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原理结课小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原理结课小论文

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劝
说情境模式分析
刘天
(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摘要:凯尔曼的态度转变三阶段理论将态度的服从、内化、同化作了清晰描摹,而劝说情景模式理论则侧重于分析外部刺激、目标靶、中介过程及结果四情境因素对态度转变的作用机理。同一情境因素在态度转变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境因素在态度转变的同一阶段均会起到不同作用,而把此差异将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态度转变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劝说情境模式

“态度”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技巧方法及其理论基础几乎全部来源于社会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加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逻辑本就是调整教化对象与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政治觉悟等不一致的观念,最终使其态度发生转变的过程。因此,厘清态度转变的内在过程、影响因素及其样态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刺激、目标靶及中介过程(由于篇幅所限,不就“结果”进行论述)在态度转变三阶段中的运作机制进行梳理。
一、外部刺激在三阶段中的运作机理
外部刺激一般包括劝说者、沟通和情境三方面内容,具体于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语境,“劝说者”即为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一般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沟通”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间开展的交流活动,一般表现为谈心谈话、心理危机干预等形式;“情境”即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环境因素,包括校园文化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等。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作用强度”的评价标准采用里克特式量表的标准化五层次分级,即“强-较强-中-较弱-弱”五个次序。“作用对象”即指外部刺激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