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戏剧的减法

戏剧的减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c1784289.html,

戏剧的减法

作者:徐健

来源:《艺海》2009年第02期

在隔绝了都市文明的烦躁与喧嚣的孤独中,一出被誉为“静态剧”的话剧《盲人》,在2008年5月的北京朝阳区文化馆9个剧场悄然上演。刚刚走出莎翁英雄式悲剧的林兆华。如今将视角转向象征主义大师梅特林克,在充满神秘、仪式化的情境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在绝境中祈盼希望的人类生存图景。如若盘点2008年的戏剧演出,话剧《盲人》是无法忽略的。它那充满张力的情感蕴含,忧患深沉的精神关怀,朴素真实的表现形式,至今仍萦绕在人们的观剧记忆当中,难以磨灭。《盲人》虽是一次普通的公益性演出,但却构成了一个“戏剧事件”:它用回归生命本身的方式告诉了我们戏剧的真谛,让戏剧再次新陈代谢回到了审视人类自身处境的归途当中。

盲人的世界

《盲人》创作于1890年,是梅特林克早期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饱含神秘意蕴的象征主义作品。12个无依无靠的盲人被老教士带到了北方一片陌生的森林当中。这里远离收容所,

远离生机昂然的世俗人生,一切显得异常孤独与压抑。他们焦急地等待着教士的归来,然而却不知教士早已死在他们的身边,梅特林克在剧中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迥异于现实世界的生存图景,他希望借助盲人在极端情境下无助、痛苦的呐喊,提示一个关乎人类心灵与命运归宿的现代命题。

梅特林克的戏剧追求受到19世纪末巴黎象征主义诗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独特的戏剧美学理念。他倡导“日常生活的悲剧”美学观,认为,“诗人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出生活中神秘而又看不见的因素,揭示出它的伟大之处,它的痛苦,……诗人必须处理那些看不见的、超人的和永恒的东西。”(英国,J.L.斯泰恩《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刘国彬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话剧《盲人》没有事件、没有较强的动作,不靠情节取胜,只有看不见的内心世界的涌动,像一股暗流在冲刷着凡人的心灵。剧作表层在写一群盲人无助的等待过程,期间,他们经历了烦闷不安、绝望、希望等混杂的情感体验,不断经受着身处死亡边缘的痛苦折磨;然而,在这种等待中的背后,却潜藏着一个巨大的悲剧,弥漫着世纪末的孤独情绪。这里的“等待”,不同于契诃夫《三姊妹》中那种怀旧式、幻想式的“等待”,而是一种被抛弃了的绝望与虚无,希望或有或无,难以琢磨。剧中,作者既较为隐晦的呈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现代人的生存现状与精神危机,又在更深的层次上寄托着一种忧患意识与人文关怀,具有强烈的现代性反思意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