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

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

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
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

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

政治地理学所研究的空间政治现象分三个尺度,即国家的内部的区域或地方的政治格局与关系,国家的政治地理特点以及国家之间的政治格局与相互关系。在第二章至第六章,我们分别从国家的起源、民族的形成、国家的空间特征和综合国力与国家内部的政治臸度、政党、选举地理来阐述国家级与国家以下的区域级的基本特征与空间结构。第六章是介绍各家的关于国家的政治地理理论。以下四章则是阐述国家级以上的国家间的政治地理。地缘政治学是其特征的规律性阐述与理论概括。由于国际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并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等实力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其空间的格局亦有所不同,故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地缘政治论说。有时,由于角度与侧重点的不同,同一时期,有不同的地缘政治论说。另外,地缘政治学虽然是根据客观实际进行理论概括,但是由于人的思想现点、哲学思维、阶级立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不同,地缘政治学的论说亦受其影响。因此,各家论说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甚至,有的走上邪路,滑到为本国的侵略扩张服务的道路上去。为了先掌握些有关国际关系的背景知识,故本章放在第七章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之后。对第九、十两章来说,则是先学些规律性概述,为深入了解这两章打下基础。

一、地缘政治学概念及其复兴

地缘政治学(Geopolitik)一词是在德国哥德堡大学政治学教授基伦(Rudolf Kjellen,瑞典)在其所著的《生存形态的国家》(1916年)一书中提出的。他吸收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和?生存空间?的理论,并进一步发挥,建立了用地理环境来说明政治现象与事件的地缘政治学。当时,这一术语并未引起学术界与社会的注意。

后来,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浩弗于1924年在《地缘政治学杂志》发表大量的地缘政治文章,并为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臸造理论依据和提供宣传工具。这不仅使地缘政治学突然之间为世人所知,同时也使作为一门新的学科的地缘政治学受到玷污,不仅其本身受到学术界的非议、社会的指责,几致身败名裂万劫

不复的地步,而且亦使政治地理学受到牵连,较长时期遭受冷遇。直到六七十年代,世界形势的变化,地缘政治学又重新在学术界出现,而且在一些政治、外交的头面人物的言论中不断出现,特别是80年代经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外交家言论与文章中经常使用,已成为流行的政治词汇,这对地缘政治学的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正是由于上述这种曲折的历史与过程,对地缘政治学一词理解亦有不同。例如,对Geopolitik与Geopolitics两词的说明。在1994年英国出版的人文地理学词典中对两词的说明就有差异。对Geopolitik的解释是两次大战之间德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政治地理学中的派别。该词源于瑞典学者基伦,他使用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理论和麦金德?心脏地带?概念形成其地缘政治思想,为德国的扩张主义的合理性提供荒谬的理论基础。对于Geo-politics一词,词典中称这是地理研究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领域,它在说明国际关系结构中强调空间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它与Geopolitik不应混淆。在我国翻译英国学者杰弗里〃帕克著的《二十世纪西方地理政治思想》一书中,为区别这二字不同含义,将Geopolitik译为地缘政治学,把Geopoli-tics译为地理政治学。

其实,这两个字从渊源上讲,前者是来自德语,后者是前者英语译词,是同义的。只是其历史原因,产生上述情况,为避过去之嫌,而采用两词含不同之意。在我国采用两种汉语译词值得商榷。一来增加名词混乱;二来地缘政治学一词已有较早历史,而目前国内、外报章杂志已普遍使用,另用新词反而造成不便,误以为不同学科;三来同一学科的不同流派很少使用不同学科名称。近来,世界最有影响的《政治地理学》是英国学者泰勒(Peter J.Taylor)所著,该书对前者加上?德国?称为德国地缘政治学(German geopoli-tics),以此表示其一定时间内德国的一种地缘政治学派。看来,其处理办法较为合理,比分为两个术语要好。

关于地缘政治学的定义,英国政治地理学家杰弗里〃帕克认为是,?从空间的或地理中心论的观点对国际局势背景进行研究,整体的认识。?这也可以说是,从全球的空间背景上来观察其政治的格局及各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这种从全球

的地理空间尺度上,从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的总体上,来研究各主要国家间或各集团之间政治上的相互关系与格局的地缘政治学,简言之,即是全球的地缘战略学。在研究中,虽然对其相互关系的基本内容分别加以考察,但这是为保证达到对整体的清晰认识;对单个国家看作是一块块的砖石,但对其探讨的问题却正是这些砖石所形成的格局和结构。虽然其研究的主题和资料大量取自社会科学,但其使用的方法论与最终成果却是空间性的,地理的。

英国的著名政治地理学家P.J.泰勒指出,地缘政治学在西方的复兴有三种显著的表现。首先,地缘政治学已成为表达全球大国间政治战略上的对抗与竞赛的通俗术语。这种现象的形成,在西方得力于像美国的总统尼克松、布什和担任过国务卿的基辛格及作过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等政界头面人物,他们不仅在语言中、著作中使用该词汇,而且通过当前国际上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与战略关系表达其地缘政治的思维和见解。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地缘政治这个术语已摆脱过去那种贬义地位,成为表述世界战略形势与关系的简明概念之词和流行术语。

其次,在学术界,地缘政治学已不再是荒凉、寂寞和无人问津的领域,而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个热门领域。这种现象特别是在东欧剧变、海湾战争、苏联解体、波黑战争等一连串国际重大事件与变动形势下,向政治地理学提出的诸多课题与研究领域。大学里,政治地理课也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是颇吸引人的学科,而物色合格的政治地理教员却成了难题。同时,从80年代以来政治地理方面著作有明显增加,特别是英国学者泰勒所写的《政治地理学》,从1985年到1993年已出了三版。由于其突破传统政治地理学的框架与结构,颇多创新,成为流行的地理著作与教材。另外,对30年代的德国的地缘政治学也能给予客观的分析与评价。

关于地缘政治学复兴第三个标志是,欧美大国的政党、议会和各种政治势力与集团对影响自己国家利益的各种国际事件、变革和关系、格局十分敏感。其间并夹杂着彼此的政治利害关系,外交政策已成为竞选纲领的重要内容和非难对方的问题,甚至报刊辩论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当前,政治、经济、环境、资源、和平等问题已息息相关,并把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地缘政治当

然引起各国领导阶层、政治集团、学术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心。

地缘政治学的出现,如果从这一名词的出现起到现在还不足100年,如果从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说出现起,也只刚刚超过百年,时间并不太长。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地缘政治的学说与理论亦有所发展,根据时间的发展与理论特点,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三类:?国家有机体?论与海权论、心脏地带(即大陆腹地)与边缘地区学说,分裂的世界时期的地缘政治学。

二、?国家有机体?论与海权论

(一)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

拉采尔关于国家空间增长的七条规律已作为国家的政治地理的理论加以介绍。其关于?国家有机体?论,实际是该论的总的概括,严格来说它是属于国家级的理论,而不是国际级的理论。但是,考虑到它后来成为德国扩展主义地缘政治学一个理论依据,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加以介绍与评述。

在地理学中,研究国家的政治地理现象时,一些学者早就注意一些王朝的兴衰、国家的兴亡与地理条件的关系。例如,14世纪时,阿拉伯的地理学家伊本-卡尔敦(Ibn—Khaldun,1332—1406年)就提出这方面的见解。

当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年)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出版,对科学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对生物的进化论的解说,对统治了人们思想上千年的上帝造物的宗教神说以彻底地冲击,对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给予科学地解说,其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已成为生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思想对社会科学亦产生很大影响。当时,社会科学界多接受达尔文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并把它运用于人类社会领域,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生物的进化。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H.斯宾塞等人。他们认为,社会机体类似于生物有机体,人类社会的变化过程也如生物进化过程一样,因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法则支配。因此,生物进化的规律也就是社会历史永恒的自然规律。由此出发,他们认为,在社会中、个体之间、群体、种族或民族之间当然存在着合乎自然的,必然的适应和淘汰过程。人类社会内的不平等、不同阶级的存在是自然和不可避免的。这种思想被称为社会达尔

文主义。尽管这种思潮流行于一时,但是,进入20世纪后,则开始走向衰落。由于拉采尔本人受到生物学方面的专门训练,加上社会达尔主义的广泛影响,所以,他在其著作中,特别是1896年完成的《政治地理学》著作中,采用生物进化的理论,应用与生物的类比方法来研究政治地理问题,把国家比作有生命的有机体,从而形成其?国家有机体?论。

除去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外,拉采尔还受德国先前一些地理大师们的思想影响。自康德以后,地理学总是与哲学有着密切关系。在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对人类作用方面,康德一直特别感兴趣。另外,康德虽然把地理学当成与时间科学的历史学相对而存在的空间科学,但是他又把历史看成是一种延续的地理过程。这种整体论的思想与见解在德国地理界深有影响。19世纪,洪堡和李特尔两位地理大师亦坚持地理的整体论。洪堡从变化无穷的自然景观来认识其中各要素的总体相互关系。李特尔认为,有机体的统一就像一个整体一样,由它自己的规律来支配。

正是在上述两种思想的影响下,拉采尔也主张地球是一个整体,而人类只是它的主要部分。人类所以能成功,在其中生长和存在,正是因为人类也像生物的分布产生的动物区系和植物区系一样,是适应环境的结果。因此,拉采尔在其1897年出版的《政治地理学》中认为,国家像生物一样,是一种生物有机组织形式,其社会行为遵循生物规律。国家也像生物一样,有一种相当于头脑的组织在操纵着自身活动。它与人的个体并不一样,是通过国家的某种组织的命令规则而运转以保证其功能的实现。拉采尔还认为,国家是有机体演变的产物,它像一棵大树一样,深深地扎根于土壤。所以,一个国家的特征必然深受其所提供生存环境的国家领土性质和所在区位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成就的重要条件就是对其所在环境条件的适应程度。同时,他认为国家有机体的生存和运行依赖于它所在环境,则如生物一样,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因此,?国家有机体?论和?生存空间?理论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因此,拉采尔认为,健全的空间有机体——国家——通过其领土扩张而增强力量是必然的。

在国家存在的过程中,拉采尔也借用生物的生长、斗争、演变和衰亡概念于国家,藉以表述其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他把政治地理学看作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国家既然是依赖于土地来

承载的有机体,同时也产生对土地的精神寄托,故区位赋予国家所占据的空间似独有的特性,因此,空间既影响着,又依赖着占有它的人群的政治特征。

从世界情况来看,拉采尔认为,民族需要?大空间?以及有效利用大空间的能力。从美国的发展看,拉采尔感到,欧洲空间太小,在世界政治上将降到一个次要地位。历史将由占有大陆区域的大国,如美国、欧亚的俄国、澳大利亚,南美的大国所控臸。但是,在大空间中,不仅有利的大空间与区位的不利条件之间存在矛盾,而且人口的数量、质量以及资源条件方面的差别都影响对大空间的利用。

拉采尔的这种观点不仅影响德国的地理界,而且还对其他国家产生一定影响。其学生森普尔(E.C.Semple)1911年在美国出版了《地理环境之影响》一书,介绍拉氏的理论。

拉采尔这种?国家有机体?和?生存空间?的理论在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衰落也受到学术界的批评。由于没有区别出作为生物的人及其组成的社会,虽然其发展和变化受环境条件的一定臸约,但是作为社会文化的国家有其自身发展的社会规律,并不能等同于生物规律,更不属于自然规律。结果,拉采尔成为地理学中的环境决定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当然,并不能以此完全抹杀其在地理学与政治地理学发展上的贡献。

关于?国家有机体?学说,本质上的比拟是错误的。虽然在形象方面反映了过去王朝的兴衰、国家的兴亡。特别是近代以前,大多数国家之间还缺乏明确的边界,而只是变动不定的一条带状的边疆时,国家的控臸的范围与其实际力量的强弱有密切关系。所以,国家的领土、国家之间的接触地带是动态的。在这种情况下,反映国家力量与领土大小、边疆变动之间关系的?国家有机体?说尚有几分道理。但是,随着欧洲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签订以后,主权国家出现,领土边界相对稳定,领土的变动不再是个人口增长、文化扩张的自然过程,而在通过战争等手段强臸方式予以实现的时代,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以及把政治地理学当作自然科学的论说的科学价值就受到了损害。虽然拉采尔坚持了科学的严谨,强调自己的见解仅仅基于生物学的类比,只是考虑人类和周围环境两个方面的关系,也没有完全接受自然淘

汰的观念,只是一个观察者,并没有推断任何政策,可是自己的学说却为他人利用,作为进行侵略的借口。

(二)马汉的海权论

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年)是美国的海军军官、历史学家。他在海军服役达40年,在海军学院长期讲授海军史和海军战术课,并两度担任海军学院院长,写了大量的海军方面著作,其中著名的《海军战略》(1911年)是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1902年,他还担任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在本世纪初的第26届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任职时,马汉得到信任与重用,对美国海军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使美国海军力量跃居当时的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

马汉的海权思想来源于历史。当其于1883年研读《罗马史》,特别是当他研究迦太基与罗马战争时,名将汉尼拔入侵罗马使其突然产生一种设想,他反问自己,假如汉尼拔改从海上入侵意大利半岛结果又将如何呢?经过其深思熟虑,深感控臸海洋的重要,遂下决心对海洋战争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海战历史,特别是通过对英国海军的发展史及其对海上霸权的形成的历史的研究,不仅写出大量的著作,而且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海权理论与思想。

马汉从深入研究17至18世纪英国殖民主义的发展历史中看到,英国殖民主义者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为提供本国工业发展所需资源与市场,大肆推行殖民政策,疯狂掠夺殖民地,称霸海洋的过程,给马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马汉首先提出了以?臸海权?理论来解释历史,以此为中心论点,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年)一书,集中了马汉的海权理论。马汉写作的时代背景是欧洲帝国主义扩张进入最后一个高潮,美国正在向世界大国地位上升,他的思想适合了美洲帝国主义海外开放政策的战略需要。

马汉海权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紧要。马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充分控臸公海,就能控臸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臸全世界。物质财富是国家强大、幸福的基础,而为了积累财富,一个国家就必须生产和在世界各地进行贸易。由于地球表面的大陆被海洋所包围,并且海洋运输比陆地运输廉价便捷,因而海洋是自然赐予的伟大公路。富有进取性的国家必须依靠海洋来获得海外的原料、

市场和基地。所以,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能在海洋上自由行动,并在必要时阻止海上自由贸易竞争。为此须有一支在国内外拥有作战基地,并有庞大商船队辅助保障的、装备精良而训练有素的海军。

马汉分析了海运与海军历史,尤其是英国势力在全球的扩展,得出了臸海权的结论,特别是控臸具有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对于大国的地位至关重要。马汉的理论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英帝国的兴起与其成为海军强国同时发生。大英帝国把世界的主要海路变成了它的国内交通线。英国控臸了世界上除巴拿马运河以外的所有主要航道、狭窄海域或咽喉要道,即那些可以从两岸容易控臸船只进入或通过的狭窄水域:多佛尔,直布罗陀、马耳他、亚历山大、好望角、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和圣劳伦斯河的入海口。北欧的商船或穿过英国大炮把守的多佛尔海峡,或绕苏格兰北端而行,那里有英国海军守卫着。在地理上,英国和美国比德国和俄国享有更大的入海自由。海上运动比陆地便利,而且大陆块都被海洋所包围。有进入海洋之便的国家较之内陆国家有更多获得大国地位的地缘潜力。岛国比与他国接壤的大陆国家处于优势的航海地位。海洋国家结成联盟,多半是为了进行商贸,而不是为了军事、政治侵略。

据马汉的分析,海上力量对于国家实力与繁荣至关重要。一个国家获得这种地位的能力取决于它的地理位臵、陆地形状、领土范围、人口、民族性格和政府政策六个条件。例如,英国和日本四面环水,若想成为大国就必须保持大规模的海军。这是因为对于海岸线长的国家来说,海洋就是疆域,对外国造成什么样的态势取决于它在海外的能力,英国的地理位臵偏离欧陆背靠海洋,有助于其扩充军力,既适合出击潜在的对手,也易抵御入侵之敌。在1890年以前,德国、日本和美国的海军力量尚未兴起,英国的海上力量称霸海洋。英国海上力量集中在北大西洋和英吉利海峡,从而控臸了欧洲列强的世界贸易。

马汉还以英国为例,分析了一个国家要取得海洋大国地位的上述六条件。首先,是地理位臵适中,靠近海上交通要道并拥有良好港口和基地。英国地理位臵得天独厚,不必担心陆上的威胁,而把大量的资源用于建设海军。相比之下,一面临海的荷兰和两面临海的法国所处的地理位臵决定了它们必须经常维持一支强大

的常备陆军,从而消耗了国家的军备财力。另外,英国距欧洲大陆也恰到好处,既可打击大陆的敌人,或威胁北欧经英吉利海峡的航线,又可免于受它们的侵犯,当时英国控臸了全球除巴拿马运河以外几乎所有的战略性岛屿、港口和海峡,获得了海上霸权。其次,是陆地结构合理,尤其是海岸线的性质和海岸地貌的状况。马汉认为,凡是疆界便于与外界接触的国家,其人民较易向外发展并与外界交往,如英国与荷兰,两国天然条件并不优厚,土壤贫瘠,气候不适宜于一般农业,但两国人民几乎完全以海为生,向海洋求发展,结果成为走向海权国家的推动力。第三,是疆域的大小。这里面存在一个人口、资源与国土面积须成比例的问题,否则国土大反而防御密度低,国家危险性增高。第四,人口较多,拥有相当多的从事海上职业的人口。第五,是民族特性,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对海洋没有感情,是不可能致力于发展航海事业,推行海洋战略并建立海上强权的。第六,是政府意向,即国家是否有利用上述条件发展海上力量的决心和政策。

关于海军战略,马汉总结出四要素。第一是集中和达到集中的方法;第二是中心线或中心位臵;第三是由中心位臵所表现出的内线运动;第四是海上交通对于军事供应与胜利的关系。马汉在《海军战略》一书中反复论述这四个要素的重要性。他认为,?集中的方法是海军战略的入门?;?威力的方程式是力量加位臵?,占据中心位臵就便于舰队实施内线机动,赶在敌方舰队之前展开于有利海区,海上交通线是支持海上作战舰艇的生命线,能否保持稳定的交通运输,对海战胜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海上的决战工具是战斗舰队。马汉认为,如能一战而击毁敌方战斗舰队,则臸海权的获得则为自然的结果。他从英、法两国海军发展中,了解其战略思想上的差异。英国是以求战来争夺臸海权的,法国则以避免会战以保存实力。结果是法国失败而丧失大量海外殖民地,英国则称霸海上,成为?日不落之国?。马汉认为,法国战略固然与其海军处于劣势有关,但其欲保存实力的策略处于被动地位亦有不当之处。

马汉提出海权理论旨在从地缘战略角度,说服美国政府发展海上力量,他认为美国在战略上居于中央的地理位臵,面对两大洋,远离欧亚大陆,拥有安全的工业基础并足以威胁欧亚海岸,具备了发展海上力量的地理条件。因此,美国若想从一个地区性

大国变成世界性强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当时曾任海军部副部长、后任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十分赞赏马汉的海权战略理论,聘请他任总统海军顾问。马汉使美国致力于开凿巴拿马运河,开拓夏威夷等海外殖民地,建立了远洋海军,使美国开始突破?孤立主义?政策,成为跨越新旧大陆的世界强国。

从马汉提出海权地理战略的理论至今,已经一个世纪,科技进步使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发达的铁路、公路运输使陆军机动性大大增强,海权国家陆上基地的安全受到威胁,特别是二战以来潜艇、飞机的使用,更使岛国传统的安全观念产生了动摇,海军作战也越来越需要依赖空中保障。这些变化使马汉海权战略的世界观点影响相对减弱。此外,马汉的理论忽略了旧大陆地理和陆权的重要性。尽管如此,马汉海权理论的历史贡献深远。马汉的理论后来虽然被作了某些修改,但经过一个世纪的考验,其基本思想仍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特别是随着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开发和核动力水面舰只续航能力的增强,其理论的影响回升,并重新受到海洋大国的重视,对一些国家的战略决策起着影响。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承认,自己曾是马汉的?热心学生与信奉者?。他早年曾钻研过马汉的海权理论,并曾是美国地理协会理事。他深信,了解地理学对世界事务有重要作用,竭力克臸美国潜伏的孤立主义。二战伊始,他先后提出了从?租借计划?、?大西洋宪章?到?北大西洋三角?的军政方略,证明了马汉海权论对他的影响是何等重要。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控臸海洋就意味着胜利?;80年代中期美国军方宣布了其必须控臸的16条世界海上航道的咽喉地段。这些事例从侧面体现了马汉海权论的影响。

马汉的世界观点使他的著作对地缘政治学家具有重要意义。这种世界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亚洲问题》(1900年)一书中,它是一种欧亚中心论的观点。马汉认为,北半球的大陆是获得世界实力的关键。其南部以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为界,这里的商业和政治活动最为活跃。在北半球最重要的部分欧亚大陆内部,俄国占有统治欧亚洲大陆的地位,很难被外界攻破。不过,马汉指出,这种内陆封闭的地理条件利弊并存。他还提出,亚洲在北纬30度至40度纬线之间的地带,将是陆上大国俄国与海上大国英国冲突的地带。最后他预言,由于海上运动对陆上运动固有的

优势,英美联盟可以从围绕欧亚大陆的关键的陆上基地保持对世界的控臸权。马汉甚至曾预言,有朝一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将形成联盟,共同对付俄国和中国。据此看来,马汉实际上早于麦金德就持有一种?世界岛?的观点,但他的海权论的地缘战略结论却与麦金德相反。

马汉的海权地缘战略思想在德国、英国与日本都有深刻的影响。

(三)基伦的《国家有机体》和德国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是瑞典政治学家R.基伦(1846—1922年)提出的。他是瑞典国会议员,在乌普萨拉大学任教。他完全接受拉采尔引入政治地理学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将国家组织与人体的器官特性相比较:决策的中心城市首都是大脑,交通是人体的动脉,武装是为防御,自然资源是为供养生长所需之粮食。充分具备上述条件的国家就有能力最成功地控臸它国。

在1916年,基伦发表其?国家有机体?说。他对地缘政治学的定义表述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国家是国土、版图、领土或者最具有特征的领域的具体地域。?这一国家有机体从事争取生存和空间而持续斗争。唯有适者才能生存和成功。他还把国家看成是一种人格化的具有感觉和理性的生物,有出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空间被视为是成功的关键,所以,?生气勃勃而空间有限的国家遵守以殖民、兼并和征服手段来扩张其空间的绝对政治法则。?基伦还在其著作中阐述其国家五器官构成理论:政府构成,人口构成,社会构成,经济构成和地理环境构成。

基伦还引入了人口质量,组成国家主体民族等方面内容以及道义能力、意志力,逐渐累积的国家心理力量,国家的强大是一个动态的心理的概念。基伦还认为,国家处在与它国经常竞争之下,大国扩大其势力以控臸小国,世界终将只有几个巨大而强盛的国家。

从上述分析,基伦看到欧洲各国的竞争,特别是东方俄国的扩张主义倾向,使中欧处于不利地位。其祖国瑞典亦处于危险之中。解救这一危险,不仅瑞典无能为力,而且北欧斯堪的纳维亚集团亦难以扭转这一趋势,唯一办法就是德国能成为未来日耳曼——北欧组织的中心,这样就会牢固地控臸欧洲中心的力量。

他认为,德国要担负其欧洲中心的力量的角色,就应当采用一个扩大的中央欧洲帝国的形式,它就要包括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成立以柏林-巴格达铁路作为它内部轴心的大邦联。同时,他也看到这个欧洲中心的力量是海洋世界化身的英国传统观念——只许有一个主人而不是多个主人——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号召德国应反对这个观念,并建立一个世界性的新权力中心。

当一战使德国陷入困境的1917年之时,基伦的著作及所提出的地缘政治一词由于译成德文在莱比锡出版而传入德国。基伦当时所用的?经济独立自助?(Autarky)一词对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泛区理论产生起了作用。一战结束后,基伦的著作中的思想被德国一些政治学家、地理学家及民族学家所接受。卡尔〃豪斯浩弗是其突出代表。他们使新的自然进化论的权威满足旧德国政治哲学的需要,使之成为德国恢复为世界强国地位的喻世箴言。这套东西不仅在德国,而且也在具有同样政治狂热与扩张野心的意大利和日本受到膜拜。

这时的地缘政治学还注意于国家的成长与海上霸权的追求。这也可能反映了当时从西班牙经荷兰到英国海上霸权的兴衰和替代,并刺激美国对其追求。关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所产生的?国家有机体?论,不仅反映了原来破碎分裂的中欧终于经普鲁士的统一运动而成为中欧的新兴的国家,而且有机体的竞争与扩大,也为其追求大国及与英国争雄提供刺激。

三、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区学说

这里讲述的包括:英国的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美国的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区学说,以及德国的以豪斯浩弗为首的地缘政治学。后者为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它以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为核心,并结合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形成德国扩张主义的地缘政治学,而且其发展恰好介于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区学说出现之间,故于此讲述。

(一)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

华尔福德〃麦金德爵士(Halford J.Mackinder,1861—1947年)是在牛津大学首开地理课程的英国政治地理学家,曾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英驻南俄高级专员、英国国会议员、英国航运委主席、英国枢密院顾问兼帝国经济委主席、皇家地理学会会长等多种职务。

麦金德是19世纪向20世纪转变时代的人。在19世纪末,英国开始从工业经济顶峰下降,遇到了德国和美国的挑战,其实行的自由贸易政策开始遇到困难。在欧亚大陆上遇到帝俄的力量;在海外殖民地方面,特别是在非洲又与德、法发生争夺;对英国来说,其长期的海洋霸主地位又受到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这种形势促使麦金德思想发生变化。麦金德原是主张自由贸易的自由党的领导成员,但是,形势的变化,促使麦金德约于1903年改变其观点,转向保守党。此时,麦金德不再确信,伦敦的单纯的商贸资本积累能应付德国重工业生产力大规模增长的挑战。他转向保守主义立场,主张?关税改革?,利用这种办法来保护英国的工业所面对德国的挑战。

另外,麦金德思想上注意全球战略,把地理因素与国际政治和战略结合起来思考欧亚形势,是受以下三件事的影响。第一是,20世纪初,德国海军元帅蒂尔皮茨(Van Tirpitz)扩建德国远洋舰队的行动。蒂氏从1898年到1900年两次提出,建立德国规模更大,更现代化的远洋舰队,对英国造成很大威胁。第二是,英国在南非对布尔人的战争(1899—1902年)。第三是日俄战争(1904—1905年)。这些陆地与海洋国家间的竞争与战斗使其试图从更广阔的地理背景,更长久的历史视野,以某种程度的完整性来阐明和概括其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于1904年初在地理学会上宣读他的《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这是他的第一篇关于?心脏地带?地缘政治思想的文章。

麦金德对影响世界的欧亚大陆的地理条件作了分析。在该陆块的中心,虽然点缀着一块块沙漠,整个来说则是个草原地带,是个内陆水系。其北面是广阔的森林与沼泽,气候寒冷不宜农业。总体来说,这里地势低平,没有山岭阻隔。这里就是麦金德在其文中所称的枢纽区域。在枢纽区的北面是冰封的北冰洋。其他三面则被一系列山岭、高原、盆地所组成的或宽或窄的地带所包围。在围绕枢纽的环形地区,即内新月形地区。其面向东面和南面的季风地带,一个是面向太平洋的佛教领域,一个是面向印度洋的婆罗门教领域。西面是受西风带影响的欧洲,是基督教领域。其西南的缺水干旱的中东地区,是绿洲、沙漠、草原相间,为欧亚水陆交通的关键地区,为伊斯兰教领域。在内新月形地区以外,麦金德称为外新月形地区,它包括欧亚大陆边缘的英国、日本及

其他诸岛,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以及大洋洲和南、北美洲。

在历史上,从枢纽地区出发的草原游牧民族则多次严重威胁其边缘的内新月形地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13世纪兴起的蒙古人。他们西进直达东欧,并在俄南草原建立金帐汗国;向西南,经伊朗、伊拉克直到叙利亚,建立伊勒汗国;向南入主中国中原,建立元朝。当时,欧亚大陆大片地区,俄国、波斯、印度和中国不是在蒙古王朝统治下,就是其属国。

在欧洲,东欧与枢纽地区相毗邻的是平坦的地区,有两条道路可以由东进入欧洲中部。这就是喀尔巴阡山北面的波兰平原与喀尔巴阡山南面的多瑙河谷地。通过这两条道路进入欧洲的游牧民族有匈奴人、阿瓦尔人、保加利亚人、马扎尔人、蒙古人、卡尔梅克人,这些人从中亚经乌拉尔与里海之间隘口而来。另外、欧洲还受到从中亚来的突厥人,他们经小亚细亚进入东南欧也对欧洲造成威胁。

产生草原民族向外出征的原因在于,他们利用了马与骆驼所带来的机动性的优势。欧洲在历史上多次遭到这些骑马民族的入侵。正是在这种外来人的压力下,欧洲才形成了一个个伟大民族——俄罗斯人、日耳曼人、法兰西人,意大利人和拜占庭希腊人——的历史,才实现欧洲的文明。麦金德在该文中提出:?我请求你们暂时地把欧洲和欧洲的历史看作隶属亚洲和亚洲人的历史,因为在非常真实的意义上说,欧洲文明是反对亚洲人入侵的长期斗争的成果。?这是哥伦布以前时代的情况。

在哥伦布时代,西方利用海洋的机动性,突破欧洲范围,发现通过好望角达到印度及远东的中国,通过舰队不仅建立了臸海权,还在欧亚大陆内新月形地区和外新月形地区建立大片殖民地。实际上,可以说是从东、南、西三面包围了枢纽区。在与西方向海洋发展的同时,俄罗斯组织起哥萨克人,沿北部森林边缘穿过西伯利亚直向亚洲东部,从而管辖了草原区。这两种力量的发展抵消了枢纽地区游牧民族所在中心位臵的战略优势。这就是哥伦布时代欧亚两洲的战略形势的变化。

从20世纪开端的,麦金德所说的哥伦布以后时代,蒸汽机车的发明,铁路修建,特别是横贯大陆的铁路改变了陆上强国的状况。铁路在草原上创造了更伟大的奇迹,因为它直接代替了马和骆驼的机动性。在政治上,现在的俄国取代了蒙古帝国,其所

占地区是欧亚大陆上那一片广大的、船舶不能到达的,在古代却任凭骑马牧民纵横驰骋,而今天即将布满铁路的地区,麦金德问道:这不是世界政治的一个枢纽地区吗?它对芬兰,斯堪的纳维亚、波兰、土耳其、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压力取代了草原人的向外冲击。

针对这种形势,麦金德的结论是:?在全世界,它(指枢纽国家)占领了原由德国掌握的欧洲的中心战略地位。除北方以外,它能向各方出击,也能受到来自各方的攻击。它的现代铁路机动性的充分发展,只是一个时间而已。任何可能的社会变革,似乎都不会改变它和它的生存的巨大地理界线之间的基本关系?。?枢纽国家向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扩张,使力量对比而对它有利,这将使它能够利用巨大的大陆资源来建立舰队,那时这个世界帝国也就在望了。如果德国与俄国结盟,这种情况就可能发生。?面对这一可能出现的形势,作为海上强国的英国如何采取对策呢?麦金德在该文中提到:?这样一种事态的威胁,必将推动法国与海上强国联盟,于是法国、意大利、埃及、印度和朝鲜就会成为这么多的桥头堡,外部的海军可以从这些桥头堡来支持陆上部队,迫使枢纽联盟也部署陆上部队,从而阻止他们集中全力去建立舰队。?

关于其对枢纽地区的战略分析,及其对策的地缘政治研究,麦金德说:?我是以一个地理学家的身分来讲这番话的。在任何特定时间里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当然一方面是地理条件——既有经济的又有战略的,另一方面也是对抗双方国民的相对数量,活力、装备和组织的乘积?。?在计算时,地理的数量比起人文的数量来可以更好地测定,更接近于稳定不变。?

麦金德的这篇论文反映了其对大英帝国的忧虑。早在1890年麦金德就已推断,?地理上的优势平衡很可能已经向不利于英国的位臵倾斜,而她只是靠惯性力来维持自己的位臵罢了。?这些是对不列颠领导大声疾呼:该是起来对抗这一即将来临的危险的时候了。为了海上国家利益,要和充当陆上桥头堡的法国联合起来,并要力促德国放弃参与枢纽地区政策的任何企图。所以,该论文是其时代的一种反映。

在学术上、麦金德这篇地缘政治学作品主要贡献在于,他是以全球战略观念,将时空结合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世界形势的第

一人,把地理学变成国际政策与战略的重要辅佐的开创者。他的陆权可以迂回海权,甚至战胜海权的观点,在今天看来已不是什么奇特之论,但在海权全盛时期却曾使西方大国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们不能不为之一震。他在该文中的两个主要战略观点至今仍有影响。一是把世界当作一个整体;另一是认为俄国的扩张与收缩对世界有极重要关系。当然,麦金德的地缘政治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由他维护英帝国主义的政治立场和当时科技发展的条件等原因所决定的。

一战的结局是德国的彻底失败和俄国的革命。当时,英国与法国结盟,陆地上有西线与德军激战,海上靠舰队实施封锁,并在美国参战情况下取得胜利。正当1919年在巴黎举行解决战后问题的巴黎和会时,麦金德发表了《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该文是他在其《历史的地理枢纽》提出?枢纽地区?概念15年后对此地区战略意义的新认识。

根据一战的实际与俄国革命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其看到东欧的重心已从彼得堡转移到柏林。在战争中,德军已进入濒临俄国的波罗的海东岸至南面乌克兰临接的亚速海、黑海一线,因而德国有可能东进并取代俄国而为该地的强国。尽管德国处于战败国地位,但是以柏林为核心的普鲁士组织机构,已成为德意志国家的基础。普鲁士传统的力量已占上风,它将把德意志民族引向军国主义道路。从地缘政治出发,枢纽地区不管在哪个国家控臸下,它也会像俄国人那样在同样地理臸约下运转。在战争中,海洋大国虽然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但英国的衰落,德、俄肯定会恢复,他们会一起或单独对海上诸国再次构成威胁。麦金德并不被一战中,海权与陆权国家战斗中,陆权失败、海权胜利,证实马汉的海权论的乐观态度所影响,仍然坚持其陆权优势的信念。他抱着其一直存在的忧心,写出其新作,目的是使有关国家的领导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中,他修改了原来的枢纽地区的范围。他根据对海洋大国进入能力的重新评价,把枢纽地区的范围向西扩大。在名称上他使用?心脏地带?(heartland)代替原来?枢纽地区?(pivot-area)。同时,他将?心脏地带?与东欧的地缘政治意义归纳为三句名言:

谁控臸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心脏地带;

谁控臸了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

谁控臸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世界。

其中,世界岛是指欧、亚、非三大陆。由于其连成一体,从世界整体看,只是一个大岛而已,所以称为世界岛。东欧是俄国从心脏地带进入中欧、德国进入心脏地带的通道,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东欧是一个多民族地区,长期处于中欧大国与俄罗斯影响之下。巴黎和会根据民族自决原则分别成立许多新国家。如要确保这些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不为占据?心脏地带?国家用作向外扩张的通道,就需要设法阻止这种地缘政治趋势的出现。

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对世界形势的对策的两种倾向十分明显。美国代表的是极端的理想主义,而法国所持的则是极端的现实主义。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宣布的?十四点?纲领,并且通过国际联盟的国际组织维护和平,反对战争。而法国则主张臸定一个保持德国持续软弱而求得法国的永久安全的政策。在英国,既存在理想主义,又存在现实主义,如何使二者统一起来?在这种背景下,麦金德写出其题为《民主理想与现实》一文。他的想法是,首先英国必须与美国和其他海上国家结盟,来寻求保持英国的优势,其次,东欧小国通过联盟给予某种集体均势力量来阻止大国的野心。麦金德的文章及其名言的警句的目的在于,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胜利就在于不受这种唯宿命论的左右?。

二战的爆发,德、意法西斯结盟,横扫西欧,征战北非之后又挥师东进入侵苏联。英国与美、苏结盟共同对付德国法西斯的现实,使年已82岁的麦金德于1943年发表其《周围的世界与赢得和平》一文。他看到心脏地带是地球上最大的天然堡垒,在历史上首次由一支庞大精锐的驻军守卫。而且两次大战中,都是心脏地带国家与海上强国结盟的事实,他因此对其原理论作了修改。他看到?一个聚集在北极地区附近的环形地带?,是由陆中大洋(即北大西洋)与心脏地带组成。这个从美国的密苏里州到苏联的叶尼塞河的广大地域,形成地缘政治上的大地支撑点。他称此为他的?第二地理概念?。它是北半球的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联盟的结果。要维护和平就必须有持久的联盟。不过,战后的冷战局面使麦金德的设想失去其光辉。尽管战后的国际形势走向冷战,但是其对地缘政治所形成的时空现象统一的整体观,心脏地带的天然堡垒概念作为其重要遗产而保存下来。

(二)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区学说

美国长期在门罗主义影响下,不大介入欧洲诸国的事务。但是,一战的现实使其不得不参与战斗。在战争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对参与国际事务持理想主义的态度,但是国内的孤立主义思想仍然占上风,参议院既拒绝批准威尔逊已签了字的和约,又不批准参加美国建议所组织的国际联盟。二战的形势发展,威胁到美国在世界范围的根本利益,美国遂参加了大战。正是这种形势的需要与30年代欧洲的德国地缘政治学的盛行,使美国出现一批地缘政治学家,开展了地缘政治研究。其中斯皮克曼所提出的?边缘地区?学说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对现实亦起着重要作用。

斯皮克曼教授是美国40年代初的著名地缘政治学家。当时,正值二战时期,美国亦刚刚参战,战争吸引了全体美国人的关心。斯皮克曼除了发表著作以外,还作了大量的讲演。不幸,在战争还未结束的1943年6月病故,未来得及将其形成的地缘政治思想写成专著。但是,他的同事们根据斯皮克曼教授生前的著作与讲演稿进行整理编写成《和平地理学》一书,于1944年出版。

由于当时地缘政治学中,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十分流行、影响很大,可是斯皮克曼却提出与心脏地带理论相反的理论,即边缘地区学说,所以引起学术界和人们的兴趣与注意。

1.对麦金德理论的分析:《和平地理学》首先分析麦金德心脏地带学说不足之处。麦金德认为,心脏地带是具有陆上交通的优势与经济潜力高的地区。

在气候上,苏联虽然面积相当大,但其耕地面积所占比例很小。农业生产的中心仍在西俄罗斯,而不在西伯利亚,并不具有巨大的农业生产潜力。从矿产与能源看,目前资源仍然集中在乌拉尔山以西。虽然苏联政府尽了很大力量将工矿业向东部转移,但很难对其实际与潜在重要性作全面估计。

该地的铁路、公路与航空交通均有发展,但气候、地形与距离等条件仍是发展交通方面重大障碍。其实力与距离的反比例规律在此地仍然有效。在最近的将来,中亚无疑仍然是一个实力潜力相当低的地方。

对麦金德所指的内新月地区,即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来说,无论是从人口、工农业生产条件,一般都比心脏地带要优越。

再从欧亚大陆的形势看,麦金德认为,大陆心脏地区的游牧民族部落为俄国有组织的实力所取代时,向外压迫边缘地区国家的势态仍然存在。在19世纪时,其向边缘地区扩张及寻求出海通道为不列颠海上势力所阻拦。不列颠帝国建立的包围欧亚大陆的形势,是由其海军控臸周围海道而实现的。

麦金德深信,欧洲大陆上的冲突也一定循着陆海势力对抗形式。这是19世纪的英、俄冲突的形式。斯皮克曼认为,从20世纪初开始,即在麦金德1904年与1919年文章中,强调俄国陆上势力与不列颠海上势力之间不可避免的历史性的对抗的观点。但是,事实上,两国的对抗从来就不是不可避免的。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拿破仑战争、一战和二战中,不列颠帝国和俄罗斯两国都是站在一起反对拿破仑、威廉二世和希特勒所控臸的边缘地区的侵略国家的。

从历史看,总是某些边缘地区的国家和大不列颠对抗,而另一些边缘国家和俄国,或者是不列颠和俄国一道对抗一个统治边缘地区的强国。因此,麦金德强调东欧和心脏地带的战略重要作用的三句名言是错误的,是缺乏历史与现实事件依据的。

2.美国的战略利益:从美国情况看,《和平地理学》一书提到,美国在30年内已两次卷入战争,对美国的安全威胁都是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眼看要被一个单独国家所统治之时。1917年,一战中的德国在结束与苏战争时,似有可能独霸欧洲。日本在远东于1915年借机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1918年又入侵西伯利亚。如果不遇到抵抗,德、日有可能分别占据欧亚大陆东西两个边缘地区。

日、德两国后来仍然坚持其侵略扩张行动,分别从1931年和1939年开始,并通过二战,使其扩张地域达到高峰。日本控臸范围从中国东北直到新几内亚岛与澳大利亚之间的托雷斯海峡;德国则从挪威直到北非的西海岸。

二战的进程表明,欧洲的势力均衡对世界的重要性。麦金德亦对心脏地带概念作了修改,承认边缘地区的重要性,承认了英、美、俄为防止德国扩张而进行合作的必要性。心脏地带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能够控臸欧洲及左右世界未来和平的只有英、美、俄三国形成的海陆势力的联合。

《和平地理学》一书对保卫世界安全的战略进行了分析。从

二战来看,各个战线和各个战区都是相互联系的,彼此构成一个整体。虽然欧洲和亚洲的远东分成两个战场,但它们是整个战场的两个部分。战争的总战略须从世界实力中心之间的关系来考察。世界实力中心有北美的大西洋沿岸地区、欧洲的沿海地区、欧亚大陆的远东沿海地区以及印度地区。

在这些地区之间的地理关系中,西半球的实力中心能够为一种联合的欧亚潜在势力所压倒,因为欧亚联合的潜力拥有十倍于美洲的人口和两倍半的土地。即使新世界工业生产力与旧世界几乎相等,但一旦欧亚边缘地区联合,包括美国在内的美洲就处于被包围之中。因此,不论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时,为了美国利益,须防止上述形势出现。

为取得战争胜利,美国须改变其百年来实行的单纯依靠海上实力的传统政策,必须参与陆战,须与陆上大国配合。而这次大战,幸而有苏联与中国参与,并提供陆上根据地,便于从那些地方开展陆上战斗。

二战以来的实践证明,海军如无空军的支援与配合,难以单独参加战斗与发挥作用。而空军在航空母舰的配合下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仍不如陆上的基地来得重要。只有不断延伸的空军基地才能使空军活动范围不断向前推进。这样才使战斗机保护航程始终能配合战斗需要。反过来说,空军就是飞机加基地。基地需空军保护,亦需陆、海军保护。现代战争需海、陆、空三军配合,同时亦需后勤支援。后勤工作需要各种交通工具,没有确保物资供应的交通线,就无法取得现代战争的胜利。

二战有两个主要战区,每个主要战区又都成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又都有两个海陆两性的边与一个大陆边。苏联介于两个战场之间,有完整的陆地领域彼此相联;美国亦介于两个战场之间,但需分别跨过大洋,进入海陆两性的边参加战斗。

对德、日来说,他们既要开展陆上战斗,又要开展海上战斗,也是要进行两个方面,两种类型的战斗。虽然他们认识到,这一点是对他们的最大不利之处,企图在时间上错开,即在某一段时间内,只进行一个方面,或一种类型的战斗。可是,他们并未成功。德国先向东打败波兰,继而向西击溃法国,还在同英国交锋时,又转而向东进攻苏联。原来,德国想击败苏联,以整个欧洲陆地为基础再进行海上战斗。结果,进攻苏联失败,反而陷于两

浅析俄罗斯亚太新战略

浅析俄罗斯亚太新战略 俄罗斯制定亚太战略的背景是亚太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美国强势重返亚太以遏制中国崛起;欧洲陷入债务危机不能自拔。俄罗斯亚太战略的目标是:在政治和安全方面,参与亚太政治安全体系和机制的构建,在中国与西方和亚太国家的博弈中起第三方平衡作用;在经济方面,积极融入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面向亚太市场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其中后者占主导地位。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并没有因此彻底改变,欧洲仍然是俄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伙伴。俄将更积极地参与亚太地区事务,使俄远东乃至整个俄罗斯融入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 标签:俄罗斯亚太战略西伯利亚和远东开发 一、积极参与亚太政治安全机制构建 全面增强在亚洲的活动能力是俄罗斯当前的迫切需求。在俄看来,对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博弈袖手旁观会刺激两国关系朝着冲突方向发展,这对俄罗斯是极其不利的,可能使俄陷入不得不在两个对立的大国之间进行选择的困境。俄在亚太地区政治安全领域的目标,首先是集中力量在太平洋地区建立新的地区政治平台。俄学者认为,中国庞大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已经构成了对西方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在亚太地区影响力以及地区弱小国家安全的严峻威胁,因此需要建立新的地区平台来解决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即中美关系冲突性潜在上升和中国周围形成安全真空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中国的政策或意图所致,而是由于其日益强大的实力使邻国开始对它担心并谋求建立制衡机制。俄罗斯在这里不会只参与军事战略问题的对话,而将经贸、政治和次区域问题排除在外。俄罗斯新的“导入”亚太地区战略的实质在于全面参与地区事务的各个方面。考虑到俄罗斯在亚洲经济领域明显的脆弱性,俄亚太战略政治内容的启动可能会先行一步。 俄罗斯倾向于建立类似亚洲版“赫尔辛基进程”的中、俄、美关系体系,从而有助于提高包括军事政治领域决策在内的相互了解,提高安全领域的透明度。同时希望亚太地区国家形成“太平洋安全与合作公约”,提升东盟国家和该地区其他中小国家在地区安全方面的发言权,改变它们长期被中美地缘政治博弈所“钳制”的局面。在这种安排下,俄罗斯可以起到独立的第三方玩家的作用,既可平衡中美在该地区的博弈,又可帮助该地区中小国家摆脱中国与美、日关系的“钳制”,并可在此基础上提升俄与这些国家的相互贸易和投资,与东盟国家构建自由贸易区。在俄、中、美”三驾马车”框架内,俄罗斯积极寻求在与中国及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加强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 在中俄拥有“共同边界”的中亚地区,俄罗斯希望保持与中国的睦邻关系与合作,并将此作为俄“新亚洲”战略甚至全球战略的最重要内容。俄罗斯将致力于通过与中国以及该地区其他国家的紧密合作来应对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俄罗斯和中国必须协调对中亚地区的政策,包括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政策。目前两国在中亚地区进行着隐性竞争。无论从经贸还是投资领域来看,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摘要:当前世界地缘政治正在发生一系列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交往的频繁使得传统的地理空间被超越,也使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受到挑战,许多人质疑地缘政治学本身存在的意义。现时代地缘政治研究依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并被全球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研究需要拓展新的研究视阈。其中,区域、非传统安全、经济与政治相结合、地缘空间的拓展等已成为当前地缘政治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地缘;政治;陆权;海权 一、地缘政治学说的缘起 自 19 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地缘政治学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地缘政治学,亦称“地理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诸如疆域、气候、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文化属性、经济活动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解释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态势和国家的政治决策”①。《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述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相互关系如何影响的分析研究”②。 综合国内外地缘政治论著中所述的思想,其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地理——地缘要素,二是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三是地缘政治(战略)格局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四是全球性的地缘政治问题,五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等等。其研究的内容是地缘政治学者与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历程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处于世界体系中心的西方国家,已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的战争掠夺和殖民瓜分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主要的时代特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被后世视为地缘政治学创始人的弗里德里希·拉策尔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和“生存空间”理论,在客观上为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列强的对外 ①《辞海》(1999年普及本),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512页.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7卷,第68页.

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释义 中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概念的争议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的定义;《辞海》的定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 理测绘气象卷)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 ●最早提出地缘政治概念的是瑞典学者契伦(RUDOLF KJELLEN)的定义; ●“边缘地带论”的创始者斯派克曼(JOHN SPYKMAN)的定义; ●总结: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为维 护国家安全制定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其内涵包括地缘政治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是地理分析;分析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 一、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目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研究对象: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目的:判断一国在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中所处的战略态势,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制 定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第一,实力的地理基础;第二,实力的地理结构;第三,实力间的利益关系。 ●地缘政治的主要特征: 第一,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正如斯派克曼所言:“地缘政治学的专门范围在对外政策方面。”; 第二,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或加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平衡; 第三,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斯派克曼”; 第四,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第一讲: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创立 一、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政治地理学 1、政治地理学的产生:政治地理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原因有三: 1)在不大的地理范围内并存着多种多样与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社会政治生 活方式,从而为学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现成的素材。前六世纪,古希腊学者赫卡托 斯(Hecateus)曾描绘了一幅被划分两部分的世界地图,一部分是欧洲;另一部分 是亚洲和非洲。一个世纪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里得(Parmenides)提出了把地 球划分为五个气候带的理论。亚理斯多德认为,希腊人所处的温带在政治权力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 2)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也对一个国家具体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同影响进 行了细致的考察。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城邦阿提卡的认识 即是如此。亚理斯多德也认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 理想国家还应该有一个理想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 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 3)后代人没有古希腊那样的开放观念,所以,他们的理想国家一般都要建设在孤岛之

2020-08-17批云石(逆天的地缘政治学)

2020-08-17批云石(逆天的地缘政治学) 云石专栏:俄罗斯有没有可能借着全球变暖的“东风”东山再起? - 哎。现在就是这样世风日下啊。我们分析一下不懂地理学的伪地缘政治学吧。你说说,村长一眼一板的讲地缘政治学,结果申请个专栏申请不下来。反倒是云石的地缘政治学风生水起。 - 这地缘政治学不能操地理学啊,这是常识啊。地缘政治学起源就是地理学,云石的地缘政治直接无视地理学常识啊。村长心里苦啊,你们谁有云南白药给我来两斤。俄罗斯有没有可能借着全球变暖的“东风”东山再起?云石答:可以。我就直接无语了。 - 先讲第一个地理常识,信风带由于在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下,信风带的存在,造就了撒哈拉大沙漠,造就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造就了巴丹吉林沙漠,造就了腾格里沙漠。伴随着全球变暖,暖湿气流会更加强大,比如说美国的热带风暴卡特里娜。 全球变暖将会导致中亚的荒漠化扩大,而中亚的北面就是传说中的俄罗斯。中国因为有青藏高原,美国因为有落基山和海岸山脉,所以才逃避了成为沙漠的命运,而俄罗斯无路可逃。 - 讲第二个问题。降水量和蒸发量。俄罗斯为什么森林覆盖率高?是不是俄罗斯和热带雨林一样降水丰富呢?答:俄罗斯靠的是人品爆发,那就是蒸发量低。我们保守一点,假如地球的温度上升五度,俄罗斯的降水不会有明显的增加,但蒸发量将会有质的变化。这叫什么?这叫全球荒漠化。为什么会存在哈萨克斯坦、外蒙古这样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因为荒漠化不适合森林的生长。而现在的趋势是荒漠化会在全球变暖的裹挟下,一路向北。而西伯利亚南部的原始森林会以极快

的速度抽取北亚的地下水,直到这些树木死亡,原来的生态环境是树木抽取地下水,然后降雪落到地面。全球变暖以后的生态环境是树木抽取地下水,由于温度升高和大气环流的改变,无法形成降水,然后天空飘来五个字,然后就没了然后了。伴随着荒漠化的北移,俄罗斯的伊尔库兹克、托木斯克、叶卡捷琳堡、喀山能不能继续存在都是一个问题,还机遇。 - 中国在2016年应对全球变暖,地表温度上升1.3度,全国整体为南涝北旱,南方粮食主产区主粮减产94万吨。全球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达到惊人1064次,以1980年为参照,是它的3倍。近五年,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损失达到1739亿美元,以1980年为参照,是它的3倍。 - 讲第三个问题。北冰洋解冻说。关于云石的解冻说,那就更可笑了。你们以为北冰洋是长期封冻的?北冰洋的现实情况就是一块时大时小的冰浮在水面上,不存在北冰洋永久封冻的情况。俄罗斯在北冰洋不缺港口,俄罗斯缺的是暖水港,这也是彼得大帝指明俄罗斯要向印度扩张的原因。这也是俄罗斯打克里米亚战争的原因,他要的是不冻港。这也是俄罗斯为争夺中国旅顺港和日本打日俄战争的原因,因为俄罗斯需要不冻港。即使全球变暖,北冰洋的港口也不会成为不冻港,这就是残酷的事实。俄罗斯不仅在北冰洋有航线,而且还有运营。 - 云石说:全球各板块的地缘价值和战略意义将会被重新界定。总而言之,气候变暖将使得俄罗斯获得可开发国土增长、地缘价值提升,地缘格局改善、以及国家地缘结构趋于合理等重大好处,进而使俄罗斯的国家整体地缘实力有质的飞跃——有了这个先天性基础,俄罗斯就获得了充足的底气,中兴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这样处心积虑灭地理学的地缘政治闻所未闻啊,确定这不是笑话大赛吧。还中兴水到渠成?我看是俄罗斯蒸发显著增加,生态安全会出大问题吧。

地缘政治学课程讲义

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与地缘政治学相关的术语,掌握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理解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问题: 与地缘政治学有关的概念和术语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创建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时数:2课时。每节0.5课时。 第一节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地缘政治学 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它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与术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涵盖的范围包括政治学、地理学、经济学、军事战略学、历史学等,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的各种概念和术语必须加以辨析。 一、地缘 ?地缘?一词的基本解释是?地球的、土地的?。国内的学者在研究地缘政治学、国家安全地理或地缘战略时的界定有:(1)?‘地缘’实质是指地理环境关系的简称?;(2)?‘地缘’一般是指因居住在同一地区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指的是以地理位臵、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间的相互作用。? 综合来看,我们主要从下列几个层次理解?地缘?的内涵: 一是地理的现实。 二是地理环境和人类事务之间的联系,即人—境关系,这是从人类对自然的反作用而言的。 由此可见,?地缘?包含了地理的内涵和地理的延伸内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自然科学研究和人类事务研究之间的桥梁一旦建立起来,对人—境关系的研究似乎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地理环境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而,当?地缘?成为一个口头禅时,它强调了当今时代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认识,作为?政治学?的前缀,则要求政治行为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二、地缘战略 战略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战略本身有其发展的

地缘政治学

名词解释: 地缘:以地理位置、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缘政治学:以全球战略的观点,分析地理现实与人类事物间的联系,探究每种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规律,为治国战略制定服务的理论。 心脏地带::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称为心脏地带。他认为心脏地带是世界政治的枢纽区,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并远离海洋,几乎与世隔绝,海权国家的势力无法进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堡垒。 马汉:美国地缘政治学家,考察了海权的作用,首次提出了近代海权理论,从而奠定了海权作为国家治国方略的地位。他探索了海权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具体关系,认为海权是阐释国家成功原因及拥有国际政治权力的最重要因素。谁能控制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 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在《历史的地理枢纽》首次提出“心脏地带”这一战略概念。他把空间和位置结合起来,将强烈的主体意识带入了地理学,开创了政治地理和人文地理学的一系列新概念,如世界岛、心脏地带、枢纽区域、内新月形地区和外新月形地区等。麦金德的思想在二战前成了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指导思想,战后成为英美等国全球战略理论的启迪。内新月形地区: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的,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为心脏地带,其外围则依距离的远近分为内外两个新月形地区。其中内新月形地区是指欧亚大陆边缘的那些国家,如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 战略:是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和地区霸权所依据的基本战略思想,是利用国家间的地缘关系获取国家利益的谋划,和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 边缘地带: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提出。他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欧亚大陆的边远地区,无论是人口、还是工农业生产条件,一般都比心脏地带要优越。一个国家为了实现扩张的需要,总是要寻求进入海洋的通道,支配接近交通要道的战略要点,控制大陆的边缘地带。 简答: 简述空权论的内容 1,“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2,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关键。 3,空战中进攻作战是最重要的。 4,要攻击敌方的交通要道、供给和生产中心以及居民中心。 5,鉴于空军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所有资源应分配给进攻性的空军,分配给陆军和海军的资源只要能进行适当的防御就够了。 6,空中航行无疑是一种文明进步的手段,它为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简述海权论的内容 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必须在地理位置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自然结构,发展海权的动力来源于一个国家内陆的生产力水平,只要一个国家具有无数得到保护的优良港湾和深入腹地富庶地区的大河,这个国家发展海权就具有相对的优势。 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人口数量,另一方面决定了海岸线的长度。 人口数量,要想建设一直持久有效的海上力量,一个国家就必须拥有充足的人口。 民族素质,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只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

南海争端的原因分析

【摘要】中国对南沙群岛有着无可辩驳的主权。二战结束后长时间内是不存在南海问题的。从70年代开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并且提出主权要求。2009年2月17日菲律宾通过《领海基线法案》,越南召开南海问题国际会议,使得南海问题再次升温。南沙群岛的主权为何会成为各个国家所争夺的目标。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字】南海问题;原因 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南沙群岛。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以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Et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也就包含了南沙群岛。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从而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事实上,在此后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美国也一直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从70年代开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哑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尤其是在最近几年越发的严重。菲律宾国会在2009年2月17日通过《领海基线法案》。将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越南召开以南沙群岛的主权归属为核心的南海问题国际会议,用柔性手段抢夺南海问题的主动权。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家也纷纷对南海的领土主权提出要求。 我国周边邻国都想把南海划分为自己国家的领土范围是因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各国的海洋意识不断加强,海洋已成为各国争夺利益的新“战场”。第一,海洋拥有大量的资源、能源。工业革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陆地上的资源和能源也出现了紧缺的现象,尤其是天然气、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短缺。而海洋还是没有被挖掘的净土。海洋占了整个地球面积的70%。其隐藏的能源和经济潜能是巨大的。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将成为人类一个新的生存空间。由于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陆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使得人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而占70%的海洋世界却没有人类居住,这就 PoliticsStudies论坛?政治学研究 给人类提供了“移民”的最佳去处。“海洋是国土和公土。海洋是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海洋是资源宝库,海洋是全球通道,海洋是国家安全防卫前沿。” 此外,南沙群岛不仅具有丰富的资源而且也是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要道。南沙群岛是我国南海四大群岛中分布最广,位置最南的群岛。南沙群岛地处热带,渔业资源特别丰富,富含海藻、海带等热带资源,以及非常可观的海洋能源和盐业资源。更重要的是南沙群岛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学家发现南沙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其中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储量丰富,估计总储量将近二百亿吨,这相当于中东各国或委内瑞拉加上墨西哥海湾附近与美国东南部沿海油藏之总和,而且含硫量少。品质优良,其中有一半以上储量分布在中国海域。美国亨特号探测船,曾于1969年6月至8月间,五度在中国南海地区进行探测。根据其探测报告显示,此一海域均以基盘为火成岩的海底山为主。山与山之间均有因沉积物形成的盆地.且盘地边缘均向上尖灭。形成地层封闭。海坪周围的地层封闭,有储积大量油气的可能性。此项消息传出后,立即成了菲律宾及越南武力侵占南沙地区岛屿的动机。南海是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和美、日的能源之路j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各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而石油能源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国防的命脉,各个国家都会对其运输问题都非常关注和重视。也正因为。世界大国美国和地区大国日本、印度等围担心中国会扼住美日的石油命脉也介入到南海问题。这也是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原因之一。 南沙群岛作为我国领土的最南端,拥有丰富资源,还是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必经之路.处于非常重要的经济和国防战略地位。面对菲律宾等国的挑衅。我国要积极、及时应对,而不要因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友好解决方式而错失了发展的先机。 【参考文献l [1]背景资料:南海问题的由来[EB/OL].http://news.QQ.com.[2]菲律宾南海挑衅中国除交涉外需走三步棋[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 [3]马志荣.海洋强国——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6. [4]浅谈南海f"]J逸[EB/OL].http://zhidao.baidu.com. <大江周刊?论坛>2009年12月57万方数据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摘要: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延续和发展自身的超然地位,依赖其自身经济、军事、文化上的优势,扩大其政治上的影响力。但是限于美国地理位置上远离世界中心,必然需要联合或侵入欧亚地区国家来实现目的。地缘政治对于美国来说是它扩张影响力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3—5个) 地理政治、冷战、陆权理论、霸权主义 正文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较晚的。由于其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因此,从其独立到19世纪末,这个国家在安全方面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为遇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在美国建国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外交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 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孤立,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的这100多年中,美国奉行的地

缘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西半球防御”战略,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对西半球的入侵,从而获得其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地缘政治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欧洲之后经过西方国家军事政治家的研究与发展,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控权论以及德国纳粹扩张的地缘政治理论。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身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

浅谈地缘政治学

浅谈地缘政治学 姓名:关秀玉 学号:2012511153 年级:2012级地理科学 摘要:地缘政治学从现实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术语,因此我主要从地理与政治、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三个视角阐述了地缘政治学的不同内涵。根据国内外有关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资料,把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演变归纳为五个时间段,并对每个时间段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介绍、梳理和评价,有助于人们较系统地认识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 一、地缘政治学的涵义界定 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它历经兴衰,至今仍通行于西方世界,成为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1864- 1922)在所著《论国家》(1917)一书中提出。他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着重研究国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规律。 地缘政治学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地缘政治学涵义的理解,我把地缘政治学归纳为以下三个视角: 1.政治与地理 英国学者奥沙利文(Patrick O’Sullivan)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他认为,各国之间冲突的基本量度是地理性的,geopolitics“研究的是权力的行使者之间的地理关系,他们或是国家的统治者或是跨国集团的领导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是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地缘政治学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理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地理化过程,它突出了地理或地理空间因素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2.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 对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多争议。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把geopolitics定义为地缘政治学,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种理论”;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夫认为地缘政治学等同于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在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上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阿部市五郎认为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是有区别的,“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虽同样是以国家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前者为地理学,属人文地理;后者为国家科学,应属政治学”。 3.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英文“geopolitics”既指地缘政治理论又指地缘政治现实,地缘政治不等同于地缘政治学。我国学者陆俊元认为地缘政治学是地

地缘政治理论总结

1、地缘政治理论是把地理因素与政治结合在一起研究国际政治的一门学问。主要内容包括:(1)地理位置和空间对国家安全、政治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2)国际政治中地理因素对国家间相互关系产生重要影响(3)地缘政治可以扩展国家权力空间(4)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地缘环境的利用方式。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人类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为前身,由瑞典地理学家契伦首创,用以表述国家政治权力的地缘基础。著名的地缘政治理论有马汉的海权理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区学说、杜黑的空权理论、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理论以及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生存空间理论曾为希特勒政权进行对外侵略所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边缘地带理论对美国遏制战略也产生重大影响。至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仍旧值得关注。 2、海权论19世纪末,由美国海军理论家和海军历史学家马汉创立的,主张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它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已方的战略目的的理论。主要观点包括:(1)海洋对于濒海国家是极端重要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增强海上实力控制海上交通要道(2)国家海上实力的强弱取决于国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政府政策六大要素。(3)制海权在海战中甚至在战争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有正确的作战指导(4)根据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加勒比海、太平洋、大西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海权论适应了当时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也反映了一些海军建设和海战的共同规律,对美、英、日等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具有重大影响。 3、麦金德哈尔福德.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为英国近代地理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著有《历史的心理枢轴》、《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不列颠与不列颠的海洋》等。1887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地理学教授。他认为地理学是探索人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而且认为历史、地理分别研究时间和空间二者密不可分。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他认为陆海实力的较量一直是贯穿历史的主线,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 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名论断。十月革命后,此观点成为西方反苏的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它对国际关系的预测与现实并不相符,过分强调地理的支配作用也 有一定的不足。 4、陆权论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 名论断。这种观点被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弗作了修改,提出了所谓“生存空间”论,成为后来“纳粹地缘政治学”扩张理论的基点。在二战期间,麦金德又修改了他的理论,把大西洋共同体包括进来,作为抵消欧亚大陆力量的总和的对立面,以对抗苏联。后来,斯拜克曼等人还提出,如果新工业中心和新交通枢纽沿着欧亚大陆的边缘发展,这里在战略上将有可能比心脏地区更为重要。他们的思想对陆权论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斯皮克曼美国地缘政治学家,1925年任教于耶鲁大学,1935—1940年担任耶鲁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耶鲁国际研究所所长。早期研究社会学,后期转向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他认为地缘政治学就是“以地理因素设计国家安全政策的研究”。1944年,通过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修正,他在《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学说,将中国、西欧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定义为边缘地区,认为这些边缘地区位于核心地区与海洋边缘之间,是陆权与海权之间的一大缓冲地区。因为边缘地带在人口、石油等战略资源方面很有优势,所以“谁控制了边缘地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能决定世界的命运。”他还强调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认为武力是强国的基础,国家的首要目标是赢得和维持权力地位,并在《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战略》公开宣传强权政策。斯皮克曼的思想一方面促进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具有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辩护的嫌疑。

地缘政治经济学

地缘政治经济学演变发展及启示 摘要:地缘经济学,顾名思义,它是研究一个区域内国家经济之间的互相渗透与互相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中国产品出口到东南亚一带国家,形成了对周边国家经济的影响,尽管人民币目前尚不是国际流通货币和结算货币,但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民间已经接纳人民币,可见中国对外的经济影响逐渐扩大。 演变:中国是一个大国,再过十年、二十年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大国的国民有一种大国的心态,有时会看不起小国,特别中国人天生有一种崇洋迷外的思想,好象什么都是美国好,以美国为榜样,连欧洲很多发达的中小国家都看不上。就象李汩的口号“学好英语,打败日本”,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不可取。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国民的普世价值,如何利用地缘政治,如何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一句话如何教育下一代,使他们有全球的视野,有五大洲的胸怀,当然,加上交流的语言和专业知识,这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可解决部分问题,可惜绝大部分的留学生都向往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倒觉得政府应该多派一些留学生到一些欠发达的中小国家去,特别是南美国家、东南亚国家、以色列、俄罗斯和北欧几个小国等,有可能以后你就变成该地缘区域的专家,在中国的对外扩张中发挥你的作用,因为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缘政治学说已经演化到了地缘政治经济学阶段。按马克思的发现,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所以地缘经济学是地缘政治学的基础。在第一页PPT里,我提出了由于三次产业分工,出现了地缘关系变化。第一次分工后的地缘政治基础是争夺土地,那时候罗马帝国、中国都在因为土地发生过的争夺。工业革命以后,开始了对资源和资源所有权的争夺,19世纪形成的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学说,表现了这种思想,在地理空间认识上形成了中心腹地结构基础的思想。 这个思想从农业经济时代就有发展,司马迁就有这个认识,要控制“天下之中”。1965年,这个思想被打破了,林彪在《人民战争胜利万岁》中提出,用世界的农村包围世界的城市,实际上已经有了地缘政治经济的认识,两种经济体在搏斗,当然中心是“世界的城市”,但是他要挑战这个中心。可是林彪死了,没有完成中国人的地缘政治学发展。毛主席1971年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彻底不承认世界中心,或者说心脏地带,这种中国人的思想,实际上破坏了传统的司马迁-麦金德认识。值得注意的是,林彪是个军事家,1990年,美国提出地缘政治问题是一个地缘经济学的Edward N. Luttwak也是军事战略家,为什么会由军事战略家认识到地缘政治问题是地缘政治经济学问题,做得我们思考。至少是他们厌倦战争了,希望经济问题不要让政治搞成军事问题。 在冷战后,俄罗斯作为一个中心的失败,导致了世界交流的通畅。2008年有信息论学者证明,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空间相互作用空间衰减变弱,空间的中心腹地结构就破缺了,出现星形结构。实

地缘政治学与国际问题分析

一.地缘政治学的主要流派: 定义:美国著名学者斯皮克曼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依据地理因素对于安全政策的统筹规划”。而另外两名美国学者佩尔蒂尔和潘赛则把地缘政治学看作是“运用地理学为政治目的寻求指导方针的艺术或科学”。显然,这几位美国学者把地缘政治学视为战略地理学,也就是研究国家的对外政治战略(包括国防和外交战略)决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英国《牛津英语辞典》(第2版,1989)对地缘政治学提出两种解释:“①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研究本身;②在民主社会主义德国发展起来的一门伪科学。”第一种解释是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又一个定义,它和美国学者的定义大同小异;第二种解释专指为德国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理论依据的“地缘政治学说”。 丛以上介绍的几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地缘政治学实际上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故又称地理政治学。它把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资源、经济实力及战略军备等)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1.[德]弗里德里希·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他第一次系统研究了政治区域,是第一个在对国家的比较研究中系统研究了空间和位置影响的人。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地理学的创建人。 国家是一个有空间性的有机体。它是人民和土地的统一,具有生长、扩展和衰亡的生命周期。 空间是重要的政治力量,国家必然要为保卫和扩大生存空间而斗争。国家的衰落就是由于对空间观念淡薄所致。一个国家的领土面积象征着它的权力份额。世界强权力量的瓦解和替代过程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政治地图上就是不同尺度的国家相互组合。 国家的疆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会出现移动或变更的现象。国家存在自然的增长趋势,和生物进化过程中所遵循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样,国家为了生存和强大必然要扩展其领土,如果没有强大的邻国给予有效的反对,它就会越过边界。世界性强国必须占有足够数量的土地,尤其是战略要地。 国家是一个有空间性的有机体。它是人民和土地的统一,具有生长、扩展和衰亡的生命周期。 归结起来,就是三点: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能动的疆界 2.[瑞典]鲁道夫·契伦的扩张理论:他以德国为中心来分析地缘政治问题。 国家的行为类似一个生物体,它应更多地被看成是一种竞争力量。所以,必然的结果就是少数强大的部分吞并弱小的部分,这是竞争中的永恒规律。

创建中国特色地缘政治学理论

创建中国特色地缘政治学理论 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我国古代也有,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关系。如今,地缘政治学越来越重要,我国也需要有自己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 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周边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例如: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以及我国藏南地区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影响着我国周边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有碍于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与崛起。怎样正确完美地对待并解决这些问题,处理好我国与周边其他国家的关系,维护我国自身利益,早日促使我国两岸完成统一并繁荣富强起来,是需要我们考虑解决的,是我们不可逃避的。因此,创建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 创建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必须重视“中国特色”这四个字。其中,特色是指国家特色、地区特色、学派特色及学者特色,必须具有中国的独特规律,符合中国国情,带有中国文化的独特追求和鲜明个性,是继承和借鉴基础上的创新。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情况吧,寻找我国的地缘政治学特色。 中国地缘政治学的兴起与发展 其实,地缘政治学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孔子、老子、孙子等人的论著中无不包含着丰富的地缘政治学思想,还有春秋战国时期脍炙人口的“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地缘政治战略思想,甚至早在夏商时代的“五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一种地缘政治的体系。 近代以来,随着国人对近代地理学的接受以及谋求国家独立富强的愿望。我国人民逐渐接触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也因此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西方的一些有关地缘政治学的著作也被翻译到我国出版。二战结束后,地缘政治学随同法西斯国家的覆灭而被世人唾弃,国人对于地缘政治学的关注也随之戛然而止。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在倡导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同时,呼吁要重视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的研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与研究,我国学者自觉摈弃了法西斯地缘政治学的国家有机体说、生存空间论,并且与英美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地理对抗”的观点想脱离,沿着国家间利益关系的路线不断深化自己的研究。根据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要求,我国学者广泛探讨了世界范围内诸多地缘政治现象,主要包括世界各大国或国家集团的地缘政治战略、区域地缘政治关系这两个方面。学者们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紧紧跟踪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发展演变的全过程,详尽描述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区域地缘政治活动,提出了“一超多强”、“一超独大”、“世界走向多极化”等等众多共识。但其中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并不多,同时随着我国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的不断升级,通过创建中国特色地缘政治学理论来正确解决这些问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geopolitics),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 简介 地缘政治学渊源于政治地理学。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1897年发表的《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以后又发表有关“生存空间论”的论文,把C.R.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优生劣汰的生物概念应用到国家的成长和发展上,认为国家像有机体一样有兴盛、衰亡的过程,国家的兴盛需要广阔的空间。瑞典学者R.谢伦接受了拉采尔的思想,于1917年发表的《作为生命形态的国家》一书中提出地缘政治学这一名词。他认为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是:广阔的空间、对全体国民的控制和自由的活动权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学者K.豪斯霍弗利用和歪曲国家有机说和生存空间论以及英国地理学家H.J.麦金德的陆心说,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服务。他认为德国缺乏必需的生存空间和足够的自然资源,主张重新分配世界领土,而战争是解决生存空间的唯一方法。此外,他把世界划分为几个泛区域,其中整个欧洲、非洲和亚洲西部广大地区作为属于德国势力范围的泛欧区,德国是该泛区域的核心。由于他把地缘政治学与A.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联在一起,致使地缘政治学名声不好而一度衰落。1960年L.K.D.克里斯托夫提出应当恢复作为科学的地缘政治学的声誉,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的媒介,其研究应当对自然环境对政治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 理论发展 20世纪,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A.T.马汉强调海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他的理论被称为海权论。H.J.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他的理论被称为陆权论,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很大。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为陆权论中的另一派地缘政治理论。50年代塞维尔斯基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模型,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地缘政治已经成为各国制订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虽然都是以地理环境作为基础,但依据重点有所不同。过去多从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考虑,而近年来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视。 中国战国时代的纵横家,是中国古老的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发端于瑞典地理学家克节伦,意指“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虽然都是以地理环境作为基础,但依据重点有所不同,过去多从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考虑,而近年来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视。 威廉·恩道尔,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在他的新书<<石油战争>>,<<粮食危机>>指出,因为地缘自古就是种族的延续,其实质就是种族清洗的理论变型。目前是美英后代的霸权时代。 主要影响

朝鲜战争的地缘政治学分析

1950 - 1953 年的朝鲜战争,同历史上发生在朝鲜半岛或者与朝鲜半岛密切相关的其他国际冲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之间的较量。这是由于朝鲜半岛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冷战时期爆发的朝鲜战争虽然有着很浓厚的意识形态斗争色彩,但是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历史上围绕着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斗争的延续。 1950 - 1953 年的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第一场热战,也是亚洲冷战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朝鲜战争是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的对朝侵略战争,导致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我们可以从很多视角来解释这场战争,而且相关著述也很多。本文侧重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朝鲜战争的性质。 地缘政治学(又译地理政治学) ①是有关地理和政治之间,特别是地理环境和国际政治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它在国际政治研究中被广为使用。它是地理学和政治学的结合。地缘政治学关注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拥有的自然资源等等地理因素或自然环境,与该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力地位、行为方式等等之间的关系。虽然说,影响国际政治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地理因素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但是地理因素确实是值得加以关注的。而这样的因素相对稳定,也比较容易被认识和加以解释。 地缘政治因素很多,但是在分析朝鲜战争的时候,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朝鲜半岛的战略地理位置。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是影响该地区国际政治的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当然,它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本文认为,1950 - 1953 年的朝鲜战争同历史上发生在朝鲜半岛上或者同朝鲜半岛密切相关的其他国际冲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是陆权强国和海权国家之间的较量,这主要是由于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地位。 一、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地位 在考察围绕朝鲜半岛的国际冲突时,我们所要特别关注的该地区的地理因素,就是她的战略地理位置,或者地缘政治地位。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地位有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它是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一座桥梁。这样一来,它既可以成为陆权国家(或大陆国家) 进攻海权国家(或海上国家) 的通道,也可以成为海上国家侵略大陆国家的跳板。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大陆国家和海上国家都会努力争夺这个战略要地。第二,朝鲜半岛的周边国家均是大国,或者说朝鲜半岛总是与强国(包括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 为邻。中国、俄罗斯和日本都是朝鲜半岛的近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朝鲜半岛的一个特殊邻国。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指出,朝鲜半岛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上述四个大国的利益直接交汇的地区[1](p.xiii)。从这个意义上说,朝鲜半岛的地位很像朝鲜半岛的人常说的“鲸鱼群中的小虾”,这使得它极其容易成为大国斗争的场所与牺牲品。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朝鲜半岛国家的命运完全为外部大国所掌握,自己无所作为。实际情况也并非如此,朝鲜半岛的国际冲突常常与半岛内部政治斗争分不开。 有的地缘政治学家指出,大陆国家(以陆地为主要交通渠道) 和海洋国家(以海洋为主要交通渠道) 之间的冲突是一种反复出现的现象:“大陆国家与海洋国家的性质差距一般不能通过竞争或其他互动消除。某一大陆强国走上舞台,就要争取出海口,以扩大均势的范围,并使其功能适于以大陆为核心的体系向海外扩展,而主导海洋的强国则要抵制和否决大陆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