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江省温州市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2.1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浙科版必修2

浙江省温州市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2.1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浙科版必修2

浙江省温州市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2.1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浙科版必修2
浙江省温州市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2.1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浙科版必修2

2.1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一、教学目标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知识

3.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以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4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表能力,培养一定的空间概念。

5.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求同、求异思维。

6.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训练学生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

(3)受精作用的过程。

[解决办法]

(1)讲清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弄清减数分裂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变化。

(2)讲清减数分裂过程在图解上的特点及染色体,DNA 的规律性变化。

(3)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表现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2.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 的数目变化。

[解决方法]

在弄清教材图中所画的染色体,DNA 数量及变化的基础上再总结减数分裂过程中它们的变化规律。

3.疑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疑点]

为什么说经过第一次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就减少了一半?

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看,染色体数目没增加,却平均地分配到两个细胞中。从教材中P107 图上看,第一次分裂中,每个细胞有 8 条染色体,分裂完成时,每个细胞就只有 4 条染色体了。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程序

----------------------------------------------------------------------------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教学银幕上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通过精于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大家知道,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是细胞增殖。

提问:细胞增殖的方式有哪些?

讲述:对,在前面我们曾经学习过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分裂方式--

提问:在讲述新课以前,我们先回忆一下有丝分裂前后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如何变化的??

讲述:有丝分裂可以保持细胞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恒定不变。那么,在形成有性生殖细

?下面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讨论:

假设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完成,生物体下一代细胞

2.?

讲述:如果精子或卵细胞内的染色体只有正常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一半,那问题便迎

?

1883年比利时学者耐登在研究马蛔虫受精作用时观察到:精子和卵细胞中含有数目相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通过受精作用传给后代。根据这一发现,生物学家推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否则生物每繁殖一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会增加一倍。这和我们考虑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致的。既然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时,染色体数目要减少一半,如何减少,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了。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1)范围: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2)概念:在整个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

(4)过程: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1)形成部位:睾丸(精巢)的曲细精管中,(CAI 软件显示哺乳动物睾丸示意图,曲细精

(2)形成过程:(CAI

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CAI软件示:精子(内含一大一小染色体)+卵细胞(内含一大一小染色体)→受精卵?有丝分裂四分体(闪示同源染色体)]

?→

?

?

讲述:像受精卵细胞中的两条稍大一些的染色体,其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其中一条黑色体。受精卵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讨论: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吗?为什么?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讲述:联会是—个动态的过程。

联会后的每对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

学生活动:

?形成了几个四分体。(图见课本 P111 图C)。

2.讲述:在学习了上述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来看看精子是如何形成的。

(CAI软件示精子形成过程)。

d.过程

讲述:精子是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分裂。

在第一次分裂间期,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染色质复制以后,细胞就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联会,形成四分体,进行第—次细胞分裂。在细胞分裂的同时,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两两分离,结果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便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此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已减少了—半,细胞内不再存在

同源染色体,减数第—次分裂结束。

减数分裂第二次是从次级精母细跑开始的,细胞未经染色体的复制,直接进入第二次细胞分裂。在第二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前面所学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非常相似,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这一位置后,接着进行分裂,于是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与此同时,细胞分裂,结果生成了精子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强调减数第二分裂的主要特征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精子细胞经过变形后成为精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最后生成了四个精子,减数分裂结束。

提问:

1.减数分裂第一次间期后,形成的细胞叫什么?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

2.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结果,各生成了什么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

3.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是由两次分裂中的哪一次分裂决定的?

4.为什么说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

染色体变化行为与有丝分裂相似。因此减数分裂是特殊形成的有丝分裂。

[三]总结

上述问题内容。

[四]布置作业

*思考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行为。若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图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会产生几种结果?哪几种?

[五]板书提纲

----------------------------------------------------------------------------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教学屏幕上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图解。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黄石市第一中学李珺 一、实验教材分析 1 地位: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的内容。 2 作用:巩固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对后面基因重组的学习非常重要。 3 特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复杂,该部分内容知识点分散、理解难度大、概念易混淆,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抓住本质。 二、实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规律性变化,能识别并绘制模式图。 ②学生能够展示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及其联会、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等行为变化。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提高模型建构意识,提升动手能力,团队交流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建模的过程,亲自感受和认同模型建构这种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实验方法设计 1 学法设计:本实验模拟和探究双管齐下,不同于探究性实验需要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分析。本实验重在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师指导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2 创新: ①教材中使用橡皮泥模拟染色体,但橡皮泥黏性强,易断裂,故将橡皮泥换成配套硬塑料染色体。 ②由于模拟活动二中很多与活动一重复,可将模拟活动二在进行模拟活动一的过程中完成。将模拟活动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主要行为模拟两个板块。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可分为问题激趣活动探究归纳提升应用迁移 (一)问题激趣 展示PPT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种自然现象。 设问目的:留足悬念,激起探究欲望,与后面基因重组内容产生联系。 (二)活动探究 1 复习减数分裂的过程: 多媒体播放减数分裂过程动画,请学生描述并回忆总结。梳理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交叉互换、四分体”等核心概念。 2 模拟活动: 展示实验材料:硬塑料制染色体四条(红色黄色各两条,包括染色单体八条);吸铁石展示板。 分组:两人为一小组。 有关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含两对同源染色体,暂不考虑交叉互换),开展小组活动: ①请模拟减数分裂联会时期的染色体行为。 ②请模拟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排布在赤道板两侧的行为。 ③请模拟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活动目的:学生通过模拟进一步熟悉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主要行为变化。 台下教师检查重点:学生模拟染色体事操作规范性。 请学生上台展示,一人演示一人解释,由于存在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有两种情况,组间可以进行相互补充,最后教师点评。对学生模拟时可能发生的错误进行预设:如与有丝分裂混淆,未表示出中心体和纺锤体。教师点评时注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两种可能性,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细胞中央会发生凹陷这些学生易忽略点。并且进一步通过实物模型复习联会、四分体等概念。 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先指导学生将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的结果移至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然后开展小组活动(含两对同源染色体): ①请模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并被拉至细胞两极的过程。 ②请模拟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精细胞的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

生物的性别主要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如性染色体类型的差异

1.受环境影响的性别决定 生物的性别主要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如性染色体类型的差异(XY型、ZW 型)、性染色体数目的差异(XO型、ZO型)、染色体组的倍性决定及基因差异决定型等。但有些生物的性别决定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通常影响生物性别决定的环境因素有温度、日照长短、营养条件和位置等。 1.温度 温度对生物性别决定的影响在两栖类和爬行类中是普遍存在的。爬行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有两种:一种是异形性染色体决定,另一种是温度决定。温度决定性别被称为TSD(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TSD在许多龟鳖、蜥蜴和鳄鱼中都能观察到。实验显示,扬子鳄和密西西比鳄的卵在不同的温度下,发育为不同的性别,当温度在30℃和30℃以下,发育为雌体;当温度在34℃或34℃以上发育为雄体;乌龟的卵在23℃-27℃的温度下发为雄性,在32℃-33℃时发育为雌性。所以当他们产卵在不同高度的海岸线或河岸时由于温度不同而影响子代性别的分化。有人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温度对爬行动物性激素的合成有直接的影响。由于爬行类的性别比例由环境温度决定,而且有合适性别比例的温度范围又很窄,因此有人提出白垩纪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就是恐龙的TSD及气候剧变。 两栖类的性别分化也与温度有关。某些蛙类中,雄蛙的性染色体是XY,雌蛙是XX。如果让它们的蝌蚪在20℃温度下发育时,雌雄比例大约为1∶1;如果让这些蝌蚪在30℃温度下发育时,不管它们具有什么性染色体组成,全部发育成雄蛙。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XX型的蝌蚪在高温下发育成雄蛙,但它们的性染色体仍然是XX,高温只能改变性别的表现型,不能改变性别的基因型。 在植物中,环境温度对性别分化也有重要作用。例如,南瓜在发育过程中,晚上的温度在10℃左右时,就形成较多的雌花,如果低温和8小时日照结合起来,雌花就占绝对优势。实际上,短日照和较低的夜温有利于发育产生较多雌花的现象在葫芦科植物里是很常见的。 2.日照长短 除葫芦科植物外,大麻的性别分化也受日照长度影响。延长日照或缩短日照,均可以改变大麻的性别。大麻在夏季播种,只有正常的雌株或雄株,从秋季到翌年春季这段时间内,特别是在12月里,把大麻播种在温室里,50—90%的雌株逐渐出现性转换,最后完全变为雄株。 3.营养条件 蜜蜂的受精卵可以发育成为能正常生育的雌蜂(蜂王),也可发育成为不育的雌蜂(工蜂),这主要靠蜂王浆的影响。蜂王浆是由工蜂头部的一些腺体产生的。将成为工蜂的幼虫,只吃二、三天蜂王浆,且质差而量少,孵化后经21天才成为成虫。而对于将成为蜂王的幼虫则不是那样,她的蜂房由工蜂为之扩大,蜂王浆供应五天且质好而量多,由于营养较好,从卵中出来经16天就能生育,长得比同窝的工蜂大而丰满。这样,蜂王和工蜂的染色体数虽然都是2n=32,但是由于营养不同,有的发育为蜂王,有的发育为工蜂。 许多线虫也是靠营养条件的好坏来决定性别的。它们一般在性别未分化的幼龄期侵入寄主(如番茄)体内,低感染率时营养条件好,发育成的成体基本上都是雌性,而高感染率时,营养条件差,发育成的成体通常都是雄的。

高中生物_染色体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章第二节染色体变异 一、课标分析 识记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的类型和结果;能根据实例或者新信息判断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讲的内容。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之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又为本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六章育种相关问题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二是染色体组、二 倍体、多倍体以及单倍体的概念。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前面章节中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学习,对于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有了一定认识,但染色体组的概念较为复杂,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之间的关系较难辨析,如果直接讲述,学生是很难理解其实质的。所以,我以辩图、设问、讨论和复习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通过教材中提供的蜜蜂的实例并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进行辨析和对比,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并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以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知道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染色体结构、数目变异以及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及单倍体的概念,提高观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的理解以及对单倍体、多倍体的特点和应用,理解生物 界这种可遗传的变异类型,感受生命的奥妙。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染色体数目变异 【难点】 1、染色体组的概念。 2.单倍体、二倍体以及多倍体概念及其联系。 六、教学方法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学科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演示动画,化抽象为形象,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设计目标引领学生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设计问题驱动学生思维,优质作业训练学生思维,打造思维课堂。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无籽西瓜的图片,激情激趣,创设情境,请学生们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一个无籽变异呢? 2、如果你是育种工作者你怎么培育无籽西瓜呢? 引出这节课的内容—染色体变异并总结出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二)讨论交流,学习新知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请学生阅读课本85页和86页内容,由学生自己找关键词总结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①缺少:染色体缺失某一片段,如果蝇缺刻翅的形成。 ②重复: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断;如果蝇的棒状眼 ③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断位置颠倒180°,如夜来香 ④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断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此时让学生观察易位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染色体变化示意 图,并区分二者的区别,突破本节的难点之一。

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

道南中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Ⅰ、基于标准的学习目标分析高三年级上册 2019年1月11日课题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减数分裂设计人李俊丽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 ①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a:对象 b:时期 c、特点 d、结果); ②说明高等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a: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 b: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变化曲线) (2)能力培养 ①通过精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识别减数分裂各时期图和绘制减I、减II中后期图的能力; ②通过课前制作精子形成过程中的贴图,培养学生的分析、动手、协作的能力; (3)情感培养 ①通过对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原理、科学态度的教育,使之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确对待自然界。 ②通过演示多媒体动画,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激发学生对生物“奥妙”的探索品质。 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Ⅱ、基于标准的教学过程设计

邀请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本组的减数分裂过程贴图,其他组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练习1:(1)该图所示的细胞中,有______条染色体,_______条染色单体,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的是 ___________ 。 (2)一个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 条染色单体= 个DNA 分子= 条脱氧核苷酸链 (3)1号和2号染色体在联会前相同位置上携带一对等位基因,在联会后1号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基因是否肯定 相同?为什么? 通过ppt 展示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动态变化,师生共同总结: 精子是在雄性动物的睾丸内形成的 减I : 间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 前期: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4 3 1 2

减数分裂染色体的行为

×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1. 染色体及染色体形态类型 2. 减数分裂的概念。 3. 精子的形成过程及减数分裂过程。 4.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5. 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二、重点导学 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受精作用 三、全面突破 知识点1:染色体及其形态类型 1.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 染色体结构:着丝粒、长臂、短臂 3. 染色体类型: ①端着丝粒染色体 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③中间着丝粒染色体 4. 常见动、植物的染色体数目 知识点2:减数分裂的概念 有性生殖要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如果有性生殖细胞是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那么合子中的染色体数将会是多少?能否保持物种遗传的稳定性? 减数分裂: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分裂的结果为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 包括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两个时期。 知识点3:精子的形成过程 1. 形成的场所:精巢中 睾丸中的曲细精管精原细胞精子细胞 原始生殖细胞成熟生殖细胞 2. 形成的过程: (1)精原细胞(减数分裂间期) 注意:①DNA复制,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②染色体呈现染色质形态 ③复制后DNA数量加倍,染色单体形成,染色体数目不变。

(2)初级精母细胞 A. 前期I ①每条染色体都有2个DNA,2条姐妹染色单体。 ②染色体会出现两两配对的现象。 ③配对的这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注意观察同源染色体的特点。) ④配对的这一对染色体由于有四条染色单体,所以又称为四分体。 ⑤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交叉互换。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 思考: ①在生物的体细胞中存在着同源染色体吗?有丝分裂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吗?出不出现配对的现象? ②人总共有46条染色体,那么同源染色体有多少对?能理解为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吗? ③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定相同吗? B. 中期I 特点:每一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 思考: 这样排列有什么样的生物学意义? C. 后期I 特点:纺锤丝牵引下,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高中生物染色体变异

高中生物染色体变异2019年3月20日 (考试总分:12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5 小题,共计 20 分) 1、(4分)下图为果蝇染色体组成的示意图,填充下列空白: (1)该果蝇为_________性果蝇,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2)细胞中有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有______个染色体组。 (3)该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可产生_____种配子。不考虑交叉互换) (4)图中的W基因在____________时期可以形成两个W基因。 (5)此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所含的染色体为__________。 (6)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材料,因为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写出两点) 2、(4分)下图为一对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其中Ⅱ、Ⅲ、Ⅳ、X、Y表示染色体,基因A、a 分别控制红眼、白眼,基因D、d分别控制长翅、残翅。请据图回答: (1)由图可知,果蝇体细胞中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写出图中雌果蝇一个染色体组内的染色体构成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和染色体字母表示)。 (2)图中雌果蝇的基因型可写成______,该果蝇的一个卵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D和d分开发生在_______时期;图中雄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该雄果蝇减数分裂可以产生基因型为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子。 (3)若这一对雌雄果蝇交配,F1的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若仅考虑果蝇的翅型遗传,让F1的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则F2的长翅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 3、(4分)家蚕是二倍体生物,含56条染色体,ZZ为雄性,ZW为雌性。幼蚕体色中的有斑纹和无斑纹性状分别由Ⅱ号染色体上的A和a基因控制。雄蚕由于吐丝多,丝的质量好,更受蚕农青睐,但在幼蚕阶段,雌雄不易区分。于是,科学家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培育出了“限性斑纹雌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家蚕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_______条染色体。 (2)图中变异家蚕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由变异家蚕培育出限性斑纹雌蚕所采用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图中的限性斑纹雌蚕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3)在生产中,可利用限性斑纹雌蚕和无斑纹雄蚕培育出可根据体色辨别幼蚕性别的后代。请用遗传图解和适当的文字,描述选育雄蚕的过程。 遗传图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字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如图甲表示某生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模式图,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关系,据图回答: (1)图甲中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________个染色体组,所处时期位于图乙的________段中,图中m所在位置哪种细胞器较多?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分裂过程中需要利用大量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来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细胞处于图乙中____________________段,若用秋水仙素作用于图乙中________段的某一时期,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3)图丙对应图乙中________段的某一时期,处于此分裂时期动植物细胞的区别主要是________形成的方式不同。 (4)若图甲中移向细胞一极的染色体上分别有A、B、a和b四个基因,则图甲细胞的基因型可表示为__ ____________,分裂后子细胞基因型为AaBb的概率为________。(不考虑基因突变) 5、(4分)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A,a)和乙遗传病(基因为B、b)患者,系谱图如下。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Aa基因型频率为10-4。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细胞核内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了解染色体的类型,识记常见生物的染色体数量。 2.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遗传学意义。 3.掌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态、数量、行为的变化,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 4.通过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使学生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构建模型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用简约的科学术语概括、总结和表达生物现象的能力。 2.通过手工制作模型,在制作过程中设计构思、查阅资料、寻找实验材料、探索发现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相应变化规律,来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与遗传规律的联系明确探究性思维,在生物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于未知现象的探索、

质疑精神。 3.养成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和构建模型的能力。 4.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内容在于揭示生命延续体会的生物的奥妙。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章“染色体与遗传”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基础,从教材编排体系来看,第一章孟德尔定律,重视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培养,要从遗传学上理解孟德尔定律必须系统的学习“染色体与遗传”。这一模块的其他内容与本章息息相关,如生物的变异和生物的进化。同时本章还是选修模块的知识前提如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生殖技术,都是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必要的知识基础。 只有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才能理解“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与其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理解“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为以后的生物的进化奠定基础。总之,“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是“遗传与变异”中的重中之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减数分裂各个阶段染色体行为、数量、特征的变化。 难点:掌握各阶段染色体数量的变化特点;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细胞分裂知识点总结

细胞分裂知识归纳 一、基础知识 有丝分裂: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包括分裂间期 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2、特点:分裂间期历程时期大于分裂期 (二)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亲细胞染色体数表示为2n,DNA数表示为2a 时期染色体行为其他变化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间期蛋白质合成和DNA复制2n 2a→4a4n 前期 染色质→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 两条染色单体出现纺锤体 核膜解体、核仁消失 2n 4a4n 中期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面 上,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清晰形成纺锤体 2n 4a4n 后期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成为染色 体,染色体数暂时加倍纺锤丝收缩 4n 4a0 末期染色体→染色质 纺锤体消失,核仁、核膜形 成,细胞分裂成2个子细胞 2n 2a 0 1、在有丝分裂中始终看不到核仁和核膜的时期是:() A、间期和中期 B、中期和后期 C、前期、中期和后期 D、中期、后期和末期 2、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内活动最旺盛的细胞是() A、线粒体 B、高尔基体 C、中心体 D、核糖体 3、大多数动、植物细胞数目增加的方式是() A、无丝分裂 B、有丝分裂 C、减数分裂 D、以上三种方式 4、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的()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5、在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可以看到的中心粒的数目是() A、1 B、2 C、4 D、8 6、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开始时,如果它的染色体数为N,DNA含量为Q,则该细 胞分裂后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分别是() A、N和Q B、N/2和Q/2 C、N和Q/2 D、N/2和Q 答案:BBBBC

高中生物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的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畸变。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化必然会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 1.染色体结构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四种类型。 缺失染色体断裂而丢失了一段,其中所含的基因也随之丧失,使生物性状有明显的改变。例如儿童中的猫叫综合症,患儿哭声像猫叫,两眼距离较远,智力低下,生活力差。这种病就是由于第五对常染色体有一短臂缺失所致。 重复染色体增加了片段,重复与缺失常相伴发生。从进化的观点看,重复很重要,因为它提供了额外的遗传物质,有可能执行新的功能。 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作180°的颠倒,造成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改变。在灵长类染色体进化的研究中证实,染色体倒位是进化中的重要事件。如在染色体结构的比较中发现,人与黑猩猩之间发生过6次倒位,黑猩猩与大猩猩之间发生过8次倒位。 易位非同源的染色体之间互换染色体片段,改变了染色体上基因的连锁关系。人类中也发现有染色体易位的疾病,如人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就是22号染色体长臂片段易位到其他染色体上所致。 2.染色体数目改变 染色体数目改变包括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如人的21三体。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例如,二倍体(2n)细胞有丝分裂时,若染色体复制了,但由于某种原因细胞并未分裂,则这个细胞的染色体就加倍成四倍体(4n)。四倍体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其染色体就为原来二倍体产生配子的染色体数的二倍,这样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合子为四倍体,这样的配子与原来的二倍体产生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为三倍体(3n)。普通西瓜为二倍体(2n=22),产生的配子有11条染色体,即n=11。普通西瓜在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以得到四倍体西瓜(4n=44)。把四倍体作为母本(配子2n=22),普通西瓜为父本(配子n=11),杂交产生三倍体西瓜(3n=33),它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不能正常结子,即为无子西瓜。 第1页共1页

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

第二章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 第一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一.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概念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集中在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中,并与特定的蛋白质相结合,经过一定的等级结构形成染色体。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只以裸露的核酸分子方式存在,虽与少量的蛋白质结合,但是没有真核生物染色体那样的等级结构。习惯上,原核生物的核酸分子也称为染色体。 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在生物界中,从细胞结构来看,可分为两大类: 1.为真核体。真核体包括:高等动植物、原生动物、真菌,以及一些藻类。 2.为原核体。原核体包括:细菌、病毒以及蓝藻等。 两细胞系的区别如下: ①一个典型的真核细胞体积(10um)比一个原核细胞体积(1-10um)大约十几倍甚至上万倍,因此在化学组分的总量上不同,真核细胞总量远远高于原核细胞总量。 ②在真核细胞中,有一个由核膜所包围的细胞核。在核中含有由DNA、蛋白质、RNA组成的多条染色体 ③原核体的染色体具有单个的DNA或RNA分子并在不同的有机体中表现不同。 ④原核体细胞DNA的总量比真核体细胞的DNA总量少得多。但是就单个DNA分子长度与该细胞大小相比却长得多。 ⑤在遗传物质的交换与重组方面,真核生物通过雌雄配子融合形成合子并通过细胞分裂来完成遗传物质的交换与重组,而原核生物只是通过质粒介导来实现单向的遗传物质的交换。 ⑥原核细胞mRNA的合成在许多重要方面不同于真核细胞。 ⑦原核细胞mRNA常常在它的翻译刚开始之后,就开始从5’---端开始降解,即使它的合成还没有完成。 ⑧细胞分裂方式不同,在原核细胞周期中,DNA复制后,紧接着便是细胞分裂,而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可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 ⑨由于原核细胞无溶菌体,因此不能通过吞噬和胞饮作用来进行异物的消化作用,原核细胞的电子传递部位在细胞膜,而真核细胞的电子传递部位在线粒体膜。 上述差异只是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细胞水平上的差异,在分子上水平,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还具有明显的不同,如基因的序列组织、遗传物质的复制以及基因结构、表达方式、产物修饰、调控等方面均各有特点。 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起源 虽然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所有有机体,不管是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以及单细胞生物或多细胞生物,都是从原始细胞进化而来。虽然现在人类对生命进化的早期阶段还缺乏了解,但是作为生命的原始细胞,至少有两点我们可以肯定: 1)必须具有某种形式的自我复制材料(也是核酸),来保证细胞完成自我复制的整个过程。2)必须具有包被材料,使含有遗传信息的物质及原始细胞的其他成分保留在一起的范围内,以防止它们扩散到原始液质中, 另外,从遗传物质的本质(核酸)及遗传信息表达的基本路线(复制、转录、翻译)来看,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当描述两种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如何保证两者细胞的遗传一致性时,我们可以认为,尽管生核生物遗传信息阅读具有许多复杂步骤,但是两者在进化过程中遵循了相同的遗传法则。 四、生物进化的二界论与三界论

高考生物知识点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猫叫综合征,不是猫叫综合症) 1、概念 2、变异类型 (1)缺失(2)重复(3)倒位(4)易位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染色体组的概念: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文科生了解) 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图一含4组染色体(或有4个染色体组),每组3条染色体;图二含4组染色体(或有4个染色体组),每组2条染色体。 2.常见的一些关于单倍体与多倍体的问题 (1)一倍体一定是单倍体吗?单倍体一定是一倍体吗?(一倍体一定是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是一倍体。) (2)二倍体物种所形成的单倍体中,其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对,因为在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开,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3)如果是四倍体、六倍体物种形成的单倍体,其体细胞中就含有两个或三个染色体组,我们可以称它为二倍体或三倍体,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尽管其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或三个染色体组,但因为是正常的体细胞的配子所形成的物种,因此,只能称为单倍体。) ①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个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②而由配子直接发育来的,不管含有几个染色组,都只能叫单倍体。 (4)单倍体中可以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但也可以有多个染色体组,对吗? (答:对,如果本物种是二倍体,则其配子所形成的单倍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果本物种是四倍体,则其配子所形成的单倍体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染色体组。) 3.多倍体育种 ①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②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③过程: 4.单倍体育种 ①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②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养。 ③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 ④过程:

遗传物质及作用原理

遗传物质及作用原理 《重点、难点解析及知识扩展》 本单元通过生物性状遗传的概述,使同学们对性状遗传的总体有一基本认识;然后寻找遗传物质,要达到这一目标先要确定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再找到具备这些特点的物质即为遗传物质。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DNA具备遗传物质的特点,就是遗传物质。找到遗传物质后,我们就开始研究这一物质的结构层次和特点;之后为了研究遗传物质是怎样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的,需要先搞清基因、遗传信息的概念。在分析了遗传物质的作用原理之后,将整个复制、转录、翻译的过程加以总结,即为中心法则。有关《遗传物质及其作用原理》的知识,内容多,又十分抽象,不容易理解;通过以上的条理化,就容易掌握了。其中,通过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等实验结果,理解DNA是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及其特点;基因的概念;DNA的复制过程及特点是重点。 ㈠生物性状遗传概述 ㈡遗传物质的分析 ⒈遗传物质的特点 ⑴分子结构相对稳定(贮存遗传信息) ⑵通过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连续性(传递遗传信息) ⑶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控制生物性状(表达遗传信息) ⑷引起生物遗传的变异(改变遗传信息) ⒉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⑴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T 2噬菌体复制繁殖过程 分析结论 ①DNA 是连续的,子代DNA 是亲代DNA 模板的复制产物。 ②蛋白质是不连续的,子代蛋白质是在DNA 指导下重新合成的。 ⑵细菌转化的实验 肺炎双球菌的特点 R 型(无荚膜) S 型(有荚膜) 体外转化的实验过程 分析结论 ①DNA 能够引起遗传的变异 ②DNA 只有保持分子结构稳定才能行使遗传功能 ⒊ R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㈢DNA 的分子结构 ⒈结构层次 ⑴基本元素组成 C 、H 、O 、N 、P 等 ⑵基本组成物质 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⑶基本结构单位 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⑷化学结构(1级结构) 脱氧核糖核苷酸链 ⑸空间结构—双螺旋结构(2级结构)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细胞的分裂重难点检测(5)结合图像考察细胞分裂中染色体、DNA等的变化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细胞的分裂重难点检测 (5)结合图像考察细胞分裂中染色体、DNA等的变化 1.下图是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错误的叙述是() A.MN段会发生DNA含量加倍过程 B.GH段同源染色体可以发生两两配对现象 C.b阶段为减数分裂、a阶段为有丝分裂 D.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相等的 2.二倍体动物某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依次形成四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其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形成乙过程中,DNA复制前需合成rRNA和蛋白质

B.乙形成丙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粒不分裂 C.丙细胞中,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或Y染色体 D.丙形成丁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组数减半 3.如图为某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个细胞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丙和戊→丁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均为着丝点分裂 B.丙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甲只能代表精子或卵细胞 C.基因重组可发生在戊时期,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丙→戊过程中 D.处于丁和戊时期的细胞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 4.如图表示二倍体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曲线,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中DE段细胞只存在2个染色体组 B.图乙中FG段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 C.甲乙两图中的AB段产生的原因相同 D.甲乙两图中的BC段可能处于同一时期 5.将一个用3H充分标记DNA的某动物细胞,置于不含3H的环境下正常培养,该细胞经过连续分裂后得到大小相等的8个子细胞。如图为该过程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染色体变异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染色体变异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染色体变异知识点归纳 名词: 1、染色体变异: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或者染色体数目变异。 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消失)、增添(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颠倒(染色体的某一片段颠倒了180o)或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等改变。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4、染色体组:一般的,生殖细胞中形态、大小不相同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说明有几个染色体组。 5、二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如.人果,蝇,玉米.绝大部分的动物和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 6、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如:马铃薯含四个染色体组叫四倍体,普通小麦含六个染色体组叫六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6n,42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3n,21条染色体。)

7、一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 8、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9、花药离体培养法:具有不同优点的品种杂交,取F1的花药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使单倍体染色体加倍,选取符合要求的个体作种。 语句: 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染色体数目变异。 2、多倍体育种: a、成因: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在染色体已经复制后,由于外界条件的剧变,使细胞分裂停止,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当细胞有丝分裂进行到后期时破坏纺锤体,细胞就可以不经过末期而返回间期,从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b、特点: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c、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常用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的作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四倍体西瓜;用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的西瓜种子。三倍体西瓜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八倍体小黑麦。 3、单倍体育种:形成原因:由生殖细胞不经过受精作用直

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精品资源 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基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起初科学家们认为蛋白质最有可能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由20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而DNA只有4种不同的碱基。直到1944年艾弗里(O.Avery,1877—1955)等证实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人们才确认基因的物质基础是DNA,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NA复制,基因也随着复制。细胞分裂时,复制了的染色体和其上的基因传给后代,这就是生物繁衍的分子基础。 1910年,摩尔根(T.H.Morgan,1866—1945)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证明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而后,摩尔根领导的实验室还阐明了多个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的结论。但当时对基因的化学成分并不清楚。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主要来自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同事经过10年的工作,在离体的条件下完成了肺炎双球菌从无毒型(R型)向有毒型(S型)的转化。他们把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从活的S型细菌中提取出来,把每一成分分别跟活的R型细菌混合后在培养液中培养。他们发现,S型细菌的DNA成分、且只有DNA能够把某一R型细菌转化为S型,而且DNA的纯度越高,这种转化过程越有效。若使DNA分解,就不再出现转化现象。以上实验说明从一种基因型的细胞来的DNA掺入到另一不同基因型的细胞中,可引起稳定的遗传变异,DNA具有特定的遗传特性,是遗传物质。 DNA多聚核苷酸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决定了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编码通常是从DNA 的5′端到3′端(聚合酶按这个方向复制DNA)。在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命体中,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一个区段,并与它所决定的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相对应。每个DNA 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又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核苷酸对。在一条DNA分子上的基因一般是分散的,被不编码蛋白质的DNA分开。 基因的3个基本特性可以用DNA的特性加以说明。 1.基因的自我复制。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为相同的两个DNA分子,基因也随之复制。 2.基因决定性状。某一区段的核苷酸顺序互补地决定mRNA的核苷酸顺序,进而专一地决定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所以某一基因存在时,决定某种酶或其他蛋白质的合成,通过生理生化过程,出现某一性状。 3.基因的突变。DNA分子很稳定,但偶尔也会出现差错,例如某一区段内一个碱基对改变了,改变的新核苷酸顺序通过复制又能稳定地保持下去。基因也很稳定,但偶尔也会发生一个突变,出现一个与原来不同的新等位基因。该基因通过自我复制又稳定地一代一代传下去。 现已证明遗传物质除了DNA外还有RNA,如有些病毒不含DNA,只含有RNA和蛋白质。 欢下载

人教版教学素材高中生物染色体变异典型例题及解析

高中生物染色体变异典型例题及解析 1.用马铃薯的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单倍体植株,可以正常地进行减数分裂,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该花药的马铃薯是() A.三倍体 B.二倍体 C.四倍体 D.六倍体 解析: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单倍体植株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能两两配对,说明细胞中含有两组染色体,据此可推知产生花药的马铃薯的体细胞中含有四组染色体故为四倍体,所以应选C。 点评:单倍体的概念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难点,要通过识记概念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分析理解。 2.水稻的某3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3对等位基因控制。利用它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浓度适当的秋水仙素处理。经此种方法培育出的水稻植株,其表现型最多可有() A.l种 B.4种 C.8种 D.16种 解析:由于水稻为3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因此产生配子基因型为种,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物基因型亦为8种,该单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正常植株,基因型亦为8种,由于它们皆是纯合体,因此,它们的表现型亦为8种。答案:C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单倍体育种。 3.用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所得的子一代植株开化后,经适当处理,则() A.能产生正常配子,结出种子形成果实 B.结出的果实为五倍体 C.不能产生正常配子,但可形成无籽西瓜 D.结出的果实为三倍体 解析: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子一代西瓜植株是三倍体,由于其染色体组数为奇数,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配对紊乱,因而不能产生正常生殖细胞,故不能结种子。若经适当处理,如用二倍体花粉刺激其子房,可结出无籽西瓜。该果实仅由果皮构成,由于果皮细胞属于三倍体西瓜植株的体细胞,故该果实为三倍体。答案:CD 点评: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较复杂,应利用课本插图加深理解。 4.用基因型为一植株所产生的花粉粒,经分别离体培养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成为二倍体,这些幼苗长成后的自交后代() A.全部为纯合体 B.全部为杂合体 C.为纯合体 D.为纯合体

知识点8 遗传物质——DNA

知识点8 遗传物质——DNA 1.(2014·福建高考·T5)STR是DNA分子上以2~6个核苷酸为单元重复排列而成的片段,单元的重复次数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现已筛选出一系列不同位点的STR用作亲子鉴定,如7号染色体有一个STR位点以“GATA”为单元,重复7~14次;X染色体有一个STR位点以“ATAG”为单元,重复11~15次。某女性7号染色体和X染色体DNA的上述STR位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筛选出用于亲子鉴定的STR应具有不易发生变异的特点 B.为保证亲子鉴定的准确率,应选择足够数量不同位点的STR进行检测 C.有丝分裂时,图中(GATA)8和(GATA)14分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D.该女性的儿子X染色体含有图中(ATAG)13的概率是1/2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该女性的儿子X染色体”说明该女性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将X染色体传给儿子。 (2)关键知识:“STR”为DNA片段,具有稳定性和变异性;“STR”位于染色体上,随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选C。本题以STR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DNA的遗传和变异特点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作为亲子鉴定的标志,应能在前后代之间保持稳定性,所以筛选出用于亲子鉴定的STR应具有不易发生变异的特点,A 项正确;不易变异不等于不变异,为了减少由于变异等产生的误差,应选择足够数量不同位点的STR进行检测,B项正确;图中(GATA)8和(GATA)14均位于7号这对

同源染色体上,有丝分裂时二者不分离,要进入一个子细胞中去,C项错误;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即该女性的两条X染色体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去,故形成含有图中(ATAG)13X染色体的卵细胞的概率是1/2,D项正确。 2.(2014·山东高考·T5)某研究小组测定了多个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了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与其互补链、一条单链与其所在DNA 分子中碱基数目比值的关系图,下列正确的是( ) 【解题指南】(1)图示信息: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碱基比例与DNA分子、其互补链中的碱基比例关系。 (2)思维流程: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个DNA分子中A=T,C=G→计算两

高中生物染色体变异-教案

《染色体数目变异》教学设计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冯爽一、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 (2)突破方法: ①通过图片展示、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构建染色体组的概念 ②通过具体实例提出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再多举例子,使学生明确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展示多倍体水果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入染色 体数目变异。 从生活中的染色体变异 的入手,引入染色体组 的核心概念。 一、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组的概念一、染色体组的认识 画出形成该雌果蝇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的染色体组 成。 1、是否卵细胞中一定是同一颜色的染色体? 2、卵细胞中有哪几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 系? 3、你将果蝇染色体分为几组?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哪些染色体可以构成一个染色体 通过染色体的来源和 去路两个方面深入理解 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为此提出一系列有梯度 的问题,帮助学生发现 和领悟染色体组的基因 组成的特点。 理解减数分裂产生配子 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 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单倍 体二 倍体、 多倍 体的 概念 应用 组,并由两位小组代表到讲台前用染色体磁贴展示出来。 举例:将文具分组,让学生从所给的文具中取出一整套 文具。 二、判断各生物的染色体数目 三,根据资料判断哪些是二倍体,哪些是单倍体。 资料见学案 学生学会区别单倍体与多倍体的关键:个体发育的起点 是受精卵还是配子、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等。 四育种 普通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但对不良环境很敏感。 黑麦蛋白质弹性硬口感差但是穗大,抗逆性能力强。 培育八倍体小黑麦:抗逆性强、穗大、蛋白质含量高、 生长优势强。 让学生类比文具分组的 方法和理由,自主思考, 从本质上理解染色体组 的概念。 反馈练习 这样实现了学生思维上 从抽象到形象的飞跃。 学生分析资料,说出蜂 王和工蜂属于二倍体, 理解雄蜂属于单倍体。 归纳 总结 回顾聚焦本节重要概念,小结主要内容。学生说出染色 体变异的类型、染色体组的概念及二倍体、多倍体、单 倍体的概念。 进行知识梳理,培养归 纳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