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嗜血狰狞——俄罗斯苏-35战斗机

嗜血狰狞——俄罗斯苏-35战斗机

嗜血狰狞——俄罗斯苏-35战斗机
嗜血狰狞——俄罗斯苏-35战斗机

嗜血狰狞——俄罗斯苏-35战斗机

苏-35BM战斗机承担在PAK-FA服役前抗衡“猛禽”与“闪电”的任务

作为“最接近五代机的四代战斗机”,苏-35BM采用了许多为PAK-FA研制的新技术,它拥有除F-22外最强的作战能力和俄系战机中最好的隐身性能;而它将承担的任务也格外艰巨——在PAK-FA服役前抗衡“猛禽”与“闪电”。

国际展望11月8日报导作为“最接近五代机的四代战斗机”,苏-35BM采用了许多为PAK-FA研制的新技术,它拥有除F-22外最强的作战能力和俄系战机中最好的隐身性能;而它将承担的任务也格外艰巨——在PAK-FA服役前抗衡“猛禽”与“闪电”。

传闻以久的苏-35BM战斗机终于在2007年8月莫斯科航展上露面。这架编号901的新苏-35虽然只做了静态展示,但也是全副武装,杀气腾腾。尤其是完

全开放的展出形式(观众可直接坐进座舱)让人们感觉到了俄国人对这款战机的自信。为了确保绝对领先于西方国家的第四代(西方传统分代法的第三代)战斗机,新苏-35战斗机采用了许多俄第五代战机技术,因此其性能比其它国家的第四代战斗机要优秀得多,特别是先进的机载武器系统使该型机具备了强大的对空和对面作战能力。

从旧苏-35到苏-35BM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包括战斗机在内的许多武器系统编号出现重复现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有一款苏-35战斗机轰动一时。因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的主角为苏霍伊公司最新推出的苏-35BM战斗机,其与前者既不相同,也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类似情况还有米格-35)。而从旧苏-35到苏-35BM的10年,实际也是俄空军与苏霍伊公司在装备与作战理论,甚至俄国家经济与战略目标都发生巨大变化的10年。

2007莫斯科航展上亮相的苏-35多用途战机

被冷落的旧苏-35/苏-27M

就在1985年苏-27基本制空型进入苏联空军服役时,苏霍伊设计局就已经考虑在此基础上研制一款多功能型号。此前不久,即1984年4月24日,美国开始研制双重任务型F-15E战斗机。作为冷战时期的惯性响应,1985年苏联生产了第1架苏-27多用途型的T10-24(T10M-1)试验机。该机于1988年6月28日首飞。第一架原型机在1992年首次在英国范堡罗航展上展示,1993年初完成最终飞行测试。截止1994年俄罗斯共生产了11架原型机,并准备在1995年将其投入现役。该型机原称苏-27M(“M”意为改进),苏联解体后为了出口的需要,苏-27M改称苏-35。这就是旧苏-35战斗机,而俄罗斯国内仍称其为苏-27M。

旧苏-35的主要改进目的是提高飞机的机动性和增加多任务能力,其采用了纵向静不稳定的三翼面气动布局,与苏-27相比增加了前翼,加高了垂尾高度,机翼后缘襟翼和副翼变为双缝式,前起落架也改成了双轮结构,机身大量使用铝锂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该型机安装有2台留里卡-土星设计局的AL-31SM或AL-35发动机,加力推力137.3千牛。其最明显的特征是采用了小型全动式前翼,这个前翼可以提高飞机的可用攻角,但作用不如“台风”、JAS-39和歼-10的鸭翼明显。甚至有说法称,由于旧苏-35的机头段重量增加较多,因此其前翼的主要功能是配平;该机另一个容易识别的特征是加高了垂尾,其顶部为水平状,跟现在的苏-30MK/MKK类似,垂尾内部增加了燃油箱。

苏-35多用途战机静态展示

旧苏-35型战斗机装有数字式电传和主动飞控系统,纵轴为4通道操纵,水平轴为3通道操纵,可控制20%的静不稳定度。驾驶舱内的多功能显示器取代了表盘式仪表。飞行员座椅有30度后倾角利于提高飞行员抗过载能力。早期的旧苏-35采用的是NIIP N011多功能低空地形跟踪雷达,其搜索距离为100公里,可同时跟踪10个空中目标并攻击其中的4个。后来计划安装具有地形显示/攻击模式的“甲虫”27新型多功能下视/下射雷达,最大高空作用距离提高到300公里,低空200公里,可同时跟踪24个目标并攻击其中的6个。尾锥内则装有N012后视雷达,探测距离约4公里,可用来控制后射红外制导空空导弹。跟苏-27一样,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也是该机的标准配备。该机可外挂:一个热成像机载激光照射吊舱、翼尖电子战吊舱和翼下的Kh-31反辐射导弹。全机最多可挂14枚导弹,最大载弹量8000公斤。

苏-35采用三翼面布局,机体结构也经过改良

面静态展示的苏-35

经过上述改进的旧苏-35比苏-27机动性更好,结构更轻,攻击能力也更强。因此苏霍伊设计局满怀信心地向俄罗斯空军推荐该款战机,然而让苏霍伊沮丧的是,该机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军方的冷落。最终俄空军只购买了5架苏-27M,全部装备库宾卡基地的第237航空团。另外,在积极向本国空军推销的同时,旧苏-35还频频参加其它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的下一代战机竞争,然而最终也都铩羽而归。究其原因,一是旧苏-35的电子设备水平虽经改进,但与F-15E和F-111相比仍有缺陷,特别是对地攻击的武器控制系统只达到美国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另一方面,俄罗斯空军认为美国的技术这么先进,F-15E都采用了双座舱布局,苏-35这种单座战机肯定无法在“严重威胁环境执行多种作战任务”,因此便把热情投向了苏-27IB(即后来的苏-34)上。这也从侧面说明当时的俄罗斯空军仍深受苏联装备理论的影响,对于多用途作战飞机的认识不很积极,且认为同时拥有多型专用飞机更能有效完成任务。

俄制最新型苏-35战机向公众展示

苏-35BM诞生

苏联解体后的苏霍伊设计局在俄航空业界可谓一花独放。它的出口市场一片大好,针对不同国家的使用要求和战场形势分析,苏-27各种改进型号眼花缭乱般出现。随经济形式的好转,俄空军也开始计划利用在出口机型上得到验证的新技术来升级自己的“侧卫”。2000年,俄决定首先改进服役时间较短的苏-27S,改进后的编号为苏-27SM。其采用了大量苏-30MK的技术成果,换装了新型N001雷达和全玻璃化座舱等,对地/海作战性能全面超越苏-30MK。2002年12月27日,苏-27SM原型机首飞,首批7架已于2004年底交付俄空军。据估计,经过这次较为彻底的现代化改进后,苏-27SM战斗机的性能将达到甚至超越欧洲四代

半战机的水平。

然而,近年来由于俄罗斯经济高速增长,腰包鼓了,俄空军对苏-27SM也不满意了。尤其是美国F-22已经装备部队,并表现出了非凡的作战性能。俄空军决定在苏-27SM基础上采用一些为第五代战机开发的技术,从而打造出一型终极“侧卫”作为五代机PAK-FA服役前最后的过渡。2003年12月,俄罗斯正式宣布了该计划,苏霍伊设计局称改进后的飞机编号为苏-27SM2,其出口型编号为苏-35BM(T10BM),目前还不清楚俄空军的编号是什么。这里的“BM”为多用途改进之意,类似的例子还有最新的米格-31BM。

俄制苏-35战斗机

由于苏-27SM为所谓的“四代+”,因此俄罗斯将苏-35BM和米格-35称为“四代++”战斗机。该型机的研制工作目前已经基本结束,去年在珠海航展上首次展

出模型,今年的莫斯科航展上样机首次公开露面。航展后,这架苏-35BM将进行一系列的国家试验,据信俄罗斯空军肯定会提出订货,因为成功实施了苏-27SM项目后,俄罗斯空军也为苏-35BM的早期开发提供了支持。

来自苏霍伊的描述充分肯定了该型机全面的作战性能:“苏-35BM主要用来夺取制空权,它可以使用中距和远距空空导弹发起攻击,具备很强的近距格斗能力,因此可有效摧毁敌方的有人和无人飞机;在使用精确对面武器时,它可以对陆上和水面目标作远程攻击,并能在受到敌方防御系统重重保护的环境下对重要目标发动进攻。”

强悍的作战性能

苏-35BM/T10BM作为所谓“最接近五代机的四代战斗机”,拥有四代机里最强的机动能力和“侧卫”家族中最好的隐身性能;装备远程目标探测系统和高性能传感器,结合复杂的电子对抗系统和抗干扰数据链(用于中队或地面控制),战场感知能力空前强大;其14个外挂点可使用品种齐全的远中近程对空/地/海导

弹;座舱内的大型多功能显示器使飞行员工作量大为减少。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苏-35BM将全部立足于俄罗斯本国技术制造,而上世纪末在旧苏-35基础上发展的苏-37战斗机则安装了法国的座舱系统。

气动布局

苏-35BM跟标准的苏-27S气动布局类似,而完全不同于旧苏-35/T10M。与后者相比,苏-35BM取消了前翼,垂尾改回苏-27标准的切角状,尾锥也要小一些(估计是新一代后视雷达体积缩小的缘故),机翼后缘为全翼展襟副翼。该机采用了全新的内部机体结构,大量使用复合材料,据称重量比苏-27SM减轻了约20%;考虑到旧苏-35的前翼和机身结合部是个强雷达反射源,因此苏-35BM放弃了前翼(也可根据客户需要选装),但由于采用了更先进的姿态控制技术,加上机头段新设备的重量有所减轻,不需要气动作用有限的前翼来配平,因此空中机动性毫不逊色于旧苏-35,而取消前翼后全机雷达反射截面积(RCS)也大大减少;由于发动机推力增加,苏-35BM所需要的进气流量也需要增加,所以苏-35BM的进气口面积较大;新旧苏-35外形上最为相似的部分是机头段,两者座舱的位置比标准苏-27S都要低矮,很明显是出于隐身考虑;另外,苏-35BM的雷达罩上有10条防雷条,这在俄罗斯飞机上也是首见。

和米格-35出现后一样,俄罗斯方面声称苏-35BM有非常优秀的隐身性能,据西方媒体称,苏-35BM的前视RCS下降了一个数量级,被敌方雷达截获距离也下降了一半。很明显,仅仅靠使用复合材料和在外形上做小的修改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但具体措施仍然不得而知。只是有消息称莫斯科的俄罗斯科学院

所属电磁理论和应用学院(ITAE)已经在苏-35BM上进行了100小时的隐身性能测试。

俄制苏-35战斗机空中机动演示

综合航电系统

相控阵雷达(3级)目前苏-35BM综合航电系统的核心是基霍米洛夫仪表制造科学研究所的“雪豹”-E(N035E)雷达。但须指出的是,“雪豹”-E并不是其唯一选择,出于未来简化后勤保障的需要,法佐特龙-NIIR公司的“索科尔”III,即“甲虫”-MSFE(N031 )雷达也很可能装备苏-35BM,由于法佐特龙-NIIR在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俄罗斯在米格-35上已经采用了以相控阵技术为核心的全套航电系统。

“雪豹”-E同样是一种采用了电扫技术的多用途机载雷达,工作在X波段。但其仍保留了对天线数组指向的双轴液压驱动,由于雷达数组本身可电子扫描机身前方60度的区域(水平和垂直方向),而液压系统还可以驱动天线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旋转”60度,因此该雷达的实际扫描区域可以达到120度。用于控制航电系统的中央计算器型号为EKVS-E BTsVM Solo35,可完全满足相控阵雷达海量探测数据的高速处理要求。

"雪豹"E雷达

“雪豹”-E的攻击和拦截能力极其强悍,其在对空作战的边扫描边跟踪模式下能够同时探测和跟踪30个目标,并同时引导2枚半主动雷达导弹的攻击,或者同时引导8枚主动雷达导弹进行攻击(半出动雷达导引的R-27系列将逐步退役,未来俄战机的主力拦截弹将是主动雷达制导的R-77系列),攻击过程中允许其中4个目标的距离超过300公里,这也意味着苏-35BM具备使用R-37或KS-172

超远程空空导弹做饱和拦截的能力。由于“雪豹”-E的功率峰值达到20千瓦,因此可以在400公里处探测到10000米高空3平方米RCS的目标,而其迎头截获距离至少达到350-400公里,尾追截获距离至少为150公里,甚至可以在90公里外发现仅有0.01平方米反射面积的“超低可控测”目标,比如隐身飞机和巡航导弹。在执行对面攻击任务时,该雷达可以根据任务需要绘制出低、中、高各种分辨率的完整地面和海面图像,并能有效过滤来自下方的杂波干扰。“雪豹”-E 可同时跟踪4个地面和海面目标,并对其中2个进行攻击。在对地攻击模式下雷达还能够随时应对来自空中的威胁,并引导主动雷达空空导弹完成拦截(此时虽然雷达的半主动雷达制导信道被对面模式占用,但苏-35BM的综合电子对抗系统还可以独立提供一个通道)。

苏-35BM的尾锥内还安装了后视雷达系统,但具体型号还不清楚。由于其尾锥比较小,因此可以肯定不是旧苏-35上的N012雷达。两年前,基霍米洛夫仪表制造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消息说,他们正在进行“奥萨”电扫雷达的研制工作,这种雷达很可能安装在苏-35BM的尾锥内作为后视雷达使用。后视雷达对俄罗斯来说不是什么新技术,旧苏-35/T10M尾锥内安装的就是法佐特龙公司的N012雷达,米格MFI(1.42/1.44)安装的是法佐特龙公司的N015雷达,苏-34尾锥里安装的则是Leninets V005雷达。对后视雷达的高度重视可能表明俄空军对其战场态势感知的数据交换网络还不十分信任,尽管这种网络的新一代产品正在研制中。

辅助传感器

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IRST)在俄罗斯几乎所有作战飞机上都是标准配置。苏-35BM的IRST型号为OLS-35,该系统一次可跟踪4个不同波段的红外信号,最大探测距离为90公里(目标尾部)和50公里(目标前方)。激光测距仪的测量距离为20公里(空中目标)和30公里(地面目标)。

苏-35BM装备了俄空军第一代综合电子对抗系统KNIRTI L175M Khibiny-M,其中翼尖的电子信号截收吊舱可以被动确定目标坐标,也可以对目标主动发出的信号或被动辐射信号进行干扰。座舱内有1个独立布置的L175M 显示器,主要用于显示与电子对抗系统有关联的威胁目标信息,该系统甚至可以为半主动雷达提供制导。L175M还包括一个综合传感器舱,其可对包括电子对抗系统、前后视雷达及IRST在内的全机所有传感器信息做集中处理,主要作用是对来自各传感器的独立信息进行综合威胁判断。苏-35BM机身表面共有近150个天线和凸出物,除了标准的雷达告警接收机(RWR),还有激光告警系统、

导弹接近告警系统(MAWS)、标准的金属箔片/红外干扰发射器等。未来俄罗斯还准备在所有新型作战飞机上都装备L175M系统。

数字化座舱

苏-35BM的全部传感器信息都显示在座舱内2个22.5×30厘米的大型MFI-35彩色多功能显示器和飞行员的头盔瞄准显示器上。座舱内还包括MAK-35逃生系统、IKSh-1M宽屏平视显示器和1台备份多功能显示器。MFI-35显示器可以集中显示飞机的各种飞控数据,显示器的分辨率达到1400×1090像素;IKSh-1M 型平显的视角达到30度,除了可以用于苏-35BM外,还可以广泛用于俄罗斯现役战斗机的升级计划和第五代战斗机上;备份多功能显示器主要用来显示关键目标数据和导航数据。在去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苏-35BM座舱图跟今年莫斯科航展上的座舱图实际有些区别,2个MFI-35上方的一个显示器(用于显示瞄准及导航数据)尺寸有了变化,这说明整套系统仍在进一步完善中。

其它电子设备(3级)苏-35BM的导航/通信系统为KRNPO-35,同时还使用一套LINS-2000激光陀螺仪。KRNPO-35集成了惯性/卫星导航、无线电导航、数字地图、光纤和数字式通信设备。数字式通信系统包括2个超高频/甚高频电台,具备类似美国Link-16数据链的容量,还有自动译成电码的能力。苏-35BM 的电传系统为4余度设计,发动机控制系统也是目前流行的全权数字式(FADEC)。

值得一提的是苏-35BM战斗机使用的“游隼”-E光电瞄准吊舱,它主要用来

为激光制导炸弹等对地攻击武器做瞄准照射用。该吊舱直径39厘米,长3米,重约250公斤,内部装有红外摄像机、激光测距仪、电视和目标跟踪器等设备,可以为战斗机提供对地面和海上目标的搜索、跟踪与锁定,甚至在高机动状态下仍然能够保证将目标锁定在视场内。

资料图:最新型苏-35战机已将前置小鸭翼去掉

发动机

苏-35BM采用的是留里卡-土星设计局研制的AL-41F1A发动机,它赋予了新战机超音速巡航能力。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PAK-FA及苏-34战斗轰炸机未来也都计划使用该系列发动机。AL-41的研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本来是打算装备米格MFI和S-37/苏-47的,前两台试验机已经在米格1.42验证机上进行过装

机测试。不过最近土星设计局又指出,计划安装在PAK-FA上的AL-41F生产型仍没有达到实用化,也就是说苏-35BM采用的AL-41F1A其实只是真正的下一代发动机AL-41F的简化版。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米格1.42首次试飞时安装的是AL-31,苏-47安装的则是D-30F6,即米格-31的动力装置。

AL-41F1A是土星设计局在AL-31F基础上大量使用AL-41F新技术的过渡型发动机,改进项目代号117S,试验编号AL-41(X)。虽然这型发动机的推力跟AL-41F已经非常接近,但其使用的核心机仍源于AL-31,而AL-41F的核心机则是全新研制的。前者换装了更先进的涡轮风扇,风扇直径从AL-31F的905毫米增加到932毫米,低压和高压涡轮也都是重新设计的。根据土星设计局官方网站提供的数据,AL-41F1A的加力推力为14.5吨,也就是说苏-35BM共可获得29吨推力,同现役的AL-31F(最大推力12吨)相比加力推力增加16%。更重要的是AL-41F1A的服役寿命也从AL-31的1500小时提高到了4000小时,大修间隔从500小时增加到了1000小时,大大降低了后勤保障压力,也彻底改变了人们过去对于俄系发动机为“高消耗品”的印象。

苏-35多用途战机可挂载空射型俱乐部导弹

该发动机采用三维推力矢量喷管,最近有消息称俄罗斯准备在米格-35上也采用已经在米格-29OVT验证过的三维推力矢量技术,这不仅意味着俄空军“四代++”战斗机都将具备全向推力矢量功能,也很可能表明PAK-FA也会使用该技术,而米格MFI最初则只计划安装纵向二维矢量喷管,美国F-22现在使用的也是纵向矢量喷管。由于苏-35BM的重量减轻了20%,因此其整机推重比相当高,结合全向推力矢量技术保证了该机飞行性能至少不弱于安装有前翼的旧苏-35。

截至目前,土星联合体已经制造了5台AL-41F1A原型机,第一台原型机早在2003年就在试车台上进行了测试。第二台和第三台发动机被先后安装在710号苏-27M(旧苏-35)上进行飞行测试,测试开始于2004年3月,当前第一阶段

的试验已经结束,苏-27M在这期间共完成30个起落,其中有5个是使用两台AL-41F1A。现在,苏霍伊公司和土星联合体已经制定了第二阶段发动机测试计划,俄空军也将参与该阶段,其中第四台发动机原型机将取代第一台用于试车台测试,第五台原型机将用作飞行测试的备份。根据土星联合体透露的消息,AL-41F1A的批生产工作将由乌法发动机生产联合体与土星研制联合体共同负责。为了增大飞机航程,苏-35BM还可以携带两个1800升的PTB-2000副油箱(苏-27家族通用副油箱),并设计有空中加油设备。该机的内部燃油量也增加到了11500公斤。

代表机型和战斗机分代

代表机型和战斗机分代 按照西方的战斗机分代划分方法 第一代:亚音速战斗机(喷气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86、苏制米格15、中国歼5(前苏联米格15仿制型)等 第一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喷气式、亚音速,从此战斗机螺旋桨时代进入喷气时代,史称战斗机的“喷气革命”。 第二代: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超音速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4、F5,苏制米格21、米格25(2代机的巅峰作品),中国歼7(前苏联米格21的仿制型)等 第二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战斗机速度首次超过音速,并且重视速度,认为速度越快战斗机越强(非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史称战斗机的“超音速革命” 第三代:可变后掠翼,米格—23和美制F—111单独划分一代称之为第三代。 第四代:强调中近距离空战和空空格斗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能量机动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15、F16、F14、F18,苏制米格29、苏27、苏30(苏27的改进型)中国歼10等,其中F15、F16、米格29、苏27被称为冷战末期统治天空的战斗机“四大天王”。 第四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的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关于能量机动原理,百度里很少有人回答准确什么是第4代战斗机,第三代战斗机就是用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出来的战斗机。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空军发现,自己的F4速度比米格21快,但是屡屡被米格21击落,甚至在不利情况下难于脱身。这是为什么?。一些老的空军退役的飞行员和科学家一起合作研究,发现了“能量机动原理”,具体含义比较复杂,在此不多讲,能量机动原理即,同时具有最大动能和最大势能的战斗机在空战中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高,这些人在综合了自二战以来所有战斗机格斗案例后的惊人发现,合理的解释了战斗机快和高之间的取舍。他们提出了和但是理论相悖的能量机动原理,指出,以后设计战斗机,速度并不是第一要求,飞机所有性能复合能量机动原理越好,他们也被当时不理解他们行为的人称为“战斗机黑手党”。但是F15制造出来以后,一鸣惊人,F15是第一款符合能量机动原理的战斗机,其后的F16服役,F16是第一款根据能量机动原理精确计算后制造的战斗机,自此美国空军进入4代机时代,前苏联几乎花了十几年才搞明白了能量机动原理。后来出来了苏27和米格29.。这里有一个争议,即F14,有人认为F14并不能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但是我们仍然把它算做第4代战机,因为当时正值“战斗机黑手党”和官员们争吵,另外,F14的可变后掠翼为能量机动原理提供了修正机会,所以仍然算第三代战斗机。史称战斗机的“能量机动革命” 第五代:强调隐身性能等4S标准的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代表机型:美制F22“猛禽”、F35“闪电” ,俄罗斯在研的苏47(S37)“金雕”战斗机 第五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史称战斗机的“隐身革命”。 4S:Super Maneuverability;Super Sonic Cruise;Stealth;Superior Avioni 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

苏式战机

苏-27和苏-30同为苏式系列战机中的精品,在国际战机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虽然两者一宗同源,但因为发展趋势和作战需求的不同,二者在外形和性能上又各呈风采。苏-30脱胎于苏-27UB,从飞机外型看,尺寸与苏-27UB完全相同,但比基本型苏-27要大。作为一种远程截击机和作战教练机,苏-30主要有基本型、M型、MK型(出口)等几种型号,其中M型设计为多用途,虽然采用了和苏-27相同的AL—31F大推重比涡扇发动机,但整机加装或改进了空中加受油系统、空地精确打击武器系统和舱内飞行员生活系统,因此,空重和苏—27相比增加了632千克。苏-30的外部布局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座舱设置为串列双座,机头左侧上部加装了液压收放的空中受油头和夜间空中加油照明灯,光学雷达与苏-27相比位置偏右,为飞机空调系统增设的辅助进气口位于机头接近翼根处的两侧,两翼下各增加了一个外挂点,使外挂点增至12个,垂直尾翼由苏-27的从前到后稍向下倾变为平直。另外,苏-30的防护装甲较苏-27有所加强,在驾驶舱、油箱和发动机等部位都有钛合金保护层,全机钛合金保护层的总重量达1480千克。为了迎合着陆重量,前轮改为双轮,其挡泥板也因此作了相应改动。至于现服役于印度空军的苏-30MKI,则按照印方要求,增加了前翼、后视雷达和多功能液晶显示器,换装了推力矢量发动机,外形区别比较明显。从舱内布局看,苏-30与苏-27UB基本相同,只有两处存在较大差别,一是增设了飞行员舱内生活系统,飞行员可以在舱内进食、饮水和小便;二是后舱增加了对地精确打击操纵手柄及制导显示系统,用来满足对地攻击的作战要求。从战技术性能看,苏-30在苏-27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了作战能力,提高了机载导航系统精度,增加了电视指令制导系统、反辐射导弹制导系统,可携带激光指示器吊舱和反辐射导弹制导吊舱。在苏-30标准挂载方案中,配置弹药由苏-27的R-27、R-73两种对空基本弹药配置扩展为11种,新增了X-31反辐射导弹等5种空地精确制导弹药,最大武器载重量增至8000千克,使之可以方便地执行多用途作战任务。另外,因为具备了空中加油能力,苏-30设计执行任务时间可延长至10小时以上。在定型阶段的一次试飞中,其原型机曾进行了15小时42分的不着陆飞行,飞行距离13440千米,创下了战机不着陆飞行的世界之最。此外,苏-30经过改进的无线电数据链路可以使之与苏-27协同作战,因此,根据任务要求它可以用来作为空中指挥机。不过,因为起飞重量的增加,苏-30在同样襟翼开度和使用着陆减速伞的前提下,起飞、着陆滑跑距离比苏-27稍有增加,爬升性能也略有减弱,这恐怕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吧。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的基础上研制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1975开始研制,原型机编号T-10K。1987年8月首飞,当时称苏-27K,1989年11月首次在“第比利斯”号(即后来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进行着舰试验,不久改名为苏-33,北约起绰号为“海侧卫”。1993年4月装备俄罗斯海军,1998年8月正式列入作战编制,现有24架装备于俄唯一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相对于苏-27,该机机翼前增加了一对全动式前置鸭翼和缩短了尾锥,主翼和平尾为可折叠式,机头装有空中受油装置,机尾加装了着舰钩。这些改装使其性能较苏-27有所降低,最大速度只有1.97马赫,最大航程3000公里。机上保留了1门30毫米机炮,有12个外部挂架,可携带R-73近距格斗空空导弹、R27/77中距空空导弹、hk-31/41反舰导弹,以及各种空地导弹、炸弹和火箭弹,最大载弹量6500公斤。

1983年韩国客机被苏—15战斗机击落真相

[键入文字] 1983 年韩国客机被苏—15 战斗机击落真相 1978 年,一架编号为902 的大韩航空客机在从法国巴黎飞往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时,偏离航向飞往了苏联北方舰队核动力战略导弹核潜艇的聚集之地,最后被苏联空军苏—15 战斗机拦截并击伤,最终迫降在摩尔曼斯克市郊并造成两名乘客遇难。无独有偶,5 年过后,一架从美国阿拉斯加起飞的大韩民航“波音”—747 飞机,在飞往汉城(首尔)途中又偏离航道飞向了堪察加半岛南部以及萨哈林岛,而这次“碰巧”又途经了苏联部署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弹道导弹基地。最终这架偏离正常航向的韩国客机被奉命起飞的苏—15 战斗机击落,事后报道称,机上269 名乘客全部罹难。事件发生后,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到底是怎么回事?伊万·特列奇杨科上将1976 年到1984 年担任前苏联远东军区司令,当时正是他亲自下令击落了韩国客机。2007 年5 月2 日,他在莫斯科去世,生前回忆透露:所谓“韩国客机”其实是美国人一手导演的骗局。 他说:“我已这么大的年纪,没什么可害怕的了。我想,现在是说出真相的时候了。第一,早在波音飞机进入我国领空那一刻起,我们就获悉,机组成员在同北约情报部门通话。我们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击落它,但没有那样做,因为如果飞机在堪察加半岛上空爆炸,可能会引爆潜艇或其他设施上的核弹,这将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第二,如果我们迫使对方在我军用机场降落,美国人也可能引爆飞机,因为我们的战略航母就停泊在附近,上面也有核武器。” 后来的调查证实了这一判断。专家们得出一致结论:飞机内部发生了爆炸。具体经过是这样的:苏联空军歼击机发射导弹击中飞机,此后飞机又飞行了17 公里,到达中立水域上空后爆炸。爆破专家认为,飞机是因内爆而解体的,爆炸威力相当于4 吨TNT 炸药。而苏联的导弹根本没有如此大的威力。 这架波音—747 飞机的此次飞行有许多奇怪之处。从安克雷奇起飞时,飞机补充了4 1

苏-15战斗机

苏-15战斗机 苏-15是苏联霍伊设计局设计的单座双发全天候截击机,北约组织称它为“细嘴瓶”(Flagon)。50 年代末,苏联军方要求发展一种作战半径较大,爬升性能好,速度在M2.5一级的全天候截击机来取代苏-9。苏-15就是按照军方的这一要求发展的。苏-15是前苏联第一种性能比较完善的全天候截击机,采用复合三角翼(原型机为纯三角翼)、尖机头两侧进气的总体布局,兼顾了低速与高速飞行的需要,同时在水平尾翼前方的机身两侧装有两块减速板,用于空中及地面减速。飞机推重比大,翼载荷比较小,具有较好的飞行和机动性能。与西方同类飞机相比,其缺点是航程比较短,电子设备不完善,座舱视界较差,早期型别没有装机炮。在1978年和1983年,前苏联的苏-15战斗机曾经两次攻击韩国的民航客机,造成了伤亡近300人的严重的事故,苏-15也因此而”臭名远扬“。 七十年代末期,苏-15是前苏联高度保密的机种之一,只配置在苏联本土,没有进驻华约其他国家,也未出口。 1967年苏联航空节时,10架苏-15作了编队飞行表演。1969年开始进入苏联防空军所属的歼击航空兵服役,逐步取代苏-9,成为歼击航空兵的主力飞机。1977年装备数量增至850架。据说,1977年苏-15已逐渐停产,到1988年仍有400架左右在服役。 据分析,苏系截击机从50年代的苏-9到60年代的苏-15,逐步完成了从简单灵活的轻型截击机到设备复杂的全天候截击机的过渡。苏-15仍然采用有尾三角翼的气动布局形式。为提高性能和全天候作战能力的需要,机翼形状作了修改,机头雷达加大了。

下面介绍“细嘴瓶”F的设计特点。全金属悬臂式中单翼,内翼段后掠角53°,外侧后掠角37°,在不同后掠角翼段之间有与机身垂直的很小的无后掠角翼段。双三角翼的设计,较大的改善了飞机的起降和大迎角飞行性能。但尽管如此,该机的起降速度仍然相当高。机翼外翼段前缘向下弯曲,以改进操纵性能。在两侧翼根向外70%处上表面有翼刀,外翼段的后缘有副翼,从副翼内侧的机身有襟翼。机翼无上、下反角。 机头有单座封闭式座舱,其截面基本上是圆的。座舱有向后滑动的气泡形座舱盖。机头雷达罩为尖顶形,其他各型的雷达罩为锥形。冲压式进气道位于座舱两侧,进气口呈楔形,进气量靠垂直的可调斜板调节,进气道外侧开有辅助进气口,尾翼前的后机身两侧上下各有一对门板式减速板,没有尾腹鳍,当速度超过M1.8以后,飞机靠自动增稳系统来提供方向安定性。另外,后机身有加力燃烧室冷却进气口。 据西方媒体称,苏-15的操纵性能并不太好,飞行员操作失误时,飞机易于进入失控状态。 悬臂式全金属结构,各个翼面均有后掠角。全动式平尾装在稍微靠下的位置,有上反角,平尾翼尖装有防颤振配重杆。垂尾的顶端装有甚高频/超高频天线,后缘装有雷达探测天线,垂尾的底部有减速伞舱,方向舵无配平调整片。 起落架前三点可收放起落架,均为单轮,前轮向前收起,主轮向内收入主起落架舱内。 两台图曼斯基P-13Ф-300加力式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不加力推力64.7千牛(6600千克),单台加力推力70.6千牛(7200千克)。与同时期的其他战斗机相比,苏-15有着较高的最大速度与爬升率。

俄罗斯米格战机全系列展示

俄罗斯米格战机全系列展示 米格-1 米格家族的第一个成员是米格-1 战斗机,1938年开始研制。当时,苏联空军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研制一种新型高速战斗机,著名的设计师波里卡尔波夫提出的方案赢得了广泛支持,随后该机被赋予了I-200的研制代号。这种战斗机安装米库林设计局的AM-35A型水冷发动机,设计指标为7000 米高度最大飞行速度670 公里/小时,升限13000米,爬升到5000 米高度耗时4.6 分钟。但是由于波里卡尔波夫本人当时正在全力进行I-180 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加之I-200 被认为不够先进,所以该机的研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后来为了和雅克福列夫的I-26战斗机竞争,波里卡尔波夫设计局加快了I-200的研制进度。1939年12 月初,I-200的初步设计基本完成并获得了苏联空军司令和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的认可。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该计划,前苏联当局决定成立一个由米高扬领导的新设计局。 新设计局成立后,拥有丰富设计经验的格列维奇和罗莫丁成为了米高扬的副手。I-200 的设计也有了轻微的改动,将飞机结构也由全金属结构改为胶合板、木材、金属的混和结构,增加机身的长度,提高了纵向稳定性,增加机翼油箱等等,但是总体设计上保持了波里卡尔波夫的气动外形。 1940年4月5日,米格-1首飞。试飞证明米格-1是一款优秀的高速截击机,值得一提的是5月2日,米格-1在试飞中达到684.5公里/小时的速度,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同时,米格-1也面临着无数的问题,面对这些考验设计师们对米格-1进行了反反复复的修改。仅仅在试飞初期,水散热器被修改了十八次之多,在忙碌了117个昼夜之后,问题基本解决。飞机通过了国家试验,正式投产。不久后设计师们又陆续发现一些问题。这时,工厂已经生产出了第一批米格-1。米格-1的机翼单位负荷高,机动性差;油箱容量小,航程有限;飞机重心偏后,滚转困难等。所以正式命名为米格-1的飞机只生产了100架。 Mig-1◇Mig-3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8.16(机长)×10.28(翼展)×2.59(机高)米◇8.25(机长)×10.28(翼展)×2.59(机高)米。 机翼面积:均为17.44㎡。 最大起飞重量:3077千克◇335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628公里/小时◇640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均为12000米。 航程:730公里◇1250公里。 发动机:一台AM-35活塞式发动机,1200马力。 武器系统:1挺12.7毫米机枪(后期的Mig-3有3挺12.7毫米机枪),备弹300发;2

苏33战斗机

苏-33战斗机 苏-33是俄罗斯海军航空母舰装备的主力舰载作战飞机,在美国海军的F-14战斗机退役后,苏-33将成为目前世界上装备的惟一的一种重型舰载战斗机。作为俄罗斯海军最先进的舰载作战飞机,苏-33竭力维护着实力已经严重萎缩的俄罗斯海军航空兵最后的尊严。 在上世纪70年代,面对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苏联海军在国家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的需求下,开始装备“基辅”级中型航空母舰和“雅克”-38垂直起降战斗机,同时又提出了研制大型多用途航空母舰的计划。新发展的航空母舰计划装备采用弹射起飞和拦阻着陆的舰载作战飞机,并为此对“米格” -23战斗机进行了舰载化的改进。为了进一步提高海军舰载作战飞机的技术和战术性能,苏霍伊设计局在1973年提出了在研制中的T-10(苏-27)的基础上设计更为先进的舰载作战飞机的计划。 由于后来苏联在发展航空母舰弹射器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技术困难,短期内无法制造出可以实际应用的弹射器。在弹射器的研制进度严重落后于航空母舰舰体的建造进度的情况下,苏联海军被迫在第1批生产的使用常规舰载机的航空母舰上取消了弹射器设计。苏霍伊设计局根据技术条件发生的变化,开始研究苏-27采用滑跃甲板起飞的可行性。在苏-27生产型1981年4月首飞1年后的1982年,随即开始用T-10-3原型机进行地面滑跃甲板起飞和拦阻着陆的试验。

为了进行舰载机从滑跃甲板起飞的试验,苏联在黑海克里木半岛的新费得罗夫卡机场建设了被称为“银针”的地面模拟甲板试验系统。“银针”系统完全模拟航空母舰的甲板制造,由起飞滑跃甲板、“斯维特兰娜”2拦阻系统和“电阻”无线电着舰引导系统组成。苏-27上舰前的地面试验工作都是通过“银针”的地面模拟甲板试验系统来完成。 1982年8月21日,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29K首飞成功,T-10-3在8月27号也从牵引系统上起飞成功,并于8月28号完成从滑跃甲板起飞的试验。首飞的滑跑距离不超过230米,起飞时速达到了232千米,起飞重量为18200千克,如果遇到航空母舰上甲板风的作用,T-10-3可以在142米的距离内完成起飞。这时期的T-10-3与普通的苏-27在外形上基本相同,当新生产的 T-10-25号原型机在1984年开始投入试验工作后,苏-27舰载型的型号名称也正式被确定为苏-27K。 1983年,“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开始建造,T-10舰载机的试验工作进一步加快。1986年开始正式使用带前翼的T-10-24和双座型T-10-Y2进行工厂试验。

苏-30MKK战斗机

苏-30MKK战斗机 苏-30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战斗轰炸机。其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初,最初的两架原型机在80年前首飞,被命名为苏-27PU或苏-30。当时苏联空军并没有计划装备该型飞机,因此这两架飞机由试飞院买下。其中的一架曾两次参加珠海航展。 点击查看俄罗斯苏-30发展史,及出口中国的苏-30MKK详细介绍 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毫无疑问是一种优秀的第三代战斗机,我国经过与苏联/俄罗斯艰苦的谈判,于90年代中起开始购入和仿制苏-27SK/SMK战斗机。在苏联/俄罗斯,苏-27的改进自80年代苏-27定型就已经全面展开。作为单座战斗机的共同特性,苏-27的使用经验表明,现代空战带给飞行员的工作量很大,加上高机动产生的高过载、大航程产生的长时间留空,使飞行员在单独应付复杂的作战情况、机载电子综合设备和机载武器时手忙脚乱。这不利于挖掘战斗机本身的性能潜力,例如当先进的雷达、通信指挥系统出现后,一个飞行员是无法兼顾本机的飞行作战和与友机的通信指挥的。 为此,许多先进战斗机加入了第二名飞行员。这名飞行员一般不负责具体航行操纵和近距格斗,将精力集中于负责操作机上雷达、通信等各种电子系统,观察空情,甚至为单座战斗机提供预警、通信和指挥。 同时因为有了第二名飞行员,战斗机更适合执行危险而复杂的对地攻击任务,一名飞行员可负责驾驶战斗机进入攻击路线,观察周围空情,另一名则控制火控系统和武器,发起攻击。假如只有一名飞行员,攻击效果和生存力肯定会有所降低。如美国、法国就分别发展了F-15E和幻影2000D等双座战斗轰炸机。

在这种思想下,苏联军方决定以苏-27UB双座教练机为基础研制生产这种双座战斗机。研制工作始于1986年,总设计师伊戈尔·伊万诺夫,武器系统的设计师是维克托·加鲁申科。研制中首先解决了加装空中受油系统的问题。空中受油管装在机头右侧,不增加飞机的阻力,不影响机载雷达工作。该系统后来为苏-33、苏-35战斗机、苏-34战斗轰炸机所采用。这架空中加油型苏-27UB飞机于1987年首飞,随后完成了莫斯科-共青城-莫斯科的不着陆飞行,飞行距离13440千米,连续飞行15小时42分,4次空中加油。1988年开始,苏-30研制工作转入正规。设计中将在苏-27UB的基础上改进一种采用空中受油系统、新型导航系统、先进的惯导系统和火控系统的双座战斗机,命名苏-30。1989年12月31日苏-30在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厂机场首飞。2006年开始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的我军最新进口的新型苏-30MK3

美式战机大全

F-1“FURY”(狂怒 US Navy FJ) 北美公司研制的单座舰载战斗机,外形与F-86“佩刀”很相似。可携带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内置4门20mm机炮。FJ-2/FJ-3/FJ-4统一编号为F-1,FJ-1并不在内(可能是FJ-2开始是FJ-1的重 大改型,由平直翼改为后掠翼)。 F-2“BANSHEE”(女妖 US Navy F2H) 麦克唐纳公司研制的单座舰载战斗/侦察机,由FH-1“鬼怪”改进而成。“女妖”这个绰号的来源很有意思:F-2高速飞行时两具蜗轮引擎会发出凄疠的尖叫声。机鼻装备了雷达,还有自动驾驶

仪、增压座舱、弹射座椅等新式装备。F-2是朝鲜战争中的主力舰载轰炸机。 F-3“DEMON”(魔鬼 US Navy F3H) 麦克唐纳公司研制的第一种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也是第一种只带导弹不用机炮的战机。单发、近音速全天侯战斗机,共生产了522架。

F-4“PHANTOM II”(鬼怪II) 麦克唐纳与道格拉斯公司合并后研制的双发双座重型战斗机,是一个庞大的“鬼怪”家族,也是第一种海空军的通用战斗机。派生型繁杂。F-4共生产了5000架,至今仍有800架在埃及、德国、希腊、以色列、日本、韩国、西班牙、土耳其服役。

F-5A/B“Freedom Fighter”(自由战士)F-5E/F“Tiger II”(虎) 诺斯罗普研制的双发超音速轻型战机,主要供外削,这从F-5A“自由战士”这个绰号就可以看出。F-5E/F有小部分在美空军服役,主要用途是假想敌。

F-6“SKYRAY”(天光 US Navy F4D) 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三角翼战斗机。装备20mm机炮和响尾蛇空空导弹以截击敌机。 YF-7A“Sea Dart”(海标枪 US Navy YF2Y-1) 康维尔公司研制的水上喷气式战斗机。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战斗机,总共制 造了5架,2号机试飞中坠毁。

订购SU-27战机内幕:他是自己人篇之祖国需要你的胃汇总

订购SU-27战机内幕:他是自己人篇之祖国需要你的胃 主题:《日落共青城》风起于青萍之末--他是自己人篇之祖国需要你的胃祖国需要你的胃 帝国末任国防部长沙波什尼科夫曾经对《红星报》记者讲述过这样一件事,他作为空军总司令陪同国防部和军事工业委员会代表团前往北京参加有关出售苏-27飞机的谈判。因为那个时候双方两国关系刚刚解冻,双方在相隔20多年后再一次接触都感到有些不太自在。某位阿尔巴特军区首长在宴会开始前大大咧咧地对中方接待人员说:“如果是点不着的酒就不要端上来了,那不是男子汉该喝的东西。” 沙波什尼科夫一看就明白,这是他们对外军事合作局的老把戏。从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主掌阿尔巴特军区时就是这样。苏联军事代表团总是以这种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印度、越南和朝鲜等兄弟国家的同行们,最拿手的一步就是在宴会上(正式宴会)端来高烈度的烧酒,然后当着目瞪口呆的主人面一饮而尽。虽然这些国家也不乏贪杯之人,但是考虑到人种的差异和所处维度的关系,能像俄国人那样痛快淋漓的豪饮者毕竟不是很多,更别说在一个国家的国防部或者总参部中寻找这一类的酒徒。 曾经有过很多次,我们的将军在宴会中放肆地讥讽印度国防部的官员而使对方难堪地下不来台,因为那些可怜的素食主义者这辈子也没有接触过有度数的饮品。有几次甚至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的沙波什尼科夫都感到看不下去了,他觉得如果不是在印度教的熏陶下使当地人的性格较为温和,同时莫斯科又以非常优惠的条件提供米格飞机和萨姆导弹。他很怀疑对方是否会如此地忍耐。苏联元帅乌斯季诺夫似乎认为,首先在酒桌上击败对方是取得绝对心理优势的第一步,而这条怪异的法则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一些军人和外交官。 宴会中,中方代表团中的一位看上去非常不起眼的参谋被林虎指派为酒司令。那位身穿空军制服的大校参谋是个瘦得像竹竿一样的家伙,如果穿着军大衣走在莫斯科的大街上,估计一阵风吹过可以向风筝一样飞起来。起先我们还以为

苏-27(苏-30)战斗机与F-15、F-16对比

苏-27(苏-30)战斗机与F-15、F-16对比 近几场局部战争证明:战斗机作为空中战场的主战武器,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发展。俄罗斯的苏-27(苏-30)与美国的F-15、F-16战斗机仍是目前世界上的主战飞机。两者在空战中谁占优势,无论军方还是民间都十分关注,但也确实是一个很难准确回答的问题。因为它不仅直接反映美、俄两军事大国的飞机设计理念、制造 现状、空战能力和飞行员的战(技)术水平,而且我们也都明白,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任何一场战争都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和整体对抗,而非简单的飞机与飞机之间的较量,影响空战结果的因素很多。本文中,我结合自身的飞行经历和对空战的认识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未来空战的主要特点、 (一)空战模式多样化 传统的歼击机之间空战模式,通常是在昼间,敌对双方飞机使用机枪、航炮、火箭或导弹等武器进行目视范围以内的空中作战。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和在军用飞机上的应用,各国空军突出对飞机的早期预警发现能力、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和超视距空战能力等作战性能的研究和发展,使夜间、电磁环境和复杂气象条件下的超视距空战成为未来空战的主要模式。 (二)空战空间扩大化 未来空战将扩大到目视范围以外而进行的超视距、全高度、全方向攻击的空战,空间范围将有明显的扩大。主要表现为:攻击距离增加、攻击方向扩大、空战高度向两极发展。 (三)电子对抗将贯穿始终 未来的空战,电子对抗的影响将会是全面而强烈的。在强烈的电子干扰条件下,地面雷达和机载雷达的搜索发现能力将显著下降;有效的电子对抗可保障已方飞机隐蔽接敌,实施突然攻击;而且电子对抗对制导武器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指挥通讯设备的干扰,迫使其指挥受阻、联络中断,这一点我的感受很深;因此,要想在现代空战中取胜并减少损失,就必须在电子斗争中战胜对方,夺取制电磁权。 (四)空战将表现为系统对抗 近几次局部战争中,高新技术的大量使用,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空军的作战行动都是多机种联合作战。空战中不是单一的对抗,而是系统的对抗。空战行动和武器系统效能的发挥,越来越离不开相互的支援。 (五)空战武器高技术化,且作用更加明显

苏-27歼击战斗机与结构材料

苏-27歼击战斗机与结构材料 梁慧凤金属世界 1997.5 航展会上一举成名 法国巴黎的国际航空展久负盛名。在第38届国际展览会上,一架银灰色的飞机非常引人注目,它的机头下倾,前机身圆粗的拱形逐渐向后扩展为宽而平的表面,使机身与机翼之间平滑地过渡,与中央机翼融合为一体,后边是两个大立尾,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苏-27歼击战斗机. 苏-27飞行表演开始了。飞行员接到起飞的指令,发动机一阵轰鸣,飞机以极快的速度向着跑道方向猛冲过去,看它那憋足了劲的架式,在场的许多参观者都认为,它准是要直冲云霄而去,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只见它机头猛然抬起,飞机腾空而起,几乎是向上窜起的姿式,然后机头后仰,瞬间机尾在前,飞机的仰角竟达到110-120°,此时飞机并没有爬升,而是仰卧着“肚皮“朝天继续向前平飞,速度骤然下降。这时在场的人目瞪口呆,简直不知飞机要干什么。大约过了几秒钟,只见机头飞快地向前一甩,倾刻间飞机竟变得像一条伸颈昂首的眼镜蛇。这种魔术般的超常规飞行表演,使在声的参观者大开眼界,惊叹不已,就连空军同行也认为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这个动作的创始人是普加切夫,因此这个动作被称为”普加切夫眼镜蛇“。 苏-27出色的飞行特技表演,目的是向人们展示这种大型而灵活的飞机,具有近距空战高度的机动能力。这个眼镜蛇动作的术语叫“动力制动“动作,它远远超过了西方所有现代化飞机。飞机瞬间改变飞行姿态,对提高空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在激烈空战格斗中,可为飞行员提供在复杂的飞行中迅速瞄准、打击目标的机会。第二、迅速摆脱被动处境而占据有利地位,几秒钟前,敌机还咬住你的尾巴,这时你来个”眼镜蛇“动作,敌机还来不及反应就冲到你前面去了,瞬间变成了你炮口上的活靶子。第三,飞机通过”眼镜蛇“动作的减速性,使雷达暂时中断,失去目标,从而摆脱多普勒雷达的跟踪。 苏-27在航展会上所做的“眼镜蛇“飞行表演,在现代空军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一次21世纪的飞行。它表明俄罗斯研制的军用飞机的各项技术领先地位,从此轰动西方航空工业强国,使他们不得不对苏-27刮目相看,同时也对俄罗斯战斗机的研制水平进行了重新估价。 苏-27结构选材

战斗机型号介绍

战斗机是一个国家手中的利剑,中国战机的发展经历了几代人的辛苦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绩,让我们为自己国家拥有的利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吧~~!!!!!为国家的强盛鼓掌欢呼吧~~~!!! 歼-5战机中国最早的“青铜剑” 歼-6战机

歼-7战机 歼-7的原型米格-21在前苏联空军装备体系中属于前线战斗机,主要执行争夺战区制空权和拦截敌方战术攻击机的任务,在技术上属于第一代两倍音速的战斗机。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引进歼-7型战斗机的生产技术后,国内基础薄弱的航空工业用了接近20年的时间才使歼-7型战斗机真正达到实用化。在此期间,米格-19的仿制型歼-6型战斗机一直是中国海军和空军战斗机部队的主要装备。 中国空军所装备的先进战斗机数量一直很少。面对国外普遍装备米格-23、米格-29和F-15、F-16这些现代化的先进战斗机,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歼-5和歼-6为主要装备的中国空军在装备技术上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国内装备的歼-6型战斗机面对国外第三代高性能战斗机时基本上没有实际战斗力,仅仅等于简单的数量符号。中国海、空军在迫切的装备需求的影响下,一方面加快装备歼-8和发展新型第三代战斗机的速度,一方面从俄罗斯大批量引进苏-27SK重型战斗机

歼-8战机

歼-10战机中国自己打造的“黄金剑” 被西方称为“中国空军最富神秘色彩”的歼-10战斗机正式解密,成为2006年年末世界军事界的一大话题。 歼-10自研制起就雄心勃勃,也因此备受关注——比如,它一开始就锁定当时最盛行的“鸭式”气动布局。作为国产第三代战斗机,它的任务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1980年代初,航空工业重新制定了“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发展方针,即用较先进的歼-7、歼-8 替代部分老式战机;研制歼-7、歼-8的后继改进型;以米格-29、苏-27为主要作战目标,预研能够满足2000年前后作战需要的先进战斗机。中国一航直属的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许德介绍,1982年,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听了邹家华(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汇报后,提出要搞一个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投资5个亿。在歼-10的设计中,中国首次采用现代飞机设计理念,把人和系统放到一起进行研究,以达到人机一体。歼-10A战斗机在机动性方面优于F-16A/B主要体现在以下若干领域。首先发动机推力不同。装备台湾空军的F16A/B战斗机使用F100-PW-220或者F110-GE-100发动机,最大后燃加力推力为10886公斤级别,更大推力的AL31FN发动机产生12500公斤的加力推力,这样装备AL31FN发动机的歼-10A已经接近F16C/D Block 50/52战斗机的动力标准。假设歼-10A战斗机的正常起飞重量是10-11吨,那么配备AL31FN发动机的歼-10A战斗机的推重比将会达到1. 14,F-16A/B在无外挂情况下的推重比率可能只有1或者1.1。此外,由于歼-10A战斗机采用比F-16A/B更大面积的主翼和两个全动式前翼,歼-10A战斗机在作低空大仰角飞行时候可以获得比F-16A/B战斗机更大的升力系数,低速性能会好过F-16。

红色雄鹰——二战中的苏军战斗机

米格-3(МикояниГуревичМиГ-3)战斗机是苏联在二战中使用的一种单座活塞式战斗机。该机由当时从属于第一国家飞机工厂的米高扬-格列维奇实验设计局设计,但最初的设计思想则来自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的K型机。 类型: 战斗机 生产公司: 米高扬-格列维奇实验设计局 设计者: 米高扬和格列维奇 主要使用者: 苏联红军空军 性能数据: 乘员:一人 长度: 8.25 米(27 英尺 1 英寸) 翼展: 10.20 米(33 英尺 6 英寸) 高度: 3.50 米(11 英尺 6 英寸) 翼面积: 17.44 平方米(188 平方英尺) 空重: 2,699 公斤(5,965 磅) 载重: 3,355 公斤(7,415 磅) 发动机:1×米库林 AM-35A 液冷 V-12, 993 千瓦(1,350 马力) 性能

最高速度: 640 公里/小时(397 英里/小时) 实用升限: 11,500 米(37,700 英尺) 爬升率: 14.7 米/秒(2,890 英尺/分钟) 翼负荷: 192 公斤/平方米(39.4 磅/平方英尺) 推重比: 0.30 千瓦/公斤(0.18 马力/磅) 武器 1x 12.7 毫米 UBS机枪2x 7.62 毫米ShKAS 机枪弹丸重量 1.44 公斤/秒 (3.17 磅/秒) UBS机枪使用装填高爆炸药的PETN弹药,通过螺旋桨轴发射,射击速率可达1050发/分钟。有些MiG-3为了加强火力在机翼下方加装了两挺UBK机枪,但此举会对飞机性能带来不利的影响。2x 100 公斤 (220 磅) 炸弹,两个化学战剂/燃烧剂播撒装置或六枚直径为82毫米的RS-82非制导火箭弹。 雅克-3(Жак-3)在苏德战争初期,雅克设计局的雅克-1型,成为了唯一可以单挑德国Bf 109E/F的苏联战斗机,但在德国更新的Fw 190A和Bf 109G推出,雅克设计局决意推出一种能够压倒任何在短期内出现的新机的高性能战斗机,并以集中在中低空夺取制空权为目的,要有轻巧而能够承受各种特技般动作的坚固机体,和以既有的液泠发动机为动力。 所以以金属结构为主,比Yak-1更短小,为了减少阻力所以油冷器也重新设计了,便成为了雅克-3型战斗机。但在德国轰炸和要把飞机厂撤退后,雅克设计局优先推出了雅克-9型,本机在1944年投入服役。

俄罗斯军事-米格战斗机大全

米格系列飞机图册--永远的米格 米高扬公司(俄语:Микоян) 原称米高扬-各列维奇设计局(俄语:Микоян и Гуревич, МиГ) 英语:Mikoyan Design Bureau 首任设计师:阿·伊·米高扬米·约·格列维奇 米格战斗机大全 米格-1 1938年开始研制。当时,苏联空军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研制一种新型高速战斗机,著名的设计师波里卡尔波夫提出的方案赢得了广泛支持,随后该机被赋予了I-200的研制代号。这种战斗机安装米库林设计局的AM-35A型水冷发动机,设计指标为7000 米高度最大飞行速度670 公里/小时,升限13000米,爬升到5000 米高度耗时4.6 分钟。但是由于波里卡尔波夫本人当时正在全力进行I-180 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加之I-200 被认为不够先进,所以该机的研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后来为了和雅克福列夫的I-26战斗机竞争,波里卡尔波夫设计局加快了I-200的研制进度。1939年12 月初,I-200的初步设计基本完成并获得了苏联空军司令和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的认可。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该计划,前苏联当局决定成立一个由米高扬领导的新设计局。 新设计局成立后,拥有丰富设计经验的格列维奇和罗莫丁成为了米高扬的副手。I-200 的设计也有了轻微的改动,将飞机结构也由全

金属结构改为胶合板、木材、金属的混和结构,增加机身的长度,提高了纵向稳定性,增加机翼油箱等等,但是总体设计上保持了波里卡尔波 夫的气动外形。 米格-1 最显著的外观特征就是侧开的座舱盖 1940年4月5日,米格-1首飞。试飞证明米格-1是一款优秀的高速截击机,单也发现了许多重要的问题,最终正式命名为米格-1的 飞机只生产了100架。

前苏联苏-27重型战斗机发展史

前xxxx-27 战斗机发展史 曾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军迷都将米格战斗看成苏联战斗机的嫡系,也知道米格战斗机才是真正的苏联战斗机,这是因为从抗美援朝战争后我国的主力战斗机基本上都以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为主的战斗机为主,比如说我国大量装备歼-6 和歼-7,他们仿制于米格-19 和米格-21 战斗机。但是,在前苏联国内,除了歼击轰炸机有出口外,苏伊霍设计局当时的主要产品是针对前苏联国土防空军的,苏- 9、苏-15 截击机也从未出口,西方对它们的了解也很少。 到了SU-27的时候,情况也差不多。西方最早是通过军用侦察卫星拍到了几张非常模糊的照片(以当时的技术,想照的清楚些是不可能的),发现其中一架外形与美制F-14雄猫”舰载战斗机有些相似的重型歼击机,根据这些模糊不清的照片,西方专家们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这是一架大型变后掠翼战机(判断错误),装有能下视下射的雷达(难得正确),能发现20个远距目标的同时跟踪攻击其中的4个(继续错误)。他们把这个飞机命名为拉明K,同时起了个侧卫”的绰号。 直到 1985年8月,前苏联电视台用几个画面向观众介绍了早期SU-27的原型机 T-10的试飞过程。西方的专家们马上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战机肯定不是变后 掠翼的!飞行性能有可能很先进!基于立场和争取更多预算的目的,这些专家不停的夸大这种未知名战机的性能,但到底这战机的实际性能如何,直到 1987年9月13日,西方才有幸一睹它的部分真容。 SU-27重型歼击机的研制过程 进入1970年代后期,前苏联空军受到了来自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全新一代战机的强有力挑战,尤其是在几次中东战争中,苏式战机并未能在空战中压倒以色列空军的法制和美制战机(板子当然不能全打在苏式战机的身上,飞行员的技术水平和战斗意志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前面提到的歼6战绩就是例子)。 这种情况进入1980年代后,非但没有得到改善,相反随着美国F15/16 战斗机

美国F系列军用战机命名大全

美国F系列军用战机命名大全 美国军用飞机命名规则 基本任务或机种类型字母及其含义: A-攻击机 B-轰炸机 C-运输机 E-特种电子设备飞机 F-战斗机 H-直升机 K-加油机 O-观测飞机 P-巡逻机 R-侦察机 S-反潜飞机 T-教练机 U-多用途飞机 V-垂直起落/短距起落飞机 X-研究试验飞机

其中F系列有: 1、 F-1"FURY"(狂怒US Navy FJ) 北美公司研制的单座舰载战斗机,外形与F-86“佩刀”很相似。可携带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内置4门20mm机炮。 2、 F-2"BANSHEE"(女妖 US Navy F2H) 麦克唐纳公司研制的单座舰载战斗/侦察机,由FH-1“鬼怪”改进而成。“女妖”这个绰号的来源很有意思:F-2高速飞行时两具蜗轮引擎会发出凄疠的尖叫声。机鼻装备了雷达,还有自动驾驶仪、增压座舱、弹射座椅等新式装备。F-2是韩战的主力舰载轰炸机。

3、F-3"DEMON"(魔鬼US Navy F3H) 麦克唐纳公司研制的第一种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也是第一种只带导弹不用机炮的战机。单发、近音速全天侯战斗机,共生产了522架。 4、F-4"PHANTOM II"(鬼怪II) 麦克唐纳与道格拉斯公司合并后研制的双发双座重型战斗机,是一个庞大的“鬼怪”家族,也是第一种海空军的通用战斗机。派生型繁杂。F-4 共生产了5000架,至今仍有800架在埃及、德国、希腊、 以色列、日本、韩国、西班牙、土耳其服役。

5、F-5A/B"Freedom Fighter"自由战士 F-5E/F"Tiger II"虎 诺斯罗普研制的双发超音速轻型战机,主要供外削,这从F-5A“自由战士”这个绰号就可以看出。F-5E/F有小部分在美空军服役,主要用途是假想敌。 6、F-6"SKYRAY"(天光US Navy F4D) 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三角翼战斗机。装备20mm机炮和响尾蛇空空导弹以截击敌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