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历史复习 第6单元 世界现代史 第22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时训练 川教版

中考历史复习 第6单元 世界现代史 第22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时训练 川教版

中考历史复习 第6单元 世界现代史 第22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时训练 川教版
中考历史复习 第6单元 世界现代史 第22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时训练 川教版

第22课时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基础夯实练|·

1.[改编题]“你有freestyle吗?”是2017年上半年的流行语。如果置身于1917年底的俄国,你将接触到的流行语是( )

A.苏联新宪法 B.农业集体化

C.新经济政策 D.十月革命

2.表格内容反映了苏俄(联)1921年—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实施了( )

A.农奴制改革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赫鲁晓夫改革

3.[2017·荆门]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加快发展市场经济

C.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

D.实现国家工业化

4.1924年,列宁逝世。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外国的父亲写信,告知此事。她在信封寄信人的地址栏上应写的国名是( )

A.苏联 B.苏维埃俄国

C.沙皇俄国 D.俄罗斯

5.[2017·娄底]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过分依赖外资企业

B.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6.[2017·宜宾]1928年—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成了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说明了苏联当时( ) A.经济明显超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B.轻工业是处于完全停止的状态

C.采取计划经济手段使其成就显著

D.一直坚持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

7.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开创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其探索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立苏联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十月革命

C.十月革命→成立苏联→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

|能力提升练|·

8.[2017·成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伦斯基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倒台了,新政权立即就要提出正义的和平,把土地交给农民。各地的政权都已转到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手里。

——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

推翻临时政府经过的通告(1917年11月7日)

(1)指出材料一中“新政权”的名称。该新政权建立后“提出正义的和平”“把土地交给农民”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一个决议。该决议主要提到七点: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品及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实行的政策是什么?该政策的实施有什么重大意义?

材料三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细致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大国崛起》解说词

(3)材料三中“苏联人的一个创造”是指什么?这个“创造”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9.[2017·攀枝花]社会主义革命和事业是20世纪影响最为广泛的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

(1)十月革命爆发于俄国的哪个城市?其性质是什么?

材料二1913年—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年—1921年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

(3)概括1921年—1925年苏俄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苦果”的根源是什么?为此,苏联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选项中发生在1917年的只有十月革命。故选D项。

2.C [解析] 由题干中的时间限定“1921年—192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期间苏俄(联)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根据新经济政策,农民在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逐年增长。

3.C [解析] 本题考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

4.A [解析] 1922年底苏联成立,因此1924年俄国的国名是苏联。故选A项。

5.B [解析] 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28年”“苏联”“由德国公司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工业化初期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比如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

6.C

7.D [解析] 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苏俄被迫采取非常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粉碎国内敌人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以后,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为此,1921年,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1922年,苏联成立。故选D项。

8.(1)名称:工农苏维埃政府(或“苏俄”)。措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2)政策:新经济政策。重大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使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任答两点即可)

(3)“苏联人的一个创造”是指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答出“国家全面细致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进程”亦可)。重大成就: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任答两点即可)

9.(1)彼得格勒。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或答社会主义革命也可)。

(2)战争(一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影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逐步增加(上升)。实行新经济政策。

(4)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991年底,苏联解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摘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突破 , 前者与后者有诸多方面 的不同 , 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 , 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下 ,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 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正确认识、科学分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 就要把它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 , 要用唯物史观来科学评价 , 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关键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 比较 ; 评价 ; 唯物史观 最近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彻底否定” , 并认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死路一条” , 这不是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 ,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异同、科学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向何处去 , 世界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 ,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 ,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它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 而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坚持、发展和创新 , 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 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 中国特色”表征其特殊性与个性; “社会主义”则是同质社会的共同本质 , 是普遍性与共性。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统一 , 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别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

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练习: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中考复习专题训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 1.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是() A.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B.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C. 民族解放运动 D.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2.列宁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已失败了。我们……开始作战略上的退却。”1941年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8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采取了行动。”这里的“战略上的退却”和“我们采取了行动”分别指() A. 战时共产主义和罗斯福新政 B. 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 C.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 D. 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 3. 下列表格①、②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A. 《共产党宣言》;十月革命 B. 空想社会主义;宪章运动 C. 《人民宪章》;十月革命 D. 《共产党宣言》;二月革命 4.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日记表明他访问时苏俄实施的经济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 “新政” 5.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他获此特许权得益于苏俄实施的()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第一个五年计划 D. 农业集体化道路 6.下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其中影响1921~1925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7. 下表反映了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对此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增长长期停滞 B.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 C. 农业集体化对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不大 D. 经济危机爆发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8.最先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是( ) A. 法国 B. 苏联 C. 南斯拉夫 D. 中国 9.2019年4月22日,“中国与俄罗斯:共同的历史遗产与现实之挑战——俄国十月革命100周年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顺利举行。那么下列不属于十月革命对我国的影响的是() A. 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 B. 为新文化运动爆发奠定思想基础 C.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方向 D. 为共产党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10.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A.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B.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C. “一超多强”之间既是朋友又是对手 D. 雅尔塔会议通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的决议 11.(下图)《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之后写成的纪实作品,被誉为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最“震撼世界”的是() A.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 C.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D.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12.有一场革命,“它为无产阶级以武力夺取政权提供了光辉范例,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这场革命是()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最全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苏联在短期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致使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极一时。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基础知识目标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三、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2.苏联的工业化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 1936年苏联宪法 2.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本节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本节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 1.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

【精题分解】中考复习三十: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工业文明的足迹(5分)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1)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发挥了重大作用。以下是工业革命的知识结构简图,填充其中空缺的内容。(2分) (2)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面貌经历了开始走向整体、整体世界最终形成和“地球村”三个发展阶段。如果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那么,工业革命又对世界面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 (3)科技进步、思想突破、制度创新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请任选两个方面,仿照下面的样子各举一例,说明这一结论。(注意史实与影响之间的因果联系)(2分) 科技进步:如,格拉姆发明电动机(史实),推动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影响) ⑧ 思想突破:如,伏尔泰提出“天赋人权”(史实),为法国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影响) ⑨ 制度创新:如“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史实),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影响) ⑩ 答案:(1)⑥电灯⑦英国(2)整体世界最终形成(3)科技进步:⑧爱迪生发明电灯,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思想突破: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制度创新:⑩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A.巴黎公社建立 B.俄国二月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3.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日本明治维新 D.俄国十月革命4.小张在一份旧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昨天,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诞生了,它必将极大地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这份报纸出版的年份是 A.1916年B.1917年C.1918年D.1919年

苏联社会主义体制

必修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时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考纲课标】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斯大林模式”,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高考示例】(2014安徽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考查知识点: 难点: 关键信息: 排除错误选项: 答案: (2014新课标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考查知识点: 难点: 关键信息: 排除错误选项: 答案:【自主预习】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一历史第1 页共6 页12/19/2014 L 高一历史第2 页共6 页12/19/2014 L

1、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D.工业化建设时期 2、列宁在总结某项政策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在贸易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周转方面做得太过分了……我们没有保持一定的限度,不知道如何保持这个限度。”该政策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D.斯大林模式 3、1921年画家弗〃赛罗夫创作了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描绘了列宁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此次接见给列宁的触动是()A.必须以土地改革改善农民的生活B.必须以新的政策取代余粮征集制 C.必须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D.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4、1921年前,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爆发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D.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 5、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攘除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因此,苏联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 %和828%,这时正值苏联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D.二战结束后 6、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7、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8、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鼓励农业经济的发展 【重点释疑】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练习: 材料一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征集制”。 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4分),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4分)。 高一历史第3 页共6 页12/19/2014 L 高一历史第4 页共6 页12/19/2014 L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试题及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选择题 1.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斯大林模式的推动D农业集体化的成果 2. 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 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英法绥靖政策 3. 对于20世纪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 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该模式的特点是() A.全面实施市场经济B采取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模式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多党制代替一党制 4. 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是() ①废除农奴制改革②领导十月革命胜利③实施新经济政策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 对斯大林模式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以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为形成标志 B.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C.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D.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6.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7. 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邮票,但此

套邮票却是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8. 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是(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B.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 C. 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D. 注意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9. 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有利于恢复苏俄的国民经济 C.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D.标志着苏联的成立 二、材料解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 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为什么说 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材料二 B ?邮票发行的时间 C.邮票的发行者 D.周年纪念的时间 A.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

浅析当代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

期 末 作 业 姓名张云天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号2013232025

浅析当代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摘要:在当代现代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尝试,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必须做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现代化道路选择中国特色 一,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现代化”这个词是20实际60年代以后才在西方社会科学中逐渐流行的一个术语,是用来概括人类近期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新名词。虽然,“现代化”概念及相关理论引入我国较晚,但它所概括的历史过程很早便被我国人民所熟知。早在“五四”运动时代,我国报刊上就已经经常谈论到“西化”与“欧化”,这里指的就是现代化。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化,经济落后的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同时原有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现代化”概念的雏形很早就已经形成,但其相关理论和研究发展较晚,主要实在二战后形成的。1960年在本箱根举行的近代日本研究会议上,美国著名日本问题专家赫尔首次提出用“现代化”这个概念作为研究日本近代历史的架构,自此“现代化”理论正式形成。【1】 早期的现代化理论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模式为核心的,它坚持一种单一的线性历史发展观,认为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着单一的现代性模式(西方社会)发生渐进变化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大师帕森斯在《社会:进步与比较的观点》和《现代社会体系》中指出现代现代社会只有一个体系,那就是以美国为领导的西方社会体系,并把美国安排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层,吹嘘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典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理论得到了发展和补充,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被动摇了,现代化理论的重点由发达国家转向了发展中国家;以现实情况为依托,探索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成为了理论潮流。二,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1.中国现代化的探索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现代化起步较晚,并且发展水平较低,长期处于徘徊甚至停滞状态。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原有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通过洋务运动,中国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厂,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中国现代化进入了起步阶段。但是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使中国的现代化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现代化道路步履维艰,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态势。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起步较早,通过“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地的侵略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扩大了市场,为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提供条件和动力,因此西方的现代化是一种内在的自发形成的现代化。它的现代化起步早,发展水平较高,并且走出了一条成功地现代化道路,即即以工业化带动国家全面现代化,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再带动农村经济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而中国则不同,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外源的被迫接受的现代化。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开拓,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近代的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被掠夺了大量的社会财富,阻碍原始资本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封建国家,腐朽的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学案 一、教材分析 1、脱亚入欧---向西方学习实现现代化道路 A、17世纪下半叶彼得一世改革-----把俄国拖入了现代化的大门 B、19世纪中期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继续向西方学习 C、1905年改革-----深入体制 器物----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思考: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矛盾和冲突? 1、经济上:农奴制残余与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上:民主与专制 3、军事上:扩张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失败使固有矛盾激化。 俄国的现代化道路到底向哪里走? 2、俄国现代化道路另辟蹊径 A、二月革命 仍向西方学习,追求资产阶级民主 B、十月革命----现代化的新探索 从向西方学习到走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发展为实践 (1):经济现代化的探索-----------------------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政治民主化的探索-----------------------苏俄、苏联--实行苏共一元化高度专制讨论:俄国现代化的新探索成功了吗? 成功之处:1、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巩固了政权。 2、经济恢复,成为工业国。 3、为第二次世界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留下隐患:1、实行个人专权,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2、忽视消费资料生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不满情绪日益增长3、美苏军备竞赛使苏联经济背上了沉重负担。这种探索的失败导致了什么? 3、现代化道路的重新反思 A、政治现代化从“新思维”到总统制2、经济现代化从自由化、私有化到“有效经济”。 对历史的判断,必须用大尺度来衡量,社会变革的完成可能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对一个伟大的民族而言,挫折意味着新的出发。 二、知识要点、知识线索: 1.俄罗斯帝国 彼得一世改革:原因:17世纪下半叶,俄国工商业有了一定发展,但在农奴制统治下,工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情导航】 【思维导图】 【备考策略】 本专题中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是考查的重点;从命题方式上看,注重把苏联不同时期的改革作纵向比较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作横向比较。 复习时要理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脉络,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符合国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中体验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创新性、曲折性。 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分析理解苏联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西欧福利国家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利弊,说明其经验教训等仍可能是2013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主干知识整合】 考点一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

核心词:余粮征集制、粮食税、直接与间接过渡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 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1)背景:(见必修二教材) (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 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相同点: 从背景看:都是在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改革内容看:都涉及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 从经济体制角度看: ①所有制方面都是“混合经济”,私有经济、国有经济并存; ②管理方式:市场和计划(行政干预)手段都有; ③分配方式:个人所得和福利分配同在。 从影响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 从实质看: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都能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区别: ①根本目的:前者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向社会主义过渡; 后者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发展完善资本主义; ②措施:前者核心措施--------国家资本主义;后者核心措施-------- 调整工业, ③特点:前者是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 义经济; 后者是在坚持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制度的前提下由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到逐步减少国家干预并辅之以制定经济计划,发展资本主义(但从总体看前者仍 以计划和干预为主、以市场为辅;后者仍但以市场为主、以计划为辅) ④性质:前者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后者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 ⑤结果:前者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工农联盟、有利于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发展了经济、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启发与认识①社会主义体制和资本主义体制都是实现现代化的途径;②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③国有和私有制都是经济形式,资本主义也有国有,社会主义也有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哪种经济形式占主导;④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是为缓和国内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直接受益者是民众,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垄断资本家;⑤“ 人民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本的社会化和分散化,但企业真正的决定权仍然控制在少数股东手中;⑥现代企业管理的专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重点难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评价斯大林模式 结合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分析其特点和影响【知识梳理】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局势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不甘心失败,1918年夏,苏俄 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措施: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 ②影响:初期有利于克服物资不足的问题,后来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 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与特点 内容:粮食税;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自由贸易;废除食物分配制。 1.特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3.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 的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 1922年底,苏联的建立;1924年初,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发展提供资金;经济体制上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937)。 4.“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利弊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评价: 积极: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为反法西

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及其严重问题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 明显;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益稳固。 2.赫鲁晓夫的改革 措施: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评价: 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改革之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精神。 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改革后期经济逐渐停滞: 70年代为维持超级大国地位,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 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改革呈现停滞 和下降趋势,进入僵化状态,苏联社会陷入因境。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 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思维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课标要求】 1.了解列宁主义的形成、二月革命以及十月革命的背景。 2.知道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等史实。认识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3.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4.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学习重难点】 1.十月革命的影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预习学案 【知识梳理】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政治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阶级基础: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3)思想与组织:1900 年,列宁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 2.标志:1903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是“”,也就是列宁主义。 3.观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过程 (1)二月革命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2)四月提纲 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3)七月流血事件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武装夺权 (4)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夺取政权 2.结果 (1)1917年 11月 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 (2)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的诞生。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作业)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洛阳期中)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这一规定() A.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 B.严重脱离了当时俄国的国情 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论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为苏俄赢得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变革的信息,排除A项;该政策的实施符合当时的国情,排除B 项;该政策带有社会主义性质,排除D项。] 2.下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粮食产量出现低谷的主要原因是() A.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 B.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共同作用 C.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D.完全放弃市场和商品经济 C[粮食产量出现低谷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俄国企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项正确;俄国是一战的战胜国而非战败国,排除A项;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3.(2019·江淮十校联考)1923年5月,苏维埃政府规定,将农民担负的各种

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此规定() A.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 B.体现了苏联农业税制度的成熟 C.体现了苏联政策的长期性 D.有利于工农联盟和苏联的建立 A[根据材料“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经济政策实施,促进农产品走向市场,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A项正确。] 4.(2018·豫西南示范性高中联考)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同时还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完善了苏俄市场经济体制 B.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 C.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认可 D.助推了苏俄工业化的进程 D[新经济政策主张把国家不能经营的企业租让给资本家经营,通过这一措施吸收外国资金,有利于推进苏俄的工业化进程,故D项正确;苏俄当时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信息,故C项错误。] 5.(2019·银川质检)1935年8月30日到31日夜间,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这说明了() A.苏联工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B.新经济政策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C.工业化建设中工人热情高涨 D.苏联农业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 C[题干中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是利用“老式风镐”,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到1927年实施的,故B项错误;题干中“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了解苏联模式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出示材料、播放视频、列表等方式,引导学生整理、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难点: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杰米扬·别德内依 师:这里的“野兽”与“暴徒”,分别代表了哪些势力? 生:“野兽”是指国外的武装干涉,“暴徒”是指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师:在三年内战中,苏俄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 生:不怕牺牲与英勇献身的精神。 师:三年内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需要继续下去?请看列宁的态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材料展示: 农民: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列宁: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设问:农民口中的“我们”指的是谁?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们”指的是农民。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认识到政府必须调整政策,于是,他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 2.阅读教材和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材料一: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1921年,他到苏俄访问,他看到了苏俄的饥荒,也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苏俄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特地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材料二:1921年,苏俄颁布了新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纳粮食税,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农民可以自由处理。 (1)材料一中美国人哈默在苏俄开采石棉的计划能否得到实现?为什么? 提示:在列宁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按政策规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这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准确的解释是什么? 提示: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 (3)结合上述及所学,请大家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想一想: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特征? 提示: 归纳总结:新经济政策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苏联成立;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特点: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评价: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意义。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过程与方法: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前的时代背景、实施政策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从这种转变中,能得到哪些经验? 教学建议:

2020届高三历史专题分项汇编(必修2)专题0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原卷版)

全国百强校高三历史解析分项版01期必修二 专题0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百强校】2016届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从十月革命的全过程和苏俄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上述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本质是以社会主义方式清除俄国现代化的障碍 B.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C.是对既有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彻底否定 D.为发达国家开创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道路 2.(【百强校】2016届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新自由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具体表象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命题:市场自由是好的,市场是万能的。在实践中追求所谓大市场、小政府。它认为只有市场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下列体现出新自由主义的是( ) A.罗斯福新政 B.俄国新经济政策 C.战后福利国家 D.世界贸易组织 3.(【百强校】2016届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斯大林曾说:“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这说明斯大林认为( ) ①核心任务是实现工业化 ②工业化是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途径 ③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条件 ④工业化快速得到了实现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④ 4.(【百强校】2016届辽宁大连八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起义后彼得格勒军事委员会发布的《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说“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后来有调查说当晚共伤亡6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一.引言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苏联从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但它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这是世界历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虽然已过二十多年,但它依旧影响深远。在我党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来说,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苏联模式的定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及苏联的社会主 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三.苏联模式的历史意义 “斯大林模式”虽然最终造成了苏联的解体,但是它也曾令一个国家飞速发展。1925-1936年国力强盛革命前的苏联,工业总产值仅占世界的4.7%,只有法国的40%,美国的7%,德国的17.2%和英国的22%,与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大概落后80——100年。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工业增长率377%,而同 期的美国是12%,德国25%,日本65%。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德英法,跃居欧洲第 一位,成为仅次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在十年内跑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50——100年才跑完的路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工业化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苏联共生产了49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0.2万多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9万架作战飞机。大量军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苏德战场是欧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苏军牵制了德军近70%的总兵力,歼灭了德军总兵力3/4以上,包括消灭75%的坦克和飞机,为最后击败法西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英国历史学家伊思·格雷说:“这次胜利的的确确是他的胜利,如果没有他的工业化,特别是没有在伏尔加河以东高速发展工业,这次胜利是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