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第三单元内容。该单元主题内容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巩固和发展。包含内容有:明朝时期政治、经济、科技、建筑与文学等。本单元介绍了明朝前期的相关史实,内政外交都一度出现了强盛的局面。随着明朝政治上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末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而本课就是关于明朝的终结,为清朝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明朝情况,对明朝建立,明朝统治措施、明朝经济发展、明朝的对外关系等都有了全面了解。但是关于明朝究竟是怎么灭亡的,学生很敢兴趣,并自己主动搜集和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课下布置的任务,学生也是很认真的思考并展开讨论。尤其七年级18班学生。

本课介绍明朝灭亡,除了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角度和心理特点出发,设计一下让他们感兴趣活动和话题,从而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历史。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

关等基本史实。

2.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

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㈡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2.阅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丛史出的证据意识。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

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2.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

3.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和明末农民起义的对比分析后,认识

到统治者只有惜民、爱民、富民和安民才能使国家富强,长治久安。

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明亡—清兴这一线索,重新确定了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朝灭亡的原因

突破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图片收集,视频整理,逐步分析出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

①李自成农民起义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

突破方法:图像史料分析(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

通过查找资料(自查、他查),归纳整理

②清朝为什么能统一全国

突破方法:课下:学生课下查资料教师准备视频资源

课中:学生之间讨论

三、教学设计

㈠导入

教师:这是古代官员的上朝图,大家看这些官员上朝有什么特点?

学生:站的整齐庄重严肃穿的衣服颜色不一样

教师:在古代,官员上朝理事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丝毫不敢懈怠。可是在万历年间却发生了这样一件荒诞离奇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音频导入午朝大典)

明朝中期,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已经有了矛盾,危机四伏。但由于根基比较牢固,又不断有能干的大臣出来支撑局面,所以还能维持下来。到

了明朝后期,统治机构日益腐败;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土地高度集中;各种矛盾长期积累,这时候的明朝已经是波涛汹涌,明朝灭亡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

白板资源应用:

选笔盒里面的激光笔,画官员服装。激光笔不停的闪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注意官员服装的颜色区别。激光笔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下一页幻灯片出现的时候,不用再擦除。

音频《午朝大典》的播放。这段音频是请学校老师录制的,再配上音乐,极具感染力。

设计意图:

通过万历十五年发生的这个午朝大典闹剧,从小视角切入,体现大历史观---明朝这个时候制度已经出现了问题,明朝灭亡成为不可挽回的趋势。从而引到本课的课题:明朝的灭亡,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二、新授

(一)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1、从上而下的政治腐败

教师活动过渡:关于明朝灭亡,给大家介绍几个重要的人物。先介绍几个皇帝:(方法:出示图片----题目:图中的历史)

表现1、皇帝沉迷享乐,不理朝政

明宣宗:好斗蟋蟀史称“蟋蟀皇帝”

明武宗:喜好豹房并自封将军

明世宗:好炼丹(丹药中毒身亡)

明神宗:懒政,史无前例(20年不上早朝,不理朝政)

明熹宗:擅长木工,自比鲁班第二

教师提问:根据图片中的历史你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答:皇帝沉迷享乐,不理朝政

白板资源的应用:

利用鸿河i学工具菜单的翻翻卡功能,先出示图片,点完以后再出示文字。既解决了来回拖拽文字的繁琐,又节约了时间,更重要的是有效的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

新颖、有趣,学生爱学,老师爱教。达到了通过史料(图像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生的证据意识的目的。同时,生动形象的展示了明朝的腐败问题从皇帝开始,不理朝政,沉迷享乐。

表现2、宦官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教师活动:

过渡:正是由于明朝后期的皇帝沉迷享乐,不理朝政,使得大权交于和他们比较亲近的宦官。宦官专权,使得明朝陷入颠倒是非的无序状态。典型代表,

时称“九千岁”在朝廷内外遍布心腹,各地官员甚至还给他修建生祠。可实际上这个人人敬畏的“九千岁”,出生于市井无赖,目不识丁,素质极低。这个人就是:魏忠贤。我们通过影像资料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状况。

(方法:出示视频资源---题目:影像中的历史)

代表人物:魏忠贤

提问:根据影像中的历史你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答:宦官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白板资源的应用:

教师:利用白板菜单栏里面---插入功能---媒体---选择有关魏忠贤的视频播放。在视频没有播放前先缩小,用的时候根据需要再扩大缩小。即用即停、方便、灵活。

学生:书写选择笔盒—硬笔---颜色(任选一种)

设计意图:

魏忠贤是当时比较典型的宦官代表。从他一个人的身上可以折射出当时一群人的状态,从而进一步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状态。关于魏忠贤的资料又很多,通过怎么样的方式可以即符合学情(资料来源少,知识面窄),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之一史料证据意识呢?通过影像史料的方法,播放有关魏忠贤的视频。但是需要注意视频在时间上的把握,1分钟左右。

学生操作白板,既是对知识的总结,又通过白板的功能让其他同学清楚的

看到知识的总结。

3.朝政混乱,社会动荡

表现:疯狂的土地兼并,农民流离失所(出示图片:数据中的历史)

教师活动过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这些权势阶层,凭借手中的特权带头掀起土地兼并狂潮,使土地高度集中,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比如:

数据中的历史:皇子,勋戚有“王府庄田”

提问:

根据材料一二三你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①土地兼并是政治腐败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

②土地高度集中在有权力的手中。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 课标要求: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点: 重点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 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它做出了什么样的历史性决策?(生回答),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上节课我们讲了改革,今天 我们来学对外开放。 2、出示目标(见课件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依据学案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学案见附件一) 三、交流助学: 环节一:同桌一对一交流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知识,纠错。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环节二:小组质疑问答,四人一小组相互质疑,并进行解答。对于不能解答

的问题形成小组问题,提交问题单,准备在全班进行质疑展示。 环节三:全班质疑互辩,各小组之间相互解答疑难问题,主要追问。 四、自学检测 出示“自学检测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指导学生强化记忆基础知识。 五、探究深学: 探究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阅读教材“经济特区的建立”一目,想一想:我国经济特区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最初的经济特区有那几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党 和国家实行什么特殊的经济政策?收到了什么成效? 学生::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窗口”是深圳。特殊的经济政策: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 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教师出示史料: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公开课教案_0

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4)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代表性的文化成就: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能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 以师生合作为主,引导学生串联记忆、分析归纳等,从整体上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在历史上都对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壮大作出过贡献,增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情感和信念。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能力。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认知为主,对于理解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等理性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要利用好七年级学生有较强烈的学习欲望、敢于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 (1)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知道三国的名称,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明确魏、蜀、吴三个政权的方位。 (2)江南地区的开发。初步了解人口南迁是促进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认识到劳动力因素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3)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并促进了北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学习难点

初中历史《1百家争鸣》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8 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 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课教学贯穿了“走进圣贤,汲取智慧”的设计思想。 1、“一条线索”: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本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人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案例,通过把老师搜集、整理、归纳起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 课件,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形式展现了古代思想家的风采,凸显了中学历史教学“思想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2、“两种能力”: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分析历史观点的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5.材料展示: 材料一: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材料二:《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三:《管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四: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 材料五:《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6.问题思考: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7.教师小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目标导学二:王室衰微 1.图片展示:《东周列国·春秋篇》剧照 2.教师提问: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王室衰微。 3.合作探究: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王室衰微的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原来公田以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致使分封制逐步分解。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2)表现:①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远古的传说》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远古的传说》是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课主要讲述了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文明的发展概况,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感知和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能力较强,渴望亲身体验。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给予充分肯定,增强自信心。同时注重加强学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七年级学生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重点: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教学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8年4月5日上午,戊戌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隆重举行。 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新闻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营造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炎黄联盟 1.课堂活动:(1)课前学生分组合作搜集有关人类起源或早期社会的神话与传说;(2)课上分组讲述;(3)评比讲述精彩的传说故事。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部落联盟时期的主要人物和部落战争。 3.问题思考:华夏族的由来?谁被尊称为人文始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述,可以了解学生对传说的认知程度,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总结。 4.教师讲述:(1)炎黄在阪泉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联盟。(2)炎黄部落

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3)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设计意图:设计上述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自主学习课本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进行交流探讨,并将交流探讨的成果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出来,以此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尊敬先祖、爱我中华的情感。 目标导学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图片展示:湖南炎陵县炎帝陵庙(左为外景,右为内景)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炎帝的一系列发明,感知炎帝对中华早期文明所作的贡献。 提示:(1)生产—耕种、制作工具、种植;(2)生活—制陶、纺织、煮盐、通商、制作乐器等。 3.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黄帝的贡献。 提示:造船、炼铜、发明弓箭等。 5.教师讲述:传说难免有神秘色彩,但透过其神秘的外壳,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真实历史的很多信息。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也更多地印证了传说的内容,我们要学会通过了解到的历史史实,提取传说中的真实历史成分。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上述活动,达到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目的。 目标导学三:尧舜禹的禅让 1.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小品自编自导自演尧舜禹禅让过程,形象地了解禅让制。 2.图片展示:尧、舜、禹 3.教师提问:禅让制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提示: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人做继承人。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对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有直观了解;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4.教师提问: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思考禅让制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提示:是史前时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首领没有任何特权。选举贤能、重用人才等。 5.材料展示:《史记·夏本纪》记载的禹治水的传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提示: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

初中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5)》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0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观看视频或史料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影视资料,使学生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检验真理的标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概述能力。引领学生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史实。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体会“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明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由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 国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课文标题及行文重心确定本课重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因为第一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第二,它与本单元后续内容构成因果联系,起 提纲挈领的作用。正因为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重大决策,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创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等政策才得以实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才取得巨大成就。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主要依据以下三点:第一,本课的核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它的召开历经波折,关键点在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打破了“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的禁区,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与思想解放运动。第二,这有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提升。第三,其对于理解本单元所涉及的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问题的决议等内容密切相关。 教学策略 时事导入。由今年两会的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现实出发,由1977 年恢复高考,被称为拨乱反正的第一声号角。引出当时人们对改变文革错误与两个凡是的矛盾。, 由新闻导入,用几个新闻报道来串起本课的内容,导入的问题进行首尾呼应。 4. 用浅显的事例,糖果的味道来让学生理解真理的检验标准,用“按图索骥”的 成语来解释教条主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新闻: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1课时)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思想。 2.通过随堂讨论、分组活动等形式,发挥主动性,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联系起来,启发大家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现象的能力。 3.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思想主张。 【学习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

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方法指导二: 要求学生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3题的知识点。第3题知识点相对较多难度较大,几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分类总结,对比记忆。要求学生学会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采用教育论坛。专家访谈的形式进行展示。知识模块二可以用情景剧的形式进行展示。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老师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提出问题:孔子是反对苛政的,在他的思想中,就有仁政的内容。那么,孔子在其他领域还有哪些成就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老子 自主阅读课本P36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老子的主要思想并说出其代表作。 主要思想: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都有对立面,对立

初中历史《抗美援朝战争》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抗美援朝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紧承上一课“巩固新生政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政权的重大事件之一,也跟当前朝鲜半岛局势密切相关。教学中通过歌曲创设问题情境,切入本课学习内容,围绕“中国为什么要出兵朝鲜?”、“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和高贵品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 及意义”等问题,组织开展一系列课堂活动,便于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以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分析、概括能力,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历史使命感。 根据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等理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 几个环节: (一)歌曲导入 由歌曲切入话题,走进历史。 (二)图片资料 通过这一环节,探究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和感受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化解本课教 学的难点。紧密衔接,形成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中取得非同凡响的学 习效果。 二、教案 课题八年级(下)第三课《抗美援朝战争》(北师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入侵朝鲜,彭德怀率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及意义等基础知识; 2.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3.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感受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认识到他们的这种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3.通过史料深刻体会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公开课教案_7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办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阅读《三国鼎立》的片断,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

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歇后语及知识抢答。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大家根据教材找出导致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归纳总结) ○1政治上 ○2经济上 ○3军事上 用表格的方式来表述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学设计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材和教法分析《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是八年级历史岳麓版第四单元第16课的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民族团结的加强后。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党和政府不仅能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也在努力寻求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和方式。本节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人人参与讨论、探究;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主动权,摆脱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满堂灌的陈旧模式。在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在组内讨论交流,再分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肯定、补充和点评。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探究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铺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驶主权及港澳回归的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①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的能力②②通过回顾台湾的历史和分析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培养学生透过想象抓本质的能力过程方法:①通过情景体验,感知港澳回归的过程,“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俄基本方针,加深对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②运用讨论法,感知台湾两次被外国侵占又两次回归的史实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现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情感目标:①“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

题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②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学习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学习难点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教学方式讨论法、学生自讲法课型新课教具与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随着音乐播发的歌曲《七子之歌》齐唱,之后问同学们这首歌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创作的?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七子之歌》是闻一多1925年3月创作的,诗人以比拟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感受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提问: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重大意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领土除台湾和其他一些海岛及香港、澳门等地外,全部获得解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党和政府是怎样谋求解决港澳台地区的。学生唱歌学生思考学生回答齐唱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温故知新 二、进入新课,自学探究(一)“一国两制” 的构想与实践问题探究:1949年,新中国成立但祖国统一大业并未完全实现,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历代领导人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了哪些大量工作?学生自学、探究、讨论、展示教师用多媒体显示:①毛泽东、周恩来的肖像及其关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主张②《告台湾同胞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展示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个世界性的贡献,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导言课教案-部编版(2016)七年级历史上册

初中历史导言课教学设计(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导言课单元课题开学第一课——导言课来源学科网依据 导言课的意义 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的第一课,是把通常所说的导言课 纳入教科书课文总体内容的系列之中,同时,又作为独立的一部分 出现。我想通过导言课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 史——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要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得意时 保持清醒,不顺时不要气馁。一个人是如此,大而言之,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都应当从历史中赢得未来。 部编版《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P1中“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 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 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 发展的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来源学科网Z.X.X.K] 导言课的重中之重是——“为什么学习历史”,即课题下方框 里的一段话,是画龙点睛的睛,以纲带目的纲,是要让学生懂得学 习历史的意义。古人说鉴往知来,就是审察以往、可推知未来。我 希望同学们每个人都学会做自己的历史学家,长大以后,在建设我 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过程中,也要当一个参与国家发展的历史 参谋,所以我在同学们中学时代第一节历史课上,就要告诉大家, 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从中学历史课学到的知识、本领都将呈 现出不可缺少的意义。 部编版《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P1中“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 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 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 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1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公开课教案_7

第9课秦统一全国 课标要求: 知道秦朝的建立及统一。熟记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内容分析: 秦的统一,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不同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如郡县制的推广,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等。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很好的启迪。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注意展示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等制造意境,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尽可能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在感触深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的框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秦朝的建立及统一;熟记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2.能力目标: 通过总结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培养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知秦朝的统一,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感悟统一对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知识拓展延伸增强学生统一中国,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重点:秦朝加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难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方法与媒体: 讲解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力图达到形象生动的目的。同时,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认识各种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简单的历史创作。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的能力。养成“学以致用”的务实学风和人格品质。 教学过程: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要想教得好,相应的教学设计工作要做好。下面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知识点,培养提取要点能力; 通过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学习,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通过讨论并辨证评价洋务运动,了解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并初步学会使用,具备基本的辨证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难点:关于如何组织好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出示《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图片,这些是今年来法国艺术品市场最高规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经140多年珍贵历史文物什么时候能够回到祖国怀抱的,会让我们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对,是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学习新课 (展示时间轴)让我们把视线放在第二次战争刚刚结束的1860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历史的进入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贫弱的清政府在刚刚失败于英法之手的时节,却还要不得不去拼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面临的是一种什么局面?(生答:内忧外患)对,当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面对此背景,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朝廷重臣,你会向皇帝提出那些办法解除危机呢?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注意归纳要点) 那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清政府内部一些官员是怎么说的? 课堂辩论:分别扮演洋务派和顽固派代表人物 辩论结束教师着即引导并展示洋务派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话 提问:两人有一个共同的什么主张呢?(学习西方国家技术) 看来我们中也有一些同学与这些官员的想法不谋而合!这部分官员在战争中亲眼目睹了或亲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他们对清军武器装备的落后有切肤之痛,因此他们才敢于大胆抛弃“天朝上国”的落后观念,提出了向洋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的想法,有这种思想的人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古老而落后的近代中国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这也正是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洋务派如此积极地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最终目的何在呢? (维护清朝统治) 当时,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人呢?大家看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夏商周的更替》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 1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夏朝、商朝和西周三个奴隶制王朝的兴衰,和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让学生了解中国奴隶社会产生、发展和等级制度的形成。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喜欢听故事,形象思维占优势,能够学习一些较为系统的科学知识,喜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没有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因此对初一学生学习历史要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历史史实的方法和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节选)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 朗读三字经,提问学生三字经里提到的朝代,以解释三字经为问题载体,进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一个方面,学生能以顺应的心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提示: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禹。 2.教师提问:禹建立夏朝的意义有哪些? 提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科书,指导学生独立看书、看图,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问题思考: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百家争鸣》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8课 百家争鸣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易中天 上面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对春秋战国时期几位思想家的评价,他为什么给予这些思想家这样的评价?这些思想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老子 1.图片展示:老子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学说集中在哪一著作中? 3.教师补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图片展示:孔子像

2.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是主张以礼治国,即是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恢复周礼来维系社会秩序;二是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并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统治者则应体贴民意,爱惜民力,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三是要求实行德政,反对苛政,主张爱护百姓,并以德来教化天下,人民才能心悦诚服。 3.孔子的教育成就: 一是主张“有教无类”,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实现了教育体制的创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二是主张德育与智育并重;三是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等。 4.对后世的影响:(1)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2)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为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目标导学三: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民家、纵横家、兵家等。 2.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战国时期影响较大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等。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如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其优秀部分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

初中历史优质课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 么叫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以及邓世昌的事迹。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 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等。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通过启发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史 料分析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2、通过引导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 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 的影响有正确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2、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 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例证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问题的由来”(教师简介)。“钓鱼岛争端”说明近期中日关系趋于紧张。回顾近代历史,日本发动或参与的侵华战争就有三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日本对华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总体上掌握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经过和结果。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以及战争名称的由来 (多媒体展示)介绍日本的崛起——通过两幅漫画对比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变化。改革后的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多媒体展示)日本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由此引导学生探究出“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介绍:1894年,夹在中日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中日甲午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的重要战役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建 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4.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学习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基本情况和运河地图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581年,杨坚建立,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 2.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统一南北和度量衡制度;加 强,提高行政效率。 4.为了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年起,陆续开凿了 一条贯通南北的。 5.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 文化交流。 6.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科的创立, 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7.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 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隋朝能够统一南北的原因有哪些? 2.相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去扬州欣赏一种绮丽的琼花,所以有人认为 运河的开凿对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练习巩固 1.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 2.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①通济渠②永济渠③邗沟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 河 4.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D.民族 5.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注重考察的是() A.儒家经书 B.学识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优质课教案_1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手摇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知识。 2.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以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3.通过学习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重、难点】 重:瓦特与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及影响。 【课前预习】 基本史实: ①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时间)(国家)(部门)。 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③瓦特蒸汽机,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 ④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⑤进入19世纪,逐渐被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导入新课】 由历史播报员兼课堂主持人负责播报《历史上的今天》,然后对学生预习进行课堂验收。 (设计意图:通过每堂课的课堂播报,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轮流担任课堂播报员兼主持人,更具课堂主人翁意识;验收课堂预习成果,方便掌握学生预习情况,也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向更深方向深化。) 【讲授新课】 什么叫工业革命?人们把生产领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这种革命性变化称为工业革命。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工业革命的爆发?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一章(背景篇)喷薄欲出的时代——无法满足的市场 情境创设:假如你是一位商人,你打算开一个工厂,你要考虑哪些条件?—资金、市场、原料、劳动力、技术和政策。看来同学们都比较具有商业头南啊! 这些因素中起直接作用的是——市场,但是有一个因素又是你不得不优先考虑的?——政策! 活动探究:我们知道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那请你们根据课本以及所学知识,讨论一下:英国是如何具备这些条件的?(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