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

2.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考据与文采兼备的写法,掌握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目标:并理解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情感--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访古中的评议)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法、点拨法、讨论法、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互动法。

教学设想: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出示内蒙风光图]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多么令人神往!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令人豪气顿生。人们都说“内蒙是中国的正北方--一片吉祥赤诚的疆土”,今天这堂课我们就随历史学家翦伯赞一起来看看内蒙,领略内蒙的风光、了解内蒙的历史。去寻觅那古迹中的辉煌、苍凉的故事,去感悟美丽的风光、古老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二、解析文题

[出示内蒙省区域图]先来看看文题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1.“内蒙”点明了本文围绕文字的什么呢?

生答:地点。

师明确,并指出图上集宁、呼和浩特和包头三座城市及阴山的大致地点。2.“访”指的是什么,又点明了什么呢?

生答:寻访、探访。点明本文的体裁。

师明确,并进一步引申,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篇寻访内蒙古迹的散文,相当于一篇游记,那么我们可以明确它的线索?(略微停顿,生齐答:游踪)对,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可按照这一线索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3.“古”即文章所指的内容,也就是文章提到的什么呢?

生答:古迹、古堡

师明确:古迹。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共写了哪三处古迹?

生答:赵长城、汉城堡、昭君墓全文共六小节[出示]

1、哪里能找到这样的篇章

√2、一段最古的长城

√3、在大青山下

4、游牧民族的摇篮

5、历史的后院

6、揭开一个历史的秘密

课文选了二、三两章,其余内容在《读本》节选。同学们课后阅读整体,取得一个完整印象。

三、作者简介[出示简介文字]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先后完成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等上百万字的著作。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当时红卫兵到他家里,当着他的面把他心血结晶--文稿烧成灰烬,当晚他与他的夫人因为承受不住打击而跳楼自杀),一直到“四人帮”覆灭后的1978年才平反昭雪。

四、分析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整体把握

1.讨论这段文字的思路:

明确:由塞外景色开始写起,接着介绍大青山南北两麓迥乎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历史上的纷争,很自然地引出了赵长城,最终对修筑赵长城的领导者赵武灵王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高度评价。

2.作者行文思路(游踪):

点拨: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赵长城遗址)

3.划分层次

一、 (1-2)塞外风光及作者的感受

二、 (3-7)大青山

三、 (8-12))赵长城

(二)具体分析各层次

1.第一层次:很快找出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塞外风光的特点

生答:肥沃、广阔。

2.第二层次:对青山分别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进行概括。

点拨并出示:地形地貌、两麓迥乎不同的自然条件、战略地位和历史上各民族对此的争夺。

(1)师问:这一层中,有一段文学色彩很浓,足见作者娴熟的文学技巧的段落,找出来(生答第5段),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其他同学:①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并②体会这一段插入有什么作用?

点拨:

①“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他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拖”、“躺”、“沐”等动词把阴山写活了,富有生机,但又动中见静,显示了内蒙西部呈现着和平宁静的环境。

②作用:强调现在的阴山是一个多么平静的地方,为的是突出最后“一个风

浪最大的地方

(注意表述中的一个“但”字)强调阴山南麓沃野的重要性,为下文在此建长城张本。现在的塞外平原是肥沃、静美、富饶,但是历史上呢?这一带却上演血腥战争、一幕幕短兵相接的民族悲剧。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我们略微可见作者对当代民族团结的赞美。

(2)赵长城为什么会建在大青山南麓呢?请找出答案。(生答:在第7段)

①找出关联词语,分析四个句子的类型。

第一句:递进(不仅……也)

第二句:条件(只要……就)

第三句:假设(如果……就)

第四句:假设(如果……否则……就)

②如果我们要分层次的话,分为几层是最合适的?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分两层。

第一层,对匈奴的战略意义;

第二层,对汉族的战略意义。

③给这一段加一个恰当的标题(可任学生发挥,无明确答案):重要的战略地位、兵家必争之地。

3.第三层次:赵长城

(1)概述大体内容--访赵长城,评述赵武灵王。

赵长城:修筑原因,修筑目的,遗址面貌。

(2)涉及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人物--赵武灵王,对修长城的赵武灵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呢?明确:是一个英雄。

(3) 分析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评价赵武灵王?(衬托)还提到秦始皇是为什么呢?

赞赵武灵王并用秦始皇来衬托;并借此否定了一种观点--现在仍有人把修长城作为一大罪状的观点。

(4)为什么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

修筑了长城,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

(5)教师继续启发。

问1:作者为什么说赵武灵王颁布“胡服骑射”比修筑长城更值得肯定呢?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

明确:修长城(此时可插问:赵武灵王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和平生活)是一种战备手段,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但“胡服骑射”则是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能够看到少数民族的长处并虚心学习、借鉴,尤其难能可贵。

问2:进一步提问:所以作者充分肯定了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这一点,作者还在哪里用什么句式予以强调?

明确:课文最后一段最后两句,反问句式加上反复的修辞方法,加强语气

并予以强调。问(6)继续启发学生:作者如此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其用意仅仅在于对一个历史人物作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吗?作者实际上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民族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今天我们也应该学习兄弟民族的长处。

(三)小结

这一部分重点表达了作者对赵武灵王的赞颂,借以表达自己关于民族关系的观点--民族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前7段以作者游踪为线索,叙述了大青山的环境、大青山的古代情形以及大青山在古代的重要地位。从远距离、多角度的作铺垫,写出修筑赵长城的地理历史背景,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写赵武灵王及其功绩,从而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确中心。

五、扩展阅读[出示诗歌]

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

六、当堂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堂课

作者认为赵武灵王的功绩,表达了民族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前一节“一段古长城”,后一节则是写“大青山下”,可见,这两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生答:游踪)师明确:“一段古长城”是写“大青山上”。顺着游踪,便到了大青山下。

二、导入新课[边讲解边出示多张草原风光图]

正如上堂课我们所听到的民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一样,蒙古是令人向往,它的魅力在于它的“江天一色无纤尘”(出示图),它的“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出示图),它的“青天呀蓝天这样蓝蓝的

天”(出示图)。还在于--北朝民歌《欶勒歌》描绘的(师停顿,生齐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出示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列的求知欲望,设计了用一张草原风光图,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让“美丽的草原”成为学生的第一认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三、分析第二部分“在大青下”

(一)整体把握

《在大青山下》共14段,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答:[出示]两方面内容:(1-9)写汉代古堡

(10-14)写昭君墓

(二)具体分析

1.快速阅读思考,针对这两处古迹,作者都谈及什么内容?(生默读、师巡视)

明确:[边讲解边逐一点击出示]

城堡遗址、数量、修建时代、分布、战略部署

汉代古堡:城堡分布变迁

古城遗址

建筑目的

讲解:

①第2自然段写了建堡历史、古堡分布、建堡目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概括);

②第3至7自然段(具体)第3段从史料记载角度、第4至7段从古堡遗址及考古发现角度具体写古堡的分布情况。

◎这里作者引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在叙述中自然地插入史论的文笔,叙与议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哪一段最突出?

生答:第3段。

点拨:文章谈到阴山一带的汉代城堡时,作出了“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的判断。为了证实,引用《史记·匈奴传》的记载:“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和《汉书》的注;还引用了《汉书·匈奴传》记侯应谏。

③第8、9是用什么表达方式?(生答:议论,)

◎齐读这两段,找出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中心句:第9段最后一句:“这件事说明汉与匈奴之间的和平往来,并没有完全被万里长城和军事堡垒遮断。”

主要意思:揭示了建堡的两个目的:①军事原因;②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驿站。

意义

昭君墓位置

数量

(三)介绍有关昭君的历史知识

师问:昭君是四大美女之一,有谁可以说说与她有关的故事?(插入介绍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踊跃回答,都能说个大概,但都零碎。课堂气氛很活跃)

师简要介绍:[出示昭君图]

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朝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昭妃讳为明妃。西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公元前45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拜,并向元帝求亲,欲与汉修好。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据说,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传说

汉元帝看到昭君有这样的绝色之美又有见识,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评价:

昭君出塞,被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戏剧家(马致远《汉宫秋》)宣布为民族国家的屈辱、王昭君被描写成一个抱着琵琶恸哭的悲剧人物。把昭君出塞看成是民族国家的屈辱。在他们看来,一个汉族姑娘出嫁到比较落后的邻近部族中,就是伤害了他们的民族尊严。如果这个姑娘是以国家的名义出嫁,那就被认为是替民族国家带来屈辱。因此诗人无条件地反对和亲政策。

如:杜甫《咏怀古迹》[出示诗歌]

咏怀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确中心句:“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部要好得多”

[议论部分]

驳斥错误观点,极力肯定是昭君自愿出塞和亲,取得民族和解和民族友爱的功绩,并深入地阐述了和亲政策的历史进步意义。可见的作者的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珍视民族团结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

1. 写作特色[学生概括,师总结,出示]

(1)文史兼备(结合课后练习三)

有文采斐然的特点:

师问:找出最有文采的段落。

生答:第1、2、5段

明确:

如:塞外风光的描写“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然而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 小麦、荞麦、谷子、高粱、山药、甜菜等等。如果不是有些地方为了畜牧的需要而留下了一些草原,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

又如:对秋天的阴山的描写:“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

再如:对阴山南麓的沃野:的描写:“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让学生体会动词用得好。)

有史料详尽的特点:

如:文章指出“早在战国时,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一片原野,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焦点”,而在争夺时,赵武灵王击败胡人后,在北边国境上筑起一道长城,以堵住胡人进入平原的道路,就援引《史记·匈奴传》的记载,用复述文献的话语,说明了这条长城的起迄点。

又如:文章肯定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说他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时,引用《战国策·赵策》的记叙,来印证他敢于革新的精神。

(2)夹叙夹议

记叙或描写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残存古迹时,作者融进了独到的看法和感受、情感,或者是通过议论和抒情(如对汉代古堡、昭君墓分别在第9段和第13、14段发表议论),这些议论往往是点晴之笔,强调了要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叙与议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又不是单纯地记述古迹。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歌颂民族团结,是表达加强民族团结的愿望。为发表自己的见解,宣传自己的主张,必然通过议论来表达。

(3)形联神系(即“形散而神不散”,增强学生对散文这一特点的认识)形:以访古的游踪为线索,记叙或描写了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残存古迹。

神:紧绕民族团结、和平的问题。

2. 中心[学生概括,师总结,出示]

以寻访古迹所见所闻为线索,把自然环境、古迹和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

3. 字、词[出示、学生齐读,落实]

迥(jiǒng)乎不同苑(yuàn)囿(yòu)南麓(lù)沐(mù)

绵亘(gan)夯(hāng)筑民怨沸腾挨(ái)骂

青冢(zhǒng)胡服骑射战略部署步步为营

款塞入朝:款,叩镂(lòu)空饰片呼韩邪(y?)单(chán)于

六、布置作业

对本文的写作特点,作者所表达的看法、感受,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200字读后感。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一单元教案 文档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散文的欣赏 本单元的五篇散文具有丰富内涵。《胡同文化》用审视的眼光展示了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废墟的召唤》道出了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要忘记民族历史上的耻辱,每个人都要立志“改造凝固的历史”。《过万重山漫想》以游三峡所见之景为依据,讴歌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和历史上无数的“第一人”的首创精神,号召人们要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创造新的辉煌。《内蒙访古》从众多的见闻中精选三处古迹加以叙述,结合议论与抒情,表达了“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观点。《把栏杆拍遍》则再现了宋朝词人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 学习本单元,我们要进一步掌握散文欣赏的基本方法。如何对散文进行欣赏?一是抓住散文的线索,理清散文的结构,这是散文欣赏的重要的路径;二是研究散文的抒情方式,体察作者的感情;三是探究散文的意境;四是研究散文的语言,仔细品味散文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 我们要掌握语言辨析和作批注的阅读方法。语言辨析即通过对所阅读的优秀文本语言的分辨、剖析,品味其丰富的表现力。作批注就是在阅读时把对原文内容或表达方面的理解、体会、评判、质疑,以及引申开去的看法和由此及彼的联想等言简意赅地

写在原文书页的相应位置。 我们要认真学习在写作中如何审题与立意,并通过“口语交际讨论”的自学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训练。切实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胡同文化》2课时 《废墟的召唤》2课时 《过万重山漫想》2课时 《内蒙访古》2课时 《把栏杆拍遍》2课时 写作审题与立意2课时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1.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 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 3.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沂市凤凰岭中学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代等)。掌握画面中每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的非写实画风,通过欣赏《格尔尼卡》学会从构图、造型灯基本美术语言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多媒体,运用大量直观的图片和音画结合的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并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在积极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过程中,一同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通过作品感受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热爱生活。培养学生对生命热爱与尊重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课型】:欣赏、评述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格尔尼卡》相关资料;铅笔、橡皮、美术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起立问好,集中学生精力。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看在这样两幅画,分别为《一班的自习课》和《二班的自习课》告诉我。从画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看后回答,一班的纪律好,二班的自习课纪律差。 师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到纪律好或者是不好呢? 生回答:一班的是直线,画面平静,二班的线条乱,不平静。 师:非常好,同学们不光观察力很好,想问题的角度也很不错。看一幅画,不光是美丽的好看的,还有值得我们思索的。下面我在给同学们看一幅画,记住,从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或者说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初一语文同步练习答案

初一语文同步练习答案 1,答案:一、1、shèn,máo,yōng,bǐ,tì,hǎn,dǐng,qí, záo2、C3、①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回忆早年 生活《呐喊》、《彷徨》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长吟;伏;窜;缠络;臃肿。 4、①一个“可”字表达了儿童对下雪天的喜爱之情。②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离开百草园时的无奈和恋恋不舍之情。 二、1、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 2、空间,低,高;高,低3、单是┈无限趣味。4、你人,比喻。5、要求言之有物,表达准确。6、排比、拟人 7、不好。因为加黑字表示推测, 如果去掉,语气就变成非常肯定,不符合当时儿童的心态。 7、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lí pǔ zhǔ zhà 惰涨檐簪 2 (1)再三嘱咐(2)在一 个地方来回走动,比喻犹豫不决(3)什么时候以前(4)这里指 起床 3.(1)《城南旧事》,林海音(2)爸爸种的夹竹桃花垂落了,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我已经长大了,插叙 4、(1)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好弟弟和妹妹”暗示爸爸病重,将不久于 人世;“今天早晨妈妈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病情的 担心;“我好象怕赶不上什么似的”是爸爸去世的一种预感;最后写 夹竹桃“垂下好几枝”暗示爸爸去世。(2 )我迟到了那段“爸爸气 急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在空中一抡,发出咻咻的声音”将爸爸打我的动作写得很细。有爸爸生气时打 我的动作描写:拖、倒转来拿、抡;有打我时藤鞭“咻咻”的声音, 写出爸爸的严厉。

5、起因:下雨天,我早晨醒来迟了不想去上学。经过:爸爸用鸡毛掸子打我,把我赶到学校,又为我送夹袄。结果:从此以后,我每天早晨很早到学校等校工开门。 6、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了爸爸的严厉慈爱 7、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参考:①“我坐在放下雨蓬的洋车里,一边抽抽嗒嗒地哭,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的,而且还发着热”这句好,因为这个句的一些细节描写,把我被鞭打后的状态写得淋漓尽致,从中体现了爸爸的严厉、凶狠,也照应了后文爸爸为我送花袄和钱这几句话,体现爸爸对我既严厉又慈爱的特点;②爸爸气极了一段写得好,因为作者连用了几个动词“拖”、“看”、“抄”、“抡”把爸爸打我的情景写的具体生动,体现了爸爸的严厉。③“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这几句写得好,“猛”字写出了“我”不确定是谁,急切地想知道窗外的是谁时的动作,末句的感叹号体现了我知道是爸爸后的惊讶心理 8、参考:我觉得父亲的教育方法是对的,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因为这次,“我”做得很过度,居然只因下雨,又太晚醒来了这个点小事就懒在床上不起来,被父亲打也是应该的。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讲道理的方法呢?”道理也是要讲的,并不是每次做错事都要打,而是要耐心教育,但是像不去上学这件事实在不应该,父亲是为孩子的做法着急,父亲打孩子是因为爱孩子,为了孩子长大成才,只有“狠心”的父亲,才能教出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 9、以后真是神了,我的统计学成绩竟然次次得 A!因为“我”得到鼓励之后以为自己真的有这方面的天赋,我用心学习,成绩就好了。 10、从激励的重要作用方面去答题。 11、急切地、焦急地、不解地、吃惊地瞪得出奇地大、闪着泪光(注意与眼睛的搭配)

高一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 教学目标 1.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用简要的语言进行概括,通过把握关键词句概括文章的层次结构。 2.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掌握比喻、通感、反问、衬托修辞格和复习层次划分要领。 3.了解翦伯赞及“访古散文”的特点,培养学生鉴赏访古散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体会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加强民族团结、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章内涵,概括语段的内容要点。 2.正确理解“胡服骑射”和“昭君出塞”的有关历史意义。 3.从对叙、议的分析中初步形成自己正确的历史观。 教具准备 《内蒙访古》示意图、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为分析课文必要的材料,然后研习课文第一部分,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对本部分的内容要点进行概括,并体味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放映有关内蒙古草原的幻灯片) 内蒙古是一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那浩渺无垠的大草原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气魄何等浑厚,这里的大青山在古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从历史的隧道里走来的是一个又一个强悍的民族: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这些相继走上历史舞台的民族,像鹰一样掠过,只留下一些古城遗址,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荣辱。毕竟,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让我们随着翦伯赞的笔触,去寻觅那废墟中的辉煌,去倾听那辉煌中的苍凉的故事,去感悟那古老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二、作者简介 翦伯赞(1898~1968),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湖南桃源县人,维吾尔族。1920年毕业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参加过北伐。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完成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等上百万字的著作。 解放后,他被任命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教授、北大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还担任过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职。1968年12月18日他因遭诬陷被迫害致死。1978年平反。 三、题解 《内蒙访古》最早发表于1961年12月13日的《人民日报》,后收于文物出版社出的《内蒙访古》集子中,1961年夏,作者和范文澜、吕振羽等应乌兰夫(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的邀请,访问了对史学家富有诱惑力的内蒙,历时2个月,行程15000余里。归来后,作者欣然挥笔写下了这篇别具风格的访古记。开头,以小序形式交代了撰文起因。正文以游踪为线索写访古见闻,共分六章。课文选了二、三两章,其余内容在《读本》节选。同学们应先整体阅读,从而取得一个完整印象。 四、阅读研习“一段最古的长城”(出示《内蒙访古》示意图) 1.讨论这段文字的思路; 明确:由乘火车起程进入“古之塞外”说起,依次介绍了如今的塞外景色,大青山南北两边自然环境的不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历史上的纷争,很自然地引出了赵长城,最终对修筑赵长城的领导者赵武灵王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高度评价。

格尔尼卡教案

案例名称《格尔尼卡》 教学对象初一 科目美术 课时1课时 授课教师付媛媛 一:教材分析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2)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课前准备 教师:电脑设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 五、教学过程

(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作背景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选自动画片《再见萤火虫》的短片,看完后请大家谈谈视频中传递了哪些信息?这节课凡是回答的问题的同学,课结束后来我这拿小奖品和平鸽。生1: 师:恩残酷的战争殃及无辜百姓。在1937年,同样的场景在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小镇上演,德国法西斯对原本美丽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大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 画家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慨,于是在墙上激情创作了一幅壁画,用来痛斥和揭 露法西斯的暴行,所以用地名格尔尼卡来命名这幅画,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赏析的 画作就是《格尔尼卡》。请大家把书本翻到第一页。(板书:格尔尼卡) (过程二)自主探究学习探究知识 二、画家简介。 师:欣赏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画家——毕加索。(PPT 显示毕加索肖像)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1904年定居巴黎。他从19世纪末从事 绘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统计共画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体派 的先驱代表,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 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代表作有《梦》、《亚威农少女》,还有今天我们要 赏析的《格尔尼卡》。 三、画面内容分析(分组比赛法、表演法、问题引导法) 表情、特征代表的含义 灯 牛、 马 抱孩子的女人 躺地上的战士 举灯的女人 奔跑的人 从楼上跳下来的人 1、学生对画面的最初印象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画,给你们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生1:乱。生2:丑。生3、灰。 师:对于画面来说,同学们能够直观感受到这些情感,那具体画面中表现了哪些形象

二年级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二年级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正确读音 雾气竹笋蚕豆... 薄.薄细细飘飘洒.洒田野. 二、看拼音,写词语 sǎ shuǐ huàn shàng tàn chū zh?t?u wyn nuǎn yuán yt 三、形近字组词 换枝探原洒技深愿酒暖——亮——探——微微—— 2、写反义词 薄——细——动——暖——))) 2、笋芽儿 一、选择正确读音 侧面缩着弹奏乐曲痒痒雷公公轰隆隆 二、看拼音,写词语 dǎng zhùjǐ mǎn hū huàn qiüo qiüoch?n xià dǐng zhe

三、形近字组词 沉挡芽挤顶当牙济项张望明亮美丽高兴灰心 五、照样子补全句子 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 啊,多么,多么的太阳呀! 教师寄语: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把春天衔来。 ))) 啊,多么,多么的春天呀! 3、有趣的作业 一、选择正确读音 布置一幅画解释摘花.... 扇动酿蜜桑叶... 二、看拼音,写词语 zu? ya kǒng l?ng wǎng zhào shàng ka zu? tiünzhuō zi 三、形近字组词 龙业网课昨 尤亚冈棵作

四、填上合适的词语 小小的嫩嫩的青青的 轻轻地满意地悄悄地 五、选词填空 理解解释发现发明 1、你的意思我能。 2、小丽说:“昨天,我看到玉兰花开了。” 3、爱迪生了电灯。 教师寄语: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把春天衔来。 4、我在大自然中了春天。 4、古诗两首 一、选择正确读音 咏妆蜻蜓 二、看拼音,写词语 kt x? zhào zài liǔ shù quán shuǐ xì s?r?u ruǎn 三、形近字组词 似惜蜻泉 以借晴原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 教学目的:教学设想: 教学步骤: 一、引言: 同学们都听过腾格尔的《蒙古人》吧,那你们是否被那遒劲而苍凉的曲调所感染,想去内蒙看一看呢?那就让我们随着我国历史学家翦伯赞去游访内蒙,共同学习《内蒙访古》。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及课文的相关知识:翦伯赞是我国历史学家,《内蒙访古》是他应邀访问内蒙古之后写的一篇散文。原文共有六小节,分用了六个小标题,本文选取了第二、三两节,“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在大青山下”。这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 二、导读课文: 梳理结构: 给同学2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以什么为写作线索?(游踪。按顺序说出这部分作者的游踪) 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赵长城遗址) 2、参考课后第二题回答,这一部分写了那些内容? 1—2段(所见)广阔而肥沃的塞外田野 2—5段(所见)大青山两麓的自然环境 6—7段(看法感受)历史上民族纷争的原因 8—9段(所见)处在争夺焦点上的赵长城遗址 10—12段(看法)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称号 3、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分层并概括层义 “一段”部分共12段,分三层 (1)、1—2段写居庸关到呼和浩特的千里原野 (2)、3—7段着重写大青山南麓的原野及其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 (3)、8—12段游览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 解读课文: (一)文章一开头就用简短的一段交代了作者的行踪。一个“敞”字,形象地写出了从视野极小的山路中,走到广阔无垠的原野上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内蒙一带在古时候常常被人称作“塞外”,而一提到“塞外”人们又不免想到“胡天八月即飞雪”、“大漠孤烟直”严寒荒凉的景象,但作者看到的所谓“塞外”并不是这样:“……”,作者用我国著名的粮棉产区作比,突出了“塞外”古今变化之大,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作者本来是要“访古”的,为什么要写塞外的变化呢?这只是一般描述,还是另有它意呢?我们将在下面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二)这一段写大青山的情况。 3段主要引用古籍,写大青山像墙壁一样把内蒙西部分成自然条件迥异的两边:山北是:“少草木,多大沙”的波状高原,山南则是平原。这是对内蒙西部地形即地理条件作总的概述。(板书) 接下去4段又一次引经据点写大青山树木的生长情况,即大青山的自然环境。(板书)

五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答案

五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答案【篇一: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答案】 s=txt>1、草原 我会写:羞涩勾勒翠色欲流礼貌天涯襟飘带舞 我理解: 1、(1)一碧千里;(2)渲染;(3)勾勒;(4)翠色欲流 2、(1)③;(2)① 我会找:1、草原羊群 2、河清澈明亮 我判断:1、√;2、√ 我诊断:1、去掉“送进了”;2、把“柔软”改成“柔美”;3、把“尽管”改成“只要”;4、把“不但”改成“既” 2、丝绸之路 我会补:栩栩计数富彩崇峻彩纷轮奂丝绸饱满 我会填: 1、矗立 2、屹立 3、挺立 我会改: 1、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欧亚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而且是促进欧亚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的友谊之路。 3、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情况。 我概括:1、栩栩如生 2、不计其数 3、崇山峻岭 我理解:2、b 3、白杨 我会写:边疆抚摸陷入清晰介绍 我会填:介意中介简介介词新疆边疆疆界 我会做:1、深思清楚挺拔 2、出现脆弱坚定 我会换:1、浑黄一体 2、分辩 3、抚摸 4、挺拔秀丽 我会选: 1、挺秀 2、挺拔 3、分辨 4、分辩 5、坚强 6、顽强 我会改:1、旅客望着卫士出神。2、爸爸的思路杯小小的争论打断了。3、把“、鸡、鹅的”去掉。 4、没有这么大的伞。 5、爸爸不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我阅读:1、(1)不管不管总是(2)3 直随处都能生长坚强(3)表达自己要像白杨树那样扎根边疆的愿望

2、(1)由小树联想到自己即将到边疆生活、学习的孩子,心中感到欣慰。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我会填:分外继狂及昂废食装裹翼杯以 我会选:1、不是??而是 2、尽管??还是 3、观测 4、观察 我会改:1、隧道贯通了。 2、一夜之间大风把刚刚搭好的 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撕扯得七零八落。3、突击队员制服了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 第一单元综合练习 一、马蹄拘束礼貌渲染欢呼抚摸洒脱新疆迂回低吟清晰勾勒三、美轮美奂一碧千里襟飘带舞始料不及翠色欲流杯水车薪银装素裹废寝忘食 五、1、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牛羊。 。 3、难道还有一场球赛比今天的这场球更精彩、激烈吗? 九、1、松树的风格2、赞颂高尚品格 3、解释说明 4、具有生命力强和自我牺牲“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高尚对松树的敬仰 5、古诗词三首 我会写:牧遮醉锄蓑 我会填:1、草铺横野六七里逗弄 2、不是遮头是使风怪不得 3、白发谁家翁媪互相逗趣,取乐 4、卧剥莲蓬顽皮、淘气 我知道:1、唐吕岩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对安然自乐的生活的一种向往 2、宋杨万里聪明顽皮的儿童 3、宋辛弃疾一家五口各具形态的农家生活之乐的赞美 我知道:增多幼小孤独干脆温暖平静 我会品:1、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骆驼咀嚼的样子吸引了我 2、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会改:1、心灵充满了想法。2、把“和舞蹈”去掉。 我会用:3、(1)安静(2)寂静(3)平静 7、祖父的园子 我会找老虎杏树玉米追蜻蜓 我会改蜻蜓飞得那么快,追不上。3、蜜蜂小毛球 我理解

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

语文同步练习答案

1 沁园春雪积累与运用1.qìn fèn ráo xùn sāo hán shǔ zhāo 2.⑴娇艳美好。⑵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泛指文学作品。⑶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⑷指称雄一世的人物。⑸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3.⑴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⑵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4.词牌填词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 5.⑴对偶夸张⑵拟人理解与鉴赏1.日本帝国主义陕北2.北国雪景英雄人物3.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⑵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4.望惜5.这样写使得群山与高原充满了勃勃生机。以银蛇飞舞比喻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比喻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6.不能。因为这些历史人物是按时间顺序由古至今排列的。拓展与提高一、1.结构框架相同,字数相同,上阕13句,下阕12句。2.寒秋。橘子洲头。“我”看湘江北去。3.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图。4.“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的水中,自由轻快,像在空中飞翔一样的特点。5.上阕:设问,引出下文,自问自答。下阕:反问,答案包含在问话中并回应前文。 二、1.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照万代。新时代的我们会踏着先烈的脚步,不辜负如此多娇的江山。让我们自豪地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我的选择:丙理由:《沁园春雪》这阕词风格豪放,气势恢宏,甲曲的“哀伤”很显然不适合这首词。乙方案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不是咏雪的抒情长调,而是一曲爱情的悲歌,也不适宜作这首词的背景音乐。丁方案《红色娘子军》节奏较快,不宜选为朗诵的配乐。只有丙方案的《安妮的仙境》节奏舒缓,柔美中隐含着刚劲,适合作为《沁园春雪》的背景音乐。 2 雨说积累与运用1.pǔ suō dǒu lì gù zhì qiǎng bǎo yīn lǚ xuān rǎng 2.禁锢:束缚,强力限制。襁褓:背婴儿用的宽带子和包婴儿用的被子;泛指背负、包裹婴儿所用的东西。喧嚷:大声叫嚷。探访:访求;探望。安息:安静地休息(多用于悼念死者)。3.禁锢干涸;喑哑明暗;蓑衣衰老;条缕镂空4.⑴润物细无声⑵路上行人欲断魂⑶两三点雨山前⑷春潮带雨晚来急5. 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雨果《悲惨世界》6. 郑愁予错误理解与鉴赏1.在这两节诗中,“雨”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诗中洋溢着自由、快乐的情感。所以,这两节诗,应当用喜悦、轻快的语调朗诵。2.“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是不会“笑”的,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道出了作者希望孩子们勇敢、乐观地生活的愿望。3.示例:雨下得很安静,没有一丝声响,玻璃窗上也缀满了水珠,那不是串串珍珠,而是散落的精灵。带着泡沫一般的情怀,静静地滑落。 4. 拟人;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能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5.略拓展与提高1.人生人生的目标生活的坎坷和艰险能给人以休息的港湾2.这首诗表现的是人应该勇敢地承受人生的坎坷。3.这一句表现出诗人的昂扬斗志、尽管人生坎坷艰险如大海,但心中对人生的航向不迷茫。这是诗人的人生体验,也是诗人给予读者的启示。 3 * 星星变奏曲积累与运用1.颤凝慰疲覆僵朦胧2.D 3.B(点拨:游动的正确解释为悠闲从容地到处移动。)4.朦胧诗舒婷顾城理解与鉴赏1.该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用星星“颤抖”形象地表现人灵魂受到禁锢时的苦痛。生活的压抑,精神的不自由让人的心灵寒冷孤寂,因而颤抖。 2.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3.“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 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4.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5. 光明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在黑暗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 6. 示例1:如果我是一张白纸/我会让人们在我身上记事、算题/如果我是一根蜡烛/

初中美术《欣赏课:《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

学 过程4、回答教师的问题:(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5、播放课件,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教师提问: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乱怕繁灰美丑等) 二、互动探究,合作学习 (一)、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教师抓住“乱”提问: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引入下一个环节。 学生谈感受:(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 (二)介绍作品背景 1、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出示课件:(1937年4月26日下午,在西班牙内战的高潮时期,德国法西斯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这次空袭是针对平民的恐怖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毕加索感到非常愤怒,在这种背景下,他拿起画笔在短短的六周内完成了这幅作品)。 2、学生思考回答。 3、仔细观看这副作品,感受作者和自己对历史和民族的使命,培养了解《格尔尼卡》作品的艺术语言,体会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爱好和平的思想。 (三)、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1、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这些形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学生回答:(有牛、马、母亲、战士、灯等)。 3、出示课件:(分析作品局部) 灯: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 牛:象征残暴的法西斯。 马代表痛苦的人民。

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看拼音,写词语。(10分) ji a y a o x i n i k a ng k a i s ()()()()() p e ng s o n g zh a n y a n g zh u m u qi ()()()()()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V 。( 3分) 摩平(m a m o ) 琢磨(zhu o zu )6 嫉妒(j J ) 污渍(j z )勉强(qi a ng qi a ng 瓜果累累(I e i l ) ei 舵轮(tu 6 du)o 淙( c 6 ng z o h 淙垂涎(y a n xi 1、 诚实是美德,()做什么,()要讲老实话,办老实事。 2、 四合院的房子与房子之间,( )相互连接,()各自分开,有分有合。 3、 黄道婆看到黎族人()棉花种得好,()纱也纺得好。 4、 ()觉如到的地方,()有人们幸福稳定的生活。 5、 ()想参加书法培训班,()得主动提出申请。 六、修改病句。(5分) 1、新学期一开始,我就订好了学习计划和决心。 2、 我们讨论并听取了陈校长的报告。 3、 参观博物馆,使我增长了许多知识。 4、老师经常夸耀小明学习很认真。 5、只要认真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 七、按要求改写句子。(7分) 1、 谁不知道这是风车呢 ( )( )忘食 () 手好 ( ) ( 走 () 无() () 恶( ) 仇 解 ( )( )不堪 无( )可 ( ) 如 ( )出 ()外 不可 () ( ) ( 四、 比一 比,再组词 司。( 4分) 瞩 () 镭() 谓( ) 框 ( ) 嘱 () 擂() 猬( ) 眶 ( ) 蔽 () 挫() 踊( ) 概 ( ) 憋 ?() 座() 涌 () 慨( ) 五、 用合 适的关联词 司语 填空 。 (5 分)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6分) 机妙() )相() )针() 以为() i hu i qi a o cu i a)n

《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 一、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物组织材料的写法。 二、学习夹叙夹议掌握叙议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认真体会课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比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阅读时要强调从整体入手。在弄清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以后,再讨论作者是如何表达主旨的,在写法上有何特点。(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了解全文是怎样按线索布局的。 2.掌握叙和议之间的关系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文献资料来为阐发自己的观点服务的。 (二)教学方法:导读和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作者翦伯赞(1898—1968年),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述颇丰。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四人帮”覆灭后平反昭雪。 本文是1961年翦伯赞应邀访问内蒙古后写的。全文除引言外,共六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三部分。课文以寻访古迹所见所闻为线索,把自然环境、古迹和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记叙了我国内蒙古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篇独具风格,富有特色的访古散文。 指导预习 1.散文知识的复习: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取材广泛,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结合散文特点阅读本文时,提请同学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形散”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描述视野广阔,引证资料广博,文中有对古迹的寻访,对地理环境的考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介绍,对残存古迹的描述评论,不限一人一事,不拘一时一地。 (2)本文“神不散”表现在哪里?

格尔尼卡优秀教案

一:教材分析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2)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课前准备 教师:电脑设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 五、教学过程

(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作背景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这节课,凡是能够积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都会得到一个小礼品折纸和平鸽。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选自动画片《再见萤火虫》的短片,看完后请大家谈谈视 频中传递了哪些信息? 生1:看到逃命的人群。生2:那个地方都被炸平了。 师: 1937年,同样的场景在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小镇上演,德国法西斯对原本美丽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大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画家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慨, 于是在墙上激情创作了一幅壁画,用来痛斥和揭露法西斯的暴行,所以用地名格尔 尼卡来命名这幅画,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赏析的画作就是《格尔尼卡》。请大家把书 本翻到第一页。(板书:格尔尼卡) (过程二)自主探究学习探究知识 二、画家简介。 师:欣赏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画家——毕加索。(PPT 显示毕加索肖像)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1904年定居巴黎。他从19世纪末从事 绘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统计共画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体派 的先驱代表,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 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代表作有《梦》、《亚威农少女》,还有今天我们要 赏析的《格尔尼卡》。 三、画面内容分析(分组比赛法、表演法、问题引导法) 1、学生对画面的最初印象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画,给你们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生1:乱。生2:丑。生3、灰。 师:对于画面来说,同学们能够直观感受到这些情感,那具体画面中表现了哪些形象呢? 生1:人。生2:动物. 生3、灯 2、分组比赛,回答问题。 师:画家表现的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各代表什么含义?接下来我们来分组完成这两个问题。每两列为一组,共分为四组。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迅速阅读书本第二、三 页上对画面内容的介绍,并思考这两个问题。然后再随老师一起赏析画面内容, 我会给出一些问题让你们回答,比比看哪组同学回答的既多又准确,不够积极的 小组要派两名代表模仿画面中动物或人物的形象,现在开始看书。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含答案

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融.化(rónɡ róu)燕.子(yān yàn)鸳.(yuān yān)鸯.(yānɡ iānɡ) 2.默写古诗《绝句》。 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绝句》写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 1.rónɡ√ yàn√ yuān√ yānɡ√ 2.默写《绝句》。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春天的阳光和煦温暖,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春风吹来,带着花草的清香,河滩上冰雪融化,泥土变得潮湿而松软,引得燕子飞来含泥筑巢, 温暖的沙子上还偎依着一双双的鸳鸯。

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连线,把汉字和相关读音连起来。 huì chónɡ tún lú yá 豚芦芽惠崇 2.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短,正是河豚 ..欲上.时。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 3.用自己的话写出《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1.huì chónɡ tún lú yá 惠崇豚芦芽 2.(1)三两只枝:两三枝桃花。 (2)鸭先知: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 (3)芦芽:芦苇的嫩芽。 (4)河豚:一种有毒的鱼。 (5)上:指上市,就是在市场上销售。 3.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 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古诗三首(第三课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看拼音,写字词 yàn zi yuān yānɡ huì chónɡ lú yá ()()()() méi zi xiǎo xī fàn zhōu bù jiǎn ()()()() 2.《绝句》的作者是朝的诗人,被称为。《惠崇春江晚景》的作者是朝的诗人。《三衢道中》的作者是朝的诗人。 3.把《三衢道中》相关的句子写下来。 (1)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yàn zi yuān yānɡ huì chónɡ lú yá 燕子鸳鸯惠崇芦芽 méi zǐ xiǎo xī fàn zhōu bù jiǎn 梅子小溪泛舟不减 2.唐杜甫诗圣宋苏轼宋曾几 3.(1)小溪泛尽却山行(2)绿阴不减来时路 (3)梅子黄时日日晴(4)添得黄鹂四五声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引用文献资料,有叙有议的写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 民族传统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节中的“赵长城”突出赵武灵王的文治武功,第二节的“昭君青冢”。 2.难点:史料和观点的统一。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注音: 迥jiǒng(远)囿yòu(养动物的园子)朐qú(临朐,地名)邪yé(名)单于chányú(匈奴君主的称号)塞⑴sāi(塞 子)⑵sài(边塞)⑶sè(用于某些合成词中) 词语补释: *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迥乎:显然。P95注②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苑囿:古代帝王及贵族养禽兽、种植林木的地方。P96

注① *恩赐:原指封建统治者为笼络人心而给予赏赐,今指 因怜悯而施舍。 *绵亘:接连不断。亘:gèn空间或时间上延续不断。 *沸腾:此处是不可遏制的意思。 *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镂lòu雕刻。 *遮断:遮盖阻断。 款塞:叩塞门。款:叩。P100注⑾ 解题: 本文是翦伯赞同志写的一篇史论。1961年7月23日9月14日,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组成了一个有16位委员参加的学术代表团,由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同志率领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历时 近两个月,行程15000里。访问结束后,以流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旅游记。发表在1961年12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周立波编选的《散文特写选》。 原文共写了六节:第一节“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第三节“在大青山下”, 第四节“游牧民族的摇篮”,第五节“历史的后院”, 第六节“揭穿了一个历史的秘密”。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三节。 这是一篇富于特色,独具风格的访古散文。文章不是

《格尔尼卡》教案设计

课题《格尔尼卡》 年级七年级课型欣赏评述课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三、教学目标: 1、初赏《格尔尼卡》,了解的创作时代背景、认识毕加索 2、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从构图、造型、色彩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赏析《格尔尼卡》 3、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用所学立体注意的手法来表现所感受到的战争的残酷。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训练及答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同步试题及答案 一、小朋友,你能区分下面的每组生字并组词吗? 谙()镜()孤()厌() 暗()境()狐()压() 二、小朋友,你能帮小刚把下面的题完成吗? 1.《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两”指的是______和_______。诗句中,能表现出“孤独”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洞庭》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诗人用“青螺”来形容_______ ________。 3.《忆江南》是_______牌名。诗人通过回忆,写出了江南日出时_______的红和春天_______的绿。这样写对照鲜明,色彩浓丽,使我们体会到了诗人________ _的情感。 三、小朋友,你能解释一下下面这些古诗句吗?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朋友,相信你能很出色地默写出下面的两首古诗!

相关文档