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共产党宣言_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_马建武

_共产党宣言_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_马建武

第26卷 第5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V o l .26,N o .5

2009年9月 M a o z e d o n g T h o u g h t S t u d y

S e p .,20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建武

(青海大学 财经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摘要〕 本文从下面三个方面阐述了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发展

和创新的关系:一、《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言书”;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理论、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它的发展创新;三、《共产党宣言》的社会主义传统理论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当代理论形态。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传统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理论形态〔中图分类号〕A 8;A 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9)05-0025-05

〔收稿日期〕2009-05-07

〔作者简介〕马建武,男(回族),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

自《共产党宣言》发表160余年来,先后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大理论体系,即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它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及战略策略思想,是贯穿三大理论体系的轴心,是后二者的理论鼻祖和理论根源,构成了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它们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因此,从理论上弄清楚《共产党宣言》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理脉传承,是十分重要的。一、《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言书”

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前,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过用“社会主义宣言”这个名称,由于当时的政治、社会等原因,他们才

认为“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由于“《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

利来加以修改”〔1〕

了。因此,我们有理由将《共产党宣言》认着是“社会主义宣言”。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40年和马克思去世之后,恩格斯才在《宣言》的英文版和德文版的序言中讲出了他们当时不称“社会主义宣言”的原因。恩格斯具体指出了三个理由:一是当时的社会主义者主要是指那些信奉欧文和付立叶学说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而“这两个流派已经变成纯粹的宗教,并在逐步走向灭亡”;二是当时打着社会主义招牌的社会主义流派实际上是一些“各种各样的社会庸医”;三是当时工人阶级中有人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并主张必须根本改造全部社会。恩格斯认为,尽管“这种共产

25

主义还是颇为粗糙的”,“但它却接触到了最主要之点”,因此,他们选择了《共产党宣言》而抛弃了《社会主义宣言》这个名称。〔2〕直到1894年,当上述社会主义思潮消失后,恩格斯在为《“`人民国家'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1875)”序》中讲到民主社会主义问题时才说:“现在情况不同了,这个词(指社会主义)也许可以过得去。”这样,才了却了他们二人的心愿。现在当我们将《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些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接时,就有了更直接和更充分的根据。

一个宣言是一种主张,是追求的一个方向,树立的一面旗帜。《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方向,打破了几百年来资本主义的平静,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结论,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胆略。从此,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孜孜以求的革命理想和道路。俄国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证实了《共产党宣言》揭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社会主义国家在新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时隔一百多年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前人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了重新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在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坚持《共产党宣言》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产生了两次重大的类似《共产党宣言》的宣言中,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转型和发展起了根本性的作用,是对《共产党宣言》的延伸和发展,是20世纪下半叶的“共产党宣言”。

第一次宣言是1978年,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它使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宣言书,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卷篇。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言书的开卷篇,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的。《共产党宣言》中阐明的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原则,在中国实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已成铁定的历史事实。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和挫败,就思想理论方面讲,有些是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有些是曲解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或教条式地机械搬用这些原则,有些是马克思主义原则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需要修正、补充等原因,使人们对社会主义产生了疑问。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以马克思主义大无畏精神,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得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还说,在探索社会主义新道路上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他认为,包括苏联和中国在内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的革命与建设,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也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马列主义的本本上找不到答案,别国模式无法照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和出路。1984年10月20日,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对此,邓小平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3〕。两天后,他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又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4〕这次是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三个委员会一致赞成通过了这个好文件。可见,全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它是我们党第一个“宣言书”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重新思考的重大成果。

1992年,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的第二个“宣言书”。这是针对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重点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

26

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因此,作为解放思想的“宣言书”就是围绕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解决“资”、“社”问题,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作出了一系列著名论断: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判断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围绕两个“宣言书”中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诊断。例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别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等等,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上,在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首次明确宣布中国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消除了与之相排斥的传统思维模式,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气势恢宏的伟大宣言。大会还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根本任务、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实现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实际指导地位。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首次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正式明确规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特别强调,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它成为《共产党宣言》之后一座新的里程碑,一个开辟社会主义事业新道路、新境界的新的“宣言书”。

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列宁对《共产党宣言》有着深刻而精辟的评价,他在恩格斯逝世后写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文中指出:1848年出版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5〕。《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是“共产党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历史的理论”,指导了当代中国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共产党宣言》的对接,从而继承和发展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一)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学根据,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规律,这种转变是一个历史过程。由三者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坚挺的理论基石,成为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工具,是普遍原理,是具有共性的东西,是我们永远要继承的。其他的一些原理是属于下一层次的,是个性、特殊性的东西,是可以而且应该在实践中扩展、充实、深化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了前者、发展了后者。

(二)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上要建立单一的资料公有制和消灭剥削制度,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6〕,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基本理论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有力的坚持。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社会主义制度已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之中,在实践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深厚的经济根源。否则,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就不可能建立、巩固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改革开放和总结传统所有制结构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党的十五大明确将其升

27

华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使这一基本原则获得了充分的运用和发展,充实了新内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是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的要求和根本原则;我国又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又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生产力状况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所必需的。

(三)按劳分配是对按资分配的剥削制度的否定,是人类分配制度中的一次伟大变革,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传统和观念中它一直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过去在各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也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

分配制度是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紧密相连的,我国在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时,就一直在探索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党的十五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分配制度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这是对传统分配制度的重大突破,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

(四)《共产党宣言》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和先进部队,“始终是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和要求。在社会主义整个运动中,无产阶级政党是处于领导地位的,应在政治上思想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初步构建起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框架。《共产党宣言》发表160余年来的历史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都证明,无产阶级政党能够成功地领导人民夺取政权、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然而,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后,如何领导人民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的问题,总的说来还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好的重大问题,需要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将其继续推向前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几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开创了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在提升执政理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改进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等方面,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以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全面性的发展,我们党对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使《共产党宣言》中构建的党建理论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共产党宣言》的坚持和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内容,还可以列出一些,但仅就上述内容,我们便可得出一个明确而科学的结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7〕

三、《共产党宣言》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原创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当代形态

恩格斯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共产党宣言》产生的时代是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的时代,在这个社会里,撕开了中世纪用等级掩盖了的阶级的实质,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宣言》中说:“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敌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8〕在这样的时代里,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这一时代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宣言》当时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向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自的、自己的意图,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把自己的目的规定为“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坚信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共产党宣言》的这种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所在。

28

在《共产党宣言》问世时,欧洲已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对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都给予了无情批判,特别是在理论上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不破不立,不批判一切剥削阶级和形形色色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谬论,科学社会主义就难以在无产阶级中传播和确立,批判性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个特性。革命性和批判性成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正是这种特性的内在表现,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传统型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厚的实践基础,与《共产党宣言》有着迥然不同的特质和内容。这个科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自它建立之时起,就是在极其复杂的国内新环境下进行的,是同机遇和挑战、困难和考验相伴而行的。在当时,中国“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9〕。

面对中国前进的危难局面,中国共产党人发扬自强不息和顽强奋进的精神,积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民族复兴之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果断地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强调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如何摆脱贫困,加速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其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0〕,开拓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和与时俱进,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三大历史任务,把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作为两大历史性课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力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从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层面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付出的智慧和心血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整合成为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理论系统的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线路、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观点,其内容贯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科学地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经验。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共产党宣言》的传统理论形态发展到今天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形态。这个理论体系是发展的、开放的,它永不僵化,永不停滞,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必将产生更加充实丰富的理论形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3.

〔2〕〔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6-237,285,251.

〔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006.

〔4〕〔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1,370.

〔5〕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1.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10〕孙成民,李声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意义〔J〕.成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6).

(责任编辑:曾 敏)

2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