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观察和比较鼓膜的振动模拟实验

观察和比较鼓膜的振动模拟实验

观察和比较鼓膜的振动模拟实验
观察和比较鼓膜的振动模拟实验

耳朵的科学

耳朵的科学(四年级第八册) 执教者: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实验小学汤志兵 指导者: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教委教研室丁惠祥 评课者: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教委教研室曾维秀 一、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耳的构造。 2.懂得耳的各部分功能及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能说出耳朵保健的方法。 4.能说出一些动物的耳的某些特征及特殊作用。 5.初步学会设计模拟实验。 6.通过情感体验,认识人体器官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耳构造,难点是鼓膜是如何振动传声的。 (三)教具准备 收录机、磁带、录像机、录像带、投影机、投影片(图片、文字)、自制鼓膜传声教具。 (四)导学达标 提出问题——观察——体验——归纳结论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18.耳朵的科学 结构:作用:

耳朵外耳 中耳 内耳 二、说课讲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小学自然九年级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第八册第十与《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构成声学单元。本课是《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的继续和延伸,展于“观察能力”系列,是大纲规定“指导学生学习人体器官的作用和保健知识”的具体内容之一。 通过学生对耳的剖面图的观察,耳的各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从而体会耳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 我们要切实保护好自己的耳朵,进一步掌握耳朵的保健知识。接着演绎到动物耳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结合大纲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的情况,设定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耳的结构,难点是鼓膜是如何振动传声的。 (二)说学情 本教材是在学生获得初步的声学知识后才学习的。而且学生的生活体验比较深刻。但学生对耳的理性认识还是相当肤浅的,又碍于本课知识性较强,缺乏趣味性。结合认识是由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这一认知规律,为突出训练重点,突破难点,特准备耳朵剖面图灯片、耳的模型、录音、录像、自制教具等进行助学达标。 (三)说教法 在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法: 观察法:借助学生对耳的剖面图的观察进行视觉迁引——懂得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体验法: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增大课堂的容量。 讲解法:对实验过程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具有目的性,从而减少课中的负面效应,有效地进行教学中的目标助达。 模拟实验法:借助模拟实验,深入浅出,突破难点,为学生对鼓膜的作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提供感性材料,克服了时空的限制。 讨论法:借助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充分发挥群体教学中小组互助、优势互补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正确的推理,准确的判断。 (四)说学法 教给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事物,获取一定的感性材料,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避免学习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五)说教程 1.前提测评

四年级科学《我们是如何听到声响的》的教授设计。

四年级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声音的产生、传播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声音的接收和感知问题。通过认识耳朵的结构,以及对耳朵听声音过程的假设和验证,来学习耳朵听声音的原理和过程。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噪声的来源及对耳朵的危害,引导学生了解保护耳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在科学探究中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加工、解释。 2、能够利用模拟研究做出假设并验证。 3、探究耳朵感知声音的过程,关注科学,并从中体验乐趣。 4、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5、能通过自主学习,认识耳廓的作用、主动探究鼓膜、 6、培养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认识耳廓的作用、主动探究鼓膜、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演示实验:纸屏、塑料泡沫小球、小鼓、鼓槌;有关耳朵的课件。 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备一大张纸和透明胶带、剪刀。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听一听,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我们是凭借什么器官听到声音的呢?

生:耳朵。 师:人靠耳朵听声音,那么耳朵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出示相关课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视频的方式引出耳朵的功能,以问题的形式唤起对耳朵的探究欲,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互动学习新知。 活动一: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 师:为了理解我们感知声音的原理,需要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声音的传播方式。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吧! 演示实验:把拴有小球的纸屏立在桌上,在纸屏的侧面用力敲鼓,使鼓声有一定节奏。 师:当敲鼓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纸屏上的小球在不断地跳动。 师:是什么使小球振动呢?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生:是鼓声使小球振动。 师:就像石子投在水中形成的水波可以一圈一圈地向远处传播的波纹一样,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 百度水波图片 出示声波的图片 【设计意图】声波比较抽象,而水波学生比较熟悉,通过百度图片,使学生进一步在类比中了解声波。 师:水波和声波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交流:水波只能沿水面向周围传播,而声波可以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四面八方传播。 师:当敲鼓引起的声波通过空气传到纸屏时,就会引起纸屏跟着振动,并且引起贴在纸屏上的小球也跟着振动。 活动二: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一)、认识耳朵的构造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获奖案例)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二、实验材料: 自制教具:鼓膜和耳廓的实验装置 三、实验改进要点: 1.通过自制鼓膜模拟装置,学生能直观感受耳的结构,明确鼓膜作用。 2.通过在鼓膜模拟装置上加装耳廓,来探究耳廓的作用。 3.自制的模拟装置可量化实验,学生能获得数据,更准确的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原理: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声波形式传播。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传到大脑,经过大脑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自制鼓膜模拟装置,模拟鼓膜接受到声音时的振动,并通过量角器量化实验结果。加装耳廓模拟装置,量化有无耳廓时鼓膜振动的结果并量化,明确鼓膜和耳廓的作用。 五、实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人耳的模型,认识人耳的内部结构。 2.初步认识鼓膜的作用;初步认识耳廓收集声波的作用。 3.培养细心观察、有实证意识的核心素养;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 要性。 六、实验教学内容: 1.通过实验认识鼓膜的作用。 2.通过实验认识耳廓收集声波的作用。 七、实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题 情景导入

二、观察耳朵的构造剖面图,认识人耳的结构并推测人耳各部分的作 用。 三、利用改进鼓膜模拟实验,带领学生探究鼓膜的作用现象明显。 参考教材鼓膜和外耳道装置,但改圆筒横置,改气球皮为pvc 膜。用小鼓做声音源,增设泡沫小球紧靠鼓膜,当声音到达时鼓膜振动,泡沫小球弹跳幅度大,能明显放大鼓膜的振动,实验效果明显。 四、利用创新耳廓模拟实验,带领学生探究鼓膜的作用用数据说话。 用废旧塑料水壶上口,做成耳廓模型。再用+3D打印技术,做出外耳道与耳廓的连接环。这样的设计,完整的模拟了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的结构。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证意识,我还设置了量化装置。量角器和泡沫小球间的连线,可以在量角器上显现泡沫小球被鼓膜振动弹起的角度。能量化不同大小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的幅度大小变化。辅助标尺和移动卡标,则是用来准确控制小鼓与耳膜之间的距离和声音的大小。 五、阅读课文资料对人的内耳部分听音的原理进行学习。 六、阅读课文资料对人的内耳部分听音的原理进行学习。 八、实验教学反思与评价: 1、实验装置的改进,较好的实现了鼓膜和耳廓实验装置的系统 模拟; 2、实验装置直观地显现了鼓膜和耳廓的作用,实验效果清晰明 显。高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通过实验改进,我们创新利用量角器、自制辅助标尺和移动 卡标,实现了实验数据的准确量化,解决了以往实验中无法量化实验结果的不足。 改进、创新实验装置,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了证据,强化了实证意识,培养了观察能力,提升了科学素养!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第5课我们的营养 实验名称: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 实验材料:碘酒、米饭、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子、花生、瘦肉等 实验步骤:1、把少量米饭放在碟子上,用滴管香米饭上滴2-3滴碘酒。 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 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 实验现象及结论:1、加入点酒后米饭变成蓝黑色,说明大米中含有淀粉。2、在白纸上挤压花生后,会在纸上留下油迹,说明花生中含有脂肪。3、将瘦肉在火焰上烧,会闻到像头发烧焦的气味,说明瘦肉中含有蛋白质。 实验名称:面粉变蓝实验 实验材料:碘酒、面粉、小碗、筷子、盘子、开水实验步骤:1、把少许面粉放在小碗里,加一点水用筷子搅拌。2、再倒上开水搅拌。3、待冷却后,取一点放在盘子里,再滴上几滴碘酒。 实验现象:面粉变成蓝色了。 实验结论:这说明面粉中有淀粉 实验名称:验证蔬菜中含有维生素C 实验材料:集气瓶、淀粉、玻璃棒、碘酒、青菜叶实验步骤:1、在玻璃瓶内放入少量淀粉,倒入开水,搅拌成糊状。2、滴入2-3滴碘酒,乳白色的淀粉变成了蓝色。3、榨取青菜叶叶柄的汁液,滴入玻璃管,边滴边搅拌 实验现象:蓝色的液体又变成了白色实验结论:这说明青菜叶中含有维生素C 实验原理:碘酒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溶液变回乳白色。 实验名称:提取面粉中的蛋白质 实验材料:面粉100克、粗布一块、面盆、水 实验步骤:1、在面粉中加水,和成面团。2、双手揉搓面团约10分钟。3、用粗布包起面团,浸在水中不断揉搓, 实验现象及结论:白色的面粉从布中渗出,最后留下的面筋就是面粉中的蛋白质。 第六课食物到哪里去了 实验名称: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材料:试管两支、烧杯、碘酒、温水、淀粉液 实验步骤:1、去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2、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3、将两支试管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4、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加入一滴碘酒。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液变蓝。 实验结论:加入唾液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 第七课我们的呼吸 实验名称: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方法一: 实验材料: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玻璃管、水 实验步骤:1、手机自己呼出的气体。2、把点燃的火柴放入呼出的气体中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2、加热时间需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 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实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注意事项:1、砖块尽量要小一些,棱角鲜明一点。 2、要用比较长的时间。 实验4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水。 实验步骤: 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加热岩石后把它放入水中。反复几次,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 实验结果: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实验

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 1、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2、加热时间需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 1、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 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 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实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 实验步骤: 1、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注意事项: 1、砖块尽量要小一些,棱角鲜明一点。 2、要用比较长的时间。 实验4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水。 实验步骤: 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模板.doc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模板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一)、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实验材料】各种颜色的橡皮泥。 【实验过程】 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再包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好了。 【注意事项】 1、制作之前先考虑: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 2、便于观察可以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其剖面,以便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内部构造。 (二)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目的】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材料】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受热后外溢的现象。 【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番茄酱在土豆泥的裂缝部分或有空隙的地方溢出。 【实验结论】岩浆受热后,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部分向上运动并溢出。 (三)地震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实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过程】 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有用小木块垒成楼房。 3、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 4、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实验现象】纸箱底振动,楼房倒塌。 (四)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产生的原因。 【实验材料】竹筷——地表的岩层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第5课我们的营养 实验名称: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 实验材料:碘酒、米饭、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子、花生、瘦肉等 实验步骤:1、把少量米饭放在碟子上,用滴管香米饭上滴2-3滴碘酒。 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 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 实验现象及结论:1、加入点酒后米饭变成蓝黑色,说明大米中含有淀粉。2、在白纸上挤压花生后,会在纸上留下油迹,说明花生中含有脂肪。3、将瘦肉在火焰上烧,会闻到像头发烧焦的气味,说明瘦肉中含有蛋白质。 实验名称:面粉变蓝实验 实验材料:碘酒、面粉、小碗、筷子、盘子、开水实验步骤:1、把少许面粉放在小碗里,加一点水用筷子搅拌。2、再倒上开水搅拌。3、待冷却后,取一点放在盘子里,再滴上几滴碘酒。 实验现象:面粉变成蓝色了。 实验结论:这说明面粉中有淀粉 实验名称:验证蔬菜中含有维生素C 实验材料:集气瓶、淀粉、玻璃棒、碘酒、青菜叶实验步骤:1、在玻璃瓶内放入少量淀粉,倒入开水,搅拌成糊状。2、滴入2-3滴碘酒,乳白色的淀粉变成了蓝色。3、榨取青菜叶叶柄的汁液,滴入玻璃管,边滴边搅拌 实验现象:蓝色的液体又变成了白色实验结论:这说明青菜叶中含有维生素C 实验原理:碘酒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溶液变回乳白色。 实验名称:提取面粉中的蛋白质 实验材料:面粉100克、粗布一块、面盆、水 实验步骤:1、在面粉中加水,和成面团。2、双手揉搓面团约10分钟。3、用粗布包起面团,浸在水中不断揉搓, 实验现象及结论:白色的面粉从布中渗出,最后留下的面筋就是面粉中的蛋白质。 第六课食物到哪里去了实验名称: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材料:试管两支、烧杯、碘酒、温水、淀粉液 实验步骤:1、去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2、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3、将两支试管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4、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加入一滴碘酒。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液变蓝。 实验结论:加入唾液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 第七课我们的呼吸实验名称: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方法一: 实验材料: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玻璃管、水 实验步骤:1、手机自己呼出的气体。2、把点燃的火柴放入呼出的气体中实验现象: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实验结论:人体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实验原理: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方法二: 实验材料:澄清的石灰水、烧杯、玻璃管 实验步骤: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实验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人体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第10课声音的产生实验名称:声音的产生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音叉、一盆水实验步骤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再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皮筋在振动。 2、再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用槌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水面有波纹,并有小水花溅起,音叉振动。第11课谁能传播声音实验名称:声音的传播 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 实验步骤: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这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入耳朵里的?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直到耳朵听不见为止,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能听到声音吗?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到水槽中。将耳朵紧贴水槽,你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吗? 实验现象、结论:1、能听到声音,声音通过气体传入耳朵。 2、能听到,声音通过固体传入耳朵。 3、能听到,声音通过液体(水)、固体(水槽)传入耳朵。 第12课怎样听到声音实验名称:怎样听到声音——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纸筒(长约15厘米,直径约3厘米)、橡皮筋、火柴、细线、小镜子。实验步骤: 1、把纸筒去掉底当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劲后用橡皮筋固定,当做鼓膜;把一根火柴棍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对着镜子再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2、将橡皮膜扎破,再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实验现象、结论: 1、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带动着火柴棍跳起来。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棍跳动。第14课水变咸了实验名称:溶解实验 实验材料:3个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沙子 实验过程:1、先在3个烧杯中倒入2/3的清水。2、用药匙分别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沙子,分别放入3个烧杯中,搅拌后,静止一会儿。 实验现象:食盐、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看不见了,沙子在水中没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溶解”。像沙子在水中那样,无论怎么搅拌,仍然没有变化,这种现象叫“不溶解” 实验名称:不同材料的溶解 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 实验过程:1、先在每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约2/3的清水。 2、用药匙取适量的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实验一:研究地震成因的实验 实验名称:研究地震成因的实验 所需仪器:木棍 过程现象:木棍相当于地球构造中的地壳,将木棍用力弯曲,相当于地球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力,木棍发生变形,继续用力,木棍折断发出“啪”的声音,手感觉到震动,说明岩层受到地球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这种断裂引起的地震波传到地表上,即引起地表的震动,发生地震。 实验二: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 实验名称: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 所需仪器:酒精灯、岩石、镊子、烧杯、冷水 过程现象:将酒精灯点燃(注意酒精灯的操作),用镊子夹住岩石,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岩石加热后放到冷水中冷却,反复几次后,岩石出现裂纹甚至破碎。说明岩石受到温度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引起风化。 实验三:声音的产生实验 实验名称:声音的产生实验 所需仪器:鼓、黄豆 过程现象:把黄豆洒在鼓面上,用鼓槌敲打鼓面,黄豆会发生跳动,说明鼓面震动,鼓面震动产生了声音,不敲打时,黄豆不会跳动,说明鼓面没有震动,也听不到声音,从而说明了振动产生声音,不震动就没有声音产生。 实验四: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名称: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 所需仪器:纸筒、薄膜 过程现象:纸筒相当于外耳道,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薄膜,相当于鼓膜,在另一端大声说话,薄膜振动,我们发出的声音不同,薄膜振动不同,说明声音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从而听到了声音。 实验五:水蒸气蒸发时要吸收热量的实验 实验名称:水蒸气蒸发时要吸收热量的实验 所需仪器:烧杯、温度计、棉花 过程现象:首先观察一下温度计在常温下的温度,把它记在记录单上,然后用棉花将一支温度计的液泡包住,沾上少许水,每隔两分钟观察一下温度计温度的变化,把它填在记录单上,观察后发现温度计温度降低,说明水蒸气蒸发时吸收热量。(读温度计的刻度时,视线与刻度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六:水的凝结实验 实验名称:水的凝结实验 所需仪器:小镜子 过程现象:对着小镜子哈气,小镜子上出现小水珠,说明呼出来的气遇冷变成了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实验七:水蒸气凝结的条件实验 实验名称:水蒸气凝结的条件实验 所需仪器:瓷盘(两个)、烧杯(两个)、热水、酒精灯、试管夹 过程现象:用试管夹夹住一个瓷盘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另一个不加热,在两个烧杯内倒入同样多的热水,把加热后的瓷盘和没加热的瓷盘同时盖在烧杯上,发现没加热的瓷盘上有小水珠,加热后的瓷盘上没有出现小水珠,说明水蒸气遇

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第2课火山) 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2、加热时间需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第3课地震) 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 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实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第4课做一块卵石) 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注意事项:1、砖块尽量要小一些,棱角鲜明一点。 2、要用比较长的时间。 实验4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第4课做一块卵石) 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水。 实验步骤: 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加热岩石后把它放入水中。反复几次,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 实验结果: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注意事项: 1、岩石最好选择易碎的页岩。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实验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1、地球内部有什么 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是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实验材料】各种颜色的橡皮泥。 【实验过程】 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再包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作好了。 【注意事项】 1、制作之前先考虑:各个橡皮泥层该有多厚? 2、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其剖面,以便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内部构造。 2火山 【实验目的】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材料】三角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受热后外溢的现象。 思考与交流: 1、说一说实验中每一样物品代表什么。 2、注意观察给土豆泥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现象。 3地震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产生的原因 【实验材料】 1、3——4条颜色不同的毛巾。 2、竹筷。 【实验过程】 (一)模拟地层褶皱 1、把每一条毛巾沿纵向叠2——3折。 2、将折好的毛巾一条叠一条,平铺在桌面上,当作水平的岩石层。 3、双手按住毛巾的两端,把它们慢慢向中间挤压。 4、观察发生的现象。 (二)模拟岩层断裂 1、两手握住筷子的两端,同时用力弯曲,直到筷子断裂。体会受伤的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2、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 【实验结果及解释】毛巾、筷子——地壳中的岩层,当受到地壳内部的巨大压力时,也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 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 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 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1、加热时间需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 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 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实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 变得光滑起来。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注意事项:1、砖块尽量要小一些,棱角鲜明一点。 2、要用比较长的时间。 实验4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水。 实验步骤: 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加热岩石后把它放入水中。反复几次,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

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

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 【制作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制作材料】各种材料的橡皮泥。 【制作步骤】 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状,代表地核。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在再保卫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作好了。 模拟火山喷发试验 【实验器材】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沿洞口四周喷出。 (实验结论) 地壳深处的物质被高温熔化成岩浆,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沿着地壳的裂缝向上喷出,形成火山喷发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3—4条颜色不同的毛巾、竹片。 【实验步骤】 1、把每条毛巾纵向叠两折或三折,将折好的毛巾一条叠一条,平铺在桌面上当作水平的岩石层。 2、双手按住毛巾的两端,把它们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两手握住竹片的两端,同时用力将竹片逐渐压弯,直到断裂,体会感觉。

【实验现象】毛巾挤压产生褶皱,竹片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 地震成因推想:地层在受到地壳内部的巨大压力时,会像毛巾层一样发生褶皱,岩层褶皱厉害了就像竹片一样断裂,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地震。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认识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器材】有盖的大口玻璃瓶、水、砖块、锤子 【实验步骤】 1、用锤子把砖敲成碎砖块。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实验现象】碎砖块没了棱角,变成了圆形的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镊子、页岩、烧杯、凉水。 【实验步骤】 1、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一小块页岩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 2、把石头烧红后,迅速放在凉水中。 3、如此反复几次,观察页岩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一块块的小碎屑掉下。 【实验结论】 温度变化能使岩石产生裂缝,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滴水穿石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水滴的力量。 【实验器材】黑色手工纸、面粉、滴管、烧杯、水、米尺。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计划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实验计划 2017、09、06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教五年级四个班的科学,随着孩子的成长,也经过了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学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孩子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1、可喜之处: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儿童心理分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3、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二、指导思想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为培养能全面发展的人才,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分析、归纳、开拓、创新能力,所以在本学期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2、让学生学会设计对比实验,运用对比实验探索自然规律和自然变化的原因 3、充分利用教具,自己研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实验操作,从而弄清知识的初衷,在头脑中形成更深刻的印象。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重点:重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实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实验4 声音的产生实验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 实验步骤: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震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5、声音的传播

实验

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2课) 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2、加热需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3课) 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实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4课) 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注意事项:1、砖块尽量要小一些,棱角鲜明一点。2、要用比较长的时间。 实验4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水。 实验步骤: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加热岩石后把它放入水中。反复几次,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 实验结果: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注意事项:1、岩石最好选择易碎的页岩。2、要用冷水做实验。 实验5 声音的产生实验(7课声音的产生)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 实验步骤: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震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注意事项:敲音叉时手不能握住音叉。 实验6、声音的传播(8课声音的传播)

五年级科学9课文档

9.怎样听到声音 一、我来填一填: 1.耳朵分为、、三部分。 :1.外耳中耳内耳 2.和在头的内部,我们看不见。 2.中耳内耳 3.外耳由和组成。中耳由、等构成。 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等构成。耳蜗与相连。 3.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鼓膜耳蜗听神经 4.声波通过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4.外耳道听小骨听神经 5.耳朵是人体的器官,如果受到伤害,人的听力就会,甚至。 5.听觉下降丧失 二、当好小法官: 1.√ 2.×√ 3.√ 1.鼓膜被震碎后,声波就不能传到中耳、内耳,人就聋了。() 2.遇到巨大的声响,要紧闭住嘴,以保护鼓膜不受伤害。() 3.当想听的声音很远很微弱时,把手放在耳后,手可以帮助耳廓收集声波,声音就听得比较清楚了。() 三、我来选一选: 1.耳廓的作用是。A.收集声波B.传递声波 2.外耳道的作用是。A.收集声波B.传递声波 3.鼓膜的作用是。 A.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并把振动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B.收集声波 四、填上耳朵的各个部分名称: 五、科学探究: 哪些动物的耳廓很大很长?这对这些动物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一、我来填一填:1.外耳中耳内耳

2.中耳内耳3.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鼓膜耳蜗听神经4.外耳道听小骨听神经5.听觉下降丧失 二、当好小法官:1.√ 2.× 3.√ 三、我来选一选:1.A 2.B 3.A 四、填上耳朵的各个部分名称。 五、科学探究: 答:蝙蝠的耳朵圆圆的,与身体相比显得很大。蝙蝠飞行时,耳朵像两只喇叭口,能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耳朵上的毛还能觉察到轻微的振动,比蜗牛的触角还灵敏。兔子的耳朵是竖起来的,只要有一点声响,它就能听见,而耳朵还能转向,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声音。(答案不唯一) 五年级上册第九课《怎样听到声音》8 选做 实验名称: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验证假设耳朵的内部构造,了解鼓膜的作用。 实验器材:纸筒(长约15厘米,直径约3厘米)、橡皮膜、火柴、细线、小镜子。 实验步骤: 1.把纸筒去底当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紧后用橡皮筋固定,当作鼓膜。 2.把一根火柴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3.将橡皮膜扎破,再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实验现象: 1.橡皮膜振动带动火柴棍跳动起来。 2.破了的橡皮膜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棍跳动。 实验结论: 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声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温馨提示: 1.可用优质塑料膜代替橡皮膜。 2.纸筒也可让学生自备。 3.橡皮膜只扎个小孔即可。整理器材:仪器归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