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资本形成总额与投资额的关系

资本形成总额与投资额的关系

资本形成总额与投资额的关系
资本形成总额与投资额的关系

第一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资产投资额的关系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资产投资额的关系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通过购买和销售、易货交易、实物资本转移或自己生产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净增加价值和因生产活动所实现的非生产资产的增加价值之和。前一部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固定资产净增加价值=通过购买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通过易货交易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通过实物资本转移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价值-出售的旧固定资产价值-通过易货交易交换出去的旧固定资产价值-通过实物资本转移转出的固定资产价值。

这里的固定资产包括有形固定资产和无形固定资产。有形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培育资产,后者即人工培育的水果林、役畜、奶畜,等等。从理论上讲,无形固定资产包括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文学或艺术品原件,等等,受资料来源的限制,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的无形固定资产只包括矿藏勘探,没有包括其他类型无形固定资产。

后一部分包括土地改良和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土地改良指增加土地的数量、提高土地的质量或防止土地退化所进行的重大的土地改良,包括开垦荒地、填海造田、修建水库、灌溉渠,等等。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指土地、矿藏等非生产资产在所有权转移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律师费用、经纪人费用、税金,等等。

固定资产投资额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主要指标,它“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它是我国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最基本资料来源。两者间的区别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投资额中不包括5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相应的投资。

(二)从理论上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应包括上面定义的所有土地改良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只包括部分土地改良投资,即通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投资,而没有通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支出则没有包括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

(三)从理论上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非生产资产的所有权转移费用,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不包括相应的费用。

(四)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人工林的成长价值和役畜、奶畜的成长价值以及通过购买、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所实现的役畜、奶畜的净增加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不包括这部分价值。

(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包括部分无形固定资产的净增加额,即用于矿藏勘探的支出,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包括相应部分。

(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而转出的旧固定资产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扣除相应的价值。

在科技统计分析中,经常需要对与科技进步相关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反映,因而常常要面临有关资本指标的选择,其中有两个十分相

似的指标,即资本形成和固定资本形成。

其实这个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很困难,把握住核心的一点,即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存货增加就可以了。

固定资本形成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扣除用于销售和转出的部分后得到的价值。存货增加是指常住单位生产单位外购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以及自行生产的产成品和在制品等期末价值减去期初价值的差额。资本形成和固定资本形成都是生产总值统计中的主要指标。

反映资本投入还有另一个较为重要的指标—固定资产投资额,它指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费用的总称。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核算资本形成的最基本的资料来源,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后者是生产总值统计中的指标,目前只有年度数据,前者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指标,有分月和分季度的数据;固定资产投资额存在着重复统计,比如上一期留存下来的固定资产被其他生产单位在计算期购买或租赁而产生的费用,固定资本形成中则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而转出的价值;在统计口径上,固定资产投资自1997年起,统计起点已由5万元提高到了50万元;固定资本形成中还包含部分无形资产的净增加额。

尽管存在以上差别,但两者的长期趋势却十分相似,因而可以作为相互验证或推算的依据。相比较而言,在反映资本投入上,固定资本形成的数据质量要优于固定资产投资额。

无论是固定资本形成还是固定资产投资额都属于流量指标,也就是说只反映了计算期新投入使用的固定资本(资产)价值。但是我们知道,计算期发挥作用的固定资产却不仅仅是这一部分,还包括上期、上上期乃至很久以前投入的,但在计算期仍然在发挥作用的固定资产,因此我们在计算资本生产率时,还需要将计算期以及之前每一期的固定资产相加,再减去每一期的损耗(通常用折旧表示),这就是固定资本形成存量净额,这样才能与计算期的经济产出相对应从而进行比较。

宏观经济学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 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 和。 3.国内生产净值: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扣去资本消 耗的价值。 4.国民收入: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 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5.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收入除去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后的收入,是人们可以直接 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7.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8.GDP折算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 二、选择题 BCACB CBCAB 。最终产品是指最终供人们使用或消费而不是为了转卖或为进一步加工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 .NDP=GDP-折旧。 .从支出的角度,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属于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并没有相应的新价值被创造;从收入的角度,这笔救济金也并不属于劳动创造的要素 收入。因此不能计入GDP中。 .投资包括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C属于存货投资。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 判断一个变量是流量还是存量,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可以相加。 .GDP是包括折旧的,所以其中的投资表示的是总投资而非净投资。 .要素收入主要表现为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股票分红属于公司利润。 .净投资=总投资—折旧。 .第六年的名义GDP=第六年的价格×第六年的产量=2第一年的价格×第一年的产量=第一年的名义GDP=×500=1400。 三、判断题 √√√√××× 1.√.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所导致的价值。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并未通 过市场来销售,所以不应记入GDP。 2.√.政府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也属于政府购买。 3.√. 用收入法核算GDP,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要素收入主要表现为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折旧不属于要素收入。 4.√.自己房屋以虚拟租金记入GDP主要考虑的是机会成本的问题。 5.×.名义GDP上升的幅度超过价格上升的幅度,实际GDP应该是上升的。 6.×. 收入法之“收入”,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而非最终收入。个人从公司债券中获得的利息被视为要素报酬的一种,而政府公债利息属转移支付,属国民收入的再分

资本形成制度(1102)

三种资本形成制度的异同: (一)法定资本制 ? 1.法定资本制,是指在公司设立时,必须在章程中明确规定公司资本总额,并一次 性发行、全部认足或募足,否则公司不得成立的资本制度。 ?其主要内容为: ? 1. 公司设立时,必须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资本总额; ? 2. 公司设立时,必须将资本或股份一次性全部发行并募足,由发起人或股东全部认 足; ? 3. 资本或股份经认足或募足后,各认股人应根据发行的规定缴纳股款。对于缴纳股 款的,分为一次性缴纳和分期缴纳两种方式,但分期交纳时,每次缴纳的股款数不得少于应缴纳股款的一定比例,其余部分,可由公司另行通知缴纳。 ? 4. 公司成立后,因经营或财务上的需要而增加资本,必须经股东会决议、变更公司 章程的新股发行程序。 ?法定资本制的主要特点是资本或股份的一次发行,而不是一次缴纳股款。 ?几乎在实行法定资本制的所有大陆法国家,都允许股款的分期缴纳,只是要求首次 缴纳的部分不得低于资本总额的一定比例。 ?如法国规定为25%。同时,对分期缴纳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法国规定为5年。 ?对于实物出资,一般不允许分期缴纳,如德国、瑞士等。 ?而在各国实践中,一次性缴纳的情况较为普遍,分期缴纳的则为少数。 ?我国的法定资本制也经历了一个改革的过程。 ?1993年公司法(一次缴纳) ?2005年公司法(全面改采分期缴纳制) (二)授权资本制 ? 1.概念 ?授权资本制,是指在公司设立时,虽然应在章程中载明公司资本总额,但公司不必 发行资本的全部,只要认足或缴足资本总额的一部分,公司即可成立。其余部分,授权董事会在认为必要时,一次或分次发行或募集。 ?授权资本制的主要特点是资本或股份可以分次发行。 ? 2.内容 ?①公司设立时,必须在章程中载明资本总额,此点与法定资本制相同。但同时章程 亦应载明公司首次发行资本的数额。 ?②公司章程所定的资本总额不必在公司设立时全部发行,而只需认足或募足其中的 一部分。 ?③公司成立后增加资本,仅需在授权资本数额内,由董事会决议发行新股,而无须 股东会议变更公司章程。 ? 3.评价 ?利: ?①公司不必一次发行全部资本或股份,减轻了公司设立的难度; ?②授权董事会自行决定发行资本而无须经股东会决议变更公司章程,简化了公司增 资程序; ?③避免大量资金在公司中的冻结和闲置,能充分发挥财产的效益。 ?弊: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辨析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辨析 2013-07-14 20:16:56| 分类:山人呓语|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所谓固定资产,指的是经由生产活动创造出来,并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连续地使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不包括自然形成的资产。 所谓固定资产投资额,又称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所建造或购置的那些固定资产的价值或者相关费用开支的总额。主要包含新建与更改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以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等。 目前,国家统计局每月中旬公布上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每季度第一个月的中旬公布上个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关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查统计方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简要说明,除针对农村集体和农村个人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采用抽样调查外,其他均采用统计报表申报的方式。且自1997年起,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起点由5万元提高到了50万元。 所谓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的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购置、转入或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价值,扣除固定资产的销售和转出后的净额。可分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价值、安装工程价值、设备工器具购买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的价值等。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和文学艺术品的创作等方面的开支等。 具体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1)固定资产投资额;(2)固定资产投资额这个统计指标当中所不包含的其他内容,例如50万元以下零星固定资产投资额、新产品试制增加的固定资产、商品房销售增加值、商品房所有权转移费用、生产性无形(固定)资产、经济林木生长和大牲畜增重形成的固定资产、土地改良费用等。或者用公式表述为: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商品房销售增值+矿藏勘探形成的固定资本 +土地改良形成的固定资本-扣减项 上式中的扣减项主要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内的土地购置费和旧建筑物,旧设备购置费以及其他费用中不形成固定资产的部分等。之所以要做这样的扣减,主要是由于核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主要目的就是核算GDP。而GDP所核算的是特定时期内的生产活动成果,因此不属于生产活动成果的内容就不能归并到GDP中去。土地购置费指的是通过划拨方式或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各项费用。这种土地使用权不是生产活动的成果,所以资本形成总额不包括土地购置费。旧设备和旧建筑物虽然是既往时期的生产活动成果,它们已经包括在此前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不能重复计算到当期的GDP中去。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基本知识点1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基本知识点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资本主久产生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资本积累: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后果:一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二是说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是部掠夺史。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及商品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者)与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坐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一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四、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国民经济核算第3、4章课件后习题答案

第三章课件后: 1、已知某企业增加值18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60亿元,支付生产税10亿元,政府生产补贴0.2亿元,上缴政府所得税30亿元,支付财产收入20亿元,补贴食堂、医疗、学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5亿元,支援灾区0.1亿元,国库券兑现收入10亿元,利息收入1.3亿元,要求计算企业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 企业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180-60-(10-0.2)-20+1.3=91.5 可支配收入=91.5-30-5-0.1=56.4 2、已知某国当年GDP1854亿,对国外支付雇员报酬2亿,支 付财产收入38亿,支付经常性转移39亿;来自国外雇员报酬6亿,财产收入63亿,所得税1亿,其他经常性转移收入19亿。求: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又知该国该时期最终消费支出1399亿元。要求计算该时期的消费率和储蓄率 国民总收入= 1854+(6+63)(2+38)=1883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1883+(1+19)-(39)=1864 消费率= 1399/1864=75.05% 储蓄率=1-75.05%=24.95% 3、某地区2007年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 (1)总产出5800亿元; (2)中间投入3200亿元; (3)固定资产折旧300亿元;

(4)劳动者报酬2060亿元; (5)生产税100亿,生产补贴20亿元; (6)营业盈余160亿元; (7)总消费1800亿元; (8)总投资700亿元; (9)出口220亿元; (10)进口120亿元;。 试用三种方法计算该地区的GDP。 答案略 第四章课件后: 1、已知甲企业资料:固定资本形成总额350亿元,库存变化2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100亿元,总储蓄780亿元,应收资本转移15亿元,应付资本转移17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和土地及其他非生产资产净购买均为0。 求(1)净储蓄,(2)资本形成总额,(3)净贷出或净借入,并判断该部门是居民部门还是企业部门 此题课件上有答案 2、已知已企业资料:资本形成总额1200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5亿元,土地及其他非生产资产净购买为0,总储蓄890亿元,应收资本转移100亿元,应付资本转移80亿元。

支出法核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支出法核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一、核算范围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不包括自然资产。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投资完成的住宅、非住宅建筑物和机器和设备(减处置)价值,土地改良形成的固定资产,新增役、种、奶、毛及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等培育资产;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指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和文学艺术品原件等获得减处置的价值。目前由于数据资料来源困难,暂不对培育资产和娱乐和文学艺术品原件无形资产进行核算。 二、核算分类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按以下7个类别核算: (一)住宅 (二)非住宅建筑物 (三)机器和设备 (四)土地改良支出 (五)矿藏勘探费 (六)计算机软件 (七)其他 三、资料来源 (一)部门统计资料 1.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国有土地供应出让情况表、地质勘查投入情况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情况表 2.工信部门计算机软件销售资料 (三)统计系统常规统计资料 1.投资专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报资料 2.相关价格指数

四、计算方法 (一)现价计算方法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住宅、非住宅建筑物、机器和设备、土地改良支出、矿藏勘探费、计算机软件、其他7个部分,即: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住宅+非住宅建筑物+机器和设备+土地改良支出 +矿藏勘探费+计算机软件+其他 1、住宅:指用于专供居住的房屋,如别墅、公寓、职工宿舍等,不包括计算公式为: 住宅=住宅投资额 +住宅销售增值 -用于住宅的土地征用、购置及迁移补偿费 其中: 住宅投资额:指用于专供居住的房屋,如别墅、公寓、职工宿舍等投资额,资料取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年度数据。 住宅销售增值:指在核算期内住宅销售价值与相应的投资完成额(即出售前的工程造价)之间的差额,计算公式为: 住宅销售增值=竣工住宅实际销售额-竣工住宅价值-住宅土地开发投 资额-住宅土地征用、购置及迁移补偿费 竣工住宅实际销售额=(住宅实际销售额÷住宅销售面积)×住宅竣工面 积 住宅实际销售额、住宅销售面积、竣工住宅价值、土地开发投资额取自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施工、销售和空置情况表(X105表)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报资料。 用于住宅的土地征用、购置及迁移补偿费:这一费用包括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但不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故在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时,应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扣除。资料取自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国有土地供应出让情况表中住宅用地土出让成交款数。 2、非住宅建筑物:指不属于住宅的建筑物,如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企业厂房库房、公共基础设施等,计算公式为:

资本形成总额与投资额的关系

第一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资产投资额的关系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资产投资额的关系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通过购买和销售、易货交易、实物资本转移或自己生产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净增加价值和因生产活动所实现的非生产资产的增加价值之和。前一部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固定资产净增加价值=通过购买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通过易货交易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通过实物资本转移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价值-出售的旧固定资产价值-通过易货交易交换出去的旧固定资产价值-通过实物资本转移转出的固定资产价值。 这里的固定资产包括有形固定资产和无形固定资产。有形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培育资产,后者即人工培育的水果林、役畜、奶畜,等等。从理论上讲,无形固定资产包括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文学或艺术品原件,等等,受资料来源的限制,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的无形固定资产只包括矿藏勘探,没有包括其他类型无形固定资产。 后一部分包括土地改良和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土地改良指增加土地的数量、提高土地的质量或防止土地退化所进行的重大的土地改良,包括开垦荒地、填海造田、修建水库、灌溉渠,等等。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指土地、矿藏等非生产资产在所有权转移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律师费用、经纪人费用、税金,等等。

固定资产投资额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主要指标,它“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它是我国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最基本资料来源。两者间的区别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投资额中不包括5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相应的投资。 (二)从理论上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应包括上面定义的所有土地改良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只包括部分土地改良投资,即通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投资,而没有通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支出则没有包括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 (三)从理论上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非生产资产的所有权转移费用,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不包括相应的费用。 (四)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人工林的成长价值和役畜、奶畜的成长价值以及通过购买、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所实现的役畜、奶畜的净增加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不包括这部分价值。 (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包括部分无形固定资产的净增加额,即用于矿藏勘探的支出,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包括相应部分。 (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而转出的旧固定资产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扣除相应的价值。 在科技统计分析中,经常需要对与科技进步相关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反映,因而常常要面临有关资本指标的选择,其中有两个十分相

中国资本形成制度

我国资本形成制度浅析 2012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汪俊 一、我国现行公司资本形成制度的模式 根据我国《公司法》第26条和第81条的规定,我国现行公司资本形成制度的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是公司的注册资本一次全部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其出资额要求全体股东一次认缴。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发起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两种情况: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发起设立方式设立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募集方式设立的,其注册资本在公司登记机关实收的股本总额。第二是允许股东可以分期缴纳出资,规定了首次出资额、分期缴纳出资的时间。如在有限责任公司中,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第三是公司资本有注册资本和实缴资本等形态。注册资本为全体股东在公司资本形成过程中认缴或实缴出资额,实缴资本为全体股东实际缴纳的出资额,在价值上往往小于注册资本。 对于我国现行公司资本形成制度的模式,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法定资本制;二是授权资本制。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这是因为法定资本制与授权资本制的区别主要在于公司资本的发行或认购是一次还是分次进行的,而不是股东缴纳出资的次数。法定资本制的主要特点是公司资本一次发行,而不是一次性缴纳股款,它允许股东分期缴纳股款。在授权资本制下公司资本的发行或认购是分次进行的,而对已发行或认购的公司资本反而一般要求一次性缴纳。通过以上对我国现行公司资本形成制度类型的特点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公司资本是一次全部发行的,允许股东分期缴纳出资,因此,我国现行公司资本形成制度的模式为法定资本制。 二、我国现行公司资本形成制度模式的缺陷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公司资本形成制度类型主要有以下弊端:第一,从公司设立的角度看,不利于公司的快速成立和资本募集。法定资本制要求资本的募集只能是公司设立中的行为,而不能在公司成立后进行(增资另当别论),而且要求股东在公司设立时就一次性全部认足或缴足全部资本,这必然给公司快速设立带来困难。尤其在公司章程确定的资本数额较大时,难以认足或缴足,无法尽快到公司登记机关进行注册登记,使公司不能快速成立,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二,从公司营业的角度来看,公司成立后不易增资。在公司成立后,因扩大经营规模需要增资时,要经过股东大会会议决议、变更公司章程、审核批准等一系列程序。如《公司法》第 44 条规定:"股东会议修改章程、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由此可见,公司增资程序比较复杂,不但需要召开股东大会,而且需要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方能进行。我国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信息瞬息万变,作为公司的执行机关--董事会,对增加公司资本,发行新股却无权决定,使公司错失了许多商机,不利于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三、我国公司资本形成制度类型的完善

资本的形成

第五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背景材料: 亚行所指的东亚地区包括中国、韩国和东盟10国。东亚地区在20世纪末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增长。案例:东亚经济起飞与股票市场崛起相对应 20世纪后半期,东亚经济步入了震撼世界的持续高速发展阶段,东亚的"四小龙"、"四小虎"经济在20世纪70—80年代迅速崛起,年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0%。然而进入80年代,东亚股票市场才得到迅猛的发展,股指与股票市值占GDP 比重出现大幅上升、市盈率水平显著提高。 传统经济理论在论证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比较普遍的认为在股票市场总体发展和长期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东亚经济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腾飞,但由于股市本身制度的不健全影响了它们之间关系的体现。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东亚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金融政策转向,相关国家和地区陆续开始实施以放松管制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改革。金融改革措施可分为四类:利率自由化、提高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培育和整建资本市场、推动金融国际化。金融改革的成功最终迎来了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时期。 东亚股票市场的腾飞与其经济起飞并不同步,说明经济的高增长只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必须建立在资本市场得到较快发展并且制度完善的基础之上。 在利率与汇率的问题上,我们发现,由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规模相对而言仍不算大,且仍延续以出口为主的发展模式,所以有强烈的动机让自己的货币贬值,同时我们也不能从中得到一个与证券市场相关联的准确的发展规律。也许从汇率制度与证券市场关系的角度分析,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事例似乎不能给中国内地太多的借鉴。但从利率自由化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当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正确地采取金融市场的改革措施将会促进其整体经济的发展,更有助于资本市场的蓬勃创新,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的发展历史从正、反两方面深刻地表现出来了这个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传统经济理论在论证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较普遍地认为,在股票市场总体发展和长期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一般可以通过六个指标用以反映股票市场发展状况,这六个指标分别是:反映股票市场规模的市价总值指标、反映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市场换手率指标、反映股票市场集中度的指标、反映股票市场收益易变性的指标、反映某一股票市场与世界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指标和反映制度发展状况的指标。 在这些指标的实际情况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实际GDP的水平和股票市场发展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一般来说,在人均实际GDP较高的经济体中,股票市场发展程度也较高。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将从内、外两个角度分析亚洲股市崛起与经济增长的对应关系。 一、亚洲新兴市场股市高速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新兴市场一直是全球经济最富有活力的地区之一,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政策的全面推行,投资需求旺盛,高的储蓄率以及投资收益率差异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涌向新兴市场,使亚洲新兴资本市场迅速崛起。 事实上,这些新兴市场的经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快速增长,为什么直到80年代才开始逐步影响到当地的股票市场?如果我们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这方面的原因,就必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同样是在20世纪70年代,在东亚各经济体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世界的经济增长也比较乐观,一直保持在年均4%的增长水平。而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及9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使得整个世界的GDP增长出现大幅下滑,其中80年代的增长水平一度只有2%。相反,这一期间的东亚各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仍旧十分强劲,年均增长水平在5%以上,形成令世界瞩目的“东亚奇迹”,从而吸引了全球资本的进入。因此,80年代世界经济与东亚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强烈反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繁荣。 二、经济政策转向和资本市场发展 为什么东亚各地股市没有和它的经济一同腾飞呢?另一个原因来自于东亚资本市场的自身问题,具体又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整个东亚各地证券市场的规模和成熟度都不高。除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外,其他东亚各地的股票市值占其GDP的比率都非常的低,平均不到15%。因此,即使当地经济早已高速的腾飞,但由于其证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也不能很好的分享经济发展的硕果。 第二,东亚各地股票市场中内部持股比例较高,流动性相对很差。早在20世纪70—80年代的东亚地区,一个家族

2019年国民经济核算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答案第 1 次作业(01 任务) 1.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是什么关系,具体说明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1)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关系比较密切。会计核算是从资金角度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包括利润分配表和业务收支表)及财务状况变动表等,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及其成果进行核算,这与国民经济核算注重流量与存量的价值量核算要求相吻合;会计核算的借贷记帐与国民经济循环帐户的复式记帐也基本类同。 (2)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区别首先在于前者是“社会全计”、“宏观会计”,一般没有明确的对象(单 位) ,而后者一般是微观会计,落实于具体的对象,同时会计核算只按收人和支出的费用性质加以归集,并不关心收支是转移性的、财产性的,还是消费性的;也不关心接受者是个人、企业、行政事业,还是其他机构(虽有记录,但不一定归纳分类整。理) 因此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原则上是有区别的。从会计核算到国民经济核算必须经过数据的转换、内容的凋整、科目的重新排列。 2.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你知道中国 2000 年和 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吗, 答:(1)从生产活动和范围看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它表示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水平.生产成果是支持人民生活和各种消费各种投资或者说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它是非常重要的. 国内生产总值概念一般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即生产过程或成价值总量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 .社会最终使用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在一个相同的经济体系中它与生产成果的增加值总量是完全一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有三种即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生产法的公式: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_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收入法的公式: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国内生产总值

一、国内生产总值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通常是一个季度或一年)内,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衡量国民收入的最常用的指标 2.突出两点:居民和范围 居民:指本国长期从事生产和消费的自然人或法人。 自然居民是指那些在本国居住时间长达一年以上的人。外交使节和驻外军事人员是非居民。 法人居民:指在本国从事经济活动的政府机构、企业和非营利团体。国际性机构是任何国家的非居民。 范围:一国领土范围内无论其居民的国籍如何,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吕和提供劳务价值都算作本国的国内生产生产总值。 (1)本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不包括以前年度的产出。 例:应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A.当年生产的拖拉机 B.去年生产今年销售出去的拖拉机 C.某人去年购买在今年转售给他人的拖拉机 ?在某一年转手的以前建成的房屋的交易中 ?房屋的价值不应计算在该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 ?但在这一交易中所提供的劳务,即佣金,是该年的劳务,应计算在该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2)国内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的总值。 最终产品: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 ?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 通常包括: ①个人与社会集团消费品、军工产品; ②固定资产积累与储备; ③净出口产品(进出口差额)。 不包括中间产的的价值。 中间产品:在以后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的产品。如原材料。 经过一些制造或加工过程,但还没有达到最终产品阶段的产品还需进一步加工。如,钢铁和棉纱就是中间产品。 许多产品既可作为最终产品又可作为中间产品。 煤用于家庭取暖与做饭时是最终产品,作为发电与煤炼钢的原料时又是中间产品。 实际计算中区分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非常困难 ?应该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 A.用来生产面包的面粉 ? B.居民用来自己食用的面粉 ? C.粮店为居民加工面条的面粉 (3)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 有形的产品如衣服、实物、汽车。 无形的产品如旅游、服务、卫生、教育。 (4)按照市场价格计算,而不包括自产自用的商品 某成功人士聘请保姆,照顾他的生活,年3万元,要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后来他觉得这个小保姆不

2020年整理国民经济核算(中央形考第四次作业).doc

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并说明账户体系的编制原则、主要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各相关账户的经济含义及各账户之间的经济联系。 答:(一)根据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

(二)、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市场原则,从市场出发,考虑市场过程和市场活动以及市场发展变化等,作为确定国名经济核算范围分类、账户划分等方面的原则。 2、所有权原则。表现为企业的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的所有权在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产生着决定性作用。 3、三定价原则。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等的等价统计原则。 4、核算统计原则。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按核算时期或时点的当时市场价格,对包括生产、收入分配、消费积累在内的各种交易和资产负债进行估价的原则。(三)流量账户主要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国民经济核算各账户间的这些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存量核算与流量核算的联系;另一是流量核算过程的联系。在账户指标上积累账户的资产负债和净值都与资产负债表中相对应的指标是直接联系。积累账户反映了期末与期初资产负债表的变动部分。流量核算过程的联系是通过平衡项。如增加值是生产账户的平衡项,它是生产过程所有因素决定的变量,并与收入初次分配账户联系;原始收入是收入初次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它是由收入初次分配所有因素决定,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相联系;可支配收入是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它是再分配过程决定的变量。通过平衡项可以考察和分析个经济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决定关系。 计算方法: 1.现价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2.现价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库存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 3.国民总收入=现价国人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生产税净额+来自国外劳动要素报酬收入净额+来自国外财产收入净额 4.国民总收入=国民劳动报酬收入+国民生产税净额收入+国民总营业盈余/混合总收入+国民财产收入-国民财产收入支出 5.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本消耗 6.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净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入净额 7.国民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储蓄净额 8.储蓄净额+来自国外资本转移收入净额=由于储蓄和资本转移引起的净值变化=库存增加+贵重物品净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消耗+非生产资产 净购买+净借入(-)或净贷出(+) (四)流量账户体系中各相关账户的经济含义及账户之间的经济联系:账户体系是按国民经济整个运行过程——生产过程、收入分配、消费、投资过程编制的,个个环节都用账户来体现,每个账户都有平衡项,平衡项是本账户的终点,也是下一个账户的起始点;通过平衡项把上下两个账户联系起来。 生产账户:它包括一个货物和服务账户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为依据,将全部货物和服务分别从来源和使用给出系统的反映。生产账户是一个与收入分配等其他账户相衔接的账户,反映生产总量的生产和投入产出状况。总量上以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与使用为核算目的。 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共分为两个账户,其中第一个账户是收入形成账户,其次是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是收入形成核算的继续,它记录的内容: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账户中所获得的生产性收入包括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和生产税等流量;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通过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 收入再分配账户:它按部门记录了各种实际的经常转移活动,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在初次分配收入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转移,形成可支配收入的过程和结果。 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可支配收入作为初始流量记在账户来源方,在使用方记录最终消费支出,以储蓄为平衡项,储蓄是指没有花在最终消费上的那部分可支配收入。若为正数,表示

[统计知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辨析

[统计知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完成)额”辨析 所谓固定资产,指的是经由生产活动创造出来,并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连续地使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不包括自然形成的资产。 所谓固定资产投资额,又称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所建造或购置的那些固定资产的价值 或者相关费用开支的总额。主要包含新建与更改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以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等。 目前,国家统计局每月中旬公布上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每季度第一个月的中旬公布上个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关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查统计方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简要说明,除针对农村集体和农村个人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采用抽样调查外,其他均采用统计报表申报的方式。且自1997年起,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起点由5万元提高到了50万元。 所谓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的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购置、转入或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价值,扣除固定资产的销售和转出后的净额。可分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价值、安装工程价值、设备工器具购买

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的价值等。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和文学艺术品的创作等方面的开支等。 具体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1)固定资产投资额;(2)固定资产投资额这个统计指标当中所不包含的其他内容,例如50万元以下零星固定资产投资额、新产品试制增加的固定资产、商品房销售增加值、商品房所有权转移费用、生产性无形(固定)资产、经济林木生长和大牲畜增重形成的固定资产、土地改良费用等。或者用公式表述为: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商品房销售增值+矿藏勘探形成的固定资本 +土地改良形成的固定资本-扣减项 上式中的扣减项主要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内的土地购置费和旧建筑物,旧设备购置费以及其他费用中不形成固定资产的部分等。之所以要做这样的扣减,主要是由于核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主要目的就是核算GDP。而GDP所核算的是特定时期内的生产活动成果,因此不属于生产活动成果的内容就不能归并到GDP中去。土地购置费指的是通过划拨方式或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各

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

(五)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由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完成额,设备、工哭具购置投资完成额和其他费用投资完成额三部分组成的。因此,编制投资价格指数应先分别编制上述三部分投资的价格指数,然后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求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指数。 计算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指数的公式为: 式中:I为投资价格总指数 ∑为连加符号(下同) I i为分类价格指数 W i为权数。即上述三部分投资的前三年投资完成额的平均比重。∑W i=1000。 现将三部分价格指数及具体计算方法分述如下: 1.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 在建筑安装度程构成中,材料费、人工费和机械使用费的比重约占到90%以上,其他各项费用所占比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可分别计算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的价格指数,然后再加权计算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价格指数。 ①计算材料费价格指数 a.某种材料规格品的价格指数 某种材料规格品的价格指数,是以各样本工程的规格品价格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求得,公式如下: K i为i样本工程该种材料规格品的价格指数,W i为权数即该规格品的购进额。 b.计算某种材料的价格指数 计算某种材料的价格指数是以该种材料下属所有规格品价格指数算术平均求得。公式如下:

I i为i种材料价格指数。i=1,2,…,n。 c.计算材料费价格总指数 材料费价格指数用各种材料的购进额(各样本工程每种材料购进额之和)加权调和平均求得。公式如下: I i为i种材料价格指数,W i为i种材料各样本工程购进金额之和。 建筑安装工程所耗用材料种类很多,不能一一计算,可以选择价值量大的主要材料,如钢材、木材、水泥、地方建筑材料、其他材料(如化工材料、电料、构件、暖气片、玻璃、油漆等)进行计算。所选材料的价值之和不应低于全部材料费的70%。 报告期材料单价和基期材料单价应包括材料的运杂费和供销部门的手续费。 ②计算人工费价格指数 人工费价格指数的计算步骤与材料费价格指数计算方法相同。 ③计算机械使用费价格指数 机械使用费价格指数的计算步骤如下: a.计算某种规格机械使用费价格指数 b.计算某种机械使用费价格指数 c.计算机械使用费价格指数 计算方法、公式、权数的来源与材料费价格指数相同,这里不再详述。 (4)计算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 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为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价格指数加权算术平均求得。 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 式中:I i分别为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价格指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