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同时巧妙地运用对比突出主题的方法。

二、感受鲁迅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的情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教时。

二、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的生活情趣,写得具体、生动,是教学重点,应当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反复朗读成诵。对非重点内容,例如“美女蛇”的故事,只需略讲,至于私塾先生所念的书的内容,艰深难懂,要求学生读时分清句逗就行,不必多作解释。

三、文章词汇丰富、篇幅较长,要布置课前预习。

第一教时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文学创作,家庭背景,名言,获得的评价)

2、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朝花夕拾》为什么叫《朝花夕拾》?谁来介绍一下《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3、解题

鲁迅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了介词“从……到……”,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地方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整体把握

哪些段落是写百草园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明确:1-8段

1、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时”指什么时候?

2、“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最有趣呢?

四、品味感悟

(一)有趣的景物

1、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

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

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

泥墙根一带

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1).“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都是静物

(2).“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鸣蝉、叫天子、黄蜂写的都是动物

由此可见“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景物到动物

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从低到高“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从高到低

5、“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从动物到静物

6、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7、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讨论,交流

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气派漂亮的塑胶操场,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精彩纷呈的闭路电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单是新天地广场一带就有无限风光。(二)、

1、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冬天雪地捕鸟

2、请同学们默读第7、8两段,填写下表

时间:

条件:

方法:

收获:

经验教训:

3、下面这段话中准确描写了捕鸟的一系列动作。你能否复述一遍呢?

_____一块雪,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便_____了。

4、朗读,注意重音(准确生动的词要读重音)

(三)

第一部分除了写百草园的有趣景物,捕鸟,还写了什么?

美女蛇的故事

大家想想,写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五、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

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

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平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观察地仔细

真挚的感情

六、拓展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

七、作业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习三

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4、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5、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四、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教后记: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

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要求: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1)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2)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特别是由家庭生活转向学校生活这段往事,尤其令人怀念,这时候,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小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向往的纯真情感。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本来指晚上,这里指成年或老年,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3、解题: ①齐读文章标题,它点明了文章写哪两个地方的生活? 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②“从……到……”表明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最新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时代趣事的散文。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供大家参考! 摘要:鲁迅的文章素来不好理解,越是这样,才越是多读,读第一遍与读第二遍、第三遍感受是不尽相同的。读的越多,越能更深地进入文本,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解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下面是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些看法见解。 一、叙述的角度:儿时的“我” 成年的鲁迅回忆起儿时充满了趣味,如果以成年后的“我”为叙述角度,那乐趣便被大打折扣,总会带着成人的口吻和态度,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而叙述者选用童年的鲁迅,便一下子把读者也带进了儿时的趣园。这对于本文的主旨即童年趣味的表达是有益的,也符合作者本意,如: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 “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再见,我的蟋蟀们!再见,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些语言读来都是亲切而真实的,且充满了童趣,尤其是从儿童的角度看为何送“我”去书塾这件事,带着充满童真童趣的猜想,让人读着不觉便笑出声,而且能引发读者对于自己儿时记忆的共鸣。但文中还隐含着成年鲁迅的深邃的洞察,这便是更内涵的思想的外露。 二、结构特点:清晰明了 百草园——→三味书屋 从文章题目也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在作者的眼里乐园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作业本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作业本答案 一、课内语段阅读 (1)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2)相传叫做百草园。(3)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5)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这段文字作为文章的开头,介绍了百草园的(方位),百草园的(名称),百草园的(变迁),最重要一点概括出百草园是(乐园)。 2、文中的“似乎确凿”怎么理解?(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3分别用一两个词语概括(1)-(4)句所介绍的内容(1)位置(2)名称(3)下落(4)景物。 4.从第(5)句可以看出“我”对园子的感情(热爱)(怀念) 5这段的中心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理解练习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注意本课第二自然段的标点符号)! 一、课内语段阅读 (1)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2)相传叫做百草园。(3)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5)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这段文字作为文章的开头,介绍了百草园的(方位),百草园的(名称),百草园的(变迁),最重要一点概括出百草园是(乐园)。 2、文中的“似乎确凿”怎么理解?(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3分别用一两个词语概括(1)-(4)句所介绍的内容(1)位置(2)名称(3)下落(4)景物。 4.从第(5)句可以看出“我”对园子的感情(热爱)(怀念)(喜爱) 5这段的中心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

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三、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并写得有条理。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分析法、比较练习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二、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三、整体把握 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四、细读课文

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 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描写景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才显得作者思路清晰,描写生动。 二、 1、鲁迅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征来写的? 光滑、肥胖、直窜向、低唱、弹琴 2、作者从哪些感官上来描写百草园的“乐”? 形、色、味 视、听、味 3、“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不必说”为了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样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4、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合理地把这么多的景物写在一起的? 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 从整体到局部;整体中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中是从动物到植物。 5、描写得如此详细的目的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具体要求如下: 1、了解本单元的单元主题。 2、了解本课的作家及作品,完成《助学》“预习积累”第2(1)题。 3、通读课文,完成《助学》“预习积累”第1题。 4、大声朗读课文3—4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注意:任务完成后,将2、3两项任务交与小组长检查,组长根据完成质量打上相应的等级。) 相关课程标准: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积累常用字词。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思路,学习课文组织选材的技巧。 评价任务: 1、能在预习检测中发现预习过程中的疏漏之处。 2、再次阅读课文,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上一步阅读的基础上,试着梳理出作者写作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检测目的: 1、排查预习疏漏,落实字词及朗读的任务。 2、强化学生的预习意识,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检测方式: 1、学生独立完成《助学》“学习测评”第1、2两题,同时找两名学生在黑

板上完成。完成后,小组长组织同学互查互纠,老师给予评价并再一次强调预习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课件中展示的作家作品考查题,老师强调易错字及《朝花夕拾》这个知识点。 3、学生自主选择文章语段在课上范读。读后,师生评价交流,老师进一步强调朗读的要求。 二、再读课文,分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情境导学】 ------文中“寻宝” 此环节训练点: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及搜集、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第一步:游戏导学,激发兴趣。 具体操作:在老师的示范下,完成以“多彩童年”为主题的拍掌接龙游戏。(例如:童年小树林-------童年尿裤子--------童年偷桃子------)老师选择性的板书。板书一定量时,游戏结束。 第二步:老师顺势引导并出示导学问题。 师:孩子们,看看黑板上的板书,老师发现你们的童年就像一个大大的“百宝箱”,平凡而又多姿。其实无论是谁,不管他是贫穷还是富有,平凡还是伟大,都曾经拥有过“童年的百宝箱”,那鲁迅先生有没有?我们可以到哪里去寻找?(学生稍作思考后回答:百草园,三味书屋) 出示问题:1、作者写了儿时百草园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作者又回忆了三味书屋的哪些生活经历? (这两个问题均出自《助学》“感知探究”部分,稍作调整改动) 学习方式: 1、生自主学习,在通读课文的过程中根据问题要求分析提炼。(提醒学生尽可能的用文中的词句作答。) 2、个人完成后,组长组织组员交流补充,形成较为统一的答案。 3、小组代表展示,师生商议交流,取各组精华加以增删调改。 易出现的问题预设: 学生的概括能力偏弱,不会提炼加工,以至于答案过于零散,杂乱。 解决途径如下:

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五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 案【五篇】 导读:本文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设计理念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二、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1)范读录音;(2)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五、科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

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二、教学步骤(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七)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知识点梳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 1.课文问答 1. 文学常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集《二心 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小说集《彷徨》、《呐 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诗歌集《野草》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 字词:确凿( záo)菜畦( qí )桑葚(shèn )轻捷(jié )油蛉 (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 hú )宿儒(rú )敛(liǎn)脑髓( suǐ ) 陌生( mò)觅食( mì )竹筛(shāi )秕谷( bǐ )窦(dòu )蝉蜕(tuì )书塾(shú )渊博(yuān)倜傥(tì tǎng)人声鼎沸(dǐng)豁(huō )人迹罕至( hǎn) 3. 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答:(1)本文的写作顺序,以空间的转换位顺序,从……到……;(2)提供了本文划分段落的依据:“百草园”、“三味书屋”。 4.主题思想:本文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课内语段阅读 (1)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 这段文字作为温州的开头,介绍了百草园的(方位),百草园的(名称),百草园的(变迁),最重要的一点概括出百草园是(乐园)。 2、 文中的“似乎确凿”怎么理解?(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从“最末次的相见”来说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漠,所以用“似乎”;而追忆儿时的百草园确有一些野草,因而 用“确凿”一词。 3.从本段文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我”对百草园的感情。( “乐园”。) 4.这段的中心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葚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习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习题答案 一、按照要求阅读课文,讨论下面的问题。 本题要求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阅读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骤。首先是读题目,看看题目能给我们阅读提供哪些信息;然后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最后再整体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感情。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⑴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⑵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⑶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内容复杂,初一学生难以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理由可参见“有关资料”。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本练习旨在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题解:《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a)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b) 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

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 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 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提问: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引导: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1]有趣的动植物(2)[2]神奇的传说(3-6)[3]雪地捕鸟(7-8) 引导:你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印象?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作者笔下的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讲解及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讲解及教案设计 【课文讲解】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表示因为年代较久,记忆有些模糊;“确凿”表示客观真实的存在。)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是第一部分的总括句,下文2-8段是对这一句话的具体阐述,同时点明情感基调——乐园。交代回忆的缘由,点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随文探究1】第1段介绍了百草园的哪些内容?在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介绍了百草园的位置、变迁、景物,概括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总领百草园这一部分。 层意: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由低到高写静物。)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油蛉和蟋蟀的美妙动听的叫声,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描写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我”的好奇及无穷乐趣。)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 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描写了百草园春夏秋三季景物,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表达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教材--【积累拓展】四 1.这一段描写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 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形、声、色、味俱全。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是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的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 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 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一一历数儿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3.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 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地歌唱,麻雀在喳喳地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风昂首挺立。 【随文探究2】第2段自然景物描写的顺序是什么?试简要说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理解题(带答案)1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问题: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似乎”与“确凿”矛盾吗?为什么? [答]:不矛盾。用“似乎”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用不肯定的语气:用“确凿”是指我对儿时在百草园中的有趣生活至今记忆犹新,所以又用肯定的语气。所以不矛盾。 2、为什么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却是“我的乐园”呢? 答:因为园子里的事物丰富多彩,景色迷人,幼年的鲁迅在这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3、本文段对百草园做了初步介绍,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各句介绍的内容: 答:位置、名称、下落、景物。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16题。 不必说______的菜畦,_______的石井栏,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书叶里长吟,________的黄蜂伏在菜花上,_______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小块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3、请用//在选文上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答:1、从整体来写春夏秋百草园的乐趣。2、具体写了百草园泥墙根一带的乐趣。 4、阅读本段请写出我在百草园里的趣事? 答: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5、按课文内容在文段的空缺处填上修饰性的词语。 6、本文段中的两个“这里”,具体指代什么? [答]指代泥墙根一带。 7、文段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那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答]“单是”是本段的强调重点。 8、黄蜂“伏”在菜花上能不能改为“停”在菜花上?为什么? 答: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了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9、“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去了。”一句中的“窜”能否改为“飞”?为什么? 答:不能。“窜”字显示叫天子飞得速度很快,而且很突然。“飞”字无法表达出这种效果。 10、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答:表现出“我”好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也表现出百草园,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11、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答: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又酸又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5篇最新范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5篇最新范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范文一 鲁迅先生真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他在这区区一篇散文中,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在鲁迅描述他捕鸟的时候,运用了准确的动词,如“扫”、“支”、“撒”、“系”、“牵”、“拉”……在曾学过的《风筝》疑问中,鲁迅在 描述“我”毁坏小兄弟风筝时,也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这些动词不 仅仅能够形象生动描绘出情节中人物的动作,更能使读者有身临其 境的感觉,是文章丰富多彩。 在这篇散文中,有一段文字堪称绝佳啊:“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 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窜向云霄里去了。可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文字,用一组连词写出了百草园中十多种景物,既有动态的也 有静态的,抓住形态和色彩写景物;经过声音、动作和形态写动物, 栩栩如生,给人以奇幻的如至仙境的感觉。之后作者又用“我不明 白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十分自然的承接了文 章的两大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即贴合条理而又不显生硬, 这样的过渡无人能比啊! 在鲁迅到三味书屋后,往日的欢乐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学习的枯燥,而鲁迅却竭力从中寻找乐趣,如寻蝉蜕、苍蝇喂蚂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童心童趣。我多么羡慕鲁迅啊,此刻 的学生哪里还有这份玩的心绕口的英语,深奥的数学,难懂的文言,复杂的历史……虽然这么多的任务都要做,但还是应当像作者那样,偷点闲,适当放松一下,仅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时代的回忆中“上点色”。

好好体会一下这篇文章吧!青年人会引起共鸣,中年人会勾起回忆。这大概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妙处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范文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故乡》里其中一篇散文。此篇散文写于1953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正值暑假,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先生回忆起少年往事。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 主要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在记叙百草园的趣味生活过程中,还插 叙了美女蛇的故事,用于映衬百草园那些讲神话般的色彩。鲁迅先 生经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他自我儿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也经过对旧 有私垫教育,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做出了批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描绘景物由远及近、由高到低、自静而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内的景色写得清晰,生动,富有 感情的色彩,不由得让人对百草园心声向往之情。 我读着读着,好像被带进了散文里面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范文三 品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着从文章中散发出来的天真烂漫的气息,享受着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活泼可爱 的青春年华,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幅幅引人入胜,趣味的画面。 “油蛉在那里低唱,蟋蟀们在那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读着这些充满趣味的文字,我的心仿佛已飞到了百草 园里,与那些昆虫们来个亲密接触。读着文章中的文字,我仿佛看 到了年少的鲁迅与昆虫为伴,采着野花野果,舒适地躺在草地上, 享受着和煦的阳光。冬天里,他在雪地里自由地玩耍着,支好竹筛,悠闲地捉捕鸟儿,可是总因为性急,捕不到许多鸟儿。他还喜欢听 长妈妈讲故事,看《山海经》,所以而害怕赤练蛇,不敢到长的草 里去,害怕遇到美女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教案重点景物描写、情感和主题 教案难点 情感、主题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教案课时: 3课时 教案设想 一、安排两教时。 二、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的生活情趣,写得具体、生动,是教案重点,应当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反复朗读成诵。对非重点内容,例如“美女蛇”的故事,只需略讲,至于私塾先生所念的书的内容,艰深难懂,要求学生读时分清句逗就行,不必多作解释。 三、文章词汇丰富、篇幅较长,要布置课前预习。词语教案可以分散在两教时内完成。 四、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一项体育活动,课后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第一课时 教案要点 一、简介作者和《朝花夕拾》。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小节)并掌握这部分课文中的词语。 教案内容和步骤 一、预习指导 (一)扫清语言障碍 (二)查阅资料 查阅有关《朝花夕拾》和鲁迅的资料,课上向同学介绍 (三)阅读课文,参考课后练习 二、导人 投影鲁迅图片,解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作家作品简介。 ①鲁迅简介 (1881~1936) :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散文和《〈朝花夕拾〉小引》《后记》,其中前文篇是鲁迅在北京期间写的,后五篇是在厦大期间写的。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二、检查预习,给小黑板上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 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 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 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 三、学习新课。 1.启发学生分段。这篇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生活的两个片断,即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生活,文章可以自然地分成两部分,怎样分?回答,归纳:第一部分(第1—9节)写“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第10—24节)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的读书生活。 2.集体朗读课文第1节。 提问: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 回答:文章一开始就扣住题意,介绍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以及现在的归属。 提问:怎样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一句。 回答:“似乎”、“确凿”两个词用在一起,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精确地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怀恋的深情。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因此用“确凿”,但这个百草园只是童年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也许还不那么确实,因此,“确凿”前面又用了“似乎”。“只有一些野草”尽管可能有不确凿的地方,那是“我的乐园”倒是确凿的,“但……却……”表示语气的急转。 第1节是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百草园是“我”童年时代的乐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 一.课文问答 1.文学常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诗歌集《野草》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字词:确凿(záo)菜畦(qí)桑葚(shèn )轻捷(jié)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 hú)宿儒(rú)敛(liǎn)脑髓(su ǐ) 陌生(m?)觅食(mì)竹筛(shāi )秕谷(bǐ)窦(d?u )蝉蜕(tuì)书塾(shú)渊博(yuān)倜傥(tìtǎng)人声鼎沸(dǐng)豁(huō)人迹罕至(hǎn) 3.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答:(1)本文的写作顺序,以空间的转换位顺序,从……到……;(2)提供了本文划分段落的依据:“百草园”、“三味书屋”。 4.主题思想:本文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这段文字作为温州的开头,介绍了百草园的(方位),百草园的(名称),百草园的(变迁),最重要的一点概括出百草园是(乐园)。 2、文中的“似乎确凿”怎么理解?(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从“最末次的相见”来说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漠,所以用“似乎”;而追忆儿时的百草园确有一些野草,因而用“确凿”一词。 3.从本段文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我”对百草园的感情。(“乐园”。) 4.这段的中心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二)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 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又酸又甜 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表现出“我”好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定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编者:李敏审阅: 教案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把握作品主题。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联系自我实际,思考自己如何走好成长途中的每一步。 教案重点: 1.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案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内容的理解困难; 教案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拓展延伸、作业练习) 教案时间: 二课时 教案内容及教案步骤: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轻捷(jié) 油蛉(líng) 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wò) 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 陌生(mò) 鉴赏(jiàn) 人迹罕至(hǎn) 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 传授(shòu)书塾(shú) 2、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解题:《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 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想一想, 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明确: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 生活的地点范围。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 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理清结构: 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 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 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 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 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口语表达:形式:一个的童年(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形容词,并阐明理由) 4、思考与交流: ⑴、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时”指什么时候?(在百草园学习的时候) ⑵、“乐园”乐在何处呢? 明确:A、有趣的景物;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四、作业布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