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练习题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练习题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练习题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练习题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练习题(综合)

一、填空题:

1 、大多数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最适 pH 为,最适温度为,而结核杆菌生长需要的最适 pH 为,霍乱弧菌生长需要的最适 pH 为。

2、根据细菌对氧的需要将细菌分为、、和

四类。

3、细菌群体生长的曲线可分为、、和

四个时期。

4、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可出现、和三种生长现象。

5、半固体培养基常用于检查细菌的,无鞭毛的细菌呈生长,有鞭毛的细菌呈生长。

6、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和

等。

7、细菌人工培养的意义、、。

8 、按培养基的物理性质可将培养基分为、和

三类。

9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中对人有害的是、和,与治疗有关的是和。

二、选择题:

1、细菌的生长分之条件不包括

A、营养物质

B、气体

C、温度

D、光线

E、酸碱度

2、属于专性需氧菌的是

A、葡萄球菌

B、肺炎球菌

C、结核分枝杆菌

D、大肠杆菌

E、伤寒杆菌

3、属于专性厌氧菌的是

A、破伤风杆菌

B、大肠杆菌

C、痢疾杆菌

D、炭疽杆菌

E、脑膜炎球菌

4 、与细菌致病作用有关的代谢产物不包括

A、热原质

B、细菌素

C、内毒素

D、外毒素

E、侵袭性酶

5、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代谢产物是

A、细菌素

B、抗生素

C、毒素与酶

D、维生素

E、色素

6、与鉴别细菌有关的代谢产物是

A、毒素

B、抗生素

C、侵袭性酶

D、维生素

E、色素

7 、多数细菌生长繁殖的代时是()

A、5-10分钟

B、10-20分钟

C、20-30分钟

D、30-40分钟

8、研究细菌性状最好选用哪个生长期的细菌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以上均可

9、细菌繁殖方式是 A.二分裂 B.出芽 C.芽胞形成 D.复制 E.分枝

10、下列那一种物质不是细菌的代谢产物

A、细菌素

B、抗毒素

C、色素

D、抗生素

E、维生素

11、与鉴别细菌及细菌分型有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A、毒素、抗生素

B、色素、热质原

C、细菌素、色素

D、维生素、抗生素

E、抗生素、色素

12、与细菌致病作用有关的代谢产物是

A.维生素

B.热原质

C.色素

D.细菌素

E.抗生素

13、G-菌的热原质是细胞壁中的

A.脂蛋白

B.粘肽

C.磷脂

D.脂多糖

E.类脂A

14、细菌代谢旺盛的其中一个原因()

A.带电

B.表面积大

C.能够透光

D.具有细胞壁能对细菌起到保护作用

15、去除热原质的最好的方法是()

A、蒸馏水

B、高压蒸汽灭菌法

C、滤过法

D、巴氏消毒法

E、干烤法

16、大多数病原菌生长最适宜的酸碱度是

A、pH 值 4.5~4.8

B、pH 值 6.5~6.8

C、pH 值 7.2~7.6

D、pH 值 8.8~9.2

E、pH 值 10.4~11.2

17、下列哪一项不是抗生素范畴()

A、可由真菌产生

B、可由放线菌产生

C、可由细菌产生

D、只对产生菌有近缘菌有杀伤作用

E、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18、细菌合成抗生素、外毒素多在()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任何时期

19、菌落是指

A.不同种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B.细菌在培养基上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C.单个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D.一个细菌细胞

E.从培养基上脱落的细菌

20、细菌对药物敏感的时期是()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任何时期

21、关于热原质,错误的叙述是:

A.大多由革兰阴性细菌产 B.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

C.注人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D。可被高压蒸气灭菌破坏

E.吸附剂及特殊石棉滤板可除去液体中大部分热原质

22、不属于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是

A.外毒素

B.热原质

C.维生素

D.抗毒素

E.CO2

23、下列物质中不是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是

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抗毒素

E.抗生素

24、下述哪种物质不属于细菌的侵袭酶?

A、血浆凝固酶 B透明质酸酶 C链激酶 D DNA酶

25、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是:

A粘附因子 B侵袭性酶 C毒素 D芽胞

26、下述哪项对外毒素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A蛋白质 B细胞壁成分 C不耐热 D毒性强

27、有关荚膜的特性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可作为抗原,用于细菌的分型 B有抗吞噬作用

C肺炎双球菌的荚膜是多糖 D增强细菌对热的对抗力

28、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

A肽聚糖 B脂多糖 C鞭毛蛋白 D核质

2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侵袭力?

A血浆凝固酶 B Vi抗原 C痉挛毒素 D透明质酸酶

30、下述哪一组是与细菌致病力有关的特殊结构?

A鞭毛、芽胞 B菌毛、鞭毛 C荚膜、芽胞 D荚膜、菌毛

31、细菌的侵袭力不包括下述哪一种能力?

A吸附和侵入的能力 B繁殖的能力 C抗吞噬的能力 D产生毒素的能力

32、除下述哪一项外,均是内毒素的特性?

A细菌的细胞壁裂解后才游离出来 B毒性稍弱 C抗原性弱 D经甲醛处理可脱毒成为类毒素

33、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

A特异性多糖 B脂多糖 C核心多糖 D类脂A

34、关于外毒素哪一项是错误的?

A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B毒作用有选择性 C受甲醛作用变成类毒素 D毒性部分是类脂A 35、类毒素的性质是:

A有抗原性和毒性 B没有抗原性而有毒性 C有抗原性没有毒性 D 没有抗原性也没有毒性

36、下列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细菌

B、衣原体

C、支原体

D、放线菌

E、病毒

37、细菌细胞膜的功能不包括()

A、物质交换

B、呼吸作用

C、合成和分泌作用

D、物质转运

E、维持细菌的外形

36、G+菌细胞壁的特点是()

A、较疏松

B、无磷壁酸

C、肽聚糖含量多

D、有脂多糖

E、有脂蛋白

37、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特殊结构为()

A、芽孢

B、细胞壁

C、荚膜

D、鞭毛

E、细胞膜

38、人体中正常情况无菌的部位的()

A、皮肤

B、肌肉

C、肠道

D、外耳道

39、有关质粒的描述,下列哪项错误

A、为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B、具有自我复制特点

C、可自行丢失

D、细菌生命活动不可少的基因

E、可从一个菌转移给另一菌

40、细菌的特殊结构不包括( )

A、荚膜

B、鞭毛

C、芽孢

D、菌毛

E、细胞壁

41、有关荚膜的描述,下列哪项错误()

A、用于鉴别分型

B、具有抗吞噬作用

C、为细菌的运动细胞器

D、在机体内或含动物血清培养基形成

42、对芽孢的描述错误的是()

A、对外界抵抗力强

B、并非所有的细菌都产生芽孢

C、能形成芽孢的细菌均为G+菌

D、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E、芽孢在机体内或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形成

43、正常菌群描述正确的是()

A、提供营养物质

B、起到拮抗作用

C、促进宿主免疫系统发育成熟

D、和人的寿命有关

E、所有正常菌群改变寄居环境就变成条件致病菌

44、下列属于防腐剂的是()

A、红汞 2%

B、过氧乙酸 3%

C、硫柳汞 0.01%

D、石碳酸 5%

45、下列细菌繁殖最慢的是()

A、大肠杆菌

B、链球菌

C、葡萄球菌

D、结核杆菌

E、变形杆菌

46、属于氧化剂的消毒剂是()

A、来苏

B、戊二醛

C、龙胆紫

D、新洁尔灭

E、高锰酸钾

47、高压蒸汽灭菌法所用压力及温度分别是()

A、103.4Kpa 15-30min

B、100Kpa 15-30min

C、103.4Kpa 15-30min

D、103.4Kpa 5-10min

E、80Kpa 15-30min

48、正常菌群引起感染到条件之一是()

A、变为耐药菌

B、发生基因突变

C、寄居部位改变

D、变为L型细菌

E、发生S-R变异

49、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物质是()

A、毒素

B、热原质

C、侵袭性酶

D、细菌素

E、透明质酸酶

50、与侵袭力无关的是()

A、荚膜

B、菌毛

C、血浆凝固酶

D、芽孢 E 、透明质酸酶

51、外毒素的特点之一()

A、多由G-菌产生

B、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

C、耐热

D、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E、可制备成类毒素

52、关于内毒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来源于G-菌

B、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C、耐热

D、由活的细菌产生

E、不能用甲醛处理脱毒制成类毒素

53、下列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

A、肉毒毒素

B、霍乱肠毒素

C、破伤风痉挛毒素

D、白喉外毒素

E、伤寒杆菌产生的内毒素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

细菌的生长繁殖包括菌体各组分有规律的增长及菌体数量的增加。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其突出的特点为繁殖速度极快。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称为代时,细菌的代时决定于细菌的种类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细菌代时一般为20~30分钟,个别菌较慢,如结核杆菌代时为18~20小时,梅素螺旋体为33个小时。(一)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细菌一般以简单的二分裂法进行无性繁殖,个别细菌如结核杆菌偶有分枝繁殖的方式。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繁殖速度极快,分裂一次需时仅20~30分钟。球菌可从不同平面分裂,分裂后形成不同方式排列。杆菌则沿横轴分裂。细菌分裂时,菌细胞首先增大,染色体复制。在革兰氏阳性菌中,细菌染色体与中价体相连,当染色体复制时,中价体亦一分为二,各向两端移动,分别拉着复制好的一根染色体移到细胞的侧。接着细胞中部的细胞膜由外向内陷入,逐渐伸展,形成横隔。同时细胞壁亦向内生长,成为两个子代细胞的胞壁,最后由于肽聚糖水解酶的作用,使细胞壁肽聚糖的共价键断裂,全裂成为两个细胞。革兰氏阴性菌无中介体,染色体直接连接在细胞膜上。复制产生的新染色体则附着在邻近的一点上,在两点之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将两团染色体分离在两侧。最后细胞壁沿横膈内陷,整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代细胞。(二)细菌群体生长繁殖规律细菌繁殖速度之快是惊人的。大肠杆菌的代时为20分钟,以此计算,在最佳条件下8小时后,1个细胞可繁殖到200万上,10小时后可超过10亿,24小时后,细菌繁殖的数量可庞大到难以计数据和程度。但实际上,由于细菌繁殖中营养物质的消耗,毒性产物的积聚及环境PH的改变,细菌绝不可能始终保持原速度无限增殖,经过一定时间后,细菌活跃增殖的速度逐渐减慢,死亡细菌逐增、活菌率逐减。

第三章 细菌的繁殖与代谢

第三章细菌的繁殖与代谢 细菌具有独立的生命活动能力,可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获得能量,具有代谢(Metabolism)旺盛、繁殖(Multiplication)迅速的特点。细菌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多种对人类的生活及医字实践有重要意义的代谢产物。 第一节细菌的营养 细菌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作为代谢活动所必需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称为营养物质。一种物质可否作为细菌的营养物质,决定于两个因素:①该物质能否经一定的方式进入细胞;②细菌是否具有相应的酶,使进入细胞的物质用于细菌的新陈代谢。 细菌的营养物质有两方面作用:①用于组成细菌细胞的各种成分;②供给细菌新陈代谢中所需能量。 一、细菌的营养物质 各类细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差别很大。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其主要营养元素及其生理功能见表1。 表3-1 细菌的主要营养元素及功能 1.水:细菌湿重的80~90%为水。细菌代谢过程中所有的化学反应、营养的吸收和渗透、分泌、排泄均需有水才能进行。

2.碳源:各种无机或有机的含碳化合物(CO2、碳酸盐、糖、脂肪等)都能被细菌吸收利用,作为合成菌体所必需的原料,同时也作为细菌代谢的主要能量来源。致病性细菌主要从糖类中获得碳,己糖是组成细菌内多糖的基本成分,戊糖参与细菌核酸组成。 3.氮源:从分子态氮到夏杂的含氮化合物都可被不同的细菌利用。但多数病原菌是利用有机氮化物如氨基酸、蛋白胨作为氮源。少数细菌(如固氮菌)能以空气中的游离氮或无机氮如硝酸盐、铵盐等为氮源,主要用于合成菌体细胞质及其他结构成分。 4.无机盐:钾、钠、钙、镁、硫、磷、铁、锰、锌、钴、铜、钼等是细菌生长代谢中所需的无机盐成份。除磷、钾、钠、镁、硫、铁需要量较多外,其他只需微量。各类无机盐的作用为:①构成菌体成份;②调节菌体内外渗透压;③促进酶的活性或作为某些辅酶组分;④某些元素素与细菌的生长繁殖及致病作用密切相关。如白喉杆菌产毒株其毒素产量明显受培养基中铁含量的影响。培养基中铁浓度降至7mg/L时,可显著增加毒素的产量,故在培养产毒株白喉杆菌PW2制备类毒素的生产中,多采用含铁很少的培养基,其毒素产量可达细菌产生蛋白量的5%以上,约占细菌外分泌总蛋白的75%以上,使培养基含毒素量达500ug/L 研究认为低铁可影响细胞壁的通透性,利于毒素释放。亦有人认为宿主含铁蛋白可抑制白喉毒素基因,故低铁时可导致白喉毒素产量增高。 5.生长因子:很多细菌在其生长过程中还必需一些自身不能合成的化合物质,称为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生长因子必须从外界得以补充,其中包括维生素、某些氨基酸、脂类、嘌呤、嘧啶等。 各种细菌对生长因子的要求不同,如大肠杆菌很少需要生长因子,而有些细菌如肺炎球菌则需要胱氨酸、谷氨酸、色氨酸、天冬酰胺、核黄素、腺嘌呤、尿嘧啶、泛酸、胆碱等多种生长因子。致病菌合成能力差,生长繁殖过程必需供复杂的营养物质以使其获得相应的生长因子。有些生长因子仅为少数细菌所需,如流行性感冒杆菌需V、X两种因子,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过程可合成较多的V 因子。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运转 细菌的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透过物质的作用,这对保证细菌有一个稳定的内在环境及在生长过程中不断获得各类营养物质十分重要。 水及小分子溶质可经过半透膜性质的细胞壁及细胞膜进入菌体。大分子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多糖和脂类必须在细菌分泌的胞外酶(Exoenzyme)作用下,分解为小分子可溶性物质后才被吸收。 营养物质进入菌体的方式有:易化扩散、主动运转及基团移位。 1.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又称简单扩散。物质进入菌体仅以该物质在菌体内外之浓度差而透入,为一种不需能量的被动吸收。

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是非常微小而又原始的生物,所以它们的繁殖方式及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与高等动植物细胞有较大的差异。 一、细菌的繁殖方式 细菌主要以无性二分裂方式繁殖(裂殖)。 细菌繁殖速度快,一般细菌约20~30min便分裂一代。 测定群体生长繁殖的方法 (一)计数法 1.显微计数法 2.比浊法 3.平板计数法 4. 液体稀释法 5.膜滤器法 (二)细胞量的测定 1.测定细胞重量法 (1)湿重 (2)干重 2.测定细胞总氮量 3.DNA含量测定 4.其他生理指标测定 二、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微生物的群体是指单一纯培养物的群体。微生物特别是单细胞微生物,体积很小,个体生长很难测定且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群体生长更具有科研和生产上的意义。 1.生长曲线 (1)延滞期(lag phase) 影响延滞期长短的因素除菌种本身外,主要有三方面:①菌龄②接种量③培养条件 (2)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 细胞代谢活性最强,酶的活力也高,菌体内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的增加,细胞平衡生长。最突出的特点是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代时最短,活菌数和总菌数非常接近。是研究菌体生物学性状如形态、大小、染色性和基本代谢、生理的良好材料,是噬菌体吸附的最适菌龄,也是发酵生产用作种子的最适菌龄。 (3)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

菌体产量达到了最高点并维持稳定。细胞开始贮存糖原、异染颗粒和脂肪等贮藏物;多数芽胞杆菌在此期形成大量的芽胞,适于芽胞的收集或菌种的保藏;抗生素等次级代谢产物开始大量形成,抗生素发酵生产中应考虑发酵液在此期放罐。(4)衰亡期(decline phase或death phase) 霉菌的群体生长规律 第三节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一)生长繁殖的条件 1、营养物质 C源,N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等 2、pH 大多数:6.8~7.4 嗜酸菌:0~5.5 嗜碱菌:8.5~11.5 3、温度 低温菌 10 ~ 20℃(湖泊,深海,冷藏食品) 中温菌 25 ~ 32℃ (腐生菌), 37℃(病原菌) 高温菌 50 ~ 55℃(温泉) 4、氧气 (1)专性需氧菌(obligate aerobe):在有氧气的环境中才能生长,如结核分枝杆菌、枯草芽胞杆菌。 (2)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 ):生长过程仅需要少量氧气,如霍乱弧菌。(3)耐氧菌(aerotolerant):生长不需氧,氧气存在与否对其生长影响不大,如乳酸菌。 (4)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但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性细菌属于此类。 (5)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在无氧或低氧化还原势的环境下生长(游离氧对其有毒害作用),如破伤风梭菌。 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不能生长的原因是: ①厌氧菌缺乏氧化还原电势很高的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不能氧化营养物质并获取能量; ②缺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过氧化氢酶(或过氧化物酶),不能分解超氧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 方式:

细菌的生长繁殖[新课标]

细菌的生长繁殖[新课标] 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营养(2)酸碱度(3)气体(4)温度根据对氧的需要不同将细菌分为4类: ①专性需氧菌(obligateaerobe) ②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bacterium) ③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anaerobe) ④专性厌氧菌(obligateanaerobe) 细菌的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细菌能量代谢活动中主要涉及ATP形式的化学能。细菌的有机物分解或无机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通过底物磷酸化或氧化磷酸化合成ATP。 主要有发酵、需氧呼吸、厌氧呼吸等方式。细菌的繁殖方式与速度细菌生长速度很快,一般细菌约20min分裂一次。大肠埃希菌20-30分钟繁殖一代;结核杆菌18-20小时繁殖一代。若按此速度计算,一个细胞经7h可繁殖到约200万个,10h后可达10亿以上,细菌群体将庞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但事实上由于细菌繁殖中营养物质的逐渐耗竭,有害代谢产物的逐渐积累,细菌不可能始终保持高速度的无限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细菌繁殖速度渐减,死亡菌数增多,活菌增长率随之下降并趋于停滞。 将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于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连续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可发现其生长过程的规律性。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

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绘制出一条生长曲线(growthcurve)。 根据生长曲线,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 1.迟缓期(lagphase)细菌进入新环境后的短暂适应阶段。该期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的分裂繁殖合成并积累充足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产物;’但分裂迟缓,繁殖极少。迟缓期长短不一,按菌种、接种菌的菌龄和菌量,以及营养物等不同而异,一般为1—4h。 2.对数期(1ogarithmicphase)又称指数期(exponentialphase)。细菌在该期生长迅速,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增长,生长曲线图上细菌数的对数呈直线上升,达到顶峰状态。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等都较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因此,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该期的细菌。一般细菌对数期在培养后的8—18h。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课件

---------------------------------------------------------------最新资料推荐------------------------------------------------------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课件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参评的说课题目是《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 它是由吕瑞芳老师主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效果评价五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构思。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内容和作用分析《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是吕瑞芳主编人卫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细菌概述部分第二节,主要讲解了细菌的生长繁殖、代谢产物以及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本节内容为细菌概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教学体系的连续性和科学性。 它即为以后细菌个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又有助于学生无菌观念的建立和慎独精神的培养,为各项护理技能的训练和良好职业操守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配套的教学大纲,遵循新课程改革中关注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结合护理专业需要,同时参照护士执业资格和考试大纲,本着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原则,我制定了以下教学 1 / 7

目标: 1. 知识目标 1. 1 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和速度;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 2 熟悉: 培养基的种类;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 1. 3 了解: 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意义;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2. 能力目标 2. 1 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并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 2 能用所学知识指导护理技能操作,争取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同无菌操作的必要性,能自觉培养慎独精神,为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学生接受能力和未来发展需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1 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方式、速度和生长现象) 1. 2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 2. 教学难点: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二、说学情本次课授课对象

(完整word版)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甘桦丽 【设计思想】 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和学生亲自实验体验等手段,使抽象知识直观具体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推断分析,锻炼学生逻辑思维。以趣味性学习吸引学生,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嘴,动笔,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中的第二节,分别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的生活。教材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其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在充分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习,使学生对细菌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整合分析的能力。在学生学习了细菌的生殖方式及速度的基础上,最后以“技能训练”冲击学生的情感。 【学情分析】 在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之后,就细菌和真菌再分别单独具体地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由于细菌微小,无法用肉眼观察,所以学生对细菌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是帮助学生了解细菌的关键之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2.团队分工合作意识,口头表述展示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到细菌的快速繁殖,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 难点: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课前准备】 改编《见或不见》歌词(见附),录音,制作成歌曲。 指导学生体验巴斯德鹅颈瓶实验过程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多媒体演示,启发互动,小组合作,引导推测等策略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播放改编歌曲《见或不见》(歌词同步呈 现) 聆听音乐,进入情境联系生活兴趣点,吸引学生注意力。 细菌的发现根据改编歌词,提出疑问:“为什么说细 菌在等待列文虎克呢?巴斯德是如何告 诉我们细菌是来自于哪里的呢” 阅读课本P58-P59 “细 菌的发现” 抛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 兴趣。 播放巴斯 德鹅颈瓶 实验 FLASH。 巴斯德的 实验是不 是真的呢?展示课前学生完成的巴斯德 鹅颈瓶实验结果,一周过去了,两个玻璃 瓶中的肉汤真的不一样吗? 课前取走两个玻璃瓶上的橡皮塞,由学生 认真观看实验过程,寻 找肉汤腐败的原因。 积极参与,上台亲身体 验两个玻璃瓶中肉汤的 变化,推测出哪个玻璃 瓶为鹅颈瓶。 设置探究情境,缩小学生与课本,与科 学,与伟人之间的距离,亲身体验实验。

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教案设计——陈维黎 课题:第四章第二节细菌 一、教案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的结构。 2.通过与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 1.能用显微镜观察细菌三形态永久装片,并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计算手上的细菌数目,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 二、教案重难点: 【教案重点】 1.细菌的形态结构。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案难点】 能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教案方法:讨论、启发、探究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细菌三型装片,显微镜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上课时间: 七、教案程序 教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内容

新课导入同学们,请把你们的双手伸出来,让 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手,我看到有些 同学的手很干净、勤剪指甲,但是我 也看到有些同学的手有点脏、指甲有 些长。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手去拿东西 吃,会怎样呢?(生病)俗话说得 好:“病从口入”啊!手如果不经常 洗,就会有许多细菌,那么,这些细 菌是从哪里来的呢?想要解答这个问 题,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讨细菌这节 内容。 学生伸出双手互相观察 细菌的发现用大屏幕展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解答问题,进行及时评价。 问题1: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 问题2: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用大屏幕展示巴斯德的实验 阅读书本知识,结合课前搜集的资 料,寻找问题答案。 ①找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细菌的 知识。 ②找出细菌产生的两种观点,并进行 比较。 ③口述巴斯德“证明细菌是由原来细 菌产生”的实验。 细菌的形态以图片形式显示细菌的三种形态; 转入细菌结构讲述。显示植物细胞结 构图和细菌结构图。 有表格比较植物细胞与细菌的异同。 由细菌没有叶绿体引出其营养方式的 学习。 认识图片,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 观察课本中细菌的结构图片,并与植 物细胞进行对比。 从课本可知细菌的营养方式主要利用 现成有机物。

第二章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习题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一、名次解释: 抗生素 二、填空题: 1、大多数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最适pH 为,最适温度为,而结核杆菌生长需要的最适pH为,霍乱弧菌生长需要的最适pH为。 2、根据细菌对氧的需要将细菌分为、、和微须氧菌四类,大多数病原菌属于。 3、细菌群体生长的曲线可分为、、、四个时期。 4、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可出现、、 三种生长现象。 5、半固体培养基常用于检查细菌的,无鞭毛的细菌呈生长,有鞭毛的细菌呈生长。 6、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等。 7、细菌人工培养的意义有、、。 8、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可分为、和三类。 9、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中对人有害的是、和,与治疗有关的是、。 三、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细菌的生长分之条件不包括 A、营养物质 B、气体 C、温度 D、光线 E、酸碱度 2、属于专性需氧菌的是 A、葡萄球菌 B、肺炎球菌 C、结合杆菌 D、大肠杆菌 E、伤寒杆菌 3、属于专性厌氧菌的是 A、破伤风杆菌 B、大肠杆菌 C、痢疾杆菌 D、炭疽杆菌 E、脑膜炎球菌 4、与细菌致病作用有关的代谢产物不包括 A、热原质 B、细菌素 C、内毒素 D、外毒素 E、侵袭性酶 5、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代谢产物是 A、细菌素 B、抗生素 C、毒素与酶 D、维生素 E、色素 6、与鉴别细菌有关的代谢产物是 A、毒素 B、抗生素 C、侵袭性酶 D、维生素 E、色素 7、与细菌致病作用有关的代谢产物不包括 A、热质原

B、细菌素 C、内毒素 D、外毒素 E、侵袭性酶 8、研究细菌性状最好选用哪个生长期的细菌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以上均可 9、细菌繁殖方式是 A.二分裂 B.出芽 C.芽胞形成 D.复制 E.分枝 10、下列那一种物质不是细菌的代谢产物 A、细菌素 B、抗毒素 C、色素 D、抗生素 E、维生素 11、与鉴别细菌及细菌分型有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A、毒素、抗生素 B、色素、热质原 C、细菌素、色素 D、维生素、抗生素 E、抗生素、色素 12、与细菌致病作用有关的代谢产物是 A.维生素 B.热原质 C.色素 D.细菌素 E.抗生素 13、G-菌的热原质是细胞壁中的 A.脂蛋白 B.粘肽 C.磷脂 D.脂多糖 E.类脂 14、细菌的繁殖方式为 A.无性二分裂 B.有性二分裂 C.二分裂 D.复制方式 E.出芽方式 A、pH值4.5~4.8 B、pH值6.5~6.8 C、pH值7.2~7.6 D、pH值8.8~9.2 E、pH值10.4~11.2 15、霍乱弧菌生长最适宜的酸碱度是 16、大多数病原菌生长最适宜的酸碱度是 17、结核杆菌生长最适宜的酸碱度是 18、需用抗酸染色法进行初步诊断的细菌是 A.白喉杆菌 B.炭疽杆菌 C.鼠疫杆菌 D.结核杆菌 E、破伤风杆菌 19、菌落是指 A.不同种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B.细菌在培养基上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C.一个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D.一个细菌细胞 E.从培养基上脱落的细菌 20、在培养基上的“菌落”是指 A.多种细菌在培养基上混合生长形成的

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docx

s 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大田六中林兴和 教学内容 《细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中的第二节。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进行呈现,首先介绍细菌和真菌的 分布,从能够看见的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入手,让学生先对细菌和真菌有初步的感知,然后再分别介绍细 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这样编写也有利于学生从生物圈的角度去认识细菌和真菌。细菌这节课以细菌的 主要特征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细菌的大小、形态、结构、营养、生殖,带领学生走进微观世界,进一 步揭开细菌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面纱。同时,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密切相关,通过巴斯德实验,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认识到科学的 新发现离不开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本节课内容是上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延续与深入,学好本节 课内容还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微生物(真菌等)和生物多样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 初中生物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学情分析 我校已开展“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多年,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 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同时,还学会初步观察、分析、比较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因而在本节课的教 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细菌对于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说学 生对细菌熟悉是因为生活中食物腐败等现象学生处处可见,细菌引起的多种多样疾病学生也是耳闻目睹 的,况且在七年级还学习过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说学生对细菌陌生是由于学生从未看到过细菌 的真面目,对细菌怀有一种神秘感。因而学生对学习既熟悉又陌生的细菌的主要特征有着较深厚的兴趣。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营养特点,因此,可引导学生通过与动植物 细胞的比较,来认识细菌的结构和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设计思想 本节课在设计上力图体现《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 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本节课通过创设情景和导学纲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习方式,变 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着重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观察、 讨论、分析、总结等方法手段,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 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生殖等知识,达到突出重点,突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微生物生长繁殖 微生物生长是细胞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增加,导致细胞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这是个体生长的定义。繁殖是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由于细胞结构的复制与重建并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可以看出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是两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生长是一个逐步发生的量变过程,繁殖是一个产生新的生命个体的质变过程。在高等生物里这两个过程可以明显分开,但在低等特别是在单细胞的生物里,由于个体微小,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很难划分的过程。因此在讨论微生物生长时,往往将这两个过程放在一起讨论,这样微生物生长又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细胞数量的增加,这是微生物群体生长的定义。 1、细菌的个体生长 细菌的个体生长包括细胞结构的复制与再生、细胞的分裂与控制,染色体DNA的复制和分离 细菌在个体生长过程中通过染色体DNA的复制,使其遗传特性能保持高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细胞壁扩增:细胞壁是细胞外的一种“硬”性结构。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壁只有通过扩增,才能使细胞体积扩大。 细菌的分裂:当细菌的各种结构复制完成之后就进入分裂时期。此时在细菌长度的中间位置,通过细胞质膜内陷并伴随新合成的肤聚糖插入,导致横隔壁向心生长,最后在中心会合,完成一次分裂,将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菌。 2、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除某些真菌外,我们肉眼看到或接触到的微生物已不是单个,而是成千上万个单个的微生物组成的群体。微生物接种是群体接种,接种后的生长是微生物群体繁殖生长。 细菌接种到均匀的液体培养基后,当细菌以二分裂法繁殖,分裂后的子细胞都具有生活能力。在不补充营养物质或移去培养物,保持整个培养液体积不变条件下,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为纵坐标,根据不同培养时间里细菌数量的变化,可以作出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生长曲线(growthcuwe)。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至少可以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等四个生长时期。 ①延迟期lagphase(停滞期、调整期) 表现:不立即繁殖,生长速率近于0,菌数几乎不变,细胞形态变大。 特点:分裂迟缓,合成代谢活跃,体积增长快,对外界不良环境敏感。 原因:调整代谢,合成新的酶系和中间代谢产物以适应新环境。 消除:增加接种量;采用最适菌龄接种;培养基成分(种子、发酵) ②对数期logphase

第二节 细菌感染

一、败血症 败血症(septicemia)过去的定义系指致病菌进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败血症患者出现低灌注和脏器功能失调者称为重症败血症。近年来,对败血症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机对微生物及其毒素所产生的全身反应,并将宿主对微生物感染的全身反应称为脓毒血症(sepsis)。将人体对各种损害,包括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新的败血症的定义是指微生物进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繁殖,产生毒素,并发生SIRS。 【病因】 各种致病菌都可引起败血症。G+球菌主要为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链球菌;G-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假单胞菌属、变形杆菌、克雷白菌属等;厌氧菌以脆弱类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及消化道链状菌为多见。败血症致病菌种类可因不同年龄、性别、感染灶、原发病、免疫功能、感染场所和不同地区有一定差别。自抗生素应用以来,特别是随着新型抗生素的不断问世和广泛应用于临床,使G+球菌感染有所下降,G-菌及耐药菌株感染逐年上升。由于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机体防御功能受损,致使一些既往认为不致病或致病力弱的条件致病菌引起的败血症亦有所增加。 【发病机制】 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败血症,不仅与微生物的毒力及数量有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当人体的抵抗力因各种慢性疾病,皮肤黏膜屏障破坏、免疫抑制受到削弱时,致病微生物可自局部侵入血循环,细菌进入血循环后,在生长、增殖的同时产生了大量毒素,造成机体组织受损,进而激活TNF、IL-1、IL-6、IL-8、IFN-γ等细胞因子,发生SIRS,激活补体系统、凝血系统、血管舒缓素、激肽系统等,造成广汽的内皮细胞损伤、凝血及纤溶过程改变,血管张力丧失及心肌抑制,引发感染性休克、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failure, MOF)(图10-1)。 【病理】 败血症患者共同的和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毒血症引起的中毒改变。组织器官细胞变性、微血管栓塞、组织坏死、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除肺、肠、肝、肾、肾上腺等具有上述病变外,心、脾也常被波及。 【临床表现】 1.原发感染灶多数败血症患者都有轻重不等的原发感染灶。原发感染灶的特点为所在部位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2.感染中毒症状大多起病较急,突然发热或先有畏冷或寒战,继之高热,弛张热或稽留热,间歇或不定型。体弱、重症营养不良和小婴儿可不发热,甚至体温低于正常。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青灰、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软弱无力、不思饮食、气急、脉速、甚至呼吸困难。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肝炎、肠麻痹、感染性休克、DIC等。3.皮疹可有出血点、斑疹、丘疹或荨麻疹等。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可出现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常有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坏死性皮疹可见于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 4.肝脾大一般仅轻度增大,当发生中毒性肝炎或肝脓肿时则肝增大显著且伴明显压痛,并可出现黄疸。5.迁徙性病灶随病原菌而不同,常见的迁徙性病灶有皮下及深部肌肉脓肿、肺炎、渗出性胸膜炎、肺脓肿、脓胸、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脑脓肿、骨髓炎等。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以及中性粒细胞增加,核左称,细胞质中出现中毒颗粒。重症或衰弱者白细胞总数减少,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常降低,重症者血小板减少。 2.病原学检查可送血及骨髓培养、原发病灶及迁徙病灶的脓液培养及涂片和瘀点涂片寻找病原菌。为提高病原菌检出率,尽量于早期、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多次于发热和寒战发作期间采血,连续两次或同时从不同部位取双份标本以便能分清是污染还是致病菌。必要时应同时做厌氧菌、L型菌和真菌培养。 3.其他检查聚合酶链反应(PCR)可用于检测病原菌DNA,方法快速,敏感性强,但易出现假阳性。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试验用于检测病原菌抗原,有辅助诊断价值。 【诊断和鉴别诊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案

第 1 页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知道细菌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对细菌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在七年级上册生态系统的学习中也学到了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学生学习本课的主要困难:由于细菌太小,用眼睛无法直接观察到,对学生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模式 本节课总的设计思想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生生互助学习为主的方式进行 教学,构建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互助性。

教学模式:知识回顾→交流探究→总结归纳→互助提高→当堂检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2、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和制作细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二)细菌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细菌的发现史。 【教学用具】 模拟巴斯德实验,细菌模型,ppt课件。 第 2 页【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第二节 细菌(课后反思)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授课人:徐业刚授课时间:2012-11-2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3.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 4.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2.、通过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后,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屏幕展示:生活中的细菌:抹布和砧板上的细菌;头发和针尖上的细菌;铁钉的放大图片。这引细菌我们用肉眼能看到吗?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从而引入课题。 二、讲述新课 (一)细菌的发现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细菌的分布是很广泛的,我们的手上、书上、衣服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细菌的存在,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那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1、生阅读课本P58-59页内容,讨论归纳细菌发现的过程,完成大屏幕上的五个问题: (1)最先发现细菌的人是谁? (2)普通烧瓶中的肉汤为什么会变质,而鹅颈瓶中的肉汤却没有变质? (3)谁推翻了细菌是自然发生一说? (4)巴斯德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5)巴斯德还有那些主要贡献? 2、生讨论归纳回答:(师提醒:注意在重点部分做上记号) (1)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显微镜

复习思考题及答案1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大小及繁殖方式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1. 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大小及繁殖方式如何? 答:细菌按其个体形态,基本上可分为球状、杆状、螺旋状三种,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球菌大小以其直径表示, 大多数球菌的直径为0.5~1μm;杆菌大小以其宽度和长度表示, 多数杆菌的宽度与球菌直径相近,其长度则为宽度的1倍至几倍(约0.5~5μm);螺旋菌大小也以其宽度和长度表示, 但长度一般是指菌体两端点间的距离, 并非真正的长度。多数螺旋菌大小为0.3 ~ 1 ? 1 ~ 50μm。 细菌一般进行无性繁殖, 最主要的无性繁殖方式是裂殖,即一个细胞通过分裂(二分分裂或折断分裂),结果由一个母细胞形成大小基本相等的两个子细胞。有少数芽生细菌能象酵母菌一样进行芽殖, 即在母细胞一端先形成一个小突起, 待其长大后再与母细胞分离的一种繁殖方式。此外,还有极少数细菌种类(主要是大肠杆菌),在实验室条件下能通过性菌毛进行有性接合。 2. 试述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化学组成及其主要生理功能。 答:一般结构是指一般细菌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核质体和细胞质等。 (1) 细胞壁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较厚(20 ~ 80 nm), 机械强度较高, 化学组成较简单, 主要含肽聚糖和磷壁酸;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较薄, 机械强度较低, 但层次较多, 成分较复杂, 主要成分除蛋白质、肽聚糖和脂多糖外, 还有磷脂质、脂蛋白等。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①维持细胞外形,保护细胞免受外力(机械性或渗透压)的损伤;②作为鞭毛运动的支点;③为细胞的正常分裂增殖所必需;④具有一定屏障作用,对大分子或有害物质起阻拦作用;⑤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2) 细胞质膜细胞质膜的结构可表述为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即由具有高度定向性的磷脂双分子层中镶嵌着可移动的膜蛋白构成。其化学组成主要是蛋白质(占50%~70%)和脂类(占20%~30%),还有少量的核酸和糖类。脂类主要是磷脂,每一个磷脂分子由一个带正电荷的亲水极性头(含氮碱、磷酸、甘油)和两条不带电荷的疏水非极性尾(长链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组成。非极性尾的长度和饱和度因细菌种类和生长温度而异。 细胞质膜的生理功能主要是:①具有高度的选择透性,控制营养物质的吸收及代谢产物的排除, 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 ②含有各种呼吸酶系,是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产生ATP的部位;③是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生物合成的场所;④质膜上的间体与DNA复制分离及细胞间隔形成密切相关;⑤是鞭毛的着生点并为其运动提供能量。 (3) 核质体核质体实际上是一条很长的环状双链DNA 与少量类组蛋白及RNA结合, 经有组织地高度压缩缠绕而成的一团丝状结构,通常称之为细菌染色体(图2 –12)。细菌染色体中心有膜蛋白核心构架,构架上结合着几十个超螺旋结构的DNA环,而类核小体环不规则分布在DNA链上。其功能是起贮存遗传信息和传递遗传性状的重要作用。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不同种类的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不完全相同,个别种类要求特殊的环境条件。但其基本条件包括营养、pH、温度、气体等方面。 1. 营养物质:细菌在机体外人工培养,必须按细菌的种类嗜性满足其营养需要。 2. 酸碱度:大多数病原菌最适的酸碱度为pH7.2~7.6,在此pH下,细菌的酶活性强,生长繁殖旺盛。个别细菌如霍乱弧菌在pH8.4~9.2的碱性条件下生长最好,结核分枝杆菌在pH6.5~6.8最适宜。细菌代谢过程中分解糖类产生酸,pH下降,不利于细菌生长。 3. 温度:各类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大多数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7℃,故实验室中常用37℃恒温箱培养细菌。个别细菌如鼠疫杆菌在28~30℃的条件下生长最好。嗜热菌能在50~60℃下生长,海洋细菌嗜低温,可在0~30℃条件下生长。 4. 气体: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气体是氧和二氧化碳。 根据细菌对氧的需要情况,可将细菌分为三类:①专性需氧菌:具有完整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必须在有氧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其中有的细菌在低氧压(5%~6%)下生长良好,高氧压(10%)对其有抑制作用,称微需氧菌,如空肠弯曲菌;②专性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有游离氧存在时不但不能利用分子氧,而且因为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 的酶,还受其在有氧环境中产生的H 2O 2 和超氧阴离子(O2-的毒害,甚至死亡,如 破伤风芽胞梭菌;③兼性厌氧菌:兼有需氧呼吸与无氧发酵两种功能,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但在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属此类。一般细菌在代谢过程中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即可满足需要。某些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球菌在初次分离培养时,必须供给5%~10%的二氧化碳才能生长。 (二)细菌繁殖的方式和速度 1. 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革兰阳性细菌生长到一定时间,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并与中介体相连,菌体中介体部位细胞膜内陷形成横隔,中介体一分为二时,染色体分属两个子细胞,最后细胞壁内陷,子细胞分离,完成一次分裂。革兰阴性菌无中介体,染色体直接连接在细胞膜上,复制后附着在邻近,当细菌分裂完成,两团染色体被分隔在两个子细胞中。通常球菌沿不同平面进行分裂,杆菌则沿横轴分裂。个别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通过分枝方式繁殖。 2. 细菌的繁殖速度:细菌的繁殖速度与细菌的种类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条件适宜时,细菌繁殖快。多数细菌每20~30min分裂一次,称为一代,有的细菌繁殖较慢,如结核分枝杆菌约18~20h才分裂一次,故结核病人标本培养需要较长时间。 3. 细菌的繁殖规律:细菌繁殖速度极快,如按20min繁殖一代计算,1个细菌1h后经3次分裂成8个,10h后1个细菌可达10亿以上。但实际上,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毒性代谢产物的积累,以及环境pH的改变,细菌不可能无限高速增殖,而有一定的规律。将一定量的细菌接种于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间隔不同时间取样检查活菌数目,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第一篇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细菌 第二节细菌的生理 细菌与其他生物一样,有独立的生命过程,能进行复杂的新陈代谢,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用以合成菌体本身的成分或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并排出代谢产物。不同的细菌在其生理活动的过程中呈现某些特有的生命现象,因此,细菌的生长特征、代谢产物等常作为鉴别细菌的重要依据。本章将重点介绍细菌的营养、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的新陈代谢,这些知识和相关技能都是细菌鉴定和细菌病实验室诊断的基础。 一、细菌的营养 组成细菌细胞的元素成分类似于动物细胞,但通过对细菌新陈代谢的研究,我们知道细菌利用各种化合物作为能源的能力远远大于动物细胞,而细菌对营养的需求比动物细胞更为多样,其特有的代谢过程也合成了许多不同于动物细胞的成分,如肽聚糖、脂多糖、磷壁酸等。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结合水与菌体其他成分结合 水分 (70%~90%) 游离水呈游离状态,是菌体内重要溶剂,参加一系列 生化反应。 蛋白质构成菌体主要成分,占固形物的50%~80%。 细菌的化学组成核酸有RNA 和DNA两种,前者主要存在于胞浆中、 胞膜上,后者存在于核质、质粒中。 有机物糖类主要以多糖、脂多糖、黏多糖的形式存在。 脂类主要包括中性脂肪、磷脂和蜡质等,存在 固形物于细胞壁、胞浆膜及胞浆内。 (10%~30%) 其他有机物指各种生长因子和色素等。 无机物约占固形物的2%~3%,有磷、硫、钾、钙、镁、铁、 钠、氯、钴、锰等,其中磷和钾含量最多。 (二)细菌的营养类型 以往人们将生物分成自养型与异养型,能利用无机物的植物为自养型,必须利用有机物的动物为异养型,后来,对细菌的营养研究发现细菌亦有自养和异养之分,碳元素是细菌细胞各种有机物的重要组成元素,不同细菌代谢途径不同,其利用碳元素的形式也不同,据此可把细菌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两大类。 1.自养菌自养菌具有完备的酶系统,合成能力较强,能以无机形式的碳 (如二氧化碳、碳酸盐等)作为碳源,合成菌体所需的有机物质。细菌所需的能量来自无机化合物的氧化,也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因此自养菌又分为化能自养菌和光能自养菌。 2.异养菌异养菌不具备完备的酶系统,合成能力较差,必须利用有机形式的碳源,其代谢所需能量大多从有机物氧化中获得,少数从光线中获得能量,故异养菌也分为化能异养菌和光能异养菌。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教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 2.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3.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4.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准备 准备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你的衣服上有细菌吗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了 解细菌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新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