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12岁孩子心理发育过程

0-12岁孩子心理发育过程

0-12岁孩子心理发育过程
0-12岁孩子心理发育过程

0-12岁孩子心理发育过程

首先,我想带领读者纵览一下儿童在0~12岁之间的心理发育过程。孩子生命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都集中在这个阶段,这些重要时刻也将在本书中一一展开。

早在孩子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在和爸爸、妈妈正式见面之前,孩子已经存在于他们的脑海里了。那时,他既待在妈妈的肚子里,也待在爸爸、妈妈的想象里。他们渴望着他,期待他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日子。

出生:孩子有一个小小的、热乎乎的身体,有自己的名字,还有一条看不见的纽带把他和爸爸、妈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条看不见的纽带源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互动。这是在一天天的交流中积累起来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润物细无声”,从很多细节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父母说话的声音、身上的气味、哼唱的催眠曲、被他们背着抱着的感觉等等。妈妈温暖宽广的怀抱,是孩子生命之初的港湾。

而另一方面,孩子拥有的健康体魄、每一次从梦中醒来的模样、和周围大人的种种互动,甚至他的眼泪,都被父母看作上天赐予的珍贵礼物。父母在孩子身上投注了深沉的爱、热情和全部的关注。

一旦孩子和父母建立了初步的情感联系,他就开始步入了人生的轨道,一刻不停地成长起来。这期间偶尔出现暂时的倒退现象,请不要担心,这是正常的。

在全书的正文开始以前,我先带大家认识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理念。如果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过得好不好,可以用“健康三部曲”的方法来验证。这个三部曲由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三个重要内容构成,父母只要问自己三个问题就知道了:孩子吃得香吗?睡得好吗?心情好不好?(是不是自然地表露情绪)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就可以认为孩子在健康成长。也许他的生活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小危机、小问题,但这些小麻烦就像长长旅途里的匆匆过客,很快就会过去,不必太过介意。了解了孩子即将跨越的各个重要关卡,这些问题就都容易解决。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孩子心理发育过程中的各个关键时期。

6周:孩子有意识地露出第一个笑容,表示他正在和外界进行互动。

8个月: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妈妈身上的一部分。

9个月:孩子第一次做恶梦,这是孩子认识到与母亲是彼此分离的个体的证明。这种分离对孩子具有象征意义,表明孩子认识到必须依附于父母而存在。由于缺乏独立性,意识到无力保护自己,孩子感觉很受伤,因此引发夜里的恶梦。

18个月~三四岁:孩子进入全面反抗的叛逆期。他否决父母的所有提议,反抗父母的所有命令,什么都想说“不”。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不”其实是孩子在尝试表达自己的心愿,以及对父母关注的渴求。他说“不”的时候,其实是想说:

“这是你的想法,不是我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我和你是平等的。”这同样是一种证明自身独立性的方式,通过说“不”来表示自身的独立完整,从精神层面上将自己和父母区分开来。

两岁:大约两岁的时候,孩子开始出现不肯入睡的问题。孩子开始害怕一个人睡,害怕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黑夜里,不肯离开父母。他可能在害怕什么东西,但又无法确切地说出来,因为引起他害怕的本来就是模糊的想法。有的孩子在这个年纪时就能记得做过的恶梦。随着孩子的逐步发育,不肯一个人睡的问题也逐渐明显。

孩子尽管在白天表现得唯我独尊,对所有事情都说“不”,可一旦夜幕降临,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感到无力又脆弱。记忆里恶梦中的紧张,以及离开父母后内心滋生的危机感同时向他袭来,不知不觉中他感到害怕,于是陷入做恶梦的循环。可第二天早上醒来,强横的个性再次抬头,又开始对所有事情说“不”,叛逆程度进一步加强。

2~4岁:此时,孩子要完成心理发育过程中的第一项任务:自我独立,即构筑自我,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独立个体的各个部分由很多东西聚集形成。因此,孩子要学着认识构筑自我世界的所有东西:爸爸、妈妈、居住的房子、小伙伴、幼儿园老师、同学、玩具,

他经历的欢乐、痛苦、嫉妒、害怕等情绪,一切让他感到和自己有联系的东西,一切他自身包含的东西。打个比方,这项构筑自我的“心理工程”,就像拼图游戏一样,要在一

个规定的范围内,把分散的各个部分拼成一个严实的整体。这个心理工程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很重要,如果这一步“拼图”不能很好地完成,那他以后的独立人格会有碎片化的风险。下面举三个简单却有特点的案例,来说明上文提到的这个重要阶段是如何实现的。

●碎掉的饼干:孩子2~4岁的时候,要是别人给他一块碎成两半的饼干,孩子很可能会拒绝接受,因为饼干不是完整的一块,会让孩子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而他此时正在和碎片化抗争呢,忙着要把自己塑造成独立统一的个体。

●很多孩子,主要是女孩子,喜欢把各种形状的纸片或卡通画上的图案剪下再拼贴起来。这种拼贴游戏由心理需求驱动,是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将散落在各处的碎片搜集起来,不正是孩子构筑自我、塑造个性的过程吗?

●在构筑自我意识的阶段,孩子显得格外小气,不肯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不管别人借的是什么,在孩子眼里,都仿佛是要从他的资产中挖去一块。或者说,将他内心的拼图拿走一块,而这会毁了这个拼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自私鬼”,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

4岁:再次遇到问题,这时遇到的问题比在两岁时遇到的问题复杂。因为孩子到了4岁时,智商有了发展,睡觉前的恐惧感更加强烈了。他会想象出变成人形的妖怪,会担心有野兽闯入房间。盘旋在孩子脑海中的可能是幽灵、怪兽、食人魔、巫婆、野狼或鳄鱼。可在白天,孩子又缠着父母讲故事,想听到关于妖魔鬼怪的传说,这是因为父母在身边,

他感觉很安全。

但到了晚上,这些可怕的鬼怪在脑海中卷土重来,此时没有父母陪伴,要八个多小时后才能再次得到父母的庇护,于是他们孤零零地待在黑夜里,一动不动,看上去又脆弱又无力。在苦苦忍受许久之后,孩子终于认清了现实:自己还只是个小孩,是个小不点儿,如果妖怪来袭,他根本无力抵挡。

这个年纪的孩子学会了画画。他会先画一个封口的圆,再在圆里面涂上两个大黑点代表眼睛,再画上一条弯曲的线代表嘴巴。就这样,一幅人脸“大作”诞生了。随着孩子对绘画的痴迷,他画出来的画像越来越接近现实中的人的样子,也越来越具体。慢慢地,一幅完整的小人画完成了。孩子接着画出人的身体,然后是自己的全身相,再是别人的画像,再后来是他自己处在社会中的画像。通过画图,孩子从自然人过渡成一个社会人。

4~7岁:孩子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此时教导孩子的有父母、老师,乃至社会上的其他人,比如同学、邻居、祖父母、小商贩、节目主持人等等,孩子逐渐学会社会规则。大约从6岁起,孩子进入小学接受正式教育,迈入了人生的新阶段。对孩子而言,这是一个特别复杂的时刻。他感到周围的所有人——父母、哥哥、姐姐、祖父母等,每个人都再三叮嘱他要学会融入集体生活,其他压力也突然纷至沓来。

他开始了学习生涯,而这会持续很久!孩子开始焦躁不安,有的小孩会因害怕输掉挑战而畏惧退缩。很自然地,他

们退回到“婴儿”的小巢,躲到曾经习惯的父母营造的安全范围里。重新回到小婴儿的状态,这会让他们安心一些。有的孩子重新拾起吸大拇指的旧习,有的又开始做恶梦,有的会脸部抽搐,有的则在梦里拼命逃跑、躲避……所有这一切都是自然反应,没什么大不了。倒退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必经之道,是必然会发生的。

6~8岁:孩子在这个阶段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倍增,包括精神世界的构建和其他各个方面。举个例子来说,男孩会想象中世纪的城堡、对抗敌人的超级武器、喷气式飞机、屠龙的宝剑、恐龙占领地球等等;女孩则沉醉于娃娃、森林里长得和人一样的精灵和神仙,还有纸质工艺品、卡通画、珍珠,或其他任何天然材料或经过精加工的材料。她们给娃娃穿上时髦的衣服,给它设计发型,显示出她们的心灵手巧和审美品位。

在孩子精神世界的发展过程里,想象力从这个时期开始突增,到8岁趋于稳定。

8岁:一场革命悄悄地进行。忽如一夜春风来,一连串的火花被缓缓引燃。孩子慢慢脱离想象世界,一点一点地步入现实生活。孩子仿佛一夜之间开窍,突然变得懂事了。他在生活中不断妥协、踉跄前行,前行方向也一次次地修正。因为孩子的个性不同,有的孩子将拥有充满欢笑的未来,有的则将经历痛苦的历程。

爸爸、妈妈应该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面对这个复杂时期,否则孩子会有“偏离正轨”的危险。但正如我一再强调

的那样,一切都是可以弥补的。

8~12岁:孩子正式成为青少年之前,还有好几年的时间用来调整自己,给自己定位,以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孩子在这个年纪学会了懂礼貌,因为这时正是温顺听话的年纪,特别讨人喜欢。他们不遗余力地想让父母开心,在家里愿意配合父母,在学校一心争做优秀学生。

但孩子无法事事如愿,不知不觉间就会受到心理压力的煎熬。这种焦虑看不见,却是真实存在的:他们马上会成长为少年,然后变成真正的大人,和大人一样强壮、一样聪明、一样表现优异。但与此同时,他们害怕挫折,害怕让父母讨厌,害怕失去他们的宠爱。他们希望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当受到大孩子的挑衅时,他们希望能捍卫自己的尊严。他们甚至害怕自己有恐惧心。他们给自己施加了这些压力,对自己严格要求。

必须承认,整个社会也在推波助澜,让孩子在不知不觉间变得压抑。这些压力干扰了孩子的思维,转移了孩子的一部分精力。无论在家里、学校、运动场上,还是在上下学的途中,孩子的注意力都不如以前集中了。另一种注意力的转移发生在孩子上床睡觉前,孩子不肯一个人睡,而这会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

前面还有那么多考验和困难等着孩子,因此我们在此守候,邀请爸爸、妈妈一起来探寻孩子的心理迷宫,更好地理解孩子,帮助孩子跨过这些坎。

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孩子的世界吧!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 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 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 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 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 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 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 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 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 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 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 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 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 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 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7岁儿童心理及行为特征

7岁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及解决方法 1.7岁儿童已经由动转为静,对于周围的情感有了很灵敏的反应。所以在机器人课上他们会很安静,但对一点点声音和老师的评价都会很敏感,老师应该对他们遵守纪律的表现给予肯定,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措词。 2.7岁儿童比较不像以前那般处处需要别人的照顾,虽然不是完全可以靠自己,但是比较不会麻烦人,而且也慢慢懂得自己去处理身边的事情。当他们独自完成某件事的时候教师对他们的能力要给予肯定,对愿意独立自主完成任务的孩子给予奖励。 3.7岁儿童内心希望得到大人的赞赏,所以此时期的儿童也特别喜欢讨人欢心。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教师要对他们积极的表现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的关心是7岁孩子表现积极主动的最大动力! 4.他们的感受性较强,慢慢懂得尊重父母、老师等大人的权威,如果碰到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认为老师说的话就是代表了绝对,这也就是为什么7岁儿通常开口闭口都会说:“这是老师说的!”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得体,不能信口雌黄,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 5.对于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会较少出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想去惹麻烦,反而会以逃避的方式来应对。这代表他们懂得以善意的态度来达到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他们无论对方是善意或恶意,都会因怕受伤便自然而然地采取逃避的态度。教师鼓励孩子以非暴力的形式解决问题,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给孩子安全感,引导他们勇敢的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6.7岁儿童较喜欢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无论是在运动、工作或是读书的时候,都会以较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事情,他们常常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此时大人如果打扰或反对他们正在做的事,即使是很文静乖巧的7岁小孩,也会产生强烈的抵抗反应。他们将渐渐会有自己的主张。大人的行为有时会压抑了他们的想法。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对他们的主张表示支持和鼓励会赢得孩子的好感,当他们沉浸于某件事时不要呵斥。想要他们停下手中的事首先应试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再告诉他们现在的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反而效果会好得多。 7.孩子的主张是不应该压抑的,因为这让他们慢慢学会独立,应该听听他们的观念与想法,如此更能教导他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作为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孩子,多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也养成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好习惯。 8.7岁儿童慢慢会有自己的个性,大人的指导也需要更加细心的观察与应对。教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要有不同策略,对自尊心强的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对性格内向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对性格外向的孩子要奖罚分明。 9.7岁儿童升入小学,小学老师与幼儿园老师的管理方法完全不同,体现在对纪律的严格要求、对时间的严格控制和对老师的绝对服从,如果在3——6岁时没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 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潜伏期,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生殖期,12岁以后,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帮助自己走路,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所有这些发展都使得3岁左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独立地吃饭、拿取东西,也可以对事情作出基本的判断了。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如果渴了,能够自己到冰箱里寻找喝的东西,饿了,会从家里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 总而言之,3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如果他们想要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 3岁小孩也比过去更可爱,因为他们总是说出一些令大人喷饭的话,干出一些让大人惊奇的事情。一个小女孩,谁也没教她,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往嘴上涂口红;一个小男孩,会拿起爸爸的电动剔须刀,在脸上乱比划。当看见妈妈为什么事情伤心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抱住妈妈,想安慰她。 3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3岁这个关键时期过去之后,孩子的心理发展并没有马上平静下来,您会发现,他们身上又接连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他们的语言发展很快,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8~9岁的孩子相比,他们还显得非常幼稚,幼稚得不讲道理;他们有时很任性,不听话,想自己做事,但有时又非常依赖大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家长的心态,是孩子成长的“晴雨表”(1)

家长的心态,是孩子成长的“晴雨表” 11月9日,中国著名幼儿教育家、新中国学前教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卢乐山先生逝世。这位享誉学界、业界的百岁老人,一生成就卓越,却长期保持谦逊,让后人尤其追忆。先生的教育思想,更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先生生前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家长的心态,是孩子成长的“晴雨表”。家长该如何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今夜,让我们一起听听先生怎么说。 学会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有的家长急于要求自己能做称职的父母,当“好爸爸”“好妈妈”,但又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会出现失误或错误,因而顾虑重重,惶恐不安,感到困惑,不敢大胆承担责任。这种紧张焦虑的心态无形中会传染给孩子,影响他们的个性。也有的家长看到别人教子有方,取得好的效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产生不必要的自卑感。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做父母的也都是普通人,有长处也有短处。在教育子女上出现缺点和错误也是正常的。假如对自己要求过高,又力不从心,只会使自己感到愧对孩子,增加心理上的压力。不但影响自己的积极性,反而疏远了孩子,失去了天伦之乐。 如果父母处处为孩子做得尽善尽美,反而阻碍了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应当给孩子留些机会发挥作用,让他们去显身手。这样会使他们感到自尊,提高自己的积极性。 对孩子保持适当的期望值 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可以起到暗示作用。适当的期望是必要的,对孩子的推动力很大。如果期望是建立在孩子原有的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将会使他们有信心,积极努力去完成应做的事。假如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则会给孩子过大的压力,使他们失去信心,或因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感到自卑或自暴自弃。 在当前竞争环境中,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支配下,父母对子女抱有各种期望是很正常的,但要切合实际。 有些家长还没有深入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就提出自己的主观要求,例如对很小的孩子就进行强化训练。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高人一等,甚至能成为天才、神童。于是,过早要求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特长班、课外补习班……希望他的成绩“最”优秀,能进“最”好的学校,将来有“最”好的职业,得到“最”好的待遇,并有“最”好的享受。 也有些家长过分依靠书本和专家的见解,只相信权威。凡是书上说的、专家讲的都坚信不疑,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达标”。遇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达不到“标准”,便产生不安情绪。 其实,专家或书本上的意见经常是代表一般的情况。而每个儿童性格特点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发展的进度、速度不同,兴趣爱好也各有差异。外部的要求必须与心灵成长的内在需要相适应,家长应站在子女的立场上,以科学的态度,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的状态和年龄阶段,实事求是地提出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既不盲目攀比,也不盲目照搬专家和书本上的观点。 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孩子心理需要有哪些

孩子心理需要有哪些 *导读:孩子心理需要有哪些?作为父母,我们都期望孩子可以健康地成长。所以今天为您介绍孩子心理需要有哪些。下面为您介绍。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哦。 *一、孩子心理有四大需要 我给他吃得好,买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经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点委屈,这些难道不够吗?面对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问题,一些家长显得迷惑。专家认为,这些家长的看法不完全正确,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要。 *1、需要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

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2、需要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可能会使其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需要规则 规则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4、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形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莫秀芬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还需要鼓励和责任。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她说,认同的楷模和尊重对儿童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父母还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尊重孩子就是让孩子和大人平等做决策,这可以使孩子了解到每一个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二、避开家庭教育中的四大不当方法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极大,教育得当能促进孩子成长、成才;教育不当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影响孩子的前途。在家庭教育

8岁孩子的心理特征

8岁孩子的心理特征 2009-09-26 11:51 七、八岁的男孩子正处于很淘气的年龄,所谓“七岁八岁讨狗嫌”,随着孩子的长大,会逐渐有所改变。您不必太着急,当然教育是必要的。 人们都喜欢听肯定和表扬的话,在这种心态下,容易激起改造自己的积极性。孩子同样是这样,而且比成年人更见成效。经常在被批评的状态中生活的人,心态肯定是消极和抗拒的。您的孩子听到的批评多于表扬,而且常被告状。老师可能对他的态度也不会很好,自然就会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而消极抗拒,所以就爱搞些小捣乱的行为,以便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并得到大家的注意。 改造坏习惯,必须使孩子自身得到动力才行,靠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或压制是不会长期见效的。一般应该找到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可以是孩子的某项技能或长处被大家认可而得到表扬,孩子从而建立了信心,有了改造自己的动力。或是改造坏习惯初见效,得到肯定和鼓励而建立信心,进而更加努力地去进步。 从您的描述中,知道孩子有两种毛病:爱打人,注意力不集中。 建议您先从改造注意力着手,当他上课的表现有所进步时,相应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当然也会得到家长的表扬),孩子便会增强自信和听课的兴趣。在这种前提下,再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连上课听讲都能够有这么大的进步,就不信你改不了爱招惹人的毛病。”来激励他,在自律心理被激发出来后,孩子才容易改掉比较顽固的毛病。 孩子和您如果每天能有半小时左右时间的话,我介绍您一些方法,您不妨试试,会对他的注意力提高有所帮助。 孩子上课注意力能否集中,决定于他的听知觉和视知觉效果是否好。 听知觉包括:听见—听全—听懂—理解—记住。 视知觉包括:看见—看全—看懂—理解—记住。 开始时,先做“静心”的活动。方法如下: 您先给孩子用一个一次性杯子,在里面放2——3厘米厚的大米,之后,用宽胶带把杯口封住。 让孩子坐好,把杯子顶在头上。闭上眼睛,您开始记时。时间开始可用5分钟,逐日延长,最长10分钟够了。 此时,让孩子把呼吸逐渐减慢,慢慢吸气,再慢慢呼气,而且要数自己在这段时间内呼吸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成长的过程

大家好!我今天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看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表现。 昨天上午梦妈跟我们分享了《学记》的必要性,要求我们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终身的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上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学记》里面讲要做到“离经辨志”、“时观而弗语”,“道而弗牵”,我们家长一听这个就觉得很抽象。 下面我就以婴幼儿的敏感期为例,说明敏感期的特点,和对孩子以后的影响。 所谓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在成长阶段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事物专心、而拒绝接受其它特征的事物。 在敏感期内,儿童会没有理由地对某种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会不厌其烦地重复这项行为,直到哪一天有了新的兴趣点出现。 当另外一个新的兴趣点出现的时候,那就是孩子的智力发育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儿童在这段时间内所表现出的内在活力与快乐,是根源于儿童大脑的发育,这个阶段他有强烈与外在世界接触的要求。 就是因为在0--6岁之间,孩子的大脑要完成成人大脑的60%,脑细胞的活络程度使得儿童对环境有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迫使他们对环境接触。 这个阶段出现的各种喜爱都不是思考的结果,也不是教育的结果,更不是情绪的结果,而是孩子大脑不断发育的先天机制所决定的。

以0----2岁半的孩子为例,我们当妈妈的会发现孩子有一个阶段拿到什么都爱往嘴里面放,用嘴认识事物。 1岁以内的家长对此应该是很有体会,孩子喜欢吃手、咬各种东西,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动作是幼儿期的正常反应,就不要大惊小怪的。 如果这个时期没有满足,就会有过度代偿现象,恐怕还有很多4、5岁甚至成人也有吃手的习惯呢! 当然在孩子尝试吃手过一段时间以后,就要进行适当的阻止。 我家儿子就是这样,我看见儿子吃手比较老实,我就可以专心做家务和其他的事情了,没有进行适当的阻止。 结果吃手成了习惯,一直吃到4岁才采用了极端的手段给制止了。 所以这个度的把握还是要家长来来仔细观察来把握的。 我们是不是看见有的中学生还在啃指甲。其实这个也是小时候没有这个尝试过程的代偿。 当孩子在8、9个月的时候,就有了爬的动作,那个时候他通常是有目的性的爬,比如去拿某一个物体,这个时候看护人就要“时观而弗语”,不要进行阻止,相反地可以进行适当的鼓励。 因为对于孩子来讲,他爬的动作是脑神经和四肢的肌肉都达到锻炼的过程,我们仔细观察看到孩子爬的过程并不是很轻松。 所以让他自己爬着去抓取他感兴趣的东西就是对孩子耐力和意志 品质的锻炼一种方式了。 如果这些都是让他自己来完成,有助于培养他克服困难的能力。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A(答案)

《幼儿心理发展理论》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低级心理机能:指感知、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动作思维等。 2、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新行为。 3、机能不对称原则:对于人类而言,从一个角度面对世界可能更为有效,因而导致一只手、一只眼、一条腿笔另一只手、另一只眼、另一条腿占优势的结果。 4、可知度: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的是知觉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停滞:在里必多的发展过程中,由一部分心理机能由于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再继续发展到下一阶段。 1、依恋:幼儿与养育者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2、同化:指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 3、退化:发展到下一阶段的里必多又回到先前的阶段。 4、本我:原始的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5、行为模式:神经运动系统对特定情景的特定反应。 1、个体成熟的原则: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幼儿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2、顺化: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3、自我中心:幼儿以自己的观点来看到问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4、发展: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替代强化是谁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班杜拉) 2、弗洛依德认为本我实行什么原则?(快乐原则) 3、操作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斯金纳) 4、霍妮认为当幼儿的人际关系出现困扰后,就会出现什么?(基本焦虑) 5、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什么?(成熟) 6、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越少) 7、霍妮认为,造成女性心理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文化) 8、班杜拉的理论注意到认知的作用,其实质属于那一流派?(行为主义) 9、斯金纳认为,机体的行为更多的是属于哪一类?(操作行为) 10、皮亚杰把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称为什么?(适应) 1、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人的一种什么过程?(主动过程) 2、埃里克森认为3-6岁幼儿开始以什么来替代以前的自我中心?(同一性) 3、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 4、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越少) 5、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内隐行为) 6、斯金纳认为改变行为的关键是:(改变强化) 7、习性学的依恋理论是谁创立的?(鲍尔毕) 8、斯金纳认为,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对反应的概率都能:(增强) 9、托马斯认为,难以照看型气质的幼儿人数较少,大约占:(10%) 10、班杜拉认为,人、环境是与哪一因素相互作用的?(交往)

6-12岁儿童的身心特点教育

6-12岁儿童的身心特点及教育 入学学习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在这以前,成人叫他们“小朋友”,游戏是他们最主要的活动;而从此之后,成人称他们为“学生”了,学习成为他们义不容辞的头等大事。在教师的指导和集体的帮助下,严格遵守着一定的纪律制度,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随着新的生活环境的到来,儿童的身心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家庭教育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怎样帮助儿童学习?作业时间越长效率就越高吗?孩子有了过失怎么办?如何培养子女的道德观……?今天我们就这些问题和大家谈谈。 一、生理特点及教育 小学生的生理发展处在两个高峰之间,是一个相对的平稳、均衡时期。学校保健室设有儿童健康记录卡,对学生的视力、身高体重、心跳、血压、胸围等项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家长可以从期终的成绩报告单上了解到。我们这里着重讲四个问题。 1.视力: 眼睛这扇窗户,既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又接受外部信息。保护视力的重要性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在家庭中一些细小的环节上常常不够注意。 (1)关于照明度问题。据调查,很多家庭由于孩子做作业的桌子采光不好或电灯瓦数过小,使桌面照明度达不到要求,造成了“省下电费买眼镜”的结果。一般来说,白天应最好让光线从左边射入,黄昏时不要让孩子做作业,夜间要注意电灯的瓦数及电灯距离桌面的

远近。一般说来,日光灯:8瓦,50厘米;8.15瓦,75厘米;20瓦,100厘米;30瓦,120厘米;40瓦,150厘米;白炽灯:15瓦,30厘米;25瓦,50厘米;40瓦,75厘米;60瓦,100厘米。 (2)关于看电视问题。家长还要注意孩子在看电视时的视力卫生。看电视的持续时间不应超过1.5小时。还要根据早晚光线,天气阴晴等情况,开上一盏小灯,以增强背景照明。否则影象的抖动,过大的亮度都易造成近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有人做过实验,让学生看新闻纪录片,少的看一小时,多的看四小时,然后测定他们的疲劳程度,发现后者中枢神经兴奋状态恢复缓慢,表现在不容易转移到新的活动中去。 2.骨骼肌肉: 骨骼的硬化是逐渐完成的。一般要到身体发育完全成熟时,骨胳硬化才完成。所以看到老人跌倒后容易断骨(完全彻底钙化),而小学生的骨骼比较柔软,未完全钙化(有机成分多,无机成分如钙质较少)。因此小学生骨骼的特点是硬度小、韧性大,不易骨折,但易变形。 在学校里,老师比较注意学生坐、立、走的姿式,但在有些家庭中常常被忽略。例如桌椅的比例高度不合适,让孩子长时间地伏案作业,这就很容易造成儿童驼背。还有到了小学高年级,女孩子随着性机能的成熟,带来了体型上的变化,因为害羞,就喜欢背弓着走路或站立。男孩子觉得自己有点象男子汉了。站立或行走的时候就有点“甩相”。这些如果不及时纠正,也会影响到儿童正常的骨骼发育。现在

孩子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孩子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桓仁县实验小学沈维 如今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却往往容易忽视。其实,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不仅要孩子打好学习基础,更应当注重培养良好的品质。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北京市抽样调查的两千多名学生中,具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占了13.16%;南京市和杭州市的调查中也有15.7%和13.76%的学生在性格方面出现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而上海的调查更表明已有高达27%的学生具有精神偏异问题。而且,专家还指出,随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那么,在孩子们中比较常见的都有哪些心理问题呢? 一、消极悲观 小强原来是一个调皮活泼可爱的男孩,虽然他的成绩不怎么样,但他并不因此感到自卑,反而整天都是开开心心的,好像没有什么事情能够令他烦恼。但是,自从前年一直在外地工作的父亲背着母亲爱上别人之后,小强的性格就开始发生的变化。过去小强一直觉得自己的父亲是最棒的,可没想到他居然会做出这种抛妻弃子的事情,望着整天以泪洗面的母亲,小强开始怀疑大人、怀疑一切。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喜欢与同学们打打闹闹,而是经常一个人孤独地躲在一边,表现得十分消极和抑郁。一次,他甚至在同学面前流露出了对人生悲观的态度,他说:“做人就是这样,骗来骗去的,活着真没意思,不如死

了算了。” 专家点评:近年来学生自杀的新闻常有所听闻,其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孩子的早期心理健康教育。平时,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情绪应当予以足够的关注,注意结合平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疏导教育,帮助他们学会从生活的不同方面看待问题。特别是当家庭出现矛盾的时候,很容易诱发孩子的心理问题,此时尤其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不良刺激。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忧郁自闭的倾向,应认真分析孩子情绪不佳的原因,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摆脱心理阴影。同时,还应当开展必要的自杀预防教育,教会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心理咨询热线,获得专业的危机干预。 二、焦虑不安 萍萍在小学里是一位成绩拔尖的学生,她读书非常自觉和用心,每天一回家,就打开书包做作业,从来都不用父母监督,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她的成绩始终处在全年级的前茅。去年她考上了一年重点中学,在这所中学里,汇聚了来自不少重点小学的尖子生,萍萍的成绩在班上一下子排到了中下游。为此,好强的萍萍更加发奋用功了,可在几次摸底测试中,萍萍的排名始终未能有太大的突破,于是,她陷入了一种焦虑的状态,常常担心自己会被同学嘲笑。随着这种焦虑心态,常常担心自己会成为老师眼中的“差等生”,担心自己有一天会跟不上课程,担心自己会被同学嘲笑。随着这种焦虑心态的

7-12岁儿童心理特征

7-12岁儿童心理特征 ?身体发展中动静逐渐平衡。耐力不稳固,有一定的同情心 ?早期十分喜欢讨好老师,获得称许开始会隐瞒自己的情感 ?早期喜欢合作的,后期喜欢竟争体力的持久力与难度提高 ?后期的男孩比女孩高富有很强创作力及想象力 ?有很好的记忆力,阅读力也较强开始学会推理 ?容易交友与忠于朋友 ?虽有时会吵架,人际关系依然很好 (1)习惯成自然 若不要求过高,7岁儿童通常可以自己处理身边的事情;然而,多数的大人往往因求好心切以致会有许多的问题发生。 吃饭——如果是男孩子,家长常会注意他吃相不能太贪或囫囵吞枣;如是女孩子的话,又会担心她吃得太少或挑食。事实上,7岁儿对于他所讨厌的食物有时也会试着吃吃看,所以在此时期,若有营养上的障碍发生,大多数是因为大人紧张过度所引起的。在餐桌上,多半还会有礼貌,但若有什么特别的事一发生,他马上就站起来跑跑跳跳的,这是最令人看不惯的事了。尤其当我们说:"吃饭喽!"的时候,他仍然继续做他的事,这时与其大声喊他,不如到他身边以引起他的注意,然后小声地告诉他该吃饭了,反而较有效果。 因为,通常他们的注意力都只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在吃饭时最好有快乐的气氛,也应尽量选择适合7岁儿聊天的话题。 清洁——7岁的孩子知道要怎么做才能维持整洁,但是有时候他却会偷懒。当受到别人提醒时,他会找出借口说:"我本来想等一下才做的。"这时候大人也不要生气,可以回答说:"你等一下一定要去做哦!" 梳洗时,7岁儿童有时会发挥他的想象力而耗时很久,尤其洗澡的时候,简直像在做游戏一般。这时我们可以提醒他:"耳朵后面也要洗干净哦!"让他由游戏的世界中回到现在应该做的事情上来。同时,我们也要检查他是否真地做到了,也许会意外地发现,他应该早已习惯的事却忽略掉了。 换衣服——7岁儿也很容易分心。比如当他不想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你赶快穿好衣服来帮妈妈的忙。"然后你会发现他很快就换好衣服来问:"妈妈,要我帮忙什么呢?"这个时候千万不可骂他,因为责骂会让他失去信心。虽然换衣服能做得很顺利,但是当换过以后的整理工作,例如把衣服吊到衣架上,或是放到抽屉等等,若做不好,家长也可以帮着他一起做。 睡眠——不论是如何懂事的7岁儿,在上床之前,他会像婴儿一样地让大人帮他的忙。所以在这个时候,大人也要有耐心的陪他,如果我们温柔地对待他,也许他会说出白天他做错了什么事。无论如何,从上床到睡着的这段时间,是小孩子最快乐的时刻,而这也是床对他有吸引力的地方。 7岁儿通常能够熟睡10至11个小时左右,在这期间通常不会再被恶梦吓醒。7岁儿虽然能够做好自己大部分的工作,但是也不能完全不管他。相反地,如果我们过于照顾他,也会造成他的依赖性,永远长不大。所以,注意时间和距离的配合很有必要。同时,要常常称赞他以加强他的信心、提醒他的责任感。培养他的信心和责任感,应该是最后要注意的事项,就是不要断然拒绝他想帮忙的乐趣。

0-12岁孩子的心理发育过程

0-12岁孩子的心理发育过程 走进孩子的心理迷宫 首先,我想带领读者纵览一下儿童在0~12岁之间的心理发育过程。孩子生命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都集中在这个阶段,这些重要时刻也将在本书中一一展开。 早在孩子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在和爸爸、妈妈正式见面之前,孩子已经存在于他们的脑海里了。那时,他既待在妈妈的肚子里,也待在爸爸、妈妈的想象里。他们渴望着他,期待他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日子。 出生:孩子有一个小小的、热乎乎的身体,有自己的名字,还有一条看不见的纽带把他和爸爸、妈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条看不见的纽带源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互动。这是在一天天的交流中积累起来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润物细无声”,从很多细节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父母说话的声音、身上的气味、哼唱的催眠曲、被他们背着抱着的感觉等等。妈妈温暖宽广的怀抱,是孩子生命之初的港湾。 而另一方面,孩子拥有的健康体魄、每一次从梦中醒来的模样、和周围大人的种种互动,甚至他的眼泪,都被父母

看作上天赐予的珍贵礼物。父母在孩子身上投注了深沉的爱、热情和全部的关注。 一旦孩子和父母建立了初步的情感联系,他就开始步入了人生的轨道,一刻不停地成长起来。这期间偶尔出现暂时的倒退现象,请不要担心,这是正常的。 在全书的正文开始以前,我先带大家认识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理念。如果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过得好不好,可以用“健康三部曲”的方法来验证。这个三部曲由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三个重要内容构成,父母只要问自己三个问题就知道了:孩子吃得香吗?睡得好吗?心情好不好?(是不是自然地表露情绪)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就可以认为孩子在健康成长。也许他的生活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小危机、小问题,但这些小麻烦就像长长旅途里的匆匆过客,很快就会过去,不必太过介意。了解了孩子即将跨越的各个重要关卡,这些问题就都容易解决。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孩子心理发育过程中的各个关键时期。 6周:孩子有意识地露出第一个笑容,表示他正在和外界进行互动。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进行,小学生的心理特别是认知和个性的特点也逐渐发展变化,且发展过程出现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本文将从认知、情绪、性格三个方面来介绍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关键词:认知、情绪、性格、儿童 我国国家教育部规定凡在8月31日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即应当送入小学读书,因此在我国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根据皮亚杰的八阶段理论可知,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学龄初期,是儿童学习知识,适应社会,培养工作态度及自我信念,学习与同龄伙伴相处,学习与性别相连的角色行为,发展良知、道德及价值标准的关键时期。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年龄阶段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思期,在这一阶段小学儿童的概念思维能力呈现出深刻化、丰富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都逐渐发展起来。 (一)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1、概括能力发展。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化为对事物内在本质变化的概括(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比较能力发展。从事物相异点到相同点的比较,从具体事物的异同到抽象事物的异同,从直观比较到用词与在头脑中比较。 3、分类能力发展。分整标准从外部现象特征到内部本质特征。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四年级起出现组合分折分类能力。 4、推理能力发展。包括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的渐次发展,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相近。 (二)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 1、思维敏捷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问题解决正确性、速度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一题多解数量在增加,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增加,组合分折水平不断增强。 3、思维深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解应用题中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步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 4、思维独特性品质发展表现为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经历模仿、半独立到独立。四年级是关键期。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发展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以及生命体验的丰富,小学儿童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进一步分化,表现情感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他们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对于事情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强,更加趋于现实化。情绪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明显增强,他们不再象学前阶段那样易冲动、易爆发,而是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而且在这一阶段儿童的

1岁-2岁孩子的心理特点

1岁-2岁孩子的心理特点 孩子到了1岁左右,可以自如爬行,可以站立片刻,发育快一些的还可以独立几步。手眼活动从不协调到协调,如可以自如地自喂饼干,五指从不分工到有较为灵活的分工,如可以用食指和拇指对捏糖块。双手从”各自为政”到能够互相配合,如可以一同摆弄玩具。精细动作获得发展,如可以独自抱着奶瓶喝奶,打开瓶盖,把圈圈套在棍子上等。 ★1岁多的孩子可以听懂自己的名字可以听懂一些简单的词汇,会叫爸爸妈妈,能同成人一样可以分辨声源,有了明显的回忆能力,可以想起很久前记住的事情,将之运用于当前的”工作”中。可以模仿大人的动作。 这时能随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自发地手舞足蹈,并努力配合鲜明活泼的音乐节奏做动作,会初步分辨颜色,喜爱色彩鲜艳的玩具,爱看漂亮的人脸,爱看图画书和大而鲜艳的图杂。 能听懂妈妈的话,可以听懂常用物品的名称,开始学说话,可以用简单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意思,如用”汪汪”代表小狗。他们害怕陌生人,害怕陌生,怪模样的物体,害怕未曾经历过的情况。这时有明显的依恋情结,喜欢”跟”妈妈的”脚”,妈妈去哪里,他就跟着去哪能里,喜欢与成年人交往,知道大人是高兴还是生气,会设法引起大人的注意,如主动讨好大人或者故意淘气。 和小朋友有了以物品为中心的简单交往,还不是真正意

义上的交往,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可以把自己和物品区分开,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有了最初的独立性,会拒绝大人的帮助,愿意自己动手,而且可以做些简单的事情。 ★一岁半到2岁的孩子,不管看到或听到什么,总是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的语言能力急速成长,几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记事物的名称上。孩子一旦知道所有的东西都有名称后,就开始胡乱提出问题想要记起新的名字。而大人对此询问法通常不加理会。不过2岁前后的”问题阶段”所问内容都相当单纯,只是令大人感到罗唆罢了。孩子就是由这种方法来记人名及事物的,这也是一种聪明的表现。 ★进入2岁的孩子,面临着许多需要学习、掌握的东西,他也开始自己思考问题,会不断地提问,但当你在教孩子时,你会发现那些非常简单的事物,他怎么就那么难懂,总是会搞错。所以你要耐心,不要以你二、三十年生活去跟他不到2年的经历相比,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世界对他来说很复杂,需要你的引导和解释。 ★孩子到了2岁左右时,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了逃避父母的保护和自我意识强烈,正在尝试独立自主,父母若不马上适应这种急速的变化,只会带来泄气和灰心,如果顺着他,也许反抗心还不至于太强,其实一个可爱且有依赖性的孩子试着反抗,这对大人而言也算是件可喜的事。多少产生点反抗意图,较能激起他应对人生冲突的意志而增加思考能力。 ★在2岁孩子的成长中,最明显的是运动功能的发达,

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让每个孩子快乐成长

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让每个孩子快乐成长 收藏顶(1) 据了解,忽视儿童心理健康是当前家长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他们错误的以为,小学生不懂事就不会有心理问题,事实上心理疾病近年来有明显低龄化的趋向。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有20%的儿童有抑郁症状,其中4%的儿童被诊断为临床重症抑郁。重症抑郁最大的潜在危险是自杀行为,这便是现在青少年自杀事件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这些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剖析当今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现状,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学生会产生心理问题。他们大都是独身子女,父母的溺爱,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分宠爱,使他们养成了娇生惯养、自私任性的性格,且依赖思想特别严重。同时他们又正处在身心发育时期,对任何新事物感到新奇,电视游戏的惊险刺激,他们都想去尝试模仿,但他们又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脑海里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只是随着自己的意愿行事,遇到顺心的事就开怀大笑、遭受一丁点的挫折就萎靡不振,甚至还与家长闹矛盾。而家长在此时若缺乏正确的引导,

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那他们在心理上往往容易产生盲目的自满、自卑、厌烦等反常现象;在行为举止上出现暴躁、偏激、易怒等情绪的变化;在知识学习上往往出现时好时坏的现象;与同学的交往上也存在着难以相处的局面。其实,学生碰到问题而产生的忧愁苦闷,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因此,我们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增强他们心理健康的意识,促使他们正确对待自我、学习与生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针对这些现状下面我谈几点我粗浅的看法: 一、给学生一个自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心灵的交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斗志。青春期的教育本是心灵对心灵的启迪、精神对精神的感化。而爱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爱又是相互的,老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丰富多采的精神食粮,爱需要沟通,老师的赞美和鼓励则是沟通的桥梁。给予学生肯定和赏识,不仅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信、可倾诉。这样学生就会

早年心理创伤危及儿童心理成长

早年心理创伤危及儿童心理成长 精神分析重视早期的创伤对后来的影响,并进一步认为,一些成人的精神疾病,人格心理方面的问题,许多是由于早年的心理创伤所造成。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会使孩子养成一种即时满足的习惯;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会使孩子长大后产生冷淡、自卑等心理;如果孩子在一个经济条件差的环境成长,有可能会形成自卑的心理……所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一定要做到位,孩子初期的性格形成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未来。青岛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 父母在管理教育孩子方面家长容易产生两个极端,一是对孩子过于溺爱放纵,一是过于严厉。这两个极端都不行。 父母过于溺爱和放纵的孩子,他在关键期建立了一种铭印作用,养成了一种即时满足的习惯。尤其是隔代教育,容易出这方面的问题。老人为了避免自己被人认为无能力而放纵孩子。人的好些动机是潜意识的,是巨大的潜意识在左右着人的行为。从精

神分析来分析,作爷爷奶奶的可能认识不到。孩子在一个过于溺爱的家庭里养成了即时满足的人格。如果不即时满足,就会不满意。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尽管后来长大了,环境改变了,但由于铭印作用,仍然不知不觉地按早期的模式处理。比如,一个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家人的绝对的关爱和顺从,到了学校班级里几十个人,一个宿舍里也5、6个人,为什么大家要事事让着你呢。但他自己不明白,他还是用过去的模式处理现在的问题。所以会与人形成许多冲突。青岛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 另一个方面,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也不行。你对他严厉,他也学会严厉,你对他冷酷,他也学会冷酷。从而形成冷淡、冷酷、自卑、偏激的心理,很危险。大家看一下许多反社会人格的人,追溯他的成长史,许多都是父母从小对他没有爱心,管教太严,没有得到过好的待遇,所以他学会的只是严厉残酷仇恨虐待。 早期的铭印作用,就是这样。我昨天看电视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位养父对养女从小非常严厉苛刻,女儿长大以后,就联系了朋友要杀死养父。但雇佣的杀手杀错了人。这个女儿当然要接受法律的审判,受到惩罚。这个案例又一次说明了父母对孩子过于苛刻和严厉对孩子心理造成的扭曲。 当然一般人可能都有一点心理创伤。这是精神分析的另一个术语。早年的心理创伤会影响到后来,甚至终生的发展。现在许多做父母的重视孩子身体生理上的成长而忽视心理上的抚养。 精神分析恰恰在这方面,重视早期的创伤对后来的影响,并进一步认为,一些成人的精神疾病,人格心理方面的问题,许多是由于早年的心理创伤所造成。心理学家考察起来,问题有很多,我们今天举几个方面。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在这些方面有没有创伤,经历过这些事情没有,有没有影响。青岛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 一个人在幼时的家庭经济情况怎么样很重要。如果经济不好,做父母的往往容易怨天尤人,对未来失掉信心,对他人表达不信任、怨恨和仇恨,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往往造成心理的创伤,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对社会对他人形成不信任甚至仇恨的心理。

8岁儿童的心理教育

rn8岁儿童的心理教育:逆反心理的成因儿童期的逆反行为给家长带来了很大的烦恼与困惑,当孩子慢慢长大之后,尤其是儿童进入小学之后,家长会发现,孩子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爱跟父母顶嘴了,爱跟父母较劲了,你叫他向东,他偏要向西;对父母买的衣服、食品、玩具开始变得挑剔了,有时候甚至拒绝穿父母买的衣服,玩父母买的玩具;对父母的教育不服气、不接受了,爱钻牛角尖、跟父母对着干了,或者干脆置之不理了……很多家长在问:“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我们的孩子以前那么乖巧、听话,为什么现在变得这么难管教呢?”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知道,任何事情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儿童自身、家庭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儿童心理教育逆反行为发生的原因。首先,从儿童自身来说,刚出生的孩子由于自身的软弱,完全处于成人的照顾和保护之下,事事都得依靠成人,因而对成人会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以后,他们开始自己做一些事情,尤其是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学校活动要求儿童独立地学习,独立地解决一些问题。这个时候的孩子,身体各方面的技能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已渐趋成熟,语言和思维能力也有了巨大的飞跃和突破,这使得他们具有了独立活动的能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意识也迅速发展,儿童已经能够将自己和环境区分开来,将自己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并且能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了。小学以前,儿童对自己的看法主要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但是进入小学之后,他们开始独立地对自己进行评价了。这个时候,他们经常会思考“难道爸爸妈妈的看法就一定是对的吗?”“老师的想法难道就没有错误吗?”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来探索世界,评价周围的事物,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相信父母的话了。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使儿童出现了自我控制,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调节,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同时他们也希望对环境具有一种控制感,能够对他人、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只是被动地遵从父母、老师和成人的安排。他们希望成人将他们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成熟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意见、想法。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他们通常就会以一种与成人的要求相反的方式来行动,以此来突出自己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很多做家长的却没有意识到孩子身上发生的这些急剧的、显著的变化,没有意识到孩子对独立性的需求和对尊重的渴望,没有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不能够根据孩子的变化对自己的教养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自然会产生很多问题。产生逆反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各个孩子的情况也不完全一样,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长过分关心子女,约束过多,干涉过多,剥夺了儿童的自主性。小学阶段的儿童各方面的机能逐渐成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但是很多家长仍然觉得孩子还小,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担心他们会犯错误。因此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饮食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条,生活学习娱乐面面俱到。孩子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看什么电视节目,选择什么课外读物,与什么样的同伴交往,闲暇时间怎么安排,什么时间睡觉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家长都一一过问,孩子没有一点自主空间,什么事情都得听父母的安排,什么事情都处于父母的监控之下。家长一发现孩子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够好,就唠唠叨叨,时间一长,孩子自然会生出厌烦情绪。2.家长过多批评招致了孩子的反感。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自身知识经验的缺乏和自我调控能力的不足,经常会在无意中犯一些过失性的错误。很多孩子犯了错误后能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产生内疚心理,并下决心改正。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正确地进行引导,这些错误反而能够成为孩子发展的催化剂。但很多家长在这个时候往往表现得不够冷静和理智,他们对孩子的错误过于敏感,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就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打骂孩子。有很多家长不懂得批评的艺术,不给孩子面子,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使孩子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有的家长批评的时候爱拿别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较,数落自己孩子的不是,讽刺、挖苦孩子。一味地批评,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使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长期下去,必然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要么使他们产生自卑、内疚的情绪,变得郁郁寡欢,要么就会产生逆反行为。3.专制型的教养方式造成了孩子的逆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