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肖临骏: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比较分析

肖临骏: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比较分析

肖临骏: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比较分析
肖临骏: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比较分析

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比较分析

(一)兴起背景

1929-1933年,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普遍性的经济大萧条,表现为工业生产总值下降、失业率上升、投资崩溃,传统信奉自由经济的新古典经济学无法做出解释,甚至产生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困惑,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大的理论危机出现了,而凯恩斯及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正式诞生。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古典综合派将凯恩斯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综合起来,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为内容的微观经济学和以凯恩斯理论为内容的宏观经济学,促进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理论政策的基础。自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呈现高通货膨胀率和低增长率并存的状况,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遇到了空前的理论危机,客观上需要新的经济理论来应对和解释。于是供给学派、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体现自由主义思潮的经济学流派应运而生,可见从一开始供给学派就是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对立面产生的。

(二)理论体系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认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共同构成的有效需求,受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偏好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制约,资本主义经济会出现投资需求不足和非自愿性失业,结论是资本主义无法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国家有效干预取代完全放任的自由经济,市场非出清、非均衡需要外部干预成为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逻辑出发点;而供给学派的理论渊源主要是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相比供给学派的理论体系较为单薄,更偏重于政策主张。该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商品与劳务的生产与提高生产率,为增加供给,需要运用税收等政策促进储蓄和鼓励企业投资。

(三)政策观点

在政策上凯恩斯主义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否认市场可以自动维持充分就业和自动出清,主张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整。在解决经济萧条和促进就业方面,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提出了功能性的财政预算政策,主张以赤字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萧条问题。新古典综合派作为凯恩斯理论的继承者,坚持国家干预为主、市场机制为辅的政策方针,丰富了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论,使得凯恩斯理论动态化和模型化的同时也继续传播了国家干预思想;而供给学派认为“滞胀”的出现是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的恶果,提出重新肯定“萨伊定律”,主张在市场供求关系中把供给放在首位,调整政府干预的内容和方向,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减税等措施鼓励储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据此,针对当时美国的“滞胀”状态,“供给学派认为美国经济的头号问题不是通货膨胀,而是生产率的下降。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解决通货膨胀的唯一办法”。

(四)政策影响

作为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革命地位的凯恩斯主义,颠覆了信奉市场机制自由运行的传统古典经济学,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全新指导思想,在危机中挽救了资本主义。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既同凯恩斯主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也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虽然围绕着如何理解、继承和发展凯恩斯学说等问题,凯恩斯主义演化成了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主义学派、凯恩斯主义非均衡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等流派,但凯恩斯通过政府干预解决经

济问题的基本思想还是得到了传承,其工资刚性、价格刚性等基础假设得到弥补和填充,凯恩斯经济理论注重社会心理分析,也为以后的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乃至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提供了某种借鉴。1992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实践新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推行既要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又要削减赤字、压缩债务的经济增长战略,2008年金融危机后回归凯恩斯主义成了欧美领导人制定政策的现实选择,显示了凯恩斯主义强大的生命力;供给学派自然无法和号称“拯救了资本主义”的凯恩斯主义相提并论,它产生于传统凯恩斯主义遭到质疑及西方经济学流派纷纷兴起的时刻,它对美国、英国政府特定时期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其理论没有继续丰富和完善,相比起传统凯恩斯主义及其以后的分支流派,其影响力都不能相提并论。

(五)理论欠缺

作为经济理论难免存在局限,20世纪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缺少微观经济基础就成为非凯恩斯主义抨击的目标,另外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还需继续检验,其政策措施只着眼于解决短期经济问题,对经济长期增长作用有限也是凯恩斯主义的明显缺陷;供给学派坚持从古典经济学渊源解决现实问题,片面强调“供给方”管理,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简单重申了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所提出的政策主张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其边际减税政策被认为是在保护富人的利益,所以供给学派的减税理论曾遭到一些经济学家的批评,甚至供给学派内部在减税等理论政策的功效上也存在争论,但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它由只强调需求的一个极端走到了只强调供给的另外一个极端。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启示

(一)解决经济问题需要供需协调

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出发点既可以是需求边也可以是供给边,当供给存在约束时,就要着力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片面强调供给或片面强调需求都不可取。供需协调就是要从单纯强调需求转为需求和供给齐抓共管,避免非此即彼的主观判断,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尽管政府投资在城镇化及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领域还有政策运用空间,但着眼于经济中长期发展问题,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减少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放松妨碍供给边管理的一切不必要约束。当前我国经济同时面临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两方面不足的问题,实施供给管理要求我国从制度、技术、资本、人口、资源等方面重新审视经济发展潜力,坚持创新发展战略,让企业等市场主体加强新产品和新劳务的生产供给,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解决经济问题需要重视中小企业创新

供给学派认为供给的核心问题是生产效率问题,而生产效率又与企业的“创造性的破旧”密不可分,所以供给学派认为中小企业为代表的私人经济对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至关重要,具有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其实正面临着来自中小企业创新上的竞争。政府应该放松管制,让企业尽量自由的经营,使企业家精神得以充分发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事实上,20年代80年代中后期美国实体经济整体波动性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采取了“供给学派”的改革从而激发了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是经济创新发展的动力,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受欧美经济危机影响较大,就更需要财税金融政策的大力支持,将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系列扶持和促进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国企和民企之间的不合理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力和整体竞争力,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

(三)市场经济需要提高国家干预水平

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虽然主张减少国家干预,但“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供给学派都承认单靠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需均衡,都认为需要国家干预,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这种干预的程度、

内容和方向上”。供给学派眼中的经济自由不是对古典经济学的完全复归,倡导经济自由不是完全否定政府干预,为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创新精神的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制度建设的先天不完善,政府必须对市场固有的失灵现象和失灵领域进行有效干预,要求政府在加强自身改革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发挥对市场失灵的纠偏及惩治功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四)经济发展需要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在费尔德斯坦等“温和供给学派”那里,“反对过分乐观预期通过降低边际税率实现控制通货膨胀、增加税赋和促使个人财富增长,更加注重有形资本和智力资本及提高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体现了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主张和坚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凯恩斯主义片面注重解决短期问题强调需求管理形成区别。在我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转型之际,必须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共同参加的,促使“人口数量型红利”向“人口质量型红利”转变的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五)经济理论要与经济环境相匹配

无论是凯恩斯主义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还是供给学派面对“滞胀”,都是在特定经济环境下为解决特定问题服务的,随着具体经济发展环境和社会制度背景的不同,经济政策的基点和核心也应该有所不同,制定经济政策要从现实经济问题入手。供给学派认为“滞胀”是供给不足时刺激需求政策的严重后果,大萧条时期的政策经验不能解决“滞胀”问题。同理,里根政府治理“滞胀”的经验不能在中国全盘复制,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也并不是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全部,要看到当时沃克尔反通胀措施、美苏争霸带来的政府购买增加、广场协议带来美元汇率贬值等国内外积极因素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经济学家的理论话语权逐渐彰显,对于经济学界各种学说及各种“主义”应该欢迎其思想争鸣,但我们始终要坚持在具体经济社会运行环境中考量理论目标的可实现性,经济理论务必建构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发展阶段之上。

(六)经济发展要规范政府行为

与鼓励政府工程建设、实施“赤字财政”的凯恩斯主义不同,供给学派更重视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刺激,反对政府对经济不必要和不适当的干预,认为政府是非生产性的,政府不适当的税收和举债会减少私人部门可资利用的财富,形成挤占效应,而私人经济部门的效率高于公共部门的活动效率,所以需要规范政府行为,更多的依靠市场力量来自动调节经济,为私人经济部门的增长创造条件。对于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供给学派认为政府利用公共部门的扩张创造就业机会的政策是不明智的,“没有经济的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持续的和扩张的需求,充分就业的客观经济基础是经济发展,而不是政府部门的扩张”。2008年后通过实施中央版和地方版“4万亿”投资计划,各级政府扩大了基础设施投资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虽然取得一定短期成效,但也固化了经济运行结构失衡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急速增长,不仅集聚了金融风险,也影响了经济发展质量。未来与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的绩效观和政绩观,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承担起更多职责,避免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秩序,使非国有企业有更多的利益机会和发展空间,激发经济社会的内在发展潜力。

供给侧结构改革与供给学派理论的差异

简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理论的差异 东北大学信息学院 自动化类1502班 20153996 刘天翼

最 近在新闻中经常听到供给侧改革这个字眼,好奇心大起,习大 大老是挂在嘴边的供给侧改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开始查阅相关的资料细致的了解一下,不查不知道,一查才知道供给侧改革与国家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推动关系,查阅资料的同时发现西方的一种理论学派供给学派与中国的新政策存在着共同性和差异性。 要想叙述两者之间的差异首先得明白两者的定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

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二零一六年一月二十六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2003年后,中国央企生产力变革变得很缓慢,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最大,产能过剩很严重。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 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西马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的看法[1]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的看法马克思和凯恩斯是站在同一条线上,但是对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和归宿,两人的看法可以说是根本异趣,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者和凯恩斯主义学者进行长期激烈的正面交锋。在学术界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既对凯恩斯主义有批判、融合,也有辩护。 一、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斯威齐、多布、曼德尔鲍姆、波洛克和科里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批判。 1、斯威齐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斯威齐认为凯恩斯是新古典理论培育的一个“囚徒”。首先,凯恩斯从来没有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一个整合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技术和文化的总体。因此,凯恩斯认为阶级斗争不过是“令人讨厌的混乱”而忽略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的作用,把国家只看作是一个在紧要关头突然出现以扭转局面的角色。其次,他忽视了技术进步对增加失业的影响,他把这看成是经济机制中可以矫正的缺陷,而不是保证资本家控制劳动力市场的手段。最后,凯恩斯甚至比他的一些新古典理论派的同行们更少关注垄断的力量,丝毫没有论及垄断在宏观经济中的意义。 2、多布对凯恩斯进行了更加系统、更为深刻的批判。 多布坚持认为,凯恩斯的经济方法过于宏观,因而导致他忽视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必要的均衡,并进而忽视了计划的必要性。凯恩斯同情生产资本家,反对借贷资本家,他也不同情工人,他把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描述成一个中立的仲裁者,从而使他看不到政府经济政策的政治局限。多布断言,资本主义制度下充分就业是个乌托邦式的梦想。多布在晚期著作中,对凯恩斯态度有所缓和,但他对凯恩斯的本质上还属于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仍进行严厉的批判。他还认为,凯恩斯建立在投资边际效率思想上的利润分析是整个《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最庸俗的观点”。 3、法兰克福学派的曼德尔鲍姆、波洛克对凯恩斯的批判更为激烈。他们认为,凯恩斯对流动偏好的强调是错误的,因为货币的错位是症状而不是原因。凯恩斯夸大了利息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同时忽视了技术进步对利润率进而对投资的影响。《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没有谈及不同部门投资比例失调所造成的影响。曼德尔鲍姆和波洛克断言:“凯恩斯的修正程度超过了古典教条,但他没有指出更光明的前途,而是指向了更黯淡的未来。” 4、科里就对凯恩斯的理论作了激烈的抨击。 科里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主要集中于这两个问题:利润率下降和消费不足理论。科里认为,首先,投资取决于利润率的变动,而不是像凯恩斯所说的那样取决于利息率,凯恩斯对萧条时期货币的解释混淆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凯恩斯认为利润率下降是平稳过渡到一个既是资本主义而又不是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秩序”的手段,而科里指出,实际上利润率下降只表明经济衰退,而且是激烈的阶级斗争、社会暴乱和战争的前兆。其次,凯恩斯夸大了投资的重要性而轻视了消费。最后,科里从方法论上对凯恩斯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批判:凯恩斯的理论强调了交换这一次要因素,而没有强调生产这一首要因素,是凯恩斯主义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断对此作过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融合(斯特雷奇、亨利.史密斯、亚历山大、多马) 凯恩斯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提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政策主张,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一点上却存在不足,同时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长期繁荣,这都给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试图在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沟通”留下了空间。 琼·罗宾逊对于促进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形成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后,当时已是著名经济学家的罗宾逊高度评价了这一著作,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凯恩斯无疑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领军人物;他受命于危难之际,用自己的博学和聪明才智挽救了西方各国的经济,在当今经济学界他享有着与亚当·斯密同等的地位。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他们分别找到了影响经济发展的“两只手”,即:亚当·斯密将市场调节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和凯恩斯的政府有限调控是“一直看得见的手”。 在凯恩斯之前,世界经济领域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的天下,亚当·斯密被奉为西方经济学之鼻祖,其经济学思想影响了几代经济人,在1929年以前,几乎所有的西方大国都坚信市场是万能的,所以在本国经济建设上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要保证其国内市场的自由,笃信政府只有在不干涉的条件下,本国的经济才会取得发展的教条。但是经济自由化和市场不干预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西方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在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有一些人对亚当·斯密的理论提出质疑。1933年罗斯福接任了美国总统,在入主白宫的几天后他就立即宣布实行“新政”;随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来规范市场规则,整顿美国经济;其“新政”之新,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进行最大限度的干预,所以罗斯福是一反常理的,他违背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但是不久以后新政就发挥了其威力,美国经济终于缓缓复苏,其经济政策也因此备受吹捧。然而在经济学界罗斯福新政却拉开了凯恩斯革命的序曲。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所以凯恩斯的理论在经济界迅速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被历史称作凯恩斯革命。以后凯恩斯理论更是席卷全球,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这场凯恩斯旋风也一发而不可收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确立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此时的中国刚从计划经济模式走出来,国家一贫如洗,物资极度匮乏;社会发展到了十字路口,国家须要面临第二次“革命”,但是中国

供给学派的理论实践和简要评价

供给学派的理论实践和简要评价 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早已成为美国里根政府制定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1981年,里根上任不久,就向国会提出了具体的“经济复兴计划”,这些计划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削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率,其中个人所得税率自l981年7月1日开始每年削减10%,三年削减30%; ②削减联邦开支,减少预算赤字,逐年平衡预算; ③放宽和取消政府对企业的一些限制性规章条例; ④控制货币信贷,推行有节制的稳健的货币供给政策。里根“经济复兴计划”是根据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的地论与政策主张综合制定的。因此,尽管供给学派形成的时间还不算长,然而它在美国的影响日益扩大。 (一)“里根经济学”和“经济复兴计划” 里根早在1980年的总统大选中,就全盘接受了供给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并作为自己的竞选纲领,这主要是因为供给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能更好地反映和体现里根所代表的美国部分政治集团和收入阶层的利益。 在总统竞选之前,里根就是美国大多数所谓“平等保守主义分子”的支持者和利益代表入。这部分人大多是西部的中小企业主、农场主、房地产主等等。他们的经营规模小,主要立足在国内市场,因此,他们不仅要受到国内政府有关企业规章条例法规的严格限制,而且没有如大垄断跨国公司逃税避税的便利条件,税负沉重,储蓄和投资的能力日益枯竭。为此他们竭力反对国家政府对企业过多的干预,主张恢复自由企业制度,反对大规模的社会福利开支和所得税政策。他们之中很多人还是1978年加利福尼亚州“第13号提案”抗税运动的参加者和肯普—罗斯税法案的拥护者,供给学派中的著名经济学家例如:肯普、拉弗、万尼斯基等就是“平民保守主义分子”的主要代表和理论家,而里根的政治基础正是根植于这批“平民保守主义”极端保守派的。里根也曾是“第13号提案”和肯普—罗斯减税提案的积极支持者。在那时,他就和—些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来往,他早就对重视宏观经济、注意微观分析,并主张财政、金融措施并重的供给学派寄有很大希望。早在1980年的竞选总统纲领中,里根就提出了在头三年中每年减税10%,争取削减财政开支,逐年平衡预算,控制货币信贷,控制通货膨胀等供给学派的主张。 当然,里根当选总统以后所提出的更具体的“经济复兴计划”的思想基础,并不全部属于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因为里根政府看到,凯恩斯当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提供了被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的、解决需求不足的短期有效的药方。但是,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个仅出现了与凯恩斯所面临的完全不问的新现象,即资本主义经济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已经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经济衰退;而且由于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结果反而导致“停滞膨胀”局面。同此,对里根来说,一方面要努力刺激供给,另一方面必须控制需求,这就成了当前保守主义经济思潮在美国由里根政府实验的基本内容。从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理论基础看,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是以供给学派的政策对付经济停滞,用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关于严格控制货币供给量增长速度的理论来抑制通货膨胀,也吸收了代表东部财团利益的经济学家如乔治·舒尔茨、

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张的全面评价

1.凯恩斯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 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2.凯恩斯为什么主张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刺激资本主义经济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供给学派税收理论简介

157 供给学派税收理论简介 Tax Policy Synopsis of Supply-side Economics 甘小军 王

158 科技广场 2008.4

0.8%)的情形相比,可以看出减税措施对于工人劳动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的刺激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3.2储蓄和投资率有明显变化 虽然美国在80年代私人投资和私人储蓄的增长率都不如70年代高。但比较明显的是,1981年减税法和1986年减税法实行后,分别有1983年—1984年和1988年—1989年的私人投资和储蓄的较大增加。美国经济学家阿伦?思南和安德兽?罗斯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认为,1981年减税使商业储蓄在1981年—1982年中增加了270亿美元,个人储蓄增加了480亿美元。如果没有1981年的减税,那么在1981年—1982年的衰退中,美国经济的情况将会更坏,国民生产总值至少还将下降6%。(见表一)。 表一美国私人部门储蓄与投资(1971-1989) 资料来源: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91年》第3页 3.3对国民收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根据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1984年的一份证词,1981年减税法将边际最高税率从70降到50后,占纳税人总数1.36%的高收入者的纳税额从1981年的580亿美元增加到1982年的605亿美元,其纳税额占税收总额比重由1981年的20.4%,上升到1982年的21.8%。这说明减税增加了这部分人的工作时间和收入。同时,减税对低收入纳税人的刺激较小,占纳税人总数50%的低收入者所纳税款从1981年的217亿美元降到1982年的195亿美元。1985年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报告表明: 虽然1984年富有阶层收入增长速度远高于低收入阶层。占美国家庭5%的最富有者得到国民收入的16%,比上年多获得40亿美元; 占美国家庭40%的下层阶层只得到国民收入的15.7%。 3.4扩大了就业,促进了经济增长 减税对增加就业机会的作用十分明显。美国80年代的失业率一直呈下降趋势,从1983年—1989年,就业增长率平均为2.45%,高于70年代水平。1988年哈佛大学的林含从数量经济模型得出,1981年的减税政策到1985年,共使GNP的实际增长率提高了2%以上,并创造了250万个就业机会。4供给学派减税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现在,在我国经济学界,希望国家实行减税政策的呼声不时出现。通过资料显示我国的总体税赋水平和国际上比较相对偏高。我国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折算成“消费型”的增值税,则税率高达23%。而大多数西方国家的税率水平低于20%。我国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是33%,高于发达国家的税率水平,比如德国为25%,澳大利亚为28%,英国、日本为30%。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为吸引的外资的需求,我国对外资企业所征收的所得税率仅为15%,远低于本国企业,另外我国个人工薪所得税最高档45%的边际税率也高于国外水平。而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除了正常的税收以外,在我国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民营经济而言,乱罚款、乱摊派、乱收费、“权力寻租”等问题也非常严重。这些都增加了企业成本,降低了投资的回报率,打击了企业家投资的信心。因此,在今后,中国可以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减税”政策,必定能达到供给学派所主张的减税政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维特?P?甘地等.供应学派的税收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性[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2]马斯格雷夫等.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3]刘大平.从比较角度看世界减税浪潮[J].亚太经济,2003,(4). 作者简介 甘小军(1981—),男,仰恩大学经济学院教师; 王 159

合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进行全面评价

结合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进行全面评价。 答:评价: 一、凯恩斯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1、震撼世界的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空前的严重的经济大危机。1929年10月24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暴跌成为这次危机的起火点,之后迅速波及到美国全部产业界,最终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到处商品充斥,生产萧条,商店关门,生产力大量闲置和毁灭,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千百万失业者挣扎在饥寒交迫中。 2、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流行: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正深深地陷在经济大危机中。当时美国经济学界和政治的一些人就开始建议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和运用经济政策来调节治理危机,以至于逐渐形成了一股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潮。 3、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1933年3月,在经济危机中,佛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他深受当时美国社会上要求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影响,一进白宫就要求美国国会授以“紧急全权”,并宣布实行“新政”。所谓“新政”实质上是一系列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对外经济的政策的总称,其中心内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调节和干预国民经济的运行,对付经济危机。“新政”具体内容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颁布各种紧急法令,以稳定金融、稳定物价、调节生产、保障利润。进而实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运用赤字财政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来刺激经济,强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新政”的推行对于解救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减少失业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表现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强大力量。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成为凯恩斯主义形成的实践先导。 二、凯恩斯为什么主张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刺激资本主义经济:凯恩斯主张的是用调节总需求的方法来刺激经济,他的理论是说国家有空闲的生产能力,是总需求的不足导致这些空闲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于是需要刺激需求,由政府来扩大财政支出,即课本上所说的政府购买,这样短期内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在与总供给曲线交于新的均衡点处时物价上涨了,物价上涨是扩大总需求带来的结果,而不是说要用通胀来刺激经济;你可以参见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来分析物价上涨。也可以这样理解,政府购买扩大,则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多,则物价上涨。 三、凯恩斯货币政策主张的特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使得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引起投资需求不足,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支出,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对凯恩斯理论的评价:1、成功方面: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是刺激增长的扩张性政策,而且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政府干预,采取种种措施增加全社会的货币总支出、扩大有效需求,其中以扩大政府开支为中心内容的膨胀性财政政策为主,以增加货币供应量为核心的膨胀性货币政策为辅,再配之以管制工资,无价的收入政策和改善结构性失业的劳工政策,以及对外经济扩张的外贸政策等。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调节机制,特别是在缓解经济危机、减少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过显著疗效。在战后近四分之一世纪里,西方各国工业生产增长了近三倍,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周期也较为缓和,失业率大为下降。以凯恩斯主义的典型试验基地的美国为例,1942年开始执行凯恩斯主义的膨胀性经济政策,当年的政府开支比上年增长了一倍,而失业率则从上年的9.9%降到4.7%。此后30年间,美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增长的势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经济学理论的各个学派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 迎下载支持. 第二节经济学理论的各个学派 经济学是关于分工与合作及英变化规律的科学。人及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众多的变量因素,而且务个变量之间往往呈现出非线性的函数关系。为了简化研究程序,经济学研究需要进行一些主观假设。或者,把个别重要的主导变量提取出来进行独立分析。根据主导变量的不同,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就区分为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派别。 一、供给学派与需求学派 “萨伊泄律”主张供给创造需求,认为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消费才是目的,生产引起了需求。詹姆斯?穆勒说明了生 产者是为求达到消费目的,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才进行生产性的劳动,至于为何创造了“自己的需求” ?因为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引起了对其他生产者的商品需求,整个经济体系也就达到循环,某一数量商品的供给也就带动了对相同数量商品的需求。 凯恩思主义认为是需求带动了供给,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左行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事实上,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供给与需求分别占主导作用,分别处于支配地位。 二、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与重实业主义 究竟是什么领域在生产社会财富?不同的价值理论因英理论出发点不同可分为重商主义、重实业主义、重农主义。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可以实现为货币的东四才是财富;生产只是创造财富的先决条件,必须尽力鼓励和发展这个先决条件:流通领域(即商品变为货币的领域)是财富的直接源泉: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除了开采金银矿藏之外,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从而把财富和利润全部归结为流通过程的产物。重商主义来源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货币日益发展,城乡资本主义逐渐成长,整个社会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不断向商业资本倾斜,从而产生“重商主义”的政策和学说。 “重实业主义”者从交换的等价性原则“推导”出流通领域不生产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么一个结论。他们认为在充分自由的竞争条件下,商品交换是按照等价原则进行的,既然交换是等价的,那么流通领域就不可能是财富的源泉。萬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生产和流通的关系:流通过程变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肖。这时必须对重商主义重新考察,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跟着从流通领域逐渐转移到生产领域。另一方而,由于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农业日益衰落,工商业的发展也受到阻碍。这时,人们开始怀疑“重商主义”的政策和学说,于是就形成了 "重实业主义”。 “重农主义”是“重实业主义”的原始表现。重农学派认为:商业丝亳不能创造财富;金银本身不是财富,除非用来交换到生活资料;商人是货币财富的代表,他既剥削卖者,又剥削买者,破坏了交换的等价性。重农学派的代表魁奈以生产费用论为依据,力图证明只有农业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只有农业部门才是生产性部门,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工业劳动不是生产性劳动,工业不是财富的源泉。 事实上,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主体的品质特性、客体的品质特性与介体的品质特性三个方面(即价值决定三要素),所有能够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行为,却对供给产生持久的破坏作用。因此,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对国民经济有害而无益。

凯恩斯主义和重商主义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与重商主义的关系 1.产生背景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15-17世纪)的经济思想,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阶段和商业资本家崛起并向产业资本家过渡时期的社会需求。其产生背景是市场程度不高、制造业不发达、社会正处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期间,经济活动自发表现为三个阶级:重视商业资本的获得,即货币至上;重视商业利润,即对资本的注意转为对商业产业的重视;最后重视利润来源,即重视制造业发展。 凯恩斯主义是当代影响最大、最具说服力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它产生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经济危机之后,而面对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古典理论却束手无策,因为其认为市场会自动调节以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并且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价格水平具有很大的弹性使得市场在长期总是出清的。使得凯恩斯认识到古典理论关于市场作用的缺陷,而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认为这种办法“可能比其他任何可见的制度都更有效地达到经济目标”。而伴随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 可以看出,重商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产生时市场发展的程度差别很大。重商主义产生于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市场程度不高,而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则正是由于认识到市场不能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即从重商主义到凯恩斯主义之间还经历了反对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阶段,此时不仅国内的市场得到了发展,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也初步形成。 2.核心内容 重商主义理论主要有三点:一是视货币为唯一财富形式的财富观;二是认为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即外贸和掠夺;三是倾国家之力干预外贸,控制市场活动。重商主义者认为若一国家缺少金银矿藏,就只能通过外贸顺差、出超甚至掠夺,才能让金银不断流入本国。重商主义者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主张国家各有干预经济生活,如垄断对外贸易,衽限制或禁止货币输出和商品进口的政策和保护性关税,并和国家政权相结合进行殖民扩张等。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货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

简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并对其评价 食品科学学院 3115818020 马建彬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所得数量。(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 、财政政策之改变;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它还有三大假设: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

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介绍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1932年10月24日出生在加拿大,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主席、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供应学派的倡导者,被誉为“欧元之父”。曾就读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于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1961年任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曾在斯坦福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Bologna (意大利)中心任教。1974年起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蒙代尔教授在北美洲、南美洲洲、非洲、澳大利亚和亚洲等地广泛讲学。他是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加拿大政府、拉丁美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联邦储备委员会和美国财政部等许多国际机构和组织的顾问。1970年,他担任欧洲经济委员会货币委员会的顾问;他还是1972-3年度在布鲁塞尔起草关于统一欧洲货币的报告的九名顾问之一。自1964年至1978年,他担任Bellagio-Princeton国际货币改革研究小组成员;自1971年至1987年,他担任Santa Colomba国际货币改革会议主席。蒙代尔教授发表了大量有关国际经济学理论的著作和论文,被誉为最优化货币理论之父;他系统地描述了什么是标准的国际宏观经济学模型;蒙代尔教授是货币和财政政策相结合理论的开拓者;他改写了通货膨胀和利息理论;蒙代尔教授与其他经济学家一起,共同倡导利用货币方法来解决支付平衡;此外,他还是供应学派的倡导者之一。蒙代尔教授撰写了大量关于国际货币制度史的文章,对于欧元的创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他撰写了大量关于"转型"经济学的文章。于1997年,蒙代尔教授参与创立了《Zagreb经济学杂志》。2005年,以蒙代尔教授命名的《蒙代尔》杂志(The Mundell)出版。蒙代尔教授自1999年开始担任全球领先的战略咨询机构——世界经理人集团(World Executive Group)的董事会主席。2006年受聘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兼职教授。 阿瑟·拉弗(Arthur Betz Laffer),美国经济学家,南加州大学教授,供应学派代表人物。拉弗先生以其“拉弗曲线”而著称于世,并当上了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为里根政府推行减税政策出谋划策。阿瑟·拉弗(Arthur Betz Laffer)生于1941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商学研究院教授,在尼克松政府时期曾担任行政管理和预算局的经济学家。也许冥冥之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在起作用,当拉弗还是斯坦福大学研究生时,就预言里根会在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竞选中获胜,他的同学对此颇为怀疑,但事实证明拉弗是对的。经过拉弗的努力,拉弗成为里根的好友,这对日后供给学派理论成为“里根经济学”的核心部分也许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里根政府时期,他是总统经济政策顾问委员会成员。拉弗之所以引人注目,最主要的还是他所提出的描述税收与税率之间关系的曲线——“拉弗曲线”,尽管这一曲线最初是画在华盛顿饭店餐巾纸上的,但由于其对税收政策影响经济的解释更形象、更形式化,从而确立了“拉弗曲线”作为供给学派思想精髓的地位。 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摘要:凯恩斯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个主要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为应付频繁的经济危机,一种以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经济理论之一。但自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走向衰落。本文试图论述凯恩斯主义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及其贡献,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阐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前提及其特征,最后分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经济危机,新的发展 一、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及其贡献 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之后, 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日益遭到严峻的挑战,此时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凯恩斯主义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有了新的观点和新的见解:一是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而传统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恒等于需求,从根本上否认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二是确认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而恢复均衡, 因而主张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对危机进行紧急救治。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 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具有很高的完善性和协调性, 可以自动调节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 因此主张自由放任, 反对政府干预。三是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这一观点改变了资产阶段经济学家从经济外部寻找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原因的一贯传统。他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 分析了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进而分析了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西方资本主义未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 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水平的高低。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达不到充分就业,出现“富裕中的贫困”的矛盾现象。凯恩斯认为,影响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因素分别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流动偏好和心理上的资产未来收益预期。而这三大心理因素又将影响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它们分别是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时社会消费不会按同一绝对量增加,所以储蓄的绝对量

凯恩斯主义的局限性和借鉴意义

西方文明史与中国恰好相反,在经历了同样灿烂的希腊和先秦文明后,中国步入了汉唐盛世,到达了文明的巅峰;西方却因教权与王权的你争我夺而陷入了黑暗和停滞。不过风水轮流转,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西方开始走上发展的快车道,迅速超越了固步自封的中华文明,开始引领世界直至今日。在这期间,资本主义工商文明的突飞猛进居功至伟。其中一个叫凯恩斯的英国人堪称此文明的鼻祖,在总结前辈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变历史的新经济理论,该理论及其延伸对今天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如果单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确有独到之处,也揭示了一定的经济规律。这一后来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他的追随者为了进一步使其完善,提出了“经济波动和增长理论”,寻求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途径。 不过,凯恩斯主义,甚至凯恩斯本人一直备受争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评论是美国学者罗斯帕德曾说过的,他认为凯恩斯是一个极端自我中心主义者,以英国统治精英自居。他毕业于剑桥大学,在读期间曾加入过一个叫做“使徒会”的秘密组织。这个类似大学社团性质的组织已历经百年,在欧美大学十分普遍。其中的会员终身保持联系,构成了西方社会统治阶层最坚不可摧的利益集团。他们每周六在一处秘密会所聚会。讨论范围从哲学,美学到政治,商业。在这个圈子里,除了凯恩斯这样的学者精英,还有罗斯柴尔德男爵这样的达官显贵。在这种环境下,悟性极高的凯恩斯立刻嗅到了社会上层目前的困境,推出了让他一夜成名的债务货币和通货膨胀理论。这一理论是他后来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础。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他的文章中曾赞同过他的观点: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办法保户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赤字财政是没收财富的阴谋,而黄金阻止了这一险恶的过程,所以不难理解有人对金本位的恶意诽谤。 正如上文所述,凯恩斯主义提出的动机值得怀疑。首先他将黄金贬低为“野蛮的遗迹”与他刚出道提出的通货膨胀论自相矛盾。他鼓吹的抛弃金本位的廉价货币政策虽然带动了社会需求,促进了经济的虚假繁荣,但从客观上为政治家“借钱,花钱,印钱”提供了理论支撑。这种政策的推行将为政客和金融大鳄沆瀣一气,利用通货膨胀剥夺人民财产铺平道路。另一方面是理论本身的缺陷,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其后的延伸补充都试图掩盖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根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化的矛盾。而凯恩斯的支持者又支持政府在宏观上干预经济,压制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忽视了市场经济规律。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身处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从客观上为凯恩斯提供了有利的研究环境,而工商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又反过来增加了对经济学理论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后立刻引起极大反响的原因。这样的良性循环是西方经济学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一时间经济理论如雨后春笋。现实社会又提供了大量经验检验的机会,加上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传统土壤,西方在现代依靠其资本优势脱颖而出领先世界绝非偶然。所以在正确认识西方理论的同时,注意其优越性并借鉴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 该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给经济学解释为:“提供一套基于个人和企业刺激的分析结构。人们随着刺激而改变行为,为积极性刺激所吸引,见消极性刺激就回避。政府在这一结构中的任务在于使用其职能去改变刺激以影响社会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西方国家普遍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制订政策,对经济进行需求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于是凯恩斯主义盛极一时。 但是,凯恩斯主义人为地扩大需求,最后导致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生产呆滞、失业严重,同时物价持续上涨的“滞胀”局面。于是西方经济学界纷纷向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并研究替代的理论和政策。供给学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该学派的先驱者是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芒德尔。70年代初,他多次批评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提出同凯恩斯主义相反的论点和主张。1974年他反对福特政府征收附加所得税控制物价的计划,主张降低税率、鼓励生产,同时恢复金本位、稳定美元价值来抑制通货膨胀。 芒德尔的论点引起拉弗和万尼斯基的注意和赞赏,拉弗进一步研究并发展了芒德尔的论点。当时的美国国会众议员肯普也很重视芒德尔的主张,他任用罗伯茨为他拟定减税提案,聘请图尔进行减税效果的计量研究。 70年代后半期,拉弗,万尼斯基、罗伯茨等利用《华尔街日报》广泛宣传他们的论点。肯普也在国会内外竭力鼓吹减税能够促进经济增长。1977年,肯普与参议员罗斯联名提出三年内降低个人所得税30%的提案。这个提案虽然未经国会通过,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万尼斯基所著《世界运转方式》被认为是供给学派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阐述供给学派的资本和分配理论,被誉为是供给经济学的第一流分析。70年代末,供给学派在美国经济学界已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派。 在学派形成过程中,有些倡导者如费尔德斯坦、埃文斯等在一些论点和政策上同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人的意见差异很大。因为费尔德斯坦、埃文斯的观点比较温和,持折衷论,西方经济学界称他们为温和派,称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为激进派。但后者则自称是供给学派正统派,西方各界通常也把后者作为供给学派的代表。 供给学派并没有建立其理论和政策体系,只是学派的倡导者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滞胀”的原因及政策主张有些共同的看法。 供给学派认为,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并不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当时西方各国政府实行一系列错误政策造成的。萨伊定律完全正确,凯恩斯定律却是错误的。 吉尔德坚持说,就全部经济看,购买力永远等于生产力;经济具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它的全部产品,不可能由于需求不足而发生产品过剩。拉弗极力强调萨伊定律的重大意义,他指出萨伊定律不仅概括了古典学派的理论,而且确认供给

试论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主义的发展

试论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主义的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看,无论是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还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从不同角度对发展问题做出了非常深入细致的探讨,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议,其理论结论和政策含义都有所不同。在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之初,已经出现主张国家干预与主张自由放任两大思潮之间的分歧与论战。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与凯恩斯的“看得见的手”,二者孰是孰非是经济理论长期争论的焦点,也是市场经济制度安排和运行选择的难题。 一、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18世纪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也是经济学“自由主义”传统的开创者。亚当·斯密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系统地论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提出了“自由经济”这一定义,强调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自由地配置资源,政府不要去干预。他推崇自由市场,认为自由市场下形成的竞争关系,市场调节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又是社会财富增加的唯一途径。以“看不见的手”为标志的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使人类第一次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本质和商品交换的原因有了比较清醒的认知。他认为人人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不但会凭着自己理性判断,追求个人最大的利益,同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他认为人类有自私利己的天性,因此追求自利并非不道德之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主张经济体制的建构应以保障个人的生存及发展为原则,私人有权拥有及支配自己的财富,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反对贸易壁垒,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主张经济自由,每个人自由地进行经济活动。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亚当·斯密重点研究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即研究促进或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到底是什么。亚当·斯密指出一个国家国民财富即生产的商品总量的源泉在于劳动,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劳动分工带来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二是资本的积累和资源的配置。亚当·斯密认为,应该把资本配置到最有利的部门,最能促进产出增加的资本配置也就是最能促进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