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经·陈风·月出

诗经·陈风·月出

诗经·陈风·月出
诗经·陈风·月出

《诗经·陈风·月出》

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序》曰:“《月出》,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说美色焉。”这首诗“好色”的意味是明显的,但是“讽刺”意味却全无。《正义》曰:“人於德、色,不得并时好之。心既好色则不复好德,故经之所陈唯,言好色而已。”则是回护诗序的婉曲之辞。朱熹的分析就相对平实: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高亨在《诗经今注》中给出了一种颠覆而荒诞的解释:陈国的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作者目睹这幕惨剧唱出这首短歌,来哀悼被害者。这是把缱绻旖旎说成了暴力美学,完全曲解了诗意。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均为首句起兴,兼以月光比喻佼人之貌,次句写身材之美,再次为姿态之美,最终抒发幽思愁苦之意。先扬后抑,兴感无由,“三唱一叹”,感人至深。且所用动、状词汇,多为方言,不可甚解,意蕴含蓄。如陈子展所言:“但觉其仙姿摇曳,若隐若现,不可端倪。”

月出皎⑴兮,佼⑵人僚⑶兮,舒⑷窈纠⑸兮,劳心悄⑹兮。

⑴《毛传》:皎,月光也。朱熹从之说。周振甫《诗经译注》:皎,美好。高亨《诗经今注》:皎,月光洁白。案《说文》:皎,月之白也。高说为是。

⑵《方言》云:自关而东,河、侪之间,凡好谓之姣。《集传》:佼人,美人也。《今注》:佼,壮美。案《礼记·月令》:仲夏养壮佼。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姣,谓容体壮大之好也。《史记》有“长姣美人”。古人有以大为美和以小为美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观,这里当为前者。高说较近。

⑶《毛传》:僚,好貌。朱、周从之说。《今注》:僚,借为缭,束缚缠绕,即所谓“五花大绑”。案《方言》:嫽,好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僚之本义也。自借为同寮字而本义废矣。当从毛说,高说牵强。

⑷《毛传》:舒,迟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解释“舒”为发声字。《今注》:舒,读为杼,木名,即柞树。案《故训汇纂》所载“舒”字诸种用法中,无“读为杼”“叚借为杼”或“为发声字”之例。毛说为是。

⑸《毛传》:窈纠,舒之姿也。《集传》:窈,幽远也。纠,愁结也。《译注》:窈纠,行步迟缓。《今注》:窈纠,借为蚴蟉,老树枝干盘曲貌。案《史记·司马相如传》:青虬蚴蟉于东箱。《正义》曰:蚴蟉,行动之貌也。由是观之,高亨之说过于婉曲。朱熹之说则全凭臆测,当从《毛传》。

⑹《毛传》:悄,忧也。朱、周、高皆与之同。案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高诱《淮南子》篇注“劳,忧也。”陈奂《诗毛氏传疏》:邶柏舟、出车篇皆云“忧心悄悄”。重言曰悄悄,单言之则曰悄也。这大概属于词语的同义复用,在文体不成熟的阶段多有此种用法,“舒窈纠”亦可作如是观。

王力《诗经韵读》:幽、宵部通韵——皎、佼、纠、悄

月出皓⑺兮,佼人懰⑻兮,舒忧受⑼兮,劳心慅⑽兮。

⑺《今注》:皓,月光洁白。案《说文》:晧,日出貌。经文作“皓”,是俗字。“皓”本义是形容日光,这里借指形容月光的明亮。

⑻《集传》:懰,好貌。周从朱之说。《今注》:懰,古本作刘。按刘是《诗经》原字,心旁

为后人所加。刘,杀戮。《尔雅·释诂》:“刘,杀也”。《方言》一同。《周颂·武》:“胜殷遏刘”。毛传:“刘,杀也”。案陆德明《经典释文》:刘,本引作“懰”,力久反,好貌。《埤苍》作“嬼”,嬼,妖也。“妖”即“妖艳”之意,也是“好貌”。高亨之说虽通,但于诗意扞格不入。

⑼《集传》:忧思也。《译注》:忧,舒迟貌。《今注》:忧受,当是风吹老树的声音,忧如同颵,受如同飕。案高本汉《诗经注释》云:《释文》:忧,舒也;《玉篇》:忧受,舒迟之貌。两者意义相同。正和第一章的“舒窈纠兮”相应。同“窈纠”“夭绍”一样,“忧受”也是一个叠韵的连绵词,两个字合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的意义。朱熹将“忧”解作“憂”是对的,但将“受”解为“思”就完全没有根据了。

⑽《释文》:忧也。朱、周皆与之同。《今注》:慅,忧愁心跳。案《说文》:慅,动也。段玉裁注曰:骚即慅之假借字也。二字义相近,骚行而慅废矣。当从之。

王力《诗经韵读》:幽部——皓、懰、受、慅

月出照⑾兮,佼人燎⑿兮,舒夭绍⒀兮,劳心惨⒁兮。

⑾案当为形容词,光明貌。

⑿《集传》:燎,明也。周同朱。《今注》:用火烧。统治者烧化“佼人”的尸体。案“僚”“懰”“燎”意当一致,“燎”也应是“好貌”。

⒀《集传》:夭绍,纠紧之意。《译注》:夭绍,柔美。《今注》:当借作“榣柖”。《说文》:榣,树动也;柖,树摇也。案高本汉《注释》:“夭”字如《周南·桃夭》篇“桃之夭夭”的“夭”,“绍”字在先秦典籍中没有同样的用法。张衡《西京赋》有“要绍”,意思是“美”,和本篇的“夭绍”是一样的。高本汉说得很清楚,“夭绍”同“窈纠”“忧受”一样,皆形容佼人美好的姿态。

⒁《释文》:惨,忧也。朱从之说。《译注》:惨当作“慅”,忧愁。案《说文》:慅,愁不安也。高本汉《注释》:所有清代最好的学者都以为本篇的“惨”字是传抄的人把义同形近的“慅”是写错了而来的,《诗经》原来应当是“劳心慅兮”,与“照”“燎”“绍”押韵。这种说法显然是对的。

王力《诗经韵读》:宵部——照、燎、绍、惨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三方面:

(一)句法。句式上,首、二、四句都是2/1/1句式,第三句插入一个1/2/1句式,错综变化,节奏灵动,摇曳生姿;内容上,首句比兴,中间细描(分写身材之美、姿态之美,一动一静,一远一近),末句抒怀。情景交融,抑扬反复,缱绻旖旎。

(二)用词。首先是多用形容词。除“月”“人”“心”三个名词,“出”一个动词,“兮”一个语气词外,其余皆是形容词,通过这些动、状词汇,塑造了一个丰满的“月下美人”的形象,光彩动人,风姿绰约;其次是以方言入诗。“佼”“僚”,据扬雄《方言》,为一地“方言”;“窈纠”“忧受”“夭绍”亦为一地方言。方言的使用,一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地域风格,一方面多不可解,使得诗意更为含蓄蕴藉。

(三)韵律。句句用律,一韵到底,加上叠韵词的使用,使得全篇近一半的字都合韵,“委婉概括的丽词美和繁音促节的韵律美相得益彰”(蒋见元),加上重章复沓,一唱三叹,使得全诗朗朗上口,极具音乐性。

(四)意境。氤氲的月光,若隐若现的美人,摇曳生姿的舞蹈……描绘了一副极具朦胧之美的图画,且用词含蓄,感情蕴藉,一唱三叹,更使得诗意绵邈,难以揣度,只能跟随诗人作那“始乎无端,卒乎无穷”的悲哀了。

诗经出其东门赏析

诗经出其东门赏析 【原文】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聊可与娱。 【前言】 《国风·郑风·出其东门》是是先秦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国风·郑风》中的一篇,是当时郑地的汉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六句,描写了当时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 【注释】 ①东门:城东门。 ②如云:形容众多。 ③匪:非。思存:想念。思:语助词。存:一说在;一说念;一说慰藉。 ④缟:白色;素白绢。綦巾:暗绿色头巾。 ⑤聊:愿。员:同“云”,语助词。 ⑥A:外城门。 ⑦荼:茅花,白色。茅花开时一片皆白,此亦形容女子众多。 ⑧且:语助词。一说慰藉。 ⑨茹:茜草,其根可制作绛红色染料,此指绛红色蔽膝。“缟衣”、“綦巾”、“茹”之服,均显示此女身份之贫贱。 【翻译】 漫步城东门,美女多若天上云。虽然多若云,非我所思人。唯此素衣绿头巾,令我爱在心。漫步城门外,美女多若茅花白。虽若茅花白,亦非我所怀。唯此素衣红佩巾,可娱可相爱。 【赏析】 郑之春月,也确如姚际恒所说,乃是“士女出游”、谈情说爱的美妙时令。《郑风·溱洧》一诗说,在清波映漾的溱水、洧水之畔,更有“殷且盈”的青年男女,“秉兰”相会、笑语“相谑”,互相赠送着象征爱情的“芍药”之花。此诗所展示的,则是男女聚会于郑都东门外的一幕,那景象之动人,也决不逊色于“溱洧”水畔。“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有女如荼”——二章复叠,妙在均从男主人公眼中写来,表现着一种突见众多美女时的惊讶和赞叹。“如云”状貌众女之体态轻盈,在飞彩流丹中,愈显得衣饰鲜丽、缤纷照眼;“如荼”表现众女之青春美好,恰似菅茅之花盛开,愈见得笑靥灿然、生气蓬勃。面对着如许众多的美丽女子,纵然是枯木、顽石,恐怕也要目注神移、怦然动心的。 在迈出城门的刹那间,此诗的主人公也被这“如云”、“如荼”的美女吸引了。

诗经蒹葭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首歌曲特别流行:“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的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这是琼瑶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这首歌实际上是根据《诗经·秦风·蒹葭》翻译的。可以这样说,歌曲《在水一方》是《蒹葭》的现代版。 《蒹葭》是《诗经》三百篇中的抒情名篇。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它以情景交融,意境朦胧之美赢得后人的喜欢,而它的主题也一直引得后代揣测,争议。 这首诗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金秋之际,拂晓时分,苍苍的芦苇,一丛丛长在水面上,芦叶上闪烁着一层白霜。我们似乎感受到瑟瑟凉意中,长空寥廓,烟雾迷蒙,水面上烟波浩渺,隐约可见水中小渚宛在。屈原之后楚国的宋玉在《九辩》中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描写,制造出一种萧杀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其后的曹丕在《燕歌行》中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应该都是受到以上意境的启发。中国古典诗词中“悲秋伤怀”的传统,如果要追溯的话,源头应该是在这里了。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这时,所谓伊人,忽隐忽现,朦朦胧胧,出现在画面中。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诗人一会逆流而上,一会顺流而下,不顾路途的崎岖与遥远,上下求索,彷徨踯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我们从中看到的是诗人无限渴慕与执着的追求精神,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诗人的无奈,凄迷,怅惘,感伤之情无以言表。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的遥远不可企及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伊人与澄澈秋水,白露蒹葭融合成一幅图画,增添了诗歌的抒情气氛,这也正是后人所谓“秋水伊人”的意境。 诗中这位伊人仿佛就在某个小洲上,隐约可见他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特征,望之似乎可见,寻之却又渺无踪影。那么这位见首不见尾,飘渺空灵的“伊人”到底是什么人呢?理解了“伊人”,才能真正把握这首诗的主旨。关于“伊人”,自古至今有这样一些说法:有人认为伊人是指西周旧臣,苦苦寻求伊人是对西周旧臣的怀念;有说是召请秦国的贤人隐士的,有说是思念朋友的,等等。到了现代,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一首情歌,至于“伊人”是男是女,也无法确定。不仅“伊人”难以确定,就连诗的情景,比如“在水一方”的水的有无,上下求索的脚步是否写实,人们也提出怀疑。清代的黄中松在《诗疑辨证》中说:“在水一方”亦想象之词。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抑又远矣。顾随在《驼庵诗话》中说:“后六句说伊人,并非实有其人,乃伊人之幻影之追求。”陈子展也认为:“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 诗歌的这种空灵虚幻的特点造成诗歌主旨的不确定性。读者可以这样来理解,《蒹葭》中的景为虚写,伊人更是虚幻,作者只是将一种人生体验具体化,换言之, 《诗经·蒹葭》赏析 ◎薛杨虹 先锋文论

《诗经》目录及经典篇目、赏析

诗经篇目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国风: 第一节周南 本节包括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 第二节召南 本节包括鹊巢、采蘩、草虫、采苹、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秾矣、驺虞; 第三节邶风 本节包括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式微、旄丘、简兮、泉水、北门、北风、静女、新台、二子乘舟; 第四节鄘风 本节包括柏舟、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鹑之奔奔、定之方中、蝃蝀、相鼠、干旄、载驰; 第五节卫风 本节包括淇奥、考盘、硕人、氓、竹竿、芄兰、河广、伯兮、有狐、木瓜; 第六节王风 本节包括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车、丘中有麻; 第七节郑风 本节包括缁衣、将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清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褰裳、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扬之水、出其东门、野

最新诗经蒹葭赏析1000字 《蒹葭》赏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

《出其东门》

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郑风·出其东门》- 译文 1、走出东边那城门,游的姑娘多如云。虽然姑娘多如云,可都不合我的心。 白衣青巾的那位,才是我所爱的人。 走出东城重门下,游女多如白茅花。 虽然多如白茅花,可我都不去牵挂。 白衣红巾的那位,愿同游乐恋着她。2、信步走出东城门,美女熙熙多如云。虽然美女多如云,没有我的意中人。 只有白衣绿佩巾,才能赢得我的心。

信步走出城门外,美女熙熙如茅花。 虽然美女如茅花,没有我的意中人。 只有白衣红佩巾,才能同我共欢娱。 《郑风·出其东门》- 注释 1、《集疏》:“郑城西南门为溱洧二水所经,故以东门为游人所集。” 2、如云:言众多。 3、存:思念。匪我思存:言非我所思念。 4、缟(搞gǎo):未经染色的绢。缟衣:是较粗贱的衣服。綦(其qí):暗绿色。巾:佩巾,就是蔽膝。参看《召南·野有死麕》篇“帨(shuì)”字注。綦巾:是未嫁女子所服用的。 5、聊:且。员(云yún):一作“云”。语助词。以上二句是说那一位穿缟衣,佩綦巾,服饰贫陋的姑娘才是令我喜爱的。 6、闉(因yīn):曲城,又叫做“瓮城”,就是城门外的护门小城。阇(督dū):是闉的门。上章出门是出内城的门,本章出闉阇是出瓮城的门。 7、荼(徒tú):茅草的白花。如荼:亦言众多。 8、且:读为“著”,犹“存”。“思存”、“思著”和《周南·关雎》篇的

“思服”同例。 9、茹藘(如绿rúlǜ):茜草,可以做绛色染料。在这里是绛色佩巾的代称。“綦巾”变为“茹藘”是因为分章换韵而改字,所指还是同一个人。 10、娱:乐。这句和上章末句意思相同。 编辑本段回目录 《郑风·出其东门》- 主题 虽然美女如云,却能坐怀不乱,所需要的坚定意志,大概不会逊于疆场上刀光剑影下的英雄气概。英雄可以视死如归,却不一定能身在万花丛中不动。就是皇帝,肉身凡胎,也有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榜样。 普通百姓更不用说了。痴心女子负心汉,这当中肯定包含了不少在美女面前心旌动神颠魂倒的风流故事。 可是,世间偏偏就有生怀不乱的汉子。虽然不多,毕竟有。这也构成了一道人间风景。美丽的花几千万朵,最心爱的只有那一朵。道理其实也很简单:美丽漂亮秀色可餐固然愉快,但不一定可爱。美而可爱,美且韵者,才能打动心灵最深处。漂亮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必定是最合适的。 男子汉当中也有坚贞者,不全负心汉。坚贞应当是对自己的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 导读: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赏析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

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 导读: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 孙子仲:卫国大夫。 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1: 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译文2: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心中郁郁忧愁不乐,(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无论生死(都在)一道,(当年)与你(早就)约好。我愿意牵着你的.手,发誓与你一起变老。可叹如今散落天涯,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可叹如今天各一方,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赏析: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用“未晞”、“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蒹葭》是十五风中的一篇,可谓“风”类诗的代表,读它《诗经》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可见一斑。

诗经里的诗歌赏析精选

诗经里的诗歌赏析精选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经诗歌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诗经——《风雨》1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 凄凄:寒冷的样子。 喈喈:此形容鸡互相应和的叫声。 云:发语词。 胡:为什么。 夷:平,此指心情平静,此句以反问表示。 潇潇:风雨急骤的声音。 瘳:音抽,病愈 赏析:

《风雨》描写了一副风雨交加的情景,可是那鸡并不因为它阴沉昏暗,阵阵寒意,甚至急风骤雨而停止鸣叫。说它是是兴起之词,言处乱世思君子,或者是描写妇人忽然见到意中人的欣喜,都在表达渴望的初衷,表达一种不变的意向,结尾的反问更强烈地加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 诗经——《子衿》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宁:难道。 嗣音:传音讯。 挑达:独自来回走动。 城阙:城门楼。 赏析: 《子衿》描写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

思念,所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度日如年的相思,自然因为深刻难忘的印象和恋慕,而那个衣领青青的形象,总在眼前和脑海里,刻骨铭心,忧思难忘,忍受不住,去那城楼盼望,彷徨徘徊,反倒更见出心情的急迫。 诗经——《扬之水》3 扬之水,不流束楚。 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 终鲜兄弟,维予二人。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注释: 扬:形容流水迅疾的样子。 不流束楚:水漂不走柴草,喻忠实的爱情。 鲜:少。 女:通作“汝”。 诳:欺骗。 薪:柴。 不信:不诚实。 言:流言 赏析: 《扬之水》描写兄弟之间因听信谗言,发生矛盾,而作出的

《诗经·蒹葭》注释、分析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国风·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除《蒹葭》外,还有《车邻》《驷驖》《小戎》《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为秦地民歌。秦本为周的附庸。西周孝王封他的臣非子于秦(今甘肃天水故秦城),疆土逐渐扩大。《汉书·地理志》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所以在秦风中,有一种在别的风诗中少见的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情调。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从③之,道阻且长。溯游④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⑤,白露未晞⑥。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⑦。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⑧。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⑨。 蒹葭采采⑩,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作品注释】 ①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②伊人:那个人。 ③溯洄:逆流而上。洄:弯曲的水道。从:追寻。 ④溯游:顺流而下。 ⑤萋萋:茂盛的样子。 ⑥唏:干。 ⑦湄:岸边。 ⑧跻:高,升高。 ⑨坻:水中的小沙洲。 ⑩采采:茂盛的样子。 ?已:止,干。 ?涘:(si)水边。 ?右:弯曲,迂回,形容道路曲折迂回。 ?沚:同“坻”,水中的小块陆地。 【作品分析】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这首诗最主要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

《诗经邶风击鼓》

诗经《击鼓》解读 一、今天为大家解读哪首诗呢?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战场上一位久戍守不归的士兵特别渴望与亲人团聚而又不能回家的真实情景。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伴随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自然天成。 二、为什么要推荐这首诗呢? 大家都知道,《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光辉的源头活水。现在的很多成语、名言警句都来自诗经。在婚礼现场,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爱情誓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就是出自今天我们要谈的这首诗经邶风《击鼓》。 三、介绍诗意 这是首整齐的四言诗,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分成五层。 第一层四句“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大家注意,“踊跃”这个词就是从这里诞生的。这四句的意思是,“敲鼓的声音响镗镗,催促士兵上战场。别人留在国内修筑城墙,唯独我出征向南方”。这几句给我们交代了南行的原因和背景。开头两句

先写“击鼓其镗”,再写“踊跃用兵”,实际是因为“踊跃用兵”才“击鼓其镗”的。这种表现技巧被后来的古典文论家们总结为“逆起得势”,并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王维的《观猎》、杜甫的《画鹰》,用的都是这一技巧。接下去的两句“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则是把自已的遭遇与众人作一对比,虽然在国内服土役、筑城池也是异常辛劳的,但总比远征的生离死别要好得多。其实这也恰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战争的厌烦和对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怨很。 第二层四句“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忧心忡忡”这个词我想一定是从这里衍生的。这是写出征的情景。就是说,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不但参加战争而且不让回家,心中能不百般愁苦吗? 第三层“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安营扎寨在何处?什么地方丢失了我的马?到哪里才能找到它?哦,在山林之下。这里讲述了在寻找宿营地的一阵忙乱中,战马给丢掉了,后来又在山林下找到了。可见这支队伍的秩序混乱、军纪涣散。这就含蓄的反映了征人失魂落魄的精神状态。其实也是在说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无限痛苦。 第四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契是聚合,阔时分离。这里主人公由严酷的现实转入对往事的回忆。想起当年与妻子的誓言:不论生死聚散,我都对你发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爱情誓言的千古绝唱。是坚定的承诺,是浪漫而美丽的传说。这该是相拥而立,共同凝望太阳升起、落下的感觉;该是一种天

诗经目录及经典篇目赏析

诗经篇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国风: 第一节周南 本节包括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 第二节召南 本节包括鹊巢、采蘩、草虫、采苹、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秾矣、驺虞; 第三节邶风 本节包括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式微、旄丘、简兮、泉水、北门、北风、静女、新台、二子乘舟;

本节包括柏舟、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鹑之奔奔、定之方中、蝃蝀、相鼠、干旄、载驰; 第五节卫风 本节包括淇奥、考盘、硕人、氓、竹竿、芄兰、河广、伯兮、有狐、木瓜; 第六节王风 本节包括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车、丘中有麻; 第七节郑风 本节包括缁衣、将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清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褰裳、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溱洧; 第八节齐风 本节包括鸡鸣、还、着、东方之日、东方未明、南山、甫田、卢令、敝笱、载驱、猗嗟; 第九节魏风 本节包括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

诗经击鼓赏析及翻译_诗经击鼓创作背景

诗经击鼓赏析及翻译_诗经击鼓创作背景 《国风;邶风;击鼓》是一首典型的战争诗。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接下来给大家介绍诗经击鼓赏析及翻译,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赏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

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

蒹葭课文注释以及笔记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注释】 选自《诗经·秦风》。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 宛:仿佛。 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 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作品简介】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诗歌结构】 全诗三章:(1)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2)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3)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四.诗歌赏析,蒹葭之美: 1、绘画美: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答: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意境美:意象、意境 《蒹葭》意象: 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 ?起兴气氛渲染、心境烘托(环境凄清,心情寂寞) ?二次幻觉虚实相生“所谓”“宛” ?景秋晨雾霭烟水迷离凄清哀婉苍凉幽缈 ?情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神情恍惚惆怅失意

诗经·出其东门 (坐怀不乱的男子汉)

诗经·出其东门 (坐怀不乱的男子汉) 古诗鉴赏 0217 1445 出其东门 (坐怀不乱的男子汉)【原文】 出其东门, 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 匪我思存①。 缟衣綦巾②, 聊乐我员③。 出其闉阇④, 有女如茶⑤。 虽则如茶, 匪我思且⑥。 缟衣茹蘆⑦, 聊可与娱。 【注释】 ①匪:非。存:心中想念。 ②缟(ɡǎo)衣:白色的绢制衣服。綦(qí )巾:茜青色佩巾。 ③聊:且。员:同“云”,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④闉闍(yīn dū因都)外城门。 ⑤茶(tú):白色茅花。 ⑥且;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⑦茹蘆(rú lǘ):茜草,可作红色染料。这里借指红色佩巾。 【译文】 信步走出东城门, 美女熙熙多如云。 虽然美女多如云, 没有我的意中人。 只有白衣绿佩巾, 才能赢得我的心。 信步走出城门外, 美女熙熙如茅花。 虽然美女如茅花, 没有我的意中人。 只有白衣红佩巾, 才能同我共欢娱。 【读解】 虽然美女如云,却能坐怀不乱,所需要的坚定意志,大概不会逊于疆场上刀光剑影下的英雄气概。英雄可以视死如归,却不一定能身在万花丛中不动。就是皇帝,肉身凡胎,也有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榜样。 普通百姓更不用说了。痴心女子负心汉,这当中肯定包含了不少在美女面前心旌动神颠魂倒的风流故事。 可是,世间偏偏就有生怀不乱的汉子。虽然不多,毕竟有。这也构成了一道人间风景。美丽的花几千万朵,最心爱的只有那一朵。道理其实也很简单:美丽漂亮秀色可餐固然愉快,但不一定可爱。美而可爱,美且韵者,才能打动

心灵最深处。漂亮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必定是最合适的。 男子汉当中也有坚贞者,不全负心汉。坚贞应当是对自己的选择有清醒的认识和确认,对自己需要什么有不懈的追求。这有可能是凭直感来进行,也有可能是以深刻的内省为基础。 请相信,男子汉的忠贞也有不可动摇的时候。 【赏析】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旧说颇有争议。《毛诗序》以为是“闵乱”之作,在郑之内乱中“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民人思保其室家焉”;朱熹《诗集传》则称是“人见淫奔之女而作此诗。以为此女虽美且众,而非我思之所存,不如己之室家,虽贫且陋,而聊可自乐也。”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并驳二说曰:“小序谓‘闵乱’,诗绝无此意。按郑国春月,士女出游,士人见之,自言无所系思,而室家聊足娱乐也。男固贞矣,女不必淫。以‘如云’、‘如荼’之女而皆谓之淫,罪过罪过!”驳得颇为痛快。但断“缟衣綦巾”者为其妻室,却也未必。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夏小正》传谓“缟衣为未嫁女所服之”。可见还是定为恋人,较为妥当。 郑之春月,也确如姚际恒所说,乃是“士女出游”、谈情说爱的美妙时令。读过《郑风·溱洧》一诗的还知道,在清波映漾的溱水、洧水之畔,更有“殷且盈”的青年男女,“秉兰”相会、笑语“相谑”,互相赠送着象征爱情的“芍药”之花。此诗所展示的,则是男女聚会于郑都东门外的一幕,那景象之动人,也决不逊色于“溱洧”水畔。“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二章复叠,妙在均从男主人公眼中写来,表现着一种突见众多美女时的惊讶和赞叹。“如云”状貌众女之体态轻盈,在飞彩流丹中,愈显得衣饰鲜丽、缤纷照眼;“如荼”表现众女之青春美好,恰似菅茅之花盛开,愈见得笑靥灿然、生气蓬勃!面对着如许众多的美丽女子,你纵然是枯木、顽石,恐怕也不免要目注神移、怦然动心的罢? 在迈出城门的刹那间,我们的主人公,无疑也被这“如云”、“如荼”的美女吸引了。那毫不掩饰的赞叹之语,正表露着这份突然涌动的不自禁之情。然而,人的感情是奇特的,“爱情”则更要微妙难猜:“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虽则如荼,匪我思且”——在众多美女前怦然心动的主人公,真要作出内心所爱的选择时,吐语竟如此出人意料。两个“虽则……匪我……”的转折句,正以无可动摇的语气,表现着主人公的情有独钟。好奇的读者自然要打听:他那幸运的恋人而今安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二句,即带着无限的喜悦和自豪,将这位恋人推到了你的眼前。如果你还知道,“缟衣綦巾”、“缟衣茹藘”,均为“女服之贫贱者”(朱熹),恐怕在惊奇之际,更会对我们的主人公肃然起敬:原来他所情有独钟的,竟是这样一位素衣绿巾的贫贱之女!只要两心相知,何论贵贱贫富——这便是弥足珍惜的真挚爱情。主人公以断然的语气,否定了对“如云”、“如荼”美女的选择,而以喜悦和自豪的结句,独许那“缟衣茹藘”的心上人,也足见他对伊人

初中语文文言文《蒹葭》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

《蒹葭》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 诗经蒹葭拼音 jiān jiā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jiān jiācāng cāng bái lùwéi shūang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yīfāng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sùhuícóng zhīdào zǔqǐe cháng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yāng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jiān jiāqīqībái lùwèi xī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méi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sùhúi cóng zhīdào zǔqǐe jī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chí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jiān jiācǎi cǎi bái lùwèi yǐ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sì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sùhúi cóng zhīdào zǔqǐe yòu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zhǐ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全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原文译文鉴赏

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原文译文鉴 赏 《国风·郑风·出其东门》 先秦:佚名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译文】 漫步城东门,美女多若天上云。虽然多若云,非我所思人。唯此素衣绿头巾,令我爱在心。 漫步城门外,美女多若茅花白。虽若茅花白,亦非我所怀。唯此素衣红佩巾,可娱可相爱。

【鉴赏】 郑之春月,也确如姚际恒所说,乃是“士女出游”、谈情说爱的美妙时令。《郑风·溱洧》一诗说,在清波映漾的溱水、洧水之畔,更有“殷且盈”的青年男女,“秉兰”相会、笑语“相谑”,互相赠送着象征爱情的“芍药”之花。此诗所展示的,则是男女聚会于郑都东门外的一幕,那景象之动人,也决不逊色于“溱洧”水畔。“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二章复叠,妙在均从男主人公眼中写来,表现着一种突见众多美女时的惊讶和赞叹。“如云”状貌众女之体态轻盈,在飞彩流丹中,愈显得衣饰鲜丽、缤纷照眼;“如荼”表现众女之青春美好,恰似菅茅之花盛开,愈见得笑靥灿然、生气蓬勃。面对着如许众多的美丽女子,纵然是枯木、顽石,恐怕也要目注神移、怦然动心的。 在迈出城门的刹那间,此诗的主人公也被这“如云”、“如荼”的美女吸引了。那毫不掩饰的赞叹之语,正表露着这份突然涌动的不自禁之情。然而,人的感情是奇特的,“爱情”则更要微妙难猜:“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虽则如荼,匪我思且”——在众多美女前怦然心动的主人公,真要作出内心所爱的选择时,吐语竟如此出人意料。两个“虽则……匪我……”的转折句,正以无可动摇的语气,表现着主人公的情有独钟。好奇的读者自然要打听:他那幸运的恋人而今安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二句,即带着无限的喜悦和自豪,将这位恋人推到了你的眼前。如果你还知道,“缟衣綦巾”、“缟衣茹藘”,均为“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