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家畜环境复习重点

家畜环境复习重点

家畜环境复习重点
家畜环境复习重点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对畜禽的作用和影响的基本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以制定、利用、保护和改造环境措施的一门学科

2.牧场设计学:研究畜禽的生活环境与其生长发育,生产力提高的关系,并给以创造出有利于这些生理活动的生活环境的科学

3.环境: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一切外界因素,即与家畜生活和生产有关的一切外界条件,或对家畜生存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外界因素的总和

4.应激:动物处在有害情况下,能产生保护性反应或适应以消除或防御之,假如那种有害因素超过动物机体所能忍受的限度,则家畜生理机能失调,轻则影响健康和生产力,重则引起疾病甚至死亡。这种干扰和妨碍机体正常机能而引起生理上和行为上反应的过程称之为“应激”

5.应激源:凡能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称为应激源

6.温热环境:是指炎热、寒冷或温暖、凉爽的空气环境,是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它是由空气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和太阳辐射等温热因素综合而成

7.小气候:是指由于地表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的特殊气候。例如:农田、牧场、温室、住房、畜舍的小气候

8.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递、放射携带能量,这种传递、放射并携带能量的方式

9.长日照动物:马驴等在春季日照逐渐延长的情况下发情交配称“长

10.短日照动物:山羊、绵羊等在秋季日照逐渐缩短的情况下发情交配称“短日照动物”

11.基础代谢产热:常称“饥饿产热”,指饥饿休息,温度适宜和消化道没有养份可吸收的情况下的产热量,也是动物最低产热量

12.消耗饲料产热:是指饥饿动物因采食而增加的产热量

13.对流散热:是指受热物质本身的实际运动,将热由一处移至另一处称对流散热。

14.蒸发散热:热量通过皮肤,呼吸道表面水分的蒸发而散失,称蒸发散热。(每克水蒸发能吸收2.43KJ的汽化热)

15.辐射、传导和对流合称为“非蒸发散热”,可引起环境温度的升高,也称为“显热发散”或“可感散热”。

16.潜在发散:蒸发散热只能使环境湿度升高,称为“潜在发散”

17.物理调节(散热调节):指炎热或寒冷的环境中,家畜首先借助于皮肤血管的舒缩,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和皮肤温度,其次通过加强或减弱汗腺和呼吸活动,寻找舒适的小气候和改变自身姿势来增加或减少热量的放散来维持正常的体温,这种调节叫物理调节。

18.化学调节(产热调节):在较严重的热或冷应激下,散热调节已不能维持体温恒定,则必须减少或增加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来减少或增加热的产生,把此种调节称为化学调节。

19.等热区:指恒温动物主要借助物理调节维持体温正常的环境温度范围。实际是由下限临界温度和过高临界温度构成的一个温度区。

20.临界温度(LCT):指当气温下降散热增加时,必须提高代谢率,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恒定,这开始提高代谢率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也叫下限临界温度。

21.舒热区:在等热区的下半部偏上,尚有一区域,在此区域内产热和散热正好达到平衡,不需进行物理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家畜最舒适,这一区域称为舒热区(舒适区)。如环温高于舒适区,便开始遭受热应激,如低则遭受冷应激。

22.生产工艺:是指畜牧生产上采用的生产方式(畜群组成、周转方式、饲喂饮水除粪方式和产品的采集等)和技术措施(饲养管理措施、卫生防疫制度、废弃物处理方法等)

23.饲养方式:是指为便于饲养管理而采用的不同设备、设施(栏圈、笼具),或每圈(栏)容纳畜禽的多少,或畜禽管理的不同形式

24.通风:气温高时,加大气流流动,使动物体感到舒适,以缓和高温对家畜的不良影响

25.换气:在密闭舍内,引进舍外的新新鲜空气,排出舍内的污浊气体,以改善舍内空气环境(排出舍内水汽、有害气体、尘埃和微生)

26.采光系数:是指窗户的有效面积与畜舍地面面积之比,即1:X

27.入射角:是畜舍地面中央一点到窗户上缘(或屋檐)所引的直线与地面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保证舍内得到适宜照度,入射角一般不少于25oC

28.透光角:畜舍地面中央一点向窗户上缘(或屋檐)和下缘引出的两条直线所形成的夹角。为保证舍内得到适宜照度,透光角一般不少于5oC 【29.相对湿度:反映空气的潮湿程度。空气中实际水气压与饱和水气压的百分比

30.露点:空气中水气含量不变而且气压一定,因气温下降使空气达到饱和,这时的温度称露点

水汽压:指大气中水气本身所产生的压力。

饱和水汽压:水汽含量最大值时的气压。

饱和水汽:大气中水汽含量达最大值时

2.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所含水气的质量。直接表示空气中水汽绝对含量。

3.相对湿度:反映空气的潮湿程度。空气中实际水气压与饱和水气压的百分比。

4.饱和差:指在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气压与实际水气压之差。可反映空气的潮湿程度。

31.空气湿度(气湿):表示空气潮湿程度物理量叫做,简称气湿

32.肌肉活动产热:即动物由于起卧、站立、运动、争斗、采食,使役等肌肉活动增加的产热量。

33.生产过程产热:动物的生殖、生产、生长都会在维持的基础上增加产热量即生产过程产热

34.噪声:物体呈不规则、无周期性震动所发出的声音。从生理角度讲,凡是使人讨厌烦躁的、不需要的声音都叫噪声

35:饲喂方式:是指不同的投料方式或饲喂设备

36.外围护结构:屋顶和外墙组成畜舍的外壳,将畜舍的空间与外部隔开,称外围护结构

37.基础:指墙突入土层的部分,是墙的延续和支撑(决定了墙和畜舍的坚固和稳定性)

38.冻账层:基础下承载荷重的那部分土层

39.导热系数(λ):表示当物体厚度1m,两表面温差1 °C 时,1h内1 m2面积传导的热量。常用的一个指标。(w/ m.h. °C )

40.热阻(R0):当热通过畜舍外围护结构传递时受到的阻力。即当结构两侧温差1度,通过每平方米面积传出1J热量所需要的小时数

41.容重(γ):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重量(kg/m3)。

42.空隙率:材料中空隙所占的百分率

43.热压:当舍内不同部位的空气因温热不匀而发生比重差异时,产生的空气压力

44.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对空气、水体、土壤和饲料的污染,达到致害的程度

45.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的物质

46.环境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在生物圈内发生迁移、转化的过程

47.水的自净:水体受到污染后,由于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污染逐渐消除,这个过程称水的自净

48.细菌总数:1 ml 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于37℃经24小时培养后所生长的细菌集落总数饮用水≤100个/ml

水的自净水体受到污染后,由于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污染逐渐消除,这个过程称水的自净

自然沉淀地面水中常含有泥沙等悬浮物和胶体物质,因而使水的浑浊度较大,水中较大的悬浮物质可因重力作用而逐渐下沉,从而使水得到初步澄清

1.外界因素对畜禽有利方面

外界环境因素是动物的生存条件,动物与外界环境经常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动物依赖外界环境而生长,繁殖,和生产各种产品;动物受外界环境刺激,增强体质和提高生产力。

物质交换、热量交换、气体交换。

2外界因素对畜禽有害方面:

外界环境中也存在对动物机体有害的各种因素和刺激。

严寒酷暑、寒风霜雪;有害气体、微粒;病原微生物;结冰的饮水和饲料等。应激反应对机体来说其作用和意义(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它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可以提高机体自身的适应能力和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逐渐适应逆境和提高生产性能(适应性应激);另一方

面,如果应激刺激特别强烈,常因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而引起或促进某

些潜在性疾病的发生,并且应激本身也可以造成严重疾患,甚至造成死亡(病

理性应激)。

应激(病理应激)对畜禽机体的影响

应激对动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般都会对动物产生不利的影响,它可使

得动物的生产性能降低、免疫机能下降和性机能发生紊乱。

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应激状态下,动物机体动员大量能量来对付激原的刺激,

使机体的分解代谢加强,合成代谢降低;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动物生长

停滞、饲料转化率降低。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应激可以破坏机体的防御系统,使之丧失对疾病的抵抗力,

此时机体免疫力下降,因而对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易感性增加,降低预防接

种的效果,往往造成传染病的流行。

对生殖的影响:

应激可使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催乳素(LTH)等分泌减少,幼

年动物性腺发育不全,成年动物性腺畏缩,性欲减退,精子和卵子发育不良,

并可影响受精卵着床及胎儿发育,造成早期吸收、流产和胎儿畸形或死胎。

猝死性应激综合征又称“猝死或突毙综合征”。如畜禽在捕抓、惊吓、疫苗反应

或挤压、运输等强烈的应激源刺激下,不表现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此乃由于

受到强烈刺激,“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强,引起休克或循环虚脱而致猝然

死亡。

(2)急性应激综合征①热应激综合征:

②致惊应激:争斗、噪音、捕捉、运输、混群等过程中畜禽受惊。

③啄食癖:饲养密度大(拥挤应激),舍温过高(热应激),光线过强(光应激),

皮肤创伤和出血(创伤应激),疥癣或其它外寄生虫寄生(痒应激)等应激源的

刺激,可引起应激反应性啄癖;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缺乏所致的营养缺

乏性啄癖也是一种应激反应。临床表现为啄羽、啄肛、啄趾、啄肉、啄蛋。

④酉(you)时病:家禽每天天黑后1小时内发病,称之为酉时病。酉时是家

禽归窝上架的时间,如此时舍内暗淡无光,家禽尤其是鸡上架骚动特别剧烈,

急剧聚堆,相互践踏、挤压产生应激致死。

(3)慢性应激综合征

多由强度不大的应激源长期反复刺激引起。例如营养缺乏,个体间竞争,饲养

无规律,忽饥忽饱,舍温忽冷忽热,细菌、霉菌慢性感染等,机体不断地作出

适应性的努力,形成不良的累积效应,影响畜禽食欲,致使生长发育迟缓,增

重减少,产蛋率下降,孵化率降低。免疫反应能力和防御能力减弱,容易继发

感染其它疾病。

温热环境是指炎热、寒冷或温暖、凉爽的空气环境,是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力

的重要因素,它是由空气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和太阳辐射等温热因素综合而

成。

小气候是指由于地表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的特殊气

候。例如:农田、牧场、温室、车间、住房、畜舍的小气候。

畜舍小气候形成除受畜舍外气象因素影响外与舍内家畜种类、密度、垫草使用、

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防热性能,通风换气,排水防潮,以及日常的饲养管理措施

等因素有关。

决定环境温热程度的主要因素是气温,自然界中气温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太

阳辐射是造成温热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递、放射携带能量,这种传递、

放射并携带能量的方式。

长日照动物:马驴等在春季日照逐渐延长的情况下发情交配称“长日照动物”。

短日照动物:山羊、绵羊等在秋季日照逐渐缩短的情况下发情交配称“短日照

动物”。

三.太阳辐射对生产力的影响

1强烈辐射影响畜体热调节,破坏热平衡,对家畜各种生产力都有不良影响。2

夏季牧地上有遮阳物的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显著优于无遮阳物;3不同的遮阳物

遮阳效果有很大不同。

减少不良影响:(1)植遮阳树或搭遮阳棚;(2)改善饲管制度;

(3)晚上补饲等

空气温度是影响家畜健康和生产力的首要温热因素。

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气温无规律性的变化称非周期性变化。

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多是由大规模的空气水平运动引起的。

体热平衡:指动物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对立过程的动态平衡。动物生命活动过

程中伴随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

基础代谢产热:常称“饥饿产热”,指饥饿休息,温度适宜和消化道没有养份可

吸收的情况下的产热量,也是动物最低产热量,也是动物最低产热量。

消耗饲料产热是指饥饿动物因采食而增加的产热量。消耗饲料产热来源:

肌肉活动产热即动物由于起卧、站立、运动、争斗、采食,使役等肌肉活动增

加的产热量。

生产过程产热动物的生殖、生产、生长都会在维持的基础上增加产热量即生产

过程产热。

传导散热热通过分子或原子的振动而传递,分子本身仍留在原位置。家畜皮肤、

呼吸道都可传导散热(接触散热)。

所谓对流散热:是指受热物质本身的实际运动,将热由一处移至另一处称对流

散热。

强制对流:在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对流。空气的流动;动物的运动。

自然对流:由于物质密度变化引起的对流。空气和动物静止时,空气受热而发

生的密度变化。

蒸发散热热量通过皮肤,呼吸道表面水分的蒸发而散失,称蒸发散热。

渗透蒸发:皮肤组织里的水分通过上皮向外渗透到达体表,吸收热量变成水汽,

不见汗珠,又叫隐汗蒸发。

出汗蒸发:通过汗腺分泌汗液,使汗液在皮肤表面蒸发。出汗多时可见到皮肤

表面有水滴残留,故又称“显汗蒸发”。

物理调节(散热调节)指炎热或寒冷的环境中,家畜首先借助于皮肤血管的舒

缩,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和皮肤温度,其次通过加强或减弱汗腺和呼吸活动,寻

找舒适的小气候和改变自身姿势来增加或减少热量的放散来维持正常的体温,

这种调节叫物理调节。

化学调节(产热调节)在较严重的热或冷应激下,散热调节已不能维持体温恒

定,则必须减少或增加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来减少或增加热的产生,把此种调

节称为化学调节

等热区:指恒温动物主要借助物理调节维持体温正常的环境温度范围。

实际是由下限临界温度和过高临界温度构成的一个温度区。

临界温度(LCT):指当气温下降散热增加时,必须提高代谢率,增加产热量以

维持体温恒定,这开始提高代谢率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也叫下限临界温度。

过高温度(UCT):如气温升高,机能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

会造成体内蓄热,代谢率提高,因高温而引起的代谢率提高的环境温度也叫上

限临界温度,也叫过高温度。

舒热区:在等热区的下半部偏上,尚有一区域,在此区域内产热和散热正好达

到平衡,不需进行物理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家畜最舒适,这一区域称为舒

热区

三.气温与畜体的热调节

(一)高温时的热调节

1.加速外周血液循环:皮肤血管扩张,大量的血液流向皮肤,机体内的代谢产

热通过血液循环带到体表,造成体温升高,皮温与气温温差变大,散热较容易,

提高了非蒸发散热。

2.提高蒸发散热量:皮肤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大(含水量多),血液中的水分易

渗到组织和汗腺,利于皮肤和呼吸道蒸发。在高温环境中,体表温度与气温的

温差会变小,非蒸发作用变弱,以蒸发散热为主,

3.减少产热:在高温刺激下,一方面畜体增加散热,同时,还减少产热,以调

节体温恒定。

二)低温下的热调节

1.减少散热量:随气温下降,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管血流量减少,皮温下降,

皮温气温之差降低,汗腺活动停止,呼吸变深,频率下降,散热减少。

2.增加产热量:当气温下降到临界温度以下,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正常,畜

体会加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来增加产热量。

热平衡的破坏热调节失效,热平衡破坏,体温升高或降低。破坏程度因动物种

类、个体、年龄、性别、体重、生产力、营养水平、体质状况、体表保温性能

以及气候的适应程度等二而异。

气温对生殖的影响

公畜关键时期:精子在睾丸中生成的这一段时间为关键时期,一般哺乳动物为

几周(猪为40天)在这段时间内,如遭受热应激,营养不良,疾病等都影响受

精力。

母畜关键时期:配种前后的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配种后,胚胎附殖于子宫前

的若干天内,高温引起胚胎损失的程度决定于热应激下体温升高的程度或体温

升高持续的时间。

高温对母猪受胎率和胚胎死亡率影响的关键时期:配种后8d及胚囊附植几天内

(受胎后11-20d)。自20后则具有抗热能力;此后到分娩前(妊娠100d到

分娩),对高温又相当敏感,胚胎死亡率增高,窝重减轻甚至引起流产。

妊娠期高温可使仔畜体型变小,生活力衰退,死亡率提高。

高温可使公畜睾丸温度升高,是引起公畜繁殖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高温对母畜繁殖影响的机制:

(1)高温引起体温升高是直接影响,(2)高温时,采食量减少,引起营养不良。

(3)高温减少对胎儿的养分供应,也影响胎盘的生长

(4)高温引起生物的化学作用,在高温下,酶活性及机体代谢机能会发生改变,

对胚胎产生影响。(5)高温引起内分泌失调,在高温下,血液中的孕酮量升高,

黄体生成素,皮质素下降,甲状腺分泌减少。

气温与家畜疾病

(一)直接致病因素

非传染性疾病。直接伤害畜禽,如:冻伤,灼伤,热射病,日射病。

(二)影响病原体或发媒介的虫类生存和繁殖

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利病原体和媒介虫类和生存繁殖。另外,气候及生态

变化影响了疾病病原体的演化和适应能力,而促使新病原体的出现和演化。

(三)影响畜禽营养状态和饲养管理

天气炎热采食量下降,牧草质量恶化,营养供应不足,最后导至营养不良,家

畜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病;饲料易酸败变质,饲料利用率下降,容易出现消化

不良。天气寒冷采食升高代谢增强,如饲料供应不足,也会造成营养不良,抵

抗力下降。冬季一些块根块茎类,青绿多汁饲料容易冰冻。饮水的温度过低家

畜饮食后会引起胃肠炎和肠鼓气,下痢;冬季畜舍密封过紧。空气不好易引起

呼吸道疾病。

(四)影响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气温会影响家畜疾病愈后。许多微生物如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新城疫病毒和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如此。

(五)对幼畜的影响

许多仔畜需要通过吸收初乳来获得免疫球蛋白---抗体。冷热应激可以降低血清

中免疫球蛋白的水平。热应激也影响初乳摄入,而且加速“肠道封闭”,妨碍对

免疫球蛋白的吸收。

5.露点:空气中水气含量不变而且气压一定,因气温下降使空气达到饱和,这

时的温度称露点。

(一)高温高湿的影响。

1. 影响畜体的热调节,加剧高温的不良反应,破坏热平衡。

2.高温高湿,畜体的抵抗力降低,发病率升高,机体病后沉重。

3.有利于发生传染病,提高传染病的发生率,有利于病原的存活和繁殖

4.对生产性能有影响

二)低温高湿;

1.机体的散热增加,家畜感到寒冷,加剧了冷应激,提高代谢率,增加采食量

来维持体温恒定。潮湿的空气家畜的背毛潮湿,保温性能下降。

2.家畜易患感冒性疾病,风湿,关节炎,肌肉炎,N痛等,消化道疾病(下痢)

多在低温高湿的天气条件下发生。

3. 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寒冷冬季,相对湿度>85%,对鸡的产蛋量有不利影响,

(三)适温、高湿

较为有利,有利于尘埃的沉降,使空气清洁,防止肺炎的发生,减少呼吸道病

的发生。

(四)低湿

高温低湿的环境中,能使家畜皮肤或外露的粘膜发生干裂,降低了对微生物的

防卫能力;低湿,易发生呼吸道病,特别是慢呼,尘埃可以刺激鼻粘膜(粘膜

可产生局部抗体);造成幼畜脱水,不利于羽毛生长,易发生啄癖。猪皮肤落屑;

有利于某些病原菌的成活,如白色葡萄球菌,金色葡萄球菌,鸡的沙门氏杆菌。

以及具有包囊病毒的存活。

气流:俗称风,空气的水平流动。一般由高压地区向低压地区流动。

风向频率图用特殊的图,来表示各方向风的分配情况,这个图也叫风向玫瑰图。

各方向风的分配情况表示的这个地区在某一阶段的主导风向。

我省的风向和风速:

冬季偏北风,夏季偏南风,三门峡一带盛吹东风,西峡盛吹西北风,南阳盛吹

东北、西南风;

年风速平均2-4m/s,大于17 m/s即是8级风,便可造成灾害。

风速春季大,冬季次之,夏秋最小;春季大陆增温快,使得对流强盛,所以大。

秋季则相反。

气温高于皮温时,增加风速对动物反而有加热作用;低温中增大风速,对畜禽

生产力影响较大,特别是“贼风”。

对畜禽的影响

(一)气流对热调节影响

1.对散热影响:

2.对产热影响:低温环境中风速增大会提高产热量。

(二)气流对生产力影响:高温环境中加大气流速度可增加采食量,提高生产

性能。

(三)气流对家畜健康影响:贼风可引起风湿性疾患。

制约畜舍小气候的因素有:

(1)牧场场区小气候:地形地势、场区规划、建筑物布局、绿化程度等;

(2)畜舍设计与施工情况;

(3)饲养管理情况:饲养方式、密度、饲喂饮水、清粪、光照等

(4)畜舍调节小气候设施设计和使用情况。包括供暖、降温、通风、光照、消

毒、清粪等设施设备的设计、安装、运行情况。

舍内小气候特点:

一般舍内温度、湿度高于大气,有害气体、微粒和微生物也高于大气,而风速

和光照低于舍外。

舍内外的差异程度决定于畜舍的类型、饲养管理情况等许多因素。

棚舍上有物顶而四周无墙,全部敞开,又称敞棚,由其功能分为两种。

1.凉棚(荫棚)(1)特点:夏季阻挡日晒,减少辐射;四周开敞,空气流通好;

但棚下温度不降低。(2)设置:东西轴向阴影部分稳定,地面潮湿;南北轴向

阴影部分不稳定,移动快,对家畜休息不利,但地面干燥,适于潮湿地区。凉

棚越高,阴影部分越凉爽,阴影面积不变,阴影移动越快。(3)材料:秸杆、

树枝、石棉瓦、钢板瓦,国外许多国家对棚舍设计越来越周密,安装冷却系统和

各种现代化设备,变成防暑降温性能良好,设备齐全、适合饲养各种畜禽的现

代化畜舍形式之一。

2.暖棚:主要用于阻挡冬季部分风雪。只适用于冬季较短、寒冷较弱的地区的

某些家畜,如肉牛、羊等。

开放舍:有屋顶,三面有墙,一面无墙。

半开放舍:有屋顶,三面有墙,一面仅为半截墙。

特点:保温隔热性能差,受外界影响大,舍内气候不稳定;用材少,施工易,

造价低。适用于温暖地区;如能有效的防风和使用垫草,也可用于含冷地区的

各种成年家畜。

封闭舍既有顶棚,又有完整的墙。分有窗舍和无窗舍。

优点:克服季节影响,一年四季均衡生产;便于控制畜禽的生长发育和性成熟、限制饲养、强制换羽等;饲养密度高;饲料利用率高;便于机械化、自动化。缺点:畜舍建筑和附属设备要求条件高;对能源的依赖性强;造价高,成本高。组装舍门窗墙壁可以随季节而打开,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畜舍。夏季墙壁全打开,春秋季部分打开,冬季装上。

特点使用方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舍内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但对建筑材料要求高。

(一)舍内热量的来源

1.舍外空气带来;

2.畜体产生;

3.人的活动,机械运行,各种生产活动的进行;

4.采暖。

(二)舍内热量的散失

一般畜舍的热量约有36%-44%是通过天棚和屋顶散失的。

天棚必须具备:保温、隔热、不透水、不透气、坚固、防潮、耐火、光滑、结构轻便简单。如无天棚,通过屋顶散热更多。

约有35-40%热量是通过四周墙壁散失的,散热的多少取决于建筑材料、结构、厚度、施工情况和门窗情况。约有12%-15%是通过地面散失的,家畜在地面上活动散热。

(三)舍内温度的变化规律

1.空间上:(1)垂直方向。保温性能好的畜舍上高下低,天棚附近温度最高,接近地面温度

(2)水平方向。气温从畜舍中央向四周递减,畜舍跨度愈大,这种差异愈大。实际差异大小决定于墙、门和窗的保温性能,通风管的位置以及舍外温度。(五)舍内温度调节措施

1.提高畜舍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2.适宜的饲养密度;

3.适宜的通风量;

4.采取其它措施。

(一)舍内湿度的来源

1.畜禽本身排泄占70-75%;皮肤和呼吸道的蒸发。蒸发量决定于家畜的种类、体重、生理阶段和空气温度。

2.墙壁、地面、饲料、饮水、垫草等表面的水分蒸发占10%-15%;排水系统不畅通、水管漏水、粪尿不及时清理、地面洗刷等潮湿会增大舍内湿度

(二)舍内湿度变化规律

干燥空气与水汽的密度比是1:0.623, 舍内上下湿度大,中间湿度小(封闭舍),如果夏季门窗大开,通风良好,差异不大。保温隔热不良的畜舍,空气潮湿,当气温变化大时,气温下降行容易达到露点,凝聚为雾。

(三)舍内湿度的卫生学标准

各种家畜来说,空气的相对湿度以50%-70%为宜,最高不超过75%。乳牛舍用水量大,不超过85%。

(四)舍内湿度的改善措施

1.湿度低时:(1)向地面散水;(2)在供暖炉上防置水壶等;

(3)利用加湿器。

2.高湿时:(1)加大换气量;(2)提高舍内温度。

3.防潮措施:(1)场地选择:高燥、排水好;(2)畜舍墙基设置防潮层,新建畜舍待干燥后使用;(3)加强畜舍保温,使舍内温度经常处于露点以上;(4)尽量减少舍内用水;(5)排水系统畅通,粪尿、污水及时清理,勤更换污湿垫草;(6)调教家畜;(7)使用垫草或防潮剂。

(一)舍内气流形成1.舍内温度不均匀造成上下空气对流;2.由于门窗、风管存在和外围护结构空隙形成气流;3.各种生产活动,如机械运转、人和家畜走动;4.机械通风。

(二)舍内气流的特点

夏季:舍外新鲜空气比重小,进入舍内的空气大部分上升,可通过排气管或屋顶间隙直接排出。为加强通风和排污效果,应设置地脚窗

冬季:舍外空气冷,比重大,进入舍内后大部分下沉,吸收舍内热量后再上升。如通风口设置在畜舍的下部,则冷风直吹畜体,家畜感冒受凉等。换气口应设置在畜舍上部。

(四).改善措施1.通风口要均匀设置,不产生死角,不直吹畜体;2.冬季防止贼风,特别是设置漏缝地板的畜舍,畜床要远离漏缝地板

NH3来源分布;畜舍空气中的氨来源于家畜粪尿、饲料残渣和垫草等有机物分解的产物。

噪声物体呈不规则、无周期性震动所发出的声音。从生理角度讲,凡是使人讨厌烦躁的、不需要的声音都叫噪声。

牧场设置

目的:人为的为畜禽创造较适宜的环境,为生产提供方便;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畜产品和较好的效益。

2.建立畜牧场的程序:

(1)论证:建场前需对畜牧场的性质、规模、投资、成本回收、效益进行充分科学的论证,避免盲目。

(2)编制计划任务书:论证确认后编制计划书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批。内容:饲养规模、基建面积、饲养方式、周转方式、畜产品产量、饲料消耗、税利等。(3)畜牧场设置:选址、规划、布局、畜舍设计、建筑施工、验收、生产。

3.设计的原则:

(1)为饲养人员和畜禽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2)利于采用科学的饲养工艺;

(3)考虑我国国情和本地区的实际条件

(4)经济使用,即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4.牧场设计的步骤:

工艺设计、建筑设计、技术设计三步骤。

(1)工艺设计:是规定畜牧场生产工艺的文字材料,是建筑设计、技术设计的依据,也是以后指导牧场饲养管理和各项生产的纲领性文件。

生产工艺:是指畜牧生产上采用的生产方式(畜群组成、周转方式、饲喂饮水除粪方式和产品的采集等)和技术措施(饲养管理措施、卫生防疫制度、废弃物处理方法等)。

(2)建筑设计:依据工艺设计,对选定的场址进行规划(即平面布置,也称总体设计),并绘出全场的平面图(称总平面图);

(3)技术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和设备设计。

5.设置良好的畜牧场标准:

(1)场区具有较好的小气候条件(2)便于严格执行各项卫生防疫制度和措施;(3)便于合理的生产;(4)尽可能的降低成本。

26】设置良好的畜牧场标准:(1)场区小气候条件良好(2)便于严格执行各项卫生防疫制度和措施。(3)便于合理的生产。(4)尽可能的降低成本

27】场址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

一场地:考虑地形、地势、朝向、面积大小,周围建筑物情况等因素。

1.地形地势平坦或稍有坡度(1-3%),不超过25%;地势高燥,至少高出历史洪水线以上,地下水位在2米以下向阳避风,特别避开西北方向的山口或长形谷地;地形开阔整齐,不要太长或边角太多。

2.场地面积大小适宜,符合生产规模。

3.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物利用原有的林带、山岭、河川、沟谷等作为场界的天然屏障。

二.土壤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不仅影响场区的空气,还影响土地的净化,必须具备一定的卫生条件。

1.透气透水性能好:

2.考虑土壤的化学成分

3.洁净未被污染;

4.有一定的抗压性,适宜建筑。

三.水源:1.水量充足;满足人畜用水,考虑以后发展。

2.水质良好;水质不良影响健康,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对水源进行水质测定;对水源定期检查;

3.便于保护

4.取用方便

四.社会关系1.便于交通,便于防疫2.电源充足稳定

3周围环境要安静、要安全。4.要留有发展的余地。

一.现代畜牧场生产工艺的特点

(一)品种的优良化(二)合理的分群,实行流水作业的“全进全出”制生产工艺;(三)根据不同畜禽群的营养需要,饲喂相应的全价配合饲料;(四)创造适宜的舍内环境;(五)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六)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七)建立高水平的职工队伍,实行现代化、科学化的企业管理;牧场规模是实际设计的基本数据。

表示方法:(1)以存栏繁殖母畜头数(只)表示;(2)以年出栏商品畜头数(只)

表示;(3)以常年存栏畜禽头数(只)表示;

性质和规模的确定要考虑社会和市场需求,技术和资金力量,管理水平和环境

污染等各种因素。规模确定还要考虑劳动定额和畜舍利用率。

.饲养方式:是指为便于饲养管理而采用的不同设备、设施(栏圈、笼具),或

每圈(栏)容纳畜禽的多少,或畜禽管理的不同形式。

场区规划与建筑物布局

一.分区规划

1.三个功能区;生产区:管理区:病畜隔离区:

2.分区原则:(1)能建立合理的饲养管理条件。按饲养管理和生产要求合理安

排、节约用地。(2)保持小气候和环境良好;(3)利于隔离防疫和卫生管理;

(4)分段规划,考虑以后的发展。

3.分区规划;从人畜健康出发,以建立最佳生产联系和卫生防疫条件来安排各

区的位置。

1.管理区(1)可设在靠近居民点的地方。(2)场内运输与场外运输严格分开;

(3)管理区与生产区严格隔离。

2.生产区;1)利于隔离利于防疫;同一畜牧场内,种畜群、幼畜群、生产群应

严格分开,设在不同的地段,分区管理;种畜和幼畜一般设在比较安全地带。(2)

饲料的供应、储存、加工调制是重要环节,设在地势高燥处,兼顾场内饲料分

发场外饲料运输这两大环节。(3)注意防火安全。干草和垫草堆放必须设置在

生产区下风向,并与其它建筑物保持60米防火间距。(4)综合畜牧场要分小

区规划,并距不同特点有所侧重。多种家畜不能混养;不同畜禽在不同习惯和

特点,从而规定不同的饲养管理要求,在规划时有所侧重。

(5)粪尿及其废弃物堆放、处理、利用既要考虑便于畜舍运出,又便于运到田

间施用。一般应处在下风向。堆放期间不造成污染。

3.病畜隔离区处在生产区下风向。与外界隔离,周围要有天然的或人工的隔离

屏障;设置单独的通道与出入口;处理病畜的尸坑或焚烧炉等设施应距畜舍

300-500米,隔离要严格。污水和废弃物应严格控制,防止病原蔓延和污染。

三合理布局:1.根据生产环节确定建筑物之间最佳生产联系

2.遵守兽医卫生和防火安全规定

3.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创造条件

4.

合理的利用地形地势、主风与光照

3、为保证采光、通风和防疫、防火要求,如何确定建筑物朝向与间距?

(1)、日照与间距;一般来说,畜舍间距保持檐高的3-4倍,就可以保证我国绝

大部分地区冬至日9-15时南墙满日照。(2)、通风与间距;一般畜舍间距为

3-5H时,即可满足通风排污和卫生防疫要求。(3)、防火与间距;畜舍间距在

3-5H之间,可以满足防火要求。

一.畜舍的主要结构及其作用

外围护结构:畜舍是由各部组成,包括屋顶及顶棚、墙、地面及楼板、门窗、

楼梯等,其中屋顶和外墙组成畜舍的外壳,将畜舍的空间与外部隔开,称外围

护结构。

(一)基础;是指墙突入土层的部分,是墙的延续和支撑,决定了墙和畜舍的

坚固和稳定性。作用:承载重量。

要求(1坚固、耐久2)防潮、抗震、抗冻(3)具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

(二)墙;是畜舍的主要结构,对舍内的温湿度状况保持起重要作用(散热量

占35-40%)。功能:承重;隔离;保温隔热。

形式:凉亭式;开放式、有窗式、无窗式

要求:(1)坚固、耐久、抗震、耐水、防火、抗震;(2)结构简单,便于清扫

消毒;(3)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4)防潮防水处理。

(三)屋顶;1.作用:(1)承重。屋架承重或硬山搁檩不设屋架;

(2)防水、防风沙;(3)保温隔热,其意义大于墙体。

2.形式:坡屋顶;平屋顶;拱形屋顶

3.要求:防水、保温、耐久、耐火、光滑、不透气;承重;结构简便,造价便

宜;设置天棚。

4.屋顶高度:畜舍内的高度以净高来表示,指地面到天棚高度。一般地区净高

3-3.5米,严寒地区为2.4-2.7米。

(四)地面;地面结构和质量不仅影响畜舍内的小气候、卫生状况,还会影响

畜体及产品的清洁,甚至影响家畜的健康及生产力。

要求(1)坚实、致密、平坦、有弹性、不硬不滑。稍有坡度,牛舍1-1.5%;

猪舍3-4%。(2)有足够的抗机械能力和各种消毒液和消毒方式的能力;(3)

温暖、不透水;(4)粪尿及污水及时排出。

(五)门窗;外门:家畜进入;生产过程;意外情况将家畜搬出。

规格:宽1.5-2米(羊舍2.5-3米)高2-2.4米

内门:宽0.7-1米;高1.8-2米。寒冷地区设置门斗。

二.建筑材料的基本特性

(一)温热特性1.导热性:表示热从物体(材料)的一侧通过本身厚度向另一

侧传递的能力。表示导热性的指标:

(1)导热系数(λ):表示当物体厚度1m,两表面温差1 ° C 时,1h内

1 m2面积传导的热量。常用的一个指标。(w/ m.h. °C )

总传热系数(K):表示当舍内外温差1度时,每1h内通过1平米面积的畜舍

外围护结构传导的热量。是设计或判断畜舍结构保温隔热性能的好坏的一个指

标。

(2)热阻(R0):当热通过畜舍外围护结构传递时受到的阻力。即当结构两侧

温差1度,通过每平方米面积传出1J热量所需要的小时数。

2.蓄热性;贮藏热的能力。

蓄热系数:是指当表面温度波动1 °c ,1外围护结构在24h内吸入和散发的

热量。单位是w/ m2. °c

材料蓄热系数越大,吸收和容纳的热量越多,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波动小,

舍内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迟。

(二)空气特性;建材的保温性能与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气特性。空气

特性与材料的空隙率和其中所含的空气的数量有关。

容重(γ):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重量(kg/m3)。

空隙率;材料中空隙所占的百分率。

(三)水分特性;影响材料的保温隔热和材料的强度。

1.吸水性: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离开水后保持水的能力。

2.吸湿性:当周围空气湿度变化时,材料的湿度也随着变化的性质。其大小取

决于材料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

3.透水性;材料在水压力的作用下,能使水透过的性质。空隙率大以及连同开

口的材料透水性大。要求地面结构具有不透水性。

4.耐水性:材料在长期饱和水作用下,强度不降低和不严重降低的性质。在畜

舍中受水`侵蚀或处于潮湿环境的结构,应选用耐水性强的材料。

5、如何做好畜舍的保温与采暖工作?

答:畜舍防寒保暖设计:冬季低限热阻;加强屋顶和无棚的保温隔热设计;墙壁的

隔热设计;门窗设计;地面的保温隔热设计;选择有利保温的畜舍形成.

供暖设备选型:热风炉式空气加热器;暖风机式空气加热器;太阳能式空气加热;

电热保温伞;电热地板;红外线灯保温伞;热水加热地板;电热育雏笼.

防寒保暖的管理措施:1、增加饲养密度2.防湿防潮 3.利用垫草垫料4.加强畜

舍的维修保养

2、如何做好夏季畜舍的防暑降温工作?

畜舍的隔热设计:围护结构的隔热能力;合理确定屋顶的隔热构造;通风屋顶;浅

色围护结构外表面

降温设备选型:喷雾降温设备;湿帘降温设备;水冷式空气冷却器

建筑防暑与绿化:阻滞好畜舍通风;遮阳;绿化

绿化降温的作用表现为:1、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辐射热以

降低气温2、通过遮阳以降低辐射3、通过植物根部所保持的水分,可从地面吸

收大量热能而降低空气温度

通风:气温高时,加大气流流动,使动物体感到舒适,以缓和高温对家畜的不

良影响;

换气:在密闭舍内,引进舍外的新新鲜空气,排出舍内的污浊气体,以改善舍

内空气环境(排出舍内水汽、有害气体、尘埃和微生物等)。

风压:指大气流动(过风)时,作用于建筑物表面有一个压力。当风吹向建筑

物时,迎风面形成正压,背风面形成负压。

热压:当舍内不同部位的空气因温热不匀而发生比重差异时,产生的空气压力。

自然通风是指不需要机械设备,而借助于自然界的风压和热压产生空气流动,

通过畜舍的外围护结构而形成的空气交换。

自然通风原理得出如下结论:

1自然通风效率既决定于建筑物结构、材料的空气渗透性和施工质量,也决定

于风力的大小;2寒冷地区封闭严密需要设置通风管道;

3寒冷地区舍内余热愈多,换入的新鲜空气愈多;

4 舍内外温差愈大,热压通风效率愈强。

风压通风风量大小取决于风速、风与开口的夹角、进风口和排风口的面积;气

流的分布取决于进风口和排风口的形状、位置及分布。

热压通风通风量大小取决于舍内外的温差、进排气口面积及中心垂直距离(只

有一个开口时H为开口高度的1/2。气流分布决定于进排气口的形状、位置和

分布。

标准化猪舍的优点

1、冬暖夏凉。

2、自由采食、按需进食、自由饮水。

3、猪舍内有地热采暖。

4、猪舍内有定点“厕所”。

5、猪舍内有“戏水池”

6、封闭饲养、定时通风。

7、始终给各阶段猪群提供最佳生长环境。

一.鸡的生学特性

1、鸡较神经质,胆小怕事,环境变化易惊群,应选择安静的地方远离闹市区,

交通干道;并注意防止其它野兽侵袭;雏鸡作好防鼠工作。

2.不耐高温,鸡的体温高,代谢旺盛,产热、散热多,鸡无汗腺。应加强鸡舍的

隔热设计,配备降温设备。

3. 对有害气体敏感,鸡呼吸,排粪量大,对有害气特别敏感,因此应加强鸡舍

的通风设备,保持空气清新。

一.场界与场内各区间的防护设施

1、牧场要有明确的场界,较大的牧场四周要设围墙,可能的话还要设立防疫沟。

场界的墙要求是较高的实心墙。

2、场内的各区间要设小围墙,尤其是病畜管理区。

3、场门或畜舍出入口处要设立车辆及人员进出的消毒设施(消毒池、消毒室)。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因素,使环境中本来的组成成分或状态以及环境

素质发生了变化,扰乱并破坏生态系统与人、畜正常的生活条件,对人、畜健

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甚至潜在的影响,称环境污染。

2.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的物质。

环境污染物的转归;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

作用,在生物圈内发生迁移、转化的过程。

环境自净的途径主要通过下列三方面作用来实现:

a. 物理作用:进入空气和水中的污染物能进行扩散、稀释,或受重力作用而沉

降;此外,还能被植物表面和土壤颗粒吸附。

b. 化学作用:如氧化还原反应,或与其它物质结合使其化学结构和物理性状发

生变化。c. 生物作用:在各种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需氧或氧分解下,各种有

机污染物可很快地分解成简单的化合物而使其变为无害。

四.环境污染对家畜的危害

1. 引起家畜中毒,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2. 引起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

3. 环境污染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1】简述应激反应的发展阶段?

答:应激反应的发展分三个阶段:惊恐反应、抗拒阶段、结束阶段(1)

警恐阶段:应激因素产生→畜禽感受到,应激因素进入战备状态。

(2)抗拒阶段:很快进入此阶段分泌功能强,呼吸快,心跳快,惊恐,奔逃,

生殖免疫等功能处于抑制状态。

(3)结束阶段:因应激因子的强弱不同,持续时间长短不同,结束有三个表现:

a.应激因子消失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

b.逐渐适应应激因子刺激。

c.无法适应刺

激而死亡或淘汰。

3阐述空气中有害气体微粒和微生物对畜禽的作用及其控制措施

答:NH31.对黏膜有刺激作用2.低浓度氨可刺激三叉神经末梢引起呼吸中枢和

血管中枢的反射性兴奋3.高浓度氨可通过肺泡进入血流置换氧基破坏血液的运

氧功能【H2S:1.吸附于动物黏膜上,与钠离子结合成硫化钠,对黏膜产生刺

激,引起结膜炎、呼吸道病症,甚至肺水肿。2.游离于血液中的硫化氢可氧化

血液中的细胞血素中的3价铁离子,使酶失去活性3.长期处于低浓度下,家畜

可出现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或偶而发生神经炎;家畜体质变弱、抗病力下降,

易发生胃肠炎、心衰等4.高浓度的硫化氢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引起窒息和死

亡5.降低呼吸道的抗病力【CO2:造成缺氧,引起慢性中毒(二氧化碳本身无

毒)。家畜长期缺氧,表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质下降、生产力降低,抵抗

力减弱【CO:1.对血液和神经系统具有毒害作用2.随空气吸入体内,通过肺泡

进入血循,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形成可逆性结合,造成机体急性缺氧,发生

血管和神经细胞的机能障碍3.一氧化碳与肌红蛋白结合,生成碳氧基肌红蛋白

(COMb),而肌红蛋白在肌细胞中有储备氧的作用,还可促进氧在细胞内的运

控制措施:1.加强场址选择和合理布局,避免工业废气污染。2.合理设计畜牧

场和畜舍的排水系统、粪尿、污水处理设施。3.加强防潮管理,保持舍内干燥

4.加强畜舍管理(1)舍内地面特别是畜床上铺垫料。(2)保证适量的通风(3)

做好卫生工作。及时清理污物和杂物;加强对家畜的调教、训练。5.加强环境

绿化绿化不仅美化环境,而且可以净化环境。5.采用化学物质消除(1)过

磷酸钙。消除效果良好。过磷酸钙能吸附氨生成铵盐(2)硫磺除臭法(3)丝

兰属植物提取物能抑制脲酶的活性,使尿素不能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限制

粪便中氨的生成。其有效成分是抑制脲酶微量辅助剂(Micv—Aid)( 4 )吸

附法利用木炭、活性炭、煤渣、生石灰等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吸附空气中的臭

气(5)生物除臭法(6)中草药除臭法6.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

【微粒:1.微粒落在皮肤上,可与皮脂腺、皮屑、微生物混合在一起,引起皮

肤发痒、发炎,堵塞皮脂腺和汗腺,皮脂分泌受阻。皮肤干,易干裂感染;影

响影响蒸发散热。落在眼结膜上引起尘性结膜炎2.飘尘可以进入气管和肺泡,

引起鼻咽、支气管和肺部炎症,并阻塞淋巴管,或随淋巴液流到淋巴结或进入

血液循环系统,引起尘肺病,导致肺功能衰退3.微粒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水汽、

氨、硫化氢、细菌和病毒等有毒有害物质造成黏膜损伤,引起血液中毒及各种

疾病的发生

改善措施:1.改善畜舍和牧场周围地面状况,实行全面的绿化,种树、种草和

农作物等2.饲料加工应远离畜禽舍,分发饲料和饲喂动作要轻。3.保持畜床地

面干净,禁止干扫;禁止在舍内刷拭家畜。更换和翻动垫草也应注意。4.保持

通风换气,必要时安装过滤器。5.保持适宜的湿度

【微生物:传播疫病;污染环境改善措施:1.畜牧场远离污染源。场址选择、

隔离、合理规划。2.加强消毒。 3.良好管理:(1)舍内空气清洁。通风适量;

过滤和消毒空气。(2)及时清除舍内的粪尿和污施垫草并无害化处理。(3)保

持适宜的湿度。(4)改进饲养工艺。4.加强绿化。5.建立健全各种防疫制度(1)

引入家畜隔离检疫,确保安全。(2)病死畜无害化处理(3)做好隔离、卫生工

作。(4)全面消毒(5)确切免疫

2综述应激对机体的影响和消除(或缓解)应激的措施

答:我们通常所说的应激主要指病理性应激,应激(病理应激)对畜禽机体的

影响:1.对生产性能的影响:使机体的分解代谢加强,合成代谢降低;导致动

物生长停滞、饲料转化率降低。

2.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应激可以破坏机体的防御系统,使之丧失对疾病的抵抗

力,此时机体免疫力下降,因而对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易感性增加,降低预

防接种的效果,往往造成传染病的流行。

3.对生殖的影响:应激可使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催乳素(LTH)

等分泌减少,幼年动物性腺发育不全,成年动物性腺畏缩,性欲减退,精子和

卵子发育不良,并可影响受精卵着床及胎儿发育

因此我们要控制应激的发生,提高动物的抗应激能力及其生产性能,减少经济

损失,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饲养管理饲养方式、密度、饲喂饮水、

清粪、光照等2 药物防治3 开发专用型复合抗应激添加剂4 培育抗应激动物

品种

简述温热环境对家畜的影响?

(1)直接影响:温热环境主要通过热调节对畜禽发生影响。

(2)间接影响:①除高温、高湿和强太阳辐射外;②炎热多雨地区植物生长快,粗纤维含量较多,可消化物质和净能含量相对较少;③矿物质和含氮物质易被淋洗,植物中的矿物质和粗蛋白亦较少。④粗纤维含量高的饲料加重畜禽热负担,矿物质,蛋白质少对生长不利

5】简述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答:1】紫外线的作用:1.红斑作用2.杀菌作用3. 抗佝偻病作用 4.色素沉着作用5.增强免疫力和抗病力6.光敏性皮炎7.光照性眼炎

2】红外线的作用:红外线主要生物学效应是热,故称“热射线”。1.红外线御寒2.具有消肿作用3.镇痛作用

3】可见光的作用:1.对繁殖性能影响2.对生长、肥育、产乳和产毛的影响6】太阳辐射可以使皮肤晒黑,变黑后对皮肤还有保护作用,为什么?

答:皮肤变黑主要是由于色素沉着的作用,色素沉着对动物有保护作用:(1)皮肤色素沉着使皮肤本身对光线吸收能力增强。因此照射到皮肤上的光能被表皮所吸收,防止了光线进入深部组织,这样体内部组织免受其害;(2)汗腺迅速活跃起来,增加排汗散热,使体温免受影响。颜色浅的皮肤在日晒下易被灼伤

8在炎热地区什么样的被毛和皮肤结合是最理想的?为什么?

答:炎热地区,浅色被毛与深色皮肤相结合是最理想的,前者的反射率高,后者可吸收紫外线。产于热带和沙漠地区的瘤牛多是如此;被毛灰白色,皮肤黑色。温带和寒带被毛多为黑色,皮肤粉红色

10】简述畜体的产热和散热途径?

答:产热:1.基础代谢产热2.消耗饲料产热3.肌肉活动产热4.生产过程产热散热:1.辐射散热2.传导散热3.对流散热4.蒸发散热

11】畜体是如何对流散热的?

答:所谓对流散热:是指受热物质本身的实际运动,将热由一处移至另一处称对流散热对流的两种形式:

(1)强制对流:在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对流。如:空气的流动;动物的运动(2)自然对流:由于物质密度变化引起的对流。空气和动物静止时,空气受热而发生的密度变化

12】简述影响临界温度的主要因素?

答:(1)动物种类:体型大,单位体重体表面积小的动物临界温度低等热区范围较宽。(2)年龄或体重:临界温度随年龄,体重的增大而下降,幼畜等热区范围较窄,成畜等热区范围宽(3)被毛状态:被毛厚密,皮下脂肪较多的动物临界温度较低(4)饲养水平:饲养条件好,饲喂充足临界温度较低。

(5)生产力:家畜在生长、产蛋、产乳、产毛、产仔等过程中,会增加产热量,临界温度较低。(6)对气候的适应性:寒冷地区的动物临界温度较低(7)管理制度:群体饲养,临界温度较低,使用垫草临界温度下降,(8)其它气象因素:如有风,临界温度上升。有太阳辐射,临界温度下降。

13】详述高温和低温对畜禽的影响(热调节、生产、健康等)?

答:高温时的热调节

1.加速外周血液循环:皮肤血管扩张,大量的血液流向皮肤,机体内的代谢产热通过血液循环带到体表,造成体温升高,皮温与气温温差变大,散热较容易,提高了非蒸发散热。

2.提高蒸发散热量:皮肤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大(含水量多),血液中的水分易渗到组织和汗腺,利于皮肤和呼吸道蒸发

3.减少产热:在高温刺激下,一方面畜体增加散热,同时,还减少产热,以调节体温恒定

低温下的热调节:1.减少散热量2.增加产热量

14】简述气温影响畜禽繁殖的关键时期、生理机制?

答:(一)对公畜的影响关键时期:精子在睾丸中生成的这一段时间为关键时期,一般哺乳动物为几周(猪为40天)在这段时间内,如遭受热应激,营养不良,疾病等都影响受精力。对公畜影响机制:高温可使公畜睾丸温度升高,是引起公畜繁殖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二)对母畜的影响关键时期:配种前后的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配种后,胚胎附殖于子宫前的若干天内,高温引起胚胎损失的程度决定于热应激下体温升高的程度或体温升高持续的时间。对母畜影响的机制:(1)高温引起体温升高是直接影响(2)高温时,采食量减少,引起营养不良。(3)高温减少对胎儿的养分供应,也影响胎盘的生长(4)高温引起生物的化学作用(5)高温引起内分泌失调

(三)对初生仔畜的影响

妊娠期高温可使仔畜体型变小,生活力衰退,死亡率提高

15】论述日射病和热射病的不同点?(概念、致病因素、致病机理、临床症状及控制措施)

答:日射病与热射病的区别:因日光直射头部,致使脑及脑膜充血、出血,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称之为日射病。因为外界气温高、湿度大,致使产热或吸热增多,或散热减少,而引起体内积热的称为热射病。在临床上日射病和热射病统称为中暑。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体温显著升高,循环障碍和一定的神经症状。

发病机制:在正常状态下,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放散,以保持体温的正常范围内。当外界气温过高,空气中相对湿度过大时,汗液蒸发散热亦减少,致使热量在体内蓄积并引起热射病。

由于机体受强烈日光辐射,常引起脑及脑膜充血、水肿,乃至广泛性出血,可产生一些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絮乱的症状引起日射病。

症状:1、日射病初期,病犬精神沉郁,四肢无力,共济失调,有的体温升高,皮肤干燥,汗液分泌减少或无汗。兴奋不安,剧烈痉挛或抽搐,迅速死亡。2、热射病大多数病例体温升高超过40°C时,精神沉郁,运步缓慢,步样不稳,呼吸加快。

治疗:治疗原则为加强护理,促进降温,维持心肺机能,纠正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紊乱。

2.将病畜移到荫凉通风处,保持安静,多给清凉饮水。

3.降温疗法:用冷水浇身,头颈部可放水袋,也可用酒精擦拭体表,当牛体温降到39—40℃,即可停止降温,防止发生虚脱。同时还要防止肺水肿的发生。16】简述气湿对畜体的影响?

答:气湿做为单一因子对家畜的影响不大,常与气温、气流等因素一起对家畜产生一定影响。如气温适宜,气湿在40-80%,对家畜基本无影响。(一)高温高湿的影响。

1. 影响畜体的热调节,加剧高温的不良反应,破坏热平衡。

2.畜体的抵抗力降低,发病率升高,机体病后沉重。

3.有利于发生传染病

4.对生产性能有影响

(二)低温高湿;

1.机体的散热增加,家畜感到寒冷,加剧了冷应激,提高代谢率,增加采食量来维持体温恒定

2.家畜易患感冒性疾病,风湿,关节炎,肌肉炎,N痛等,消化道疾病(下痢)多在低温高湿的天气条件下发生。

3. 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三)适温、高湿

较为有利,有利于尘埃的沉降,使空气清洁,防止肺炎的发生,减少呼吸道病的发生。

(四)低湿

高温低湿的环境中,能使家畜皮肤或外露的粘膜发生干裂,降低了对微生物的防卫能力;低湿,易发生呼吸道病,特别是慢呼,尘埃可以刺激鼻粘膜(粘膜可产生局部抗体);造成幼畜脱水,不利于羽毛生长,易发生啄癖。猪皮肤落屑;有利于某些病原菌的成活,如白色葡萄球菌,金色葡萄球菌,鸡的沙门氏杆菌。以及具有包囊病毒的存活。

17】如何表示气流状态?

答:气流:俗称风,空气的水平流动。一般由高压地区向低压地区流动表示气流状态的方法(一)方向(风向)风吹来的主向(二)流速单位时间内风的行程

18】简述气流对畜禽的影响?

答:(一)气流对热调节影响:1.对散热影响: 2.对产热影响:低温环境中风速增大会提高产热量。

(二)气流对生产力影响:高温环境中加大气流速度可增加采食量,提高生产性能。(三)气流对家畜健康影响:贼风可引起风湿性疾患。【19】制约畜舍小气候的因素有:

答:1.牧场场区小气候:地形地势、场区规划、建筑物布局、绿化程度等;2.畜舍设计与施工情况3.饲养管理情况4.畜舍调节小气候设施设计和使用情况20】舍内温度调节措施:

1.提高畜舍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2.适宜的饲养密度;

3.适宜的通风量;

4.采取其它措施

21】舍内湿度的改善措施:

1.湿度低时:(1)向地面散水;(2)在供暖炉上防置水壶等;(3)利用加湿器

2.高湿时:(1)加大换气量;(2)提高舍内温度。

3.防潮措施:(1)场地选择:高燥、排水好;(2)畜舍墙基设置防潮层,新建畜舍待干燥后使用;(3)加强畜舍保温,使舍内温度经常处于露点以上;(4)尽量减少舍内用水;(5)排水系统畅通,粪尿、污水及时清理,勤更换污湿垫草;(6)调教家畜;(7)使用垫草或防潮剂

37】影响畜舍自然采光的因素:1.畜舍的方位2.舍外情况3.入射角4.透光角5.玻璃6.舍内反光面7.舍内设施及畜栏构造与布局

13、畜舍的自然采光应考虑哪些要求?

1、确定窗口位置:(1)根据畜舍窗口的入射角与透光角。(2)根据太阳高度角确定;当窗户上缘外侧(或屋檐)与窗台内侧所引直线同地面之间的夹角小于当地夏至日的太阳高度角时,就可以防止夏至前后太阳直射光进入舍内;

2、窗口面积的计算:窗口面积可按采光系数(窗地比)计算。

3、窗的数量、形状和布置:窗的数量应首应先根据当地气候确定南北窗面积比例,然后考虑光照均匀和房屋结构对窗间距的要求来确定。炎热地区南北窗面积之比可为1-2:1,夏热冬冷和寒冷地区可为2-4:1。

11、如何对畜舍的保温防寒进行设计?

(1)、外围护结构的保温:墙的内表面温度要求在冬季不得低于舍内的露点温度tl,屋顶内表面温度比舍内露点温度高1℃。(2)、建筑防寒措施; ①选择适宜于防寒的畜舍建筑形式。②畜舍的朝向:在实践中畜舍以南向为好。③门窗设计:冬季迎风面尽量不设门,北窗一般按南窗面积的1/2-1/4设置。 ④减少外围护结构的面积:以防寒为主的地区,畜舍高度不宜过大,以减少外墙面积和舍内空间。⑤畜舍地面的保温。(3)、畜舍的供暖:畜舍供暖分集中供暖和局部供暖。采用何种方式,应根据畜禽要求、供暖设备投资、能源消耗等,考虑经济效益来决定。

(4)、加强防寒管理:①调整饲养密度。②利用垫草。③控制湿度。④控制气流防贼风:应控制在0.1-0.2m/s。⑤利用温室效应防寒。

35】通风设计步骤:1.确定所需要的通风量2 检验采光窗能否满足夏季通风量的需要3 地窗、天窗、屋顶通风管道设计

36】风管设置注意:(1)风管面积可根据该栋畜舍冬季所需要的通风量查表所得(2)风管最好作成圆管,以便于安装风机(3)进风口的面积为排风口面积的70%设计

21、简述纵向通风的设计?纵向通风是指将风机安装在畜舍的一端山墙或一侧山墙附近的纵墙上,进气口设置在另一端山墙或另一侧山墙附近的纵墙上,气流沿畜舍纵轴(长轴)而流动,称为纵向通风.方法步骤:

1、确定负风通风形式

2、确定畜舍的通风量

3、确定风机的台数

4、确定每台风机的流量

5、确定风机的全压

6、确定进风口总面积

7、进风口的数量

8、布置风机和进风口

22、纵向通风的优点有哪些?1、提高风速:纵向通风舍内平均风速比横向通风平均风速高5倍以上。2、气流分布均匀:进入舍内的空气均沿一个方向平稳流动,空气的流动方向为直线,因而3、气流在畜舍纵向各断面的速度可保持均匀一致,舍内气流死角少。4、改善空气环境5、节能、降低费用6、提高生产力

(完整版)家畜环境卫生学试题答案

家畜环境卫生学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分) 1.环境应激:是指家畜对干扰或妨碍机体正常机能的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生理和行为上非特异性反应的过程. 2. 生物节律:动物由于光照时数的周期性变化,其生理状态、生化过程、行为习性也呈现周期 性变化,这种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3.临界温度:指气温下降或升高时,引起机体代谢率开始提高时的环境温度,分上限和下限,一般指下限临界温度. 4.动物福利:维持动物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和正常生长所需的一切事物。 5.尘肺病:微粒侵入到肺组织的淋巴间隙和淋巴管内,并阻塞淋巴管,淋巴液潴留,导致结缔组织增生,肺组织坏死。 二、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 1.自然环境的三大要素是指气候因素、土地因素、生物因素。 2家畜的体热调节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体热调节中枢存在于下丘脑。 3.温热因素的综合评定指标温湿指数的值越大(THI>69),奶牛热应激越严重;气温低于0℃时,风冷却力的值越大,家畜冷应激越严重;温热因素中以气温为核心。 4.可见光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是通过眼、视神经导致动物的下丘脑兴奋,使其分泌促释放激素;这些促释放激素经下丘脑下部-垂体门静脉循环系统到达垂体前叶,并使之分泌促激素;这些促激素再作用于相应的腺体产生相应的激素,参与代谢。 5.空气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包括有害气体、微生物和粉尘三个方面的内容。 6.畜牧场粪便处理与利用的主要方式有用作肥料、用作饲料、生产沼气。 7、水资源的种类可分为:地面水、地下水和降水三大类。 。 8.根据外围护结构的封闭程度,畜舍可分为开放式畜舍、半开放式畜舍、封闭式畜舍等类型。 9.畜舍横向机械通风的方式有负压通风,正压通风、和正负压联合通风。 10. 高山病的发生,是由于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导致机体组织缺氧所致。 三、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在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小气候与大气候的不同在于个别气象因素的差异。( X )2.高山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海拔升高,气压降低,缺氧所致。(∨) 3.高纬度地区,家畜发情的季节性不明显。( X ) 4.正常人耳听不到0分贝的声音。(∨)5.增大风速,能促进散热,对家畜有利。(X )6.凡产热少,散热易的家畜临界温度低。( X )7.大肠菌群指数越小,说明水质越好。( X ) 8.采光系数大,畜舍自然采光效果一定好。(∨)9.白肌病是汞中毒所致。(X)

环境工程学(整理知识点)

一、水质指标 水质:水的品质,指水与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水质指标的种类: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生物学指标 固体、碱度、硬度、COD、BOD、TOC、TOD 固体:在一定温度下(103~105℃),将一定体积的水样蒸发至干时,所残余的固体物质的总量 BOD:表示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经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所需氧量。用单位体积污水所耗氧量表示(mg/L) 二、水中的杂质: 按颗粒大小分为:粗大颗粒物质、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溶解性物质 三、污水的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 四、沉淀的类型 四种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压缩沉淀 五、浅层理论及其斜板沉淀池 浅层理论:水深为H的沉淀池分隔为n个水深为H/n的沉淀池,则当沉淀区长度为原来长度的1/n时,就可以处理与原来的沉淀池相同的水量,并达到完全相同的处理效果。沉淀池越浅,就越能缩短沉淀时间 斜板沉淀池: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采用分层沉淀池,排泥十分困难,所以一般将分层的隔板倾斜一个角度,以便能自行排泥,这种形式即为斜板沉淀池。 六、混凝 1、胶体双电层结构及其稳定性原因 (1)胶体结构:胶体结构很复杂,是由胶核、吸附层及扩散层三部分组成。 (2)胶体颗粒在污水中之所以具有稳定性,其原因有三: 首先,污水中的细小悬浮颗粒和胶体颗粒质量很轻,在污水中受水分子热运动的碰撞而作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同时,胶体颗粒本身带电,同类胶体颗粒带有同性电荷,彼此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从而不能相互靠近结成较大颗粒而下沉; 另外,许多水分子被吸引在胶体颗粒周围形成水化膜,阻止胶体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中和,妨碍颗粒之间接触并凝聚下沉。 2、混凝的机理 污水中投入某些混凝剂后,胶体因电动电位ζ降低或消除而脱稳。脱稳的颗粒便相互聚集为较大颗粒而下沉,此过程称为凝聚,此类混凝剂称为凝聚剂。 但有些混凝剂可使未经脱稳的胶体也形成大的絮状物而下沉,这种现象称为絮凝,此类混凝剂称为絮凝剂。 按机理不同,混凝可分为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沉淀物网捕四种。 3、搅拌的作用 促使混合阶段所形成的细小矾花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形成大的、具有良好沉淀性能的絮凝体(可见的矾花),以使其在后续的沉淀池内下沉。 七、离子交换 (1)实质:不溶性的离子化合物(离子交换剂)上的可交换离子与溶液中其他同性离子间的交换反应,是一种可逆的化学吸附过程,又称离子交换吸附。 (2) 结构:树脂本体、活性基团(由固定离子和活动离子组成) (3) 离子交换过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主要吸附水中的离子,并与水中的离子进行等量交换(4)物理性能指标:外观、粒度、密度、含水率、溶胀性、机械强度、耐热性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总结--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毒理学定义: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己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外来化学物质: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和外界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①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物 ②主要任务:Ⅰ、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Ⅱ、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Ⅲ、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4、环境毒理学的特点 根据人体接触环境化学物的方式、条件及其后果,环境毒理学具有下列特点: (1)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是整个居民人群,特别重视老幼、病弱等敏感人群; (2)它不仅研究环境毒物对居民偶然的急性危害,而且更注意研究其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下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慢性危害,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等对肌体本身及其后代的潜在影响; (3)研究有毒化学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产物的毒性及通过不同途径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 5、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 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的研究); 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 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人群调查: 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6、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 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毒作用性质和机理、对机体发生这些毒作用的严重程度和频率进行定量评价的科学。 应用:制定环境卫生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⑴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完整word版)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

家畜环境卫生学 名词解释: 1. 适应:是生物体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有利于生存和生产的生物学反应或遗传学改变。 2. 应激: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3. 气候服习:指本来对某种气候不适应的动物,因反复或长期处于该动物生理所能忍受的气候环境中,在数周内引起散热和产热等生理机能的变化,使各项生理指标和生产性能逐渐趋于正常,而能习惯于这种气候环境。这一过程称为气候服习。 4. 气候驯化:动物处于某种环境中,因外界环境的影响,某此性状甚至体型发生变化,各种生理机能发生改变又趋于正常,这种过程称为气候驯化。 5. 温热环境:是指直接与家畜体热调节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 6. 小气候: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植被不同,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称为小气候。 7. 散热调节:热调节中使散热增加或减少的调节称为散热调节或物理调节。 8. 产热调节:热调节中使产热增加或减少的反应称为产热调节或化学调节。 9.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日出前温度最低, 午后2:00温度最高,每日最高与最低气温之差,称气温日较差。(越靠近地面,气温日较差越大) 10.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七月份平均气温最高,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11. 等热区:恒温动物仅仅依靠物理调节就能维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范围,叫等热区。 12. 临界温度:气温下降,畜体散热增加,必须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这个开始提高代谢率的温度称为“下限临界温度”或“临界温度”。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 13. 过高温度:体温升高,代谢率也提高,这个因高温引起代谢率升高的外界温度称为“上限临界温度”或“过高温度”。 14. 舒适区:指在等热区的某一温度范围内,家畜代谢产热正好等于散热,不需要进行物理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称此温度范围为舒适区。 15. 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可用重量或水汽压表示。 16.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17. 露点: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而且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此时水汽析出形成露水,此时的气温称为露点。

(完整版)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考试重点词汇

Environmental quality 环境质量Acid rain酸雨 Sulfur dioxide二氧化硫Nitrogen oxide 氧化氮Automobile exhausts汽车尾气Infectious diseases传染病Waterborne diseases通过水传播的疾病 Carbon dioxide二氧化碳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环境破坏 Aquatic life 水生物 Detection limits 检出限Qualitative 定性的Quantitative定量的Characterization 表征性能描写Unpleasant odors 难闻的气味Trace l level 痕量微量Carbon oxide碳化物 Carbon monoxide 一氧化碳Carbon dioxide 二氧化碳Sulfur oxide 硫化物 Sulfur dioxide二氧化硫 Sulfur trioxide 三氧化硫Nitrogen oxide 氮化物 Nitrous oxide一氧化二氮 Nitric oxide一氧化氮 Nitrogen dioxide 二氧化氮Ethane 乙烷 Propane 丙烷Photochemical oxidants 光氧化剂 Ozone臭氧 Aldehydes 乙醛 Sulfate salts硫酸盐 Hydrogen sulfide 硫化氢Ammonia氨气 Sulfur acids 硫酸 Nitric acid 硝酸 Primary air pollutant一次污染物Second air pollutant二次污染物Biofiltration生物过滤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挥发性化合物Trickling filter滴滤器 Municipal sewage treatment plant市政污水处理厂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污水 处理厂 Rendering plant 炼油厂 Ethanol 乙醇 Biodegradation 生物降解 Bioremediation 生物治理 Suspended solid(SS)悬浮颗粒 物 Volatile suspended solid(VSS) 挥 发性悬浮颗粒物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生化需氧量 Heavy mental重金属 Domestic sewage 生活废水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化学需氧量 Sewage 污水、废水 Microorganism微生物 Microbe微生物 Bacteria(复数) Bacterium(单数)细菌 Oxidizer氧化剂 Oxidant氧化剂 Dissolved oxygen溶解氧 Residence time 停留时间 Eutrophic lake富营养化的湖泊 Sanitary sewage 生活污水 Aeration tank 曝气池 Sedimentation tank 沉淀池 Eutrophication 富营养化 Adsorption 吸附 Activated carbon 活性炭 Activated sludge活性污泥 Coagulation 絮凝、凝固 Flocculation 混凝 Sedimentation 沉淀、沉积 Hydrophilic 亲水的、吸水的 Oxidizing agent 氧化剂 Reverse osmosis 反向渗透 Membrane膜 Groundwater地下水 Surface water 地表水 Aluminum sulfate 硫酸铝 Screening (用拦污栅)隔离 Turbidity 浊度,浑浊性 Colloidal胶体 Chlorine dioxide 二氧化氯 Ultraviolet light 紫外线 Limestone 石灰石 Incinerator 焚烧炉 Hazardous waste 危险废物 Refuse垃圾、废物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环保部 Hydrogen sulfide 硫化物 Decontamination 净化,消 除……的污染 Aerobic 需氧的 Anaerobic 厌氧的 Decibel meter 分贝仪 Subsonic 亚声速的 Supersonic 超声速的 Muffler消声器 Ecological disruptions 生态破坏 Aquatic ecosystem 水环境系统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环境影响评价 Kinetics 动力学 Steady-state 稳态的 Point source discharge点源排放 Receiving water收纳水体 Nitrogen oxide 氮氧化物 Photochemical oxidant 光化学氧 化剂 Carbon monoxide一氧化碳 Coliform bacteria 大肠杆菌

毒理学复习整理

1、毒性最大的天然毒素-肉毒毒素:它主要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肌肉松弛麻痹,特别是呼吸肌麻痹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这些化学物不是人体内部固有的,是正常代谢以外的外来生物活性物质,称其为外来化学物质。 小结 1.掌握环境毒理学概念,理解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环境生态毒理学的异同 ( 环境毒理学:利用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研究核心为环境污染物对人的影响,扩展到动植物;生态毒理学研究核心为非人类生物,扩展到人类;环境生态毒理学则是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的结合。 2.掌握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熟悉研究内容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P3) 1)判明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及作用机理。 2)探讨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 3)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制订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P3) 1)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危害及作用机理 2)环境污染物毒性评定方法: 包括动物的一般毒性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蓄积试验、致突变试验、致畸试验、致癌试验等。 3)环境污染物及降解和转化产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熟悉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 1.体外实验: 器官水平 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 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 细胞水平 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 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亚细胞水平 (

2015年重点大学环境工程考研复习重点资料

2015年环境工程考研复习重点资料 1)水质:水和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2)水质指标: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标准 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的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量 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可降解有机物直接氧化 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可被化学氧化或被经过驯化、筛选后的微生物氧化 共同点:最终被降解成无机物 不同点:氧化方式的不同 生活污水BOD570~250mg/L;综合污水100~300mg/L;垃圾渗滤液2000~30000mg/L 7 第一阶段(碳氧化阶段):在异养菌的作用下,含碳有机物被氧化(或称碳化)为CO2,H2O,含氮有机物被氧化(或称氨化)为NH3,所消耗的氧以Oa表示。与此同时,合成新细胞(异养型) 9 合成的新细胞,在生活活动中,进行着新陈代谢,即自身氧化的过程,产生CO2,H2O 与NH3,并放出能量和氧化残渣(残存物质),这种过程叫做内源呼吸,所消耗的氧量用Ob 表示 1 耗氧量Oa十Ob 称为第一阶段生化需氧量(或称为总碳氧化需氧量、总生化需氧量、完全生化需氧量) 用La或BODu表示 2 第二阶段是硝化阶段,即在自养菌(亚硝化菌)的作用下,NH3被氧化为NO2-和H2O,所消耗的氧量用Oc表示,再在自养菌(硝化菌)的作用下,NO2-被氧化为NO3-,所消耗的氧量用Od表示。与此同时合成新细胞(自养型)。 1 耗氧量Oc十Od 称为第二阶段生化需氧量(或称为氮氧化需氧量、硝化需氧量)用硝化BOD或NODu或LN表示。

BOD的定义中规定有机物质被氧化分解至无机物质,第一阶段生物氧化中,有机物中的C 已经氧化至CO2,N氧化成NH3,都已经无机化了。所以氨的继续氧化不在考虑之内,即不考虑第二阶段生物氧化。 1.水体污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性质发生改变,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坏。 2.环境容量:指自然环境对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3.水体自净 --概念:污染物随河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或完全恢复原状。 指有机污染物在水中污染物的作用下进行氧化分解,逐渐变成无机物,这一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1 河流中氧的消耗: (1)天然和人工培养的细菌对排入河流的悬浮和溶解性有机物的氧化作用 (2)污泥和水底沉积物的分解需氧作用、水生植物夜间呼吸 2 河流的复氧作用 (1)河水和废水中原来含有的氧 (2)大气中的氧向含氧不足的水体扩散溶解,直至水中DO达到饱和 (3)水生植物白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溶于水中,有时还可使水体中的氧达到过饱和状态 ⑴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DO下降; 降解有机物耗氧速率------与有机物浓度成正比 ⑵河流流动过程中,接受大气复氧,使DO上升。 复氧速率----------与亏氧量成正比 两种作用的结果------形成氧垂曲线 1.物理处理法:沉淀法、筛滤法、上浮法、气浮法、过滤法、和反渗透法;

2013 家畜环境卫生学题库(含答案版)

一、名词解释 减量排放: 日射病:是指红光和红外线穿透颅骨,使脑内温度升高,一起全身病理反应的病理现象。应激:是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环境的超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等热区:是指恒温动物注意借物理调节维持体温正常的环境温度范围。 临界温度:又称“下限临界温度”,是指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动物通过物理调节仍不能维持提问恒定而开始提高代谢率来增加产热的环境温度。 上限临界温度:气温高于等热区上限继续升高,增加散热的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时,动物必须降低代谢率来减少产热,以维持体温恒定,这种开始通过化学热调节来减少产热维持体温恒定的环境温度。 热射病:指因高温引起的体温调节机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的病理现象 隐汗蒸发:即皮肤组织水分通过上皮向外渗透,水分在皮肤表面蒸发的现象。 散热调节:当环境冷热程度发生改变时,畜体通过行为、生理生化乃至形态解剖结构,改变产热和散热速度的过程,成为热调节。其中使散热增加或减少的反应称为散热调节。 产热调节:热调节中使产热增加或减少的反应成为产热调节。 红斑作用:在紫外线照射下,动物被照射部位的皮肤出现潮红的现象。 畜禽动物福利:动物福利一般指动物(尤其是受人类控制的)不应受到不必要的痛苦,即使是供人用作食物、工作工具、友伴或研究需要。 长日照动物:在春季日照时数逐渐延长的情况下发情交配的动物,如狐狸,田鼠,马和驴等露点::当空气水汽含量不变且压力一定时,因气温下降,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或“露点温度” 阳伞效应:指由大气污染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却效应。 活性污泥:活性污泥(activesludge)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其中,细菌和原生动物是主要的二大类.活性污泥主要用来处理污废水。 采光系数:是指窗户的有效采光面积与畜舍地面面积之比 纵向通风:指将风机安装在畜舍的一端山墙或一侧山墙附近的纵墙上,进气口设在另一侧墙体上,使气流沿畜舍纵轴而流动 正压通风:也称进风式通风或送风,是指利用风机向封闭畜舍送风,从而使舍内压力大于舍外,舍内污浊空气经排气管(口)排出舍外的通风方式。 负压通风:也称排风式通风或排风,是指利用风机将封闭舍内污浊空气抽出,使舍内压力相对小于舍外。而新鲜空气通过进气口或进气管流入舍内而形成舍内外气体交换的通风方式。BOD(生化需氧量):水中有机物在需氧性细菌作用下,进行生化分解时小号的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指用强氧化剂使1L水中的有机物完全氧化小号的氧量。 腐熟堆肥法:主要通过控制好气微生物活动的水分、酸碱度、碳氮比、空气、温度等各种环境条件,使好气微生物分解家畜粪便及垫草中各种有机物,并使之达到矿质化和腐殖质化的过程。 细菌总数:是指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于37℃条件下培养24h后所生成的各种细菌集落总数。 二、简答 1、说明你所了解的消毒方法及主要应用场合。 答:(1)喷雾消毒(1分) 用一定浓度的次氯酸盐、有机碘混合物、过氧乙酸、新洁尔灭等,用喷雾装置进行喷雾消毒,主要用于饲养舍清洗完毕后的喷洒消毒、带畜消毒、畜牧场道路和

环境工程学复习要点

环境工程学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破坏了环境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环境质量,对人类或环境系统本身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1)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2)类型:O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O 2环境污染和怕坏 3)根本原因:对环境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 4)实质: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 4、公害:凡由于人类活动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公私财产及生活舒适性等造成的危害均为公害。 5、 1 )环境保护: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护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 2)基本任务: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6、1)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质量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 2)研究对象:人类环境质量结构与演变 3)任务:研究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及其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4)分类:O1基础环境学O2应用环境学O3环境学 7、可持续发展:满足当前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观念:经济持续、社会持续、生态持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将环境问题纳入综合决策,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 2)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实现污染治理从末端处理向源头和过程控制的转变。 循环经济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发展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把环境原则贯穿到各类经济活动领域中。 4)认真实施ISO14000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贯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5)改变消费观念,推行绿色消费方式。 6)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 8、生态系统与环境 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功能,是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单元。 2)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 3)类型:O1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和特征:陆地~,水域~(淡水~、海洋~) O人类活动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自然~,半自然~,人工~ 4)功能: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水~,碳~,氮~,硫~

环境毒理学复习重点

1、一室模型:当毒物进入机体后立即均匀的分布到所有的组织器官,并迅速达到平衡时,可将机体视为一室模型。 二室模型:二室模型将机体分为中央室和周边室,体内不能迅速分布而达到平衡的毒物,如苯、对溴磷等,迅速在中心室分布,然后经较长时间才在周边室达到平衡。 2、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循环过程中伴随着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分散、富集和污染物的形态、化学组分的变化) 3、半数效应剂量 ED50:XB引起机体某项生物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4、酶的抑制与诱导: 5、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积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 6、剂量-效应关系:是指不同剂量外源化学物与其在个体或群体中所引起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相关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不同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其引起的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7、半数耐受限量(TLm) TLm),也叫半数存活浓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群水生生物中50%个体能够耐受的某种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单位为mg/L。 8、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level):又称未观察到作用剂量(no observed effect level,NOEL)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level):指XB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观察到机体开始出现某种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若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又称中毒阈剂量。 9、受体学说: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地与其结合的蛋白质,与外来化合物结合,进而引发一系列识别、换能和放大过程,最后导致生物学效应。 自由基学说:进入生物体内的污染物,可以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形成各种自由基中间体,导致脂质过氧化等反应,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和死亡。 10、癌是指组织或细胞相对自主生长形成肿块并危害机体的新生物。化学致癌作用:化学物质引起肿瘤的过程。 致畸作用: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使胚胎细胞分化和器官的形成不能正常进行,而造成器官组织上的缺陷,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形态结构异常。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引起生物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改变的作用,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叫诱变作用。 11、即发作用:毒物一经接触后,短期内引起的毒作用。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的急性中毒。迟发作用(delay effect):经长期接触或间隔一段时间后,才呈现的毒作用。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致敏作用所致,化合物作为一种半抗原与内源性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从而激发抗体,继而再次接触时将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可存在阈剂量。 特异性反应:一般是指遗传所决定的特异体质对某种化学物的异常反应,又称特发性反应。 12、危险性(risk):也称危险度,是指某种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能引起机体发生中毒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13、生物性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

家畜环境卫生学本科自考复习题

家畜环境卫生学本科自考复习题 单选题 1反刍动物动物瘤胃内微生物发酵的产热属于 A 基础代谢产热 B体增热C肌肉活动产热 D生产过程产热 2动物妊娠时的产热为 A 基础代谢产热 B体增热 C肌肉活动产热 D生产过程产热 3在高温季节,动物会通过喘息形式散热,此种散热形式属于下列哪种形式? A 传导散热 B辐射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4同种恒温动物生活在寒冷地区体格较大,生活在温暖地区体格较小,此种现象符合下列哪个发则。 A爱伦法则 B.威尔逊法则 C贝格曼法则 D.格罗杰法则 5等热区的上限叫做 A临界温度B过高温度C舒适温度 D皮肤温度 6家畜热应激最严重的环境为 A.高温、低湿 B.低温、高湿 C.低温、低湿 D.高温、高湿、无风 7 同种恒温动物生活在寒冷地区体格较大,生活在温暖地区体格较小,此种现象符合下列哪个发则。 A.艾伦法则 B.威尔逊法则 C.伯格曼法则 D.个罗杰法则 8反刍动物瘤胃内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热量属于下列哪种产热形式? A.肌肉活动产热 B.热增耗 C.生产产热 D.基础代谢产热 9在高温季节,动物会通过喘息形式散热,此种散热形式属于下列哪种形式? A 传导散热 B辐射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10在太阳辐射中,穿透力最强的光线是 A紫外线 B 可见光C红外线 D蓝光 11畜舍中对家畜没有直接危害的有害气体是 A 氨气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硫化氢 12水体“三氮”指标在分析水质时具有重要意义,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增高,说明了什么? A水体无污染 B水体正在自净 C水体已经自净 D不能说明问题 13在畜舍建筑朝向设计中,应考虑畜舍纵墙与夏季主导风向保持一定角度,可减小涡风区,通风均匀,有利于防暑,其适宜的角度为 A. 0° B.10~20° C. 90° D.30~45°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6、微生物有哪些特点?1.个体极小 2.分布广,种类繁多。3.繁殖快4.易变异 7、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 1.革兰氏阳性菌含大量的肽聚糖,独含磷壁酸,不含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含极少的聚糖,独含脂多糖,不含磷壁酸。 2.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厚,结构较简单,含肽聚糖、磷壁酸、少量蛋白质和脂肪。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结构较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分为三层:最外层脂多糖,中间层磷脂层,内层脂蛋白;内壁层含肽聚糖,不含磷壁酸。 8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有以下两点:(1) 革兰氏染色与等电点的关系G+菌的等电点低于G-菌,所带负电荷更多,因此,它与结晶紫的结合力较大,不易被乙醇脱色。(2) 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的关系G+的细胞壁脂类少,肽聚糖多,G-则相反,故乙醇容易进入G-细胞,进行脱色。 8、藻类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它分为几门? 根据藻类光合色素的种类、个体形态、细胞结构、生殖方式和生活史等,将藻类分为10门:蓝藻门、裸藻门、绿藻门、轮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 9、真菌包括那些微生物?它们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各起什么作用? 真菌包括酵母菌、霉菌及各种伞菌。酵母菌既处理了废水,又可得到酵母菌体蛋白,用作饲料。还可以用酵母菌监测重金属。美军在对废水中氰化物的去除率达90%以上,有的霉菌还可以处理含硝基化合物的废水。真菌在处理有机废水可以用于培养食用菌的菌丝体,这样既处理了废水和固体废物,还获得了食用菌。 10、酵母菌有哪些细胞结构?有几种类型的酵母菌? 酵母菌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核、细胞质及内含物。酵母菌有发酵型和氧化型两种。 11、霉菌有几种菌丝?如何区别霉菌和放线菌的菌落? 整个菌丝体分为两部分:即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 放线菌菌落:是由一个孢子或一段营养菌丝生长繁殖出许多菌丝,并相互缠绕而成的,有的呈戎状或密实干燥多皱,整个菌落像嵌入培养基中,不易被挑取。霉菌菌落:呈圆形、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比其他微生物的菌落都大,菌落疏松,与培养基结合不紧,用接种环很容易挑取。 12、什么叫定向培育和驯化? 定向培养是人为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长期处理某一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将它们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累积和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体的一种古老的育种方法。驯化是经过长时间地定向培养后,微生物改变了原来对营养、温度、PH 等要求,产生了适应酶,利用各营养,改变了代谢途径。 13、什么叫水体自净?可根据那些指标判断水体自净程度? 河流接纳了一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后,在物理的、化学的和水生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后得到净化,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和状态,这叫水体自净。1、P\H 指数,2、氧浓度昼夜变化幅度和氧垂曲线。 14、水体污染指标有哪几种?污化系统分为那几“带”?各“带”有什么特征?1.BIP 指数2.细菌菌落总数3.总大肠菌群 多污带:位于排污口之后的区段,水呈暗灰色,很浑浊,含有大量有机物,BOD 高,溶解氧极低,为厌氧状态。 α-中污带:在多污带下游,水为灰色,溶解氧少,为半厌氧状态,有机物减少,BOD 下降,水面上有泡沫和浮泥,有氨、氨基酸及H2S ,生物种类比多污带稍多。 β-中污带:在α-中污带之后,有机物较少,BOD 和悬浮物含量低,溶解氧浓度升高,NH3和H2S 分别氧化为NO3-和SO42-,两者含量均减少。 寡污带:在β-中污带之后,标志着河流自净作用完成,有机物全部无机化,BOD 和悬浮物含量极低,H2S 消失细菌极少,水的浑浊度低,溶解氧恢复到正常含量。 15、什么叫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有几种? 人类将富含氮、磷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入湖泊、河流和海洋,使水体中的氮、磷营养过剩,促使水体中的藻类过量生长,使淡水中发生水华,使海洋中发生赤潮,叫富营养化。观察蓝细菌和藻类等指示生物、测定生物的现存量、测定原初生产力、测定透明度和测定氮和磷等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 16、什么叫活性污泥?它有哪些组成和性质? 活性污泥(activesludge)是由各种微生微、真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和各种有机无机的固体物质混凝交织在一起的一种绒粒.即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由外到内水解细菌、发酵细菌、氢细菌和乙酸菌、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厌氧原生动物其中产甲烷丝菌是厌氧活性污泥的中心骨架。 17、叙述好氧活性污泥净化污水的机理?1.在氧化的条件下,活性污泥绒粒中的絮凝性微生物吸附污水中的有机物。2.活性污泥绒粒中的水解性细菌水解大分子有机物为小分子有机物,同时,微生物合成自身细胞。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直接被细菌吸收,在细菌体内氧化分解,其中间代谢产物被另一群细菌吸收,进而无机化。3.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吸收和吞食未分解彻底的有机物及游离细菌。 42、叙述氧化塘和氧化沟处理污水的机制 氧化塘和氧化沟一般用于三级深度处理,用以处理生活污水和富含氮、磷的工业废水。有机污水流入氧化塘,其中的细菌吸收水中的溶解氧,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为H2O 、CO2、NH3、NO3-、PO43、SO42-。细 菌利用自身分解含氮有机物产生的NH3和环境中的营养物合成细胞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藻类利用H2O 和CO2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糖类,再吸收NH3和SO42-合成蛋白质,吸收PO43-合成核酸,并繁殖新藻体。 43、菌胶团、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在水处理过程中有哪些作用。菌胶团的作用: 1、有很强的生物絮凝、吸附能力和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2、菌胶团对有机物的吸附和分解,为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为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提供附着栖息场所 4、具有指示作用 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的作用 1、指示作用 2、净化作用 3、促进絮凝作用和沉淀作用 44、叙述生物膜法净化污水的作用机制 生物膜在滤池中是分层的,上层生物膜中的生物膜生物和生物膜面生物及微型后生动物吸附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将其水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同时生物膜生物吸收溶解性有机物和经水解的小分子有机物进入体内,并进行氧化分解,利用吸收的营养构建自身细胞。上层生物膜的代谢产物流向下层,被下层生物膜生物吸收,进一步被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老化的生物膜和游离细菌被滤池扫除生物吞食。通过以上微生物化学和吞食作用,污水得到净化。 45、什么叫活性污泥丝状膨胀?引起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微生物有哪些? 由于丝状细菌极度生长引起的活性污泥膨胀称为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经常出现的有诺卡氏菌属、浮游球衣菌、微丝菌属、发硫菌属、贝日阿托氏菌属等 46、促使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1、温度 2、溶解氧 3、可溶性有机物及其种类 4、有机物浓度 47、为什么丝状细菌在污水生物处理中能优势生长? 因为几乎所有的丝状细菌都能吸收可溶性有机物,尤其是低分子的糖类和有机酸。在运行过程中,有机物因缺氧不能降解彻底,积累大量有机酸,为丝状细菌创造营养条件,使丝状细菌优势生长。 48、如何控制活性污泥丝状膨胀? 1、控制溶解氧 2、控制有机负荷 3、改革工艺 49、污水为什么要脱氮除磷? 在水体中氮、磷量过多,危害极大,最大的危害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蓝细菌、绿藻等大量繁殖,有的蓝细菌产生毒素,毒死鱼、虾等水生生物和危害人体健康,由于它们的死亡、腐败,引起水体缺氧,使水源水质恶化。不但影响人类生活,还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 50、微生物脱氮工艺有哪些? A|O 、A2\O 、A2\O2、SBR 等 51、叙述污水脱氮原理? 脱氮是先利用好氧段经硝化作用,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协同作用,将NH3转化为NO2--N 和NO3--N 。再利用缺氧段经反硝化细菌将NO2--N (经反亚硝化)和NO3--N (将反硝化)还原为氮气,溢出水面释放到大气,参与自然界氮的循环。水中含氮物质大量减少,降低出水的潜在危险性。 52、什么叫捷径反硝化?何谓短程硝化-反硝化?在生产中它有何意义? 捷径反硝化:即通过限制充氧量和缩短曝气时间等条件,抑制硝化细菌生长,促使亚硝化细菌优势生长,迅速将氨氧化为HNO2 后,随即利用有机物将HNO2 还原为N2的过程。捷径反硝化不仅可缩短曝气时间,减少能耗,还节省碳源,从总体上节省运行费用。 Q10:温度每升高10度酶促反应速率相应升高的因数。

题目版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1

第一章绪论 【选择题】 1. 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是D A.有机污染物 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2. 外源化学物的概念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名词解释】 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非人类生物个体和群体以及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问答题】 1.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P2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P3-5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P5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选择题】 1.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2.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溶解度 C.气血分配系数 D.以上都是 3.pKa为 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 C.小肠 D.结肠 4.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A.动物种属 B.年龄 C.生理状态

D.以上都是 5.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A.肠道 B.唾液 C.汗液 D.肾脏 6.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 A.肾小球简单扩散 B.肾小球主动转运 C.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主动转运 7.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 A.N一氧化.苯胺N羟基苯胺(毒性增强) B.脱硫反应,对硫磷对氧磷(水溶性增加,毒性增强) C.环氧化,苯并(α)芘7,8-二醇-9,10环氧化物(致癌) D.以上都是生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子 8.外来化合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 B.酶的含量增加 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 D.以上都是 9.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A.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 B.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 C.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 D.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 10.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滤过 1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 A.肝 B.肾 C.肺 D.小肠 12.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不包括下列哪一种反应 A.甲基化 B.羟化 C.共氧化 D.环氧化 13.外源化学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 A.化学毒物与器官的亲和力 B.血流量

家畜环境卫生学习题与答案

气、水、土壤、饲料和其它生物在内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2、应激: 是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 的总和。 3、应激源: 为引起应激反应的一切环境刺激。 4、应激对家畜生产性能及健康有何影响? 生产性能: ①、应激能够影响家畜的生长发育。②、应激对家畜繁殖有不良影响,一般认为在应激情况下,会导致幼畜性腺发育不全,成年家畜精子和卵子的生成、发育及成熟受阻,从而使家畜的繁殖性能受到影响。③、应激对母畜泌乳有不良影响。④、应激对肉质的影响: 环境应激会影响肉品质量,主要导致PSE肉(,以及少数产生DFD肉。健康: 应激因子的作用破坏了机体的生理或心理平衡而影响其抗病能力。5、在畜牧业生产中如何控制家畜的应激? (1)、改善环境条件。①避免环境骤变。②改善环境卫生,防治各种环境污染。③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④改善运输条件,避免高温、拥挤、野蛮装卸等运输条件。⑤避免几种应激因子集中作用机体。(2)、选育抗应激品种。选育、推广抗应激的家畜品种,淘汰应激敏感家畜。如仔猪的氟烷测验。

(3)、药物的应用。①xx类: 如Vc、V 1 / 16 B、VE 。②镇静剂: 氯丙嗪、利血平、刺五加等。③抗应激制剂: 琥珀酸盐、延胡索酸。④电解质: 饲料或饮水中添加KCl ;5%NaHCO3静脉注射等。⑤其它: 微量元素等的添加等。 (4)、加强锻炼。可提高机体对各种应激因子的耐受能力 第二、三章 1、xx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它跟纬度、季节和一天的不同时间有关。 2、等热区: 指恒温动物主要借物理和行为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的外界环境温度范围。 3、露点: 在水汽压不变的情况下,因温度降低而使空气中所含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4、舒适区: 家畜的产热量刚好等于散热量,不需要进行物理和行为调节就能使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