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环境概况

区域环境概况

区域环境概况
区域环境概况

4区域环境概况

4.1 自然环境概况

4.1.1地理位置

微山县位于山东省南部偏西,地处东经116°34′~117°24′,北纬34°26′~35°20′。南接江苏省铜山县,西邻江苏省沛县及山东省鱼台县,北靠济宁市郊区,东面自北至南与邹县、枣庄市的滕州市、薛城区和峄城区毗连。县境西北东南狭长,南北长120km,东西宽8~30km,边界总长320km,总面积1779.8km2,其中南四湖面积1266km2。东距薛城12.5km,西距沛县县城191km,南距徐州68km,北距济宁83km;城区东邻京沪铁路,西临南四湖,104国道、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扩建工程厂址位于现微山县污水处理厂南侧。拟建项目具体地理位置见图2.3-1。4.1.2 地形地貌

微山县总的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东西相向中间形成湖泊,湖东为缓倾斜洪积冲积、湖积平原;湖西为黄河冲积平原,境内有大小山丘91座,河流47条(含支流),全县地形构成较为复杂,低山和丘陵、平原等均有分布。低山和丘陵主要分布于县境北部和南部。两城乡的九峪山,主峰海拔325m,为全县最高点。平原主要分布于湖泊四周,最低点在为山湖底,海拔30m。

根据县土壤普查办公室普查,全县平原面积66.1万亩,占全县陆地面积的87.32%。平原由山前倾斜平地、滨湖洼地等部分组成,大部分不分布于湖东,小部分分布于湖西。全县低山丘陵地总面积9.6万亩,占全县陆地面积的12.68%。全县大小山丘91座,这些山丘分布于两城乡83座,韩庄镇2座,微山岛乡6座。

拟建项目位于山东微山县城南部,厂址区域地势比较平坦,地势总体东北高、西南低,区内地形较平坦,地貌单元属冲积平原。

4.1.3 地质构造

4.1.3.1区域地层

本区地层主要为新生界第四系,区内地层多被第四系覆盖,仅在东部薛庄附近有寒武系地层零星初露,地层走向近南西向,倾向东,倾角一般在5~15°之间。第四系之下隐伏的地层自上向下主要有侏罗系三台组、二叠系石盒子组、石炭-二叠系月门沟群、奥陶系马家沟组、寒武-奥陶系九龙群、寒武系长清群等。区域地层构造见图4.1-1。现将地层

由新到老的顺序分述如下:

图4.1-1 区域地质、构造图

(1)第四系(Q)

岩性主要为冲洪积相沉积的黄色、褐色、灰褐色粘土、粉砂质粘土、砂、砂砾等组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自西向东逐渐变薄,厚度65m~40m。

(2)侏罗系三台组(JzS)

分布于峄山分支断裂以西,隐伏于第四系之下,上部以深灰色、灰色、灰绿色粉砂岩、粉质泥岩、泥岩为主,间夹紫灰色、灰色细粒砂岩,底部为砖红色细粒砂岩;中部为灰绿色、褐紫色、紫红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下部岩性由砖红色粉砂岩、细粒砂岩、砂砾岩组成。与下伏石盒子组呈不整合接触。厚度约395m。

(3)二叠系石盒子组(P?)

分布于韩庄断裂以西,岩性以厚层杂色泥岩、粘土岩、灰色、灰绿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夹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杂色泥岩、粘土岩中常有菱铁矿鲕粒,称鲕状泥岩,

加之紫红、灰绿、褐黄色相掺杂,构成花斑状杂色。整合于山西组地层之上,厚度约705m。

(4)石炭-二叠系月门沟群

山西组(Py?):分布于微山湖以北,该组为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灰白色及灰绿色砂岩、深灰色、灰黑色砂岩、泥岩、杂色泥岩、粘土岩及煤层组成,本组共含煤2层(3上、3下煤层),分布在本组的下部,煤层厚度大且层位稳定,本组厚约102 m。山西组以底部细粒砂岩或砂泥岩互层与太原组分界,整合于太原组地层之上。

太原组(C-PyT):与山西组分布位置基本一致,为主要含煤地层,沉积厚度较稳定。岩性由灰色、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石灰岩、煤层及灰色、灰绿色细、中粒砂岩组成,太原组以十四灰底界与本溪组分界,整合于本溪组地层之上,本组平均厚176m。

本溪组(CyB):与太原组分布位置基本一致,由灰绿色、紫红色、杂色粘土岩及铁、铝质泥岩组成。底部常为一层浅灰色夹紫红色的铁、铝质泥岩,相当于G层铝土岩和山西式铁矿层与奥陶系分界,假整合于奥陶系地层之上,平均厚度约23m。

(5)奥陶系马家沟组(OM)

为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岩性为浅灰至青灰色、灰黄色、灰白色石灰岩、泥质灰岩、薄层细粒白云质结晶灰岩及钙质泥岩,局部夹铝质泥岩。奥陶系区域厚度约800m,钻孔揭露厚度115.55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6)寒武-奥陶系(∈-O)

九龙群三山子组(∈-OjS):分布于薛庄南部和微山湖侧,主要岩性为细晶白云岩夹砾屑白云岩,与炒米店组整合接触。

九龙群炒米店组(∈j

C):与三山子组分布位置基本一致,岩性以微薄层微晶灰岩、

叠层石灰岩为主,夹中薄层砾屑灰岩、鲕粒灰岩、白云质灰岩等,与张夏店组整合接触。

九龙群崮山组(∈jG):分布于微山湖南侧,岩性为薄层疙瘩状灰岩夹黄绿色、紫红色页岩,生物碎屑灰岩,与张夏店组整合接触。

九龙群张夏组(∈j ∧

Z):与崮山组分布位置基本一致,下部以深灰色厚层鲕粒灰岩为

主要岩性组合,上部以薄层灰岩、砂屑鲕粒灰岩、云斑灰岩、藻丘灰岩、藻凝块灰岩、藻屑灰岩夹鲕粒灰岩为主要岩性组合,与馒头组整合接触。

长青群馒头组(∈∧

c M):分布于薛庄以北和微山湖南侧,为陆源碎屑岩夹若干薄层

状分布的碳酸盐岩组合。底部为紫红色粉砂岩、砖红色云泥岩、粉砂质页岩夹薄层链条状

泥质条带灰岩,肝紫色含云母细砂岩、砂质页岩夹核形灰岩;中部以砖红色、紫红色云母砂质灰岩为主,夹灰岩扁豆体,肝紫色薄层含云母、含铁质海绿石石英细砂岩夹钙质砂岩、长石石英细砂岩和钙质砂岩,具板状及双向交错层理;顶部为紫色页岩夹鲕状灰岩。总厚107~367m不等。与朱砂洞组整合接触。

朱砂洞组(∈∧

c∧Z):底部为黄色中厚层云斑灰岩;中下部为浅灰色厚层藻凝块灰岩

与中厚层砂屑灰岩互层夹少量白云岩;上部为浅灰色至灰黄色薄层微层状泥纹泥质条带灰岩、链条状泥晶灰岩夹数层灰色藻凝块灰岩、砂屑灰岩或泥灰岩。厚度85~94.9m。

(7)新太古界泰山岩群山草峪组(Ar3t

S):分布于微山湖南侧,主要岩性为黑云斜

长变粒岩夹二云变粒岩、磁铁石英岩等,厚度995.7m。该地层普遍遭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褶皱及变性作用的改造。

4.1.3.2地质构造

本区所在的大地构造位于华北断块(Ⅰ)鲁西地块(Ⅱ)鲁西南潜隆起区(Ⅲ)菏泽-兖州隆起(Ⅳ)滕州凹陷(Ⅴ)的南部,见图4.1-2。评价区附近主要断裂构造为韩庄断裂、薛河断裂和峄山分支断裂,见图4.1-1。

图4.1-2 区域构造纲要图

韩庄断裂:微山县西约2km处,从图幅北侧中部入幅,向南入微山湖,东倾。据煤

炭局资料,两盘为石炭-二叠系。

薛河断裂:该断裂位于评价区东部,厂区东部2.5km处,为一推测断层,走向5°左右,断面西倾,西盘抬升,东盘相对下降。

峄山分支断裂:该断裂位于厂区东约5.4km,为一区域性断裂,境内断裂为该断裂的南段,隐伏于第四系之下,断裂总体走向350°,断面西倾,倾角76°-86°,为一张性断裂,兼具右行扭动性质,落差大于2500m。

4.1.3.3岩浆岩

仅在薛庄南侧见有岩浆岩分布,为中生代印支期铜石超单元龙宝山头亚超单元含霓辉石英正长斑岩。

4.1.3.4区域地壳稳定性

本区位于山东省郯城、聊考两大强地震带之间的临沂—济宁中强地震带内。据当地历史地震资料记载,近评价区历史上曾发生震级大于5级的地震6次。根据2001年2月2日发布、8月1日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60-2001)》,本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对应的地震烈度为Ⅶ度,建设项目区属地壳较稳定区。

4.1.4 气候特征

微山县属于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受华北、华东气候的影响,境内多西南大风,雨水稀少,空气干燥,常发生春旱。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温度高,湿度大,常产生大范围降雨,有时也出现秋雨连绵天气,产生局部内涝。冬季境内常有偏北大风,天气干燥寒冷,雨雪稀少。各气象要素的具体如下:

(1)气温

累年平均陆地气温为13.8℃,累年平均湖内气温为14.3℃;

常年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为26.8℃;

常年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1.3℃;

累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6℃,发生于1988年7月7日;

累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2.3℃,发生于1967年1月3日。

(2)降水

累年平均降水量为773.6mm;

累年最大降水量为1392.9mm,发生于1971年;

累年最小降水量为464.5mm,发生于1988年;

累年最大一日降水量为558.5mm,发生于1971年8月9日;

四季中降雨量的分配极不平均。夏季最多,平均为460.7mm,占全年均降雨量的60%,冬季最少,仅为40.6mm,占年均降雨量的5.1%。

(3)湿度

累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1%;

8月份平均相对湿度最大,为82%,3月份平均相对湿度最小,为62%;

累年极端最小相对湿度为0,发生于1977年2月23日。

(4)蒸发

累年平均蒸发量为1764.8mm;

累年最大蒸发量为1828.2mm,发生于1988年;

累年最小蒸发量为1488.0mm,发生于1980年。

(5)气压

累年平均气压为1012.4hPa;

累年平均气压最高为1013.5hPa(1980年);

累年平均气压最低为1011.1hPa(1966年)。

(6)风速

累年平均风速为2.8m/s;

累年平均最大风速为3.5m/s(1963年),累年平均最小风速为2.1m/s(1978年);

累年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SE),相应的频率为11%。

(7)其它天气现象

累年最大冻土深度27cm,发生于1968年1月1日;

累年最大积雪深度19cm,发生于1987年1月2日;

累年最多积雪日数39d,发生于1968年。

4.1.5 地表水

微山县境内河流属淮河水系,境内多条河流汇入南四湖,有老运河、小新河、新薛河等。

新薛河,西南流,至夏镇后八屯入境,在昭阳刘昌庄南入微山湖,全长24.4公里,微山境内长11.4公里。

老运河即古京杭运河,过境段北自梁山县黄河右岸十里堡,经汶上县、任城区、市中区,南下入南四湖进入微山境内,经微山县的马坡、鲁桥、两城、南阳、留庄、欢城、付

村、夏镇(微山县城)、韩庄出湖,并入韩庄运河,全长229.65km。

目前,进入微山县污水处理厂的废水经处理后排入老运河,一部分灌溉回用,一部分经过新薛河湿地净化后进入南四湖。根据微山县截污导流规划,在调水期间(每年的10月份至翌年的5月份),根据灌区的需水要求,通过出库泵站,经输水明渠或灌溉管道将中水输送到田间工程进行灌溉;在6月初至9月底非调水期间,污水处理厂出水通过老运河经过新薛河湿地净化后进入南四湖,经南四湖自然净化、稀释作用,能够保证南四湖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区域地表水系见图4.1-3。

4.1.6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4.1.6.1 区域水文地质

1、含水岩组的划分及其特征

本区属于微山湖东山前倾斜平原的冲洪积扇区,按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含水层岩性,由上至下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和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区域水文地质情况见图4.1-4。

(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

该含水岩组广泛分布,主要由第四系冲洪积物组成,顶板埋深大于10m,含水岩性为中细砂、粗砂、砾砂等,厚度约3~10.5m,大体上由东向西砂层厚度逐渐变大。地下水位埋深2~5m,年变幅一般在2m左右。薛城以西的大部分区域砂层发育,井孔单井涌水量在1000~3000m3/d,矿化度小与1g/L,水质良好,属HCO3-Ca型,是当地居民农用灌溉与饮用水主要水源;薛城附近南北向带状区域井孔单井涌水量在500~1000m3/d;薛城以东井孔单井涌水量小于500m3/d。第四系底部多为8~15m厚的粘土或砂质粘土层,为一良好的隔水层。

(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

含水层主要赋存于石炭—二叠系砂岩及薄层灰岩裂隙中。单井涌水量在100m3/d左右,矿化度1~2g/L,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型。石炭—二叠系含水层与下伏奥陶系含水层之间基本无直接水力联系。

(3)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覆盖型)

含水层主要为奥陶系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分布于峄山支断裂以东,薛城以西一线,为一狭长地块,地势北高南低,除薛城以西有部分裸露外,其他都埋藏于石炭—二叠系之下。

岩溶裂隙在135m~165m,岩溶裂隙宽度有的可达10m以上,填充物少,连通性好,富水性强,单井涌水量一般1000~3000m3/d。水位埋深2~7m,属承压水,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1g/L,水化学类型属HCO3—Ca·Mg型。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1)松散岩类孔隙水

1)补给条件: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和河流侧渗补给,此外,还接受北部、东部山区裂隙水和裂隙岩溶水侧向径流补给。农田灌溉也有一定的回渗补给作用。

2)径流条件:受地形影响,浅层地下水总体流向自东北向西南径流。

3)排泄:主要有三方面,即人工开采、河湖排泄、天然蒸发。

(2)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1)补给条件:主要受北部地势高地区侧向径流补给。隐伏于第四系、石炭-二叠系之下的岩溶水,顶部无好的隔水层时,河水及第四系水通过裂隙、孔隙下渗,大量补给地下水。

2)径流条件:受地形影响,裂隙岩溶水总体流向自北向南径流。

3)排泄:主要有两方面,即人工开采和侧向径流。

图4.1-4 区域水文地质图

3、地下水水位动态

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为2-5m,雨季水位上升呈现高水位。

地下水水位除受降水因素的影响外,开采时间,开采强度是控制地下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

地下水水位的年变化过程是升--降--升--降--升型。

水位的第一次上升是自上年冬灌结束后,地下水水位在径流补给作用下的恢复,一般在每年的2月底达到最高值,3-4月份的春灌有使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在这个时段地下水以开采消耗为主,补给来源很少,直到汛期到来之前水位降到最低值,7-8月份是该区降水相对集中的时段,开采强度的暂时减弱,径流补给、大气降水的渗入,使地下水水位再次回升出现第二次峰值,随后秋灌冬灌使地下水水位下降至年底,由于不同年份的气象条件不同,冬灌强度不一,如果冬灌时节的降水基本满足小麦越冬需求,则可减少该时段的地下水开采量,所以势必造成年末水位还有回升的机会。

河流沿岸地带的地下水水位除受上述因素影响外,还受河流水位升降变化的影响,所以水位的年变化过程更加复杂,一般会出现多峰多谷型的动态形式。

4、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本区的水化学动态比较稳定,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和HCO3-Ca·Mg型水,侵蚀性CO2为零,PH值为6.0。

5、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该区地处微山湖东山前倾斜平原的冲洪积扇区,地形平坦,植被发育,未发现大的陡坎及大规模开挖现象,场区附近未发现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4.1.6.2 周边水源地分布

评价区内有水源地一处,为微山夏镇城东饮用水源地。微山夏镇城东饮用水源地于1982年建自来水公司,1997年建鑫淼水厂,共10眼井(其中有4口井位于评价区东侧的后八屯处,为备用井),主要供水范围为微山县城区,设计供水量为1095万t/a,实际供水量为402万t/a,服务10万人口。该水源地取水类型属于小型孔隙潜水水源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和《济宁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设定的一级保护区半径R为50m,二级保护区半径R为500m。

拟建场区东北2km处为微山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本场区不在该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由于地下水径流方向是由东北向西南,场区位于水源地的下游地区。目前由于微山

县的高速发展与建设,县城周边(北至北王庄,南至顺河新村,西至部城前村,东至前鲍楼村)及城区内居民均引用自来水,由自来水厂统一供给;县城以外,例如靠近湖的村庄,居民仍保留着自备水井,做为饮用水和生活水使用,属分散式水源。

微山县水源地分布及与拟建项目相对位置关系见图7.3-1。

4.1.7 矿产资源

微山县境内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有煤、稀土、石灰岩、矿泉水、粘土、砂等矿产。其中煤和稀土是县境内两个优质矿产资源。

微山境内地下除大屯断层以南的灰岩区这小部分区域无煤外,其余绝大部分地区均有煤层分布。含煤地层总厚度250~285米,含煤层12-27层。探明储量约25.92亿吨,占济宁市全市探明储量的21%。均为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层2-3号气煤和肥煤。微山县含煤面积65.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7%。

微山县境内有山东唯一的稀土资源生产基地,是我国唯一类似美国蒙顿帕斯的稀土矿床。稀土原料主要为霓辉石英正长岩。现已查明总储量约1275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占山东省总储量的99.4%。

石灰岩分布于山区两城乡的石灰岩,地质储量为13.85亿吨,白云岩为2.8亿吨。

黄沙矿主要分布于两城乡东南的东红山,大头山南的南沙山和凤凰山的南沙山。

拟建项目不存在压覆矿产资源的情况。

4.1.8生物资源

4.1.8.1植被

微山县境内典型的自然植被已不存在,现存的仅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全县大致可分为3个区。

低山丘区陵植被是人工封山培育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区。树种以侧柏、刺柏为主。其次是阔叶杂木林。主要有刺槐、枣、桃、苹果、核桃等。还有常见的旱生小灌木及草本植物,梯田中种植的农作物有地瓜、芝麻、花生、大豆。南部海拔50~80米的近山阶地上,多为经济林。主要有桃、苹果、核桃、葡萄等。

滨湖平原区植被原有的植被,因开垦农田而破坏,覆盖于地表的全为人工种植的农作物,覆盖率为57.2%,其次是人工栽培的用材林和经济林,农田间植泡桐,堤坝多植刺槐、榆树、泡桐。路旁、沟渠旁、台田边、除植树外,还栽杞柳、白蜡、紫穗槐等。村镇周围,房前屋后,多为人工栽植的欧美杨、刺槐、白榆、泡桐、旱柳、臭椿、苦楝等。

果树以苹果为主、梨、桃、枣、柿、葡萄次之。

水域、滩涂区植被滩涂地带,河渠交错,地势平洼,多为湿生水生植物形成的绿色地带。水域深处有兰隐藻、隐藻、纤维藻等,浅水(2m以下)处主要有睡莲、芡、菱等水生浮叶植物和人工栽培的菰、苇、蒲等挺水植物。

4.1.8.2动物资源

微山县全县兽类有獾、狐、黄鼬、狸、野兔、刺猬、蝙蝠、田鼠等。鸟类又分为水鸟和陆鸟两类。水鸟有大白鹅、灰鹤、大鸨、豆雁、绿头鸭、鹭等。陆鸟有麻雀等。鱼类有鲫鱼、鲤鱼、鳜鱼等78种。80年代后又引入了罗非鱼、鲢鲤等。甲壳类有鳖、田螺、蛤蚌及虾等。两栖及爬行类有青蛙、蟾蜍、蛇、蜥蜴等。昆虫类有蜂、蝉、天牛、蟋蟀、螳螂、蝗、蚱蜢、蝶、蜻蜓等。

微山县境内的陆生植物有毛白杨、旱柳、梧桐、国槐等。水生植物有蓝藻、隐藻、硅藻、绿藻、黄藻、菱、苇、水蓼、红蓼等。

微山湖景区所在水域水生生物繁多,浮游植物有104属。隶属8门46科,年平均数量为180万个/升,年均生物量为1.7mg/L,总计2970吨,原生动物34属。轮虫120种,枝角类35种,桡足类25种,介形虫2属,年平均密度5000个/升,生物量0.501㎎/L,生长期生物量0.612mg/L,总计900吨。底栖动物隶属于软体动物的30种,节肢动物甲克纲8种,环节动物门的7种和昆虫纲的15个种,平均每平方有931个生物量80克,水生维管束植物是重要的初级生产者,现有60种,分别隶属于24种、40属。分布于全湖,沉水植物生物量每平方米2205.6克,鱼类是水域内的重要资源,共有鱼类78种,分别隶属8目16科53属,经济价值较高,且资源量丰富的水产品。主要有甲鱼、河蟹、青虾、中华园田螺、鲤科鱼类及其他鱼类。

4.1.8.3植物资源

拟建项目厂址目前植被类型均为次生植被和部分人工植被;动物类型多为常见的鼠类、鸟类(如麻雀等),还有常见的两栖类、昆虫类。经实地调查,项目区内不存在珍惜濒危动植物物种。

4.2社会环境概况

4.2.1 社会环境概况

微山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十分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科技创新能力强,交通区位优越,农业生产条件充分。近几年全县工农业发展迅猛,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2012

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4亿元。规模以上投资达到118亿元,年均增长32.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亿元,年均增长21.6%。一、二、三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0.8:51.7:37.5,三类产业协调推进。

微山县种植资源和水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多数耕地土地肥沃,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很快,现在已建成千亩良种培育基地和山东大白菜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微山湖水产资源量居全国大型湖泊之首,有鱼虾84种,水生植物74种,其中微山湖“四鼻孔鲤鱼”、“中华圆田螺”、莲籽、芡实、菱角等远近闻名。改革开放以来,水产品捕捞和养殖业发展尤为迅速,水产品产量达8.6万吨。其中:河蟹养殖面积4万亩,产量2000吨。与渔湖业有关的出口商品品种已达50余个,其中大宗的有松花蛋、龙虾、冰冻田螺肉、水貂皮、湖草、苇编织品等。微山酒厂以湖产芡实、莲藕等为原料研制开发的系列保健品“睡莲酒”等已出口东南亚国家,赢得了好评。

4.2.2 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

微山县主要的自然保护区为南四湖自然保护区。根据《山东南四湖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6~2015年),南四湖自然保护区东依山峦、西接平原、南连苏北富庶之地、北靠孔孟圣贤之乡,总占地面积12.75万hm2。保护区由湿地、陆地和岛屿三部分组成,分别占保护区面积的93.5%、5.8%和0.7%。

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由微山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山东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当时命名为“南四湖鸟类自然保护区”;1996年,济宁市人民政府以济政字[1996]30号文批准建立“济宁市南四湖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对象,总面积12万hm2,由水域和岛屿组成;200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字[2003]218号文同意建立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2.75万hm2。其中,核心区面积53.89万hm2,缓冲区面积38.59万hm2,实验区面积35.05万hm2。

保护区内共有藻类植物8门、11纲、22目、46科、115属;维管植物108科、333属、539种;其中:水生维管植物33科58属103种,陆生微管植物89科284属436种。维管植物中有国家Ⅰ、Ⅱ级保护植物6种;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植物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植物1种;列入“山东省稀有濒危植物”10种;有山东特有植物4种。保护区有鸟类205种,其中大鸨、白鹤、大天鹅、鸳鸯等国家Ⅰ、Ⅱ级珍稀濒危鸟类26种;山东重点保护鸟类35种,种群数量约2000万只。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议》中的鸟类有109种;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

中的鸟类有25种。

拟建项目不在南四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范围内。拟建项目与保护区的位置关系见图4.2-1。

除此之外,经调查项目周边无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文物古迹等敏感保护目标。

4.3环境质量概况

4.3.1空气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空气环境监测数据,评价区内的TSP、SO2、NO2浓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要求,NH3与H2S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4中二级标准限值要求,臭气浓度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1中二级“新扩改建”标准限值要求。评价区内,3个监测点PM2.5和PM10出现超标现象,超标原因是北方干燥,同时在风力作用下导致裸露地表起尘量增加,造成颗粒物浓度超标。总体来说,评价区内空气环境质量较好。

4.3.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地表水监测数据,老运河上监测断面COD Cr、氨氮、总磷、石油类、氟化物均已不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的Ⅲ类标准限值要求;新薛河上监测断面COD Cr、石油类、氟化物均出现超标;南庄河上监测断面COD Cr和石油类出现超标;各点测断面其它各项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要求。COD Cr、氨氮、总磷超标主要原因与接纳的微山县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尾水近距离内得不到有效自然净化有关,同时由于该区域内农业面源与生活污染源引起;石油类和氟化物超标主要原因与老运河及新薛河上闸坝、船舶、农业灌溉等机械设备的油污泄漏有关。

4.3.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地下水监测数据,对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限值,部城村处的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略有超标,其他各项指标均正常。地下水中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超标与所处地质环境背景有关。总体而言,本区的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

4.3.4声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噪声监测数据,拟建项目厂址处及周边敏感点处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布设的7个监测点位昼间、夜间噪声的监测值均不超标。扩建工程东厂界、西厂界及周边敏感点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扩建工程南厂界噪声满足《声

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现有工程北厂界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功能区标准。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中特考试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及解决措施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 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 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 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区域环境概况

第三章区域环境概况 3.1自然环境概况 3.1.1地理位置 信阳市地理位置: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省界附近,东与罗山县毗邻,南面与湖北省应山县、大悟县连接,西面与湖北省随州市交界,西北面与南阳市桐柏县相连,北面东北面与确山县、正阳县相接,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地处东经113°42′36〃~114°08′34〃与北纬31°24′06〃~32°33′00〃之间,全境东西长约205公里,南北宽约142公里,总面积18915平方公里。京广铁路、107国道纵贯南北、宁西铁路、312国道横穿东西,在区内形成“双十”字交通骨架,京珠高速公路和京九铁路纵掠东侧,交通框纽地位特别突出。 信阳市主城区位于市域西部,由平桥区、浉河区、羊山新区、工业城等组成。浉河平桥两区以京广铁路为界,以西为浉河区;平桥羊山两区以南京路为界,南京路南为平桥区,工业城羊山两区以高铁为界。 工业城是信阳市主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工业城位于信阳市中心城区东部,平桥区城区部分北侧,信阳工业城物流中心位于信阳工业城内,312国道与工二十路交叉口东北部。信阳市工业城京港澳高速公路入口以东约400m,第五人民医院东北角,规划工二十路东侧,北临规划路,南临G312,中石化成品油下载库西侧、共院墙。场址地理位置见附图1。 3.1.2地形地貌 信阳市地处大别山北麓于淮河上游,大别山和桐柏山蜿蜒于市域南部和西部。地势为西高东低,主城区四周为浅山、丘陵所环,老城区座落在浉河与四周浅山丘陵所形成的盆地之中,地面标高在海拔76~77m之间,羊山新区、信阳工业城是新开发城区,位于浉河左岸二三阶台地,区域内高程在80~130m之间,平均地面坡度为2‰左右。城市地表面覆盖层土壤主要呈黄褐色土,土壤标准承载值为150~200KPa。 项目场址属于丘陵、坡地,整个场址区域地势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间低;北高最高标高85m,南部最低标高76m。 3.1.3工程水文地质 1、工程地质

济源基本概况

济源简介 1.地理位置:愚公故里济水之源】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北依太行,西距王屋,南临九朝 古都洛阳,东与太极故里焦作接壤,与山西省为邻,是河南省西北部通往邻省山西的咽喉要道,重要关卡。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68.25万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古时济水与黄河、淮河、长江并称“四渎”。从最新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10000年前,人类就已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原”,战国至两汉时期“轵邑”以富庶闻名天下。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设县,1988年撤县建市,原属新乡地区,后划归焦作,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副地级城市),,2003年被列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个中心城市之一,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之一。2010年12月5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济源调研时明确要求“要把济源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济源市总面积1931平方千米,截止2011年5月,济源市城区建成区面积为46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33万。现济源市城市行政级别为省直管的副地级市,机构按正厅级配置,基本享受地级市全部权限,在河南省内和其他17个地级市在政策和权限上基本一样,是事实上的地级市。 城市名片:1、愚公移山故事发祥地2 、女娲补天故事发祥地3、白蛇传故事发祥地3、道教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所在地4、夏朝故都5、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6、全国首批八大篮球城市之一7、中原城市群7个紧密层中心城市之一8、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9 、国家级卫生城市10、国家级园林城市11、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2、国家级节水城市13、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14、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15、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16、全国市容市貌管理先进市17、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 发展定位:1、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2、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3、城乡一体化先行区 4、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基地 5、沿边开放合作示范区 6、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 7、改革创新实验区市树:国槐市花:紫薇 历史名人: 1、愚公: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里的一篇文章,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纪录片大师尤里伊文思上世纪70年代拍摄过同名的纪录片。后导演吴家骀以其为蓝本拍摄了三十集同名电视连续剧。毛泽东有名篇《愚公移山》、徐悲鸿有名画《愚公移山》传世。 2、王怀让:男,济源市五龙口镇西正村人,当代诗人。中共党员。1962—1966年就读于河南大学中文系,1967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共兰考县委宣传部干部,开封地区文化局创作员,河南日报社编辑、文艺处处长、编委,高级编辑。郑州大学特聘教授。河南省文联主席团成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报纸副刊协会会长。郑州市荣誉市民,郑州大学兼职教授。国务院命名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有诗集《十月的宣言》、《人的雕像》、《神土》、《王怀让诗选》、《1997备忘录》、《王怀让自选集》、《王怀让诗词选》、《王怀让儿童诗选》、《告非典诗》、《史诗》等,散文报告文学集《今夕是何年》、《太行浩气民族魂》、《王怀让散文选集》、《中国有条红旗渠》等30余部。作家出版社2003年出版《王怀让诗文集》八卷,计320万宇。其代表作为“三人”、“三作”、“新三吏”、“新三别”。曾获得中国报纸优秀作品奖,人民日报优秀作品奖、全国图书奖、《诗刊》作品奖、河南新闻奖和省委省政府好新闻特别奖、河南图书奖、晋冀鲁豫图书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20多次,并获第一、第二、第三届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他的诗歌创作成就,使他成为第28届斯特鲁卡国际诗歌节最高奖“金杯奖”的最后候选人。1997年,中国作协在北京举办王怀让诗作研

从农村生态环境看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从农村生态环境看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第一章绪论摘要:在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写入当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揭示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并提出可以有效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对策措施,实现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第一章绪论

一、调查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尽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但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和扭转,这些问题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严峻的农村环境形势,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特此进行调查研究。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通过互联网广泛调查各界人士,不再局限于学生范围,结果更具普遍性,更加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 二、概念介绍在广义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为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新疆温宿县为例 人类活动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与强度,因此温宿县土地生态环境也发生显著变化,总体来说有变好的一方面,也有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出现了退化现象。目前,对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还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根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切实做好温宿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温宿县土地利用生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新疆温宿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处东径79°28′-81°28′,北纬40°52′-42°21′之间,北以天山主脊克尔斯克尔为界与昭苏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两大部分。北部山区具有独特的冰融地貌,冰川伸入峡谷,冰融汇流成河,林木和高山、亚高山草地分布其间,是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南部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3.83%,有着不同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的两片平原—西部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冲积平原和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是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温宿县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山区气候呈垂直分布,高山寒冷,终年积雪,冰川纵横;中山温带,有云杉、草甸覆盖;平原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温宿县水资源丰富,县境内冰川面积l2l9.68平方千米,总储水量1582.29亿立方米,大小河流43条,总长889千米,年均降水量65.4毫米,天然水资源储量96.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6.18亿立方米。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冲积扇下部及扇缘地带,有利条件是灌溉水源便利,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相对较细,通透适中,适应发展农业。 温宿县总面积为1420246.16公顷,总人口20.89万人,主要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21个民族,包括1镇9乡和5个国有农场、5个国有牧场、2个国有林场,是个半农半牧县。2000年温宿县农业总产值6.84亿元,粮食总产16.l7万吨,种植业形成了以粮、棉为中心的多元化格局。温宿县是新疆商品粮基地之一,县水稻农场是全国“绿色食品”(优质大米)基地之一。温宿县粮食播种面积18.22千公顷(复播面积3.44千公顷),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10千公顷(复播面积1.27千公顷),有棉花、啤酒花、甜菜、胡麻、油菜等,是阿克苏地区棉花、啤酒花出口基地之一;昆托牌系列大米为2001年新疆名牌产品,它是新疆唯一的“绿色食品”大米,畅销区内外;啤酒花曾获国家经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2 温宿县土地利用现状 2.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根据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1420246.16公顷,其中耕地76946.1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占利用面积8.3%;园地6769.2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47%,占利用面积0.73%;林地33871.2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8%,占利用面积3.65%;牧草地782726.2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1%,占利用面积84.45%;其他农用地16450.7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5%,占利用面积1.77%;居民点工矿用地

济源市区域环境概况

第二章区域环境概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王屋两山,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搭界;南隔黄河与洛阳、孟津、新安相望;西与山西省垣曲接壤;东为开阔平原,与沁阳、孟州市毗邻。地处北纬34o53′~35o16′,东经112o01′~112o45′之间,市域土地面积1931.26km2,东西长64.9km,南北宽36.4km。 本项目矿区位于济源市邵原镇杏树洼村北白龙池一带,距济源市区约30km,行政区划隶属济源市邵原镇管辖。地理坐标:北纬35.10°~35.11°,东经112. 12°。 本项目地理位置详见附图一。 2.1.2 地形地貌 济源市境北部为太行山脉和中条山脉,南部丘陵为黄土高原与山西隆区边缘的延伸,形成了区域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地势,梯形差异明显,地貌形态复杂,有山地、丘陵与平原。其中平原面积为231.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1.8%,土层较厚。丘陵面积为401.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0.4%。 本项目矿区属太行山低山区,区内地势北高南低,山脉走向近东西向,海拔标高一般550~950m,相对高差约400m,矿区周围沟谷纵横,地形切割程度中等。沟谷为“V”字形,是矿区降水自然排泄的主要通道。区内植被不甚发育,岩石多裸露,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本次圈定矿体范围内最高标高海拔+700m,最低标高+570m,最大相对高差130m。 本项目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图见图2-1。

2.1.3 地质构造 济源属华北地层区,地质演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地层构造,既有太古界、元古界老地层,又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等古生地层;既有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等中生界地层,又有第三纪、第四纪等新生界地层。 济源地质构造复杂,由五个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组成:北部为太行山复斜;西部为中条山台凸的部分;中东部平原地区属开封坳陷。西北部表现出地糟型构造特性,东南部显示出地台型构造特征。 本项目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区太行山台拱与华北拗陷的接壤地带,属太行山复 图2-1 项目区域地形地貌图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社会实践 调查报告(或论文)课程名称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专业 指导教师马小闳 学号 名单 提交日期 姓名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一.引言、 二.摘要、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调查过程、 六.分析结论(社会分析等)、 七.研究建议 八.附录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引言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生态的破坏也是很明显的。虽然,国家和社会也有保护生态的各种措施,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各方面的自觉行动,但是总体上,这种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力的遏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幸福,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大学生更应该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关于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当然是十分的必要的。 摘要 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严重性,显得这个调查的重要。而我们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开农村和城市的调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们的环保意识,找出问题并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总体而言,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还是有的,不过还是不够。农村的技术设施服务差,没有专门的人回收垃圾,生活垃圾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开发用地,住宅用地等占用了绿地,植被减少,动物也减少了,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等,环境变差。为此,一方面应该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重要的是完善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绝不能够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取gdp的增值。 研究目的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调查来更多地关注生态,了解生态,积极回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和为服务的精神。了解当地饮用水源地、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土壤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当地环境基础数据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随着工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人们广泛关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从全球范围看,生态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众多国家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生态安全问题如果同人口、种族等因素相遇,就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它不但可能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还可能导致民族之间、 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到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现状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醒国人对生态安全问题引起充分重视,积极解决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一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从而维护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 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并引发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生态安全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第二层含义则是外交、军事范畴新概念。 (二)生态安全的构成 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系统的安全。该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土地、水、大气和生物。 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这其中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并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的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三)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与影响国家安全的其他因素相比较,生态安全有其自身的特点: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目录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 1.1 土壤污染 (1)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1) 1.3 农村地表水污染 (1) 1.4 乡镇工业污染 (2) 1.5 生态破坏和生态退化 (2) 2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特点 (2) 2.1污染来源及类型多 (3) 2.2 污染物种类复杂 (3) 2.3 污染途径 (3) 2.4 污染负荷大 (3) 2.5污染范围大 (3) 3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 (3) 3.1 环境一直薄弱 (3) 3.2 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 (3) 3.3 环保机制不完善 (3) 4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4) 4.1 强化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4) 4.2 确立环保法规,完善环保制度 (4) 4.3 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多渠道融资 (5)

4.4.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革新,确保先进技术应用于污染治理 (5)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村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及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更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稳定[1~2]。济发展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粗放,农村生活污染物的乱排乱放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3~4]。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必要而迫切。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1 土壤污染 我国土壤污染主要表现为氮、磷肥过多,有机肥、微量元素缺少;其次塑料薄膜、购物袋等难降解白色垃圾及废电池等有毒固废随意丢弃对土地也产生了较大危害[5]。呈现出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有毒的现代环境污染特征,正从常量污染物转向微量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尤其如此。我国农村大约有1.5亿亩耕地收到污染,其中2008年耕地面积净减少1.93万hm2。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基础设施及管理体制落后,生污染物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我国每年约有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没有垃圾收集系统或装置,随意堆积垃圾于房前屋后;绝大多数农村厕所简易,无化粪池,卫生状况不佳,易生蚊蝇;兽禽多以散养为主,且人畜共屋,兽禽粪便未经处理,一部分流失于环境。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一些过去只是在城市出现的生活垃圾也成为农村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可降解垃圾占比迅速增加。农村垃圾大都集中露天堆放,形成恶臭熏天、蚊蝇乱飞的“垃圾山”[6]。目前,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驻人口,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t,其中有0.7亿t未做任何处理,相当于每年推出200多座百层“垃圾高楼”。农村生活垃圾已成为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最突出表现。 1.3 农村地表水污染 受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兽禽养殖和农田径流以及乡镇企业等方面的污染,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核心汇编 编制人:黄玉丹使用时间:第13-14 周 核心知识点 1 生态问题基本思路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 1.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 ( 1)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 2)气候原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 3)土壤原因: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 4)植被原因: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5)河流原因: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生等。 2.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不和谐方面分析。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1)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2)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 (3)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渍化。 (4)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 (5)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二、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 1.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危害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 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 2.1×103km 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

区域环境概况

2 区域环境概况 2.1地理位置 无棣县位于山东省最北部,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3′~117°04′,北纬37°41′~37°16′。县界东与沾化县接壤,西与庆云县为邻,南与阳信县紧连,北与河北黄骅市接界,县城坐落在县域的南部偏西地带。无棣县隶属滨州市管辖,全县辖11个乡镇,565个自然村,县域人口43万人。 无棣县是山东半岛与京津唐交通要塞,素有“冀鲁枢纽”之称,既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三角洲经济带的结合部,又是京津塘和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处,与黄骅大港仅一河之隔,境内有500-3000吨级泊位码头7个,年吞吐能力达370万t,航路可北抵塘沽、天津,东到大连、龙口、烟台、青岛,南达湛江等港口。205国道、大(口河)济(阳)路、新(河)海(兴)路等5条国省干线公路贯穿全境,滨(州)博(山)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与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均有高等级公路连接。 无棣县工业园区位于无棣县城东部,跨棣丰街道办事处、水湾镇部分区域。 拟建工程位于无棣县工业园区南部,星湖二路南侧、开发五路以西,具体见图2.1-1。 2.2 自然环境概况 2.2.1地形地貌 无棣县地处鲁西北黄泛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县境位于德惠新河、马颊河、秦口河下游,曾为黄河入海口,濒临渤海,受河流淤积、海潮漫溢影响严重,形成南北高低相间的条带状地貌。境内最高点在无棣县城的西部,海拔高度为8m,以万分之一的坡度向东北倾斜,至沿海的车辋城,海拔高度为2.5m,大口河海拔高度为1.9m,三里台、五里台海拔高度仅为1m左右。境内自西向东依次为黄泛平原、滨海平原和渤海湾海岸。 工业园所在区域地貌为河滩高地和浅平洼地,是由古河道冲刷、风蚀而成,地势平坦。地层主要是黄泛冲积层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和滨海相沉积。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资料

9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依据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于2016年3月编制完成的《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拉拉铜矿落凼矿区深部矿段采矿工程陆生生态调查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9.1区域概况 9.1.1区域生态功能定位 根据《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年5月),落凼矿区所在的绿水乡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生态区→ 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生态区→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灌丛- 草地生态亚区→ 金沙江下游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按照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三级区特征表,项目区为II 3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灌丛- 草地生态亚区,II3 – 1 攀西矿产- 水力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该区域受山地地形和干热气候影响,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自下而上有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亚热带针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与草甸等。河谷区生态脆弱,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高。该区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存在着一定的土地退化和裸岩化的现象,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外来物种紫茎泽兰的入侵与蔓延十分严重”;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冶金工业、水电业和旅游业,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保护植被,防止有害生物入侵。注意防止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不利影响,减少入江泥沙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 根据《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川府发〔2013〕16号),矿区位于所属会理县属于四川省重点开发区→ 点状开发城镇,该区域为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同时也是四川省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安宁河流域;区域矿产,生物、水能资源丰富,优势产业国内外竞争力强,是国家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地区。该区域的生态特点是在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能力,适度推进点状开发优势矿产,水能资源,促进资源加工转化,推进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优势矿产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该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钒钛和稀土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开发基地、全省重要的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要求该区域在加强资源综合勘探,合理利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以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干热河谷和山地生态恢复与保护,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和环境恢复治理”。

生态环境指数

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2.生物丰度指数:指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地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丰度的丰贫程度。 生物丰度指数=Abio×(0.5×森林面积+0.3×水域面积+0.15×草地 面积+0.05×其它面积)/区域面积;式中:Abio, 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3.植被覆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五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 植被覆盖指数=Aveg×(0.5×林地面积+0.3×草地面积+0.2×农田面积)/区域面积;式中:Aveg, 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4.水网密度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水的丰富程度。 水网密度指数=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 近海) 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式中:Ariv, 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Alak, 湖库面积的归一化系数;Ares, 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备注: 计算值大于100 时, 一律按100 计算。

5.土地退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土地退化程度。 土地退化指数=Aero×(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重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式中:Aero, 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6.污染负荷指数=(ASO2×0.4×SO2 排放量+Asol×0.2×固废排放量)/区域面积+ACOD×0.4×COD 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式中:ASO2, SO2 的归一化系数;Asol, 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ACOD, COD 的归一化系数。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境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规定EI≥75, 生态环境质量方为优。 归一化系数A计算方法: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192-2006;归一化系数=100/A 最大值。A 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贵阳市花溪区生态环境 现状调查报告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班级:08生态学1班 姓名:张朝凤 学号: 前言

本次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是我生态学专业必修科目《生态规划学》教学实习的一个主要内容。生态规划是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从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区域资源环境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合理规划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寓生态环境保护于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之中,以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和谐发展的规划。而我们所做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正是为了对区域作出合理规划的判断基础,只有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对区域有一个合理而科学的规划。 本次调查的区域是贵阳市花溪区,经过对部分地区的实地观测和影像摄录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对花溪区的基本生态环境状况有个充分了解。本次野外调查的时间是12月15日至16日,基本路线为贵大南区——孟关——高坡,贵大南区——花溪公园——花溪水库——天河潭。野外调查主要是对调查路线沿途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进行观察记录。对花溪区的基本生态环境现状作出初步判断,之后再经过后期的文献查阅对花溪区的基本情况进一步了解分析,对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判断,对花溪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作出总结,并提出针对环境现状的相应对策。 一、自然、社会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状况 花溪区位于黔中腹地,是贵阳市下属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位于贵阳市南郊,距市中心17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7′—106°52′,北纬26°11′—26°34′;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43公里,面积957.60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32.4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15924人,占34.38%,有汉、苗、布依等38个民族。花溪区共辖三镇十一乡,即花溪镇、石板镇、青岩镇,久安乡、麦坪乡、党武乡、燕楼乡、花溪布依族苗族乡、湖潮苗族布依族乡、小碧布依族苗族乡、孟关苗族布依族乡、黔陶布依族苗族乡、马铃布依族苗族乡、高坡苗族乡,区政府位于花溪镇,距贵阳市中心17公里。全区生产总值完成632597万元,同比增长15.1%;财政总收入完成68824.1万元,同比增长17.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91元,同比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5318元,同比增长10.3%。区内有贵花、贵新公路,湘黔、贵昆铁路及龙洞堡、磊庄机场,交通发达。花溪区是生态区和贵阳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1、地形地貌 花溪区地处黔中高原,花溪区处长江、珠江分水岭,高原分水岭地形极不明显。地面海拔一般为1100~1300m,地形相对高差多小于200m。受南北向褶皱构造控制,山岭、谷地均呈南北向延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济源市水资源状况

一、市域基本情况 济源市地处黄河中下游,河南省西北部边缘。市域面积1894km2,其中山区面积1303km2,丘陵面积220km2,平原面积371km2。地貌受构造制约,总体上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三面环山,呈簸箕形。北部崇山峻岭,西部群山连绵,南部丘陵起伏,东为山前平原。 济源市境内河流众多,皆属黄河流域。黄河流经市境南部,汇纳北岸15 条小支流。沁河由北向南流至济源市五龙口出太行山峡谷进入平原,全长485km,济源境内流长约41km,总流域面积13532km2,是济源市东部平原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漭河流经市区北部,经孟州、温县,于武陟入黄河,全长130km,流域面积1328km2,漭河口以上为深山区,山峻坡陡,水流湍急,漭河口白涧以下进入山前倾斜平原,枯水季节,全部成为地下水径流。 济源市地多年平均气温14.0℃,最热为7 月,平均气温27℃,最冷为1 月,平均气温为- 1℃;年均降水量为630.6mm,多集中在夏季汛期(6~9 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8.5%左右,且以大雨、暴雨为主,地区分布呈自西、北向东、南减小趋势,北部为降水高值区,年降水量在800mm左右,西南、南部、东南地区为降水低值区,年降水量540mm左右;年平均蒸发量891.2mm。 二、水资源评价 (一)地表水资源量 济源市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根据区域降水量统计计算,多

年平均降水量为630.6mm,折合水量为12.13 亿m3。济源市山丘区是地表水资源的主要形成区,经计算山丘区地表水资源量2.234 亿m3;平原区地面坡度小,表层岩土多为亚砂土,地表径流主要来源于汛期较大的降雨,非汛期降雨量小,极难产生径流,经计算平原区地表水资源量为0.33 亿m3。合计济源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57 亿m3。 (二)地下水资源量 根据济源市地形地貌及地质情况,将济源市划分为平原区和山丘区两种地貌单元,分别计算地下水资源量。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采用补给量法计算。降水入渗、地表水体入渗、山前侧向入渗3 项补给量之和为地下水总补给量,总补给量扣除井灌回归补给量为地下水资源量。山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是以总排泄量来计算。山丘区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溢出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和潜水蒸发量。 经计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为0.93 亿m3,扣除井灌回归补给量0.04 亿m3,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总量为0.89 亿m3;山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39 亿m3。扣除山丘区与平原区重复计算量0.43 亿m3,济源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8516 亿m3。 (三)水资源总量 济源市地表水资源量为2.57 亿m3,地下水资源量1.82 亿m3,扣除地下水与地表水重复计算量0.85 亿m3,全市水资源总量为3.54 亿m3,产水系数为0.29,产水模数为18.7 万m3/km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