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鄱阳湖概况【全】

鄱阳湖概况【全】

鄱阳湖概况【全】
鄱阳湖概况【全】

【前言】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代诗人王勃描绘的鄱阳湖美景让人记忆犹新。由于时代的变迁、各种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秋冬季长江、鄱阳湖低枯水位呈常态化趋势,烟波浩渺的鄱阳湖难以长期保持昔日的风采,鄱阳湖区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考验。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江西,殷切嘱托要“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

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以及温总理的指示,切实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加快江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2008年,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2009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准。规划的批准与实施,使江西在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也将为鄱阳湖的治理保护探索新路子。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工程、核心工程。江西省对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提出了以水资源水生态保护为主要目标即“一湖清水”、“江湖两利”、“调枯不控洪”的全新理念,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

【鄱阳湖概况】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及清丰山溪、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区间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占江西省总面积的97.2%。

1、区域概况

⑴自然地理

鄱阳湖南北长173km,东西最宽处约74km,入江水道最窄处的屏峰卡口宽度约2. 8km,湖岸线总长约1200km。湖面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宽广,为主湖区,北部狭长,为入江水道区。湖盆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倾斜,高程一般由12m(吴淞高程,下同)降至湖口约1m。鄱阳湖湖底平坦,主湖区滩地高程多在12~17m之间,最深处高程约-10m。

鄱阳湖湖区地貌由水道、洲滩、岛屿、内湖、汊港组成。水道分为东水道、西水道和入江水道。洲滩有沙滩、泥滩、草滩三种类型,面积约3130 km2,其中草滩多分布在14~17m高程。全湖共有岛屿41个,面积约103 km2,岛屿率为3.5%;湖区主要汊港约有20处。

由赣江主支、修河尾闾河道与局部高地分隔形成的大湖池、大汊湖、沙湖、蚌湖等九个湖泊组成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个湖泊相邻相连,面积为224 km2。洪水期间保护区河湖一体,湖天一色;枯水季节水落滩出,湿地草洲显露,形成多个小湖泊。除大汊湖为开口湖外,其余8个湖泊均为可控湖,由小矮堤和水闸控制内湖水位,湖底高程一般在13.1~15.3m之间。

⑵气象

鄱阳湖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多雨,夏秋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热少雨,偶有台风侵袭。

鄱阳湖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632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3~8月降水量约占年总量74.4%,其中4~6月份月均降水量达225 mm。

⑶径流

鄱阳湖水系完整,流域水资源丰富,入湖多年平均流量为4700m3/s,径流量为1 483亿m3;入江水量占长江年径流量的15.5%。流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4~9月约占全年的75%,其中主汛期4~6月占50%以上。

⑷水位

鄱阳湖水位变化受五河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高水位维持时间长,4~6月水位随鄱阳湖水系洪水入湖而上涨,7~9月因长江洪水顶托或倒灌而维持高水位,10月才稳定退水;鄱阳湖星子水文站多年平均水位13.30m,最高水位22.52m,最低水位7.11m;最高水位一般发生在7、8月份,最低水位一般发生在1月、2月。

每当洪水季节,水位升高,湖水漫滩,湖面宽阔,碧波荡漾,茫茫一片;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湖水落槽,湖滩显露,湖面变小,蜿蜒一线。洪、枯水的湖体面积、湖体容积相差极大,湖口水文站历年最高水位22.59m(1998年)时,通江湖体面积约为3708km2,相应容积为304亿m3;湖口站历年最低水位5.90m(1963

年)时,其通江湖体面积仅为28.7 km2,相应容积为0.63亿m3。“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

⑸江湖关系

鄱阳湖湖区来水具有明显的江、河、湖关系特征,长江干流主汛期为7~9月,五河主汛期为4~6月,长江干流来水对鄱阳湖出流有很大的顶托作用。江湖关系主要表现在①江湖洪水遭遇;②长江洪水倒灌入湖;③江湖洪水相互顶托等方面。

据长江汉口与江西“五河”历年最大洪峰出现时间和湖口水位超过20m的15年资料分析统计,江西“五河”历年最大洪峰出现时间与长江汉口最大60天、30天、15天洪量的遭遇机会分别为4次、7次、2次。

据1950~2007年共58年资料分析统计,共有47年发生倒灌,长江倒灌入湖总水量为1393亿m3,平均每年为20.0亿m3,最大倒灌流量为1991年的13600 m3 /s,年最大倒灌水量为1991年的113.9亿m3。

2、经济社会

鄱阳湖的水域与湖洲滩涂地所在的行政区域称之为鄱阳湖区,按1954年鄱阳湖洪水影响范围,确定鄱阳湖区为沿湖的15个县(市)即:南昌市、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丰城市、九江市、永修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余干县、鄱阳县、万年县、乐平市。湖区15县(市)国土面积24220km2,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4.5%。2006年末,湖区15县(市)人口1203万人,耕地59.1万公顷,人口、耕地分别占全省的27.7%、27.8%,年产粮食547.5万t,占全省的28.8%,渔业产量占全省水产品总量的1/3以上;地区生产总值1813.9亿元,占全省的38.8%。

鄱阳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城镇、园区、工业走廊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湖区农业、渔业发展缓慢,三农问题突出。余干、鄱阳、星子、都昌四县为国家级、省级贫困县。2008年四县的人均生产总值为4437元,仅为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30%。制约湖区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主要有鄱阳湖水位变幅较大,洪涝及旱灾发生频繁,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生态环境退化,优越的湖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等。

3、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鄱阳湖区地处长江干流与江西“五河”来水的汇合地带,受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湖区自然灾害频繁,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

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任务十分繁重。鄱阳湖区洪枯水位变幅大,造成环湖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季节性困难、水资源利用程度低、枯水期航深不足,资源得不到整合利用。特别是近年来受鄱阳湖水系入湖径流量减少以及长江水资源形势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鄱阳湖枯水期出现了时间提前、低水位持续时间延长等现象。

据统计,2003~2010年鄱阳湖连续出现低枯水位,湖区部分水文站甚至出现历史同期最枯水位。星子站2004年、2007年水位低于7.5m的时间分别达到31d、21d。2006年星子站10.0m以下水位出现时间较正常年提前75d,有65d实测水位低于历史同期最低水位。在2006年8月22日~2007年5月2日连续254d星子站水位低于12.0m。即使是2010年这样的丰水年,进入10月份后星子站同样出现了165天低于10m的枯水位。

低枯水位的鄱阳湖,被人们称为“鄱阳河”、“鄱阳沟”,此时的湖泊水面水体缩小,湿地萎缩,生物量下降等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枯水期水质日渐恶化,生态安全面临威胁,已成为制约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1)长江上游水库对江湖关系的影响日益突显

结合兴利逐步兴建具有防洪能力的干支流水库工程,是长江总体防洪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长江上游干支流库容大、有调节能力的控制性枢纽涉及金沙江、长江干流川江段和雅砻江、岷江(含大渡河)、嘉陵江(含白龙江)及乌江等河流上的梯级水库共27座,防洪总库容530亿m3。

长江流域上游水库群在产生巨大效益的同时,工程蓄水运行将改变下游河道的水文情势与水沙条件。汛后(10月1日起)集中蓄水运行将改变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水文情势与水沙条件,改变天然的径流过程,从而带来鄱阳湖水位降低、水量减少、低枯水位出现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等重大变化,对鄱阳湖水资源的“拉空”作用十分明显。据长江委设计院专题分析,今后鄱阳湖低枯水位将成为常态,并将导致鄱阳湖生态与经济两方面承载能力的大幅降低,这种影响是巨大的、不可逆转的。

有关研究成果显示:三峡水库单独运用条件下,蓄水期减小下泄流量对湖口水位的影响一般将持续到11月底、12月初,在此期间湖口水位降低最大值为1.89m,降低平均值为0.87m,出湖水量平均增加约18.2亿m3,湖泊蓄水量减少。

若再考虑近期上游已运行或即将建成的溪洛渡、向家坝、瀑布沟等10座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的蓄水影响,则湖口水位降低最大值为2.95m,降低平均值为1.14m,出湖水量年均增加约21.5亿m3。

若进一步考虑水库运用后清水下泄引起河道冲刷对水位的影响,则湖口水位降低最大值为3.93m,降低平均值为1.82m,出湖水量年均增加约24.6亿m3,枯水期鄱阳湖的蓄水量将进一步减少,江湖关系带来的变化将进一步加大。

(2)湖区水生态系统质量呈下降趋势

鄱阳湖区的湖洲草滩、水面、部分岗丘、沙山、森林以及农田,构成了湖区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近年来,鄱阳湖低枯水位出现时间提前及枯水时段延长,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十分显著。干旱或干涸导致沉水植物现存量急剧减少,洲滩植被退化,使原有湿生植物群落向偏旱生的群落类型演替,进而影响鄱阳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对越冬候鸟、鱼类草生食物及水体污染降解等造成不利影响。随着鄱阳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候鸟栖息地等生态服务功能正逐渐衰退;由于水位下降,湖水面积缩小,导致人为干扰活动增加,导致鸟类栖息、隐蔽条件降低,对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造成一定的影响,鄱阳湖生态系统的质量受到威胁。

据资料分析统计,目前鄱阳湖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过去常见的水生、湿生和沼生植物正在退化,面临消失的威胁;低栖动物数量、种类减少;虾、蟹类产量下降;草地动物河麂频临灭绝;珍稀水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显著减少;鱼类资源量较20世纪80年代以前剧减70%以上。生态环境变化及酷渔滥捕导致湖区鱼汛的种类和规模显著减小,鄱阳湖年渔获量及四大家鱼在渔获物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洄游性鱼类在锐减,鲥鱼等珍稀鱼类已难觅踪迹,濒临灭绝。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在2007年、2009年、2010年的冬季都收集到江豚死亡信息,大多与枯水位时间长以及定置网有关。2010年12月,鄱阳湖松门山水域20多头江豚被困浅水湖滩,幸发现及时,得于人工救助。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座蝶形湖泊由于在枯水期可人工控制能保持一定的水位,成为了珍稀候鸟理想的栖息地,每年11月以后鄱阳湖的大多数冬候鸟都集中在此觅食。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底至2007年初,由于多数湖泊干涸,候鸟没有足够的食物保障,不得不飞离鄱阳湖另寻栖息地。鄱阳湖区越冬候鸟约47万只,与平常年份相比数量大为减少。

(3)湖区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据江西省水文局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上世纪90年代,鄱阳湖以Ⅰ、Ⅱ类水质为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排污总量逐步增加,鄱阳湖水质逐年下降。

2003~2007年间,由于长江上游来水减少,湖区水位下降,加上流域内经济快速发展,废污水排放量增加,水质下降加剧。鄱阳湖流域全年水质Ⅰ、Ⅱ类水为0~67.1%,平均47.3%;Ⅲ类水15~32.6%,平均27.3%;劣Ⅲ类水0.5~85%,平均25.4%。枯水期水质Ⅰ、Ⅱ类水为0~67.1%,平均45.7%;Ⅲ类水8.7~32. 6%,平均24.8%;劣Ⅲ类水0.5~91.3%,平均29.5%。

2007年7月鄱阳湖水位为17.77m时,湖区Ⅱ类水占26.3%,Ⅲ类水占47.4%,劣Ⅲ类水占26.3%;进入10月份,由于长江干流来水减小,鄱阳湖水系降雨偏少,出湖水量增大,湖区水位迅速下降,水质也逐月下降。10~12月平均水位9. 57m,10月份Ⅲ类水占33.3%、劣Ⅲ类水占66.7%,11月份Ⅲ类水占7.7%、劣Ⅲ类水占92.3%,12月份受柘林水库放水影响,Ⅱ、Ⅲ类水占23.5%、劣Ⅲ类水占76.5%。湖口站1~9月份水质多为Ⅱ、Ⅲ类水,10~12月份水质多为Ⅳ、Ⅴ类水。

(4)灌溉水源不足,供水矛盾加剧,工程性缺水严重

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省降水低值区与蒸发高值区,“五河”汇入鄱阳湖的水是沿湖地区重要水源。沿湖村镇的生产、生活用水来自鄱阳湖,长期以来沿湖地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供水体系。2003年以来枯水期持续的低水位,造成取(提)水设施取不上水或无水可取,对沿湖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已造成很大的影响,有近300万亩靠湖水灌溉的农田因湖水位低而闸底板高(进水闸底板高程一般在13~ 15m)而取不上水,湖区周边农村水井干涸,沿湖近百万人口饮水出现困难。

2003年江西省遭遇了五十年不遇的大旱,旱灾发生早、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给江西省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困难,鄱阳湖区农业经济损失惨重。2007年南昌外州水文站出现历史最低水位13.61m,南昌市各水厂均出现取水困难,造成区域性停水现象;都昌县10万居民用水告急,全城停水一天。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鄱阳湖周边地区饮水困难群众25.9万人,其中南昌市6.5万人,上饶市的鄱阳、余干、万年3县2.7万人,九江市沿湖6个县区有16.7万人。2009年,湖区与“五河”下游区域,再次出现严重低枯水位,赣江外州站水位12.83米再次跌破历史最低水位,南昌市与湖区县城取水困难,采取应急措施解决了取水困难,奉新、靖安、丰城、新建、安义等县部分晚稻颗粒无收。

由于各方面原因,鄱阳湖水位下降已呈趋势性。水资源紧缺将成为湖区枯水期突出的问题。

(5)航道堵塞,渔业资源枯竭

鄱阳湖长时间的低枯水位造成航深不足、航道拥塞,导致通航环境恶化,船舶碰撞、搁浅事故时有发生。一般年份鄱阳湖每天进出长江的船舶多达1000多艘,2 006年9月每天的船舶数量减少了一半,10月份有近百艘重载船舶被堵塞在赣江及鄱阳湖航道上,需要采取紧急调水措施,集中解决受困船舶。

鄱阳湖低水位使渔业资源衰退、资源量下降和繁殖产卵量偏低,渔获量逐年下降,渔获物趋于低龄化、小型化和低质化。据统计,2000年鄱阳湖年总渔获量为3. 59万t,到2009年已减少至2.35万t,减量达1/3。湖区以渔业为主的鄱阳、余干两县,2007年的渔业收入不到往年的1/5。

(6)湖区血吸虫病仍处于重流行状态

目前我省血吸虫病流行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周围的农村。据2002年的资料统计,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人口近443万人,病人约12.68万人,晚期病人4323余人,钉螺面积7.76亿m2,其中湖沼型地区钉螺面积7.65亿m2,山丘型地区钉螺面积0.11亿m2。鄱阳湖冬陆夏水的状况使湖区广袤的草洲成为钉螺孳生之地,全省9 9.9%的有螺面积在鄱阳湖草洲上。经过多年防治,日前鄱阳湖区仍有血吸虫病人约10万,占全省总数的97%。湖区血吸虫病流行乡镇共有223个,流行村庄17 76个。因“谈虫色变”,鄱阳湖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开发,大量的水面、草洲得不到合理利用。

【枢纽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社会要发展,人民生活要改善,生态环境要保护,是新时期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解决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各国必须优先解决的共同任务与难题,江西省立足省情,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战略目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做好“水”文章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鄱阳湖面临的种种困境,根源在于枯水期水位不稳定并持续降低。特别是近年来受鄱阳湖水系入湖径流量减少以及长江水资源形势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鄱阳湖枯水出现了时间提前、水位偏低、持续时间延长等现象。江西江河水位不断突破历史最低值。鄱阳湖水资源形势的这种改变已成为常态,将导致鄱阳湖生态与经济两方面承载能力的大幅降低,这种影响是巨大的、不可逆转的。

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是恢复和调整江湖关系,提高鄱阳湖区的经济和生态承载力的根本措施。

1、有利于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

鄱阳湖生态首先是水生态,鄱阳湖的环境主要是水环境,鄱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应以水生态水环境的保护为重点,良好的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是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使鄱阳湖枯水期维持一定的水位及水体,增加枯水期湖泊水面和容积,提高鄱阳湖枯水季节水环境容量,较大限度地增强水体的纳污及稀释降解能力。以达到保护和改善鄱阳湖水生态环境、维持鄱阳湖一湖清水的目标,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1)是保护湿地和候鸟栖息环境的重要措施

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是亚洲物种保护最重要的湿地类型保护区之一 , 湖水周期性涨落地带形成的湖滩草洲是候鸟主要栖息地和觅食处。近几年鄱阳湖区枯水期连续出现低水位,且枯水期延长,导致部分湿地植被类型发生变化。鄱阳湖水面缩减,适宜候鸟栖息的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洲滩提前出露使候鸟的食物来源减少,直接威胁候鸟的生存。

鄱阳湖水利枢纽通过调节使湖区在枯水期能维持一个合适的水位或通过调度还

原适合湿地的水位降落过程,尽可能实现湿地动态特征对水位消落的需求,能延迟鄱阳湖区湖泊洼地水位提前下降带来的对湿地提前出露的影响,有利于维持枯水期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状态,有利于减少低水位延长对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损坏,功能类似于保护区内的“堑秋湖”,对候鸟可持续觅食有利。

(2)可为鱼类和豚类生存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保持鄱阳湖在枯水期一定的水位,有利于增加江豚的越冬食物,改善其生存条件,可为鱼类和豚类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枯水期水域面积扩大,使湖区鱼类的生活空间增加,可降低被捕捞的概率,并有利于鱼类越冬。水面增大、水深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定置网、电捕鱼等违法渔具的作业,一些生活于深水区的鱼类可免遭被捕厄运。通过数年的努力,鄱阳湖渔业资源将会大大发展。

2、是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为湖区粮食安全提供水源保障

实现鄱阳湖区粮食增产计划的关键是有可靠的灌溉水源。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结合鄱阳湖区1万至5万亩圩堤加固改造,可通过改善灌溉水源条件来提高灌溉保证率的农田291.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51.2万亩,可增加粮食产量10

亿斤以上,对保障湖区乃至江西省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是保障湖区人畜饮水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调节湖区水位,整个枯水期鄱阳湖将保持一定容积的湖水,可为环湖区城市和乡镇居民生活和生产提供用水安全保障。枢纽建成后,环湖79座水厂的供水保证率可从现状的80~97%提高至97~100%,多年平均年增加供水量约0.3亿m 3,将为南昌、九江等市、县64个城镇(场)约300万人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提供安全保障。

(3)是改善湖区枯水期航运的重要手段

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可使鄱阳湖和周边河流部分河段变成库区航道,枯水季节航道水深和航道宽度增加,水面比降减缓,航道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可促进环湖航道网络形成,实现滨湖地区的航道连通和直达,减少船舶航行里程,结合航道整治,有利于湖区航道和支流尾闾航道的衔接;通过航道整治结合枢纽建设,可提高航道等级,如赣江干流南昌~湖口156km可提高至II级航道。同时,枢纽水位的抬升可有效地扩展港口岸线,提高渠化河段的岸线资源等级。

(4)可促进鄱阳湖区绿色旅游事业的发展

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枯水期鄱阳湖水位基本稳定,航运条件改善,港口岸线扩展,游艇经济可望得到发展,血吸虫病得到有效控制,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得到进一步开发,每年将为江西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对维护健康长江、发挥三峡工程更大效益起到重要作用

(1)有效消减三峡水库蓄水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在三峡水库汛后蓄水前,枢纽拦蓄部分洪水资源,在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可加大泄量,一方面缓解三峡工程蓄水对湖口以下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调节,可有效节制9~12月鄱阳湖区水位,减缓湖区水位下降过快的趋势,以维持湖区水位自然下降过程,有利于湖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持良性状态。

(2)可配合三峡水库提高长江下游水资源配置的灵活性

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在每年9月份上中旬长江与鄱阳湖水位比较高的情况下,通过闸门调节节制湖区水位,调蓄一定水量,使湖区水位短时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在三峡水库开始蓄水后的整个枯水期,加大下泄流量,增加下游河道枯水期水资源量,有利于维持下游河道的生态环境;遇突发水环境事件时可迅速开闸,恢复天然状态。并可利用枯水期所蓄的水进行应急处理,提高长江湖口以下河段及鄱阳湖水资源的安全保证率。

4、可有效控制湖区血吸虫病流行、保障湖区人民生命安全

鄱阳湖区辽阔的洲滩地,普遍孳生钉螺,是江西省最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域。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后,工程按照蓄水灭螺要求进行调度,蓄水线以下将成为无螺区,再对沿蓄水高程带辅以其他灭螺措施,基本能达到杀灭钉螺的效果,可有效控制湖区血吸虫病的漫延,达到从根本上消灭血吸虫的目的。

【枢纽工程概况】

规划中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以“一湖清水”为建设目标,坚持“江湖两利”的原则,按“调枯不控洪”方式运行,按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要求控制相对稳定的鄱阳湖枯水位,提高鄱阳湖枯水季节水环境容量,达到保护水生态水环境、根本解决湖区干旱及生态缺水问题、改善湿地环境、消灭钉螺、提高航道等级、发展湖区旅游及渔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鄱阳湖入江水道,屏峰山与长岭山之间,上距星子县城约12km,下至长江汇合口约27km,工程控制鄱阳湖水系全部流域面积。左岸为长岭山,山顶高程为129m;右岸为屏峰山,山顶高程为149.2m;两山之间湖面宽约2.8km。

规划设计中的枢纽轴线总长2986m;拟设置108孔泄水闸,其中孔口净宽16m的常规泄水闸105孔,孔口净宽60m的大孔泄水闸3孔,闸底板高程分别为1m及5m;枢纽左岸设置三线船闸,规划通航标准为2000t级,船闸规模按Ⅱ(1)级航道标准通航1顶4驳8000t级船队配套,闸室有效尺寸采用240m×34m×4.5m;右岸设置216级阶梯式鱼道,仿自然通道设计,全长约为910m,斜坡段纵坡为1 /95。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为开放式全闸工程,汛期工程闸门全开,不发挥作用,只是在汛末对湖区水位进行节制,缓解湖区水位下降过快导致的问题,寻求洪水资源化利用。汛期4-8月闸门全开,江湖连通,既有利于维护当前的江湖防洪体

系,又有利于水生动植物洄游繁殖;枯水期9月至次年3月按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要求,采取动态管理、阶梯式水位、适应性调度的调控方式,控制相对稳定的鄱阳湖枯水位。

枢纽的调度原则为:(1)调枯不控洪;(2)基本恢复长江上游控制性工程运用前的江湖关系;(3)与控制性工程联合运用;(4)综合影响最小;(5)水资源统一调度。

工程最低控制水位12-13m,遇突发水环境事件时可迅速开闸,恢复天然状态。并可利用枯期蓄水进行应急处理,提高长江湖口以下河段及鄱阳湖水资源综合利用安全保证率。

根据枢纽工程任务,结合各方的需求分析研究,初步提出以下枢纽调度方案进行研究:

1、江湖连通期(4月1日—8月31日)

4月1日—8月31日,鄱阳湖流域进入汛期,闸门全开,江湖连通,江湖水流、能量自由交换,不改变鄱阳湖作为长江洪水天然调蓄器的功能。

2、枢纽蓄水期(9月1日-9月20日)

9月1日-9月20日,利用长江高水位期间,鄱阳湖洪水尾巴下闸节制湖水位,至20日水位一般控制在17m左右,遇特枯年份,水位也可视来水情况节制在16 -17m间。

3、三峡水库蓄水期(9月20日-10月31日)

9月20日-10月10日,考虑湖区灌溉需求,湖水位降至16m;

10月10日-10月31日,水位由16m降至14m。

4、补偿调节期(11月1日-12月31日)

11月1日至12月31日,水位由14m降至12m;其中11月底水位节制至13m。

5、低枯水期(1月1日-3月31日)

1月1日-1月31日,湖区水位维持在12m波动;

2月1日-3月15日,湖水位节制在12-13m之间;

3月15日- 31日,视长江、鄱阳湖来水情况进行适应性节制(当来水量较大,湖水位可能达到或超过13m时,提前开闸)。

6、血防调度

待枢纽工程按上述调度方式运行一段时间,对湖区湿地、鱼类的影响规律有深入研究后,再选取一个合适的典型年,保持3-10月份水位不低于16m,进行一次血防调度,最大限度的杀灭钉螺。

随着对湖区各种需求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枢纽调度方案还将进一步完善。

【深入研究、科学论证】

鄱阳湖控制工程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湖口建闸以调控鄱阳湖的设想由来已久,从上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提出湖口建闸联通赣粤交通,50年代袁良君先生编著《鄱阳湖湖口建闸蓄水意见书》,到本世纪初的鄱阳湖控制工程,是一个不断深入探索的过程。

2008年初,随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提出,有关专家学者最终突破了“以鄱阳湖区防洪为主要目标”的框架,形成了“以水资源的综合保护与开发利用为主要目标即‘调枯不控洪’”的新理念,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进入实质性调研论证阶段。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各行业各部门的许多领域,受到了国内国际的高度关注,江西省委、省政府极为重视,相关部门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论证工作。主要有:

1、开展“六大课题”及关键技术研究

2009年9月,江西省水利厅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签订协议,开展“鄱阳湖水利枢纽关键技术专题研究”。

2010年1月开始,江西省政府委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国内权威机构,由国内知名院士、专家领衔,开展《江湖关系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泥沙冲淤影响及对策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防洪影响及对策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水质影响及对策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湿地、候鸟影响及对策研究》、《鄱阳湖水生动物资源现状及其水利枢纽对水生动物影响与对策》等“六大课题”研究。

2011年1月6日,鄱阳湖水利枢纽“六大课题”研究成果在北京正式通过了国家级专家组的评审验收。验收意见认为研究成果为枢纽工程的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通过科学的措施与方法可以降低或减缓。

2、组织编制《鄱阳湖区综合规划》和《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

根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水利部和江西省委托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了《鄱阳湖区综合规划》,该规划目前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此外江西省委托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的《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已接近尾声,即将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3、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为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借鉴国外大湖开发与保护的成功经验,我省积极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2010年4月,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鹤类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等国际组织专家应邀专程到鄱阳湖考察,增进了国际组织对鄱阳湖水利枢纽的了解。

2010年10月,由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的江西省政府代表团应邀回访了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与《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同时,江西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主动走访科技界、工程界、生态界的各界人士,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包括对建闸的不同意见,耐心介绍“建闸”设想,共同研究怎样正确处理各种功能对“水位”的需求关系,通过科学调度,发挥工程的最佳效益。在探讨中形成共识凝聚智慧。

4、开展鄱阳湖基础地理测量

为准确、深入地了解鄱阳湖,掌握鄱阳湖基础地理数据,更好地服务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提供科学、准确、权威的基础资料,自2 010年5月起,江西开展了对鄱阳湖全湖5000多km2的实地基础测量工作,旨在准确掌握鄱阳湖全面的地形、地貌、高程分布等情况(包括河湖、泥滩、沙滩、草洲、岛屿、农田、山丘、村镇)及边界条件,建立鄱阳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目前此项工作已基本完成。

5、建立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和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实验研究基地

开展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的建设。通过对鄱阳湖所反映的自然现象进行反演、模拟、试验和验证,从而揭示鄱阳湖的内在规律,为流域防洪安全、水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运行调度等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的建设,不仅是长江防洪实体模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鄱阳湖生态治理、保护与开发的科技支撑平台。

开展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实验研究基地建设。以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全面、深入地开展水文、水生态、水环境、江河湖关系变化等方面的典型实验研究,为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区建设、湖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工程,江西人民迫切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批复兴建。在最大淡水湖兴建工程,将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诚望国内外的各个方面,继续关心、帮助、支持,共同努力将鄱阳湖水利枢纽打造成保护生态,保障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工程。

关于防治鄱阳湖水污染的几点建议

关于防治鄱阳湖水污染的几点建议 鄱阳湖位于江西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湖体与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5大河流相接,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变化明显的湖泊。鄱阳湖调蓄着江西境内水量,影响到长江下游400多公里冬季水量的干枯和夏季洪峰的涨落。鄱阳湖还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水资源,也是闻名全国的旅游湖泊。但是,它也承受着人们倾倒的垃圾、污物,也受到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污染。这些污染物直接导致水质变坏,影响水中鱼类等生物的繁殖以及鄱阳湖湿地的质量。 湖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十分困难的,因为鄱阳湖覆盖区域较大,周围的污染源较为复杂,很难指明所有污染的原因。另一方面所产生的污染现象总是与社会、政治、经济上的因素相关联,不考虑这些因素就很难得到全面的治理。 对于鄱阳湖的污染治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作为来自湖区渔业村的基层代表,我对于鄱阳湖的污染治理在此谈几点粗浅体会和建议: 1、加强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必须进行鄱阳湖流域的综合治理,加强赣、信、抚、饶、修“五河”流域的植被、水源水质保护。

2、港航和环保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湖区各类船舶生产生活垃圾处理的指导、监督和管理,逐步减少和杜绝船舶垃圾的随意丢弃排放。 3、在沿湖流域各乡村,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工程,重点是改厕、改厨、改栏和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综合处理。以自然村为单位成立保洁服务队,整治“脏、乱、差”现象,做到垃圾定点堆放、定时清运。在大部分农村可以推广沼气建设,这既可以为农民提供清洁能源,又能改善农村环境。在农村,还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环保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促进农民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植树绿化,改善村容村貌。 4、保护鄱阳湖水质还要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重点治理好现有企业的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二是加强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地下管网的规划建设;三是沿湖乡镇和村的垃圾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到无害化处理。 5、政府要组织开展湖区污染源普查,查清污染情况,研究部署治污对策,进行综合整治。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Bioline

动 物 学 研 究2013,Dec. 34(6): 549?555 CN 53-1040/Q ISSN 0254-5853 Zoological Research DOI:10.11813/j.issn.0254-5853.2013.6.0549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种群数量变化与气候的关系 缪泸君,李言阔*,李佳,谢光勇,袁芳凯 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26 摘要:该研究分析了1985—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越冬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 探究了越冬地气候条件对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11年,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为(1 340±178)只,呈显著线性增长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种群数量与越冬当年11月份的平均最低气温显著正相关(r=0.554,P=0.003,n=27),越冬初期较低的温度可能影响东方白鹳选择鄱阳湖作为长期越冬地的决策,而增加对长江中、下游其他湿地的利用。同时,越冬地气候条件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初期以及越冬后期的气温变量与2~9年后的种群数量显著正相关。尤其是越冬初期10月份的气温变量与2~5年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极显著相关,越冬后期2月和3月的气温变量分别与8年后和3年后的种数数量极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年前的10月平均最高温度、2年前的3月平均最高 气温、4年前的10月平均最高温度、4年前的3月平均气温是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变量,共同解释了种群数量年际变化的79.2% (R2=0.792,F=20.901,df=26,P=0.000)。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个体迁飞后补充能量和迁飞前积累能 量的关键阶段,适宜的气温有利于成体的能量积累和幼体的存活,且东方白鹳性成熟年龄为2~6年,因此,越冬地气候条件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将会在2年后体现。 关键词:鄱阳湖;东方白鹳;种群数量波动;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Q95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4-5853-(2013)06-0549-07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population of Oriental white stork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Poyang Lak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Lu-Jun MIAO,Yan-Kuo LI,Jia LI,Guang-Yong XIE,Fang-Kai YU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22,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Oriental white stork (Ciconia boyciana) wintering in the Poyang Lak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PLNNR) from 1985 to 2011, to see if there was any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change. Testing of several climate variables—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 monthly average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as well as monthly precipitation—indicated that the population size of the Oriental white stork in the PLNNR was 1,340±178 ind., with significant linear increase and drastic annual fluctuation. Every single year, the population size onl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average minimum temperature of Nov. In theory, the low temperature of Nov. could drive individuals to choose other wetland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stead of the Poyang Lake as wintering habitats. Meanwhile, temperatures in wintering areas also showed a carry-over effect on subsequent population size. Temperatures in primary stage and later stage of wintering period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opulation size 2?9 years later, while the temperature of Oct. was highl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opulation size 2?5 years after. Temperatures of Feb. and Mar. in the later stage of wintering period were highl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opulation size of 8 and 3 years after,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 of Oct. and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 of Mar. 2 years ago, as well as the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 of Oct. and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Mar. 4 years ago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 factors of the population size fluctuation of the Oriental white stork, which totally accounted for 79.2% of the population size change. Keywords: Poyang Lake; Oriental white stork; Population fluctuation; Climate change 收稿日期:2013-09-27;接受日期:2013-10-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000196);“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环保重大专项,STSN-7)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liyankuo@https://www.wendangku.net/doc/8e433813.html,

鄱阳湖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

鄱阳湖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有着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鄱阳湖地区既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重点开发的生态经济区,是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试验基地还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鄱阳湖良好的生态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到那里去旅游,但由于人口、经济、资源的多重压力,目前,鄱阳湖生态旅游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鄱阳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鄱阳湖

Abstract Poyang Lake is the first largest fresh water lake in China, is China's second largest lake, has a great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 Poyang Lake is our country's important grain production base, but als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region, is the our country to develop zoology agriculture important test base is a wetland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the Yangtze River is the important regulation of lakes in China,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plays an enormous flood storage and protec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other special ecological function, China is one of the ten major ecological function protected area, is also the WWF to delineate the worl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cological areas, to the maintenance of regional and nat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role. Therefore, Poyang Lake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attracted many domestic and foreign tourists to travel there, but as a result of population, economy, resource the multiple pressure, at present, Poyang Lake ecological tourism is facing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refore, must take all kinds of effec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in Poyang Lake. Keywords:Ecotourism ;Sustaining development ;Poyang Lake

鄱阳湖生态保护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鄱阳湖生态保护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鄱阳湖位于长江以南,江西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9′~116°46′、北纬28°24′~29°46′,是与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流(以下简称“五河”)尾阊相接的类似盆状天然凹地,受江(长江)、河(五河)水位制约水量吞吐平衡而形成的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洪、枯水位面积相差l0多倍,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淡水湖泊。1998年7月31日的最高水位22.59.m(吴淞高程)的湖面面积为4.070平方千米。鄱阳湖及湖区属亚热带潮湿的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1400~1900mm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7℃,最低气温在1月份,平均为4.7℃,每年无霜期约为280天。鄱阳湖是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重点湿地保护地之一,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在维护生物多样性、长江中下游洪水调蓄控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引作为通江湖泊的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连接处东、西承上启下的战略位置和贯通本区京九铁路大动脉,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江海一体的“T”形战略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区位优势由于鄱阳湖流域占江西省面积的94.1%,鄱阳湖流域的发展对于江西乃至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加,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恶化趋势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湖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和公众共同关注的话题。 ●直击鄱阳湖五十年大旱 鄱阳湖,丰水年份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可现在却因持续的干旱严重“瘦身”。占鄱阳湖面积约5%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范围224平方公里,是“世界重要湿地”。2011年的5月,保护区所辖的九个子湖,有八个干涸。5月的鄱阳湖,本应是夏季“洪水一片”,却呈现出冬季“枯水一线”的景观。鄱阳湖曾经那种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千帆竞发,万鸟翱翔的景象已经不再,如今的鄱阳湖面临着湿地锐减、中心湖区变成大草原、生态受威胁、生产生活用水受困等严峻形势。 ●鄱阳湖生态环境现状

鄱阳湖介绍(详)

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面积4125㎞2,库容量276亿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1636mm。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南面为主湖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有70%的水域在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其余20%的水域在江西省上饶市境内,10%的水域在江西省南昌市境内。汇集赣江、修河、鄱江(饶河)、信江、抚河等水经九江市湖口县城注入长江。 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长江。丰水季节浪涌波腾,浩瀚万顷,水天相连;枯水季节水落滩出,枯水一线,野草丰茂,芦苇丛丛;湖畔峰岭绵延,沙山起伏,沃野千里,候鸟翩飞,牛羊倘佯。美丽富饶的鄱阳湖养育了世代生长居息湖畔的万物生灵。 鄱阳湖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鄱阳湖畔鸟天堂,鹬鹳低飞鹤鹭翔;野鸭寻鱼鸥击水,丛丛芦苇雁鹄藏”,每年秋末冬初,有成千上万只候鸟,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来此越冬。如今,保护区内鸟类有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白鹤等珍禽50多种。鄱阳湖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1基本信息 概述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长江。 鄱阳湖跨南昌、新建、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和永修等市县。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能达到30米。由于各种原因,鄱阳湖几经干旱,水面大起大落,特别是2011年五月份,由于持续干旱,湖底干涸无水,揪动国人之心,严重影响鱼类之繁殖,鄱阳湖区天然水产资源大幅减少,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水位,不仅仅是渔业的收益问题,最重要的是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问题。 湖体特征 汇集赣江、修水、鄱江(饶河)、信江、抚河等水经九江市湖口县城注入长江。湖盆由地壳陷落、不断淤积而成。形似葫芦,南北长110km,东西宽50~70km,北部狭窄处仅5~15km。在平水位(14~15m)时湖水面积为3,150k㎡,高水位(20m)时为4,125k㎡以上。但低水位(12m)时仅500k㎡,以致“夏秋一水连天,冬春荒滩无边”,使数百万亩湖滩地不能大量耕种,还易孳生草滩钉螺,而钉螺又能寄存血吸虫。 湖体通常以都昌和吴城间的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或东西)两湖。松门山西北为北湖,或称西鄱湖,湖面狭窄,实为一狭长通江港道,长40km,宽3~5km,最窄处约2.8km。松门山东南为南湖,或称东鄱湖,湖面辽阔,是湖区主体,长133km,最宽处达74km。平水位时湖面高於长江水面,湖水北洩长江。经鄱阳湖调节,赣江等河流的洪峰可减弱15~30%,减轻了长江洪峰对沿岸的威胁。鄱阳湖及其周围的青山湖、象湖、军山湖等数十个大小湖泊湖水温暖,水草丰美,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产鱼类100馀种,以鲤鱼为主,其次为青鱼、草鱼、鲢鱼、鱅鱼,贝、螺产量也较丰。滨湖平原盛产水稻、黄麻、大豆、小麦,是江西省主要农业区。 该湖区秋冬季节受修河水系和赣江水系等水源不足的影响,每年进入秋冬季节到第二年仲春,鄱阳湖则进入枯水期,形成“碧野无垠接天云”的广阔草洲。河滩与9个独立的小湖

鄱阳湖区自然情况

致谢 鄱阳湖区自然情况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候鸟栖息地和国际重要湿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江西北部,115°49′~116°46′E、28°24′~29°46′N之间。湖面似葫芦形,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宽浅为主湖体;北部窄深,为入江水道区。湖南北最长173km,东西最宽74km,最窄处2.8km。平均宽18.6km,平均水深7.38m,岸线长1200km。湖盘自东向西,由北向南倾斜,湖底高程由12m降至到湖口约1m。湖中有25处共41个岛屿,总面积1032 km,岛屿率为2.5%。鄱阳湖流域东、南、西三面环山,地势均高,中部及北部地势较低,由南向北、由外向内倾斜,形成以鄱阳湖平原为底的向北开口的箕形地形。湖区地貌由水道、洲滩、岛屿、内湖、汊港组成。赣江南昌市以下分为四支,主支在吴城与修河汇合,为西水道,向北至蚌湖,有博阳河注入;赣江南、中、北支与抚河、信江、饶河先后汇入主湖区,为东水道。东、西水道在渚溪口汇合为入江水道,至湖口注入长江。洲滩有沙滩、泥滩、草滩三种类型,共3130km2。全湖主要岛屿共41个,面积约103km2,主要汊港共约20处。 气象简况:湖区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汛期暴雨频繁。年均气温16~20℃。由于地处赣东北暴雨区,年均降水量约1500mm,年降水变化较大,1954年平均降水量2300mm,而1963年为1150mm,分别为实测的最大最小值。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左右。7、8月雨量相对少一些,这时期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台风仍较为频繁,因而引起气旋暴雨。可见鄱阳湖平原圩区从4月至8月或9月都有洪与涝的问题。本区永修一带则全年12个月都可能出现暴雨,这是长江流域其他地区所罕见的。但从10月至次年的3月都不会发生重大的洪涝。湖区各站日均暴雨值100mm~117mm,计算10年一遇日暴雨为155~179.1mm;3日点暴雨值579.6~282.8mm、10年一遇3日暴雨328~270mm;5年一遇3日暴雨254~202mm,在长江流域都是比较大的。鄱阳湖区无霜期约240~300余天,在长江流域是比较长的。该区汛期早,为长江流域早汛区,有的年份可能在3月下旬涨水。4~6月暴雨频繁,江湖水位上涨,正值作物生长旺季,这是最容易致涝的时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述 日期:2010-02-03 | 保护视力色: 名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亦称: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简称:“环鄱地区”、“环鄱区”、“环鄱”或“鄱区” 对应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 一、区域范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又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8个县市区

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九江县、彭泽县、德安县、星子县、永修县、湖口县、都昌县、武宁县;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东乡县;浮梁县;余江县;新干县 瑞昌市;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乐平市;贵溪市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浔阳区、庐山区;珠山区、昌江区;月湖区;临川区;渝水区 共青城 二、区域定位 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 是: 1.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 2.建设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 3.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带动区 4.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三、战略目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近期为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2009年—2015年的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到2015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

鄱阳湖鸟类保护实践报告

鸟类的保护—暑期实践报告 位于江西省的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候鸟自然保护区。湖区有候鸟自然保护区多处,其中吴城镇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如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鹤、白琵鹭等,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素有白鹤王国、候鸟天堂之称。 通过与江西省南昌市花鸟爱好者协会的成员交流学习,我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据国家林业局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最新统计,中国现在鸟类有1256种,不仅鸟类资源种类丰富,而且只有中国特有的鸟类也非常多。目前,中国有褐马鸡等50多种特有珍稀鸟类。世界上共有鹤类15种,中国就有9种;雁鸭类148种,中国有46种;野生雉类276种,中国有56种,被国际鸟类学界称为“雉类的王国”;世界上最为珍稀的朱鹮,一度被认为在世界上已经灭绝,1981年在中国被重新发现,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已经发展到200多只,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树立了榜样。然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去年公布对野生动物状态的调查报告表明,近年来食用、经营野生动物现象有所发展,尤其有些地方食用野生鸟类成为一种风气,违法经营鸟类成为一种风气,违法经营鸟类的情况比较普遍,甚至有些地区达到了难以遏制的程度。调查中发现人类食用野生动物的种类共53种,除梅花鹿、鸵鸟等7种来源于人工养殖外,其它46种野生动物均源于野外,占调查种类的86.8%。仅广东省平均每天就要吃掉两万只鸟。据广东省林业厅的有关负责人介绍,全省鸟类资源有450余种,近几年已经有许多野生鸟种濒临灭绝,调查人员对25座城市的1381家餐馆、286家副食商场、218处集市进行了调查,经营野生动物的餐馆688家、副食商场44家、集贸市场91处。其中兽类16种,两栖爬行类16种,鸟类21种。在南方一些城市街头的酒楼、饭馆走一圈,无论是高档的“食府”、“美食城”,还是低廉的“大排档”,几乎到处都卖野味。吃“雀”的人极为普遍。这个“雀”并不单指麻雀,而是所有野生鸟类的统称。许多饭店的门前,常见“百鸟齐鸣”的景象,然而这些鸟很快就成了食客桌上的美味。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介绍,从近年查处的捕杀鸟类事件中,可以看出一些人被经济利益所驱动,不惜一切手段捕杀鸟类。 然而被贪图口腹之欲的人肆意捕杀的鸟类在各个领域都具有极大的价值。鸡、鸭、鹅、鸽子等,主要是给人类提供蛋白质的来源,家禽是由野禽驯化而来。野生的鸭类和鸡类,其肉可食品,其羽毛可做羽扇、头巾、羽绒服等。驯鸟的玩家通常会在公园等地交流,

鄱阳湖资料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距南昌市东北部50km。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有3914 平方公里,容积达300 亿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鄱阳湖在九江的水面约20 万公顷,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庐山区等六个县(区),它是赣北的一颗明珠。 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形成南宽北狭的形状,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由于带有大量水蒸气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在1000 毫米以上,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在我国的湖泊中,鄱阳湖具有最大的淡水水产养殖的水域,是长江中一些珍贵鱼类漫游、产卵与育肥的场所。水域中有鱼类122 种、浮游植物50 种。鄱阳湖还有200 万亩草洲,水草丰美,每年10 月至翌年 3 月,有数十万只珍禽候鸟来这里越冬。1983 年 6 月,江西省政府在永修县吴城镇建立了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1988 年5 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鹤群体所在地,白鹤种群约占全球的98% 以上,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鸿雁群体所在地,鸿雁数量达 3 万只以上。保护区栖息着54 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有13 种鸟类被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列为世界濒危鸟类。丰富珍贵的鸟类资源为我国赢得了声誉。世界自然基金会会长——英国菲利普亲王、丹麦亨利克亲王及国内外专家、学者都专程来到这里考察,众多的国内外旅游者纷纷慕名前来游览,称这里是“珍禽王国”、“中国第二长城”。 鄱阳湖的动植物 每年都有许多游客和外国人冬季到保护区观鸟,观鸟的季节为11月至翌年3月。湖区著名的景点有落星墩、湖滨沙滩、火焰山、老爷庙等。 a.紫阳堤,是由花岗石砌成的堤坝,为宋朝朱熹任南知军时修建,因朱熹号“紫阳”,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取名“紫阳堤”。 b.落星墩,位于星子县城南两公里的湖中,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载:“落星石,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以名焉”,星子县便因此而得名,五代时,落星墩被封为宝石山,宋初曾在其上建亭院,王安石、黄庭坚、朱熹游此皆有题咏,王安石诗中所形容的“万里长江一酒杯”更是千古传名。驻足落星寺,远眺庐山秀色,近看鄱湖美景,金鳞竞跃,白鹭翻飞,田园诗人陶渊明当年“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归田情景,仿佛依稀可见。 c.湖滨沙滩,由落星墩乘快艇向东南行八分钟,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垠的“十里金滩”。这里坡平沙细,阳光充足,是非常好的阳光浴、沙浴、湖浴场所,湖滨沙滩将以自然、纯朴的丰姿,使广大的内地游客尽情享受沙滩而不必去沿海。沙滩旅游,将一扫您旅途劳顿,感叹大自然丰厚的赏赐。 d.火焰山,位于旅游码头东北八公里的湖中,由砂砾岩组成的石群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且呈赤色,所以当地百姓皆称此景为“火焰山”,置身其中,不禁令人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特,尽享神秘、幽静似仙境般的美妙。 e.老爷庙,又名“显应宫”。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太祖与伪汉战于鄱阳。初失利,走湖滨,遇老人舣舟近岸,太祖得济,赐以金环,返顾之则鼋也。是夕,宿祠中,题诗于壁。”之后,明太祖御封之为“元将军庙”。老爷庙门前的水域有“中国百慕大”之称,水流湍急,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更使老爷庙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f.鄱阳湖候鸟保护区,由旅游码头乘船向南四十公里,便是候鸟观赏区。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顶目,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水落滩出,面积广大的草洲与湖池成为各类越冬鸟类最为理想的栖息之地。据国际鹤类基金会考察,越冬候鸟达150多种,近11万只。其中白鹤1350只,当候鸟群飞来时,遮天蔽日,蔚为壮观,因此,鄱阳湖候鸟区被列为“世界A级候鸟保护区”。 水上旅游线路及价格 紫阳堤·落星墩紫阳堤·落星墩·湖滨沙滩·老爷庙紫阳堤·落星墩·火焰山25元/人40元/人35元/人 水上娱乐中心(即旅游码头)至各风景点距离 周瑜点将台观音桥爱莲池白鹿书院秀峰庐山 0.5公里6公里0.5公里10公里6公里50公里 落星墩老爷庙火焰山鞋山湖滨沙滩候鸟区

鄱阳湖生态区现状及建设调查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鄱阳湖生态区现状及建设调查 鄱阳湖是我们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在我国四大淡水湖中,鄱阳湖是没有富营养化、水质一流的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更是江西的母亲湖,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任务,也是我们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崇高使命。省委书记苏荣调到江西不久就亲自调研,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提出了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鄱阳湖经济生态区的构想,它的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的是实行科学发展、绿色崛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是80年代开始省委省政府实行的山江湖工程的延续和拓展,是江西新世纪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创新和发展。 调查经过:利用暑期时间到鄱阳湖当地进行调查。 调查总结与解决对策:一、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进程与发展现状 首先, 从城市化进程看, 建国五十八年来, 环鄱阳湖地区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 采取严格的限制人口迁移政策, 加上上山下乡、围湖造田政策, 致使环鄱阳湖地区城市化进程非常缓慢。这30 年间环鄱阳湖地区城市化水平一直在15%左右徘徊, 1952 年环鄱阳湖地区的城镇人口约占该地区总人口9.7%, 到1982 年环鄱阳湖地区的城镇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18.3%, 30 年只提高8.6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29个百分点。二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至江西工业化初期, 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 环鄱阳湖地区城市化进程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96 年环鄱阳湖地区城镇人口已占该地区人口26.5%, 14 年增加8.2 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0.59 个百分点。三是从1997 年至现在, 环鄱阳湖地区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期, 到2007 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2%, 11 年间增加15.5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41 个百分点。 其次, 从城市化水平看, 环鄱阳湖地区有国土面积 5.32 万平方公里, 有 6 个设区市和4 个县级市, 城市空间密度低于中部省份水平。目前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4.9%, 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56%,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达80%以上。一般认为, 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上进入加速阶段, 可见环鄱阳湖地区城市化水平尚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第三, 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看, 根据世界城市化历程的一般经验, 当人均GDP 为300 美元时, 城市化水平为25%; 人均GDP 达到600 美元时, 城市化水平应达40%左右; 人均GDP达到1200 美元时, 城市化水平应超过50%, 人均GDP 达到5000美元时, 城市化水平应超过70%, 2007 年环鄱阳湖地区人均GDP为1500 美元。由此看来环鄱阳湖地区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潜

关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化工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化工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生态化工研究室卢琴芳) 为积极策应江西省委省政府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8月18日至20日,由九江市政协与我校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环鄱阳湖区域生态经济专题调研工作,校长(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甘筱青博士、市政协副主席(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陶春元教授率部分鄱阳湖生态研究中心各研究室成员及相关人员20余名赴星子县、永修县、湖口县进行实地调研考察。 在各县政府、县政协的热情接待与陪同下,调研人员实地考察了星子县的鄱阳湖水文监测站和鄱阳湖沙滩旅游项目、永修县的星火工业园和吴城候鸟保护区及水质监测站,湖口县的金砂湾工业园和南北湾水产场,沿途看到了热火朝天的工业园区、美丽的候鸟保护区、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清洁的鄱阳湖水面,感受到振奋和鼓舞,激发了研究人员参与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信心和决心。现将化工方面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化工产业的现状与差距 (一)化工产业规模及布局 近几年,环湖各县(区)依托工业园区,工业经济得到有效发展,工业经济总量增长显著,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化学工业发展陆续增强,如永修县是九江市工业发展的强县,其星火工业园有产能和规模排名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星火有机硅厂和世界500强的美国卡博特公司,依托30万吨有机硅产能扩张,有机硅下游产品的开发得以加速,其落户的下游企业逐年增加,续建107硅橡胶项目,氯磺化聚乙烯等项目,迅速作大作强有机硅工业城;湖口县是九江市工业发展最快的县区,其金砂湾工业园内的化工化纤已成园区内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后劲十足,如已有硫酸生产企业中伟科技公司、硫氢化钠生产企业乔旭公司等,在建或将建的有投资30亿元30万吨粘胶纤维项目、投资15亿元20万吨烧碱项目,投资12亿元240万吨的焦炭项目、投资10亿元的精细化工项目。从其他调研资料表明,庐山区的循环经济生物化工、氟化工生产线等项目已动工建设,德安县的港华氧化钙等项目正在建设,共青开发区的建筑外墙保湿材料项目、高性能环保材料项目正在推进,这些项目都促成环湖化工产业带快速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鄱阳湖测试题答案

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竞赛达标测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淡水湖;天然调节器 2、赣江、抚河、信河、饶河、修水;连河湖 3、16.2;94% 4、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热同期 5、吞吐型;洪水一片水连天,枯水一线滩无边 6、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候鸟乐园 7、自然保护 8、鄱阳湖银鱼;鄱阳湖珍珠;湖口酒糟鱼 9、鄱阳县 10、十大名山;世界文化景观 11、道教 12、《搜神记》 13、3.75亩以上的岛屿1667个 14、陶渊明;关汉卿;罗牧 15、庐山地区;《天工开物》 16、白鹿洞书院;朱熹 17、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滕王阁序》 18、水陆交通 19、贵和祥 20、钢铁 21、太阳能

22、“才子之乡”、“文化之邦” 23、1.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 2.建设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 3.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带动区 4.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二、名词解释 24、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 25、鄱阳湖湿地是指鄱阳湖在天然、人工、常久、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能够保持静止、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26、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三、简答题 27、机遇:1)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2)我国确立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文 中 国 是 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国家和水质型缺水的国家。联合国规定,地区年人均水资源量小于1 700 m3,称为资源型缺水。中国人均水资源,已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国 家。同时,因为水源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中国还是一个水质型缺水的 国家。 水利部统计, 2003 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 640 亿吨。其中海河、辽河、黄河、淮河 污染最为严重,地下水水质有恶化趋势。而全国农村中约有 6300 多万人饮用高氟水, 200 万人饮用高砷水, 3800 多万人饮用苦咸水, 1 . 9 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国家环保总局最近发布的地表水水质报告表明,七大水系中珠江水系总体水质较 好。而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局长李清代表强调,虽然珠江干流的水质都能达到国家Ⅱ类、Ⅲ 类水质标准,但水环境污染的问题仍不容忽视。“突出的污染问题在城市河段,由于工业发 展较快,像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城区附近的珠江支流问题相对突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3 月 23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 2005 — 2006 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 会议听取了发展改革委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的汇报。会议认为,解决

农村饮水困难,对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加大工作力度,解决了 6000 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深受群众欢迎。制定并实施“ 2005 — 2006 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再解决2000 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很有必要。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编制好分阶段工程规划,适度集中工程建设区域,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二要防治并重,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要与水质处理相结合,特别要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监控化肥、农药的使用,水源地附近要禁止发展高污染工业,防止和逐步减轻对农村饮用水源的污染,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三要因地制宜,建管并重。要合理选择饮水工程的建设形式、规模和标准,强化项目管理,建立产权明晰、责权统一的农村饮水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现农村饮水工程的良性运行。四要增加投入,确保工程所需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进行的饮用水监测显示,水质量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全国26个省、区的180个县市,有43.3%的人在喝着不安全的水。 为便于衡量水质状况,方便评价水体,中国把水体分为如下几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区;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区域。 据此标准,中国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处于一个相当严重的局面。根据水利部1997年的统计[1],全国河流中,污染河长(包括Ⅳ类、Ⅴ类河长占总河长%,劣Ⅴ类河长占15%)已占总河长65 405 km的%。完全污染、失去水的使用价值的劣Ⅴ类河流占总河长的15%。而松辽、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情况汇报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情况汇报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鄱阳湖东岸、鄱阳县境内,规划面积362.85平方公里,于2008年规划,当年11月被批准为国家级建设试点,2009年开始建设,20xx年9月正式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正式授牌的12家国家级湿地公园之一。景区先后荣获“江西省先进旅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西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宣传基地”、“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长江湿地保护网络自然学校”、“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重点建设湿地公园”、“全球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等荣誉称号。目前正在举全县之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现将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由来、发展现状、发展构想、下一步工作思路等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建设由来 鄱阳县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平台发展鄱阳湖生态旅游,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基于鄱阳湖世界级旅游资源。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跨鄱阳、余干、南昌、新建、进贤、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共青城和永修等县市。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容积达300亿立方米。每年鄱阳湖流入长江

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鄱阳湖旅游资源丰富,是九省通衢的天然大湖、源远流长的人文大湖、绚丽多姿的风景大湖、天人合一的生命大湖,生态价值、人文价值、旅游价值、品牌价值十分优越。 1、品牌资源。鄱阳湖是个世界顶级品牌,它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重要生态区、世界生命湖泊网唯一中国会员,亚洲最大的湿地,在全球生态湖泊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加上鄱阳湖与鄱阳县同名,使鄱阳发展鄱阳湖旅游更具品牌优势。 2、生态资源。鄱阳湖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湖泊。洪水时节,水位高涨,湖面宽阔;枯水时节,水落滩出,湖水似槽。丰水季、枯水季水位落差约7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自然地理特征,使鄱阳湖成为国际重要湿地,各种各样的生物自由竞长,和谐栖息,是万类向往的绿色家园,被誉为“地球上最美的母亲”。 鄱阳湖生物种类丰富。拥有大面积的草丛沼泽、浅水植物湿地和106种底栖动物,形成了鱼类和鸟类的天然食物。拥有鱼类140种,占长江水系鱼类种数的46.7%;鄱阳湖是全球白鹤、东方白鹳主要越冬地和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每到冬季,大雁、天鹅、白鹤翩然而至,已知鸟类310种,被称为“珍禽王国”、“候鸟乐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