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本科生导师制_意义_困境与出路

本科生导师制_意义_困境与出路

本科生导师制_意义_困境与出路
本科生导师制_意义_困境与出路

 

2009年第5期总第181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 ongjiang Researches on H igher Educati on

No .52009serial .No .181

收稿日期:2009-03-18

作者简介:丁 林,四川农业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管理学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

丁 林

(四川农业大学政法学院,四川雅安 625014)

摘要: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本科生导师制彰显出精英教育的品质与价值,是培养造就多规格人才、个性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与机制。同国外一些著名大学采用这一制度相比,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不仅起步迟、发育晚,而且面临制度定位模糊、生师比例偏大、运行机制缺失、指导资源不足等多重困境。从不同高校的类型和层次出发,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科学合理定位,创新实现范式,健全体制机制,是本科生导师制取得实效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9)05-0074-04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时代,其质量问题始终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措施,以稳定和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各个高校也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本科生导师制(以下简称本导制)。在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经验的基础上,

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率先施行本导制,迄今

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纷纷尝试。虽然本导制已在持续的探索中改进,但对于本导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运行中面临的困境及其突围路径,仍然有待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从高等教育史来看,导师制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由14世纪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提出并实践。但直到19世纪末,导师制才首先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被运用于本科教育。20世纪上半叶,以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为代表,美国的一些大学也相继采用了本导制。开我国本导制施行之先河的高校,可追溯到1938年的浙江大学,由时任校长竺可桢先生倡导推行。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本科教育采用了前苏联模式的学年制,导师制仅用于研究生教育。进入新世纪,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引领下,一大批高校再次试行本导制,其研究与实践形成新的浪潮。

本导制在我国尚未提升到高等教育制度层面,其内涵没有统一、规范和权威的界定,各试行高校对其的自定义也千差万别,采用的类型和样式呈多元化的特点。比如,按指导内容分,有生活导师制、实习导师制、素质导师制、学习导师制、科研(学术)导

师制、德育导师制;按指导方式分,有“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按指导时段分,有全程导师制、低年级和高年级导师制;按指导教师分,有“班主任+导师”、“辅导员+导师”、“导师+副导师”、“普通导师+专业导师”和“导师组”;按指导对象分,有全员导师制、优秀学生导师制、宿舍导师制。尽管本导制的指导内容有侧重、实现形式上多样,但它们的目标指向及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规律。因此,从广义上说,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以促进本科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在某方面自由充分发展的特殊需要,而专门为其配备导师,并给予个别指导的一种育人模式与机制。

1.本导制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规格人

才的客观需要

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以此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始终是高等教育的价值观之一。这在中外办学思想与实践中都概莫能外。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要实现适应并服务社会的内在价值,前提是要认清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人才需求的主要特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重要方面。这“四个多样化”在高等教育的对象化反映,即是要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多元化。在通过班级授课和课堂教学,以保证必需的基本规格的基础上,推行蕴涵因材施教理念、以个别指导为主要特征的本导制,可以弥补学分制尚未“完

全化”的缺陷,避免“齐步走”、“一锅煮”的模式化弊端,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等多规格人才,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

2.本导制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重新建构,从根本上改变了高等教育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明确提出。这些都使“关于高等教育价值的认识开始由过去的片面强调促进社会发展回归到它的本意———促进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1]。促进个人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固有价值,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生动形象表述。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学生的价值主体地位,从学生的根本需要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正当权益。但问题在于学生的需要既有共性的一面,每个人的具体诉求又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包括年龄特点、家庭环境、社会阅历、志趣追求和职业理想等在内的生源结构呈现出多元、分层和复杂的趋势,“80后”、“90后”大学生需求的差异性、个性化明显增强。然而,当下以分级和分班为主的教学活动,是无法满足不同教育对象需要的,其弊端主要表现在:工具性的教学内容束缚了全面素质的发展,程式化的教学组织抑制了自由探究的空间,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创新思维的生成。本导制具有在指导的内容上的针对性、组织上的灵活性、方法上的多样性,是解决“教”的给予同“学”的需求的矛盾,克服千人一面,造就个性化人才的有效制度和途径。

3.本导制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既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跻身高等教育强国行列的主要标志。在大众化教育平台上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要以先进的育人模式与机制为依托,本导制是诸多模式与机制中的优先选项。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高级导师摩尔认为,牛津大学导师制成功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关注学生的个体、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以及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2]。这集中概括了本导制的特点和优势,可谓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秘密武器”。“关注学生的个体”以确定“导什么”,它包括关注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关注学有余力、富有潜质者在广度拓展和深度发展上的特殊需要。“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回答了“怎么导”的问题,这种合作没有说教的姿态、刻板的面孔和强制的行为,而是以面对面、心贴心的方式和以讨论、启发、案例、体验和情境等方法,进行自由、平等和民主的交流互动。“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的实质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导”,在“导”与“学”两个方面,本导制都主张创新性、反对维持性,强调以发展的视界、批判的眼光和探究的精神对待知识,而不是满足于对前人知识的传授与获取。

同一些英美著名大学采用本导制相比,我国尝试本导制仅几年时间,尚处在起步、开局的初始阶段。更为重要的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所决定,本导制施行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也迥然不同。因此,从推行的广度、深度和程度来衡量,我国的本导制仍是不规范、不定型和不成熟的。是什么因素制约本导制向纵深发展?从高等教育内部来审视,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困境。

1.制度定位模糊

定位模糊是本导制碰到的首要、最大困境。在实行本导制的众高校中,有的借用了英国对导师制的定位,即它是一种教学制度;有的确定为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制度;有的定义为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导制度、咨询制度或顾问制度;有的把本导制视做课堂教学、班级授课等常规形式的重要补充;有的界定为一种因材施教的柔性培养机制;有的甚至把它作为帮扶困难学生的服务制度;等等。本导制是不是一种教学制度?如果是,那它与学分制是平行的制度,还是学分制的一种补充?是课程主渠道、课堂主阵地的辅助形式,还是彼此享有同等的地位?本导制是教育(思政教育)、管理或服务制度,还是集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制度?本导制是或多或少具有管理职能的制度,还是不具管理性质的纯指导制度?这些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尚未弄清。由于对定位这一基础性、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没能解决好,致使导师制的目标、功能及导师的职责复杂化,最典型的表现是目标贪大、功能求全和职责泛化。比如,有的高校把导师制覆盖所有本科学生,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同时要求实行“五导”———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成才向导。这种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难以到位的导师制,不仅混淆了本科生导师与研究生导师的差别,而且丧失了同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职责边界。

2.生师比例偏大

每位导师究竟指导多少个学生最适宜?这涉及管理学上的幅度问题。所谓管理幅度,是指管理者倾其全力直接有效地指挥的对象的数目,当管理者的能力一定,指挥对象的数目超过限度时,管理的绩效就会下降。从国外一些大学的做法和经验看,每位教师指导的本科生在5~10人。而在我国实行本导制的高校中,每位导师带的学生普遍达10~20人。保证导师指导的对象数目科学合理,较低的生师比是一个先决条件,在这方面英美大学给人以深刻启示。比如,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各高校严格控制学生规模,使生师比始终处在较低水平,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生师比分别为3∶1和6∶1,布

57

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

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均为9∶1。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师资力量确定招生数量,每位导师带的学生控制在4~10人。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的生师比却持续走高,根据教育部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扩招前的1998年是11.6∶1,2007年则攀升到17.28∶1。如果考虑到以下两个客观现实因素,在扣除和进行一定比例的折算后,供本科生选择的导师资源会更加稀缺。一是在全口径统计的专任教师当中,并不是所有人都符合导师资格和条件;二是大量的研究生导师、专职辅导员和党政管理干部等担任本科生导师的“兼职现象”。建立和运行在高生师比之上的本导制,恐难避免走过场、搞形式和低效益的现象。

3.运行机制缺失

导师与学生是本导制运行的双主体,彼此的关系应当是紧密而和谐的。但“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往往是松散的、自由的,类似于学习伙伴,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没有强制性和约束性”[3]。这客观反映了当下导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的根源在于本导制运行机制缺失。首先,是在指导关系确定方面。通过双向选择来确定指导关系,是健康持续交流互动的前提,而现实中“指腹为婚”、“组织安排”的情况却大量存在,以此绑定的指导关系十分脆弱,其后,续合作缺乏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其次,是在定期经常联系方面。牛津大学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到导师处一次,同导师针对某一专门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导师为学生指定阅读文献,下次见面时仅就这一文献交流心得。像牛津大学这种刚性的固定交流机制,在我国高校还未普遍地成为“规定动作”,师找生与生找师严重失范、失衡,交流的时间、地点和内容都是随性而为。再次,是在导学管理考核方面。从“导”来看,对导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的要求比较粗放,没有建立起指导的记录卡制度、台账制度;对工作考核既缺乏科学的分类标准,融导师自我评估与学生、院(系)和督导组考核的综合评价体系也相当薄弱。从“学”来说,在指导期内的阶段性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没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管理办法,缺乏针对学的目标考核及退出机制,致使一些学生虽占有了导师这一优质资源,但因外部压力不足够而内在动力难激发。

4.指导资源不足

本导制没有健全的运行机制保障,同时缺乏必要的平台和条件支撑,如充足的资金、固定的场所等。按照任课教师的课时酬金标准,为导师指导学生计发一定的报酬,这是大多数高校的基本做法。然而是不是干多干少、带好带坏一个样?特别是指导的对象出成果后,有无绩效奖励?本导制类型中如科研导师制,在调查研究、文献检索、设备购置、论文发表等方面,也需要一定的先期经费投入,可对于绝大多数一般导师来说,无实力亦无义务,把微薄的科研经费用于指导本科生。这些都需在导生的基本报酬之外,设立校和院(系)层面的本导制专项资金,而这在诸多高校中尚不多见。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师生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更多便利。但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较差,更希望的是得到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师生经常见面的相对固定的场所不可或缺。在开课教室或者导师家里指导是不现实的,办公和实验等用房呢?除兼任本科生导师的研究生导师和系(室)以上领导外,既无行政权力又无学术权力的普通导师,很难在本很紧张的各类用房资源中,单独分得“一杯羹”和占有“一席之地”,而集体拥有的办公和实验用房,是难以满足及时、经常和大量的师生会面需求的。

“摸着石头过河”的本科生导师制,尽管遇到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但不能因噎废食、半途而废。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本导制已彰显出精英教育的品质与价值,是蕴涵无限生机的育人模式与机制。在消化吸收国外大学成功经验的同时,各高校要从自身类型和层次出发,密切联系本科教育发展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探索和实践有特色、易突破、多形式的本导制。

1.科学合理定位:本导制健康发展的根本

在给予本导制科学定位之前,必须弄清以下几个关系。首先,是本导制与学分制的关系。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以选课制为核心,并以取得最低学分来衡量完成学业状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本导制不具教学管理性质和功能,也不是检验“教”、衡量“学”的标准体系。因此,本导制不享有与学分制同等的效力,而是学分制下为减少由混学分、凑学分引起的选课盲目性、片面性,满足弹性学习、自主发展需要的重要补充。其次,是本导制与班主任、辅导员制的关系。班主任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管理,辅导员重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本科生导师不担负日常教育与管理的义务,至多是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做一些工作,在职责上决不能越位、包办和替代。再次,是本科生导师与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的关系。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注重某门课程知识讲授的系统性、完整性;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学位论文方面负有直接而重要的责任。从内容和形式及对学业的影响度来说,本科生导师的“导”与任课教师的“教”截然不同,也绝不是研究生导师的完全仿效和翻版。为了把本导制与其他制度区别开来,防止内容和职责上的交叉与重叠,北京大学把本导制定位为顾问导师制,浙江大学强调对思想、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辅导、引导和指导,都明确导师不直接承担教学责任和管理义务,其工作是对教学与管理的“拾遗补缺”和“锦上添花”。虽然对于不同类型和

67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

层次的高校,抑或某所高校内部采用的本导制,在指导内容和实现形式上表现出特殊性,但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从一般意义上讲,本导制的恰当定位是:导师对学生在广度发展、深度提升方面负有指导的责任,兼顾学分制下课程的选择、考试的准备等方面的引导,协助和配合开展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2.创新实现范式:本导制重点突破的关键

如何克服生师比例偏大这一瓶颈制约?返聘离退休教师、面向社会聘任兼职人员、遴选优秀研究生担任本科生导师等,固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师比的压力,但这仍只是治标之举,治本之策还在于立足本导制的科学定位,摒弃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指导的理想化状态,采用目的性、针对性强的范式以求率先突破。应优先予以考虑的范式主要有:一是社团导师制。社团是具有相似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的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愿组合,其成员可能“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或“同学不同寝、同寝不同学”,但由于加入者具有比较一致的资质条件、情感认同和价值取向,把导师制建在学生社团,采用“多对多”、“导师组”和“一对多”的方式,可促进社团成员在特定方面的长足发展。二是项目导师制。这与使学生加入到导师的课题组有所不同,它以学生自己拥有的研究项目为支撑。比如,在许多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和创意项目校本研究,全国最具影响的、大学生广泛参与的“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竞赛,等等,这些都为本导制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为承担研究或竞赛项目的学生配备导师,是快出成果、快出人才的有效手段。三是论文导师制。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份“作业”,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梳理、提炼和升华,而当前在论文的组织安排、指导撰写、考核答辩等方面问题突出。对毕业论文实行“分流指导”的导师责任制,使指导贯穿论文的选题、框架确定、资料收集、撰写和修改等整个过程,可避免主要由任课教师“批量指导”的弊病。四是英才导师制。这是本导制中应予重点关注的一种范式,是大众化平台上实施精英教育的内在要求。低年级以学习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其专业发展方向尚不完全固定,因此,英才导师制施行的时间应从大三开始。为保证受教育指导的公平正义,要引入竞争申报和公开选拔机制,以前期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为主要依据,按专业领域的导师数确定指导对象数目,并把每位导师带的学生数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3.健全体制机制:本导制取得实效的保证

建立起校、院(系)多层面的组织领导体制,就本导制的目标、类型、措施及评价等重大事项,作出统一、科学和导向性的政策安排,同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化解矛盾,这对于本导制的有序实施十分重要。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以及针对师生双方的遴选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对本导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也同样重要。教师与学生是导师制的共同主体,作为这一制度的两个直接当事方,其交流互动情况关系根本和长远。这就需要刚性的交流互动机制作保证,以规避过去交流互动的松散性和随意性。师生互动“从价值视角看,主要形式有:组织形式的互动、活动内容的互动、情感体验的互动、思维模式的互动和活动方式的互动等”[4]。而从实践操作层面看,促进师生交流互动保持自觉自为状态,要着力建立健全三个机制。一是双向选择机制。导师的专业背景、学术业绩、带生数量和学生的学业状况、旨趣特长、受导需求等,都须经过网络等渠道进行公布或公示,通过保障知情权落实双方的选择权,指导关系的确定还可加入面试环节,扩大交流互动“知”“情”认同面。二是交流合作机制。为防止交流互动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厦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分别印制了《指导册》、《工作记录簿》,师与生各留存一份,并自行记录“导”与“学”的内容、时间和地点。这是本导制施行的具体“操作规程”,同时,也是检查与监督的客观依据。交流合作的方式方法也至关重要,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切实把大学生看做价值主体、动力主体和发展主体,运用先进教育技术和现代指导方法,真正实现自由交流、民主对话和平等切磋。三是目标责任机制。把整个指导期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坚持阶段性任务与终极目标的有机结合,实现“导”的义务和“学”的责任的统一,通过双方目标责任的落实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胡建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8.

[2]杜智萍.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6,(6):51.

[3]付八军.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25.

[4]吕绍明.互动与引导:双主体理论在本科生导师制中两种表现形态[J].南京社会科学,2006,(4):130.

[责任编辑:西广明]

77

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或方案(参考)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形成全员育人氛围,切实提高本科生的教育教学质量,本着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我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第二条本科生导师制是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基本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主要指在本科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推荐一些教师为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导向性和指导性服务。为切实做好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第三条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分两阶段完成,一、二年级配备低年级导师,三、四年级配备高年级导师。 二、导师的资格 第四条入选的导师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工作认真,治学严谨,有强烈的责任心,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与发展需求,敏锐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

2.熟悉学校有关学分制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业务能力。 3.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及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了解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态势。 4.高年级导师必须具备中级(含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初级职称的优秀青年教师经推荐可作为低年级导师。 三、导师的职责 第五条坚持“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和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为学生提供指导性、导向性和咨询性意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好学业进程设计和人生发展规划。 第六条向学生介绍学科专业特点、发展动态及其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积极的专业思想。 第七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方法。 第八条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根据实际

本科生导师制考核表个人鉴定

本科生导师制考核表个人鉴定 大学是一个充满才华、学问的海洋,那么你要怎么去写本科生导师制考核表个人鉴定呢?下面由本小雅精心整理的本科生导师制考核表个人鉴定,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本科生导师制考核表个人鉴定篇一 四年的大学生活充实而紧张,我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四年里,我始终坚持“天道酬勤”;的原则,一日三省,自信品格的日趋完善;勇于行事,务实求新,自信工作有所成绩;三更灯火,寒窗苦读,相信学有所成。 在校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要求积极上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上期向党递交入党申请书,并在党校学习结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有很强的上进心,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实践方面:本着学以致用,实践结合理论的思想,在 20xx年暑假,我在河南省辉县市百泉国际大酒店实习,通过做服务生的工作使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一定要投入到社会这所大学校自己才会真正地长大:对世事的人情冷暖不再一味愤愤,而是多了一份接受与面对,用感恩的心来面对周围的世界,其实生活很

美好!回顾过去,自己仍然有不少缺点,如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有时候不懂得坚持,但我会尽可能地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着重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争取做到各方面都具有新素质的人才。 我的优点是诚实、热情、性格坚毅。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一直是以言出必行来要求自己的,答应别人的事一定按时完成,这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待人热情诚恳,所以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而且也很受周围同学的欢迎,与许多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更懂得了,考虑问题应周到,这在我处理人际关系时充分展示了出来。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虎头蛇尾,做事从来都是有始有终,就算再难的事也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把自己的意志视为主要因素,相信只要有恒心铁棒就能磨成针。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他本身。 我的生活准则是: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工作。我的最大特点是:勇于拚搏,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在实际工作中,更重要的是牢固树立了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朝夕耕耘,图春华秋实;十年寒窗,求学有所用。相信在贵司的培养和自我的奋斗下,我定会胜任本职工作。 本科生导师制考核表个人鉴定篇二 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326781.html,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 作者:于河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5年第19期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毕业生质量下降,很多高校开始在本科生阶段实 行导师制。据此,主要从国内国外两方面综述本科生导师制的兴起、理论研究及实施现状,为后续研究做初步准备工作。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15102 随着1999年我国高校的扩招,人才培养质量有所下降。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诟病,教育部在2004年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在教育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很多高校开始重新启用本科生导师制。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导师制的兴起、发展过程及实施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做准备。 1 国外研究综述 1.1 主张大学“以学生为中心” 1952年,学者卡尔·罗杰斯(Carl.Ranson.Rogers 1902-1987)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 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上首先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0月5日至9日,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的大会宣言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 大卫·帕尔菲曼(David Palfreyman)在《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中也指出导师制使“学生个体所得到的关注更多”。 最早提出学习自由理论的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Humboldt,1767-1835)。学习自由理论主张学习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课,自行确定学习顺序和学习进度,倡导个性化教育,强调形成自己独特思想的自由。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或方案(参考)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或方案 (参考)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形成全员育人氛围,切实提高本科生的教育教学质量,本着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我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第二条本科生导师制是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基本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主要指在本科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推荐一些教师为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导向性和指导性服务。为切实做好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第三条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分两阶段完成,一、二年级配备低年级导

师,三、四年级配备高年级导师。 二、导师的资格 第四条入选的导师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工作认真,治学严谨,有强烈的责任心,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与发展需求,敏锐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

2 .熟悉学校有关学分制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业务能力。 3 .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及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了解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态势。 4 .高年级导师必须具备中级(含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 有初级职称的优秀青年教师经推荐可作为低年级导师。 三、导师的职责 第五条坚持“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按照 学校有关规定和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为学生提供指导性、导向性和咨 询性意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好学业进程设计和人生发展规划。 第六条向学生介绍学科专业特点、发展动态及其社会需求,结 合专业培养目标,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积极的专业思 想。 第七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方法。 第八条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根据实际情 况,有条件的导师应适当安排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或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或辅

本科生导师制问题任务书

沈阳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本科生导师制问题 系别信息工程系班级软本094 学生姓名陈志银吕岩矫娜孙雨薇学号 10 22 07 08 指导教师姜柳、吕海华职称副教授、讲师 起止日期:2010年12月13日起——至2010年12月24日止

沈阳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题目:本科生导师制问题 系别信息工程系班级计本094 学生姓名陈志银吕岩矫娜孙雨薇学号 10 22 07 08 指导教师姜柳、吕海华职称副教授、讲师 课程设计进行地点:实训F座 任务下达时间: 2010年 12月 10日 起止日期:2010年12月13日起——至2010年12月24日止教研室主任张欣 2010年12月10日批准

一、课程设计的原始资料及依据 在现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教学改革,有很多学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一个班级的学生被分给几个老师,每个老师带n个学生,如果老师还带研究生,那么研究生也可直接带本科生。这时,我们这个程序便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根据数据结构的原理应用C语言制作该程序需要导师、研究生、本科生所有的的自然情况,处理起来虽然不是很复杂却设计到很多方面,需要使用广义表,广义表采用头尾链表存储结构来实现。 查阅有关程序设计的案例资料,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模块化的思想,并利用此思想,根据对程序设计学习编写一个实用的程序。通过本设计可以加深理解利用程序设计思想开发一个系统的整个流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主要内容及要求 1.建立:建立导师的广义表。 2.插入:将某本科生或研究生从广义表的相应位置。 3.删除:将某本科生或研究生从广义表中删除。 4.查询:查询导师、本科生、研究生的情况。 5.统计:某导师带了多少个研究生和本科生。 6.输出:将某导师所带学生情况输出。 7.退出:程序结束。 三、对课程设计说明书撰写内容、格式、字数的要求 1.课程设计说明书是体现和总结课程设计成果的载体,主要内容包括:设计题目、设计目的、设备器材、设计原理及内容、设计步骤、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设计总结、设计小组评语、参考文献等。一般不应少于3000字。 2.在适当位置配合相应的实验原理图、数据通路图、微程序流程图、实验接线图、微指令代码表等图表进行说明。应做到文理通顺,内容正确完整,书写工整,装订整齐。 3.设计总结部分主要写本人完成工作简介以及自己的设计体会,包括通过课程设计学到了什么,哪里遇到了困难,解决的办法以及今后的目标。设计小组评语处注明设计组编号、设计组组长、设计组成员,并由设计组组长给出评语。 4.课程设计说明书手写或打印均可。手写要用学校统一的课程设计用纸,用黑或蓝黑墨水工整书写;打印时采用A4纸,页边距均为20mm,正文采用宋体小四号字,行间距18磅。文中大标题采用黑体小三号字,一级节标题采用黑体四号字,二级节标题采用黑体小四号字,表题与图题采用宋体五号字。 5.课程设计说明书装订顺序为:封面、任务书、成绩评定表、目录、正文、参考文献。 四、设计完成后应提交成果的种类、数量、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1.完成“任务书”中指定的操作功能,运行稳定。 2.课程设计说明书。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

教师教育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为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成长,根据《曲靖师范学院本科学生导师制实施办法》(院教字[2010]33号),结合学院实际,制订本实施细则。 一、导师职责 1.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导向”和“导学”,以“导学”为基本职责。 “导向”: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向学生介绍大学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在进入学校后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3)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4)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等有关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指导学生处理各种关系,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5)对学生发展方向的选择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就业。 “导学”: (1)帮助学生了解我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具体规定以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确保学生的学期目标、学年目标、学业目标顺利实现。 (2)对学生进行选课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的质和量的关系,以利于学生形成个性发展的专业方向及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3)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教育实践活动,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指导学生考研。 (4)对受到学业提醒或警示的学生给予重点指导,帮助学生制定课程学习计划并督促其严格执行。 二、导师任职条件 1.导师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关心

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责任心强。 2.治学严谨、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懂得教育规律,熟悉被指导学生所在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专业指导能力;了解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3.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且在我校工作满1年的教师方可担任本科生导师。 4.班主任同时兼任班级学生导师,可不受上述第3点条件限制。 三、导师配备 1.每个符合导师任职条件的在职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担任本科生导师,不得无故推诿和拒绝。 2.学院实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即每位本科生都配有导师;每位符合条件的教师都担任导师。学生实行分类配备导师和分类指导。学生分为普通群组与特殊群组,特殊群组还需按照相同或相近特点再次分组(如考研组、艺体特长组、学困组等),根据导师特长将导师配备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群组,实行个性化指导。 3.根据每学年导师数遴选特殊群组学生数,每位特殊群组的导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不超过10人。其余学生纳入普通组由班主任担任导师并指导。 4.每学年新生入学时,学院公布导师名单、指导内容与方向以及相关的个人资料供学生选择,经学院调配,确定每个导师指导学生的名单。导师相对固定,但根据需要,每学年调整1次。 四、导师考评 1.导师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考核分优秀、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考核采取学生打分、领导小组评议的方式进行,考核结果公布。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当年不得参加职称晋升,履职考核不得评优。 3.根据学校有关规定与标准,导师工作纳入教师教学工作量,但是,班主任兼任导师工作的,仅核算班主任工作津贴。

安徽科技学院本科生导师工作手册.

安徽科技学院 本科生导师工作手册 学院 导师 职称 职务 时间至学年度 安徽科技学院教务处学工部制

说明 一、本工作手册主要记录导师对学生指导情况以及学生基本情况。 二、导师要及时记录指导情况,加强师生交流沟通,确保指导效果。 三、本指导手册每学年一册,每学年初发放,学年末由导师送交所指导学生所在学院。 四、本手册要妥善保管,按时提交,并作为导师考核的主要参考支撑材料之一。

安徽科技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干部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决定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制。 一、实施导师制的目的意义 本科生导师制是学校在实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的基础上,选聘专任教师、管理干部担任学生指导教师,重点负责对学生的学业和思想进行指导,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导师制是提升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强学生教育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现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导师制实施对象 导师制的实施对象为全日制的在校本科一、二年级学生。每年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指导时间为期两年。以学生宿舍为单位,原则上每位导师指导1-2个宿舍的学生。 三、导师的任职条件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二)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 (三)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专业水平,良好的教学效果,较强的科研能力,熟悉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有一定的专业指导能力。 (四)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均须担任本科生导师。机关部门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副处级以上干部也可担任本科生导师。 四、导师的工作职责 (一)品德培养。导师要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导师要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加强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二)专业指导。导师要指导学生了解学分制条件下主修和辅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动态、社会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指导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对学生选课、学习进程安排、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等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术引导。导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科学研究,提倡有条件的导师带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学术精神。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问题与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问题与对策 作者:梁双杰李超李栋 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6期 摘要:为了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本科生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多高校开始尝试本科生导师制,这是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举措,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本文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总结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进一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现状;策略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为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精神,适应书院体制下的育人新模式,促进教学相长,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科研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切实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落到实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决定在2018级本科生中实施全员导师制。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自2018年7月起,2018级本科生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行导师制,为充分发挥导师在书院中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作用,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导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本科生导师制依托导学团队实施,按照导师: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1:4:20的比例组成,旨在促进教学相长,发挥导师专业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科研水平,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解、品行陶冶、人格形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本科生导师制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 1.个性指导 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个人特点和成长规律,帮助学生找到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的正确定位,帮助学生制定人生规划,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发挥育人效果。 2.学业辅导

本科生导师制

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综述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教育客观发展形势的需要,本文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入手,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体系、开展本科生导师培训工作、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平台等建议。针对"十二五"规划医学教育改革目标及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药学系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阐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意义、实施及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 近年来,学分制的实行极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但也给普通高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结合高校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导师制的实施现状,总结了高校实行导师制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更好实行导师制的对策。牛津大学导师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日趋减少的双重压力下发生了诸多变化。导师制在教学实践上的多元化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具生命力。在这一过程中,牛津大学导师制仍然坚守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理念。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发展经验可为我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供有益的启示。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为例,分析就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发现两者关系总体协调,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能满足学生在药品生产、研发和医院等专业岗位的工作需求。但是相比医药销售作为主要就业去向而言,人才培养方案中销售类课程比重明显偏低,两者存在一定偏差。针对该偏差,提出适度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建议。导师制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制度,主要特点: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这些年以来,国内外各高校都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本文在导师制的历史背景上简单分析了导师制的特点,重点结合应用物理专业阐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阶段性实践成果,肯定其成果,分析其不足之处,为后续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打下坚实基础。台州学院土木工程实施"三明治"教学模式,交通土建作为大土木的专业方向,存在学生专业学习时间过短的问题。为了发挥"三明治"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促进学生专业学习,以加强专业教学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制定并实施了"专业导师制"教学方案,同时形成了一整套评价体系,通过效果评价表明"专业导师制"实施,使交通土建学生专业学习得到有效的加强,保证了三明治教学有效实施。大学生自主性学习是一种以实现自觉、主动学习为目的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针对大学生自主性学习中出现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和动机缺乏、学习计划欠合理等不良现象,基于教师在大学生自主性学习中的作用分析,从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反馈等几方面提出教师的引导策略。 高等教育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实践育人工作,高校应倡导和支持大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开展科技创新、公益活动、暑期实践和勤工助学等课外实践活动,以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创新实践项目、大学生学术科技社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为依托,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而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要争取全社会的支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制度建设、资金投入、考核机制、激励措施上为落实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保障。在实施预防医学本科生导师的实践中,面临诸如导师职责及资源整合、导师制关注的重点和难点、调动导师和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程度、评估激励机制等困境,对此可从明确导师的职责,创建合力式导师模式,优化介入时机,构建探究的学习机制,灌输终身学习理念,完善其评价体系等方面加以完善,以确保充分发挥其效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从激励机制、创新基地、团队建设、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作用、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资金保障等方面对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信阳师范学院普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修订稿

信阳师范学院普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修订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普通本科生导师(以下简称本科生导师)是指以学业指导为核心,并在思想品德、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对本科生进行指导的教师。 第二章本科生导师的任职条件和工作职责 第三条本科生导师应具备以下任职条件: 1.爱国守法,遵守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 2.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立德树人、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家长。 3.了解教育教学规律,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4.承担学生所学专业课的教学工作,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相关的教学、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 5.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一年及以上的本科教学经历。 6.上一年度考核或教学质量考评结果为合格及以上。

7.身心健康。 第四条本科生导师主要承担以下工作职责: 1.思想品德教育。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并给予科学引导;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及专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2.学业指导。学业指导主要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专业发展、实践教学环节、科研训练等方面进行的指导。 专业引导。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指导学生熟悉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业计划,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进程;对学生进行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 实践指导。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育实习、专业实(见)习、学年论文(课程设计)、学科技能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 科研训练。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创新性实验及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主动接纳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确立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的职业发展目标,对学生考研、选择职业方向及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研究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研究 [摘要]文章介绍了导师制的发展历程,对我国高校导师制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通过分析提出改革应本土化、建立符合各高校实际的导师制制度的相关建议:为导师制提高制度上的保障;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注重对导师的培养;根据学校实际,建立有本校特色的导师制等。 [关键词]导师制本土化本科生本土特色 一、导师制的发展背景 导师制是在14世纪由英国教育家提出的。开始主要是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对研究生展开的个别辅导制,也就是研究生导师制。后来,牛津大学建立了正规的本科生导师制,即学生入学时被指定一位导师,入学后将由该导师不断对其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辅导,导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个性化的修读计划,为学生学业及生活上的问题提供咨询。这种一对一的导师制教学制度,为牛津大学培养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视为牛津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19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开始实施学分制,结合学分制和选课制开始把导师制引入本科生培养中,获益匪浅,带动了本科生导师制在世界各国高校中的推广和发展。 在我国最早引入导师制的是浙江大学,1938年由当时的校长竺可桢引入并试行了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但是没能得到推广。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与综合国力的竞争使得社会对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不断转变。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选课制和学分制因为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在中国高校中盛行起来,特别是到21世纪初出现了大规模的高校学分制改革的高潮,与之相配合的本科生导师制也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从2002年开始,北大、清华、浙大等高校率先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其他高校也纷纷效仿,到现在,基本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 二、我国导师制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学分制和导师制改革开始到在我国大范围推行,已经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学分制人才模式的弹性学制、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等优势基本显示出来,因此

对本科生导师制若干问题的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和素质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本科生导师制重新被我国高校所重视,国内很多高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对本科生教育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表现在:(1)本科生导师制通常实行双向选择,导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本科生导师制的出现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2)本科生导师制是众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种,它的出现、实施、改进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3)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导师在带动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的过程中,便于发现优秀人才的潜在培养价值,并进行早期培养。 1 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情况分析 15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最早提出了本科生导师制,这也是牛津大学引以为荣的标志之一,美国的一些大学也开始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模式,并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成功,后来本科生导师制在世界范围内的诸多高校中得以实施。文献[1]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表现形式、实施内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文献[2]中建议,每位学生都要有一名导师,导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对学生智力发展会产生有效的影响,国外已经认可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度重视导师对学生的独立辅导,导师和学生一对一交流,导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动力、智力水平、培养潜力等等,按照学生的个人能力因材施教,这是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一个重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导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如何看待事物如何将事实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在导师那里获得思想的独立,以形成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导师所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和改正。日本的筑波大学在日本教育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该所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也很有特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其课程设计也很有特色。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于1902年 引进了导师制,该所大学实行的本科生导 师制度源于牛津大学,与牛津大学的本科 生导师制有相同的地方,也有所区别。普林 斯顿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把学生分成若干 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配备一名导师,在导师 的指导下,通过个人阅读和小组讨论来补 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不同于牛津大学导师 和学生之间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国外大学 的本科生导师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 科学的培养模式。它与学分制并行,是大学 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广本科生 导师制,大学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学制、 学科设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只有从 制度上形成一套科学的培养体系,才能真 正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优越性。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一些高校开 始探索本科生导师制,1982年,武汉大学率 先引进本科生导师制,后来,清华大学、北 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黑龙江大学 等相继推行本科生导师制[3]。目前,国内本 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 面:(1)研究本科生导师制的产生、发展历程 和成功经验,分析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 响;(2)规范导师应该做的工作,研究导师和 学生之间的交互关系;(3)提出本科生导师 制的评价方法。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多所高校已经推 广,尽管该制度有其积极的方面,但根据作 者的调研和亲身体会,这种制度在现阶段 并没有发挥其主要作用,其意义并没有得 到完全体现。与国外的本科生导师制相比, 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还是在实施手 段方面与国外的制度相比,还是具有较大 的差距。现阶段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推 行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值得我们深入 的思考。 2 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 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的 核心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 学”关系要求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 教,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在从事教学 科研以外,还要将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 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一 部分[4]。 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都推行本科生 导师制,各高校师资力量存在很大差异,在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方法和手段方面也有 所区别。有的高校科研实力较强,有非常好 的工程实践基础,导师在培养学生方面更 加注重塑造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 力、动手能力等,本科生可以进入导师的实 验室进行实践活动,导师和学生之间更多 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行交流和学习。有些 高校在科研和工程实践方面能力较弱,更 加侧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塑造,不 同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存在明显的差别。 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目标上应该重视学生 心理素质的塑造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两方面都重要,不能忽视任何一方。导师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动手的同时,也要 注重和学生思想的交流。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高校的 学生选择了导师之后,导师和学生之间的 交流机会很少。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低年级 的学生课程繁忙,大部分时间是在忙于上 课、做作业等,并没有多少时间进入导师的 实验室从事实践和科研活动,和导师的交 流机会很少,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内心,并 不看重也不重视本科生导师制,认为这只 是一种形式,无法和班建制、学分制等相提 并论,这是认识上的两个误区。为了解决这 些问题,高校应该为学生考虑本科生导师 制中参与实践的问题,提出保障和评价机 制,让学生有时间去参与实践活动,而且通 过评价机制本质上重视导师制的存在。从 导师的角度而言,有的导师业务繁忙,对科 研和教学工作极为重视,但对导师的角色 并不看重,在意识里面可有可无,和学生交 流较少,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以上情况的存 在本质上还是缺乏有效的评价、监督和鼓 励机制,对学生和导师缺乏制度上的约束 力,这两个主体表现的并不积极,极大的阻 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学生从中获益 并不大,没能体现出本科生导师制的根本 作用。 为了推动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还是 应该从制度上加以约束,学生和导师主动 对本科生导师制若干问题的思考 王跃宗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北京100124)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部分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情况和 不同的教育模式,针对目前国内本科生导师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高等教育学分制班建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0)09(c)-0223-02 (下转225页)

本科生导师制调查问卷讲解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感谢你抽出时间做这份问卷。问卷旨在了解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 施现状与所存在的问题,以提出改进措施。请表达出你的真实想法或意见,客观评价,认真填写,谢谢你的合作! 1、你的性别( A、男 B、女 2、你对导师制了解吗?( A、完全了解 B、比较了解 C、基本了解 D、不太了解 3、请问你对导师制的实施是否满意?( A、很满意 B、满意 C、一般般 D、不满意 4、截止目前,你主动联系并请教导师的次数是多少?( A、5次以上 B、2-5次 C、1次 D、无 5、截止目前,导师对你们进行指导的次数是( A、3次以上 B、2—3次 C、1次 D、无 6、您希望和导师的交流频率是( A、一周一次 B、一月一次 C、半学期一次 D、一学期一次 7、你遇到问题时有找过你的导师谈心吗?( 、从来没有D常、经C、偶尔B、有A. 8、你会跟导师聊关于那方面的的事情?(可多选( A、就业 B、感情 C、学习 D、生活 9、您希望导师的指导方式是( A、定期集体约见 B、不定期集体约见 C、等待学生主动询问

D、不定期集体约见 10、您认为导师指导学生较为有效的途径是什么?( A、个别辅导 B、指导社会实践 C、座谈 D、专业研讨会 11、你与导师的关系如何?( A、亲密 B、融洽 C、一般 D、有些疏远 E、比较糟糕 12、你觉得怎样和老师联系合适( A、自己主动找导师谈心 B、导师先联系自己 C、在规定时间见面 D、无所谓 13、你与导师交流的方式是(可多选( A、见面 B、打电话 C、QQ/MSN D、电子邮件 E、其他:___ 14、你对导师工作态度的评价是( A、要求严格,很认真 B、比较认真 C、一般 D、不认真,例行公事 15、你对导师制效果的评价( A、优 B、良 C、一般 D、不好 16、导师对你的态度如何?(可多选( 、冷淡D、一般C心、较热B诱循循善,情、热A. 17、你希望导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A.、家长B、顾问C、朋友D、领导E、其他:___ 18、您认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好处体现在?(可多选( A、更好的培养科研动手能力 B、辅助学业 C、帮助导师科研 D、有助于与教师交往 E、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 F、利于找工作 G、没多大意义 19、你认为导师制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可多选(

机械工程学院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制管理试行办法

机械工程学院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制管理试行办法

宁大机械(政)字[2011] 20号 关于印发《机械工程学院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制 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为适应宁夏大学“211工程”建设需要,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学生(以下学生指大一新生)培养质量,学院决定在本科生教育教学中实行导师制,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机械工程学院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办法(试行)》。该管理办法经2011年9月28日党政联席会议研究,现印发执行。 附件1:机械工程学院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办法(试行)附件2:机械工程学院本科生导师指导活动记录 机械工程学院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七日

附件1: 机械工程学院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办法(试行) 为适应宁夏大学“211工程”建设需要,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学生(以下学生指大一新生)培养质量,学院决定在本科生教育教学中实行导师制,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导师资格 (一)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能尊重、热爱、关心学生,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受聘导师应具有中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硕士学位。 (三)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或丰富的管理经验,熟悉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熟悉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五)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能够保证足够时间开展指导工作。 第二条导师职责 (一)按照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及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正确引导学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学涯规划,明确奋斗目标和各阶段任务,并解决学生各种思想、心理困惑。 (三)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选择专业指导老师开展科技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和创新实验,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关心学生成长。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帮助解

C语言实现本科生导师制问题

(2)本科生导师制问题 ①问题描述 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有很多学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一个班级的学生被分给几个老师,每个老师带n个学生,如果该老师还带研究生,那么研究生也可直接带本科生。本科生导师制问题中的数据元素具有如下形式: 导师带研究生 (老师,((研究生1,(本科生1,…,本科生ml)),(研究生2, (本科生1,…,本科生m2))…)) 导师不带研究生 (老师,(本科生1,…,本科生m)) 导师的自然情况只包括姓名、职称;研究生的自然情况只包括姓名、班级;本科生的自然情况只包括姓名、班级。 ②基本要求 要求完成以下功能: 建立:建立导师广义表。 插入:将某位本科生或研究生插入到广义表的相应位置。 删除:将某本科生或研究生从广义表中删除。查询:查询导师、本科生 (研究生)的情况。统计:某导师带了多少个研究生和本科生。输出:将 某导师所带学生情况输出。 退出:程序结束。 ③设计提示 本实验使用的数据结构是广义表,广义表采用头尾链表存储结构来实现。定义教师、学生结点结构体如下: typedef struct GLNode { char name[100]; /*教师或学生的姓名*/ char prof[100]; /*教师结点表示职称,学生结点表示班级*/ int type; /*结点类型:0-教师,1-研究生,2-本科生*/ struct {struct GLNode *hp, *tp;} ptr; /*hp指向同级的下一结点,tp指向下级的首结点*/ }GList; 人员信息的表示形式为:高老师-教授-0、李刚-二班-1、李明-二班-2. 人员信息中的姓名、职称、班级、人员类型用“-”隔开,如高老师-教授-0, “咼老师”表示姓名,“教师”表示职称,“ 0”表示人员的类型是教师;李刚- 二班-1,“李刚”表示姓名,“二班”表示班级,“1”表示人员的类型是研究生; 李明-二班-2,“李明”表示姓名,“二班”表示班级,“2”表示人员的类型是本科生。 广义表((高老师-教授-0,(李明-一班-2,王平-二班-2)),(李老师-副教授-0,(白梅-二班-1,(李刚-一班-2)))可以用图3表示。

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实施细则

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本科生的培养工作,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调动和利用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发挥导师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科生导师应注重对学生的人生引导,充分发挥启迪与濡染作用,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和专业素养发展。 第三条本科生导师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学科特点、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发展潜质以及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计划、科学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 第四条院(系)应坚持水平与责任并重的原则,聘任热爱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师德学识兼具的教师担任导师,建设一支以学生学业指导为核心,兼顾学生人生引导和科学研究指导的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第五条鼓励学校全职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院(系)对导师的任职资格须进行认真筛选,聘请恪守职业道德、师德高尚、责任心强、为人正派、爱生敬业,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鼓励学校机关部处、学院党政管理干部担任本科生导师。拟担任本科生导师的党政管理干部要求硕士毕业工作满两年或博士毕业。鼓励退

休同志(年龄未超过 70 岁)根据专业特长担任本科生导师。 第六条导师的聘任程序 (一)采取教师自荐与院(系)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经教师申报、学院(系)审核,报教务处备案。学校其他单位的教师可向拟指导学生所在院(系)提出申请。 (二)院(系)建立“导师信息库”,将经教师申报、院(系)核准的导师信息纳入“导师信息库”,供学生了解和选择导师。 (三)按照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意愿、兴趣和发展在本院(系)或跨院(系)选择导师;导师也可根据自身的要求选择学生。每位导师指导学生总数不超过 8 名。 (四)导师聘期一般为三年,第一学年结束后,如需变动,师生均可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经院(系)批准后,报教务处备案。 第七条导师须制订指导计划,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每学期导师指导每个学生不少于 6 次(可以是集体指导),每次指导活动必须有详细的指导记录,指导记录表和学生意见反馈表是指导教师年终考评的主要依据。建议在学期初、学期中及学期末加强对学生学业指导、人生引导,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关注学生学业以及思想发展动态,使导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成为学生学习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八条导师应认真履行职责,保证对学生指导的时间和效果;受指导学生应认真填写《本科生导师指导记录手册》,记录导师的指导过程、指导内容和学习收获。 第九条全职教师担任导师,每学年指导 1 名本科生视同承担 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