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印农业合作现状、投资环境与合作潜力分析

中印农业合作现状、投资环境与合作潜力分析

中印农业合作现状、投资环境与合作潜力分析
中印农业合作现状、投资环境与合作潜力分析

中印农业合作现状、投资环境与合作潜力分析

中国和印度是全球两大新兴经济体,在金砖国家中,印度的发展潜力被视为仅次于中国。随着经济稳步发展,丰富的劳动力、规模庞大的市场、亟待发展的产业促使印度成为吸纳全球资金的主要国家。近年来,我国与印度经贸合作日益加深,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框架背景下,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结构面临调整升级的背景下,研究我国与印度农业合作现状,分析投资环境、探寻未来农业合作潜力,对于深化我国与印度农业经贸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印农业合作现状

(一)农业投资现状

印度是较早使用外资的国家之一。自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印度政府逐步放宽对外商直接投资领域的限制,利用外资实现加速增长。近两年随着印度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印度吸收国外直接投资规模显著增长。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数据显示,莫迪政府领导下印度经济复苏明显,投资环境日益改善使得印度成为全球绿地投资项目上FDI的首选目的地。2014年印度FDI项目增加了47%。截至2015年6

月底,印度获得的FDI总额高达300亿美元,是去年同期吸引到的120亿美元的两倍以上。近年来,我国对印度的投资规模随着双边经贸合作加深也呈现显著增长趋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5―2015年间,我国对印度对外投资存量从1462万美元增至37.70亿美元,增长了256.9倍,年均增长74.2%,对印度投资流量最高达到7.1亿美元。总体来看,尽管我国对印度投资增长显著,但投资规模仍较小,缺乏集约式投资,投资模式和领域都较为单一,农业领域的投资与合作相对较少,与两国的经济规模和经贸合作水平不相称,提升空间较大。

(二)农产品贸易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市场的不断开放,印度农产品贸易规模日益扩大。2000―2013年,印度农产品贸易额由78.3亿美元增长到617.1亿美元,增长了6.9倍,年均增长17.2%。中印双边农产品贸易近年来也增速迅猛。2005―2014年,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从6.4亿美元快速增长到30.6亿美元,增长了3.8倍,年均增长19.0%。与对印产品贸易我国大额顺差不同的是,农产品贸易中我国为贸易逆差,自印度进口农产品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82%。

我国自印度进口农产品主要以棉花、油料、水产品、干豆等产品为主,2014年四类产品进口额累计占比为88.6%;出口印度农产品主要为棉麻丝、其他农产品、水果、精油、

干豆等,2014年出口额占我国对印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25%、22.3%、17.7%、10.3%和9.5%,累计占比为84.8%。从贸易往来看,表现为我国从印度进口初级农产品,加工后再出口部分至印度。总体来看,印度对我国农产品贸易顺差的基本格局,对于调剂中印失衡的贸易大格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今后加深双边农业投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印度农业投资环境分析

(一)经济总体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发展前景良好

印度自1991年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后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00―2014年间,印度GDP年均增速达到11%,2014年GDP增至2.07万亿美元,在新兴经济体中的表现突出。世界经济论坛《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印度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14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60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到2025年,印度占世界经济总量有望达到7.1%。随着外部环境改善和印国内经济改革的推进,印度经济增长仍有可能重新进入快车道,经济发展前景良好。

(二)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水平总体不高

印度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世界1/10可耕地,2014年耕地面积1.59亿公顷,占国内土地面积的52.8%。海岸线长达6100km,渔业资源也非常丰富。印度绝大多数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光照热量充足,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农业大

多以漫灌为主,滴灌技术较欠缺,农业灌溉用地占农业用地总量比重36.3%(2012,世界银行)。印度是农业大国,但农业生产水平总体不高。印度香料和水牛奶产量居世界第一,稻米、小麦、蔗糖和奶牛奶居世界第二,鸡蛋产量居世界第五。牛的存栏量和牛奶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单产水平都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三)农业投资优惠政策有限

印度外商投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地区优惠、出口优惠和特区优惠上。地区优惠政策主要指在印度部分落后地区投资可享受税收、运费补贴、设备进口免税、投资利息补贴等优惠政策。出口鼓励政策包括:产品全部出口的企业、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国内外企业享受5年内免征所得税优惠;企业进口用于生产出口商品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免征关税;落后地区合资企业10年内减征所得税25%。在特殊经济区内,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在特定年限内享有关税优惠,另外,除需要产业许可的产业外,特殊经济区的制造业允许100%的外商直接投资。目前,印度有173个特殊?济区在运营。

(四)投资审批及贸易管理限制较多

印度国内对投资审批较为严苛。印度外国投资促进委员会(FIPB)负责审批外国资本流入总值低于120亿印度卢比(约2亿美元)的提案,对超过120亿印度卢比的提案,则

由FIPB提交内阁经济事务委员会(CCEA)审核批准。所有印度企业的股权和债权转让都须获得印度储备银行的批准;如并购总金额超过60亿卢比,还需获得内阁经济委员会的批准。外国企业也可以通过印度证券市场收购当地上市公司。

对贸易管理限制也较多。突出表现在实行对外贸易经营权登记制;对石油、大米、小麦、化肥、棉花等少数产品实行国有外贸企业专营管理。在特殊时期,印度还对本国产品限制出口。为稳定粮价、抑制通货膨胀,印度政府于2006

年6月禁止了豆类出口;2007年10月禁止了小麦及面粉的出口;2008年3月禁止了食用油出口;2008年4月禁止了非巴斯玛蒂大米出口,并上调巴斯玛蒂大米的最低出口价。(五)土地、劳工政策法规较为严格

根据印度有关政策,在印度注册的外国公司子公司、分公司等可以购置不动产(包括土地、房产),但来自中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8国的公司,购买不动产时必须获得印度储备银行的预先许可。此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在印度购买土地或房产往往手续复杂,周期漫长且成本难以控制。

目前,印度是世界上拥有“人口红利”最大的国家之一,根据UNCTAD数据,印度劳动力资源数量充足,薪酬仅约欧美等国的1 /10,劳动密集性产业竞争力明显,对于中国转

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价值链环节具有巨大吸引力。但印度涉及劳工的法律法规较多也较复杂,主要有《劳工争议法》、《红利法》、《离职金法》、《劳工补偿法》、《雇用法》、《最低工资法》、《工资支付法》、《劳工退休基金及杂项规定法》等。外国人在印度工作必须获得印度政府颁发的工作签证(EmploymentVisa)或者项目签证(Project Visa,新近针对电力和冶金项目设立)。印度对工作签证掌握极严,普通工程技术人员极难获得工作签证,普通工人更是无法入境,且申请所需时间较长。

三、我国与印度开展农业合作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

(一)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相对落后

由于印度公共财政能力有限,基础设施总体较为薄弱。突出表现在交通和电力方面。一是道路交通设施及配套仍较落后。印度国内公路普遍狭窄,国道中约76%的路段为单向2车道及以下,运输效率低下。铁路相对老化而落后,铁道标志和车辆老旧。海运方面,印度拥有7517公里海岸线,海运能力位居世界第18位,但除恒河中、下游等局部地区外,内河运输水平相对较低,全国内河货物运输量仅占全部国内货物运输量的0.1。二是电力供应不足。截至2013年9月底,印度全国总装机容量22.9万兆瓦。城市供电不稳定,电厂燃料供应不足,电网输送损耗较大。

(二)企业注册、人员签证办理困难

印度劳务输入、签证管理严格。印度没有明文规定不准外籍劳工进入印度,但对签证办理要求较高且较为严格,如要求工作签证的申请人必须具备专业技术资格或技能,同时申请工作签证手续繁琐、成功率很低;商务签证规定一次停留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一般还需要30天出境一次。另外,印度政府签发工作签证、商务签证与申请企业是否在印投资无直接关系。因此,劳务人员赴印度工作困难较大。2009年7月以来,受严格的签证政策影响,我国在印度承包项目工程技术人员从高峰期的4500人左右骤降至2009年10月底的数百人;2010年,印度政府的签证政策仍然不稳定,经常出现拖延和拒签现象,普通劳工目前很难取得在印度工作签证,甚至一些商务签证也出现2―3个月的审查期,较为严重地影响两国的人员往来。

(三)物价水平高、投资成本较大

印度国内投资成本较高主要来源于基础设施投入、工业配套设施成本、物价成本较高。除了最基本的食品外,印度整体物价水平总体较高。印度投资建设的基础成本较大,建筑工程建设材料价格较高且呈上涨趋势,目前,印度新德里、孟买等大城市的房屋、土地租售价格已居于世界前列。2013年以来,印度食品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以零售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胀率依然居高不下,全年大部分时间通货膨胀率保持在9.5%左右。

(四)民族宗教信仰多,文化差异较大

印度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国内有十个大民族和几十个小民族,宗教、教派众多,印度居民中约有80.5%信奉印度教,13.4%信奉伊斯兰教,2.3%信仰基督教,1.9%信仰锡克教,0.8%信奉佛教,还有少数居民信仰其他宗教。宗教对印度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影响深刻,国内频发因宗教信仰差异引发的冲突,对社会稳定形成一定影响。国内文化与我国差异非常大,对企业开展投资合作带来一定阻碍。

(五)政府效率低下,行贿寻租现象普遍

印度政府机构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针对外商投资审批程序较为复杂。有统计显示,在印度注册成立公司需89 天,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平均为43 天;在印度意向合同的执行通常需425 天,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仅286天(岳鹭,2014)。印度保护外资的法律体系并不健全,一旦出现商业纠纷难以找到合理的维权渠道。政府官员腐败问题也较突出,寻租现象较为普遍,外国企业在本地开展业务还会遭遇行贿等问题,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据印度官方公布的一份有关“行贿成本”的报告,印度每个城市家族一年大约花4400卢比(约合人民币429元)用于行贿,而农村家庭的数字约为2900卢比(约合人民币283元)

四、中印农业合作发展方向与潜力

(一)中印农业合作的基础

1、印度与我国政治经贸合作总体向好

印度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1950年中印两国正式建交。1962年,中印发生边界冲突,两国关系冷淡。1976年以来,双边关系逐步改善和发展。此后,中国与印度政府相继签署了政府间贸易协定(1984年)、《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和两国银行合作谅解备忘录》(1994年)、《双边投资保护协定》(2006年)、《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10项原则》(2006年)、中印“?P于21世纪的共同展望”(2008年)。2011年,中印双方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交流年”经贸文化活动。2013年以来,双方领导互访频繁,并在2013年首次实现年内两国领导人互访。两国相继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以及联合声明。

2、印度本国需求潜力巨大

印度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市场潜力巨大。一方面,印度目前仍处于中低收入国家行列,2014年,人均GDP 仅为1596美元;另一方面,印度国内社会贫富差距悬殊。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中产阶级人数快速增长,但仍有大量人口处于贫困状态。根据印度计划委员会(Planning Commission)2012年3月公布的数据,2009/2010财年,印度贫困人口为3.55亿人,占总人口的29.8%。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总量继续增长以及收入增加,印度随着经济稳步增长,印度对农产品总量需求和结构升级调整、农业先进生产技

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类产业发展等方面需求将显著增加,这为中印农业投资合作提供诸多机遇和空间。3、中印资源要素禀赋存在一定的互补

中印是传统的人口大国,都存在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较少的特征,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等要素禀赋较为相似。但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和阶段出现一定分化,两国在生产要素上逐渐呈现出一定差异,并形成一定的互补。

(1)劳动力资源优势互补。中印两国均为人口大国,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数量减少且成本持续刚性上涨,已成为制约我国传统优势劳动密集性产业的主要瓶颈。目前,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弱化,基于低劳动力成本的产业格局急需调整和改变。但印度正进入劳动力快速增长期。印度的农业人口高达8.7亿,比我国多三分之一。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的数据显示,印度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长将持续到本世纪中叶,2023年前后印度的劳动力规模将超过中国。印度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与我国劳动力要素现状与发展趋势形成显著互补。另外,印度的劳动力成本总体较为低廉。据印度统计部门公布,目前国内产业工人工资一般在6000―9000卢比/月(人民币对卢比汇率1:8.6422),逢节假日按当地习俗一般要发放补贴,约为月工资的20%至一个月工资。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一般在12000卢比以上,每年涨幅一般不低于10%。印度劳动力在

数量及成本上比我国具有明显优势,未来在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方面,印度是我国农业合作的对象之一。

(2)技术要素互补。近年来,我国农业投入要素结构的重心逐渐向技术和资本转移,科技、机械、技术等对产出的贡献份额持续增加。2015年科技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6%,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突破60%。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良种覆盖率大幅提高。全国主要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猪、牛、羊、蛋鸡良种覆盖率87%、33%、60%、40%。与我国相比,印度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在良种运用、农业先进技术推广方面发展缓慢,导致印度农作物特别是谷物、棉花、油籽等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仍较低,如小麦单产水平仅为我国的五分之三,水稻单产水平为我国的52.6%,大豆单产水平为我国的54%,油菜籽的单产水平仅为我国60%。未来合作领域可以从增加主要粮食、油料、棉花作物单产水平,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等方面开展合作。

(二)中印农业合作趋势和合作重点领域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趋稳,外汇储备处于较高水平,投资的条件具备、机制较为成熟。随着印度经济高速稳步增长,双边农业合作和投资规模可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印度农业投资总量有望增加。但考虑到印度国内目前针对外商投资的限制较多、投资审批以及外贸管理制度仍然较为严格和复杂,

另外,两国文化差异较大,我国企业赴印度开展农业投资风险总体较大。基于中印双方资源要素禀赋情况以及比较优势,未来双方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要农产品良种和农业技术领域合作。一是种质资源合作。充分利用两国种质资源,加强小麦、水稻、油籽、甘蔗等新品种培育的合作研究;向印度输出我国的粮、棉、油、糖等产品优良品种。二是栽培管理技术合作。加强主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交流,提升印度农业生产综合管理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三是节水灌溉设备及技术合作。主要为农田小水利设施改造和建设,滴灌技术和设备的交流与合作。

二是重点农产品贸易合作。近年来随着生产成本刚性上涨,我国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竞争力逐年下降,农产品价格大幅高于国际市场。改革国内农产品支持政策、优化生产布局成为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核心以及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加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对于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印度与我国资源禀赋较为相似,在国际市场,两国农产品出口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但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仍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从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以及未来需求趋势来看,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重点可集中在:(1)棉花及棉纱进口贸易。自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政策实施以来,受比较效益低下影响,我国黄河流域产区和长江流域

产区植棉面积大幅缩减,国内棉花产量明显下降。棉花市场存在一定的供需缺口。印度棉花以及棉纱具有价格低廉、品质较好等优势,进口印度的棉花及棉纱有益于补充国内供需缺口,确保产业平稳运行。(2)农产品加工制品出口贸易。随着印度经济增长进入高速阶段,人口继续增长,未来农产品特别是加工农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我国可积极开拓农产品加工制品对印出口市场。

三是劳动密集型农业加工制造业投资合作。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随着人口红利效应的减弱,劳动密集性制造业将逐步向中西部以及海外转移。印度作为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国家,劳动力成本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具有显著优势,未来我国与印度农产品加工制造产业合作的空间和潜力较大。2014年以来,印度启动了“制造大国”战略,新政府工作重点将推进六条工业走廊建设,并确立“基础设施、制造业、能源、技能发展、商业环境改善”五个支柱行业,与之相关的农业食品加工、纺织等行业均存在较大投资空间和潜力。

(张雯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市场与贸易研究室副处长、副研究员。翟雪玲,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市场与贸易研究室处长、研究?T)

农安县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农安县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张丽达宋丹丹姚宏伟 【内容摘要】明确农业气候资源的适宜性以及资源特征,是促进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农安县位处吉林省长春市,其农业种植主要是以北方农作物为主,本文以玉米农业气候资源特征为主进行当地气候资源分析,针对光照资源、热量资 源以及水分资源等入手,针对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日照时数适宜度以及气候适宜度模型等进行整体分布规 划。从地理环境以及地理位置、农业生产机异常和极端气候事件入手,分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春市农安县气 候条件变化特征,实现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玉米农作物的适宜度为主,针对时空分布特征,促进当地农业 发展以及农业气候条件的变化特征,以期有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针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实现农作物种植的科学、系 统规划。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发展;气候适宜度 【作者简介】张丽达(1988.2 ),女,吉林松原人;农安县气象局,中级;研究方向:气象、预报、为农服务 宋丹丹,德惠市气象局;姚宏伟,农安县气象局 一、以模型为基准,分析农安县农业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获取的环境物质资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玉米作为农安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农作物,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对玉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造成复杂的影响。农安县为松辽平原腹地,具有优渥的土壤以及环境资源,与公主岭和长岭县为邻,接壤松原市,温度、光照、降水等是影响春玉米产量与生长的关键因素,近50年来我国吉林省的气候变化明显,构建农安县农业气候模型是分析当地气候资源以及进行适宜性评价的重要途径。气候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物质资源,玉米为农安县的主要农作物,其生长发育受到当地温度、降水以及光照等影响,伴随着农业气象研究的不断深入,气候适宜度分析是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农作物气候生长、粮食作物产量预报定量分析及评价的重要方法。魏瑞江的河北气候适宜度模型、王连喜的江苏省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模型以及俞芬的淮河流域气候适宜度模型的研究经验以及评价方法,其对气候适宜性以及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可以为农安县气候资源特征模型奠定基础。以任玉玉与千怀遂的河南省气候适宜度模型构建而言,农安县农业气候适宜度分析模型,需要根据玉米生长气候变化因素以及产量动态预报等将产量动态预报技术研究应用于气候适宜度方法研究中,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方法,针对玉米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适宜度进行数量转变,将温度、光照以及降水等作为气候因子,以气候因子变化为农安县气候资源适宜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掌握农作物生育期气候资源适宜度变化规律,构建适合农安县适宜度模型,实现对当地玉米精细化动态预报,制定相应的气候应对措施,构建气候防控中心,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二、农安县气候资源整体规律 农安县气候模型的构建主要是以长春市的气候变化数据以及当地农业气候数据为基准,针对吉林省长春市整体的气候变化,以长春包含农安、榆树、德惠、双阳、九台的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为主,掌握气候以及气候资源,针对农业生态资源的特点以及变化规律,因地制宜、顺应天时、合理开发与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总体而言,农安县主要有以下气候特征。 (一)光照资源。植物光和作用中同化的太阳光谱内的可见光才是农安县当地太阳光照的有用光照辐射,称为生物辐射,占据总太阳辐射的49.21%,根据站点观测数据显示,长春市与农安县的太阳辐射年平均总量为78Kcal/cm2,以逐月变化水平来看,1月是总辐射的起点,3、4、5月份增长速率最快,5、6月达到最高值,6月下降至12月,农安县作为长春市总辐射量较多的地区,其生理辐射变化满足长春市的总辐射能变化曲线,玉米生长季可以保持较高的辐射总量,达到27Kcal/cm2,就日超时数而言,太阳光线的实际照射百分率而言,长春市可以年均日照时数为271h,百分比率达到61%,5月为最多,12月最少,5 8月份的日照百分比不足59%,7月为最少仅为41%。由此可见农安县5 8月份雨季对农作物的日照时数影响较大,越往东日超时数越少,云和雨与对日照百分比影响较大,其日照时数年均量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但在农作物的生长季(5 9月),其日照时间下降明显,但由于附近山岭的存在可以达到45%。 (二)气候资源。农安县的平均气温为6.0?,其中以东部地区为最高,达到6.4?,根据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数据研究显示,农安县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一致,该地区平均气温上升了1.6?。尤其是季节变化更显明显,春季与冬季虽然20世纪60、70年代有所下降,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逐月中七月为最热月达到23.8?的平均气温量,1月为最冷月,极端最低气温为-40.2?,平均1月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是1997年的6月28日,高达36.9?。由于5月及9月的极端最低气温接近玉米苗期与成熟期,所以在玉米生长其气候日差较大,平均达到11.4?,尤其是5月为日差最大约,七月至日常最下月,十分符合农作物物质的积累与子粒形成。 · 531 ·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好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季风气候: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弊:季风强、弱的影响,易形成旱、涝灾害,有效措施是兴修水利设施。 (1)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到三熟。 不利:多旱涝灾害。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平原—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山地丘陵——发展林业(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不利:多旱涝灾害;冬春季降水相对较少,且会受低温影响。 (3)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小麦、玉米),二年三熟、一年一熟。 不利:多旱涝灾害;降水相对较少,冬春季缺水(尤其华北);热量相对不足,且冬春季会受低温、寒潮(冻害)的影响。 2、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在水源充足的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种植瓜果、棉花等。 不利: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干旱是典型特征,多为草原荒漠),适宜发展畜牧业。 3、地中海气候——有利: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时鲜业(园艺业)作物的生长;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作物越冬。 不利:夏季降水少,蒸发量大,雨热不同期,灌溉水源缺乏;有效措施之一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型农业——如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种植耐旱作物等。 4、温带海洋性气候——利:全年降水均匀,气温变化不大,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可发展乳畜业。不利:光热不足,不利于谷物生长、成熟, 5、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适宜种植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也适宜发展林业。 6、热带沙漠气候——利:光热充足,在有水源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不利:全年干旱。典型:A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滴灌技术;B埃及的棉花种植,长绒棉 5、热带草原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光热水较充足,可合理发展种植业,但干湿两季的特点易带来旱涝灾害。 6、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不利影响:冬季长而寒冷,不利于农业生产,粮食生产不稳定。 7、高原气候——高原畜牧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青藏高原河谷种植青稞。 不利:热量不足。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微专题

微专题---------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识记重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2、能够准确评价主要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3、掌握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一般分析方法。 【关键词】光照、热量、降水、水热组合、昼夜温差、气象灾害 【导学案】 一、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要求:1、填写出各种气候类型。 2、标出各气候类型的纬度范围。 3、熟练背诵各气候类型的成因及特征。 二、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候条件。 热量-----------------决定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熟制等。 降水-----------------决定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或畜牧业)和耕作方式(旱地或水田)。光照------------------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昼夜温差-----------影响有机质的积累。 水热组合--------高温期植物生长需水量多,水热组合好利于农作物生长。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和低温冻害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理论探究】-----------主要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条件评价的常用语

【实践探究】 探究一 下图是某国某州区域图,据图回答。 图示地区南部是该国重要的水果、蔬菜生产基地。请从气候角度分析其条件。 探究二 花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刺,喜光,耐寒,耐旱,果实需人工采摘,可用作调料、药材。武都(位置见图)素有“千年椒乡”之称,古书有“蜀椒出武都”的记载。据此完成下题。

与四川盆地相比,武都生产花椒的气候条件优越的主要原因有() ①纬度较高②年温差较小③位于夏季风迎风坡④海拔较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总结梳理】 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类题目的一般分析方法:

忻州市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及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17873017.html, 忻州市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及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作者:张红梅李爱贤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21期 摘要适宜的气象条件,包括温度、降水、湿度和光照等要素是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忻州市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给出了日照时数、降水和相对湿度等农业气象条件的分布状况,并描述了其对当地农作物的影响,这为更好地实践“气象为农”服务提供了科学参考。 关键词气候资源;农业气象条件;山西忻州;忻府区 中图分类号 S1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05-01 一定的气象条件是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1-3]。当这些气象条件的组合对作物的生产有利时,能形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农业自然资源;反之,当气象条件的某种组合对农业生产有害时,将不利于农作物生长[4-5]。分析气候资源状况和气象条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农业气象服务的基本任务。国内有关农业气象条件和农业气候资源研究一直是农业气象研究的热点内容。现对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及农业气象条件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实践“气象为农”服务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忻府区基本农业气候资源概况 山西省忻府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地区。其东西宽约为55 km,南北长约43 km。自古以来忻府区一直是农业生产和商贸集散的重要地区,有“三关总要”、“晋北锁钥”的美称。忻府区的地形自西向东逐步倾斜,北、西、南地区为三面环山,东部地区较为开阔和平坦。忻府区有3条主要的山脉,分别为云中、系舟和五台山脉。忻府区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春温高于秋温。无霜期平均167.1 d。 2 忻府区日照条件分析 太阳主要通过光照强度、光质和光照时间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是影响作物生长最重要的过程之一。在自然条件下,只有达到一定的光强,农作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从而产生养分以保证植物的生长。因此,日照条件是评价地区农业气象条件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从表1可以看出,忻府区的年日照时数在1 914 ~2 797 h间变化。其中12月的日照时数最少,仅有1 914 h,只占全年的7.0%;5月的日照时数最多,为2 797 h,占全年的10.3%。11月至翌年2月的日照时数较少,各月的日照时数不超过全年的7.5%;3—5月,日照时数逐

高考地理选择题专练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某边防站(海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1~2题。 1.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 ( ) 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平均气温 (℃) 5.1 6.6 11. 16. 1 19.6 22.2 23.9 23. 6 20. 6 16. 3 11. 8 7.4 月平均云量(%) 87 87 82 83 84 85 80 72 75 78 80 79 月平均降水量 (mm) 20. 5 20. 1 32. 8 87. 6 164 225. 177. 126 100 . 97. 5 47. 4 18. 1 3 A.冷锋B.暖锋 C.准静止锋D.气旋 4.关于该城市所在省份农业发展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多,地表水丰富B.太阳辐射强 C.地形平坦,土壤肥沃D.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下图为山东丘陵某区域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优质苹果树多种植在山腰而少在山谷,原因是山腰果树开花早。如图中能正确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理由: 6.关于P、Q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P地由于地形阻挡.不受夏季风影响 B.P地位于来自海洋的冬季风迎风坡,冬季降水多于Q地 C.Q地位于夏季风迎风坡,全年降水以地形雨为主 D.P、Q两地降水的季节变化不同 7. “天下黄河富宁夏”。有关宁夏与广东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宁夏昼夜长短相等时,正是广东荔枝成熟时 B.宁夏平原发展农业具有水土与光热匹配的优势,灌溉条件好,日照强 C.广东城郊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水热充足,土壤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 D.广东农业基础明显削弱,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粮食总量下降 8. 东北的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 ( ) ①生长周期长,光照条件好,水热配合好②土壤肥沃,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 ③降水多,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④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柑橘的生长发育带来风险,气候风险度越大,柑橘减产的可能性也越大。下图示意我国大陆亚热带柑橘产地气候风险度分布。读图完成9~10题。 9.导致E、F两地气候风险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A.大气环流、地形 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地形 D.海陆位置、河网密度 10.若图示地区气候变暖,以下四地中风险度降低最明显的是 () A.E B.F C.G D.H 11.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苹果春华秋实,花期和生长期受气温影响显著。花期气

中印关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印关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摘要:中国、印度世界上发展最有潜力和活力的国家,既想相互亲近,又心存 芥蒂。他们有放不下的过去,又有必须面对的现在,还有可以展望的美好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能很好地表达出中印之间的关系!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中,双方都有收获,并找到一种默契,为两个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国家和人民继续前行!放下过去,做好现在,憧憬未来,一心一意为本国人民,为亚洲人民,为世界人民,不谋求霸权才是印度的首选,有中国这样的近邻是他的福气!印度真正的对手不是中国,而是自己,如果一味为了迎合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而围堵中国,印度必将自食其果! 关键词:边界问题;中美俄博弈;军事竞赛;政治交流;中印贸易。 正文: 中印关系大致经过这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 第三阶段为1976年到1988年,中印关系的缓和时期。 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 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代中后期至现在,中印关系继续发展的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额的年增长率一般均为两位数,1990年贸易额2.6亿多元,增幅近80%以上。特别是最近两年来中印两国双边贸易额翻一番,突破了500亿美元,双向投资增长了10倍。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然而中印之间的特殊关系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总在一些问题上发生分歧,引起纠纷。 一、边界问题 历史上,中印边界原本没有什么争议,有喜马拉雅山作为天然屏障,中印历史上的习惯边界就是喜马拉雅山南麓。二十世纪以前,这一段边界从来没有明确划定过,也没有一块界碑,双方以模糊形态按照传统进行实际控制,甚至有双方都不管的地段。两国边界的长度也一直没有准确测量,大约有1700—2000公里。一直到英国占领印度,并不断实施侵占西藏的阴谋,才给日后的中印边界争端埋下了祸根。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约125,000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0,000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 (工科试验班(工学)313#######) [ 摘要]中印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中比较明显的阻滞因素。这一问题源于历史遗留,数十年来,尽管交过火也谈判过,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今天,此问题依旧存在。在这里,我对一些资料进行了整理,论述了中印边界问题的各方面,并简要分析了边界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 [ 关键词] 中国印度边界问题边界战争 [ 正文] 中国与印度是当今世界两大人口大国,作为邻居,近年来中印关系迅速发展。政治上,中国与印度高层互访不断,并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框架;经济上,到2009年,双边经贸额已突破500亿美元;军事上,两国在边境地区建立了信任措施。尽管两国发展势头良好,但也不能忽视中印之间存在的某些问题和障碍,其中比较突出的应该是两国的边界争端。 1.中印边界的划分 历史上,中印两国从未正式划定过边境界线,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线。中印边界全长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是指中国新疆、西藏同印度克什米尔占领区拉达克接壤部分,即西起喀喇昆仑山口,南到西藏阿里及印度拉达克、旁遮普三地接壤处,约600公里;中端指从中国同克什米尔最南端接界处至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是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约450公里;东段是从中、印、不丹三国交界处至中、印、缅甸三国交界处,约650公里。 2.中印边界问题的产生 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周边亚洲地区。19世纪中期,英国打败了锡克王国,把锡克王国侵占的中国拉达克地区划入了印度版图。然而英帝国野心不减,随着清政府势力日渐衰弱和俄国势力的逐步东侵,英国把魔爪伸向了中国,并致力于把西藏变成受其控制的独立缓冲国。19世纪60年代,英帝国主义为寻找一条通向中国新疆腹地的捷径,派遣军事情报人员深入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进行勘察,发现此处是中国一条古商道的必经之路,不但可沿喀拉喀什河到达新疆和田,更重要的是可向南通往西藏。 一旦占领西藏,英国便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利益。“第一,英国可以控制广阔的青藏高原,使之成为屏护印度的安全的天然屏障;第二,英国可与其由缅甸侵入中国云南的势力相配合,进一步向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最后与其由太平洋入侵中国的势力会合,控制大半个中国;第三,英国可以利用所控制的西藏及藏传佛教影响蒙古,削弱俄国的势力。”1于是英国暗中设置了割裂新疆的非法边界线,将包括新疆阿克赛钦和西藏阿里部分地区在内的3.3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印度。 阴谋继续进行着,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中、藏三方举行西姆拉会议,会1刘颖玮《中印边境战起因剖析》

新形势下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摘要]中印关系源远流长,二者在亚洲的地位举足轻重,两国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本文从中印关系现状入手,阐述两国关系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希望中印两国能在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以推动亚洲的腾飞。 [关键词]中印关系;问题;原因;前景 中印作为相邻的两个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50年4月中印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印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如今中印关系已经走过了60年,在这60多年中,中印两国一路风雨走来,有过共同抵抗霸权主义的黄金时期,也有相互仇视甚至发生军事摩擦的紧张时期,从总体来看,中印关系一直处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之中,但是近来中印关系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1 当前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 2010年以来,我国和一些周边国家之间摩擦和矛盾上升,特别是2010年9月7日,日本在钓鱼岛附近撞击我国渔船并非法扣押我国渔民之后,两国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外交领域中都出现了一系列矛盾,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始望风而动。而10月24日至27日,印度总理辛格对日本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积极与日本联合构筑反华阵线,此举得到一些印度媒体与官员的支持。10月25日印度的官方喉舌《印度时报》在报道中说道:“现在是印度将东京建成防止中国扩张堤防的最有利时机。”另外,印度前外交秘书希巴尔称,“印度应趁目前的‘最好时机’与日本共筑一道障壁,以制约中国的发展,把中国‘将死’”。印度在中日关系十分敏感的时候与日本共同联手遏制中国,严重地阻碍了中印关系的正常发展。 近年来,印度国内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是美国等西方大国一直以来借以遏制中国发展的论调,它们便不厌其烦地大肆热炒,过分强调中国崛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印度则一直是“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近来印度的很多官方人员极力鼓吹中国要入侵印度。印度的前国防部长穆拉亚姆•辛格•亚达夫宣称确信中国很快进攻印度,并警告印度政府不要轻视中国的威胁。据2010年11月11日环球时报报道,在亚达夫等人的推动下11月9日召开的印度议会中“印度人民院同意就中国入侵话题展开讨论”。印度的议会作为印度的立法机构,做如此毫无根据的讨论是对中国赤裸裸的挑衅。 印度还以中国的威胁为借口加大军备投入,对中国的安全形成威胁。据2010

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_以辽宁省为例_纪瑞鹏

第25卷 第1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 V o l .25N o .1  2010年1月 J O U R N A L O F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 J a n .,2010  收稿日期:2008-12-06;修订日期:2009-08-13。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 C S F -09-1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S Y K Y Y W 200904);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05E F N 217400412)。 第一作者简介:纪瑞鹏(1972-),男,辽宁北票市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与农业气象、“3S ”方面科研及业务工作。E -m a i l :j i r u i p e n g @163.c o m *通信作者,E -m a i l :y u s h u z h a n g @126.c o m 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 纪瑞鹏,陈鹏狮,冯 锐,张淑杰,武晋雯,张玉书 *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沈阳110016) 摘要:根据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利用特尔斐法设计了由年太阳总辐射等11个要素组成的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组成的指标体系框架,并逐一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计算单项农业气候资源指数,分别对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的优劣程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计算资源优势度,完成对农业气候资源的综合定量评价。利用辽宁省52个气象台站2006年气象资料和1971—2000年30年气候资料,分别对52个评价单元2006年和常年农业气候资源的优劣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辽宁省30年平均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区大部分位于环渤海湾沿海一带,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度在0.5以上;2006年朝阳县、阜新县、锦州大部、沈阳大部、昌图、盘锦及营口部分地区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度偏低,光、温、水条件综合匹配稍差。 关 键 词: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资源优势度 中图分类号:S 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0)01-0121-10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和健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及时修订、更新气候资源区划;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遥感技术,加强对气候资源的监测与评估……” [1] 。 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和定量化综合评估工作将会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相对于其他农业资源来说,农业气候资源由于其无穷尽性和有值无价性,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粮食及其他农产品需求量的增 加,全球对农业气候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 M O )、世界粮农组织(F A O )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 N E S C O )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联合开展气候调查、经验交流、设立机构以及出版专著,极大地推进了农业气候的研究。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也开始了以农业气候区划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气候资源研究。纵观国内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3-7] ,农业气候与主要农作物布局、种植制度关系 研究 [8-11] ,农业气候(自然)生产潜力数值模拟与资源量化评价 [12-16] 和农业气候资源信息的 有效管理与分析[17-20] 4个方面,相比较而言,对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工作还 相对薄弱。

山东省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山东省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摘要:山东省位于东部沿海, 地处黄河下游, 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等自然条件配合较好,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重要的农业大省。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近50年来山东省气候变化一简单介绍, 并初步探讨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以期对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山东省气候农业生产影响 正文;山东东接太平洋,西连亚欧人陆,受海洋和大陆影响,季风特点明显,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是重要的农业大省,又是气候年际变化大的省份。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山东省气候特点 1.1气温时间变化: 山东省近40年来的气温变化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征:①有明显的变暖趋势。从20世纪60~90年代各年代的平均年均气温(12.51℃、12.81℃、12.86℃和13.46℃)的比较中也可看出这种变暖的趋势。在变暖的过程中,80~90年代气温增幅最大,为0.60℃,约是近40年来平均增温幅度的2倍。②变暖特征在冬季最突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倾向率中冬季最大,约是同期年平均气温增幅的1.8倍;夏季最小,仅为冬季气温增幅的3.3%。 1.2降水时间变化 通过查阅研究山东省1961年以来的年降水量可见,山东省的年降水量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减少,倾向率为每10年一37.491 mm。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山东省降水量的递减趋势存在着年代际和季节差异:从各年代来看,60~90年代的平均年降水量分别为729 mm、704 mm、599mm和649 mm,说明年降水量在80年代减幅最大,90年代后有所回升。从各季节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序列来看,降水量减少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倾向率为每10年一28.356 mm,对年降水量时间序列倾向率的贡献率为82%;相反,冬季降水量则表现出微弱增加的趋势,倾向率为每10年0.827 mm,表明山东省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夏季降水量减少所致。1.3水、热匹配变化特点 山东省降水集中分配在农作物主要生长季节(4~10月),各年该期间的降水

形势与政策之中印关系

浅谈中印形势 姓名:齐明明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号2010040141068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即中国GDP为15000亿美元,印度大约为6000亿美元。PPP比较印度是中国的50%强。中国超过60000亿美元,印度超过30000亿美元。但我从另外角度观察,印度的农业占GDP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粮食产量2亿吨左右,中国最高超过5亿吨,去年为4.7亿吨以上。另外在经济作物和畜牧生产上中国远远超过印度,中国每年生产超过3亿吨蔬菜,5000万吨水果,5000万吨水产品,另外各种肉类、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国都远远超过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产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类生产非常少。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的56%,印度占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导弹的水平达不到中国巨浪1的水平。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印度发展的蓝天防空导弹其弹体来源于前苏联的萨姆6,三叉戟低空导弹存在严重技术问题,性能还不如中国80年代发展的红7。中国在当时高空防空已经发展了TMD的“反击”。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中国出口技术给巴基斯坦的FC-1在近两年不断采用新技术升级使得其技术完全超过印度的LCA轻型战斗机,在气动设计、发动机、机载武器等方面优于LCA成为一型高性能中档战斗机。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虽然印度已经特许生产过先进潜艇如德国209级和俄罗斯“K”级。但是现在印度还是要依靠外国来援助才能制造潜艇。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现在影响到中国军工技术水平的主要是基础工业水平。 在陆军技术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力。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精)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 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与我国相邻或隔海相望的东亚国家中,最为复杂的当属中日关系,其次为中朝与中韩关系。中国与日本关系之间,既有每每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紧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现实关系。钓鱼岛、参拜晋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慰安妇、日军遗留毒气弹、南京大屠杀等等的历史遗留问题。近几年,日本经济持续萎靡不振,而我们在今年年内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不满与敌视,也使日本政府对我国的态度更加捉摸不定。同时伴随着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中日关系在发展中又存在着许多隐患。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日之间关系的友好一面。现如今,中国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商品出口国,索尼、东芝、丰田、本田、马自达,在我们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我们的产品也大量销往日本。这都可以说明,我们同日本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要求我们对待中日关系是要理智、客观、冷静。 我国和朝鲜、韩国之间的关系,虽不如与日本那样复杂,但也是扑朔迷离、纷繁复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抗美援朝,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将“联合国军”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关于《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传统能源与矿产资源供给,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所以中国必须从现在起就着眼于未来二十年,布好与世界主要资源竞争国的这个局,对印度的长期战略关系安排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下载论文网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或许将接替美国的地位走向世界顶峰。要实现这一点,中国和两个亚洲大国的关系必须处理好,那就是日本和印度。中印的海外资源主要来自中东与非洲,而印度的地理位置又方便他获取海外资源并控制中国的海上通道,所以若印度成为中国的敌人,或者被利用成为中国的敌人,都会阻碍中国顺利获取海外资源而完成现代化。这些因素决定着中国必须在深刻了解印度的基础上,在战略与策略上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 中印存在资源竞争关系 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将有持续的高增长,但中国自身的资源无法支撑这么高的增长速度,需要大量进口。印度是世界第

二人口大国,对资源的进口需求同样旺盛,不可避免地将与中国形成竞争关系。 首先,中国进口石油有80%取道印度洋。10年前中国进口石油占全部石油需求的比例仅6%,现在已经过半,到2030年预期将有80%的石油来自进口。中国石油进口中80%以上要经过印度洋一马六甲海峡一南海航线。过去我们由于与南海部分国家有些矛盾,因此比较注意马六甲海峡通航的安全问题,也产生了许多设想,比如从中国西南方向通过缅甸或巴基斯坦寻找新出海口,以绕过马六甲海峡。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绕过了马六甲,也绕不过印度洋,因此对中国海上通道真正的挑战可能不仅在南海,更在印度洋。 其次,围绕资源需求,中印存在潜在矛盾。未来20年,中国将依靠内需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GDP年均增长率仍可能在9%左右。发达国家也会逐渐从危机中走出来,出现新的全球经济增长过程,全球资源的需求就会恢复,并且逐渐超过危机前水平。这一状况在未来5到10年之间很可能会出现,届时,资源的争夺比现在要激烈得多。 印度与中国都是人口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如果印度走向工业化,中国与印度就必然有资源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能给中国提供资源和资源通道的国家可能将成为朋友,而存在着资源需求冲突的国家和地区,或许将成为竞争者。那么,中国潜在的资源竞争者是谁?一个是欧盟,一个就是印度。日本作为发达国家,

高考地理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热、水等能量和物质,某地的气候因素往往决定了该地的种植制度。 10 ℃的 的积累。 例如,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晴天,光照强,且沙砾地面热容量小,白天在强烈的太阳照射下增温很快,

(3)水分条件制约着农作物的生长,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 需水较多的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茶叶等,需水较少的农作物有甜菜、小麦、玉米和高粱等。棉花在播种期和生长期需水较多,采摘期需水较少。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分布上东南多、西北少。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东部为种植业,西部为畜牧业。大致以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南方为 水田农业,北方为旱作农业。 (4)光热、水分的组合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水、热条件在时间、空间上结合得越好,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但因夏季风不稳定,气象灾害频繁。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旱、涝、低温、冻害、干热风等,其中干旱的影响范围最大。如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烈,但降水较少,易造成春旱;7、8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压 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少雨,形成伏旱。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强烈的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 和春季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归纳】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夏 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需兴修水利设施。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强烈,雨热不同期——需解决灌溉问题,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均匀,但热量不足,不利于谷物成熟,但 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可发展乳畜业。

中印关系论文

1 对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第三阶段为1976年到1988年,中印关系的缓和时期。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代中后期,中印关系继续发展的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额的年增长率一般均为两位数,1990年贸易额2.6亿多元,增幅近80%以上。 2 中印关系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第一,高层互访和接触比较频繁。2000年五六月间,印度总统访问中国,使得一度遭到挫折的中印关系重新转上正确的轨道。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成功访华,两国领导人签订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成功的访问。第二,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第三,多边合作与协调明显加强。中印在当前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似或相同的立场,双方都主张多极世界,反对单极霸权,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中印与其他一些国家一道,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3 中印双边改善关系意义重大第一,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步入21世纪的中国走出与印度这一人口最

多邻邦的“冷和平”状态,符合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潮流,有助于推动本地区的一体化,从而实现这一地区各个国家的地区利益。目前,两国人民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抓住机遇进行各项改革和经济建设,都致力于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可见,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两国间的合作交往是大势所趋。第二,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是中国国内发展的要求。当前,中国要发展,有两个紧迫的任务:一是完善自身;二是稳定周边。稳定周边是完善自身所需的外在保障。不难看出,突破中印关系发展的瓶颈有诸多效用,直接可以作用到中亚地区、中国的新疆和西藏两地,从而缓解周边安全和内部稳定的压力,有助于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第三,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有助于实现两国各自战略目标。中国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国家主权、实现国家统一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广交朋友,得到包括印度在内的国际社会广大成员的支持与合作。印度为了实现经济振兴、国家稳定和大国抱负,也需要中国、南亚邻国和国际社会的合作。第四,两国关系的改善对中国崛起和大国外交作用重大。南亚次大陆是世界三个区域性的“热点群”之一,人口密集,社会问题突出,具有潜在的“爆炸性”。中国外交遵循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原则,也向世人宣告了“安邻、睦邻、富邻”的外交方针。中国能否在改善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有所作为,能否给世界上近1/3的人口营造和平交往的环境,能否对这一地区的发展稳定起到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应有的推动作用,是对中国上述外交政策的考验。如果做得好,会令世人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一中段敬文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对策 未来全球性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将产生明显的影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空气中CO2 浓度升高,世界各地的热量资源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预计在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可能升高1.1---6.40C,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0C,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连续出现了近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近百年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是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mm,其中华北平原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mm。从以上种种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生产、种植制度、病虫害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探讨了相应的农业对策,提出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研究领域。 大气中CO2 浓度增高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正努力寻求控制措施,但短期内很难控制其增长势头。CO2 浓度与温度增高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作物生产方面关于CO2浓度增高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的研究倍受关注。研究表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使全球大气环境、气候带、洋流和气温等气候因子发生变化,已引起科学家们高度重视,国内外学者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气候变暖下作物产量、种植制度和适宜种植区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1、温度升高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温度升高可延长全年生长期,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而对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温度高使作物的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单产下降。据研究表明,作物生育期气温每升高10C,水稻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7~8 d,冬小麦生育期日数全国平均缩短17 d,从而减少了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在平均温度升高的同时,极值最高、最低温度的出现频率增加,对局部地区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高温条件下作物生育期缩短,生长量减少,可能会抵消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温度升高,高温热害、伏旱将更加严重,目前对我国亚热带农业生产的影响已十分突出,暖温带也有程度不同的类似问题。高温胁迫的热害已经限制了作物生产,影响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的种植和产量,水稻、棉花的生育也受到强烈抑制。温度升高对不同的生长季节有不同的效果,其影响程度视作物种类、地区和种植水平而异。在温室效应影响下高温热害加剧,将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 2、降水量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我国的灌溉面积为 4 900 万hm2,约占耕地面积的52 %,粮食产量的2/ 3 以上来自灌溉农业,而灌溉的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水分减少1 %,灌溉面积将减少1 %以上,粮食产量减少75亿kg,足以影响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而且大面积的旱地作物减产更严重,水资源本来短缺的北方农业生产将面临困境,水对我国农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粮食作物对水分的增多与减少反应不同。玉米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