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计算机网络复习重点

计算机网络复习重点

计算机网络复习重点
计算机网络复习重点

计算机网络复习重点(仅参考)

一:选择题(1x20)二:填空题(1x15)三:英译汉(1x10)四:简答题(7x5)五:应用题(2x10)

一、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

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即Client/Server方式和对等方式(P2P 方式)即Peer-to-Peer方式,在TCP/IP 的应用层协议使用的是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服务器方式: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二、掌握三种信息交换方法和各自的特点

电路交换(电话):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地直达终点,信道使用率较低

报文交换(电报):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节点,全部储存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这只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节点,储存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信道使用率较高。

三、网络的分类不同作用范围的网络

广域网WAN (Wide Area Network) 局域网LAN (Local Area Network)

城域网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个人区域网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四、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 速率:网络的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网络能够传输数据的多少。它又可称为是数据率(data rate)

或比特率(bit rate),它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单位b/s,或kb/s, Mb/s, Gb/s 等

注意:速率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

2. 时延(delay 或latency)是指数据从开始发送到完全被接收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长度。

(1)发送时延:是指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块(帧)

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数据块(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2)传播时延:是指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距离时,而花费的时间。注意:信号传输速率(即发

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3)处理时延:是指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4)排队时延:是指交换结点在缓存数据队列时,数据分组排队所需要经历的时延。注意:排队时延的

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

总时延= 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处理时延

1.传播时延计算公式: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五、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简称为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语义、语法、时序(同步)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六、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是指由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等要素组成的集合。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

七、要了解网络分层,为什么分层?具体怎么分?

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模型有什么好处: 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2.灵活性好,3.结构上可分割开,4.易于实现和维护,5.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OSI的七层协议: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的四层协议:网络接口层,网际层IP,运输层,应用层。

五层协议: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

五层协议的功能

物理层:透明地传送比特流。(注意:传递信息的物理媒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等,是在物理层的下面,当做第0层。)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插头的定义及连接法。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网络层:网络层的任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使发送站的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站,并交付给目的站的运输层。

运输层:运输层的任务是向上一层的进行通信的两个进程之间提供一个可靠的端到端服务,使它们看不见运输层以下的数据通信的细节。

应用层: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第二章

1 、根据信号在信道上的传输方向确定的信道的通信方式。

单向通信(单工):信道中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双方不能同时发送(当然也就不能同时接收)信息。

数据可以在信道中双向交替传输,但不能在同一时刻双向传输(例:对讲机) 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需要具有两条物理上独立的传输线路;或者需要具有一条物理线路上的两个信道,分别用于不同方向的信号传输。

2.基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基带调制:对基带信号的波形进行变换,变换后的信号仍然是基

带信号。带通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的信号。带通调制:进行载波进行调制,把基带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

调幅(AM):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调频(FM):载波的频率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相(PM) :载波的初始相位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3、信噪比(dB)=10log10(S/N)(dB)香农公式:C=W log2(1+S/N)(b/s)

其中W为信道带宽,单位为Hz,(S/N)为信噪比

4、导向传输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无线信道。

双绞线的类型:无屏蔽双绞线和屏蔽双绞线

多模光纤:可以存在许多条不同角度入射的光线在一条光纤中传输的光纤

单模光纤:是光线一直向前传播,而不会产生多次反射的光纤

5、信道复用技术复用的基本思想:把公共共享信道用某种方法划分成多个子信道,每个子信道传输一路数据。

(1) 频分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按信号载波频率的两清将公共传输信道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子信道,子信道上信号的传输互不干扰,如CATV系统中的应用。用户在分配到一定的频带后,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占用这个频带。频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资源(这里的“带宽”是频率带宽而不是数据的发送速率)。

(2) 时分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按使用时间的分配将一公共信道划分为不同的子信道。时分复用则是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TDM 帧)。每一个时分复用的用户在每一个TDM 帧中占用固定序号的时隙。每一个用户所占用的时隙是周期性地出现(其周期就是TDM 帧的长度)。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是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3) 波分复用WDM (Wav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按传输信号波长的不同将所使用的信道划分不同的子信道,多用于光信号在光纤中的复合传输。波分复用就是光的频分复用。

(4) 码分复用CDM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按通信分配的地址码不同将公共信道划分为不同的工作信道。常用的技术是码分多址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各用户使用特殊挑选过的不同码型,彼此不会造成干扰。信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其频谱类似于白噪声,不易被敌人发现。每一个比特时间划分为m 个短的间隔,称为码片.

(5)统计时分复用STDM:统计时分复用是一种根据用户实际需要动态分配线路资源的时分复用方法。

6、脉码调制:PCM有两种互不兼容的国际标准,北美的24路PCM(T1),和欧洲的30路PCM。中国采用

的是欧洲的E1标准。T1的速率是1.544Mbit/s,E1的速率是2.048Mbit/s。

7、xDSL技术、特点

8、双绞线:两根互相绝缘的铜导线并排放在一起,然后用规则的方法绞合起来就构成了双绞线。

光纤:由非常透明的石英玻璃拉成细丝,主要有纤芯和包层构成双层通信圆柱体。

9、FTTx:(FTTx, x = H for home, P for premises, C for curb and N for node or neighborhood) 其中FTTH光纤到户,FTTP光纤到驻地,FTTC光纤到路边/小区,FTTN光纤到结点。光纤到楼层FTTF,光纤到小区FTTZ。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一、数据链路层属于计算机网络的低层。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点对点信道。这种信道使用一对一的点对点通信方式。

(2)、广播信道。这种信道使用一对多的广播通信方式,因此过程比较复杂。广播信道上连接的主机很多,因此必须使用专用的共享信道协议来协调这些主机的数据发

二、概念

帧: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链路:是一条无源的点到点的物理线路段,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结点

数据链路:除了物理线路外,还必须有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若把实现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链路

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测(使用循环亢余检验CRC)。

(1)、封装成帧:就是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然后就构成了一个帧。确定帧的界限。首部和尾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行帧定界

(2)、透明传输:发送端的数据链路层在数据中出现控制字符“SOH”或“EOT”的前面插入一个转义字符“ESC”

(其十六进制编码是1B)。字节填充(byte stuffing)或字符填充(character stuffing)——接收端的数据链路层在将数据送往网络层之前删除插入的转义字符。如果转义字符也出现数据当中,那么应在转义字符前面插入

一个转义字符。当接收端收到连续的两个转义字符时,就删除其中前面的一个。

(3)、差错检测: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比特差错:1 可能会变成0 而0 也可能变成1。在一段时间内,传输错误的比特占所传输比特总数的比率称为误码率BER (Bit Error Rate)。误码率与信噪比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计算机网络传输数据时,必须采用各种差错检测措施。

三、CRC检错码计算校验和的算法如下:(大题)

(1)设生成多项式G(x)为n阶,在k位原始帧K(x)的末尾附加r个零,使帧长为k+r位,则相应的多项式是2r·K(x)。

(2)按模2除法,用对应于G(x)的位串去除对应于2r·K(x)的位串,所得的余数为R(x)。

(3)按模2减(加)法从对应于2r·K(x)的位串中减去(加上)余数R(x) 。

(4)所得结果就是要传送的带校验和的帧,称为多项式T(x)。

四、点对点协议PPP (Point-to-Point Protocol)一种用于点对点链路连接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PPP 协议应满足的需求:简单——这是首要的要求;封装成帧;透明性;多种网络层协议;多种类型链路;

差错检测;检测连接状态;最大传送单元;网络层地址协商;数据压缩协商PPP 协议不需要的功能:纠错;流量控制;序号;多点线路;半双工或单工链路

PPP 协议有三个组成部分:一个将IP 数据报封装到串行链路的方法;一个用来建立、配置和测试数据链路连接的链路控制协议LCP链路控制协议LCP (Link Control Protocol);网络控制协议NCP (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3.零比特填充:(填充方法)在发送端,先扫描整个信息字段,只要发现有5个连续1,则立即填入一个0,因

此经过这种比特填充后的数据,就可以保证在信息字段中不会出现6个连续1。接收端在收到一个帧时,先找到标志字段F以确定一个帧的边界,接着再用硬件对其中的比特流进行扫描,当发现5个连续1时,就把这5个连续1后的一个0删除,以还原成原来的信息比特流。(填充的原因)保证了透明传输,在所传送发的数据比特流中可以传送任何组合的比特流,而不会引起对帧边界的判断错误。

接收端对帧中的比特流进行扫描。每当发现5 个连续1时,就把这5 个连续1 后的一个0 删除。

五、CSMA/CD是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工作原理?

“多点接入”就是说明这是总线型网络,许多计算机以多点介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载波监听”就是“发送前先监听”,即每一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站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暂时不发送数据,要等待信道变为空闲时再发送。“碰撞检测”就是“边发送变监听”,即适配器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变化情况,以便判断自己在发送数据时其他站是否也在发送数据。一旦发现总线上出现碰撞,适配器就要停止发送,然后等待再次发送。冲突的检测:信号电平法,过零点检测法,自收发检法。

1-持续CSMA:先监听信道,如正忙,则等待并继续监听,一旦空闲,立即发送,发送的概率为1;如冲突,则延时再发。

非持续CSMA:先监听信道,如正忙,则不再监听,延时一随机时隙数后,再监听信道。

p-持续CSMA:用于分隙信道;先监听,如正忙,等到下一时隙;如空闲,则以概率p 发送,以概率q=(1-p)把本次发送延至下一时隙,直至成功。

以太网使用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来解决碰撞问题。以太网规定了最短有效帧长为64字节,凡长度小于64字节的帧都是由于冲突而异常中止的无效帧。还会采取一种叫做强化碰撞的措施,发送32比特或48比特的人为干扰信号。还规定帧间最小间隔为9.6us,相当于96比特时间。

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1、确定基本退避时间,它就是争用期2t。以太网把争用期定为51.2us。对于10Mb/s以太网,在争用期内

可发送512bit,即64字节。以太网在发送数据时,若前64 字节没有发生冲突,则后续的数据就不会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就一定是在发送的前64 字节之内。以太网规定了最短有效帧长为64 字节,凡长度小于64 字节的帧都是由于冲突而异常中止的无效帧。

2、从离散的整数集合[0,1, …, (2^k-1)]中随机取出一个数,记为r。重传应退后的时间就是r倍的争用期。

k=Min[重传次数,10]

3、当重传达16次仍不能成功是,则丢弃该帧。

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发生碰撞的站在停止发送数据后,不等待信道变为空闲后就立即再发送数据,而是推迟一个随机时间,这样做是为了使重传时发生冲突的概率减小

七、以太网采用星形拓扑,在星形的中心则增加了一种可靠性非常高的设备,叫做集线器(hub)

集线器特点:(1)集线器在物理上是一个星型网,在逻辑上仍是总线网,各站共享逻辑上的总线,使用的还是CSMA/CD协议。(2)一个集线器有许多借口(3)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它的每个接口仅仅简单的转发比特。(4)采用了专门的芯片,进行自使应的串音回波抵消

八、MAC帧的格式

物理地址MAC帧数据字段的最长长度为1500字节,最短为46字节。

九、网桥的工作原理

十、虚拟局域网VLAN:由一些局域网网段构成的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而这些网段具有某些共同的需求。第四章

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虚电路和数据报服务。虚电路服务与数据报服务的对比

一、网际协议IP 是TCP/IP 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之一。与IP 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四个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二、网络互相连接起来,要使用一些中间设备,中间设备又称为中间系统或中继(relay)系统。

物理层中继系统:转发器(repeater)。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或桥接器(bridge)。

网络层中继系统:路由器(router)。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桥路器(brouter)。

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网关(gateway)。

三、物理地址是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使用的地址,而IP地址是网络层和以上各层使用的地址,是一种逻辑地址。

IP地址放在IP数据报的首部,硬件地址则放在MAC帧的首部。网络层和网络层以上使用的是IP地址,而数据链路层及以下使用的是硬件地址。IP数据报首部固定部分的首部长度为20字节。

四、掌握IP地址的分类,怎样区分A、B、C类?利用子网掩码计算子网号,以及能够利用路由表上的计算目标

IP地址::= {<网络号>,<主机号>} (32位)“::=”表示“定义为”

地址类别网络数第一个可指派

的网络号最后一个可指

派的网络号

最大主机数

A(大规模网络)0~127(128) 1 126 16777216-

2

B(中)128~191(16384) 128.1 191.255 65536-2 C(小)192~223(209715

2)

192.0.1 223.255.255 256-2

A、B、C类地址的网络号字段分别为1,2和3字节长。

A、B、C类地址的主机号字段分别为3个、2个和1个字节长。

路由表必须包含以下三项内容:目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和下一跳地址。

(1)先将目的网络地址D与本子网的子网掩码逐位相“与”,看结果是否和相应的网络地址匹配。若匹配,则进行直接交付,转发任务结束。否则就是间接交付,执行(2)。

(2)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D的特定主机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向的下一条路由;否则,执行(3)

(3)对路由表中的每一行(目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地址),用其中的子网掩码和D逐位相“与”,其结果为N。若N跟该行的目的网络地址匹配,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该行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

执行(4)。

(4)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把数据包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5)。

(5)报告转发分组出错。(以上过程可结合P134例理解)

四、ARP协议: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已经知道了一个机器的IP地址,需要找出其

相应的物理地址。在每一个主机上都设有一个ARP高速缓存,里面有本局域网上的各主机和路由器的IP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表,便于查出其对应的硬件地址。ARP 协议就会自动地将该IP 地址解析为链路层所需要的硬件地址。

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 使只知道自己硬件地址的主机能够知道其IP 地址。

五、IP数据报格式(P122)

六、划分子网(应用题)(P128)

七、ICMP协议: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的应用举例

PING (Packet InterNet Groper):PING 用来测试两个主机之间的连通性。PING 使用了ICMP 回送请求与回送回答报文。PING 是应用层直接使用网络层ICMP 的例子,它没有通过运输层的TCP 或UDP。

Traceroute 的应用:Traceroute从源主机向目的主机发送一连串的IP数据报,数据报中装封的是无法交付的UDP用户数据报。

八、RIP协议: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内部网关协议IGP中最先得到广泛使用的协

议,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

RIP协议将“距离”也称“跳数”(hop count)定义为从一路由器到直接连接得网络的距离定义为1,没经过一路由器,跳数就加1。RIP允许一条路径最多只能包含15个路由器,只适用小型互联网。

RIP协议的特点:(1)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不相邻不交换(2)路由器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3)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4)好消息传播得快,而坏消息传播得慢实现简单,开销较小,但限制了网络规模。

九、OSPF协议: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pen Shorter Path First)。OSPF只是一个协议的名字,并不表示其他的

路由选择协议不是“最短路径优先”。主要特征是使用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而不是像RIP那样的距离向量协议。

内部网关协议OSPF的特点:(1)向本自治系统中所有路由器发送消息(2)发送的消息就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但这只是路由器所知道的部分信息(3)只有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路由器才向所有路由器用洪泛法发送此消息。(4)OSPF对于不同类型的业务可计算出不同的路由。(5)多路径间的负载平衡。(6)所有OSPF路由器之间交换的分组都具有鉴别的功能。(7)OSPF支持可变长度的子网划分和无分类的编址CIDR。(8)OSPF让每一个链路状态都带上一个32位的序号,序号越大状态越新。

第五章

一、传输层中TCP、UDP的区别和各自特点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只在IP的数据报服务之上增加了复用和分用的功能以及差错检测的功能(提供端口协议,以保证进程通信),主要特点有:

1、UDP是无连接的,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2、UDP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

3、UDP是面向报文的。

4、UDP没有拥塞控制。

5、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于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6、UDP的首部开销小,只有8个字节。

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运输连接的三个阶段:连接建立、数据传送、连接释放。

最主要的特点

1、TCP是面向连接得运输层协议。

2、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endpoint),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是点对点的(一对一)。

3、TCP提供可靠交付的服务。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并且按序到达。

4、TCP提供全双工通信。

5、面向字节流。

区别(待补充):

TCP和UDP在发送报文时所采用的方式完全不同。TCP根据对方给出的窗口值和当前网络拥塞的程度来决定一个报文段应包含多少个字节,UDP发送的报文长度是应用进程给出的。TCP传送的数据单位协议是TCP报文段,UDP传送的数据单位协议是UDP报文或用户数据报。UDP用户数据报是在运输层的端到端抽象的逻辑信道中传送的,TCP报文段是在运输层抽象的端到端逻辑信道中传送,信道是可靠的全双工信道。

1、系统端口号:0~1023.登记端口号:登记端口号:1024~49151.短暂端口号:49152~65535.

2、TCP连接的端点叫做套接字。端口号拼接到IP地址即构成了套接字。套接字socket=(IP地址:端口号)

每一条TCP连接唯一地被通信两端的两个端点所确定。即:

TCP连接::={socket1,socket2}={(IP1:port1),(IP2:port2)}

3、TCP报文段的首部格式固定长度为20字节

二、了解滑动窗口协议的细节(看不懂,求高端解释)

滑动窗口协议(P197 四个图):(1)收发使用两条信道。发送方可连续发送多帧,接收方接收到一帧后从另一个信道发一个确认,为提高信道使用效率,可使用捎带确认。

(2)帧是有序号的。即使过早超时而导致的重发也根据帧的序号来避免帧的重复。

三、掌握TCP的连接建立和释放过程

TCP连接的建立采用三次握手的方法,用TCP包头中的同步位(SYN)和结束位(FIN)描述连接建立和终止时的三次握手信息。(可结合P216图理解)

1、A向B发送连接请求报文段,首部中的同步位SYN=1,同时初始序号seq=x,TCP客户进程进入SYN-SENT(同步已发送)状态。

2、B收到连接请求报文段,同意建立连接,向A发送确认。SYN=1,ACK=1,确认号ack=x+1,初始序号seq=y,TCP服务器进程进入SYN-RCVD(同步收到)状态。

3、TCP客户进程收到B的确认,还要向B给出确认。ACK=1,自己的序号seq=x+1,确认号ack=y+1。这时,TCP连接已经建立,A进入ESTABLISHED状态。

前两步不能携带数据,需要消耗掉一个序号,所以x,y分别加1,到第三步不消耗序号,下一个数据报文段的序号仍是seq=x+1。

TCP连接释放过程(结合P217图理解)

事件动作

1 TCP A的用户打算关闭它在TCP B中对等的上层协议的操作

2 A发送一个FIN位置1的段,seq=u是上一次操作的继续,是TCP

模块要求传输的下一个序号

3 B确认A的FIN seq=u,它的确认号ack=u+1 、自己的序号seq=v

4 B向其用户发出一个close原语

5 B用户应用程序确认同意关闭

6 B再发出最后一个段,FIN位置1并ack=u+1 、seq=w

7 A确认,确认号ack=w+1,自己的序号seq=u+1

8 经过时间等待计时器设置的时间2MSL后,TCP A连接关闭

9 TCP B连接关闭

TCP规定,FIN报文段即使不携带数据,它也消耗掉一个序号。

四、会计算子网的网络地址

子网的网路地址计算方法:把子网掩码和IP地址进行逐位的“与”运算(AND)。

如果不划分子网,该网络的子网掩码就使用默认子网掩码。

A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0.0.0,或0xFF000000。

B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255.0.0,或0xFFFF0000。

C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或0xFFFFFF00。

五、会按照需求进行子网划分

1、在IP地址中增加一个“子网号字段”,使两级IP地址变为三级IP地址,这种做法叫做划分子网(subnetting),

或子网寻址或子网路由选择。划分子网的方法是从网络的主机号借用若干位作为子网号subnet-id(C类网络至少要借2位和最多借6位),于是原有地址结构变为:

IP地址::={<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

2、子网掩码(subnet mask):子网地址的位数不固定,所以必须告知主机地址那一部分是子网的网络地址

段,哪一部分是主机地址段,子网掩码的网络地址部分和子网地址部分全为1,它的主机部分全为0。

3、子网数:根据子网号subnet-id计算出来,若subnet-id有n位,则有2^n-2种可能的排列(除去全0和

全1这两种情况)。

4、划分子网增加了灵活性,但却减少了能够连接在网络上的主机总数。

第六章

一、DNS协议: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是因特网使用的命名系统,用来把便于人们使用的机器名字转换为IP地址。系统DNS被设计成为一个联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并采用客户服务器方式。

域名到IP地址的解析过程:当某一个应用进程需要把主机名解析为IP地址时,该应用进程就调用解析程序,并成为DNS的一个客户,把待解析的域名放在DNS请求报文中,以UDP用户数据报方式发给本地域名服务器。本地域名服务器在查找域名后,把对应的IP地址放在回答报文中返回。应用进程获得目的主机的IP地址后即可进行通信。

域名服务器划分的四种类型:根域名服务器;顶级域名服务器;权限域名服务器;本地域名服务器。

域名的解析过程:主机向本地域名服务器的查询一般都是采用递归查询;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根域名服务器的查询通常采用迭代查询。

二、文件传输协议FTP工作原理?

在进行文件传输时,FTP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建立2条并行的TCP连接:“控制连接”和“数据连接”。控制连接一直打开,但是不传送数据,只是用来接受请求。请求接受成功后创建“数据传送进程”和“数据连接”,数据传送完毕后,关闭数据连接。网络文件系统NFS则采用另一种思路,NFS允许应用进程打开一个远地文件,并能在该文件的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上开始读写数据。这样在网络上传送的只是少量的修改文件。

三、1、统一资源定位符URL一般形式由协议、主机、端口、路径四个部分组成。

URL 的一般形式是:<协议>://<主机>:<端口>/<路径>

2、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HyperT ext Transfer Protocol)定义浏览器怎样向万维网服务器请求万维网文档,以及服务器怎样把文档传送给浏览器。HTTP 是面向事务的(transaction-oriented)应用层协议,它是万维网上能够可靠地交换文件(包括文本、声音、图像等各种多媒体文件)的重要基础。

3、邮件发送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读取协议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3)第3个版本。

四、通用因特网邮件扩充MIME包括3部分内容:(1)5个新的邮件首部字段,(2)定义了许多邮件内容的格式,对多媒体电子邮件的表示方法进行了标准化。(3)定义了传送编码可对任何内容格式进行转换,而不会被邮件系统改变3

五、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配置的项目包括:(1)IP地址(2)子网掩码(3)默认路由器的IP地址(4)域名服务器的IP地址。

第七章网络安全

1.两种方式:被动攻击(截获)、主动攻击(中断、篡改、伪造)。

2.两种编码体制:对称密钥密码体制和公钥密码体制。

3.对称密钥密码体制,即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是相同的密码体制。

数据加密标准DES(64位)DES的保密性仅取决于对密钥的保

密,而算法是公开的。算法是公开的。国际数据加密算法

IDEA(128位)。

4.公钥密码体制使用不同的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解决密钥分配

问题和数字签名需求问题。加密密钥PK(公钥)是公开的,

解密密钥SK(私钥)保密的。

5.数字签名的功能?

(1)报文鉴别:接收者能够核实发送者对报文的签名

(2)报文完整性:接收者确信所收到的数据和发送者

发送的完全一样而没有被篡改过。

(3)不可否认:发送者事后不能抵赖对报文的签名。(P290图7-5)

6.报文摘要MD5算法的摘要代码为128位,安全散列算法SHA码长为160位。SHA比MD5更安全,但计算起来比MD5要慢。

47.防火墙分类:

(1)网络级防火墙——用来防止整个网络出现外来非法的入侵。属于这类的有分组过滤和授权服务器。前者检查所有流入本网络的信息,然后拒绝不符合事先制订好的一套准则的数据,而后者则是检查用户的登录是否合法。

(2)应用级防火墙——从应用程序来进行接入控制。通常使用应用网关或代理服务器来区分各种应用。例如,可以只允许通过访问万维网的应用,而阻止FTP 应用的通过。

第8章音频视频

一、多媒体信息的特点:(1)多媒体信息的信息量往往很大。(2)在传输多媒体数据时,对时延和时延抖动均有较高的要求。

二、流媒体(streaming media),即流式音频/视频。流媒体特点就是“边下载边播放”(streaming and playing)

流式音频/视频,特点是边下载变播放,但不能存储在硬盘上成为用户的文件。

第9章无线网络

一、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可分为两大类:有固定基础设施的和无固定基础设施的

扩展的服务集ESS (Extended Service Set) 接入点AP (Access Point)基本服务集BSS(basic

service set) 自组网络(ad hoc network) WIfi

二、802.11委员会对CSMA/CD协议进行了修改,把碰撞检测改为了碰撞避免CA(Collesion Avoidance),其思路是协议的设计要尽量减少碰撞发送的概率。802.11标准设计了独特的MAC层,它通过协调功能来确定基本服务集BSS中的移动站在什么时间能发送数据或接受数据,802.11在物理层上面,包括两个子层:分布协调功能DCF(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在每一个结点使用CSMA 机制的分布式接入算

法,让各个站通过争用信道来获取发送权。因此DCF 向上提供争用服务。

点协调功能PCF(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使用集中控制的接入算法把发送数据权轮流交给各个站

从而避免了碰撞的产生。

三、帧间间隔IFS (InterFrame Space)

SIFS,即短(Short)帧间间隔,是最短的帧间间隔

PIFS,即点协调功能帧间间隔,它比SIFS 长

DIFS,即分布协调功能帧间间隔(最长的IFS)

第10章下一代网络

一、IPv6地址长度128位,使用冒号十六进制记法。每个16 位的值用十六进制值表示,各值之间用冒号分隔。

例如:68E6:8C64:FFFF:FFFF:0:1180:960A:FFFF。零压缩(zero compression),即一连串连续的零可以为

一对冒号所取代。例如FF05:0:0:0:0:0:0:B3可以写成:例如FF05::B3 ;0:0:0:0:0:0:128.10.2.1再使用零压缩即可得出:::128.10.2.1

二、IPv6数据报的目的地址可以是以下三种基本类型地址之一:单播(传统点对点通信)、多播(一点对多点)、

任播(终点是一组计算机,但数据报通常只交付给其中距离最近的一个)。

三、v4向v6过渡的两种方式:双协议栈和隧道技术。

(1)双协议栈指在完全过渡到IPv6之前,是一部分主机装有两个协议栈,一个IPv4和一个IPv6

(2)隧道技术要点是在IPv6数据报装入IPv4网络时,将IPv6数据报封装成IPv4数据报,然后Ipv6数据报就在Ipv4网络的隧道中传输。当Ipv4数据报离开IPV4网络中的隧道时再把数据部分交给主机的Ipv6协议栈。

计算机网络 期末 知识点 总结

目录 第一章 (2) 计算机网络的常用数据交换技术。 (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2)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3) 协议的基本概念及组成要素。 (3) 协议与服务的关系。 (4) OSI七层模型和TCP/IP 。 (4) 第二章 (4) 物理层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特性。 (4) 奈奎斯特准则和香农公式的具体内容、参数及其含义。 (5) 奈氏准则 (5) 香农公式 (5) 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有线传输介质。 (6) 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及其原理。 (6) 常用的宽带接入技术。 (6) 第三章 (7) 数据链路层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7) 循环冗余检验码的计算。 (7) 局域网的工作层次及特点。 (7) 网卡的作用及工作层次。 (8) 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英文缩写、中文名称及含义。 (8) 扩展以太网的方法及特点。 (8) 高速以太网的标准名称及其所代表的含义。 (9) 第四章 (9) 虚电路和数据报两种服务的优缺点(区别)。 (9) 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关系。 (10) 分类IP地址的分类标准。 (10) 子网IP地址的原理及划分和表示方法。 (10) 子网掩码的概念,A、B、C类IP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子网掩码的计算,子网地址的计算。 (10) CIDR地址的概念及CIDR地址块。 (11) IP数据报的基本构成。 (11) RIP、OSPF、BGP路由选择协议的主要特点。 (12) 第五章 (12) 运输层的作用。 (12) TCP/IP体系的运输层的两个协议的名称及特点。 (12) TCP可靠传输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12) TCP的流量控制。 (13) TCP拥塞控制的实现方法。 (13) 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机制。 (13) 第六章 (13) 域名系统DNS的作用。 (13) 因特网的域名结构及顶级域名的构成情况。 (14) 中国的顶级域名及二级域名的设置情况。 (14) 电子邮件系统的构成及所使用的协议。 (15)

计算机网络-(第5版)期末重点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总结

《计算机网络》_(第5版)★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 一、现在最主要的三种网络 ?电信网络(电话网) ?有线电视网络 ?计算机网络(发展最快,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 二、internet 和Internet ?internet 是普通名词 泛指一般的互连网(互联网) ?Internet 是专有名词,标准翻译是“因特网” 世界范围的互连网(互联网) 使用TCP/IP协议族 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ARPANET 三、计算机网络的带宽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带宽也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带宽是10 M,实际上是10 Mb/s。注意:这里的M 是106。 四、对宽带传输的错误概念 在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速率: ?信号(即电磁波)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或公里/秒) ?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比特/秒),也叫传输速率。 这两种速率的意义和单位完全不同。 宽带传输: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较高。 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比特从计算机注入到线路。 宽带线路和窄带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是一样的。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采用电路交换,新型的计算机网络采用分组交换的、基于存储转发的方式。 分组交换: ?在发送端把要发送的报文分隔为较短的数据块 ?每个块增加带有控制信息的首部构成分组(包)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 IP 网络的重要特点 ◆每一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发往同一个目的地的分组,后发送的有可能先收到(即可能不按顺序接收)。 ◆当网络中的通信量过大时,路由器就来不及处理分组,于是要丢弃一些分组。 ◆因此,IP 网络不保证分组的可靠地交付。 ◆IP 网络提供的服务被称为: 尽最大努力服务(best effort service)

03137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选择题

1.在星型局域网结构中,连接文件服务器与工作站的设备是() A、调制解调器 B、交换器 C、路由器 D、集线器 2.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运输层之间的是()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会话层 D、表示层 3.完成路径选择功能是在OSI模型的()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运输层 4.在TCP/IP协议簇的层次中,解决计算机之间通信问题是在() A、网络接口层 B、网际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5.在中继系统中,中继器处于()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高层 6.规定了信号的电平、脉宽、允许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最大传输距离的物理层特性是( ) A.机械特性 B.电气特性 C.功能特性 D.规程特性 7.PPP协议提供的3类功能分别是:成帧、链路控制和( ) A.通信控制 B.网络控制 C.存储控制 D.安全控制 8.路由选择包括的两个基本操作分别为( ) A.最佳路径的判定和网内信息包的传送 B.可能路径的判定和网间信息包的传送 C.最优选择算法和网内信息包的传送 D.最佳路径的判定和网间信息包的传送 9. 路由信息协议(RIP)使用的路由算法是( ) A.最短路由选择算法 B.扩散法 C.距离矢量路由算法 D.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10. 在Internet中,路由器的路由表通常包含( ) A.目的网络和到达该网络的完整路径 B.所有目的主机和到达该主机的完整路径 C.目的网络和到达该网络的下一个路由器的IP地址 D.互联网中所有路由器的地址 11.TCP段结构中,端口地址的长度为 ( ) A.8比特 B.16比特 C.24比特 D.32比特 12.在TCP/IP协议的传输层将数据传送给用户应用进程所使用的地址形式是( ) A.IP地址 B.MAC地址 C.端口号 D.socket地址 13.如果两台主机在同一子网内,则它们的IP地址与子网掩码进行( ) A.“与”操作,结果相同 B.“或”操作,结果相同 C.“与非”操作,结果相同 D.“异或”操作,结果相同 14.下列关于网桥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计算机网络复习(自己整理的)讲解

计算机网络复习 一、第一章 1.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物联网是在Internet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射频标签、无线传感与光学传感等感知技术,自动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构建覆盖世界上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智能信息系统,促进了物理世界语信息世界的融合。(P11)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以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P15) 3.城域网的概念:以光纤为传输介质,能够提供45Mbps-150Mbps高传输速率,支持数据、语音与视频综合业务的数据传输,可以覆盖50-100km的城市范围,实现高速数据传输。(P18) 4、宽带城域网的定义:以IP地址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网、电信网的三网融合,形成覆盖城市区域的网络通信平台,为语音、数据、图像、视频传输与大规模的用户提供高速与保证质量的服务。(P18) 5、宽带城域网技术的特征: (1)完善的光纤传输网是宽带城域网的基础。 (2)传统电信、有线电视与IP业务的融合成为宽带城域网的核心业务。 (3)高端路由器和多层交换机是宽带城域网的核心业务。 (4)扩大宽带接入的规模与服务质量是保证宽带城域网应用的关键。 6、宽带城域网的功能结构:管理平台、业务平台、网络平台、城市宽带出口(P19) 7、决定局域网性能的三个因素:拓扑、传输介质、介质访问控制方法(P21) 8、计算机网络拓扑定义:通过网中节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来反映网络中各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 分类:星状、总线型、树状、网状 (P25) 3个阶段) 报文存储转发交换 分组交换数据报交换 虚电路交换 线路建立阶段 数据传输阶段 线路释放阶段 分组交换方法的优点: 1)将报文划分成固有格式和最大长度限制的分组进行传输,有利于提高路由器检测接 受分组是否出错,出错重传处理过程中的效率,有利于提高路由器存储空间的利用率。 2)路由选择算法可以根据链路通信状态,网络拓扑变化,动态地为不同的分组选择不 同的传输路径,有利于减少分组传输延迟,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数据报传输的特点:(P31) (1)分组传输钱不需要预先在源主机与目的主机之间建立线路连接 (2)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可以经过不同的传输路径通过通信子网 (3)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到达目的节点时可能出现乱序、重复、丢失现象 (4)要带有目的地址与源地址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总结

【精品】计算机网络个人概要总结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多个独立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互连起来的系统,以实现彼此交换信息(通信)和共享资源的目的。 2. 计算机网络功能:(1)数据通信。(2)资源共享。(3)并行和分布式处理(数据处理)。(4)提高可靠性。(5)好的可扩充性。 3. 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4. 计算机网络基本网络拓扑结构有五种:全连接形、星形、树形、总线形、环形。 5. 按网络的作用范围来分,网络可分为3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6. 网络延迟时间主要包括:排队延迟、访问延迟、发送时间、传播延迟。 7. 网络协议:为主机与主机之间、主机与通信子网之间或子网

中各通信节点之间的通信而使用的,是通信双方必须遵守的,事先约定好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8.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同步)。 9. 网络协议采用分层方式的优点:各层之间是独立的。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隔开。易于实现和维护。有利于标准化工作。 10. 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次及其相关协议的集合,是对计算机网络所完成功能的精确定义。 11. OSI模型采用七层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12. 物理层:实现透明地传送比特流。负责建立、保持和拆除物理链路;比特如何编码。传送单位是比特(bit)。 13. 数据链路层:实现无差错帧传送,包括把原始比特流分帧、排序、设置检错、确认、重发、流控等功能;负责建立、维护和释放数据链路;传送信息的单位是帧(frame)。 14. 网络层:实现分组传送,选择合适的路由器和交换节点,透

计算机网络重点知识总结谢希仁版

计算机网络知识要点总结 一、现在最主要的三种网络 ?电信网络(电话网) ?有线电视网络 ?计算机网络(发展最快,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 二、internet 和Internet ?internet 是普通名词 泛指一般的互连网(互联网) ?Internet 是专有名词,标准翻译是“因特网” 世界范围的互连网(互联网) 使用TCP/IP 协议族 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ARPANET 三、计算机网络的带宽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带宽也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带宽是10 M,实际上是10 Mb/s。注意:这里的M 是106。 四、对宽带传输的错误概念 在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速率: ?信号(即电磁波)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或公里/秒) ?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比特/秒),也叫传输速率。 这两种速率的意义和单位完全不同。 宽带传输: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较高。 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比特从计算机注入到线路。 宽带线路和窄带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是一样的。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采用电路交换,新型的计算机网络采用分组交换的、基于存储转发的方式。 分组交换: ?在发送端把要发送的报文分隔为较短的数据块 ?每个块增加带有控制信息的首部构成分组(包)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 IP 网络的重要特点 ◆每一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发往同一个目的地的分组,后发送的有可能先收到(即可能不按顺序接收)。 ◆当网络中的通信量过大时,路由器就来不及处理分组,于是要丢弃一些分组。 ◆因此,IP 网络不保证分组的可靠地交付。 ◆IP 网络提供的服务被称为: 尽最大努力服务(best effort service) 五、最重要的两个协议:IP 和TCP TCP 协议保证了应用程序之间的可靠通信,IP 协议控制分组在因特网的传输,但因特网不保证可靠交付. 在TCP/IP 的应用层协议使用的是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当A 进程需要B进程的服务时就主动呼叫B进程,在这种情况下,A 是客户而B 是服务器。 ◆可能在下一次通信中,B 需要A 的服务,此时,B 是客户而A 是服务器。 注意:

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级选择

1.QoS QoS技术:RSVP、diffserv、MPLS 2.RPR RPR每个节点都执行:SPR公平算法 RPR两节点之间的裸光纤最大长度可达100公里。 RPR采用自愈环思想,能在:50ms时间内隔离出现故障的节点和光纤。 源节点向目的节点成功发出的数据帧要由:目的节点从环中收回。 用:统计复用的方法传输IP分组。(频分复用) 顺时针为外环,逆时针为内环。 2.以太网: 以信元为单位传输数据的是宽带无源网络:它不属于光以太网技术。 物理层标准命名法:type-y中y表示网段的最大长度,单位为:100m。(米×) 3.传输速率 OC-3:155.52 OC-12:622.080 OC-n:n*51.8M。 802.11a&802.11g:54Mb 802.11b:11Mb 蓝牙同步信道频率:64kbps 异步信道速率:非对称连接:732.2/57.6kbps 对称连接:433.9kbps(全双工) ADSL为速率非对称性,上行速率64-640kbps(最大8Mbps×),下行速率500kbps-7Mbps。 hiperLAN/1:上行速率最高20Mbps;hiperLAN/2:上行速率最高54Mbps。 4.服务器 采用SMP技术的服务器总体性能取决于:CPU的数量、主频、系统内存等。 服务器可用性99.9%、99.99%、99.999%,停机时间8.8小时、53min、5min。 采用raid技术可提高:磁盘存储容量(容错能力×) 有些服务器自带RAID控制器,无需另外添加。 集群系统中一台主机出现故障,虽不会使整个网络出现故障,但:仍影响系统性能。 BIS模式应用服务器:访问不同的应用程序无需不同的客户端程序。 用虚拟服务器的方法在一台服务器上构建多个网站:可用IP地址、TCP、主机头名称. 5.BGP 一个BGP发言人与其他自治系统中的BGP发言人交换路由信息前:先要建立TCP连接。路由信息发生变化,BGP发言人使用:update分组通知相邻自治系统。(notification×)路由器检测到错误时(发生变化×),BGP发言人使用notification分组通知相邻自治系统。 四个分组:open、update、keepalive、notification(inform×) 6.城域网 三个平台一个出口:网络平台、业务平台、管理平台、城市宽带出口。

计算机网络复习题

1.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 B)。 A.数据链路层 B.传输层 C.会话层 D.应用层 解析: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所描述的内容是( C)。 A.网络的层次 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 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 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 3、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 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C ) A:80ms B:80.08ms C:80.16ms D:80.24ms 【解答】选C。由题设可知,分组携带的数据长度为980B,文件长度为 980000B,需拆分为1000个分组,加上头部后,每个分组大小为1000B,总共需要传送的数据量大小为1MB。当t = 1M×8/100Mbps = 80ms 时,H1发送完最后一个bit;到达目的地,最后一个分组,需经过2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每次转发的时间为t0 = 1K×8/100Mbps = 0.08ms,t= 80ms + 2t0 当t=80.16ms 时,H2接受完文件,即所需的时间至少为 80.16ms。 4、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 A) A.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C.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D.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解答:TCP/IP的网络层向上只提供简单灵活的、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报服务。此外考察IP首部,如果是面向连接的,则应有用于建立连接的字段,但是没有;如果提供可靠的服务,则至少应有序号和校验和两个字段,但是IP分组头中也没有(IP首部中只是首部校验和)。因此网络层提供的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服务。有连接可靠的服务由传输层的TCP提供。 5、在TCP/IP体系结构中,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协议的是:(B ) A. PPP B. IP C. UDP D. TCP 【解答】选B。ICMP协议处于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层,是IP协议的配套协议。ICMP报文封装成IP数据报在网络中传递。 6、在OSI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B) A.对话管理 B.数据格式转换 C.路由选择 D.可靠数据传输 解析:应用层的相邻层是表示层,是OSI的第六层。 表示层的目的是表示出用户看得懂的数据格式,实现与数据表示有关的功能。 主要完成数据字符集的转换,数据格式化和文本压缩,数据加密、解密等工作。 7、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kb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Mb(1M=106)的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D) A.800ms、1600ms B.801ms、1600ms C.1600ms、800ms、 D、1600ms、801ms 【解答】选D。不进行分组时,发送一个报文的时延是8Mb/10Mbps=800ms,在接收端接收此报文件的时延也是800ms,共计1600ms。进行分组后,发送一个报文的时延是10kb/10Mbps=1ms,接收一个报文的时延也是1ms,但是在发送第二个报文时,第一个报文已经开始接收。共计有800个分组,总时间为801ms。 8、在OSI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 C ) A. 应用层 B. 表示层 C. 传输层 D. 网络层 【解答】选C。在OSI七层体系结构中会话层的下一层是传输层。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考试知识点超强总结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总结(完整必看) 1.计算机网络:利用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有机地连接起来的、而各自又具备独立功能的自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外部特征:自主计算机系统、互连和共享资源。内部:协议 2.网络分类:1)根据网络中的交换技术分类: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ATM网等。2)网络拓朴结构进行:星型网;树形网;总线型网;环形网;网状网;混合网等。4)网络的作用地理范围: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范围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个域网 网络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时序或同步。语义:协议元素的定义。语法:协议元素的结构与格式。规则(时序):协议事件执行顺序。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 3.TCP/IP的四层功能:1)应用层:应用层协议提供远程访问和资源共享及各种应用服务。2)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为应用层隐藏底层网络的细节。3)网络层:处理来自传输层的报文发送请求;处理入境数据报;处理ICMP报文。4)网络接口层:包括用于物理连接、传输的所有功能。 为何分层:目的是把各种特定的功能分离开来,使其实现对其他层次来说是可见的。分层结构使各个层次的设计和测试相对独立。各层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各层不必理会其他的服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层1实现方式的改变将不会影响层2。 协议分层的原则:保证通信双方收到的内容和发出的内容完全一致。每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下层向上层提供透明服务,上层调用下层服务,并屏蔽下层工作过程。 OSI七层,TCP/IP五层,四层:

计算机网络复习选择及填空题(含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 1.用点分十进制法表示IP地址时,对于C类网段,第一字节所规划的范围为( C )。 A)1~126 B)128~223 C)192~223 D)1~192 3.计算机网络常用的通讯传输介质有:(A、B )。 A)光缆B)双绞线C)交换机D)网卡 4.在一个前缀为/21(21位网络地址)的地址块中,可用的主机地址数量为(B)。 A)254 B)2046 C)1024 D)512 5.下列协议中,常用的路由协议为(C、D)。 A)TCP/IP协议B)ICMP协议C)OSPF协议D)RIP协议 7.利用子网掩码设置子网时,可对网络起到(C、D )作用。 A)改变IP地址B)废除IP地址 C)提高该网段的安全性D)确定网络地址。 9.在以下组织中管理Internet域名和网络地址的为( D )。 A)IETF B)IRTF C)ISO D)ICANN 10.下列表示协议数据单元的为(A)。 A)PDU B)PCI C)IDU D)SAP 12.利用IP地址的子网掩码,通常可以实现(A、D)。 A)子网B)令牌网C)以太网D)超网 13.下列表示服务数据单元的为(D )。 A)ICI B)CRC C)ACK D)SDU 14.IP数据报头的大小可能是(A、C、D)。 A)5单位B)20单位C)10单位D)15单位。 15.通常E1传输机制其数据负载速率为( D )。 A)1.544Mbps B)1544bps C)254Mbps D)2.048Mbps 16.下列协议中,将MAC址址映射成IP地址的协议为(B)。 A)ARP B)RARP C)ARQ D)ICMP 19.在常规情况下,下列IP地址为C类的地址有(D)。 A)126.111.2.3 B)227.100.10.11 C)185.129.22.90 D)221.90.77.23 20.以下TCP/IP协议在TCP/IP运输层运行的为(C、D )。 A)PPP B)DHCP C)TCP D)UDP 21.OSI模型中描述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的特性的为( C )。 A)应用层B)网络层C)物理层D)数据链路层 22.对异步时分复用技术正确的说法是(A 、B)。 A)没有固定的时隙周期B)信息位置由信息的性质而定 C)时隙按周期循环进行D)信息位置按时隙次序而定 24.建立一个TCP连接需要(B)步。 A)2 B)3 C)4 D)5 25.IPv4的地址长度为(A、C ) A)32个比特B)128个比特C)4个字节D)16个字节 26.“适配层”这个网络名词常用在( D )通讯模型中。 A)以太网B)令牌网C)TCP/IP D)ATM 28.子网掩码在IP地址中起到的作用(A、C )。 A)解析了IP地址B)隔离控制广播风暴C)确定一个网络号D)该变IP地址

计算机网络复习答案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题一 选择题. 1、计算机网络发展史上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网络是() A.SAGE B.ARPANET C.NSFNET D.Internet 答案:B 解析:SAGE是第一代计算机网络(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的典型代表。 ARPANET是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典型代表,ARPANET对网络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意义见书上。 NSFNET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 的主干网。 Internet是国际上最大的网络,又叫做国际互联网,任何个人、组织、机构只要遵循TCP/IP协议,便能方便接入。 2、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中,误码率一般要低于()A.10-4 B.10-6 C.10-8 D.10-9 答案:B 解析:在计算机网络中,一般要求误码率低于10-6,电话线模拟通信系统的误码率为10-4~10-5;光纤通信系统的误码率为10-9以下。 3、计算机网络按照覆盖范围可分为()、城域网和广域网。 A.局域网 B.以太网 C.通信网 D.电话网 答案:A 4、网络协议的三要素分别是语义、语法和()。 A.程序 B.时序 C.规则 D.信号 答:B 解析:语法是指规定了数据单元结构和格式. 语义是指各字段的含义。 时序是指通信双方操作的执行顺序和规则。

5、一个单位在一座大楼内的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 属于()。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62602966.html,N B.WAN C.MAN D.ATM 答:A 6、以下不是数字通信系统的优点?() A.抗干扰强,适合长距离传输 B.方便加密、解 密 C.方便存储 D.需要带宽小 答:D 解析:与模拟信号相比,数字信号占用带宽大。 7、以太网中采用的同步技术是() A.异步传输 B.面向字符的同步传输 C.面向位的 同步传输 答:C 解析: 异步传输:以单个字符为单位进行传输,每个字符 前后加1位或1位半“起始位”、“停止位”,字符 与字符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不固定,即不对时。适用 于低速、不可靠数据传输,如键盘输入数据、电话拨 号通信,计算机串口通信等。 面向字符的同步传输:以字符块为传输单位,字符 块中的每位要对时,每块前后加若干位“前同步码”和“后同步码”,“前同步码”和“后同步码”采用 特殊的字符标识。由于太过依赖特定计算机字符, 应用不广泛。 面向位的同步传输:以字符块为传输单位,字符块 中的每位要对时,每块前后加若干位“前同步码” 和“后同步码”,“前同步码”和“后同步码”采用 特殊的位流01111110来标记。以太网采用的是面向 位流的同步传输。 8、一般电话中语音的最高频率是4KHZ,采样值量化128级,转化为数字电话需要至少多大带宽?() A.32Kbps B.56Kbps C.64Kbps D.128Kbps

计算机网络复习总结(武汉大学)

第一章概述 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 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是在分布式计算机操作系统支持下,进行并行计算和分布式数据 处理的计算机系统;各互联的计算机互相协调工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系统在计算机硬件连接、系统拓扑结构和通信控制 等方面基本一样,都具有通信和资源共享等功能。 ?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计算机是独立的,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中的计算机是相互联系、 协调、有分工的。 ?支持网络的是网络操作系统,支持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的是分布式操作系统。 2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数据传输率:每秒传输的比特数 ?带宽:网络的最大数据传输率,是体现网络性能的一个指标 ?吞吐量:单位时间通过网络的数据量 ?时延:数据从源端到目的端所需要的时间。包括发送、传播、处理、排队时延 ?时延带宽积:通道所能容纳的比特数 ?往返时间:从源→目的→源的时延 ?利用率:被利用的时间。信道利用率、网络利用率 3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四个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雏形阶段: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形成计算机网络的雏形; (2)网络阶段:在通信网络基础上,完成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研究,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美国国防部1969年开始发展的ARPAnet:用于军事目的,主要是为了在战争的环境下,保持通信的畅通,但结果颇为丰富,ARPAnet可以发电子邮件(E-mail)、文件传输(FTP)、远程登录(Telnet),成为了Internet的雏形。 ARPA网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对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完成了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 2.提出了资源子网、通信子网的两级网络结构的概念; 3.研究了报文分组交换的数据交换方法; 4.采用了层次结构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与协议体系。 主要贡献是公开了这些研究成果 (3)网络标准化阶段:在解决计算机连网与网络互连标准化问题的背景下,提出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与协议,促进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加速体系结构与协议国际标准化的研究与应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7年成立了专门机构,正式制订并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ISO与CCITT等组织为该参考模型的各个层次制订了一系列的协议标准,组成了一个庞大的OSI基本协议集。 首先应用在ARPAnet的TCP/IP协议经过不断地改进与规范化,目前广泛应用在Internet上,

计算机网络经典100题(选择题)

计算机网络选择题100道 1.网卡的主要功能不包括。 A。将计算机连接到通信介质上 B。进行电信号匹配 C。实现数据传输 D。网络互连 2.计算机网络基本要素之一是。 A。数据传输 B。共享 C。文件传输 D。控制 3.下列选项中,是将单个计算机连接到网络上的设备。 A。显示卡 B。网卡 C。路由器 D。网关 4.下列属于按网络信道带宽把网络分类的是。 A。星型网和环型网 B。电路交换网和分组交换网C。有线网和无线网 D。宽带网和窄带网 5.把网络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属于按进行分类。 A。连接距离 B。服务对象 C。拓扑结构 D。数据交换方式 6.下列属于最基本的服务器的是。 A。文件服务器 B。异步通信服务器C。打印服务器 D。数据库服务器 7.城域网英文缩写是。 A。LAN B。WAN C。MEN D。MAN 8.数据只能沿一个固定方向传输的的通信方式是。 A。单工 B。半双工 C。全双工 D。混合 9.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于交互式通信,不能满足实时通信的要求。 A。分组交换 B。报文交换 C。电路交换 D。信元交换 10.同步传输中数据传送单位是。 A。比特 B。报文或分组 C。字符 D。帧 11.网络传输中对数据进行统一的标准编码在OSI体系中由实现。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表示层 12.管理计算机通信的规则称为。 A。协议 B。介质 C。服务 D。网络操作系统 13.在OSI模型中,第N层和其上的N+1层的关系是。 A。N层为N+1层提供服务 B。N+1层将从N层接的信息增加了一个头C。N层利用N+1层提供的服务 D。N 层对N+1层没有任何作用

大学 计算机网络期末考试题复习3解析

总复习 1、完成路径选择功能是在 OSI 模型的(C 。 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运输层 2、在 OSI 七层结构模型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是(B 。 A. 物理层 B. 网络层 C. 会话层 D. 表示层 3、计算机网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包括(A 。 A. 硬件、软件、数据 B. 主机、外设、软件 C. 硬件、程序、数据 D. 主机、程序、数据 4、网络协议组成部分为(C 。 A. 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 B. 数据格式、控制信息、速度匹配 C. 语法、语义、定时关系 D. 编码、控制信息、定时关系 5、在以下几种传输媒体中,哪种传输速 5最高 ( C A 、双绞线 B 、同轴电缆 C 、光纤 D 、通信卫星 6、广域网覆盖的地理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它的通信子网主要使用 (B 。 A 报文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 C 文件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技术 7、下列哪项不是 UDP 协议的特性? (A 提供可靠服务 B 提供无连接服务 D 提供全双工服务 8. 描述计算机网络中数据通信的基本技术参数是数据传输速率与(C

A 服务质量 B 传输延迟 响应时间 9. 在同一个信道上的同一时刻,能够进行双向数据传送的通信方式是 B 。 A B 、全双工 C 、半双工 D 、上述三种均不是 10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单位是 ( C 。 A 、比特 B 、字节 帧 D 、分组 11。 A 、协议 B ·介质 C 服务 D 、网络操作系统 12. 以 (WAN 、城域网 (MAN 。 A 、接入的计算机多少 B 、接入的计算机类型 C 、拓扑类型 D 、地理范围 13. 局域网常用的基本拓扑结构有、环型和星型。 A 、层次型 B 、总线型 C 、交换型 D 、分组型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资料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 1. 网络层次划分 2. OSI七层网络模型 3. IP地址 4. 子网掩码及网络划分 5. ARP/RARP协议 6. 路由选择协议 7. TCP/IP协议 8. UDP协议 9. DNS协议 10. NAT协议 11. DHCP协议 12. HTTP协议 13. 一个举例 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网络协议的学习。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者说是约定的集合。因为不同用户的数据终端可能采取的字符集是不同的,两者需要进行通信,必须要在一定的标准上进行。一个很形象地比喻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大天朝地广人多,地方性语言也非常丰富,而且方言之间差距巨大。A地区的方言可能B地区的人根本无法接受,所以我们要为全国人名进行沟通建立一个语言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普通话的作用。同样,放眼全球,我们与外国友人沟通的标准语言是英语,所以我们才要苦逼的学习英语。 计算机网络协议同我们的语言一样,多种多样。而ARPA公司与1977年到1979年推出了一种名为ARPANET的网络协议受到了广泛的热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推出了人尽皆知的TCP/IP标准网络协议。目前TCP/IP协议已经成为Internet中的“通用语言”,下图为不同计算机群之间利用TCP/IP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1. 网络层次划分

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除了标准的OSI七层模型以外,常见的网络层次划分还有TCP/IP四层协议以及TCP/IP五层协议,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2. OSI七层网络模型 TCP/IP协议毫无疑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没有它就根本不可能上网,任何和互联网有关的操作都离不开TCP/IP协议。不管是OSI七层模型还是TCP/IP 的四层、五层模型,每一层中都要自己的专属协议,完成自己相应的工作以及与上下层级之间进行沟通。由于OSI七层模型为网络的标准层次划分,所以我们以OSI七层模型为例从下向上进行一一介绍。

计算机网络填空、选择

第1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填空 1.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2.SO/OSI参考模型将网络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3.建立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资源共享和在线通信。 4.以太网使用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5.在将计算机与10BASE-T集线器进行连接时,UTP电缆的长度不能大于100米。在将计算机与100BASE-TX集线器进行连接时,UTP电缆的长度不能大于100米。 6.非屏蔽双绞线由4对导线组成,10BASE-T用其中的2对进行数据传输,100BASE-TX 用其中的2对进行数据传输。 7.(1)以太网交换机的数据转发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交换、存储转发交换和改进的直接交换3类。 8.(2)交换式局域网的核心设备是交换机或局域网交换机。 9.无线局域网使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为CSMA/CA 。(以太网[CSMA/CD]) 10.IEEE 802.1b 支持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为11Mbps,IEEE 802.11g支持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为54Mbps 11.无线局域网有两种组网模式,它们是自组无线局域网模式和基础设施无线局域网模式。 12.网络互联的解决方案有两中,一种是面向连接,另一种是面向非连接。其中,面向非

连接是目前主要使用的解决方案。 13.IP可以提供不可靠的数据投递服务、面向无连接的传输服务和尽最大努力投递服务。 14.IP地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组成,其中网络号表示互联网中的一个特定网络,主机号表示该网络中主机的一个特定连接。 15.IP地址由___32____位二进制数组成。 16.以太网利用ARP协议获得目的主机IP地址与MAC地址的映射关系。 17.为高速缓冲区中的每一个ARP 18.在转发一个IP数据报过程中,如果路由器发现该数据报报头中的TTL字段为0,那么,它首先将该数据报丢弃,然后向源主机发送ICMP报文。 19.源路由选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严格源路由选项,另一类是松散源路由选项。 20.在IP互联网中,路由通常可以分为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21.IP路由表通常包括三项内容,他们是子网掩码、目的网络地址和下一个路由器地址。 22.RIP协议使用向量-距离算法,OSPF协议使用链路-状态算法。 23.TCP可以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全双工的数据流传输服务。 24.UDP可以提供面向非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25.在客户-服务器交互模型中,客户和服务器是指两个应用程序,其中,服务器_经常处于守候状态。 26.为了使服务器能够响应并发请求,在服务器实现中通常可以采取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重复服务器方案,另一种是并发服务器方案。 27.TCP/IP互联网上的域名解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递归解析,另一种是反复解析。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解析]

第一章 1、(09-33)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A.数据链路层 B.传输层 C.会话层 D.应用层 2、(10-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 A.网络的层次 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 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 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 3、(10-34)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A:80ms B:80.08ms C:80.16ms D:80.24ms 4、(11-33)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 A.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C.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D.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5、(12-33)在TCP/IP体系结构中,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协议的是:() A. PPP B. IP C. UDP D. TCP 6、(13-33)在OSI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 A.对话管理 B.数据格式转换 C.路由选择 D.可靠数据传输

7.(13-35)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kb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Mb(1M=106)的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 A.800ms、1600ms B.801ms、1600ms C.1600ms、800ms、 D、1600ms、801ms 8.(14-33)在OSI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 A.应用层 B表示层 C传输层 D网络层 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题型总结

计算机网络内容总结 第一章网络概述 一、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功能:连通性、共享性(填) 二、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核心部分(填) 1、主机A和主机B通信,实质上是主机A的某个进程同主机B的某个进程通信。 2、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 对等方式(P2P) 3、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 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选) 三、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填) 1、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电话交换机是电路交换,“建 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电路交换的线路的传输效率往往很低。 2、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 一个结点。 3、分组交换:单个分组(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 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存储转发技术,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 路由器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选) 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地域(中英文名称):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 网(LAN)、个人区域网(PAN)(填) 五、(简答)时延:时延的4个组成部分、计算。 六、协议(定义、三要素及其含义):定义: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 准或约定称为协议。三要素及其含义:(1)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2)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3)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填选) 七、 5层体系结构各层及功能:(填) 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为用户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运输层(transportlayer)为主机中进程间通信提供服务 网络层(networklayer)为主机间通信提供服务 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相邻结点间的无错传输 物理层(physicallayer)透明地传输原始的比特流 第二章物理层 一、关于信道(通信方式三种):单向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填) 1、单向通信又称单工通信,无线电广播,有线电广播,电视广播 2、双向交替通信又称半双工通信,对讲机 3、双向同时通信又称全双工通信(选) 二、常用的导向性传输媒体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填) 三、常用的非导向传输媒体:短波;微波:地面接力、卫星(填) 四、信道复用:FDM、TDM、STDM、WDM(名称、复用方法、特点):(填选选) FDM:频分复用,复用方法:整个带宽划分为多个频段,不同用户使用不同频段。特 点:所有用户在通信过程中占用不同的频带宽度。 TDM:时分复用,复用方法: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TDM帧)。TDM 帧划分为N个时隙。每一个用户在一个TDM帧中占用一个固定时隙。特点:所有用户在不 同的时间占用整个频带宽度。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