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重要实词虚词句式古今异义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重要实词虚词句式古今异义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重要实词虚词句式古今异义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重要实词虚词句式古今异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重要实词

⑴.负

①秦贪,负其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⑵.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④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⑶.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⑷.幸

①而君幸赦臣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⑸.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⑹.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②顾吾念之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⑹.今

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

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7).必

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②其势必不敢留君①依仗,凭借

②辜负,对不起

③违背

④使……承担

⑤背着

①派

②出使

③让

④使臣

①延请

②拉

③牵,拉,引申为掉转

①幸好,侥幸

②宠幸

①白白地

②只,只不过

①回头

②只是,只不过

③难道……吗

④拜访

①现今,现在

②如果,假如

①如果,假如

②必定,一定

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⑵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的原因)(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吾见相职必辱之(扬言,到处说)⑻布衣之交(平民)

⑼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信约)

⑽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敬畏)

文言虚词

⑴.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⑵.而

①夫秦强而赵弱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

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⑶.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⑷.之

①伐齐,大破之

②秦昭王闻之

③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公之视廉军孰与秦王?①凭

②用,拿

③来,连词

④用以,用来

⑤因为

①表并列

②表转折

③表承接

④表转折/表假设

①于是,就。

②趁机

③通过,经由

①指代齐国

②这件事

③我

④这

⑤主谓间

⑸.于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故燕王欲结于君

④强秦不敢加兵于赵者

⑤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通假字

⑴可与不

⑵臣愿奉璧往使

⑶拜书送于庭

⑷召有司案图

⑸秦自缪公以来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⑺请奏盆缻秦王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穿;怀揣)

④相如前进缶(走上前)

(名词→状语)

①而相如廷斥之(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③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④怒发上冲冠(向上)

(形容词→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使动用法)

①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⑤大王必欲急臣(使…急,逼迫)

(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①在

②表被动,被

③与,跟

④对

⑤对于

⑴不,通“否”。

⑵奉,通“捧”,用手托。

⑶庭,通“廷”,

⑷案,通“按”,察看。

⑸缪,通“穆“。

⑹孰,通“熟”,仔细。

⑺缻,通“缶”

特殊句式(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表判断)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也”表判断)

③我为赵将。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为”表判断)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者…也”表判断)

(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于”表被动)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表被动)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

④使不辱于诸侯。(“于”表被动)

(倒装句)

①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以何知之)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求可使报秦之人)

③拜送书于庭。(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庭拜送书)

(固定句式)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与,…和…相比…更…(形容词)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所以…者…也

…的原因是…(或)…是因为…(因果判断句)

③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独…哉?难道……吗?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全部虚词-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全部虚词-整理

————————————————————————————————作者:————————————————————————————————日期:

虚词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以 烛之武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荆轲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表原因,“因为”) 荆轲3.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表原因,“因为”) 烛之武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烛之武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烛之武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烛之武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鸿门宴①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连词,来) 鸿门宴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告以事(介词,把) 鸿门宴③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借) 鸿门宴④请以剑舞(介词,用) 鸿门宴⑤军中无以为乐(连词,来) 鸿门宴⑥常以身翼蔽沛公(介词,用) 鸿门宴⑦樊哙侧其盾以撞(连词,表修饰) 鸿门宴⑧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连词,表承接) 鸿门宴⑨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 荆轲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连词,表目的,“来”) 荆轲4.可以解燕国之患(介词,表工具方法,“凭借”) 荆轲5.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用来”) 荆轲6.使工以药淬之(介词,表工具方法,“用”) 荆轲7.以试人(连词,表目的,“用来”) 荆轲8.日以尽矣(通假字,通“已”,已经) 荆轲9.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荆轲20.事所以不成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荆轲10.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表目的,“来”) 荆轲11.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来”) 荆轲12.使使以闻大王(连词,表目的,“来”) 荆轲13.以次进(介词,“按照”) 荆轲14.以故荆轲逐秦王(“已故”,所以,引出结果) 荆轲1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连词,表目的,“用来”) 荆轲16.而乃以手共搏之(介词,“用”) 荆轲17.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 荆轲18.遂拔以击荆轲(连词,表目的,“来”) 荆轲19.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不译”) 荆轲21.乃欲以生劫之(介词,表时间,“在”) 荆轲22.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 而 烛之武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桃花源记》文言实词、虚词整理

《桃花源记》文言实词、虚词整理

一词多义 舍:寻: 便舍船(舍弃 ) 寻向所志(寻找) 屋舍俨然(房子) 寻病终(不久) 志:中: 处处志之(做标记) 中无杂树(中间)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晋太元中(年间) 其: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指桃花源中的人)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欲穷其林。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不复出焉 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处处志之 志:用符号做标记,动词。 未果 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全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数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象有光亮。(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那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幽美的池沼,以及桑园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中人)见了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他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作了回答。(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与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给他们详细地介绍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很感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从此以后,就再没人探寻(桃花源)了。 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省主语: 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 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 省宾语: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必修一实词虚词

虚词整理 一.于 1.向,对,对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贪于财货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在……方面,从……中常痛于骨髓 3.在,从,到,介词燕王拜送于庭。 使毕使于前 得复见将军于此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樊哙覆其盾于地, 4.比长于臣。 5,与是连用,表连接,连词于是项伯复夜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6.复音虚词,“于是”,在这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二.之 1.的,助词,结构助词因人之力而敝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 今日之事何如 未有封侯之赏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与燕督亢之地图 丹不忍以己之私 而伤长者之意 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然则将军之仇报,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为变徵之声 持千金之资币物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比诸侯之列 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 左手把秦王之袖, 北蛮夷之鄙人 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 秦之遇将军 是寡人之过也 2.代词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许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与之同命 立而饮之 天下皆叛之 公为我献之 闻大王有意督 亦去之 故听之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珍宝尽有之 为之奈何 且为之奈何 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 杀之 赐之卮酒 赐之彘肩 拔剑切而啖之 为之奈何 置之坐上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吾属今为之虏矣 唯君图之。 将焉取之? 公从之。 愿得谒之 不如因而善遇之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子犯请击之。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为之奈何? 子犯请击之 愿足下更虑之 太子闻之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实词 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 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 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 如:贷责无旁贷(推卸) 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 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 如:“无所阿避”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

文言虚词 常考文言虚词共18个(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文言虚词解析),要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筛选材料 筛选材料 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 找错误项 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 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短语翻译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

高考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高考复习)

【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 实词 1.课文求义法 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例: 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 A.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 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例: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如: 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的:箭靶)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 ③其文约,其辞微。(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 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例: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 ③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课内课外兼顾。散文、诗词兼顾。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同学扎实积累的态度。 这样,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复习文言文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最实用七年级语文语法:词性实词、虚词部编本

七年级语法:词性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实词: (-)名词 人事名词:鲁迅、太阳、山; 时间名词:春天、明年; 处所名词:北京、学校; 方位名词:上、下; 抽象名词:品德、质量; 判断技巧:1、能受数量词的修饰;2、不受副词“不”的修饰。 (二)动词 一般动词:走、看; 存现动词:有、死亡、消灭; 情态动词:爱、恨、怕、想念; 判断动词:是; 能愿动词:能、能够、愿、肯、敢; 趋向动词:进、出、上来、去、上去;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 3.助动词 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

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三)形容词 表形状、颜色的:长、短、红、绿、笔直; 表性质的:好、坏、美丽、大方、软、平常;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 判断技巧:1、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 2、一般可以受副词“很”的修饰,(特殊情况:“雪白”除外) (四)数词 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如“一、二、三”。 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如“第一、第二”。 (五)量词——表示计算单位的词。 可分两类1.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尺、丈、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米 2.动量词 动量词表动作的量。如“去一次”“念一遍”“哭—场”“走一趟” (六)代词 人称代词:我、咱、你、您、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 指示代词:这、那、这儿 二、虚词 (一)副词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1、程度副词: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 2、范围副词: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 3、时间副词: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顿时、终于。

初中复习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大全详尽版

初中复习文言文实词、 虚词整理大全详尽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à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èn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8、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 19、道 会在大雨,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诸暴秦(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20、得 二者不可得兼(能够)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21、等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

高中语文重要文言虚词和实词

高中语文重要文言虚词和实词 一、【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和”或“及”或“又”。如: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韩非子?说林》)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

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 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如: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即前斗。《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9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一含解析.doc

专项对点练19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一) (时间:60分钟分值:5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其.先自琅琊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其祖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畋猎无度.度:节制 B.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受:传授 C.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旧:过去 D.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鞫:审问 B [B项,受:学习。] 2.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始家.咸阳焉 A.妙尽璇机之正. B.乃使其从者衣.褐 C.臣不胜犬马 ..怖惧之情 D.夙遭闵凶. B [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例句“家”译为“安家”,B项,“衣”译为“穿”。A 项,正:形容词作名词,道理、原理。C项,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D项,凶:形容词作名词,不幸。]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其.先自琅琊南度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①为.江左冠族②公为.我献之 C.①方庆随之.卒业②蚓无爪牙之.利 D.①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②今者.项庄拔剑舞 A [A项,均为代词,他的。B项,①动词,表判断,是;②介词,替,给。C项,①代词,代“希古迁为太子舍人”这件事;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D项,①代词,……

语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三)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呀等。 (六)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等。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精选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 高考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w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3.折:指斥,指责,驳斥。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w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w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语文必修一课本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归纳

高一课内重点文言文复习 1、木直中.绳:合于,符合 2、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3、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广泛的学习,广博的学习 4、则知明 ..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明:明达 5、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6、而见者远: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 7、假.舆马者:借助 8、非利.足也:使……快 9、而绝.江河:横渡;渡 10、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性,禀性 11、风雨兴焉.:兼词,在这里 12、而.神明自得:表因果 13、故不积跬步 ..:半步 14、锲.而不舍:雕刻 15、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 16、用.心一也:因为 1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藏身,托付古今异义 18、古之学者 ..必有师:求学的人 19、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受通“授”教授 2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 21、是故 ..无贵无.贱:因此无论 22、吾师.道也:学习 23、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语气,大概 24、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 25、或.师焉,或否焉:有的 26、小学 ..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 27、师不必 ..贤于弟子:不一定 28、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29、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30、少焉.:形容词词尾 31、纵一苇之所如.:往 32、倚.歌而和之:按着 33、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意动用法 34、顺流而东.也:东下,名词作动词 35、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3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然,简直 37、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 38、始指异.之:认为……奇异 39、穷山之高.而止:最高峰形容词作名词 40、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这样以后 41、故为之文以志.:记 42、萦青.缭白.:形容词作名词青山白水 补充: 1、輮.以为轮:使……弯曲 2、虽有槁暴 ...:通“又”槁:枯暴:通“曝’晒干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已:检验反省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行形容词作名词 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难道 7、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 8、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9、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11、或不.焉:通“否”不从师 12、吾子不齿 ..:不屑一提 13、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14、郯子之徒.:一类人 15、术业 ..有专攻.:学问和技艺研究,学习 1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赞赏赠送 17、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越过 18、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1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20、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21、倚歌而和.之:唱和 22、正.襟危坐:使……端正整理 23、山川相缪.:通“缭”盘绕 24、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攻破攻下 :斟酒横执长矛 25、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 2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27、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 28、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 29、寄蜉蝣 ..于天地:像蜉蝣一样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1.爱,ài (1)名词,恩惠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②喜爱 ③怜惜,同情 ④吝惜,舍不得 ⑤通“薆”,隐蔽,躲藏 (3)形容词,吝啬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②安稳 ③安定,舒适 (2)动词 ①安身 ②安置 ③抚慰,安抚 ④使……安定 ⑤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3.被,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2)动词 ①覆盖 ②遭受 (3)介词,表示被动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 ②披散 4.倍,bèi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②违背,背叛 ③加倍 (2)数词,一倍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4)副词,更加,倍加 5.本,běn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②根本,基础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④书本,稿本,版本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 的奏章或书信 (2)量词 (3)动词,推究本源, 考查 (4)副词,本来 6.鄙,bǐ (1)名词,边界,边 远的地方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 邑) ②轻视,瞧不起 (3)形容词,鄙陋, 见识浅,庸俗 7.兵,bīng (1)名词 ①兵器 ②士兵 ③军队 ④战争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 略 8.病,bìng (1)名词 ①重病 ②弊病,缺点 (2)动词 ①生病 ②使……成病态 ③担心,忧虑 ④责备,羞辱 (3)形容词 ①困苦 ②疲劳 9.察,chá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②看清楚 ③详审,考察 ④了解,弄清楚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2)形容词,精明 10.朝,读音一:cháo (1)动词,朝见,朝 拜 (2)名词 ①朝廷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 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读音二:zhāo 名词,早晨 11.曾,读音一: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 曾经,已经,才 读音二: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 隔着两代的亲属 (2)动词,通“增”, 增加 (3)副词,表意外, 竟然,居然,简直 12.乘,读音一:ché ng (1)动词 ①驾,坐 ②升,登 ③冒着 ④连接,一个接一个 (2)介词,趁着,凭 借 读音二:shèng (1)名词,一车四马 的总称 (2)量词,辆 (3)数词,四 13.诚,chéng (1)名词,诚心诚意 (2)副词,表肯定, 确实,的确 (3)连词,表假设推 论,果真,如果 14.除,chú (1)名词,台阶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②修治,清理 ③拜官授职 15.辞,cí (1)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 ②言辞,文辞 ③托辞,借口 ④命令 ⑤一种文体 (2)动词 ①告别,辞别 ②推辞,不接受 ③计较 16.从,读音一:cóng (1)动词 ①跟随 ②依顺,听从 ③参与,参加 ④追赶 ⑤依傍,紧挨着 (2)介词,由,自 读音二:zò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 ②通“纵”,南北方向, 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17.殆,dài (1)形容词 ①危险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副词 ①表测度或不肯定。 大概,恐怕 ②表约略,几乎,接 近,差不多 18.当,读音一:dāng (1)动词 ①两者相抵 ②抵御,抵挡 ③占据,把守 ④主持,执掌 ⑤判决,判罪 ⑥应当 (2)介词 ①表处所,对着,面 对 ②表时间,值,在, 正在 (3)副词 ①表必然,必定,一 定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 将要 读音二:dàng (1)动词 ①符合 ②当作 (2)形容词,适宜,

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初中常用11个虚词 1、之 “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之” 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 “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按照)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依靠)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把) 徐喷以烟(用) 以衾拥覆。(拿) (2)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例如:俯身倾耳以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