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选举权发展的历史审视

选举权发展的历史审视

选举权发展的历史审视
选举权发展的历史审视

第12卷第2期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V 0I.12,N 0.22010年3月

JO URNAL O F T IANJIN ADMINIST RAT IO N INST IT UT E M ar 2010

收稿日期:2009 12 08

作者简介:陶文昭(1965-),男,安徽潜山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选举权发展的历史审视

陶文昭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摘 要:现代国家中选举权逐步朝着普选和平等的方向发展。在选举权的扩展中,经历了阶级的、性别的、种族的乃至年龄的扩展。各阶级和群体的自觉斗争是选举权发展的动力。工人阶级取得选举权是普选得以落实的关键。民主力量的积累、左翼的推动和有利的国际局势,也促进了选举权的扩展。历史上对选举权的限制,既是统治阶层的阶级局限,也有社会发展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快社会发展、完善民主机制,方能使选举权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民主;选举权;平等;工人阶级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0)02-0017-07

选举是民主政治正常运行的基础。依照人民主权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然而,在现代国家中人民不可能直接进行治理,必须通过选举的方式,委托代理人进行治理。选举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选择程序,成为代议制民主制的组成部分,而选举首先涉及选举权。本文试图从选举权发展的进程中,把握选举权发展的规律和动力,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

一、

选举权的历史发展现代民主发轫于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这个民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的选举权,其源头也在西欧的资产阶级革命之中。英国选举权问题出现得最早,其选举制度源于中世纪英国国会中下院即平民院议员的选举。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邀请僧俗贵族、骑士和市民三个等级参加国会。1343年,国会分为上、下两院,作为上院的贵族院议员由拥有土地的贵族担任,无须选举,而作为下院的平民院议员,则由全体自由土地占有者投票选举产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于1689年通过 权利法案 规定下院议员实行自由选举。法国

1789年大革命后以及美国1787年颁布独立后的宪法,也开始了自由选举。有选举就涉及选举权问题,即什么人达到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参加选举。

从有选举至今,选举权经历了历史的发展,这包括从限制性向普选制发展,也包括从权利的不平等向平等发展。

从限制到普选是选举权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所谓普选是指,凡是具有公民权者就有选举权,国家对公民选举权的取得不再另行规定资格限制,不以财产、学识、性别等条件限制选民的资格。限制性选举是指,公民要享有选举权除具有公民资格外,还须具备规定的财产条件、教育条件或性别条件等。财产条件是指,公民必须具有一定的财产才有选举权,不具有规定财产的公民则无选举权。这个财产包括一定数量的土地,或拥有一定数量的资产,或交纳一定数量的赋税等。历史上主要西方国家都有过相关的规定。英国1832年制定的选举法就规定,城市选民资格为收入10磅以上的房主和年付10磅以上房租的房客;农村选民的资格为收入10磅以上的土地持有者和年收入50磅以上的租地经营者。教育条件

17

是指,公民必须受过一定教育才有选举权。美国、澳大利亚和葡萄牙等存在过这种限制。美国有些州的选举法曾规定公民取得选民资格须经过 文化测验 的条文。澳大利亚一个州甚至规定,只有毕业于联邦某个大学的公民,才享有选举权。性别条件即以男性为取得选举权的条件,女性则没有选举权。作为美国立国纲领的 独立宣言 ,在宣布人人生而平等时,人人用的是 M en 即男人,而将占人口半数的妇女排斥在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各国妇女享有选举权的很少。

随着限制性条件的逐步突破、降低和取消,选举权在各个方面向前发展。

第一,数量扩展。一些国家最初拥有选举权的公民比例较小,直到20世纪才算得上普及。美国在1787年制宪之后,选举权由各州规定。依照一般的州法律,拥有选举权者仅限白人、男性和有财产的公民,在有的州的全部成年男人中,享有选举权的仅占10%左右。直到南北战争前,美国仅有不到40%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法国在拿破仑失败之后,拥有选举权的公民人数只占当时法国男性公民的1/6。英国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由于对选民资格做了财产等多方面的严格限制,18世纪之初拥有选举权的人约占成年人数的5%。1832年改革后,20岁以上的居民中只有7%的男子享有选举权。1867年选举改革降低了财产资格的限制,享有选举资格的男子的比例提高到16%。1884年再次降低财产资格,具有选举权的人提高到28%。1918年规定30岁以上的妇女享有选举权,这一比例使享有选举资格的人数提高到78%。到1928年男女平权之后,成年人中享有选举权的人达到90%。

第二,阶级扩展。选举权的数量扩展,从阶级角度而言实际上是从上层阶级向普通民众扩展。在选举权的限制中,当然没有明文的阶级限制,但财产的条件事实上起着阶级限定的作用。英国早期选举权实际上仅限定于贵族阶层。1832年的第一次选举改革,增加了城市代表名额,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使中产阶级有了选举权;1867年的第二次改革,使城市工人有了选举权;1884年的第三次改革,统一了全国城市与农村的选民资格标准,使农村工人有了选举权。

第三,性别扩展。19世纪之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基本都不享有选举权。1866年英国妇女第一次提出妇女享有选举权,1869年美国妇女提出妇女参政的口号,世界上妇女最早获得选举权的国家是新西兰(1893)和芬兰(1906)。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挪威(1913)、丹麦(1915)、苏联(1917)、美国(1920)等国的妇女相继获得选举权。英国在1918年规定,女性享有选举权,但当时男性2l岁就有选举权,而女性限大学毕业或能够毕业的年满30岁的妇女,本人或丈夫拥有每年价值5镑以上产业,直到1928年男女平等法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法国虽早在1848年就已确定一人一票的选举原则,但实际直到1944年女性才正式享有与男性相同的选举权。

第四,种族扩展。这发生在一些国内存在重大种族差别的国家。美国早期各州的选举权实际上限于白色人种,作为原住民的印第安人以及后来的黑人被排斥在外。1857年在一件宪法诉讼案中,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书仍宣称:美国宪法中的公民一词并不包括黑奴在内,他们不能享有与白人平等的权力。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1870年联邦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族、肤色而拒绝或剥夺公民的选举权。但南部各州为了限制黑人选举,纷纷修改州宪法,规定选民必须交纳人头税和通过文化测验,凡不纳人头税,不能朗读和解释宪法条文者,不准进行选民登记,这样就从事实上剥夺了黑人的选举权。直到20世纪40年代,南部各州成年黑人只有5%登记为选民,而美国的印第安人,直到1948年才在法律上获得了选举权。

第五,年龄扩展。行使选举权是选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选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判断和行为能力,而年龄资格是判断选民是否具备此种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各国在有关选举的法规中都明确规定,公民达到一定的年龄才可成为选民行使投票权,选举权的年龄规定总体上有下降的趋势。法国历史上规定年龄最高的是1811年的30岁,1974年降到18岁。英国1918年选举法规定为21岁,1969年降到18岁。目前,大部分国家把选民年龄资格都定为18-21岁。如美国、德国等规定选民年龄资格为18岁;日本为20岁;意大利、比利时为21岁;古巴的选举权年龄最低,无论男女年满16周岁即有选举权;目前英国正考虑将选民的年龄下限降低至16岁。

从不平等到平等是选举权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平等选举权原则指的是,每个选民所投选票具有同等的价值,所谓不平等是指每个选民所拥有

18

的投票数不相等,或投票数虽相等但其效力不相等。选举权的不平等也以各种形式长期存在着:其一,投票数不平等。在英国选举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种复数投票制度。这一制度规定,那些拥有固定资产的选举人可以在其住地选区投票外,还可以在其产业所在地或其营业所选区再次投票。依此规定,某些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可以投票数十次。另外,牛津、剑桥等大学的毕业生可以分别在其住所选区和大学选区投票。

其二,投票效力不平等。英国曾经存在一种等级投票制度,即选举人按照纳税多少排列顺序,分为三个等级,每个级别的纳税额总数是全部选民纳税总额的1/3,从而使三个级别的选民人数不相等。纳税较多的选民所组成的级别人数较少,而纳税较少的选民级别人数较多。每个选民各投一票,每一级各选出相同数量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选民选票的实际价值是不同的,纳税较多的选民的选票价值要高出很多。英国早期下议院议员,不是在人口比例的基础上选出的,而是每一自治城市,不论人口多少、面积大小,都有两个席位。工业革命以后,这种不平等情况更加突出,那些仅有少数居民的衰败城镇,在下院还拥有两个席位。1831年,像曼彻斯特、伯明翰这样一些新兴的大工业城市,连一个议员也没有;相反,在只有7名登记选民的老萨拉姆,连投票站的房子都找不到,却拥有两个席位。邓尼奇是北海的一个边缘小镇,只有一个选民,却也拥有一个议席,这就造成不同地区的选民选票的价值很不一样。

这种选举权的不平等逐步得到校正。针对地域不平等问题,1832年英国重新分配议席,增加了城市代表名额。尽管如此,英国在二战以前各个选区的人口与议员数的比例相差还是很大。后来丘吉尔政府为了确保各选区享有平等代表权,定期复查选区,根据人口或其他情况的变化,对议席分配做出必要的调整。由于选区的划分不可能做到完全均等,选举的票值总还存在着差别。一些国家在实践上将这种票值的差别控制于适度的范围之内,最高不超过2倍。针对此出现了运用选举划分影响选举的所谓 选举地理学 ,1962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审理选区划分舞弊案件中宣布不按人口比例划分选区是违反宪法的。1964年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在众议员选区划分上,要 使一个人在众议员选举中所投的票与另一个人所投的票有同等价值 [1](p 103)。英国复票制的存在使有产者享有更多的政治特权,造成了选民之间的不平等,1948年英国最终废除营业处所、伦敦市和大学选区的复票制度,实行了 一人一票、一票一值 的原则(One man,One vote,One v alue)。

大体上在二战之后,西方国家都建立了普遍、平等的选举制。日本是民主发展相对滞后的发达国家,其宪法对选举权的规定是这个发展的缩影。1889年 大日本帝国宪法 中规定,众议院是由依选举法产生的议员组成,按照选举法,年满25岁、交纳直接国税15日元的男子才有选举权。而今日本在宪法第44条规定:两议院的议员及其选举人的资格,由法律规定;但不得由于种族、信仰、性别、社会身份、门第、教育、财产或者收入不同而加以差别对待。当今世界选举权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妨碍普选权的一些关键问题都得到解决,如阶级、种族、性别问题,即使在中东的君主制国家,由于文化和制度的原因,女性参政受到严格的限制,但在21世纪之初,这种情况也出现了松动,包括沙特、科威特等都在尝试给予妇女选举权。

当然,即使是当代,选举权的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至今仍有一些国家实行程度不等的变相的财产资格限制,如法国、比利时规定,无偿还能力的破产者没有选举权,巴西、葡萄牙等规定不识字的人没有选举权等。美国有一些州规定,乞丐流浪汉和受济贫院抚养的人无选举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曼宁 马拉伯(M anning Marable)列出数字指出:近400万美国人,即成年人的2%,因为犯罪而暂时或永久地失去了选举权;在那些剥夺了前罪犯的选举权的州,有40%的黑人男性将永久失去选举权[2]。除此之外,发达国家的外籍人选举权问题也日趋突出,德国有外籍人600多万,占德国人口的8%,他们事实上在德国工作和生活,但没有相应的选举权和平等权。

二、选举权的发展动力

选举权作为一种政治权利,总是政治较量的结果,近代以来主要政治力量分别是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选举权的发展历程,与这几个主要阶级的力量对比变化和斗争密切关联。

关于新兴资产阶级争取选举权的斗争。英国在1688年之后确立了资本主义体制,但当时参加选举的主要是一些社会上层贵族。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开展,到19世纪初英国阶级结构发生了变

19

化,阶级力量对比出现了新情况,那就是贵族地主阶级衰落,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壮大,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参与政治,使本阶级对工业化进程中增长的社会资源拥有更大的支配权和更多的分配份额。在此背景下,1832年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在人民要求普选权的声浪中提出了第一个选举制度改革法。这次改革重新分配议会议员的席位,56个衰败城镇或人口少于2000人的小城市的议员议席被取消,归并到邻近的郡区;另有30个人口在2000~4000人的市镇减少一个议席,而将空出来的143个议席分配给人口众多的新兴工业城市和工业发达的郡。议席的调整和选举财产限制的降低,标志着资产阶级在选举权扩展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资产阶级也名副其实地成为社会中的统治阶级。

关于工人阶级争取选举权的斗争。 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的阶级,但是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工业工人的阶级。随着工业革命逐步波及各个工业部门,这个阶级在人数上不断增加;随着人数的增加,它的力量也增强了。 [3](p 29)。工人阶级在争取普选权的斗争中,最初与资产阶级站在一起,随着工人阶级的壮大,在资产阶级已经获得选举权的情况下,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展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当英国1832年的法案剥夺工人选举权的时候,他们开始了持续10年之久的宪章运动。宪章派为争取政治民主,即通过其六项纲领:男性普选权、秘密投票、取消财产限制、年度议会、议员支薪以及选区平等,来扩大公民权和公民的自由权利。当恩格斯于1842年来到曼彻斯特时,几百万工人正在组织集体签名,要求英国议会批准通过这个宪章的实施,让每个工人都有选举权。恩格斯也积极加入他们的斗争行列,与他们一道争取工人的平等权利。通过长期斗争,英国第二次选举改革后工人终于有了选举权。

工人阶级取得选举权在选举权发展历程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在工人阶级取得选举权之前,社会中拥有选举权的只是少数人,在工人阶级取得选举权之后,社会中多数人拥有了选举权。这是一个转折点,是从精英选举制走向普选的分水岭。工人阶级争取选举权的一个关键是取消财产权限制,财产限制是限制下层选民权利的根本性规定,其他的限制条件都与财产资格规定联系在一起。比如,受教育往往是有产者才可以享有的,一些穷人因缺乏经济条件而没有受教育机会。财产限制的取消,也使得其他社会下层都开始获得选举权,工人阶级作为社会的下层阶级,在获得选举权之后,对其他弱势群体争取选举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

社会中弱势阶层和群体也是通过长期艰苦的斗争才获得选举权的,如同托马斯 佩特森在 美国民主 中所言:具有更强社会力量的群体极少会把政治上的平等权利主动赐予弱势群体。整个美国历史表明,不做斗争,弱势群体就不会得到法律上的平等地位,比如黑人、女性、印第安人、西班牙裔人、亚洲人、残疾人、老年人、同性恋者[4]。美国黑人、妇女、印第安人为了获得法律上的选举权分别先后争取了94年、144年和172年之久。

妇女占成年人口的一半,没有妇女的选举权就没有所谓的普选,妇女为争取包括选举权在内的政治权利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美国妇女在1848年纽约州举行的女权大会上就通过了一项议案,要求联邦政府给予妇女平等权利,但未能实现。1868年,她们根据宪法第14条修正案再次要求给予妇女平等权利,又遭到拒绝。直到1910年,美国妇女只在4个州享有选举权。一战之后,在妇女的进一步觉悟和工人运动高涨的推动下,美国国会于1920年通过了宪法第19条修正案,妇女才获得了选举权。当今沙特等君主制国家也考虑给予妇女选举权,这受到当代世界潮流的推动,也与妇女自身成长有关。随着沙特妇女就业率的不断攀升,妇女要求获得权力的呼声越来越高,有统计数字显示,沙特目前10%的私人企业老板是女性。

美国黑人为了争取各种政治权利,进行过各种形式的长期抗争。美国黑人虽然因1866年的民权法案和1870年的宪法修正案获得与白人平等的权利,但在实际生活中种族歧视依然长期存在。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民主权利的斗争持续不断,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更是达到新的高潮,这包括暴力的与非暴力的、合乎当时法律的与不合乎当时法律的、有组织的与无组织的、言论的与行动的、积极抗争的与消极抗议的,其中著名的是马丁 路德 金领导的民权运动,进行大规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正是在这种斗争之下,美国国会从1957年到1968年先后通过5项立法,保障黑人的选举权,禁止在就业、住房等方面对黑人的限制,从而比较全面地落实了黑人的选举权等政治权利。

选举权的年龄降低,也与青年人的抗争有联

20

系。英国1969年修改选举法,规定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法国1974年将选民的年龄资格由原来的2l岁降为18岁;美国1971年联邦选举法将选民年龄的下限从21岁降到18岁。这些修改与20世纪60年代席卷西方的学生抗议运动具有某种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这些国家将选举年龄从21周岁降到18周岁,对于大学生而言也就意味着在校期间就拥有选举权,而不是等到毕业之后。

从选举权的历程可以看出,每个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体要争取选举权,需要自身有一定的力量、一定的觉悟,并进行必要的斗争。从这个意义上,选举权的扩展是社会中各阶级和群体自觉斗争的结果。

在选举权的发展中,也表现出一些规律性现象:

一是惯性积累。19世纪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就在 论美国的民主 一书中写到: 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这是支配社会的发展的不变规律之一。选举权的范围越扩大,人们越想把它扩大,因为在每得到一次新的让步之后,民主的力量便有增加,而民主的要求又随其力量的增加而增加。没有选举资格的人奋起争取选举资格,其争取的劲头与有选举资格的人的多寡成正比。最后,例外终于成了常规,即接连让步,直到实行普选为止。 [5](p 61)从这个角度看,选举权的扩展如同滚雪球一样,每一次扩大都意味着随之而来的进一步扩大,并且总的扩展速度是不断加快的。

二是左翼政治力量的推进。右翼政治力量一般代表社会上层,是选举权的既得利益者,一般不热心甚至阻碍选举权的扩展;左翼政治力量与社会下层联系密切。选举权的重大发展往往是左翼主政或者左翼力量强大时期,当然,这个左翼在不同时期表现的形式和程度不一样。英国历史上,辉格党相对于托利党是左翼,工党相对于保守党是左翼,辉格党和工党对选举权的发展持比较积极的态度,英国是从工党开始执政才最终确立了普选权。在美国,民主党相对于共和党是左翼,民主党对民权也更加关注,黑人平等权利的最终解决也在民主党主政时期。左右翼在对待选民财产和年龄上的态度很能说明问题。在财产限制上,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后,在右翼大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形势下,宪法确认将公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规定只有缴纳土地税和人头税的人,即积极公民才拥有选举权。1792年,左翼的雅各宾派取得政权,取消了以上的限制性条件,通过普选产生了议会,并将普选权原则写入了1793年宪法。但是, 1794年热月政变后,普选制随着1793年宪法一同被取消,恢复了财产资格限制和两级选举制。1814年封建波旁王朝复辟后,规定每年交纳300法郎直接税者才享有选举权。在年龄限制上,保守派倾向于将选民年龄限制提高,因为一般年龄较大的人,保守主义思想愈浓,对保守派愈有利;激进派则倾向于将选民年龄限制降低,其理由正好与保守派相反。以法国为例,1791年的宪法规定选民年龄为25岁,1793年则降为21岁,1811年又升为30岁, 1830年又降为25岁,1848年又进一步降为21岁。这当中,选民年龄限制的提高与降低,正好伴随着保守派与激进派政府的更迭。当代英国工党政府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政治,肩负起社会责任,主张将选民年龄从18岁降低到16岁。支持提案的人认为,既然十几岁的人能够纳税、参军而且可以在父母同意的前提下结婚,那么他们就应该拥有选举权,而反对者则认为,十几岁的人在政治上还不成熟,开明和保守两种心态昭然若揭。

三是社会形势发展的推动。一战和二战的结束,对选举权有很大的推动。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进行战争伴随着广泛的社会动员,为那些处于弱势和被动的群体提供了参与社会工作的机会,这就增强了他们的力量,提高了他们的觉悟。比如,妇女在战争期间走出家庭,承担各种社会工作,在战争结束之后,原来对下层的种种限制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因此,在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总是伴随着民主改革的潮流,也成为选举权发展的黄金时期。

三、选举权发展的启示

选举权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中,留下很多经验教训,其中争议最多或者说备受非议的是选举权的限制问题。如前所述,限制选举权首要的原因当然是社会上层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对社会下层和弱势群体采取的行动。 资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时,他依靠了一个比较大的选民群体。而一旦获得政权以后,他就在普选面前筑起大坝,关上闸门:只是到了后来, 被关在城门外 的工人阶级才逐步加入选民群体。 [6](p 10)马克思主义对这种限制选举权的阶级属性也做过严厉的批判。

21

的确,在马克思那个时代,还没有哪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普选,有选举权的人都是能纳得起一定税赋的有产者,其民主的资产阶级性质无可辩驳。然而,要全面认识选举权的限制问题,还要分析其他的复杂原因。

首先,对选举权的限制与选举权的理论认识有关:

一是选举权是权利还是义务问题。西方激进一派的政治理论,如卢梭的学说认为:选举权是公民当然享有的,与生俱来而且不可转让的权利,它属于公民的自然权利,不得任意地被限制与剥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为表达他们的公共意志,都有权参与主权的行使;参加选举就是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因此人民应当享有选举权。但是,西方也有理论认为:选举权是国家依据法律赋予公民的一种社会义务;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授予公民选举的资格,要求选民以国家的名义必须行使选举权。根据这种学说,选举权不是固有的,而是赋予的。国家可以基于社会利益而规定选民行使职务的相当资格,对选举做出必要的限制[7]。对权利和义务看法的差别,也关涉投票的方式。主张实行强制投票制者认为,公民的投票行为是履行社会职务,公民有投票的义务,公民无故不尽投票的义务,则国家可以进行制裁。历史上的比利时、墨西哥和现今的拉美等国家均实行强制投票制。主张实行自由投票制者认为,选举是公民权利的一种,既然是权利,则既可行使,也可放弃。

二是选举权是不是特殊权利问题。欧美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酝酿时期或革命胜利后,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认为,选举权作为参政权,是与其他共享的公民权相区别的。或者说,一般的公民权利并不包括选举权,如在美国的权利法案中就根本未涉及选举权。一般公民权是指保护公民不受政府侵害的言论自由、不受歧视的宗教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这些权利应不问公民在种族、财产、受教育程度的差异而一律享有。但参政权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它要求持有这种权利的人具备某些条件,使其有能力去运用它。这些条件就构成对选举权或者说对政治参与的限制。他们认为政治参与上的限制,并不影响公民在普通权利上的平等,在激进的法国革命后,也做出了 积极公民 和 消极公民 的区别,只有前者才有选举权。

其次,对选举权的限制还有政治操作的考虑:

一是公民素质。民主制度初始阶段,普通民众对政治知之甚少,一些人因担心公民的素质低下而提出附加条件。选民资格的扩大化,必然会带来选民整体素质的下降。约翰 密尔理论上主张普选,并支持妇女参政,但他在 代议制政府 中却论证了为何必须对选举权附加受教育程度和纳税条件,教育条件指至少会做普通的算术运算。密尔认为,只有这样,个人才具备明智地追求他们自己的利益以及和他们最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利益所必要的最普遍、最根本的条件。至于附加纳税条件,密尔认为不交税的人,通过他们的投票处置他人的财产,就有可能造成浪费而不会想到节省。

二是潜在危险。一些人担心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贸然扩大参政范围是危险的。密尔更担心民主总是把全体国民降低到智力和意向都堪称平庸的大众水准,用无名的集体暴政去贬抑杰出人物形形色色的个性,磨平他们的棱角[8](p 69)。所以,他既主张实行公开的选举,又主张限制选举权,让纳税多的和受过教育的人有多于一张的选票。选举权的扩大可能导致原有的作为统治精英的社会上层分子逐渐由多数转化为少数,这就意味着政治格局的改变。英国的选举改革的确造成了政治权力的转移。更有人觉得在选举权的扩大中,因下层民众人数众多而出现剥夺财产所有者的阶级立法的危险,因无知而被掌权者操纵成为暴政工具的危险,受权力角逐者蛊惑和利用而成为宗派工具的危险,等等。甚至具有平民主义倾向的托马斯 杰斐逊在致拉法耶特的信中说,在还没有准备好的人民那里,自由仍然会变成多数人、少数人或一个人治下的暴政[9]。

限制选举权,毫无疑问抑制了民主的快速发展,但在民主操作上,也留下了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第一,选举权的限制总体上还是临时的。在英美、北欧等国家,民主是原生的并逐步建立起来的,他们普选制的确立大体上都经历了严格限制选举权、逐步放宽选举权、形式上确立普选权三个发展阶段。虽然限制的有关措施持续时间很长,但从历史发展的总体上看还是具有临时性的。由于资产阶级宣扬 人人平等 的原则,因此选举权的限制只能是策略性的和临时的,也是必定要取消的。第二,选举权的限制开辟了民主发展的渐进道路。在原生型民主国家中,选举权发展存在着激进与渐进的区别。如果说英国是渐进的代

22

表,法国则是激进的典型。法国在大革命胜利后确立了普选制原则,然而其后政治上革命与复辟的交替,使得这个原则也没有落实。1789年法国大革命最早宣布实行不受财产、种族、性别和教育程度限制的普选权,但随着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长期反复斗争,公民的选举权也跟着发生反复无常的变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法国1848年革命迅速取得胜利并建立了第二共和国,然而在年轻的共和国实行普选后,占选民大多数的农民投了路易 波拿巴的票。而波拿巴当选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大权完全抓到自己手中,实行了军事独裁,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激进的民主理想被这种残酷的民主实践所摧毁。英国走的是渐进的道路。从西方近代以来的历史看,英国在光荣革命后拥有选举权的人不到人口的5%,与真正的民主相去甚远。英国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逐步扩大选举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和完善了民主政治的规则。英国在扩大选举权的过程中,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的派别,都有某种民主的共识,议会制度的改革尽管有争议和斗争却几乎没有什么反复,社会十分平稳地过渡到了现代的普选制。这些事实并不是说明渐进的就比激进的好,但的确表明民主发展的具体路径值得斟酌。

现今世界除了极少数国家之外,都在名义上实行了普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公民的选举权都没有经历如同老牌西方国家那样从限制到普选的漫长发展,这当然是值得庆幸的,是发展中国家在民主发展上的后发优势。然而,正是没有经历过这种逐渐的发展,加上这些国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对落后,这些国家的普选也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一是历史经验的积累问题。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选举权逐渐发展的历史积累,因而在相应的机制上不健全,民主文化的发育也不成熟,比如对选举权的重视问题。西方国家由于选举权的限制,每个阶层获得选举权都经过程度不同的斗争,对于这种来之不易的选举权,公民就有了更多的自觉性。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选举权似乎得来容易,所以也难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这就容易出现不尊重选举权,或者使得选举形式化的现象。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马克思指出, 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10](p 15),选举权的发展也跳不出这种制约。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因而选举权受到客观的限制。比如印度,经济比较落后,失业率居高不下,近一半人口是文盲,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许多偏远农村至今仍没有电和自来水。最近几次选举来看,选民的投票率都不超过55%,也就是说,近一半选民根本就不去行使自己神圣的选举权。又如中国,新中国一成立就实现了普选,但与此同时,中国对城乡之间规定了选举权的差别。1953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规定了城乡人民代表可以代表不同的选民人数。在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是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8倍,在选举省、县人民代表时,这个差别分别是5倍和4倍。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规定,从县一级到全国人大一级的代表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4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中国的这种规定,是考虑到政权的性质以及城乡人口比例,这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发展对选举权的制约。当然,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这种不平等将会逐步缩小并最终消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中国有关方面正在着手从法律上落实这个精神,城乡居民选举权的平等在不远的将来即将实现。

参考文献:

[1][英]维尔.美国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薛涌.美国:被囚禁的自由[EB/OL].搜狐网站文化频道,

2005 01 06.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18348797.html,/20050106/n223808530.shtml.

[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7

[4]张晓群. 多数人暴政 在什么意义上才是真命题[EB/

OL].燕南思想库,http://www.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18348797.html,/homepag e/ zhangx iaoqun.htm.

[5][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北京:商务

印书馆,1996

[6][法]让-马里 科特雷.选举制度[M].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6

[7]陈宏光.论选举权的享有、限制与剥夺及其法律救济[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8][英]约翰 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56

[9]肖雪慧.纳税人、选举权及其他[J].书屋,2002,(7).

[10]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岳 林]

23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科学观以及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二、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三、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我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只有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够发展,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发展。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热门专业,分析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得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服务社会。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企业管理专业中的体现。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已经提到了有关自然的保护,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在十七大上明确的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的理念。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更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目标,需要特别注重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生态文明进行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意识。因此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的观念对于企业管理的未来的发展十分的重要。 其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够仅仅的停留在书本之上,停留在企业管理的理论之上,需要联系实际,密切的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再次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尊重客观规律。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

双汇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最终

双汇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XX-20XX年度财务分析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2010-2012年双汇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 一、公司简介 双汇集团是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总资产100多亿元,员工65000人,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60位。双汇集团在全国18个省市建有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在31个省市建有200多个销售分公司和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在日本、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等国建立办事机构,每天有8000多吨产品通过完善的供应链配送到各地。 双汇集团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建立有高素质的产品研发队伍。围绕消费转型和产业升级,进行中式产品的改造、西式产品的引进、屠宰行业的精深加工,做出了200多种冷鲜肉、400多种调理制品、600多种肉制品的产品群,满足消费需求。双汇肉制品是“中国名牌”,双汇集团是国家质检总局授予的“国家质量管理卓越企业”。 二、行业分析 目前我国有肉类生产企业40多家,而火腿肠产量占整个肉制品产量的三分之一,年销售额达541.4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8.41亿。我国肉类生产市场基本上呈现着本土品牌一花独放的状况,并且产品的集中度也很高,一批拥有先进设备和工艺、规模不断扩大、营销体系完善的企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品牌知名度越来越大,竞争优势越来越凸现,像河南的双汇、山东的金锣和江泉、南京的雨润、山东的得利斯等,其中前4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占市场份额的80%左右。这些企业已发展成为集饲养、屠宰、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集团公司,产品辐射的范围日益扩大,有的已走向国际市场。随着肉类加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近年来在火腿肠行业正蕴藏着一些新的动向,火腿肠市场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呈现出一部典型的产业发展史。火腿肠市场经历了导入时期——一个品牌独步天下,到多个品牌火腿肠纷纷涌入市场,再到后来的诸侯争霸。 1、围绕“农”字做文章,做大肉类产业,带动农业产业化 中国是个产肉大国,也是肉类消费大国,每年出栏生猪5.6亿头,资源和市场两大优势为双汇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此,双汇集团确立围绕“农”字做文章的目标,做大文章,把肉类产业做大、做精、做强,先后投资40多亿元,分三期在漯河和全国建设了功能齐全、主业突出、辅业配套的双汇工业园,在全国10多个省市建立了20多家现代化的工业基地,开发了200多种冷鲜肉和600多种高低温肉类制品,形成了年产90万吨的冷鲜肉和90万吨肉制品生产规模,双汇肉制品市场占有率在中国达到35%,在中原地区培育出一个全国知名的肉类加工大型企业集团。 2、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的肉类工业 双汇集团注意吸收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成果,先后投资30多亿元,从日本、美国等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2000多台套,按照欧盟和出口注册厂库标准,在全国分区域、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基地,这些加工基地一是建设规模大,每个加工基地屠宰生猪都在100万头以上,

关于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思考

2010年第13期(总第204期)世纪桥Shi Ji Qiao No.13,2010(General No.204) ·哲学研究· 关于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思考 王彦有 (大庆师范学院 图书馆,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要:人们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必然性理论具体解释历史问题上存在许多分歧,主要是对历史和必然性以及历史决定性因素、必然性和决定性因素之间的区别等问题上存在教条主义理解和泛化的运用,造成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困难和混乱, 因此有必要澄清在这些问题上的错误认识,还历史本来面目。关键词:历史;必然性;决定性因素 收稿日期:2010-04-06 作者简介:王彦有(1962-),男,吉林农安人,大庆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理论、中国近代史。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 学习和运用这一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时,由于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不同, 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对这一观点的教条主义理解,生搬硬套,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理论困难,败坏了理论的声誉。把人类鲜活的历史变成了僵死 的教条,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探讨,献一孔之见。一、历史必然性之 “历史”在表述历史必然性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叙述是历史发展本身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那么,对这里的历史做如何理解,就成为我们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从广义的角度, 这里的历史当然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狭义的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自然界发展的历史一般比较好理解,当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问题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起来就大不同了。笔者认为:首先,这里的历史并不是指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某个历史发展阶段,也不是指某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而是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时空的宏观角度的高度概括。这里的历史只能是从和自然界发展历史相区别的人类历史, 超越这个内在的规定性,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个别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某个历史发展阶段, 个别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这里的历史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前者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偶然性,后者呈现出规律性、可预测性和必然性。其次,历史必然性之历史,是从哲学的角度对人类历史研究的理论自觉。马克思把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这里出发,马克思找到了解决历史问题的突破口,比较清晰地揭示了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性特征。如果我们把 这里的历史做一狭隘的理解, 去套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乃至于民族和国家的历史研究,就会出现相当的混乱和矛 盾,就会造成历史决定论的泛滥。个别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某个历史发展阶段,个别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这里 的历史, 只有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二、历史必然性之 “必然性”关于必然性,一般指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不可避免和一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认识事 物的必然性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跟 “偶然性”相对)。历史必然性说明了历史的发展受内在规律的支配,具有可预 测性。这里的必然性也不指具体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也就是说不是指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因为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来观察历史,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具有必然性,有因必有果。这里的必然性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历史前进的基本方向。它不是对历史具体环节的描述,而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逻辑的理论论证。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广到所有的历史事件的具体研究,就会造成对人类发展的选择性和人的能动性的蔑视。就会把历史变成抽象、空洞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机械决定论者往往只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忽视了作为历史主体人的存在,把人仅仅当作历史的工具;而唯心主义者则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夸大主体的意志作用,把历史当做人或神的意志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从人类现实生活的的生产与再生产出发,从实践出发,既承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又承认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的巨大的能动性和选择性。认为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人的活动而已” 。决定性和选择性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辩证统一的过程。两者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人们只有在尊重历史规律的同时,充分 发挥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才能为我们自己创造出光明的未来。 三、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历史发展决定性因素 面对在历史必然性的理解问题上存在的种种差异,甚 · 24·

双汇集团发展战略规划书

目录 双汇集团简介 .......................................................................................................................... - 2 - 第一部分战略分析 ........................................................................................................ - 2 - 一、宏观环境分析................................................................................................................. - 2 - (一)政治—法律环境.............................................................................................................. - 2 - (二)经济环境.......................................................................................................................... - 3 - (三)社会-文化环境 ................................................................................................................ - 3 - (四)、技术环境........................................................................................................................ - 4 - 二、肉制品消费分析 ............................................................................................................ - 4 - 三、肉制品行业环境分析 ................................................................................................... - 5 - (一)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养殖是大趋势。...................................................................... - 5 - (二)生猪屠宰及肉制品深加工行业,面临整合机遇。...................................................... - 6 - 四、双汇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8 - (一)我过国内屠宰及肉制品加工行业较大的企业分析。.................................................. - 8 - (二)双汇、雨润、金锣主要产品比较分析。.................................................................... - 10 - 五、双汇集团内部产业分析............................................................................................. - 11 - (一)双汇集团旗下子公司分析。........................................................................................ - 11 - (二)双汇集团主要产品分析................................................................................................ - 12 - (三)双汇发展模式分析........................................................................................................ - 12 - 六、双汇集团SWOT矩阵分析....................................................................................... - 14 - (一)机会(O) .......................................................................................................................... - 14 - (二)威胁(T)........................................................................................................................... - 15 - (三)优势(S) ..................................................................................................................... - 16 - (四)劣势(w)..................................................................................................................... - 18 - 第二部分企业战略目标............................................................................................ - 19 - 一、企业发展愿景.................................................................................................................... - 19 - 二、企业发展使命.................................................................................................................... - 19 - 三、企业短期目标.................................................................................................................... - 19 - 四、具体战略目标.................................................................................................................... - 19 - 第三部分战略目标实施............................................................................................ - 20 - 一、双汇集团总体发展战略............................................................................................. - 20 -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一抓二改造三推进”的战略方针。............. - 20 - (二)整合资源,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 20 - (三)围绕农字做文章,做大做强肉类产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 - 21 - (四)“以人为本”做品牌,持续创新强品牌,走品牌战略发展道路。............................. - 21 - (五)以主营业务为核心,采取多样化发展策略。............................................................ - 21 - 二、双汇集团短期发展战略............................................................................................. - 21 - (一)聚焦主业、完善产业链、适时向上游延伸。............................................................ - 21 - (二)诚信经营,注重食品安全,严把质量关。................................................................ - 22 - (三)大规模投资加速行业整合,完善产业链。................................................................ - 22 - (四)产品结构调整,顺应世界肉制品消费趋势。............................................................ - 23 - (五)积极实施品牌营销、不断通过创新新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 ............................ - 23 -

双汇发展2019年一季度财务分析详细报告

双汇发展2019年一季度财务分析详细报告 一、资产结构分析 1.资产构成基本情况 双汇发展2019年一季度资产总额为2,412,354.3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为1,169,736.93万元,主要分布在存货、交易性金融资产、货币资金等环节,分别占企业流动资产合计的45.06%、32.88%和13.37%。非流动资产为1,242,617.37万元,主要分布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分别占企业非流动资产的88.03%、7.52%。 资产构成表 项目名称 2019年一季度 2018年一季度 2017年一季度 数值 百分比(%) 数值 百分比(%) 数值 百分比(%) 总资产 2,412,354.3 100.00 2,308,906.6 2 100.00 2,283,024.2 100.00 流动资产 1,169,736.9 3 48.49 1,059,201.68 45.87 937,880.04 41.08 长期投资 16,703.76 0.69 22,044.91 0.95 20,021.39 0.88 固定资产 1,093,821.8 2 45.34 1,149,980.77 49.81 1,133,932.51 49.67 其他 132,091.79 5.48 77,679.26 3.36 191,190.27 8.37

2.流动资产构成特点 企业持有的货币性资产数额较大,约占流动资产的46.53%,表明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强。但应当关注货币性资产的投向。企业营业环节占用的资金数额较大,约占企业流动资产的45.06%,说明市场销售情况的变化会对企业资产的质量和价值带来较大影响,要密切关注企业产品的销售前景和增值能力。 流动资产构成表 项目名称 2019年一季度2018年一季度2017年一季度 数值百分比(%) 数值百分比(%) 数值百分比(%) 流动资产1,169,736.9 3 100.00 1,059,201.6 8 100.00 937,880.04 100.00 存货527,051.87 45.06 300,664.68 28.39 250,731.34 26.73 应收账款10,413.59 0.89 10,343.83 0.98 9,483.09 1.01 其他应收款0 0.00 1,138.33 0.11 6,496.97 0.69 交易性金融资产384,579.13 32.88 0 0.00 0 0.00 应收票据3,287 0.28 2,092.69 0.20 5,600.63 0.60 货币资金156,417.89 13.37 591,492.7 55.84 436,463.29 46.54 其他87,987.45 7.52 153,469.46 14.49 229,104.71 24.43 3.资产的增减变化 2019年一季度总资产为2,412,354.3万元,与2018年一季度的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 (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最高纲领。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工人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争取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终实现,不仅是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标志,也是全人类得到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时期,它在自身的发展中也会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在一切条件具备之后才能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有赖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有赖于现存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及转变后向共产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形态,走向灭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完成,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时期。在完成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后,更要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最后才能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整理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 一、思考题 1、什么自然辩证法?它有哪几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的学科,它是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的总称。 2、如何认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性质和特点和它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1)学科性质而言,属哲学门类;就认识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哲学之间,处于中间的层次,属于交叉学科。 (2)学科特点:综合性、交叉性、辐射性 (3)地位: 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 20世纪中叶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历史推向一个新的时代,自然辩证法的问题与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 (1)在自然观方面。 ①结合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 ②结合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 (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 ①规范认识论方向,规范的科学哲学重点研究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建立问题,把重点放在科学理论的辩护问题或合理性问题上,代表性的有:逻辑经验主义【即归纳主义和证实主义,其科学认识过程:经验->假说->证实】、批判理性主义【即演绎主义和证伪主义,其科学认识过程:问题->假说->证伪】、历史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不能片面地归结为证伪的过程,它还有一个证实的过程,前者是科学革命,后者是常规科学。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是“常规科学->科学革命”不断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 ②实证认识论方向,实证的科学哲学重点研究科学理论的发展问题,说到底是创造性思维问题。实证的科学哲学家认为,这是规范的科学哲学无法解决的。 (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理性主义传统;实证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 (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4、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何意义? 我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需要。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近一个世纪的科技成果超过了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获得的成果的总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无法想象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诸如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清楚表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界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人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严重对立。如果不协调人与自然地关系,必然带来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反思:我们如何正确发展科学技术?如何促进科学技术积极作用的发挥,同时抑制和减少其消极后果?解决这一问题,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正确树立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类社会可持续

双汇发展战略点评

双汇发展战略点评 投资要点 两个月前我们发布报告《双汇发展_深度研究:从“休闲”到“餐桌”,肉制品开启深度转型》,彼时双汇刚刚开启了针对肉制品的深度转型,我们开始观察到了公司的一些积极变化。那时至今双汇股价上涨15%,但估值水平仍处于大众品中最低和历史底部,随着今年基本面改善叠加估值催化,双汇仍是2015年我们认为最值得布局的消费蓝筹之一。 从最直观的产品层面来看,公司承诺的新品已经陆续投放市场,且包装升级彰显高端品牌形象——包括“五大西式产品”中的美式热狗肠、海威夷香肠等,“厨房餐桌产品”中的中式菜肴狮子头等,“差异化产品”中的蜜汁烤香肠、港式叉烧等等(产品详细信息见下文),我们预计一季度将会有更多新产品投放市场,抓住春节销售旺季的到来,助推新产品迅速上规模,公司规划2015年西式、厨房餐桌、差异化产品、次新品销量增量分别为2、2、3、7万吨,合计15万吨,而我们较为谨慎的盈利预测中,预计2015年双汇肉制品销量增长10万吨,同比增长5.5%。公司新品的投放节奏符合预期,预计下半年新品将会开始逐步贡献。公司肉制品从定位“休闲”扩充到“进家庭,上餐桌”,全面进入主食化消费,可以获得更大的消费粘性、提升品牌形象。 从营销、渠道层面看,公司加快电商渠道的布局,成立了专门的肉制品电商业务部门。11月底双汇公关营销副总裁刘金涛前往阿里巴巴进行参观访问,并与阿里巴巴董事局副总裁黄明威、天猫事业部黄爱珠、刘一曼两位总经理进行了电商合作的会谈。目前双汇已成立了专门的电商业务部门,将尽快完成电商业务渠道的拓展工作,计划与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电商平台进行合作,我们预计双汇在天猫等平台上的品牌旗舰店近期就将会上线。 2014年Q3就是公司基本面的底部,而成本端猪价低迷,销售端新品推广将是估值修复的有力催化剂。 短期来看,随着肉制进品升级和新品推广,2015年下半年会看到公司基本面的显著改善。长期来看,肉制品行业格局依然稳定,双汇屠宰量已是行业二、三名雨润和金锣的总和,且肉制品长期空间仍大,国内生鲜肉品的品牌化升级行中,双汇低成本和强品牌渠道的长期竞争优势决定了长期投资逻辑仍能成立。目前估值是严重低估了双汇所处肉类行业的巨大空间和双汇的长期竞争优势。 另外,关注深港通加速推进以及A股有望纳入MSCI/FTSE指数带来的股价催化剂,大众消费品龙头估值有望逐步国际化。1月份深交所表示正在对开展深港通进行研究,最快有望在今年底正式落地。1月24日,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出席人民财经年会时也表示今年证监会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研究推出深港通,并推动A股纳入国际基准指数。预计A股年内有望被纳入MSCI/FTSE指数,从而加速A股估值的国际化,大众消费品龙头估值也有望逐步与国际接轨,作为深证100成分股的双汇发展将会显著受益。我们看到在去年10月份双汇股价创近两年新低、估值处于历史底部之时,与双汇收入和利润体量相当的美国肉制品巨头荷美尔股价再创历史新高,过去十年是荷美尔增长最为平稳的十年——收入年均增长7.7%,利润年均增长9.7%,而股价翻了8倍,目前动态估值24xPE。 预计公司2014-16年EPS为1.95、2.26、2.60元,同比增长11%、16%、15%。重申“买入”评级,双汇作为大众品类的消费龙头,长期竞争优势继续存在,海外经验看长期估值中枢有望在20倍市盈率,建议12个月目标价45元,对应2015年20xPE。

双汇发展公司2019年财务分析研究报告

双汇发展公司2019年财务分析研究报告

CONTENTS目录 前言 (1) 一、双汇发展公司实现利润分析 (3) (一).利润总额 (3) (二).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 (3) (三).利润真实性判断 (4) (四).利润总结分析 (4) 二、双汇发展公司成本费用分析 (4) (一).成本构成情况 (4) (二).销售费用变化及合理性评价 (5) (三).管理费用变化及合理性评价 (5) (四).财务费用的合理性评价 (6) 三、双汇发展公司资产结构分析 (6) (一).资产构成基本情况 (6) (二).流动资产构成特点 (7) (三).资产增减变化 (8) (四).总资产增减变化原因 (9) (五).资产结构的合理性评价 (9) (六).资产结构的变动情况 (9) 四、双汇发展公司负债及权益结构分析 (10) (一).负债及权益构成基本情况 (10) (二).流动负债构成情况 (11) (三).负债的增减变化 (11) (四).负债增减变化原因 (12)

(五).权益的增减变化 (12) (六).权益变化原因 (13) 五、双汇发展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13) (一).支付能力 (13) (二).流动比率 (14) (三).速动比率 (14) (四).短期偿债能力变化情况 (15) (五).短期付息能力 (15) (六).长期付息能力 (15) (七).负债经营可行性 (16) 六、双汇发展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16) (一).盈利能力基本情况 (16) (二).内部资产的盈利能力 (17) (三).对外投资盈利能力 (17) (四).内外部盈利能力比较 (17) (五).净资产收益率变化情况 (17) (六).净资产收益率变化原因 (17) (七).资产报酬率变化情况 (18) (八).资产报酬率变化原因 (18) (九).成本费用利润率变化情况 (18) (十)、成本费用利润率变化原因 (18) 七、双汇发展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19) (一).存货周转天数 (19) (二).存货周转变化原因 (19) (三).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19) (四).应收账款周转变化原因 (19) (五).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20)

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及趋势

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及趋势 在1949年后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对应,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嬗变。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政治运动实现了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和整合,也使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心理在分化变动之后走向高度同一;在建国后的后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打破了僵化和保守的意识形态,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发生了积极的嬗变。经过几十年的变迁,中国人的价值观与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理智和成熟、越来越开放和多元、越来越主动和积极,也越来越具有全球意识。新中国几十年的“革命”和改革实践带给中国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积淀,在精神层面上赋予了中国独特发展道路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我国的社会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改革开放前的以“政治导向”为特征的阶段;第二,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的以“经济导向”为特征的阶段;第三,21世纪以来的以“民生导向”为特征的阶段。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发展变迁过程启示我们:社会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和谐社会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一个基本要求。而社会建设要顺利进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现在中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为了达到共产主义这一终极目标。首先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往的经验来看,计划经济的方法在中国现阶段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把经济由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由以前的国有制经济转变为现在的以国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局面,不管世界上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基本都是一样的。都是由开始的农业国过渡到有更有利于发展经济的工业国,最后发展到以信息工业为主的国家,现阶段的中国与印度的情况有相似之处,都是人口大国,农业发展水平比较相似,工业化程度与第一世界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现状及趋势新一届中央领导确立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耳目一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共产党的建设,共产党的总体素质和执政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将更进一步得到稳固,这就为政局和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政府体制改革将得到彻底推进,政府和市场作用将科学明确,市场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一个科学的政府体制将现在中央领导第二届任期内得到实现。现在推进的简政放权只是政府改革的序幕和前奏,政府权力更多地交给市场,政府的职责更多地由市场分担,政府廉政建设、官员责任的加大将使机构更加精简,人员更加减少,从而也带动整个社会就业观念等转变,届时人们将会看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政府,看到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看到更为精简、更为廉洁的政府,政府公务人员不再是人们追逐的热门职业,只是作为一种普通的职业选择。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政企将彻底分开,市场经济主体将有充分的自由和发展。 第三、对全体人民福利的关注进而惠及残疾人,政府、社会及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扶持力度将与日俱增,各项法规、政策将日趋完善。作为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将得到特殊的关注和扶持,未来在残疾人事业领域的发展空间将无限宽广。 12级统计学一班 张峥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其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事实,同时又引发、加剧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机器大生产反而使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庸。资本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残酷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而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在对前人的优秀成果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上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5、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双汇发展历程及资本运作

双汇发展历程及资本运作 背景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目前,总资产60多亿元,员工400人,年屠宰生猪1500万头,年产肉制品100多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54位。双汇集团是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型食品集团,在全国12个省市建有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在31个省市建有200多个销售分公司和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每天有6000多吨产品通过完善的供应链配送到全国各地。双汇集团在日本、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等国建立办事机构,开拓海外市场,每年进出口贸易额2亿美元。 xx投资公司成立于 2003年6月13日,由16名自然人股东共同设立(据说至少有11人是双汇公司管理人员),一举购得双汇发展25%股权,每股 4."70元的价格,以现金方式支付,总共付出 40228."475万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奠定管理层控制公司的持股基础,有报道说海宇设立的资金是融资方式取得。 几乎每年派现接近或超过当年度可分配利润,海宇公司03~05年共分得现金股利20 1 14."2万元(含税),占总投资的50%。 除入股双汇发展外,海宇的其它大部分投资也围绕双汇业务展开。包括零售类的河北双汇商业连锁有限公司,屠宰加工类的南充双汇润丰食品有限公司,包装材料方面的漯河连邦化学有限公司,和从事蛋白质生产的杜邦双汇蛋白公司与杜邦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前三家企业均为海宇控股。而连邦化学此前也曾拥有来自海汇10%的股权投资。而据海宇2005年度财务报表显示,2005年,海宇投资的7家公司为其贡献的净利润达到了

1."07亿元。 海汇投资成立于 2002年6月28日,注册资本为11868万元,第一大股东和法定代表人是万隆,50名自然人股东均为双汇高管,出资从2900万元至50万元不等,包括了双汇发展董事长张俊杰、副董事长李冠军等,职位最低的也是双汇各地分公司的经理。海汇所投资的18家企业,基本都与双汇肉制品上下游业务有关。海汇生化、杜邦双汇、海樱调味料均生产食品添加剂和辅料;海汇新材料、双汇新材料、京汇肠衣、海汇新型包装、海汇彩印包装公司等是生产包装材料;而双汇进出口公司、漯河双汇商业投资有限公司、双汇物流运输有限公司则包揽了双汇产品的销售供应链。据新闻报道,2002年成立的双汇新材料,目前已占据了双汇肉制品包装材料50%左右的份额。海汇占20%股份的杜邦双汇蛋白公司,则是双汇集团内部唯一一家生产蛋白的企业。而当时海汇控股65%的双汇商业投资公司则控制了双汇下辖12家省级商业公司、共有800多家双汇连锁便利店。 低调的海汇,其投资的公司频频出现在双汇年报的关联交易中。据年报显示,仅2004年,双汇发展从海樱调味料公司和杜邦双汇分别采购原料金额为30, 83."9万元和23, 66."4万元。而这两家公司海汇分别持股40%和20%。与此同时,双汇发展向海樱调味料公司和海汇持股 48."96%的进出口公司销售商品达4亿元。据统计,短短三年时间,海汇通过投资所获得的税后净利润达 1."3亿元。在2005年注销前,海汇投资的一部分公司股权被转让给上市公司。 2005年1月和2月,双汇发展先后收购了海汇持有的漯河双汇商业投资公司65%的股权,和双汇新材料公司24%的股权,收购价格分别为 2098."7万元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