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2013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2013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2013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01我国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20.36 %1.95亿公顷

02森林培育、森林培育学: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03天然林、人工林及其特点:人工林指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和培育而成的森林。天然林指依靠自

然能力形成的森林。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林有如下特点:a植物种类丰富。在天然林中除建群种外,还有伴生树种、下木、幼树和其他活地被物;b层次结构复杂。森林植物的层次结构从上到下,一般可分为乔木层、亚乔木层、下木层、灌木层、本层和苔藓地衣层以及层外植物等;c维护生态平衡的贡献大。在提高地力、防止水土流失和净化水质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较大;d生命周期和演替系列较长。原始林或停止干扰的次生林,一般是进展演替,最终走向顶极,形成顶极群落。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有如下特点:a按经营目的选择造林树种,其森林更符合人们的需要;b一般为同龄林,林相整齐;c森林树种组成较少,层次结构较单纯;d个体的水平分布均匀,布局较合理;e森林个体分化程度相对较小,但个

体与群体的矛盾比较突出;f生产周期较短,相对速生丰产。

04人工林产量构成的三角形法则:1主要造林树种有来年更好的遗传品质2立地条件能够保证林木的顺利生长3抚育管理措施得力

05我国五大林种: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

06造林区划、造林类型区:造林区划是在全面地、综合地、系统地研究分析影响林业生产发展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从充分发挥森林效益的目的出发,按照林业发展地域分布规律,进行林业生产的合理分区,揭示和阐明林业生产的条件、特点、方向、布局、途径和措施,为因地制宜地指导林业生产提供系统的资料和科学的论证。造林类型:1东北用材、防护林地区2蒙新防护林地区3黄土高原防护林地区4华北防护、用材林地区5青藏高原寒漠非宜林地区6西南高山峡谷防护用材林地区7南方用材经济林地区8华南热带林保护地区

07立地条件、立地质量、立地、立地指数:立地条件是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包括土壤、气候、生物因素。立地是指植物生长地段作用于植物的环境条件的总体. 立地指数是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08立地环境因子:a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土壤、水文b植被因子c人为活动因子d 森林立地主导因子

09四大造林地种类:a 荒山荒坡:这种造林地上没有生长过森林植被,或过去生长过森林植被,但在多年(50 年)前已遭破坏,植被已退化演替为荒山植被,土壤也失去了森林植被的特点 b农耕地、四旁地及撩荒地c采代迹地和火烧迹地d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10树种选择的三基础、三原则:选择树种的基础:1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树种的形态学特性、解剖学特性和遗传特性等。2树种的生态学特性是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3林学特性主要是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选择树种的原则:(1)经济学原则::造林目的是和经济学原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2)林学原则:林学原则包括繁殖材料来源、繁殖的难易程度、组成森林的格局与经营技术(3)生态学原则:森林是个生态系统,造林树种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树种的选择必须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全面考虑。

11各林种对树种选择的要求:经济林必须选择生长快、收益早、产量高、质量好、用途广、价值大、抗性强、收获期长的优良树种。注意选择具有良好经济性状的品种或类型。如对木本油料树种必须要求结果早、产量大、含油量高和油质好;对木栓树种如栓皮栎、杜仲等,要求其木栓层厚,易于剥取及恢复,木栓质量好。总之,经济林树种选择既要重视“早实性”,更要重视“丰产性”和“优质性”。防护林树种一般应具备生长快、郁闭早、寿命长、防护作用持久、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等特性。由于防护对象不同,对树种选择的要求也不一样。如农田防护林以防止害风、保护农田增加产量为主要目的,树种选

择时应着重考虑抗风力强、树形高大、枝叶繁茂、根系分布深、与农作物没有共同病虫害的树种;水土保持林主要用来减少地表径流、涵蓄水分、固结土壤,所以应选择树冠浓度、落叶丰富且易分解、根系发达、根蘖能力强、适应强的树种;固沙林因主要用于防止沙地风蚀、控制沙粒移动、保障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树种应选择那些根系发达、根蘖力强、抗风蚀、耐沙埋、耐干旱瘠薄、耐地表高温、耐盐碱的树种。薪炭林的树种应具备下列特征:1.生长迅速、生物产量高、樵采周期短和繁殖容易;2.萌生能力强,能反复樵采,更新容易3.除提供薪材外,还能提供饲料、肥料(绿肥)、木材及其它副产品等;4、适应性强,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格,能忍耐干旱、酷热、寒冷、瘠薄、盐碱等;5.能改良土壤,最好选用豆科的树种。6.发火力强、燃料价值高、易燃耐烧,燃烧时不发生异味或毒气。特种用途林的树种选择应根据不同的造林目的进行。实验林和母树林可根据实验和采种的需要分别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名胜古迹和革命圣地应根据不同的特点选择造林树种。四旁绿化的树种选择路旁应选择树体高大、干直枝密的树种;水旁植树应选择喜湿、耐淹、速生优质的树种;村旁、宅旁面积小,经营条件好,应选择一些对立地条件要求严格的树种(如泡桐、中槐、楸树、白榆等)及一定比例的特殊用途经济树种(干鲜果树、花椒、竹子等)。V 1用材林:速生丰产优质稳定高效定向2经济林速生丰产优质3 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抗风能力强生长迅速根系侧展幅度小能生产大量林产品和其他林产品水土保持林: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根系发达根冠浓密固沙林:耐旱性强抗风蚀沙埋能力强耐瘠薄能力强薪炭林:生长迅速木材热容量大适应力强其他性能4环境保护林和风景林:能净化空气或者土壤,美观好看,具有经济价值5四旁树:美观好看保水固土能产生经济价值

13适地适树概念、标准、途径: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1)标准:1、立地指数与树种选择,立地指数能够较好的反映立地性能与树种生长之间的关系,如果能通过调查计算,了解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立地指数,尤其是把不同树种在同一立地条件下的立地指数进行比较,就可以较客观地为根据适地适树原则选择树种提供依据。2、材积生长量与树种选择,平均材积生长量也是一个衡量适地适树的指标。3、立地期望值与树种选择,立地期望值实际上相当于在一定的使用期内立地的价值。

(2)方法途径:选择&改造:

选择,包括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选地适树就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确定了主栽树种或拟发展的造林树种后,选择合适的造林地。选树适地是在确定了造林之后,根据其立地条件选择适合的造林树种。

改造,包括改地适树和改树适地。该书造林,就是在树种和地某些方面不太适应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训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相适应。改地造林则是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树种混交、土壤管理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生长环境,使之适合于原来不大适应的树种生长。

14林分密度、初始密度、造林密度: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在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控林分密度促进森林生产力的提高和效益的最大限度发挥。初始密度是指林分密度在森林的一生中不断变化,我们将森林起源时形成的密度。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也叫造林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种植点穴和株数。

15密度的作用:

1在郁闭成林中的作用:初始密度大可加速林分郁闭,郁闭后种内竞争导致自然整枝、自然稀疏和树冠减小2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树高直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3密度对生物量的作用:在生长初期个体生物量与密度无关,但是总生物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当生长到生产竞争时,低密度林分个体生物量逐渐超过高密度个体,但林分总生物量差异变小。到一定阶段,不同密度林分产量相差不大。4密度对干材质量的作用:适当密植有利于提高干材质量,减少侧枝和疤节数量。5对林分生态功能:

16种植点配置概念、方式:种植点配置是指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空间排列方式。种植点配置方

式:1)行状配置:单株分散有序地排列为行状的一种方式,分为正方形、长方形、品字形、正三角形等配置方式2)群状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分布,群内植株密集,而群间隔距离很大,大穴密播、多穴簇播、块状密植。

17纯林、混交林、混交、间作的概念:纯林是指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的65%以上的乔木林地。混交林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所组成的林分。混交是指在同一块林地上同时期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的种植方式。间作是指同时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

18纯林的优缺点和混交林的优缺点:纯林和混交林的优缺点主要有:1)混交林可较充分地利用光能和地力,而纯林对外界空间利用显得不够充分,但这并不意味着纯林就不能很好地利用外界条件;2)混交林可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混交林所形成的复杂林分结构,有利于改善林地小气候,使树木生长的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二是混交林可增加营养物质的储备及提高养分循环速度,使林地土壤地力得到维持和改善。而纯林在改善林地立地条件方面不如混交林;3)混交林可较好地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物产量,增加林产品种类,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4)混交林可较好地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可增强林木的抗逆性。6)混交林的培育和采伐利用,技术比较复杂,施工业较麻烦,同时目的树种的产量较纯林底。

19混交林的优缺点

(1)、能充分地利用光能和地力(2)能够更好地改善立地条件(3)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物产量和林产品种类,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4)、可发挥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3、混交林的缺点:(1)、培育技术复杂。(2)、目的树种的产量低于纯林。(3)、极端立地只能营造纯林。

20南方常见的混交林搭配:杉木与马尾松,樟树,柳杉,木荷,檫木,火力楠,刺栲,桢楠,香椿,南酸枣,观光木,厚朴,相思,桤木,旱冬瓜,桦木,白克木,毛竹等。马尾松与杉木,栎类,栲类,椆木,木荷,台湾相思,刺栲,柠檬桉等。桉树与大叶相思,台湾相思,木麻黄,新银合欢等。毛竹与杉木,马尾松,枫香,木荷,刺栲,南酸枣等。

21造林整地的方式及作用:1全面整地2局部整地:带状整地带状整地改善立地条件的效果好。平原地区可用犁沟、高垄、带状的方法。山地可用水平带、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等办法块状整地块状整地是块状或穴状作用:1改善立地条件,提高立地质量2保持水土3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4提高造林成活率

22造林方法及特点:A播种造林:优点:有利于形成自然、匀称、完整的根系分布,幼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多棵种苗形成群体,可淘劣留优,技术简单,节约劳力,成本低。缺点:种子发芽要求较好的立地条件,干旱、高温、寒冷、霜冻、风沙、灌木杂草茂盛的地方不易成功,用种量大限制应用范围,易遭受鸟兽危害,抚育费用高。

B植苗造林:优点:栽植完整的植株,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比播种造林方法营造的人工林郁闭早、初期生长快;用种量小;在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的地方造林成功率高。

缺点:育苗工序庞杂;起苗时苗木的根系受损伤,要经过缓苗期,且影响成活;造林费工

C分殖造林:优点:能保持母本的遗传特性,造林初期生长速度快,造林技术简单、省工、省力。

缺点:多代繁殖林木早衰,寿命缩短,要求立地条件较好,受母树繁殖材料来源的限制。4爆破造林:见效快造林存活率高,能在短时间内使荒山荒地尽快绿化起来。

23影响造林成活的因素:

1苗木生活力:遗传因素质量特征体内含水量2造林地土壤水分情况3种植技术:浸根保水剂促根技

术根系与土壤密实程度

24提高造林成功的技术关键:

关键技术:1.选好造林地。2.整地挖坑。3.栽树技术。造林时间。南方一般在大寒前后造林种果最好,北国气温较低,造林宜在惊垫至春分为宜。栽植技术。栽植时,苗木要立正,根系入坑要舒展,不能卷曲成团。培土先放表土后放心土,培土入坑满三分之二后用脚珠实,使泥与根挤紧,后培土满坑玲实,有水淋透定根水,最后铺一层表土盖坑面,有草或木叶盖过坑面保湿更好。培土厚度一般要超过原苗木根部土壤2一3厘米左右。小苗造林(如松百日苗、杉一年苗),苗木要紧靠坑上方实况面,后用肥泥或表土培上压珠实,使根易吸收到水分,提高成活率。

a从做好造林设计入手,坚持适地适树;b开展秋季整地入手,坚持顶浆造林;c从严把苗木关入手,坚持优质壮苗;d从强化各项造林措施入手,坚持高标准植苗;e从推广抗旱造林新技术入手,全面提高成活率;f从加强技术培训入手,提高造林者的技术水平;g从加强抚育管护入手,确保成活成林。

25林地抚育的内容及方法: 主要包括松土除草,林地灌溉与排水,林地施肥,栽种绿肥作物及改良土壤树种,保护林内凋落物。松土除草方法:人工松土除草、机械松土除草、生物松土除草、化学除草。

灌溉方法:1)漫灌2)畦灌3)沟灌4)节水灌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滴灌、雾灌、渗灌、小管出流灌溉、微喷灌)5)人工集水灌溉排水方法有明沟排水和暗沟排水两种。

施肥方法:主要有基肥和追肥,追肥又分为撒施、条施、沟施、灌溉施肥和根外追肥等。

26封山育林概念、方法:封山育林是利用森林的更新能力,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山区,实行定期封山,禁止垦荒、放牧、砍柴等人为的破坏活动,以恢复森林植被的一种育林方式。

根据不同的封育目的和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有三种方式:全封(也叫死封)、半封(也叫活封)、轮封

27间伐概念、作用、种类:间伐即森林抚育采伐,是在林分郁闭后直至主伐的期间,对未成熟的森林定期而重复的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条件,同时获取一部分木材的一种森林培育技术措施。

作用:a降低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长条件b促进林木生长,缩短林木培育期c清除劣质林木,提高林分质量d实现早期利用,提高木材总利用量。种类:透光伐、疏伐、生长伐和卫生伐。

28间伐技术要点(含开始期、间隔期、强度、采伐木确定等):森林抚育采伐的技术要点包括始伐期、采伐强度、重复期的确定和采伐木选择等,因抚育采伐种类不同而有异。任何森林或林种均可施行抚育采伐,方法不同,原则一致。在天然林中,密度、树种和起源不同的立木混生在一起,互相竞争,通过抚育采伐,可淘汰非目的树种与劣质的林木,保持林分适宜的密度,为目的树种的快速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在人工林中,树种、密度虽已确定,但随着林分的生长,林木对营养空间的要求不断增大;通过抚

育采伐,可及时调整林分密度,保证林木有一定的营养空间。

29低产林(或次生林)形成原因及改造方法:原因: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地理因素和非自然因素。其中自然地理因素是形成低效林的潜在因素,非自然因素是形成低效林的决定因素。非自然因素包括:人为活动的干扰破坏;违背了适地适树的原则;经营管理粗放。改造方法:全部除伐,全面造林;清理活地被物,林冠下造林;抚育采伐,林窗造林;带状采伐,引入珍贵树种;局部造林,提高密度;封山育林,育改结合。

30天然林的特点及保护的意义: a天然林有大量珍贵用材树种与很高的产量。b天然林的生物多样性是十分丰富的。c天然林有其合理的群落结构。d天然林有良好的森林环境.尤其有很好的土壤。e天然林有巨大的水源涵养、防控自然灾害的能力。f天然林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区与生态旅游地。

意义: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人工林相比,其具有植物种类成分丰富、结构和类型复杂、

群落组成稳定、生物量大、营养结构合理、功能更加健全的特点,是自然界中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

库、储水库、储碳库以及能源库,在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抵御

自然灾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提供丰富的多种资源等许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功效,尤其在阻止生态恶

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保护好天然林资源,不仅关系到林业的发展与繁荣,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天保工程既是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又是森林资源的发展工程。实施天保工程,使天然林资源休养生息,持续发展,就能促进林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就能促进林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实施天保工程,使退化的天然林得以恢复,有利于增进生物种群繁衍,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森林资源,最大限度地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文化;实施天保工程,能加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同时也为子孙后代永续利用森林资源奠定了基础。这既体现了当代人的利益,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林区和生态方面和根本利益。因此,保护我国森林资源的核心就是保护天然林资源。

31森林主伐概念、方法及特点、选用条件:森林主伐:对成熟林分或部分成熟林木进行的采伐,称为森林主伐。择伐:是每次在林中有选择性的伐去一部分成熟木,林地上始终保持着多龄级林木,森林的天然更新是连续进行的,择伐后更新的林分仍是异林复层林。择伐作业的种类:集约择伐法、粗放择伐法

择伐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优点:1.择伐能使林分保持多树种、多层次、多龄级的状态,有利于森林多种功能的发挥2.择伐在采伐成熟木的同时,也对保留的林木尤其是小径木进行了抚育,改善了林分结构和卫生状况3.推动了森林系统的演化系统内部各种物种的进化,从而使森林生态系统拥有最高的生物多样性4.择伐可以林地上永远有森林植物的保护,保持一个稳定的环境5.择伐后形成的异龄复层林,比皆伐和渐伐形成的同龄林具有更强的抗风倒、抗病虫害的能力6.择伐后林分内部幼苗在上部林冠的保护下能成长起来,有利于森林的恢复和更新7.择伐后参差不齐的林分结构可以美化风景8.择伐作业是边采伐边利用、边更新边抚育,而成为在所有森林收获作业法中最适于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之路的作业方法。缺点:1.由于采伐强度小、间隔期时间短,采伐分散,还兼顾抚育中小径木,因此此采伐比较费工、木材成本较高2.择伐过程中对中小径木的破坏较大,机械采伐破坏更为严重3。择伐要求的技术条件高于其他作业方式4.森林调查和林分生长量、产量的估算都比较困难,而且费时5.择伐显然不利于喜光树种的更新于成长。选用条件:(1)陡坡、岩石裸露、高山角、河流两岸、道路(铁路或公路)两侧,以及难以更新或风景价值较高的地区的森林;(2)耐荫树种所构成的异龄林,适用单株择伐。阳性树种构成的阔叶混交林,适于采用群状择伐。强阳性树种组成的林分,不宜采用择伐;(3)雪害和风倒严重的地区,采用采伐强度小、间隔期短的单株择伐,可以减轻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4)采伐后容易引起林地沼泽化或草原化的林分,采用择伐可防止林地环境恶化;(5)在混有珍贵树种的林分中,为保证珍贵树种的繁衍和发展,应采用择伐。采伐时将珍贵树种留作母树,繁殖后代;(6)经营水平较高,道路网已经全面铺开的林区,可以采用集约择伐。

皆伐:是将伐区上的林木在短期内一次全部伐光或者几乎全部伐光(有的保留部分母树),并于伐后采用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恢复森林的一种作业方式。

皆伐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

优点:①利于机械化作业,节省人力,降低生产成本②不会有风倒或其他自然因子的危害③简便易行,伐区的区划和调查不存在仔细选择砍伐木和确定采伐强度的问题④可使幼林得到充分光照,能加速新林的成长,尤其强喜光树种⑤皆伐便于人工更新,最适用于需要更换树种的林分缺点:①皆伐后引起迹地小气候、土壤、植被条件的显著变化,通常对更新不利②皆伐不利于保持水土,并降低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③皆伐成林后龄级单调,从风景美化观点来看,这种采伐比其他方式显得逊色④不采取各种保证更新的措施,皆伐迹地的天然更新很难获得成功,补救的办法只有再进行人工更新⑤干扰了森林群落的生态平衡,严重降低生物多样性

2.选用条件①皆伐人工更新可以。用于各类森林②皆伐最适用于全部是成、过熟木的林分,或者需要进行林分改造更换树种的林分③皆伐不应选在沼泽水湿地,或水位较高排水不良土壤上的森林④在山地条件,凡陡坡和容易引起土壤冲刷或处在崩塌危险的森林,严禁皆伐。⑤森林火灾危险性大的地域,也不宜选用皆伐⑥遇到游览和风景价值极大的地段,要尽量改用其他采伐方式

渐伐的基本步骤、优缺点及应用条件:渐伐的过程分为预备伐、下种伐、受光伐和后伐(a.预备伐:伐去病

腐和生长不良的林木 ,一般伐去林木蓄积的25%-30%。b.下种伐:在预备伐后,为了疏开林木促进结实和创造幼苗生长的条件而进行的采伐 ,采伐强度一般为10%~25%。c.受光伐:采伐强度可为10%~25%,伐后郁闭度保持在0.2~0.4 。d.后伐:受光伐后3~5年 ,保证森林更新和加速保留木生长)

优点①有丰富的种源和上层林冠对幼苗的保护,比皆伐法的更新更有保证,且幼苗分布均匀②形成的新林,是发生在采完老林之前,缩短了轮伐期,同时在山地条件下,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和水土保持作用不会受到很大影响③有效地利用优良林木增加生长、提高木材利用价值的能力④具备有条不紊的优点⑤采伐后的剩余物较少,遮荫条件下容易分解,减低了火灾发生的危险性。⑥具有美学价值 ,可持续经营缺点①采伐和集材时对保留木和幼树的损伤率较大,同时也不利于采伐和林地清理②渐伐中的采伐、集材费用均高于皆伐③渐伐是分2~4次将成熟木砍完,每次采伐木与保留木的确定以及采伐量的计算,要求有较高的技术水平④林分稀疏强度较大时,保留木由于骤然暴露,容易发生风倒、风折和枯梢等现象,尤以一些耐荫树种较为严重

选用条件①天然更新能力强的成过熟单层林,应当实行渐伐②在山区条件下,坡度陡,土层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方或具有其他特殊价值的森林,以渐伐为宜③渐伐的采伐次数和采伐强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除强喜光树种外,可以适用于任一能成材树种④当林冠下更新的幼树较多、上层木限制幼树生长时,采用渐伐可取得较好的成效

32迹地:是指林业上指采伐之后还没重新种树的土地。

33森林更新方法及优缺点:人工更新、天然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人工天然混更新。

人工更新特点:优点:幼苗幼树生长迅速,便于更换树种及时将整个林分伐去而避免过熟立木留存过久。缺点:更新成本较高,林分伐光后地表暴露,引起水土流失而土壤退化,耐荫树种则易遭受霜害,形成同龄林易遭受病虫害。

天然更新特点:优点:更新的费用少,能保持地表和土壤的良好状态,可形成稳定的适应性强的混交林结构

缺点:实生幼苗生长慢,更新过程较迟缓,有较多的次生非目的树种滋生,会降低商品林的目的树种产量34中林、矮林、乔林的概念、特点,作业方法、形成方式:乔林作业在用材林经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常由种子或实生苗更新,也可应用无性繁殖。轮伐期较长,能长成高大的树干和稠密的树冠。根据乔林更新期的长短及其更新年龄的特点,可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同龄林包括由皆伐作业、渐伐作业形成的林分,异龄林以择伐作业的林分为代表。皆伐作业是在伐去老林木后进行更新,又称后更作业。此法简便易行,生产费用小,在采伐、集材、运材时,不损伤幼苗幼树,适用于阳性树种更新;但林地暴露,生境易于恶化,杂草丛生,不能充分利用空间及土地生产力。渐伐作业也称前更作业。在更新完成后才伐去全部老林木。此法能保持较优的立地条件,更新容易;但施业技术复杂,伐木运材易损害幼苗幼树,多应用于欧洲各国。矮林作业是一种轮伐期短、采伐后用萌芽更新的作业法。轮伐期很少超过20~40年,一般为5~15年左右(南北方气候不同,树种各异,轮伐期也有显著差别)。矮林作业培育的林分,不等林木长得很高大就采伐,故称矮林。又因采伐后常利用萌芽更新,有时也称萌芽林。矮林最初可能用种子繁殖,也可局部由实生苗补充,但总的以萌芽更新为矮林作业的特点。因此只能应用于萌芽力强的树种。如阔叶树种中的栎、杨树、桦树、柳树以及针叶树中的杉木等。在矮林作业中,保持林木萌芽的更新能力和生长速度,萌芽条的质量等是作业成败优劣的关键。为此,一般应以林木停止生长时期为采伐期,但需避开严寒,以免冻坏伐根。伐根高度,以接近地面为宜,因根际的不定芽最多,萌芽力最强,且易形成独立根系。伐根切面宜平滑、略倾斜,以减少积水和腐朽。伐根上萌芽条过多时,除选优保留2~3条外,其余可除去,以减少养分的消耗。矮林作业中的头木作业是在树干的一定部位伐去树冠,留下高1~4米的树干。在砍伐断面附近,每年或定期采伐后会增大呈瘤状,形似人头,加之伐桩较高,故名。截枝作业是截去分枝以上的枝条,而不是整个树冠。中国南部施行的鹿角桩作业也属矮林作业的一种形式。

矮林作业简单,生长快,适于短轮伐期经营;但消耗地力大,老林木采伐过晚时(在生长季节内),新生萌芽条易罹霜冻及病、虫之害。适用于培育编织材料林、柞蚕林、薪炭林等,也用以培育小径材,供作农具柄、栅栏杆、椽材。中林作业是把乔林与矮林作业结合起来的作业方法。用此法更新的林分,称中林。中林作业的林分,由上(层)木与下(层)木两部分组成。上木经营措施与择伐林同,下木与矮林同。上木主要由种子或实生苗形成,也可保留部分萌芽林木。同年龄的或不同年龄的上木,以单株或群状混立

于由萌芽形成的下木之中(见图)。下木伐期,通常为5~15年,上木伐期为下木的2~4倍,也有达5~6倍的,全林呈现为多层次的复层林。中林内上木的株数越多,则下木的收获量越少。因此,上、下木的数量应有适当的比例。上、下木可以为同一树种,也可用不同树种,前者形同纯林,但年龄有显著差异。后者宛若异龄混交林。所以中林作业是技术措施上最复杂的一种作业法。能同时生产大径木和小径木。上、下层林木,若树种选配适当,能互相促进,生长旺盛,林分生长量大。利用上木天然下种,更新较有保障,但上木往往稀疏,天然整枝不良,影响干材质量;下木受上木庇荫,萌芽力受到抑制。此外,中林消耗地力大,利用时也有困难。

35林农复合经营及常见类型:林—农复合型,林—牧(渔)复合型,林—农—牧(渔)复合型,特种农—林复合型。农林复合经营的特点:复合性、系统性、集约性、等级性。

森林培育学整理复习1

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活动。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生境: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场所。 立地质量: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能力。 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所有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能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来表示。 立地分类: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 林型:反映林分的立地条件和生产能力指标,具有相同的立地条件、相同的起源、相似的林木组成,具有共同的森林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林分总体。 立地质量直接评价法:指直接利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 立地质量间接评价法: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征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如测树学方法、指示植物法。 森林立地类型: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能力而不相邻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地理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人工林:凡由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林种:依据造林的目的及人工林的效益不同划分成不同种类。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森林树种组成:是指构成森林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同龄林:林分中全部林木的年龄处于一个龄级范围内 异龄林:林分中不同树种的年龄大于一个龄级范围 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林分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通常指某一树种株数占全林分株数百分比表示。 林木个体生长:是指树木个体体积和重量的增长变化,林木由种子萌发,经过幼苗时期,长成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的林木。 林木个体发育:林木个体构造和技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极性:林木体或其离体部分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 再生: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 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林木各个器官分工不同,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但他们的关系密切,不能独立存在,任何一个器官的生长都会受到其他器官生长的影响。 森林的潜在生产能力:在一定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气候—立地生产力。 造林规划:是对造林工作的宏观安排,包括它的发展方向、林种比例、局部、规模、进度、

2020年整理森林培育课程复习提纲(答案)-.pdf

《森林培育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包括气候、土壤、生物等环境。 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种源:指取得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种子安全含水量: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的最低含水率。 林分密度:是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森林主伐:是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木进行采伐的过程。 适地适树:使培育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或达到培育目标。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数。 纯林:把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纯林。 混交林: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 生理成熟(physiological maturity):当种子内部贮藏的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具有发芽能力时称为生理成熟。 形态成熟(morphological maturity):当种子具有发芽能力,且果实、种子显示出成熟特征时,称为形态成熟。生产上多以形态成熟做为确定采种期的标志。 生理后熟:还有少数树种,如银杏的种实,虽然在形态上已呈现出成熟的特征,但种胚还未发育完全,只有采收后经过层积处理,种胚才逐渐伸长至正常的大小而具有发芽能力,这种现象称为生理后熟。 防护林(protective forest):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用材林(timber forest):以生产木材为目的的森林。 经济林(economic forest):以生产除木材之外的其他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薪炭林(fuel forest):以生产木材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特种用途林(special utilization forest):以国防、科学实验、生产繁殖材料、风景游憩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工程造林:就是把植树造林纳入国家的基本建设计划,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的造林技术,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进行。 母树林:母树林是在优良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按照母树林营建标准,经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种子园:种子园是指用优良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采穗圃:采穗圃是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枝条、接穗和根段的良种基地。有初级采穗圃和高级采穗圃之分。 千粒重:指1000粒纯净种子在气干状态下的重量,以克表示。 发芽势:在发芽过程中发芽种子数达到高峰时,正常发芽种子粒数占供检种子总数的百分率。它表示种子发芽的迅速和整齐程度。 营养繁殖育苗:是利用乔灌木树种的营养器官(根、茎、干、叶、芽等)培育苗木的一种方

树木学教学大纲

《树木学》教学大纲 林业 课程性质:必修 学时: 50 学时, 1 周实习 专业:林学 一、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树木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第二节树木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与树木物候观测 第三节树木特性(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 第四节树木分布区 ?树种各论 第一节裸子植物门 Gymnospermae 苏铁科 Cycadaceae ;银杏科 Ginkgoaceae ;南洋杉科 Araucariaceae ;松科Pinaceae ;杉科 Taxodiaceae ;柏科 Cupressaceae ;罗汉松科 Podocarpaceae ;三尖杉科 Cephalotaxales ;红豆杉科 Taxaceae ;麻黄科 Ephedraceae ; 第二节被子植物门 Anginospermae 木兰科 Magnoliaceae ;樟科 Lauraceae ;腊梅科 Calycanthaceae ;八角科Illiciaceae ;五味子科 Schisandraceae ;小檗科 Berberaceae ;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 ;连香树科 Cercidiphyllaceae ;领春木科 Eupteleaceae ;悬铃木科 Platanaceae ;金缕梅科 Hamamelidaceae ;杜仲科 Eucommiaceae ;榆科Ulmaceae ;桑科 Moraceae ;胡桃科 Juglandaeae ;壳斗科 Fagaceae ;桦木科Betulaceae ;木麻黄科 Casuariaceae ;蓼科 Polygonaceae ;茶科 Theaceae ;猕猴桃科 Actinidiaceae ;椴树科 Tiliaceae ;梧桐科 Sterculiaceae ;锦葵科Malvaceae ;柽柳科 Tamaricaceae ;杨柳科 Salicaceae ;杜鹃花科 Ericaceae ;柿树科 Ebenaceae ;绣球花科 Hydrangeaceae ;茶藨子科 Ribesiaceae ;蔷薇科Rosaceae ;含羞草科 Mimosaceae ;云实科 Caesalpiniaceae ;蝶形花科 Fabaceae ;胡颓子科 Elaeagnaceae ;千屈菜科 Lythraceae ;山茱萸科 Cornaceae ;八角枫科Alangiaceae ;珙桐科 Davidiaceae ;紫树科 Nyssacaea ;卫矛科 Celastraceae ;冬青科 Aquifokiaceae ;黄杨科 Buxaceae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鼠李科Rhamnaceae ;葡萄科 Vitaceae ;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无患子科 Sapindaceae ;槭树科 Aceraceae ;漆树科 Anacardiaceae ;苦木科 Simaroubaceae ;楝科Meliaceae ;芸香科 Rutaceae ;蒺藜科 Zygophyllaceae ;五加科 Araliaceae ;茄科 Solanaceae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木犀科 Oleaceae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紫葳科 Bignoniaceae ;忍冬科 Caprifoliaceae ;禾本科Poaceae 。

经济林学科硕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经济林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907Z3)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相关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经济林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 3、掌握本学科领域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最新科技成就,具有本学科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1、经济林生物技术与良种选育 主要研究内容为:经济林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经济林育种群体的构建,建立系统和健全的育种基地;经济树种的常规育种,含无性系育种和有性杂交育种等技术;重要经济树种cDNA 文库和EST文库的构建及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和功能检测,经济树种再生体系的建立,重要经济树种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2、经济林资源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为:主要经济树种的生殖过程、生长发育规律、目标产物合成等主要有机产物的生物代谢过程和调控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经济树种良种壮苗新技术,重点是建立经济树种无性系育苗新技术体系;优良品种的科学配置技术,主要解决自交不亲和经济树种的不同S基因型的品种配置和花期相遇品种配置问题;经济林栽培的树体管理技术、土壤耕作和水肥管理技术;经济林栽培的花果调控技术;经济林无公害栽培技术。 3、经济林资源产品加工利用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为:经济林资源食品工程技术及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食用经济林资源加工与利用;经济林资源采后生理及贮藏技术等。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一、人工造林的重要意义 1.人工造林:是在无林或原来不属于林业用的土地上造林。 2.人工更新:在原来生长森林的迹地(采伐、火烧)上造林。 3.人工造林的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高效林业发展方向/林种多样性发展方向/短周期方向发展方向/定向培育发 展方向/向无性系林业方向发展/城市林业发展新方向。 4.林种:根据森林的效益、功能和用途不同而划分的森林种类。 人工林的林种的类型: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林。 1)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2)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3)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地森林。4)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5)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地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5.生态公益林:以发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导功能的森林。商品林:以生产木材、薪炭、干鲜果品及其他工业 原料等为主的森林和灌木林。 6.分类经营:指将《森林法》中划分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五大林种按其发挥的主要功能 进行重新划分。将防护林、特种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划为商品林。 7.林木个体生长: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不可逆的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8.林木生长过程的描述:1)林木生长曲线。2)林木生长速率。3)林木生长量。按调查因子分:树高、直径、根系、 断面积、材积、重量、形数生长量。按照部位:林木、树干、枝条生长量。按照时间:总生长量、定期生长量、连年生长量等。 9.林木的发育: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即林木器官、组织或细胞在质上的变化。 全期生长型春季生长型 10.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1)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相关性。2)主茎和侧枝的相关性。3)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 相关性。4)极性和再生。 11.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1)幼林阶段:种子形成幼苗到1-3龄前,或造林后1-3年。维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保证 个体成活至关重要。2)幼树阶段:指幼苗成活后到郁闭前阶段,或称郁闭前阶段。是扎根和根系大量发生的重要时期。应及时采取抚育措施。3)幼林龄阶段:林分郁闭后的5-10年或更长时间,为森林的形成期,属于结实幼年期。4)中龄林阶段:森林的外貌和结构大体定型,林木先后由树高和直径的速生期转入到树干材积的速生期,群体生物量中,干材生物量的比例迅速提高而叶生物量的比例相对减少。5)成熟林阶段:树木个体增大到一定程度,高生长开始减缓甚至停滞,树冠有较大幅度的扩展,直径生长在相当长时期内还维持较大生长,材积生长量和生物量增长趋于高峰,维持一段时间后下落。种子产量高、质量好。可采伐利用。6)过熟林(衰老)阶段:林木生长趋缓、健康程度降低,病虫、气象、火灾的作用增强。种子产量降低、质量下降。 12.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条件:1)内部因素:营养物质、代谢机能、激素水平、遗传特征 2)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水分和养分。 13. 林木群体生长量林分平均高、平均胸径、林分断面积、材积、重量。 14. 影响林分生长发育的因素:立地质量、树种选择、林分群体结构、密度、抚育措施等。 15. 林木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1)光合速率。提高林木的光合速率是提高人工林产量的基本途径。(1)树种遗传品质。 (2)个体特性。(3)生长环境:受光强、温度、湿度、CO2、水分制约。可通过施肥、灌溉等林学措施和林木群体结构的再调节分配作用创造需有利的环境条件。2)叶面积。调节林木最佳的叶面积状态(最适叶面积、枝叶伸展角度):树种搭配、造林密度及密度调节。3)生长期。树种选择、环境条件、林分结构。4)老化过程。叶高光效阶段、生长高峰。 16.光合产量(净第一性生产)=粗第一性生产-呼吸消耗 生态系统净生产量=净第一性生产-净第一性生产 生物量:单位面积上所有生物有机体的干重。经济产量:单位面积的出材量。

教材体例

优质核心课程教材编写注意事项 一、教材编写的总体要求 本套优质核心课程教材要遵循精品原则,努力体现我院示范院建设,特别是重点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以及教师职教能力测评的优秀成果;遵循创新原则,在编写思路、教材体例、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方面有所创新,努力为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等适应新职教模式改革需要的高职教材编写提供借鉴;遵循特色原则,着力体现高职特色、校本特色以及行业和学科特色;遵循实用原则,不追求全面性、系统性,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实训,有机安排教、学、做(训)、评(考)等环节,突出适用、实用和应用的特点;遵循科学性原则,突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遵循认知规律、生物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遵循校企合作原则,积极吸纳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编写,融入企业要素,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学改革的优秀教材;遵循立体化原则,在纸介质教材主件基础上,根据教材编写组的实际情况适当配套相关辅助系列教材,如电子课件、案例库、自学指导手册、实训指导书、习题集、自测题库等。 教材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胜任职业岗位群需要为出发点,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创新精神的培养。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着重解决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关键性环节的重点和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地引进真实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援引真实的企业案例;要处理好基本内容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关系,注意删减陈旧的内容,增加前沿和实战的内容。教材编写要力求正确、严谨、规范。教材所述全部观点要正确可靠;取材翔实,概念定义确切,逻辑推理严密,数据可靠准确;体系清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同一名词、术语,数字、计量单位的使用,图、表、公式的书写,全书规范、统一。 字数要求:可在遵循以上编写原则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每学时不宜超过3000字。 作者交出版社的书稿,要做到齐、清、定。 齐:书稿的内封、内容简介、编写人员名单、前言、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图表等要完整齐全。

森林培育学概论教学大纲有思考题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森林培育学》是为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有关林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林木种子生产、壮苗培育、人工造林、森林经营和主伐更新等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提高森林经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从业能力,为森林资源的恢复、环境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服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课,需要必备的林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本课程前,应系统学习“树木学”、“土壤学”、“气象学”、“森林生态学”、“测树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长发育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的理论和技术。培养科学思维,掌握森林培育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 三、教材选编及依据 本课程选用由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教授等编著的《森林培育学》作为主讲教材。该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内容的编排程序、深度等方面都适合于林业专业的教学。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章节与教材内容有所变动,充实我国北方森林培育的内容。 四、《森林培育学》教学内容 绪论 1.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 2.森林培育事业的成就与问题 3.我国新世纪林业建设的战略性转变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对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发展、现状计存在问题具备初步的了解。 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森林培育的重要性、国内外育林的现状、成就与问题,新世纪我国林业战略性转变的深远意义。着重介绍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第一章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结实规律及影响因素,掌握林木良种基地建立技术。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影响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子;林木产生结实周期性的原因及控制途径,提高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技术;良种基地营建技术;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主要讲授: (1)林木生长发育和结实规律 (2)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因素 (3)影响林木结实的因素 (4)林木良种基地类型及营建技术 (5)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 (6)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第二章苗木培育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全

一、、概念 1、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二、简述题 1、森林培育学的内容 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 2.、森林培育的对象 人工林和天然林 3、森林的三大效益 经济效益:既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效益 社会效益:森林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对人类精神产生的效益 三、论述未来森林培育工作发展的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普及,林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注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

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 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2)森林培育将更加集约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在发达的国家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基本建立,如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新的培育体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内可收获大量木材。我国目前也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3)森林培育出现定向化趋势 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林和公益林。对于商品林又分成纸浆林、建筑用材林、单板用材林等。 第一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空 一、概念 1、林木个体生长(growth):是指林木个体在重量和体积上的不可逆增加。通常描述林木生长的指标有:生长过程曲线,生长速率和生长量。 2、林木个体发育(development):是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发生质变的过程。 3、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个体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森林培育学重点

绪论 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是一种生产过程: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 的植物性有机物、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是一项建设事业: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项建设性事业。 ●森林培育学是研讨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英语silviculture源于拉丁语,silva意为森林,culture为栽培和培育的意思。 ●造林简史:新中国成立后(4个发展阶段) ①恢复及发展阶段(1949~1957)→开展森林资源清查,实行封山育林,只在重点地区开展人工造林,以群众造林为主。技术措施机械地采用前苏联的办法(如大密度造林,机械的林带走向等),强调造林质量少,造林成效低。 ②打基础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群众造林和国营造林同时发展,开展沙漠绿化、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造林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同时森林的破坏十分严重(以粮为纲,大炼钢铁),造林成效虚报、浮夸严重。造林技术上,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许多措施更切合国情,同时着手于造林基础工件的研究,如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树种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等。 ③停滞阶段(1966~1978)→文化大革命,全国形势不稳,造林工作进展缓慢,毁林现象日益严重,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学校停止招生,科研单位停止研究工作,所有技术工作基本停顿。 ④稳步提高阶段(1978年以后)→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体系) →1979年2月23日第五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决议,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 →1981年12月13日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84年9月20日第六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植树节3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提出,1998修正) 6、1998年长江洪灾后提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①天然林保护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③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⑤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⑥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 7、中国林业发展战略:三生态 生态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安全——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 一、森林培育学概念及发展历史 (一)森林培育学的相关概念 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活动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 森林培育学/造林学(Silviculture)是关于森林营造和培育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其对象是人工林和天然林。森林培育学原名造林学,是中国引用的日本从德文翻译出的词语,后改为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研究的主要范畴在两个方面:一是涉及培育全过程的理论问题,如森林立地和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等基本理论问题;二是全培育过程各个工序的技术问题,如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及改造、森林主伐更新等。由于不同林种的培育目标不同,技术体系也应与培育目标相适应。而关于一些特定林种的培育科技问题,由于事业发展需要和培育特点明显,已陆续独立为单独的课程,如经济林学、防护林学等,它们统属于森林培育学科群,成为其三级学科。 (二)我国森林培育学/造林学的发展历史 以林木培育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林业科学技术有着光辉的历史,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从秦汉时期南方的古越人创造的“萌条杉”、插条杉等繁殖技术到西汉的《汜胜之书》和东汉的《四民月令》中提出一套完整的植树技术再到北魏的《齐民要术》,首次提出农林间作和林木轮伐法。我国古代有关林木培育的知识和经验尽管对推动林业生产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处于零散无系统的状态,没能形成一门学科。 近代森林经营思想和理论,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发源地始终在德国。我国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社会生产事业发展的滞后,包括森林培育学在内的整个林学的形成发展都比较晚,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陆续由一批从欧、美、日归国的留学生对林学各个学科做了系统介绍。最后,在引进国外先进知识的基础上,许多先辈努力探索与国内实际结合,逐步形成了我国的森林培育理论和技术体系。 二、森林立地 (一)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 森林立地的立地环境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其高低与具体树种相关联。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是可以通用的。 (二)森林立地的分类 森林立地可以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狭义上讲,将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称为立地分类,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或称植物条件类型)。广义上说,立地类型划分包括对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单位进行的区划和划分。一般意义上的立地类型划分多指狭义分类。 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主要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张万儒、蒋有绪等人建立。该系统把全国共划分成3个立地区域、16个立地带、65个立地区、162个立地亚区,由包括0级在内的5个级别和若干辅助级别组成。其中,1、2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区域分类单元,3、4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基层分类单元。

整理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根据老师所给题目整理讲解学习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名词解释21分判断题10分选择题15分问答题39分论述题15分xxx 名词解释 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适地适树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改地适树就是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树种混交、土壤管理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生长环境。使之适合于原来不大适应的树种生长。 生态公益林生态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农林复合经营又称混农林业、农用林业、农林业、林农间作等。林农复合经营是将林业和农业或牧业或渔业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 复合经营的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 森林立地主导因子主要包括三大类,即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精品文档. 联系网站删除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子和人为活动因子。即林木是

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林木发育 也就是新增加的部分在形态结构以器官、组织或细胞的质上的变化,至生理机能上与原来部分均有明显区别。同一树种邻近的相同年龄的植株林木分化在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形态上和生活能力方面的差异,称为林木分化。是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木进行采伐,森林收获作业法通常称作主伐,之后采取适宜的更新方式,使采伐迹地得以更新,森林生态环境能够维持与改善的一整套技术措施。森林潜在生产力 所谓良种是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良种与良种基地良种基地,是指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树根生出来幼树组天然次生林是指天然森林被砍伐后,天然次生林 成森林,针对原生林,称之为次生林;也就是最初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再次自然生长繁衍所形成的天然植物群落。 顶端优势林木主茎顶芽生长快,抑制侧芽或侧枝生长的现象,叫做精品文档.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顶端优势。树种生态学特性与生物学特性 是指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种子园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工程造林

《森林培育学》试题解析

《森林培育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1、良种:是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3、实生苗:以种子作为材料培育出来的苗木。 4、苗木:具有根系和苗干的树苗。 5、种源:是指取得种子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6、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7、千粒重:是指1000粒纯净种子在气干状态下的重量。 8、营养繁殖苗:是利用乔灌木树种的营养器官(根、茎、干、叶、芽等)培育的苗木。 9、种子的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皮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10、低温:是指温度在0-5℃。 11、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12、外来树种:从分布区以外引入的植物。 13、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14、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5、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所组成的林分。

16、林木生长:指林木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的不可逆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17、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和器官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 18、森林潜在生产力: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长力。 19、种子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胚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20、种子催芽:通过机械、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称~。 21、直播造林:把种子直接播种到造林地而培育的造林方法。 22、直苗造林: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方法。 23、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二、填空题 1、在一般情况下,种子的含水量是决定贮藏方法,影响贮藏效果的主导因素。 2、播种的方法有条播、点播、撒播。 3、种子的催芽方法有浸种催芽、层积催芽、药剂催芽。 4、扦插方法有硬枝扦插、嫩枝扦插。 5、森林培育阶段划分为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收获利用阶段阶段。 6、种实可分为闭果类、裂果类、肉质果类。 7、苗木的种类主要有播种苗(实生苗)、营养繁殖苗、移植苗、容器苗。 8、苗圃按其经营年限可分为固定苗圃、临时苗圃

《森林培育学》第1章

绪论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全世界普遍关心的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都和森林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少林的国家。当前存在着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与森林培育有关。发展森林,保护森林,是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大事,在发展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的森林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森林资源丰富。根据我国第5次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年)的结果,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5894. 09万hm2, 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 , 森林蓄积量1126659 .14 万m3。 森林资源按林种划分:用材林面积9939.5万hm2, 蓄积量720618.84万m3 ; 防护林面积2138.47万hm2, 蓄积量219296.93万m3 ; 薪炭林面积445.17万hm2, 蓄积量8751.43万m3 ; 特用林面积396.80万hm2, 蓄积量59897.03万m3 。 森林资源按起源分:天然林面积10696.54万hm2, 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9.62%,蓄积量907264.76万m3 ,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89.96%;全国人工林面积4666.69万hm2, 占全国森林面积的30.38%,蓄积量101299.47万m3 ,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10.04%。 二、我国森林培育工作的成就与存在问题 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森林培育工作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其主要表现为,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使我国的人工林面积达到世界第一。森林面积列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之后,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扎伊尔、印度尼西亚之后,居第7位。 但是,我国的林业发展水平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首先是我国人均占有森林资源极低,我国的森林覆盖率16.55%, 仅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7%的61%;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28 hm2, 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0.6 hm2 的21.3%;人均森林蓄积9.048 m3 ,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72 m3的1/8。 其次是森林的地域分布极不均匀。仅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四川、云南等5省(区)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全国的41.2%和52.4%, 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西部地区,如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和内蒙古西部的森林资源稀少,有的省(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 第三,森林资源质量差,重要表现在单位面积蓄积量很低。全国林分平均蓄积量仅78.06 m3/hm2, 人工林的质量更差,为35m3/hm2, 仅为天然林91 m3/hm2的1/3强。可见,人工林的林分生产力尚待提高。

华山松苗木培育指标分析

森林培育学实习报告 指导教师:李莲芳、朱存福 基质类型与KMnO4和GA3浸种对华山松发芽及苗木生长的影响1 ——株存活率、根干重 1.试验目的和意义 华山松(Pinus armandii)松科(Pinaceae)松属,针叶乔木。幼树树皮灰绿色或淡绿色,平滑,老则灰色,裂成方形或长方形厚块固着于树干上。球果圆锥状长卵形,翌年9~10月成熟,种子无翅或两侧及顶端具棱脊。 华山松产于华北、西北、西南及湖北西部,生于海拔1000~3300m,形成纯林或混交林。喜光、喜温凉湿润气候,分布区年均温5~15o C,年降水量600~1500mm,宜深厚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森林棕壤,在钙质土上也能生长,不耐水涝和盐碱;浅根性,侧根发达,可作为产区低山至中山地带的造林树种。边材淡黄色,心材淡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略粗,质轻软,易加工,供建筑、板料、家具、木模、胶合板等用:木材纤维含量高,为优良造纸和纤维加工原料,种子可实用。 本试验采用播种育苗法培育华山松苗木,学习掌握林木苗木培育的基本方法,了解多因素对华山松种子发芽率及种苗生长的影响。 2.试验设计 2.1试验的因素水平 试验因素包括基质类型、高锰酸钾(KMnO4)和赤霉素(GA3)浸种共3因素,因素包括3个水平(表1)。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浓度高锰酸钾浸种对发芽的影响,增加一个不同浓度高锰酸钾浸种的单因素试验,共含6个水平(表2)。 表1 试验的因素水平表 因素水平设施A-基质类型(V:V) B-KMnO4浸种浓 度(%) C-GA3浸种浓度(g/L) 1 全光照苗圃土0.050 2 温棚内苗圃土∶炭渣=70%:30% 0.250.015 3 ---苗圃土∶炭渣=50%:50% 0.50.030 注:KMnO 4和GA 3 浸种时间分别0.5h,首先用KMnO 4 浸种后清水洗净晾干后再用GA 3 浸种。 1森林培育学实习报告.第一小班林学12级.陈月圩20120455003

森林培育学复习材料1

第一章绪论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活动。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森林培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前期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 森林培育工作的展望: 1.多目标定向培育与多功能培育的结合 2.森林培育要以提高森林质量和生产力为重点 3.集约化培育和自然化培育的统一 4.森林培育必须因地制宜,适当多样化 5.处理好森林培育与其他森林经营措施及其他相邻行业的关系 第二章森林立地 生境: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场所。 立地质量: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能力。 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所有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能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立地分类: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 森林立地的基本构成: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物理活动因子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文。 林型:反映林分的立地条件和生产能力指标,具有相同的立地条件、相同的起源、相似的林木组成,具有共同的森林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林分总体。 森林立地分类的依据 (1)系统区划单位的划分依据 主要依据地貌、水热状况、岩性等的分异。 (2)系统分类单位的划分依据 主要是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立地因子的差异。 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直接评价法和间接评价法 直接评价法:指直接利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 间接评价法: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征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如测树学方法、指示植物法。 森林立地类型: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能力而不相邻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

2016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分殖造林:又叫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 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2、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3、改树适地: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 4、混交比例: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例. 5、相对生长速率(RGR):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6、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种植点配置: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8、造林整地: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9、人工林:人工起源的林分,相对于天然林而言。 10、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称为混交林。 11、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1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13、立地条件: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14、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15、初植密度:即造林密度,造林时单位林地面积上的种植株数或丛数。 16、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根据我国颁布的《森林法》的规定,森林按用其功能(经营目的和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5大类。 17、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8、丰年:通常指结实多的年份。

森林培育学自己整理

森林培育学 一、名词解释 1、种源:是指某一批种子的产地及其立地条件。 2、种子的休眠:是指有生活力的种子,由于某些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使种子暂时不能发芽或发芽困难的自然现象。 3、花芽分化:林木生长到一定阶段,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水平以后,成花诱导激素和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顶端分生组织就朝成花的方向发展,开始形成花原基,再逐渐形成花,这一过程称为花芽分化。 4、轮作:是用生物的方法来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肥力状况措施。 5、假植:是将苗木根系用湿润土壤进行暂时埋植,以防根系干燥,保护苗木活力。 6、立地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7、适地适树:就是指将树木栽植在最适宜它生长的地方。即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选择林学特性与该立地条件相适应的造林树种。 8、种子的成熟:就是指受精后的合子发育成具有种胚和胚乳的过程(胚根、胚芽、胚茎和子叶)。 9、人工林:是指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造林地及其在其上生长的林木。 10、森林潜在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也可称为气候生产力。 11、种子园:由人工选择的优良无性系(从一共同的细胞或植株繁殖得到的一群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细胞或植株)或子代家系(经过子代测定后所选择出的优良子代)为材料,按合理方式配置而建立起来的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林木种子的场地。 12、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来表示。 13、半活期:指种子群体中50%种子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14、现实生产力:是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潜在生产力。 15、安全含水量:在贮藏期间,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最低限度)的含水量称为安全含水量。 16、千粒重:在气干状态下,1000粒纯净种子的重量。 17、催芽:通过机械擦伤、酸蚀、水浸、层积或其它物理、化学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 18、抚育采伐:又叫抚育间伐。是指在未成熟的林分中,为了给保留木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而采伐部分林木的森林培育措施。通过抚育采伐可以获得一部分木材,同时可以促进森林的发展。 19、无性繁殖:又叫营养繁殖。是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芽)繁殖新植株 的方法 20、林种:是指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通常按照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来划分。 二、填空(见反面) 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在9号文件中已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 2、民国时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