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茶叶感官检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

茶叶感官检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

茶叶感官检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
茶叶感官检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

第4卷 第4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Vol. 4 No. 4

2013年8月

Journal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ug. , 2013

*通讯作者: 高蕙文, 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检验。E-mail: gaoming2233@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822938.html,

*Corresponding author: GAO Hui-Wen, Engineer, Changzhou Institute of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Changzhou 213000, China. E-mail: gaoming2233@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822938.html,

茶叶感官检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

高蕙文*, 杨春芳

(常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常州 213000)

摘 要: 本文主要围绕茶叶感官检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阐述和探讨, 主要包括: 标准中茶叶分类不明确; 评审术语含糊, 茶叶标准样品缺乏; 评语转化成评分时联系不强, 缺乏可操作性; 个别茶叶标准中的感官指标制定不科学等问题。针对以上情况, 建议进一步深化茶叶品质研究, 细化评价体系, 确保茶叶标准品的供应, 加强对茶叶感官审评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并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茶叶感官审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 确保茶叶感官审评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茶叶; 感官检验; 问题; 建议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sensory inspection in tea

GAO Hui-Wen *, YANG Chun-Fang

(Changzhou Institute of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 Changzhou 213000, 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several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sensory inspection of tea. The key

problems were uncertainty classification of tea, vagueness sensory terms, lack of tea standard samples, weaker relationship of scores and remarks, and unscientific sensor items in standards about tea.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 such as deepening the quality and evaluation system research, ensuring the tea samples supply, strengthening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xamination. In addition, a special agency was suggested to be set up, which could guide,, supervise and manage all these relative works

KEY WORDS: tea; sensory inspection; problem; suggestion

茶叶历史悠久,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茶叶的质量除了人们日常关注的水分、灰分、碎茶率、水浸出物等理化指标和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安全性指标外, 最终决定其品质好坏或价格高低的因素, 主要还是其感官品质。茶叶的感官品质是茶叶分等分级的唯一要素。不同等级的茶叶, 除了在风味上相差较大之外, 往往其价格也相去甚远, 有时特级茶和一级茶就存在成倍的价差。由于茶叶感官品质与茶树的品种、种植的环境、采摘的时节、茶叶原料的鲜嫩度及茶叶加工工艺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正确的茶叶感官审评结

果在指导茶叶生产、改进制茶技术、提高茶叶品质、合理定级定价、促进茶叶贸易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1]。

茶叶感官审评是指审评人员用感官来鉴别茶叶品质的过程。即按照标准规定的方法, 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 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 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目前涉及茶叶感官审评的标准主要有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14487-2008《茶叶感官审评术

第4期高蕙文, 等: 茶叶感官检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 1293

语》、NY/T 787-2004 《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SB/T 10157-1993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SN/T 0917-2010 《进出口茶叶品质感官审评方法》。虽然这些标准中既有国家标准、又有商业部标准和农业部标准, 但大体内容基本一致, 即都是对茶叶的外形、汤色、滋味、香气、叶底等方面来进行评判。

近年来不少学者专注于茶叶感官品质与特征指标量化的研究 [2-4]以及感官审评的辅助手段的研究, 如色卡[5]、电子舌[6,7]、电子鼻[8]以及智能型茶叶审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9,10]等。但茶叶感官审评依旧无可替代, 因为人的感觉器官不仅能快速地鉴定茶叶色、香、味、形的品质特征, 而且还能品评出其他检测手段难以判明的茶叶品质上的问题。然而纵观茶叶审评标准和审评体系, 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茶叶感官审评中的问题

1.1茶叶审评标准中缺乏对相关术语的定义

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11]中没有对粗制茶、精制茶、名优茶、普通(大宗)绿茶等茶叶类别进行明确阐述。标准中规定精制茶的取样按照GB/T 8302-2002《茶取样》进行, 而粗制茶的取样按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中 5.1.2的方式进行。另外很多人对名优绿茶和大宗绿茶的概念不是很清晰。在评审时, 若审评人员不能将两者有效区分, 则很可能会影响茶叶的感官审评结果。首先, 感官评审时名优绿茶与大宗绿茶的冲泡时间是不一致的, 大宗绿茶的冲泡时间是5分钟, 而名优绿茶的冲泡时间为4分钟。冲泡时间不同, 对茶汤的色泽、明亮度、滋味等都有较大的影响[12]。其次, 在给茶叶品质进行评分时, 名优绿茶的外形占比25%, 香气占比25%, 而大宗绿茶的外形占比20%, 香气占比30%。如不能有效区分, 则很可能会影响感官评审的得分。

1.2茶叶感官评审术语含糊, 茶叶标准样品缺乏

NY/T 863-2004 《碧螺春茶》中, 对茶叶条索分别是这样描述的: (特级)纤细卷曲呈螺、白毫披覆; (一级)紧细卷曲呈螺、白毫披露; (二级)紧细卷曲呈螺、白毫显露; (三级)紧结卷曲呈螺、白毫尚显[13]。大多数人都能从字面意思上了解到四种级别的茶叶对白毫的要求, 可问题是白毫多少算是披覆、多少算是披露、多少算是显露、多少算是尚显, 没有明确的规定。GB/T 14487-2008《茶叶感官审评术语》中对“显毫”也没有详细的阐述, 仅仅指出显毫即茸毛含量较多, 同义词, 茸毛显露[14]。

另外, 所有涉及茶叶感官审评的标准, 无一例外都提到了茶叶标样, 可事实上茶叶标样难以获取的情况时有发生。也许通过培训, 通过经验积累, 审评人员确实能对茶叶品质的好坏进行识别, 也确实能分辨多种茶叶品质上的区别, 但仅仅这样还是无法对茶叶的等级进行准确的判定, 仪器尚需标准品校正, 人的感官同样需要用标准品来校正。如若没有茶叶标准品, 一旦出现争议, 仅仅依靠模棱两可的字面描述显然是不足够的。另一方面, 既然所有的茶叶感官审评都建立在标准样品的基础上, 若标准样品缺乏, 那么相关的标准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根本无法发挥其作为指导性技术文件的作用。

1.3茶叶感官评审的评语转化成评分时联系不

强, 缺乏可操作性

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标准6.1.2中规定了如何对茶叶感官品质合格与否进行判定: 以成交样品或(贸易)标准样品相应等级的色、香、味、形的品质要求为水平依据, 按规定的审评因子和审评方法, 将生产样品对照(贸易)标准样品或成交样品逐项对比审评, 判断结果按“七档制”方法进行评分。任何单一审评因子中得-3分者判为不合格; 总得分≤-3分者为不合格[11]。虽然标准中规定了茶叶感官审评合格判定的原则, 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 评语转化成评分时的联系不强, 缺乏可操作性。我国的茶叶主要按照树种和加工工艺来进行划分, 在长期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已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不同品种的茶, 其审评因子的权重理应有所不同, 但标准中缺乏对不同茶叶各审评因子的取舍和权重说明, 也没有明确评语该如何量化为评分[15]。同样是以碧螺春茶为例, 有同为一级品的两个茶叶样品, 其条索的状态为: 1#紧细弯曲, 不呈螺、白毫披露; 2#紧细卷曲呈螺、但白毫的量与标准品比对明显不足, 则评分时具体该如何给分, 什么样的缺陷该得-1分, 什么样的缺陷一定是-3分。没有明确和统一规范的评分方法, 感官审评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就无从保障。

1.4个别茶叶标准中的感官指标制定不科学

GB/T 18650-2008《地理标志产品龙井茶》和

1294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第4卷

DB32/1260-2008《寿眉茶》中都包含有对不同等级茶鲜叶的芽叶状态和比例要求, 但在其感官品质要求中特别是对叶底的要求中却没有相应的技术指标[16,17]。如果某一茶叶的感官品质都符合标准的要求, 但芽叶比例不符合同等级中茶鲜叶的要求, 那么茶叶的感官审评的结果该如何给出。

另外 GB/T 19598-2006 《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GB/T 18650-2008《地理标志产品龙井茶》以及NY 5244-2004 《无公害食品茶叶》在对茶叶感官品质中都有这样的规定: 产品应品质正常, 无异味, 无霉变, 无劣变; 应洁净, 不着色, 不添加任何添加剂, 不得夹杂非茶类物质。而这三个标准的感官审评方法中均未涉及如何对产品是否着色和使用添加剂进行鉴别[16,18,19]。虽然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可以理解, 但没有试验方法, 就不具备可操作性, 而且有没有使用色素和添加剂是需要通过对具体项目进行检测得出的, 虽然感官审评有时也能发现一些问题, 但仅仅依靠感觉来判定是否使用色素和添加剂是不够科学的。

2茶叶感官检验工作的改进建议

2.1 组织专家对茶叶的感官审评标准及产品标准进行梳理, 细化茶叶分类, 根据不同的茶叶品种及主要特色制订考评指标, 规范茶叶感官审评的评价体系, 明确指标体系中各因子的权重, 规范审评时的评价用语及可操作的量化措施[15]。

2.2 确保茶叶标准品的制作, 保障茶叶标准品的供应。因为目前涉及茶叶感官品质合格判定的依据都有赖于标准中规定的对样审评。一旦缺乏茶叶标准品, 则感官审评结果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2.3 加强对茶叶审评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对获证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 确保人员的技术能力稳步提升。

2.4 为了有效地规范和促进茶叶感官审评工作, 建议应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并由该机构主要来负责茶叶感官审评相关项目的研究, 督促茶叶标准品的制作, 加强评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该机构的成立, 无论是对高端的科学研究, 还是对日常的检验工作都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除了组织专家对茶叶感官审评的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外, 还可以加强茶叶感官审评辅助手段的研究, 因为无论是色卡的研制, 还是电子鼻的应用, 如果缺乏这样一个权威的机构对其进行评价和验收, 是很难真正推广应用的。

2.5 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于茶叶标准品的制作和管理同样非常重要, 只有统一管理, 才能确保茶叶标准品的实时供应。对于一些新标准或国标、行标, 或地标、企标的实施, 也可以有专门的机构督促其必须在新标准执行之日前提供相应的标准品, 并将这些标准品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一旦出现实际困难, 确实无法提供标准品, 则该机构也可以研究临时管理办法, 指导评审人员的日常检验工作, 最大可能的确保茶叶的感官审评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惠康杰, 黄凤琴, 杨选民. 茶叶感官审评的生理学基础和误差

控制方法研究[J]. 茶叶通报, 2010, 32(4): 175-178.

Hui KJ, Huang FQ, Yang XM. Studies on physiological basis and error control method in sensor evaluation of tea [J]. J Tea Bus, 2010, 32(4): 175-178.

[2]程焕, 贺玮, 赵镭, 等. 红茶与绿茶感官品质与其化学组分的

相关性[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8: 375-380.

Cheng H, He W, Zhao L, et al.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ensor qualit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in green and black tea [J].

Trans CSAE, 2008, 28: 375-380.

[3]陈美丽, 唐德松, 张颖彬, 等. 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对茶叶

品质的判别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1): 84-91.

Chen ML, Tang DS, Zhang YB, et al. Study on the tea quality evaluation using GC-MS coupling chemometrics [J]. J Zhejiang Univ (Agirc Life Sci), 2003, 39(1): 84-91.

[4]张新富, 龚加顺, 周红杰, 等. 云南普洱茶中多酚物质与品质

的关系研究[J]. 食品科学, 2008, 29 (4): 230-233.

Zhang XF, Gong JX, Zhou HJ, et al.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

tween Polyphenols and Quality of Yunnan Pu-erh Tea [J]. Food Sci, 2008, 29(4): 230-233.

[5]王同和, 周杰, 窦立耿. 绿茶表色及感官审评用色卡方法的研

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6, 33 (2): 261-267.

Wang TH, Zhou J, Dou LG, et al. Color indicatior of green tea and color card of sensory test [J]. J Anhui Agric Univ, 2006, 33(2): 261-267.

[6]古小玲, 刘栩, 李达敏, 等. 海南红碎茶电子舌技术应用及其

与感官审评比较[J]. 热带作物学报, 2012, 33 (7): 1293-1296.

Gu XL, Liu X, Li DM, et al. Electronic Tongue Technology for Hainan Broken Black Tea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the Sensory Evaluation [J].Chin J Trop Crops, 2012, 33(7): 1293-1296.

第4期高蕙文, 等: 茶叶感官检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 1295

[7]Chen QS, Zhao JW, Vittayapadung S. Identification of the green

tea grade level using electronic tongue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J].

Food Res Int, 2008, (41): 500-504.

[8]Bhattacharyya N, Seth S, Tudu B. Monitoring of Blank Tea Fer-

mentation Process Using Electronic Nose [J]. J Food Eng, 2007, 80:1146-1156.

[9]张海星, 龚恕, 周晓红, 等. 智能专家型名优茶审评系统的设

计与研究[J]. 茶叶科学2012, 33 (2): 167-172.

Zhang HX, Gong S, Zhou XH, et al. Design and Research on the Intelligent Expert System of Famous Tea Evaluation [J]. J Tea Sci, 2012, 32(2): 167-172.

[10]史波林, 赵镭, 汪厚银, 等. 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在茶叶品质检

测中的应用[J]. 食品科学2009, 30 (19): 351-355.

Shi BL, Zhao L, Wang HY, et al.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Sen-sory Technique in Evaluation of Tea Quality [J]. Food Sci, 2009, 30(19): 351-355.

[11]GB/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S].

GB/T 23776-2009 Methodology of sensory evaluation of tea [S].

[12]张明露, 管俊岭, 赵曼, 等. 不同冲泡水温和时间对湄潭翠芽

品质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8): 78-80.

Zhang ML, Guang JL, Zhao M, et al. Influence of Different Brewing Time and Temperature on the Quality of Meitancuiya [J]. Guizhou Agric Sci, 2012, 40(8): 78-80.

[13]NY/T 863-2004碧螺春茶[S].

NY/T 863-2004 Bilochun tea [S]. [14]GB/T 14487-2008茶叶感官审评术语[S].

GB/T 14487-2008 Terms of tea sensory tests [S].

[15]傅志民. 茶叶感官审评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J]. 中国茶叶

加工, 2005, (1): 16-17.

Fu ZM.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sensory evaluation in tea [J]. China Tea Proc, 2005, (1): 16-17.

[16]GB/T 18650-2008地理标志产品龙井茶[S].

GB/T 18650-2008 Product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Longjing tea [S].

[17]DB32/1260-2008寿眉茶[S].

DB32/1260-2008 Shoumei tea [S].

[18]GB/T 19598-2006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S].

GB/T 19598-2006 Product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Anxi tie-

guanyin tea [S].

[19]NY 5244-2004无公害食品茶叶[S].

NY 5244-2004 Non-pollution food tea [S].

(责任编辑: 张宏梁) 作者简介

高蕙文, 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食

品检验。

E-mail: gaoming2233@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822938.html,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感官审评报告—黄山毛峰茶

——黄山毛峰茶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感官审评报告茶叶品名:黄山毛峰茶茶样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茶样标准:GB/T 19460-2008“地理标志产品 黄山毛峰茶”茶叶简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自古名扬天下的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常年云雾弥漫,山峰隐于云间,恍若岛屿重叠;古松或倒悬,或惬卧,树形奇特;岩峰由奇险、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温泉水质透明无瑕,味道甘美清冽,常年温度在42℃左右。黄山毛峰茶的故乡就在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茶树终日沐浴在云蒸霞蔚之中。特级毛峰从采摘到精制,功夫极精。其特点是:外形秀美,每片长约半寸,芽叶肥壮匀齐,细扁稍卷曲,白毫多而显露,尖芽紧偎叶中,形似雀舌,色泽油润光亮,绿中泛微黄。冲泡时雾气结顶,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持久似兰蕙,醇厚爽口,回味甘甜。可谓“清秀脱俗,茶中仙子”。开汤后雾气结顶,清香四溢,若惠兰之香,且冲泡后芽叶直竖悬浮,继而徐徐下沉。“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审评方法及程序:参照相关标准并结合黄山毛峰茶品质特点确立审评方法。即先干评外形,主要评定干茶形状和色泽两项因子。其次,进行湿评,用沸水将评茶杯碗烫热,随即称取有代表性茶样3.0g,置于150ml 评茶杯中,迅速注满热水(水温80℃左右),并立即用杯盖刮去液面泡沫,加盖。4 min后,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按看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的顺序评定内质,湿评重点因子为香气和滋味。最后将杯中叶底倒入叶底盘中,审评叶底。审评用具:审评杯、审评碗、审评盘、叶底盘、天平、茶匙、汤杯。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感官审评室编者按:本栏目依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实验室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培训部创办,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实验室作为中央财政支持项目于2008年开始筹建,已配有气相色谱(GC-2010)、液相色谱(HPLC)、紫外分光光度计(UV-2550)、烘箱、分析天平等一系列实验设备、器材,已经能够进行感官审评实验及部分理化成份分析。 评茶实验室

食品感官检验

第一章 1.感官评价的定义:感官评价是用于唤起、测量、分析和解释通过视觉、嗅 觉、味觉和听觉而感知到的食品及其它物质的特征或者性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2.三类感官评价方法:区别检验法、描述分析法、情感实验 3.人作为仪器的特点(也为缺陷): 1)不稳定性 2)人容易受到干扰 4.所以在感官检验当中感官评价人员需要做到的有(针对3如何克服避免): 1)实验要反复几次进行 2)每次试验使用多个品评者,通常参评者的数量要在20~50之间 3)要对参评人员进行筛选 4)对感官评价人员要进行培训 5.执行一项感官检验,需要完成的任务有: 1)项目目标的确定 2)实验目标的确定 3)样品的筛选 4)实验设计 5)实验的实施 6)分析数据 7)解释结果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风味:对口腔中的产品通过化学感应而获得的印象 2、味道:由口腔中溶解的物质引起的通过咀嚼获得的感受 3、黏稠性(黏度):黏度是指液体在某种力的作用下流动的速度,比如重力 4、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5、感觉阈值:是指感官或感受体对所能接受的刺激变化范围的上、下限以及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感觉的灵敏程度

1、人的五种基本感觉分别是_视觉_、__听觉__、_嗅觉_、_味觉_、__触觉_。 2、四种基本的味觉分别是___酸__、__甜___、__苦__、___咸_。 3、声音的三种特性分别是:__音调___、__音量___、___持续性___。 三、判断题: 1、食品的声音特性与食品的硬度和脆性有关。( T ) 2、感觉是由适当的刺激所产生的,然而刺激强度不同,产生的感觉是不相同。( T ) 3、由于感觉的适应性,进行评价时,应由浓气味→淡气味。( F ) 4、人类基本的味觉就是酸、甜、苦、辣。( F ) 四、选择题: 1、最容易产生疲劳的是( C )。 A、视觉 B、味觉 C、嗅觉 D、触觉 2、食品的外观性状,如颜色、大小和形状、表面质地、透明度、充气情况等靠( A )来评价。 A、视觉 B、味觉 C、嗅觉 D、触觉 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由感觉的( B )产生的。 A、对比现象 B、疲劳现象 C、掩蔽现象 D、拮抗现象 4、评价食品的质地要靠( D )来完成。 A、视觉 B、味觉 C、嗅觉 D、触觉 5、味觉感受器就是( B )。 A、舌尖 B、味蕾 C、舌面 D、舌根 6、靠嗅觉评价的物质必需具有( B )。 A、一定的温度 B、挥发性及可溶性 C、旋光性和异构性 D、脆性和弹性 7、当食盐水浓度高于0.13%时就能被准确地品尝出咸味,则0.13%称为食盐水的( B )。 A、察觉阈 B、识别阈 C、极限阈 D、差别阈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干茶形状术语 显毫 tippy 茸毛含量特别多。同义词茸毛显露 锋苗 tip 芽叶细嫩,紧卷而有尖锋。 身骨 body 茶身轻重。 重实 heavy body 身骨重,茶在手中有沉重感。 轻飘 light 身骨轻,茶在手中份量很轻。 匀整 evenly 上中下三段茶的粗细、长短、大小较一致,比例适当,无脱档现象。同义词匀齐;匀衬 脱档 unsymmetry 上下段茶多,中段茶少,三段茶比例不当。 匀净 neat 匀整,不含梗朴及其他夹杂物。 挺直 straight 光滑匀齐,不曲不弯。同义词平直 弯曲 bend 不直,呈钩状或弓状。同义词钩曲;(耳环) 平伏 flat and even 茶叶在盘中相互紧贴,无松起架空现象。 紧结 tightly 卷紧而结实。 紧直 tight and straight 卷紧而圆直。 紧实 tight and heavy 松紧适中,身骨较重实。 肥壮 fat and bold 芽叶肥嫩身骨重。同义词雄壮 壮实 sturdy 尚肥嫩,身骨较重实。 粗实 coarse and bold 嫩度较差,形粗大而尚重实。 粗松 coarse and loose 嫩度差,形状粗大而松散。 松条 loose 卷紧度较差。同义词松泡 松扁 loose and flat 不紧而呈平扁状。 扁块 flat and round 结成扁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带扁的块。 圆浑 roundy 条索圆而紧结。 圆直 roundy and straight 条索圆浑而挺直。同义词浑直 扁条 flaty 条形扁,欠圆浑。 短钝 short and blunt 茶条折断,无锋苗。同义词,短秃 短碎 short and broken 面张条短,下段茶多,欠匀整。 松碎 loose and broken 条松而短碎。 下脚重 heavy lower parts 下段中最小的筛号茶过多。 爆点 blister 干茶上的突起泡点。 破口 chop 折、切断口痕迹显露。 干茶色泽术语 油润 bloom 干茶色泽鲜活,光泽好。 枯暗 dry dull 色泽枯燥,无光泽。 调匀 even colour 叶色均匀一致。

茶的感官评价表

茶的感官评价表 ? 表1茶叶评分表 ? 评茶地点姓名 总得分=外形得分×20%+水色得分×10%+香气得分×10%+滋味得分×50%+ 叶底×10% 表2茶叶评分标准表 注:需设备:玻璃仪器、酒杯、茶杯

叶底,是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亦称茶渣,即指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 叶片.举几个名茶品种的叶底来说明: 的叶底:叶底明亮的,质量好,叶底花青的为次,叶底深暗多乌条的为劣。叶底的色泽,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杂为下,叶底的嫩度,以柔软匀整为上,粗硬为下。的叶底着重红亮度,而嫩度相当即可。 的叶底:均匀明亮、色泽翠绿 的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均匀整齐、嫩绿明亮、鲜活美观。 的叶底:如同绸缎般光亮、柔软,且叶片肥厚、细嫩,整体洁净,无花杂 的叶底:叶底嫩绿明亮 的叶底:普洱叶底红褐均匀;普洱叶底肥厚黄绿。 的叶底:叶底黄绿有活力 的叶底:叶底幼嫩、嫩匀,肥软匀亮 具体操作 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并将叶底拌匀铺开,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等。也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漂盘中,将清水漂叶进行观察,常用的术语有: 细嫩:芽头多,叶子长而细小,叶质优嫩柔软。 鲜嫩:叶质细嫩,叶色鲜艳明亮。 匀嫩:叶质细嫩匀齐一致,柔软,色泽调和。 柔嫩、柔软:芽叶细嫩、叶质柔软,光泽好,手指抚之如锦。 肥厚:芽叶肥壮、叶肉厚,质软,叶脉隐现。 瘦薄、飘薄:芽小叶薄,瘦薄无肉,质硬,叶脉显现。 粗老:叶质粗大,叶质硬,叶脉隆起,手指按之粗糙。 匀齐:“匀”是色泽调和;“齐”是老嫩一致,匀正无断碎。 单张:脱茎的独瓣叶子,也为“单瓣”。

短碎:毛茶经精制大都断成半叶,短碎是指比半叶更碎小的碎叶,也为“破碎”。 开展、摊张:冲泡后,卷紧的干茶吸水膨胀而展开片形,且有柔软感的为“开展”;老叶摊开为“摊张”。 卷缩:冲泡后,叶底不开展,仍卷缩成条形。 硬杂:叶质粗老而驳杂。 焦斑、焦条:叶张边缘或叶面有局部或全部黑色或黄色烧伤斑痕。局部的为“焦斑”,全部烧坏为“焦条”。 枯暗:叶色暗沉无光,陈茶叶底多数如此。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4487-93 The terms of tea sensory tests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一套评茶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各类茶叶的感官审评。 2 各类茶通用术语 2.1 干茶形状术语 2.1.1 显毫 tippy 茸毛含量特别多。同义词茸毛显露 2.1.2 锋苗 tip 芽叶细嫩,紧卷而有尖锋。 2.1.3 身骨 body 茶身轻重。 2.1.4 重实 heavy body 身骨重,茶在手中有沉重感。 2.1.5 轻飘 light 身骨轻,茶在手中份量很轻。 2.1.6 匀整 evenly 上中下三段茶的粗细、长短、大小较一致,比例适当,无脱档现象。同义词匀齐;匀衬 2.1.7 脱档 unsymmetry 上下段茶多,中段茶少,三段茶比例不当。 2.1.8 匀净 neat 匀整,不含梗朴及其他夹杂物。 2.1.9 挺直 straight 光滑匀齐,不曲不弯。同义词平直 互紧贴,无松起架空现象。 散。 碎 short and broken 面张条短,下段茶多,欠匀整。 2.2 干茶色泽术语 2.2.1 油润 bloom 干茶色泽鲜活,光泽好。 2.2.2 枯暗 dry dull 色泽枯燥,无光泽。 2.2.3 调匀 even colour 叶色均匀一致。 2.2.4 花杂 mixed 叶色不一,形状不一。此术语也适用于叶底。 2.3 汤色术语 2.3.1 清澈 clear 清净、透明、光亮、无沉淀物。 2.3.2 鲜艳 fresh brilliant 鲜明艳丽,清澈明亮。 2.3.3 鲜明 fresh bright 新鲜明亮。此术语也适用于叶底。 2.3.4 深 deep 茶汤颜色深。 2.3.5 浅 light colour 茶汤色浅似水。 2.3.6 明亮 bright 茶汤清净透明。 2.3.7 暗 dull 不透亮。此术语也适用于叶底。 2.3.8 混浊 suspension 茶汤中有大量悬浮物,透明度差。 2.3.9 沉淀物 precipitate 茶汤中沉于碗底的物质。 2.4 香气术语 2.4.1 高香 high aroma 茶香高而持久。 2.4.2 纯正 pure and normal 茶香不高不低,纯净正常。 2.4.3 平正 normal 较低,但无异杂气。 2.4.4 低 low 低微,但无粗气。 2.4.5 钝浊 stunt 滞钝不爽。 2.4.6 闷气 sulks odour 沉闷不爽。 2.4.7 粗气 harsh odour 粗老叶的气息。 2.4.8 青臭气 green odour 带有青草或青叶气息。 2.4.9 高火 high-fired 微带烤黄的锅巴或焦糖香气。 2.5 滋味术语 2.5.1 回甘 sweet after taste 回味较佳,略有甜感。 2.5.2 浓厚 heavy and thick 茶汤味厚,刺激性强。 2.5.3 醇厚 mellow and thick 爽适甘厚,有刺激性。 2.5.4 浓醇 heavy and mellow 浓爽适口。回味甘醇。刺激性比浓厚弱而比醇厚强。 2.5.5 醇正 mellow and normal 清爽正常,略带甜。 2.5.6 醇和 mellow 醇而平和,带甜。刺激性比醇正弱而比平和强。 2.5.7 平和 neutral 茶味正常、刺激性弱。 2.5.8 淡薄 plain and thin 入口稍有茶味,以后就淡而无味。同义词和淡;清淡;平淡2.5.9 涩astringency 茶汤入口后,有麻嘴厚舌的感觉。 er-fired taste 近似带焦的味感。 2.6 叶底术语

茶叶出厂检验

茶叶出厂检验 感官品质检验 感官品质检验主要是确定茶叶产品的质量等级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感官检验方法: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NY/T787-2004)和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1、绿茶GB/T14456.1-2008 2、红茶NY/T780-2004 3、乌龙茶GB/T30357.1-2013) 一、茶叶水分检验 水分:在常压条件下,茶叶经规定的温度加热至恒重时的质量损失,称为水分。 茶叶中水分含量高低直接影响茶叶贮藏保鲜。 红茶NY/T780-2004 ≤6.5 绿茶GB/T14456.1-2017 ≤7.0(晒青≤9.0) 乌龙茶GB/T30357.1-2013 ≤7.0 1、水分检验方法 检验茶叶中水分含量的检验方法通常为103±2℃恒重法(GB 5009.3-2016,茶水分测定)。 2、原理 试样于103±2℃的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加热至恒重,称重。 3、仪器和用具 铝制烘皿:具盖。内径75~58mm。 鼓风点热恒温干燥箱,自动控制温度±2℃。 干燥器:内盛有效干燥剂。 分析天平:感量0.001g。 4、操作方法 取样 按GB 5009.3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的测定)的规定。制备试样。 铝制烘皿的准备 将洁净的烘皿连同皿盖至于103±2℃的干燥箱中,加热1h,加盖取出,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量(精确至0.001g)。 5、测定 103±2℃恒重法(仲裁法) 称取充分混匀的试样5g(精确至0.001g)于已知质量的烘皿中,至于103±2℃干燥箱内(皿盖斜置皿上),加热4h。加盖取出,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量。再置于干燥箱中加热1h,加盖取出,于干燥器内冷却,称量。重复加热1h的操作,直至连续两次称量差不超过0.005g,即为恒量,以最小称量为准。 120℃烘干法(快速法) 称取充分混匀的试样5g(精确至0.001g)于已知质量的烘皿中,置于120℃干燥箱内(皿盖斜置皿上),加热1h。加盖取出,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量(精确至0.001g)。

食品感官检验

食品感官检验 一、名词解释 1、食品感官鉴评的定义 2、感觉阈 3、绝对阈 4、范氏实验 5、啜食实验 6、感觉疲劳 7、二、三点实验法 8、三点实验法 9、顺位实验法 10、描述实验法 二、问答题 1、心理对感觉的影响,并详细说明, 2、选择食品感官鉴评候选人员时,应考虑哪些因素,详细说明。 3、在食品感官鉴评人员筛选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详细说明。 4、详细说明感官鉴评的环境条件, 5、掌握几个描述分析的语言及特点,如果汁、火腿肠、牛奶(鲜)、面包、奶粉等。 答案如下: 一、 1、感官评价是用于唤起、测量、分析和解释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和听觉而感知到的食品

及其他物质的特征或者性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2、感觉阈:a、是指从刚能引起至刚好不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的一个范围。 b、感官(受体) 接受的上下限对最小变化的敏感程度。(ab任选一个作答) 3、绝对阈:是适足以引起感官反应的单一刺激能量的强度。(上下限、觉察阈) 4、范氏实验:通过舌头来感觉气味,使用啜食技术,用于食品的香味识别。 5、 6、感觉疲劳:由于受到连续和重复刺激而使感觉器官的敏感性降低。 7、 二、三点实验法 先提供给鉴评员一个对照样品,接着提供两个样品,其中一个与对照样品相 同。要求鉴评员熟悉对照样品之后,从后者提供的两个样品中挑选出与对照样品相同的样品的方法称为二-三点检验法,也称一-二点检验法。 呈送顺序有:RAAB, RABA(其中A为参照样)。 8、三点实验法 同时提供三个编码样品,其中有两个是相同的,要求鉴评员挑选出其中不同于 其它两样品或哪两个样品相似的检查方法称为三点试验法,也称三角试验法。 呈送顺序有:ABA、AAB、ABB、 BAA、 BAB、BBA。 9、顺位实验法:比较多个样品,按照某一品质的大小、强弱进行排序的试验 方法。 10、描述实验法:有一组合格的感官评价人员对产品提供定性、定量描述的感觉检验方法,是一种全面的分析方法,所有感官都要参与描述活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 二、 1、a、对比增强b、对比减弱c、变调现象d、相乘作用e、阻碍作用 2、(1)兴趣。兴趣是挑选候选人员的前提条件。

茶的感官评价表

茶的感官评价表 表1茶叶评分表 评茶地点姓名 总得分=外形得分×20%+水色得分×10%+香气得分×10%+滋味得分×50%+叶底×1表2茶叶评分标准表

注:需设备:玻璃仪器、酒杯、茶杯 叶底,是茶叶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亦称茶渣,即指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叶片.举几个名茶品种的叶底来说明: 红茶的叶底:叶底明亮的,质量好,叶底花青的为次,叶底深暗多乌条的为劣。叶底的色泽,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杂为下,叶底的嫩度,以柔软匀整为上,粗硬花杂为下。红碎茶的叶底着重红亮度,而嫩度相当即可。 日照绿茶的叶底:均匀明亮、色泽翠绿 龙井茶的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均匀整齐、嫩绿明亮、鲜活美观。 铁观音的叶底:如同绸缎般光亮、柔软,且叶片肥厚、细嫩,整体洁净,无花杂 碧螺春的叶底:叶底嫩绿明亮 普洱茶的叶底:普洱熟茶叶底红褐均匀;普洱生茶叶底肥厚黄绿。 黄山毛峰的叶底:叶底黄绿有活力 白毫银针的叶底:叶底幼嫩、嫩匀,肥软匀亮 具体操作

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并将叶底拌匀铺开,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等。也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漂盘中,将清水漂叶进行观察,常用的术语有: 细嫩:芽头多,叶子长而细小,叶质优嫩柔软。 鲜嫩:叶质细嫩,叶色鲜艳明亮。 匀嫩:叶质细嫩匀齐一致,柔软,色泽调和。 柔嫩、柔软:芽叶细嫩、叶质柔软,光泽好,手指抚之如锦。 肥厚:芽叶肥壮、叶肉厚,质软,叶脉隐现。 瘦薄、飘薄:芽小叶薄,瘦薄无肉,质硬,叶脉显现。 粗老:叶质粗大,叶质硬,叶脉隆起,手指按之粗糙。 匀齐:“匀”是色泽调和;“齐”是老嫩一致,匀正无断碎。 单张:脱茎的独瓣叶子,也为“单瓣”。

茶的感官评价表

茶的感官评价表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茶的感官评价表 ? 表1茶叶评分表 ? 评茶地点姓名 总得分=外形得分×20%+水色得分×10%+香气得分×10%+滋味得分×50%+ 叶底×10% 表2茶叶评分标准表

注:需设备:玻璃仪器、酒杯、茶杯 叶底,是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亦称茶渣,即指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叶片.举几个名茶品种的叶底来说明: 的叶底:叶底明亮的,质量好,叶底花青的为次,叶底深暗多乌条的为劣。叶底的色泽,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杂为下,叶底的嫩度,以柔软匀整为上,粗硬为下。的叶底着重红亮度,而嫩度相当即可。 的叶底:均匀明亮、色泽翠绿 的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均匀整齐、嫩绿明亮、鲜活美观。 的叶底:如同绸缎般光亮、柔软,且叶片肥厚、细嫩,整体洁净,无花杂 的叶底:叶底嫩绿明亮 的叶底:普洱叶底红褐均匀;普洱叶底肥厚黄绿。 的叶底:叶底黄绿有活力 的叶底:叶底幼嫩、嫩匀,肥软匀亮 具体操作 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并将叶底拌匀铺开,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等。也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漂盘中,将清水漂叶进行观察,常用的术语有:

细嫩:芽头多,叶子长而细小,叶质优嫩柔软。 鲜嫩:叶质细嫩,叶色鲜艳明亮。 匀嫩:叶质细嫩匀齐一致,柔软,色泽调和。 柔嫩、柔软:芽叶细嫩、叶质柔软,光泽好,手指抚之如锦。 肥厚:芽叶肥壮、叶肉厚,质软,叶脉隐现。 瘦薄、飘薄:芽小叶薄,瘦薄无肉,质硬,叶脉显现。 粗老:叶质粗大,叶质硬,叶脉隆起,手指按之粗糙。 匀齐:“匀”是色泽调和;“齐”是老嫩一致,匀正无断碎。 单张:脱茎的独瓣叶子,也为“单瓣”。 短碎:毛茶经精制大都断成半叶,短碎是指比半叶更碎小的碎叶,也为“破碎”。 开展、摊张:冲泡后,卷紧的干茶吸水膨胀而展开片形,且有柔软感的为“开展”;老叶摊开为“摊张”。 卷缩:冲泡后,叶底不开展,仍卷缩成条形。 硬杂:叶质粗老而驳杂。 焦斑、焦条:叶张边缘或叶面有局部或全部黑色或黄色烧伤斑痕。局部的为“焦斑”,全部烧坏为“焦条”。 枯暗:叶色暗沉无光,陈茶叶底多数如此。

茶叶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7年版]

附件2: 茶叶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5版) 1.1适用范围 本审查细则适用于企业申请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鲜叶或其加工制品(毛茶等)为原料,使用法律法规及标准所要求的条件,加工制作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及经再加工制成花茶、袋泡茶、紧压茶(不含边销茶,下同)等产品时,对企业生产条件的审查及其许可生产产品的检验。 茶叶的申证单元为1个:茶叶。其食品品种类别编号为1401。生产许可证产品名称须注明审证单元即“茶叶”。同时,注明获得生产许可的茶类名称,即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花茶、袋泡茶、紧压茶中的一类或几类。生产许可证附页注明获得生产许可的具体品种明细。茶叶分装企业应单独注明。 本细则适用以下分类和定义: 绿茶:以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红茶:以鲜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黄茶:以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闷黄、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白茶:以鲜叶为原料,经萎凋、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乌龙茶:以鲜叶为原料,经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黑茶:以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其中,紧压型黑茶纳入“紧压茶”审查和管理。 花茶:以茶叶为原料,经整型、香花窨制、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窨制花茶的香花有茉莉花、玫瑰花、栀子花、桂花、白兰花、柚子花、代代花、珠兰花。 紧压茶:以茶叶为原料,经筛分、拼配、汽蒸、压制成型、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袋泡茶:以茶叶为原料,经加工形成一定的规格后,用过滤材料包装加工制成的产品。 本细则中引用的文件、标准通过引用成为本细则的内容。凡是引用文件、标准,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细则。 2生产许可条件审查

食品检验感官检验试题

. 食品感官分析一、感官鉴评的基本术语1.感官特性:可由感觉器官感知的产品特性。鉴评员:参加感官分析的人员。分为初选鉴评员、优选鉴评员和专家等。2. 鉴评小组:参加感官分析的鉴评员组成的小组。3. 4.接受: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行为。5.可接受性:根据产品的感官特性,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状况。6.厌恶:一种令人讨厌的感觉。它使人躲避产生这种感觉的刺激。7.可口性:能使消费者喜爱食用的食品的综合特性。强度:感受到的感觉的大小或者引起这种感觉的刺激的大小。8. 9.感官适应:由于受到连续的和(或)重复刺激而使感觉器官的敏感性暂时的改变。10.感觉疲劳:敏感性降低的感官适应反应。11.拮抗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低于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协同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超过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12. 掩蔽:由于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而降低了其中某种刺激的强度或使对该刺激的感受发生改13. 变。刺激阈:引起感觉所需要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这时不需要识别出是一种什么样的刺激。14. 识别阈:感知到的可鉴别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15. 16.差别阈:对刺激的强度可感觉到差别的最小值。甜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蔗糖)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17. 酸味的:由某些酸性物质(例如柠檬酸、酒石酸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18. 19.苦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奎宁、咖啡因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咸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氯化钠)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20.碱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碳酸氢钠)在嘴里产生的复合感觉。21. 涩味的:某些物质(例如多酚类)产生的使皮肤或粘膜表面收敛的一种复合感觉。22. 风味:品尝过程中感受到的嗅觉、味觉和三叉神经特性的复杂结合。23.异常风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风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24.异常气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气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25.味道:能产生味觉的产品的特性。26. 后味:余味:在产品消失后产生的嗅觉和27.(或)味觉,它有时不同于产品在嘴里时的感受。 气味:嗅觉器官感受到的感觉特性.28. 芳香:一种带有愉快内涵的气味。29. 特征:可区别及可识别的气味或风味特色。30. 外观:一种物质或物体的外部可见特征。31. 稠度:由机械的方法和触觉感受器,特别是口腔区域受到的刺激而觉察到的流动特性。它随产品的质32. 地不同而变化。 参照值:与被评价的样品对比的一个选择的值(一个或几个特性值,或者某产品的值). 33.对照样:选择用作参照值的被检样品,所有其他样品都与其作比较。34.参比样:本身不是被检材料,而是用来定义一个特性或者一个给特性的某一指定水平的物质。35. 二点检验法:以随机的顺序同时出示两个样品给鉴评员,要求鉴评员对这两个样品进行比较,判别整36.个样品或某些特征强度顺序的检验方法。 二-37.三点检验法:先给鉴评员一个对照样品,接着提供两个样品,其中一个与对照样品相同。

茶叶滋味评语

茶叶滋味评语 篇一:茶滋味评语 茶叶本身具有的滋味。常用于与其他物质拼合的茶叶审评。 鲜爽:鲜美爽口,有活力。 鲜醇:鲜爽甘醇。 鲜浓:茶味新鲜浓爽。 嫩爽:茶味嫩鲜爽口。 浓爽:味浓而鲜爽。 浓醇:味浓而醇正。 浓厚:茶味浓度和强度的合称。 清爽:茶味浓淡适宜,柔和爽口。 清淡:茶味清爽柔和。用于嫩度良好的烘青型 绿茶。 柔和:滋味温和。用于高档绿茶。 醇厚:茶味厚实纯正。用于中、上档茶。 醇正:味道纯正厚实。 生味:因鲜叶内含物在制茶过程中转化不够而显生涩味。多见于杀青不透的绿茶。 生涩:味道生青涩口。夏、秋季的绿茶如杀青不匀透,或花青素含量高的紫芽种鲜叶为原料等,都会产生生涩的滋味。

浓涩:味道浓而涩口。多用于夏、秋季生产的绿茶。杀青不足及半生不熟的绿茶,滋味大多呈浓涩,品质较差。 粽叶味:一种似经蒸煮的粽叶所带的熟闷味。多见于杀青时间长且加盖不透气的制品。收敛性:茶汤人口后,口腔有收紧感。 味淡:由于水浸出物含量低,茶汤味道淡薄。多见于粗老茶。如用修剪枝叶制得的茶叶一般味很淡。 平淡:味淡平和,浓强度低。 苦涩:茶汤味道既苦又涩。多见于夏、秋季制作的大叶种绿茶。 青涩:味生青,涩而不醇。常用于杀青不透的夏、秋季绿茶。 味浓:茶汤味道浓,口感刺激性强。多用于夏、秋季大叶种绿茶。但味浓 对绿茶而言不一定是好茶。尤其是名优绿茶,忌滋味过浓。 乏味:茶味淡薄,缺少浓强度。 走味:茶叶失去原有的新鲜滋味。多见于陈茶和失风受潮的茶叶。苦味:味苦似黄莲。被真菌危害的病叶。如白星病或赤星病叶片制成的茶带苦味;个别品种的茶叶滋味也具有苦味的特性,用紫色芽叶加工的茶叶,因花青素含量高,也易出现苦味。味鲜:味道鲜美,茶汤香味协调。多见于高档绿茶。 熟味:茶味缺乏鲜爽感,熟闷不快。多见于失风受潮的名优绿茶。火味:干燥工序中锅温或烘温太高,使茶叶中部分有机物转化而产生似炒熟的黄豆味。辛涩:茶味浓涩不醇,仅具单一的薄涩刺激性。多见于夏、秋季的下档绿茶。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 Generalrequirementoftheteasensorytestroom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叶感官审评室的基本设施和环境条件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审评各类茶叶的感官审评室。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SB/T10157―1993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茶叶感官审评室teasensorytestroom 专门用于感官评定茶叶品质的检验室。 4基本要求 4.1地点 茶叶感官审评室应建立在地势干燥、环境清静、北向无高层建筑及杂物阻挡,无反射光,周围无异气污染的地区。 4.2室内环境

感官审评室内应空气清新、无异味,温度和湿度应适宜,室内安静、整洁、明亮。5感官审评室的布局 茶叶感官审评室一般应包括: a)进行感官审评工作的审评室; b)用于制备和存放评审样品及标准样的样品室; c)办公室。 其他有条件的可在审评室附近建立休息室、盥洗室和更衣室。 6感官审评室的建立 6.1审评室

6.1.1朝向 应坐南朝北,北向开窗。 6.1.2面积 按评茶人数和日常工作量而定。最小不得小于15m2。 6.1.3室内色调 a)墙壁:乳白色或很浅的灰色; b)天花板:白色或接近白色; c)地面:浅灰色或较深灰色。

6.1.4气味 检验期间室内的建筑材料和内部设施应不散发气味,周围应无污染气体排放。器具清洁不得留下气味。 6.1.5噪声 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6.1.6采光 要求室内光线柔和、明亮,无阳光直射,无杂色反射光。其光源主要有自然光和人造光。 利用北面自然光。前方应无遮挡物、玻璃墙及涂有鲜艳色彩的反射物。开窗面积大,使用无色透明玻璃,并保持洁净。

感官评价表

生姜雪梨汁茶:姜汁:雪梨汁=3:7,糖4%,柠檬酸0.09% 表1 外观评价表(总计25分) 表2 气味评价表(总计20分) 评价指标 描述 评分标准 得分 1 2 3 4 5 是否喜欢饮料颜色, 5分 喜欢 5分 5 比较喜欢 3-4分 3 4 可以接受 0-2分 2 2 有无沉淀,5分 无 5分 有,不明显 3-4分 有,明显 0-2分 2 2 2 2 2 有无分层现象,5分 无 5分 有,不明显 3-4分 4 3 4 4 有,明显 0-2分 2 2 颜色均一性,5分 总体颜色均一, 无杂质 5分 5 5 局部少量颜色 有差异,不明显 3-4分 4 4 4 有明显局部颜色差异 0-2分 饮料粘稠度,5分 粘稠度适中 5分 粘稠度较高或不够 3-4分 太稀或太粘稠 0-2分 2 2 2 2 2 总计得分 15 14 15 17 16

表3 滋味评价表(总计35分) 气味 描述 评分标准 得分 1 2 3 4 5 具有雪梨、生姜的清香,10 分 纯正 8-10分 中等 5-7分 7 5 5 香味弱 0-4分 4 4 有其他异味,10分 低 8-10分 10 8 9 9 8 中等 5-7分 高 0-4分 合计得分 17 12 14 14 12 滋味 描述 评分标准 得分 1 2 3 4 5 入口(10分) 有挂口感,清新,爽口 8-10分 挂口感不足,浓度太低 5-7分 5 7 6 5 5 入口感差 0-4分 中口(15分) 混合香味纯正, 甜、酸比例合适, 芳香味浓厚 8-10分 8 8 甜、酸比例不协调, 太酸或太甜 5-7分 7 5 6 存在其他味道 0-4分 余味强度(5分) 浓厚 8-10分 一般 5-7分 5 5 淡 0-4分 4 4 4 余味滞留度(5分) 滞留时间长 8-10分 滞留时间中等 5-7分 5 6 滞留时间短 0-4分 4 3 1 总计得分 21 22 16 20 24

食品感官检验

感官品质内涵:感官品质(主观客观)、营养品质(化学分析)、加工品质(仪器测定)、卫生品质、贮藏品质。感官品质类型,按应用目的分:分析性和嗜好型;按检验目的分:差别检验、标度和类别检验,分析描述性检验。进行感官检验的目的:理化分析不如感官检验简单实用,一般的理化分析达不到感官的灵敏度,用感官可以感知但是理化性能不明了,还没有合理的理化检验。 绪论 感官评价:用于唤起测量分析和解释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和听觉而感知到的食品及其他物质的特征或性质的一种方法。三大支柱:统计学,心理学,生理学。现状:评价员不具备检验资格,无正规感官分析实验室,检测条件和环境不符合检测要求,检测方法不规范,样品未按照规定制备,主观因素影响大,检验结果未进行数据统计,报告不规范用于不准确。 人的感官及反应 1、感觉:客观事物的不同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感觉的特征:对周围环境和机体内部的物理化学变化非常敏感具体变现为:一种感官只能识别一种刺激,只有刺激在一定量的范围内才会对感官其作用,某种刺激连续施加到感官上一段时间感官会产品疲劳现象(适应现象)灵敏度会降低,心里作用对感官有影响,不同感官在接受刺激时会相互影响。 2、感觉的敏感性:人的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识别分辨能力。可通过训练强化获得特别的发展。 3、感觉阈:指刚好能引起感觉到刚好不能引起感觉刺激范围的强度范围以及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感觉的灵敏程度。绝对感觉阈:以使人的感官产生一种感觉的某种刺激最低刺激为下限,以引起人同感感觉消失的某种刺激胃上限,上下限之间的刺激强度范围值。察觉阈值(识别阈值):对刚刚能引起明确感觉的最小刺激。极限阈值:刚好引起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量。差别阈值:感官所能感受到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随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 4、费希纳定律感觉的大小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5、视觉:视觉受体接受外界光波辐射。 6、味觉:可溶性呈味物质溶解在口腔中对味感受体进行刺激产生的反应,是一种化学反应。味蕾是最重要的为感受器,味的受体在味蕾有孔的顶端存在着许多长2微米的微丝其使得呈味物质能迅速的被吸附,不均匀分布在舌头的味觉乳头上。 7、影响感觉的几种现象:1疲劳现象:同种刺激长时间施加在一种感官上后会产生品老现象即敏感性下降。感官疲劳产生越快敏感度恢复越快,持续强刺激使敏感性下降微弱持续作用使敏感性增强。2对比现象:当两个刺激同时或相继存在时,一个刺激的存在造成另一个刺激增强的现象称为对比增强现象。其实两个刺激量都未变化只是心里作用,提高了两个刺激的差别反应,实验中应避免对比现象。3协同效应(相乘作用):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超过预期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4拮抗效应(阻碍作用):因一种刺激的存在导致另一种刺激强度减弱或消失的现象。5掩蔽现象:同时进行两种及以上的刺激,降低了某种刺激的强度。6变调现象:当两个刺激先后施加时,一个刺激啊造成另一个刺激的感觉发生根本变化的现象。 8、影响感觉的因素:温度:热菜在60~65℃;冷菜10~15℃时品评较为适宜;饼干糕点等室温较好。甜酸味最佳感觉温度35~50℃;咸味18~35℃;苦味10℃。年龄:随年龄增加,感觉阈值增加,敏感度下降,对食物嗜好有很大改变。温度对四种基本味道影响:甜味阈值17~35内下降,超过37回升;咸味、苦味17~42内上升;酸味变化不大。介质:呈味物质只有在溶解状态下才能扩散到味觉感受器产生味觉;介质的粘度上升,味道辨别能力下降;介质性质降低呈味物质的溶解性或抑制呈味物质的释放,油脂既降低呈味物质的扩散速度,又抑制呈味物质的溶解性。身体状态:患病时可能导致失味、味觉迟钝或变味;饥饿状态下提高味觉灵敏性,在上午11:30达到最高,进食后1h敏感性下降,降低程度与所食用的热量有关。在上午9~10点,下午3~4点进行评价最好;缺乏睡眠能提高酸味阈值,咸甜不影响。性别、年龄:60岁以上4种味觉敏感性下降,60以下无明显改变;苦味男女一样,咸甜女性较敏感,酸味男性敏感(要求实验人员的选取男女均匀,且同一实验每次人员固定。 9、品味技巧:一点点的吸入口中,并使其滑动接触舌的各个部位,样品不得吞咽(缺)。10、嗅觉1功能特性:敏感性、强度辨别能力、性质辨别能力和混合物抑制等。敏感性是指人类具有觉察许多极低浓度气味的能力,甚至超过化学分析仪器方法测定的灵敏度。嗅觉的适宜刺激必须具有挥发性和可溶性的特点。嗅觉细胞容易产生疲劳,而且当嗅球等中枢系统由于气味的刺激陷入负反馈状态时,感觉受到抑制,气味感消失,对气味产生适应性。2嗅觉特性:嗅觉疲劳:有一定疲劳时间,产生疲劳过程中,嗅觉阈增大。相互作用:主要气味特征受到压制/消失;变为不可辨认特征(混合后无气味);失掉了某种气味;形成了一种新的气味;保存部分原有气味又同时产生新气味。气味掩盖:用一种气味去改变或遮盖另一种不愉快的气味,遮盖剂、包埋剂(β-环状糊精)。相对

茶叶感官描述语

茶叶感官描述语 目次 一、干茶形状描述语 通用绿茶黄茶白茶黑茶、压制茶乌龙茶红茶 二、干茶色泽描述语 通用绿茶黄茶白茶黑茶、压制茶乌龙茶红茶 三、汤色描述语 通用绿茶黄茶白茶黑茶、压制茶乌龙茶红茶 四、香气描述语 通用绿茶烘青花茶黄茶白茶黑茶、压制茶乌龙茶红茶 五、滋味描述语 通用绿茶黄茶白茶黑茶、压制茶乌龙茶红茶 一、干茶形状描述语 通用 1、显毫:茸毛含量特别多。同义词茸毛显露 2、锋苗:芽叶细嫩,紧卷而有尖锋。 3、身骨:茶身轻重。 4、重实:身骨重,茶在手中有沉重感。 5、轻飘:身骨轻,茶在手中份量很轻。 6、匀整:上中下三段茶的粗细、长短、大小较一致,比例适当,无脱档现象。同义词匀齐;匀衬 7、脱档:上下段茶多,中段茶少,三段茶比例不当。 8、匀净:匀整,不含梗朴及其他夹杂物。 9、挺直:光滑匀齐,不曲不弯。同义词平直 10、弯曲:不直,呈钩状或弓状。同义词钩曲;(耳环) 11、平伏:茶叶在盘中相互紧贴,无松起架空现象。 12、紧结:卷紧而结实。 13、紧直:卷紧而圆直。 14、紧实:松紧适中,身骨较重实。 15、肥壮:芽叶肥嫩身骨重。同义词雄壮 16、壮实:尚肥嫩,身骨较重实。 17、粗实:嫩度较差,形粗大而尚重实。 18、粗松:嫩度差,形状粗大而松散。 19、松条:卷紧度较差。同义词松泡 20、松扁:不紧而呈平扁状。 21、扁块:结成扁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带扁的块。 22、圆浑:条索圆而紧结。 23、圆直:条索圆浑而挺直。同义词浑直 24、扁条:条形扁,欠圆浑。 25、短钝:茶条折断,无锋苗。同义词,短秃 26、短碎:面张条短,下段茶多,欠匀整。 27、松碎:条松而短碎。 28、下脚重:下段中最小的筛号茶过多。 29、爆点:干茶上的突起泡点。

茶的感官评价表

茶的感官评价表 表1 茶叶评分表 评茶地点 姓名 总得分=外形得分X 20%^水色得分X 10%^香气得分X 10潜滋味得分X 50%^叶底X 10% 表2茶叶评分标准表

茶叶的叶底则呈黄褐色或暗褐色。幼嫩鲜叶的叶底形状完整,老旧叶的叶底则多 断碎。春茶一般比夏茶厚,表示茶质丰富。 注:需设备:玻璃仪器、酒杯、茶杯 叶底,是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亦称茶渣,即指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叶片.举几 个名茶品种的叶底来说明 的叶底:叶底明亮的,质量好,叶底花青的为次,叶底深暗多乌条的为劣。叶底的色泽,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杂为下,叶底的嫩度,以柔软匀整为上,粗硬为下。的 叶底着重红亮度,而嫩度相当即可。 的叶底: 均匀明亮、色泽翠绿 的叶底: 芽叶细嫩成朵,均匀整齐、嫩绿明亮、鲜活美观。 的叶底: 如同绸缎般光亮、柔软,且叶片肥厚、细嫩,整体洁净,无花杂 的叶底: 叶底嫩绿明亮 的叶底: 普洱叶底红褐均匀;普洱叶底肥厚黄绿。 的叶底: 叶底黄绿有活力 的叶底: 叶底幼嫩、嫩匀,肥软匀亮 具体操作

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并将叶底拌匀铺开,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等。也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漂盘中,将清水漂叶进行观察,常用的术语有: 细嫩:芽头多,叶子长而细小,叶质优嫩柔软。 鲜嫩:叶质细嫩,叶色鲜艳明亮。 匀嫩:叶质细嫩匀齐一致,柔软,色泽调和。 柔嫩、柔软:芽叶细嫩、叶质柔软,光泽好,手指抚之如锦。 肥厚:芽叶肥壮、叶肉厚,质软,叶脉隐现。 瘦薄、飘薄:芽小叶薄,瘦薄无肉,质硬,叶脉显现。 粗老:叶质粗大,叶质硬,叶脉隆起,手指按之粗糙。 匀齐:“匀”是色泽调和;“齐”是老嫩一致,匀正无断碎。 单张:脱茎的独瓣叶子,也为“单瓣”。 短碎:毛茶经精制大都断成半叶,短碎是指比半叶更碎小的碎叶,也为“破碎”。 开展、摊张:冲泡后,卷紧的干茶吸水膨胀而展开片形,且有柔软感的为“开展”;老叶摊开为“摊张”。 卷缩:冲泡后,叶底不开展,仍卷缩成条形。 硬杂:叶质粗老而驳杂。

食品感官检验操作规程

食品感官检验操作规程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食品感官检验操作规程 1 感官检验 感官检验是用人体的感觉器官(视觉、口感、嗅觉、手感)感知食品的特性,如外形、色泽、形态、组织、质地、口感、滋味、气味等。是判定食品原辅材料、加工过程中的半成品和成品等是否合格的最直接、最简便实用的方法,是检验其品质合格与否的首选。 2 感官检验基本要求 3.1 感官评定环境要求 2.1.1 感官检验时应独立工作,互不干扰。有条件的应该建立专用的感官感官评定室,且符合GB/T 13868要求。 2.1.2 一般于非直射光的自然光线下且光线明亮、柔和处。对光源有特殊要求的,可按GB/T 21172执行。 2.1.3 对评定环境、所用器具和光线有特殊要求的,按特殊要求执行。如葡萄酒品评须配备专用的玻璃酒杯。 3.2 感官评定人员的要求 2.2.1 应经体格检查合格,其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正常,符合感官评定要求,在文化、宗教或其他方面(如过敏反应)对所评定的食品没有禁忌。 2.2.2 经专门培训与考核,符合感官分析要求,最好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熟悉评定样品的色、香、味、质地、类型、风格、特征及检测所需要的方法,掌握有关的感官评定术语。

2.2.3 感官评定的当天,评定人员不得使用有气味的化妆品、不得吸烟,患病人员不得参加。化妆品的使用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头发、脸部和手上若是有强烈的化妆品气味,会给正常品评检验带来不利影响。 2.2.4 应穿着清洁、无异味的工作服。 2.2.5 感官检验前不能吃得过饱,也不能处于饥饿状态,不能吃喝过浓或刺激的食物,以免影响食欲和减弱味觉敏感。也不应在疲劳、饮酒后的情况下进行。 2.2.6 评定开始前 1 h 漱口、刷牙,并在此后到检测开始前,除了饮水,不吃任何东西。 2.2.7 品评人员应独自打分,禁止相互交换意见。 2.2.8 对评定人员的其他要求,见 GB/T 23470.1 3 感官评定操作 3.1 一般要求:将固体样品置于白色瓷盘上;液体样倒于白色透明的玻璃茶杯或烧杯中,用目视、手触摸、鼻嗅、口尝等方法进行感官评定。如取少许放于舌尖,涂布满口,仔细品尝其滋味。 3.2 特殊要求:如产品标准和其他规定有特殊要求的,按特殊要求规定的操作。如《肉与肉制品感官评定规范(GB/T 22210 -2008:5.7)》规定“每个品种感官评定时应先用优质干红葡萄酒、后用清茶漱口,再用清水漱口。 3.3 注意事项 3.3.1 由于舌上的不同部位对种味道的感爱强度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