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地球

一、名词解释

?恒星日: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

?太阳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交点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与白道两交点之一需时27 d 5 h 0 min 35.8 s ,则称交点月。

?朔望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的时间称为朔望月,时间是29 d 12 h 44 min 3 s 。

?开普勒定律:单位时间里,行星与其中心天体连线在行星轨道面扫过的面积相等。

?岁差: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

?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转章动,或按发现者的名字称为钱德勒章动。

?泛对称性:大陆面积愈大,其平均海拔愈高,面积和高度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可达0.9。这是泛对称现象作为一种普遍规律在海陆分布上的表现。

二、简答

1、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分别有哪些特点?

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多,叫做类木行星(jovian planets)。

2、肉眼可看到的彗星大多由哪几部分组成?

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绕轴自转这一事实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两个极点,就几乎不可能建立统一的地理坐标。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还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

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

起阻碍作用。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

的关系。

此外,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

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水

上升,在中高纬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使太阳光直射的范围在23°27′N和23°27′S之间作周期性变动,从而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5、地球内部结构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分哪几层?

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内的构造可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6、太阳的内部和外部结构分为哪几部分?

内部: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外部:光球、色球、日冕。

第二章地壳

一、名词解释

●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

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

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

质体称为岩石。

●整合: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

行,时代连续,没有沉积间断,表明两种地

层是在构造运动持续下降或上升而未中断

沉积的情况下形成的。

●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相邻地层产状

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

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

新地层。

●不整合:又称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

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间有地层缺

失。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与隆升,

沉积一度中断,而后再下沉接受新沉积。●相对年代法: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

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

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

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称为相对年

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

●绝对年代法: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

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计算

其绝对年龄,即距今天的年数。

二、简答

1、岩石依据其成因主要分哪几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依据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差别,岩浆岩

可分为哪几类?

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3、沉积岩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4、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①动力变质作用。②接触热变质作用。③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④区域变质作用。⑤

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

5、层状岩受地应力作用后,构造变动表现最

明显主要有哪四类?

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6、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哪两个学说的基础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

7、板块构造学说中板块的边界有哪三种类

型?

①扩张(或增生)型边界。②俯冲(或汇

聚)型边界。③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

8、世界上主要地震带包括哪些?

①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或环太平洋震环。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带。③大洋中脊带。

④东非裂谷带。

9、我国的主要地震带在哪些地区?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

带之间,是地震较多的国家之一。台湾省位于

环太平洋带上,为我国地震最多的地方。东部

其他地区的地震主要发生于河北平原,汾渭地

堑,郯城---庐江大断裂(北起沈阳、营口,南

经渤海至山东郯城、安徽庐江,直达湖北黄梅)

等地。我国西部属于或接近地中海---喜马拉雅

地震带,地震活动性较东部强烈,主要分布于

青藏高原四周、横断山脉、天山南北、祁连山

地及银川---昆明构造线一带。深源地震仅见于

黑龙江、吉林一带;中源地震只有台湾东部、

雅鲁藏布江以南和新疆西南部;其余地方均为

浅源地震。

10、了解地壳的演化简史。

前古生代、前寒武纪、隐生宙或冥古宙,均

指地球演化从天文时期到地质阶段初期,通常

又分为太古宙和元古宙两个时代。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一、名词解释

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

(D=10

496

.18

km)上,大气顶

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

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用S0表示)。

太阳辐射强度:表示太阳辐射能强弱的物理

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

太阳辐射能。

气温直减率:气温随高度变化的情况采用单

位高度(通常取100m)气温变化值表示,

即℃/100m,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简称气

温直减率(γ)。

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汽质量通

常以g/cm3表示,称为绝对湿度(α)

或水汽密度。

相对湿度:大气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

的饱和水汽压E之比,称为相对湿度(f)。

露点: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就是

露点温度T d,简称露点。

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分布不均产生气压梯

度,使空气具有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趋

势。通常把存在水平气压梯度时单位质量空

气所受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G。

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转动而使在地球上运

动的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

力。

地转风:系指自由大气中空气做等速、直线

水平运动。

梯度风:自由大气中的空气作曲线运动时,

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

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热成风:由水平温度梯度引起的上下层风的

向量差,称为热成风,用V T表示。

气旋:由锋面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

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

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

反气旋: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高

的大型大气涡旋。

厄尔尼诺:气象学家与海洋学家用以专指赤

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的现象。

南方涛动:是指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之

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振荡现象。

二、简答

1、气压随高度的实际变化与气温和气压条件

有什么关系?

①在气压相同条件下,气柱温度愈高单位气

压高度差愈大,气压垂直梯度愈小,即暖区气

压垂直梯度比冷区小;②在相同气温下,气压

愈高单位气压高度差愈小,气压垂直梯度愈大。

因此,地面高气压区,气压随海拔上升而很

快降低,上空往往出现高空低压。地面暖区气

压常比周围低,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同高度的邻

区高;地面冷区气压常比周围高,而高空气压

往往比周围低。

2、大气圈可分为哪几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3、大气获得能量的具体结构是什么?

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潜热输送;感热输送。

4、根据不同的成因,雾可分为哪几种?

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

5、从云滴形成降水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

么?

云滴下降速度超过上升气流速度;雨滴从云

中降落到地面前不致完全被蒸发。

6、云滴增长的主要过程有哪两个?

云滴凝结(凝华)增长和云滴的冲并增长。

7、根据形成的原因,降水可分为哪几种基本

类型?

对流雨、地形雨、锋面(气旋)雨、台风雨。

8、依据锋面性质的不同,锋面天气分为哪四

种?

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准静止锋天气、锢囚

锋天气。

9、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有哪些?

既要使水汽达到饱和与过饱和,还必须有凝

结核。

10、大气降温的过程有哪四种?

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

11、作用于大气的四种力对大气的影响有何不

同?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使空气运动即形成风和决

定风向、风速的主导因素。

②地转偏向力:垂直分量因大气中存在静力平

衡而对大气运动无关紧要;水平地转偏向力的

大小同风速和所在纬度的正弦成正比。对动力

很大的运动而言,地转偏向力可忽略不计。但

在大范围讨论空气运动时,地转偏向力因与水

平气压梯度力相近,必须加以考虑。

③惯性离心力:空气作曲线运动时受该力作

用,通常该力很小,但当空气运动速度很大,

而运动路径的曲率半径特别小时,惯性离心力

也可能大于地转偏向力。

④摩擦力:运动状态不同的气层之间、空气与

地面之间都会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前者称为

内摩擦力,主要通过湍流交换作用使气流速度

发生改变;后者称为外摩擦力。摩擦力总是和

运动方向相反,使空气运动速度减小,地转偏

向力也相应减小。

12、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主要包括哪些?

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地理因子。

13、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哪些?

天文学方面的原因;地文学方面的原因;人

类活动。

14、影响气候变化天文学方面的原因有哪些?

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

化,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

15、影响气候变化地文学方面的原因有哪些?

地极移动与大陆漂移,造山运动,火山活动。

三、画图与论述

画出全球大气环流图(包括全球气压带、风带、

三圈环流),并论述经向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参看课本P127图3-30 全球大气环流图式)

经向三圈环流:

假设地球不自转,且表面均匀,由于赤道和

两极受热不均,赤道上空的空气流向极地,而

低层气流自极地流向赤道,补偿赤道上空流出

的空气。这样,在赤道和极地之间就会形成一

个南北向的闭合环流。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空气一旦开始运动地转偏向力便随之发生作

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南北半球分别形

成三圈环流(参看课本P128图3-31 北半球冬

季平均经圈环流)。

①信风环流圈:暖空气在热带辐合带上升,到

高空向高纬输送,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向

东偏转出现高空西风。空气在副热带纬度下沉分

为两支,一支流向赤道,在低纬地区形成闭合环

流,即信风环流圈。

②中纬度环流圈:中纬度即约35°~65°地带,

从高空到地面都盛行偏西风,但地面附近具有指

向低纬的风速分量,上层具有指向高纬的风速分

量,分别与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低压

带上升气流相结合,因而构成一个环流圈。

③极地环流圈:由副热带高压带流向极地的气

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中纬度地区形成偏

西风。当它达到极地低压带时,与由极地高压区

吹来的偏东气流在纬度60°附近相遇形成极锋。

暖空气沿极锋向极地方向上滑,在地转偏向力作

用下变为偏西气流,最后在极地冷却下沉,补偿

极地地面流失的空气质量。于是,在纬度60°附

近和极地之间构成一个闭合环流圈,称为极地环

流圈。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一、名词解释

?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

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

?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

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这就是潮

流。

?波浪: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

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

象。

?洋流: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

就是洋流。

?径流模数: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出的水

量,称为径流模数[m3/(a·km2)]。

?径流深度:流域面积除该流域一年的径流总

量。

?定振波:全部湖水围绕着某一个或几个重心

而摆动的现象,称为定振波。

?容水性:指岩石容纳水量的性能,用容水度

表示。

?持水性:在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力和

毛管力在其空隙中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质,称

为持水性,以持水度表示。

?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流出一定

水量的性能,为岩石的给水性。

二、简答

1、径流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可以划

分为哪几个特征阶段?

停蓄阶段,漫流阶段,河槽集流阶段。

2、沼泽形成过程基本上有两种情况,请简述

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的形成过程。

水体沼泽化:

沿湖岸水生植物或漂浮植毡向湖中央

生长,使全湖布满植物,大量有机物质堆

积于湖底,形成泥炭,湖渐变浅,最后形

成沼泽。低洼平原的河流沿岸沼泽化过程

与之相似。当河水不深、流速也不大时,

水生植物从岸边生长,造成泥炭堆积,最

终导致河流沿岸沼泽化。

陆地沼泽化:

陆地沼泽化表现为多种形式,但基本

形式是森林沼泽化和草甸沼泽化两种。在

过湿区域的森林砍伐迹地或火烧地上,草

本植物大量繁殖,一方面阻碍木本植物生

长,另一方面又成为苔藓植物的温床,最

后形成苔藓沼泽,这就是森林沼泽化。地

表长期处于过湿状态,特别是河水泛滥及

临近水体沼泽化的影响,使潜水位升高或

地下水出露造成草甸的过度湿润,以致低

洼处水分积聚,土壤中形成厌氧环境,死

亡有机质在厌氧菌作用下,缓慢分解而形

成泥炭层,这是草甸沼泽化。

3、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哪三类?

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4、请简述波浪由深水区进入海岸带的变化过

程。

波浪进入浅水,波底最终将和海底接

触。这时水分子的垂直运动受到限制。椭

圆度以在海底为最大而由海底向上减小。

愈向海岸水愈浅,波浪能量除与海底摩擦

而消耗的部分外,都集中到了更小的水体

中,这就必然引起波长的缩短和波高的增

大。由于海底的摩擦,波峰上水分子的前

进速度大大超过波谷中水分子的后退速

度,波峰前部就倾倒而产生破浪和激岸浪。

三、画图与论述

1、画图并描述在在30°N附近洋流形成模

式。

(参看课本P190图4-9及相关文字)

2、画图并描述在在60°N附近洋流形成模

式。

(参看课本P190图4-10及相关文字)

第五章地貌

一、名词解释

?地貌: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

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形成的多种多样

的外貌或形态。

?洪积扇: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季节性或突

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例突减、水流分

散、水量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河流劫夺:一条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

移,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称为河流

劫夺。

?喀斯特地貌: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

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

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

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

?冰水扇:冰下河道挟带大量沙砾从冰舌末端

排出,在平原上展开为辫状水系而形成的坡

度较大的扇形地,称为冰水扇。

?季候泥:又称纹泥,是冰水湖泊由于季节变

化,接纳的冰水沉积物有颗粒粗细和颜色深

浅的差别而形成的。

?构造土:是多年冻土区广泛分布的微地貌。

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地表因冻裂作用和冻

融分选作用而形成网格式地面。

二、简答

1、地貌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构造运动、气候因素岩性、生物、人类活动。

2、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

个方面?

作为活跃的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地貌对其他要素与地理环境整体特征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②改变降水量的分布格局;③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④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⑤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3、风化作用的类型有哪些?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在化学风化中的作用。

4、块体运动形成哪几种重力地貌?

崩落与崩塌地貌,滑落与滑坡地貌,蠕动。

5、流水对泥沙的搬运有哪两种方式?

一是推移即使沙砾沿沟底或河床滑动、滚动或跃动。二是细粒物质呈悬浮状态运动,即悬移。

6、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

①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②坡面坡度与沟谷纵比降较大,以重力作用为主,土地失稳且供给量大的重力坡,有滑坡活动或冲刷严重的侵蚀坡,纵比降较大且具有土质沟床的沟谷,最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③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供给。

7、依据形态特征差异,三角洲可分为哪四

类?

鸟足状三角洲、尖头状三角洲、扇形三角洲。

8、依据组成物质与结构,阶地可分为哪三

类?

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

9、可溶性岩石主要包括哪几类?它们的溶解

度排序如何?

碳酸岩类岩石、硫酸岩类岩石、卤化物岩类岩石。按溶解度排序,卤化物岩类最大,硫酸盐类居中,碳酸岩类最小。

10、碳酸类岩石主要包括哪几种?它们的溶解

度排序如何?

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等。按溶解度排序为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11、喀斯特地区地表正负地貌是具有一定组合

规律的,随地貌的演变过程不同,它们的

组合分为哪几类?

①石芽与溶沟。②喀斯特漏斗。③落水洞。

④溶蚀洼地。⑤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⑥峰从、峰林与孤峰。

12、冰川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冰面地貌。

13、风沙作用包括哪些类型?

风蚀作用、搬运作用、风积作用。

14、依据沙丘形态与风向的关系,沙丘可分为

哪三种基本类型?其中横向沙丘主要包括

哪三类?

横向沙丘、纵向沙丘与多风向形成的沙丘。横向沙丘主要包括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及复合新月形沙丘链。

15、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类型有哪三种?

塬、梁、峁。

三、画图与论述

1、画图并论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

(参看课本P266图5-16 河漫滩的形成)

弯曲河床的水流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下趋向凹岸,使其水位抬高,从而产生横比降与横向力,形成表流向凹岸而底流向凸岸的横向环流。凹岸及其岸下河床在环流作用下发生侵蚀并形成深槽,岸坡亦因崩塌而后退。侵蚀物被底流带到凸岸形成小边滩。边滩促进环流作用,并随河谷拓宽而不断发展成为大边滩。汛期大量悬移物质堆积于大边滩上。细粒悬移质即河漫

滩相冲积物如粉沙、黏土和亚黏土覆盖于粗粒推移质即河床相冲积物之上,形成二元结构,边滩也发展为河漫滩。

2、画图并论述心滩与江心洲的形成过程。

(参看课本P267图5-18 心滩的形成)

当河床横剖面形态不规则时,水流被河床分为两股或多股主流线,从而形成复式环流。泥沙在河底受两股相向底流作用的地段堆积逐渐形成心滩。心滩淤积高度超过中水位,便成为江心洲。

3、画图并论述海积地貌中平衡剖面的形成过

程。

(参看课本P298文字及P299图5-57 松散沉积岸平衡剖面的形成)

第六章土壤圈

一、名词解释

◆土壤肥力: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

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最大吸湿水:当土壤空气相对湿度达到饱和

土壤吸湿水为最大值时,称最大吸湿水。◆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

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

◆灰化过程:指土壤亚表层iO

2

S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及沉淀的过程。

◆钙化过程: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

过程。

◆潜育化过程:指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的还

原过程。

二、简答

1、国际土壤协会把土壤剖面分为哪六大发生

层?

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和母岩层(R)。

2、简述土壤有机质转化中的矿质化过程和腐

殖质化过程。

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参与下把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的过程。

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后再缩合和聚合成一系列黑褐色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3、土壤水分主要分为哪三类?其中哪种水分

是植物可以直接利用的?

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毛管水。

4、简述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三种土壤的

优缺点。

砂质土通气透水性能良好,作物根系易于深入和发展,土温增高和有机质矿质化都比较快,但保水供水性能差,易旱。黏质土通气透水性差,作物根系不易伸展,土温上升慢,土壤中有机质矿化过程也慢,保水、保肥、供肥能力较强。壤质土既有大孔隙也有相当的毛管孔隙,通气透水性能良好,保水、保肥性强,土温比较稳定,土粒比表面积小,黏性不大,耕性良好,适耕期长,宜于多种作物生长。

5、土壤胶体按其成分和性质可分为哪三类?土壤矿质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6、土壤胶体的性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②带电性。③分散和凝聚性。

7、土壤溶液有哪些性能?

酸碱反应、氧化还原作用和缓冲性能。

8、土壤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哪些成土因素的影

响?

母质因素、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地形因素、时间因素以及人类生产活动。

9、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①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②土壤侵蚀的危害。③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④土壤盐碱化。⑤土地沙化。⑥土壤污染。

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存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学 1、古希腊罗马的埃拉托色尼,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创用“地理学”一词,在西方被称为“地理学之父”。奠定了 数理地理的初步基础。计算得出地球圆周的长度。首次测量黄赤交角。与实际情况十分相近。埃拉托色尼《地球大小的修正》一书包括以下各方面的研究:赤道的长度、回归线与极圈的距离、极地带的范围、太阳和月亮的大小、日地月之间的距离、太阳和月亮的全食和偏食以及白昼长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著有《地理学》。 把世界分成3个主要地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非洲);5个气候带: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 2、墨卡托:16世纪地图学家。致力于地理制图,制造了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天球仪。1569年,首次采用正轴等角圆 柱投影编制了航海图,使航海者能运用直线航海,不需要转换罗盘方向。这种投影后称墨卡托投影,至今为中纬度和低纬度航海图所采用。 3、麦哲伦:葡萄牙航海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完成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以实践证明了大地 球型说的正确。 4、《尚书·禹贡》以自然地理实体如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的疆域、 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现象,作了简要描述和比较。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区划著作之一。 5、《山海经》:《山经》分为5 卷《海经》13篇。全书内容庞杂,自然方面包括山、川、泽、林、野、动物、植物、 矿物、天象,人文方面的邦国、民族、民俗、物产、信仰、服饰、疾病医药、以及古代帝王世系、葬地和发明制作,无所不包。 6、《水经注》以河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 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农业地理等。此外,也有较多的沿革地理和地名资料。 7、《梦溪笔谈》:是一部有关自然地理现象综合观察与探索的科学著作,内容广博,是反映我国当时科学水平的一 部巨著,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该书提出了河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推断出海陆变迁的普遍规律。 8、亚历山大·冯·洪堡:发展形成了《自然地理学》,,德国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洪堡则继承和发展了“宇宙派”的思想,创立了自然地理学。洪堡提出了一系列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的有:①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法——利用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来说明一地的气候特点;②气温的高度换算法——把地面气温换算成海平面气温;③等温线法——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并首次绘制了北半球的等温线图;④剖面图法——利用地形部面图研究山区的地理情况;⑤比较法——运用比较法去分析地理规律。主要贡献有: ?首创等温线、等压线概念,绘出世界等温线图;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性、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将世界分成都市16个区,确立了植物区系的概念,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到地层愈深温度愈高的现象;发现美洲、欧洲、亚洲在地质上的相似性;根据地磁测量得出地洪堡的美洲考察路线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根据海水物理性质的研究,用图解法说明洋流;发现秘鲁寒流;促进了沸点高度计的发明和山地测量学的发展。洪堡明确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对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作理论性概括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为自然地带性学说奠定了基础。 9、道库恰耶夫: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家,近代土壤发生学的奠基人。揭示了地球表面土壤的地带性分 布规律与纬度及气候带的一致性,提出了水平地带性和山区随海拔高度而变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以其代表作《论自然地带学说:水平和垂直土壤地带》,成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创始人。 10、裴秀: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代表作《禹贡地域图》,这是世界上见于文字最早的历史地图集。提出了著名的 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11、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化和各种差异的原因及因素,被称为地域分异因素。一是来自地球以外的能量,主 要是太阳能;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能。 12、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 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变化的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广义:指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各级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按一定的方向发生分异的现象。狭义:指陆地表面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的分异。 13、综合自然区划:对自然综合体进行区域划分,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表达地理现象与特征的区域分 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14、土地:是地球表层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特殊综合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与活动空间,是劳动的主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Synthesize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 12014006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 学时数: 54 其中实践学时 学分数: 3 先修课:气象气候学、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 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地球概论等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制定日期:2010年执笔人:陈永金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系的专业选修课, 旨在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地球表层的性质、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表环境的形成、发育、演化过程等.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为建立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关系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较大量的实例,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区域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等高教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刘南威等科学出版社 《综合自然地理》作者:景贵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从系统理论看地理学分科 三、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五、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难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 自然地理学 绪论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第一章地球 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小 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 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

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 ))))))))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 各行星轨道面2. 1.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所3. 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4. 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5. 的倾斜都比较小;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6. 道面也较接近;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形状效应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大,反之则小。因此,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的程度也是也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自然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

绪论 1.简述地理系统垂直范围的划分依据。 2.试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3.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 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5.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6. 试述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地球 1.简要回答太阳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2.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 3.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 4.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 6.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7.地球公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8.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 9.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第二章地壳 1.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结构方面的特点。 2.试说明岩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3.地质构造在外力配合下可形成哪些构造地貌类型? 4.怎样确定岩层的产状? 5.在野外怎样判断断层的存在? 6.构造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7.板块边界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分别可形成哪些地貌类型? 8.震级与烈度有何差异与联系?火山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活动会带来什么影响? 9.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之间有何对应关系? 10.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壳演变和生物演化各具什么特征?生物的演化与地壳演变有何联系? 11.简述内动力因素影响自然地理系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1.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有何特点? 2.什么是辐射平衡?地气系统辐射平衡随纬度怎样变化? 3.什么是热量平衡?地面热量平衡的方程是什么? 4.何谓干绝热减温率和湿绝热减温率?说明它们的区别和原因。 5.试述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6.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对大气中气流的形成有何作用? 7.“三风四带”是怎样形成的? 8.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9.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 10.降水是怎样形成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有何特点? 11.说明锋的类型和天气特征。 12.说明锋面气旋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13.说明热带气旋的形成、结构和天气特征。 14.说明冷性反气旋和暖性反气旋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15.对比分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16.影响气候的地形因子是什么?说明地形对辐射、气温、降水、空气运动的影响。 17.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它对气候有何影响? 18.根据你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的月、年平均值,确定其所属的柯本气候类型。 19.简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规律。 20.简述全球变暖的现状和趋势。 21.全球的变暖的原因和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2.人类面临全球变暖应采取那些措施减轻其危害? 23.南极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4.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危害是什么? 25.人类在遏制臭氧层破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今后应注意什么问题? 26.引起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27.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危害? 28.人类应采取什么措施遏制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的趋势? 29.简述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原因。 30.如何防治土地荒漠化。 31.能源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解决能源问题? 3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的状况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33.谈谈你对解决环境问题的认识。 34.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概念及其变化研究的内容。 35.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全球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第四章海洋水和陆地水 1.简述水系和流域特征对河流水情的影响。 2.径流有哪些表示方法?各自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综述径流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简要说明河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5.简述湖泊的成因分类及各类型的主要特点。 6.试说明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简述沼泽的水文特征。 8.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9.试说明岩石的水理性质及其度量指标。 10.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那几类?试对比说明各类地下水的主要特征。 11.海水盐度水平分布有什么特点?试简述其原因。 12.简要说明海洋热赤道北移的主要原因。 13.试述浅海区的波浪和深海区的波浪的差异。 14.潮汐是怎样形成的?简要说明潮汐的变化规律。 15.试述深海风海流的物理机制和立体结构。 16.简要说明海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7.简述水分循环的自然地理意义。 18.“四水”转化研究的意义何在? 19.水量平衡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第五章地貌 1.怎样理解内、外力动力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2.试分析崩塌与滑坡的异同,怎样防止这两种自然灾害? 3.简述地表流水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4.试述冲出锥与洪积扇在形态和成因上的异同。 5.河漫滩与河流阶地是如何形成的?各有何特点? 6.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 7.喀斯特漏斗、竖井、落水洞、地下河在发育过程中有何联系? 8.石芽、峰林、峰丛、孤峰在形态上有何差别?它们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9.冰蚀地貌与冰碛地貌各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王建版《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及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自然地理学考试内容及复习资料整理版

名词解释: 1、喀斯特地貌: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 2、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 3、大气湿度: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由于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1.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2.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3.露点温度。 4、地球圈层分化: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匀质的物体,主要由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后,放射性元素辐射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升高,因而物质具有可塑性,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 5、土壤: 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也是一个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剖析的自然体。 6、海洋资源:主要是指与海水本身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例如溶解于海水的化学元素,海洋生物,海底矿藏,海水运动产生的能量及储存在海水中的热能等。 7、地壳: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界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为三十五千米,大洋下平均厚度5km. 8、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在一定地形和时间条件下,由气候和生物对母质作用而不断演化和发育的自然实体,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将土壤剖面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9、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0、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指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 11、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12、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13、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14、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的综合现象。 15、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指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 16、水情要素:包括:水位、流速、流量、水温与冰清 17、地貌: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简答题: 1、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水循环的过程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一)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

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

自然地理学教学要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20分) 1、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科学,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 3、天然环境: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环境。如森林和原始森林。 4、人为环境:是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如城市环境、农田环境。 5、海陆起伏曲线: 6、辐射平衡:P.68 7、天气与气候:P.1040 8、降雨量: 9、锋与锋面:P.99(关键是两侧气团气象要素的差异) 10、河流、水系和流域(P.150): 11、喀斯特地貌(P.207) 12、黄土与黄土地貌(P.225): 13、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P.355 14、纬向地带性: 15、经向地带性: 16、垂直地带性: 17、自然区划: 18、土地适宜性和土地限制性:(P.380)

二、需了解的内容(考试方式为填空,1空1分,30分) 1、地理环境包括:()、()、()三个方面。 2、自然地理学分为()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来研究。 3、地球的起伏与其巨大的半径相比极其微小,可看作为标准的(),其赤道半径()于两级半径,可能原因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4、地球的形状使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有规律地变化,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度地区向两级逐渐(),从而造成地球上()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 5、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否则,地表温度将比现在低得多,温差也将大得多,地表的(生物圈)可能将不复存在。 6、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这些圈层可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两部分,其中内部圈层由()、()和()三层组成;外部圈层由()、()和()三层组成。 7、组成岩石圈的岩石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又可分为()、(),前者是指形成与地下,后者是指岩浆()而形成。 8、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有()运动和()运动。在构造作用下岩石发生变形可形成()和()两类构造。 9、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地球发生潮汐变形。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海洋中,也存在于()和()。 8、大气循环的原动力是(太阳辐射能量),高低纬度间因获得的热量不等而产生的(压力差)驱使大气不断运动,从而输送着物质与能量。 9、大气圈具有垂直分层性,最低层为(),大气对流强盛,其上为(),气流稳定。 10、天气和气候都包括()、()、()、()、()、()等气象要素。P.104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 (1)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绪论 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 1、综合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 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 (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1、地域分异规律、2、土地科学、3、自然区划理论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随: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相对独立性——部门自然地理学;(2)整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3)区域性——区域自然地理学 4、现代地理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学科: (1)三分法: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人文地理学 (2)三层次:即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 (3)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 (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指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 * 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白兰士的可能论;戴维斯的人地和谐论。 区域学派(赫特纳):把自然要素和人结合起来的区域地理,看作是地理学的主体,但是区域学派过分强调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差别,忽视地理现象与时间的联系,从地理学中取消了发生学 * 景观学派(赫伯特、帕萨格):认为: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表个别区域或地段的特征,包括从小地段的识别到自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时指土地的使用情况。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 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土地覆被(LUCC:土地覆被是指地表的覆盖情况。不仅包括地表的植被,也包括地表的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两者的关系:土地利用时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土地覆盖反过来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两者在地表构成一个综合体。 2、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地段包括地址、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 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内。 土地资源:是指在目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水平下,能直接为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所应用的土地。 3、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个因素及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按特确定方向作有规律发生 水平或垂直分异现象,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维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自然区划: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种规律性趣划分各自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限,确定各自然区划等级之间的从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自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4、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表层(A或A+AB和诊断表 下层(B或E。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5、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生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他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分别研究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和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与联系,旨在揭示不同地域之间在自然性质方面的差异性或相似性。用以描述空间范围与性质的地理语言包括有地点、地方、区域、地带、圈层、距离、界线、类型、分布格局等。 6、土地类:主要根据引起土地类型分异的大(中地貌因素将各土地纲分成若干类型,主要的类型 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高平地(岗、台地、平地(川地、沟谷地、低湿(沼泽、滩涂等。 土地型:主要依据次一级土地类型分异的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划分。 7、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认为因素(如种子、栽培管理技术、物质投入等完全满足的条件下, 在当地光温水土条件作用下作物可能获得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光温水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如改良、适时的栽培管理、科学的耕作制度、合理的物质投入所能达到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 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 一、考试性质 《自然地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命制的原则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n.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 、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理解占,应用占。 、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较易约占,较难约占,难约占。 、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五种题型。(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 皿.考核内容和要求 下面分章节列出《自然地理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其考试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类:识记是要求记住有关基本知识;理解是要求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其内在联系;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有关知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 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 (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 (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 合 自 然 区 划 景 观 类 型 研 究

现代自然地理学

超星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章节测验答案,尔雅课后答案 1 【单选题】二十世纪地理学的发展包括(D)。 A、 从经验地理学走向实验和实证地理学 B、 从定性描述地理学走向定量分析地理学 C、 从站在地表看地表的地理学走向从地表以外看地表的地理学 D、 以上皆是 2 【单选题】关于白光润教授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下面说法错误的是(C)。A、 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 现代地理学是建设、统一地理学 C、 现代地理学是圈层相互作用的地理学 D、 现代地理学是综合、高技术地理学 3 【多选题】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为(ABC)。 A、

大众化 B、 中心化 C、 国际化 D、 精英化 4 【判断题】20世纪的地理学是以资源开发为目的的。(×) 5 【判断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际上为地理学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性。(√) 1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D)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特殊圈层。 A、 植物圈 B、 沙土圈 C、 气候圈 D、 生物圈

2 【单选题】以下(C)不是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A、 环境演变 B、 灾害防治 C、 地方志 D、 区域可持续发展 3 【多选题】被应用于地理学研究和调查的科学技术包括(ABCD)。 A、 遥感 B、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C、 信息管理技术 D、 信息分析技术 4 【判断题】现代地理学新体系相比过去地理学体系,研究任务主要是协调人地关系。(√) 5

【判断题】地理学是从地域、空间和尺度的视角着重对人类社会和环境进行研究。(√) 1 【单选题】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是(B)提出的。 A、 杨振宁 B、 钱学森 C、 任美娥 D、 李吉均 2 【单选题】生活中(C)与现代地理学的关系不大。 A、 旅游 B、 健康 C、 风水 D、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 A. 整体性 B. 综合性 C. 相关性 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主导标志法 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梦溪笔谈》 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 A. 景观圈 B. 自然综合体 C. 自然地理环境 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 B. 省性 C. 干湿度地带性 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地域性 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禹贡》 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 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 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D. 工业化、人地协调

现代自然地理学超星尔雅课后答案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 C、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 D、现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学科的要求 B、国家政策变化的趋势对学科的导向 C、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 D、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定量观测越来越广泛。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从实验、实测到经验 B、从分析到描述 C、从定性到定量、半定量 D、从机制探索到过程研究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气候圈 D、岩石圈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宏观、微观分析的深化到宏观、微观的有机结合 B、分析、综合的分离到分析、综合的统一

C、人文、自然、技术的相对分离到文、理、工的紧密结合 D、独立、整体的割裂到独立、政体的融合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A、独立性 B、拓展性 C、系统性 D、关联性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A、地球系统 B、地球内部系统 C、地球表层系统 D、地球表层自然系统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地理学的研究趋势不包括()。 A、研究对象的复杂化 B、研究维度的立体化 C、研究尺度的多样化 D、研究对象的扩大化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三种技术”是()。 A、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B、信息筛选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C、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D、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一般来说,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A、圈层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B、地表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C、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D、人地关系系统专业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