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995中医综合考研真题

1995中医综合考研真题

1995中医综合考研真题
1995中医综合考研真题

199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试题

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A. 阴虚阳亢

B. 阴阳两虚

C. 阳盛伤阴

D. 阴盛伤阳

E. 阳虚阴盛

2. 确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的理论依据是:

A. 阴阳对立制约

B. 阴阳互根互用

C. 阴阳互为消长 D阴阳相互转化 E. 阴阳协调平衡

3. 肝火犯肺属于:

A. 子盗母气

B. 母病及子

C. 相乘

D. 相侮

E. 以上都不是

4. “肾者,胃之关也”主要针对:

A. 肾主宰水液代谢的作用

B.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

C. 肾司二便的作用

D. 肾的固摄作用

E. 以上都不是

5.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丈夫五八”在生理上的表现是什么:

A. 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班白

B. 肾气衰,发堕齿槁

C. 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

D. 肾脏衰,形体皆极

E. 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6. “泌别清浊”属于:

A. 胃的生理功能

B. 大肠的生理功能

C. 小肠的生理功能

D. 肾的生理功能

E. 膀胱的生理功能

7.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

A. 神

B. 魂

C. 魄

D. 意

E. 志

8. “肝肾同源”的主要依据是:

A. 厥少二阴之气相通

B. 相火寄于肝肾

C. 肝肾同属于下焦

D. 精血之间互生互化

E. 肝肾之阴相通

9. 脾统血的主要作用机制:

A. 控制血液的流速

B. 控制血液的流量

C. 控制血液向外周运行

D. 控制血液向内脏运行

E. 控制血液在脉内运行

10.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由于:

A. 心者,生之本

B. 心主身之血脉

C. 心主神志

D. 心藏脉,脉舍神

E. 心者,君主之官

11. 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是

A. 六腑的形体特点为空腔器官

B. 六腑都是接受饮食物的受盛器官

C. 六腑都不是储藏精气的器官

D. 六腑是受盛水谷又传化糟粕的器官

E. 以上都不是

12. “一源三歧”的奇经是指:

A. 冲、任、带脉

B. 任、督、带脉

C. 冲、任、督脉

D. 督、冲、带脉

E. 冲、任、跷脉

13.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形式为:

A. 循环贯注

B. 手足贯注

C. 左右贯注

D. 上下贯注

E. 以上都不是

14.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和证候诊断的巨著,此书的作者是:

A. 张仲景

B. 王叔和

C. 钱乙

D. 李时珍

E. 巢元方

15. 《灵枢·五色篇》把眉间部位称为:

A. 明堂

B. 阙

C. 庭

D. 藩

E. 蔽

16. 在病色交错中,肺病见赤色属于:

A. 正病正色

B. 吉中之顺

C. 吉中小逆

D. 凶中之顺

E. 凶中之逆

17. 牙齿光燥如石,属于:

A. 肾阴枯涸

B. 阳明热盛

C. 胃阴不足

D. 燥邪犯肺

E. 肝肾阴虚

18. 太息多因:

A. 肺失宣降

B. 肺气不足

C. 脾气虚弱

D. 肝气郁结

E. 肾不纳气

19. 湿温潮热的特点是:

A. 持续高热

B. 入夜低热

C. 日前热甚

D. 身热不扬

E. 烦劳则热甚

20. 我国最早的脉学专书《脉经》提出多少种脉象

A. 28种

B. 27种

C. 24种

D. 16种

E. 32种

21.以下哪项不属于实脉类:

A. 结脉

B. 滑脉

C. 紧脉

D. 长脉

E. 弦脉

22. 尿道灼痛,尿频,尿急,尿中有沙石,属于:

A. 小肠湿热

B. 大肠湿热

C. 脾胃湿热

D. 肝胆湿热

E. 膀胱湿热

23. 阴证的舌象应为:

A. 舌质苍老

B. 舌质胖嫩

C. 舌质红绛

D. 舌有芒刺

E. 舌上生痈

24. 惊悸失眠,烦躁不安,头晕目眩,耳鸣,口苦呕恶,胸闷胁胀属于:

A. 心火亢盛

B. 胆郁痰扰

C. 心血不足

D. 心肝血虚

E. 心脾两虚

25. 肾气不固的主要表现:

A.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

B. 男子阳痿,女子闭经

C. 五更泄泻,完谷不化

D. 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

E. 大汗淋漓,四肢厥冷

26. 足太阴脾经的病证可见:

A.舌本强,食则呕,胃脘胀痛,腹胀善噫

B.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C. 嗌干,胸满,呕逆,

飧泄,狐疝 D. 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有血 E. 胸肋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

27. 持续低热,暮热早凉,手足蠕动者,证属:

A. 厥阴病证

B. 阳明病证

C. 少阴病证

D. 营分病证

E. 血分病证

28. 酸味药的作用能:

A. 止汗平喘

B. 止泻止痢

C. 固崩止带

D. 固崩止遗忘

E. 收敛固涩

29. 潬法属于:

A. 水制法

B. 火制法

C. 水火共制法

D. 修制法

E. 其他制法

30. 下列哪类药材的采收季节是错误的:

A. 全草类药材如益母草、荆芥等宜在植株成长充分或者开花时采收

B. 叶类药材如大青叶、艾叶等宜在花蕾将放或者正开时采收

C. 果实类药材如白豆蔻、茴香等应在完全成熟后采摘

D. 根和根茎类药材如天麻、大黄等宜在早春或晚秋采收

E. 树皮类药材如黄柏等宜在春夏植物生长时采收

31,下列哪项不是酒制的目的:

A. 矫味矫臭

B. 活血化瘀

C. 熄风止痉

D. 止泻止血

E. 清热消痰

32. 下列除哪项外,都是构成道地药材的因素:

A. 地域特点

B. 产量大,品种好

C. 疗效高

D. 毒副作用底

E. 历史悠久

33. 下列除哪项外都是明矾的功效:

A. 解毒杀虫

B. 燥湿止痒

C. 熄风止痉

D. 止泻止血

E. 清热消痰

34. 下列哪味药无收涩敛疮作用:

A. 乌贼骨

B. 孩儿茶

C. 乳香

D. 炉甘石

E. 龙骨

35. 下列除哪组外都是镇惊安神药:

A. 龙骨、牡蛎

B. 朱砂、磁石

C. 龟版、鳖甲

D. 珍珠、琥珀

E. 珍珠母、紫贝齿

36. 下列除哪组药外都具有疏散风热明目的作用:

A. 桑叶、菊花

B. 蝉衣、蔓荆子

C. 谷精草、刺蒺藜

D. 木贼、薄荷

E. 夏枯草、密蒙花

37. 有止血作用的补血滋阴润燥药是:

A. 制首乌

B. 桑葚

C. 旱莲草

D. 阿胶

E. 熟地黄

38. 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功效的药组是:

A. 乳香、没药

B. 红花、桃仁

C. 血竭、儿茶

D. 五灵脂、续断

E. 自然铜,骨碎补

39. 五倍子的全部功效是:A. 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 B. 敛肺降火,涩肠固精 C. 敛汗固表,缩尿止遗,固崩止带

D. 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涩精止遗

E. 敛肺平喘,涩精固肠,敛汗止血

40. 下列除哪项外都是既能祛风、又能止痉的药物:

A. 防风B. 蝉衣 C. 白僵蚕 D. 蜈蚣E刺蒺藜

41.下列药物不是或者不完全是乌梅丸的组成药物:

A. 乌梅、肉桂

B. 干姜、附子

C. 蜀椒,细辛

D. 黄连,黄柏

E. 人参,当归

42. “血府逐瘀汤”的组成除“四物汤”外其余的几味药是:

A. 官桂、干姜、莆黄、五灵脂

B. 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

C. 柴胡、桔梗、枳壳、牛膝

D. 香附、牛膝、没药、五灵脂

E. 葱白、麝香、红枣、黄酒

43. 原方用法要求药后“饮粥二升”并“当一日食糜粥”的是:

A. 吴茱萸汤

B. 小建中汤

C. 大建中汤

D. 小柴胡汤

E. 大承气汤

44. 原方用法要求药后“多饮暖水”的是:

A. 生脉散

B. 五苓散

C. 玉屏风散

D. 桑螵蛸散

E. 天台乌药散

45. 牡蛎散的功用是:

A. 镇惊安神

B. 益气养阴

C. 益气养阴

D. 益气固表

E. 固表止汗

46. 温脾汤的功效是:

A.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B. 温脾散寒,缓急止痛

C. 温中补脾,涩肠止泻

D.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E. 温中行气,燥湿除满

47. 定喘汤的功用:

A. 清热解表,止咳平喘

B. 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C. 解表散寒,化痰平喘

D.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E. 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48. 健脾丸的功效是:

A. 益气健脾,和胃渗湿

B. 益气健脾,和胃止呕

C. 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D. 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E. 健脾和胃,消痞除满

49. 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治宜选用:

A. 三子养亲汤

B. 苏子降气汤

C. 半夏泻心汤

D. 旋覆代赭汤

E. 枳实消痞丸

50. 脾胃伤于寒湿,症见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者,治宜选用:

A. 理中丸

B. 平胃散

C. 实脾散

D. 厚朴温暖中汤

E. 藿香正气散

51.“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症见烦热干渴,头痛,牙痛,齿龈出血,舌红苔黄而干,或消渴善饮者,治疗选用:

A. 琼玉膏

B. 玉女煎

C. 玉液汤

D. 增液汤

E. 清胃散

52.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症状见虚寒不眠,惊悸不宁者,治宜选用:

A. 酸枣仁汤

B. 珍珠母丸

C. 蒿芩温胆汤

D. 清气化痰丸

E. 温胆汤

53. 温病后期,夜热早凉,热腿无汗,舌红少苔,脉象细数者,治便:

A. 清营汤

B. 清骨散

C. 竹叶石膏汤

D. 青蒿鳖甲汤

E. 秦艽鳖甲散

54. 温病热邪久羁,灼伤真阴,症见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治宜选用:

A. 增液汤

B. 生脉散

C. 复脉汤

D. 大补阴丸

E. 大定风珠

55. 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哪个朝代?

A. 汉唐以前

B. 汉唐以后

C. 金元

D. 明清

E. 清以后

56. 王某,男性,23岁,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兼恶寒发热,头疼无汗,舌苔薄白,脉浮,当按何病症处理?

A. 风寒咳嗽

B. 风热咳嗽

C. 风燥咳嗽

D. 凉燥咳嗽

E. 阴虚咳嗽

57. 肺痈之溃脓期,治疗方法应该选用:

A. 清肺、化痰、排脓

B. 清热、解表、排脓

C. 清热、解毒、排脓

D. 排脓、解毒

E. 以上都不是

58. 肺胀的病理因素,主要责之于:

A. 肺肾两虚,气失摄纳

B. 心肾阳虚,水气凌心

C. 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

D. 痰气交阻,伤及肺、脾、肾,本虚标实

E. 阴盛阳微,本虚标实

59. 水饮在胃,化热伤阴时应用何方治疗为佳:

A. 黄芩温胆汤

B. 大半夏汤

C. 己椒苈黄汤

D. 木防己汤

E. 甘遂半夏汤

60. 患者两年来,因工作繁忙劳累,时觉心中烦急,夜不能寐,或寐而多梦常有惊醒,心悸,头晕健忘,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血虚阳浮者,治疗当选:

A. 安神定志丸

B. 酸枣仁汤

C. 琥珀多寐丸

D. 归脾汤

E. 朱砂安神丸

61.吴某,因为愤怒之极,突然昏到,四肢不温,面色苍白,约五分钟后清醒,现在仍然头昏脑胀,胸肋涨满,善太息,不思饮食,失眠,苔薄腻,脉沉弦,此证宜有何法治疗:

A. 理气化痰,养心宁神

B. 平肝降逆,养血安神

C. 理气宽中,化痰宁神

D. 理气达郁,调和肝脾

E. 顺气开郁,安神宁志

62. 白某,女,证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属郁证中的哪一症候:

A. 心脾两虚

B. 阴虚火旺

C. 忧郁伤神

D. 气滞痰凝

E. 气郁化火

63. 治疗痰气交阻之噎嗝的首选方剂为:

A. 香苏散

B. 柴胡疏肝散

C. 旋覆代赭汤

D. 半夏厚朴汤

E. 以上都不是

64. 呃逆的发生除由于胃气上逆所致以外,尚与下述何脏腑有关:

A. 脾

B. 肝

C. 肺

D. 肾

E. 胆

65. 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欲绝者属:

A. 寒邪入侵,阳气不足

B. 下焦受寒,气血凝滞

C. 中焦受寒,气滞血瘀

D. 脾阳不振,阴寒内生

E. 肾阳不足,寒邪内袭击

66. 因为砂石阻滞胆道,而见身目黄染,右胁疼痛,牵引肩背,或有寒热往来,大便色淡灰白,宜用何方

加金钱草、鸡内金、郁金、茵陈?

A. 小柴胡汤

B. 柴芩清胆汤

C. 大柴胡汤

D.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E. 甘露消毒丹

67. 古代哪部书论述鼓胀病机认为“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

A. 朱丹溪《格致余论》

B. 喻嘉言《医门法律》

C. 李中梓《医宗必读》

D. 李挺《医学入门》

E. 虞抟《医学正转》

68. 眩晕发生时,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

A. 肺、脾、肾

B. 心、肝、肾

C. 肝、脾、肾

D. 肺、胃、肾

E. 心、脾、肾

69. 老妇体胖,眩晕时作,近日眩晕明显加重,头胀目痛,烦躁少寐,面时潮,手指麻木,舌红少苔,脉弦滑,诊断首先考虑为:

A. 肝阳头痛

B. 肝阳眩晕

C. 阴虚眩晕

D. 中风先兆

E. 风中经络

70. 癃闭的病位,主要在

A. 脾

B. 肺

C. 肾

D. 三焦

E. 膀胱

71.从某,男,22岁身发疮痍,甚者溃烂已一年,久治不效。近一周眼睑突然浮肿,延及全身,伴见恶风发热,小便不利,舌质红,苔薄黄,脉搏浮数,治疗宜选:

A.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B. 越婢加术汤

C.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D. 五苓散合五味消毒饮

E. 防己黄芪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72. 患者因为过劳而反复腰痛,静卧痛减,阴雨天加具,一天前左侧腰疼剧烈,不能转侧,日轻夜重,痛处拒按,苔薄白腻,脉弦,治首选何方加减:

A. 身痛逐瘀汤

B. 独活寄生汤

C. 右归丸

D. 肾着汤

E. 青蛾丸

73. 患者遗精频作,心烦少寐,口苦或渴,小便热赤不爽,舌苔黄腻,脉溽数,其最佳治疗方剂是:

A. 程氏萆薢分清饮

B. 二妙散

C. 导赤散

D. 龙胆泻肝汤

E. 知柏地黄丸

74. 肝郁发热日久,热邪伤阴,治宜,滋养肝肾,疏肝清热,宜选用何方为先:

A. 青蒿鳖甲汤

B. 滋水清肝饮

C. 一贯煎

D. 丹栀逍遥散

E. 知柏地黄丸

二、B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以次类推,每个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者一次以上

A. 生之本

B. 气之本

C. 罢极之本

D. 封藏之本

E. 仓禀之本

75. 心为:

76. 肝为:

A. 肝经

B. 肾经

C. 脾经

D. 心经

E. 肺经

77. 连舌本,散舌下的经脉是

78. 到达颠顶的经脉是:

A. 湿热火毒内蕴,气血淤滞

B. 气血虚而寒痰凝滞

C. 湿郁汗出不彻

D. 风热之毒阻于肺卫二经,湿热熏蒸皮肤而发

E. 温病邪入营血

79. 白锫的病机是:

80. 阳斑的病机是:

A. 邪气入经

B. 邪气入络

C. 邪入脏腑

D. 邪犯皮毛

E. 邪入关节

81.小儿食指脉络显于气关为:

82. 小儿食指脉络显于命关为:

A. 寒湿困脾

B. 脾胃气虚

C. 食滞胃脘

D. 胃寒

E. 中气下陷

83. 胃脘水声漉漉,口泛清水属于

84. 小便浑浊如米泔属于

A. 实热积滞,燥屎坚结

B. 脘腹冷痛,大便秘结

C. 腹大水肿,二便不通

D. 津枯血少,肠燥便秘

E. 虫积腹痛,大便秘结

85. 大黄配附子干姜可用于:

86. 甘遂配牵牛子可用于:

A. 既能宁神益智,又能补脾益肺

B. 既能宁心安神,又能止泻止汗

C. 既能宁心安神,又能祛痰开窍

D. 既能宁心安神,又能健脾利水

E. 既能定惊安神,又能利尿通淋

87. 茯苓的功效是:

88. 远志的功效是:

A. 疏散透表

B. 解肌清热

C. 疏肝解郁

D. 升阳举陷

E. 透邪舒郁

89.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的配伍意义是:

90. 柴胡在四逆散中的配伍意义是:

A. 疏肝解郁

B. 疏散风热

C. 清利头目

D. 疏表透疹

E. 散邪利咽

91.防风通圣散中配伍薄荷的主要用意是:

92. 养阴清肺汤中少佐薄荷的主要作用是:

A. 补气升阳

B. 益气固表

C. 补气行水

D. 疏表透疹

E. 补气行水

93. 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的用意是:

94. 防己黄芪汤中重用黄芪的用意是:

A. 营卫不和

B. 肺卫不固

C. 邪热郁蒸

D. 心血不足

E. 阴虚火旺

95. 玉屏风散适用于哪种病证?

96. 当归六黄汤适用于哪种病证?

A. 滋阴降火

B. 滋阴润肺

C. 清肺泻热

D. 清热润肺

E. 清肝泻火

97. 鼻衄,口干舌燥,或身热汗出,咳嗽痰粘而少,舌红,苔薄黄,宜用何法以凉血止血

98. 齿衄,血色淡红,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红少苔,脉细弱宜用何法以凉血止血?

A. 连理汤

B. 驻车丸

C. 地榆散合槐角散

D. 香连丸

E. 乌梅丸

99. 久痢不愈,痢下赤白脓血,或下鲜血粘稠,脐腹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或者光红乏津,脉细弱,宜选用何方:

100. 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薄,或有腹痛,口苦,苔黄腻,脉濡数,宜选用何方:

三、C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 4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则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题和答案A、B都有关,请将C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题和答案A、B都无关,请将D写在答题纸上

A. 阳跷脉

B. 阴跷脉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1. 具有司眼睑开合功能的是:

102. 具有司下肢运动功能的是:

A. 尿量增多

B. 尿量减少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03. 肾的蒸化功能失常,则:

104. 肺的宣降功能失常,则:

A.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B. 身热恶寒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05. 燥邪犯肺可见:

106. 肺阴不足可见:

A. 体痛

B. 干呕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7. 太阳伤寒证可见:

108. 太阳中风证可见:

A. 清实火

B. 退虚热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9. 地骨皮的功效是:

110. 黄柏的功效是:

A. 熄风止痉,解毒散结,祛风止痛

B. 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111.白僵蚕的功效是: 1

12. 守宫的功效是:

A. 生地

B. 熟地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13. 当归补血汤的组成药物含有:

114. 百合固金汤的组成药物含有:

A. 天门冬

B. 麦门冬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15. 天王补心丹的组成药物含有:

116. 贝母瓜蒌散的的组成药物含有:

A. 小便浑浊如泔浆水

B. 小便不畅尿道涩痛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17. 膏淋的临床特点是:

118. 尿浊的临床特点是:

A. 射干麻黄汤

B. 小青龙汤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19. 治疗冷哮时间可以选用:

120. 治疗寒饮伏肺的咳喘可以选用:

A. 关节肿大变形

B. 肢体瘦削枯萎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21.萎证日久不愈肢体软弱无力

122. 痹证明反复发作,肢体活动受限可见:

四、X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 4个备选答案,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根据题意,有几个正确选项,请你在答题纸上把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写在答题纸上,多选或者少选都不得分

123. 阴偏盛的病机是指:

A. 阴邪偏盛

B. 阳不化阴,滋生痰湿

C. 阳气被遏制

D. 阳不制阴虚寒内生

124. 脏腑失调的病机,是指:

A. 脏腑功能的太过或者不及

B. 禀赋不足,脏气虚弱

C. 脏腑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

D. 气血津液生成不足

125. 心开窍于舌的主要机理是:

A. 手少阴之别系于舌本

B. 心血荣于舌

C. 心气通于舌

D. 舌为心之外候

126. 水谷精微的转输和布散依赖于:

A. 肝的疏泄功能

B. 肺的宣发功能

C. 肾的蒸化功能

D. 脾的升清功能

127. 肺气虚损可导致:

A. 腠理不密

B. 津液疏布代谢失常

C. 肾不纳气

D. 脾失健运化

128. 形成心血痹阻的主要原因:

A. 胸阳不振

B. 寒客胸中

C. 痰浊阻滞

D. 宗气虚衰

129. 影响冲、任两脉气血充盈的因素是:

A. 肾中精气不足

B. 阳明脉衰少

C. 肝失疏泄

D. 脾失健运

130. 三焦气化失司,主要概括了:

A. 气血生化失常

B. 有关脏腑气机不利

C. 血液运行失常

D. 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131.目瞤多见于:

A. 风热外袭

B. 气血不足,经络失养

C. 中气下陷

D. 痰热内闭

132. 裂纹舌的主病是:

A. 热盛伤阴

B. 阴虚液涸

C. 血虚不润

D. 脾虚失浸

133. 但头汗出的病机是:

A. 上焦邪热

B. 中焦湿热

C. 外感风热

D. 虚阳上越

134. 多食易饥可见于:

A. 脾胃湿热

B. 胃火亢盛

C. 胃强脾弱

D. 胃阴不足

135. 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可见于:

A. 肝气郁结

B. 肝血虚

C. 肝胆湿热

D. 肝阳上亢

136. 火淫证候的表现有:

A. 谵妄

B. 斑疹

C. 痈脓

D. 烦躁

137. 中气下陷证可见:

A. 久泻久痢

B. 头晕目眩

C. 便中夹血

D. 小便浑浊如米泔

138. 下列哪些药组可用醋制:

A. 甘遂、大戟、芫花

B. 柴胡、香附、青皮

C. 五灵脂、延胡索、自然铜

D. 三棱、山甲、皂矾139. 下列哪些是用于治瘰疬痰核的药组?

A. 大贝母、黄药子、海浮石

B. 海蛤壳、瓦楞子、生牡蛎

C. 夏枯草、玄参、山慈姑

D. 连翘、昆布、穿山甲

140. 以下哪项所述是不妥的:

A. 紫河车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品

B. 鹿茸专壮肾阳,补命火

C. 龟版、鳖甲都是滋阴补阳的佳品

D. 菟丝子、沙苑子都是清肝明目的良药

141.下列哪些是治疗肺肾虚喘的药组:

A. 人参、蛤蚧

B. 胡桃、补骨脂

C. 五味子、紫河车

D. 坎脐、磁石

142. 下列哪项是青蒿的主治病证:

A. 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B. 温邪伤阴、夜热早凉

C. 暑邪发热、口渴尿赤

D. 疟疾、寒热往来

143. 贯众的主治病证是:

A. 钩虫病、绦虫病

B. 风热感冒、温热斑疹

C. 血热吐衄、便血崩漏

D. 痄腮咽痛、大头瘟疫144. 下列哪些是刺蒺藜的主治病证:

A. 肝阳眩晕

B. 肝郁肋痛

C. 乳闭不通

D. 风疹瘙痒

145. 临证遣药组方的基本要求是:

A. 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依法制方剂

B. 不一定君臣佐使俱全,但君药不可缺少

C. 君药在全方总药量所占比例最大

D. 方中必设一药专作引经之用

146. 下述各类药物属于佐药范畴的是:

A. 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B. 用以消除或减低君臣药毒性的药物

C. 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

D. 制约君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147. 可以直接影响方剂功用的是:

A. 体质强弱

B. 四时气候

C. 年龄大小

D. 剂型、服法

148. 地黄饮子的功用是:

A. 滋阴

B. 补阳

C. 开窍

D. 化痰

149. 普济消毒饮中配伍升麻、柴胡的用意:

A. 疏散发热

B. 举陷升提

C. 火郁发之

D. 引药上行

150. 四逆汤中配伍炙甘草的主要用意是:

A. 解生附子毒

B. 缓生附子、干姜之峻

C. 益气温中

D. 调和诸药

151.参苓白术散中配伍桔梗的用意是:

A. 载药上行以益肺

B. 升清举重以止陷

C. 开肺以利渗湿

D. 开肺以利通肠

152. 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标实应辨析下列哪些病机的不同:

A. 阴寒凝滞

B. 痰浊壅塞

C. 气滞血瘀

D. 水气凌心

153. 痫证未发作时,宜用何法调治:

A. 健脾化痰

B. 养心安神

C. 清肝开郁

D. 补益肝肾

154. 黄疸之阳黄与阴黄当见:

A. 目黄的有无

B. 黄色的明暗

C. 舌苔的黄白

D. 大便的秘或溏

155. 用仙鹤草冬芽可以治疗哪种虫证:

A. 蛔虫

B. 蛲虫

C. 绦虫

D. 钩虫

156. 便秘之热秘,若兼郁怒伤肝者,可选用何方:

A. 麻子仁丸

B. 更衣丸

C. 龙胆泻肝丸

D. 当归龙荟丸

157. 消渴日久,可见哪些合并病证:

A. 肺痨

B. 水肿

C. 中风

D. 厥证

158. 虚劳的预后,与下述哪些因素关系密切:

A. 病因的祛留

B. 及时正确的治疗与护理

C. 脾肾的盛衰

D. 反复感冒

159.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治疗原则,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 饮证

B. 痢疾

C. 黄疸

D. 泄泻

160. 藿香正气散可用于治疗哪种内科病证:

A. 外邪犯胃之呕吐

B. 感受寒湿之泻泄

C. 寒霍乱之轻证

D. 外邪客之胃痛

1995年中医综合试题标准答案

1E. 2B. 3D. 4A. 5B. 6C. 7C. 8D. 9E. 10C. 11D. 12C. 13A. 14E. 15B. 16E. 17B. 18D. 19D. 20C. 21A. 22E. 23B. 24B. 25D. 26A. 27E. 28E. 29C. 30C. 31C. 32D. 33C. 34C. 35C. 36E. 37D. 38A. 39B. 40E. 41A. 42C. 43C. 44B. 45E. 46D. 47B. 48C. 49D. 50D. 51B. 52E. 53D. 54E. 55D. 56D. 57D. 58C. 59E. 60B. 61E. 62C. 63E. 64C. 65E. 66C. 67B. 68C. 69D. 70E. 71C. 72A. 73A. 74B.

75A. 76C. 77C. 78A. 79C. 80E. 81A. 82C. 83D. 84E. 85B. 86C. 87D. 88C. 89A. 90E. 91B. 92E. 93C. 94E. 95B. 96E. 97C. 98A. 99B. 100C.

101C. 102C. 103C. 104B. 105C. 106A. 107A. 108B. 109C. 110C. 111A. 112D. 113D. 114C. 115C. 116D. 117C. 118A. 119C. 120B. 121B. 122C.

123ABC. 124AC. 125AC. 126BD. 127ABCD. 128ABCD. 129ABCD. 130D. 131AB. 132ABCD. 133ABD. 134BC. 135BD. 136ABCD. 137ABD. 138ABCD. 139ABCD. 140BD. 141ABCD. 142ABCD. 143ABCD. 144ABCD. 145AB. 146ABCD. 147D. 148ABCD. 149ACD. 150ABC. 151AC. 152ABCD. 153ABD. 154BC. 155C. 156BD. 157ABCD. 158ABCD. 159ACD. 160ABC.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试卷1 (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营气为 (分数:2.00) A.水谷之气中的彪悍滑利部分 B.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 C.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合 D.一身之气分布到脏腑或脏腑之精化生 解析:解析:营气为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行于脉中、达全身,作用为:化血液、营养全身。 2.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卫气不足导致的常见病症 (分数:2.00) A.易外感邪气 B.热性病变 C.血虚证√ D.无汗、多汗、自汗 解析:解析:卫气具有温煦全身的作用。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养,从而保证了脏腑肌表的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卫气充足,温养机体,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虚亏则温煦之力减弱,易致风寒湿等阴邪乘虚侵袭肌表,出现阴盛的寒性病变。但若卫气在局部运动受阻,郁积不散则可出现阳盛的热性病变。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卫气的这一调控作用,既有气能固摄的一面,又有气能推动的一面。通过汗液的正常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体温,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卫气虚弱,则调控腠理功能失职,可以出现无汗、多汗或自汗等病理现象。 3.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卫气的作用 (分数:2.00) A.生化血液√ B.防御外邪 C.温养全身 D.调控腠理 解析: 4.宗气的充盈与下列哪些有关 (分数:2.00) A.肺的功能 B.脾的功能 C.饮食营养 D.以上均是√ 解析: 5.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宗气的作用 (分数:2.00) A.行呼吸 B.行血气 C.资先天 D.温分肉√ 解析:解析: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发声低微。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

【精品】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试卷1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的经脉是 【A】.督脉 【B】.任脉 【C】.阴、阳跷脉(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D】.阴、阳维脉 本题思路:阴阳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古人还有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之说。 2.循行特点为“离、合、出、入”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十五别络 本题思路: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人体腔脏腑深部称为“人”,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人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 3.下列哪项不是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 【A】.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B】.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C】.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四肢的联系(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本题思路:十二经别生理功能:(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2)加强了体表与

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4.与脏腑无直接络属、相互无表里关系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C】.十二经别 【D】.十五别络 本题思路: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 5.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2020考研中医临综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黄帝内经》——最早的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 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描绘24种病脉。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用热远热——夏季,用寒远寒——寒冬——因时制宜)的用药原则——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南宋·陈言(字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三因理论。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发展了瘀血理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外感病“六气皆从火化”;内伤病“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邪去正自安”——“攻邪派”——汗吐下三法。 李杲(后人尊称李东垣)——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朱震亨(后人尊称朱丹溪)——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倡导“滋阴降火”——“滋阴派”。温病四大家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学说——相当于传染病。 叶桂(字天士)著《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 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杜会环境的统一性 更 新 微 信 k a o y a n j h y , Q Q 群 91790 84 85

2020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2020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出国留学考研网为大家提供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2016年中医专业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肾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肾的病机 肾的病机,即是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 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组织之一,由肾脏及其经脉所组成。 肾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肾阳、肾气、肾阴、肾精等方面。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则必然影响及肾的藏精功能或主水功能。藏精功能失调,则或为失于闭藏,或为精气不充,从而导致机体的生长、发育或生殖机能不良;若肾主水功能失调,则可导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从而出现尿少,或聚水而为水肿或腹水、或为多尿、小便清长,甚则小便失禁等。 应当指出,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机,亦有其明显的特点。这是由于肾中精气是肾阴、肾阳之本,肾阴、肾阳又是全身阴阳之根。因此,在肾的病变中往往只言精气不充,而无气血的失调,所以,肾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肾的精气不足和肾的阴阳失调等方面。 肾的精气不足 以精气分阴阳,则精属于阴,气属于阳,但这决不能与肾阴、肾阳等同。这是因为,肾中的精和气是互生互化的,共同构成肾的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和肾气并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肾阴与肾阳,则是肾的生理活动中两类相互制约的功能活动和状态,因而与肾精、肾气有所区别。 肾的精气不足,包括肾精亏虚和肾气不固两方面。分述如下: (1)肾精亏虚 (2)肾气不固 肾精亏虚,其形成多由于年老体衰肾的精气亏损,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损耗,后天失养所致,其病理表现是,在婴幼儿时期可影响其生长发育;在青年时期,则可影响“天癸”按时而至,从而阻碍性腺的发育成熟;在壮年时期,则可导致早衰,性机能减退,而滑泄、阳痿等到病理表现。 肾主骨而生髓,肾精不足则可致髓虚骨失所养,故见骨骼痿软、两足痿弱无力;髓虚无力充脑,脑髓空虚,则神衰而智力减退、动作迟钝。总之肾精亏虚,在小儿则发育不良或障碍,在成人则早衰而体弱。 肾气不固,其形成或因幼年精气未充,或因老年肾的精气衰退,或因早婚、性生活不节而耗伤肾气,或因久病肾虚失于固摄所致。其病理表现则肾失封藏和对二便失于固摄。肾失封藏,则肾中精气易于流失,从而可见遗精、滑泄等症。影响其纳气功能,气浮于上,则可见呼多吸少,动辄气急而喘等症。肾虚则对二便失于因摄,可见大便滑脱、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或二便失症。 肾阴亏虚,多由久病耗伤肾阴,或因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或邪热久留化火,不仅可伤及各脏之阴,且日久必耗肾阴而致肾阴亏虚。亦可由于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或房劳过度而伤肾精肾阴,从而导致肾阴亏虚。肾阴亏虚,则肾阳失制,而命门相火亢盛,从而导致阴虚内热或阴虚火旺之病理表现。可见形体消瘦、腰膝痠软、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颧红升火、盗汗,以及舌红少苔、脉虚细而数等症。

中医基础理论考研试题及答案.doc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2004 年04 月0]日18:16:25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13?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Z子 B.水为火Z所不胜 c.火为土Z母 D.金为木Z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Z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 ?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屮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屮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耍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丁奇恒Z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而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16.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 A.湿为阴邪13?湿性重浊 C.湿性粘滞 D.湿性趋下 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 A.痰饮C.水D.湿 18.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 A.肝 B.肺 C.脾 D.肾 19.孙络是指 A.十五别络 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C.络脉屮最细小的分支 D.十二皮部的络脉 20.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 A.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 B.易生风动血 C.易耗气伤津 D.易为阳热症状 21 ?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试卷2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急则治其标 D.标本兼治 疾病预防包括:(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属于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急则治其标 D.标本兼治 外邪侵袭人体,如果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3.正治是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 A.逆其证候性质,逆治√ B.顺其证候性质,顺治 C.逆其证候性质,顺治 D.逆其证候性质,逆治 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4.下列哪项不属于“正治” A.“寒者热之” B.“通因通用”√ C.“虚则补之” D.“热者寒之” 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5.“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 A.阳盛而阴相对未虚 B.阴盛而阳相对未虚√ C.阴阳俱盛 D.阴阳俱虚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盛而阴相对未虚的实热证,兼阴虚佐以滋阴。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盛而阳相对未虚的实寒证,兼阳虚佐以扶阳。 6.“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 A.实热证√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二章结论与阴阳五行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以下同) 1、在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小儿药证真诀》 2、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巢元方 C、陈无泽 D、吴又可 3、倡导“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称为养阴派的医家:() A、刘完素3、张从正C、李杲D、朱丹溪 4、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气血 5、中医治疗疾病时“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其意思主要是指在治疗用药时必须注意:() A、四时气候的变化 B、昼夜晨昏的变化 C、地理环境 D、社会环境 6、“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名称 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 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7、阴阳的概念是:() A、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B、代表白昼和黑夜 C、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D、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8、下列哪种情况不能构成阳阳关系?() A、寒与热 B、动与静 C、上升和外出 D、表与里 9、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统一的 D、平衡的 10、不属于阴的是:() A、晦晴的 B、内在的 C、静止的D轻清的 11、不属于阳的是:() A、明亮的 B、外在的 C、运动的 D、重浊的 12、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阴阳之间的:() A、制约和消长 B、互根互用 C、相对平衡 D、相互转化 13、某些急性热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脚厥冷,脉微软绝等症象,这种现象 用阴阳学说解释就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4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4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2,分数:24.00) 1.痰饮的致病特点为 (分数:2.00) A.阻滞气血运行√ 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C.影响血脉运行 D.影响新血生成 解析:解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2.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 (分数:2.00) A.饮食不当 B.情志内伤 C.药物服用不当 D.以上均是√ 解析:解析:结石形成的原因是: (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石;空腹吃柿子、生枣,影响胃的受纳和通降,出现胃结石;饮用硬水等易出现肾结石。 (2)情志内伤:情志失调,肝胆气郁,胆汁蕴结,日久煎熬,形成结石。 (3)药物服用不当: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使脏腑功能失调,药物沉积而形成结石。 (4)体质差异:先天禀赋差异,以至某些物质的代谢失常,形成结石体质。 3.下列哪项不是疠气病邪的致病特点 (分数:2.00) A.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B.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D.侵袭肌表,常兼他邪√ 解析:解析: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可通过空气、口鼻、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播。致病特点为: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来势凶猛,常见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症状。缓者朝发夕死,重者顷刻而亡。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无论男女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既可大面积流行,也可散在发生。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疠气具有特异性,对机体作用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每种疠气均有各自特异的临床特点和传变规律。同一种疠气致病,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4.下列哪项是南宋·陈言字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内容 (分数:2.00) A.六气,日阴、阳、风、雨、晦、明 B.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C.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D.外所因一一六淫;内所因一一七情;不内外因——劳倦、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 解析:解析:陈言字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的论述是: (1)外感六淫为外因。 (2)七情内伤为内因。 (3)不内外因: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 A题为秦国名医医和提出的“六气病源”,B为《内经》所述,C是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观点。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 A.七情内伤,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总分:135.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29,分数:29.00) 1.存导致肾阴亏虚的原因中,较为次要的是 (分数:1.00) A.久病伤阴,累及于肾 B.五志过极化火,耗及于肾 C.幼年肾气虚弱,老年精气衰退√ D.他脏为病,累及于肾 E.房劳过度,耗伤于肾 解析: 2.“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 (分数:1.00) A.肺气不足,寒饮内停 B.胸阳不振,阴寒内盛 C.恣食生冷,寒伤中阳 D.脾肾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E.痰湿内阻,从阴化寒 解析: 3.“故水病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的病机是 (分数:1.00) A.肾病及心,水气凌心 B.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C.肺脾气化失司,津液停积 D.肾病及肺,子病犯母√ E.肾病及肝,母病及子 解析: 4.《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的机理均属于 (分数:1.00) A.气机逆乱 B.阴血不足 C.阳气之变动√ D.津液亏虚 E.筋脉失养 解析: 5.与未老先衰,头发枯萎、早脱、早白密切相关的病机是 (分数:1.00)

A.肝血不足 B.肾精亏损√ C.肺气虚衰 D.肾气不固 E.脾虚不运 解析: 6.阴阳不能相维系,可出现 (分数:1.00) A.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B.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C.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D.阴虚阳亢,阳虚阴盛 E.刚损及阳,阳损及阴 解析: 7.最易导致阴虚阳亢的脏是 (分数:1.00) A.肺脾肾 B.心脾肾 C.心肝肾√ D.肺肝肾 E.肺脾肝 解析: 8.临证所见“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其病机是 (分数:1.00) A.太阳之脉终结 B.少阳之脉终结 C.阳明之脉终结 D.太阴之脉终结 E.少阴之脉终结√ 解析: 9.阴损及阳的病机主要是指 (分数:1.00) A.阴虚不足,虚阳上亢 B.外感阴寒之邪,伤及阳气 C.阴液亏损,虚热内生 D.阴寒壅盛,阳气浮越于外 E.阴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 解析: 10.“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了哪两者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考研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2004年04月01日18:16:25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1 (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邪气盛则实”的特点是 (分数:2.00) A.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B.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C.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D.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解析:解析: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2.“精气夺则虚”的特点是 (分数:2.00) A.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B.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C.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D.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解析:解析: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3.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属于 (分数:2.00) A.邪气盛则实 B.精气夺则虚 C.至虚有盛候 D.大实有赢状√ 解析:解析: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因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所致。 4.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湿滞中焦证,既可以见到面黄气虚等虚证,又可以见到呕吐腹泻等水湿留滞的实证,属于 (分数:2.00)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真实假虚 D.真虚似实 解析:解析: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5.邪热炽盛灼津导致气阴两伤,属于 (分数:2.00)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真实假虚 D.真虚假实 解析:解析: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6.正气已虚,余邪未尽,因正气难复,致病处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属于 (分数:2.00) A.邪正相持 B.正虚邪恋√ C.正胜邪退 D.正胜邪退

2019中医考研专硕大纲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7、五脏与志、液、体、窍、时的关系。 8、脏腑之间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血津液 1、精 (1)人体之精的概念。 (2)人体之精的生成。

中医基础理论整本书考研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整本书考研重点总结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春善病鼻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 2.辨证论治 3.阴阳学说 Ⅰ.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映了阴阳的制约关系。又如“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 (2)阴阳的互根互用“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3)阴阳交感与互藏 (4)阴阳的消长平衡“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5)阴阳的相互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用于疾病的治疗 Ⅱ.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的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即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阳虚:“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即所谓“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四、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特性及其引申含义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调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清洁、肃降、收敛;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2)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3)五行的相生和相克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医学考研中医基础理论

医学考研:中医基础理论 谈到医学考研之中医基础理论,大家首先能够想到什么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黄帝内经》,即将面临医学考研的你们应该都清楚《黄帝内经》在中医中的重大作用,接下来我们具体重点讲讲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 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 1.气 (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5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5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2,分数:24.00) 1.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 A.易:于蒙蔽心神√ B.易于阻滞气机 C.影响血脉运行 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瘀血的致病特点为: (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溢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2.下列哪项叙述与“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无关 A.湿性类水——故为阴邪 B.阴胜则阳病——尤以损伤脾阳为主 C.气机升降失常——胸闷、脘痞、二便不爽 D.病程的缠绵性——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D为湿性黏滞的致病特点。 3.下列哪项不属于“内生五邪” A.内风 B.内寒 C.内湿 D.内暑√ “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 4.“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是由于 A.味过于酸√ B.味过于苦 C.味过于甘 D.味过于辛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5.“( )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A.忧 B.思 C.悲√ D.恐 《素问·举痛论》原文。 6.下列关于湿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湿性类水,故为阴邪 B.阴胜则阳病,尤以损伤脾阳为著 C.湿为阴邪,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的特性√ D.气机升降失常,则导致胸闷、脘痞、二便不爽 C项为寒邪的特点。 7.头胀头痛、甚则呕血、昏厥,属于 A.怒则气上√ B.惊则气乱 C.悲则气消 D.恐则气下

医学考研之中医基础理论

医学考研之中医基础理论 谈到医学考研之中医基础理论,大家首先能够想到什么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黄帝内经》,即将面临医学考研的你们应该都清楚《黄帝内经》在中医中的重大作用,接下来我们具体重点讲讲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 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 1.气 (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2012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2012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 1﹒绪论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2.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晋·王叔和的《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我国第一步医学百科全书。 陈.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陈.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 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为热” 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寒 凉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攻邪以病,————攻邪派。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补土派; 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养阴派; 5.明代吴有性的《温疫论》中创“戾气”说清·叶桂的《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2016年中医专业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肝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肝的病机 肝的病机,即是肝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 肝是人体储藏和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组织,由肝脏及其经脉所组成,其经脉络胆,与胆构成表里关系。肝与其他某些组织器官如筋(肝主身之筋膜)、目(肝开窍于目)、爪(肝其华在爪)等,均有密切联系。 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肝阳、肝气主气机的疏泄和条达,能调节情志的抑郁和亢奋,并能助脾胃的升清降浊。肝气尚能管司全身筋腱的屈伸及血液的调节。应当指出,在病理上肝阳、肝气具有易亢、易逆、易郁之特性。 肝阴、肝血除能滋养肝脏本身外,并能涵敛肝阳,使其不致偏亢;滋助肝气使其疏泄条达得宜而不郁滞;尚能养目使其视物清晰;营养筋膜使其坚韧有力等。可以看出,肝之生理功能涉及到人体的气、血、津液、筋脉等各方面,而主要仍与疏泄功能的正常与否有关。 肝的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不及或障碍,肝血濡养功能的减退,以及肝脏阴阳制约关系的失调等方面。故肝脏阴阳、气血失调的病机特点是,肝阳、肝气常为有余,肝阴、肝血常是不足。 肝的阳气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肝之气虚或阳虚则较为少见。且由于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相对亢盛,故肝阳上亢内容亦多在肝阴、肝血失调之中阐述。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以及肝火上炎等方面。亦常影响及脾胃的功能,使其和降失常,运化失职。 (1)肝气郁结(2)肝气横逆(3)肝火上炎 肝气郁结,又称肝郁气滞。系指肝之疏泄功能不及或障碍,以致气机郁滞不畅之病理状态。其形成多因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郁怒伤肝所致。其病理则表现在气滞于机体的某些部位,可出现胀满疼痛等症。若痰气互结或气血互结,则在其结滞的局部可出现肿块。若气滞于肝,则两胁胀满或右胁疼痛;肝气阻滞,或痰气郁结,或气血互结于肝之经络,则上可发为瘿瘤、梅核气;中可发为两乳胀痛或结块;下可发为少腹疼痛,或牵引睾丸坠胀,以及女子痛经,甚则经闭等。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及脾胃的纳化及和降功能,则可见胸胁胀痛、脘腹满闷、呃逆嗳气、食欲不振等症。 肝气横逆,系指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肝气横逆累及脾胃功能而言。其形成多由肝郁气滞病证发展而来。其病理表现是:若肝气横逆犯胃,则胃气失于和降,引发胃气上逆,而见嗳气吞酸,或呕吐,甚则胃脘疼痛;若肝气横逆犯脾,则运化功能失调,可发作腹痛泄泻交作,并能随情绪之变化而休作;若大怒伤肝,肝气亢逆或肝火暴张,则可动血,而致烦躁易怒,或吐血、衄血,或暴崩等症。 肝火上炎,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热化火;或大怒伤肝,肝气暴张,引发肝火上逆;或因情志所伤,五志化火,心肝火旺所致。其病理表现是:肝火上炎,肝之阳气升动太过,故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等症。肝阳亢逆,郁火内灼,极易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肝火灼伤肺胃络脉,则易出现咯血、吐血、衄血;气火上逆之极,阳

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2021年考点与考研真题

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2021年考点与考研真题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考研真题 本书严格遵循《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关于“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要求,共分为9章,每章均对大纲规定考点进行了详尽解析,相关考点插入往年真题。具体来说,有以下特色: (1)归纳考点:根据考纲要求,系统地梳理了核心知识点,建立起系统而精确的知识脉络,可方便考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考试要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详解真题:精选近年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真题,并作出了详尽解析,插入到相应考点后面,对考生了解某一考点的出题情况、掌握命题者的出题思路、巩固重难点知识都大有裨益。 第1章绪论 1.1考纲要求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2.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3.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 (1)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1.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1)中医学是应用中医独特理论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2)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 (1)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2)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3)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 (4)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