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具有强烈的情感熏陶感染力,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丰盈学生情感,健全学生个性和人格。

一、词语学习,生发情感

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每个字符都附着着灵性。词语蕴含着蓬勃灵动的言语生命,还包涵着丰富澎湃的真挚情感。如《献你一束花》一文中“怕、沮丧、愧疚、茫然、失落”等词语教学,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神态、心理的词句,在读“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记者问什么……大败而归”这句时,请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她的内心感受。文中还有一段话集中描写了她的这种内心活动,请找出来仔细读读。当学生默读完第5自然段后,教师又抛出:你想用这段话中的哪些词来形容她的种种“怕”?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她”为什么而“失落”?“茫然”的又是什么吗等问题。这样学生所要学习的词义就得到了准确的理解,人物沮丧、愧疚的内心活动及“失落”、“茫然”的复杂情感又引发学生深切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全然被调动并迈入文本所描绘的情感世界里,自然就萌生了学习文本的情感。

二、交流互动,涌动情感

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课堂教学的“深度对话”、“互动交流”、“动态生成”得到了老师们的推崇与实施,无疑为学生们提供了轻松活跃的思维空间,主体间视界得以融合、精神得以相遇、思维得以碰撞、心智得以启迪,孩子们的情感也在涌动。如教学《七色花》一文时:

师:这七个愿望都有意义吗?

生:拥有健康就拥有幸福,让维佳健康这个愿望最有意义;

生:花瓶摔破了,妈妈会责备,让花瓶完整这个愿望也有意义;

生:那么多的玩具堆在一起会阻碍交通,让玩具回到商店这个愿望也有意义。

师:假如你有七色花最想做什么?

生:我要让世界上没有战争,孩子不会失去父亲,妻子不会失去丈夫;

生:我要让残疾人都健康起来,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生:我要让所有的坏人改过自新,让人们无忧无虑地生活;

生:我要让山上都长满树木,世上不再有水灾和干旱……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0-11-10T10:12:44.00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3期供稿作者:张海燕[导读]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激情地运用自身的情感诱导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张海燕(河南柘城县基础教育教研室,河南柘城 476200)?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134-01 摘要:教师要教给学生体验情感的方法,悟领情感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与教育。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教育;潜移默化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是意识的载体。人们总是通过语言来加深认识,加强了解,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由于受学生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者要注意教给学生体情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 巴姆尔格说:“阅读首先是一种感受活动,人们通过视觉器官认识了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反映到大脑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组合成较大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成为复杂的思维的活动、联想、评价、想象等。”这种定义告诉我们: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阅读行为的发动者即读者和阅读的对象即读物二者建立起的一定关系共同组成的,它是一种双方交互作用的动态建构,阅读对象应该成为读者经验的结果。它的意义在于阅读活动中读者的创造性集合之中。因此,阅读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活动。 其实,阅读教学不仅是认知教育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教育活动,从根本上说,认知活动的启动,维持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的情绪情感,可以说如果没有情感活动的配合和促进,认知活动就无法进行。因此二者是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课文有:叙事生动的记叙文、语言优美的散文,感情真挚的诗歌、情节曲折的小说、精于思辩的议论文和简明平实的说明文,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如何使学生在与作品相互作用的双向建构活动中获得最大的审美愉悦呢?我认为:情感融入是阅读教学中主要必备因素之一,用好教材,借助教材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自身积累,引导他们感知课文内容,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进而促使其完美人格的构建,是阅读教学的使命之一,是阅读教学思想教育具体化的一个方面。然而,在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认知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尤其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情感教育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因此有必要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问题。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激情地运用自身的情感诱导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情感诱导的方式有:设置情境,制造气氛,表情朗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读等多种艺术手法,通过表情,声音,动作,神态等媒介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学生带进兴奋愉悦或愤怒悲哀的情感世界,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产生感染和共鸣,因而,潜移默化地也就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如教学朱自清《背影》,由于学生与作者时代反差较大,伤感情绪越浓,距离学生生活就越远,障壁就变得越厚,怎么办呢?有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就以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用真情感染学生,打动了学生,他在导语中表情生动地叙述着:“文化大革命期间,为索取一个证明,父亲送我上了省城的火车,为我找定座位后,又下车来到窗前,不断地对我说着嘱咐的话:“要小心,不要随便离开座位,现在社会大乱。”说定,转身走了几步,攀过乱石嶙峋的月台,去为我买来了当时的稀罕物——苹果和油条,父亲那远去消瘦的背影和来时消瘦的面颊催我潸然泪下,火车开动了,我探身向父亲告别,父亲蹒跚着随着火车走了几步又停了下来,火车加快了速度,离父亲越来越远了,我的嘴唇咬得更紧,泪水更加簌簌地流淌着。此刻台下的学生们受到了感染,动了情,有的默默无语,有的红了眼眶,可见这段导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了他们对父亲的感激爱怜之情。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结合课文体会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在分析课文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就不会偏离文章的轨道。如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文中运用了许多拟人手法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济南的山水用以书写景物的特点。如“慈善的冬天”的秀气等,这些词语形象表示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表现了小山的玲珑秀美,在讲析课文时要把这些词在文中的喻义讲透彻,让学生通过理解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景物的喜爱之情。 教师的言行举止,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眼神,都可能影响课堂气氛,对学生产生影响。当一个充满朝气、洋溢热情的教师出现在讲台时,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它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极易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这也正是我们教育想培养的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我们结合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如张塞红老师在教学《游子吟》这首古诗时,通过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方式朗读,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理解诗意,让学生想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画面,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感,学生明白了,理解了妈妈的辛苦,母爱的无私。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注重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学习,在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下慢慢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正确的价值观。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那么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如赵延丽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这一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建立在主体前此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已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感情基础上的。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逐渐习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用自已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用身体力行的示

浅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299148.html, 浅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作者:巫超君 来源:《新教师》2017年第07期 崔峦老师曾经指出:“在综合能力培养上,要处理好学读和学写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听、说、读、写并重,而我们的阅读课常常只管读不管写,也有的把写作为点缀。”如今,我们的阅读教学确实存在重读轻写的现象。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加强读与写的联系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因素,根据教材特点,找准契机,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以读促写,以写固读,读写紧密结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自拟题目是读写结合的基本功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能让人耳目一新,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然而,学生自拟习作题目时,往往因为对拟题不够重视或者没有掌握其要领和基本方法,导致所拟的题目不是偏题就是离题。因此,我们必须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类型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为例。以事件命题的课文,有《大自然的启示》《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以人物或动物命题的课文,有《乌塔》《卡罗纳》等;以事物命题的课文,有《永生的眼睛》《花的勇气》等;以时间命题的课文,有《中彩那天》等;以地点命题的课文,有《长城》《桂林山水》等。把这些课文的题目归类罗列,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自拟题目的方法,并在写作中尝试用恰当的方式确立习作的题目。例如,笔者在布置学生写“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时,要求学生尝试自己拟定题目。在作文讲评时,因势利导,把学生的习作题目串成一段话,在全班学生面前深情地朗诵:“翻阅孩子们的习作,一篇篇文章、一个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有人夸《挺身而出的英雄好汉》《让座的老人》,更有人《难忘那位清洁工阿姨》。不要问《你的勇气在哪里》,《请伸出你援助的双手》,让《血在脸上流,暖在心中淌》,让浓浓的《邻里情》《师生情》,《温暖》着你我的心田。人人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起《慈母情深》,千般《滋味》涌上心头,《母爱似水》《母爱深深》《母爱如温暖的春风》,让李丹祺、江梓明对《妈妈的手》情有独钟,让官心《“我”想做妈妈的妈妈》,愿我们的母亲幸福安康。然而,张立希认为《谁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你看那《大雨中的父与子》不正诠释了《父爱如山》吗?还有那《雪中送‘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大爱,愿《时间在这一刻停止》,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如此一来,学生知道了作文题目原来可以这样生动特别,可以拟得这么精彩! 二、模仿练笔是读写结合的基础 这种练笔主要是根据课文提供的某一方面知识或内容进行类似的练笔,可以是一个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或一个场面、一处景物等。例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很有特色,那就作为重点讲,然后让学生观察冬天校门口接送孩子的家长的外貌,指导学生写一个片段《学校门前》。教学《穷人》一课,可以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桑娜复杂、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6-09-13T16:41:41.0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作者:张会娟 [导读]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 寿光圣城街道西关小学26270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等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3.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的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涨婷 摘要:在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是三维目标中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由此可见高中新课程对于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不失为一个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方法,因为它是连接教师,课本与学生三者的重要桥梁,也是刺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法宝,更是完善健全学生人格的途径。 关键词:情感共鸣积极性育人 高中语文课程在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外,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了新的三维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强调知识与能力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这是对我们一贯重视知识与能力教学的传统课程目标的继承和发展。过程和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其学习与发展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对我们传统课程目标弊端的纠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的是学生这一完整生命个体的整体生存质量,引领学生追求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新课程的一大进步。今天笔者要谈的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共鸣问题。 重视情感共鸣 我们经常说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里面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优美的字词,娴熟的技巧,深厚的感情,发人深省的反思等等。有这么多的发光点来吸引学生,再加上作为母语教学的先天优势,为什么语文还会出现如今这种半温不火,得不到学生重视的局面呢?我认为,这与语文课得不到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很大关系。 在传统的语文课中,教师拿到一篇文章,不是去深入发掘课文的美,并将这种美传递给学生,而是首先将文章肢解,按照考纲考点,剔除掉与考试关系不大的部分,转而着重强调考试要点,甚至将对文章的欣赏转化为公式性的答题模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就像著名教育家杨东平先生所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显然,这种弊端不只表现在语文课上,而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通病。只是在本应最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上,这种畸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如果将教学比作一餐饭的话,技巧只是其中的大米饭,而剩下的对文章的感悟,情感的把握则是与之相配套的菜肴。一顿两顿只吃大米饭还觉得新鲜,但三顿,四顿,一天两天,甚至一月两月之后呢,人们面对大米饭只会觉得难以下咽,严重的还会导致营养不良。对此,叶圣陶先生也曾作过比喻:“请老师们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作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他们制造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教学思想中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思想。试想,最能打动人的是什么,当然是情感,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它能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咱们对于能引起自己共鸣的事件,文章往往会投入更多的关注,学生亦是如此。当学生发现某篇课文讲到自己心坎里去了的时候,会很愿意去亲近课文,思考课文所阐发的问题,继而在课堂上紧跟老师的脚步,掌握到必需的知识,甚至有更加用心者会自发地在课后去搜集关于文章和作者的相关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展了其知识面。要

情感体验与阅读

浅谈情感体验在阅读中的作用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学生们做题时最为头疼的部分。很多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阅读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但是由于在做阅读的时候,对于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不够深入或不能理解,考虑不够细致等原因,往往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这是由于他缺乏人生的经历,缺少情感的体验,不能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思考体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识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出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情感体验在阅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观念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情感体验在新课标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情感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通过学生的身体性活动,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课程实施方法。有了情感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充满个性的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情感体验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使学生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既体现

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从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目标。作为学习方式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情感的目标指向和实施过程。作为学习目标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喜、怒、哀、乐、悲等方面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和情感经验。在欣赏文学作品后要能把握住主题思想,感受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了解作者通过文章传递出来的信息,比如,社会现象、审美观点、道德情操、意识形态、精神意志等,并能进行辨别,分清善恶或是非,准确作出判断。对以上的认识,我们还要进行评价,能运用流畅正确的语句把它表达出来。对文章中有表现力的优美语言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由此可见,在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尤为重要的.它不仅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所在,而且也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真正走进了文本,是否真正的体察了作者的情感及在散文中的感情倾向.这也将决定学生是否可以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并运用到自己在课外更加明朗的阅读及生活中去.而这种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获得则需要靠平时的培养。 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去感悟生活。从最熟悉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开始,从最本真的情感体验入手,在最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判别的基础上,努力出体会自己的小小感动。每个人似乎都不自觉地生活在自我的圈子里,只有触动了自己的身体或心灵的人、事、物、景,才会引起关注,引发思考,这样的感动,才能引发真正的感

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方法例说

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方法例说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并设有专门的“活动体验”专题,以强化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呢?笔者以为应从语境、细节和角色三个维度展开充分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学生对文本中的词语、人物、情节、气韵、意境等的领悟和把握准确到位。 一、激发想象,语境体验 张志公先生说过:“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 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以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大师 的这番话明确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入语境,体验语境的多重内涵。 第一,语境的文化背景体验。由语言符号所形成的语境总会或多或少折射出一定社会、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对这种文化背景的体验和诠释总会影响学生对语境甚至整个文本意义的把握。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融入特定语境中,使学生已有的文化心理与语境特有的文化背景相契合,从模糊的情绪感染走向强烈的情感共鸣,最终获得真挚深沉的情感领悟。 例如小说《药》的结尾在华、夏两家母亲上坟时有一段

环境描写,描写的中心是一只“乌鸦”。“两人站在枯草丛中,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枝树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学生初读这段文字时,一般都能感受到一种凄凉、荒芜而又压抑的气氛,但是,细说起来,又难以准确地解释此种感受的原因和此中的深意。此时,教师便可采用点拨法引导学生根据已往经验对语境的文化背景进行诠释和体验,使他们明白:在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乌鸦是恐怖、神秘、不祥的象征,此处乌鸦与坟场景色相一致,营造了一种悲怆、死寂而又压抑的氛围。 第二,语境的心理活动体验。语文课本中的叙事作品,特别是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描写,而且这些心理活动在很多情况下不是直接用文字描述出来的,而是内隐在某些语言符号背后,受一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需要读者展开想象,细细地去琢磨、体味。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基本交待了贾府的主要人物,也初步展示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学生在初步阅读了课文之后,往往对前一方面有所把握,但却觉得课文对黛玉性格刻画并不多。这是因为文本没有直接描绘她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她在一定环境中的言语行动曲折地传达这一内在信息。其中,几个极为精彩的细节,构

谈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

阅读教学中的美读策略 (1)

阅读教学中的美读策略-中学语文论文 阅读教学中的美读策略 孙雄飞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唤醒学生的审美直觉 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知道内容,调动多种感官以声释义,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客观、具体的形象,形成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画面,尽快让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这个阶段主要的审美活动有概读、认读、美读。通过概读,明确文章所描述的对象是什么,主要人物是谁,主要环境怎样?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大脑里浮现出有关的审美画面,为进一步感受、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根据课题初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认读,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词句,教师要借助相关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用形象传神的语言、动作把真实的形象再现出来。通过美读,使学生认真地体味作者的感情,再现作者所描绘的形象。教师应该注意启发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强烈地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美,增强美读的效果。 二、细读课文,体验探究,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对文本的形象情节、意念意境等加以认识,使之与自己的心灵融合,达到赏心悦目的美感。主要审美活动有“移情”、“换形”、“入境”。通过“移情”,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心灵上得到陶冶,思想上受到启迪。教师要设法把课文中的情融会到学生的身上。比如教学《沁园春·雪》,在吟读“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时,就要扣住一个“望”字,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体味词中所创造的宏大开阔的意境,想

象毛泽东那独立雪原之上指点江山傲视群雄的高大形象,领略毛主席那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气魄。“换形”,也就是通过联想、想象,把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移植到学生的脑海中,与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表象进行融合,把课文中描写的客观形象幻化为完整统一、血肉丰满的审美形象。“入境”,就是要指导学生深刻领悟课文中意境。通过“入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深读课文,精耕细作,引导学生积极鉴赏美 在这个阶段的美读,应该是指导学生以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点为抓手,对阅读文本作深入的探究;运用一定的审美观点、审美技巧对课文进行审美判断;对课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行总体把握,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呈现出对客观事物必然性的瞬间感悟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具体来讲,这个部分要着重解决如下问题:首先,作者是怎样刻画形象的?这样描绘的作用是什么?其次,课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独到之处,这样的构思是如何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再次,文章的表现形式(如章法、技法、语言)是怎样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换一种形式效果会怎样?如朱自清《春》中的描写,教师应该使学生弄清写景、抒情融会贯通的好处,还要认真体会文中遣词用语的精妙之处,从而认识词中外在的语言美与内在的意蕴美高度统一的特色,体察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获得鉴赏美的能力。 四、悟读课文,延伸拓展,激发学生主动创造美 美读课文到了这个阶段,就应该温故知新,升华提高,把所学的审美知识迁移为审美技能,对美的感受、理解转化为对美的创造。在多次的吟咏涵味后,美的形象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了很深的印迹;而且,通过学生创造想象力的发挥,对所感受的形象进行重新加工处理,这样带有学生自己的主观色彩、饱含着学生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音乐情感的研究”心得体会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形式,通过音乐可以起到宣泄情感,疏导情绪的作用,在音乐欣赏、演唱、演奏过程中,通过引起学生的共鸣,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从而达到情感培养的目的。 小学生尚处于蒙昧之时,基本上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的审美情感、思想情感、道德情感都处于形成阶段,由于小学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音乐教学活动,采用各种适合的手段,从各方面来培养和促进小学生丰富而健康、积极而向上的情感。怎样更好的发挥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呢? 一、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时,也可以反所用于生活。“当语言无法表达的时候请让音乐响起来吧。”这句话形象的告诉我们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以通过特定的形式,更集中、更强烈也更容易地表现人们在生活中的情感,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使人心境平和、舒缓,激烈、快速和强劲的音乐使人心情激动、兴奋,而下行的旋律又会让人忧伤。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小学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打动学生的

情感,给他们一种熏,一种滋养,让他们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的不断地受到情感的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也最适合于表现感情的艺术。 二、情感培养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一)、培养审美情感。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要充分挖掘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等,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直观形象的教具的使用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启发学生对音乐中美的因素的鉴赏力及表现力。如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调动,“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在悠扬的演唱结束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这些美丽的景色,老师轻轻的朗诵:舞动的船桨、粼粼的波浪、白塔、绿树、红墙、还有树上的夕阳,然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这首歌的感受,在重新演唱中,要求学生把歌声唱的更加悠扬、更加优美,(如果有条件,也可以把这首歌的MTV在多媒体上播放一下)从而达到对学生审美情感的调动,让学生逐渐懂得欣赏美、发现美,并体会到生活中的美的存在。又如在《嘀哩嘀哩》一课时里面,老师通过边表演边朗诵:“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山林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红花,有绿草,还有小黄鹂在嘀哩嘀哩的唱歌”。老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在语文的课堂训练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到,而非分析讲解所能代替的。朗读训练重在协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含意,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自然地达到“情劝于中而行于外”的境地。在教学中,教师因为受统考升学率的影响,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水平低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理应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并增强朗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水平就会有了明显的提升。 一、范读启情 “范读”是教师实行朗读的常用方法,如果说讲解是对作品实行剖析,使学生范读就是融会贯通,表现出课文的精神和生命,使学生有所感。“范读”要成为一种朗读训练艺术,就必须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范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从“范读”中去思索、鉴赏、揣摩,达到以范读启情之目的。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浓烈的记叙文,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难以体会广大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情思,更没有目睹当时长安街上群众与敬爱的周总理诀别时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场面。于是我便采用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觉得仿佛站在给周总理送行的人群之中。我在揭示出挂图后,用低沉浓重的语调向学生简介周总理的光辉业绩和逝世前后的情

况。又用哀婉的语调读着“人们非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那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向学生指出:“‘幸福’该是愉快的感情,‘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又是赞美的语言,为什么会反而读得低沉了、轻了、慢了?”使学生自己进入无限哀思之中,激起他们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真实感情。再让学生自己去读,自然读得格外投入了。 二、品读悟情 在朗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品味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意思,以激起感情上的共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语言朴实无华,真实感人。在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这次战斗的重大意义,由此深刻理解邱少云以生命为代价严守纪律的伟大精神。根据外表和内心描写这个重点训练项目,引导学生联系“潜伏”的具体要求,邱少云在烈火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以及“我”的内心活动,品味邱少云内心活动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怎样做的?他可能是怎样想的?邱少云的思想活动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抓住文中描写 我的内心活动一段反复朗读,品味“我”矛盾、痛苦的内心活动,激起情感的共鸣。 三、读议入情 读的方法和重点。为使学生尽快地体味文中情感,我抓住课文中最能表达情感的语言因素,揭示议论,让学生进入某种意境去感知文中所描述的语言形象,去感知这些语言形象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中:“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

阅读教学中读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读的策略 1、目标明确,体现朗读层次性 根据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选择恰当的指导形式。指导初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可采用自由地小声读(或默读);指导精读,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进行理解、想象、质疑等;指导默读,在读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后,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赏读,要求学生入情入境,或分角色朗读,有的还可加上动作和表情,以演助读,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一篇课文,大致要经历初读、精读、熟读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读要做到目的明确,要求清楚,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初读课文,要让学生整体感知,把课文“读通”;精读课文,要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把课文“读懂”;熟读课文,要让学生回归整体,把课文“读美”。 2、淡化技巧,强调情感的体验 指导感情朗读,不能做纯技巧的指导,诸如哪里要读轻点,哪里要读重些,何处要读慢些,何处要读快些。在学生未真正走进文中,未真切体悟到文本的情感之前,这些指导都是徒劳的。因为语音的变化是和情感变化相一致的,只有通过多种方式或途径,让学生感悟更多,体验更丰富,学生的情感上来了,再来指导点拨一下语速快慢、语气等等就水到渠成了。 3、慎用齐读,尊重个体独特性 齐读虽然能起到以优促“弱”、以优辅“弱”的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朗读是一个自我消化、自我建构、自我输入输出的过程,别人的体验并不能也无法代替自己的体验。文本语言化作学生的个体言语表达输出绝不会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辞”的。基于这样的理解,

指导读书应慎用、少用整齐划一的齐读,有助于学生个体解读文本能力的提高。 如《四季》一课中写雪人的句子,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雪人的调皮,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雪人的开心,也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雪人的自豪。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同样是有感情朗读,每个人的语气也是各不相同,但都是那样的有滋有味。 4、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如导语设疑、借助多媒体、表演读、赛读等。 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与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也可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5、大胆取舍,用时间在点子上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艺术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艺术 如今的学生情感冷漠已成普遍现象,而忽视情感教育的教学是一种不完整的教学。在实践中,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课堂中的情感因素进行充分挖掘,采用了相应的激情策略,体现了高超的教学艺术,有效地促进了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下面结合一些教师的实践经验,对其主要艺术试作剖析与探讨: 一、以情动情 作者动情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得到自我体验,这是情感教育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自身对这种情感缺乏感受和体验,因此,要想启发学生情感是不可能的。因而,教师应首先对作者贯穿于文章的情感有所体验,然后方能启发学生去深切地感受、体验、品味。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歌颂先烈、革命前辈、英雄人物的好文章,每当我钻研这些教材时总是血往心头涌,他们的广阔胸襟、崇高的品德和献身精神叩击着我的心灵,我有时激动得流下热泪,彻夜难眠。”于漪老师是把自己作为一块煤,投入炉火,燃烧得通红,率先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情感,以课文所蕴之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二、入境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采用“情境再现法”,设法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进入“情感共振”境界。其主要方法有:(一)音乐喧染。学习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这段描写,就可以用一曲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琵琶演奏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二) 画面呈现。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相关画面。可以是教学挂图、课文插图、录像等。(三) 角色扮演。它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与之共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排练小品、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诵课文等。(四) 实物演示。此时学生不仅可以用眼看,而且还可以用手摸、用耳听、用嘴尝,情感体验是全方位的。钱梦龙教《死海不死》,就是先准备一个烧杯,一根玻璃棒,一柄汤匙,一碟食盐,一个鸡蛋,让学生想办法尝试如何使蛋在水中浮起来。通过实物演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奥妙的热情。 三、以声传情 由于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美读”这一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常常被冷落,但它对情感教育是尤为重要的。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为此,教师指导朗读时要强调:其一,语调要抑扬

情感朗读作为一种常见的阅读教学方式

情感朗读作为一种常见的阅读教学方式,它不但是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重要特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去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透视文本的情感焦点,让孩子们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他们个性的张扬,让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 情感是作者创作的原动力,也是文本的生命力。在课堂中,情感朗读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入情”,才能将自己的思想融进文本,身临其境,心入其境,把文本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 所以,教师在指导情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倾听文本释放的信息,捕捉文中“情感焦点”,善于透过字里行间,来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解读文本——把握情感基调 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读文本。事实上,每一篇文章都有他的感情基调,在指导朗读时只有立足于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读出文本中蕴涵的感情基调。 新课程更强调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有些课文的主题也随着改革的步伐向着人文性发展,它们的情感基调有时候也有了多元的解读。作为教师,也不能一味地将参考书上的说法作为课文的价值取向,僵化地强加给学生。如在指导课文《丑小鸭》的第二段朗读,参考书里写着:“读出丑小鸭的丑”,我觉得这是不太恰当的,因为从课文的插图上看,丑小鸭不但不丑,而且还很可爱。与其让孩子一味地感悟丑小鸭的丑,不如让孩子透过文本发现美,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文方向。在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们朗读丑小鸭的样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然后看着图比较说说其他小鸭的样子,质疑:你觉得丑小鸭丑吗?在我们班级中,几乎没有几个孩子认可丑小鸭是丑的,甚至有很多孩子说丑小鸭最可爱了!此时我顺势引导:那为什么大家都叫他丑小鸭呢?通过讨论,大家感悟到:丑小鸭其实并不丑,仅仅和鸭子长得不一样,在其他鸭子的眼中,他们就认为丑小鸭是丑的。有了对文本感情基调的共识,在指导感情朗读时,孩子们更多是带着同情、怜悯的语气感受着丑小鸭的“怪模怪样”,从而也为下文学习丑小鸭的遭遇奠定了朗读基础。 学生朗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创造性地解读文本,通过引导、点拨,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朗读。在以上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文本,淡化了丑小鸭的丑,增强了对孩子的人文教育,更加注重孩子们去发现美,感染美,接受美的熏陶,这未尝不是一种收获! 二、咀嚼文字——透视情感焦点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段都是诗。每一篇课文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又常常隐藏于文字深处,没有咀嚼是很难体会的。 所以,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我们在朗读指导中不能孤立地把情感拎出来,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重点句细细咀嚼,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如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第一段的教学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小鱼的痛苦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把这个段的情感焦点聚集在“蒸”上,先让孩子们理解“蒸”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孩子想象小鱼困在海滩上的情形,让孩子说说透过这个“蒸”,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好像听到了什么?孩子们的眼前立刻浮现出了那一条条奄奄一息的小鱼在做着垂死的挣扎,有的说:“我好象听到了小鱼在不停地喊救命,我真想去救它们!”有的说:“小鱼们很着急,它们不停地挣扎着,想跳回大海!”还有的说:“我好渴啊,妈妈你在哪里?”……当孩子们有了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之后,我再引导孩子们朗读文本,小鱼着急、难过、痛苦的情感自然地融入孩子们的心中。此时,孩子们已经不是在单纯地朗读文本内容,而是在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