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 新人教版

第1节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

电荷教案新人教版

第2节

●明确学习内容

教材P32-35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2.初步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3.认识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

●清晰重点难点

重点 1.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

2.电荷量及单位。

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自主预习练习

1.自习课本,归纳本节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

2.独立完成《基础训练》中“课前预习”部分练习题

●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图片,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灯、电视、电扇,还有屏幕上的静电竖发,脱毛衣事件以及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夜景。展示PPT2、3

师:这些都与什么有关?那么,你们想了解电的有关知识吗?好!这节我就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子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

师:摩擦后气球能吸引水流,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师:对!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问题──电荷。(板书)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合作实验一:探究电荷间相互的作用(请写出注意事项和小组的心得)。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可以将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时,仿课本P32页图)

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用和上述相同的方法探究,以下相同)

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相互。

观察上述三个实验现象,思考一下,你能不能把下面的结论补充完整:

这说明自然界中只有种电荷,即电荷和电荷。

把规定为正电荷,把规定为负电荷,同时也说明了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合作实验二:探究验电器的构造和使用(请写出注意事项和小组的心得)

观察课本P33页图,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验电器。

4.验电器的原理是;

5.验电器的用途是;

6.验电器的构造有。

7.根据你预习的内容观察课桌上准备的实验器材,(橡胶棒、玻璃棒、丝绸、毛皮、带铁夹的铁架台、验电器、金属棒)思考一下,你能够设计出哪些实验?在进行实验时,你能想到的问题有哪些?应该如何解决?

小组活动

8.摩擦起电(1)原因:

(2)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

9.导体和绝缘体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3)金属导体靠导电,酸碱盐水溶液靠导电;

(4)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课堂探究案

1.排斥

2.排斥

3.吸引两正负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排斥吸引

4.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5.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6.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7.可以设计的有:①摩擦起电实验;②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实验;③电流实验等。8.(1)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2)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9.(1)导体(2)绝缘体(3)自由电子正负离子

●总结梳理整合提高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结合《基础训练》“课前预习”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请随机完成《基础训练》中“课堂检测”中针对训练部分

1.甲、乙、丙三个带电小球,已知甲、丙互相吸引,乙、丙互相排斥,乙球带负电,则(C)

A.甲球带负电,丙球带负电

B.甲球带负电,丙球带正电

C.甲球带正电,丙球带负电

D.甲球带正电,丙球带正电〖ZK)〗

2.当某物体去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后,发现金属箔片张角变大了。则这个物体带正电,如果金属稍后片张角先变小,后变大,则这个物体带负电。

3.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尘,这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幕上有静电,而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4..甲、乙两同学在学习了本节知识后,共同做了如下实验:甲同学站在靠近自来水管处的由四个蜡块支起的木板上,如图所示,乙同学站在地上,手持毛皮在甲同学的背上朝各个方向用力摩擦10余次,这时让甲同学的手指指向并逐渐靠近自来水管,将会看到水向手指靠近;木板用四个蜡块支起的目的是为了与大地绝缘。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发生这种现象,请举一个事例:晚上脱毛衣时,会看到小火花并听到噼啪声。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课后作业

学习至此:请完成基础训练“课堂检测”部分.

●教学反思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课标要求】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 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 电荷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重、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说出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导电原因。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教学过程】 一、动手参与 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 捋能不能达到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引 导学生得出:用干燥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引入摩擦起电。 二、新课 1、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 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Q 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3、演示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 1)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自学课本原子结构内容,完成任务: 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同,相互摩擦时,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 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注意:同种物质相互摩擦不能带电 5、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教材目录 ?第十三章内能 o第1节分子热运动 o第2节内能 o第3节比热容 o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o第1节热机 o第2节热机的效率 o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o本章复习与测试 o第1节热机 o第2节热机的效率 o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o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o第1节两种电荷 o第2节电流和电路 o第3节串联和并联 o第4节电流的测量 o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o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o第1节电压 o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o第3节电阻 o第4节变阻器 o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o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o第2节欧姆定律 o第3节电阻的测量 o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o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十八章电功率 o第1节电能电功 o第2节电功率 o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o第4节焦耳定律 o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o第1节家庭电路 o第2节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o第3节安全用电 o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二十章电与磁 o第1节磁现象磁场 o第2节电生磁

o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o第4节电动机 o第5节磁生电 o本章复习与测试 o第1节磁现象磁场 o第2节电生磁 o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o第4节电动机 o第5节磁生电 o本章复习与测试 o第1节家庭电路 o第2节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o第3节安全用电o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o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o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o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o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o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o第1节能源 o第2节核能 o第3节太阳能 o第4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o本章复习与测试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全册教案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1.宇宙有多大? (1) 综合观察课本图11-1和课本图11-2。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②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③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 ④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3 欧姆定律 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问题: 1、需要的实验器材? 2、实验电路图? 3、怎样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 4、本活动的探究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同桌相互 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学生上黑板进行活动探究 1、连接电路 2、进行实验 3、收集数据 引导学生 合理猜 想,引出 探究课题 培养学生 进本的实 验操作能 力,学会 用控制变 量法探究 问题 学会交流

刚才几位同学都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究,并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下面就请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组的探究结果。 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PPTflash动画展示该实验过程,进一步理清实验思路、过程以及探究时注意的细节问题 活动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学生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电 压变大为原来的两倍时,电 流也变为原来的两倍;电压 变大为原来的三倍时,电流 也变为原来的三倍。 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 电压成正比。 认真观看的同时思考滑动 变阻器在本探究中的作用 实验 次序 电压 U/V 电流 I/A ① ② ③ 激发学生 交流的欲 望 学会分析 数据、归 纳结论 进一步掌 握电流与 电压的关 系

课堂 小结 1.回顾本课探究过程 2.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3.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同桌或邻桌间相互交流后, 点名回答 进一步掌握新知 课堂 练习 PPT 展示练习 学生分组练习 巩固新知 作业布置 作业:课本“www ”习题 独立完成 进一步落实新知 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主要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但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时间紧,学生素质较低时,教师不能一味放手,要注意适当引导。利用PPTflash 动画演示及实物投影显示学生归纳的结论,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板书,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显得比较宽裕,是本课圆满完成的关键之一。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用乒乓球与弹簧组成的模型来配合讲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最后,让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汽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子很小,只有通过对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分析间接去了解,本节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领会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并使学生借助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感知的事实。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2节 内能教案

第2节内能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内能 活动1: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活动2: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总结: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活动3: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总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探究点二做功和内能的改变 活动1:让学生相互搓手,说一下感觉。 活动2:如图所示,让一生来回弯折铁丝,感觉一下弯折处的温度变化。 总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活动3:演示,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瓶内出现“白雾”。

活动4:让一学生吹气球,吹大了的气球没握住,它“叫啸”着飞跑了!捡起时会发现它的嘴部温度变低。 总结: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变小。 活动5:学生交流、讨论,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 探究点三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 活动1:出示课件,分析下列内能改变的方式是否是做功?它们使物体温度升高时的特点怎样? 归纳总结: (1)当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温度不同时,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 (2)条件:存在温度差。 (3)最终结果:直到温度相同。 (4)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其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 探究点四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区分 活动1:出示课件,让学生分析课件中改变内能的方式。 学生交流得出答案:甲、乙、丙三图中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丁图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 归纳总结:区分做功和热传递时主要是在改变内能上的条件来进行区分。做功来改变内能的主要方式是压缩体积、摩擦、敲打、弯折等;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式主要是温度引起的内能的转移。 活动2:出示课件,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两位同学的取暖方式(如图)有何不同。 归纳总结:哈气取暖是通过热传递使手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搓手是通过摩擦做功的方式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电阻教案新版苏科版

教学第一节——电阻(一)内容第一课时:电阻(一)课型:题新授课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初步体会改变电流大小的两类途径。 3.初步形成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课三物理量,知道电阻的单及换算关系。知识与.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4技能维程影响。.经历改变电路中电流知大小的各种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5 标目能力。标准经历改变电路中电流知大小的各种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过程与方力。法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感知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两个因素。教学重点 认识到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教学难点 干电池.小灯泡.电流表.导线.开关.各种金属丝(康铜丝.锰铜丝.镍铬合金丝. 教具学具铁丝等),铅笔芯.学生自带橡皮.塑料尺.一元硬币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新课引入 灯是我们常见的用电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 灯,其中有一种台灯,它的亮度可以调节。旋生一位学上台旋动出示调光台灯,哪一位上来试一下。钮,学生可以看到灯泡 同学们家中一般都有调光台灯,你知道它是怎么的亮度发生改变。样工作的吗?学习了这一章知识你就可以清楚了,并 且可以自己设计制作一个调光台灯。 二、学习新课 请同学们将一个小灯泡.一节干电池.一个电流 表.和一个开关接入电路。 然后在电路中A .B之间分别夹入铁丝.铅笔芯. 学生按下图连接好电路橡皮.塑料尺.一元硬币,观察灯泡的亮暗情况。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 问:刚才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学生分组活动: 2.探究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物理 全册优质教案

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 新课引入 出示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表,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说出它们的作用与使用规则;再出示如图丙所示的仪表,观察这个仪表,你对它了解多少?知道它的哪些相关信息?从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电能 活动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电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活中不同型号的干电池、手机、数码相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它们属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让学生从物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消耗电的用电器?能否说出它们的能量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电风扇、白炽灯、空调、冰箱等,这些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试着说出电能的概念和单位。 归纳总结:(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2)单位:电能常用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俗称“度”);在物理学中电能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活动1:走进生活,让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计量每个月消耗的电能的?你知道这些电能是通过什么单位计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师归纳总结:电能的测量工具是电能表,往往以度为单位,1度=1kW·h。活动2: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说一下,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表,说出如何读出电能表的示数,如何计算出这个月消耗的电能?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 (1)电能表的示数,最后一位是小数位,单位是kW?h (2)月末的电能表示数减去月初电能表的示数,即为一个月消耗的电能。 活动3:出示电能表,让学生结合课本P88的内容,说出如图所示的电能表铭牌所代表的含义。 归纳总结:“220V”是说这个电能表应该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是说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A。“50Hz”是说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中使用。“3000r/kW·h”是说,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转盘转过3000转。 探究点三:电功 活动1:自学课本P90,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电功?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小组之间阐明的观点,归纳总结得出: (1)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功的符号是W。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练习题(解析版)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女孩用手触摸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时头发立起并散开,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头发一定带正电荷 B. 头发一定带负电荷 C. 头发一定带同种电荷 D. 头发一定带异种电荷 2.如图所示,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 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使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与吸管的一端摩擦使其带电,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吸管,吸管两端都能与玻璃棒相互吸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吸管与餐巾纸摩擦后带电,是在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荷 B.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C. 吸管的一端带负电,一端不带电 D. 吸管两端都能被玻璃棒吸引是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如图所示,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验电器就有一部分正电荷转移到带电体上 B. 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这些负电荷就通过金属杆全部转移到金属箔上 C. 若带电体带正电荷,则这些正电荷就通过金属杆全部转移到金属箱上 D. 若带电体带正电荷,则验电器就有一部分电子转移到带电体上 4.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 A. 灰尘的自然堆积 B. 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 C. 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能力 D. 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5.下面的现象与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一个带正电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则轻小物体一定带负电 B. 摩擦起电创造出了正、负电荷 C. 固体很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有引力 D. 50cm3的水和50cm3的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cm3,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6.现有三个轻质小球,实验发现其中任意两个小球相互靠近(未接触)都相互吸引。由 此可判断() A. 两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带正电 B. 两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 C. 一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不带电 D. 一个小球带电,两个小球不带电 7.现有石蜡、铅笔芯、塑料笔杆、玻璃片、生理盐水、水银,小明将它们分成如下表 所示的两类,其分类的依据是 第一类第二类 铅笔芯、生理盐水、水银石蜡、玻璃片、塑料笔杆 A. 导热性 B. 硬度 C. 导电性 D. 透明度 8.下列现象产生的原理与验电器制造原理相同的是()

九年级物理全册 20.5 磁生电教案(2)

名 师 优 秀 教 案 执教者:xx 时间:20xx年

20.5 磁生电基本思路: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知道发电机的原理,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 ●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频率是50赫兹,能区分直流电与交流电。 2、过程和方法 ●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的关系。 ●观察体验发电机是如何发电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了解探索奥秘的方法。 ●认识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初步具有创造意识。 重点: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 难点:发电机的基本构造与原理。 教具准备:电脑平台、磁体、线圈、开关、发电机模型 学法指导: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 预习内容: 发电机照亮我前进的路 自行车上的发电机内也装有磁铁和线圈.磁铁固定在中轴上,轴的顶端连着运动的箍.天变黑的时候,按下发电机的按钮,发电机倒向一侧,旋转的箍就贴到了胎上.这样,车跑起来时,箍就会和轮胎一起转动从而使发电机内的磁铁转动.这时,线圈内就产生了电流. 看录像、然后分析总结如下: (1)结构:转子、定子 ( 2 )原理:电磁感应实质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交流电(AC):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 (4)频率: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 单位——赫兹(赫)符号:Hz 我国家庭电路的电流频率是50H ●我应该怎样想 磁生电知识问答 电磁感应现象是指______而产生电流的现象;发电机发电的过程是______能转 化为______能的过程. 学习导入:电流周围有磁场,哪能不能利用磁场产生电流? 深入探究: 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教材图20.5——1演示 结果: 次序实验条件电流表指针反应 1 置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于磁场中, 且保持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 2 更换强磁体,增强磁场,仍保持导体与 磁场相对静止。 3 把单根导线换成匝树很多的线圈,仍保 持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 4 维持上实验器材不变,使导线在磁场中 沿不同方向运动。 1、电磁感应:(法拉第实验)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思考:要产生感应电流需要哪些条件? 条件:(1)电路闭合 (2)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利用这结论做成电动机) 2、发电机: A.发现了电流具有热效应 B.用实验证明了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 场 C.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D.发现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 的作用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课时数NO :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课题第一课时:认识杠杆课型:新授课 程 标 准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3.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熟悉有关杠杆的名称:支点. 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学物理是有用的。 2.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3.从伟大科学家的身上,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 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 难点 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教具 学具 指甲剪、剪刀、筷子、啤酒扳手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激发兴趣 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 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 动整个地球。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 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无法 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 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有多厉害!愿和我一起来 探究它的奥秘吗? 1.出示应用杠杆的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能 发现什么? 不论学生发现什么都应予以肯定,积极 鼓励学生寻找各图之间的共性或图与图之间的 共性。 2.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杠杆的共性。 ○1都有一个共同的可以转动的固定点。 聆听 思考 观察 思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 教材首先通过将不同功率的用电器分别接在电路中工作时,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使学生通过实验直接比较出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不同。认识到铝盘转过的圈数直接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多少,而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则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快慢。使学生直观地建立起“电功率”的概念。然后认识电功率的单位,通过小资料介绍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进一步强化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不同,其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而后介绍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相关知识,最后说明电功率的测量,为下一节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的公式 t W P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P=UI。 3.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电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实验,探究在不同电压下,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关系,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灯泡、可调电压的电源,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 一、新课引入: 展示课件: 1、观察动画,分别把灯泡和空调接入电路,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2、观察铭牌的图片,想一想,灯泡上的“25 W”和空调上的“1060W”的字样是什么意思 二、知识讲解: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 册教案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第十三章热和能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0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 ﹥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 ﹤r 0★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反思: §(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 内能的定义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讲:P 129 空气压缩仪)

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教案 (新版)教科版

第1节电现象 课题第1节电现象 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 5.能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6.摩擦起电的实质。 7.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8.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9.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难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具 准备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教学过程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提问。 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 现象: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 三.新课教学。 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 分析推理得出: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 结构 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 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 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Q )。 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 基本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6×1019 库仑,作为基本电荷。 5.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 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6.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说明:由于南方天气较潮湿,所以实验前必须把器材烘干,可能电吹风即时吹即时做才能见到效果,否则摩擦起电将做不了。一.复习:提问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球带什么电?金属箔片带什么电? 提问2:验电器是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 8.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 引导同学思考: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你能否通过上述实验找到维持小灯泡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①必须有电源 ②电路要接通(合上开关)。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14.2热机效率教学设计 清水河镇中学:陈龙美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燃料热值的含义。 难点: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能把内 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本课我们学习14.2 热机效率。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我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我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我能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2-2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2“燃料的热值”部分,建立热值的概念,知道燃料热值的含义,知道热 值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常见物质的热值。 2.阅读课本p23“热机的效率”部分,知道热机效率及能量的流向,会利用公式对热机 效率进行计算,明确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 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九年级物理第二章《光现象》第一轮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第二章光现象课型:复习 总第 6 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光速.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3.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本章主要考点及题型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选择、填空、作图、简单实验);看不见的光(选择) 二、新课教学:先复习课本内容,然后合上课本完成单元知识网络中的知识(一定要快、准,牢记基础知识) (一)学生看书:第二章光现象(包括课外知识) (二)检测 1.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举例说明:学生回忆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km/s。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 4.光的反射定律:举例说明学生回忆 5.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6.通常把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们能够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的光线进入了我们眼睛的缘故。 7.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左右对调上下一致,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8.光的折射规律:1、2、3、斜射时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射入时传播方向不变,且折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0度举例说明: 9.光的色散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是由各种色光汇合而成的 光和颜料的三原色;物体的颜色(透明和不透明);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三)更正。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上问题答案,并让学生板演答案。找出学生暴露的问题(四)讨论。把问题分类整理进行讨论交流,先兵教兵,然后教师讲解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三、教师指导 (一)引导学生理解本章难点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等现象的辨析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 《杠杆》 教案 教学设计

一、杠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会用杠 杆的平衡条件解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杠杆示意图和力臂,训练学生的作图、识图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 单的科学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从而提 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教学难点】力臂的画法 【实验器材】螺丝刀、羊角锤、钢丝钳、木块、钉子扳手、夹子、(杠杆、铁架台、钩码、弹簧测力计)、多媒体材料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探究、归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媒体 出示钉有图钉的木块,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 请用螺丝刀、羊角锤、钢丝钳把它拔出来 讨论、合 作探究 实物演示 提问你是怎样拔出图钉的?有哪些不同的方法?那种方法最省力?交流方法 和体会 多媒体演示并小结 讲解(1)杠杆:杠杆是指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杠 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归纳小结 杠杆的概 念 多媒体 讲解(2)支点:杠杆绕其转动的点。(O)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L1)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L2)讨论、归 纳、记忆 多媒体演示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 第二章 光现象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单元复习目的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物理现象。 3.识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作图。 5.掌握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 6.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复习重点: 理论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4 月 5 日 一、基础知识 (一)光的直线传播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光是如何传播的 传播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应用及现象:a激光准直b影子的形成c日食月食的形成d小孔成像。 2.光的传播速度 真空或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5km/s。光速远远大于声速(340m/s)。 水中的光速为真空中的3/4。玻璃中的光速为真空中的2/3。太阳发出的光大约8分钟才能到达地球,我们在任何时候看到的阳光,都是太阳在8分钟以前发出的(太阳到地球平均距离1.496×10^8千米)。1光年=9.46×1012km。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篇一: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的实验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作无规则运动, 并使学生知道物体的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 生了解分子之间既 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 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 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 对科学的求知欲 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 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选择 教师: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2个、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冷水、热水、

滴管、墨水、演示分子引力的铅柱2个、中间用弹簧链接的小球。 学生:有水的小烧杯。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1: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 时代,人们就猜想物 质是由很多很小的颗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投影图片:各种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水、石头、微生物?? 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我们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 子构成的,这是多么的神奇。我已经充满好奇心了,从今天起,我 们就要进入物质内部去进 行探索发现,你准备好了吗? 引入2:【师】当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的时候,我们离得很远但为什 么会闻到菜的香味呢?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扩散现象 图片展示:一粒米和一个分子的对比图。【师】组成物质的分子是 极小的微粒,如果把 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是10米,这个长度,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到。正是由于分子极-10 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在书上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正常 情况下,1cm空气里大3 速度,要数完1cm空气的分子,也得用80多年。这些组成物质的 分子在干什么呢?由于分3 子太小,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 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1)演示实验:气体扩散实验。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 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 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 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 于空气的密度。另取一只 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