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物学习题名词解释[1]

动物学习题名词解释[1]

动物学习题名词解释[1]
动物学习题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

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

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

4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

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

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径。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

12单循环: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

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

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有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呈覆瓦状排列,顶区露出部分的边缘呈现圆滑或带有齿突而被称为圆鳞和栉鳞。

19圆鳞:定区边缘呈圆形。

20栉鳞:顶区边缘有齿突

21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舟骨。三角骨的后端和鳔壁相融,舟骨和內骨的围淋巴腔接触。

22侧线器官: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和体侧的皮肤下,侧线管以一系列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存在于两栖纲的幼体。

23鳞式: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通常以鳞式表示

24齿式:表示一侧牙齿的数目的式子。例如猪为:3.1.4.3/3.1.4.3

25生殖洄游:从越冬或索饵场向产卵地的迁移,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的路线寻找产卵场所。

26卵生;雌雄成体经交配后雌虫产出受精卵,卵在体外发育成幼虫。

27卵胎生:受精卵不排出体外而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成幼虫再产出,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由卵内的卵黄提供,受精卵与母体不发生营养关系。

28胎生:哺乳类的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成为幼儿时才从母体产出的生殖方式。

29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黏膜进

行气体交换。

30次生腭:使呼吸畅通效率提高,在吞食大型食物时可正常呼吸,鳄类有完整的次生腭鼻腔和口腔完全分开。

31口漏斗:杯形,内壁有黄色的角质齿。

32婚垫:繁殖季节雄性前肢内侧第一、第二指基部隆起成婚垫上富有粘液腺或角质制可加固抱对作用。

33胸廓:由胸椎、肋骨、胸骨围成的骨框,保护心、肺并有呼吸运动作用

34愈合荐骨:鸟类特有的结构有少数的胸椎、

35开放式骨盆:鸟类的趾骨退化而且左右坐骨不在腹中线重合,而是一起向侧后方伸展,便于产大型硬壳卵,这种形式的骨盆角“开放式骨盆”。

36旅鸟:夏季在我国某地以北繁殖,冬季在我国某地以南越冬,仅在春秋季节规律性地从我国某地路过的鸟类称为旅鸟或过路鸟(如极北柳莺等)

37早成鸟:雏鸟浮出来既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咽已张开,腿脚有力,在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大多数的栖鸟类和游禽属于这种类型。

38晚成鸟:雏鸟浮出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光裸或微具稀疏小绒,眼睛不能睁开,需由亲鸟衔食饲喂,继续在巢内完成后期发育,才能逐渐独立生活(雀形目,攀禽及一部分游禽类)。39候鸟:随季节的不同而有规律变更栖息地的鸟类。

40留鸟:终年留居在其出生地和繁殖地,已完全适应当地的气候变化的鸟类。

41迁徙:一些鸟类会随季节的不同而有规律变更栖息地,这种规律性迁飞的习性称为迁徙。42源泊鸟;留鸟中有不少种类秋冬季节具有源泊或游荡的性质,以获得食物供应,这种鸟称为源鸟。

43孵卵斑:除少数种类之外参与孵卵的

44尾综骨:

45龙骨突:

46胎盘:

47蜕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为一体,因而胎儿产生是需将子宫壁内膜一起撕下产出,造成大量流血。包括环状胎盘和盘状胎盘

48无蜕膜胎盘:无脱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胎儿出生时就像手与手套的关系一起易于脱离,不使子宫壁大岀血。包括散布状胎盘和叶状胎盘。49封闭式骨盆:

50洞角:真皮的骨质心和表皮角质鞘组成,无分叉,终生不脱换,雌雄均有

51实角:真皮骨质角,分叉,多为雄性有,每年脱换一次。

52双重呼吸:鸟翼上举时,气囊扩大,空气在肺中交换,一部分气体直接沿中支气管进入后腔;翼下降时空气从前气囊中排出,后气囊中新鲜空气进入肺中再次交换,此种呼气和吸气时均可进行气体交换的方式称为双重呼吸.

53同型齿:

54异型齿:哺乳动物牙齿由于在切咬咀嚼上的分工,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等。

55适应辐射: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不同的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

56皮肤肌肉囊:动物表皮层和肌肉层紧贴在一起构成囊状体壁。

57若虫:幼体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体相同,个体大小不同,性器官尚未成熟,翅的发育属于翅羽阶段。

58双名法:物种命名的双名法是由林奈创立的。它规定任何一个物种的拉丁学名都是由属名和种名两个拉丁字或两个拉丁化的字所组成,属名在前,首写字母必须大写;种名在后,

字母全部小写。

59细胞器:又称“细胞器官”,简称“胞器”,是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60组织:组织是一些形态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及其非细胞形态的间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机能的集体。

61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结合而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结构。

62细胞分化:胚胎时期相对地说较简单、均质和具有可塑性的细胞,进一步发育,由于遗传、环境、营养、激素以及细胞群之间相互诱导等因素的影响,而转变为较复杂、异质和稳定性的细胞。

63原核生物:

64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的单细胞动物。65鞭毛:鞭毛是能动的细胞表面的突起。

66纤毛:

67伪足: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为伪足。

68包囊:原生动物不摄取养料的阶段,周围有囊壁包围,有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

69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70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71渗透营养:鞭毛纲有的种类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成溶解状态的物质称为渗透营养。

72光合营养:鞭毛纲有的种类体内有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光合营养。

73吞噬营养:鞭毛纲有的种类吞食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微小生物,称为吞噬营养。

74排遗:不能消化的物质随着变形虫的前进,则相对地留于后端,最后通过质膜排出体外的现象叫排遗。

75芽球:芽球的形成是在中胶层中,由一些储存了丰富营养的原细胞聚集成堆,外包以几丁质膜和一层双盘头或短柱状的小骨针,形成球形芽球。

76卵裂:由合子发生分裂,分裂时体积一分为二,且无间期。

77世代交替:在生活史,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非常有规律的交替进行的现象。

78接合生殖:两纤毛虫在口沟处粘合,相互交换小核与对方的大核相融合,各自分裂产生8个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79裂体生殖:营养体长成后,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面,形成很多个小个体的生殖方式。

80孢子生殖:

81孤雌生殖:成熟雌体产卵不经过受精作用也能发育成为幼体的生殖方式。

82出芽生殖:由母体长出芽体,芽体经过发育长出与母体相同的器官,然后从母体上脱落称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83幼体生殖:幼体或未成熟雌体产卵不经受精作用也能发育成为新幼体的生殖方式。

84领细胞:

85、水沟系:多孔动物缺乏运动能力,他们的摄食呼吸等生理机能均依靠鞭毛运动、水流的穿行来维持。(可分为:单沟、双沟、多沟)

86、中胚层:大多数多细胞动物除了形成内、外胚层外,还进一步发育,在内、外胚层间形成中胚层。

87、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可以吧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88、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且仅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89、五辐射对称:有5个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海星、海蛇)

9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个部分。

91、皮肌细胞:在外胚层中数量最多。其基部有肌原纤维沿身体纵轴排列,如同一层纵行的肌纤维,它的收缩使身体和触手变短;

92、分节现象: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这种现象称为分节现象。

93、体节:

94、疣足: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是体壁向外突出的扁平状物。

95、生殖带:性成熟个体第14~16体节色暗,肿胀,五届间沟,无刚毛。如戒指状,成生殖带或环带。

96、盲道:蚯蚓盲肠之后的肠被侧中央凹入成一条盲道,使消化和吸收面积增大。

97、中生动物:

98、侧生动物:多孔动物可以说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这种动物在演化上是一个侧枝,因此又称侧生动物。

99、后生动物:辐射堆成具两胚层,有组织分化的,具原始消化循环腔,网状神经系统。100、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封闭或者发育为肛门,而在相应的一端重新开口形成动物的口。

101、焰细胞: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鞭毛打动时犹如火焰,故名焰细胞。

102、杆状体:存在涡虫的表皮中,由外胚层发育而来,当涡虫受到刺激时,杆状体排出体外,弥散有毒性的粘液,供捕食和防御敌害作用。

103、头冠(轮盘):

104、原体腔:是原腔动物体壁围成,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空腔,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育形成。

105、真(次生)体腔:真体腔又称次生体腔,从动物的系统发生上来看,真体腔的出现比假体腔(原体腔)晚。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的空间,即为真体腔或次生体腔。

106、寄生: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从而摄取被寄居的生物体的营养以维持生命的现象。

107、寄主:寄生物所寄生的动植物或人。

108、中间寄主:幼虫寄生的寄主。

107、中间宿主:

108、终寄主:成虫寄生的寄主。

109、闭管式循环系统:环节动物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构成了闭管式循环系统。

110、开管式循环系统:

111、同律分节: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环节动物即为同律分节。

112、异律分节:各体节的形态机能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的功能,内脏器官集中在一定的体节中,如节肢动物。

113、外套膜:是软体动物特有的结构,胚胎发育中,躯体背侧皮肤褶襞向外延伸而成的膜状外套,包围着内脏团,由内外表皮和结缔组织以及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114、闭壳肌:

115、混合体腔:节肢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真体腔和假体腔沟通成混合体腔。116、消化循环腔:原肠胚发育为原始的消化腔即消化循环腔,有消化循环的功能,能将营养物质运输带到身体各部。

117、再生:生物体恢复其丧失部分的能力。

118、外骨骼:节肢动物在陆地上存活,必须制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其包在身体外的角质膜即外骨骼。

119、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120、书肺:由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的管状结构,为陆生节肢动物,昆虫,马陆,蜈蚣等的呼吸器官。

121、多态:

122、蜕皮:在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下,换上柔软多皱的新皮,以适应身体的不断增长,节肢动物等退去限制外骨骼的生理现象。

123、龄期:两次蜕皮之间的生长期为龄期。

124、蛹期:

125、步行足:各节都较细小,宜于行走,如蝗虫的前2对足

126、捕捉足:为前足特化,腿节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其内,形似一把折刀,用以捕捉猎物。如螳螂的前足。

127、跳跃足:一般为后足特化,腿节特别膨大,胫节细长。如蝗虫的后足。

128、开掘足:一般为前足特化,胫节宽扁,外缘具齿,似钉钯,适于掘土。如蝼蛄的前足。

129、游泳足:后足特化成浆状,扁平,边缘有毛,适于水中游泳。如龙虱。

130、休眠:动物有机体对不利环境的一种适应,当环境恶化时,则通过降低新陈代谢率进入麻痹状态,待外界环境有利时在复苏活动。

131、滞育:

132、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为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到成体的整个发育过程;系统发育为种族的发生发展史。

133、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胚胎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到脱离母体的过程;胚后发育时从脱离母体开始到死亡的真个过程。

134、直接发育:动物幼体从卵孵出或母体产出后,不经过变态,而直接长成成体的发育方式。幼体与成体的形态和生活方式大致相同。

135、间接发育:动物幼体从卵孵出或母体产出后,须经过变态,方能长成为成体的发育方式。幼体与成体的形态及生活习性显然不同。

136、完全变态:从幼虫到成虫中经历了蛹期(蛾、蝶、蝇类)

137、不完全发育: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所不同。因其程度不同分为渐变态(蝗虫)、半变态(蜻蜓)、过渐变态(缨翅目)。

138、渐变态:发育经历变态但是幼虫和成虫差别不大,生活习性也相似。

139、半变态: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不仅在形态上与成虫差异大,生活习性也不相同。140、稚虫:幼体生活习性与成体不同,幼体水生,以鳃呼吸,称作稚虫。

141、原变态:仅见于浮游目,从幼虫到成虫要经历一个亚成虫期,亚成虫于成虫完全相同,仅体色较浅,足较短,呈静体状态。一般要经过一天或者几分钟就蜕变为成虫。142、增节变态:一直最原始的变态类型,昆虫纲中只有原尾目属于这一类。成虫和幼虫除大小外,在外表上极为相似。体节数随蜕变增多。最初以体节最后十二体节。

143、神经网:

144、网状神经系统:呈网状,无神经中枢,传导不定向,传导速度慢,最原始。

145、梯形神经系统:一对脑神经节,若干纵神经及横神经构成。

146、链状神经系统:

147、索式神经

148、马氏管:是昆虫的主要排泄器官,有外外胚层衍生而成。

149、水管系统:棘皮动物的特有器官,由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而来。

150、共生:一个个体(共生体)生活在另一个个体(寄主)体内或体表的生活方式。151、鱼类赤潮:在海水中一些腰鞭毛虫如夜光虫,裸甲腰鞭虫等大量繁殖可造成赤潮,危害鱼类。

152、洄游:鱼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的路线做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环境的方式,满足对生殖、索饵、越冬所需的适应条件,并经过一段时间后有返回原地这种习性和行为叫做洄游。

153、溯河洄游:幼鳗鲡孵化后,逐渐向亲鳗鲡栖息的江河洄游,这种洄游称为溯河洄游。154、降河洄游:(产于我国)的鳗鲡和松江鲈鱼是从淡水游向海洋去繁殖这种方式称为降河洄游。

155、蜕皮激素:加壳动物有一对Y器,位于脑的前方为蜕皮腺,可分泌甲壳类蜕皮激素。

156、保幼激素:昆虫有一对咽体,位于脑后食管左右两侧可分泌保幼激素,以抑制蜕皮和变态。

157、膜翅:翅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蜻蜓。

158、复翅:翅质地坚韧如皮革,有翅脉,如蝗虫的前翅。

159、鞘翅:坚硬如角质,不用于飞行,起保护作用。如天牛、瓢虫的前翅。

160、半鞘翅:翅基半部为革质,端半部为膜翅。蝽象类

161、鳞翅:翅的质地为膜质,翅上有许多鳞片。如蝶、蛾

162、毛翅:翅质地为膜质,翅上有许多毛。如石蛾

163、缨翅:蓟马类昆虫的前后翅狭长,翅脉退化翅质地膜类,翅周缘有长毛

164、羽化:完全变态的昆虫退去蛹壳或不完全变态的昆虫退去最后一次皮而成为成虫。165、一化性昆虫:一年只完成一个世代的昆虫称为一化性昆虫。

166、多化性昆虫:一年有多个世代的称为多化性昆虫。

167、二化性昆虫:一年有两个世代的称为二化性昆虫。

168、表变态:是一种原始的变态类型,幼虫和成虫除大小外,在形态上无显著差别,腹部体节数目也相同,但成虫还继续蜕皮(无翅亚纲中除原尾目外)的个目都属于此类。169、多胚生殖:一个卵在发育过程中分裂成许多幼虫,如小茧蜂。

170、幼体生殖:幼虫体内生殖细胞提前发育成后代,如童瘿蚊变态。

171、变态:昆虫从孵化到成虫,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

172、幼态成熟:有些鲵螈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还保留着幼体时期的某些特征的现象。

二、填空题

1、半索动物门的常见代表动物是柱头虫,它的全身由吻、领和躯干3部分组成。

2、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3、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尾索、头索和脊椎三个亚门。

4、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是脊索动物,它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5、鱼类的基本特征有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和鳗型四种。

6、真皮鳞是鱼类所特有的皮肤衍生物,根据形状和发生的不同,可分为圆鳞、栉鳞和硬鳞

三种类型鳞。

7、鱼类的尾鳍分为原尾型、正尾型和歪尾型三种基本尾型。

8、四大家鱼是指青、草、鲢和鳙,他们的分类地位为内鼻孔亚纲鲤形目。

●9、韦伯氏器又叫,通常认为由前向后它由闩骨、舟骨、间插骨和三角骨组成。

10、鱼类的生殖方式有三种,即卵生、卵胎生和胎生。

11、由侧线到背鳍起点基部的鳞列数称为侧线上鳞,由侧线到腹鳍起点基部的鳞列数称为侧线下鳞。

12、两栖类的脊柱分化为领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四部分,其中荐椎、领椎是两栖类开始适应陆地生活的产物。

●13、大多数爬行类的齿为同型齿,低等的种类为、。多数为,高等种类为。

15、现存爬行类分属于四个目龟鳖目、蜥蜴目、蛇目和鳄目。

●16、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有:体覆盖着鳞片、终生用肺呼吸,体内受精,卵外包着。

17、脊椎动物中,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是两栖动物,真正陆生脊椎动物是从爬行动物开始的。

18、爬行动物牙齿按照着生方式可分为成侧生齿、端生齿和槽生齿三种类型。

19、哺乳动物的牙齿为槽生齿,齿形有分化,分化为门(切)牙、犬(尖)牙、前臼牙和臼牙。

20、哺乳动物特有的肌肉为膈肌和咀嚼肌。

21、反刍动物的胃一般由4室组成,即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

22、鸟类的羽毛类型有正羽、绒羽和纤羽。

23、鸟类皮肤干燥,缺少腺体,其唯一的皮肤腺为尾脂腺,有保护羽毛不变和防水的作用。

24、大熊猫属食肉目哺乳纲白鳍豚属鳍角目

虎属食肉目猫科鸸鹋属目平胸总目

猞猁属真兽亚纲食肉目黄鳝属辐鳍亚纲合鳃目

大黄鱼属鲈形目中华鲟属鱼纲鲟形目

苍鹭属企鹅总目鹳形目河马属偶蹄目

海豹属真兽亚纲鳍脚目斑鸠属鸽形目突胸总目

黑线银鲛属亚纲目壁虎属蜥蜴目亚目

鱼螈属两栖纲银螈目带鱼属辐鳍亚纲鲈形目

豪猪属纲目

东北虎属哺乳纲、真兽亚纲、食肉目、猫科

25、鸟类表皮的四周衍生物为羽毛、角质喙、爪和鳞片。

26、突胸总目的鸟类可分为6大生态类群,分别为游禽、涉禽、猛禽、攀禽、陆禽和鸣禽。

27、鸟胃分为腺胃(前胃)和肌胃(砂囊)两部分。

28、鸟类的愈合荐骨由四部分脊椎愈合而成,他们分别为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29、哺乳类口腔中有三对唾液腺,即耳下腺、颌下腺和舌下腺。

30、哺乳类的皮肤腺主要有皮脂腺、汗腺、乳腺和味腺(嗅腺)四种类型。

31、哺乳类的子宫有双子宫、分隔子宫、双角子宫和单子宫四种类型。

32、典型的陆栖脊椎动物的腰带由髂骨、耻骨和坐骨三对骨构成。

33、典型的陆栖脊椎动物的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三对骨构成。

34、哺乳类肌肉系统有三个特点,分别是具有特殊的膈肌、皮肤肌发达、咀嚼肌强大。

●35、丹顶鹤隶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鸟纲、亚纲()总目、鹤形目、科、属、()种。

36、利用蟾蜍的耳后腺可制成名贵的中药,其名叫蟾酥。

37、地龙、蛤蚧等名贵中药分别来源于环节和爬行动物。

38、肝片吸虫、华枝睾吸虫、姜片吸虫和血吸虫的中间寄主分别为椎实螺、沼螺鲤科鱼、扁卷螺荸荠和钉螺。

39、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为体壁和体腔、消化和呼吸、循环和排泄、神经、生殖和发育。

1、水螅在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食物下行出芽生殖,秋末冬初水温下降时即行有性生殖。

2、水螅的消化方式有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两种。

3、海绵动物又称侧生动物。体制基本辐射对称,体壁分为扁细胞、中胶层、领细胞,食物在领细胞内消化或将食物传给变形细胞消化。

4、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5、昆虫的口器包括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吮吸式、舐吸式五类。

6、蝗虫的排泄器官为马氏管。

7、根据虫体表面有无刚毛、疣足、生殖带等特征,将环节动物分为多毛纲、寡毛纲、蛭纲三纲。

8、珊瑚纲的骨骼是构成珊瑚礁和珊瑚岛的主要成分。

9、多足纲动物常见的有蜈蚣、蚰蜓。

10、淡水原生动物水分调节和排泄的主要胞器是伸缩泡,运动方式有纤毛运动和变形运动。

●11、软体动物中除腹足类外,基本的体制是相同的,为,而腹足类与其他软体动物的主要区别特征是。

12、环毛蚓的生殖带在第14体节,雄性生殖孔一对,位于第18体节腹面两侧,雌性生殖孔是1个小圆孔,开口于第14节腹面的正中央。

13、人蛔虫成虫寄生在小肠,寿命为1年。

14、我国无大寄生虫病分别为黑热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

15、引起我国五大寄生虫的病原虫分别为利什曼原虫、疟原虫、血吸虫、钩虫、丝虫。

16、涡虫的排泄系统为排泄管、帽细胞、管细胞和排泄孔组成的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17、甲壳动物有一对Y器,称蜕皮腺,可分泌蜕皮素,出示甲克类蜕皮。另有一对X器,能分泌蜕皮抑制激素,以延迟蜕皮。

18、环毛蚓、三角真涡虫、海蜇的神经系统形状的排列顺序分别为索式神经系统、梯式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

19、华枝睾吸虫、肝片吸虫、姜片吸虫和血吸虫的中间寄主分别为椎实螺、沼螺鲤科螺、扁卷螺荸荠、钉螺。

20、石珊瑚的骨骼是构成珊瑚礁和珊瑚岛的主要成分。

●21、日本沼虾隶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纲、亚纲、十足目、()亚目长臂虾科、沼虾属

22、乌贼用于游泳的主要器官是闭锁器。

24、腔肠动物世代交替中水螅型为无性世代水母型为有性世代其受精卵发育为具纤毛的浮浪幼虫。

25、扁形动物身体的分化使得前端司感觉、后端司生殖、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作用。

26、原腔动物消化管分化简单,但首次出现了肛门而成为消化系统。

27、蚯蚓是雌雄同体,交配时将精子送入对方纳精囊之中。

29、扁形动物两侧对称出现使动物运用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促使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向虫体前端集中。

30、蛔虫为雌雄异体圆柱形,雄虫体小而且尾部呈钩状。

31、环节动物可分为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三纲。

32、腔肠动物的无性生殖方式为出芽生殖,有性生殖为精卵结合,且多为雌雄异体,许多海生种类发育要经历浮浪幼虫。

33、软体动物出头足类和某些腹足类为直接发育外,其他许多海产种类发育时多要经过两个幼虫阶段,即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34、蛔虫体腔中充满体腔液,它有着保持体形、运动和运输营养与代谢产物、调节和维持体内水平衡的功能。

35、变形动物的体壁由中胚层和外胚层紧贴在一起形成,称为皮肤肌肉囊。

36、蚊、蚂蚁、棉蛉虫、蝉和蝼蛄分别属于昆虫纲的双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同翅目和目。

37、家蝉、蜜蜂、家蝇和瓢虫分别属于昆虫纲的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

38、日本沼虾的头部有5对附肢,分别称为小触角、大触角、大颚、第一小颚和第二小颚,胸部有8对附肢,前3对称为颚足,后5对称为步足,共同愈合成为头胸甲,腹部有6对附肢,前5对称为游泳足,最后一对附肢称为尾肢。

39、直翅目、半翅目、磷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的口器分别为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吮吸式口器、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或舐吸式口器。

●40、腔肠动物为真的二(内、外)胚层动物首先出现了消化。

41、环节动物属于同律分节,具有了真体腔,首次出现了完善的闭管式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出现了后肾管,神经系统则为索式神经。

42、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时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43、蝗虫、椿象、瓢虫和蜂的前翅分别属于直翅、异翅、鞘翅和膜翅。

44、扁形动物多数为雌雄同体,有了固定的产生生殖细胞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

45、蚯蚓、对虾、蝗虫和海星分别用体表、鳃、气门和皮鳃进行呼吸。

46、鳖、蜘蛛分别用咽肺和书肺、气管进行呼吸。

47、环毛蚓的排泄器官是后肾管其开口于体腔的一端称为口,开口于体外的一端称为肛门。

48、水螅、海葵和涡虫的生殖细胞分别源于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

49、昆虫的生长发育经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50、在蛔虫的体壁和消化道之间有一个空腔是比较早的体腔所以叫原体腔。

51、在扁形动物门中比较较常见的自由生活的有涡虫纲,寄生生活有吸虫纲和绦虫纲等。

52、雌雄蛔虫进行交配后,受精作用发生在子宫远端部。每条雌虫平均每天可以产20万卵粒左右。

53、环节、节肢、头足纲和瓣鳃纲动物的血液循环分别属于闭管式、简单的开管式、闭管式和外套式循环。

54、乌贼身体由头、足部和躯干部组成。漏斗是其运动的主要器官。

●55、中胚层形成的实质组织具有和的功能,也是动物由走向的基本条件之一。

56、草履虫的无性生殖为横二分裂,绿眼虫的生殖为纵二分裂。

57、原肾管型排泄系统是由排泄管、帽细胞、管细胞和排泄孔四部分组成。

58、绿眼虫在有光的条件下可进行光合营养,在无光条件下可进行渗透营养。

59、水螅的体壁是由外胚层、中胶层和内胚层组成的。

60、腔肠动物的海产种类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要经历的幼虫阶段为浮浪幼虫,河蚌在发育过程中的幼虫阶段为钩介幼虫。

61、蝗虫的身体分为三部分,就其功能而言其头部为感觉中心,胸部为运动中心,腹部为营养和繁殖中心。

62、绿眼虫、大变形虫和草履虫分别以鞭毛、伪足和纤毛为运动器官。

63、鞭毛纲动物的营养方式有光合营养、渗透营养和吞噬营养。

64、软体动物外套膜的功能主要有分泌、排泄、呼吸和摄食。

65、在草履虫身体的前后各有一个伸缩泡,二者交替收缩不断排出体内过多水分以调节水平衡。

66、蚯蚓和沙蚕的血液均为红色是因为其血浆中溶有血红蛋白。

67、绦虫的身体主要由节片组成,其按成熟程度可分为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妊娠节片)三种。

68、动物中胚层的产生和体腔的形成方式有两种即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69、软体动物的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而成它由三层结构组成,由外向内分别是角质层、壳层(棱柱层)和珍珠层(壳底)。

70、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光合营养、渗透营养、吞噬营养。

71、昆虫的排泄系统为马氏管,主要代谢产物为尿酸衍生物。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柱:海鞘、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柱。沟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 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14.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合称为原索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 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 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 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如多数鱼类、鸟类。 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如多数软骨鱼类。 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 室相通,不能搏动,硬骨鱼类具有。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 位于心室的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 47.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乏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

大学普通动物学分类名词解释

动物学 1.意义: ●包囊形成生物学意义(原生动物) ●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扁形)●中胚层形成的意义(扁形) ●更换宿主的意义(原腔) ●分节的意义(环节) ●初生体腔形成的意义(原腔) ●次生体腔形成的意义(环节) ●上下颌出现的意义(鱼纲) ●羊膜卵出现的意义(爬行纲) ●恒温的意义(鸟纲) ●胎生哺乳的意义(哺乳) ●脊索动物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2.适应: ●涡虫自由生活的适应(扁形) ●寄生生活的适应(原腔) ●昆虫适应陆生生活特征(节肢) ●鱼对水生生活的适应(鱼纲) ●鸟类进步性特征(鸟纲) ●鸟对飞行生活的适应(鸟纲) ●哺乳类进步性的特征(哺乳) 3. 有害昆虫的控制 4.名词: ●原口动物 ●后口动物 ●中生动物(2) ●原肾管(2) ●后肾管 ●马氏管 ●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2) ●生物发生律(2) ●开管式循环 ●闭管式循环 ●两侧对称 ●辐射对称(2) ●次生性辐射对称 ●初生体腔 ●次生体腔(真体腔) ●完全双循环 ●不完全双循环 ●鲍雅诺式器

●韦伯式器 ●双重呼吸 ●吞咽式呼吸 ●马鞍型椎体 ●逆行变态 ●多态现象 ●胚层逆转 ●洄游(2) ●迁徙 ●哈佛式骨板 ●梯形神经体统的结构特点●链状神经系统 ●神经网 ●书鳃 ●书肺 ●外骨骼 ●担轮幼虫 ●卵胎生 ●次生腭 ●腔上囊 ●反刍 分子生物学 名词: 复制 ●半保留复制 ●半不连续复制 ●模板链(反意义链) ●非模板链(编码链) ●RNA复制 ●复制叉 ●复制眼8结构 ●前导链 ●冈崎片段 ●后随链 酶(复制) ●DNA聚合酶 ●解旋酶 ●拓扑异构酶 ●单链DNA结合蛋白 ●DNA连接酶 ●引物酶及引物体 转录 ●转录

动物学期末名词解释

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的背面,背神经管的腹面。 侧线:鱼类侧线是由许多侧线管开口在体表的小孔组成的一条线状结构。侧线管在鳞片上以小孔向外开口,基部与感觉神经相连,能感觉水的低频振动,以此来判断水流的方向、水流动态及周围环境变化。 单循环:鱼类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的循环方式。从心室压出的缺氧血,经鳃部气体交换后,汇成背大动脉,将多氧血运送到身体各个器官组织中去,离开器官组织的缺氧血最终返回心脏的动脉窦内,然后开始重复一轮的血液循环。 韦伯尔氏器:鲤形目中由一些骨块组成。通过水的声波引起鳔内气体振动,通过韦伯尔氏器传到内耳,产生听觉。 卵生:胚胎发育完全靠自身的卵黄囊中的营养。 卵胎生:胚胎的发育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完成,但所需营养完全靠卵黄囊提供。 假胎生:胚胎发育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完成,前期发育靠卵黄囊内的营养,后期胚胎卵黄囊壁伸出许多褶皱嵌入母体子宫,形成卵黄囊胎盘,胎儿从此从母体的血液中获得营养,完成最后的发育。 洄游:某些鱼类在生命周期的一定时期会有规律地集群,并沿一定路线作距离不等的迁徙运动,以满足重要的生命活动中生殖、索饵、越冬等需要的特殊的适宜条件,并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这种现象叫做洄游。 口咽式呼吸:两栖纲特殊的呼吸方式。吸气时口底下降,鼻孔张开,空气进入口咽腔。然后鼻孔关闭,口底上升,将空气压入肺内。当口底下降,废气借肺的弹性回收再压回口腔。这个过程可以反复多次,以充分利用吸入的氧气并减少失水,带呼气时借鼻孔张开而排出。 不完全的双循环:以鱼类为例,其心脏分为四个部分组成,即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左心房接受含有丰富氧气的肺静脉,右心房接受富含二氧化碳的来源于静脉窦的血液。左右心房共同汇入单一的心室,至使心室中的含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这样的循环方式成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休眠:是动物有机体对不利的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当环境恶化时,通过降低新陈代谢进入麻痹状态,待外界条件有利再苏醒活动。 羊膜卵:是有卵壳、羊膜、绒毛膜、尿囊等组成。为羊膜动物的卵,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和尿囊,羊膜围成一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尿囊则收容胚胎在卵内排出的废物。卵外包有坚韧的卵膜,以保护胚胎的发育。 羊膜: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胚胎周围的表层膜向上两个地方发生皱褶,这种皱褶不断扩大,向上的皱褶从底部包上去,最后两侧边缘打通,内层保住胚胎称为羊膜。 颞孔:是爬行动物的头颅两侧,眼眶后面的凹陷(借相邻骨块的缩小或者消失而形成),是咬肌的着生部位。可增加咬肌的附着面积,增强咀嚼能力。 胸腹式呼吸:爬行动物借助肋间肌和腹壁肌肉运动升降肋骨而改变胸腔大小,从而使气体进入肺部,完成呼吸。 鳞式:躯干两侧各有一条侧线,由埋在皮肤内的侧线管开口在体表的小孔组成,被侧线孔穿过的鳞片为侧线鳞,分类学上用鳞式表示鳞片的排列方式。鳞式为: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至背鳍前端的横列鳞)/侧线下鳞数(侧线至臀鳍起点基部的横列鳞) 新脑皮:爬行动物在大脑表层的新皮层开始聚集成神经脑细胞层,即为新脑皮。 迁徙:鸟类的迁徙是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的迁居。这种迁飞的特点是定期、定向而且多集成大群。鸟类的迁徙多发生在南北半球之间,少数在东西半球之间。 愈合荐椎:由最后一枚胸椎,全部的腰椎、荐椎以及前几枚尾椎愈合为鸟类特有愈合荐椎。它与腰带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上不行获得支撑体重的坚实之家。 双重呼吸:在鸟肺中,无论是呼气时或吸气时均有新鲜气体通过微气管并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气和吸气都能进行气体教皇的现象称为双重呼吸。 双重调节(三重调节):鸟类不仅能调节眼球晶体的凸度,还能调节角膜的凸度和改变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这种眼球的调节方式成为双重调节。 早成雏:鸟类孵出时即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 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12.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和多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交配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6、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7、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8、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9、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20、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21、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 24、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5、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6、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7、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8、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绝对有用)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命题人:张俊彦20032417 学生姓名:学号:院系:总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总分18分) 1、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的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 2、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生活史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形式。如蝴蝶和蛾类的变态 3、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展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即某种动物的个体发育重演其祖先的主要进化过程 4、后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 5、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6、疣足: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二、填空题:(每空0.5分,总分20分) 1、国际上规定的动物种双名法依次由属名, 种名和命名人组成。 2、软体动物的贝壳由外向内依次分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外层上皮分泌形成的。 3、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主要有鞭毛、纤毛和伪足。 4、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形成的两种主要方式为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5、腔肠动物门包括三个纲,分别为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 6、原腔动物是非常复杂的类群,包括多个门类,分别为线虫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轮虫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 7、马氏管位于消化系统的中肠和后肠交界处。 8、刺细胞为腔肠动物所特有。刺丝泡为原生动物所特有 9、最早出现中胚层的是扁形动物门,最早出现次生体腔的是环节动物门,最早出现异律分节的是节肢动物门。 10、胚胎时期的胚孔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这种动物称为原口动物。 11、围心腔腺的作用是排泄。 12、请写出具有下列口器的代表动物:刺吸式口器:蚊子;咀嚼式口器:蝗虫;虹吸式口器:蝴蝶;舐吸式口器:苍蝇;嚼吸式口器:蜜蜂。 13、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渗透性营养。 14、椿象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蜜蜂和蚂蚁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 15、昆虫的呼吸器官为气管,在后肠具有对水分和盐分进行重吸收功能的是直肠垫。 16、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水流动系统,根据水沟系统的复杂程度,可将其分为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 17、昆虫的体节是高度的异律分节,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 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动物学名词解释

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提供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卵裂: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的快速分裂,将体积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行程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胚层或三胚层结构的胚胎,称原肠胚。 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 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 4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 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 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 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 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 径。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 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 12单循环: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 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 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 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有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呈覆瓦状排列,顶区露出部分 的边缘呈现圆滑或带有齿突而被称为圆鳞和栉鳞。 19圆鳞:定区边缘呈圆形。 20栉鳞:顶区边缘有齿突 21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舟骨。三角 骨的后端和鳔壁相融,舟骨和內骨的围淋巴腔接触。 22侧线器官: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和体侧的皮肤下,侧线管以一系列侧 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存在于两栖纲的幼体。 23鳞式: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通常以鳞式表示 24齿式:将哺乳动物单侧上下齿列的数目分别列于分数线上下方的表示方法。 25生殖洄游:从越冬或索饵场向产卵地的迁移,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的路线 寻找产卵场所。 26卵生;雌雄成体经交配后雌虫产出受精卵,卵在体外发育成幼虫。

动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doc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 一、名词解释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 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 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 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 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 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 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 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 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 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 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 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14.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合称为原索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就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与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与多分裂)——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就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与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就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就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就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6、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与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7、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8、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9、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与取食功能。 20、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21、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 24、共生:两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名词解释总结

无脊椎动物 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提供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卵裂: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的快速分裂,将体积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行程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胚层或三胚层结构的胚胎,称原肠胚。 接合生殖:某些原生动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两个细胞互相靠拢形成接合部位,并发生原生质融合而生成接合子,由接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称为接合生殖。接合生殖后,两个亲代虫体各形成四个子代虫体。 裂体生殖:发生在原生动物的孢子纲动物内,即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小个体,每个小个体就称为裂殖子。为无性生殖。 孤雌生殖:雌虫产的卵不需受精,成熟时不经减数分裂,染色体为二倍体,即可直接发育成雌性个体。 孢子生殖:孢子是某些原生动物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利用孢子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孢子生殖。 出芽生殖:母体体壁向外突出,逐渐长大,形成芽体,芽体的消化循环腔与母体相连,芽体最后基部收缩与母体脱离,附于他处营独立生活,是一种无性生殖。 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一种攻击及防卫性细胞。 领细胞:海绵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胞生有鞭毛,多数具原生质领,故称“领细胞”,主要行摄食和细胞内消化的作用。 皮肌细胞:组成腔肠动物体壁外胚层和内胚层的主要细胞。其特点是在上皮细胞中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 水沟系: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对适应水中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水沟系就是使水在其体内不断流动的结构。 皮肤肌肉囊:从扁形动物开始,有由外胚层形成的单层表皮、角质层,和由中胚层形成的多层肌肉相互连接组成体壁,体壁包裹全身,具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故称皮肤肌肉囊。 逆转现象:多孔动物受精后发育特殊。卵裂到囊胚后,小胚泡(动物极)向内生出鞭毛,大胚泡(植物极)形成一孔,后来整个囊胚由小孔倒翻出来,内变外,鞭毛在外,称为两囊幼虫。后有鞭毛的小细胞内 陷,成为内胚层,大细胞包在外面成为外胚层。这种特殊的现象称为“逆转现象”。 辐射对称:腔肠动物、棘皮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是一种原始低级的对称形式。只适应与在水中营固着的或漂浮的生活。 双辐射对称:只有两个辐射轴,彼此互成直角,形式上可以把它看成是从辐射对称向左右对称的过渡型。 次生性辐射:对称棘皮动物的五辐对称是次生性的,其幼虫为两侧对称,成体为五辐对称。 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 变化 细胞内消化: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摄入的食物在细胞内被各种水解酶分解,称为细胞内消化。细胞内消化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消化方式。原生动物只有细胞内消化,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也都保留着 这种消化方式。 细胞外消化:细胞动物的食物由消化管的口端摄入在消化管中消化叫做细胞外消化。细胞外消化可以消化大量的和化学组成较复杂的食物,因而具有更高的效率。 不完全消化系统:消化循环腔通向体外的口既是口又是肛门,口有摄食和排遗的功能。 分节现象:指动物身体沿纵轴分成许多相似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体节

普通动物学 名词解释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名词解释2012/12/23 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1.物种:类群的总称,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属之下。一 个物种中的个体不与其它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产生 的子代不育。 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孤雌生殖:2.无性生殖方式之一。个体。如轮虫。 担轮幼虫:某些海产无脊椎动物的幼体似陀螺,圆锥形。在赤道附 3. 近具两圈纤毛环,口前纤毛环和口后纤毛环,口在其中。具 顶毛束,肛门在后端,具原体腔,原肾管,不分节。经变态发育 后形成真体腔,后肾管,真分节。很多在外观和分类上不同的动 物都可以通过它联系起来。世代交替:某些动物的生理现象之一。在 动物的生殖过程中,有性4. 生殖(世代)和无性生殖(世代)交替 出现的现象。如薮 枝螅。 外套膜是由内脏团背侧的皮肤褶向外套膜:软体动物的特殊结构。5. 下延伸而成,像外衣一样包在内脏团外面。如乌贼。 6.马氏管: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马氏管来源于内胚层,是中肠后部 伸出的一对或两对向前伸并且分支的细管,浸泡在血液中,吸收 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入肠内,经肛门排出体外。如蝗 虫。

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形成刺丝囊,由间细胞形成,具刺丝,位7.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于刺丝囊中。如穿刺刺丝囊、卷缠刺丝囊、粘性刺丝囊。 8.饱饮作用:某些细胞摄食的方式之一。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分子或离子吸附到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在管道内端断下来形成一些液泡,移到细胞质中,与 溶酶体结合形成多泡小体,经消化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 中。如变形虫。 9.吞噬作用:某些细胞摄食的方式之一。当细胞碰到食物,细胞膜包围食物,随着食物也带进一些水分,形成食物泡,与质膜脱离,进入质中。如变形虫。 10.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以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 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 而迅速的重演。 11.接合生殖:有性生殖方式之一。两个体接合,细胞膜愈合,细胞 质形成原生质桥,彼此互换小核的一部分,然后分成两个 小体。如大草履虫。 12.中间寄主:寄主的类型之一。有些寄生虫的幼体在进入终末寄主 以前所寄生的动物。如人是疟原虫的中间寄主。 13.终末寄主:寄主的类型之一。某些寄生虫发育成为成虫时所寄生 的寄主。如按蚊是疟原虫的终末寄主。 14.原肾管:是很多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原肾管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就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与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就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就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就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与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与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与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就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就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就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与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与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35、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