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HTML5互动网页在骨髓细胞形态教学中的应用

HTML5互动网页在骨髓细胞形态教学中的应用

HTML5互动网页在骨髓细胞形态教学中的应用
HTML5互动网页在骨髓细胞形态教学中的应用

管理 教学

H TM L5互动网页在骨髓细胞形态教学中的应用?

林梅双,邓一聪,邓小燕,魏一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0260)

一一摘一要:一骨髓细胞形态教学是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面临形态学的特殊性二学时减少二教学效率低二共享性与互动性差等诸多问题.为适应移动终端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趋势,本研究小组将H T M L5互动网页运用在骨髓细胞形态教学中,将抽象二微观的骨髓细胞形态直观化与具体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学图像信息资料的共享性二互动性二再现性与重复性,真正满足骨髓细胞形态教学的各种需求,为骨髓细胞形态教学构建出了一种全新的二多维动态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H T M L5技术;一骨髓细胞形态学;一教学方法;一医学检验;一临床血液学

D O I:10.3969/j.i s s n.1673G4130.2019.05.034中图法分类号:R446

文章编号:1673G4130(2019)05G0632G04文献标识码:B

一一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的主干课程之一[1],骨髓细胞形态教学是重点和难点[2G3].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正常和病理情况下的骨髓细胞形态特征,而骨髓细胞形态的内容繁多,千变万化,抽象而空洞[4].教师讲解费时费力,学生辨识困难而枯燥[5].面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如何让学生对骨髓细胞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结合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即EGl e a r n i n g)优势的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的焦点[6G7].基于微信平台的H T M L5互动网页在骨髓细胞形态教学中的改革,能够实现教师发挥引导与启发作用,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结合的混合式教学[8].本研究小组首次将H T M L5互动网页在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骨髓细胞形态教学中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一骨髓细胞形态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一骨髓细胞形态的内容特殊性一骨髓细胞形态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内容,理论知识包括正常骨髓细胞形态与病理情况下骨髓细胞形态,内容繁多,枯燥乏味,抽象而空洞,学生难以领会认识二理解与辨认细胞,而且还会产生混淆,时间久了会遗忘.实践中细胞形态变化多端,与理论往往不完全吻合,学生难以辨认二比较与领会,对教师依赖大.仅仅通过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习,不仅效率低,还会使学生眼睛和身心疲劳[9].1.2一学时压缩,教学内容增多,实验课减少一2012年,教育部正式将医学检验专业调整为医学技术类专业,统一学制4年[10].本校临床血液学课程总学时由120个改成110个,实验课学时由60个改成52个.随着迅猛发展的医学科学研究与不断涌现的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增多,而学时却减少,特别是实验学时的减少,使学生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机会减少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形态学实践的时间减少了[11].

1.3一传统教学效率低[12]一传统的形态教学是教师先整体介绍细胞形态,然后学生显微镜下自己观察,有疑问举手提问.需要教师不断巡视指导,不断解答各种问题,而且许多问题是重复的,不仅增加教师的劳动强度,还降低了教学效率.学校为保证教学效率,需要配置多名教师.即使增加教师也仅仅是机械性地回答问题,无法了解学生对形态的掌握情况.虽然引进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教师可以适当集中共性的问题统一解答,但学时有限,回答的问题并不全面.一旦教师讲解时间占太多,学生看片的时间就会减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观察辨识和独立分析能力.1.4一共享性与互动性差[5,13G14]一在有限的学时下,学生只能观察少量骨髓片在自己显微镜下的图像,无法观察到其他同学显微镜下的内容.虽然使用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可以由教师统一播放给学生观察,但还是无法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而且还占用了独立思考与辨认细胞能力的时间.教师只能了解学生提问的细胞是否正确辨认,但如果学生没有提问,就无法了解学生是否找到目标细胞,是否正确辨认形态.教师不能及时地发现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受到了限制,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面对形态学的特殊性二学时减少二教学效率低,共享性与互动性差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适当教学方法改革,向学生展示生动与形象的细胞形态,不断增强

236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年3月第40卷第5期一I n t J L a bM e d,M a r c h2019,V o l.40,N o.5

?基金项目:广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 质量工程 项目(广医大二院发[2017]7号).

一一本文引用格式:林梅双,邓聪,邓小燕,等.H T M L5互动网页在骨髓细胞形态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5):632G635.

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的体会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年2月第6卷第3期LabMed(、fin.February2009,V01.6,No.3 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的体会 郑维威,马雅静,程江(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新疆石河子832008)【关键词】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R551.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9455(2009)03一0227—02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学 时量多,内容繁杂,细胞形态学教学占有很大的比例,学生们普 遍感到难以理解和记忆。细胞形态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内容,理 论知识枯燥乏味,实践中却又变化多端、难以辨认.一直是教学 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检验仪器自动化的 广泛使用,各项参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出结果,然而在l临 床上通过显微镜检查了解血细胞的量变和质变,仍是诊断造血 系统疾病惟一直观、准确、可靠的指标。也是仪器无法替代的经 典方法。因此,如何搞好骨髓形态学教学,对培养一个合格的 检验人员来说非常重要。笔者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几条切实 可行的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给同行们做个参考。 1加强理论课形态学教学。形成感官认识 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招收的是五年制统招本科学生。本科 教育一直艇笔者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仪强调“以能力为中 心”,一切服务于临床,同时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 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以增强学生 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的竞争能力,为其更好地适应临床检 验工作及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根据这一指导思想, 密切联系临床,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给学生介绍了临床上 最为常见的血液病种,并自己动手拍摄了典型的形态学图片。 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技术,下载了较为清晰、典型 的形态学图片,增强了学生形态学的感官认识,为实验教学打 下良好的基础。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巩固理论知识 奉院的《临床血液学检验》全部采用多媒体幻灯教学,在教 学过程中.笔者对细胞形态学进行介绍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其 复杂性和多样性。同种病例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次涂片 上所观察到的形态都不尽相同,与理论上有一定的差距,故在 实验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许多重复的问题。解答费时费力, 再加上学生多、教师少,在有限的时问内每个学生得到指导的 机会很少。根据这一情况,在每次实验课前,笔者利用15~20 min的时间播放了相关的视频文件,使学生们不仅在理论上得 到复习,又增添了其形态学的认识。之后,笔者再利用5~10 min的时间对理论课上介绍的形态学图片加以回顾和巩固,并 利用显微镜教学系统,对本节课所看标本进行讲解并结合自身 工作经验提出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学生在教师的 指导下,形态学功底有了很大提高。 3选择良好、典型的骨髓标本。加强学生交流、沟通能力 示范教学在形态学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 验课前.笔者选用推片、染色均良好的标本片,通过显微镜教学 系统演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显微镜下查找典型变化,提高 了学生识别细胞的水平。由于有的骨髓标本存放时间较长,细 胞形态已不典型,笔者随即淘汰了不易识别的标本,重新准备 了典型的骨髓教学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向教师咨询疑难?227? 细胞,遇到这种情况,笔者并不是立即将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 请旁边的同学一起观察比较,相互交流识别要点和诊断依据,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学生沟通交流、思考总结的能力,又 培养了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从事形态学检 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开辟课外兴趣小组,加强讨论与交流 对细胞形态学教学而言,仅靠几十个学时的实验课是远远 不够的,并且容易淡忘。因此.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放实验室。 在学生中建立兴趣小组,对巩固和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是十 分必要的。在课外兴趣小组讨论会上,学生们踊跃发言,将其 对一个细胞和一类疾病的理解描述出来,由带教教师或其他学 生加以补充,增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5举行教学反馈。加强教与学的沟通 教与学是2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在认真备 课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笔者在一个学期 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了3次教学反馈活动。第一次 安排在学期开始后的第2个星期,由带教教师对本学期的教学 任务做介绍,并就实验室开放情况及理论教学情况向学生征求 意见;第二次安排在教学中期,由学生们匿名填写教学反馈表, 针对教学上的优点和不足,笔者做了发扬和改进;最后一次安 排在学期末,根据一个学期的教学总体情况,对教学工作做总 结,倾听学生们的学习体会,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指导 作用。 6利用实验报告沟通教与学.严格执行实验考核制度 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展开思维活 动,理论联系实际的反映。要求学生必须认真书写,对所学各 种细胞进行绘图并附文字说明其特点,每次阅骨髓片均要发出 骨髓报告。带教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批改,并根据实验报 告的书写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下一次实验课中进行总 结,指导学生提高鉴别各种细胞的能力。为考查学生识别细胞 的技术和水平,笔者将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分开,采用封闭循 环式单独辨认细胞的方法进行考核,即事先将学生集中到考场 的邻室隔离,宣布考场规则及纪律,分发考卷,考生根据学号依 次进人考场,每次考核20人。学生需按固定路线依次辨认20 个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细胞,每分钟换一个位置.考核完毕者 立即离开考场,然后转换视野或更换标本后再进行另一组考 核,使考生问没有交流舞弊的机会,最终的实验考核按20%的 比例计人总成绩。本科室正在尝试使用口试的方法考核学生 的掌握情况,即让学生观察一张骨髓片,描述其形态学特点,最 终给出初步诊断意见和结论,准备从下一届学生中开始实行。 7加强软件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水平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2个方面共同完成的.带教教师 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搞好 细胞形态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本科室在选择带教教师的过程万方数据

正常骨髓象

正常骨髓象 由于正常骨髓内各细胞系及其各阶段百分率范围较大,因此凡分类符合下列情况者均可视为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细胞系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其中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晚幼粒细胞各<15%,杆状核粒细胞多于分叶核细胞,嗜酸粒细胞一般<5%,嗜碱粒细胞<1%,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3、幼红细胞总百分率约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其中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中、晚助红细胞约各占10%,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4、粒、红比值正常约为2~4:1。 5、淋巴细胞百分率约为20%(小儿可达4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 6、单核细胞一般<4%,浆细胞<3%,均为成熟阶段者。 7、巨核细胞系通常于1.5×3cm2骨髓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多为成熟型。 8、可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虽然它们各占百分率很低,但却均为骨髓成分的标志. 9、核分裂细胞不易见到,仅约为1‰。 10、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二、 1、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参考值为10——10*109/L。 (1)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时(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2)减少:见于造血组织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骨髓增生程度,分五级: (1)增生极度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1,常见于各类白血病。 (2)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为5:1——10:1,见于增生性贫血和各类白血病。 (3)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7:1,见于正常骨髓及某些贫血。 (4)增生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90:1,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5)增生极度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00:1,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取材不良。 3、粒细胞系统与有核红细胞的比例:参考值为2:1——5:1。 4、巨核细胞计数:参考值为单位面积(1.5*3cm),有7——35个巨核细胞。 (1)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和大出血后。 (2)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正常骨髓象

正常骨髓象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正常骨髓象 由于正常骨髓内各细胞系及其各阶段百分率范围较大,因此凡分类符合下列情况者均可视为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细胞系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其中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 <5%、中、晚幼粒细胞各<15%,杆状核粒细胞多于分叶核细胞,嗜酸粒细胞一般<5%,嗜碱粒细胞<1%,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3、幼红细胞总百分率约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其中原红细胞 <1%,早幼红细胞<5%,中、晚助红细胞约各占10%,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4、粒、红比值正常约为2~4:1。 5、淋巴细胞百分率约为20%(小儿可达4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 6、单核细胞一般<4%,浆细胞<3%,均为成熟阶段者。 7、巨核细胞系通常于×3cm2骨髓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多为成熟型。 8、可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虽然它们各占百分率很低,但却均为骨髓成分的标志. 9、核分裂细胞不易见到,仅约为1‰。 10、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二、

1、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参考值为10——10*109/L。 (1)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时(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2)减少:见于造血组织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骨髓增生程度,分五级: (1)增生极度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1,常见于各类白血病。 (2)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为5:1——10:1,见于增生性贫血和各类白血病。 (3)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7:1,见于正常骨髓及某些贫血。 (4)增生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90:1,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5)增生极度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00:1,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取材不良。 3、粒细胞系统与有核红细胞的比例:参考值为2:1——5:1。 4、巨核细胞计数:参考值为单位面积(*3cm),有7——35个巨核细胞。 (1)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和大出血后。 (2)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正常骨髓象报告

实验九、正常骨髓象 教学目的:①初步掌握骨髓检查方法、增生程度的判断及正常骨髓象的特征。②分类200个骨髓有核细胞,分类血片100个白细胞,低倍镜辨认巨核细胞。③按照格式书写正常骨髓象报告。 教学重点:骨髓检查操作步骤、骨髓报告单填写。 教学内容: 【骨髓检查基本方法及内容】 1. 操作步骤 (1)低倍镜观察: ①巡视全片:了解标本取材、涂片、染色情况,尽可能选择好的涂片和部位观察 ②判断有核细胞增生情况: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级及标准 增生明显活跃 1:10 50~100 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增生活跃 1:20 20~50 正常人、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 1:50 5~10 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极度减低 1:200 <5 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生程度判断注意点:选择细胞分布均匀处作为判断部位。骨髓凝固时,片头凝集成团的有核细胞,而片体却少,要全面估计。对增生减低的标本,应观察全部送检标本。临床上将增生明显活跃又分为二级,以±表示;亦可把介于两者之间的向上提一级。增生程度的判断是粗略的估计,受取材、涂片、骨髓有无凝固的影响,所以要多部位、多张片子结合。 ③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从片头依次数到片尾,不漏视野。一般病人只需粗略估计巨核细胞数量,用易见、增多、难见、未见表示。出血性疾病要对全片巨核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分类25~50个巨核细胞,求出各类细胞的百分比 ④观察涂片边缘、尾部,注意有无体积大和成堆的异常细胞,并用油镜鉴定。低倍镜找目标油镜鉴定 (2)油镜检查 ①骨髓有核细胞分类计数:随机、迂回、依次计数200~500个细胞(巨核细胞、分裂象、破碎细胞除外)。增生活跃以下的计数100~200个细胞。巨核细胞分类计数与低倍镜配合。 ②观察各细胞系列的形态,了解形态是否正常。如大小是否均匀,形态有无异常。 ③注意有无异常细胞和血液寄生虫。 (3)结果计算 ①计算各系统各阶段细胞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 ②计算粒系统总比值、红系统总比值,并计算粒红比值。 粒红比:即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正常为2~4:1 ③将计算的各系统的比值填写到骨髓报告单上,不要涂改。 (4)填写骨髓报告单及书写格式: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1.检验目的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用于观察骨髓涂片中细胞形态、数量等方面的变化,借以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状况。骨髓象检查对多数血液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2.检测原理(包括结果计算) 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伊红通常为钠盐,有色部分为阴离子。亚甲蓝(美蓝)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有色部分为阳离子。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即天青)。将适量伊红、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 瑞氏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或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称为嗜中性物质、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质、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细胞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完全成熟红细胞,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染成粉红色。 3.性能特征 无。 4.标本要求(包括病人准备、容器、样本类型等) 4.1 病人准备:了解病人是否对局麻药有过敏史。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有畸形,晚期妊娠妇女作骨髓穿刺时要慎重。 4.2 标本类型:骨髓。 4.3标本容器:洁净载玻片。 4.4 标本存放: 4.4.1未检测标本的存放:放于细胞室未检测标本架上。 4.4.2已检测标本的存放:骨髓存片柜,保存10年以上。 4.5 标本运输:室温条件下运输。 4.6 标本拒收标准:参照《采集手册》。 5.仪器和试剂 5.1试剂: 5.1.1 瑞姬氏染色液: 瑞氏染料0.5g、姬氏染料0.5g,加入500ml甲醇中,混匀溶解后备用。 5.1.2 pH 6.5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二氢钾0.3g、磷酸氢二钠0.2g,加入100ml蒸馏水中溶解。

骨髓细胞形态学

骨髓细胞形态学 骨髓细胞形态学血细胞发育形态演变规律要点原始成熟胞体:大小胞质:量少多色深蓝浅蓝或灰(红)颗粒无有(特异或非特异)胞核:量大小形态圆不规则(或消失)染色质疏松细致紧密粗糙色淡紫色深紫色核仁:可见消失血细胞形态分析要点涂片质量:a.厚薄b.染色c.部位选取细胞发育连贯性:注意细胞发育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特征.结合细胞功能:细胞发育与细胞功能具密切关系粒细胞系一.原始粒细胞正常较少见生存期一天分裂一次胞体大小~μm胞质少色呈天蓝色无颗粒胞核较大位于胞体中央或稍偏一旁染色质呈紫红色纤细的颗粒体非常匀薄而平坦状如薄纱。 核仁清晰呈淡蓝色或无色体积较小约~个。 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但后期有时可呈阳性反应为局限性粗颗粒状。 二.早幼粒细胞较原始粒细胞多时间为天分裂次胞体大小μm。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 近核凹陷处常有一淡染区。 此区域首先出现颗粒另整个胞质部分可含有多小不一粗大而不规则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高尔基复合体)其数量在初期时的几粒至晚期时可多至整个胞质内胞核仍较大可偏于细胞一侧。 染色质开始聚集呈粗粒网状。 核仁可见或不清晰(个)。 过氧化酶染色阳性。

三.中幼粒细胞较多生存时间天分裂次。 由于胞体中高尔基复合体还生产三种不同的特异性颗粒即中性、嗜酸和嗜碱颗粒。 若胞浆中出现此类颗粒即进入中幼阶段随之嗜天青颗粒逐步减少。 三种中幼粒中嗜酸粒细胞体积最大(μm)、中性粒细胞居中(μm)、嗜碱粒细胞最小(μm)三种细胞各自继续发育成熟。 胞核占胞体左右椭圆形或一侧开始偏平可能出现凹陷染色质聚集呈粗颗粒网状排列或索块状。 核仁基本消失偶见残存核仁。 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 三种特异性颗粒特征中性嗜酸嗜碱大小较一致大小一致大小不等分布均匀分布均匀分布不均染淡紫红色排列紧密排列无序颗粒圆润粗颗粒不规则大染橘红色染紫黑色(早期可染褐色)四.晚幼粒细胞较多生存时间天无分裂功能晚幼粒细胞是于中幼粒细胞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分化已失去增殖功能主要体现在生理功能的更趋成熟。 胞体渐小中性μm嗜酸μm嗜碱μm。 胞质量较丰富特异性颗粒更多更成熟非特异性颗粒基本消失。 胞核其染色质更紧密呈粗条块状。 常、异染色质分界明显核凹陷更明显(嗜碱粒细胞此期起因颗粒覆盖于核上常无法分辨核形)。 过氧化物酶染色强阳性。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操作流程

骨髓细胞检验 一、骨髓的取材 骨髓取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骨髓穿刺术及环钻术,后者又称骨髓活检。特别适合用于“干抽”情况下且可看到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能判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时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也有助于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及MDS 的诊断。 (一)骨髓穿刺部位 1. 胸骨穿刺在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的胸骨正中线上穿刺,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cm 以下。 2. 脊突穿刺第三、四腰椎脊突为穿刺点,在此处进行穿刺。 3. 髂前上棘穿刺髂骨前上棘后约3cm 处。 4. 髂后上棘穿刺此处骨质较薄,容易穿刺,骨髓液较丰富,若作骨髓培养,须取 5ml~10ml 骨髓液。 (二)骨髓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骨髓穿刺一般由临床医生自行操作,检验人员也应了解以下有关问题: 1. 穿刺前必须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释,以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2. 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盛骨髓的玻片不能接触穿刺针头。 3. 骨髓抽取量不宜过多,一般以少于0.2ml 为最好。抽量过多可导致外周血液稀释,失去 诊断意义。穿刺困难时,只要针芯有一小滴骨髓即可涂片,若需要作细菌培养或其他检 查,也应先抽少量涂片,然后再抽所需量。 4. 干抽的意义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穿刺均抽不出骨髓。可见于骨髓造血细胞异常增生,如 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更易见骨髓纤维化症。肯定干抽时可用环钻术取活检标 本,同时将环钻针内沾有的骨髓液涂片。 5. 骨髓液稀释此情况由于吸取骨髓液用力过大或穿刺针头刺入骨髓血窦所致,可见涂片上 骨髓小粒及脂肪滴减少,各阶段细胞比例失调,中性粒细胞分叶核>杆状核,无巨核细 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6. 穿刺部位的差异骨髓造血组织分布不均,且某些病变也可限于局部,因此穿刺部位的不 同,其结果可有显著差异。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慢性再障,往往远心部位的髂骨 最易首先受损,棘突次之,而胸骨则可再生良好。即或是同一部位的髂骨也有灶性增生 现象,可致两次穿刺结果不相同。某些疾病诊断阳性率也因穿刺部位而异。多发性骨髓 瘤、转移癌时,均以病变部位穿刺阳性率最高。因此对一些疑难病例最好是多部位穿 刺。 7. 死亡病例若需作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时,应在死亡后半小时内进行。 (三)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标 1. 在抽搐骨髓的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2. 在黄白色的骨髓小粒,多集中于片尾部。 3. 镜下有骨髓内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及网状细胞等。 4. 粒细胞的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大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有核细胞值均应高于外周 血。 二、骨髓涂片 骨髓涂片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绝对不可忽视。有时骨髓取材良好,但由于玻片的不清洁或推片技术不佳,而不能得到满意的涂片。如涂片太厚细胞重叠则无法辨认细胞的结构;涂片太薄,细胞过于分散,则影响检查速度和准确性,甚至漏诊或误诊。因此必须制备薄厚适宜、分布均匀的涂片。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操作流程

一、骨髓的取材 骨髓取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骨髓穿刺术及环钻术,后者又称骨髓活检。特别适合用于“干抽”情况下且可看到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能判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时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也有助于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及MDS的诊断。 (一)骨髓穿刺部位 1.胸骨穿刺在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的胸骨正中线上穿刺,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cm 以下。 2.脊突穿刺第三、四腰椎脊突为穿刺点,在此处进行穿刺。 3.髂前上棘穿刺髂骨前上棘后约3cm处。 4.髂后上棘穿刺此处骨质较薄,容易穿刺,骨髓液较丰富,若作骨髓培养,须 取5ml~10ml骨髓液。 (二)骨髓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 骨髓穿刺一般由临床医生自行操作,检验人员也应了解以下有关问题: 1.穿刺前必须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释,以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2.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盛骨髓的玻片不能接触穿刺针头。 3.骨髓抽取量不宜过多,一般以少于为最好。抽量过多可导致外周血液稀释,失 去诊断意义。穿刺困难时,只要针芯有一小滴骨髓即可涂片,若需要作细菌培 养或其他检查,也应先抽少量涂片,然后再抽所需量。 4.干抽的意义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穿刺均抽不出骨髓。可见于骨髓造血细胞异 常增生,如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更易见骨髓纤维化症。肯定干抽时 可用环钻术取活检标本,同时将环钻针内沾有的骨髓液涂片。 5.骨髓液稀释此情况由于吸取骨髓液用力过大或穿刺针头刺入骨髓血窦所致, 可见涂片上骨髓小粒及脂肪滴减少,各阶段细胞比例失调,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杆状核,无巨核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6.穿刺部位的差异骨髓造血组织分布不均,且某些病变也可限于局部,因此穿 刺部位的不同,其结果可有显着差异。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慢性再障, 往往远心部位的髂骨最易首先受损,棘突次之,而胸骨则可再生良好。即或是 同一部位的髂骨也有灶性增生现象,可致两次穿刺结果不相同。某些疾病诊断 阳性率也因穿刺部位而异。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时,均以病变部位穿刺阳性 率最高。因此对一些疑难病例最好是多部位穿刺。 7.死亡病例若需作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时,应在死亡后半小时内进行。 (三)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标 1.在抽搐骨髓的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2.在黄白色的骨髓小粒,多集中于片尾部。 3.镜下有骨髓内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及网状细胞等。 4.粒细胞的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大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有核细胞值均应高 于外周血。 二、骨髓涂片 骨髓涂片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绝对不可忽视。有时骨髓取材良好,但由于玻片的不清洁或推片技术不佳,而不能得到满意的涂片。如涂片太厚细胞重叠则无法辨认细胞的结构;涂片太薄,细胞过于分散,则影响检查速度和准确性,甚至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实验十一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Morphologic examination of bone marrow smear 试剂器材 正常骨髓涂片、光学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镜头清洁液。 实验内容 一、粒系细胞形态观察 (一)粒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1.胞体规则。 2.胞核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圆形→椭圆形→一侧偏平→肾形→杆状→分叶) 1.胞质中的颗粒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无颗粒→非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增多、非特异性颗粒减少→特异性颗粒)。 (一)粒系各期细胞形态 1.原始粒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μm~18μm左右。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可以有浅的凹陷。有2至5个较小而清楚的核仁,染色质呈淡紫红色,细致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胞质少,无颗粒或少量嗜天青颗粒(称 副原粒),胞质均匀透明,染天蓝或深蓝色核周常无淡染区。 2.早幼粒细胞:较原粒细胞大,直径12μm~25μm左右。外形与原粒细胞相似,平均直径可达15μm。胞核较原粒细胞略小,圆形或椭圆形,随细胞发育逐渐出现凹陷,核内常染色质仍占优势,但异染色质在核周的凝集较原粒细胞明显,核仁常见。胞质比原粒细胞丰富,胞质内开始出现一些紫红色非特异性嗜苯胺蓝颗粒,大小、形态不一,分布不均,可盖于核,染浅蓝色。 3.中性中幼粒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直径10μm~18μm左右。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外形较不规则。胞核较早幼粒小,可有凹陷,核内常染色 质相对减少,异染色质在核周凝集进一步增加,并逐渐向胞核中央发展,两种染色质的比例相近,核仁少见。胞质更丰富,胞质内常出现很多特异性颗粒,可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中性颗粒呈淡红色,非常细小、均 匀而密集,如粉末状;嗜酸性颗粒较粗大,形如小珠,橘黄或土黄色,分布 均匀,充满胞质;嗜碱性颗粒呈深紫蓝色,大小不规则,排列凌乱,常盖于 核上,以致核形不易看出,胞膜也常常显得不完整。胞质呈浅红色或浅蓝色,常被特异性颗粒掩盖了颜色。 4.中性晚幼粒细胞:略小于中幼粒细胞。直径10μm~16μm左右。胞核较小,肾形或凹陷明显,凹陷程度<1/2假设直径。两端圆钝。核内异染色质占优势,仅有少量常染色质位于近中央部位。无核仁。胞质比中性中幼粒细胞多,有较多的特异性颗粒。胞质淡红色,常被增多的颗粒掩盖。 5.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略小于晚幼粒细胞。直径10μm~15μm左右。胞核弯曲成带状,核凹陷更深,超过假设核直径的一半,或核最窄径大于最宽径的1/3。可呈马蹄形或S形,粗细均匀,两端钝圆,尚未分叶。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呈细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同晚幼粒细胞。 6.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平均直径10~14μm。核一般分3~4叶,各叶之间有异染色质丝相连,无核仁。胞质多,同杆状核粒细胞。 二、红系细胞形态观察 (一)红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1.核圆、居中。 2.胞质中无颗粒。

骨髓细胞形态特征

骨髓细胞形态特征 细胞名:蓝色胞体特点:粉红色核特点:红色胞质特点:绿色1、原始粒细胞:圆形或类椭圆形,胞核大,核染色质细粒状,核仁2-5个,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圆或椭圆形,胞核大,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核仁可见或消失.胞质量少,呈淡兰,蓝或深蓝色,含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 3、中幼粒细胞: 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圆形,胞核椭圆或扁平,染色质成索块状,核仁消失,内含中性颗粒。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核与中幼粒相识,胞质内粗大、均匀、排列整齐、橘红色的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核染色质模糊,含有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 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圆形,胞核凹陷,核染色质粗糙,排列紧密染浅红色,充中性颗粒。 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肾形或椭圆,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含有少量嗜碱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圆形,胞核凹陷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 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圆形,胞核和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识,充粗大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胞核呈模糊杆状,含有数量较少嗜碱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圆形,胞核分叶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小块,浆内分布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核多分两叶,胞质粗大呈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胞核可分3-4叶或分叶不明显,胞质颗粒呈紫黑色。 7、原核红细胞:胞体圆形或椭圆,边缘钝角状或瘤状突起,胞核圆形,核染色质颗粒状,核仁1-2个,深蓝色,核周围淡染区。 8、早幼红细胞:胞体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可浓集成小块,核仁模糊或消失,染布透明蓝或深蓝,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 9、中幼红细胞:胞体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凝集成索条状或块状,核仁消失,可见嗜多色性。 10、晚幼红细胞:胞体圆形,胞核圆形,核染色质聚集成大块或凝缩成紫黑的团块状,浅灰或浅红色。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一.填空题 1.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方法有、、、。 2.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适应症有、、、、、。 3.骨髓穿刺检查的禁忌症为。 4.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其细胞大小一般由到; 核质比例一般由到; 核染色质一般由到。 5.原始红细胞直径是,原始粒细胞直径是,晚幼红细胞直径是。 6.骨髓增生程度共分级。 7.粒红比例正常为。 8.粒红比例增高见于、、。 9.过氧化物酶染色常用于对与的鉴别。 10.在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多,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多。 11.粒细胞增多见于、。 12.红细胞增多见于、、。 13.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14.淋巴细胞相对值增多见于、。 15.正常骨髓象中,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 %; 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 %; 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 %。 二、判断题 1.在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红细胞系的核由不规则形变为圆形。() 2.幼巨核细胞比原始巨核细胞大。() 3.晚幼粒细胞可见核仁。() 4.判断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1:1为增生极度活跃。() 5.粒红比例>5:1可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6.粒红比例<2:1常见于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7.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呈强阳性反应。() 8.红血病时糖原染色呈强阳性反应。() 9.所有贫血病人网织红细胞计数均升高。() 10.所有急性白血病病人骨髓中原始细胞均>30%。() 三、名词解释 粒红比例;贫血;MDS;核质比例;骨髓增生程度;骨髓组织 四、选择题 A型题 1.穿刺检查可确诊:() A.溶血性贫血 B.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脾功能亢进 E 放射病 2.不能进行骨髓检查的是:() A 结核病 B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放射病 D重症血友病 E 粒细胞减少症 3.在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红细胞的外形变化是:() A始终为圆形 B由圆形变为椭圆形 C由椭圆形变为圆形 D 始终为椭圆形 E 由不规则形变为圆形

正常骨髓象

正常骨髓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正常骨髓象 由于正常骨髓内各细胞系及其各阶段百分率范围较大,因此凡分类符合下列情况者均可视为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细胞系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其中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 <5%、中、晚幼粒细胞各<15%,杆状核粒细胞多于分叶核细胞,嗜酸粒细胞一般<5%,嗜碱粒细胞<1%,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3、幼红细胞总百分率约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其中原红细胞 <1%,早幼红细胞<5%,中、晚助红细胞约各占10%,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4、粒、红比值正常约为2~4:1。 5、淋巴细胞百分率约为20%(小儿可达4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 6、单核细胞一般<4%,浆细胞<3%,均为成熟阶段者。 7、巨核细胞系通常于1.5×3cm2骨髓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多为成熟型。 8、可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虽然它们各占百分率很低,但却均为骨髓成分的标志. 9、核分裂细胞不易见到,仅约为1‰。 10、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二、

1、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参考值为10——10*109/L。 (1)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时(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2)减少:见于造血组织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骨髓增生程度,分五级: (1)增生极度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1,常见于各类白血病。 (2)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为5:1——10:1,见于增生性贫血和各类白血病。 (3)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7:1,见于正常骨髓及某些贫血。 (4)增生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90:1,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5)增生极度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00:1,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取材不良。 3、粒细胞系统与有核红细胞的比例:参考值为2:1——5:1。 4、巨核细胞计数:参考值为单位面积(1.5*3cm),有7——35个巨核细胞。 (1)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和大出血后。 (2)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