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大网院财政学考前练习

人大网院财政学考前练习

一、 单项选择题
1.税负转嫁的重要前提条件是( D )。
A.政府对价格制度管理程度
B.消费者对价格接受程度
C.商品生产者主观愿望
D.商品交换和自由价格制度
2.税式支出均有财政补贴性质,从发挥作用上来看可以分为( D )。
A.经济调节性税式支出和补贴照顾性税式支出
B.积累性税式支出和补偿性税式支出
C.生产性税式支出和流通性税式支出
D.照顾性税式支出和刺激性税式支出
3.下列各项不属于预算原则的是( A )。
A.有效性
B.完整性
C.统一性
D.分类性
4.按其最终用途划分,行政管理支出可以分为( B )。
A.科教事业费和文卫事业费
B.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C.公用公务费和业务费
D.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5.弥补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小的方式是( A )。
A.发行国债
B.增加税收
C.中央银行增发货币
D.向中央银行透支
6.下列属于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的是( B )。
A.政府财政收支计划
B.政府预算
C.政府报告
D.政府决算
7.制约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是( A )。
A.经济发展水平
B.公债管理水平
C.政治背景
D.应债水平
8.下列属于产出预算的有( B )。
A.部门预算
B.绩效预算
C.年度预算
D.差额预算
9.当经济过热时应采取的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是( A )。
A.紧缩型财政政策和紧缩型货币政策
B.紧缩型财政政策和扩张型货币政策
C.扩张型财政政策和紧缩型货币政策
D.扩张型财政政策和扩张型货币政策
10.属于其他政府非税收入的是( C )。
A.主管部门非税收入
B.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
C.定向捐赠货币收入
D.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
11.下列对寻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非市场缺陷或政府失败的基本类型
B.是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
C.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不增加任何新财富,也不改变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
D.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
12.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 D )。
A.社会积累性支出
B.社会补偿性支出
C.社会投资性支出
D.社会消费性支出
13.社会产品价值中,构成公共收入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来源是( C )。
A.补偿生产资产消耗的价值部分
B.新价值中归劳动者支配的部分
C.新创造的价值中归社会支配的剩余产品价值部分
D.补偿消费资料消耗的价值部分
14.我国的预算年度起止时间是( A

)。
A.1月1日起至同年12月31日止
B.4月1日起至下年3月31日止
C.7月1日起至下年6月30日止
D.10月1日起至下年9月30日止
15.下面几种情况适于通过前转进行税负转嫁的是( B )。
A.需求完全有弹性
B.需求缺乏弹性
C.需求富有弹性
D.供给缺乏弹性
16.按发行载体不同可以将国债分为( B )。
A.强制公债和自由公债
B.记账式国债和凭证式国债
C.货币公债和实物公债
D.上市公债和非上市公债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D 7 A 13 C
2 D 8 B 14 A
3 A 9 A 15 B
4 B 10 C 16 B
5 A 11 C
6 B 12 D

二、 多项选择题
1.对公共支出的说法正确的是(ABC )。
A.维持性支出所提供的是典型的公共产品
B.经济性支出的范围和规模取决于市场失灵的程度
C.社会性支出提供的物品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
D.维持性支出提供的物品需求弹性高
E.社会性支出提供的产品是纯公共产品
2.政府的服务职能体现在( ABCD )。
A.政策服务
B.治理服务
C.信息服务
D.社会救济服务
E.企业管理服务
3.下列属于政府非税收入的是( ABCDE )。
A.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B.政府性基金收入
C.国有资产收益收入
D.彩票公益金收入
E.罚没收入
4.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传统政策工具有( ACD )。
A.公开市场业务
B.税率政策
C.贴现率政策
D.法定准备率
E.通货膨胀政策
5.下面各项中,属于税式支出的是( ABCDE )。
A.加速折旧
B.纳税扣除
C.优惠税率
D.准备金制度
E.延期纳税
6.转移支付的拨款形式主要分为( CDE )。
A.均衡补助
B.收入分享
C.专项补助
D.一般性补助
E.对称补助
7.下列属于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的是( ABCDE )。
A.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B.内部性
C.宏观经济失衡
D.寻租现象
E.公共政策失效
8.评价公共支出绩效的标准有( ACE )。
A.公平标准
B.经济标准
C.回应性标准
D.满意度标准
E.质量标准
9.政府间的税权主要包括(CDE )。
A.税收的执行权
B.税收的划分权
C.税收的归属权
D.税收的课征权
E.税收的立法权
10.下列对财政补贴的说法正确的是(ACDE )。
A.应将财政补贴多集中于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
B.调整"明补"改为"暗补"
C.要根据"不可不补,不可多补"的原则科学补贴
D.属于财政转移性支出
E.是政府无偿的支付
11.政府财政部门对预算拨款的管理所遵循的原则是( ABCDE )。
A.按照预算拨款
B.

按照规定的预算级次和程序拨款
C.按照用款单位的实际进度拨款
D.按照国库库款情况拨款
E.按照批准的年度用款计划拨款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ABC 7 ABCDE
2 ABCD 8 ACE
3 ABCDE 9 CDE
4 ACD 10 ACDE
5 ABCDE 11 ABCDE
6 CDE

三、 名词解释
1. 非税收入
解答: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获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款和罚没收入和发行非、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等属于非税收入,广义的非税收入还应包括政府国债收入。各项非税收入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或财政部规定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
2. 分税制
解答:
分税制是一国政府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对税种或税源以及税收管理权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以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的一种分级财政管理体制。


3. 外部性
解答:
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这就是说,这些活动会产生一些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承担的成本(称为负外部性),或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获得的利益(称为正外部性)。
4. 零基预算
解答:
零基预算是对新的预算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不考虑以前年度的收支执行情况,而是以"零"为基础,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及财力可能,从根本上重新评估各项收支的必要性及其所需金额的一种预算形式。
5. 人员经费支出
解答:
人员经费支出主要指国家财政用于文教科学卫生等单位的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奖学金等开支项目的支出。
6. 公债
解答:
公债就是政府举借的债务,是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债务人的身份,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或合同的规定,同有关各方发生的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
7. 政府决算
解答:
政府决算是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用以反映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政府决算是预算年度内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最终结果,也是政府的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表现。
8. 国债偿债率
解答:
国债偿债率是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出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总额的比例,反映政府偿债能力。
9. 税收负担
解答:
税收负担一般是指因政府课税相应地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而使其承受的经济负担或造成的经济利益损失。

四、 简答题
1. 简述财政补贴的作用。
解答:
财政补贴作为调节国民经济的一种重要经济杠杆,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许多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结构的调整。通过财政补贴,可以使国家

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得到贯彻,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
第二,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稳定和提高。在价格体系不合理又不具备增加职工工资条件的情况下,财政补贴能够减少价格改革引起的震动,稳定物价,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受影响。
第三,有利于调节财政收支和社会总供求关系,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财政补贴的运用,会形成一部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财政补贴的增减变化直接影响财政收支的平衡,进而影响社会总供求的平衡。通过改变财政补贴的数量和结构,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和结构。
然而,财政补贴如果运用不当,其作用将走向反面。一方面,过度的财政补贴会增加财政支出,势必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甚至导致财政赤字;另一方面,财政补贴还会掩盖补贴商品的真实成本、价值及其与相关商品的比例关系,使价格表现商品的价值、实现社会再生产和促进竞争、传递市场信息等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使本来不合理的价格体系更加不合理。因此,长期的、过多的财政补贴,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2. 简述财政政策目标。
解答: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一)资源的优化配置
所谓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使之达到优化组合,从而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即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前提下,求得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一般来说,资源配置是市场的功能。但是,市场本身存在很大的缺陷,单靠市场机制的运行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需要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资源的配置进行引导和调节。
(二)收入的公平分配
收入公平分配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合理的税收负担问题。组织财政收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一部分资源从企业、个人手上流向政府手中的过程。税收负担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利益。
(三)经济的稳定增长
经济稳定增长表现在适度的经济增长率、稳定的物价水平、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上,通过市场来考察,它又集中反映在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协调平衡上。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可以对国民经济活动的总量即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有效的调节。财政支出总量和财政收入总量的变动,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影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化。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能否实现有效的收入再分配?为什么?
解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无法实现有效

的收入再分配。原因如下:
(1)在市场中通常不存在有以公平分配为目标的再分配机制。即使这样的再分配机制存在,功能也极为微弱;
(2)私人慈善机构或许能进行某些方面的再分配活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在缺乏一种相互配合的政策的情况下,一种慈善行为很可能与另一种慈善行为发生冲突,而这种现象为市场本身所难以消除。因而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力量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社会性再分配来调节。

4. 简述实现财政政策的工具以及各自作用机制。
解答:
财政政策工具是指为实现既定的财政政策目标所选择的组织工具和操作工具。一定的财政政策目标需要特定类型的财政政策工具或其组合来实现。主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国债、购买支出、转移支出和政府预算。
(一)税收。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方式,是最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之一。如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政府减少税收,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得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引致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推动经济增长。同时,税收也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二)公债。在现代社会中,公债除了发挥着补充政府财政性资金不足的作用外,同时也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调整公债的流动性程度,可以改变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状况,从而对经济产生扩张性或紧缩性的影响。通过调整公债的发行利率或实际利率水平,来改变金融市场利率的升降,同样可以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的影响。
(三)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直接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活动,包括政府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物品或服务的支出。购买性支出对生产、就业以及社会总需求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四)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财政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是指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失业救济金、补贴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则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掌握的资金转移到特定的领受者手中,它只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对于国民收入的分配有直接影响,但对生产、就业以及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是间接的。从调节宏观经济的效果来看,转移性支出的增减与税收的增减有着相反的作用。同时,转移性支出也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转移性支出的支出对象是低收入群体,由此可以相对增加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五)政府预算。一国财政收支结构及其差额是通过编

制政府预算来实现的,政府预算反映了政府财政政策的意图和目标。预算调节经济的作用主要反映在财政收支的规模和收支差额上。


5. 什么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有什么特点?
解答:
所谓社会保障是指国家按照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在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伤残、疾病、失业、丧失劳动能力或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原因面临生活困难时,向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从而使其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所形成的一种保障制度。它是一种非市场化的再分配方式和社会机制。从社会保障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有效的社会保障应具备以下特征:
(1)法律规定性。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的同时,也要求全社会共同承担风险。因此必须把国家、集体、个人在社会保障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
(2)社会性。社会保障以国家为主体,是为了弥补现代社会中被逐渐削弱的家庭保障功能的。当劳动者的保障由分散走向集中、有家庭走向社会时,国家作为全社会的代表,自然而然、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保障的责任;
(3)权利、义务统一性。只有在依法缴纳了的一定数量的税、费或社会保障金,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履行了义务的情况下,才能享受权利;
(4)互济性。对每一个社会保障的享受者而言,其社会保障基金的扣除、储存、分配和使用,存在着数量和时效上的差别。这样,社会成员之间就可互相调剂,特别是在广泛的社会统筹的基础上,社会保障资金的互济性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使社会保障的能力也因此得到提高;
(5)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这要求国家奉行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可运用的手段,对因生育、年老、疾病、工伤、残疾、失业等而需要一定物质帮助的社会成员,提供他们急需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其免于贫病、死亡,是人的尊严得到根本的维护。
6. 合理的税负应如何确定?
解答:
合理税负水平涉及的是一国总体税负状况的宏观问题,其判别标准是宏观税负的高低,而一国的宏观税负涉及财政、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影响因素,从总体上说,衡量宏观税负水平是否适度的主要标志如下:
1.保证政府公共支出正常合理的需要是确定宏观税负的最低量限。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公共支出的合理范围主要是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在税收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税收分配的数量必须能够满足政府上述基本的、正常的、合理的需要。
2.保证经济的稳定健康协调发展是确定宏观税负的最高量限。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税收分配的对象是

社会剩余产品,其量的大小是确定宏观税负的最高上限。如果宏观税负超过了这一量限,就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阻碍技术进步,造成市场资源配置与政府资源配置的主辅关系倒置,降低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益和效率。
综上,合理宏观税负的确定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消耗的足额补偿,把税收分配的上限确定在当期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即社会剩余价值上;二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基本生活费用和必要的发展费用;三是按照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政府宏观间接调控的原则,合理确定宏观税负,将政府配置资源的范围限定在公共产品领域。
7. 什么是分税制?简述分税制的具体内容。
解答:分税制是一国政府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对税种或税源以及税收管理权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以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的一种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具体说来,分税制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一)"分税制"是以政府间事权为基础,确定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和支出范围。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通过相关法律予以规定,在此基础上,确定各自的支出责任和支出范围。(二)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和税收管理权限。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收入范围的划分主要是税收划分。税收划分一般来说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税源。中央与地方分别成立税收管理体系,分征分管。(三)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均衡各地区的财政能力,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将集中的一部分财政收入以规范的形式补助给地方,以满足地方最基本的财政支出需要,实现对地方财政的宏观调控。(四)实行分级财政预算体制。实行分级财政预算体制,就是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预算。在法律规定的事权范围、税权税源、财政补助等范围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别编制和执行自己的预算,各自向同级权力机关负责,自收自支,自求平衡。

8. 制约国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解答:
国债规模制约因素主要包括: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政府债务规模大小的决定因素;
(2)生产关系类型。不同生产关系,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其举借公债的规模有很大的不同;
(3)政治背景。在不同样经济发展水平和同样生产关系情况下,不同的政治背景决定着不同的公债发行量限量;
(4)国家职能范围。国家职能范围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国财政赤字的规模,而对财政赤字的存在则是公债产生的最初动因。

公债最初是作为弥补财政赤子手段而产生的;
(5)财政政策选择。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实行何种财政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债的规模;
(6)金融市场状况。公债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重要工具,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操作的,而公开市场业务能否顺利进行要看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
(7)公债管理水平。政府对债务管理方面的水平高低也会影响公债的规模。
9. 简述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解答:
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是计量、检查、考核、落实和监督政府公共财政受托责任的最为有力的实施机制。
首先,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公共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福利。这就要求政府在对公共财政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但要关注过程,确保合规性,还必须关注结果和绩效,科学合理地计量和评估绩效。
其次,市场通过其灵敏的价格信号和利润机制,能够有效地引导资源从经济效益低的领域流入经济效益高的领域,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节约使用。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创设一种公共资源再配置机制和直接的利益制约机制,通过绩效信息来引导公共资源的流向和流量,切实解决公共资源的滞留和沉淀问题。同时,通过对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的计量和评价,也可为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的政府财务信息,增强财政透明度,强化公众参与的意识,提高民主监督的质量,促使政府更加自觉地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满足信息社会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公共需要。
因此,从政府公共支出的角度研究政府绩效,创设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以绩效战略规划为前提,以绩效协议为纽带,以绩效指标和绩效计量评估为核心,以绩效报告为结果的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估体系,以加强对政府公共支出的绩效计量和管理,不仅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积极意义,对完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推动公共服务型和公共管理型政府的建设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五、 论述题
1.试论述为什么要强化我国的政府预算监督?
解答:
对政府预算和财政活动实行监督,是现代政府预算和财政分配活动公开化、民主化的重要体现,也是确保政府公共预算符合广大人民意愿,保证政府收支的合法性,增强政府预算的透明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现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客观要求。公共财政资金取之于公众,要确保其有效地用之于公众,必须构建一整套民主化、科学化的收支决策机制、财

政资金运行机制和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财政权是一种基本的国家权力,同其他权力一样,必须受到相应的制约和监督。
财政监督管理职能是指政府在预算决策和资金筹集使用过程中,客观上具有的对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活动情况和财政本身的运行进行反映和制约的功能。监督管理职能寓于财政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调控等职能,辅助于这些职能并独立发挥作用。
发挥财政预算的监督管理职能,强化公共财政监督机制,确保公共财政资金安全运行、规范管理和有效使用,其现实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强化公共财政监督机制是推进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既然公共财政资金取之于公众,它能否全部有效地用于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那么,对公共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加强监督自然就是人民所拥有的政治权利。在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下,国家应当构建有效的机制保证人民对公共财政监督权的实现。
其次,强化公共财政监督机制是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收支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之一。财政收入能否依法征收入库,财政支出能否按照预算有效使用,直接关系到国家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能否及时、有效地落实到位。因此,为了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就必须有健全有力的公共财政监督机制加以保障。
第三,强化公共财政监督机制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措施。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受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驱使导致财政收支运行偏离公共利益轨道,甚至贪污、挪用和滥用浪费财政资金,都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多年来,我国审计和财政部门每年进行监督的结果证明,一方面,公共财政监督不可或缺、极为重要;另一方面,现有的监督检查机制存在着明显的制度缺失,以致巨额财政资金的流失与浪费往往在事后才能发现,这时难以挽回损失不仅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公信度。因此,应强化公共财政的监督机制。
2.论述我国建设公共财政框架应遵循的思路。
解答:
目前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公共财政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建设应始终遵循市场原则和发展原则,努力完成以下重要任务:
1.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对政府和市场的分工进行明确划分。市场要在政府宏观调控条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我国

要从过去政府全面配置资源逐步转变为政府和市场共同配置资源,政府必须改变大包大揽的做法,逐步退出市场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领域。为此必须进一步转变财政职能,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从经营性、盈利性的领域退出,从市场可以提供的,私营企业和家庭可以提供的各项领域退出;同时还要强化那些必须由财政管而财政却没有管或没有管好的各项事业和建设领域,要强化社会领域的调控功能,从根本上规范政府、财政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2.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要在明确各级政府管理职能的基础上,重新科学界定各级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合理划分相应的公共经济责任及其财政支出责任。在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时,应遵循受益原则、行政管理原则、国家利益原则。行政管理原则就是对于无法用受益范围划分的上下级政府共同承担的经济行政或者社会行政事务,按照行政管理的一定标准来划分。国家利益原则是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高度出发,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主权,协调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关系的准则。只有如此,财政才能甩掉重负,轻装上阵,公共财政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3.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
在财政支出领域,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逐步取消对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的投入,突出公共性特征,切实把公共财政的支出重点转移到国家安全事项和政权建设、公共事业发展、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等社会公共需要方面,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对西部地区的扶持。
4.加大收入调节力度
政府应调节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居民收入分配差别,以服务于"共同富裕"的目标。通过转移支付、税收、补贴、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手段对这些差异进行调节,决定了财政职能在实践中必需扩大和深化。
5.转变理财理念和理财原则
我国公共财政的理财理念和理财原则,既有财政理财的一般性,也有自身特有。具体包括:(1)为民理财。公共财政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放在首位;(2)民主理财,即财政资金的安排使用要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意、满足民愿;(3)依法理财即财政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应严格依照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来管理;(4)规范理财即在依法理财基础上的规范理财是指具体财政、财务管理过程中较深、较细层次的规范操作要求;(5)高效理财,即财

政资金分配使用高效益和财政管理工作高效率两个方面;(6)廉洁理财,这既是为民理财原则的延伸,也是建设廉洁政府对财政工作的要求,必须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决不能用公权谋私利、徇私情。


3.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
解答: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宏观经济政策,服务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二者都是以货币形态的经济总量加以测度的,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总量政策的鲜明特征,这是两种政策具有共性的一面。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政策的主体不同
实施财政政策的主体是政府,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和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在世界各国中,中央银行与政府的相互关系模式有较大的差别。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隶属机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须听从于政府,中央银行只是名义上的货币政策主体,不能独立地实施货币政策。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中,中央银行相对于政府部门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方面直接对立法机构或直接对总统负责,政府无权左右货币政策的运作,中央银行才真正成为货币政策的主体,这对维护货币政策的权威性和实施效果是十分有利的。
(二)传导过程的差异
从对国民经济宏观需求管理的角度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达到宏观经济目标的,但是,两者的手段不同、操作方式不同,因而从政策调节到实现政策目标过程的传导机制也不同。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比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为直接,财政政策一般是直接作用于企业和居民,进而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或工具影响中介目标进而实现最终目标的途径和过程的机能,也就是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的操作而发挥作用,借以达到最终目标的过程。
(三)政策手段不同
财政政策手段主要有税收、预算、补贴、公债等,它们都是经由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作用于政策目标。如税收是最重要的财政政策之一,通过税收的增减,就会对总需求产生扩张或抑制效果。预算政策主要是通过总量调节来影响社会总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财政补贴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财政手段,在现代各国的财政政策中得到广泛应用。公债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关系,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

段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将其吸收的存款缴存中央银行的比例。如在经济萧条时期,可以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此扩大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所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办理的贴现,称为再贴现。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意味着中央银行紧缩银根,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意味着中央银行放松银根。在经济繁荣时期,则适用采取提高再贴现率的方法。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买进有价证券意味着中央银行放松银根,即公众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再由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由此派生出新的存款,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增加;卖出有价证券意味着中央银行紧缩银根,即公众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减少,再由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由此减少派生存款,货币供应量下降,导致利率上升,投资需求减少。
(四)政策时滞不同
政策时滞是指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问题。政策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是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政策也就越能快速地发挥作用。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指采取政策行动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财政政策的内部时滞比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要长一些。应该注意的是,这就是指"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部分而言的,如果是经由"自动稳定器"实施的财政政策,其内部时滞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内部时滞为零。
外部时滞是指从政策开始执行到政策对目标发挥作用之间所需要的时间。财政政策通常直接影响收入和支出(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货币政策则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利率和财富价值,间接地影响收入、消费和投资。因此,财政政策的外部时滞比货币政策时滞要短一些。这个特点十分重要,因为它表明财政政策能够更快地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但是,这一点常被财政政策所具有的较长的内部时滞所抵消,就总的政策时滞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究竟谁长谁短,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4.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我国公共财政的内涵?
解答:
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模式;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并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将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

,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全面理解公共财政的概念应把握以下要点:
(一)公共财政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石
公共产品是公共财政模式的基石也是区别于传统的生产性财政模式的关键性特征。从狭义上讲,财政学就是一门研究公共产品有效供应问题的学科。由于公共产品所固有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人们单独依赖自己的力量无法提供或者根本就不愿提供它们。作为结果,社会和个人都非常需要的公共产品,因此,公共财政的基础性职能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核心
这是公共财政最基本的功能,其突出特征体现于它的"公共性",而与市场经济中的赢利性、竞争性相区别。公共财政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主要是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体现整体公众利益。
(三)公共财政通过民主制度表达偏好
在公共产品有效供应中,最大的难题是获取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民主政体就是通过政治程序,让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地选举为其作出资源使用决策的领导人,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应则构成这些决策的核心内容,从而促进公共产品的有效供应和公共财政模式的质量。
(四)公共财政以公共产品的成本为基准设计税制
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必须消耗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后者构成公共产品的成本。除了通过公共收费补偿一部分成本,公共产品成本表现为所消耗的税收(公债、赤字和通货膨胀是延期的或隐含的税收)收入,以及政府为征税而付出的其他代价。在成本既定的前提下公共产品提供的利益越多,公共财政的效率越高;反之,在公共产品规模与质量既定的前提下,公共产品成本越低,公共财政的效率越高。
(五)分权基础上的制衡
公共财政模式就是要求以分权基础上的制衡作为处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的最高指导原则。公共产品的区域受益性决定了财政分权的必要性。由于低层级政府掌握了更多的偏好信息,要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应,在各级政府财政决策中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财政分权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财政分级并不等于财政分权。财政分权要求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权,使其能够独立地做出本辖区的财政决策。
(六)依法管理财政事务
公共财政是法治财政。法治是实施有效财政管理的必要条件。征税、公共支出、预算、公债和其他财政事务属于典型的、同时也是极为复杂的公共事务,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每个公民的社会权利和经济利益。在公共财政模式中,法治的精神应该渗透到财政管理的方方面面。

(七)对纳税人负责
公共财政模式遵循许多具体的原则,而资源使用的责任原则是其中最基本的原则,它是公共财政模式的灵魂和最高理念。按照这一原则,资源使用者必须对资源提供者负责,有关资源使用者决策必须根据资源提供者的意愿做出,并接受资源提供者的监督与制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