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规则正当性认同的制度“非均衡”分析

基于规则正当性认同的制度“非均衡”分析

2013年3月

第3期总第229期

理论学刊

Theor y Jour nal

M ar.2013

N o.3Ser.N o.229

基于规则正当性认同的制度“非均衡"分析

朱宪辰,关宏宇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系,江苏南京210094)

[摘要]为了理解中国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基于个体方法论的制度内生框架,可以将其归纳为交往规则正当性认同的制度“非均衡”状态。并存的规则认同有两种,一是“平起平坐愿买愿卖,说话算数不款不赖”的对等“交易规则”,二是不对等的“支配一服从与照顾一依赖”的“父爱规则”。虽然“交易规则”认同在市场化进程中比例得以扩大,但是“父爱规则”在群体认同中更占优。依据“父爱规则”,对是否获得公平照顾的认定差异导致的冲突难以协调。

[关键词]制度内生分析;主观博弈;共享知识;规则偏好;父爱主义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3)03-0044—04

综观中国的转型改革,究竟是制度变迁的转型过程,还是不涉及制度变迁仅限于激励机制调整利益格局的变化?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人们对利益相关的交往性质是否存在不同的正当性认定?或者说,是否所有博弈参与方和潜在参与方对应该如何博弈的规则已经发生了分歧,而不是仅仅对博弈结果的分配比例不认同。对博弈结果分配比例不认同的话,但仍然委屈地选择维持,也依然满足纳什均衡,从互动行为表现上看,也就不会出现彼此预想不到的冲突。所以,有必要追问:是否存在对博弈规则,或通俗地说,对交往规则正当性认同的分歧?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先对相关的主要概念作如下简化界定:(1)制度:相同场景下个体间重复稳定的互动决策均衡称为制度。这里的制度,一是个体决策形成的个体间均衡,而非局外人设计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这种个体决策取决于他们携带的偏好和策略信念知识;三是存在共享知识;四是偏好是场景依赖的,或,决策知识含场景辨认。(2)规则:个体决策知识中场景依赖的互动行为关系及各方支付结果。在决策各方携带的决策知识中,彼此知晓对方会以概率1按此“互动行为关系”行事和将发生的相应支付。(3)规则认同与不认同:个体对场景依赖的互动行为关系所持的正向与负向评价。决策各方彼此认为对方应该按此“互动行为关系”行事,不应该按另一种“互动行为关系”行事。(4)制度“非均衡”,或称之为冲突:不满足重复稳定的个体间互动状态。这里的冲突,一是指利益相左的交往44各方,对互动行为发生的结果没有一致的预计,即彼此不知道对方报复自己下一步会采取什么举动,对各方支付结果,彼此也就没有一致预计。也就是不满足纳什均衡,利益矛盾表现为行为冲突;二是互动行为预期不一致,即不满足共享知识;三是不满足共享知识的一种主要情况为规则认同不一致。彼此秉持不同的规则评价——决策各方彼此认为对方“不应该”按照如此“错误的规则”行事。

本文余下部分首先回顾相关理论,然后基于内生制度演化的分析框架,给出规则正当性认同与制度非均衡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父爱规则”与“交易规则”并存的可能性,解释冲突。

一、相关理论回顾

本文所讨论的“冲突”就决策互动状态而言就是不均衡,而按照本文界定的“制度”(作为重复稳定互动决策均衡),“冲突”状态则无“制度”可言。这种情况就理论分析来说,似乎存在无法表述的困难,但是社会转型的实际过程可能确实如此,两种制度转变的中间阶段会出现不均衡的“冲突”状态。为考察这种情况可以引入制度规则分层的概念。奥斯特罗姆(O st r om)早在I A D(I nst i t ut i onal A nal ysi s and D evel opm ent)制度分析与发展的框架阶段,就提出规则的多层次分析:一个层次的行动规则的变更是在较之更高层次上的一套“固定”规则中发生的;更高层次上的规则变更通常更难以完成,成本也更高,因此提高了根据规则行事的个人之见相互预期的稳定性…㈣l'㈣。类似地,威廉姆森(W i l l i am so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