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大学论文

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大学论文

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大学论文
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大学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

《区域经济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

学生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学生姓名(学号)

完成时间

目录

摘要 (1)

前言 (2)

一、城乡一体化概述 (3)

二、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历史 (3)

(一)形成阶段 (3)

(二)加速阶段 (3)

(三)与政府市场交织中不断转换阶段 (3)

(四)发展格局的提出阶段 (4)

三、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4)

(一)多种城乡一体化模式并存协调发展 (4)

(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

(三)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4)

(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提高 (5)

(五)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不断增强 (5)

四、我国城乡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5)

(一)城乡一体化推进具有非均衡性 (5)

(二)生产要素流动不合理,农村地区生产要素匮乏 (5)

(三)城乡居民收入日益扩大 (6)

(四)城市吸纳力不强、带动力不足 (6)

(五)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差距 (6)

五、造成城乡差距的原因 (7)

(一)历史原因 (7)

(二)制度和政策 (7)

1、金融制度 (7)

2、财政制度 (7)

3、税收制度 (7)

(三)体制方面 (7)

1、体制结构 (7)

2、医疗卫生 (7)

3、社会保障 (7)

(四)人力资本投资 (7)

1、教育方面 (7)

2、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 (7)

(五)地方政府 (8)

六、改善城乡间差距的建议 (8)

(一)改革和完善城乡协调发展机制 (8)

1、金融方面 (8)

2、收入分配方面 (8)

3、税费改革方面 (8)

(二)改善体制的不合理现状 (8)

1、改变城乡不合理的格局 (8)

2、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8)

3、加强政策导向 (8)

(三)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9)

1、加大投入 (9)

2、加强技能培训 (9)

参考文献 (9)

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极大的拉动了城乡地区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其发展许多弊端也显露出来,这些弊端造成了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致使城乡间的差距拉大。本文从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入手,通过数据分析城乡一体化的历史及现状并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给出缩小城乡差距的建议。

【关键词】市场经济城乡一体化建议

前言

课题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不断完善。在新时期下,社会建设的重点转为构建和谐社会,城乡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了我们思考的重点。目前城市与乡村农村经济体制不完善,在农业生产中整体的效益转化率比较低下,相关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尚不健全,这些都需要通过城乡一体化来提高和完善。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要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首先就要处理好城乡之间的关系,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完善,但是由于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些不利因素使城乡之间差距拉大,这严重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如何平衡城乡之间的关系,更好的促进社会和经济科学合理的发展成为了许多学者都致力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接下来城市化发展的建议,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市一体化进程。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实证分析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指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实证分析法,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出建议并作出总结。研究综述

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到经济、社会和生活等多个方面,因此许多学者对于城乡一体化都有自己的论述。

石忆邵和何书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城乡职能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等内容”。东北师范大学陈晓红和李城固从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辨证关系角度分析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通过城乡资源及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优势和作用,协调发展,达到城

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

上述学者对城乡一体化化的定义及重要性有着不同的见解,却忽视了政府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及解决城乡差距的策略。本文通过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原因的分析,得出今后发展建议,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城乡一体化概述

城市和乡村两者本来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是人为的破坏对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发展造成了影响。因此为了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便产生了城乡一体化,它既是社会的要求同样也是经济的发展需要。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历史

(一)形成阶段

建国以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别并不突出,但许多城市的工业都掌握在帝国主义以及大资产阶级手中,而这些工业企业都是为帝国主义所服务的,且主要集中地区都在沿海城市。在农村,地主阶级长期统治着农村经济,农村大部分是处于自给自足的平衡状态。农村的生产方式还是普通的劳作,生产水平低下,在这个阶段,国民经济的主体仍然是农业。

(二)加速阶段

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国民经济中工业部门所占比重比较小,缺乏资金和设备。为了提高工业化水平,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使各类重工业部门能更好的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了挤压农业的办法。但是这种做法却引发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比如使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矛盾逐渐加深等。

(三)与政府市场交织中不断转换阶段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农村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城市中的一些领域也开始进行改革。直到1985年,我国在经济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其重点从农村逐渐转为城市。这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递减,增速放缓。在这种形势下,城乡的差距又逐步拉大。

(四)发展格局的提出阶段

自改革开放到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城市化以及工业化都已经形成规模,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不断提高。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我国目前在总体上已经步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并且处于要对传统农业加快改造的不法,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并已经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这意味着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一)多种城乡一体化模式并存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从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开始了各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实践,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上海的“城乡统筹规划”模式、浙江及长江三角洲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以及成都市“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它们的发展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实践具有较大的影响。

(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加快转变了经济发展的方式,加之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使得我国有效应对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出现了稳定发展的态势。据统计,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同比增长了10.3%。其中第一展业总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总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总值171005亿元,增长9.5%。

(三)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据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033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增长14.9%。这一系列数字说明了我国城乡居民的差距在慢慢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来,我国已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化国家,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提高到2009年的45.7%,小城镇的发展正在进入持续发展的新时期。

(五)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不断增强

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多次发表多个文件。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转向消除体制性障碍问题。这既是现实战略选择,也表明国家着眼于从制度上保障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政策和行为提升到制度层面,是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四、我国城乡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推进具有非均衡性

在城乡一体化中,我们强调的是两者的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协调。而实际上,在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中却经常表现出非均衡性。首先,从地区或地域上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是不均衡的。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其城乡一体化推进速度较快。但是在中西部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就十分缓慢。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区域之间的非均衡性就比较明显。其次,在同一片区域中,不同的城市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也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二)生产要素流动不合理,农村地区生产要素匮乏

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的生产要素只是单方向的向城市地区流动,而且这种流动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基

础的。这就造成了农村地区生产要素的匮乏,使得农村地区的经济缺乏活力,阻碍一体化进程。

(三)城乡居民收入日益扩大

近年来虽然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与收入水平在进一步提高,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这是对城乡一体化推进中存在问题的不合理的反映,要求我们在后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着力解决。

(四)城市吸纳力不强、带动力不足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是建立在城市化高水平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城市化总体水平与世界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重要的是要将大量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领域向非农领域转移,其中主要途径就是城市化的推进。由于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相对偏低,产业结构又正处于由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加之每年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不断涌入就业市场,失业率上升,城市和产业人口集聚功能还不强,继续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有限,持续大量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一定困难。

(五)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差距

由于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的不均衡性,导致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设施、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城乡之间存在差距,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因此如何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造成城乡差距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将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优先考虑城市的发展,这时期开始形成了城乡的差距且矛盾日益突出。

(二)制度和政策

1、金融制度

由于农业的经济效益不高,存在较大的风险以及各银行都倾向于对城市的贷

款。因此,各银行机构对农村农业的支持远不如城市,并且对农业的贷款数量等也比较少。

2、财政制度

政府在农业方面的财政投入不足,而且在资金支出结构中也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财政资金支出比较分散,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3、税收制度

城乡税赋水平不一,农村较高。在实施改革以后,农村的税制仍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合理之处,农民负担较重。

(三)体制方面

1、体制结构

由于城乡隔离,致使在体制方面给各条件要素的流通造成许多不便,这其中除了物质条件以外,还包括人力以及技术等方面的要素。

2、医疗卫生

城乡在医疗卫生资源方面也有许多不均衡的情况,比如分配不均、医疗保障不一等,这些都造成了农村的医疗条件缺乏,农民难以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3、社会保障

在城市中,社会保障机制比较健全,但是在农村却十分薄弱。国家对于农村虽然有财政支出,但是比重只有小部分。除了基本的医保和养老保险以外,其他社保机制尚未形成。

(四)人力资本投资

1、教育方面

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投入方面,城市获取的资源比较多,农村则十分少,这致使两者严重不平等。这使得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是初中和小学水平,而城市人口中以高中以上学历居多,这种差距最为明显。

2、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

由于城市有许多教育资源和教育设施,因此有关的教育培训和机构大部分都在城市中而在农村则比较少,这使城市中的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都远

超过农村的从业人员。

(五)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对城市和农村地区财政支出的倾向性也是造成城乡之间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的投资倾向于城市地区,而对农村地区的投资相对较少,如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远不及城市地区。农村地区自身发展缓慢,更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来扶持它的发展。

六、改善城乡间差距的建议

(一)改革和完善城乡协调发展机制

1、金融方面

应当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通过有关的政策来扶持农村经济发展,比如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2、收入分配方面

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对财政支出进行调整。大幅度加大农民收入的投入比重,并对相关的管理机制进行适当调整,并由专门机构统筹安排。

3、税费改革方面

深化改革,逐步扩大农村的试点范围。在税负方面,加大农业税等税种的减免幅度。尽最大可能降低农民的负担,减少其他的不必要开支,实现城乡统一管理。

(二)改善体制的不合理现状

1、改变城乡不合理的格局

国家应当在政策方面允许农民有更多的在城市居住和工作的权利,积极促进城乡交流。

2、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在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应当明确责任,将卫生资源公平分配,并健全完善对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资金支付制度,提高扶持力度。

3、加强政策导向

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发展目标的政策导向,积极探索新时期下的农村社会保

障体系,力求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三)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1、加大投入

提高教育投入,加强在农村的义务教育工作。

2、加强技能培训

加强农村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其在各行业各方面的就业能力。大力提高对农村务工人员教育的扶持力度。以政府为主导,多方面筹集资金。切实以市场为出发点考虑需求,实施订单式培养,争取将教育落到实处。

结论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如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成为了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国要努力打破城乡一体化当中的发展瓶颈,通过政府的投入与支持来解决各项棘手难题,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此外,我们还要健全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在产业结构、公共服务等方面公共发展,这样使各项公共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不断推进城乡经济能够科学稳定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王建中,石一飞.城乡一体化的起源及内涵[J].江海纵横,2011,(02)13-14页。

[2] 石忆邵,何书金.城乡一体化探论[J].城市规划,1997,(05)37-38页。

[3] 陈晓红,李城固.我国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4,(02)41-44页。

[4] 李瑞光.国外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17)336-338页。

[5] 张丽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J].天府新论,2005,(S2)88-90页。

[6] 刘汗成,程水源.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

学,2011,(15)3229-3232页。

[7] 肖良武.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及特性分析[J].管理学刊,2011,(04)70-73页。

[8] 崔玲.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1,(12)6-7页。

[9] 朱恒.我国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5)26-28页。

[10]王红辉.当代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J].2008,13-18页。

毕业设计论文封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手机病毒形态模拟及防研究 姓名:唐勇学号:19207311 院(系):计算机学院专业:信息安全 指导教师:任伟职称:副教授 评阅人:职称: 2011 年 6 月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以信誉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数据、图件、资料均已明确标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为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意。 毕业论文作者(签字): 签字日期:年月日

学校代码:10491 本科生学号: 中国地质大学 学士学位论文 手机病毒形态模拟及防研究 本科生:唐勇 学科专业:信息安全 指导老师:任伟 二〇一一年六月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for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Engineering Epidemic Model and Prevention and analysis of Mobile Phone Virus Candidate: Tang Yong Major: Information Security Advisor: Ren Wei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P. R. China

作者简介 唐勇,男,汉族,1987年生于省简阳市。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安全系。大学期间曾担任过计算机学院学生会体育部干事,192073班组织委员等职位。曾获人民奖学金若干次,科技论文报告会三等奖。 主要学习经历: 2004.9——2007.6 省市高新实验中学 2007.9——2011.6 中国地质大学() 本人大学四年以来曾参与过多项科研活动和竞赛,熟悉基于C,C++的软件开发,对信息安全技术有着浓厚兴趣。 联系方式:地址:中国地质大学()192073班(430074) 电话: 电子:tly513126.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概况及专业介绍

一、学校概况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是公安部直属的普通高等院校暨公安部高级警官学院,创办于1948年7月,历经华北公安干部学校、中央公安干部学校、中央人民公安学院、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等时期。1984年1月,改建为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1998年2月,与原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建校60多年来,为全国公安政法机关培养、输送了20余万名各级领导、业务骨干和专门人才,被誉为“共和国警官的摇篮”。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主席曾多次接见学校学员,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2004年10月15日,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公安大学观摩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汇报演练,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彭真、罗瑞卿同志曾兼任学校校长。 学校始终坚持为公安工作服务、为公安队伍建设服务的宗旨,按照公安部党委关于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的要求,遵循教育培训规律,突出公安教育特色,发挥公安大学优势,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着力培养“忠诚可靠、业务扎实、敢于创新、精于实战、一专多能、作风优良、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在教育体系、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

才培养模式、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培育了“忠诚、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成为公安系统建校时间最长、学科专业最为齐全、办学规模最大、教育层次最为完备的高等学府。 学校坚持“高教与培训相结合”,高等学历教育和在职民警培训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了包括本科生、二学位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成人高等教育在内的学历教育体系,以及包括高级警官培训、公安业务培训、军队保卫干部培训、港澳警官培训、外警培训在内的在职培训体系,还开展博士后和留学生教育,是全国公安院校第一个开展本科学历教育和唯一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高等学府。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设有法学院、治安学院、侦查学院、公安情报学系、犯罪学学院、公安管理学院、涉外警务系、警务指挥战术系、刑事科学技术学院、警务信息工程学院、交通管理工程系、网络安全保卫学院、军队保卫学院等13个院系和警务实战训练部、人文社会科学教研部等2个教研部。 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紧贴公安实践需求,形成了公安学科专业齐全、主干学科特色鲜明、多种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公安学、公安技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诉讼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公共安全工程与技术交叉学科等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复试应试攻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复试应试精华&复 试攻略 复试综述 休整了一个寒假,快要迎来复试了。在出分之前大家要充分做好准备。不要等复试名单下来在做准备,那时候就有点晚了。 首先明确地大的复试要考什么?一共考2~4项目,分别是笔试(有的专业不考笔试,也有的专业要考两门笔试),听力,面试,体检。跨考的同学需要加试1~2门专业课。复试一般要一周的时间。 1、审核材料 2、体检 3、复试笔试一 4、复试笔试二(有些专业要考两门笔试) 5、加试(跨考的有) 6、听力 7、面试 复试前的一些“准备” 复试之前需要和老师当面见一次,建议早去2天,提前约老师见次面。有的老师报名的人数太多,如果你的初试成绩不是很高,老师会建议你换一个别的老师,不要在他那里浪费时间了,这个不是说有什么内幕的。因为初试成绩在综合成绩里占有很大的比重,与其在他那里费劲,不如换一个不太火的老师,有个学上。老师也是为你好,如果他提出让你换个老师,你可以询问一下哪个老师还有剩余名额,或者征求一下能不能让老师引荐一下。这样求个稳妥。如果老师没说

让你换个老师,那就是你的初试成绩他还是挺满意的,只要复试别出太大的失误就基本差不多录取了。一些火爆的专业除外,如去年的三矿3:1的复试比率也是历年未见的,希望今年情况能够对大家有利一些。 另一个很重要的事就是,你在私下约见老师的时候,老师可能就专业课的知识问你几个问题,这个都是可能的。有些老师很在意专业课能力,提前会考核你一下。我认识的一个同学,考得分数挺高的,就是在私下提前见老师的时候,老师问他的几个问题都没有准备,来了个措手不及,最后被调剂了。倒是另外几个初试考得不高,但是专业课挺扎实的同学被录取了。 再有一个见老师的目的就是征求一下老师算不算跨考,因为考生是否为跨专业由导师来界定,有些在跨考边缘的学科,老师一念之间就可以少考一科。所以考前找一下老师是必要的,稍微恳求一下老师,可能就会少考一门,何乐而不为呢。也可以和老师联络下感情,让你给老师留个好印象。复试之前要再填一次报名表的,是纸质的,时间院办会公布,到时候论坛也会同步更新。那个时候可以选择换别的导师,填表的时候写新的老师名就行,就是同一个方向的不同老师。 复试之前填表那里还有一个选项,就是问你愿意不愿意调剂到专业硕士,这个大家一定要填愿意。这个是每个人都要填的,不是填了愿意就一定会调剂找专业硕士。我有一个同学去年考了340+分,就是复试的时候填的不愿意,最后没考上工作去了。相反考了290+的同学调剂到专业硕士,现在研一在读。有同学说专业硕士是不是自费啊,我这里澄清一点。自费公费和你是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没有任何关系。学硕也有自费的,专硕也有公费的。就地大的一个普遍规则是,用初试四科的成绩排名,确定你是专硕还是学硕;用初试前三科成绩排名,确定你是公费还是自费。地院的情况比较特殊,要综合初试、复试、是否跨考等多种因素来确定的。 综上,如果你复试前见一面老师,不论是不是他收留你,你都占得了先机。谁看谁知道,一般人我不告诉ta。 笔试不是鄙视 笔试是复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考察你对该专业课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个小时,闭卷。具体的考试科目在下边这两个帖子,选择你擅长的即可。其实出的题目都是很简单的,没有那么可怕,这个笔试没有初试那么难,好好看书没有问题。一些科目在初试中也有出现,比如“综合地质学”“C 程序设计”是初复试都考的科目,可以参考一下初试的真题。 2012年研究生各学院复试通知及复试名单汇总 听力如何不打酱油 听力,满分100分,40分钟,要自备收音机。题型和6级的一样,长、短对话,短文,没有复合式听写。说是考40分钟,其实20分钟就听完了,题型和题量都和4、6级相当。建议考前用四六级的听力模拟几遍。另地大的广播的效果不是太清楚,大家要有心理准备,频道是是FM86.7,可能会听得不太清楚,也有可能会

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 本文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出发,然后结合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涵,并提出了两条城市化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最后从中国的国情从发,总结出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键字:城市化;区域的“城市性”;新型发展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在2013年末中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3.73%,虽然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但是仍有约6.5亿农村人口。将来,根据有关专家的推算,中国将来人口的峰值是达到15亿,达到高峰以后人口就开始逐步递减了,即使中国的人口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按照城市化65%的城市化来算,那个时候农村还有5.25亿人口,但是这种大趋势是清楚的,现代化体现在城市化,使全体农村都能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样的,城市化也应该走新型道路。但是近十年来,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看,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严格讲来并没有搞清楚,而城市化却在政府主导下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病”。因此,搞清楚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慎重地选择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

二、城市化的含义与区域的“城市性”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涉及人口、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关于城市化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说,城市化是相关学科都极为关注,而含义或定义又最不统一的概念。 人口学给城市化的定义,流行的是美国人口学家威尔逊主编的《人口词典》的解释:“人口城市化即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显然,他们强调“人口城市化”。也有的人口学家直接用“城市化”替代“人口城市化”,如美国著名人口学者赫茨勒就这样说:“城市化,就是人口从乡村地区流向大城市以及人口在城市的集中”。 经济学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城市化,强调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口和劳动力由乡村向城市的转移。比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指出,“过去一个世纪的城市化,主要是经济增长的产物,也意味着劳动人口,从而从属人口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又转而意味着经济投入的增长。” 在我国,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给出这样的定义: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仅突出了农村人口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城市型转化,而且还强调城市的不断发展完善,既着眼于农村发展,又着眼于城市发展,是综合性的城市化定义。 上述对城市化含义的几种经典表述,反映了不同学科和不同学者处在不同时期甚至不同国度而对城市化涵的认识,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城市化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城市化深刻涵的认识也应该不断丰富。上述几种经典表述,是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毕业论文格式[]

中国地质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书撰写规范(试行) 木科毕业论文或设计书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应能表明作者确己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工程设计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论文或设计的撰写必须道循正确性、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确证性和可读性的原则。 一、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书的构成、装订顺序及排版格式要求 1.论文或设计书构成 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书由前置、主体和后置二部分构成(见图1)。 2 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目录→注释表(必要时)→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必要时)→封底。 3.论文或设计书的排版格式要求

论文(设计)全文必须用16K(195mmx270mm)纸打印。内容文字凡是没有特别说明的一律采用宋体5号字。 (1)页面设置:word排版,页设置为:40行,母行39个字.页面边距设置为:上、下边距均为25mm;左、右边距均为25mm:页眉15mm:页脚17.5mm。 (2)页码设置:页码从主体部分的引言或绪论开始编码,一直到附录结束为止。页码设置在页脚、居中,页序号用阿拉伯数字。 (3)封面:采用学校统一制作的论文封面,或按学校统一制作的论文封面打印。可在学校教务处的网页上下载封面。 (4)中文摘要及关健词:中文摘要友关键词单独一页,中文摘要的内容600字左右,关键词5个左右。排版式样要求见图2所示。 (5)英文摘要及关键词:单独一页,并与中文摘要及关键词的内容对应。排版式样要求见图2所示。 (6)目录:只采用两个层次,即“章”与“节”,并标注页码。单独一页。“目录”两个字用宋3、粗体、居中;其它用宋体5号。 (75号字, 式样见图3。

博联教育为您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怎么样

博联教育为您解读中国 人民公安大学怎么样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博联教育为您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怎么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怎么样?这个问题无数学生咨询过博联教育,下面博联教育就关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怎么样”的问题,作一个统一回答。看完博联教育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怎么样”就可以作出判断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是公安部直属的普通高等院校暨公安部高级警官学院,创办于1948年7月。建校60多年来,为全国公安政法机关培养、输送了20余万名各级领导、业务骨干和专门人才,被誉为“共和国警官的摇篮”。 学校设有公安学、公安技术等两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诉讼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公共安全工程与技术交叉学科等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法学、公安学、心理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公安技术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警务、安全工程和公共管理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本科设有13个专业,18个专业方向,专业和专业方向覆盖了公安法制、治安、刑事犯罪侦查、国内安全保卫、经济犯罪侦查、禁毒、公安情报、犯罪预防与矫正、公安管理、警务保障、涉外警务、警务指挥与战术、刑事科学技术、安全防范、交通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等公安主要业务工作。学校的所有学科专业建设紧贴公安实践需求,形成了公安学科专业齐全、主干学科特色鲜明、多种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关于中国公安大学怎么样的这个话题众说纷纭,通过对于相关方面的了解以及听了博联教育的介绍,你对中国公安大学怎么样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帮助到你。有更多问题,可以到博联教育网站咨询在线老师。博联教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专业本科论文选题(2008年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2008年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08年6月 法理学、法制史、国际法方向: 1、执法为民的内涵与特征 2、以民为本与执法为民 3、执法为民与警察执法理念转型 4、自然法精神与中国法治 5、实证主义传统及其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6、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7、中国法律传统与现代法治 8、论法律信仰 9、法律信仰缺失与中国法治 10、“春秋决狱”及历史意义 1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及其关系 12、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 13、论社会主义法律之权威性 14、执法为民的法理基础 15、自由裁量权的法理分析 16、程序公正与法治 17、论警察的法治意识 18、论法律产生、发展的模式 19、论中国法制现代化 20、论立法民主 21、论执法原则 22、论法律责任 23、论司法权 24、论司法原则 25、试论法国民法典的历史价值 26、试论英国法律体系的独特性 27、大陆法系的历史演进及其特征

28、以日本法为例分析法律移植 29、论判例法渊源 30、论制定法主义 31、论法典化的意义及其局限 32、罗马法学家的历史作用 33、论法律渊源 34、略论法的概念 35、法系论 36、分析我国现行的正式法律解释体制 37、论法治 38、论法的效力 39、论我国法律解释的效力 40、论法律监督 41、论宪政的法理基础 42、试论法律原则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43、试论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关系 44、法律预测作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45、影响法律预测作用的原因、后果及解决 46、试论法的作用与法的局限性 47、法如何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48、法如何把握自由与秩序的关系 49、试论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50、法继承与移植的必要性及如何继承与移植 51、法如何适应市场经济 52、论先秦儒宋的大同理想 53、“仁学”与和谐社会 54、“人学”与儒法两宋法律思想的分歧 55、试论《唐律》整治官吏的规定 56、论宋明清时期封建法制的变化趋势 57、论清末“修律” 58、试论革命根据地的人民调解制度 宪法学方向: 1.警察权的宪法基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文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文件 中地大京发〔2004〕106号 关于授予江永宏等1632人学位的决定 经2004年6月24日校学位委员会全体会议审查,决定授予江永宏等1632人学位。具体名单如下: 一、授予江永宏等42人理学博士学位;贺学海等73人工学博士学位。 (一)理学博士(42人) 江永宏王刚亢宇郑骥代明泉吴六灵 王文和志军詹朝阳刘翠李德胜段焕春 刘为付刘云华赵欣白云来张龙张汉成 贾宝华于俊吉白峰燕长海郭福生刘成东 印建平向运川李纯王支农韩东昱康明 邓小万吴琳李国彪张海军杨胜雄徐守余 藏文栓王明明程捷王永彭轩明赵志中 (二)工学博士(73人) 贺学海张德强刘立才张戈李向全傅鑫谊

刘圣伟张宗贵张于喆鲍荣华孟旭光王俊明 唐子军余辉龙崔刚焦志峰刘鹏程陆建林 张文才周东升杨勇袁选俊邵先杰杜刚 王江王玉满高兴军刘计国肖坤叶武晓春 赵明毕研斌王建东唐俊伟王立志廖群山 孟元林纪云龙齐金成王德仁周新桂陈永峤 汪功怀蒋飞虎丁国生王家亮朱庆荣赵新民 蔡毅胡小平柳忠泉徐善法薛良伟谭绍泉 郭志宏于长春王玉学罗小明李明娟吴亚东 张聿文马水龙刘浩军覃世银梁向前刘招伟 连建发孙维连李惠娣崔康平陈翠柏张宏达 石健 二、授予鞠野等92人理学硕士学位;李鹤等162人工学硕士学位。 (一)理学硕士(92人) 鞠野贾庆庆赵海云王雪梅李灵全李楠 李春华李耿贾世银孙磊冯晓燕刘燕 沈战武文智慧常有军庞宁余化崔振民 刘翠王雪莲丁秋霞冯武威苗世顶王丽娟 林智辉李秉海孙华肖树青陈华英张昌能 周延彪傅渊慧陶林王效平钱纁赵俊香 刘艳青郭莉唐金荣雷知生李建东左力艳 靳玄烨晏国龙刘金辉刘建清陈军元李志红 李海英高建飞梁凤华吕慧卿高亮邓建业 李红娟陈晓林张凤琴刘典波谢瑞永梁勇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必知

男生身高应不低于米,体重不轻于50公斤、不超过标准体重25% 左右眼裸视力,理科类专业考生不低于(),文科类专业考生不低于()。无色盲、色弱。 五官端正,面部无明显特征和缺陷(如唇裂、对眼、斜眼、斜颈、各种疤麻等),嗅觉不迟钝,无鸡胸、驼背、腋臭,无严重静脉曲张,无明显八字步、罗圈腿,无重度平跖足(平脚板),无纹身、少白头,无各种残疾,两耳无重听,无口吃,本人和直系亲属无精神病史。 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肝功能化验指标正常,无澳抗阳性,无慢性肾炎,无高血压 (一)报考条件 1、获得教育部承认的大专学历满两年(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 2、通过国家大学四级考试或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复试时审验四级证书或成绩单)。 3、近5年在报刊上公开发表3篇以上相关专业学术论文,含一篇5000字以上的专业学术论文。 4、提交补修所报考专业本科课程证明材料(由补修学校教务处盖章)。 二)资格审查 进入复试阶段的考生,须进行资格审查。审查时须提交以下证明材料: 1、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应届本科毕业生须提供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 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三)复试 复试包括专业笔试、专业面试和英语测试(含笔试、听力、口试)。复试专业笔试科目及参考书目附后。 (五)2010年我校法理学、比较法学,侦查学,犯罪心理及测试研究,治安学(治安管理),治安学(安全管理),公安管理学,犯罪社会学等研究方向实行导师挂牌招生,有关考生在网上报名结束后须登录我校招生信息港选报导师。 (六)招收委培生说明 委培生须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按统一标准录取,并须与招生单位签订委培协议;入学后与计划内生源按同等标准培养,毕业后颁发相同的学位及学历证书;委培单位负责为委培生提供培养经费,委培生在读期间的档案、公费医疗和户口由委培单位负责管理;委培生毕业后不重新择业,遵照委培协议回委培单位工作。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主要途径分析

会 计中国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还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农业经济落后工业经济,农村发展滞后城市发展,城乡存在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同步、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仍然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成为困扰我国走向城乡和谐发展的障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了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是涵盖农村和城市整体发展更高层次的目标。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加强城乡联系,推进城乡平等与融合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生态和谐化、社会文明化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容:一是城乡规划的一体化;二是产业布局一体化;三是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四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五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六是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 二、城乡一体化的一般规律 1.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1760年的产业革命,导致了城市化的兴起;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超过50%的国家,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达50%以上,成为引领社会生产力的“排头兵”。时至今日,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达70%以上,已率先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2.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及其规律。1)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与城市化率是同步的,即城市的文明只有城里人享受,农村基本上保持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农民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2)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后,城市文明逐步加快向农村渗透和传播;3)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70%,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城乡融合步伐加快;4)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后,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100%,即实现了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城乡现代化。当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下时,城市化以“量化”过程为主,主要以农村人口城市化来推进整体城市化;当城市化水平达到或超过50%时,城市化逐渐转向“同化”过程为主,以城市文明的扩散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可见,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即:1)工业化基本完成,迈向后工业社会;2)城市化发展从市区集聚化阶段进入郊区扩散化阶段;3)农业现代化初具规模;4)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快速交通网络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5)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关于发展阶段有一个粗线条的划分:一个国家人均GDP的水平在280美元以下,称为低收入的穷国,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叫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指这个国家摆脱了贫困的陷阱,进入经济起飞、工业化加速的时期,这时经济体制加速转轨,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利益格局大幅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容易迸发。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两种发展前景,一是有可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也有可能出现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过度扩大,社会失衡动荡,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陷阱”。如果到1600美元,叫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到3000美元,叫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到8000美元以上,叫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指该国家以工业化为内容的现代化完成了,即现代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再往上发展叫后工业化时代,再细分为中等发达国家和主要的最发达国家。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 主要途径分析 周颖杰 30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院校: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 名称: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题目: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 学期:2012-2013第一学期

目录 摘要---------------------------------------------------------3 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 1.1交通枢纽作用-----------------------------------------------3 1.2增长极作用-------------------------------------------------4 1.3支撑经济总量的中流砥柱作用---------------------------------4 2.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4 3.城市群发展竞争力的比较分析------------------------------------5 3.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现状----------------------------------5 3.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6 4.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比较分析--------------------------------------6 4.1空间网络差异------------------------------------------------6 4.2时间错位差异------------------------------------------------6 4.3生态位扩充差异----------------------------------------------7 5.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竞争力的比较分析-----------------------------7 5.1发展水平----------------------------------------------------8 5.2发展能力----------------------------------------------------8 6.总结-----------------------------------------------------------8 附录:参考文献

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

研究生论文印刷、答辩、归档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按照《关于统一博士生、硕士生学位论文格式》文件要求编排,论文格式文件请查阅“研究生主页/下载表格/学位下载区/论文格式”中论文格式要求。 2.请到专业复印点复印、装订论文。 3.外封面由复印室制作,研究生无需考虑。 4.因档案管理及信息管理需要,研究生论文需分别交学位办和科技档案馆存档,具体要求如下: (一)、学位办公室的归档要求 1.硕士研究生提交1份论文。连同答辩材料袋一并交到各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老师处。 2.优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获得者需提交2份论文和一张光盘,连同答辩材料袋一并交到各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老师处。 光盘中的内容包括: 论文全文,word文档,文件名为:学号_姓名.doc; 论文全文,PDF格式,文件名为:10491_专业代码_学号.pdf; 中英文摘要,word文档,文件名为:10491_专业代码_学号.doc; 优秀论文推荐表,word文档,文件名为:10491_专业代码_姓名.doc (二)、科技档案馆的归档要求 1.硕士研究生另外提供3份论文(其中1份为原件),一张光盘(内为论文全文)到科技档案馆。

(此页为外封面,由专业复印室制作) 分类号:密级:U D C: 中国地质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硕士生: 学科专业: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二○一X年X月

学校代码:10491 研究生学号: 中国地质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3号黑体居中) 硕士生: 学科专业: 指导教师: 二○一×年×月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for the Master Degree of ××× Title Master Candidate: Major: Supervisor: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P. R. China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

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将城市建设照搬照抄到农村,只要是城市有的,农村也一样复制,修大马路,建大广场,盖高楼,追求外在形态的一样化,而农民的生活并未得到改善甚至是增加了不少负担。这是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和做法,是一种形式主义。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是由于我国长久以来非均衡发展形成的,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性。城乡一样化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逐步缩小或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和谐发展,并不是乡村仿造城市、乡村看上去和城市一样就是城乡一体化。现阶段,城乡并存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乡村将随着城乡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自考毕业论文格式、排版及注释体例模板(1)

[单击此处键入标题] --[单击此处继续键入副标题或删除此行]摘要:[单击此处键入中文摘要内容(一般为200-300字左右)] 关键词:[单击此处键入关键词];[单击此处键入关键词];[单击此处键入关键词];[单击此处键入关键词或删除];[单击此处键入关键词或删除]; [单击此处键入关键词或删除];[单击此处键入关键词或删除]; [单击此处键入关键词或删除] I

目录 一、引言 (1) 二、[单击此处键入一级标题] (1) (一)[单击此处键入二级标题] (1) (二)[单击此处键入二级标题] (1) 三、[单击此处键入一级标题] (1) (一)[单击此处键入二级标题] (1) (二)[单击此处键入二级标题] (1) 四、[单击此处键入一级标题] (2) 五、结论 (2) 参考文献 (3) 附录 (4) II

一、引言 [单击此处键入内容] 二、[单击此处键入一级标题] (一)[单击此处键入二级标题] [单击此处键入内容] (二)[单击此处键入二级标题] [单击此处键入内容] 三、[单击此处键入一级标题] (一)[单击此处键入二级标题] [单击此处键入内容] (二)[单击此处键入二级标题] [单击此处键入内容或删除此行] 1、[单击此处键入三级标题] [单击此处键入内容或删除此行] (1)[单击此处键入四级标题] 1

[单击此处键入内容或删除此行] (2)[单击此处键入四级标题] [单击此处键入内容或删除此行] 2、[单击此处键入三级标题] [单击此处键入内容或删除此行] 四、[单击此处键入一级标题][单击此处键入内容] 五、结论 [单击此处键入内容]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关于申请提前毕业的有关规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关于研究生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的 暂行规定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及国务院学位办有关文件(学位[1997]54号、教学[1998]11号、学位办[1999]7号)精神和我校的有关规定(中地大京发[1997]70号、中地大京发[2005]125号等),我校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3年,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为2—3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5年。为了规范研究生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的管理制度,保证培养质量,现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对我校研究生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问题暂作如下规定: 一、申请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 (一)凡比正常毕业或申请学位时间提前半年进行学位论文答辩者,均属于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 (二)硕士生学制为2—3年,原则上不办理提前毕业。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生主要为入学前参加过硕士课程进修和提前取得学分者,入学后的学习年限不得少于1.5年。 (三)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3年,以同等学力入学者不办理提前毕业。申请提前毕业的博士生,入学后的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5年;入学前参加过博士课程进修和提前取得学分者,入学后的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 (四)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含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5年,提前答辩和申请学位,要求入学后的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5年;入学前参加过硕士课程进修和提前取得学分者,入学后的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 二、申请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研究生须具备的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

的精神,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 (二)申请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研究生要求:硕士、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前具有学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在入学前具有硕士学位。 (三)已按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学完全部课程,各门必修课程的考试成绩均在良好或良好以上,其它课程考试及格或考查通过。 (四)完成了国家和学校规定的所有培养环节。 (五)毕业(学位)论文已经完成。并且,在学期间表现出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领域内取得较好的科研成果。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提前毕业的博士生,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作者署名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下同]在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者(须有相应证明)。 (2)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刊物、国际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及以上者。 (3)攻读学位期间与学位论文工作有关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三等奖或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或获得技术专利(有获奖证书或专利证书者),并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刊物、国际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者。 2、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生,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刊物、国际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者。 (2)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在正式出版刊物或学术论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者。 (3)在校期间,参加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作学位论文相关研究成果的学术报告或论文获奖者。 3、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提前申请学位,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学期间,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或会议文集上发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2篇或2篇以上,其中至少有一篇为第一作者,并在作者第一署名单位或脚注上注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在学期间,参加全国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作学位论文相关研究成果的学术报告或论文获奖。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梁军执笔人:王蒙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课程编号:204008 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总学时:36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学分:2 开设专业:经济学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201007)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从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中脱胎出来的一门新兴应用学科。区域经济学阐述了区域经济活动组织自身的活动规律和区际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区域布局与决策等基本经济理论。本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区位观,掌握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以及分析现实区域经济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能胜任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格局和态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达到能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步分析和研究的目标。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2、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3、掌握:区域、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学的含义以及经济区域的划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经济区域的划分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4、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教学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1、区域 2、区域经济 3、区域经济学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三、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地理学对于区域的认识 2、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四、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1、新经济地理学派 2、新制度学派 3、区域管理学派 五、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2、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掌握: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教学重点及难点: 1、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教学内容: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