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性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性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性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性研究

摘要:公平性是我们配置教育资源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在实际中却常显不足;有鉴于此,我们要进一步把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凸显出来。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切实领会初等教育投资运行中的优点和不足,完善现有的义务教育的投资体制;制定有关教育投资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教育投资稳定的来源;在义务教育阶段施行免收学生的学杂费;制定国家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长期计划,建立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基金。

关键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公平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以仅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 1.4%的财力,支撑着占世界学历教育人口22.9%的庞大教育体系。这一“穷国办大教育”的矛盾,压力可想而知。近年来我国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赂,开始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但教育投资情况仍然令人堪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另一方面,现有短缺的经费也存在配置不良的现象:即“外延发展”造成的结构不良,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更有甚者,还有少数干部贪污腐败、公款吃喝,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有鉴于此,人们迫切要求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浪费和损耗。

当然,对现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关注是合理的、有效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在注重使用率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方面,即缺失对教育公平的合理关注。教育公平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取向,尤其在初等教育阶段更应体现公平性。

二、我国初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缺陷

目前我国在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广大农村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各个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偏远地区的教育状况更为糟糕,适龄儿童就学后的巩固率较低,学生中途退学现象严重,教师队伍的状况也不理想,存在着大量的民办、以工代干、代课教师。这些教师往往要忙于农活,“田里土里一把抓”,最后往往荒废了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近年来,国家对于这些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教师的工资与福利,增投用于贫困地区的“普九”专项经费等,使各地初等教育投资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和政治体制重大转换时期,需要提供财政支持和补偿的利益群体很多,国家财政不可能对教育给予过多的倾斜力度。因而投资总量不足的现状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投资短缺带来的并发问题也将长期存在。

免费是实行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物质保障。《义务教育法》中也规定了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免收学费,但在实际运行中与真正的免费教育距离甚远。《义务教育实施细则》中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以收取杂费。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当酌情减免杂费。”这里虽然指的是收取“杂费”,但没有指明其内容是什么,与学费有什么区别,因而实际中“杂费”就等同于学费。尽管提出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酌情减免杂费,但对贫困学生的界定极为模糊,并没有作出具体的制度安排。在广大农村地区,学生求学的学杂费自己分担,大部分农村的教育附加费也基本上是按人头分摊。于是造成了一个不合理的现象:经济状况越贫困,财政入不敷出的地区,迫于“普九”的压力,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建费和修缮费几乎完全由农民和学生家庭集资承担。因而,由于求学所需的费用超出了家庭支出的可能承受范围,很多贫困家庭做出让子女留学在家务农的选择,尤其是减少了女孩的求学机会。

三、对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如何体现公平性的思考

正是由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投资总量的短缺,造成了种种配置过程中对各个地区、各个利益群体分配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造成了往往需要义务教育的地方而实际中却“不义务”的境地,也是导致贫困地区大量适龄儿童留学务农的动因。有鉴于此,我们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应更多地考虑教育的公平性,要特别把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凸显出来。当然,我们在强调教育投资的公平性的同时,不能以完全牺牲投资效益为代价。既要注重教育投资的近期利益,又要注重教育投资的长远利益;既要强化教育的社会利益与整体利益,又不能忽视

受教育者个人的切身利益的满足。

那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又应如何操作呢?一方面在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的同时,要进一步提倡和引导社会渠道的投资,增大教育投资的供给量;另一方面应该对现有的可利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使用率。

(一)完善现有的义务教育的投资体制

目前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由于各地实际存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过于分散的投资体制,造成了全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使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投资体制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应该将国家义务教育投资的责任主体适度上移,把由乡级财政支出为主转变为由县级财政支出为主导核心。财政资源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才能确保义务教育有稳定的经贸来源,才能解决当前贫困地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使教师无法安心教学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要努力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责任,改变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在整个义务教育资金筹集与分配中一般仅占有较低份额的状况。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优化动因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优化动因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内涵的阐释,探究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三大动因,以期为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供理论说明。 关键词: 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动因 随着受教育人口的增多,高等教育需求不断膨胀,高校的数量、规模和结构也不断上升、扩张和复杂化,高等教育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性之间的矛盾日趋锐化。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改革,而这场改革,无不围绕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展开。那么,我们有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发掘其优化配置的动因。 1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 1.1高等教育资源 《现代汉语词典》对“资源”一词的解释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那高等教育资源可否理解为高等教育资料的天然来源呢?显然不全如此,狭义地说,“高等教育资源通常被界定为投入高等教育活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其中人力包括教师、教辅人员和管理人员;物力包括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耗材;财力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源。”但从广义上讲,高等教育资源还应包括除有形资源外的无形资源。所以,高等教育资源就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总和。 有形资源。顾名思义,有形资源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如前所述,有形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三大主要资源。简而言之,人力资源包括学生和教师两部分。其中教师资源又包括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四个组成部分。财力资源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基础之一,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源的总额及其结构。学校的财力资源一般都主要来源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投入,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比例较少,但在逐渐扩大。物力资源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土地、房产、设备、图书等,是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无形资源。“无形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市场资源、学科与专业资源、声望资源、政策资源和经验资源等,是一种看不见的资源。”无形资源创造的价值和形成的影响是不可度量的,甚至要高于有形资源。相信一所信息渠道畅通、资讯更新迅速,学科结构科学、专业设置合理,办学声誉良好、

公民义务教育阶段公平性研究共4页

公民义务教育阶段公平性研究 义务教育,是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具有强制性、公益性、普及性的基本特点。由于义务教育的这些特点,相对于其他阶段的教育,其公平性更为公民重视。当前,义务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存在于学校之间和地区之间,其原因和表现形式有以下方面。 一、义务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和表现形式 (一)农村教育资源分散 当前,农村适龄学生数量较以前有明显减少。自计划生育实行以来,我国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但是不同于城市,农村人口较为分散,原来的村小本来规模就小,伴随近年来适龄儿童的减少,很多农村小学被撤并,虽然生源得到一定程度集中,但目前来看,还存在很多村小的学生数量偏低,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有些村小只有数名学生,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仍需要保持一定的老师数量和教师数量,加上冬天的采暖费用,给本来就面临师资和硬件窘境的农村教育带来更大压力。 (二)办学条件的不均衡 办学条件的不均衡主要原因是地区的经济水平差异和财政的分配不 平衡。比如城区小学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图书室和音乐教室,还有丰富的体育设施和宽敞的操场、塑胶跑道。而农村小学则落后很多。我们去农村时就会发现,很多村小大部分是老旧的砖瓦房,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和音乐室配置较弱,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校园文体设施也很简陋,不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师资力量的不均衡 乡镇学校教师与城区相比也存在巨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教师本来素质较城市就差,由于更新缓慢,导致农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而且农村教师学历较城镇也普遍偏低。相比于市区小学,特别是一些重点学校,教师学历很多都是硕士、博士。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农村学校环境艰苦,授课工作更重,付出与回报并不成正比,加上交通不便,农村小学往往吸引不了优秀老师,导致农村优秀教师资源流失非常严重。当然,这种现象在城区学校中也会存在,及学校竞争中的马太效应,好的资源倾向于集中。 (四)学校生源的不均衡 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学校生源的不均衡。在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这种不均衡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同的学校在生源方面存在竞争的关系,而这种竞争关系会产生学校间的“马太效应”,有条件的家长努力把学生送至“优秀”学校,“优秀”学校得以面向全市选拔优秀生源,扩大办学规模,并进一步提升办学竞争力,吸引更多优秀教师资源。容易造成教师的分化和学生的分化,不利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 二、政府如何推动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义务教育是作为政府所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具有公益性、普惠性和公平性的特征,其公平性关系社会稳定。在推动其公平发展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关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及分析文档

关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及分析文档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document on fair and balance d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编订:JinTai College

关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及分析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以xx市xx镇为例 主要调查xx市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入学资格条件对比、现今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转移,进城农民工子女剧增,而学校等公共资源配套建设滞后,加之城区教育投入历史欠帐较多,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关键词:教育、资源、差距 xx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全市城区(包括七个县、市、区城区)现有人口近13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17.2万人,在校生20.7万人,专任教师7473人,师生比1:27.7,高于省定标准。专任教师学历

合格率98.36%。共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106所,班级2971个,其中大班额2330个。生均校舍占地面积为8.7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3.55平方米。XX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5%、96%,初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视听残入学率和智残入学率达到80%和85%以上。在学者看来,xx整体教育已处在相对均衡的高位,类似于“橄榄球”形状。理想的优质教育结构就是优质的学校略多一点,薄弱的学校少一些,而腰部则很壮实。而不是像金字塔结构,多数薄弱学校在底层,少数优质在顶层。XX年是xx教育体制改革的丰收年,均衡是改革的关键词,多项措施已经或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建设好每一间学校;扩大小升初电脑派位范围。把市属优质初中全部纳入电脑派位范围,并且面向全市派位,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入读优质初中。在高中阶段:统筹普通高中发展,激发各级政府办学活力;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比例达到40%,均衡全市普通高中生源,提高普高整体质量,扩大普高优质学位。此外,完善扶困助学制度,提高资助标准,扩大资助范围,健全资助体系,决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增加积分入学指标数,让越来越多的外来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近年来,我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在教育均衡化方面

浅谈我国义务教育公平

浅谈我国义务教育公平 教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义务教育是教育中的基础阶段,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任何制度和法律都应给予保障。在我国现阶段,确保义务教育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所谓义务教育公平,指的是每一个适龄儿童都享有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均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和同质的义务教育过程,以及在弱势情况下得到相应的教育补偿从而完成义务教育。另外,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土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 这就要求国家和社会重视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所谓义务教育公平,从字面意义上解释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根据正义原则和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可以解释为:要充分尊重并平等地对待所有适龄儿童,提供给所有适龄儿童真正的符合义务教育标准的同等的教育条件,此外,还更多的关注特殊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比如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儿童),向他们提供一定的补偿,使他们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避免因家境窘迫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未来发展的机会。 温家宝总理在科教领导小组会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指出:“教育公平指的是人人都有上学的机会。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从温总理的讲话中可见国家对义务教育公平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体现了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就我国而言,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均存在着差异,这就使得我国义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义务教育的不公平。根据教育部财政司的数据统计,2001年至2003年,农村普通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始终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多元,农村普通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始终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400多元,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农村:与城市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只可能比这个数值更大,说明城乡生均教育经费的绝对差异是很突出的。而在师资力量和数量上,城市也要远远优于农村。东部与西部的义务教育水平差距也是很大的,东部无论是教育资金,教学设备,还是师资力量,都比西部要先进。而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进西部建设,西部的义务教育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义务教育的不公平呢?究其原因,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义务教育不公平。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但最根本的是经济,经济的发达程度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经济对教育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长期以来,

教育公平内涵及意义

一、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 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地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为了真正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所蕴含的平等精神,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育公平还必需包括:在客观上存在着社会发展不平等的历史时期,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不平等”的矫正);在现实层面上,反对和遏制旨在破坏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的教育特权(“平等”的维护)。 (一)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教育公平意味着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凡具有同等公民 资格的人包括青少年学生,不因为他们的性别、种族、地域、健康状况或家庭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在教育上受到不同对待,反对形形色色的教育排斥或教育歧视。这项权利已经明确地写入现代国家法律之中,成为一项受到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1954年)。后来历次宪法修正案中(1975、1978和1982年)都保留了这一条款,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第46 条将这一条款扩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宪法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遍人权,教育公平体现了《世界人权宣言》(1948)的基本精神。《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其他的一些得到国际普遍承认的人权公约,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76)、《儿童权利公约》(1990)等,也明确地将人人享受平等教育权利作为基本人权加以确认,认为其基础源于人的固有尊严与平等的要求,源于此项权利与其他基本人权之间的内在关联。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人人不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那么他们彼此之间就不能享受同等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其他各项基本人权。在此意义上说,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现象研究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现象研究 【摘要】:高等院校是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衡量学校办学实力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高等教育资源是维系高等学校主体职能发挥的各要素总和,然而近年来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日益凸现出来。本文以所查到的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来证明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同时,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改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1999年国家实施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政策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阶段,这带来的不仅仅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普及,更带来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一系列的问题。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能够较好的促进社会流动,可以影响人终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经济收入,甚至决定代际传递效果。国家在十八大提出经济上要更好更快发展及注重效率时更加注重公平的决策,这些都体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就如人们常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问题变成了日益被关注的话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含义界定 高等教育资源一般被认为是高等教育活动所必须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总和,是开发和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指的是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和无形高等教育资源在各地区和各类高等学校之间的分配。 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的现状分析 目前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的研究文献中常用的指标为:高等院校数量的不平等,教师数量上的不平等,师生比上的不平等,教育经费总量上的不平等,生均教育经费的不平等。本文按地带进行分类,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区)。查询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本文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并把数据输入SPSS16.0以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说明。具体见表1. 表1:东中西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描述性分析 指标Mean Std.Deviation Std..Error 高等教育数量东部地区96.27 39.794 11.986 中部地区96.12 25.3-6 8.947 西部地区48.42 28.706 8.310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丹东市教育局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认真贯彻省文件精神并出台了《丹东市关于开展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扶助专项工作方案》、《丹东市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始终把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丹东地区现接收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9693 人就读,完全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为丹东市的和谐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我市已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纳入了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规划,按照相对就近、免费入学、统筹安排、一视同仁的原则,及时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就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小学由学校统一安排,在社区张贴招生通知,各校组织学生报名入学;小学升入初中就读,由教育局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居住地址,相对就近分配到初中就读。 二、实行阳光招生,阳光分班 丹东市教育局下发了《丹东市教育局关于做好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分班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阳关分班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坚持按学区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本地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混合编

班,在教育收费方面,免学费免书费,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 动等方面学校做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指定学校参加中考,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确保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享有和城市学生同等权利。 三、简化入学程序 为了方便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办理转入学手续,只需提供户口、居住证、务工证明,教育局根据其居住地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就读学校,学校无条件予以接收。 四、加强学籍管理 建立了以学校管理为中心,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为加强对流动儿童就学情况监管,各校还建立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备案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信息及就学、转学、辍学等情况。 妥善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也是义务教育公平的体现,丹东市教育局将一如既往积极主动承担责任。采取得力措施,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确保他们有学上,上的好。

关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及分析

关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及分析 关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及分析 --以xx市xx镇为例摘要:主要调查xx市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入学资格条件对比、现今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 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 转移,进城农民工子女剧增,而学校等公共资源配套建设滞后,加 之城区教育投入历史欠帐较多,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人民 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关键词: 教育、资源、差距 一、调查资料xx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 于领先地位。全市城区(包括七个县、市、区城区)现有人口近 13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17.2万人,在校生20.7万人,专 任教师7473人,师生比1:27.7,高于省定标准。专任教师学历合格 率98.36%。共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106所,班级2971个,其 中大班额2330个。生均校舍占地面积为8.7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 筑面积为3.0505平方米。2009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分 别达到99.05%、96%,初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视听残入学 率和智残入学率达到80%和805%以上。在学者看来,xx整体教育已 处在相对均衡的高位,类似于“橄榄球”形状。理想的优质教育结 构就是优质的学校略多一点,薄弱的学校少一些,而腰部则很壮实。而不是像金字塔结构,多数薄弱学校在底层,少数优质在顶层。 2014年是xx教育体制改革的丰收年,均衡是改革的关键词,多项 措施已经或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 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建设好每一间学校;扩大小 升初电脑派位范围。把市属优质初中全部纳入电脑派位范围,并且 面向全市派位,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入读优质初中。在高中阶段: 统筹普通高中发展,激发各级政府办学活力;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 标生比例达到40%,均衡全市普通高中生源,提高普高整体质量, 扩大普高优质学位。此外,完善扶困助学制度,提高资助标准,扩

对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可编辑版】

对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对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对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一般认为,社会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保障人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教育公平的工作重点,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平等。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个中原因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也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普及性”和“民主化”,即人人应该享受教育,也应该接受教育。接受教育是每一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必然要求体现和注重人人平等。教育公平还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特征首先体现在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和起点公平,即宪法意义上的“权利平等”,并且通过法律形式予以保障。尽管从客观上说,我们不可能排除社会个体之间存在的先天差异,但是后天的起点不公平则主要源于政府和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与教育政策选择。当前出现“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公共教育资源分配和享有的不平等,而这一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除了起点公

平,义务教育还必须保障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公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教育公平的实现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均衡、合理分配。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不能把贫困地区、贫困学生的消费权利排除在外)。因此,公益性是义务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主要属性,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在于教育机构之间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分享资源,并最终落实到受教育者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条件。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教育公平属于历史范畴,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实现教育公平同样是一个需要我们为之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教育公平只能是相对公平,不可能绝对公平,其衡量标准只能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区域范围内评价教育公平才具有现实意义。另外,在坚持教育公平这一价值原则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现实中的教育差距,教育均衡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防止这种差距过于悬殊,阻碍教育发展和社会公正。当前,教育公平首先要求体现义务教育阶段个体权利的平等。湖北义务教育事业的现状与特点从总体上看,湖北省义务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主要表现为区域不均衡、城乡不均衡和学校之间的不均衡。通常来讲,考量一个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状态均衡与否,可用不同指标进行描述。其中,分析公共教育财政经费的分配状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从湖北来看,全省义务教育经费财政投入区域分配不均衡,主要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社会公平,也有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公平的缺失有很多表现形式,从宏观地来看,我将这种缺失分为以下几种: 城乡公平缺失。在一些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地区公平缺失。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阶层公平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

小议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小议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齐芳 教育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规范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均衡配置教育教学资源。 如果把义务教育公平划分为义务教育起点公平和义务教育质量公平的话,那么,前者反映的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资源(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教学设施改善、师资力量配备)均衡分配等方面的公平,其标志是义务教育普及的实现;后者反映的是义务教育实质的、深层次的教育公平问题,是义务教育公平的高级阶段,它决定着一个社会实施义务教育公平质量的高低。但是,有关义务教育质量公平的理论研究,至今只有一些散见的提法,如?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只有做到了上述公平,才能有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相对容易做到,但教育质量的公平,……则很难做到?。?在已经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使人人平等地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追求教育质量公平。??普及义务教育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基本素质各有发展的教育公平理想的实践基础,从教育流程看,主要表现在权利公平、入学机会公平、资源配置公平和管理体制公平、教育质量公平等五个方面……教育质量公平是结果的公平,是实质的公平。?由于在理论上,缺乏系统的专项研究,这对义务教育公平的高质量实施将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对义务教育质量公平进行理论探索。 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教育者的具体质量要求,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为献一计”二等奖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东喜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列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报告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七大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也提到:“要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努力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落实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让教育资源实现均衡和谐发展,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个学生,让适龄学童都能享受优质教育的,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终极目标和不懈追求。均衡教育将为我们社会的稳定,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源泉。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升我市的文化兴市战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政策理论依据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它对促进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现代社会,教育具有改变人的命运的价值。对人生来讲,公平最重要的是教育,因为它是起点的公

平和机会的公平。公平的教育能够使我们国家每一个公民都看到希望,而看到希望的社会,它的发展是无穷的、和谐的,更是科学的。 新的《义务教育法》已经以法律的形式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对其进行督导确定了下来。新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任务,省人民政府也下发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可以说,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是我国适龄儿童、少年的权利和义务,教育的宗旨和性质决定了义务教育必须更加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本质上应当是均衡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的重要文献《学会生存》指出,政治化与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教育公平是否进入国家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基本框架。 二、我市基础教育概况 我市(含县区,2006年数字)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459所,在校生115.2万人,教职工7.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28万人。现有高中阶段学校99所,其中普通高中51所,中等职业学校4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05所,其中初中337所,小学1668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幼儿园295所。 1、目前市区局属普通高致有15所(不包括矿区,下同),数量不足且分布极不均衡。市区东南有一中、开发区高中,一是优质高中,一是规性高中;市区东、北部有外国语、北关区高中,中心带有实验中学,三中;西南部高中最多,且质量上乘,有二中、三实验、梅园、虹桥中学,龙安区高中、十三中等;市区西北是我市的旅游带,对外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 今年暑假期间,如皋市教育局根据《义务教育法》及相关实施意见、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要求对如城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进行了统一调配。在教师均衡配置工作中,广大教师胸怀大局,情系教育,甘为人梯,纷纷表示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愿为如皋教育的优质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彰显了新时期如皋教师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 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均衡发展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以此指导基础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下大力气改造薄弱学校,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如一个县、地区、省的范围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方面、教师资源方面,实现相对均衡,保证所有学生受教育权利与机会的平等和公平。均衡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办学条件、教师资源、教育质量的均衡,其外延主要包括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均衡。 2.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 (1)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都是相对而具体的 长期以来,因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产生的教育的地区差别,因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而造成的教育的城乡差别,和因贫富差距与家庭、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教育的群体差异已是我国社会的一种现实存在。所以,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绝对的,均衡发展是相对均衡,是指要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能片面追求平均主义。我们不能人为地去限制高水平区域和学校的再发展,既要鼓励强者再接再厉,又要帮助弱者尽快地迎头赶上,通过教育的梯度发展,逐步地消除教育差距。

怎样实现教育公平

怎样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相对容易做到,但教育质量的公平,即让人人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则不易做到。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我的看法是:政府应树立“第一 责任人”的意识。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半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都是应该完全由(如前者)或多半由(如后者)政府所提供的。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受益者虽然主要是个人,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政府是提供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较大的教育投入,教育公平无法实现。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尽管我国政府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世纪末要达到4%,但直到2003年,还只有3.28%。目前中央要下大决心确保本届政府任期内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力争在2010年前后接近4.5%。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应严格按照我国《教育法》第55条的规定要求,教育投入应做到“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人大要加强对同级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以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在投入导向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特别是政府应考虑逐步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全免费。此事可从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始,除已免学费外,再免杂费、教科书费,也可先从小学免起,再免初中。在农村首先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已具有现实可能性。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小学生约为0.85亿人,初中生约为0.45亿人。按人均GDP与生均财政经费比例的国际平均数算,小学生每年每生需500元,初中生每年每生需1000元,两者合计约87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选择

2000年8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 ug.2000 第25卷第4期 Journal of Hebei U niversity(P hilosophy and So cial Science) Vo l.25N o.4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选择 赵 君 (汉中师范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 要:对教育界和经济界出现的所谓主张 高等教育要市场化 ,要以完全的市场方式配置高教资源的说法提出了异议,并利用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有关原理,阐释了高等教育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提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模式应当是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相结合的混合配置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0)04-0031-04 一段时间以来,在教育界和经济界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 教育能否产业化、市场化 的大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一些有失偏颇、令人不安的观点和看法。诸如:主张 高等教育市场化 ,要将高等教育全面推向市场,以完全的市场经济方式配置高教资源;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政府无须再对其进行投资,大学执行全额收费制等。持此种观点者,究其根本,是没有真正认清高教产品的性质,从而也就无法把握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何种方式合理地配置高教资源。 笔者利用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有关原理,试分析高教产品性质和高教资源的层次、特点,从而选择出合理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一、产品的性质 根据公共经济学中给出的定义,公共产品系由政府向全民提供的、为全社会共同享有的,而不能为任何一个成员单独享有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义务教育等。私人产品是指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给消费者个人单独享有的商品或服务。如个人生活消费品等。若对两者进行区分,主要看它是否具有消费上和利益上的排他性,是否存在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所谓排他性是指具有在使用和消费上的独占权。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是指当一个生产者生产某种物品时,给社会或他人带来了利益,但其自身却不能从中得到足够收益的情况。 公共产品供全社会消费,利益为全社会共同享有,因而不具有排他性。如义务教育保护全体适龄儿童共同享有的学习权利。而私人产品在消费和利益上具有排他性。当某人从市场购得某种物品后,就排除了其他人消费该物品的可能,也不会产生外在经济利益。 除了上述纯公共产品与纯私人产品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产品,可称为准公共产品(或称混合产品)。它是由某一社会团体(如某一集体组织、某一基金会等)提供的既具有一定公共产品属性,又具有一定私人产品属性的产品或服务。一方面,它具有私人产品消费上的排他性,在供给上可以实行排除,将不付款者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又具有产品生产上的外部经济利益,可以使全社会共同享受,而不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 二、高等教育产品的性质 依据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划分法,教育属于 收稿日期:2000-05-12 作者简介:赵君(1971 ),女,陕西汉中市人,汉中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 31

关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及分析

---------------------------------------------------------------范文最新推荐------------------------------------------------------ 关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及分析 --以xx市xx镇为例 摘要: 主要调查xx市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入学资格条件对比、现今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转移,进城农民工子女剧增,而学校等公共资源配套建设滞后,加之城区教育投入历史欠帐较多,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关键词:教育、资源、差距 一、调查资料 xx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全市城区(包括七个县、市、区城区)现有人口近13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17.2万人,在校生20.7万人,专任教师7473人,师生比1:27.7,高于省定标准。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36%。共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106所,班级2971个,其中大班额2330个。生均校舍占地面积为8.7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3.55平方米。2018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5%、96%,初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视听残入学率和智残入学率达到80%和85%以上。在学者看来,xx整体教育已处在相对均衡的高位,类似于“橄榄球” 1 / 16

形状。理想的优质教育结构就是优质的学校略多一点,薄弱的学校少一些,而腰部则很壮实。而不是像金字塔结构,多数薄弱学校在底层,少数优质在顶层。2018年是xx教育体制改革的丰收年,均衡是改革的关键词,多项措施已经或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建设好每一间学校;扩大小升初电脑派位范围。把市属优质初中全部纳入电脑派位范围,并且面向全市派位,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入读优质初中。在高中阶段:统筹普通高中发展,激发各级政府办学活力;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比例达到40%,均衡全市普通高中生源,提高普高整体质量,扩大普高优质学位。此外,完善扶困助学制度,提高资助标准,扩大资助范围,健全资助体系,决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增加积分入学指标数,让越来越多的外来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近年来,我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在教育均衡化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全市城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一是加大经费投入,拓展教育资源。不断加大城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采取教育资源整合、扩建和新建学校等办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城区学校建设和改造,城区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二是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二、调查结果 根据连续两天的走访和实地调查,发现政府对城乡教育资源的投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