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1.《老子》二章--《老子》

31.《老子》二章--《老子》

31.《老子》二章--《老子》
31.《老子》二章--《老子》

(四课)老子,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也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

老子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二章

第一段: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是知道什么是不善。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所以有和无相对而产生,难和易相对而成立,长和短相比而显现,高和下相对而依存,音和声相从而和谐,前和后相随而有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圣人用“无为”处理事务,施行“不发号施令”的教化。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听任万物生长而不替它们开始,生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恃为有功,成就功业而不自居。正由于不自居,所以就不会失去。

第二段: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译文:天的“道”,不是像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一些,低了就抬高一些,力太大了就减一些,力太小了就加一些。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人的“道”却不一样,是减少不足的而送给有余的。

孰能有?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怎么能把有余的送给天下呢?只有有“道”的人才能。所以圣人推动万物而不恃为有功,成就功业而不自居,他不愿意显现自己的贤明。

三、思想内容评析

第一章首先论述事物的相对性: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而成立。然后论述“圣人”的行为准则:处无为之事,行不言而教,不为始,不有,不恃,弗居。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准则。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万物莫不有道。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天道自然,人道无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去做,不轻举妄为,不发号施令,正因为这样,“无为”就可以“无不为”。

第二章论述“天之道”和“人之道”的区别是:“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则损不足以奉有余。”而圣人是按“天之道”行事的,所以能“有余以奉天下”。这是作者的理想追求和

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四、《老子》的艺术特点

《老子》的文体,既非如《论语》那样的语录,也非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都是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又押韵脚,特别便于记诵。全书81章,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它的语言无所修饰,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常常揭示出事物向其反面转化、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变的规则,以及从反面取胜的途径,反映出中国先秦时代哲学思想的透彻性。

老子名句:

道可道非常道译文:道是可以说出来的,但是能够说出来,就不是真正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译文:名字可以命名的,但是能够命名的也不是真正的名字。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译文:真实的话是不华美的,花哨的话不可信。

善者不辨辩者不善译文:善良的人是不狡辩的,狡辩的人是不善良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译文:真正的智者,他的知识不是很杂的;知识很杂的人,不是真正的智者。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译文:做难事要从容易的事入手,做大事要从小事入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译文:天下的难事必然是从容易的事做起的,天下大事必然是从小事做起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译文:好事与坏事是相互转换的,你现在很幸福,说不定这祸埋伏幸福当中,你在碰到灾难的时候,你要看到光明。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译文:那么粗合抱的大树呢?细小的萌芽生起的。九层的高台,开始于堆积起来的泥土。千里的行程,开始于足下第一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译文:能够了解别人叫做智。能够了解自己叫做明。胜过别人叫做有力,胜过自己就叫做坚强。知足的人富有,坚持力行的人就叫做有志。不丧失其本性的能长久。死了以后不被人遗忘的就叫长寿。

国学经典《老子》

国学经典《老子》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开篇即开宗明义,说明顺应自然的“道”是天地的根源、宇宙的主宰和永恒的规律,“道”字在全书中的使用频率竟高达73次之多!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两大圣贤殊途同归于“道”,真是妙不可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无中生有绝不是贬义词,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2.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于无声处听惊雷,此时无声胜有声。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大仁不仁,大我无我,建立自我,追求忘我。

4.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无私是最大的自私,自私是最大的无私。 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可以柔情似水,亦可洪水滔滔。 6.功成身退,天之道。 ——能屈能伸,有有弛。 7.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用基本面说服别人,用技术面说服自己;外圆方,看得见的手法背后是看不见的心法。

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抛开七情六欲,排除一切杂念,虚怀若谷,心静无敌。 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障。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一段是一字不落地全文摘自第22章,充满了朴素而深刻的辩证思想,闪耀着亘古而永恒的智慧火花,耐人寻味,发人深省,需熟记。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哲学是普天下最高的学问,辩证法是人世间最好的方法。 1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

《老子·二章》注释、分析

《老子》二章 老子《老子》,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天长地久⑩。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作品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⑩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作品分析】 本文选自《老子》,第一章首先论述事物的相对性: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而成立。然后论述“圣人”的行为准则:处无为之事,行不言而教,不为始,不有,不恃,弗居。“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准则。老子认为,“道”是

国学经典(论语、道德经、韩非子)

国学经典 在评述孔子、老子、孙子思想核心的基础上,从道德价值和现实功利相结合的视角,比较《孙子》之"全"与《论语》之"仁"、《老子》之"道"的主要差别,探究其迥然不同的哲学观和人生观。《论语》之"仁"从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否定现实功利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老子》之"道"在追求现实功利和自我生存圆满的同时,带有不可讳言的自私性;《孙子》之"全"则是立足于特定战争领域,实现了理想与现实、功利与仁义的完美结合。 《论语》的思想核心: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北宋初年宰相,原本是乡村教师) 核心是 "仁"和"礼" 。仁即仁者爱人,礼即克己复礼。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最推崇“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地主。八佾,一佾为六人) 三季人的故事(四七二十七的故事)。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道德经》核心思想:无为。老子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无为”!到底什么是“无为”呢?是很多人认为的不作为么?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么?从全文来看,老子的“无为”绝对不是不作为的意思。“无”就是“天地之始”的意思,所以“无为”可解释为“做在天地之始该做的。。“无为”是在事物起始阶段的时候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万物尚未成形,没有竞争,没有邪恶,处于混沌状态,婴儿未孩之态!道的核心就是易,只有顺着道,才什么都顺,但如果只想控制在“无”的阶段,这是 不可能的,老子当时充满了多少的矛盾啊!(中国最早的哲学)《韩非子》的核心思想:

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生活于战国末期。起初秦始皇读他的著作,十分佩服,邀他来到秦国。他的同学李斯恐怕他被重用而动摇自己的地位,将他陷害入狱,最后自杀于狱中。他的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 韩非虽师从荀子,思想差异却很大。他综合了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思想,发展成为自己完整的理论,着重谈治国的法术,供君王采用。对于儒家,他是斥之为“蠹”——蛀虫的。韩非是一个聪明、深刻的人,对当时人情世故看得颇为透彻。 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也不相信人可以经教育感化而为善,只相信赏罚分明,以利驱使人、以害禁制人。一部《韩非 子》,构筑了一整套极端专制主义的、严厉控制人的方法和理论,读来令人不寒而栗。不过,对于研究政治学,这是一部极重要的书。 从文化思想来说,韩非鄙视一切属于艺术、美感范围的东西,是一个彻底的功利主义者。但他的文章很有特色。他懂得运用各种手段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从逻辑的严密、论述的细致、条理的清晰来看,还要超过《荀子》;因为他喜欢把道理说得很透,一层一层地铺展,所以篇幅大多很长(如《五蠹》约有七千字);因为他的思想尖锐,又很自信,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他还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主峭其法而严其刑也。(《五蠹》)文章从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重大的道理,可谓深刻明切。但取例极端也是一眼可知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难一》) 这就是常用成语“自相矛盾”的出处。原来用于攻击儒家同时赞颂尧的明察和舜的德化,指出二者不可能并存于一时,表现了韩非对于逻辑严密性的要求。其他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都是生动的寓言故事,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韩非子》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其实,后世的理论文章,可以与之相比的也不多

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1) 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今天,当我们研究老子和《道德经》的81个章节时,我们感觉就像面对传说中的皇帝似的。我们面对的是一种无法马上领悟的思想世界。在《道德经》一开始的几句诗行之后不久,读者就会碰到反映老子思想特征的“无为”的概念。圣人理应学会“无为”。 人们该如何从这里着手呢?“无为”难道应该成为经理人的准则吗?“无为”难道是经理人的职责吗?老子回避日常生活,是一个对自己周围的生活不感兴趣的遁世者,人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印象。不,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完全可以证明他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是一个思想家。我们必须多多研究老子的忠告“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世界观包括天和地。人在这个世界上活动。在这一体系中,起主要作用的实际上是一种自然秩序,但一旦人和自然秩序这两者发生对立,那么人的有为将使秩序遭到毁灭。这和老子公元前6世纪在战国时期的经历相一致;它也同样符合当今发生的世界大事。我们可以努力地纠正自己的过错,比如对制造混乱的人进行处罚,或者,只要能够捕获他们,我们甚至可以将他们集中安置。老子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他不是针对作恶者,而是将精力集中在行动上。假如行动妨碍了事物的自然河流,那就会引起混乱。他由此推断出,无为可以带来和谐。然而他拒绝采取任何行动。所以人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世上有着各种不同的有为方式。 老子试图解释,和谐和平衡通过调解相互受到制约的矛盾而产生。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很好地揣摩他的思想: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译)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丑的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就有不善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对立而生,难和易互相对立而成,长和短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互相对立而出现。 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2)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行事,用不言去教导,听任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加干预,生养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培育了万物而不自以为是,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永在。 《道德经》第2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常与怪异可互相转变,善良与邪恶也能彼此循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唯一著作《道德经》中。老子以道为“核心”,以道为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古代所有文化的精髓及自己观察思考的心得,博引宇宙人间自然的千变万化,凝炼成五千字,分八十一章阐述“道”的神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不贯通,把上古思想汇成深深的海洋,因而构成了老子思想的广博深邃,构成了中华民族一座辉煌的思想丰碑。人是社会的人,又本是自然的人。在昔日有“人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之说,今天开展的人体科学的研究,更加肯定了人的存在和宇宙自然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老子却领先提出了这一法则,能不让人称叹其前识! 何为“道法自然”?何又为“直觉”?先说“道”是什么?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它们的规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即道所使用或运用的是弱而不是强,是柔而不是刚)。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是混成的,绝对的(独立不改),是“有象、有情、有信”的物,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天下之物生于有,有是“一”,是万物的根子。有生于无,无是宇宙万物滋生的元始因子。有和无的统一就是“道”。 事事物物都有各自发生发展的途经,有各自前进的路;所以说“夫道若大路然”。大、逝、远、反,是道周行的历程。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自然生生不息的内在因素。沿此历程循环往复,不可穷极,所以物质是不灭的。万物的历程是这样,人因物行事,又岂能改变那历程而不这样?只要掌握古已有之的道,来统率现有的种种事物,也就认识了自然的规律,认识了“反者道之动”的道理。法自然《广雅-释诂》:“然,成也。”“ 道法自然”,即道法自成。道取法自己生成的样子,取法天然自然。凡事顺其自然,认其自生自成,听其自然而然。“万物作焉而不为始”,顺着客观存在的规律行事,便是“处无为之事”。这因物而为,即是法自然。如果违法自然规律来处事,则是逆天行事。逆天者亡,正是没有取法自然。

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

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中国人必读!(深度解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流传下的经典卷轶浩繁。而非要从中选出10部中国人所必读的伟大经典,却并非不可能。 国学大师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曾为中国人开出7部必读经典,被称为“中国文化七书”——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不难看出钱穆先生的选择标准:最经典的,和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流是儒释道,儒家正源自然是《论语》和《孟子》,道家正源自然是《老子》和《庄子》,佛家首选当然是中国佛教流派中最中国化、影响最大的禅宗第一经典

《六祖坛经》;诸子百家之后中国历史上又曾在宋明时期崛起两大思想高峰,便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近思录》和《传习录》正是其各自的代表作。 七部之外还有三个名额,应该列给谁?下面这个答案我想很少有人会有异议: 中国文化一向被概括为“一源三流”。“三流”就是儒释道,“一源”便是《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百家之源的《周易》,当然要占一席。 中国是一个极为重视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历史记录,历史经典必然不能缺席。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史记》。 中国又是一个骨子里有着诗性和数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度,诗集当然也不能缺席。这个名额,当然要给源头上品、影响深远的《诗经》。 那么这最伟大、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10部经典,名单自然就是: 《周易》、《老子》、《诗经》、《论语》、《庄子》、《孟子》、《史记》、《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这个名单对于中国文化,已经是最为精简、最为概括、最低限度,所以完全称得上必读。其中每一部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领悟,但你首先需要知道它们的主旨内涵,以及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到底意味着什么。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知人者智教案长春版20201205168

《知人者智》 其人生态度也并不像后人理解那样消极。老子主张事物总分成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双方总是相互依存,相比较而显现,并总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其策略是使自己处于柔弱、谦下地位,利用矛盾转化规律,由弱胜强,由不争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 了解老子其人和 《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热爱生活,加强自身修养。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

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上善若水 1.温故知新,背诵自己喜欢的章节(知其形) (1)配《高山流水》音乐,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章节。 (2)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 (3)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读其声) (1)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所配音乐:《渔舟唱晚》)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3.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注音版】 天(tiān)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之(zhī)为(wéi)美(měi), 斯(sī)恶(è)已(yǐ), 皆(jiē)知(zhī)善(shàn)之(zhī)为(wéi)善(shàn), 斯(sī)不(bù)善(shàn)已(yǐ).故(gù) 有(yǒu)无(wú)相(xiāng)生(shēng),难(nán)易(yì)相(xiā

ng)成(chéng), 长(cháng)短(duǎn)相(xiāng)形(xíng),高(gāo)下(xià)相(xiāng)倾(qīng),音(yīn)声(shēng)相(xiāng)和(hè),前(qián)後(hòu)相(xiāng)随(suí).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处(chù)无(wú)为(wéi)之(zhī)事(shì), 行(xíng)不(bù)言(yán)之(zhī)教(jiào), 万(wàn)物(wù)作(zuò)焉(yān)而(ér)不(bù)辞(cí), 生(shēng)而(ér)不(bù)有(yǒu),为(wéi)而(ér)不(bù)恃(shì), 功(gōng)成(chéng)而(ér)弗(fú)居(jū). 夫(fū)惟(wéi)弗(fú)居(jū),是(shì)以(yǐ)不(bù)去(qù).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

国学经典-千古绝句(500句)

国学精华,千古绝唱500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老子的人生哲学对今人的启示

从小到大,在我的的印象中,老子是一尊神,是主宰我们凡间的,和我们生活在两重天。和我们的距离,确切的说是天壤之别。那么,老子和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昨天,山西文瀛书院的院长卫方正先生座客万象书城,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揭秘。 一、老子似乎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老子是唯一被道教化,被神化的人物。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教会,是道教。这个宗教组织的创始人,就是老子。传说天地是他所生,他诞生于天地之前。他生活在三十三重天,坐在兜率宫中,为玉帝和王母冶炼仙丹。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两部神话小说中,老子是个被神化被妖化了的形象。在民间的各个行业中,老子被封为祖师爷,来庇护子孙后代的生活一帆风顺,生意兴隆。所以,老子好像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二、老子应该属于我们的世界 我们先说个题外话,我们尊称的圣人孔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而老子和孔子见过面。《淮南子》和《吕氏春秋》曾经有过记录,既然老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那么老子又是哪里人?是怎样一个人呢? 老子是楚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曾经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而且,在《老子》一书中,多出实用楚地方言,跟同样产生于楚地的《楚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性语言;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所说的自然界的状况,都是楚地的特点。比如

他总是在说水,但是他说江、说海,说谷,就是不说河,因为在他那个时代,“河”就是黄河。老子作为南方人,尽管很可能见过黄河,但是他总习惯了拿自己最熟悉的南方河——“江、海、谷”来作比喻。而他多次用到的那个“谷”字,就是南方最“河”的称呼。当然还有其他证据,比如,他总是喜欢用“兮”字,这是典型的南方系统语言。 老子出身贵族,老子曾经做过图书管的馆长,这个职位是世袭的,在老子生活的时代,穷苦人家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读书。只有达官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儿她这个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是从父辈那里继承的,可见老子祖上是贵族,而他也绝对不是贫家子弟。 老子祖上姓李,有两种来源: 1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第二种说法也是传说,有人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著李树说:“就用它作我的姓吧。” 三,老子的智慧:说起老子的智慧,要先说说老子的三件宝贝,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事,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

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知人者智》教学设计

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知人者智》教学设计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课文内容,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 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表达。 教学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导入。老师刚才背诵的内容即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关于老子的传说和小故事有很多,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我们一起交流。例如: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老了出生后聪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

(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 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供 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飞翔的。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 又如: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是祥瑞之兆,预计有圣人过关。不久,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诚恳地挽留老子,并敬请赐文纪念,于是老子留下来,一展平生所学,仅用五千字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经》。如今函谷关太初宫正殿传说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地方,正门高书“青书西去,紫气东来”。(教师要对学生的介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指导,在互相交流传说及小故事中了解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默读文章,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做课文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同时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3.教师将课文工整地默写在黑板上。 三、交流解疑。 1.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章。 2.小组内交流对这一章内容的理解,同时解决疑问。 3.学生提出小组未解决的问题,大家帮助解决。 4.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为同学们讲解本组负责的课文内容,要求先朗读、 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供 再领读、后讲解。

15、老子二章

15、《老子》二章 一、作者介绍 老子,又称老聃,原名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无为而治”思想的解释 无为而治是儒道两家共同的理念。在儒家眼里,所谓的无为而治就是要通过“正身”、“导之以政,齐之以德”、“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等方式方法,使民众如众星拱北一样各就其位、“有耻且格”、“不令而行”、“垂拱而治”的目的,即通过是通过圣人和君王的道德感化等手段,最后达到无为而治的目标,显然,儒家的“无为而治”是其最终目的,并非策略和手段,其策略和手段应该是德治或者后世儒家的仁政。 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含义,自从《道德经》问世以来,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现摘取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罗列如下: 1、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及黄老道家代表作《吕氏春秋》“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故能使众能也。无为,故能使众为也”等说法中得到证明。

2、不干预,冷眼旁观。老子认为“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馀”,即使出现贫富差距,也像天降甘露一样,会“不平自均”,所以圣人应仿效天道,“致虚极,守静笃”、冷眼旁观,“以百姓为刍狗”,冷酷无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要干涉万民事务。庄子进一步指出,大道复杂多变,很难认识清楚,所以不干预是最好的治国方法。《黄老帛书》中有一段对话,说高阳问力黑:“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莫循天德,谋相覆倾。吾甚患之,为之若何?”力黑对:“勿忧勿患,天制固然”。可见黄老道家也主张冷眼旁观不干预,不过道家的冷眼不是真的冷酷无情,而是冷眼热心。不然也就不会有道家治世的著作问世了。 3、为无为。这是老子自己的说法,根据他的“为学日增为道日损”、“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说法,并联系到现实政治,所谓的“为无为”,就是通过宽刑简政因俗简礼等手段,不断对公权力进行自我约束,最后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4、上有为而下无为。这是道家和法家共有的观点,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这可以从老子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庄子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黄老道家和法家则主张“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等说法中得到证明。。 5、有所为有所无不为。比如魏晋学者郭象点评庄子时认为“樵夫有为于斧,而无为于木;船夫有为于桨,而无为于水;上有为于臣,”而无为于具体事务。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有哪些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有哪些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有哪些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有故事的汉字》 《有故事的汉字》是一套帮助儿童认识汉字、学习汉字的优秀读物。《有故事的汉字》通过讲述汉字背后的故事,引领你探寻汉字的起源,了解汉字的演变,让你彻底弄清汉字的前世今生,轻轻松松学好汉字。 推荐理由 作者以生动而又不失严谨的笔触向小朋友们讲述每个偏旁、部首的意象和代表事物,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汉字,在每个汉字的后面作者精选了有代表性的传统国学故事,为孩子们丰富国学根基、涵养心性添砖加瓦。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弟子规》 ——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 约1100字,是一整套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弟子规》是教育小朋友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尊敬师长、和别人平等相处,懂礼貌、讲信用等,而这些是一个人和社会接轨的通行证,直接奠定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础。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三字经》 ——中国文化史纲 约1100字,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

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和推荐。《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学了《三字经》,就等于将中国文化史纲记在脑子里了,对孩子的升学考试和文化修养都有极大帮助!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千字文》 ——童蒙识字教材首选 由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成的一篇韵文,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词藻华丽,语言优美,且脉络清晰,熔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知识于一炉。学完《千字文》,孩子就可以轻松开始阅读,及早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探究式学习习惯。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论语》 ——中国人的“圣经” 约16000字,共498章,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它形象、生动地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个人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企业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等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老子》 ——中国人的智谋奇书 约5000字,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众所周知的《孙子兵法》,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智慧可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就将《老子》的思想运用到研究领域;企业家张瑞敏则运用《老子》;从小熟读《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2)

十五《老子》二章 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全解 信息驿站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赏析]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相互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坏的结果。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赏析]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含着哲理,比喻在困境中也往往孕育着希望。 作者语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 作者小传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老子的传说有很多,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老子出生后智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怎样飞翔的。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 《道德经》是老子的主要著作,又称《老子》《五千文》等,这是老子厚积而薄发,晚年成就的一部百科全书,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从公元7世纪开始流传于世界,先后译成的外文版达到100多种,研究老子的书籍和刊物,更是达到1800多种,《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本体,是万物之母,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德”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或性质。老子认为,宇宙的根源是“自然”,“自然”产生宇宙,宇宙生万物,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就是《道德经》的主要精神。 作品相关知识 1、写作背景

道家老子的哲学思想

道家老子的哲学思想 国际儒学院让我开讲座,不过我讲的是道家,但是没关系,儒家道家和法家当时共生,所以讲哪家其实也都跟儒家连在一起。 道家老子其实对儒家是有影响的,但是这个看法不一样,史记记载孔子在33、34岁的时候到河南去见过老子。据说老子当时70多岁了,孔子对老子说了些什么,史记里没有记载,但是老子批评了孔子,史记里孔子的传记里说,老子说:你尽关注前人的肉体和骨头,而这些都已经朽了,肉体和骨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这些物质的东西不可能是永恒的,老子希望孔子多注意前人的言论,言论是表达思想的,言论是无形的,实际上老子批评孔子你只注意有形的东西,不注意无形的东西,言论所表达的东西是无形的,而无形的东西恰恰是永恒的东西。在孔子回去的路上,孔子的学生就问孔子,你对老子什么印象?孔子说:老子是野兽?不是;他是一只鸟?也不是;他是一条鱼?也不是。他既不是陆地上奔跑的野兽,也不是天空中飞的鸟,也不是水中的鱼,那他是什么呢?他是条龙,龙是什么?龙什么都是,龙什么都不是。孔子接着说,野兽我能够挖个陷阱把它给抓住,鸟我能用箭把它射下来,鱼我能用钩子把它鈎上来,可是老子我没地方抓他,因为他是无形的。根据这段资料,可以看出老子对儒家是有影响的。什么影响呢?无形。我想孔子此前可能只注重有形的文化。儒家其实注重文化,儒家用文化来治国安邦,但是从前只注重有形的文化,大概这次受到老子的影响,后来儒家对文化的注重开始从有形走向无形。关于儒家注重无形的文化,我上次给大家开的讲座已经讲过了。 实际上儒家跟道家是分不开的。有人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何以这么说?根据司马迁史记里的记载,应该说是有根据的。所以我们在研究儒家的时候,一定要研究道家,当然也要研究儒家的对立面法家。 在讲老子的思想的时候,我先简单的说一下老子其人,再简单的说两句老子的道德经。首先老子其人,老子到底是谁其实现在说不清楚。别说我们说不清楚,就是两千多年前,大史学家司马迁也说不出来了。我估计他离老子也就是三、四百年,我们现在已经几千年了,司马迁那时候都说不清楚了。但是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他有一种使命感,他觉得他有责任把一些能搜集到的重要文化信息,都应该传递给后人。所以他还是尽量搜集老子的信息。他在老子的列传里列举了三个人,这三个人都是根据当时的传说记载下来的,大概是司马迁在当时许许多多关于老子的传说中选择了三个比较可信的,并按照他认为的重要顺序一一记载下来。第一个,李耳,字聃,楚国人,苦县厉乡,(也有人念濑乡)。有人说是现在的安徽亳州市涡阳,有人说是河南周口市鹿邑县。结果安徽河南死争,双方都到北京来自找学者,和找政治靠山。河南发动河南籍的学者为河南说话,安徽发动安徽籍的学者为安徽说话。双方都还到海外去拉赞助,双方都在争夺旅游资源嘛。这是司马迁列举的第一个人。也有人说李耳并不是这两个字,李耳是他的小名狸儿的谐音,狸儿即小老虎。就像我们过去在农村,什么阿牛、小凤、小燕子。也有人说他姓老,名聃。有没有姓老的啊?在春秋时代还真有姓老的家族。有人说他姓聃,春秋时代姓聃的家族也有。叫老聃,就像我们现在叫老王、老张。是否如此今天说不清楚了。 第二个司马迁列举的是什么人呢?据说楚国有一个隐者,人称老莱子。这个人也不是做官的,就是民间的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有学问,特别有见解,那时候读书人少,有见解的人呢不多,所以出现这样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十里八乡我估计都传遍了。所以有很多传说,但是司马迁没有对他进行过多的记载,就是说楚国有一个人叫做老莱子,很有学问很有见解,这就是第二个人老莱子,他到底是哪儿人呢,司马迁没有记载。司马迁列举的第三个人物是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

国学《道德经》第一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阐明《道德经》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地位)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①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懂其意,晓其理) ①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②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③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老子二章练习

十五《老子》二章 随堂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请写出出自《老子》二章的名句 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②,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 ③人者智,。 ④人者有力,。 ⑤足者富,。 二、阅读理解 (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1、短文中包含哪些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请找出来。 2、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3、“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4、读经典,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读完这一章,你有什么收获? 5、《老子》中的那个观点与科学中的对称性原理相仿? 6、世间万物还有哪些是相反相成的?请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再研究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 用心爱心专心 1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文在于说明什么道理? 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篇文章把相互对立的规律运用到政治上,主张圣人应该怎么做? (二)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 【甲】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zǐ,抵毁,指责)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由改正之。如此数四,方敢示人。”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乙】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齐已《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只开。”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齐乃下拜。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以示皎然。皎然曰:“‘波’字不佳。”某怒而去。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姑置之 ( ) (2)方敢示人() (3)无处濯尘缨() (4)某怒而去() 2.下列加点字与“皎然暗书一‘中’……”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妇抚儿乳 B.处处志之 C.亲贤臣,远小人 D.策之不以其道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 ②须臾,其人狂奔而来 4.【乙】段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2分) 用心爱心专心 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