为了使隔壁的小明学习时避免干扰,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 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房间、厨房门窗关闭关严;③ 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上述三种方案中,第一种是在处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中减弱;第三种是在处减弱噪声。 12、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________,所以要能 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大于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3、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 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声现象实验(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大海同学为了探究琴弦的音调与音弦的材料、张紧程度、横截面积、长短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采用了表一所列各种规格的琴弦、几个钩码和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 编号材料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60 0.76 B 铜60 0.89 C 铜60 1.02 D 铜80 0.76 E 铜 F 铜100 0.76 G 钢80 1.02 H 尼龙80 1.02 I 尼龙100 1.02 实验步骤: (1)在大木板的两边立起两块小木板,在大木板的一端牢牢钉人一根大钉子,把弦的一端绑在钉子上,另一端垂在桌边,把钩码绑在垂下的弦上.(如图) (2)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这一猜想,应选用编号为A、____ 、____ 的琴弦进行实验.(如表) (3)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这一猜想,应选用编号为____ 、____ 、____ 的琴弦进行实验.(如表) (4)表一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这一猜想,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如表)______、 ______ 【答案】B C A D F80 1.02 【解析】 【详解】 (2)在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时,要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

度相同,故选A. B. C的琴弦进行实验; (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时,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所以选A. D. F的琴弦进行实验; (4)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时,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符合条件的只有G、H,所以D项中应是:80;1.02. 2.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发声的音箱上,感觉音箱在晃动;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2)小明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 (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与抽气机连通的密闭玻璃瓶内. ①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________. ②分析实验现象,运用的科学方法可得出结论________. 【答案】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桌子上放一些碎纸屑变小真空不能传声【解析】 (1) 小明把手放在发声的音箱上,感觉音箱在晃动;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都能证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3)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越不好,实验过程中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设想空气全部抽净时,就不传声了,也就听不到声音了,故可的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点睛:利用转换法解答,把发声体的振动转换成一些较明显的小物体的振动. 3.观察表,试写出三个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结论. 在空气中在气、固、液体中在空气中 温度(℃)声速(米/ 秒) 介质声速(米/秒) 频率(赫 兹) 声速(米/ 秒) 0330氧气3162000340 15340水14501000340 30349冰3160500340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声现象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A. 声音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时的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是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弦乐器(二胡、京胡、琵琶、提琴等)的发声是靠弦的振动,管乐器(笛、箫、黑管、号等)的发声是靠管中的空气振动,打击乐器(锣、鼓等)的发声是靠锣面和鼓膜的振动. B. 声音的传播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固体>液体>气体(例外:软木)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C. 声波 声音是一种波,叫做声波.可将不可见的声波与可见的水波进行类比,以理解声波. 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在介质中形成疏密相问的波向四周传播,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便听到了声音. 发声停止是指声源停止向外界传送声波,而已经传送出去的声波仍可继续传播.如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人们在看到闪电后几秒钟才听到雷声,此时声源处的振动早已停止了.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若遇到山崖、墙壁、高大建筑物等障碍物,就会被障碍物的表面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修建剧场、礼堂、音乐厅都要考虑回声,以免影响音响效果.声音的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回声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利用回声现象制成的回声测深仪、水声定向器、超声探伤仪等广泛应用于矿床勘探、材料探伤、水深测量、鱼群探测等方面. 从声源发出的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若遇到多个反射面,就可以发生多次的反射.如夏日的雷声,有时隆隆地延续几秒钟以上,就是声波在云层、山岳和地面间多次反射造成的;再如古建筑中的“回音壁”、“三音石”以及江西弋阳境内的名胜“回声谷”等等都是属于多次反射的回声.人在室内讲话比在旷野讲话听起来要响亮,而且当讲话声停止以后,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仍然有余音回荡,就是由于声音在物体表面连续多次反射的多次回声交混在一起形成的,称为交混回响,简称混响,这种混响可以延续一段时间.从声源发声停止,到声音减弱到听不到的一段时间,称为混响时间.如果剧场的混响时间太长,往往使声音不清晰,音色混浊、发闷,形成嗡嗡不绝的噪声;如果剧场的混响时间太短,就会使本来婉转圆润的声音变得干涩无力、生硬,一般剧场的混响时间以l.5 S左右为宜. 两列声波在某种物质中传播时相遇如振幅增大,响度就增大,这种现象在声学上叫做声音的共鸣.二胡、小提琴等各种乐器在制造时都充分考虑了这一原理. 物体除了能反射声波,也能吸收声波,特别是软的多孔的材料吸收声波的效果更好.播音室内的墙壁和地面都要用吸收声波的材料来减少杂音的干扰. D.声能 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声能逐渐减小,若设法使声波向某一方向传播,则声能就集中,声波就能传得远些,医用听诊器、广播喇叭之所以制成那种形状,就是利用了这个道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 声现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章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所以平时学习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声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每次拨动都应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4.在本章中,学生会接触到开放性试题,由于刚刚接触,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现象课件

声现象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声的利用。 2、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实验和已有的感性知识,认识常见的声音现象和它们的应用。声音的传播是本章教材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目标 二、知识与技能 :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知道骨传导的原理。了解双应及其应用。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了解生产、生活及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通过 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学习声在生产、生活、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3能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响度和振幅、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 4噪声的防治 教学难点

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人感知声音的物理过程、骨传导。双耳效应及其应用。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噪声的等级,声传递信息、声传递能量 五.过程与方法 知识梳理 传播条件 传播形式 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声传递信息 声传递能量 ; 1、声音的产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发声体 (2)振动可以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如果物体不振动,是决不会发出声音的。 (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 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 (2)真空不能传声 (3)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传播的具体过程是:物体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被人耳接收,人就听到了声音。在真空状态下,因为发声体周围没有介质,无法形成声波,因此不能将振动向外传播,也就不能传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声现象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T,距离L=S/2(注意:请各位同学一定要认真审题再下结论) 四、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五、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六、声音的利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第三章-认识声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3)、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 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 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生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 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欲。 重点:理解声发生的原因。 难点:声音的传播。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叉、水、橡皮筋、大水杯、不锈钢脸盆等。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是通过什么东西知道我们的上课时间到了的呢? 生:打铃! —出示ppt铃的图片 师:那我们听到的铃又是通过什么发声的呢?好,我们通过我们自己的观察来认识声现象。 师板书课题:“认识声现象”。 二、进行新课 1.声的产生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做个实验,你们仔细观察。 教师将敲响的音叉放入水中,让同学们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音叉在水中溅起了水花。 师:那为什么会溅起水花呢? 生:因为音叉在振动。 师:那同学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了吗? 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出示ppt声的产生 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摸着自己的喉咙,然后说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 实验:当老师说“发声”时,要让声带发声,当老师说停止时要让声带停止发声。 师:同学们,你摸着自己的喉咙说话的时候声带在振动没有?那你不说话的时候在摸摸,声带在振动 吗? 生:说话的时候在振动,不说话他就不振动了。 师:嗯!是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声带在振动时就开始发声了,当声带停止振动了,那声音也停止了。 - 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